工厂企业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厂企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监督企业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1、机构与人员。饲料生产企业必须有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能够独立开展质量监管工作,且直属企业负责人领导。应有健全的质量保证制度,设立质量、技术、生产负责人,检化验人员不少于2人,且应持证上岗,检测仪器能正常使用,能开展正常检验工作,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2、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监督企业建立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检验化验制度、标准及质量保证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产品留样观察制度、计量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3、明确责任主体。企业法人代表是本企业安全生产和守法经营的第一责任人。
二、监督企业把好原料质量关
1、规范原料采购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原料供应商审计、原料进厂检验、原料采购等制度,并做好相关记录。不得采购“三无”饲料原料等。对蛋白饲料等原料,生产企业不能自检的,要求供货商提供三聚氰胺等检测报告或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相关检测报告。
2、规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管理。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农业部168号公告要求,不得使用原料药。监督企业建立规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接收、使用记录。
3、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不得添加三聚氰胺等非饲料用添加剂及其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三、监督企业实行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1、严格生产过程质量跟踪。从领料—配料—加工—分装—成品的生产全过程,应有详细的生产记录,要求细化到各个环节的具体品种、数量,要求有生产日期、生产品种、生产批次、生产量、生产人、记录人,实现产品可追溯。
2、严格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药物品种、用量与使用阶段、休药期的执行情况应符合农业部168号公告要求等。重点检查配料单上使用品种,以及生产现场是否有一些可疑物。
四、监督企业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与销售管理
1、监督企业开展饲料产品质量检验。按标准要求进行产品出厂检验。能开展常规项目的检测,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定期送样检测。有规范的产品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仪器使用记录等。
2、督促企业做好留样观察。各种成品、原料按产品留样观察制度进行留样,定期观察并做记录。
3、完善销售管理。产品经公司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后方可出厂。监督产品出、入库情况的记录(含销售记录),并详细记录其生产日期、生产批次、销售去向、销售日期。
五、监管要求
1、全面监管与抽查相结合。驻厂人员于一周内全面完成被监管企业生产质量情况摸底,并监督企业完善质量管理相关内容,一周后每天对重点环节实施抽查。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制度;施工企业;创新;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施工企业目前的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存在的矛盾越来越限制着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施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润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施工企业一定要大胆创新,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施工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二、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困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都是以计划价格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账报账型的模式。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导致施工企业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和事中分析,很难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与此同时,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没有注意到部分施工项目的周期比较长、投资规模比较大等特点,从而造成在工程竣工之际才发现成本控制为时已晚,导致相关人员互相推诿责任,并且已经错过了进行成本管理的关键时期,很难挽回施工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部分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工作理念,存在着工作进取心和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仅仅重视施工质量和安全,不具备效益意识。
三、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
一定要建立健全以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制度,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制做好职责分工,对于成本目标进行细分,保证所有的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所有职工都能够各尽其责、各司其职。
另外,也一定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所有部门、所有职工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对于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权力,保证他们都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对于那些能够根据成本管理制度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和职工,可以通过必要的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来进行激励。在成本管理制度中,项目经理具备最高的权力,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必须通过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来进行权力的约束和工作业绩的表彰。
(二)加强施工材料采购成本管理
通常情况下,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所需要采购的施工材料的种类比较繁多,价格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基于此,施工企业有必要加强施工材料采购成本管理。施工企业可以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安排财务部门职工、信息技术部门职工、材料采购部门职工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最近几年的施工企业材料采购信息对比分析数据库,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也应该及时向数据库中增加最新的信息,采购部门的职工能够通过计算机轻轻点击鼠标和敲击键盘的方式,来直接进行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渠道、材料生产厂家等所需有关信息的查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材料采购的效率,也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购部门职工就能够及时有效地找到适当的采购渠道,采购监督人员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出现公款私用的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责任成本管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持续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必须进一步加强责任成本管理。所谓责任成本管理,也就是说,按照生产成本责任和管理人员的费用限额,来进行责任成本目标的确定,同时对责任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的一种成本管理措施。责任成本管理有机结合了项目成本核算和责任成本制度,为项目成本管理与内部经济责任制在责、权、利、效方面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有非常多的能够控制的部分,利用责任成本管理方法能够推动责任目标的顺利完成。加强责任成本管理,应该有效控制生产作业层相应的责任成本、物资采购过程的责任成本、工程收入过程的责任成本、劳动力及机械消耗过程的责任成本等,通过对于这些过程的目标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施工项目的整体成本的支出。
(四)重视对分包工程的审查和管理
分包工程在施工企业也是现实存在着的,进行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也必须重视对分包工程的审查和管理。对于分包工程,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分包队伍的资格的严格审查,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于分包工程的价格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分包队伍工程款超付和质量、进度不达标等情况的出现,切实保障分包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符合整个施工项目的需要。
(五)重视在施工方案中实现成本控制
经过详细的前期考察和技术方案比对,确定最后的设计原则和工艺方案,在设计之初就进行成本控制,然后再结合设计方案确立合理的施工计划。设计工作是建筑企业施工的向导,对工程的价值、质量、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应确保设计的经济合理。基于设计方案确立合理的施工计划应注意对总体工程进行垂直或横向分解,并结合各分项施工的特点,强化成本计划量和成本技术。
(六)重视施工期间的每一个细节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控制主要指材料费用的控制、人工费用的控制、机械费用的控制以及项目管理费用的控制。材料费的控制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即是材料用量和价格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采取与材料费控制相同的原则。机械费用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决定,为有效控制台班费用支出,施工阶段应坚持合理地安排施工生产,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加强项目设备租赁计划管理。
四、结束语
进行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做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牢牢抓好成本管理的创新这一长期、艰巨、复杂的大工程,切实实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让施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篇3
第一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厂“大计共商、目标同识;责任共负、风险同担;效益共创、利益同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发展和巩固经营者与生产者相互依靠、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激发职工全员参与管理、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实现我厂“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结构优化,狠抓电炉工程建设,攀登百万特钢高峰”的方针目标,特由厂工会代表全厂职工与厂长代表企业行政签订_________年利益共同体集体协议。
第二章 双方目标
第二条 _________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应达到:
1.产量:钢:_________吨;商品材_________吨;
2.产值:_________元;
3.销售额:_________元;
4.利税:_________元;
5.利润:_________元。
第三条 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1._________年内完成大电炉、LF炉、VD炉和连铸机施工设计图,提出标准设备清单,开始设备订购工作。非标准设备选择制作单位,并落实订购合同。开挖大电炉、连轧机氧化铁皮沉淀池。
2._________年内完成转炉厂3#连铸机移地改造和一轧厂成品料场改造。
3.带钢厂引进小四辊冷轧机电气系统更新项目一季度基本完成。
第四条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确保全年安全目标实现,即全年无因工死亡事故;年千人重伤率≤0.25;月千人负伤率≤0.75;粉尘合格率≥60%。并完成以下劳动保护措施项目:
1.新上机动处化铁炉除尘设备。
2.耐材厂250m3石灰窑除尘及CO2回收项目上马。
3.厂职工医院增设高压氧仓。
4.完善一炼厂11#炉除尘设备。
第五条 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实施“三文明”工程,办好职工运动会,力争文明“七连冠”称号。
第三章 权利与义务
第六条 根据《企业法》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厂长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对全厂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第七条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在企业中处于主人翁地位。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党政联系群众的纽带。工会依照《工会法》代表和组织职工参政议政,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厂长的管理权威,并履行各项社会职能。
第八条 根据工厂《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细则》,企业分别与职工签订个人劳动合同。职工经考核合格获得“上岗证”。上岗前应签订《上岗合同》。工会有权监督个人劳动合同执行情况。
第九条 因履行个人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按《厂劳动争议调解实施办法》处理。
第十条 企业执行政府规定的各类节假日制度,并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实行经厂职代会审查通过的《厂劳动作息制度》。
第十一条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及工龄工资制度,并发放各类规定的专项津贴。企业执行《_________》。企业工资、奖金等分配制度由企业职代会审查决定。
第十二条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练兵等群众性生产活动,实现94年企业质量创优、结构优化、降低成本等重点生产经营目标:
1.确保电炉钢全年完成_________吨。其中,一炼厂_________吨;二炼厂_________吨。精炼钢不少于_________吨。
2.力争带钢热送比达到_________%以上。
3.一炼、二炼厂粗炼吨钢电耗比_________年下降_________%(一炼厂为_________kwh/t;二炼厂为_________kwh/t)。动力厂锅炉用煤比_________年节约_________吨。煤气厂煤耗要降到_________kg/km。
4.工厂质量体系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
第十三条 继续开展和深化班组升级活动,推进班组民主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厂班组的整体素质。
第十四条 积极落实建房资金,全年新建住房_________平米,力争_________平米;分房_________平米(_________户)力争_________平米。
第十五条 关心职工生活,年内完成下列生活福利设施:
1.冷库扩建一季度竣工,高温前投入使用。
2.老托儿所改造_________月份竣工。
3._________年底完成带钢厂食堂、浴室的基础结构部分。
4._________年底完成_________门新建综合楼的_________%工作量。
5._________年底完成职工医院病房楼扩建工程的_________%工作量。
第十六条 企业执行《_________》,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支付职工劳动保险费用,逐步建立补充保险制度。企业为每位职工集体办理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第十七条 企业每年安排有毒有害、高温作业工程的职工体检一次。在逐步完善医疗保健条件下,接受体检人数逐步增加。
第十八条 企业年内安排_________人次职工疗休养。从事尘毒有害作业的职工每年进行一次。
第十九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受职业病伤害产生后果时,按《工厂关于适当调整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实施办法》处理。
第二十条 企业执行政府有关劳动保护的法规、条例。负责加强和改善劳动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劳动保护以及特殊工种和女职工的特殊保护工作。工会支持企业劳动保护管理,发现违章指挥,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隐患和职业危害,应提出解决的建议;当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应向企业行政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企业行政方面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企业行政和工会有责任教育职工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教育和组织职工接受安全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会支持行政对危及企业和职工安全的行为的惩处。
第二十二条 企业组织和开展对职工的职业道德、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第二十三条 企业行政支持工会丰富职工文化娱乐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第四章 协议履行
第二十四条 本协议履行情况每半年向厂职代会二次,接受职工代表的审议咨询。为加强协议中途管理检查协议履行情况,协调履行中遇到的困难,特建立共商制度予以保证:
1.共商会制度。厂工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厂党政领导、工会和职工代表,以及生产一线工人参加的共同利益协商会,对协议履行中的难点进行共商。共研、共决,相互沟通。
2.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厂工会每半年一次组织职工代表和有关人员,就协议履行情况进行巡视检查,把查出的问题和难点提供共商会研究解决。平时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开展动态检查。
3.工厂管理委员会会议。厂长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召开工厂管理委员会会议,就协议履行中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4.工会与行政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厂工会与厂行政每季度举行一次联系会议,就协议履行情况,互通信息,交换看法。
5.双方临时约见协商制度。遇协议履行中发生突发性情况,行政和工会任何一方可提出临时约见协商,及时解决难题。
第二十五条 因各种不可抗拒力(包括自然因素或国家政策变化等)致使协议不能履行,或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或终止协议。变更或终止情况应报告职代会和双方各自主管机关。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协议解释权归签约双方。
第二十七条 本协议如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按上级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协议有效期自厂长、工会主席签字之日起至_________年底。
篇4
目前全镇有xx豆制品有限公司、xx植物油有限公司两个规模较大的市级龙头企业,有xx洗选煤厂、防爆矿山机车公司、水泥厂、xx平板玻璃厂、三个煤矿、三个大米加工厂、两个面粉加工厂、印刷厂、佳兴复合肥厂、铸造厂等20多家企业。今年,规模企业可达7个,xx年为零个。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级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二、抓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抓发展的观念和素质
一是面临当时因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损失等原因,导致政府无钱,经济停滞的严峻形势,我们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苏南经济发展,给全镇干群鼓气,坚定发展的信心。二是每年召开两次镇域经济形势分析会,请专家给各级干部、企业老板讲课,介绍外地抓工业发展的一些经验和发展的效果,提高发展的能力。三是先后开展了“经济能人80名”、“十佳能人贡献xx”等活动和一系列支持xx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及个人的评选表彰大会,增强发展的劲头。通过这一些形式,转变了各级干部的陈旧观念,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努力方向,实现了上下一心抓发展,齐心协力抓工业的良好局面。
(二)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三)抓发展的环境和服务。
我们的定位是“大服务、小政府”,把工业兴镇、工业富民、工业富财政作为党委政府的发展目标。
我们的观念是,企业既是老板的,也是政府的,老板赚利润,政府得税收,还解决部分群众就业。所以我们坚持企业无小事,做到主动为企业服务,主要领导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方便,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开支和降低一定生产成本。比如,xx年植物油公司、砖厂、铸造厂的用电问题,通过主要领导多方协调,无偿地安装了3台变压器,为企业节约资金20余万元。又如,洗选煤厂的建设问题等都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
篇5
四、共青团工作现状和要求×共青团的工作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同样受到很强的冲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和改革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管理制度逐渐正规,生产组织日益紧凑,团组织慢慢失去了见缝插针、拾遗补缺的活动舞台。企业共青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走出一条与时代合拍共振,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现代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路子,是企业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要解决这样的新课题,就必须从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以及广大青工所要求的呼声来进行剖析。
×⒈企业共青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
×企业由过去以思想政治为先导转变到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会把共青团工作降到了一个较低的地位,青工对于“您对近年来企业团组织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是:”的青工认为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变化或不如过去,的青工认为近年来“团组织的自身发展”上驻足不前或不如过去。同时,共青团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而现阶段,只有——不到半数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和支持团的工作,有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不太重视团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团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影响小气候也造成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形势陈旧,手段单一。面临企业改革改制,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适应,反映到青工当中则的人认为“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的青工认为“新的机制没有形成”;的青工认为“组织设置不灵活”。团组织如何围绕企业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突出中心,统筹安排,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还得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轻人,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技术才能有进步,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这样企业团组织仍旧有获得长足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前景具有客观的分析:认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占,认为“挑战严峻,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占有;认为“是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的也占有;只有的团员青年认为“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其余的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不会有变化”。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仍然寄予厚望:“您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团组织有什么影响”(限选一项)中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一定提高”的占,选择“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的也有,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下降”的只有。
×⒉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体现“双服务”职能。
×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点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才能切实地贴近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一线。“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您认为企业共青团应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问题当中,选择“培养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质”的占有;选“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的有;选择“创新创效,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的有。青工对于本题的选择也是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体现团组织的“双服务”作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在问及“您认为在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团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可多选)”在八个备选项中,选择“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的团员青年高达,其次有的青年选择了“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青年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青年选择“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青年选择“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工作并非漠不关心,而是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您希望企业团的活动应如何进行?(限选一项)”团员青年纷纷献计献策,的青年认为企业团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有的团员青年建议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展。而对于企业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团员青年有如下评价:的青年认为“是个好活动,但单凭团组织难以搞好,要联合有关方面”;同时有的青年认为创新创效活动“符合企业和青年发展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对于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年您参加了几次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有接受调研的团员青年至少参加过次以上,并且有的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的活动次以上。
×调查表明:工厂团的工作有一定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开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团的工作离团员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下步工作的动力。团的工作重心是和团员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们要根据广大团员青年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团的建设,更加充分地体现“双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服务青年。
×⒊对于未来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企业的改革转制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首先,应从共青团组织建设上入手,在基层团支部书记的选拔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岗位竞聘,能者上,庸者下。严格到期换届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热情,有信心的有为青年成为团的干部,使团干部岗位成为青年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避免因团干部长期不换届而滋生的懒惰和应付思想。
×同时建议工厂能够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少压担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调研的青工为什么会对于大量改革与发展问题认识模糊,主要原因是参与的少。在工厂技术、管理以及工序间的关键岗位,青年没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压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对较慢,回顾一下工厂评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技师、高级技师当中,岁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如果不改变目前状况,那么再过几年能被评上的青年骨干,已经不再年轻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青年积极参与,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其中,青年的价值体现需要企业赋予责任与使命,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开展活动是青年工作最经常、最直接的载体,怎样开展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找准立足点——立足于企业经营发展,抓住切入点——团员青年的需求、兴趣,把握基本点——活动开展要务实。这样才能上得领导支持,下得青年响应。就目前而言,“青工技能培训”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篇6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不断演进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在研究制度变迁的各种理论中,技术对制度变革的作用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和强调的问题。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特别注意和强调技术对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不过,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技术是以其载体或物化形态――劳动资料出现的。他写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协作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集合,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也是它的一般形式。一方面,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既来自因协作而生的协同性,更因为在协作基础上分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劳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协作使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成为必要和必需,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与生产或运营要求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但是,协作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劳动的管理或支配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特有的形式。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与此前历史上的协作及其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导致这个区别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技术创新而来的社会型关键技术。具体说来,由蒸汽机提供的中央动力不仅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集合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且用以机器为主题的分工替代了以往协作中的以人为主体的分工:劳动依附于机器,工人隶属于资本,并不得不臣服于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
同样是考察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关系,诺斯走的是一条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逻辑路线。诺斯把从技术变革到工厂制度,并用中央动力来源来解释向集中的工作地点的逐渐转移,看作是一条错误的路线。诺斯认为,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起更大的专业化和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设计了组织变革,结果不仅大大降低了创新成本,而且,同时扩大的市场规模和对发明的规定完善的所有权还提高了创新的收益率。正是这一系列发展为真正的技术革命――第二次经济革命――铺平了道路。
在认识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着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思路。显然,产生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是各自的理论分析框架所致。拉坦写道:“对技术与制度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明确理解一直是那些对发展的历史和制度方面感兴趣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感到困惑的。不过,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制度变迁依赖于技术变迁,另一种则认为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而“技术决定论在美国制度学派的著作中也是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论点。”拉坦本人则认为:“对制度变迁需求的转变是由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技术变迁所引致。”
从两种不同的逻辑路线以及两种对立的观点中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制度变迁依赖于技术变迁,还是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技术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在制度安排方面都不得不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由于技术变迁相对滞后而导致制度变迁的供给不足;一方面因技术变迁或技术赶超引致对制度变迁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在产业革命的爆发时期,后发国家在推进本国技术发展时,制度变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差别尤为明显。
依据技术变迁推动制度变迁的逻辑路线考察,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社会型关键技术――蒸汽机,使现代工厂制度得以存在的关键条件。中央动力的技术要求使得生产规模的扩大成为厂商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一台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具机。随着同时被推动的工作机数量的增加,发动机也在增大,传动机构也跟着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装置。”
与此同时,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中央动力的技术要求引致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进而产生对资本供给的强烈需求,与由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出现的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管理半径过大,企业主个人已不能应付大规模投资和企业正常运营的复杂性。由此,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势在必行,股份制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电力和内燃机替代蒸汽机成为社会型关键技术时,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就出现的、被小阿尔弗里德・钱德勒称之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即管理制度”,获得了其普遍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如前所述,电力和内燃机技术克服了蒸汽机――这个传统的社会型关键技术的主要弊端,基本排除了生产规模扩大在技术上的障碍。但是,同样基于这项社会型关键技术的主要特点即它的可输送性和灵活性,与生产规模扩大直接相关的经济性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电力和内燃机技术在基本排除生产规模扩大的技术的同时,催生或引致了它的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成为生产规模扩大与否的主要依据。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人们注意到,规模的经济性并不是无限的,超过一定规模点,生产扩大和继续集中不仅不能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导致生产率的下降。由此,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地通过规模扩大提高生产的经济性,而力图探索规模对生产率的影响规律,探索不同规模水平与生产率的对应关系,从而找出在一定技术可能性基础上的最优规模,即单位产品成本最低或单位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最高的规律。”
反过来,如果电力和内燃机技术不具备可输送性和灵活性,不能将机器或工具从原来的、与其主要原动力束缚在一起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规模不经济,就难以成为决定生产规模扩大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即使意识到它的存在,人们也不能为解决这一经济因素、进而寻求最优生产规模而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社会层面上,因电力和内燃机技术所产生的“多极点”动力来源,替代了蒸汽机时代的中央动力来源,在基本无技术(动力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规模并没有出现单向的、线形的、由小到大,直至社会仅有几个大企业的发展路径,而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扩散和演变。大量的小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空间,并因此对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产生了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即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篇7
关键字:契约人力资本企业制度
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这些契约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形式:
1、资本契约,它将资本化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这是从企业创立之初的资本构成角度来说的,也是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对资本的划分。在马克思的眼中,企业的资本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实物资本,也即是这里的非人力资本;马歇尔是承认企业家才能的,但他并没有将这种才能当作界定为人力资本,他不承认企业家才能是一种人力资本,更何况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真正提出人力资本并做了一番详细研究的是舒尔茨,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舒尔茨,1962),资本范畴是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收入或满足的来源(舒尔茨,1971)。根据人力资本的存量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当具有这些人力资本的人进入到合约式的企业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的得以提升。非人力资本则是指企业投入的所有实物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以及其他有价证券。
2、主体契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家(经营者)、企业职工(生产者)和资本家(非人力资本者)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行使三种不同职能的人,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这三种职能表现形式会不一样。如在手工工厂中,它只有一个人,没有雇员,这个人同时充当经营者、生产者和非人力资本出资者的角色,这时候契约主体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主体往往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这种把体现不同职能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主体契约。
3、产权契约。企业是一份产权契约的观点认为,企业是资本和企业所有权的集合体,资本的产权可以按照出资人标准划分为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而对于企业运行之中产生的企业所有权来说,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6)。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有必要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合理的划分,这种划分是在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它在企业成立之初便以某种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虽说这种契约不可能很完备,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使得完备的契约根本就不存在,以降低本对企业资本和企业所有权进行了产权划分。
在这三个契约中,核心是人力资本,主体是实现人力资本的载体,而产权是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人力资本在契约式的企业中扮演这不同的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职责,从而决定了它在企业中的特征必然是以这些契约为基础的。
二、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表现特征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同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一样均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但与非人力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有其自身的特点:
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张维迎、1996),人力资本产权可以交易(周其仁、1996),但行为人在支配归其所有的人力资本以追求最大化时将面临约束(诺思、1990)。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它体现在作为其载体的不同类型的人身上,它与其产权所有者具有不可分性,但这种产权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让度部分所有权来完成的,在让度所有权的的交易过程中,它必然会受到与之交易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追求价值最大化时候受到一系列的约束条件。
2、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行使的受限性,它与产权的内涵一致,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加护野中男和小林笑雄、1995,杨瑞龙、2001)。在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行使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旦进入企业并签订合约,他就必须按照和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职权,随着在合约式的企业中对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的得以提升,这种价值的提升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人力资本的退出难度随之增加,同时,人力资本所有者自身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使得他退出的主动性减弱。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稳定性的增强,人力资本就具有了非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的一些特征,如为企业所有、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3、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同样承担风险,而且资本市场越发达、专业化程度越高,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越大。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公司企业中的非人力资本由实物型向证券型、货币型、信用型转化变得更加容易,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关系逐渐弱化,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退出企业变得更加容易;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协作化及团队化趋势的加强,一旦人力资本进入企业后,人力资本退出企业将受到更多的客观性制约,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将承担更大的风险。
4、资本的资本量的大小由人力资本市场信号引导。人力资本既然能够表现出资产的特征,那么它就有一个计量的,这种资产该如何计量呢?市场是反映价格的主要手段,人力资本的初始价值需要通过市场进行显示。但人力资本的价值又与一般资产的价值有很大的区别,人力资本的价值随时处于一种变化状态,尤其是在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不断变化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相对于非人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中的比重不断的增加,非人力资本产权的比重不断的下降。
5、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收益。(张维迎,1996)。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难以对经营者和生产者实施有效地监督,一旦合约有不利于他们的倾向或者有机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他们就会利用信息优势,在不会被发觉的情况下“偷懒”以提高自己的效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很容易进行的。而有时候“虐待”非人力资本同样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比如在实施计件工资的企业中,资产的损耗程度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工人的工资只与产量挂钩,他们当然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增加自己的产量。这就要求在企业中,最有所有权的安排应该是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从而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外部性”最小,企业总价值最大。三、人力资本与制度演进
自从有了企业这种组织以来,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同时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两类要素,它是一个企业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也是企业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资本家)也理所当然的成为组成企业必不可少的主体,这两类主体行使着三种不同的职能,经营者职能、生产者职能和资本家职能,三种职能同时得到满足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顺利的运行。但有了这些还不够,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来说,它既有利益的冲动同时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它必须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只有有效的激励经营者和生产者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有效地激励安排是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划分。这些组合和权利的划分都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得以实现的。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它是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企业的而发展的。
企业的契约性质和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变化共同作用并决定了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
在企业的最初形式个人业主制的手工工场里,工场主一般雇人很少,对于那些规模稍大的手工工场而言,所雇人数也往往有限。在这种企业里,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合而为一的,工场主既是出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的主要决策由他来作出,他们的生产也限于一些简单的手工产品,雇员所受程度很低,初始人力资本价值很低,他们的劳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工场主的教授得来的,这样就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主要集中在工场主一个人身上,他必须承担几乎所有的风险,一旦经营失败,它必须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由于生产技术简单,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少,生产者在信息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企业主对生产者很容易监督,生产者难以通过“偷懒”提高效用,“虐待”非人力资本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相反,企业主拥有更多的信息上的优势,这就决定了他对生产者使用最多的是监督而不是激励,监督本身就体现在管理职能中,不需要额外的支出,而激励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须有物质上的刺激,这对于理性的工场主来说是不理智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业主要分配在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很高的工场主身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的于生产中,这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同时,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企业主销售更多的产品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在这种背景下,经营较好的手工工场规模迅速得以扩大,这种扩张的直接结果就是更多的非人力资本品的投入和更多的雇员的进入,企业的手工化生产局部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生产过程变得复杂,监督变得困难起来。手工工场的生产形式逐渐为工厂制度所取代。
由于工厂制度要求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投入品价值增加,而且这种投入品具有实物上的不可分性,建立工厂的资本投入远非手工工场的资本要求所及,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带来更多利润的背后也蕴涵着更大的风险,为了获得建立工厂所需资金同时降低经营者自身的风险,最好的选择就是出资合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出资。实证资料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组成企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在两百年前合伙制企业出现是是这样的,即使现在,企业的生产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依旧存在。
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出资人数量发生了变化,而且导致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人数的增加,生产过程也复杂起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困难。必须有更多的人参与企业的管理,以满足企业职能部门和层级结构的扩张。作为企业出资人的资本家数量有限,拥有较多财富的人本身就能证明自己拥有更多的经营才能(张维迎,1994),因而,他们更可能成为企业的经营者。这样,合伙企业的多个出资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的共同经营者,他们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经营企业。对于生产者而言,生产的复杂性要求他们拥有较高技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为这一条件提供了可能,企业的大规模规范化生产促使经营者愿意为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培训,这种对生产者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提升了生产者的人力资本价值,而企业的经营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也极大的促进了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整个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了普遍提高,这种价值的提升来自于组织和个人的共同作用,此时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者依旧没有变化,但产权的收益者变为组织和个人,这种产权的收益取决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更大的剩余索取权,必须对个人进行必要地激励和约束。在组织结构和生产条件复杂的企业中,经营者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关于生产者的信息,拥有较高技能的生产者拥有的私人信息增加,使得监督他们的工作变得相对困难起来,为了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偷懒和虐待实物资本以提高自己的效用发生的可能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者也必须让度部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于生产者。这一系列随着人力资本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和约安排使得合伙企业制初现轮廓。
随着蒸气机的广泛使用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开始,重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引起了铁路、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投资远远超出了少数资本家的能力范围,这对资本的筹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时银行的业务范围也比较小,经济实力有限,而且这些投资的资金回收期长也使一般地小银行望尘莫及。只有通过才能迅速的获得所需资金,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使得人力价值高的一般市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开始有了一些积蓄,以股份的形式将这些积蓄投资于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这样股份化的筹资方式成为现实,企业的初始资本便出现了社会化的特征。大量的小股东并没有能力经营企业,他们只是关心自己手中的股份能否得到更大的增值,只有那些企业的大股东才愿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去。出资者在企业中的形式权利的比例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出资者的中小股东并没有能力和意愿参与企业的经营,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在企业中的比重也随之降低。而更大规模的企业要求更多的技术素质高的生产者,他们从事的工作性质对生产者的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层管理人员加入到了这些企业中来,他们在所从事的部门拥有更多的信息上的优势,他们在企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在人力资本上的追加投资也使得他们退出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因为他们在这些企业中只从事范围非常狭小的工作,这种工作的特点使他们的人力资本具有很高的专用性,也正因如此,他们在企业中具有了一定的抵押性。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就随之变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分享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于一般生产者更是这样。合伙制企业制度就这样逐渐过渡为股份制企业制度。
在股份制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依旧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经理层的崛起,才真正的使得这一状况得以改变。企业庞大的规模必须依靠复杂的组织结构才能很好的运行,经理层在企业中的数量不断扩大以满足官僚体制的需要,他们分布在企业的各个不同的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不同层次上,在企业中起到了连接上下、贯通左右的作用。他们几乎控制者企业的各个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几乎所有信息,同时他们也是企业的股东,手中持有不少的企业股份,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占据了主导地位,股份制企业最终成为了经理企业。
四、简单结语
在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人力资本通过企业契约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
周其仁:《市场里的: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1996年第6期。
杨瑞龙、周业安:《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
篇8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由来及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由来
现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一般是93年根据国家要求在废除等级工资制后,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建立起的工资制度。由于此种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岗位测评(岗位测评是以劳动者在不同劳动岗位的劳动为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劳动管理、劳动生理、劳动卫生、环境监测、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状况诸因素的定量测定和评定,把劳动者在生产岗位上所付出的智力、体力及劳动环境的影响抽象化、定量化,来反映劳动者的劳动负荷量和不同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的基础之上,充分突出了工资中岗位与技能这两个结构单元的特点,更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调动企业职工努力学业务、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由于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岗位技能工资制在实际运行中己产生和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缺陷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的内部分配机制,到了需要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了。
(二)、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资单元划分过细,平衡有余,弹性不足。
由于工资各个单元相对独立,且平均分配的部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占18.78%的各类津贴),在缺乏严密考核的情况下,失去了工资分配应有的弹性,难以与工作的绩效直接挂钩。
2.工资结构中“活”的部分比重小,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现行工资结构中的岗位工资比重太小,而技能工资份额过大,岗位工资仅占工资构成的16.2%,技能工资占了29.51%。(见表一)实际操作中虽有取岗位技能工资部分活化考核的尝试,然而这种比重结构的失衡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色彩仍然浓厚。
3.岗位工资标准过低,级差小,工资的导向作用难以体现。
我单位现执行的岗位工资标准(新一标准)起点为176元,止点为495元,起止倍数仅为2.8倍,而绝对差额只有319元,岗别之间的差距小,只有11?25元,使得在责任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不能多得,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的稳定,失去了岗位工资的真正内涵。
4.技能工资未能与职工实际技术等级挂钩。
现行技能工资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工龄的长短和职工劳动贡献的积累上,实际是一种未和职工技能、职务、职称和贡献挂钩的等级工资,反映不了技能工资的职能作用。导致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5.企业工资变成了补贴性工资。
现行的企业工资是我单位在九十年代初效益好的情况下建立的工资单元,由于管理上的原因,使它与经济效益脱了钩,该单元已变为职工固定收入的一部分。而1993年以后入厂的新职工却没有这一块工资,以致企业工资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相反引起了新老职工在分配上的矛盾。
6、工资总额没有与单位的用工总量挂钩
后勤辅助人员臃肿,人浮于事,一线人员无定员控制,使工资对用工的约束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规定了在核定期内对零星调出调入人员,实行了“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政策。但由于工资支付渠道不严,即使工资核定总量不够,也想方设法发工资。使我单位的平均人工成本增速过快,劳动生产率降低,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7、工资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单位分配平均主义仍然比较严重,工资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接轨,从而导致职工的工资收入与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脱节。按照劳动力市场价位衡量,有些从事简单劳动的职工的工资水平可能高于市场价位,而有些从事复杂劳动的职工的工资水平可能低于市场工资率。造成企业想分流的人员流不走,想留住的人才留不住,严重制约了工厂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认为,现行分配制度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既有制度本身问题,也有管理运作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只有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剖析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才能明确今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点上,国家经贸委分配制度改革会上关于企业分配制度的论述,为我们开拓了视野。认识到要建立一种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才能适应企业及市场的需要。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国有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入国际市场并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为转换经营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资管理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事政策并最终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目标和任务是工资管理的首要考虑。
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由于市场上人力资源的竞争以及工资对劳动者的特殊意义,企业的工资管理还必须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行情、劳动者的最低生活费用要求以及企业的人工成本支付能力,企业在处理工资问题时,还有更加细微的因素需要全面地加以考虑。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工资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自主地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追求工资效益。
三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了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成为经济活动中生产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必然努力降低包括工资在内的产品成本,力求提高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效益。工资不再是作为福利来使用的,而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法、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职工工资也就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是创造财富的能动力量,运用各种手段激励、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管理好现代企业的核心。因此,人才的开发是第一发展战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摆脱传统等级工资制的束缚,打破单一的分配形式,逐步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通过加强岗位分析科学地区别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合理确定岗位工资,理顺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工资分配必须坚持将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挂钩,向劳动力市场价格靠拢,建立起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四是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需要。
如果工资制度在各单元的相对比重设置上不科学,顾此失彼,就会出现工资价格不能一目了然,难以把全部工资标准同实际劳动量联系起来,一些工资单元往往成为与劳动无关的“死工资”的现象,造成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工资分配关系背离了市场劳动力价格,急需的骨干人才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从而使得高层次人才流失,而简单劳动岗位人员的收入却大大高于市场价位,人浮于事,工资分配的保障职能过强,激励职能不足,只有执行以岗位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内涵及特征
现阶段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目标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依据这一改革目标,针对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病,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内涵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转贴岗位绩效工资由五个单元构成。
1.岗位工资:体现岗位责任、岗位技能、岗位强度、岗位环境等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是岗位绩效工资制的主体部分。
岗位工资标准=岗位工资基数×岗位系数
岗位工资基数依据企业支付能力和市场劳动力价格确定,适时调整。
岗位系数通过岗位分析综合评价确定。
2.年功工资:依据职工为工厂累积贡献年限来核定的工资单元,不随岗位的变化而变化,用以调整新老职工分配水平,保护老职工的切身利益,鼓励职工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工作,加强职工的稳定性和向心力。
3.绩效工资:根据工厂的效益和职工的业绩而确定的工资单元。
4.基础工资:工厂依据地方物价水平及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主要体现工资的保障功能
5.津贴:国家规定的政府性津贴及在特殊作业环境、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下职工生活、生理和心理损害的工资性补偿。
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特点
1、从制度上破除了技能工资的潜能性,直现科学地发挥了工资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职能。
岗位绩效工资制虽不制定技术标准,但各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职工只有通过考试(考核)达到岗位要求时,才能竞争上岗。它对岗不对人,依据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竞争上岗的岗位和岗位劳动成果支付工资,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突出了岗位劳动和技术要素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
2.减少了平均分配的项目,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有利于发挥工资的调节职能。
将原技能工资和各种企业津贴补贴工资单元并入岗位工资,既解决了岗位工资比重少、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解决了日益突出的岗位与技能分离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也加强了工资管理。
3.引入市场机制,调整了工资关系,使工资分配逐步向市场劳动力价位靠拢,强化了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
调整岗位分析各子因素的分值,要向经营、科研、管理、营销和生产骨干倾斜,降低一般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系数,从岗级划分上拉开了差距。岗位劳动收入趋向市场劳动力价格水平,发挥了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有利于稳定经营、科研、管理、营销和生产骨干,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职工提高自身素质。
4.把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捆在一起,使职工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岗位工资突出一个“变”字,由企业支付能力和市场劳动力价格两个变量决定;在运行中,强调易岗易薪、岗变薪变。绩效工资突出一个“挂”字,由企业超额利润提成形成,按职工超额劳动进行分配,与企业效益和职工业绩双挂钩。
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管理办法:
1.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编、定岗、设置岗位,并通过岗位规范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和上岗条件。通过加强岗位工资的动态管理,实行定期考核,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以促使职工钻研科学技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岗位工资实行系数标准。岗位按工作性质可分为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生产操作服务岗位三个序列。技术岗位序列根据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的性质、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划分岗级,管理岗位按所承担的工厂经营指标、管理责任和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岗位;生产操作服务序列根据工作岗位的劳动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市场可替代性等因素划分岗位。岗位工资基数要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资支付能力、劳动力市场价位等情况适时调整。
篇9
*电站建设完毕,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240米,水库面积189.1平方公里,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云南最大的百里长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库区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对此,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立足库区水资源优势,实施*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2008年10月至12月,由省农业厅渔业处牵头,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与临沧、保山、大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2009年1月,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在××县注册了子公司——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购买龙湖宾馆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下设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拥有公司员工56人,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2009年初公司兼并澜沧江、黑惠江的合法渔船和渔民,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配置防护设施,开始对库区水域开展守护工作。受省农业厅的委托,从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组织增殖放流工作,到目前,共向库区投放优质鱼苗800吨。
该项目以生态养殖(大面积)与网箱养殖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创品牌,建网络营销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库区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为奋斗目标。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使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云南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根据资源状况和项目奋斗目标,项目的建设内容为:建设28万亩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亩生态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大面积网箱养殖;建设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鱼片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0~80000吨。
项目周期计划为10年,前期3年(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中期5年(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后期二年(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009年5月至10月,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12月开始试验生态网箱养殖;2010年1月至3月推广网箱养殖;2010年4月至8月,做好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项目论证、选址、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2011年9月至12月完成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在国内市场建设*生态渔业专卖店,进行网络销售。
二、总体估价
(一)项目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社会效益好
项目涉及大理、保山、临沧3州市,南涧、巍山、××、昌宁等8县市,含盖农业(养殖)、工业(鱼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商业服务三个领域,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施好该项目,可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加工可节约资源投入,有利于组织统一管理和技术提高。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大批库区失地农民和其他富余劳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模式
该项目以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由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渔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了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计划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商品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道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前期工作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从2008年10月至今,半年的时间,项目单位就完成了与三州市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了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购置了办公场地、兼并澜沧江、黑惠江合法渔船和渔民、购买巡逻艇、捕鱼船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向库区投放800吨优质鱼苗等前期工作,并开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批工作。可谓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请县政府建立项目协调开发领导组,有效开展项目建设。
(二)请县政府进一步完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打击黑恶势力,确保库区安全稳定。
(三)将项目纳入临沧市的重点招商项目,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请支持项目立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补助和库区周边农民的扶持资金。
(五)请县政府协调库区乡(镇)、村委会大力发动库区农民参与网箱养殖培训和生产。
四、意见、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是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建设项目,由于拥有28万亩库区水资源优势,引进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养殖技术,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项目市场情景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好该项目,可以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地方税源,促进企业增效。但由于项目建设内容广博,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加之项目处于启动阶段,渔业养殖在*库区是新生事物,有一个探索、了解、接受的过程,因此,县委、政府应给予高规格的重视,库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引导、帮助、支持、宣传是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县应将该项目作为继茶叶、核桃、烤烟、蚕桑以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政策上给予着重倾斜,精力上给予重点保证,资金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库区渔业养殖项目实施工作,从细节做起,高质量服务,把它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项目来抓,作为围绕以提升实现“三个核心”指标和推进“三化”进程的优势项目来扶持。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县政府成立*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工业和招商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发改局、招商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局、商务局、环保局、交通局的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农业局负责抓好宣传发动、组织网箱养殖技术培训和渔政执法工作;发改局负责项目论证、项目立项、转报审批和鲜鱼最低保护价制定;招商局负责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国土局和建设局负责饲料加工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报批手续;环保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库区水环境监测、保护;交通局负责水运管理;商务局协助*渔业公司做好鱼产品营销和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经济局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涉及该项目的证照办理、项目立项、报批手续,能减化的尽量减化,能变通的尽量变通,费用能减免的坚决减免,不能减免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努力打造成本凹地,服务高地。在公司驻地设立公安执勤点,同时与渔政执法队有机结合,为公司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序良好的环境。
2、把*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享受已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要时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特殊的政策。并积极帮助申报临沧市重点招商项目。
3、把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列为××县重点保护企业,颁发《重点保护企业》匾牌,实行重点保护,为公司负责人(法人)颁发外来投资者绿卡,提供“绿卡”服务。不得随意对公司进行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检查、评比,确需进行的须经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的同意。
4、积极帮助云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5、安排县渔政执法机构尽快进入*库区开展工作。积极请示汇报,争取省渔政执法总队在*库区设立渔政执法中队,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
6、在饲料加工厂、鱼片加工厂投产运营后,积极帮助*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向县公安部门协调,在*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设立一个治安值勤点。
篇10
关键词:资本主义私有产权;资本主义股份制;消极扬弃;合作工厂;积极扬弃;公有产权
一、《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历史沿革的研究概述
《资本论》的学术魅力不仅在于理论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且更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所遵循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是《资本论》这一重要经济理论著作的思想精髓。马克思正是在这一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研究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有产权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通过梳理《资本论》中的相关阐述,我们可以概要性地总结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历史沿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早中期,其最主要的形式是私人经营,比如家族式私营(当然由于私有产权形式的复杂性,也存在合营等其他私有产权形式);到了中晚期,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股份制,并且出现了一些类似合作工厂这一积极突破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产权形式;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穷途日暮的晚期,极度自由资本主义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资本主义产权形式,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干预。在以下的论述中,本文将重点探讨资本主义股份制和合作工厂,以及它们对我国现阶段公有产权改革的重要启示。
二、资本主义股份制与消极扬弃的辩证法
(一)资本主义股份制的重要制度基础——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物质经济基础——“以便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建立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之上的。”简而言之,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对信用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资本攫取剩余价值服务的。简要剖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用制度,它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但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三者相互渗透。比如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大量发行国债,并以工代赈,消极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有效结合、调节经济的典型案例,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正如马克思所解析的那样,它“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
(二)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历史特征
资本主义股份制的重要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它依然是资本主义私人产权形式,它存在的物质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依然根深蒂固,因而它并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陈旧的范围,也没有根除资本与劳动、私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对立,不仅如此,它反而在新的形态上激化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其次,由于股份制所必然导致的资金和劳动的社会集中,即使是在私人控股的前提下,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也取得了“社会企业”的形式,形成了虚拟的、间接的“社会财产”,策略性地适应了物质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重要物质经济基础,因此资本主义股份制纯粹是一种消极的过渡点,存在着“自行扬弃的矛盾”,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再次,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出现了资本所有权与职能相分离的现象,即资本所有者沦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生产过程,企业由专门的职业经理经营,但在“生产资料已经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下,资本所有者可以攫取全部利润(即包括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实现其梦寐以求的“坐享其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专门靠炒作、投机股票的食利阶层,马克思称之为“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最后,由于股份制的过渡性,资本主义股份制存在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改革后的股份制——社会主义股份制(公有控股),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适应“过渡型”社会主义经济的组合产权形式。
(三)消极扬弃的辩证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存在着内在联系的阶段性过程的统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亦是如此。但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对某一阶段的“否定”,既存在着积极地“否定之否定”,又存在着消极的“否定之否定”,这就是积极扬弃与消极扬弃的辩证法。
资本主义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自我消极扬弃形式。私人私营企业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初始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资产阶级在确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根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具体形式进行了适度调整,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粉墨登场”,与私人企业形成了形式上的“对立”,实质上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为实现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所有制)的经济利益服务的。因此,资本主义股份制尽管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是它并没有根除私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对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反而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随着“小鱼被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对个人生产资料的剥夺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剥夺已经降临到中小资本家本身,社会财富越来越被极少数大资本家所垄断,并最终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介入,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垄断法。
三、合作工厂与积极扬弃的辩证法
(一)合作工厂——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进一步否定
资本主义股份制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进行了消极地“形式”层次的否定,而工人联合体的合作工厂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否定——涉及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物质内涵”层次的否定,由此可见,合作工厂是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更为深入地“否定之否定”,取其精华——它所体现的某些共性范畴,比如股份制及其基于的信用制度等,祛其糟粕——它所蕴含的物质内涵——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权)。因此,虽然资本主义股份制和工人联合体的合作工厂都属于过渡性的组合产权形式,即两者存在形式上的可比较性,但是它们的物质内容大相径庭,合作工厂批判性地否定了资本主义股份制,它在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扬弃方面,走得更远。
(二)合作工厂积极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这句话体现了合作工厂的历史过渡性,即合作工厂不仅具有历史积极性,而且必然会存在其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合作工厂的历史积极性在于,通过工人自己的资产和劳动的联合(基于这一点,马克思这里所讲的“合作工厂”可理解为“股份合作制工厂”),它在其内部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而扬弃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对立基础上的资本增殖,形成一种建立在自己劳动基础上的资产增值,这类似与小商品经济私有产权形式,不过那时的小商品生产者在这里转变为工人的“联合体”;但合作工厂存在其历史局限性:尽管合作工厂的资产归工人联合体共同“占有”,摈弃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占有,但是它依然遗留着资本主义“母体”的历史痕迹——工人联合体的个体之间的私人产权关系依然是清晰的,这就使合作工厂依然仅仅是一种比较低级的集体经济产权形式,依然有改进的空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亦属于一种过渡性产权形式,但它不同于资本主义股份制,它是积极的过渡性产权。
(三)积极扬弃的辩证法
者的辩证法是积极扬弃的革命辩证法。工人联合体的合作工厂是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革命性突破,这种突破的革命性不仅仅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形式的扬弃,更为关键性的一点在于,它扬弃了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占有,在其内部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私人财富同社会财富的对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为更适应物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当然,由于当时的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所描述的合作工厂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它的改革取向是积极向上的,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的。
四、对我国现阶段公有产权问题的思考
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企体制改革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而所有制(权)的结构性改革是公有制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很显然,对我国现阶段公有产权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突破口。在社会主义公有产权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积极扬弃的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改革观,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公有产权的具体形式。
在突破纯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而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时,要保持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绝对主体地位以及国有制经济成分的绝对主导优势[3],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公有产权改革必须牢牢谨记的首要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物质保障。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属于过渡型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可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过渡型产权形式,但是要注意酌情处理,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盲目私有化。比如说,一些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依然应该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一些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但大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可实行国有控股的股份制经营(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而一些盈利能力明显不足、持续亏空、毫无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可实行租赁、承包,甚至出售;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可鼓励农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渡到农村专业化合作社经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针对异军突起的民间个体私营经济,对已经较有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要有意识的引导它们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同时要通过法律、行政等强制性手段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提高公有财产的比例。此外,要加快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同时加快对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及监控工作,谨防由于虚拟资产的极度膨胀而导致的经济虚假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张薰华.《资本论》脉络[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