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设计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1.1 创设情境、熏陶情感。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2 存储信息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2.1 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
2.2 教学中以视听代替朗读,削弱了朗读水平。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方面的教学是其重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够掌握相关语文基础知识,还能通过阅读不断的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学习内容。因此各级初中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各个方面的教学的开展都相对比较落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沉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状态,而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也相对较弱,容易产生教学倦怠。初中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能力都相对较强。而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是学生增加语文能力,拓宽自我视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更愿意以自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探索,而教师在传统模式下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对于阅读内容的安排往往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中教师自己加入的元素相对较少。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主动追求与课堂的被动受听相冲突,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向了各级中小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变化。
1.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主人的身份,不断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积极的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皇帝的新装》这篇阅读材料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模仿《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对于新装的反应,让学生通过模仿感知到课文的主旨内容,通过不断的和学生进行互动提问,让学生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认识,该课文能反映出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提问回答、演示来不断的加强对于课文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2.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教师在阅读材料讲解之前,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教学参考中的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由于版本比较老等缘故使课堂教学设计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下进行课堂教学常常会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在原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其进行丰富。首先,教师要注重分层课堂教学设计。所谓分层课堂教学设计,指的是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的对象是文章,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特点,设定不同的课堂学生设计形式,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胃口。对于不同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不同的要求。比如,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够进行评价和创新;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要求让他们能够进行理解和通读。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满足了不同能力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进行阅读课堂教学设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学校已经配备了很多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室、电脑等,这些设备不仅能够使教师有了更多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和工具,还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和投影还原整个荷塘月色的场景。学生通过这种实际的动画效果,结合课文的文字,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由传统的板书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学习的参与度也高涨,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加的理想。
3.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体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课堂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科都十分重视教学反思,而提供教学反思主要依据的就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上科学化、民主化,不仅要让学生、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体系来,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科学的评测。在得到相关评价体系参数时,教师要通过这些参数主动的去自我反思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于教学中的优势,教师要不断的去巩固保持;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细心的去分析,找出解决的方式。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才会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也会不断的提升。
三、结语
总的来讲,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指的是新课改的各种理念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学的不断前行。所谓挑战,指的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教学能力,要改变传统的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不断的面对新课改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各级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努力迎接挑战,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13-15.
[2]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39-140.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56―01
当前,教学环境正发生著巨大变化,作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技能、知识,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语文作文教学,提升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水平。
一、小学作文教学充分体现创造性原则分析
1. 新颖性原则。小学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实现,需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中、时代精神中取材,从而拓展作文教学的素材来源,让学生有话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导”是关键,“乐”是基本原则,“创”是最终目的,即小学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实现,需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快乐学习的魅力,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与提升,也体现出作文教学必须具有新颖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乐于“下笔”,为下一步作文写作指导做好铺垫。
2. 实用性原则。作文教学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与课文密切相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任何阶段的作文都禁忌脱离实际和空谈。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创造性上,注重小学生写作的真实性,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从小事出发,搭建语文教学框架,提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生活化。同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教学内容应保持层次性与结构性,以提升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
3. 全面性原则。语文作文教学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切忌以成人的世界视角压制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孩子既能够获得语文知识、技能以及策略上的提升,又能够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作文教学应兼顾全面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大胆尝试不同的作文写作风格,引导学生从平实、幽默、激情、创新等不同风格出发,积极探索不同写作技巧的可能性,既讲究格式,又讲究技巧,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擅长的表达方式,以利于实现自身写作风格的塑造,从而为学生形成自身的作文创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小学作文写作创造性教学优化策略
1. 尊重学生自由天性,引导学生热爱写作。小学生的创造性写作,需要充分树立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学生的天性,利用儿童特殊的成长时期,给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自由场”,对作文的体裁、章法、结构、字数等硬性要求尽量淡化,避免通过分数评价优劣,使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真知灼见、浪漫天性,消除写作上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认真写作、情感写作,从而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2. 开拓学生视野,以社会生活为重要取材来源。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适当外延,可通过与校外组织的合作,将课堂搬移到教室之外,增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具有“真情实感”的认知基础。同时,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在适当的场合下,将教室搬移到博物馆等场馆中,新颖、丰富的环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在写作中的真实情感。教师也可以通过广为人知的社会事件为作文话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提升小学生作文的广度与深度。
3. 差异化辅导,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尽最大限度和能力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为学生作文写作提供正确指导。学生受成长空间、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实际写作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教师切实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平等互动,小组划分互帮互助,差异化教学等方式,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篇4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语文教师致力于高质量语文课堂的发展。语文课堂高质量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完善,对课程性质,内容框架,都做了新的评价与设定标准。为更好地实现教学发展,提供了方向。本文对近年来中学语文课堂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深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新型;发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53-02
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它不但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情、趣、理的挖掘与启发,教师只要能以课堂学生为根本立足点,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师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角色观念转变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关活动。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林镇西老师说过:“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教师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就是尊重心灵。所以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呆板、乏味、单调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步把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课堂充满了和谐、活力、平等、民主的氛围。其次,要树立教师新型的职业观,教师专业观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作用于教育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师职业观。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不是一种糊口的手段,而是担当着重大民族和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一生付出去挑起伟大的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的光荣使命。因此职业观的转化向更加专业化发展。用更加专业化去指导自己,要求自己,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成为新时代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性,学习型的教师。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最后树立教师新型的育人观。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为适应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学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德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点不仅仅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转变了过去单纯的侧重点,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人。感受生命的珍贵,去珍惜生命,
二、创设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适当应用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标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多元信息的碰撞。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已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
1.导入时,创设课件吸引学生
一堂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优化每个教学环节,一堂好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眼前一亮,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让学生能有兴趣的进入这堂课程。优秀的语文教师能让自己的课程导入的高超,绝妙,让学生有种余音绕梁,心驰神往的感觉。中学语文教师近五年来,越多的创设图文声并茂的导入。让课堂增色不少,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握了一堂课程的关键。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在这篇课文的导课时,设计了一种唯美的情景,满池的荷花,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如仙境一般。在加上柔和的配乐,一幅让人如痴如醉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顿时让学生深深的进入这种仙境般的课堂中,一起去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
2.设计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为课堂的核心部分和心脏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其内容创设优美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理解内容。近年来,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学语文教师对课件内容设计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师倍感轻松,学生也深感愉悦,课堂效果非常好,教学任务也能事半功倍地完成。
对在《田忌赛马》的内容理解中,逻辑思维要强,才能顺利的理解田忌如何在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下,运筹帷幄,最终在不可能取胜的比赛中,获得胜利。这对于刚刚具有逻辑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帮助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条理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不但帮助了学生,而且教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任务,又好又快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诸如此类离我们年代久远的历史故事,学生很难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因为有时代的沟鸿而难以理解。老师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努力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当时作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从课堂中学习得到知识。
(二)构建创新型课堂
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在新时代中,教育也要进行全面创新,不但是教育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向国家输送高质量合格的人才,推动我国向创新性大国发展。因此打造创新型中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近五年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开创了创新型发展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体现人文性。当今教育的主题是注重“人“的培养,认识到了过去教育理念存在的弊端。开始去触及教育的本质,反思教育的过去,改变教育的方向。改变过去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满堂灌,教师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忽视了学生人性的表达,人性的参与,人性的体现。从只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开始去关注培养人文情怀,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完美的发展。指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领悟课文中四个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们大胆发言,课堂气氛不但活跃了,而且同学们把每个人物特点都能概述地很准确切,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态度。在本篇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原因,是因为他的胆识谋略,他的神机妙算,但这位老师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启发他们这四个人物性格被塑造的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这就是是语文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因此在教学地安排让学生在人物对话过程中去领悟不同任务的性格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课堂向学生去渗透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用客观,历史的态度去看待人和事,从中学到精髓的实质。全方位的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这在日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创新教学内容
在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一书中,王老师就无论从语文知识教学,还是从文章教学,作品教学,古诗文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都谈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更加“有情”,“有趣”“有新”,即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有感情的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的呆板乏味和单调。把课堂创建成知识的海洋和快乐的天堂,学生们把课堂当做一种享受。也要为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就应该被放在学科的最前沿,因此也要放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让语文真正发挥它的功能。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快速转变和提升,按照新课程标准去创新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语文教学这一载体和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创新性人才。
三、教学反思的新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行为,总结点优缺点。在缺点中找解决方法,改进措施。通过自身的成长,提高教学水平。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把不断学习教法,研究教材做为终身奋斗的目标。真正用心把语文课教‘活,教好’。如果一个教师的成长没有反思,也只能是不停的重复,没有进步,没有提高。只能是循环往复的教而已。而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从教学主题目的,工具,方面获得经验,变得更家成熟,更加优秀。近五年来中学语文教师,不但在技术层面上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观念层面上反思,反思自己观念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还在解释层面上反思,解放层面反思。通过反思日记,把自己的教学点滴记录下来,通过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按际赛课,专家观摩课的反思,进而对照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反思能深入的剖析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理智的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让中学语文教学有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点拨; 时机;方法;策略
常言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行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关乎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关乎预设的三维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然而,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及观察,教学行家的发力点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点拨”。简而言之,“点拨”就是点其要害,拨开迷惘,拨疑为悟,片言居要,点石成金,举隅推导,闻一知十。“点”与“拨”在实践中常常是形影不离的,其宗旨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就行之有效,使课堂教学效果倍增,而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则效果甚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很好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点拨的时机。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破除课堂教学的层层迷雾,把握点拨时机呢?
一、点拨应在课文前后对比时
在《荷塘月色》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就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后专项反馈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仅仅把自己的收获表述为沉醉于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而对文章深藏的主题思想表述不多。在进一步翻阅调查问卷时发现,学生的概括力不强,仅仅是以复述的形式呈现调查内容。学生的复述一般是:开始只是感受到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跟随作者联想起“日日走^的荷塘”,在作者导引下有了去看荷塘“另有一番样子”的想法。于是随着作者行文从荷塘读出了洒落的月光,再从月光放眼到荷塘的四面,最后紧跟作者以江南“采莲”的事结尾。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夜色丹青画卷。而教学这篇散文,最重要的在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教师点拨的时机也在这儿,正是最后一句的“静”与前面大篇幅的“动”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幻化出作者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的形象。因为象征周围社会环境的住宅外“什么声息也没有”,连最亲近的人“妻已睡熟好久了”,都无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如果我们只为文章前面的荷塘及月色所吸引,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发现文眼,不加以及时点拨,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不高。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时机就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如果我们抓住就会使课堂教学增效益,学生能力培养就能上水平,思维训练就会提层次,进而语文教学就会成功。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少、慢、差、费”。
二、点拨应在课文内容被忽略时
笔者在送教下乡中听过《猫》这堂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大讲特讲前三只猫,对第四只猫一带而过。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描写了几只猫?”有的学生回答“三只!”有的学生回答“四只!”教师也不指出对错,只是简单地说:“回去后认真阅读文章,再找一找文章到底描写了几只猫?”然后就展开下一环节活动。显然教师不重视课文中出现了几只猫的问题,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忽视,出现了课堂教学中极不应该的漏教现象。
研读《猫》这篇课文,毋庸置疑其审美焦点及价值就在于以猫写人。作者凭借猫的亡失这面“镜子”,来折射人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要尽量避免漏教现象。教师在提问“课文中一共有几只猫”后,如果学生回答“三只猫”或者是“四只猫”时,不应一带而过,而是要再行追问:“到底是几只猫?”在肯定回答是“四只猫”之后,应该继续发问:“是什么颜色的四只猫?”在学生回答:“花白猫、黄猫、瘦花白猫和黑猫”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再次追问:“作者描写黑猫的文字,多不多?”学生回答出:“极其俭省,就那么一句话”就达到目的了。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于提问触及到课文中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习品味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它除了必备的敬业精神外,还得修炼教师的心性,克服心理上的“镜像效应”,学会全方位思考,深层次挖掘,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智慧――判断未明之时,切勿轻言结论。
三、点拨应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
伴随创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学生创新思维闪现的地方一般表现在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理解暂时受阻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了疑点,学生出现争论的时候;启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方式方法,理解课文中涵盖的知识点的时候。基于此,在语文教学时,就是要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为学生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形成学生思想摩擦、思维碰撞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地去思考、去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表明,它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实施的。换句话说,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能适时点拨,就得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因为这最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以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打破常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再根据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等特点,让学生加上丰富的想像力续写《背影》。写完之后,学生之间相互传阅研读,找出优缺点,阐述理由。教师这种主动出击式点拨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把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出来,并结合课文加以阐释,可以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在一种民主争论的氛围中得以实现。
篇6
不管是旧有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新课标,每学期都有系列化的作文设计。尤其是新课标下的作文课,有很多系列化的设计与多样化的课型,如果教师认真吃透了教材,把课备实,一定会课课出彩,收效也甚大。很多教师所上的作文课,因为缺少对教材整体的研究,不思考新课标为什么那么设计?自己应如何调控?加之每一节作文课不是有机整合,也非必然地互相促进,这样,即便每一节课教师讲得都很出色,方法指导也很到位,但学生不会总有耐心一味地去听进去,写作效率不会很高。这就导致了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提高缓慢,甚至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由此,只有教师把一学期的作文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系列化设计自己的教学,才会真正把握住训练点,使学生作文由浅入深地进行。然后准备不同的作文课型,让每次作文的形式都使学生耳目一新,愿意参与,学生老师都易操作。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在我就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作为教学案例,做法如下:先分析教材,看本册书的大纲要求及具体实施,然后再整合训练。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作文课,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系列化设计见下表。
这样的整体设计一目了然,做法简单明晰易操作,为充分准备一节学生乐上的作文创新课打好了底。每一节课都会给学生一个惊喜,都会创造无数的亮点。
那么,多样的课型都有哪些呢?现就自己实践的一些课型,我做简要分析。
第一种,口语交际课。这类课要求通过说、议、评等课内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实用而有效的交际知识,培养说话能力。如上“自我介绍”这一课,提出表达要求,上课轮流发言,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种,课外活动课。如春游,赏花写景,目的是教学生观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淀知识。注意组织学生要有纪律,要做到有次序地观察。
第三种,综合性学习课。如开花店、书店、饭店,设计店名。有思维训练,有美术训练,有文化底蕴的积累,综合性地学习,真可谓是乐趣多多。
第四种,作文活动课。如上“品茶”课时,我给每位学生倒一杯热茶水,教其观茶、品茶、悟茶等。
第五种,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怎样选择课外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检查课外阅读效果等。或是写推荐辞,为心爱的人物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第六种,美文推荐课。教师、学生同时把收集的经典时文、优秀美文、构思精巧文、手法别致文,语言幽默文等公开张贴评议。
第七种,佳作欣赏课。全批全改作文,挑出有亮点的作文,公开佳作的优缺点,让优秀的学生有成就感。
第八种,作文互评课。就是让学生来交叉评改作文的课型。其优势有: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扩大学生阅读面;以好促差,以差警好的作用。最后教师把荐文确认其优秀,整理、指导改动发表。
第九种,借助影视、媒体多元作文课。通过著名的影视作品为例设计,练习边看边思索,看后写收获多元训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进行了美育甚至是德育教育,一举多得。
以上各种作文课型,都应交叉实施,既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阅读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样大胆的探索使黯然无色的作文能够焕发出了无穷的生机。
篇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明白现代转基因的概念。2把握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体验讨论克隆等基因产品带来的科技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思路。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的异同。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转基因生产的猪、兔、羊等图片来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转基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转基因?
提示:科学家为了改变某些动植物产品的品质或为提高其产量,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到另一种生物上去,叫作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绿色基因革命”即现代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从某些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基因注入另一些植物体内,从而使这些植物产生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生长或提高其品质的特性。
2.你知道现代利用关于基因的科技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3.整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因大量施用化肥和生长素使西红柿的质量下降的现象谈起,然后引出利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西红柿,通过作比较突出了实施这一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其实……不同物种间操作”)是介绍“绿色基因革命”(即转基因技术)的本质特征。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的优势有很多。
第三部分(“自然的生物……再也不会是烂糊糊的样子了”)是说明现代转基因技术已经或可能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部分紧紧围绕上文中“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的特点来说明。
最后一段介绍了现代转基因技术将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切合了“绿色基因革命”这一主题。
二、精读课文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有什么区别?
提示:这三者的共同点,即“在结果上都实现了良好性能的重新组合”。
其不同点是:“在手段和组合水平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各自的特点之外,嫁接和杂交须在近缘物种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除了其“多数是转移单个基因,是肉眼看不见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
2.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农作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产量高,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能等,例如:转基因大豆、西红柿等。
3.本文在介绍现代转基因技术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提示:举例子,如从鸡胚胎中提取的基因和昆虫的免疫系统,使马铃薯具有抗腐烂的特性;打算将比目鱼的抗冻基因注入草莓,使草莓也产生抗冻剂,从而避免霜冻的侵害。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比较深奥的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
作比较,如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
三、交流活动
结合资料讨论1997年出生的“多利”以及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四、课堂小结
现代转基因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这篇说明文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为了能更好地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者在写作上密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从实际体验或一些常识中了解现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及其可行性。
看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的人还看:
1.八年级下册语文背影教案
2.鼎尖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
3.八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4.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篇8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篇9
信息技术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看到各学科的教学充斥着各种技术,大有技术喧宾夺主之势、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景。而技术学科却在刻意避开技术,甚至出现了泛技术、窄技术、非技术现象,这让人忧心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杨晓哲的博客——《追问把握学科本质》。文章例举了一节语文课《月食》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用了很多技术,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语文课本身,忽略了语文课重在文字分析、重在文字表达的培养,忽略了文字的精妙本来就在于表达情感。文中原本是讲述天狗食月的故事给主人公带来半信半疑的种种情感,这里只需要学生根据文字去遐想、揣摩、体会,然而教师却把重点放在了月食图的分析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或技术课也就成为了必然。
杨晓哲认为,符合学科本质是一节课的内在基本要求,明确学科本质非常重要。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的确,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它上成了语文课或美术课,同样也是偏离了学科本质,同样也是本末倒置。
我在农村中学听过两节课,一节历史课、一节信息技术课。同样的常规课,同样的探究课,结果却大不一样。
历史老师在上课前已经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漂亮的板书——探究1:佛教思想传播到中国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探究2:道教思想传播的原因,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探究3: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史记》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似乎暗示着这是一节探究课。
教学从两位学生以互问互答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开始,通过问题“《西游记》中的唐僧信奉佛教还是道教”, 引出“活动1”:快速阅读P92~P93内容,并思考问题——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其思想如何?传播原因如何?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进而引出本节课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和新知的传授,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道教的兴起。教学方法同上。然后,围绕着佛教和道教的异同分析、《史记》给我们的启示、宗教和的区别等问题,最后小结出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学习司马迁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参与度非常广,整节课所有学生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结合起来,的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探究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历史课后,我们来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新课导入从“2014元旦贺卡”开始,进而引出了“请柬”这个概念。什么是“请柬”呢?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开始齐读教材中对“请柬”的定义部分。接着,教师用了至少5分钟阐述了“请柬”的分类:成品的、手工制作的、电脑制作的等。并且,教师还通过PPT对三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电脑制作的最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担当沟通小使者”。
接着教师还用PPT表格形式展示了“请柬”的写作格式,从结构、标题、称谓、正文、敬语和落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还给出了一个“请柬”的例子。教师讲完这些以后,要求学生开始完成“任务一”:探究“请柬”写作格式。
为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技术支撑,教师还下发了三个搜索引擎地址,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我发现坐在我周围的学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有的聊QQ、有的在玩游戏、有的浏览新闻。5分钟后,教师随机提问几位学生,似乎是对“探索一”活动的小结。
教学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探究“请柬”的几种版式。学生还没有探究,教师就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版式,包括横式、纵式、单页、双页、多页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们再次上网进行探究。于是,学生们再次兴奋,再次自由……
完成了格式和版式的探究似乎还不够,还要探究“请柬”的色彩问题,红色与黑色如何搭配,红色象征着什么,等等。
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教学最后的大任务是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完成“请柬”的结构草图。快下课了,教师提问了几个学生,还是几个女生比较听话,似乎完成了本节课的最终任务。
从听这节课开始,我就一直困惑: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美术课,或是一节信息技术课?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退一步说,我们承认它是一节信息技术课,但从标题上又很难猜测它的内容。此时我坐在机房里,只能在信息技术课的范围进行遐想,PPT?flash?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我又错了。从第一个活动任务来看,教师要求学生探究“请柬”写作格式,似乎预示着要学习网络搜索的相关知识,但令人奇怪的是并没有涉及搜索的任何知识,包括“关键字”构建技巧等。第二个活动也是这样,既没有难度上的递进,也与学生的需求脱离甚远,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一点儿兴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是在培养“请柬工作室”的专家,学生即使需要掌握这部分的内容,也应该是语文课或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显然,这种探究已经严重脱离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其结果流于形式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我们不反对在作品制作前进行规划,但绝不能让规划占据了主角的地位。
历史课和这节信息技术课都属同样的教学方法,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前者学生真正参与了活动,围绕着问题寻找答案;后者学生把探究变成了“自由活动”,因为所设的问题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教学设计如果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中学生技术基础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任务时,“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上机实践的任务不是源自学生自身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果探究缺少挑战性,缺少趣味性,缺少思维的梯度,学生不积极也就成了必然。
课后,信息技术教师似乎也很有委屈,“教材的确就是这样写的,我要尊重教材”。当时,我找不到更好的证据来推翻他的观点。
看了杨晓哲的《追问把握学科本质》的文章,突然发现那节语文课与这里的信息技术课有着惊人的相似: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语文课。再回忆一下历史课,我终于有所悟:不管什么学科,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科体系,都要有自己的学科本质。所以,语文课不能把地理知识作为核心;同样,信息技术课也不能以语文教学范畴的文体知识作为核心。
篇10
一、整合朗读资源,提升朗读教学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经典文本资源,这些文字大多都适合展开朗读教学。为提升朗读教学针对性,教师不仅要注意整合教材朗读资源,还要关注校本课程内容,集合优秀朗读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朗读学习机会。
1.精选教材朗读内容
朗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朗读材料进行科学整合,以提升朗读训练的针对性。高中语文教材文本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教师要注意筛选相关内容,为朗读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精美语言、经典描绘的文本是朗读训练资源,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的文本同样具有朗读训练价值。因此,教师在整合教材朗读信息时,需要有创新意识,筛选出适合度更高的朗读材料,为朗读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2.整合校本课程资源
教材文本朗读材料虽然不少,但难以满足学生的最广泛需求,教师要有校本课程意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整合朗读材料,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朗读训练机会。高中学生对朗读内容有更高要求,教师不妨发动学生搜集整理朗读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朗读信息搜集学习习惯,还能够为朗读教学带来更多信息支持。
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学习。首先是给出朗读基调:胸怀广阔,其诗词极为豪迈,在情感展示r,有欣喜、有忧思、有自信、有自豪,需要根据情感发展展开梳理。其次是朗读技巧引导:停顿间隔时间不宜过短,要体现情意表达,留有思考时空。重音处理要恰到好处,强调语势。语速缓急处理要适当。为让学生有更为清晰的感知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并让学生跟随仿读。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尝试体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朗读音频,给学生提供学习范例,学生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特别是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朗读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朗读存在的问题,展开自我矫正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学习主动力。学生朗读诗词技巧普遍欠缺,教师多给出技巧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
朗读需要有强烈情感作为支撑,还要配合一些背景因素,以提升朗读品质。利用多媒体助力朗读教学,可以形成重要激发效果。特别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示活动,能够极大丰富学生学习认知渠道。
1.创设媒体教学情境
朗读需要感情投入,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为朗读形成多点支撑,以优化朗读环境,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朗读学习训练的主动性。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是最为常见的做法,让学生在适宜背景音乐下展开朗读训练,学生会有特别感觉,不仅朗读兴趣大增,情感调动也呈现高效性。如果有条件,为学生录制配乐朗读音频材料,并在班级内播放,势必能够激活学生朗读学习热情,提升朗读教学效度。
2.展开多元朗读示范
教师给学生做出朗读示范,这也是朗读教学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为提升学生参与朗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妨对示范朗读形式进行深度改革,不仅要引入音乐背景,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朗读示范,或者是师生合作展开朗读示范,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朗读的热情。如果能够借助课堂演绎展开示范朗读,对学生形成的学习助力作用会更为显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成功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自然进入运行佳境。
《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段范读,并发动学生对教师范读展开讨论:教师朗读有什么特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展开热议,有学生认为:老师朗读有气势,虽然是说理性散文,却读得非常大气,具有较强感染力。也有学生说:老师朗读节奏感把握很到位,轻重缓急分明,听起来有乐感。稍显不足的是熟练程度不够,显得不够顺畅自然。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朗读学习,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在学生展示朗读时,教师组织学生继续展开讨论,通过探寻优缺点,达成学习共性认知。
教师展开范读,让学生展开评价,这是比较有个性的设计。学生大多对教师有敬畏感,对教师朗读展开评价难以做到自然,教师给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特别是能够指出教师存在的问题,说明学生朗读学习认知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让学生展示示范朗读,给学生自我学习提供展示机会,这对学生朗读能力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优化朗读引导,实现朗读教学有效性
朗读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抑扬顿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师要给出更为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尽快走进朗读世界,去感知那绝美的意境。
1.传授朗读技巧方法
朗读技巧包含众多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学力基础展开个性教学设计,让不同群体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学习进步。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朗读上,其个性化特征更为明显。有些学生朗读声音太小、有些学生朗读语速太快、有些学生情感赋予不到位、有些学生朗读节奏不鲜明,教师要先做出具体甄别,才能给出对应纠偏引导。朗读讲究抑扬顿挫,什么地方需要“抑”,什么时候需要“扬”,哪个地方需要“顿”,如何才能体现“挫”,需要教师给出个性点拨。
2.赏析朗读有机融合
为提升学生朗读情感维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展开文本语言赏析,在充分掌握文本情感走势和语言构成情况下,才能给出更为到位的朗读指导。因此,将文本赏析和朗读教学有机结合,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老舍堪称语言大师,其语言丰富性自不必说,其情感赋予也是足够丰腴的,往往在最为朴素的语言中蕴含深刻哲理。如《想北平》,这是回忆录式的语言,其字里行间处处凝聚着怀恋、向往,情感色彩浓重。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最为精彩的片段,并展开赏析品读。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找出一些经典的片段描写,并给出自己的赏析评价。有学生说:老舍的语言平实,却句句说到点子上,说到读者的心坎上。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说不出的爱,却是最真挚、最炽烈的情感,这种没有描绘的描绘,给人带来的感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何等的美妙呢?也有学生说:老舍情感表达非常含蓄,在北平、伦敦内外对比中,他说出这样的话:“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对北平的热爱和怀恋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有所假借,这样的语言不仅具有含蓄性,而且更富有诗意了。
从学生对文本剖析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有自主学习认知,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酝酿讨论一番之后再展开朗读训练展示,其学习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朗读离不开情感表达,要准确展现作者情感因素,需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析,这样才能给出最为贴近的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感知赋予朗读之中。
四、升级朗读活动,强化朗读教学实践性
朗读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利用多种活动设计,帮助不同群体学生实现共同成长。延伸朗读教学课堂,让学生多参与课外朗读训练活动,对塑造学生语文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
1.创设个性朗读活动
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朗读训练机会,还要传授丰富朗读技巧,利用多种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朗读训练活动为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提供便利,教师要注意优化创设形式,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给出针对性设计。示范朗读、小组朗读展示、班级朗读比赛、课堂演绎活动、诗歌朗诵竞赛、故事会、演讲比赛等,都属于绝好朗读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朗读训练活动,自然能够提升学生朗读学习品质。
2.延伸朗读教学课堂
朗x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朗读学习训练,为学生推荐朗读书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经典朗读资源,以及朗读技巧指导方面的信息,延伸朗读教学课堂长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朗读学习时空。学校和社会也会提供一些朗读活动,如朗诵大赛、公益宣传活动等,这是最为难得的朗读历练机会。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参与其中,在实践锻炼中建立朗读认知体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