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经济现象

篇1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现代生物技术是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生物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现代生物技术能够给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新型的服务,并且因其具有高附加值以及低能耗和低公害的特点,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尤其是面对现代化人类生活的危机环境,现代生物技术对动物、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1现代生物技术对动物类的影响

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对动物生长以及代谢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且对动物的生产现状进行全面的改良。20世纪末转基因小白鼠产生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启示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技术能够使动物的生长时间缩短,生长速度加快,并且还能对肉类以及产奶类动物进行基因改变,使食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例如使用原核生物进行牛生长激素的提取和制作,然后用在奶牛的生长,这样就可以让奶牛的产奶量得到提升。此外动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以及胚胎工程技术等等。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分子育种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育种方式的培育周期长等问题,大大的加快了育种的进展,提高了育种的质量。在畜禽疾病诊断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限制酶分析法、免疫印迹法、核酸探针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法等多种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都是畜禽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2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农业科学技术有更好的发挥,提升农业粮食的产量,需要生物技术发挥出以下作用,解决粮食问题。首先,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能够培育出更多的抗逆作物,提升农业作物的优良品种。现代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是对植物的基因进行转移培育,培育出一些抗寒和抗旱以及抗击盐类的生物品种,尤其是在大豆、玉米方面。此技术在20世纪末就进行了实验,我国还将转基因的蛋白注入到棉花当中,培育出了抗击虫害的棉花,其中杀虫率达到80%以上。其次,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还能够使用组织培养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试管苗的培育,然后在工厂进行加工生产,大约在很小的温室当中就能够繁殖出更多株小苗,这一项技术的价值非常大。自然条件下繁殖出来的植物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进行更多的繁殖,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此项生物技术可以在蔬菜、果树以及花卉当中进行使用,还能够实现生物技术的商品化发展。我国在此技术的使用下已经建立起了植物试管的生产线,在葡萄、香蕉、花卉等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再次,现代生物技术还能够对农业粮食的品质进行改善。将菜豆当中的蛋白放在向日葵当中,能够让向日葵的种子含有菜豆的蛋白。这一项技术就是能够在多种食品中加以运用,例如,可以让番茄延迟成熟的时间,避免出现变软的现象,这样可以减少在运输过程中所出现的破损现象,这项研究能够让多种食品的营养物质变高。最后,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农业种植会使用很多的化肥,农药,化肥使用会让土地出现板结的现象,降低肥力,化肥生产还能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将固氮细菌放在转基因的农作物当中,这些生物对固氮的行为,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3现代生物技术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工业生物技术就是将微生物或者是酶作为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的一种工作行为,能够更大规模的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化学品、能源以及材料进行生产,以此解决当前的一些能源性危机问题,这也是解决环境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医药生物的重要支撑,能够为农业科学技术提供更多的加工手段。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产品的加工方面,化学以及能源材料的应用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在当今全球资源紧张的今天,这项技术将是解决依赖进口的一种途径。工业生物技术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对能源以及化学品行业,工业生物技术可以有多个方面的应用,成为精细化工业制品的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营养品以及保健化妆品还有功能性化学产品的生产。例如,聚乳酸还有胰岛素等等这些都是生物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微生物基因学也是有效推动工业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性举措,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微生物基因学还会发挥出较为关键性的作用,微生物的潜力较为巨大,精妙地和现代工业结合在一起,能够给人类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1]。

4结语

现代生物技术能够解决多个领域和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动物、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还需要对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让现代生物技术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让我国经济在腾飞的基础上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晓亮,王晓娇,张淑梅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5,22(19):310.

篇2

1李渠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

1.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李渠村退耕还林180 hm2,荒山造林360 hm2,房前屋后栽植杏树24 hm2,山洼林、草、柴长势好,植被恢复。

1.2基础设施逐步加强

全村修建基本农田28.67 hm2,人均达到333.33 m2,基本农田从无到有;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0.4 km的村级铺砂道路已经建设成功,大路通到庄前,小路通到门前;建设1所新的村级完全小学已投入使用,新的村部正在筹建之中;全村通电农户211户,农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水窖、土园井98眼,改造泉水1眼,极大地缓解了人畜缺水的困难状况。

1.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00 kg,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全村拥有电视209台,占总户数的99%,农用车130辆。全村绝大多数农户用上了煤和电灯,并修建了新房。

1.4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政府和个人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中生、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全村扫除文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每年考上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约10名。

1.5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局限于“种粮为吃饭,养猪养羊为过年”的旧观念,开始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从种玉米开始到种葵花、药材、果树,搞养殖业。2011年,全村羊只出栏数达到3 380只,建成养殖暖棚70栋,养牛210头。同时,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80人,经济收入逾200万元。

2李渠村贫困的原因

一是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可开发资源匮乏,大多数农户没有其他经营项目,仅依靠简单种养,农民增收空间有限。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差,单位耕地产出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大多数是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加上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机会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薄弱,农民生产技能较低,经营效益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完全依靠种植业,畜牧养殖比例低,农户收入单一,种植业易受生产力条件制约,农民收益难以提高。五是自然灾害严重。春秋干旱以及低温冻害等灾害频繁,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3发展建议

(1)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坡改梯和井窖建设步伐,保证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27 hm2,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2]。

(2)定期实行村务公开,村内重大公益事项开群众大会进行表决,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的程度和决策的透明度;各项收费及奖罚应在年内兑现结束并向村民公布,否则会影响农民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3)各级干部对群众的承诺要及时兑现,做到言行一致,对承诺的事情不要推诿,以免影响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利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4)要对退耕所剩耕地进行高效、合理利用,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药材、葵花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

(5)抢抓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殖等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养殖业,坚持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积极推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扩大种草面积,修建圈棚养畜。

(6)组织农户劳务输出,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技术和实用本领,促进农民增收。

(7)积极扶持创办村级服务实体,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拓宽农民脱贫增收的路子,解决剩余劳力从业难的实际情况。

(8)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普及率[3-4]。

4参考文献

[1] 刘谊兴,徐珂,刘长喜.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积磊.抓农业生产适用的工业理念[J].河南农业,2012(1):60.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农产品质量太次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二)改善农村思想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生产也需要和国际化接轨,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我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才有一定重要比例,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国民人均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难题,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打下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2]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48-51.

[3]林毅夫.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J].城乡桥,2007(9).

篇4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签定全县经济社会各项目标责任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总结经验,制定相关办法,在全县形成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是一个鞭策奋进、鼓劲加压的动员部署会。刚才,xx同志对经济社会各项目标管理考核有关情况进行了具体说明。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改革和完善经济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和完善经济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改革和完善经济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一方面是加强对乡镇和部门经济工作的管理,同时,也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了干部考核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对乡镇和部门经济目标任务的科学考核,可以比较客观、真实、全面地反应乡镇和部门的工作实绩。但是,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政绩,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政绩,将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因此,从今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对原有的考核内容、办法和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努力改进工作绩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注重目标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在考核的整个指标设置上,力求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考核范围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等。二是注重目标考核标准的科学性。按照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要求,充分考虑各个乡镇、各部门的客观条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自我申报与考核评估、按时报表和定期不定期抽查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反映各个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提高目标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目标管理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目标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工作中必须做到强化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各级部门要履行好领导、组织、协调、督查督办职能,深入工作第一线,对照任务指标,层层分解,确保任务不落空,责任不软化,工作不缺位,进度不落后,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亲自安排部署,常抓不懈。全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全力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良好领导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反馈的工作机制。做到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办,责任有人担。

一要把目标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要把目标管理工作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要坚持定期听取分管部门、联点单位目标管理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还要直接指导确定考核内容、考核目标、考核重点,直接参加重要工作的检查考核,真正把目标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要充分发挥县目标考核办的职能作用。要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工作机构建设,调整充实专职人员,积极为开展目标管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县目标考核办工作人员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

三要形成支持参与目标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目标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主动地同县目标考核办搞好配合,共同促进目标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事实证明,责任不落实只会出问题,不会出实绩;压力不到位只会出懒汉,不会出干才。各乡镇、各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明确重点,认真研究,确保工作思路更清楚,措施更到位,确保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显著成绩,确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全面实现。今年后几个月,正是干工作的黄金时节,各目标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抓紧时间,要在实施上下功夫,及时解决自身目标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如果哪个部门工作不得力,影响了全县总体目标的完成,在全州的目标考核中拖了我县的后腿,我们将在年终目标考核中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追究。

三、狠抓关键环节,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责任要明确。目标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5月15日前各乡镇要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各村(牧委会),并译成藏文。作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把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对全年工作目标进行全面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分解到月、责任到人。7月下旬,县上组织工作组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第二,重点要突出。在确定目标任务时,要紧紧围绕全县工作的大局,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推动全盘。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任务,按照求真务 实、加快发展的要求,突出主要经济指标、农牧民增收、社会稳定、社会事业及廉政建设等重点工作。第三,措施要得力。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运行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联合考核等行之有效的运行监控措施,加大社会监督考核的力度,扩大考核测评的范围,增强目标考评工作的群众参与程度,今年的考核,要求各联点领导、有关部门和基层牧委会会参加考核大会。第四,年底考核时县上提前安排,提出要求,成立工作组,严格考核纪律。年底在县上统一考核前各单位要提前着手,要求单位自查上报后县上再统一考核,并作好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领导评价和群众评议相结合、平时考评和年终集中考评相结合、正面检查考核与侧面了解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第五,奖惩要分明。

县委、县政府严格奖惩制度,对完不成任务的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要坚决进行处罚,对完成任务的按规定进行奖励,言行必践,说到做到。要打破平均主义,拉开奖罚档次,不搞迁就照顾,充分使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和评优定级挂钩,与干部的升降任用挂钩,并逐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干部带着压力、带着动力、带着活力投身于工作,把整个心思和精力放在加快发展上,放在为群众谋利益上。第六,在考核人员的自身建设方面,建立考核责任制。一是从相关责任部门中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人员组成考核小组,为开展好考核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在考核前对考核小组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对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的程序、方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考核人员的高素质促进考核工作的高质量;三是建立考核工作责任制,对考核小组成员、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县直相关业务部门分别明确责任,要求在指标的上报、统计、考核过程中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考核结果失真失实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第七,在扩大考核工作的民主化方面,坚持走群众路线。尽量扩大群众参与测评、个别谈话的范围,对可以通过实地察看的硬指标,实地察看其规模、完成进度等情况,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实情。试行干部主要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公示制度,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及其它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逐一列出,在公开栏中进行公示,落实群众在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考核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篇5

关键词:现代绘画;园林景观设计;影响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把美学融入园林设计的艺术,通过运用一些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来改造环境,在维持生态环境的同时使环境更具美学欣赏价值。绘画作为艺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理念也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在我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推进了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进程。

一、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概述

西方现代绘画起源于塞尚的印象派,和后来的野兽派逐渐发展成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再到现在的抽象主义,都深受印象派绘画理念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艺术语言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其中精髓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不仅强化了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形式,也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在视觉与空间上的变革,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概述

园林景观设计最早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二战结束后,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在先进的艺术运动的推动下,园林景观设计逐渐打破传统模式,开始尝试对新的设计风格的探索。四十年代开始,随着大批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关于园林设计新理念的文章的发表,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彻底摆脱了传统教条,开始了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设计方式。

三、绘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在空间上的设计往往是封闭式的,类似于建筑的空间设计,缺乏自然的气息。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很多绘画艺术中立体主义的理念,改变了园林设计中的基本结构形式,将具体的空间概念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再使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求严格的轴线,而是运用不对称的多轴线,让园林景观的空间相互叠加,使得景观空间设计拥有了更强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全新的诠释了园林景观中的空间设计。

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一般强调具体的平面形式,采用几何对称的设计模式,而如今由于受到抽象派绘画艺术的影响,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开始更加注重平面布局的抽象化。园林景观一般是为了给民众提供更加舒适美观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使用几何对称的设计模式设计的园林,往往会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抽象元素,会让人觉得更加的轻松自由。

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就是在保证其自身使用功能的同时让外形更加的美观、自然,结合绘画艺术中印象派的特点,追求更多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从客观世界渐渐转化为主观世界。园林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外在形式与实际功能之间的结合,在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美观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并随着新形式的发展不断丰富园林的功能,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四、绘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

(一)设计形式

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追求的就是外在形式的美观,通过设计让景物拥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所在,也是整个园林设计是否成功的直观体现,这其中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给了园林景观设计很多好的启示。

在绘画艺术中往往追求和谐美,通过构图的整体性和色调的统一来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同样的,冲突与变化也是绘画作品中不可或缺是要素,这一点看似与和谐的氛围格格不入,但也只有真正的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这一点也同样重要,既要注重设计的统一性,也要加强设计的艺术感,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园林景观更加的自然、美观。如果在设计时一味的注重统一性而忽略了景观的变化,会使园林景观显得死板,缺乏灵性和生机;相反的,如果只追求艺术感而不注重园林设计的整体性,会使景物显得散乱而失去设计重心。

绘画艺术中常常使用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借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手法,在设计的布局或色彩的选择中进行对比,提高园林景观的审美效果。另外,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有着其自身特有的韵味,作者通过线条的勾勒,或粗犷或柔美,或紧密或松散,不同的画法也就构成了作品不同的风韵,这些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奏效。园林中不同场地的大小、道路的曲直、空间的开阔或封闭,都如同绘画中的线条一样,勾勒出园林的景致。同样,色彩的运用也是如此,绘画中不同色彩的选取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红色和黄色给人以温暖,而蓝色和绿色又让人觉得清冷。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植物的栽种,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也会给观赏者以美得感受。

(二)设计观念

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一般注重结构与形式的表面构图,而如今受到绘画艺术中多重透视的艺术手法与抽象艺术的影响,逐渐的开始注重视觉与空间的改革。绘画艺术中的立体主义逐渐演变成了空间的理念,这也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相互重叠,在设计中注重对地形的塑造,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来隐藏部分景物,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也使得景物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空间渗透主要体现在借景和框景上,借景就是把外部的景观引入内部空间,利用环境来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框景则是把外部景观通过窗框来进行强化,营造气氛。这些绘画中的手法和技巧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增加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五、小结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很多理念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赋予了景观更强的艺术效果和更高的审美价值。在不破坏园林景观设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了民众更好的视觉体验,这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强的审美需求。合理的借鉴和融合绘画艺术中的理念,对于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建.西方现代绘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255.

[2]龙江洪.浅谈绘画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影响[J].江西建材,2013,(5):242-243.

[3]孟颖.绘画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启示[J].绿色科技,2015,(6):85,87.

篇6

【关键词】回汉移民;代际支持;经济支持

代际经济支持是老年父母与子女之间提供的现金、衣物、食品等实物帮助。作为衡量父母与子女之间代际关系的重要指标,代际经济支持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经济维度上的资源交换关系。本文以作者2010年在宁夏Y市的两个移民村进行的600户回族和汉族“移民家庭代际关系”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回汉移民社区居民代际经济支持的现状及回汉移民的性别、年龄、民族等社会人口特征和居住距离、亲密程度、联系频率、观点的相似性程度等社会关系特征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及其影响力的大小。

一、回汉移民代际经济支持的现状描述

1.给予父亲的经济支持

在被访的572位移民社区居民中,去年完全没有给予父亲经济支持者最多,有171人,占29.9%,很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者最少,有123人,占21.5%。572位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频率 单位:人、%

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频率 频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完全没有 171 29.9 29.9

很少 123 21.5 51.4

有时 132 23.1 74.5

经常 146 25.5 100.0

总计 572 100.0

2.给予母亲的经济支持

在被访的576位移民社区居民中,去年经常给予母亲经济支持者最多,有163人,占28.3%,很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者最少,有121人,占21.0%。576位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频率如表2所示。

表2 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频率 单位:人、%

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频率 频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完全没有 148 25.7 25.7

很少 121 21.0 46.7

有时 144 25.0 71.7

经常 163 28.3 100.0

总计 576 100.0

二、影响回汉移民给予父母经济支持的因素分析

表3的模型给出了对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母经济支持的序次逻辑斯谛克回归分析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在表3中,模型1与模型2是回汉移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模型3与模型4是回汉移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模型1与模型2之间具有嵌套关系,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社会关系特征对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影响力。模型3与模型4之间具有嵌套关系,与模型3相比,模型4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社会关系特征对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影响力。

表3 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母经济支持的序次Logistic模型

变量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截距1 -.695 -.961 -1.030** .651

截距2 .354 .288 .044 1.985**

截距3 1.486*** 1.640* 1.217** 3.284***

男性 .651*** .450** .678*** .638**

年龄1

18-29岁 -.346 -1.163** -.489 -.955*

30-39岁 .312 -.248 .313 -.064

40-49岁 .385 -.001 .192 -.042

50-59岁 .167 -.010 .423 .138

教育程度2

文盲 -.420 -.619* -.518* -.742**

小学 -.644** -.620** -.629** -.664**

初中 .098 .046 -.082 -.131

收入水平3

上层 .813* .638 .574 .285

中层 .432** .435** .310* .252

目前在业 .092 .403 .224 .601**

汉族 -.250 -.274 -.353** -.377*

乘车需要1小时以内 -.004 -.033

亲密程度4

非常亲密 .417 2.207**

比较亲密 .570 2.306**

联系频率5

每年联系 -.386 -.314

每月联系 .170 -.119

每周联系 .353 .307

观点的相似程度6

非常相似 -.146 .121

比较相似 -.355 -.338

-2 Log likelihood 865.944 945.491 840.288 984.593

Chi-square 65.146 58.896 64.280 69.190

Cox & Snell R Square .116 .144 .114 .158

N 529 379 533 401

*P

参照组类别:1.60岁及以上;2.高中及以上;3.下层;4.不太亲密;5.每天联系;6.不太相似。

(1)在模型1中,从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年龄、在业状况和民族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男性移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发生比较女性增加91.7%(e0.651=1.917)(p

(2)在模型2中,自变量社会关系特征的纳入没有改善模型的适应性,说明社会关系特征并不是预测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有效因素。

从模型2中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在业状况、民族、居住距离、情感的紧密性、观点的相似性程度和联系频率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男性移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发生比较女性增加56.8%(e0.450=1.568)(p

(3)在模型3中,从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民族,年龄和在业状况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男性移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发生比较女性增加97.0%(e0.678=1.970)(p

(4)在模型4中,自变量社会关系特征的纳入改善了模型的适应性,说明社会关系特征是预测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有效因素。

从模型4中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被访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在业状况、民族和情感的紧密性,收入水平、居住距离、观点的相似性程度和联系频率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男性移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发生比较女性增加89.3%(e0.638=1.893)(p

三、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述回汉移民代际经济支持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就移民社区居民给予父亲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而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其有显著影响。男性移民较之于女性移民给予父亲的经济支持更多;小学教育程度者较之于高中及以上者给予父亲的经济支持更少;中层收入和上层收入者较之于下层收入者给予父亲的经济支持更多。

2.就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而言,性别、教育程度、民族和亲密程度对其有显著影响。在不考虑社会关系特征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对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考虑社会关系特征后,收入水平的影响消失了,在业状况的影响显著,说明收入水平对移民社区居民给予母亲经济支持的影响是由社会关系特征差异引起的。男性移民较之于女性移民给予母亲的经济支持更多;文盲与小学教育程度者较之于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者给予母亲的经济支持更少;汉族移民较之于回族移民给予母亲的经济支持更少;与母亲非常亲密与比较亲密者较之于不太亲密者给予母亲的经济支持更多。

参考文献:

[1]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

[2]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中国人口科学,1998(6).

[4]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9(3).

[5]Altig, David and Steven J.Davis.Borrowing Constraints and 2-Sided AltruismWith an Application to Social-Security.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1993(17).

[6]Cox, D.Motives for Private Income Transfer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 95).

篇7

逆向选择是“雇主完全责任”保险市场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会导致保险市场的失灵。通常认为工伤社会保险能够克服逆向选择。但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也存在内化性不足,从而使得制度的逆向选择问题难以有效地规避。由于目前中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逆向选择问题仍很严重。笔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条件下,通过对工伤社会保险缴费率实行差别费率的分类设计合约组合、建立起一套激励相容机制,是解决当前中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工伤社会保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差异化合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3045);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王增文(1980-),男,山东临沂人,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养老保障与最低生活保障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144-06收稿日期:2011-11-04

一、研究综述

与社会保险其他项目不同,工伤社会保险更加强调其“强制性”。然而,作为强制性的工伤保险制度,很难解决工伤保险投保企业向事故发生频率高的企业集中的问题,即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与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设计以实现“雇主无责任风险”的目标发生了兼容性矛盾,这一社会保险界的困境,目前正成为中国的工伤保险制度的经典难题。这是因为投保企业的工伤风险无法逐个识别,建立在平均概率基础上的保费将使所有工伤风险概率高于平均概率的企业都会挤进保险市场,从而导致工伤保险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形成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Rothschild et al,1976)。

为了防止“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对行为扭曲的保险市场增加额外的保险补偿金(Selden,1999),也就是加大偿付比例。采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工伤保险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的国家在实践效果中并未达到预期目标。Rothschild(1976)、Wilson(1977)、Riley(1979)、Maarten等(2001)、张维迎(1996)等关于保险市场“逆向选择”问题的创新性研究认为,保险公司通过提供差别保费和保险范围的不同化保险合约并让投保者自主选择,可以形成一个分离风险而达到均衡的状态,从而克服保险市场“逆向选择”困境。

笔者试图利用这一模式,尝试通过差异化合约设计来解决工伤保险制度的“逆向选择”问题。

二、理论模型

篇8

关键词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心房纤颤 颈内动脉系统栓塞 神经功能缺损 血液流变学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1月~2006年5月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随机选择63例住院的心房纤颤合并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 3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55~76岁,平均58.6±9.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8例,冠心病6例,特发性房颤1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本组内颈内动脉栓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6例,中动脉皮层支栓塞19例,深穿支栓塞1例,大脑前动脉栓塞5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52~79岁,平均56.8±10.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阵发性心律失常2例。本组内颈内动脉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5例,中动脉皮层支栓塞17例,深穿支栓塞4例,大脑前动脉栓塞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伴发病积分、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失积分、生活能力等级及血液流变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适量脱水剂,脑保护,抗凝,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商品名:克林澳)8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糖尿病患者可加入4U胰岛素)或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川芎嗪注射液100ml静滴。两组均每天1次,疗程均为14天。

观察指标: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的变化。

疗效评定:以治疗前与治疗后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值除以治疗前的评分,结果乘以100%而计算减分率。根据减分率和ADL评分来评定疗效。①基本痊愈:减分率91%~100%,ADL0级;②显著进步:减分率46%~90%,ADL1~3级;③进步:减分率18%~45%;④无变化: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死亡。以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2项计算显效率。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3项计算有效率。

统计方法: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P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66.7%,显效率分别为57.6%、23.3%。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治疗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治疗前相比P

讨 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机制包括:①选择性抑制Ca2+向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脑血管,从而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使缺血区血流增加而非梗死区和对侧无变化,避免“盗血”现象。②对腺苷的增效,使得磷酸肌醇酯被激活,松弛血管平滑肌,延长血管扩张的时间,加强扩血管强度。③促进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细胞营养和能量代谢,提高抗缺血缺氧能力,保护细胞功能。④抑制腺苷脱氢酶及腺苷重吸收,提高腺苷浓度,稳定细胞膜,抑制谷氨酸能神经纤维末梢对谷氨酸的释放,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⑤提高红细胞的韧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其通过细小血管的能力,改善微循环。⑥降低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本组资料显示,马来酸桂哌齐特能显著降低全血黏稠度、血浆黏稠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栓塞患者的高黏状态,并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病残率。治疗组有3例出现用药时头部胀痛,考虑与本药扩张血管作用有关,但患者可耐受,停药后即消失。无血压、心律、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等方面不良影响。本研究观察到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能短期内改善心房纤颤合并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少。因此,我们认为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心房纤颤合并颈内动脉系统栓塞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社会‘经济统计学日趋枝繁叶茂,科学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健康发展,对于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有重要意义。

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许多分支任意增减排列,而是探索社会经济统计学各rl科学之间科学的有机构成。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分类研究。分类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学科本身就是分类学,分类是这些学科的主要目标,如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等。大多数学科,在某个层次上完成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或突破,如作为19世纪化学最大成就的元素(或原子)的分类及晶体的分类,20世纪基本粒子的分类等。在三结‘构数学中,主要目标也是分类,例如,1981年有限单群分类的完成是抽象代数的最大成就之一。

社会经济统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门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学科之间、知识单元之间、方法之间将呈现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对这种复杂的知识系统进行科学的归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二、研究杜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休系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原则是:

1.整体性。建立的学科体系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方法”这一属性为r标准划定的全部对象为总体范围。

2.层次性。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多层次的交叉学科,划分层次使得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方法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3.统一性。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完整的科学,有别于一门科学或两t1科学的观点。

4。排斤性和吸纳性。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既能明确划分各学科的差异,又能融合各学科的共性。

三、杜会经济统计科学与学科、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经济统计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矛盾的特殊性本p其研究对象、性质等是长期发展确定的,形成对数量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论科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也有两层涵义:第一是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分支,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科观,第二是指围绕某一培养目标形成的统计课程,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等。所谓体系则是由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科分支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共同体,两者之间也有互柑制约和联系。

3.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学派是指一门学间中由于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学派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历史上政治算术学派与国势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确立了统计学的科学命名和统计学是关于现象数量关系的内涵规定。同时,统计学派的学术争论使得统计学科不断地发生分立和合并。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与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是现代称化统计时期的三大派别。

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统计科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不同学派的争论,其外因是统计活动包括统计工作和统计教学,它们为统计学科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推动学科的分立与合并。为了科学建立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有必要回顾国外统计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四、国外统计学科体系的演进

统计实践活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己存在,而统计科学和学科体系的创立则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十七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有所发展,对统计工作提谁出了新要求。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派。统计实践的发展和统计学派之间的争论,推动了统计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按照发展阶段不同,我们将统计学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在每个阶段,由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各异,统计学由不同的学科体系构成。

1.古典统计学学科体系

古典统计学,系指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的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初创阶段,由于它尚未从一些实质性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独立出来,因此它在内容体系和启研究方法上不甚完善。其学科体系由不完善的古典经济统计学、古典人口统计学和国势学等学科所构成。

古典经济统计学由政治算未派中的经济统计学派所创立,主要人物为英国的配第、金氏和达芬南,并以配第的《政治算术》为代表作。在此书中,配第最先提出采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及其相关关系,同时还提出了儿乎与现代统计相同的计量方法、分组方法和推算方法。但这部著作把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分析和从数量上的实证研究交织在一起,是政治经济与统计学尚未分化前的状态,因此,《政治算术》还不能视为一部完整意义的经济统计学著作。受配第的影响,金氏进一步研究了分组法和估计法,编制了英国各社会集团的收入平衡表,达芬特提出了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进行估计和推断的思想,这些为古典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古典人口统计学为政治算术学派中的人口统计学派所建立,代表人物格朗特、哈利和苏斯密尔希。格朗特在《关于死亡表的自然与政治观察》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有关人口统计的概念、分组方法、估计方法等,证实了出生、死亡、男女性比例等现象的变动存有一定的规律性,编制了第一张生命统计表。受格朗特的影响,哈利编制了著名的“哈利生命统计表”,用以人口推算人寿保险金。苏斯密尔希首次提出了大量观察法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证实了大数定律的存在。这些人口统计理论与方法,构成了古典人口统计学的内容。

国势学为十七世纪中叶的德国国势学派所创建。早期的国势学派(记述学派)代表人物有康令、阿亨瓦尔、施廖采尔等,‘他们的国势学,仅采用记述的方式,罗列各国的重要社会经济情况,不具有现代统计学的特点,他们的贡献,仅在于阿亨瓦尔将国势学改名为统计学,确定统计学这门科学的名称。后期的国势学派(表式学派)代表人物,有安杰生、克罗姆、海伯纳等人,他们的国势学从政治算术中吸取营养,以计量为主,采用数列或图表表示国家的显著事项。显示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综合,并成为各国政府统计的代表。

综上所述,.古典统计学实际上是萌芽阶段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或者说,统计学产生是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面目出现的。它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学科发展以合为主,学科体系层次简单。

2.近代统计学学科体系

近代统计学,系指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的统计学。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政府统计机关和民间调查机构纷纷建立,定期公布统计数字,统计工作从一般的政治管理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专业统计,统计学派的争论和统计刊物的出版,共同促使了统计学科发生分化。近代统计学学科体系由近代经济统计学、近代人口统计学和道德统计学科构成,学科发展以分化为主要特征。

近代经济统计学是沿着配第一达芬特开拓的道路发展起来的,由于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问题的专门化,使经济统计学发生分化。十九世纪末,重农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使农业统计得以建立,拉瓦锡的《农产量统计》就是其代表作。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为解决工商业中出现的间题,需要收集资料从数量方面加以研究,工商业统计也应运而生。同时航运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航运统计、贸易统计和劳工统计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十招九世纪以后,人们对物价的变动甚为关心,一些学者不仅编制出各种物价指数,而对物价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物价统计。

近代人口统计学是沿着格朗特一哈利开拓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并由最初的生命统计向保险统计、卫生统计或医疗统计方向发展。随着人寿保险事业.的发展,对科学的生命表的需要日益迫切,哈利生命表虽为当时保险机构所惜重,但仍存在许多缺点,引起了一些学者对生命统计和保险统计原理的进一步研究,贡献最大者首推英国的米尔思,他著《论年金和人寿保险价值及生存者》,编出了著名的生命的统计表一一“卡莱尔表”,奠定了保险统计学的基础。由于生命的长短与医疗或卫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生命统计向卫生或医疗统计发展是合乎逻辑的。路易斯、格里芬、维勒米和盖伊等人对此作出了显著贡献。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和新的统计方法的出现,人口统计学在分化的同时,一也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凯特勒就通过静态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出生、发展和死亡是服从一定规律的”(统计规律)从而使人口统计学趋于完整。“道德统计”和“道德统计学”之名最早由法国的格雷提出并使用,但在此间题上最有成就的当数比利时的凯特勒。他在《犯罪倾向》、《社会物理学》等著作中,研究犯罪统计、犯罪动态及其原因并认为犯罪现象同人口现象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统计规律性),马克思对他的成就曾予以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凯特勒之前,无论是人口统计还是经济统计,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为“学”。凯特勒把概率论广泛地引入社会经济研究之中,实现了政治算术学意义的统计学和国势学中表式学派的统计思想与概率论的综合,才使统计学真正成为科学意义上的统计学。凯特勒被视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3。现代统计学学科体系

现代统计学,是指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统计学,由于概率论的引入,使统计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统计学科进一步分化与综合、学科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现代统计学已成为一种多门类、多层次的科学。

(1)数理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自凯特勒将概率论正式引入统计学以后,一些学者遵循他的《论数学与统计的关系》和《社会物理学》等著作的观点,侧重吸收他的研究方法,使概率论在自然和社会现象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并发展为一门通用方法论学科,即数理统计学,这门学科的命名最早由威梯斯坦确定并推广使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理统计表现为描述统计学,由旧数理统计学派所创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数理统计表现为推断统计学,由新数理统计学派所创建。需要指出的是,新数理统计学派,不承认社会统计学是一门现代统计学科,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政府统计工作的总结或者说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他们“计量不计质”观点,也是今天“通用方论法”的来源之一,成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大弊端。

(2)西方社会统计学学科体系。十九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统计学(简称社会统计学)由旧社会统计学派所创建,代表人物有克尼斯、恩格尔、梅尔等人。这门学科的产生先于数理统计学,而正式命名则迟于后者。因为早期的统计学都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没有必要在“统计学”前面冠以“社会”字样,正是由于数理统计学的出现,为了以示区别,才给原有各统计学科加上一个概括性的名称一一“社会统计学”。这一名词由纳普最先提出,由凯尔作为专用书名使用。社会统计学的的研究对象为国家、社会动静集团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法限于大量观察法,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数量关系探索国家、社会动静集团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包括状态规律、频率规律、发展规律和相关规律等,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道德统计、消费统计等,实现对近代统计学各学科的综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与数理统计学相比,社会统计学在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居优势地位。

(3)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指导下,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对国家的统计组织和统计实践作出重大变革后,在对社会统计学(旧社会统计学派的统计学)批判地继承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性质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在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方法除继承社会统计学的大量观察法外,还提出了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并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有效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作为国家管理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效服务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以及用以制定和检查计划的基础。统计工作在前苏联受到空前的重视,社会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已成为门类齐义、系统完整的现代统计学科,并与数理统计相对立。

五、我国统计学学科体系探索轨迹

建国以来,我国对统计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数理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代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学,是以分析客观大量现象数量关系与变化、研究客观大量现象中受概率论支配的客观规律性,’其在学科归属上,应当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数学学科体系范畴,在学科性质上应是一门唯一的、可用于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的通用的统计学。这种人还认为,随着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生物、化学等各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并按各领域分别加以分析与总结,从而形成了按具体领域分类的应用数理统计学,即社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同时指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所形成社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与在苏联统计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完全两回事,前者是为社会与经济研究用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不是指标解释与经验总结,而后者仅仅是指标罗列、指标解释与经验总结等。

2。t’4旨标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受1954年3月前苏联科学院、中央统计局和教育局联合通过的决议影响,并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教条式的接受了决议中的有关精神。决议中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方法。……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苏联百科辞典》“统计学”词条)还认为数理统计学只属于数学学科体系,即只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

3.“指标加数理应用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横向的、方法论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认为“统计学本米就是同数学、计算分不开的,根本就不存在无数学和不计算的统计学。‘数理伙‘数学’在外文中本是一个字,从严格的逻辑意义说,根本不应该在统计学上冠之以‘数理,一词。”从而认为,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只是数学的分支,但随着数学(包括数理统计学)在工程技术、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工程技术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已不再是数学的分支,而是以工程、生物现象等具体数量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方法科学,属于统计学范畴。于是,新的统计学学科体系便由“指标型”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与数理统计学往各具体领域中应用形成的生物统计学等所构成。我们称这种体系为“指标加数理应用型”统计学学科体系,以区黝于“指标型”体系和“数理型”体系。

4.“综合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仅仅把数理统计看作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统计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仅仅把社会经济统计学看作是唯一的统计学也是错误的,而把统计学说成是两门也是不严谨的,统计学只有一门,它既包括社会科学中的统计学,又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统计学,既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又包括数理统计学及其应用李科,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应包括:思维科学一一数理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社会科学一一社会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自然科学一一生物、气象、物理、天文及环境统计学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认为统计学学科体系是由若干个层次或级别的多种统计学科所构成的“综合型”一学科体系。

六、杜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框架

本课题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时,除遵循基本原则外,还着重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努力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全面体现我国统计活动的实践,全面体现我国统计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国统计科学研究的成果,使社会经济统计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篇10

国内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农村妇女留守原因、农业生产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的婚姻关系与心理状况、家庭决策与性别关系、子女教育、社会网络与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分析留守妇女所面临的问题与处境,对于深化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单一侧面的研究又无法有效的认清问题的全貌,认清问题的本质。

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探索和认识,都少不了对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的挖掘,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也是如此。尽管学术界对留守妇女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论述各有不同,但是经济体制的弊端是其共同的原因之一。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体制,其存在至今仍严重阻碍着农村的发展;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后,以“市场价值观”“消费主义”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又将农村边缘化,留守妇女则成为边缘化中的边缘群体。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甚至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必须克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在主流的发展话语下寻找新的实践。而社会经济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在西方的具体实践,给了我们另类的启示。

本文将社会经济视为一种探索的路径,尝试将其与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进行结合,探讨社会经济在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提供新的出路。

二、社会经济的价值理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经济的研究,大多是介绍性质的,即介绍社会经济的主要概念和发展脉络,而很少展开具体的研究。香港学者潘毅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较为系统,既对社会经济的主要涵义和价值理念进行了介绍,也对社会经济在香港地区的具体实践进行了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潘毅对社会经济的主要观点。潘毅指出,根本而言,社会经济是重新将经济发展嵌入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社会经济的实践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非垄断的,真正回归社区和人的发展需求的。例如,合作社(生产者合作社,消费者合作社)、社会企业、公平贸易、社区内生性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等等都是社会经济的具体实践。在介绍社会经济在香港的实践中,潘毅还探讨了社会经济在带动社区发展和实现城乡互补等方面的作用。社会经济的价值理念也是多样化的,它注重合作及互惠互补;注重个体和集体;经济公义与社会平等;对生态及环境的保护;民主参与及持份者的民主管理;多元发展及多样性。

三、社会经济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介入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求生计,成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可以实现举家迁移的条件,因此在农村形成了以“留守妇女”为代表的留守群体。在农村的两性劳动分工中,传统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已经向“男工女耕”转型。由此所导致的“农业女性化”现象的出现,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同时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也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于农村留守妇女的成长,农村留守妇女的成长,关键在于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而社会经济无疑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将社会经济介入到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解决上,首先必须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是,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的处境如何,为何将社会经济引向农村留守妇女,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力量甚至是发展主体?又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一)农业女性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促进农村女性必须走联合的道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就业,妇女逐渐变成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农业生产呈现女性化的趋势。所谓农业女性化,就是指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妇女承担和完成的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全国有74.7%的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庞大的数据背后是松散的原子化的个体依附于家庭和男性,在缺少发展资源的同时与市场进行单打独斗。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缺乏中间环节的农村社会组织格局,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妇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农业女性化进一步增强了农户联合起来、互助合作、共同抵御生产和市场风险的需求,从而妇女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在提高。

(二)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与收益的失衡促进农村女性必须寻求新的生计选择

农户基于产业效益比较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了包括户籍制度与土地政策在内的制度结构的限制。不可否认,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是无法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生产也早已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也是众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的主要原因。由于外出务工的大多以男性为主,因此农业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女性。但是农业生产的高投入与低收益,以及大量农业生产间歇期的存在,使得农村女性不愿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更加乐意寻找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社会经济视角的多元发展理念,可以使农村留守妇女根据本村本地优势,寻找促进农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处境促使其必须实现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对于广大的农村妇女而言,社会经济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与性别平等、性别公正具有共通性。社会经济所要实现的不单单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且要在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收入问题的同时,通过成员互助合作的民主方式共同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尤其要改变过去妇女在家庭中的依附地位,实现独立的人格地位;重新审视隐藏于经济活动背后的多重社会关系,重建社群之间的信任及经济公义,建立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支持网络。现代女性具有丰富的情感、较强的沟通能力、敏锐的直觉、倾向于柔性和民主的领导方式等特点,并有实验证明女性比男性更善于合作。同时通过社会经济的各种载体如合作社、互助协会等组织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可以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改善妇女生活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妇女的专业技术和素养。

四、社会经济的具体实践――一个案例的探讨

在中国的语境下,“社会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形式和机制,应更多的发挥农民的互惠合作,立足农村,发掘优势,在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发展优势产业,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国内学术界对社会经济的研究以社会经济的具体实践形式如合作社、互助协会为主,如《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山西永济市蒲州果品协会社会经济案例,以及温铁军等人对“小毛驴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运作的研究,何慧丽等人对兰考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等等。与上述案例不同的是,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是将社会经济的价值理念和实践与留守妇女的生计问题进行结合,即社会经济的理念与实践是如何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中发挥作用,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又如何创新社会经济新的理念与实践。

G村位于鲁西南的Y县,它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农业生产以稻谷和小麦为主。G村男性劳动力多去县城务工,也有的去东部沿海城市谋生,因此村中存在大量的留守妇女。由于村庄土地适合杞柳的种植,2006年以后陆续有农户改种杞柳。至于为何改种杞柳,首先所考虑的还是经济收益的问题。村民意识到单纯的种植业无法获取收入的增加,而多数留守妇女也有意向寻求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一个偶然的机会,村民接触到杞柳,并认识到进行杞柳生产的巨大经济潜力。

为了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很多农户选择了合作生产与经营。杞柳种植很简单,插上柳条后就能成活,收割完后,第二年继续发新芽,不用任何施肥等人工措施。因此在杞柳的生产环节,合作生产是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为了提高杞柳的产量以及质量,村民们还是选择了合作,以便大规模大规模的种植和经营。合作的出发点还在于互相帮扶,在经营上的合作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在经济上寻求一个能够连接市场的途径,而农民的组织化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农民利益的重要方法,其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民组织化重要形式之一。为此,妇女们成立了互助组织,依靠互助组织的力量来推动杞柳的经营。同时,协互助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引起镇政府的重视。镇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杞柳的生产经营。例如对杞柳基地建设给予补助,充分调动农民种植杞柳积极性;在贷款方面根据农户杞柳种植情况,核定贷款金额,帮助杞柳种植户解决资金困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质押,解决种植户资金问题;对于成规模的杞柳加工企业,高薪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规划建设杞柳大市场,发展杞柳文化。

目前,得益于互助协会所能调动的资源,从杞柳种植到杞柳产品的制作、开发,再到杞柳成品的设计,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正在不断提升和塑造柳编工艺品的市场品牌。这大大促进了G村的经济发展。

同时,杞柳皮的变废为宝还推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刚开始,杞柳加工成白条后所产生的柳皮、下脚料都被村民当作柴火烧火做饭或者直接扔掉了。后来有村民发现,柳条皮具有清热去火的神奇功效,加工后的杞柳皮经过高温消毒,是牛、羊、马等各类哺乳动物的最佳饲料。

单就杞柳的自身生产我们看到,相比于单纯的种植业,杞柳的种植对于土地或者环境的污染更少,符合社会经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强调。杞柳生产的副产品的变废为宝,也是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的力证。

不可否认,杞柳生产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我们不应当仅仅看到杞柳生产所起到的经济作用,更应看到在经济的背后所包含更为重要的内容。依赖于杞柳生产所形成了的互助合作组织,不仅仅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协助与合作,建立了强有力的支持网络,这种支持网络超越单纯的经济生产,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起到作用。组织内部采用平等参与、协商解决的决策机制,使妇女形成了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意识,也使妇女更加关注村内诸如村委选举等实务,推动农村发展。组织所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妇女的精神生活,使妇女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