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系统要领;归控效应;衔接原则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1]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1(27):203-210.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探究性;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7-01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往往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小语作业的一些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于此特把自己的课改心得整理成篇,进而和广大同人做进一步的交流。我认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小学语文作业中的趣味性

1.1 自主选择作业。同一层次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程度的自己较薄弱而需要强化训练的或自己喜欢的作业,可多可少。例如在总复习过程中,布置学生回家听写词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掌握情况,有选择地听写自己在平时作业中易错的词语,这样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能够有受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1.2 自主设计作业。即放开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权利限制,让学生根据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体验自己设计作业,以促进个体学习目标达成。这一举措主要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运用。如在预习新知识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已设计作业并解答,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比比谁的作业设计最科学、最新颖。这种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他们完成的主动性极高,且体现了"个性",发展了"个性",更有利于优生追求较高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语文能力。

1.3 自主想象作业。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课外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形式的想象训练,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写出来。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体现小学语文作业中的动态性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以及身心特点,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天动的因素,要尽可能少地布置文本作业,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或家庭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总结能力等。可以把小语作业看作是一种动态作业,或者称之为行为作业或活动作业。常规作业大多是看书写字,具有一定的静态性,而事实上,一味地让小学生静坐在房间里是学不到活知识的。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活生生的世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既符合学生的好动爱玩的天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创造能力。

3.发挥小学语文作业中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是小语作业的最显著的特征。小语作业无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发问,获得自己的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出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4.作业布置应重视小学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呢?只有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着眼,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特别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落实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与艺术、信息技术、自然、思品、劳技是几门不同的学科,却有很多相通点。把这几者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针对小学语文的这种功能性特点,在小学语文作业预留和布置过程中,应强调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的能力和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5.作业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小语作业内容上由课本学习向课外学习开放,从空间上由书房向家庭、自然、社会开放,可以说小语作业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安排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可以向课外或校外延伸,比如让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认真观察,回到家里再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此多元化的作业安排,无疑能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自己的真实感悟结合起来。有时候帮助家长做家务,帮助面临各种困难的同学,都可以看作是作业的一部分。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是小语作业与常规作业相比的显著不同点。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落实到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使小学语文作业实现其真正的安排目的。

篇3

【关键词】MI理论;语文整合;教学策略;活动;设计

一、多元智能理论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教学的核心是发掘学生智能潜力,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语文的各项学习目标涉及到了各种智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了各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有效地教学策略。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选择

目前在多元智能领域中,国内外流行两种教学策略,分别为8合1教学设计策略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1]

(一)8合1教学设计策略

8合1教学设计策略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而教、围绕多元智能而教。这里的多元智能是指与学习者个体的智能特点息息相关的不同智能组合方式,而非游离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意义上的多元智能。

在设计教学之前,可以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表一)。 工具箱为每种智能提供了数十种教/学的工具,这些工具将帮助学生运用他们的每种智能。

1.聚焦内容,确定学习中心(主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这一课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根据学生在一次教学体验中所能完成的题目来设计。

2.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写出教学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在本课结束时,我们想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

3.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在选择工具时,要记住本课的目标和结果,以保证选择的工具有助于达到本课的目标和取得相应的结果。

4.设计学科内容与各项智能结合的学习活动。在代表每种智能的图像旁,简单地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设计学习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结果。

5.确定教学顺序。这时,再次参阅在第二步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具的使用顺序或组合使用。

6.家长与学生反馈,经验总结。根据课后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总结,并对前面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种智能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发展,有些智能相对会发展的更好一些;每个学生都具有占统治地位、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被他们所喜爱的智能。但同时,学生也可以经过训练学习超越他们较偏向的智能领域,超越他们比较发达的智能。

同样,在聚焦智能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也要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不同的是,8合1教学策略是为所有的八种智能选择工具;而在聚焦智能教学中,只是为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迁移。

第一阶段:唤醒。首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多种认知和学习方式,然后,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方法,来激活这次教学中所需要激发的智能。

第二阶段:拓展。要了解智能的工作方式:哪些能力和技能是必须的,怎样运用这些能力和技能,怎样利用和理解不同的智能特征。

第三阶段:教学。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要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来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

第四阶段:迁移。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各种智能,有效的面对、解决和应对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8合1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智能同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不能使优势智能完美发挥,也不能使劣势智能得到强有效地训练。而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则是侧重于某些智能,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智能的发展。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则可以达到全面发展,各有侧重,使优势智能得到发挥,劣势智能得到训练、发展。

在课堂设计中根据8合1教学策略找到学习内容与各智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情况,判断其优势智能及劣势智能。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依据聚焦智能策略,聚焦其劣势智能,根据多元智能工具箱,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对其进行提高训练。同时可举办一些特色活动,使同学们不同的优势智能得到拓展。由此我们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研究;教学设计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了教学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据了解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应用分析

对于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笔者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调研分析针对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对语文微课程的认识情况学生学习微课程的情况笔者对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

青年教师对新兴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乐于在语文教学应用微课程ꎻ中年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有效地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对微课程教学的实质性认识不够微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省去传统教学重复的环节以直接简练的方式完成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线的微课程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很少不同学校教学情况的不同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情况也不相同微课程的应用情况取决于高中学校教学层次的实际情况教师一般对微课程认识不明确缺乏相应的微课程技术一些普通高中教师对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了解太少

(二)学生调查及问题反馈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学生对微课程教学模式接受能力强他们大部分对语文微课程教学比较感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尽管网络上的语文微课程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上网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局限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二、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认识不足

我国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起步较晚有关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应用的研究更少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微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这样造成微课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际的教学作用学生也无法通过微课程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得也少对微课程的认识不足

(二)微课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无法进行是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较多而教师又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整理这使得教学内容无法确定并且微课程教学缺少系统的教学设计规则教师对微课程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设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这些都是造成微课程教学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高中语文微课程制作技术欠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语文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不够这就为语文微课程的制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中困扰教师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有效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在网络上语文微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源应用得比较少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网络微课程资源的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得不到充分的使用而教师本身对微课程制作技术不了解不能完成微课程的设计这导致微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认识

1.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及理念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其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加深对微课程教学实际意义的理解把微课程教学应用到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中

2.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设计内容更加丰富的微课程ꎻ提高对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认识更好地把语文知识整合到一起设计出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微课程

3.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微课程是新兴的教学形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辅助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因此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去面对微课程教学形式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学习新鲜事物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培养语文教学创新意识

(二)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要以微课程的特点为基础设计出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需要

1.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稳定、准确和精练是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微课程教学的设计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微课程要给人直观感觉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说明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字词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在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梳理课堂上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微课程复习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教师总结问题的方法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再次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微课程的内容要根据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制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益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以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学生对语文教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语文教学的主旨

3.教学过程设计原则

传统教学和微课程教学都需要导入微课程在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导入时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语言的简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练讲清楚重点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讲解保证语文教学质量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要做好课后总结时间一般在40秒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也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总结这对学生课堂上学习内容的掌握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微课程教学总结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根据微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要简洁精练、明确集中与传统教学区分开体现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中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关注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适应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小荣.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9).

[2]吴玉祥.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4(10).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93-01

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作了探讨。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教师过分注重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忽视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收益随机产生,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来说,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1、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浪费了一部分的课堂时间。所以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方法。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方法,比如,合理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使他们提前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从而节省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学生用不同方式,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对预习效果进行课堂检查,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奖励。采取这样的方法,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要强调合作研究与独立钻研、集体备课与自主备课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该深入地了解教材内容,把握和感悟教材内涵,对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而研究设计出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师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工作有序地进行开展,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把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第一,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班级情况、课时和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第二,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课堂中的动态变化对预设目标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第三,教师还应主动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估。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到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作用。同时,如果没有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学生就很难获得自主发展,所以,教师也是进行自我专业素质成长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共同、和谐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感。

3、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

合理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将组块教学设计和线性教学设计结合起来。组块教学设计是现代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习单元或教学模块的方式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结构,一堂课可以是一个教学模块,也可以是多个教学模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体现了主题学习的风格。线性教学设计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教师的教作为出发点,教学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步骤具体且细致,教学设计也比较严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多地受制于教学方案。教师在提倡多元化的组块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全面否定线性教学设计,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好地提高。

三、其他措施

1、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配合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母语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应该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将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净化社会语言的环境,将社会语言中的优秀内容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抵制不良的社会语言,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配合,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2、改善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单纯的以学生成绩或学生升学率作为教学效率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评估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让教师不得不围绕着分数转,还让家长和学生也以分数为标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以分数为目标,从而偏离了教学的正确方向――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改善评价标准,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四个评价项目,五个评价指标和十七个评价要素进行严格把控,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长期努力,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地前进。本文主要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方面分析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丽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J];黑河教育;2010年04期

篇6

一、教学设计突出立体性,发挥课前课后环节作用

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仅仅盯着课堂这一狭隘的空间,要拓宽眼界构建课内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体现“大语文”的设计原则。将课前预习、课后的复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体现立体性。课前预习着重抓两个方面,一方面抓住预习的目标任务,要将预习目标准确体现在预习要求上,要与课堂教学设计一脉相承,要为即将开始的新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学生预习技巧的指点也应该摆上重要位置,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预习的效果,以及提高学生自行学习的效率。教师还要强调对学生课后复习时间与轮次的科学安排,尤其是要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将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起来。在课后复习内容上,教师要总结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学生机械重复和低层次雷同。在复习时间安排上也要结合人脑记忆规律,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安排语文复习时间,从而打造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效课堂。

二、教学设计突出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设置科学的平台,组织开展语文教学,尤其是要在课堂环节进行改进,更多地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将教师讲解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不再是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学为主。教师要从教学载体、教学线索两个方面同步推进,要求学生和前后左右组成合作小组,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小集体之中开展讨论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集聚学生思维与智慧,让语文学习更加轻松。例如在《往事依依》教学中,笔者专门设置了引导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线索是什么?几件事情都与读书(画)有关,从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寻找描述最为精彩的片段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要求学生对照提示进行小组研究,还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相互研究加深理解,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笔者对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充分研究,注重结合课时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方面的研究之中,以便于学生更加准确地开展学习。

三、教学设计突出差异性,兼顾学生实际发展差异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成因复杂,和学生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诸多因素相关,教师难以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状况。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确定方面,教师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只有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更加顺畅,才能够缓解学习畏难情绪,否则以优秀生的要求对学困生进行考核,显然无法完成,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全流程中应当体现分层差异,从课堂思考题的深度、作业布置的难度,以及分类分层考核过关的要求等方面,都要兼顾到学生的发展差异,以这样的差异性为基础,为学生量身打造因材施教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缓解消极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也是语文教学成效得以快速提升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设计突出即时性,当堂检测获取反馈信息

语文教学工作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优化与改进,而推进这一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获得。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具有清楚的认识。教学反馈信息既能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学习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流程中安排检测环节,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帮助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抓手,笔者将当堂检测作为教学的必经流程,同时也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自身语文学习成效。实践证明,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真实反馈信息,同时也能够为下一步的教学调整提供详实依据,

篇7

一、课堂交际下焕发课堂活力

师生间通过课堂交际,使得双方关系不再是“信息传递信息接收”的单向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在彼此的言语交流互动中得以推进。这种由言语交际活动展开的课堂教学,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地位,改变了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推进形式,激发了无穷的课堂活力。

课堂交际之下,知识接收不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没有课堂交际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角色上。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不断地传递新知,最终教学目标就在于学生全面接收其所传递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丧失思维空间,缺乏话语表达权,课堂处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局面下,学生完全沦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由课堂交际活动构筑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不再单是“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的关系,而是彼此在“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间互动转换。教师更像是一位信号发出者,学生在接收信号后必须进行缜密思考,进而在理解之后生成自己的全新信息,而教学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生成信息并进行表达交流。相较之下,课堂交际让整个教学过程朝前推进了一步,不再以“信息接收”为最终目的,而是注重在教师发出信号之后,激发学生准确接收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学生的个性认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内在努力获得新知成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课堂交际之下,教学过程在往返互动中得以推进。在仅靠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收信息这种关系模式所构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新知讲授的进程作为教学推进的过程,学生要做的就是顺应教师的进度而已。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跌宕起伏,看似是在平稳而高效地朝预期目标直线式推进,然而结果却往往是只关注了“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学”。师生通过课堂上的言语交际活动共同推进教学,教学过程将由线性递进转变成螺旋式推进,师生得以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共振,这无疑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许多。教师发出信号后,引导学生及时接收与处理并生成新信息表达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加以判断,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进程是否切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在后续教学中做出相应调整。充分利用课堂交际的教学,保证了教学进程中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在前一步实际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在不断地往返互动中折向目标点。

二、语文课堂交际背后的隐忧

尽管以师生交流构筑课堂交际活动,进而推动教学进程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性进步,规避了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弊端。并且又因语文始终依托于语言,语文课堂自身与语言和言语密不可分,所以当语文课堂担起学生语言学习的责任时,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并贯穿教学始终的课堂交际实在是不容怠慢。然而,语文课堂交际又因其独有的课程特点而潜藏隐忧。

语文课堂上的交际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言语交际形式,但因其处在课堂这一特殊的语言环境下,相比于日常的言语交际来说要受限许多:首先,交际内容不得偏离教学目标;其次,交际形式只能是对话而非独白等其它形式;最后,师生交际身份不平等给课堂交际埋下了隐患。虽然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平等,但课堂交际是以实现教学目标而非平等交流为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交际中是绝对的话题控制者,一切有违预期目标的言语交流都是不被允许的。一方面,这种不平等是特定的教学语言环境使然,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这种不平等也确实阻碍了课堂交际的良性发展。教师处在话题控制者的地位上,为了保证课堂交际始终在教师所预设的话题范围内,教师的指令式言语行为在课堂交际中占了主导。教师通过提问并指令学生来作答控制交际话题,使其不偏离教学预期。这种交流互动主题明确,但也极易走向师生机械式问答,极易仅存课堂交际形式而缺乏实际交际价值,扼杀思维自由碰撞的机会。更进一步,教师基于预设话题而仅对学生的言语内容进行正误判断,忽略了对其言语行为的深入思考,进而遗漏一些看似偏题、跑题却实质暗藏教学价值的信息。语文课堂交际的这一隐患因语文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尤为凸显,在这一特定的交际场中,教师的话题控制者身份是与其教学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但在日渐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否该摆脱话题控制者的身份局限,转而成长为一名灵活的话题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设计为教师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课堂交际中所选用的交际话题就直接源自于此。然而,作为与语言密不可分的语文课,当课堂交际过分依赖于事先设计时,就使课堂交际不再是鲜活的语言交流,而只不过是一种“按图索骥”的任务执行,失去了其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本身的交际价值。诚然,更好的教学设计可以预设更好的交际话题,更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但不能因此就使课堂交际变为教师单方面的设计演示。因为作为重要交际方的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并且其知识储备和交际水平也各不相同,这会使得实际的课堂交际较之于教学设计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而将学生准确求得答案视为课堂交际结果,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语文课的优劣,就是在迫使语文课沦为教学设计演示,使好语文课等同于好的教学设计加上好的教学表演。难到真的只要有了好的教学设计,谁都可以上出大众评审中的好语文课么?如若这样,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就是语文课的唯一需求,教师的个体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无关紧要。必须承认,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交际过分倚赖教学设计就是在扼杀语文课应有的活力。语文课不是以教学设计的完美演绎为终点的,而是立足于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进而探索活的课堂,而要使语文课“活”起来就离不开课堂交际,尽管它身处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交际场中,但其仍不失临时性和随机性这种“活”的特点。

三、审视课堂交际的语文价值

通过言语活动来推进教学进程是以往纯粹讲授式教学的进步,师生通过交流互动焕发了课堂活力。虽然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交际,因其特殊的交际场合与课程特点而潜藏忧患。但语言和言语始终与语文不可割裂,作为言语活动的课堂交际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推进形式,对于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都具有可探索性价值。

课堂交际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统一。课堂交际就是师生之间通过口语形式进行的言语交际,而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概念自2000年的“教学大纲”提出以后,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已与阅读和写作相并立,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独立板块。但同以口语为交际形式又使得课堂交际与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板块紧密相连。虽然口语交际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而存在,但其缺乏有效性实践却也一直为人诟病。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都给口语交际教学造成了严重困扰。但中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又是从注重交际形式到注重交际内容逐渐提升的,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而课堂交际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口语交际形式,能够在交流互动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技能。这是因为口语这种交际形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板块实质上是强调了这一语文能力的独立性与重要性,但这并不代表必须将其彻底与语文教学的其它部分割裂开来。口语形式带来的这种不可完全分割的属性,使得课堂交际与口语交际相得益彰,使得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并非只能通过具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来实现。

课堂交际与语言运用目标相统一。所谓语言运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课堂交际作为一种发生在课堂上的言语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言运用形式。而且,当下的语文教学逐步从语言要素教学转向语言功能教学,语言运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新目标。所以,课堂交际既是在为学生提供言语交际的实践场所,也是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路径。并且,又因语言从表达形式上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而历碛镂慕萄е械挠镅匝盗分饕集中在书面语上,口头语的运用训练是备受忽视的。这虽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传统思想分不开,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当今对于“言”的要求绝不亚于“行”,对口头语的要求也绝不亚于“书面语”。因而,利用课堂交际来发展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既是利用了其自身特点,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举措。当然,课堂交际作为一种语用形式,要充分发挥其价值还离不开语用原则来保障,需要交际双方始终在合作与礼貌的准则下展开交流。总之,课堂交际是与语文的语用目标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口语运用能力日渐重要但又长期缺乏重视的情况下,它让学生得以真正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文。

篇8

【关键词】生本教育;人格魅力;主动会学

语文教师是否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也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极大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现状,为广大语文教师发挥潜能、展示才华,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主观认识的偏差、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贯彻“生本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质,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生本教育”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职能和学生本体两者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语文教师作为传承文明、讲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主体,就更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把“生本教育”理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以先进理念重塑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师本”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一言堂”“灌输式”等落后的教学形式也充斥着整个课堂。由于课堂主体没有弄清楚,语文课堂也自然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带来的只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后果,也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开展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要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

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是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由于提出“生本教育”的理念时间还不算长,人们对它的认识、熟悉和研究还需要一个过程,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从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有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处理,而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激动人心的挑战。”以致有些语文教师在开展生本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区,及时走出这些误区,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关键所在。

1.生本教育并不等同于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生本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扮演着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科学客观地评价一节语文课,不仅要看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而且还要看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很重要,但这种作用也不是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也注重突出生本教育的实施。但是实施过程中,要澄清一个基本的事实,生本教育并不是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2.生本教育并不等同于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内。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开放的大语文的教育观,就是要求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构建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狭小范围内,而应该具有宽阔的视野,在社会实践中、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落实生本教育的选择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心态和策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也为语文教师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从本质上说,生本教育理念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本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好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激发学习兴趣最有利的工具

1.兴趣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良好方法,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持久的动力。一个对语文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语文学科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使语文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2.在语文课程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整合的方法

1.做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思考和拟定好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

如教学《葡萄沟》这课时,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就非常明确,通过看多媒体课件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与品尝葡萄干结合,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葡萄干与葡萄的关系,了解在葡萄沟制作葡萄干的特殊方法。这节课的设计就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感与特别感,学生会受益终身。

2.多媒体课件要形象直观地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借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仿生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飞机在蓝天飞翔,配上小鸟飞翔的情景再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为课文创设了一个直观的情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打下基础。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各种仿生学的例子,最后又提示仿生学的新领域运用的一些最新成果,完成了整堂课的首尾照应,从生活到知识、能力再回到生活的过程,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初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让学生在本课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团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的一个重要观念――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个性、习惯、兴趣、态度、意志、观念、价值观的培养。

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变成了一种学习方式和认知的工具,具有课程整合的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无直接经验的客观世界的复现、定格、放大等,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整合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能够寻找到提高学习质量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潜能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例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是现代新体诗中的精品,都是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教学中围绕品读语言来鉴赏诗歌,采用朗读、品味、迁移的方法来以理解促进诵读,以诵读促进理解,读后有感,感后能发。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课题:以二胡曲《江河水》为背景音乐,学生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创设符合情境的学习氛围。

2.诵读课文:首先欣赏动画制作的课文朗读多媒体课件,以及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其中配乐画面、情感朗诵、动态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刺激,激发了学习动机;其次学生进行分组诵读,体悟诗歌情感。

3.品味语言:小组合作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在论坛上以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这个过程鼓励学习小组互相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直接对话的环境。

4.迁移训练:仿照这两首诗作中“乡愁是……”的句式,自己也来写写乡愁,可以是一句或者多句,学生写的诗句在论坛里发表,互相交流。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还可以继续写。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 开发 意义 原则 方法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许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原因,存在许多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误区更多且不为人注意。主要表现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型而轻教学内容的改进。许多专家曾批评公开课热热闹闹,缺乏教学内涵,实际上这是批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内容。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既要有好的形式也要有好的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形式方面如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开展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共识,但语文教学内容方面除少数专家高声呼吁外,能够在此方面形成共识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原则与方法,以便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

1.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厘清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错误理念,破除旧框条、旧传统。要弄清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首先要弄清楚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王荣生认为,困扰我们语文教学实践运作的,“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这种说法甚为流行,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一方面,这种混乱乃至错误的说法,强化了‘教教材’的传统理念,使教师习惯于、安心于灌输式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繁荣之路。”语文课程内容规定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问题,是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语文教材内容规定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是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而“语文教学内容又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是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我们要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首先就要承认三者的区别基础。

2.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二个意义,在于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是贯彻新课改基本理念、基本方法的基础。新理念、新方法属于教学的形式方面,新的形式总与新的内容相适应。因此,新课改要想取得新成果,不至于半途而废,落实到最后就是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平等、对话的教学范式,这是教学形式的变革,如果没有从内容上配合,教学就会僵化,甚至会走入死胡同。大凡名师的经典课堂,除了形式的新颖外,无不在教学内容上高人一筹。“好马配好鞍”,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精彩配合,才能创造出好的课堂。比如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开发出与之匹配的好的教学内容,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没有思维深度、广度、难度的东西不适合探究,不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东西不适合探究,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东西不适合探究。

3.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三个意义,在于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语文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都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而轻视语文的人文性价值,教材是选文式形式,课程内容笼统抽象,教材编写者把课程内容的开发权让步给广大语文教师,也就是说,无论从课程层面还是教材层面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完善程度就成了语文教师素养的体现。我们提出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命题,也在于赋予语文教师以历史使命,当广大媒体抨击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做出回应,而不是因循守旧的沿袭传统的灌输式,当社会注意人的综合素养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还拿着“一张旧船票”登“新课改大船”,讲授与生活相去甚远的旧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学习,必须从专业发展的角度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参与到新课改的建设上来,成为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必须与时俱进,成为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拙劣的剽窃者。

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达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从五个方面使学生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高中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上就必须围绕并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遵循学习的规律和认知的规律。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学习的规律,也是认知规律作用的结果。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紧跟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要除去陈腐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要除去陈腐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内容,摒弃像鲁迅先生《孔乙己》中描述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与时代相适应。我们语文教师要引进新的语文教育知识,要继续“寻找承认其课堂日益增强的学生成分的多样性的方法”,要“关注的是文本的文学分析、文学鉴赏以及对文学传统的理解”。要有开阔的视野,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世界文化的视角选择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评价”的识见和能力。

以上说的是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一般原则,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它属于较高层次的原则,具有抽象性和非操作性。除了一般原则外,对于指导语文教师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原则,这些具体原则主要有:

1.求趣。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求趣的原则。这里的趣,主要是指“知趣”。所谓知趣,是指能引起学生求知愉悦感的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具有急切性,孙国成同志在1989年曾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我们必须纠正理论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失误,认真研究改革对象,已具有较强科学性的教学内容推动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今后语文教改的出路应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新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学生课堂以外获得信息量不断增加,如果语文教学教授的不过是学生感到厌倦的无聊的知识或技能,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因此,“知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一项具体原则。

2.求新。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求新的原则。这里的“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新”,而是引进新的科研成果,除旧纳新的“新”。语文教学内容需要除旧纳新,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法教学的遭遇,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学内容更新的必要性。可是现在的状况是,一些不合时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被不断地踢出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又没有形成,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许多真空得不到弥补,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及时的补充到语文课堂中去,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时就必须吸纳新的学科研究成果进入语文课堂。这一时期,语文教学内容正处在转型时期,正是广大语文教师施展才华、开发创生和建设语文教学内容的时候。

3.求精。这里的“精”,是指语文教学内容“精当合理”。语文教学内容要“精简、雅致,要去除臃肿的材料、环节,多余的话语、拖沓的习惯,删繁就简,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在对学习和教学本身的超越中,营造自由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给人以灵活和干练的形式感觉,富有实效和艺术的神韵。”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知识的引导和暗示下对课堂的超越,即语文教学内容要有引导性、启发性,使语文教学内容成为一种“召唤结构”,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局限。

三、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面对的具体材料,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就要有不同的方法。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从语文知识教学、文学作品教学、文章教学、古诗文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谈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魏国良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中,从现代诗歌类文本教学、现代散文类文本教学、现代小说类文本教学、现代或古代戏剧类文本教学、现代评论类文本教学、古代经传类文本教学、古代诗词类文本教学、古代史传类文本教学、古代议论类文本教学方面谈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文体入手开发语文教学内容,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这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提供了范例和样本,对我们有筚路蓝缕之功。在这里,我想以他们的贡献为前提,从贯彻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具体原则的基础上谈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即对我提出的原则进行实例的证明。

1.贯彻“求趣”的方法。贯彻“求趣”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生对新知或未知的“期待视野”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求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利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实际。求取新知的“期待视野”是学习的动力之一,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可以利用知识来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时为了探究其艺术感染力,我从修辞角度来设计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在这首诗中,像排比、比喻、对比、呼告这些显性的修辞手法学生不成问题,但是学生在探究时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就对这些未知的现象有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从隐性修辞的角度引导学生步步探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贯彻“求新”的方法。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在新课改中推行知识的除旧纳新,能推动语文教改的更好发展。在这里,有必要对语文的基础学科作必要的说明。其他学科都有固定的学科基础,但对语文的学科基础却没有语文学,一般认为,语文的学科基础是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等。可是,这些学科的前沿知识却没有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比如,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是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却没有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现在语文学科基础研究的新成果越来越多,但很少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视野。因此,向语文基础学科汲取营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推进语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更好的推进语文教改的基础。比如,现代文学主题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深化语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有一定的帮助。我在教学《想北平》时,就引进主题学的思想,把它跟《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因此也获得了新的体验。

3.贯彻“求精”的方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也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教师应出离教材本位,不唯教材是从,有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或创造性地解读,精当合理地使用教材。江苏版的教材内容丰富,篇目和老教材相比有所增加。很多教师抱怨内容太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可以用“求精”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处理。比如,在教必修三的“拿来与接纳”板块时,我们要善于整合,教学以《拿来主义》为主,《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为辅。《拿来主义》是经典文本,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善于取舍,简化头绪。文章前半部分可以简略一些,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它是为下文正面阐明“拿来主义”作铺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放在后半部分。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则可以成为《拿来主义》教学的一个有效的延伸和拓展。略作点拨,浅尝辄止,留给学生一片思绪飞扬的空间。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领会它的意义及掌握的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