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中学德育教育认知程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进度不同程度的偏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有: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艺、科技和体育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多样化与新鲜感,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活动内容,改变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乏味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出校园,迎接社会,回归自然本质。创造条件,充分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篇2
摘 要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展开了研究,以求为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德育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此外,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手段
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有价值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规范训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社会中,哪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思想、文化、身体素质)愈高其生产力发展越快,综合国力发展水平更高。所以,我国需要尽快培养出有赤子之心的莘莘学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德育教学 初中政治课程
0 前言
中学的德育大纲也指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学生德育和政治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观念。可见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它既是传授知识,培养大家能力的知识课,也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的德育课。思想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可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课程是目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进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课中德育渗透
1.1 深入研究教材
初中的思想品的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其中含很容易的让人理解的德育思想,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内容和思想。如课本中提到的认识自我,做自尊自信的人等很多主题内容,这些道理虽简单但也是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的,对以后接触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要求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要有很充分的准备,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信息积极整合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观看相应的新闻,收集信息,或是图片资料,精心教学,最好开办一些培养学生道德或是爱国的情操的课程,这样让大家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案例】某校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中的内容,将5.12地震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引入教学,学生们感受到了白衣天使、战士、志愿者们的在拯救生命时的那份执着,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同样的内容若是仅是靠单纯的教学将不会起到这样的效果。此外老师根据当时课堂上的内容适当地引入相应的故事,这样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作用,也很好地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以一种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教学,一般老师在讲课学生不停地抄笔记或是对课上讲的内容在课本上圈点,在课后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机械的背诵记忆,这样其实把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带入了一个误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的讨论分析,这样才能对所讲的观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政治思想的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位置,针对教学重点多启发学生,引入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培养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某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中“诚信做人到永远”时,老师通过商鞅变法的故事的引入来进行这个课题的讲解,并让学生对此故事进行了表演,这中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其中诚信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诚信的课本知识,而且这种方式也是学生对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很好的了解。这种通过简短的情景表演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1.3 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老师授课学生接受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很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充分运用情感教学是在进行政治思想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要做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做到: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对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探究的动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并理解这门课程的真谛;其次,需要老师与学生多沟通,关心学生,促使老师学生之间建立真正的朋友一样的友谊,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设计课堂,这样才会有高效率的课堂;再次,适当地在课堂上加入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动力。积极发挥好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若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将不利于教学很好地进行,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带到教学中,这种靠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思想政治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将更好,因此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某校老师在进行第二时,老师通过和学生们共同观看《》这部电影,开始学生无不为圆明园原有的豪华所震撼,为八国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感到愤恨,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观看完电影后老师和同学对这部电影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共同感受由激动到愤恨再到反思的心情起落,这样很好地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4 加强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指引学生很好地进行学习的作用,只有老师的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一项调查表示老师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的最有说服力,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有很好的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尊重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很好地尊重老师,学生才会积极地学习课堂上的内容。
1.5 应该尊重学生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内心里发出的心声,才能真正的打动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学家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正表示了真诚的沟通才能实现好的教育,这就要请求老师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是老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实现进行良好教育的前提。老师应该以诚相待,真正地去关心去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重视学生的实践方面和他们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
2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时,注意传授学生这方面知识时的方式,并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 李一文.论德育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19).
[2] 王双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外阅读:中下,2012(10).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下面,笔者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有效策略。
1当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情况
1.1 教师缺乏德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理论,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所以传统的数学课堂,在德育方面的渗透非常少,这也是造成数学教师和学生沟通较少的原因之一。当前大多数的教师,虽然根据教学改革已经创新了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融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但是在德育方面依然是不够的。实际上,德育的内容和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老师可以通过德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学生对德育不够重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教师对德育有所忽视,学生对于德育的知识也存在不重视的现象。虽然现在德育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不够重视,对其他学科的德育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在学校的学习中,只把知识性的内容记住,对于德育抛之脑后。
2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2.1 组织实践活动,在应用中渗透德育
教育费尔巴哈曾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之中,还应体现在课外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只有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将课上与课下充分结合,在应用中才能更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板块,结合“节约用水”章节,组织节约用水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去测一测、算一算,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认识浪费水资源带来的严重后果;结合“节约用水”的政策和措施,开展手抄报或黑板报的展演评比活动、节约用水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或主题征文比赛等,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结合“绿色出行”章节,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及父母每天出行使用的交通方式,填写调查表,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看看全班家庭采用的出行方式是否够环保,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真正把“绿色出行”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去;结合“北京五天游”章节,组织学生设计全家出游的行程计划,让学生在参与调查、收集信息、设计方案等活动中,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如,教师还可根据“统计与概率”版块,借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组织学生统计家庭中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情况;调查垃圾分类处理的情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让学生明白节约用电、用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2.2 在课后作业和练习当中继续渗透德育教育
(一)作业要求工整规范,让人赏心悦目。在作业当中,写数字和画图形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从小就要书写规范,整齐、美观。画图形要力求完美、标准。从学生一人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在干其他事情方面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负责。(二)设计阶梯性练习,渗透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我们会遇到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对于简单的题,我们要教育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粗心的良好习惯。对于较难的题,我们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要知难而上,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克服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三)培养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日常作业和练习一定培养学生形成严格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做事认真踏实、负责任打下基础
2.3 结合生活案例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没有过多的德育案例,所以在小学数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拓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上数学课通常都是直接切入正题,即便是有课堂导入,也很少和德育内容相关。小学数学应用题很多都是关于树木、纸张、桌椅的,老师可以从中衍生出环保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查找一些森林伐木、造纸、造桌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每年应用在这些方面的树木有多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物品做到不浪费,提高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另外小学数学当中还有一些关于买东西的习题,老师在讲解这些习题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片段,营造生活情境。比如提问学生 : 如果去商店买一瓶水,水是两元一瓶,原本应该找钱八元,但是老板把你的十元当作了五十元,多找了四十元,这时候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根据这一生活情境,展开具体的讨论,畅所欲言。这个时候可能有些学生会有犹豫,但是老师不要去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比如说说其他学生的做法,并邀请这些同学说出原因,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可靠的人。
结束语
学生综合素养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德育是综合素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在小学时期进行贯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环保意识等,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做一个诚实守信、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本文介绍了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德育的具体实施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落实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黄金金. 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方法探讨[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 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10-312.
[2]许倩倩.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85.
[3]刘洪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创新研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 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440-443.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生活德育
一、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化,最新的课程纲要指出,中小学校应当密切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注重实现价值观及道德教育目标,要求尽量展示、挖掘道德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为解决中小学校教育当中长期存在的道德与生活分离、知情分离、智德分离等问题创造了一个实践平台,用生活德育的全新理念对传统德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强调在开放、真实的生命体验当中构建学生的道德经验,回归生活和生活德育成为了德育课程创新的核心理念。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生活德育
为了解决传统德育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生活德育这一全新的德育模式。所谓生活德育,即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德育模式首先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所谓日常生活,即日常人际交往活动和消费活动。学校不仅仅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知识的场所,其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能否构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一个班级能够构建自身个性化的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这些都是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学校的日常生活会发生大量情感的、心理的、精神的人际互动与交往,还包括学校核心校园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成形、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和良好学习气氛的构建等,同样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生长点和切入点。
2.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
学校教学课程的不少内容具有一定的伦理意义,学生在接触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不会意识到其中包含的德育内容。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知识本身所包含的道德与人文内容会被有机地整合到学生现有的道德体系中,即知识特有的涵养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篇6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境遇
1.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境遇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在教育实践中缺乏力度。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依然没有被充分认识,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在经费和招生等方面的不利局面。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三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中等职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压力较大,就业质量较差。
2.甲校的生存境遇
甲校是一所有着40余年历史的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衰落,甲校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招生和就业两方面。
(1)招生数量和生源素质都开始下降
甲校的新生入学人数在逐年下降,已从700余人降至100余人。生源质量也随着数量的下降而下降:新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新生的个人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组织纪律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较淡薄;新生的自我认知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比较缺乏自信,尤其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
(2)只有少数毕业生能真正进入对口行业
就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甲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2%以上,但是只有少数毕业生能真正进入对口行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底层的服务工作,且工作流动性较大。因此,甲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二、德育教育应对
面临这样的生存境遇,甲校采取了诸多措施。在德育教育方面,针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体制、德育课程、德育管理和德育活动这四方面进行了逐步改革。
1.明确和完善德育工作体制
在德育领导和组织方面,学校领导班子中确定专门负责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制订德育工作计划,从全局角度规划和建设学校德育体系。
在德育副校长的领导下,德育工作处及其下属的班主任、团委和宿舍管理处承担主要的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对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把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成效和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联系起来,建立了班主任选拔、聘任、考核和奖惩的管理体系。除了德育处和班主任之外,其他部门和教职工都要担负起在各项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教育的职责。
2.改革德育课程
(1)职业道德课程改革
由熟悉就业市场和招生情况的招生就业办的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更多地采取案例教学、模拟课堂的方法,整合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使职业道德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课程的开设时间由第二、三学年调整至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增设心理健康课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德育,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学校的教学大纲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课程。
3.量化德育管理
以德育工作处为领导,由班主任具体实施,实行德育量化管理。甲校对学生实施按月考核计分的办法,量化学生德育行为,统一操行评定标准,同时把考核成绩作为期末德育成绩评定、毕业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重要依据。
4.丰富德育活动
为了解决学生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等方面的问题,甲校组织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积累,甲校德育活动的类型和形式逐渐丰富。例如,新生军训、新生入学教育、主题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月、职业技能大赛、心理健康月、英语艺术节、篮球活动月和法制教育月,等等。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都对学生的品格发展、行为走向和精神面貌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德育应对效果及原因分析
1.德育教育应对的效果
(1)甲校的德育教育应对措施效果有限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甲校的德育教育应对措施效果有限,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仍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与新生刚入学时相比,学生在基本道德规范上有所进步,对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有所认识和了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方面有所欠缺。
(2)甲校的德育教育应对措施没能起到期望的作用
从就业上看,近年来,甲校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方面较差,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实习中出现问题而被退回学校。这固然有生源素质下降的原因,但是也反映出在面对新情况时,甲校的德育教育应对措施没能起到期望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学校改善生存境遇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2.原因分析
(1)全员德育格局尚未形成
德育教育领导乏力,甲校领导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力度和执行力度较弱,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缺失,学生基础较差,课堂教学压力较大,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兼顾德育教育。甲校的教学改革成效甚微,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2)德育组织管理不力
德育工作组织管理的成效,一方面在于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于管理人员的水平,而甲校在这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德育工作处仍然承担着其他工作,各项工作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划分,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计划性、专业性和有效性。甲校的德育管理过严、过细,过于依靠制度和规定,缺乏人文关怀,学校氛围也不够人性化,教师缺乏向心力,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学校、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德育组织管理人动频繁,德育工作缺乏延续性和一贯性,朝令夕改使教师无所适从。
甲校的德育管理人员本身缺乏足够的系统德育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在工作上经常依循惯例、经验和上级指示,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深入研究和长期规划,其行政作为不符合教育规律,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德育课程模式陈旧,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教师没有摆脱陈旧教学方法的惯性,面临新形势而没有及时地做出变革。甲校的多数教师都是近几年新招聘的青年教师,根据学校要求,这些青年教师基本都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青年教师在工作能力和经验上与资深教师相比差距较大,而且学校也不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
四、对策和建议
1.注意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1)在学校的生态系统中,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学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关联性,德育教育是无所不在的,课堂教学、学校集体生活、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等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这些应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共同的目标、主动的态度,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学校教育应当把这些渠道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合力。
(2)德育教育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道德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改变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扭转一些不良行为,更需学校和教师长期、反复而耐心的正面引导和教育。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甲校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楚的认识,也采取了诸多应对策略,但在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德育方法的失当,人员组织的不得力,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德育措施缺乏长期性,即一些针对学生某个问题的德育教育应对措施缺乏长期性。其实,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依靠一个学期的职业道德课程是不够的。
2.优化管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1)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教育是需要投入巨大热情和精力的事业,教师是学校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缺乏工作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和紊乱的课堂秩序,等等。对此,许多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另外,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德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教师以热情认真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工作,所以学校应该尽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主动的德育意识。
(2)为了德育教育的有效展开,学校应成为教师的坚强后盾
一方面,学校应当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合理且合乎实际的德育教育总体规划,并在各个环节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咨询和培训的机会,能够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答疑解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为了使教师全心投入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应关怀和重视教师的作用
篇7
引言
教育改革不仅注重对小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更加注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形成,把对小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学时,要充分展现我国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鲜明性和独特性,以此来吸引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作为老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将德育教育的理念与书法教学工作相结合,进而对小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总的来说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一、通过书法故事的讲述来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能够直接产生吸引力的莫过于故事的讲述。很多小学生对于优美动听的故事没有任何的抵抗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并且很容易接受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倾向等。在书法教学时,老师要抓住合适的实际,给小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书法发展的故事。一方面可以缓解书法教学中课堂上比较沉闷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对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书法知识的好奇心或者说是对故事的好奇心[1]。从而通过书法故事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起到教学学生,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于书法知识的认识。在故事的选择方面,比如可以讲王羲之花费十五年的时间去练习永字以及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强意志,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从故事中感受到先人的勤奋刻苦,充分吸取其中的正能量,形成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我国漫长的书法发展历史上,实际上存在非常多的励志故事,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有选择的进行讲述,通过故事来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品质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受书法大家的高超的书法技艺以及高尚的人格修养与道德情操,进而产生将其树立为学习榜样的冲动,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愤图强,在修养方面,个人品质也会大大提升。
二、通过对书法历史知识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国书法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也早已传入周边国家,对周边国家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包括西方国家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也积极的从我国书法艺术中吸取其所需要的创作元素,产生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的内容,提升作品的品质。在当前阶段,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几乎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华人的身影。我国的书法艺术的传播也有了鲜活的载体,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也是世界范围内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认可。在书法发展史上,很多书法家,倾其一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传世作品[2]。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历史,也对世界发展的轨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国人来说,书法时我们为之骄傲的艺术品。老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和现阶段的发展的状况,促使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应当为这些优秀文化的奠基者而骄傲,同时也应该为了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不断的努力,学习好书法知识。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由此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鼓励学生通过临摹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思想;德育教育策略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的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对我国将来的民族精神、社会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构成部分。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我国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评估标准和观念也应当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发展创新。国内现行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严重滞后,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过分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这也是国内教育体制的通病。②教师难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德育工作成效不够明显。③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不够合理,部分要求偏向成人化,用成人的德育标准规范来要求小学生,学生身体力行的积极性不高。④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过于古板单一,没有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自然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小学德育教育策略
根据上文阐述的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结合本文作者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把小学德育工作融入教学实践当中去,秉承生活即教育德育理念,凸出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目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课本知识,应当让学生自己走入生活,走进社会,主动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学以致用。而且,在小学展开的德育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们易于接受和喜欢的形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循序渐进地渗透和融合德育,使学生们能够在简单趣味的实践活动当中不自觉地获得德育教育,有效地将实践与德育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策略二:明确德育主体,重视德育目标。学校应当明确认识到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感受,研究学生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问题,真正地重视学生的具体感受,从而凸显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学生打开心扉。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双低效问题客观存在。创业教育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当前仍然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备、配套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而德育教育方面,尽管发展时间较长,也有着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因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抽象枯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其实效性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职业院校开展这两者的互融式教学,为解决两大低效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路径选择,这既是加强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视角,对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就业有着积极作用。
一、互融式教学的内涵
互融式教学是指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彼此依托,实行德育和创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德育水平和创业能力双提升的目的。教学理念上,树立大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任何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不能割裂开来,这既是教育的规律也是德育和创业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培养目标上,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高度统一,其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互融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培育良好社会经营环境的需要
受各种负面思潮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经营环境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道德操守问题屡见不鲜。经营行为的道德缺失严重,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创业教育中德育塑造这一问题,以构建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职业院校毕业生作为未来创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力量,学校有责任把好创业人才的出口关,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的未来经营者,对净化和重塑良好社会经营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应德育环境新变化的需要
德育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它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充实调整,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要求,具有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创新创业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重要推动力。德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倒逼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改革。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将德育理念有效渗透于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既是德育工作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德育教育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与德育教育高度吻合。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来看,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为重点,旨在提高毕业生未来生存、就业的综合素质,而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使毕业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实现自身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两者在目标上是相互融合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创业教育的目标正是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具体体现。
(四)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课堂灌输式的教学进行,模式教条单一、内容乏味枯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性差异,教育效果不理想。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以提高实效性。开展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德育吸引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传统的德育教育有了重要的现实载体和抓手,为深化德育教育模式改革、优化德育教育内容以及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三、互融式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互融式课程体系
在我国,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也不完备。创业课程不仅数量稀缺,而且内容单一,复合型不强,多集中在创业入门知识,例如创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金融财会知识等,创业意识、精神和心理等德育类的课程几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融入德育内容,可以很好地弥补创业课程德育内容困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这与德育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完全吻合。
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创新精神、道德品质等,本就属于德育范畴,二者有着很好的契合点。同时,应探索在德育课程的适当章节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找准结合点,将创业教育的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或融合到德育目标体系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并带动德育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和完善,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这样,有助于创业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明确、端正的创业价值目标,增强面对和解决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宏观条件还不具备,现成课程体系还未形成的情况下,学校开发既能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又能将德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的校本课程就成为最为现实和便捷的做法。互融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做到普及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统一,既要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式创业启蒙课程,又要开发面向具有创业冲动和潜质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核心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能力层次及自身需求情况有所区别和侧重,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渐进式开设校本课程。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拓宽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为系统和深化的创业知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专业型人才。
(二)整合师资队伍,提升互融模式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实现创业教育与德育教育互融式教学的关键。由于我国完备的创业教育学科建设体系还未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创业教育科班出身教师,致使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职业院校往往依托其他学科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展开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刚性的影响较大,导致创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无法很好地兼顾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2]因此,通过师资队伍的科学整合,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将为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思政教师是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主体力量,这迎合了创业教育核心在德育的属性要求,但还远远不够,要充分释放创业教育的德育和创业指导功能,必须加大师资的创业培训。要注重提升创业教师创业和德育教育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为创业教师提供创业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教育实践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
[3]要聘请社会口碑好的成功创业人士,特别是那些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举办讲座或担任兼职创业教师,讲授他们做人、做事的人生感悟和创业的艰辛与收获,激励学生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学生丰富创业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要通过校内培养与外聘相结合,尽快建立一支兼具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德育素养的师资队伍。
(三)创业实践融入德育功能,丰富德育教育内涵
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时甚至会增加学生在德育教育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与之相反,创业教育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有理由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4]丰富创业教育内涵,提升实效,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是创业实践活动类型的最高层次,其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5]学校应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完善扶持学生创业的配套机制,发挥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引导和扶持学生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行为,并提供全面而有效的跟踪服务与指导。
学校创业实践活动不是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它是一种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着很强的德育教育意义,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创业实践过程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和有效平台,需要德育教育的强力介入和有效渗透。例如,通过将产品义卖所得或创业盈利部分用于扶持贫困群体,进行创业团队义务劳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教育思想介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既能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去经营,又能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这就有助于学生应对当前社会凸显的道德滑坡、信念不强等问题,有效解决德育低效的困惑。
(四)更新创就业观念,扫除互融式教学的思想桎梏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毕业生人数骤增、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等原因外,还与我国传统保守的就业观念不无关系。 “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大学生及学生家长普通希望能找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就业,盲目追求体制内的稳定性,对于充满变数、艰辛的自主创业十分冷淡甚至排斥。学校也不例外,部分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开展上急功近利,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内容肤浅,流于形式,忽视了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开创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开展积极的创就业认识再教育,从思想观念入手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转变学生的创就业观念,使自主创业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互融式教学的重要性。
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通过政策、机制的引导和社会氛围的营造,达到思想重塑的目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机制,搭建创业平台,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增强社会对创业的支持度、参与度和认同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实施力度,引导学校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模式改革和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认识,确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发挥德育教育的平台作用,开展积极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把创业教育内涵融入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去,积极开展创业德育互融式教学。
目前,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所交叉,二者互融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体系化,只是零星的、表层的,仍未上升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要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必须深入研究,系统谋划,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开展相互渗透、补充的互融式教学,进而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是顺应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最终使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成为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
篇10
一、树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范本
今年“两会”上,总理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想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从纵向发展研究而言,思政教育往往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最为持久的;从横向发展研究而言,思政教育核心理论部分依托学校课程教育完成,然而随着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和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校园内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这对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教育在各教育阶段应积极探索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的实际问题,重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古以来,乐学一直是学者们在学习境界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学生兴趣的涌现需要一定的情境,并且此时的气氛要与学生的兴趣、学生生长的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彼此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青春期时期正是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熟阶段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情绪和情感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也日益丰富,但却存在波动性大,依赖性与闭锁性同时存在等问题,再加之各种潜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使得学生自身很渴望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尤其希望来自同龄人给予的帮助与认可。结合全方位育人理念,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目标可以被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两种,知识目标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学科课程标准来实现,情感目标则需要多类型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重实践性和持久性,因此“社会治理”视阈下的德育教育范围以校园为核心辐射社区,将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扩展到一定区域内的常住居民,甚至包含流动人口,在这个过程中,德育体系更应注重个性化方式和方法,发挥“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意义,注重解释力,更关注外在宣导和向内努力的结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
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上海市自2014年开始便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社会治理”的有效转变,先后出台《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法案(2014-2020年)》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推进“中国系列”在内的多个《大国方略》课程。在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仅仅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进行,充分架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课程实践中的主渠道和路径,立足于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的根本基调,从横向贯通教育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网状形式铺开,分层实施,整体推进,同时建立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即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的互动模式,从纵向上也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培养策略,充分发挥校内教育的导向优势,加强家庭环境的基础力量,同时极力挖掘社会影响下的育人功能,进而形成德育培养的综合人才发展效应。其一,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的教育体系应建立在与学科门类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价值标准之上,尝试编写教学实践指导用书和课程改革方案,从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入手,不盲从、不刻板。其二,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的教育体系应围绕体制机制、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学评估以及教师选用方面等进行,有针对性地为教育探索提供保障性作用。将学校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育才与德育综合凸显出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意义,实现立体化育人转型,实现将思政课的核心内容有效分化到每一门课程中去,不仅充分体现每门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同时也强化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责任。教师在将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自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育资源,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架构和操作方法,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到实处,完成从一名授课教师真正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转变,实现全员德育教育新局面。
三、借力体验式教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隐性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教育的优势和特点,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过于集中的瓶颈发展问题,破除思想政治课程仅仅为隐性课程教学一部分的陈旧观念,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多学科内容协调起来,借力体验式教学方式方法,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融通起来。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知识,在互动中感受道理,并且用道理赢得认同,以积极感悟取代枯燥灌输,进而赢得学生的好评和喜爱,在这个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和参加一定课内外活动,用身心体验亲历直观感受活动的过程,而且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和生感,召唤自身已存在的真知,进而去体味、认同、领悟,同时能够自觉接受教育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能达到的具体目标,实现德育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借力体验式教学,完成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通融,首先应建立新的考核体系,从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入手,综合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自律、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再次在知识传授中,正确认识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调整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比例关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路径。最后尤为注意充分发挥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程教学的理论支撑作用,教学中不仅要从马列主义公共课中汲取理论源泉,同时还要综合吸收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养料,架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总结以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提升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得到认同和体验。因此,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觉察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积极辅助学生学会发现并消除阻碍德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上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重拾完善自我的信心,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兴趣和能力,重燃成功的希望,一生都走在助人的路上,缔造自己的幸福人生,这才是为学生提供的最好教育。为了达成这样的思想政治研究“社会治理教育目标,一线教师需要通过文化的熏陶来滋养学生的心灵,理性对待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不断累积下来的实践经验,将学生学习成果最大化,为德育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合上海推进德育教育综合改革的巨大探索,我们可以发掘“社会治理”在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和评估保障三大主题方面的沿革趋势,“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巩固,同时还需要探索和认证,但我们可以预见到,坚定理念,多方位推进课程改革和模式变通,最终“社会治理”的视域会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实施,进而形成可持续推进和显现长效的有机体制。以此为借鉴,在架设德育教育培育路径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引作用,以政治认同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体验,不仅把握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展现其他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和理论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融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作者:刘峰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群英、李丽.论心灵教育的思政功能和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71-72.
[2]申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选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邹宏秋着眼教数学实效探索政课与理论融合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8-392.
[4]高德毅、宗爱东,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3.
[5]国晓华.新课程背景下对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体验缺失”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