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范文

时间:2023-03-13 21: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选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物理选修

篇1

一、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面临的困惑

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开发,目前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开发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把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结合物理选修课开发的实际,加以运用。具体到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目标定位这一层面,根据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困惑:其一,开发能力相对不足的困惑。新一轮课程改革把选修课的开发权下放了,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就目前的情形分析,由于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没有经过课程开发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课程开发能力显得相对不足。其二,如何协调地方实际和国家标准的困惑。自主开发选修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来筛选、编排和整合所能利用的课程资源,这就有可能与国家的课程标准产生矛盾。如何科学定位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地方实际和国家标准的合理对接,也是开发高中物理选修课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三,开发高中物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正视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升学是第一位的,这使得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时不敢偏离高考范围,开发选修课程的目标也就不好掌握了。

二、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次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在内容选择上主要是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理论及相对论等,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介绍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性课程等几个领域。如何针对这些内容和领域对高中物理选修课进行开发,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系统、认知模式和学习能力方面有质的提高,笔者认为,首先应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位。

(一)不偏离国家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目标理念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都贯穿着“培养物理学习能力,阐明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及人文精神等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理念,开发选修课程当然不能偏离这一目标理念,这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如,针对必修拓展课程中《电磁波与信息技术》这一开发点,笔者通过研读《电磁波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了解了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得出初步判断:《电磁波与信息技术》的课程应围绕通过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原理这一主题而展开。

(二)实现国家要求与地方实际的有机结合

选修课程的开发不能流于形式,其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应是国家要求与地方实际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在选修课的开发中突显出“专业拓展”与“学科探究”的色彩,而且要结合地方实际。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既具备了国家型长远眼光,又对本地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如,针对《能源与社会发展》这一开发点,国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热机的广泛使用、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对人类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典型射线的特性及核能的开发和利用这三个方面。笔者结合浙江省在核能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实际,拟定的《能源与社会发展》课程目标是: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知道浙江省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先进成果,提高物理学习、研究与合作交流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为浙江省在合理利用核能和防止核污染方面提供参考意见,树立为实现家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理念。

(三)注重物理原理与实际运用的融合

篇2

1 碰撞的基本理论

1。1 碰撞的种类及特点

[HT6][JZ]表1[BG(!]

[BHDFG2,WK7,K9,K13W]

分类标准[]种类[]特点

[BHDG10,WK7,K22W]

[ZB(][BHDG6,WK7]机械能是否守恒[BHG4]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共线[ZB)]

[][ZB(][BHDG2,WK9,K13W]

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H]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有损失

[BH]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损失最大

[BH]对心碰撞(正碰)[]碰撞前后速度共线

[BH]非对心碰撞(斜碰)[]碰撞前后速度不共线[HJ4mm]

[ZB)][BG)F][HJ]

1。2 碰撞现象满足的规律

(1)动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不增加。

(3)速度要合理:

①若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后>v前,碰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若碰后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应有v′[KG-*2]前≥v′[KG-*2]后。

②碰前两物体相向运动,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

1。3 弹性碰撞的规律

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以质量为m1,速度为v1的小球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正面弹性碰撞为例,则有

[JZ]m1v1=m1v1′+m2v2′,

[JZ][SX(]1[]2[SX)]m1v21=[SX(]1[]2[SX)]m1v1[KG-*2]′2+[SX(]1[]2[SX)]m2v2[KG-*2]′2,

解得[JZ]v′[KG-*2]1=[SX(](m1-m2)v1[]m1+m2[SX)],

v′[KG-*2]2=[SX(]2m1v1[]m1+m2[SX)]。

结论:(1)当两球质量相等时,v′[KG-*2]1=0,v′[KG-*2]2=v1,两球碰撞后交换速度。

(2)当质量大的球碰质量小的球时,v′[KG-*2]1>0,v′[KG-*2]2>0,碰撞后两球都向前运动。

(3)当质量小的球碰质量大的球时,v′[KG-*2]10,碰撞后质量小的球被反弹回来。

2 最新高考题如何“碰撞”

例1 (2015年全国理综卷1-35题)如图1,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物体A、B、C位于同一直线上,A位于B、C之间。A的质量为m,B、C的质量都为M,三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使A以某一速度向右运动,求m和M之间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A只与B、C各发生一次碰撞。设物体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的。

[TP12GW118。TIF,BP#]

试题分析 设A运动的初速度为v0,A向右运动与C发生碰撞,根据弹性碰撞可得

[JZ]mv=mv1+Mv2,

[JZ][SX(]1[]2[SX)]mv2=[SX(]1[]2[SX)]mv21+[SX(]1[]2[SX)]Mv22,

可得[JZ]v1=[SX(]m-M[]m+M[SX)]v, v2=[SX(]2m[]m+M[SX)]v。

要使得A与B发生碰撞,需要满足v1

A反向向左运动与B发生碰撞过程,弹性碰撞

[JZ]mv1=mv3+Mv4,

[JZ][SX(]1[]2[SX)]mv21=[SX(]1[]2[SX)]mv23+[SX(]1[]2[SX)]Mv24,

整理可得[JZ]v3=[SX(]m-M[]m+M[SX)]v1,

v4=[SX(]2m[]m+M[SX)]v1,

由于m

即[JZ]v2=[SX(]2m[]m+M[SX)]v>[SX(]M-m[]m+M[SX)]v1=([SX(]m-M[]m+M[SX)])2v,

整理可得[JZ]m2-4Mm>M2,

解方程可得[JZ]m≥([KF(]5[KF)]-2)M。

归纳总结

(1)为了增加试题的一定难度,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碰撞问题已从两个物体向三个物体转变,对学生的思维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2)再次考查了弹性碰撞中的“一动一静”模型,能够准确记住碰后的速度公式对快速准确解题十分关键。

3 未来可能怎么碰

命题方向分析:

(1)三个物体的碰撞仍然会是命题者眼中的“宠儿”

(2)与图像结合的碰撞

(3)碰撞与平抛、圆周运动结合

例2 (三个物体的碰撞)如图2所示,一水平面上P点左侧光滑,右侧粗糙,质量为m的劈A在水平面上静止,上表面光滑,A右端与水平面平滑连接,质量为M的物块B恰好放在水平面上P点,物块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一质量为m的小球C位于劈A的斜面上,距水平面的高度为h。小球C从静止开始滑下,[TP12GW119。TIF,Y#]然后与B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且无机械能损失)。已知M=2m,求:

篇3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走避课改实验省已近10年了。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目标。探索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问题,本文回顾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考,呈现了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全国物理考试大纲、各省考试方案与考试说明等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推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选拔性考试;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01-5

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总有一些调整与变化。本次构建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选择性的模块课程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程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等。无疑,影响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人们对物理课程功能的理解、教师教学的追求以及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等。下面侧重谈谈我国的选拔性考试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推进的影响。

1、回顾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设计与思考

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课程结构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为三个层次,构建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突出了高中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为此,高中物理新课程也有了如图1所示的新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生最好参照‘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的顺序选择课程,以便循序渐进,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在图1中,物理1、物理2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运动规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内容及相关实验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同时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在这两个模块中,注重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强调了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突出r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关注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整合了近代物理的初步内容。

选修1-1、1-2为1系列,此系列以电磁学和热学核心内容为载体,强调了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联,注重了物理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1、2-2、2-3为2系列,此系列以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了物理学,强调了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体现了物理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选修3-1、3-2、3-3、3-4、3-5为3系列,此系列以电磁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为载体,注重让学生较全面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了解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在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强调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考虑了物理学科的整体特点,又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平台。

1.2 课程设计中的思考

我们深知,不存在没有争议的课程,只有相对合理的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各方专家与教师对此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为何必修学分中对应了选修模块的学习?为何设计三个系列?……下面,扼要谈谈课标组设计上述课程结构的一些主要思考。

其一,为何必修课程侧重要求力学和电磁学内容?

在只有6个必修学分的前提下。是让学生较全面地先学力、电、热、光、原,然后再选修,还是让学生先学力与电后再选修?课标组经过反复研讨及调查咨询后,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与1990年实施的“必修”“选修”课程类似,在当年的“二一分段”模式中,教师不习惯“话到嘴边留半句”,多数学校都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打通”了让学生学习。在我国教育仍受考试制约的情况下,若在必修课程中纳入初步而较全面的物理内容,实际教学将像1990年的课程实践那样很难真正推进,加之6个必修学分也为学生较全面了解物理学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课标组选择了将部分内容(如力学、电磁学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初步)作为必修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学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选修后续系列的物理课程。

其二,为何必修学分对应选修模块的内容?

在本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规定物理学科必修学分为6,每学完一模块可获2学分。为此。高中学生必须首先学习物理1、物理2,获4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通过学习1-1、2-1或3-1获得,这为学生能真正选学感兴趣的物理学提供了机会。例如,若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一样,可预测大多数文科生学完必修内容后不会再选修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物理课程了,因其已穷于应对政、史、地的学习,而无暇顾及物理课程了。因此,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学分对应的必修内容一样,为文科生设计的物理课程将名存实亡;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不完全一样,为了学完必修学分的课程,文科生必然会选择专为其设计的l系列的课程学习。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文科生几乎都选学了选修1-1,这说明在必修学分中对应选修模块的设计是有意义的,这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空间。

其三,为何选修课程有三个系列?各系列课程的功能为何?

为了让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学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分门别类地设计高中选修课程,已经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有的国家高中物理课程全为选修,选学比较自由。如美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四类物理选修课程,分别为文、理科生等开设了选修课程,并且还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了定位于大学物理难度的高等位课程,既注重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又为特别擅长理科的学生提供了比较高端的平台。有的国家为高中物理设计了必修(科学或物理)和选修课程,如韩国、日本、加拿大等;有的国家则设置了不同的必修系列,一旦选择某系列后就须学完该系列的所有内容,如瑞典、荷兰等。

在我国的“两省一市”课程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已含有“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其中,Ⅰ类课提出了全体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Ⅱ类课要求较高,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两类课在高一的内容相同,高二开始分类。“两省一市”方案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别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思想。但在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必修课(Ⅰ类)内容过于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

本次课改中,希望能顺应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大势,为高中生开设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课程。为有人文倾向、喜欢动手或者喜欢理科的学生分别开设选修1系列、2系列或3系列,以便在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能根据其学习兴趣、职业需求以及个性特点等,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空间。

2、选拔性考试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影响来自高考。下面我们首先从全国考试大纲谈起。

2.1 从2007年考试大纲看必考与选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该考纲的物理部分。明确要求“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见表1)。

由上可见,物理考试大纲规定了必考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3-1和3-2,也规定了选考模块:在选修3-3,3-4,3-5和2-2中选考2个。根据这些规定,各省又出台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存各省的考试说明中,对于必考模块没有变化,但是对于选考模块则出现了不少的具体选择规定(表2)。

2.2 从调查结果看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这样选考模块的模式导致了各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对于教科书的选择(见图2),师生所选用的教科书主要集中在必修1、必修2,对于理科生而言,所选教科书集中于选修3-1、选修3-2等,对于文科生而言则集中于选修1-1,对于选修3-3、3-4或3-5等,主要与选考模块有关,对于选修1-2、2-1、2-2及2-3。则很少有学生选学。

再如,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高中物理课程模块任教老师的调查中,96.1%的教师任教过物理1模块;89.5%任教过物理2模块;36.7%的任教过1-1模块;80.1%的任教过3-1模块;72.8%的任教过3-2模块;46.7%的任教过3-3模块;55.8%的任教过3-4模块:49.9%的任教过3-5模块,这些模块皆有相当比例的老师任教。但是也有一些模块,老师任教的比例则很小,如对于1-2、2-1、2-2和2-3模块而言,任教过的老师的比例非常小。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因为物理l、物理2、3-1、3-2为必考,所以任教老师的比例大,选修3-3、3-4、3-5为选考,任教老师比例次之,而l-1、1-2、2-1、2-2、2-3不考,则几乎没有老师任教。选修1-1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老师任教,因为那通常是文科生的必修学分模块。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见,考纲中对模块选考的要求显然已对学校课程开设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课程的依据是针对考纲对高考的要求,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形同虚设。这种根据考纲开设课程的做法已带来了诸多影响。如,使高中物理课程的多样化、选择性名存实亡,影响了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由于学生学习主要根据考试模块选学,这也肢解了《课标》中关于物理学科整体性及系统性的考虑。事实上,在新课程实施中,考纲取代了课程标准,考纲指挥了教学,若这样的机制不调整,制定的课程标准再好,也很难改变现存的状况,因此,不断修订课程标准、不断完善推进新课程的机制,皆是非常必要的。

3、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这为高中课改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明确目标。

随着时展,课程需要不断改进:根据教学一线的实践反馈,课程需要不断调整。而如何落实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相关要求等,则与一系列的课程内涵、外延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为此,以下几点是修订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时需要强调的。

3.1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应坚持的课程培养目标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物理学是一种支配社会活动的精神、态度和规则;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活动,物理学是一种文化积淀的历史:作为一种人类的认知活动,物理学反映了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发现、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因此,高中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3.2 注重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也是一个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的大趋势。各国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都力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保证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开设选修课程,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样,我同在修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时也应坚持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

当然,如何加强基础性?如何拓展选择性?共同基础课程与选择课程如何设置?它们相互的关联如何?在注重共同基础的同时如何为学生的选学搭建平台?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反思高中物理课标研制初期,课标组也构建了若干类型的必修与选修的组合,如高一年级学习涵盖力、电、热、光、原的共同必修课程,高二、高三再分系列学习,但々家审议中提出了教科书编写难度及教学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故这一组合没通过;再如,高一就分系列学习,让有文、理、工科倾向的学生进入高中就开始选系列学习物理。以便其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审读意见反馈,这种类型让有文、理、工科倾向的学生过早分科,故这一组合也没有通过。经过多次征求各个层面的反馈意见,课标组才确定了现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结构,确定了必修与选修的模块组合。这应该是当时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类型。

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来自一线的实践反馈为高中物理课程的完善提出了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高中物理课程应为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平台、为其走向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为其有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3 以《课标》为考试依据——落实课程目标的先决条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不过,当下课程实施现状不是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而更多是以考纲作为其依据。制定课程标准时,课程标准研制组比较研究了国际中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分析总结了我国物理课程的发展历程,调查研究了中学一线的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综合研究了学生学习心理,多次请不同层面的专家审查,最后才南教育部颁布了课程标准。然而,经过这样严格把关、层层审读的课程标准却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们认为高中物理课程功能的真正落实,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真正体现,需要制度的保障。我们一方面应有教育的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置课程目标,应强调高中物理课程不是为了高考设置的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应试。但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课程标准在高考评价中的权威性。加强对高考大纲、高考方案、高考说明的审议,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新课程 改革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s and Cons of High School Physics New Curriculum Reform

LIU Gaofu, LIU Jiax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Abstract For high school physics curriculum has been fully implemented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opularit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ros and cons of high school physics new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learning process, emotions and values three aspects; simultaneously from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s, new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to analyze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 school physics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gnificance

我国过去实施的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为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随后,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定了课程标准高考理工类物理学科考试内容、考核的目标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中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要求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培养。目标为培养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其今后能面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国家已从高中物理的内容安排和考核过程都做了重大调整,所以要正确认识新课标的利弊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益处,更好地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更好地造福人民。本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利弊加以分析:

1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物理知识的获取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感兴趣,学生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需求的一部分,主动地学习。新课改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高中物理的内容编排做了重大调整及要求的侧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目前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的训练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和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在学校方面为实现高中课程的基础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经验,也为同学们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舒适的环境。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传统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的重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偏重于死记硬背。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建设新的学习模式,是新的时期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学习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的动机,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大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明显感觉到教师试图通过设计的物理情境,学生共同生成问题,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2 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重点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得到了体现。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教师已经从开始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课程改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们正在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一线教师和领导心中,并在广大教师的推动下构建全新的价值体系。

1.3 差异化教学的体现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差异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本内容的安排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中物理课本包括五个选修模块,理科生要求两个必选三个自选,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的重点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为了每一个同学自身潜能都得到最大发展,新课标中已将差异性的教学融入其中了,以便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1.4 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体现了情感与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2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虽然在课程内容安排和结构上都做了重要调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减负的功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2.1 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老师转变以前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不能否认的是新课程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可使教师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低效率的劳动中,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等方面,而学生也能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地探究,想法虽好,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有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总结和探讨的内容增加了,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教师,他们自己对有些现象和结果都不清晰,就会导致错误性的教学。

2.2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如果要做到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要求中的“改革”,那么教师自身必须先要做出“改革”。 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传递者,而应该是课程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走入到课堂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才能成为专业意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得到提升的专业工作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新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人的变革。但由于国家新课程全面普及,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还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2.3 模块化选修要求的不足

高中物理新课程虽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减轻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设置了选修模块,各个省份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一个或两个模块进行学习,但每个模块的知识不是相通的,也就是学生选修了物理的3-3,他对高中物理的其他两个模块知识却不用学习。高中物理选修3-3主要介绍的是热学,选修3-4主要介绍的是机械振动、机械波和光学知识;选修3-5主要介绍是碰撞、动量守恒和原子物理。学生不可能同时把三个模块的知识都学到,因为会考和高考只考他们选学的知识,且一般选那个模块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都是学校或一个地区共同决定的,与学生是否感兴趣无关。这种选修模块的学习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发挥高中新课程的益处

随着普通国家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不论在操作层面还是在理念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些问题,在此将得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做法:

3.1 从学生自身条件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能动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的动机,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从教师自身条件改革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新的事物,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促进教学改革。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思想观念、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务必要将他们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要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的欲望。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的差异,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3 从学校自身条件改革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实践,在学校层面为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改革提供多样化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以及现有物理教师和学生的水平,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

3.4 从社会本身条件改革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紧密联系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发挥积极的意义。高中物理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主要部分之一。因此在课改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创造者。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学习、再学习”。现有的教学资源需要增加,但是,如果没有专门的配套资金扶持和管理,本次的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另外教学制度改革也要相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倡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需要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这就需要从社会制度上进行改革配套,否则就会出现制度和管理跟不上的尴尬局面,新课程改革作用和意义难以发挥。

3.5 从教材本身要求方面改革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修模块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喜欢和有能力学习的模块,而不是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一刀切。对新课程的要求也需进行全面化,高考可以不考,但都要求学习,至少对有些模块知识要了解,会考可以全面考查。否则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时,就会有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这会对高校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否则高校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课程体系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区别对待。如选修3-3或3-4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中最基本的碰撞问题都不会分析,应让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都要求了解或掌握,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讨论和结论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学识储备和知识的要求有了新的标准,与新的标准相比较,部分教师知识水平和知识素养有很大差距。为更好地发挥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各部门对教师都事先进行大量的培训,除培训知识水平和新课改的要求外,还要进行思想观念的变革,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存在观念更新速度过慢,难以放弃自己积累好多年的教学经验,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杜绝表面现象,有些教师在被检查或听课时,费尽心思去准备有点新意的课,等检查或听完课后依然走着自己以前的老路,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投入高中物理课改的角色之中。同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高中物理的选修模块3-3、3-4和3-5这三个选修模块考核作适当调整,可重点考核其中一个模块,对其他两模块主要进行概念性考核,由于选用不同的模块,学生所选的模块不同,会出现高中理科生毕业最基本的动量守恒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都不了解。

总之,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要与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一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适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不良的教学态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教育学习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处理好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关注个性的差异,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基金项目:贵师院党政办发[2012] 162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2003.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2003.4.

[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5

一、课程如何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Ⅰ类物理课属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课,要学习跟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识。知识面应该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要求较高,Ⅰ类物理课的程度要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定性的内容多些,定量的计算少些。

篇6

1.相关学术研究理论依据

就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总结,可以发现这一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了孔子“因材施教”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强调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从学生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实际角度出发,按照个体发展的需求制定对应有效的教学方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这一学术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开展分层次教学能够促进教学方案与学生实际状况的有效整合,从而更加深入地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依据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新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的课程,并在不同的课程内容设定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在高中物理的必修课程内容设计中,由于教学内容更为侧重基础性,因此,内容的选定也更加适合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必修课程的内容设计,保证了全体同学的物理知识基础,也为后期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设定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着重讲解必修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但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了促进其能力的拓展,教师便可以开展选修课程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物理分层次较教学实例探讨

1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合理分层

在高中物理实际教学中,教师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由于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其逻辑思考能力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的开展也要对这一差异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切实的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物理成绩,教师就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结合学生的物理成绩,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知识运用能力,可以将学生按比例3∶5∶2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按照降序排列.教师要在层次划分的同时,强调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此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考核评测,并重新对学生层次进行划分.

2.教学目标的层次划分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高中物理教师要在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的前提下,设立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例如,在开展平抛运动的分层次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层次性划分,对于C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平抛运动的形成条件,掌握平抛运动特点,熟悉平抛运动基本规律并进行简单基础的运算”.在针对B层次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为“理解平抛运动特点,掌握平抛运动规律,可以利用平抛运动特点和规律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而对于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教师就要设立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对平抛规律进行自主总结,能够利用平抛规律解决复杂问题,拓展思路,处理类平抛运动问题”等.

3.练习作业的层次化

篇7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

    1.实验地位显着提高

    高中物理新课程把科学探究列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体现了物理新课程理念的重大转变。学习物理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载体。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中出现了“说一说”、“思考和讨论”、“做一做”、“探究实验”、“问题与练习”、“大家做”、“广角镜”等众多栏目,这些无不涉及实验探究活动。可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得到显着提高与加强。

    2.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能够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物理学实验的操作和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同时,明确提出了物理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其中确定研究问题、设计选择实验方案、数据测量、定量分析、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比初中阶段都有显着提高。

    3.实验的数量和类型大幅度增加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后,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以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例:必修1、必修2的演示实验20个,学生探究实验7个;选修2系列(包括2-1、2-2、2-3)和选修3系列(包括3-1到3-5)的演示实验共计73个,学生探究实验25个;必修1、2和选修3系列共设课堂实验17个、“做一做”51个;同时,还在附录中设置了“物理实验专题”模块,有14个实验示例供学生选择,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8个,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实验方式更加灵活。各项实验活动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实践”、“观察”、“思考”、“讨论”、“拓展”,有的还明确要求学生“表达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的阶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实验活动类型的拓展和变化反映了物理新课程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始终处于被激发的积极状态。

    4.实验内容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

    在物理新课程中,数字化的教学装备被大量引进物理实验室,如基于各种传感器和计算机的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微电脑数字计时器的广泛应用、用数码相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对汽车变速器的了解等。在选修教材中,涉及了绿色能源的开发、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观察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利用温度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等制作一些简单的自动控制电路等。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强化。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材实验的设计不够科学

    有些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在安排实验的时机、实验的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有些实验设计得不够严谨,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可操作性不强等。如选修模块中的“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就存在以下问题:酒精油酸溶液的配置浓度标准难以掌握。配置的溶液浓度过大,形成的油膜层张力就会过大,油膜层会冲破漂浮在水面上滑石粉形成的区隔界限,测得油膜层面积数据会远小于实际数据;而配置的溶液浓度过小,形成的油膜层张力过小,油膜层与漂浮在水面上滑石粉的自然界限区别不清,实验现象不明显,因而很难观测油膜层面积数据。

    同时,在实验时机的安排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验仪器装置组成的难易程度分散安排,不宜在时间上过于集中,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瞬时速度的测量,高一学生是首次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做一做”栏目中有用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一起测速度,“科学漫步”中有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测速度,而仪器设备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也属于实验探究内容的组成部分。这三部分内容编排紧凑,六种较复杂的仪器连续呈现,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实验室及其仪器装备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1)实验室的间数和面积不完全达标。据调查,由于教育资源的快速优化和整合,西部省份高中每个年级的规模大多在15个平行班左右;有的年级甚至达到20个班,而具有四间左右实验室的学校在60%左右,有40%的学校只有两间实验室。①实验室无法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班额较大,给开展实验和学生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实验安全隐患,遇到突况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疏散。

    (2)仪器装备严重不足。教师反映学校急需新课程开设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装备,主要是必修课程所需的一些传感器和数字化设备,如运动传感器、力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和绘图软件等。但是,由于这些新器材价格极其昂贵,一些学校囿于财力在短时间内难以配备齐全。

    (3)实验仪器装备经费不足。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购置器材设备的经费都是由自己筹措负担,教育部门投入较少。物理仪器设备极其昂贵,学校受自身财力的制约,只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校能够做到随时补充。离开仪器装备的有力支持,一些物理实验难以开展。

    3.教师的实验技能难以满足课程的需要

    部分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不足。面对许多新增的实验,如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用数码相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研究平抛运动的装置等,教师由于缺乏使用这些新仪器设备的技能和培训,根本不熟悉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开展相关实验缺乏经验。

    同时,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师数量不足也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据调查,目前2/3的学校有专职物理实验员,1/3的学校有兼职实验员,但根据学校的现有班级数,即使有专职的实验员,实验员的数量也不能随学校班级的增加按一定的比例增加。面对新课程众多的现代化实验内容,没有一定数量受过现代实验技术培训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很难胜任的。

    三、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1.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1)增加物理实验仪器装备组成结构名称、功能作用的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仪器装置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内涵不仅包括物理仪器装置所蕴含的物理原理、物理思想,同时也包括仪器装置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功能作用及传递的文化内涵等。在教材中增加一些与物理实验仪器装备组成结构名称、功能作用相关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仪器装备结构组件名称和作用表述的规范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实验文化素养。

    (2)基于实验过程设计实验问题。物理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问题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地结合实验过程,以具体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情景为素材,加深对原始实验的拓展和开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和综合能力。

    (3)基于大多数学校的器材配备实际设计实验。由于实施物理新课程实验所需仪器装备经费巨大,一般学校都是根据实验的需要逐年分期分批配备,教材上的有些实验与学校实际配置的仪器装备条件差距较大,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应适当设计一些以大多数学校实际配置的仪器为原型的问题。如必修1《研究平抛运动》中可增加一些与J2154型平抛运动实验器有关的问题,选修3-5《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中可增加一些与J2135型碰撞实验器有关的实验问题等。

    (4)根据仪器装备的常见故障设计探究实验问题。如笔者所带的学生在做必修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实验时,有几个组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迹点”是双点,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信心大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再如有的学生在接触电路过程中会发现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倒转。当把多用电表的开关拨到电阻挡,红黑两个表笔短接后,电表的指针却不指向电阻的“0”刻度线处,而是与“0”刻度线有一定的夹角。这些故障学生在实验中都极易碰到,基于这些问题设计实验,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2.加强物理实验室的资源配置

    (1)提高物理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装备的标准。新课程实施以后,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它和《中小学实验室装备规范》一起构成了新课程高中阶段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的新标准。尽管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新课程物理实验的变化而制订的,但是相关的规定仍然无法满足急剧增加的物理新课程实验要求。

    如演示仪器仍要求按1~2套配备,也未说明使用的条件范围,但是究竟多少个平行班按1~2套配备?若同年级的平行班级有20个,这1~2套演示仪器如何使用?因此,配备标准应予以相应的调整和提高。一般同年级的平行班数量在15~20个左右的学校,演示仪器应提高到4~6套配备,学生实验仪器应按28~30套配备,使演示仪器配备的数量与学校的班级数相协调。

篇8

一、高中物理会考体现的是素质教育功能

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学业成绩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是检测高中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二、高中物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

高中物理会考是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高考选拔人才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与高考有着显著区别,即面向全体学生。高中物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是物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日常教育教学要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观点。为此,高一阶段不宜设置频繁的周考之类的小考,应该适度设置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而试卷的命题应该因学校因学生而宜,尤其是学困生较多的普通高中更不应该照搬名校试卷,而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据会考标准自行命题,有机地把课程标准要求与会考标准要求结合起来,命出符合学情校情具有特色的试卷。

对于高一来说,课程标准设置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标,高一又有很多学生倾向于文科,所以对于非重点高中来说,如何把课标和会考标准结合起来有效实施教学是物理教师不应该回避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非重点高中,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较差,又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应该针对会考,不应该针对高考。升入高二后已经分为文科理科,对高二文科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很明确地以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数学这六门高考科目为主干学习目标,而高二文科物理是选修1―1,吉林省高中阶段物理会考之前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一个学期,这期间还有实验会考考查,教学时间不是很充裕,以会考为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度与广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科物理课堂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意。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甚至很枯燥,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老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新课标下的课堂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课堂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灵活起来。老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激情。要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就像学地理、历史一样容易,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生感性因素比理性因素要明显,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元的、发散的。自我评价低,自我要求低,惧学,厌学,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归因,逻辑思维能力差,不善于分析、推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文学是讲形象思维的,所以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想象来掌握知识的,其逻辑推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物理研究的是纯物质的客观世界,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研究的思维方式是确定的、聚敛的。给文科生上好一节物理课,就要多给他们一些形象化的东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的图、文、声、活动影像并茂。

篇9

关键词:物理 教学 补偿 数学 衔接

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常会听到他们说:“高中物理难学,尤其是高一物理(动力学)更难学”。这是多年来学生反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物理教学也从观察实验探究为主过度到观察实验、动手实验与理论分析,定量计算并重。高中的物理基本上是以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为系统进行教学的,物理内容从定性转入偏向定量,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自然地学生就会感到一下子不适应,感到难学。根据高一新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以便提高高一物理的教学质量。

一、补偿数学知识的不足

数学作为工具学科,是否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知识,是能否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近几年学生的成绩,不难发现多数物理成绩差的学生数学成绩也不理想。对数学知识较差的这部分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复习,巩固初中的数学知识,弥补数学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同时我们教师应该给他们扫清这个知识障碍,可在备课时,通过信息反馈,充分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水平,以便在教学中补救,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例如:高一第一章教学时简单复习一下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第二章教学时复习一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图象等。

二、夯实基础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为了迎接高考,大多数学校在高中一、二年级加快了教学进度,以便留下更多得时间去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复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高一阶段应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不然会给高二、高三年级遗留下很多问题,酿成夹生饭,以后再进行多轮的复习,实际上也只是在“炒夹生饭”,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一物理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性,知识的难度,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层面和水准。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准教学的起点,提出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目标,精心备课,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中配合教学目标(课、单元、章)进行检测。要求人人过关,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能理解物理知识,同时对物理知识要能熟记,知识不熟,谈不上解题,谈不上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熟能生巧。总之,教师和学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教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后续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中抓好两个衔接:

第一个衔接是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衔接。由于教材中初、高中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大,新编高中物理教材虽然降低了初、高中之间的知识台阶,部分学生初中知识都未能过关,所以教学中应该抓好两个过渡。首先是知识上的过渡,在学习有关章节的伊始,先简略地复习一下初中的相关知识,如高一第三章的教学中,先复习初中阶段学过的惯性、惯性定律、运动和力等知识,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其次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过渡。初中教学一般着重于形象思维和识记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理解记忆要求较高,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上的潜在台阶,也是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授课中除了认真做好新大纲要求的所有实验,加强直观和启发式教学外,多用探究式教学,还应有选择地进一步演示初中部分的关键实验,做好高中的演示实验,加强小制作尽可能的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和观察、探究、分析、预测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

第二个衔接是高一物理教学必须把握好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之间的衔接。高一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是必修内容的适当扩展和加深。若选修内容全部放入高三,由于在高三教学中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同时在高考前还需要进行高中物理的总复习,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一些基础好,而以后又选理科学习的学生,对仅仅完成必修课的学习任务有“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切实抓好必修课的同时,每一两周安排一节选修课,对必修内容稍微加深和扩展。

四、抓重点、突难点

教学中抓重点知识的同时要突破难点。学生学习物理中感到困难的往往是难点知识,教师在备课中,除了备好重点知识外,要更多的是备好如何突破难点知识,给学生一个台阶,让他们学的更轻松。例如在高一第二章讲授s-t图象,v-t图象时,学生就感到非常的困难,始终要把图象当作运动轨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讲授s-t图象,v-t图象时,教师可先画出质点运动的轨迹,标明各时刻对应的位移和速度,然后让学生在s-t、v-t坐标系中描出各时刻对应的位移、速度来得到v-t图象,v-t图象,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图象当作运动轨迹了。

五、激发学习兴趣,转化差生

篇10

在新课程实施中,各方专家与教师对此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为何必修学分中对应了选修模块的学习?为何设计三个系列?.•…下面,扼要谈谈课标组在设计上述课程结构时的一些思考。其一,为何必修课程侧重要求力学和电磁学内容?在只有6个必修学分的前提下,是让学生较全面地先学力、电、热、光、原然后再选修,还是让学生先学力与电后再选修?课标组经过反复研讨及调查咨询后,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与20世纪90年代早期实施的“必修”、“选修”课程类似,在当年的“二一分段”2模式中,教师不习惯“话到嘴边留半句”,多数学校都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打通”了让学生学习I2]。在我国教育仍受考试制约的情况下,若在必修课程中纳人初步而较全面的物理内容,实际教学将像“二一分段”模式的课程实践那样很难真正推进,加之仅有的6个必修学分也为学生在必修课程中较全面地了解物理学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课标组选择了将部分内容(如力学、电磁学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初步)作为必修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学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选修后续系列的物理课程。其二,为何必修学分对应选修模块的内容?本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规定,物理学科必修学分为6学分,每学完一模块可获2学分。为此,高中学生必须首先学习物理l、物理2,获得4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通过学习选修1一1、2一1或3一1获得,这为学生能真正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提供了机会。

可预测大多数文科生学完必修内容后不会再选修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物理课程,因其已穷于应付政、史、地的学习,而无暇顾及物理课程了。因此,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学分对应的必修内容一样,为文科生设计的物理课程将名存实亡;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不完全一样,为了学完必修学分的课程,文科生必然会选择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课程学习。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文科生几乎都选学了选修1一1,这说明在必修学分中对应选修模块的设计是有意义的,它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三,为何选修课程有三个系列?各系列课程的功能如何?为了让具有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学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分门别类地设计高中选修课程,已经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有的国家高中物理课程全为选修,选学比较自由,如美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四类物理选修课程,分别为文、理科生等开设了选修课程,并且还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了定位于大学物理难度的高等位课程,既注重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又为特别擅长理科的学生提供了比较高端的平台。l3]有的国家为高中物理设计了必修(科学或物理)和选修课程,如韩国、日本、加拿大等;14一7]有的国家则设置了不同的学,一旦选择某系列后就须学完该系列的所有内容,如瑞典、荷兰等。[8一9]在我国的“两省一市”课程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已含有“分类别”、“有选择性”的思想。其中,I类课提出了全体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H类课要求较高,是理工科大学人学考试的依据。两类课在高一时的内容相同,高二开始区分。“两省一市”方案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别给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思想。但在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必修课(l类)内容过于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01本次课改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顺应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大势,为高中生开设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为有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空间。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总有一些衰减与调整。本次构建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衰减,如选择性的模块课程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程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等。无疑,影响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对物理课程功能的理解、教师教学的追求以及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等。

除必人文倾向、喜欢动手或者喜欢理科的学生分别开设选修1系列、2系列或3系列,以便在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能根据其学习兴趣、职业需求以及个性特点等,为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一2和3一3’,l,1]。由上可见,物理考试大纲规定了必考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3一l和3一2,也规定了选考模块:在选修3一3、3一4、3一5和2一2中选考2个。根据这些规定,各省又出台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在各省的考试说明中,对于必考模块的要求没有变化,但是对于选考模块则出现了不少的具体选择规定。从表2可见,目前对于选考模块,有3选1、3选2、2选1及指定选考等模式,其中采用3选1模式的省市最多,这主要因为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采用了3选1模式。

作者:廖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