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9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南开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意见和《南开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方针,在我校"让每一名师生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现状分析

1、我校现有多媒体教室2个,多媒体移动电教车9部,信息技术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学校现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各教室没有固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如:《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信息技术教室管理制度》、《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多媒体设备登记使用制度》。

3、学校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正在努力形成体系完备、管理科学、资源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三、组织建设

成立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具体人员工作职责,保证信息化工作的常态化。

1、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李忠益(校长)

成员:刘淑萍(副校长)、麻立刚(副校长)、丁正(副校长)、张凯(总务处副主任)

2、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麻立刚(副校长)

成员:高莉(教务处主任)、吴蔚(德育处主任)、张凯(总务处副主任)、林传敏(信息中心负责人)

四、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设备登记使用制度》等。

2、建立健全《学校门户网站管理制度》、《班级电教设备使用制度》、《办公室信息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电教设备使用保管制度》、《资源制作及存储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等。

3、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员岗位职责》和《校园网络安全制度》。

五、建设内容

1、2014-2015年学校教育资源开发计划

①教学过程的数字化。

充分发挥网络传输信息及时快速的功能,以校园网为平台,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在教师中推行电子教案。引导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探索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鼓励教师开展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业评价的探索。

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学校将组织教师采用论坛、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信息交流、专题讨论、论文交流,开展网上公开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便捷、实效。

②班级管理的数字化。

以校讯通、班级博客为基础,指导学生家长学习应用学校信息系统,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班集体建设,让学生家长能够及时参与学校及学生的管理,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管理和及时反馈的运行模式。

③学校管理的数字化。

学校的学校的校务、教务、德育、总务等各类管理信息全部实现电子化,其中包括教职员工、工作学习记录、学生的学籍信息、学业管理信息、评价信息等。

④网站建设的多元化。

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使校园网站充分发挥体现展示学校形象、集成教育资源、彰显师生发展、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功能。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的风采。完善学科教学主页,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交流。尝试开辟有特长学生的个人主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2、2014-2015年校级教育技术培训计划

①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学校全体人员更新观念,从行为上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新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②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请专家作讲座,为教师讲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挖掘校本培训资源,针对使用中的具体问题,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应用软件使用及功能的培训。

3、完善学校信息化设施条件,为共享区级优质资源创造条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为每名教师人手配备一部笔记本电脑;

篇2

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是提高政治工作效能的关键因素。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各国军队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要求。在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信息化转变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效益的本质要求和趋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整体联动性和系统协调性强。一种解决和认识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思考,为研究和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审视角度。

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系统思考理论结合起来,对把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梳理正确的建设思路,实施科学决策,对于快速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系统思考的含义和方法

1.1 系统思考的含义 系统思考是基于系统整体结构去考察事物,以期得到一种既准确又全面的能够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它的艺术在于其能看清问题背后复杂而极其微妙的结构,用整体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系统思考源于系统动力学,它用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针对对象系统进行研究,是分析研究和解决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一种系统方法架构,其核心思想是唯物系统辩证观。基于系统思考理论的思维架构所具有的实用分析模型和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因此常将其作为研究整个系统变化形态的方法和工具。

1.2 系统思考理论的要点 这里主要包括辩证思维、问题内生、模型分析、驾驭系统四个方面。

1.2.1 系统思考的理论基础――辩证思维观点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从整体、联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系统内、外部之间的相互关联,科学认识研究对象,将所研究对象以一个系统问题来对待,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2.2 系统思考的理论核心――问题由内生观点 所谓“问题由内生”就是认为系统行为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其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和动态结构,系统在制约因素和内外动力的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发展演化。

1.2.3 系统思考的理论工具――模型分析 系统思考理论是通过对现实系统建立抽象化的模型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形象直观地弄清系统内部结构和关联,抓住系统本质。

1.2.4 系统思考的理论归宿――驾驭系统 经过系统思考,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解,而且可以驾驭和把握好系统。

1.3 系统思考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系统思考的方法和工具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常系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着眼全局,掌握局部;立足长期,处理近期;关注动态,把握静态。系统思考的分析工具主要是系统结构模型,而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是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简称系统基模。系统基模,能够把系统复杂中的内部关联呈现、简化,并能把难以言表的起因、关联、变化形态用图示清楚地展现出来,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简化复杂问题。因此,正是由于系统基模不仅抽象出了复杂现象的共同本质,缩短了时空距离,还能够系统、全面、形象地反映出系统结构的变化,使系统基模作为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的关键钥匙。系统基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兼容性,通常情况下,系统基模主要由正、负反馈和时间延迟(时间滞延)三个基本元件组成,目前使用较多的系统基模主要有:两极分化、饮鸩止渴、反应迟缓、成长上限、共同悲剧、恶性竞争、舍本逐末、未雨绸缪、目标侵蚀等基模。通过将这些系统基模灵活组合运用,构建复杂系统结构模型,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系统思考与分析的途径和方法。如:“饮鸡止渴”基模表示人们处理和解决系统问题与矛盾时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见图1“饮鸩止渴”基模。

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问题出现时,立即采取对策,随着时间的延迟出现后遗症,随之带了新的、更大的问题,再通过采取对策,再通过时间的延迟出现后遗症,再带来问题……不断地循环,同时伴随着采取对策本身可能带来的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这种短期的、表面效果的措施和方案,只可能暂时减缓症状,随后就会出现越发加重症状的后遗症,它的根本解是着眼长远,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根据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强和建设政治教育的信息系统、文化数据库和业务工作处理软件等,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提供有效工具。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顶层设计,存在系统规划不合理现象 军队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平衡,就是由于缺乏整体筹划和总体设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部分承建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和重复建设,造成标准不一、接口不一,无法真正达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不利于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2.2 科学指导欠缺,存在思想认识不深现象 重视军

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军队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建、建什么等问题缺乏清晰的思路,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其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系统指导思想,致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低层徘徊的现象。

2.3 建设不配套,存在发展不协调现象 在军队思想

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由于重“硬”轻“软”使得硬件设备、网络等基础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化平台、应用软件等配套建设则发展缓慢,特别是紧贴实战的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理论建设存在短板,以及人才的缺乏,极大制约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效益。

3 系统思考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涵盖范围大、要素多、涉及内容广、贯穿环节繁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3.1 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建设实践 军队思想政治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科学统筹和规划指导。系统思考主要是利用模型,从整体、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构成,系统地思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的行为方式和结果,科学而又精准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整个建设的系统化、决策科学化,确保持续化、健康化的建设实践。

3.2 有利于高效实时地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益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提高军队战斗能力、提升作战士气、弘扬正气、发扬爱国主义的军事工程,是实现军队平战结合,爱军习武的重要保证。因此,用系统思考理论,在建设中科学寻找存在问题的根本解,高效实时地制定决策,对于提高建设效率、实现良好的经济、军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3.3 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创新发展建设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正确的发展。系统思考是一种正确认识和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崭新理论和工具,对推进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一大创新。

4 系统思考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 科学辩证思考,立足长期发展,提升建设新起点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诸多,在建设中要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到军队乃至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全局之中去辩证思考,进行统筹考虑。同时又基于时间滞延,因、果联系不紧密的考虑,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要扩大时空范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长期动态过程,要立足眼前和着眼长远,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科学把握其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加强配套建设,科学预留升级空间,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着更高的起点发展。

4.2 加强整体意识,统筹建设全局,搞好系统规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思考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注重各要素间、整体和局部间、整体与外界环境间的作用、联系以及制约的关系中考察事物的本质规律。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问题来考虑,加强整体意识,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系统分析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搞好顶层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不断提高整体建设的水平。

4.3 瞄准系统本质,把握规律,提高建设质量 系统思考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的认识,抓住系统的本质,从中准确把握规律,并能够驾驭系统,真正实现想要的结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样有其自身的、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系统思考,深入探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结构,观察因改变系统结构而模拟出的建设效果,来掌握建设的实质、规律和特点,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中找到优化建设的“根本解”,优化系统结构,甚至重新塑造系统结构,促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建设质量,真正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4.4 注重内部结构,科学构建模型,促进准确决策

系统思考是用结构层次的思考将真实系统模型化,洞察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解决问题的。由于系统问题很复杂,其内部的构成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决定着系统的特性、行为,是问题表面现象的根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参与并由诸多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藕合而成一定结构来实现的复杂动态系统。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主动从建设系统的内部入手,利用基模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模型,寻找原因,识别出问题背后的结构和本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6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把教育信息化摆到“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制订了《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宜宾市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4年4月整合电教馆和技装所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将翠屏区和临港经开区作为教育信息化先行试点区;市教育局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12-2020年分年度实施方案》。本文在深入各区县教育局及基层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考建议。

一、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初步融合,教与学的模式正在逐步转变,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走访各区县教育局,深入各中小学及职业院校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收集到较为详实的数据和意见。通过调研发现: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较低,全市接入网络带宽大于10M的学校只有24.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师资培训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综合起来,可归结为“四重四轻”的问题:

1.重义务教育,轻职业教育

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近三年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绝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教育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近三年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府投入情况如图1所示。

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多数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类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除了部分村小外基本实现了校园宽带和电子白板的全覆盖,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但对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投入明显弱于义务教育。根据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的数据统计,宜宾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50%的学校为549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2.9%,而达到这一指标的中职学校只有66.7%,全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占比低于30%,还没有引入电子白板教学,明显落后于其他学校。在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职校教师只占培训教师总数的3.6%。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2.重设施建设,轻管理维护

调查显示(见图2),仅约10 %的受访教师对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十分满意,多数认为应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条件较好的学校有专门的网络维护科室,但在乡镇学校难以做到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一旦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或者维修费用昂贵,影响教学使用。有的学校平时不用,有领导来检查时才开一开、做做样子。据了解,教师因操作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率高达45%。由于管理、使用和维护能力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很好的发挥辅助教学作用。

3.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投入不足,或者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80%以上的受访校领导,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就想到光钎带宽、服务器配置、机房数量、多媒体设施等硬件设施。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方面6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人力财力有限,自行开发难度极大,政府应该加强统筹协调(见图3),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比较容易操作,但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4.重技术手段,轻人员培训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4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师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42%认为应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见图4);受访教师中71.4%没有听说过慕课(MOOC)、42.8%没有听说过微课等网络课程开发模式(见图5)。全市尚有1万余名教师未参加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49.5%的受访教师对计算机不太熟练(见图6),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方面,受访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难度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原因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情况,并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我们认为造成宜宾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1],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效益,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建设理念和建设步伐跟不上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是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推进的最大障碍。

2.教育信息化投入薄弱

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据初步测算,仅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市还缺口资金62480万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很快,有些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几年后就面临淘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

3.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个别区县围绕教育信息化做了很多繁杂的基础性工作,但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或实施方案,以落实上级“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主,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少系统考虑和整体推进策略,统筹管理比较薄弱。

三、宜宾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365”发展战略,要实现“两个率先”,宜宾教育须主动担负起为宜宾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此,宜宾教育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支撑,引领宜宾教育现代化,实现“到2020年宜宾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统筹规划布局,分步推进实施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2],从物质层面来说,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从社会层面来说,信息化是新型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的建立。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3],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终极目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培训是关键,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必然路径。教育信息化涉及面广、头绪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要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实际,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引导多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目的,以优质资源建设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4],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市、区(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投资转向间接投资,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和推动社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评价制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公益性的“宜宾市数字图书馆”,面向市内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服务“数字宜宾”、“智慧宜宾”、“学习型宜宾”城市建设。

3.坚持育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将导致信息量的大增,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师主体的教育观念,变“教”为“导”,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来抓;三是以赛促训,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比武”,通过观摩课、公开课、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软件开发大赛等各种活动,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重要指标,提高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四是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保障信息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全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推动信教融合,鼓励开拓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本质要求[5]。要加快推进从“初步应用整合”迈向“深度融合创新”的步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一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管理中,推动OA系统在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市、区(县)、校三级教育教学无纸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管理制度,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成效;三是要鼓励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从不同层面加强对信教融合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融合点,实现信教互融互促。

5.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持续发展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装备的不断更新必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运行机制,多方协同推进。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强化目标考核,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确保普教和职教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评价、“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黄蔚,黄建华.李志民访谈: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4-04-16.

[2]袁孝凤.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J].上海教育,2011(Z2):74-75.

[3]刘利民.融合应用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4-6.

篇4

1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教师欠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会操作电脑,制作PPT课件等最基本、简单的操作上。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效果和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因此,教师信息化首先要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使他们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从而改善其信息化知识结构,提高其信息化理论水平。(2)缺少信息资源库,教师缺乏利用信息工具的意识。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互联网”。然而,部分教师数十年“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案用多年已成习惯,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观点和学习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在教师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甚至抵触。这就需要各校作好教育和疏导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勇敢参与并积极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3)教师信息工具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要想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教师应该既是单机的熟练用户,也要成为网络客户机以及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学习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开发个性化的网络课程,要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待改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因素。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5)缺乏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测机制。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而目前学校中缺少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评测的机制,以至于不能将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量化。

2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应用属性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其内容和结构上应体现应用型的基本属性。新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加入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从技术层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获取、加工、再创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课程可以从应用层面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改善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法,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2)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步伐。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学校应该自主开发了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校本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和校本网络教研等资源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建立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测评机制。在教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来进行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把培养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水平测评标准,依此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严把测评关,测评合格的颁发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又能规范信息化建设,使教师信息化教育有标准可依。

3结语

总之,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不断发展,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进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及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75-78

[2]李晓霞,王屹楠.区域教师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研究,2011,(2):13-15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伴随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整合阶段,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深化和有效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如何运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政策指导下,我国高校开始加强构建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不断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目前,“985”高校已全面建成数字化图书馆,90%以上的“211”高校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约有90%的地方高校也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与此同时,高校加大信息化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授课的比例达到70%以上,78%的高校通过信息化服务进行科研工作[1]。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受到资源禀赋、院校规模级别、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985”“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到达3Gbps以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无线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地方都能随时连接到无线网络。尽管其他普通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建成,但仍然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践

我国高校意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校务管理工作。高校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建设与维护学校门户网站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各大高校也开始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不断采取措施防范校园网络和相关重要信息系统免受黑客侵袭。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及获取信息资源带来了便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

面临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方向。例如,“985”高校定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211”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学,普通地方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校。然而,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许多高校把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文化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之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次要地位,这与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所高校设置了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旨在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的高校设置了CIO职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2]。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职位,而是将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3]。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仍停留在次要的发展战略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满足于高校教育发展支撑的基本层面,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利用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许多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和缺乏。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不能上网,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教学服务;教师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选修公选课程时,会出现网络中断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远远大于信息技术软件投入,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造成信息技术软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受到购买教学软件的资金限制,导致专业授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拥有的大量内部资料信息资源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仍以纸质形式保存,不利于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优质资源数量少的情况。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报告中提出:不同资源是否有各自的建设规范、标准,每种资源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是否建立审核评估机制也是权衡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指标[4]。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源差异较大。“985”“211”大学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投入的资源较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需要。由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四)高校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信息化技术专业人员数量少,仅40%的“985”“211”高校拥有2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在10人以内。教育信息化人才不仅包括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例如,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授课,甚至使用多媒体授课的都很少;管理人员对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操作不熟练,甚至不能完全掌握如何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信息化教学管理经常出现信息滞后或失真的情况。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应用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领导要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支持与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高校教育发展战略层面,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保障,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为避免教育信息管理多头领导、职责不清等现象发生,高校可采取“决策-管理-应用”3层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决策层面,设置CIO职位,并由高校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决策。在管理层面,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开展、执行、评估与监管等工作。在应用层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设置信息化管理职位,由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担任,负责落实与推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与规划,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在基层单位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

(二)加大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是极其复杂且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及资金预算规划。高校应制定教育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确保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调动社会团体、地方企业家和校友等相关资源提供资金援助。资金投入要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构建先进、高效且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极大地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二是加强专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购买,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如果教育信息化建设单靠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那么往往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容易产生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既有闲置又有短缺的现象。为了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应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图书文献、精品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5]。一是以教育部为主导,提出高校联合建立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导向。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在高校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高校互联网系统,搭建教育信息化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资源共享。二是高校联合开发教育信息化数据服务和专业教学软件等项目。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组建教育信息化团队,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和深层次的IT服务合作[6]。

(四)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人才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专业教学、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要能够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联合研究,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技术支撑,能够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专业应用软件等教育资源。二是大力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使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专业教学软件获取、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政策与考评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增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毅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进程[7]。合理、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促使教师切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2]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3]姚云,刘海梅.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5).

[4]李志河,伊洁.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

[5]高云,方志刚,樊增广.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6]丁国军.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2013(3).

篇6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投资,对策

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高校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中认识到,信息化不仅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于是,各高校纷纷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将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解技术性的问题上,有些问题的显著性暂时被弱化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技术性问题不再是最急切的关注点,高校信息化继续向前发展必然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就浮现眼前,教育信息化经费来源少、投资不足,并且经费分配不合理、投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信息化投资中的困境

1.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单一

高教信息化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且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项常年的投入。除了在建设初期需要购买硬件和软件以外,随之而来的还有维护、服务等等。另外,由信息化而引发的对教职工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训投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始终属于事业单位,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信息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一是靠财政拨款,二是靠学费收入。例如笔者所在单位每年都要向市财政局或市教育局申请拨款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但是每年能批下来的资金都是未知数,2006年财政划拨信息化建设经费为1000万,而2007年大大锐减为400万,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连贯性,造成信息化建设的不连续,缺少体系规划的背景支持。

2.信息化建设经费分配不合理

据笔者所在单位2008年信息化项目经费预算中可以看出,硬件与网络投入多,软件投入少,服务(含培训)投入更少。硬件经费预算是52%,软件经费预算为18%,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1%,人员类经费预算为8%,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算为11%。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并由此导致了校园网软件、技术支持和服务(含培训)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教师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表现出了明显的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现象。

3.教育信息化投资利用效率低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匮乏、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偏低的原因,致使有限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虽然前几年部分学校自行开发了一些教育信息资源,国内有些企业开发出一些商品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数量仍然不足,学校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图书情报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教学信息、教育统计信息、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等,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满足课堂教学需要、适合网络特点的教育信息资源很少,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虽然教育信息化已开展数年,但仍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使校园网络处于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而能运用硬件普及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较少,教育信息化的有限投资没有实现预期的效率和效益。

4.信息化建设缺乏效益评价

“花了很多钱造就了一个吃钱的系统”,这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有人提出的观点,然而,学校本身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信息化工程的产出效益问题。学校的经济运作方式就是按章办事,有钱赶快花,没钱伸手要,很少考虑成本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管理者缺乏信息化投入的教育绩效意识,不是以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信息技术设备的标准,而是片面追求信息化设施的先进性,甚至连教育行政部门也把信息化设备的先进与否、计算机拥有量作为学校评估达标的重要指标。这样的信息化投资模式,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而疏于使用研究、缺少效益评价,结果造成信息化设备“投入大,见效慢,推动难”的局面,甚至于浪费和闲置,高投入并没有实现高的教育产出,信息化工程投入的盲目扩张所造成的教育效益低下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信息化投资中的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要有巨大的资金作后盾,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捉襟见肘,以及后期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这就要求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严格论证,既要注重信息化最大效能的发挥,还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投入,使投入与效能发挥有机结合。

1.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机制

教育信息化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目前高校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外,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的专项基金和财政拨款用于信息化建筑设施和系统设施的建设;三是通过向银行等金融部门申请贷款,或者争取由市政府或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发行债券等方式,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其建筑设施的建设筹集资金;四是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如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促进本校信息化建设;五是通过和IT商等商品销售商签订长期合作合同,争取企业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帮助;六是制定合理的信息技术使用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适当的技术设施使用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建设的经常性支出。

同时,高校可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学科方面人才和科研的优势,加快推动信息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的发展。

2.合理分配高校信息化资金机制

目前学校信息化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追求硬件设施和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在硬件方面投资比例过大,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就明显不足,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应用,是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的提升,结果造成高性能、高带宽的网络上只有很少的教育业务信息在流动,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对学校来讲肯定是不合算的。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学校信息化项目经费预算,引入的设施设备、采用的技术不必过于追求先进与最新,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制定自主研发与集成已经成熟的系统相结合的策略,注重采用成熟、稳定的、先进的技术,更强调实用性和适用性,而且根据学校经济能力,分步实施,量力而为,逐步升级和扩充,边运用,边总结,边提高。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软件与培训的投资比例5:3:2较为合适,同时我们还应依据信息化建设的进度,采取适用的技术方案和滚动投资模式,及时调整、合理分配教育信息化经费,确保一次性投资和后续投资资金按时到位,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课堂、被广大师生有效利用。

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及资金的不断投入和支持,很多学校投入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又很有限,因此,信息部门在立项时一定要做好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

三、结语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认为信息化工程一旦投入使用,就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和变化,也是对高校信息化的误解。将高校信息化看成长期工程,才是对待高校信息化的正确态度。高校信息化是不是立竿见影的项目,其效益和效果,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才能缓慢的释放。高校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些投入,在长期的过程,慢慢转化为效益,最终为高校信息化带来积累性的回报收益。

参考文献1 郝增明.教育信息化亟待解决的四大矛盾[J],教育信息化,2003(10).

2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3 詹萌.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偏差和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1999(4).

4 荆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D].吉林大学 ,2005.

5 李兰英,苏军毅. 对政府支出绩效评价“3E”标准的评析[J]. 财会月刊,2007,(12).

6 鄢丹. 电子政务绩效的4E性质与影响要素研究[D]. 同济大学 ,2006.

7 任友群,程静. 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 教育信息化,2006,(6).

篇7

2010年青岛市已经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水平。如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青岛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

第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青岛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规划实施。市委市政府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2011年以来,青岛市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专家指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考核指标,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设施建设机制。青岛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青岛还探索企业参与机制,与青岛伟东科技教育集团、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第三,构建以应用为驱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全面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同步展示,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青岛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试点,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建立。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青岛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们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青岛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延伸,推动教育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青岛市已投入3.7亿元,推进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将覆盖85%的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我们建议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建议共同推动全球范围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互联网技术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区域覆盖,让学习者都能享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篇8

尊敬的给位同志、各位老师,(称呼待确定)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此,共同召开我市教育城域网改造研讨会,对于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市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首先代表市教育局,欢迎各位的到来。

我市教育城域网始建于2006年,经过逐步建设已经覆盖全市90%学校,建设初期我市城域网成为河南省众多地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杆。多年来,教育城域网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丰富的教育教学应用方式不断涌现,对基础网络提出可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此同时,我市教育城域网的使用规模和数量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和增长趋势。而在此背景下,各县局、各学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却相对缺乏,我市城域网呈现出不稳定、网速慢、网络攻击多的问题。

面对以上的挑战和问题,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围绕“十二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对我市教育城域网进行改造和优化,为下一步“三通两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环境,应对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实现我市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达到“终身学习”及“随时随地、随想随学”的教育发展愿景。

由于城域网改造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市局制定相应建设思路阶段,市局相关领导和技术专家实地调研和考察了国内众多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的地市,如泰兴教育城域网,郑州教育城域网等。同时,市局也关注了国内较为先进的城域网解决方案供应商,希望通过教育部门与相关厂商的通力合作,打造真正适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的城域网工程。因此,本次会议,我们邀请了锐捷网络相关专家来与我们一起探讨我市区城域网建设。锐捷网络在教育领域深耕12年,参与建设了全国230个教育城域网,300个班班通项目,20000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班班通项目,首个虚拟云桌面教育城域网,首创了实名制教育城域网,独特的无线教育城域网。在此,我希望,锐捷网络的专家们能够与我们在座的各位教育同仁们,展开深入地交流和探讨,挖掘出我市城域网建设解决办法,积极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

篇9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如何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思想上应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然后逐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稳步完善设备配置。这就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

关键词:学校信息化建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一个上世纪就提得很响的话题。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很大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要融合计算机技术,走信息化之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我国大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学校的信息化已经走在了前面;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农村学校如何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一、推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资料显示: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升高。学校的日常工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校日常管理,都离不开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共享网上教育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向;通过计算机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档案进行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并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思想上予以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二、推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从提高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着手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试想,在一个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教师却不会使用计算机,那这些设备无疑将成为一堆摆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本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学校职能的特殊性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如下计算机技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就得对教师进行这几方面技能的培训。

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能正确熟练地使用Microsoftword20__、Microsoftexcel20__、Microsoftpowerpoint20__等软件,可运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办公;

2、了解并掌握相关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IE上网浏览、查寻各种教育教学所必须的资料,对Internet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共享网上资源;

3、专业教师还应掌握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软件的使用,能根据课程的需要运用这三个软件制作课件;

4、根据学科需要,教师还应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同时能在网络上发表见解、交流思想。

以上四个方面的技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只能是通过定期学习让教师逐步掌握,在形成一种“人人学习计算机”的氛围后,教师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自学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达到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软件”基础。

三、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稳步完善“硬件”配置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硬件基础,只有在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才有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必须过关。否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只能是空谈。所以,“硬件”配置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决定因素。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作为农村中小学校,我们要抓住教育部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大好机遇,在设备配置上采取“上面配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案,逐步配齐设备。先组建一间计算机教室,然后组建多媒体教室,最后建成校园网。这种三步走的方案在广大农村学校无疑相当适用。

篇10

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需求、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时,首先,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其次,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主要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建设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此类运作模式的学校集中精力发展特色项目,提高师生信息化能力,促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这种运作模式适用于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软硬件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深入挖掘现有各系统、各平台应用成效的学校。

核心特征

1.注重发展学校特色项目

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无界限互动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学校之间在信息化方面的竞争也愈加激烈,竞争实力的高低不仅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划等有关,还与学校是否能够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各自的特色有关。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优势、潜能基础、信息化环境形成的,因此,发展特色项目至关重要。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有所偏重,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有选择性地进行建设和发展。特色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学校最终能否形成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信息化建设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独特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同时,特色项目的发展也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办学宗旨和教学实际,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在多年的“成功教育”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在酝酿、探索与实践中,以特色教育为实施途径,注重特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2011年结合校情明确提出以努力打造“绿田文化”为重点,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为了便于教师获取与教材配套的软件资源或课件资源,学校引入“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将这个系统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

2.以互动反馈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以“一对一”的交互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科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交流工作中,不仅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也为教师提供了直接、及时的教学反馈,使其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更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习力提供了条件保障。互动反馈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工具。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也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发展、使用和推广互动教室中的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课题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课题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并在课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改进课题教学;课后,教师可以调出课堂上的测试数据,既可以查看每个班整体的测试情况,也可以了解某位学生的测试情况,便于及时做出备课调整,针对某位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答题的同时,系统也将数据写入网络数据库,学生可以在课下登录查看测试情况,方便学生复习。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开启了新一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体验着全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优越性与成功感。

3.以科研驱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推进和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过程中,科研工作保障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和科研工作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扎实,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学校选择能够与本校研究重点相关、大部分教师能够参与和使用的应用系统为平台,由校长和科研骨干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将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编入课题组,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兴趣安排科研课题中的任务。同时,学校采用普及培训和重点培养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课件制作等专项培训,以青年教师为主力,通过培训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辐射和带动中年教师加入学习行列,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能力反映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发展。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学根据目前使用的“电子档案系统”和“网络阅卷系统”,与当前科研热点结合,确定了依托信息化应用项目参与科研项目的重点,将重点集中在“课程整合”、“评价工具”和作为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等三个方面,申报研究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开展应用系统的试用、培训、使用、推广、改进,同时提出要求,引领和帮助教师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4.信息化经费利用率高

教育信息化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二是信息资源建设;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前两项建设为前提条件。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费是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个瓶颈问题,它是一直困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难题。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紧抓建设重点,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经济条件,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出发,以建设符合本校特点的特色信息化系统和平台为中心,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推广性,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资源建设方面不提倡学校教师的自主开发,而是鼓励学校积极引进、优化组合,做到有效借鉴和充分应用已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性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运作模式

1.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

任何信息化建设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由于经费短缺,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只能集中开展一个方面的建设,或者综合几个方面有步骤地同时建设。因此,信息化建设要综合考虑学校资金的现状、用途及使用者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等因素分步进行,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将总目标分成多个分目标,每个分目标又分成多个时段实施,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以满足师生基本需求为前提,分步建设校园硬件设施,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先后建设了供各科教师研究、实验使用的互动录播教室,供学生集体活动的录播、直播多功能厅,直至现在最新的多点互动触控一体机和包含升降台以及联想iPad的第三代互动教室。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分步建设校园网络环境,首先实现学校办公室、专业教室、普通教室有线网络的覆盖,随后根据需求不断升级带宽,实现无线网络的接入,同时服务器设备也应该由原来的一机多用更新为独立服务平台的使用。以实用为标准,分步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同时进行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优先考虑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也由原来单一、固定的功能模块逐渐转变为多元的、功能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2.结合学校特点,建设特色项目

学校大力发展信息化,引进先进信息化设备,搭建信息化平台,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学校在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研讨的时候上下已达成共识,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为网络而网络,而是以需求为导向――教学上需要一个随时随地互动式的、交互的、便捷的教学平台,管理上需要一个随时都可以方便、快捷访问网络的管理平台。一所学校若想在各个方面都占领先地位,就必须投入相当丰富的资金,这对学校的硬件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生源相对不太理想的学校来说,在信息化建设时不能追求全面到位的建设,而是一定要与学校特点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教育,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例如,田村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其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蕴涵互动反馈技术的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

3.健全信息化保障制度

信息化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在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时,学校应该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与学校特色定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并对其不断健全与完善。这些制度对于特色建设各方面工作都有切实可行的保障作用,成为鞭策信息化建设人员积极投入研究的动力。

问题与建议

1.继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见效期长,需要不断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对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更新,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的培训,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如果中间出现暂停,前期的投入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资金的有限就会限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2.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质是通过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营造组织文化等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变革。一所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把工作落到实处,都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紧密相关,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硬件建设是有限的,而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想法是无限的。因此,校长要有超前意识,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思考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硬件、软件和资源、人等各种因素实现整体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反之则是对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至关重要。要提高就需要培训,要培训就必须摸清教师的基本情况,摸清其信息技术应用的真实水平,同时还可以为其建立培训档案、培训制度和发展评价系统,这样才能制定符合实情和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信息化能力高的教师,才能确保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总之,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还有待继续提高,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低成本建设,高效率应用,重特色建设,以应用促建设,服务于教学”,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