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信息化建设

篇1

一、总体目标

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中心、全面监管;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在线监控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系统,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全面增强全县环境监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环境保护体系,建成集信息监控、在线监控、应急处置指挥为一体的环境监控体系川南地区示范点。

二、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全县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是:建设一个中心,即县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建设一个平台,即环境事件(故)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实施两大工程,即县域主要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建设工程、重点流域(金沙江、岷江和越溪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程。见图1。

(一)一中心

全面建设县环境信息监控中心,该中心接收全县所有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和视频,并及时储存、处理和分析,对安装在线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以及主要河流的水质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控,发现异常将可以及时通报和处理,防止污染事件的发生或已发生污染事态的扩大。

(二)一平台

平台,即应急处置指挥平台,该平台将监控中心数据标注在行政区划图上,在电视墙上显示,并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通过该平台,指挥人员可以及时高效的安排人员、装备到污染现场和关键点位,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影响,控制污染范围,提高应急处理处置能力,处理效率。

(三)两大体系

两大体系,即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和主要河流在线监控体系。两大体系的建设是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的最前沿部分,因此两大体系建设必须稳定并具有数据处理和传输的兼容性。

三、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二)资金来源:监控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通过申请升环保厅环境监控信息化能力建设专项资金获得,在线监控资金按照省厅补助80%,县级财政负责20%筹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由县环境保护局、县财政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分别落实各自职责,逐步推进。

(二)切实搞好网络组建工作。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论证。

篇2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2]沈利生.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8(6).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环境监测系统; 管理系统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实践已经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2010年1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表示,到2015年,将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目前,我市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仅凭原有的人工模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舒兰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全面系统的环保信息化行业解决方案。该方案投入后将全面提升各级环保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成为推进舒兰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环保信息化管理,完善环境监测系统

加强环保信息化管理,推动重点污染源自动化监控工作,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实现环境污染应急预警预报,为环保执法提供有力依据,为我市的污染减排服务。舒兰市环保局从2006年9月开始筹建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争取国家环保部专项资金为我市重点污染源舒兰市合成药业有限公司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GIS为核心,以数据库为支持,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输出和管理的可视化,便于维护和扩展。在运行期间,该系统在为我局环保管理提供排污源点监测与污染源举报实时监测、环境应急预警预报功能的同时,采用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特点的数据组织方式,实现了强大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归档及档案管理等功能。为我市细鳞河断面地表水质监测提供准确的数据。我局对该企业着重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监管:一方面,强化现场监管、严格执法,确保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控平台实时监控重点污染源排污及其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审核、统计、汇总监控数据,作为行政执法与环境管理的依据。

二 、实时监控,严格执法

我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在应用方面已发挥了如下功能:通过对环保治理设施的过程监控,有效促使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正常投运,杜绝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我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投用,促进环保治理设施基本转入正常运行状态,由于企业排污行为被全天候纳入实时监管状态,白天运行环保治理设施、晚上关停的“黑白厂”消失了;环境执法人员到现场检查前启动环保治理设施、检查过后就关停的“开关厂”也不见了,“停用环保治理设施省下的费用就是挣下的纯利润”这一错误认识也被得以纠正,偷排超排行为明显减少。自动监控系统真正发挥了“紧箍咒”的作用,对巩固污染减排中工程减排成果、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意义重大。通过定期公布监控数据,有效杜绝企业在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费申报时的谎报、虚报、瞒报行为。由于我市环境监察机构无检测手段,环境监测机构受人员编制、业务经费、工作任务等影响,对污染源监测只在竣工验收、达标验收和季度例行监督监测中体现,采样时间短、监测间隔长等因素导致监测结果基本全部达标,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长期生产中的排污行为,致使法律规定流于形式。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全天候实时监控企业排污状况,可及时捕捉企业超标超量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取证并予以处罚。捍卫了法律的严肃性,极大地扼制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迫使企业自觉调度调控生产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增强了守法意识,提升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三、建立环保业务综合管理系统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1概述

大数据时代下,环境监测必须充分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全面改革深化小组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指出:相关方案和配套设备设施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充分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合理应用大数据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为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大数据是发展主旋律

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新时期,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相关环保机构收到了海量环境信息数据,也可将其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后的先进技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速度快、精度高等五大优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合理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保证跨部门、跨地区可开展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当下,国内环境监测机构正在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为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相关部门逐步出台了全国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涉及范围包括土壤、大气、地表水等。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保证环境数据信息的共享,这是切实实现环境信息大数据价值的必要举措,对国家环境监管工作的落实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2公众参与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特征

环境监测的发展中,公众参与是标志性特征,考虑到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高、机密性等特点,公众参与具有较大的困难。政府进行信息公布中,可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拼图,保证公众一方面拥有环境监测结果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还可享有参与权、监督权。换言之,未来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朝着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环境监测从信息提供向信息服务方向的转变。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公众在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职能和反馈作用。完善政府和社会沟通的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环保网站,经由网站可为公众创造更易获取信息的渠道,保证大众可以积极进行个人建议的反馈,并加强多元化公众意见收集平台的搭建,保证社会公众逐步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者。此外,科技进步后,环境监测仪器逐步得到优化,便携式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使得政府逐渐从全权负责转变为新模式,即政府主导、社会大众参与的新模式。当下,由于智能终端设备的完善,环境监测软件越加丰富,如“污染地区”app软件,可实时进行废气排放企业的数据查找,随时进行企业污染状况的查阅,从而更好的发挥大众监督作用,促进新型环保理念的形成。

2.3智能技术加速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利于物联网技术相关人员可获得及时、准确、动态的监测数据,从而实现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借助遥感、红外、传感器等,可优化环境信息监测效果。新时期,该技术可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十一五”期间,国内便建立了四级监控系统。污染源的自动监控便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可充分合理的进行污染源数据的采集、传输与报警。从而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优化。如内蒙古地区的“三位一体”环保监控平台,便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之上,可及时进行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包括在线监视、工况监控等,经由多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要求。江苏地区,借助传感器、卫星遥感技术等完成了太湖水域的监测,该监测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理念中发挥的重大价值。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价值。可实现精确化监测,利于环境监测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云计算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服务群基础之上的技术,利于构建规模较大的数据体系,经由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保证不同用户获得相应的资源条件。当下云计算的发展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经由高空卫星定位方法可快速获得影像信息,从宏观角度了解监测区域的实际状况以及环境变化趋势。国外环境监测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多,包括美国、德国等,均设立了专门的遥感机构,该机构还可对管辖区域进行油品动态检测以及实现森林荒漠化的监测。借助遥感技术,可对突发事件、大范围环境破坏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但需引起重视的是,遥感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对象无法进行选择等。因此,未来遥感技术应开展污染物选择性检测研究、定量分析研究。

篇5

关键词 环境监测;信息化监;应用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143-02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峻,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是有效开展环保事业的重要保证。只有所有的环境监测站都保持良好的监测能力,才能促进监测工作的不断进步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应用能够实现对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还能够提升环境治理的能力,所以说,基层站的信息化应用对环境工作至关重要。

1 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虽然大部分基层站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对于监测的需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很多基层监测站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导致基层站在建设信息化的工作中进展缓慢,现在来说,基层站在计算机等硬件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但是专业的业务软件却十分缺乏。很多基层监测站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受到局限,只有少数的基层监测站进行了环境监测系统(LIMS)的建设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监测能力。因为部分基层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滞后,所以造成了很多监测站存储的大量环境方面的资料得不到广泛的分享和利用,不利于环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造成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原因有很多种,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基层监测站在资源方面相对不足,在监测信息化的设备上面投入不够,造成信息化建设的艰难。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点是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给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二点建设资金的不足,很多基层的环境监测站不愿意主动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第三点是绝大部分的基层工作站没有专业的信息化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且由于重视度的不足,很难使优秀的专业人员留下来进行长期的信息化工作,导致基层站的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不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经验。第四点是对于基层监测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往往认为一次性的投入就能完成信息化的建设,只有把信息化建设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使信息化建设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2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策略

要想进行良好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监测体系不仅能够保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报告,同时能够使监测工作在水平以及效率方面得到提升。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建设方面的工作还包括管理方面的因素。只有相关的部门和领导真正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才能为信息体系的顺利建设提供保证。

任何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基层站不仅要向上级单位积极争取资金的支持,还要在工作中加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制定出良好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计划,再向上级单位进行项目的申报以及资金的申请,能够使申请工作更加的顺利。

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 需要有科学的项目计划作为保证,一般来说,建设采用的形式大致有三种,第一是选用已有的成熟系统,引用进来完成建设,第二是进行自主的研发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建设,第三是委托专业的机构进行新系统的开发。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选用成熟的产品,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较多的专业人员准备,直接买进相关公司的软件即可,但是也存在着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对于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开发,在资金的投入上会比较大,同时也存在着适应性方面的缺陷。进行自主研发能够保证信息化产品适应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技术人员的要求上比较高,需要一定的人员、资金以及时间上的投入,相对来说进行起来比较复杂。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用性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的过度先进和全面是没有好处的,过多的不符合实际的建设,只能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定位能够指导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基层工作站的实际需求,选取适当的技术和方式,是进行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项目开发的完成仅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对于系统的维护、管理以及合理应用才是建设的重点。项目的成功运作需要很多部门的相互配合,每个工作站都应该有专业的人员对系统的使用测试和维护等环节进行管理,基层信息站要加强对于技术人员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才首先要有设备和资源上的保障,让他们实际的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来,以达到对系统的熟悉,可以更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为技术人员职称的申报工作提供便利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困难是很多计算机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站的原因之一,基层站应该进行人才服务机制的完善,让更多的技术人员愿意留在基层,为基层的环境监测工作贡献力量。

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环境监测工作服务,在实际的使用中,操作者一般是基层站的工作人员,实际上,不是工作站的所有人员都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大部分人信息化应用的能力不足,所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实际使用的情况,尽量让管理系统深入浅出、便于操作。相反的如果软件设置太过复杂,会打消大家使用的积极性,没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系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结论

事实证明,基层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对于基层站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采用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投入到建设中来,其次,要把信息化建设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工程,加大在建设方面的投入,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同时要注意系统建设的易操作性,方便工作人员的实际应用,保证信息化建设更好的为环境监测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小龙.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

[2]赫元萍,王合生,喻义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LIMS)建设实践[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

篇6

 

1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还不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尚有不足之处,统筹和兼顾好各个核心环境管理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1.1 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加强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关键组成结构,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情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互相联系起来的工厂企业信息化,城市环境信息化通过共同发挥作用,补充结合,共同对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城市环境信息化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该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政府相应策略支持体系,整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等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防控和治理污染是一个关键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对污染进行高度管理,这就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防控治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需要使用高端技术的进程,同时需要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这就要紧跟时展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已经在实施的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我国城市社会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发展。总之,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国家以及各个省级环境系统发展的基石,而且还可以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对我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城市环境保护以及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打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设计控制策略时,能够有效采用和处理信息系统所采集到的环境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布局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以在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及时通过相应信息监测系统进行预报,以使得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基础层面上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普通公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往的环境保护系统很难满足环保部门与城市民众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采取民众的意见进行环境建设。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保部门与城市公民的互动性,从而共同决议出对城市环境建设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校性。

 

2 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城市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被列入城市规划队列中,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城市环境建设取得可观的成效,信息化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但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有待于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不足之处,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2.1 强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

 

增强环境应急工作水平,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围绕GIS为核心,把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废物区域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另外,还要运用监控系统全程在线的进行监测,观察环境治理设备的工作状况,核查和统计各项环境数据,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凭据。要想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要实施过程监控,因为这样的全程监控,有效的保证了环境保护治理设备的正常工作,防范了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的出现。全程监控系统真正的的发挥了监管功能,维持和巩固了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水平改善意义巨大。这样一来,还有效地遏制了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强迫企业自觉的控制和管理好环境治理设施,保证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守法理念,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2.2 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技术正在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增强,这就为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前提条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对现在各种环境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实施全面的整合,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企业进行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统计,企业申报和应急指挥等内容实施全面具体的整合,这样一来,就会有效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3 增强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

 

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样就可以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的自动化的监控,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很快的做出应急的处理,同时对于污染的源头可以进行更好的追踪,对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些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达到环境数据的可视化的目标,对于环境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还有查看都是采用的数据库的技术,这样对于维护以及发展系统都有很大的好处。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好的监控了我市的污染源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很好的分析和分类,通过有效的数据组织的模式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工作。我市对于主要的污染源会有两个方面的监控:一个就是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监控系统有效工作的同时还对于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及时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另一个就是利用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对于污染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统计各项的环境监测数据,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以便进行及时的处理。

 

3 结束语

 

应当继续深化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林业;产业化发展;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新农建设中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模式,突出将生态环保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构建生态林业的良好氛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简述生态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采用生态管理的建设模式,在突出生态建设、环保、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构建自然与林业和谐发展的方式,将林业建设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包括树木的种植技术、养护措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突出在整个建设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现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构成林业产业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并依托现代化的土地资源聚合使用效果,突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更好的实现整个林业建设的现代化路径。

1.2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林业建设的运用,在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在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环保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尤其是结合新型农村的建设,亟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也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缺一不可的基础条件。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的新型转变提供林业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生产经营,有助于农产品产销对接链的形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优势条件;引导农民自觉提高本身综合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林业思想观念,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维权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更好的实现整个农民增收。

2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存在问题

2.1 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2 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3 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3.2 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3 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为满足不同条件、内容和层次的林业技术要求,在通过传统传媒手段宣传地同时,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工程管理,通过无线电波传递节目,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户,解决林业信息技术面向服务大众的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林业、水利、农办、科技、广电等智能部门为成员,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加强对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管理。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管理的技术运用,尤其是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到生态管理之中,构建生态化、环保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在树木种植、产业发展等形成全面优化的新局面,推动新农建设中生态环保的实现。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 信息化建设 问题 建议 策略

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为了提高环境监测的综合水平。各级环保部门逐步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当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加高效合理地进行,提升监测现代化程度,对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网络。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环境监测部门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比如对于一个市级环境监测站来讲,应用系统就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上报系统等等。而各系统往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数据上的共享和交换。如果在建设这些系统之前,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只是基于某块业务自身的需求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那么就可能导致“信息孤岛”产生,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能实时共享数据,数据需要人工的导出、导入或者另外做接口,不仅容易产生错误,而且增加了工作量。其次,同一数据往往保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导致数据的统一性较差。最后,很多分析决策工具不能应用或是应用的效果不理想。

2、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面临应用瓶颈。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国外的很多思路与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一哄而上的运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只注重系统模块而不下功夫解决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与此类似的还有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很多地方只注重该系统的视觉演示效果,而忽视系统本身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备强大功能的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因为缺乏有效的维护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而变成了简单的汇报演示道具。

3、项目需求很难确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监测部门对梳理业务需求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情况下不是在基于对单位未来整体业务需求明晰的基础上实行信息化。这样,由于业务需求了解不全面,信息系统很快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因此不得不建设很多信息系统,然后通过各种转换实现一些数据交换,这不仅导致重复投资,而且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失衡,维护成本高并且稳定性差,难以建设基于整个业务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而且,环境监测信息化项目在实施时,项目需求的确定难度很大,随着业务人员对信息系统认识的加深和环保事业自身的快速发展,需求随时会发生变化,导致实施过程中需求一改再改,难以把握。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做好建设初期项目规划。为了解决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以上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在信息化实施之初,做好信息化规划。首先,对于较大的、需要分期建设的信息系统。考虑项目之间的衔接和连续性,以及多项目如何协调推进。在做中长期规划时,不能只考虑某些业务部门的问题,要从整个监测站出发通盘考虑,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整体项目目标;其次,要充分开展需求分析调研工作,明确哪些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各业务部门需要什么样的监测系统,管理部门需要什么系统来辅助工作等;最后,明确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业务系统之间应能实现数据共享,使用兼容性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分析系统方便调用各类数据。

2、配备专业信息化人才进行管理。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管理、维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单位应该在人才配备上予以保障,配备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维护信息系统,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全程参与,熟悉各业务系统。信息化系统建成后,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派专人或委托第三方运维机构进行管理和维护。

3、强化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监测部门不但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写出完整和针对性强的分析报告,还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及监测时的生产状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做出污染物排放情况、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正确结论。在日常的环境保护管理中,要引入信息化的理念,将各类数据、报表进行整合,做到信息化运用。并与常规环境质量监测相结合,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为环境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监测信息。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搞好信息化建设,为环境管理提供同步、连续的服务。

三、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坚持科学技术为根本。在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根据设计和规划的具体要求,从当前监测业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以往的数据进行汇总与整合,对长远的发展计划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保证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科学性。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除了环境部门本身,要对其他的部门和机关的工作需求有充分的考虑,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兼顾不同部门的信息使用需求,促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不断提升。

2、坚持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保证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对多年来的环境数据进行持续的收集与整合,并且将数据和编码的规则进行梳理,从而通过与不同的数据信息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的环境监测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环境监测数据标准的管理,以此提升环境监测信息的质量,并且将其融入到不同的监测业务中,获得更精确的监测结果。

3、以数据流为主。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和运行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行业标准和信息化标准为依据,建立多维化和立体化的思维模式,从数据库架构升级、数据结构改善、数据字典规范化、数据内容核准与筛选4个方面人手,对原有数据库架构和数据结构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唯一性,全力打造出科学完善的监测数据模型体系,为监测信息化的高级应用提供根本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

4、以应用促发展。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促进监测信息的有效运用,因此,必须要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运行实践中促进各项技术的完善,而不能将其视为摆设或者是面子工程,只有保证其能够顺利的投入运行,并且对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与成熟,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作为当前时代的特征,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因素,环境监测信息化是环境管理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获得更为有效的运用,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充分利用,在持续不断的信息更新过程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丽韵.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绿色建筑,2010(06)

篇9

一、完成国控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不低于75%红线指标

(一)落实我县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考核任务。严格执行市环保局《关于落实2014年全市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传输有效率”考核责任的通知》(宜市环函〔2014〕35号)文件,督促国控重点企业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强对自动监控设备维护管理,落实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传输有效率不得低于75%,确保完成考核任务。

(二)按期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端建设。根据市环保局《关于下达2014年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任务的通知》(宜市环函〔2014〕3号),加强对已联网企业排污口网络传输的正常、稳定运行和管理。

二、继续完善应用系统,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省控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按照省厅要求时间节点,按期完成项目的实施和部署,进一步加强省控平台的使用和运行管理。

(二)积极配合省、市开展视频会议系统联调工作。按照省、市安排,我县视频会议会议终端设备已于2013年底前已安装完毕,积极配合省、市的统一联调测试,并加强管理,确保设备及时运维,保障视频会议的有效使用。

(三)积极配合完成“12369”语音和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的链路割接工作。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对“12369”语音和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的链路升级,积极协调监察部门,配合县移动分公司按期完成项目的割接工作,确保联通并正常运行。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网站运行管理,完善网站功能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及环保有关要求,出台《县环保局门户网站建设运行的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充实网站信息内容,确保信息和网络安全。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企业信息化

1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步入一个新纪元――云计算时代。云存储、云安全、云模式、云路由……等等一系列与云计算息息相关的技术名词层出不穷,因此,业界对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一种技术,一种模式,一种服务……云计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概念,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云计算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模型,包括云硬件(数据中心)、云平台、云服务三个层次,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计算资源,通过互联网渠道的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一系的服务,如:存储服务,应用服务,平台服务等,而用户则通过一些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通过互联网接入,进行相应的身份识别,就可以便捷的享受到相应的应用和服务。因此,云计算不仅仅只是技术的创新,它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云计算在国外发展得相对成熟,到目前为止,Google、微软、亚马逊等较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都参与到了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中,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方案并取得了丰厚的商业价值;我国的云计算目前正处在成长期,搜索引擎、网络硬盘、电子邮箱、云安全等云计算服务日渐被广大的用户接受并认可,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积极推进,各级政府,企业,均在加快云计算及其相关服务的建设与运营,搭建政府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云中心、互联网产业园等一系列云计算项目,据Gartner估计,2011年我国在全球约9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但年增速达到40%,预期未来我国与国外在云计算服务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2 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广西是地处南部边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因素影响,致使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全国属于欠发达地区。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泛北部湾型经济合作战略逐步推进,广西已成为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广西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据官方介绍,在2010年,广西实现工业增加值2702.4亿元,比2005年增加2596.3亿元,年增长21.1%;中小企业户数(含工商个体户)128.7万户,比2005年增加30.6万户,平均每年增加6.1万户;创新型企业中56%是中小企业,自治区认定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70%是中小企业,在广西被评为国家、自治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中70%由中小企业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广西,中小企业数量日益增加,实力日益增强,为繁荣广西,推进工业化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西中小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现有的信息化模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在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几年,广西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但我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处在初级阶段,普遍规模较小,人才、资金紧缺,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创新意识淡薄,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需要逐步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IT企业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保障平台,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和技术帮助。

3 云计算对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为广西的信息技术领域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难题,它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快捷通道和重要趋势。

3.1 改变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 传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一般主要包括自主开发模式,联合开发模式、外包开发模式、整体引进等模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求有选择的进行搭建。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使用云计算技术以后,一切的技术,硬件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进行提供,所有的数据计算,存储,维护等都存在虚拟的云端,企业只需要花少量的资金来进行有选择性的租赁相关的服务,从而使用较低的成本把日常的工作应用都搬到云环境中去执行。

3.2 减少信息化资金投入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将大大减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只须采用租赁而非购买的方式,而且投入资金不需一次到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由云技术服务商进行软件的开发,并提供相应的软件应用服务,企业不需要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软件开发,而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均由云技术服务商来进行解决;同时,由于不存在硬件和软件的维护问题,所以后期的管理,维护,更新等一系列延续性费用均可以省掉。

3.3 降低信息化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的投资一般都具有规模小,周期短,回报快的特点,因此,相对一些需要大量投入,而结果未知的投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持谨慎态度,云计算的出现则有效的降低了这一问题中的风险。使用云计算技术之后,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均由云计算服务商来提供,这些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各级服务商一般都具有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而又灵活的产品线,完全可以适应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避免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走弯路、失败等一系列风险。

3.4 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云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日常的办公更加简单和方便,用户的终端可以不用装操作系统和存储设备,所有的工作数据都存放在计算云里,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登录到计算云中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即使是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也可以实现,这样对时间、地点没有要求的工作方式更加的灵活,方便,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对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大有帮助。

3.5 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云计算产业链的各项服务不仅仅只提供给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也一样,因此,通过云计算,中小企业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同行业中的有利资源,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起点较高,所处的环境对于企业本身整合资源,降低投入,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多方面提供很多的便利和帮助,从而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云计算是一场IT的变革,也是一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更是推动社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变革,它将信息产业变成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将IT基本设施变成如用水用电一样按需使用和付费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将软件产业变成高速运转流通的高效产业,它颠覆了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简化了企业的IT管理,有效的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全面提高了企业整体信息水平,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它的到来将为广西的中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源泉,为繁荣广西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周洪波.云计算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雷万云.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任冬炎.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