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

篇1

第二条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的补助范围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或村集体举办的初级中学和小学,重点支持农村地区中小学。

第三条布局调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标准化、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小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和教学用图书、仪器设备的购置,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

第四条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由财政厅和教育厅协商,采用因素法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并下达到有关市。由项目市财政、教育部门共同下达到有关(县、市、区)。项目县(市)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和市级下达的预算指标,结合本县(市)实际,确定项目并由学校填报《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逐级审核上报省财政厅和教育厅,由省财政厅、

教育厅将核准的项目校及项目校预算逐级下达到市、县和项目校。

第五条项目校和项目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三条规定的范围。具体要求是:

(一)项目资金要集中投入,投入一所,完成一所,确保效益。

(二)项目校必须要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的地区,可考虑建寄宿制学校。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和教学点,努力扩大提高项目校的办学规模。

(三)项目校必须是2002年危房核查数据库中存在的,没有进行改造,且D级教学用危房在200平米以上;项目竣工后,项目校在校生规模初中在900人以上,小学在360人以上。

(四)项目校的选择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改扩建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地筹资能力较强、干部群众办学积极性较高的地方也可考虑新建。

(五)项目校必须按规定填报《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

第六条项目校的校园规划、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建筑标准、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的配置标准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标[1996]640号)及有关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等确定。

第七条项目校要本着“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原则进行改造和建设,严禁脱离当地实际的高标准建设。

第八条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将根据各市上报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和项目执行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抽查评审。

第九条项目实施必须依法办事。各地在校园规划、工程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议)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预决算审计、竣工验收、档案管理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

第十条项目经招(议)标后,结余资金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使用范围由县(市)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安排,继续用于符合布局调整补助条件的学校建设。

第十一条各市、县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各市、县政府配套资金的比例按经济状况确定,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邢台、保定、沧州、衡水等市市、县政府按与中央、省下达资金额度不低于20%的比例配套;张家口、承德两市市县政府可视财力情况,适当安排配套资金。各市、县安排的配套资金要与省下达的资金数额统筹安排,经综合测算后,落实到项目学校,并确保项目学校按时高质量完成工程,不留资金缺口。

第十二条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确保专款专用。项目校资金与危房改造资金一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户由市、县级财政部门或委托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资金集中在市、县级管理,实行报帐制,不得将专项资金下拨至乡镇及项目学校。

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补助资金以及其他用于项目校建设和改造的专项资金,必须全部纳入专户管理。

各市财政局、教育局要根据下达的项目校预算,及时将专项资金下拨到项目县(市)。项目校属市本级的,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并办理拨款事宜;项目校属县(市)及县(市)以下的,专项资金由县(市)财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并办理拨款事宜。

第十三条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各市为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开展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教育集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篇2

关键词:档案的作用,档案管理,改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是指学校从事党务、行政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包括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财务档案、学生档案等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它具有原始性、客观真实性、信息性和知识存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1.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1学校档案工作是指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学校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它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反映和维护学校历史真实面貌、为教学服务、为学校经济建设服务、为学校管理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学校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日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等。档案管理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档案基础工作和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档案基础工作为提供利用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利用工作则反映了档案基础工作的成果,同时也向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的作用

档案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经过,还记录了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的思想发展、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成果。

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充分有效地开展档案工作,无论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掌握教育工作规律方面,还是在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合法权益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档案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计划和管理依据,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档案可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查考的依据,有利于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利用档案为学校历史、理论研究和科技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教学科研事业服务;另外,在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档案在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创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论文参考网。

3.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从思想认识方面看,一部分同志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存在,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中专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不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总认为学校档案管理没必要要求得那么严格,甚至有人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部分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也不够重视,对档案工作不理不问,将一些责任心不强、年龄偏大的人员安排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上述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的思想认识,导致档案归档意识不强、档案证据不足,许多资料已经丢失,或者一时找不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最终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3.2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陈旧落后。文件立卷归档后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加工、调整与编目。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而且因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在查阅档案时候速度慢、准确率低。同时,很多中等专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

3.3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

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领导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相关内容不齐,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利用和管理体系,比如: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基础数据汇编、专题概要等。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录人不规范。对本单位自制档案资料的收集不齐,整理不规范,电子文档的挂接不全,特别是对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有些学校还未进行整理。

3.4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近几年,学校档案人员的学历、职称虽然都有明显提高,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学校档案人员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培训力度不够。档案人员参加档案部门组织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管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这些原因都明显的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专业性。

4.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档案工作建设的途径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主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切不可等闲视之。论文参考网。搞好中专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件有利于科学育人。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后人且造福后代的大事,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加大中专学校档案管理的检查与考核力度,配置专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各中专学校要有专门的档案室或档案橱,学校也要把档案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责任负责制。

同时,确实提高和增强中专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论文参考网。要认真学习国家《档案法》,在广大教职工中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与宣传,使学校领导干部和全体师教职工都普遍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搞好档案工作,建立严密的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档案法》的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和管理,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3

关键词:管理模式 特色 存在问题

中专学校转型为高职高专,管理模式有了新变化,有自己的特色,对照高职院校管理要求,许多地方还需要完善。

一、学生管理模式的特色

1.学生德育评分具有透明度和公平性。制度设置加分条件与扣分条件,评估结果进行公示。(1)加分条件。获奖、获荣誉称号、有功加分;参加集体项目每人每项有加分;个人获奖项目加分力度较大。(2)扣分条件。留校察看、严重警告、警告处分者要扣分。

2.班级管理模式独具特色。班主任一对一管理模式。学院要求班主任要熟悉、掌握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特长、身心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入学前在中学的基本表现、学生家庭详细地址及有效的通讯方式,了解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了解学生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方面的优势与存在问题等;学生每天上课的考勤由班委、科任教师双重监管,有表格登记,上课教师签名认可;学生每晚要上晚自习,有值班教师监督。每月,各班对科任教师进行不记名评议与打分,让学生对教师上课提出意见或建议。

3.班主任管理工作考核的细化与量化。常规任务有:及时传达学校、系(部)规定及相关精神;每学期写工作计划、总结,每周召开班会;登记、填写学生成绩单,邮寄、回收成绩通知书;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公布;搞好优秀学生评比、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工作;进行学生学年鉴定;督促学生搞好卫生;负责按期收缴相关费用,合理使用班费;守星期天晚自习并召开班会,检查学生归校情况。每学期召开主题班会至少8次以上;填写班主任工作手册。

4.学生公寓管理实行“宿管科、班主任、学生会、宿管员”四方共管模式。每天学校组织查宿舍;班主任每周检查宿舍两次并填写记录;选配宿舍长,学生会每晚派成员对每一间宿舍检查,宿舍长签名;每晚11点关门,晚归、不归宿学生要及时上报值班室,并要求班主任电话联系学生与家长。宿舍卫生由学生会卫生部每天检查打分,并将打分情况上报、传达到各班。考核分与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挂钩。

二、存在问题

1.规章制度的建立没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德宏职业学院招收的学生分三个层次: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中专生。中专生85%以上、五年制学生95%以上(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入校年龄均为14岁至17岁。14至17岁学生心理的基本特征为矛盾动荡性、两极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反叛性,处于第二逆反期;三年制专科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心理相对就成熟,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用统一的管理模式,不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55%的学生认为学院对三年制学生的管理过严,2014年3月,笔者发放了35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331份)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希望三年制学生与五年制的管理方法要有区别,希望学院的管理与大学管理模式接轨。

2.沿用中专学校管理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学生认为目前的管理模式与中学管理模式没有区别。学生建议:减少课时,增加自学课;每晚查夜制度应为不定时抽查;取消三年制学生上晚自习规定;宿舍熄灯由学生安排,超出电费学生自己承担;取消周末回家学生写假条班主任签字的规定;不要干预三年制学生的恋爱行为;安排一些课外活动等。79%的学生认为管理制度太过严,压力太大;选择班级自习课2节以下的学生占68%,可看出:学生自学时间太少,到图书馆看书的时间太少,图书馆的资源被闲置。

3.宿舍管理缺乏民主性,管理员素质不高。宿舍是学生生活、社交、娱乐的场所,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阵地。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很强,集体观念淡薄,导致宿舍卫生很差,主要是乱扔垃圾,乱用大功率电器等。58%的学生认为应该配备辅导员,56%的学生赞同班主任走访、检查宿舍。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与普通高校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当以技术型人才为主,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风格多数属于感觉型、视觉型,喜欢通过一些活动和尝试来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应坚持学生为主体,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权利和资格。在重视制度权威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使新时期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学生管理制度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党委办公室 行政办公室《德宏职业学院党政班子、处室、系部、群团组织职责》[G].2012年3月。

[2]学院办公室《德宏职业学院规章制度汇编》 [G].2013年10月。

篇4

1 健全学校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内部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学校要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用事业、感情、薪酬留住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完善学校专业科的二级管理机制,在现有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业科的职能。就学生工作而言,明确学生科和专业科的职责。

2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动态管理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中科学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既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是学生自觉约束行为的鞭策。所以必须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来规范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2.1 竞善规章制度:在完善规章制度时不仅要从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而且还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要求,结合学校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完善“学生手册”和“学生德育手册”等,使学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教育无小事、管理无死角。

2.2 把握4个环节,强化动态管理机制: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环节,一方面抓好学生干部和督导队培训指导工作,发挥他们在管理上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另一方面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二是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适时地利用班会课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牢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三是抓好制度管理中的公平、公正环节,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学生求情、家长说情而失去原则,影响规章制度的执行。四是落实好检查、督促、评比和总结环节,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相关内容及时检查、评比、公布结果,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3 选派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

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中专,专业课程显然是很重要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者,与学生接触多,其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班主任的意见往往能受到学生的特别重视。所以,学校可以考虑优先选派专业课教师当班主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同时,还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辅导学生,这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一年级尤其如此。大量的统计表明,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专业课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所以,这可作为推介职校班主任的一条重要途径

4 关爱学生,做好思想心理疏通工作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也是教育的铁心。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维系师生感情的纽带,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教师要以博爱之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注意学生个体的成长差异和潜能发展的差异,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不以固有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学生,而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欣然成长。尤其对后进生的帮救转化工作中更应用关心、诚心、爱心、耐心去赢得学生的信赖,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性格气质以及心理健康情况,真正找到后进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帮救转化,平时多欣赏与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信心和鼓励等。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是思想意识和品德问题,有的则是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不解决,产生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因此,职业中学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员或心理学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接待日,对心理不够健康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真正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篇5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组织纪律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01-01

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转折点,目前的中专学校大多门槛低,大部分学生厌学,缺泛上进心,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差之甚远,德育工作是学生管理的关键,德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新形势,怎样有效地教育好这些中专学生,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迫切思考的课题,如下是笔者对班主任的一点理解。

一、严格班级组织纪律

任何一个单位或学校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守则,只有每个班级都认真执行学校管理的统一规定,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秩序、协调运作;学校大环境影响班级的小环境,班级的小环境也影响学生个人的操行和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个人的成长起关键的作用。班级管理效率的提高要依靠学校良好的整体环境,所以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认真执行学校管理的统一规定,共同营造一个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我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要求同学们在班里争先进,班集体在学校创文明班;严格要求学生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学生守则来规范个人行为,同时建立本班的德育量化管理体系,由班干部认真统计和考评各项数据,通过数据反映问题,总结出各位同学的日常表现,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再加强管理和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纪律性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前提,班级整体纪律好,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好,任课老师的授课质量就高,班级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大家团结友爱,积极进取,这个班级形成一个很好的班级风气。

二、了解、关心、爱护学生

要使班级整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尽量了解每一位学生,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家庭状况,通过课任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建立沟通的桥梁,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像亲人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多与学生聊天、互动,讲生活道理,探讨现实问题,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既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思想,也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待学生要宽容、多表扬、少批评,经常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无论课室、宿舍都要常去,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经常能见到、感觉到,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他们自觉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了解学生信息的多种渠道,让学生对你有亲切感、信任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性的开班会组织各种活动,重点培养专业特点,各种角度、多种渠道去了解、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较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管理安全是第一位,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责任,现在的中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良好,缺少艰苦的磨练,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差,并且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是心理困惑和烦恼出现的最多时期,早恋、不善于与人相处,家庭原因(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学生的自杀、离家出走不时出现,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在平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格孤僻、家庭环境特殊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经常与其谈话沟通,号召同学们给予帮助和宽容,有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共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优化情绪,同时体育运动能增进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使人胸怀开阔,积极上进,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的产生。

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安全知识的学习是班会课的重要环节,交通、消防、人身安全等教育要常抓不懈,掌握常见的避险、自救和简单救护的常识,懂得使用110、119、120等求救电话;教会学生认识交通标志、各种禁止、警告、消防标志,以及危险物品的包装标志;对近期出现的人口失踪事件、印度女性被案件、事故等等事实讲给学生听强调学生要注意自己人身安全,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必须配备合适的学生干部

要组建一个号召力强的班干部队伍,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事情,班委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班主任挑选有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强,善于团结他人,有正气的学生来担任,给班干部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同时也要发挥同学们的民力,这样才能做到大家齐参与,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就充分发挥起来,班干部工作时,要做到大胆管理,积极管理。为了体现班团队作风,班上要经常组织一些生动活泼,富有号召力的活动,特别是校园里的文体比赛要积极参与,它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和熏陶,更好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体现团队精神的作用。

五、努力让学生感动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厌学;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马翠凤,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76-03

近年来,已销声匿迹多年的“读书无用论”又在高职院校中散布流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班风、校风,使教学质量明显“滑坡”,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厌学现象并提出对策是很必要的。

一、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上不肯用功、不求上进、不求进取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学生从基础课到专业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实验课不愿意动手,不认真做实验报告;专业课不认真思考,不思进取;考试时临时突击,时常出现投机取巧、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

高职生的学习时期是学生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还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自社会、学校、教师等方面的不健康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引发厌学情绪。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 “高职热”逐渐降温,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待遇低的现象已影响到在校生。机关、企业进人大多要求是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而高职生处于“鸡肋”地位。因此,在校生对前途缺乏信心,学习自然没有很高的热情。

2 社会上流行的经商潮、出国热、电脑热、外语热等冲击着高职生尚未成熟的心理。学生盲目热衷学习电脑、外语等科目,而对其他课程缺乏兴趣和热情。

3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脑体倒挂以及拜金主义等现象,使学生的心态发生扭曲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 学生管理方面。(1)学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是在原中专学校基础上升格建立起来的,同时招收大专生和中专生,对于大专生的管理还未完全按照高校的要求,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甚至存在中专管理的痕迹,喊着起床、催着熄灯、点名上课、自习课不能离开教室等等,稍微违反纪律就用扣分、扣奖学金甚至罚款处理。这种做法看起来很严格,实际上使学生在被动、被迫的情绪中生活和学习,造成学生厌恶学校生活。(2)学生就业缺乏指导性和方向性。由于学校管理力度不够,内部机制尚未完善,在招生和就业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对学生就业缺乏正确指导,学生感到前途茫然。(3)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课外生活以文体活动为主,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2 教学管理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总体是“效率不高,问题不少。”(1)教学模式没有特色,基本搬用普通教育模式。虽然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有所改变,进行了课程改革,引进了国外的课程模式,但教学内容学科式组织方式没有改变,还是习惯性地以一门门科目形式编写教材、实施教材,成为一门门内容和名称有所调整的新“学科”,改革成果被学科模式所同化。笔者认为,新“学科”应该注意吸收企业界的意见,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都能得到提高,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日常教学采用普通教学惯用的从基本概念、原理人手,在讲完系统知识后,进入实践、实行阶段。职业教育是专门教育,其知识建立在专门的职业背景上。由于学生远离职业环境,对专业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学理论时不知何物,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抽象难懂,自然没了学习兴趣。(2)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学校的特点,没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从有关调查的情况看,教师较普遍认为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然而,他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寻求对策,过多地以“学生素质差”来强调教育对象的“先天”不足,从而掩饰职业学校教学对策上的苍白无力。其实,如果深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还是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的,只是学校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潜力没有很好地去挖掘。

3 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准备。教师对改革缺乏信心集中表现在对高职生素质的失望,以及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无奈上。前者的原因是。职业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中考生和高考的落榜生,这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职业教育定位为“差生”教育。教师的思想、情绪影响上课的质量,进而导致学生厌学。后者的原因是,为了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不至于使一些职业学校的质量走得更远,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强化统考手段。实际上,统考是一把双刃剑,在控制了质量的同时也削弱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缩小了改革的空间。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4 考试、考核制度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考试前老师划范围、指重点,对考场舞弊制止不力。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且也严重挫伤那些刻苦学习、追求上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1 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少数教师思想品德不佳,职业道德不良,不满现实,情绪消极,甚至在课堂内外发泄不满,导致学生厌学。

2 由于大多数高职生没有升学压力,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授课水平不高,讲课死板,惯于“填鸭式”或“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感到乏味。

3 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少教师平时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师生间缺少交流,关系疏远,由于得不到关注,学生对学习缺乏进取精神。

(四)学生方面的原因

1 没有形成浓郁的学风和学习氛围。不少学生人校后脱离父母的严格管教,自控能力差,其自身的惰性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自觉学习。尤其是大、中专学生同在一个学校、一个系,住在一栋宿舍楼,中专生年龄偏小,贪玩而且自制能力差,大中专学生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业。

2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与动机不足。一部分高职生由于高中时学习成绩不太好,高考分数较低,上大学高不成低不就,选择了高职院校。这些学生对自身、学校存有不满,加上学校生活不太紧张,他们感到精神空虚,随着生理机能的发育成熟,在描写爱情的小说、电影、电视的影响下,纷纷陷入情感困惑,不少学生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学习缺乏兴趣。

3 学习能力不高、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困难也是导致部分学习厌学的重要原因。

三、矫正厌学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引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关注国家变化,与时俱进;让他们感到有压力、

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国家要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他们看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在我国蔚然成风;让他们确立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为祖国发展、民族腾飞而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

(二)改革教学管理。树立新型校风

学校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法,建立活泼开放、积极向上而又严谨有序的教学管理秩序。

1 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结合社会的需要,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安排课程上应突破原有的模式。有些课程完全可以采用先实习后上课,或边上课边实习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多样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结合所学专业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和研讨会,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愉快地学习。

2 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本科自学考试,既能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凭“档次”,拓宽就业面。

3 严格考试、考核制度。学校应全面推进教考分离,严禁考前划范围、指重点;加强监考及补考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对作弊学生按纪查处。

4 定期给学生讲授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困扰,同时,开办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在碰到心理困惑时能得到及时解决,以便学习愉快、生活有信心。

5 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学校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如实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便于学校、家庭来共同教育学生。

6 学校应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90后的青年大学生爱思考,爱选择,表现欲强。因此,学校应在平时多举办文艺节目汇演、文体活动、素质大赛、大专生辩论会、校园歌手大奖赛、舞蹈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等,使学生感到生活有趣、丰富多彩。同时,通过比赛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学效应

1 强化师德教育,把竞争引入教学管理之中。要形成一支业务精干、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必须强化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又要育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学校要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让学生选老师,使教师有压力、有责任感,彻底扭转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

2 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每年选派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外出培训、读研进修,实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专业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外出学成人员定期做讲座和学习汇报,使外出学习的经验尽快转化为教学成果。同时,学校应注意“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一套高效灵活的运作机制

高职高专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为手段,以创新求发展,建立一套高效灵活的运作机制。要想使学生学到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必须大开学生就业创业之门。只要学生就业形势好了,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动力。所以,建立一套高效运转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多方面与大型企业、酒店、公司、机关挂钩,定向培养学生,实行“订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篇7

一、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有调查显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分别只占19.89%和1.59%,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35.88%的学生锻炼没有规律,27.65%的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锻炼,只有18.82%的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高职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建立的,经过几年的高校扩招,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运动场地的缺少是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同时,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2E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校园,导致课外群体活动体系松散,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锻炼情况没有纳入体育课成绩评估体系。课外体育呈现个人、自发、分散的无序状态,课外体育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能恰当选择锻炼的时间和运动的形式;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指导、帮助和提高。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出教室、寝室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应对其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是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处应在各院(系)建立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学部门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特长,让他们下到最基层,对运动队、体育社团进行直接的面对面辅导。做到学生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奋斗有目标,遇到难题有人帮,教师辅导有对象,克服过去学生锻炼自由化,教师只出现在操场上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是激发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首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为使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诸如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应采用考勤、考核等手段,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和质量以学分或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制度化的教学管理范畴,以强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群众性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意向,营造和谐、民主、融洽和愉快的活动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即体育社团(或运动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运动素质、体育与专项特长等自愿选择各体育社团。通过建立健全社团制度,约束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时间、练习内容和考核办法。

3,加大场地建设,改善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尽快使学校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以基本满足学生对体育场所的需求,为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兴趣。

三、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可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校级的大型竞赛活动,系级的友谊赛、邀请赛,也可以是体育社团内部学生自发的活动等。

1,竞赛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几项全校性的体育比赛,并作为固定赛事定期举办。这样的体育竞赛要列入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事先要将体育竞赛工作计划公布出去,让各单位提前做好参加比赛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比赛的竞技水平逐年提高,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

其次,系级教学单位应经常性地开展系与系、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邀请赛、对抗赛。邀请体育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场地、器材上给予支持,组织上给予帮助。

第三,各项目运动队的训练、交流。通过有组织的引导,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组织多项业余训练代表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个人喜欢的项目,主动参加,这样才能使学生自愿走出教室参加各项活动,从而达到自觉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2,体育社团或单项协会。根据学生爱好广泛的特点,按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体育文化社团。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并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训练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让他们在参加比赛和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其才华,锻炼其能力。

篇8

一、对流,精细管理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厦门一中不仅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还有严格规范的管理。东孚学校在合作办学前,是一所较为薄弱的农村学校,尽管办学的历史也较悠久,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还是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合作办学后,在厦门一中的支持下,学校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加快精细化管理水平。

1.加强交流,学习管理。为使学校管理尽快与厦门一中接轨,以厦门一中良好的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厦门一中委派了富有经验的领导到学校担任校长。建立了与厦门一中的处室对流制度,让处室负责人都深入了解厦门一中处室的管理制度,处理事务的办法。厦门一中的周君力校长与陈珍书记也经常到学校,为学校的发展问诊把脉,为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厦门一中及时召开了两校干部的交流会,密切两校干部的联系,使学校直接获得了厦门一中的支持。例如,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得到了厦门一中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总务处的许多校园建设都从厦门一中寻得了帮助;德育处工作的开展也经求厦门一中的意见。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借鉴厦门一中的经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厦门一中海沧附校教学常规的操作要求》、《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方案》、《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考核方案》、《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并将制度汇编成册,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科学的制度管理,规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常规要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强化执行,落实管理。针对学校存在的执行难的问题,在厦门一中指导下,学校组织行政人员和年段长,举行了关于“干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的研讨会,从思想上认识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讨论落实制度的方法。随后,学校加强行政值班导护,实行巡课制度,强化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使干部的执行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其他教师。

学校制定了《厦门一中海沧附校(东孚学校)职务岗位评聘评分细则实施方案》,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学校还成为海沧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试点校,制定了《厦门一中海沧附校(东孚学校)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工作方案》。通过精细化管理,学校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学校把“合作办学示范校”、“福建省素质教育先进校”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培训,提升素质

厦门一中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专家、名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两校制定了“资源共享、交流渗透、全面提升”策略,在管理模式、集体备课、学科教研、教师培训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机制。

1.建立业务档案,实施“名师工程”。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业务五年发展规划,让教师确立业务发展的明确目标,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选拔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像,通过邀请厦门一中名师来校传授经验与校内培训的方法,促进这些教师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培养学者型教师,打造名师。

2.借力厦门一中,提升教学水平。厦门一中的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中考名师等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东孚学校的校园里,他们或开设专题讲座为老师们“传经送宝”,或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出谋划策,或上指导课、同课异构让老师们亲身感受厦门一中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还邀请经验丰富的一中退休名师到学校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对学校教师进行“帮扶带”。同时,学校中考六科的备课组长也定期参加厦门一中的集体备课,与厦门一中的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厦门一中优质的教学资源。

3.加强师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包括教师书法、电脑、片断教学、教案设计等,使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对新教师采取“双培训”制度,教师除参加市、区的培训外,还需参加厦门一中的培训。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到北京、上海、南京、长沙、贵阳、福州、武夷山等地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教学视野。

4.实行民主管理,树立教师楷模。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的民主管理方式,加强师德建设,邀请厦门一级教师陈泽龙为全校教师作了《教师课堂意识和素养》的讲座,让老师接受了一次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洗礼与升华。树立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学校参照厦门一中做法,设置了奖励在不同岗位做出显著成绩的“单项奖”和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教师”奖;采取主要由学生评议选举的方式,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让每个在不同岗位做出贡献的老师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近几年,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与幸福感不断加强,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业绩,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师。其中,尤以获得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一名的郑志平老师、获得厦门市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的明老师、指导学生获全国发明金奖的张伟斌老师、多次在全国CN刊物的王晓波老师、顺利完成区级课题的洪燕霞老师等几位老师最为突出。

三、科研合作,资源共享

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改变学校教育教学较为落后的面貌,学校坚持贯彻厦门一中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发挥名校优势。厦门一中有着无比丰富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最好地借力厦门一中强大的资源优势,学校通过积极开展教师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厦门一中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教师参加厦门一中备课组集体备课、听课、培训,每次重大考试,学校都能从厦门一中获得参考资料、复习材料、试卷等,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2.抓好毕业班教学。厦门一中专门为学校建立了两校毕业班交流渠道,从备课组到年段,到教师都能够实现直接交流,快捷地解决问题。学校参照厦门一中的做法,修订了毕业班教育教学奖励条例,成立了初三领导小组,建立了班科任联系会议制度,做好导优辅差工作,使中考成绩逐年提高。2011年中考,学校勇夺海沧区中考状元,有多人考入厦门一中等一级达标校,获得厦门市初中教学进步奖,2012年中考P值历史性地超过60分。

3.抓好学科竞赛。参照厦门一中,学校建立了竞赛指导制度,制订了学科竞赛奖励方案,指定优秀教师组织训练、指导,为指导教师提供了有利的训练环境和激励措施;厦门一中的初中数理化竞赛指导老师则直接到学校参与辅导,介绍经验,帮助学校制定竞赛指导的工作计划、传授竞赛指导的方法。学校在2011年有四人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居海沧区首位;近两年区物理竞赛中我校成绩居榜首位置,一人次获全国物理竞赛三等奖,创新纪录,实现了学科竞赛的历史性突破。

4.开展教学改革。从今年起,学校开始全面进行“导学案教学”改革,先后派出数批教师到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武夷山学习、培训,并邀请专家到校开设高效课堂专题讲座。目前,学校参加“导学案教学”的各科均已编订出各自的“导学案”,各班均实行“小组学习”,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四、艺术特长,琴棋书画

厦门一中办学宗旨之一,就是要培养健康高雅的人,力求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学到了知识,更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秉承这一思想,学校早在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前的2009年,开发了“琴棋书画”校本课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门学习,受到学生欢迎。

“琴棋书画”校本课程共开设了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中国象棋、围棋、装饰画、国画、钢琴、武术、合唱等课程,都编印了专门的校本。在每周固定的课堂上,同学们或正襟端坐举笔习练书法,或专注思考神游棋局迷云,或挥毫泼墨点染祖国山河,或引吭高歌学习音乐技艺……

授课老师有本校的专业教师,也有外聘的专业人员,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培养了艺术的兴趣,更有不少人在所选专业中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具备了一定的特长。其中,校合唱团先后获得海沧区一等奖、厦门市金奖的好成绩,叶州同学获得福建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三等奖,另有多人在绘画、书法等方面获奖。2010年11月,国棋国手王煜辉七段代表厦门市王煜辉围棋俱乐部到校向学校赠书,并进行了一对十的现场指导棋。2011年,学校参加厦门市“为国际马拉松喝彩”拉拉操比赛,厦门一中派出优秀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一道训练学生。在预赛中,学校战胜厦门市湖滨中学、厦门市化工学校等高中、中专学校,初赛中位列小组第一,在决赛中又与厦门市英才中学、厦门市双十中学、厦门市科技中学等强校同场竞技,最终获得团体金奖。学校建设的课间才艺广场,每周由一个班级负责一次才艺展示活动,节目有歌唱、舞蹈、相声、小品、舞台、朗诵等。精彩的表演,既展示了同学们的风采,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在德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创出了“养德励志,幸福成长”的特色,2012年学校被评为厦门市德育先进校。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通过经典阅读、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读书活动,促进学校“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风气的养成。学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作用,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凭着良好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服务管理,学校图书馆于2012年2月通过验收,成为“省级示范图书馆”。

五、社会实践,科技创新

结合厦门一中“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学校摸索出一条通过丰富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途径。

结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学校建立了水氡观测等科技兴趣小组,吸收对科技发明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参加。在学校专门建立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室,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较专业的科学仪器亲手试验。在这种良好的科学氛围下,同学们积极和敢于思考,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些成为了现实。

2010年,在李镇强老师的指导下,张洁玫同学对传统视力表进行了改进,解决了传统的视力表存在的检查视力距离要求较远,数字规律容易记忆的问题,同时增加了色弱的检查功能,发明了四色视力色觉表,获得全国发明博览会铜奖。

2011年,陈天章同学由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引发思考,从而张伟斌老师的指导下,发明了带测距地球仪,凭借此项发明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学校通过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教育活动,有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校本研究,与兄弟学校、社区共享科技教育资源,被评为“厦门市科技教育基地校”。

2012年10月,学校与家乡企业厦门石语珠宝饰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后学校将组建学生玛瑙兴趣小组,定期到基地参加专题讲座、学习玛瑙加工、玛瑙鉴赏等,公司将安排专业人员配合学校开展活动,让学生在真正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六、身心健康,师生幸福

“能运动、会游泳、体能好、形体美”是厦门一中的显著特色,全校100%的学生参与文体活动, 80%以上的学生掌握一项文体专长。为真正接轨名校,学校特别重视开展体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活跃了学校课余生活,更使得学校的体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几年,学校中考体育成绩逐年提高,今年,学校以17.8分高居海沧各校中考体育第一名。在厦门市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学校跳绳队曾获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厦门一中吉尼斯体育节时,学校跳绳队更是一鸣惊人,一举包揽了三项第一名,赢得了本次比赛作为奖品的25辆自行车中的13辆。2012年海沧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表现出色,获得初中组团体总会第一名的佳绩。

在重视体育运动的同时,学校也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有专任心理教师,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课程,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讲座和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心理疏导途径。坚持落实女生导护师制度,每班配备一名女教师担任女生导护师,每年段配备一名女生导护师负责人,以集中讲座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学校还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所的合作,推进立足积极心理学,面向全体学生,基于情绪体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改建心理咨询室,开展“青少年应变力辅导”活动。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厦门一中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每年元旦,厦门一中都会组织节目到学校参加文艺汇演,用精彩的节目向大家展示厦门一中的风采;学校亦会组织学生到厦门一中参观,了解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厦门一中工会多次组织教师到学校参观,举办的篮球赛、乒乓球赛、游园、迎新年联欢会等教工活动均邀请学校教工参加;相应地,学校举办教工活动亦会邀请厦门一中教工参加。这些交流活动,密切了两校师生的关系,更使得学校师生大大增强了对厦门一中的归属感,强烈地体会到作为厦门一中人的荣誉感,特别是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倦怠 面临的问题 表现 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原中专学校(或中职)的教师,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起点较高,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强,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但由于他们起点较高,期望值也较高,而升格院校的待遇和教学科研等条件与他们的期望值往往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新进教师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倦怠,主要表现为牢骚满腹、自视清高、抱怨学生素质低、学校缺乏实现自己价值和理想的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对原中专(中职)学校教师而言,由于在年龄和学历上都缺乏优势,并且由于长期的中专(中职)学校教学生涯使他们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弱,要完成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他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无助、退缩、悲观和冷漠。加之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会遇到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困惑。因此,在心理上和工作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长期以往,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角色,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实践技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教师们艰苦细致的复杂劳动。这一劳动过程,既有脑力的极大付出,又有体力的巨大消耗,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复杂特性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必须具备组织、讲授、示范操作、交往、审美等各种能力。教育内容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需求,教学的创新性在于他们的教育并非有固定不变的规范、模式和方法可套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理论提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理解、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映,并随时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以尽可能全面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学科特点及其他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3.自身需要的差异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①根据这个理论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后者,属于高级的需要。他们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尽相同的需要。他们对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和成就感的需要(或者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着较大的欲望。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偏低一些,这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但由于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教师的学历层次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以及与此相关的晋升工资中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同时在评定职称方面,学历、教学和科研等因素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略处于劣势。目前也有些高职院校对科研不够重视,加之有些教师自身的努力也不够,因而就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生理耗竭。

经历倦怠的教师常会表现出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饮食或体重突然改变。

2.认知枯竭。

表现为教师的空虚感明显加强,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3.情绪衰竭。

教师会感到情感资源被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甚至表现出焦虑、压抑、苦闷、厌倦、怨恨、无助等消极情绪。

4.价值枯竭。

表现为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因而无心投入。

5.去人性化。

指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自己的家人、同事或学生,对他人不信任,无同情心可言,冷嘲热讽,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肆意贬损学生,疏远学生,甚至对家人或孩子也如此。由于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6.攻击。

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学生;极端的倦怠状态会导致教师出现自伤的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是学生的人生先导,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这种赏罚无度、喜怒无常极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师会教育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同时也会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

三、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营造社会氛围,建立支持体系。

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整个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度。国家要加大对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用人机制,在进修培训、学历提高、课题申请、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与普通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使这类学校教师同样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着力营造一个平等、公正而有利于他们职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构建和谐校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Doughlas Mc Gregor)的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意勤劳的,他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即可把工作视为一种满足,也可把工作视为一种痛苦。”②因此,各类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设施,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美化校园,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减轻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其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精神环境,形成一个活泼向上、团结协作的学校集体。学校领导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真正看做学校的主人,真正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采取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给教师较大空间的学术和专业自,让教师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过程,提供他们参加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倦怠心理。

3.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增强个人自适能力。

对于职业倦怠,教师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尽管教师承担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一定的职业压力,但教师也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并非古书中所谓的圣贤,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个体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特别是高职院校年轻专业教师和实训课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没有直接接触高职学生,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理想与现实相距较大时,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和倦怠感。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面对多种角色,在各种角色转换中出现冲突时,难免有工作上的失误。因此,应当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丧失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只会使自己深陷疲累之中。

综而述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避免它的产生。然而,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彼此关心、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该领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从而能寻找出缓解和预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和措施,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②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234.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3]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234.

[4]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高职院校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10

论文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因此,应在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开发建设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Vallance.E.)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整体性 隐性课程蕴含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物质条件、制度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范围上看,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显示了校园里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使学校各种教育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教育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宏观制约色彩,是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隐性课程具有时空的多样性或多元性,它不以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教育,而是以多元的时间和空间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氛围,如教学氛围、讨论氛围、学术氛围、课堂氛围、生活氛围等,也可以是一种风气,如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教风以及学风等,还可以是一种环境,如校园人文环境、学习环境、生态环境等,甚至还可以包括学校多年积淀形成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这种多元的时空造成了更为宽广的教育机会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了表达体现的机会,可使学生在多元化、立体化、体系化的资源环境中获得显性课程以外的多种求学需要的可能。

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隐蔽性 这是隐性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特有属性。隐性课程不是直面教育,不是教与学两种主体直接接触的教育。它是以氛围、情境、关系、规则为媒介,以跳跃、渐近、过度为节奏,通过折射、反映、反照,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智等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成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之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周围环境综合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达到培养具有完整个性人的目的。涂又光教授总结的“泡菜理论”,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隐性课程的这一特点。

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选择密切相关。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有时是无法控制的。教育者不可能完全知晓并控制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和每一细节,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试图从积极方面进行某种尝试,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就是隐性课程非预测性特点的表现。

在教育效应上,具有持久性 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时,学过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可能很快就忘了,但隐性课程主要靠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行为的态度方式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一方面,隐性课程在学校的统一规范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创造了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提供给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校风之中,形成既深刻,又久远的教育效应,有的甚至在一生中都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普遍较短,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或中等职业院校升格、合并组建而成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招生人数、办校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还十分薄弱,普遍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因素的发展;局限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生产、工作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人格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关注不够。这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识的偏移,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技能训练场或者技能加工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从隐性课程的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在物质层面上,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艺术生态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和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隐性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在行为层面上,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课程的建设附着或隐含于这些载体中,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备、园林绿化、壁画雕塑等既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校园的门庭走廊、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花坛、草坪、雕像、楹联等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也没有教育价值的,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这些建筑和环境也能“活”起来。学校的校园建设应融文化性、艺术性、特色性于一体。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食堂和宿舍可以给学生舒适安逸的感觉;藏书丰富、舒适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时刻检测自己的行为规范等等。一所学校的校园包含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蕴含着学校历史的、思想的、精神的等多种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是显性的。但当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规范时,所起的作用就是隐性的和潜在的。在进行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时,应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应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屈从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学校要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度、遵守度。

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校园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事业发展,直到永远。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大学要加强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中,师德建设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品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良好的师风是良好大学精神的一半,因此,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应该加强和关注学校的师风建设。

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主要是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包括社团)活动等,是一所大学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其载体包括学校主体的行为、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学校行为主体包括学校领导的领导风格、教师的品德修养与仪表风气、学生的行为与服饰、教辅人员的管理行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际行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际行为等,这些都是隐性课程行为层面所承载的内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学识、言行、品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意识风范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他们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对周围行为方式的认同感较强,因此,隐性课程行为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说教更加有效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