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市统计局的安排,X县统计局成立了调查组,抽取省级“三变”改革试点示范村X镇x村和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X村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调研人员与上述两个村村干部座谈并共同填报《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调查表》,在每村选取x户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实施现状,梳理和汇总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通过对X村和x村全面深入的走访了解和“解剖麻雀”,我们对于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乡村振兴”。
x.基本情况。调研人员通过查阅X村和x村村上档案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村子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x)X村。全村贫困人口占x.x%,属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x%。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占总耕地面积的x.x%,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标”x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x亩。农产品销售方式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x户,占比达x.x%。本村上学x-x岁儿童较多,占总人口比例达到x%,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达到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达到x岁。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留守儿童x人,留守老人x人。通自来水农户x户,占比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占比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占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经济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总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收入x万元,财政补助资金x万元。
(x)x村。常住人口x户,常住人口x人,其中贫困户x户x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x%,属于贫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经过集中处理方面比较到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本村x户,覆盖率达x%。在特色产业方面规模较小,“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只有x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一半还多,农业生产依赖财政投入。使用沼气农户比例较高,达到x户,占比x%。在乡风建设方面,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儿童入学率达x%。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很大,达到x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x人达x%,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通自来水农户x户,达到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达到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x.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未脱贫人口仍占大部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集体收入严重依赖财政补助,没有经营性收入。
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X村和x村均没有开展乡村游的农户,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X村有x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食宿等接待条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娱延伸不足,尚未形成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干部后备力量比较缺乏。
总体上看,目前X村和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干部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达到x岁。
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尚在筹建之中,经营收入较低或无。
x年,X村村集体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x万元,x村村集体收入x.x万元,全部为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乏力。
x.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首先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由政府帮助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务工技能。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虽已全覆盖,但门诊报销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农民的大笔开销,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及时实施困难救助。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低保边缘户,生活上的困难还不少,需要各级多加关心,定期摸底、掌握动态,及时予以帮扶。
三是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路径。
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帮扶体系。
发挥政府经济部门的业务优势,帮助村里挖掘特色产业和资源潜力。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栽培、林业种植、等领域下派专业力量,帮助发展各类生产活动。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别需要上级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指导员,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合作,把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且认真负责的同志选派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二、“三变”改革工作。
x.改革实施总体情况。X县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谋划、统筹部署x年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制定了《X县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和《X县x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县“三变”办拟定了《X县x年“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和《X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按照整村推进、整流域推进、整沟域推进、连片开发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确保x年度x个贫困村x.x万人口顺利脱贫退出。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将清产核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变”改革的基础和着力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计划x月底前完成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和项目实施工作。
x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对初步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区域,先行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的初级发展平台。围绕食用菌、猕猴桃、有机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激活发展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x.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及现状。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
x.“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脱贫攻坚中,X县按照试点先行思路,先期选择x个村社区试点,推行“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县上从清产核资入手,认真摸清每个村社区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资源底数,弄清楚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推动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激活原先闲置低效的资源。X镇X社区依托靠近X景区的区位优势,统一租用x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x家,每户每年获得租金x万元。
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让农民或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金分红等多重收益,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振兴村域经济。目前,X县已流转土地x.x亩,打造了万亩白茶、万亩猕猴桃等x个连片产业基地,新培育x家龙头企业、x家专业合作社、x户家庭农场。
期间,X县出台了《实物资金入股“三变”实施办法》《“三变”改革企业配股办法》等规定,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兼顾企业、集体、个人利益,明确界定了集体、合作社、农民等独立实体入股权重,企业根据规定对流转资源和入股资金分股配股实行保底,优先保障贫困群众,确保群众股权实现收益。县财政列支x万元,专项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政策优惠,将村企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扶持发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财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X县“三变”改革进展顺利。
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x.x亿元,x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x亩,x亩山地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本x万元资金变成股金;全县x户农户入股变成股东,其中贫困户x户x人。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列兵”为你整理了这篇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岳阳县城管局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城市管理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市民群众新期待,全力谋事、攻坚克难、奋勇争先,逐步实施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了整洁优美、方便快捷、文明和谐的宜居县城。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机构改革方面
县城管局于2019年3月29日挂牌成立,一年来,我局机构体制改革按计划有序推进,三定方案已确定,职能基本划转,人员已基本完成转隶,机构设置基本到位。一是职责职能按上级改革文件精神基本落实。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局的改革基本上按中办〔2015〕37号文件、省委〔2016〕30号文件以及省委办公厅〔2019〕31号文件精神,整合住建、水利、自然资源、公安、市场、交警、环保等与城市管理和执法的相关职能,并将其职能职责于2019年11月份通过法定方式,已正式划转。二是机构设置按工作实际基本组建。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城市体制改革文件精神,比照岳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三定”方案,参照兄弟县市的做法,遵照岳阳县的实际情况,岳阳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确定为政府工作部门,下设7个二级机构,局机关内设10个股室。三是人员转隶按县改革方案基本到位。局系统干部职工在保持工作力度不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岳阳县改革人事转隶办法进行,全系统共接管有编人员163人,无编人员107人,三性用工136人,其他人员389人。四是工资运转经费、财政预算基本到位。全系统所有机构均确定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及运转经费也基本预算安排到位。五是基本办公条件初步具备。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将原鹏程纸业公司办公楼划归我局外,新投入了600多万元,用于办公楼、院落改造和设备添置,极大地改善了我局及二级机构的办公条件。
二、三大攻坚战方面
脱贫攻坚方面,全力支持联点帮扶村月田镇稻田村脱贫攻坚工作,选派37名股室以上负责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坚持每月走访贫困户,实施了一批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促进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方面,在全局上下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面压实责任,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同时,积极拓宽招商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企业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推介资源,争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推动城市更好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方面,一是不断提升垃圾治理能力。近年来,坚持每日对城区532家餐饮门店、45个机关食堂和12所学校所产生的餐厨废弃物收转运处置到位,加大城区垃圾站的管理力度,垃圾清运做到随产随清。全县80个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改到位,新开垃圾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提质改造顺利完工。二是不断强化渣土运输管理。出台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成立2家渣土专业运输公司,配置18台智能环保运输车,建成4个流动洗车平台,启动GPS信息化监管,认真落实渣土运输管理要求,严格运输监管和审批制度,确保运输规范,杜绝抛撒滴漏现象,渣土运输管理逐步规范。三是严格环境执法。督促城区90%的大型餐饮门店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环保烤箱,380余家餐饮门店换用环保燃料,有效防治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建立24小时轮流值班巡查制,设立热线举报电话,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各类噪声污染、餐厨油烟污染行为及时查处;完善《岳阳县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办法》,通过不懈努力,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现象逐年减少,禁炮成效明显,广大市民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支持认可度较高。
三、民生实事方面
一是确保市政设施高效运行。新成立的市政设施运行维护中心,坚持以“灯明路畅”为目标,强化路灯管护,清除城区盲点。2019年累计完成维修路灯约3200盏次,更换各类光源电器1180套,副灯380套、共计维护线路83千米,维护专用变压器15台,安装及更换节能灯245只、各类钠灯,LED灯950只、定时器材35只、路灯门板97片、铜鼻子1245只,确保路灯设施完好率及亮灯率在98%以上;维修全城护栏1600米,地下通道指示牌26块、装修顶板45平方米,保障了市政设施高效运行。二是确保燃气市场安全平稳运行。严格燃气企业经营许可,大力规范燃气经营市场,实现了燃气安全“零”事故,获市主管部门通报表彰。目前全县共有液化石油气充装站24家和2家天然气站,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液化石油气站有20家,关停1家,其余3家正在整改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城市供气已安装天然气用户32061户,其中居民31867户、商业179户、工业15户。三是做到绿化管养措施扎实。大力开展城区绿化抗旱保苗、补苗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严格查处损绿毁绿行为,完成行道树补植360株;完成了荣新路、富荣路、贺坪路600余株行道树树池整改,安装树池篦子;全面实施城区公园绿地“隔草沟”建设,开挖“隔草沟”4740米、“树围”6394个,有效杜绝草皮侵噬乔灌木和绿篱的现象。四是力争广场服务更加便民。做好公园广场的清扫保洁、秩序维护、安全保卫等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修缮公园广场各类公共设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全力服务县级重点工程。近年来我县全力推进土地依法征收、棚户区改造项目,我局积极配合各指挥部对各项目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5年来,共配合开展征收拆除行动40余次,依法拆除各类建筑物100余处,拆除面积达54351平方米。六是全面整顿提升市容市貌。深入开展城区早市夜市、餐饮油烟、露天烧烤、马路市场、户外促销、学校周边环境以及违规种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对富源步行街、中心市场、天鹅路、东方路、兴荣路等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和敏感区域实行蹲守管理。5年来,共规范不文明经营行为9000余起,强制改正2000余人次;切实加强户外广告的规范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及时清理破旧门店招牌、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牌匾和灯箱广告,拆除各类违规门店招牌200余块,修缮破损门店招牌400余块,清除乱拉乱扯横幅1300多条,大型户外广告280余处,清理违规张贴物2万多处,牛皮癣小广告40万余张;扎实推进县城区车辆停放专项整治行动,对屡教不改占用盲道的车辆进行了拍照取证、抄牌,城区市容持续改善。
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方面
环卫设施建设方面,2016年至今,城区新建3座压缩式垃圾站,累计建成20座;乡镇累计建成42座垃圾中转站。2019年,新开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新建一条100吨渗滤液处理生产线。公园游园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城区绿地,大力兴建公园、广场和小游园,建成了荣湾湖公园二期、城南河公园、大塘李游园、县委会游园等一批公园绿地;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对荣湾湖广场廊桥、木地板进行全面更换,塑木廊桥更换为混凝土现浇仿木廊桥,防腐木地板更换为硬质仿木铺装和草坪,并增设园林小品;完成了车站北路绿化带建设工程。市政设施建设方面,2019年完成青山南路、乐双路、新福路新建工程路灯照明,完成金信路、盛园路、城南大道、府前路路灯安装,特色打造洞庭渔歌美食街景观亮化,完成二致富街、广场路老旧路灯改造。
篇3
[关键词]乡村学校;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及所属地域支配阶级对学校布局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学校布局调整则是基于上述因素对学校地域分布、规模大小等进行的调适与整合。本文着重探讨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其负面影响的规避。
一、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行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为应对上述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766072所和71953所分别减少到491273所和65525所,11年里,小学平均每年减少24981.7所,初中平均每年减少584.4所。”[1]2001年5月,国务院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2],此后,我国正式开始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发出两个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3]。同时,为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4]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展开来。
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四种特征。一是在方式上以撤并为主。撤并均以布局不合理、危房数量较多且生源相对不足者为重点对象,通常做法都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至于何所学校停办、合并等,主观人为因素十分明显。二是在地域上以乡镇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我国传统乡村教育被纳入到官办体系始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在西方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官办小学一开始就是按国家既定行政区划进行的,这种现象也是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普遍情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推行“撤区并乡建镇”后,由于撤并后的乡镇政府通常都设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因而,学校布局调整通常都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行政区划内进行布局,调整仅在本乡镇之内,乡镇之间的学校各自独立平行、互不合并。三是在问题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到村外小学就读,为解决上学期间的诸多困难,各地在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多都采用“寄宿制”。如此以来,在入学方式上,许多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步入“寄宿”之旅。四是在推进上以行政力量为主。自国家实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各地均将此视为政治任务予以落实,通常做法都是采取“成立班子,宣传开路,现场办公,经验总结,全面推广”。这种行政化的措施,虽然也会考虑学校布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一旦成为政府行为,盲目、偏差乃至失策便会在所难免。因为此时其顾及的已不再是学校布局本身是否科学规范的问题,而是如何按部就班、“保质足量”地予以“完成”和“落实”的问题。的确,“公共政策是自上而下地制定的”[5],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行政力量为主的推进方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果
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虽然有利于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给生方和校方带来许多问题。
就“生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学生本身的入学困难。我国是一个山地、高原、丘陵占很大比例的国家,目前情形下,广大学生上学本身就已十分不易。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并且,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乡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二是增加了学生所在家庭的困难。撤并之前,因为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因此,学生花销不大。但撤并之后,走读的学生近的还行,远的则至少中餐要在学校就用,即使餐费再便宜,每月亦需开销百余元;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千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也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毕竟子女年龄偏小,且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长对子女离家寄宿的衣食住行、营养安全、性格、同伴关系处理等担心是不言而喻的。
就“校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合并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饭并管理学生生活,一天下来许多教师累得腰酸背疼。在许多乡镇中心小学,绝大部分教师的日常作息时间都被喻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从早晨六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备课十一二点睡觉,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二是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置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此外,停办或关闭也会影响到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致使关闭前的学校不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投资,而且校内和周边的议论也使得师生不能安心教学。的确,“关闭学校是对整合该地成为社会单位的一种破坏,并会使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认为是该地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的结束”[6]。转三、如何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为确保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强调结果公平”和“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两个特征。前者看似给予了所有学生以起点公平,实则只是表面结果上的平等,而非实质上的起点平等。这有悖于我国推进全民普及义务教育的初衷,因为“单纯的效率优先原则可能会妨碍到平等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更应该立足于道德认同”[7]。后者则以扩大优质办学资源为出发点,普遍关注县城学校胜于乡村学校,关注中心小学胜于片小、村小,关注高中胜于初中、小学;关注县镇公办高中如何拓展优质资源、扩充生源而忽视乡村中小学为生存而奔波、分年危房改造等不良倾向。正是在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盲目扩展下,我国许多地区才会出现将整个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简单化为单纯的“收缩”与“撤并”,进而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乡村教育结构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异变为为少数优质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首先考虑如何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进一步明确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适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而非简单的撤并和压缩。另外,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应在确保乡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乡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乡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其二,确立基于上述目的的学校布局调整原则和标准。国外有学者曾将学校布局的距离分为“物理、文化、时间”三类,并提出了关闭学校的三条标准。[8]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坚守三条原则。一是就近入学原则。我们可将此标准从原有的以学校距离学生入校的公里来计算转变为以学生入校就读路程所需时间来计算。按照学生步行的时速,应该将学生入学路途所费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为准,因为路途超过40分钟则表明,学生入校就读的物理距离至少会超过五公里,并且,如果考虑到该生入学前起居饮食等所费时间,所费时间可能还会更长,这种情形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入学就读的质量与效率。二是生源规模原则。如果某一人口约1500名的村落,其人口出生率在12%,且其一年级入学儿童在20人以上,那么即可确认该村校设立的必需性,即使该校设备条件再简陋,师资力量再薄弱,也不能被撤除或停办。因为孩提时代因奔赴其他村落入学所带来的不仅是文化不适,还会产生生生之间的人际摩擦,继而导致学业不良。三是“点心”式网状结构原则。我们可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为点、以距离为线架构出一个整体学校布局结构,未合并的乡应形成以乡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单网状分布结构,已合并的乡镇应形成以合并前后两地中心校为核心的双网状布局结构,不能人为地撤除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当地学生的入学率,还会破坏整个“点心”式网状结构教育功能的发挥。
其三,着手解决当前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凸显的重点问题。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引发的突出问题有三个,即学生就近入学难、家长对寄宿制不放心、被撤并学校各项管理及去向不明。为此,一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教学点。在制订学校布局调整和规划方案时,我们必须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现实制约问题。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员数量达到一个班级规模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得确保设立至少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二要规范和完善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的设施及日常管理。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校也要多方筹措资金,为寄宿制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寄宿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生活教师;无条件者则应为那些在寄宿生身上多花精力与时间的教师制订出相应的补贴方案。三要加强被撤并后学校的规划和利用。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明晰产权,以便依法处置上述资产;同时,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将其闲置不动产有效地利用起来,最好是能将其办成“学校”(如农民学校、活动场所等),以发挥其教育功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88
[3]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EB/OL],(20064)6-09)[2009-05-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6
[5]戴伊托马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鞠方安,吴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篇4
关键词:农业旅游;艺术摄影;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基地景观利用与发展,现对基地园林景观利用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1项目起源及其特点
近年来,农业旅游迅猛发展。农业旅游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依托农业自然风光为旅游资源,提供游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活动,体验农耕文化、动手能力,享受返璞归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乐趣,并催生出了新的摄影类别———农业艺术摄影。农业旅游不仅能拓展空间,整合资源,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也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业艺术摄影基地是在保障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应运而生,除具有生态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主要表现在农业观光、农事劳作、民俗文化、采摘、垂钓、游船、住宿等富有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娱乐活动。
2农业旅游和农业艺术摄影的发展模式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项目,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班牙,农场改建为旅馆,接揽游客。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3种,即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现代化科技型农业旅游。其发展历程主要从重“欣赏结果”变为重“参与过程”,体验劳作的原滋原味。如,法国葡萄庄园中,游客游览并参与酿酒过程;新加坡兴建的农业科技公园内,游客不仅观摩了现代化先进科技,观赏名优花卉、珍稀鱼类,水果蔬菜培育等,还可品尝农产品、有偿采摘等。国外最早参与农业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国家有马来西亚、意大利、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协会,促进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并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外来游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最早出现的农业旅游项目位于广西柳州的大桥园艺场和洛维园艺场,作为国营园艺场,积极寻求出路,拓宽经营思路,把游览山水风景与采摘、垂钓等结合,为后续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实现扭亏为盈。当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网红”摄影基地有成都如意湾摄影基地、南京石湫影视基地、三亚湾小东海摄影基地、北京城市花园婚纱摄影基地、羊驼牧场深圳婚纱摄影基地、北京玫瑰星座婚纱摄影基地、大理霍比特屋的玫瑰庄园、怀化山下花海嘉兴婚纱摄影基地、长沙蝴蝶树艺术摄影基地、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等。纵览这些网红摄影基地,其凸显特点是极具主题性,如以童话世界、建筑风格、软装风格为主题的,以牧场、花海为主题的等。郑州市为响应国家号召,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乡村试点项目:绿博园、袁家村同盟古镇、长寿山风情古镇、范家门村、尖山风景区、樱桃沟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兴建了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方特旅游度假区等大型活动片区,但与农业现代化技术、成果展示、科普教育、艺术摄影相关的基地较少。本方案的实施可以填补河南省相关的空白,并能依托基地现有建筑、人文资源,结合农业风貌,发挥中枢力量。
3人群定位及盈利渠道构成
该项目吸引大众市场消费,目标是建立消费群体的品牌忠诚度,使消费者形成自发性的品牌维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转化市场占有率。
3.1项目人群定位
现代艺术摄影区的客流主要分2大类:以散客为主,起到吸引人群,带动辐射作用,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共享、旅游资源共享、餐饮资源共享,推动园区餐饮住宿、门票、超市、钓鱼等业态发展,提高园区整体经济效益;摄影写生人群,以艺术摄影主景点,建议以团队合作、高校联盟的方式,挖掘和利用河南的艺术创意类生源及天然优势,科学谋划,引入社会有利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以农科院基地管理中心为主谋、河南农科实业有限公司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共同发展的艺术创意产业格局。
3.2项目盈利渠道
日常餐饮住宿、大型宴席、会议培训、婚庆庆典、农产品售卖、果蔬采摘、休闲娱乐等。
4项目建设具备的条件
基地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绿化环境,对调整公司产业结构,促进公司经济发展、带动基地经济效益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环湖版块,地处黄河北岸新乡市平原新区,毗邻黄河,是郑州、新乡、焦作3市交汇中心。周边地市摄影基地较少,无法达到规模较小的摄影工作室的需求,周边地级市很多工作室拍摄外景去山东日照等地取景,但开销大、耗时长、成本高,隐形风险也随之增加。以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艺术摄影基地,实现产业链的对接。入园客源在基地各业态资源中形成转化率,从而完成园内及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对接。根据2019年度各省市自治区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3季度河南结婚登记人数为46.33万,对比2019年的76.4万对,结婚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仍位居全国首位,婚庆市场需求巨大。以200对新人(包含新郎、新娘、摄影师、化妆师、助理、司机)为例,合计约1200人入园,餐饮、购物、住宿消费量巨大。基础配套设施已初步完成,景观效果已达到预期,有个别地方还有待修缮。但距离建设成为美术摄影基地,景观品质、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外景景点布置的空间距离应适当集中但不紧凑,满足短时间内转场需求。依据市场行情需求,可以借助基地自身优势,发展集美术写生、婚纱摄影、艺术采风、科普教育、食宿等于一体的机构。
5项目规划
基地以神农湖为核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呈放射状扩散。根据功能需求的差异,形成“一环、两轴、三分区”,“一环”指神农湖环湖景观带,“两轴”指迎宾景观大道和丰收大道,“三分区”指农田风景观光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艺术摄影区。
5.1环湖景观带
环湖景观带以环神农湖为中心,与两侧绿地形成的景观带;景观带起到防风护田的作用,同时通过景观植物的种植,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形成园区景观。
5.2基地入口景观区
包括入口绿地、停车场、林地等。入口以多层次的乔灌木、地被植物景观组合形成层次感极强的空间变化,停车场以法桐树阵规则排列,并设有大片法桐林地。
5.3迎宾大道
迎宾大道景观包括大门景观和迎宾大道两侧道路,入口“五色土”广场突出了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利用;以土拉开了景观的序幕。迎宾大道中轴线设“神农坛”,祭奠先人在农业上作出的贡献;两侧景观与观景平台、展览中心以及景观亭形成景观中轴线,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5.4主干道
丰收大道总宽20m,两侧为6m车行道,中间为8m宽景观绿化带,后期可跟随地形、绿地、神农湖、现实情况等设计可突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农耕文化的景观小品的景观大道。
5.5农田风景观光区
位于基地西部,该区景观展现田野风光,景观建设以植物种植为主,道路两侧以种植树种为路名,如银杏路、樱花路、金柿路、枫杨路等,形成自然朴素的大地景观。西侧试验地地块以每个地块为单元,南侧沿人行道修建1~2m宽左右木栈道,用于视察工作、观赏风景、拍摄或美术写生。达到不践踏试验地、毁坏粮作物、最佳观赏点目的。
5.6现代农业展示区
现代农业展示区位于基地的入口两侧温室及基地东北部地块,本区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温室内瓜果棚架、蔬菜景观廊等展示形式,为人们提农业现代技术展示、科普教育的桥梁。景观也应突显科技,目前该范围内景观小品等较少,缺少人文教育元素,此处可增设景观结合现代科技小品、雕塑以及现代材质与自然景观、田园景观的融合,力求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游玩者提供朴素、幽静的自然环境,在办公、生活、玩赏中体验到科技的神奇和田园风光的旖旎。
5.7综合办公区
本区融集信息控制化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中心、会议中心为一体,与专家公寓、熙凤湖酒店遥相呼应,为高端会议培训招待提供优质保障。
5.8艺术写生摄影观光区
本区位于基地中北部,环湖北路两侧,是重点设计部分,在满足科学试验、科普教育的基础上,依托于现有农业景观资源,以神农湖为核心,以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产业孵化区3大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基地的园林景观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打造“一核、一环、二线、多点”的新格局。“一核”即神农湖周边(含神农湖、湖心岛);“一环”是环湖景观带;“二线”是以神农湖为中心,呈放射状的4条写生摄影精品线路。艺术摄影线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入口神农坛观景平台牡丹园葡萄园冬枣园梨园专家公寓石榴园桃园喷泉桃花源拓展中心农产品超市停车场;现代农业科技风光旅游线路:迎宾路海棠东路百花路常青路银杏路金柿路樱花路金穗路停车场。多点是围绕神农湖,通过点对点打造“写生圣地”、“摄影天堂”、“度假胜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发挥全面作用。景观分为以园林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道路铺装、墙体、园林小品、景观构筑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本区域是写生摄影的重要地块,对于应对新功能、新要求、新发展,需要提高园区整体绿化环境与品质。修缮范围是环湖北路以北至最高点景观亭环线,绿化辐射面积预估29000m2,主体建筑群共3处,包括观景步道区、室外化妆间区、摄影取景建筑区。本次工程主要以观景步道区绿化养护、景观修复为主,绿化软质景观提升工程秉承“大不动、小调整”原则。“大不动”即保持水体、灌木、乔木、行道树不变;“小调整”即花类植物、植被类适当补栽、重新种植。景观构筑包括水井、灯柱、垃圾箱、电话亭、信息标志等必要设施;园林小品包括座椅、雕塑、花架、健身器材等。园林小品与景观构筑合理配置,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部围合出自然原始的农业形态,从“桃花源记”的文化传说得以启发,景点以“寻源”为线索,利用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态,利用“渔港怀古”、“桃花寻源”和“拓展中心”景点的先后布局,使人们在寻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各种农业形态的农业文化和风俗民情,又能学习到农业文化知识,既实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使人享受到参与所带来的喜悦。农业观光区的北部以北方常见苗木树种体现山体的延续和层次,通过花、果、叶的季相的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园区至高点的景观亭与迎冰大道、会展中心同位于中轴线,形成景观序列的层次变化。树林中设置多条小径,可以体验“人在深山中”的幽静。该处小品建筑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雕像等已脱落,杂草丛生,工作量巨大。本区域东北侧,有枣园、梨园、石榴园、桃园,通过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生态观光,展示和培育优良果树新品种,形成春来山花烂漫、夏季鲜果满枝、秋季层林浸染、冬季亦有苍翠的景观。既能增添优美的景观,又能体现试验推广的目的。果园为参观者提供有偿采摘、免费品尝等服务。专家公寓中两条溪流贯穿其中,错落有致,与植被搭配,做到了一步一景、增添了意趣。花海项目在当地是稀缺资源,功能区配套方面也多有欠缺,建议加大功能区配套设施,在规划初期多考虑配套增值项目。如,增加农产品展示售卖区域,游乐场区域,预留餐厅区域,为运营增值配套项目留足空间,增加基地赢利点,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助力影楼轻资产运作,增进基地与客户的粘连度。
6结语
根据疫情目前发展状况,2020年是储备之年,2021年园区景观提升工程力求完成艺术摄影区的景观提升工程,通过多渠道市场宣传造势,提高品牌知名度。2022年完成农田风景观光区的景观提升工程,2023年完成现代农业展示区的景观提升工程。争取在3~5a完成基地内景观提升、绿化改造工程。打造农科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积极优化基地环境,协调理顺管理渠道,划分管理职责,加强资源有效整合,健康稳步地建设现代农业摄影基地,力争3a内使其形成规模,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低收入乡镇 农民增收 政策推动 科技驱动 龙头牵动 劳动力转移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五”期间,大连市出台多种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46亿元,比“九五”增加了3倍多。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之首,2005年达到5903元。2006年达到6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增长1081元,同比增长18.3%,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十多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年份。“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连市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0%,农村人口290万,约占大连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就谈不上大连的现代化。能否结合大连的实际,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对于大连的全面振兴和整体现代化关系极大,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市已确定了16个乡镇和104个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尽管大连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农村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农村现状差别较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仍是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尤其低收入乡镇近年来农民收入仍然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到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因此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研究农民增收重点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乡镇的农民如何增收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大连市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民收入变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低收入乡镇农民的增收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增收任务十分艰巨。增收可以依靠如下办法:
一、政策推动
由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对农业直接投资严重不足。其后果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缺少资金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这就必须加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近年来,大连市一年出台一个重要文件。2002年出台取消水果特产税的49号文件,2003年出台支持拉动农民增收项目发展的15号文件,2004年出台扶持低收入乡镇发展的57号文件,2005年出台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8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两税附加,并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力度。2006年出台《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2006~2010)》。从2004年起,大连市对农村的统筹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到更多关注民生,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发放低保资金1322万元,使2.47万农村低收入群体每人每年得到840元救助。2005年将低保人数扩大到5.2万,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2006年全市重新审核批准农村低保对象2.90万户、4.23万人,发放低保金2216.4万元。据了解,《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后,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84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旅顺口、长海县和金州的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年提高到1800元/年,开发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400元/年,使全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920元提高到1650元,接近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人均救助额达到93元/月,同比增加48.4元。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市还出台了农村信用联社的创新信贷方式,向低收入乡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推动了庭院经济发展。正是在金融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一批投资少、风险小、管理方便的小养殖场、小作坊、小商店等庭院经济项目在大连低收入乡镇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全市16个低收入乡镇中,50%以上的农户有了发家致富的产业项目。除此之外,还采取贫困户异地搬迁、城乡对口帮扶等措施,真正让这些扶持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提升农民增收的整体效果十分重要。
在对大连部分地区农户的典型调查中感到目前的政府涉农投入渠道较长,造成一些资金流失,使得一些农民觉察不到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上,这虽然并不意味着政府涉农投入的弱化,但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要继续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争取最大的效果。
二、科技驱动
由于贫困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的路子窄,很多农民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农业仍不失为目前增收的一条现实途径。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农民应变能力弱的局面影响了农民增收。因此,农业科技化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大连市先后组织了343个单位帮扶了301个低收入村,安排了600万扶贫资金扶持74个低收入村开发74个项目,在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还应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尤其是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此外还应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农业科技化才能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大力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连市目前拥有136个农业园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户应用科技的能力。已有1个园区被批准为国家高科技园区,38个园区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些农业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集聚地、示范地。我们期待贫困地区能够更多的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
三、龙头牵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大连市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20家,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3家,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由传统单一种植业逐步发展成为集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花卉产业以及出口创汇型农业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低收入乡村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起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带动了60万户农户有序进入市场。大连市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庄河海洋贝类、善岛水产、富谷河豚等为龙头的水产种苗繁育和加工企业群;以础明集团、韩伟集团、大成食品为核心的猪、禽养殖和肉类加工企业群;以三寰集团、神牛乳业、九羊乳业为重点的奶类加工企业群;以华农豆业、连王油脂、英那河食品为依托的大豆、薯类加工企业群;以天宝公司、凯富隆公司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以海升果业、理想食品、圣诺食品为骨干的水果加工企业群。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壮大,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乡村蓬勃兴起,大连加盟龙头企业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已占到农村总户数80%以上。据统计,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农业产业化项目。
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尤其对中介服务型龙头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组织发展。还应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形成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创新完善农业园区,使其成为新型产业化龙头,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还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生产精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大幅增收。
四、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变成市民,是帮助低收入乡镇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发达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大连市133.2万农村劳动力,有64.1万名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实际户均耕地面积仅有5.7亩,狭小的土地规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鼓励农民进城,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在培训。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是整体素质偏低。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打造现代农民是当务之急。农民进城前应学习一门技术,实现在城市中稳定就业。为确保转移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大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市级财政每年还拿出400万元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据统计,去年全市89个定点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37286人,转移就业32020人。其中,向国外输出劳动力2081人。全年16个低收入乡镇非农化转移劳动力4.7万人,实现收入2.7亿元,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占增收总额的17%。但培训还应切实保证质量,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突出实用性、时效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点在就业。培训机构应注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与重点大型企业的用工对接。根据我市毗邻日韩俄等国的地理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出一批重点专业和工种培训。据了解,今年大连市计划向境外输出4000余名技能型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发挥这些劳动力特长到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增收,还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成为城市中许多行业的主力军,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给进城的农民与城里的市民公平一致的待遇,同时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务工收入。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问题。
此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也是主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场所。低收入乡镇与富裕地区的主要差距的关键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使农民致富,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在精深加工过程中,目前重要的是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生产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加快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篇6
世界华商总资产约3.7 万亿美元世界华商总资产到底有多少? 不仅海内外商界, 甚至一般民众也对这个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
我们根据现有可获得的公开资料进行了研究和测算, 保守估计, 全球华商的总资产约为3.7 万亿美元。2007 年, 全球华商群体继续壮大, 华商经济蓬勃发展, 并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华商面临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为华商发展提供动力。
2007 年, 世界经济总体向好, 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为全球华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当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2%,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强劲,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发展放慢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为华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世界华商经济加速转型, 但小商人依然居多随着第二代华商的成熟与新华人移民的大量流入, 华商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中餐业、制衣业开始逐步涉足外贸、电子、高科技等领域, 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律师、会计师等行业都已成为其经营领域。华商经济正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等发展趋势。迄今为止, 海外华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移民国家, 主要在美国, 已经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潜力的电子高科技产业。
但从总体上讲, 全球99% 的华商仍在从事资产规模小、技术程度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餐饮服务业、中医针灸等职业。中餐业目前仍是华商最普遍的职业, 仅在美国, 中餐馆已逾5 万家, 华人从业者达30 余万人。由于中国货行销世界各地, 经营小商店也是华商普遍的职业。
来自中国大陆的“ 新华商” 迅速崛起
随着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的加快, 大陆“ 新华商” 的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华商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近年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快速增长。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211.6 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 地区) 排名的第13 位。截至2006年年底, 中国5000 余家境内投资主体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 分布在172 个国家( 地区),累计投资总额达906.3 亿美元。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对外投资存量的70%。2003 年到2005 年间,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每年的增长率为110%、78%、80%。
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华为集团、中兴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全球各地布点经营, 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 成为一股庞大的“ 新华商”力量。
同时, 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各地兴建“ 中国商城”, 亦是大陆“ 新华商” 崛起的重要表现。1998 年, 温州商人在巴西圣保罗建立第一个“ 中国商城”。截至目前, 中国商人已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阿联酋、美国、蒙古、英国、智利及芬兰等国建立了十几座“ 中国商城”。
2007 年3 月, 由浙江温州康奈集团牵头, 出资20 亿元人民币组建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 中国) 经济贸易合作区在远东乌苏里斯克成立。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 也有华商兴建类似的中国商城, 从事中国商品的批发与零售。
中国因素帮助华商成长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全球华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外华商除了在中国内地直接投资获益匪浅外,“ 中国制造” 畅销全球也为各地华商带来新商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大量的“ 中国制造” 通过华商网络行销全球, 而这也给华商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推动华商群体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此外, 中国的发展壮大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为其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华商加速融入当地社会, 成为住在国经济的一部分华商的发展与住在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华商将自己视为住在国的一员, 遵守当地的法律, 做出种种努力以融入当地社会, 成
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商的发展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的福祉, 日益获得当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
美国华商 多经营与中国有关产业
美国共有华人企业28.6 万家, 雇员近65 万,收入1050 亿美元。华人经营最多的是批发贸易企业, 占总数的40.5%, 其次是零售企业、旅馆和食品企业、制造业、科技企业, 占总数的32.5%。
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 年5 月公布的亚裔企业统计显示,2002 年美国共有华人企业28.6 万家( 华人企业的定义是华人占股51% 以上的非农场企业), 雇员近65 万, 收入1050 亿美元。华人经营最多的是批发贸易企业, 占总数的
40.5%, 其次是零售企业、旅馆和食品企业、制造业、科技企业, 占总数的32.5%。80% 以上的华人企业集中于加州、纽约、得州、新泽西、夏威夷、佛州、伊利诺伊, 其中加州拥有11 万家华人企业, 收入562 亿美元; 纽约华人企业近6 万家, 收入102 亿美元。美国华商有以下特点:中餐业是美国华人产业的第一支柱美国中餐业发展极为迅速。据美国中餐协会的统计,2006 年中餐馆已达5 万多家, 华人从业者30 多万人。从相关报道看: 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为美国中餐馆最密集的城市, 洛杉矶有6000 家中餐馆, 纽约有5000 家中餐馆或中餐外卖店, 旧金山有4300 家中餐厅。一项调查显示,有九成的美国人喜欢吃中国菜。中餐业已走出了唐人街, 遍布美国50 个州的大小城镇, 比起全美19500 家连锁快餐店麦当劳多两倍以上。
美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高级中餐馆和中式自助餐。这些企业化经营的中餐馆规模已成为主流餐馆业的有力竞争对手。美国最大的中餐企业“ 熊猫快餐集团”,2005 年平均每周有3 家快餐店开业, 远远超过汉堡连
锁店“ 汉堡王” 的开店速度。2006 年的销售额超过9 亿美元。2007 年熊猫快餐店已扩展至1000 家, 遍布于美国36 个州。
美国中餐业发展虽快, 但也面临不少挑战。除了少数中餐馆跻身“Zagat Survey” 等主流排行榜外, 大多数的中餐馆或外卖店为家庭式经营, 以“ 味美价廉” 招徕顾客, 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如何促进中餐业的持续发展、使之长久不衰是摆在中餐业者面前的大问题。
华资旅馆、酒店业迈向企业化经营
旅馆业是美国华商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美国华资旅馆业也出现不小的变化。华裔旅馆业主正逐渐摆脱昔日的家族经营模式, 朝向连锁旅馆的企业化经营之路迈进。
南加州台湾旅馆公会副会长汪蔚兴表示,在网络发达、网上订房愈来愈普及的情形下,华裔旅馆业者也愈来愈喜欢投资品牌强的连锁旅馆。目前南加州华资拥有的旅馆已逾400 家。
在纽约, 华裔地产商张山亮的名字频频见之于主流报端。过去10 年内, 他已经在纽约建了近30 家酒店。纽约旅游局局长尼可拉斯对媒体说, 在纽约目前正在建筑中的5000 个酒店房间中, 有3000 个是在张山亮名下, 而在2008年全市将要兴建的1.3 万酒店房间中他名下占了将近一半, 其中包括华埠的喜来登酒店。
1997 年开始涉足酒店业的华商林建中, 到2006 年底已将费城机场的假日酒店、切尔西四星级喜来登饭店, 以及位于苏活区的Solita 酒店纳入名下。除了这3 家酒店外, 林氏集团正在兴建中的酒店还有8 家。
除了在美国本土发展外, 华商们也看好中国大陆旅游业的发展, 加速布局中国。2006 年10 月, 张山亮在中国沈阳建起的一座四星级酒店开门迎宾; 林氏集团也打算用10 年左右的时间, 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100 家连锁品牌酒店。
批发贸易业和零售业大发展
随着华人移民的增长, 美国华人零售业、华人超市获得大发展。1999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美的华人杂货店、超市为1 万多家。到2002 年,全美的华人杂货店、超市已上升为2 万至3 万多家。从相关报道看, 华人超市如同华人餐馆一样走出了唐人街, 数量越来越多, 遍地开花, 规模越来越大。
陈河源独资创立的大华超市, 稳居全美最大华资连锁超市龙头地位。如今“ 大华” 在南加州拥有14 家超市, 北加州8 家, 西雅图2 家, 并且以8% 的增长率稳定成长, 其中圣盖博市自地自建的全统广场, 更是圣市最大税收来源。以香港移民为主体的香港超级市场集团, 目前在美国东西岸共开设13 家分店, 包括美东9 家、加州4 家。
福建移民和温州移民为美国华人超市业的后起之秀。福建移民邓龙创办的中国城超市集团,短短4 年间, 分别在纽约艾姆赫斯特、华埠及法拉盛设立起分店。温州移民张利惠创办的“ 大中华超市集团”, 在超市业异军突起, 先后在纽约、波士顿、新泽西及维吉尼亚州等地开设了8 家超市。2006 年4 月, 张利惠在新泽西州开设的大中华超市开张, 占地4 万余平方尺,500 多个停车位,引发了美国当地对华人超市迅猛发展的关注。随着中美贸易的增长, 美国批发贸易中的华商实力增长很快。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研究显示,美国华商批发贸易类企业2 万余家, 占华人企业总数的7% 多一点, 收益比在华人企业中独占鳌头, 占华人企业总收益中的比重高达40.5%, 平均每家收益超过200 万美元。
全美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位于纽约曼哈顿第26 街和第30 街之间。媒体报道称, 这里曾经是犹太人的地盘, 如今温州人占据一半天下, 温州籍批发商已达200 家, 在此工作的温州人逾千人。
华资金融业迅速扩张
据媒体报道, 美国华商创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将近2000 家( 这里不包括大陆、台湾和港资银行), 全美各地的华资银行有80 多家, 控制金额数百亿美元。随着华裔族群经济实力的增长, 为银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市场。美国华资银行在2005 至2006 年间,持续扩张, 以合并、收购及开设分行等手段发展壮大。
目前, 全美最大的3 家华资银行是华美银行、国泰万通金控和联合银行控股公司。2005年以来, 它们先后收购了11 家商业银行, 现已拥有191 家分行和6 个代表处, 其总资产已达322.8 亿美元。
国泰万通金控的分行网络已覆盖7 个州:加州31 家分行, 纽约州9 家分行, 新泽西州1 家, 马萨诸塞州1 家分行, 得州2 家分行,华盛顿州3 家分行, 伊利诺伊州3 家分行及香港1 家分行, 还有代表办事处分别设于台北、
上海。截至2007 年9 月30 日止, 该行总资产额达96 亿美元, 较2005 年底增加32 亿美元。
旧金山联合银行控股公司, 截至2007 年9 月30 日止, 联银总资产额已高达110.8 亿美元, 共设有51 家分行及贷款中心遍布于加州各大城市, 另有5 家分行位于纽约、5 家分行位于亚特兰大、3 家位于马萨诸塞州、2 家位于华盛顿州、1 家位于休斯敦和1 家位于香港, 并在中国上海、深圳及台北设有代表处。
总部设于洛杉矶的华美银行现已拥有72 家分行, 其中70 家分行位于南、北加州,1 家分行位于得州休斯敦,1 家分行在香港, 并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处。华美银行总资产额已达116 亿美元。
由于华人的高储蓄率和华资银行所拥有的语言、文化背景优势, 过去两年来华资银行均获得稳步成长。以华美、国泰和联银为例,2006 年上半年总体营利成长18%, 其收益率远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在美国华资金融业的发展中, 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的华裔证券商的成长不容小觑。由美国消费者杂志理财实验室进行的2005 和2006 年全美网络券商评选活动中, 仅有40 名员工的华人小公司“ 第一理财” 连续两次击败大公司, 夺得第一。这家20 多年前在法拉盛成立的公司,1997年靠着科技的优势, 推出, 成为美国最早正式建立网站的证券商之一。
高科技企业继续成长
美国华商的高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硅谷地区。有调查显示, 华人在硅谷创立的企业比重逐年增加, 每年以20% 的比例成长。2004 年度营业额评选出的硅谷上市公司150 大企业名单中,有11 家华裔企业。2005 年度营业额评选出的“ 硅谷上市公司150 大企业”,18 家华裔企业上榜。2006 年4 月旧金山评选上市“ 两百大企业”,20 余华裔参与创办的公司上榜。
如因特网华人创业的先驱、杨致远创立的“ 雅虎”。黄仁勋于1993 年创办的NVIDIA,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孙大卫和杜纪川1988 年在南加州芳泉谷创立的金士顿公司, 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存模块制造企
业。金士顿2007 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接近11亿美元, 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也由2006 年同期的16.7% 增长到了19.3%。
华裔IT 人不断在美国硅谷书写着传奇。1991 年, 朱敏和朋友创办了Future Labs 公司,4年后, 以1200 万美元顺利出售。1996 年他与朋友又共同创立了美国网迅(WebEx)。4 年后, 网迅在纳斯达克上市, 市值超过16 亿美元。2004年度, 网迅公司研发出技术一流的网络通讯平台产品, 以67% 的占有率在市场上遥遥领先。
加拿大华商 半数以上是新华商
80 年代以后, 加拿大华人经营的行业已扩展到房地产、石油、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计算机、通讯、能源、制药等领域。而传统的餐饮、杂货零售。
据报道, 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前, 加拿大华人主要以经营食杂店和其他诸如洗衣店和餐馆的小生意为主;80 年代以后, 华人经营的行业已扩展到房地产、石油、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计算机、通讯、能源、制药等领域。
而传统的餐饮、杂货零售以及服务族群的移民服务、职业介绍、旅游等等行业也因几十万华人新移民的新兴需求而繁荣兴旺。
有关资料显示, 房地产是加拿大华侨华人经营增长最快的行业, 也是投资额最大的行业。加拿大统计局2001 年人口普查数据发现,75% 的华裔户长拥有自己的房子。由于华人新移民的增加, 对居住、商业楼宇的需求剧增, 带动了加拿大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载至1995 年, 加拿大就有华人房地产公司500 家。香港富豪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兄弟等大量投资房地产, 台湾企业家创立的统一加拿大基金公司也在温哥华等地兴建大量房屋。据统计, 仅1990 年香港人在加拿大房地产方面的投资达160 亿加元。
在石油、金融保险行业, 港台和东南亚华商也有大量投资。李兆基、郑裕彤、何鸿隽合购买加拿大一石油公司组成纽玛克能源公司成为加拿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商; 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创办的银行获得显著成长。据统计,1999
年, 加拿大华侨华人创办的银行已有50 多家。
自1998 年以来, 中国大陆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 每年均有三四万人, 占该国接收移民总数的20% 左右。这部分人进入加拿大后, 有的在专业领域里奋斗有成, 在医药、法律、证券、会计等领域拥有和经营专业
公司; 不少人则因找不到合适的专业工作, 而进入超市、餐饮、食品制造、街头便利店、咖啡店等领域做了生意人, 从而推动了加国华人传统生意的变迁。
据媒体报道, 众多新移民的加入, 使得加拿大中餐业“ 百花齐放”。多伦多有800 多家中餐馆, 而在温哥华逾1100 家。这些餐馆随着华人移民来源地的不同而不断地改换风味和经营策略, 先是“ 港式西餐” 独步天下, 后来台湾式的“ 任点任食” 风行, 到后来北方饺子、上海菜、川菜和麻辣火锅店相继登台亮相, 为加拿大中餐业带来新气象。加拿大中餐业比较有规模的是文华连锁餐厅。截至2006 年底, 该餐厅已在安大略省拥有17 家餐
厅, 年营业额超过6000 万加元。
有关资料显示:1995 年, 加拿大经营贸易及零售业的华商有2500 多家, 资本总额约2.5亿加元。近年华人超市发展很快, 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等地的华人超市林立, 竞争激烈。福建新移民超市业崛起, 领军人物李贵先在5
年中创办了3 家华盛超市。以台湾移民为主体的大统华集团发展更为迅速。在占领了加西温哥华地区的市场后,2004 年也将版图扩展至多伦多。目前大统华在卑诗省、亚伯达省和安大略省共开了15 家连锁超市。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一个名为“ 世界唐人街” 的网上超市,于2006 年7 月在网上正式推出, 标志着电子商务已开始被引入到传统的华人超市领域。
随着新移民的增加, 加拿大华人文化传媒业进入发展时代。有关资料记载, 在1990 年时, 加拿大只有10 家当地印行的华文报刊( 日报和周报)。到2003 年, 全加的华文报刊已达50 多家。其台背景的大型报刊集团发展迅速, 大陆新移民创办的报纸也在增加。此外,香港大财团也进军加拿大广播电视传媒, 使加拿大文化传媒业出现了多元化、产业化发展的大型华人传媒集团。如新时代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加、深受华裔观众喜爱的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在专业技术领域,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企业家表现不俗。在IT 业, 何国源以30 万加元起家, 创办了加拿大ATI 技术有限公司, 成为全球知名的生产电脑图像晶片的供应商。2006年7 月24 日,AMD 与ATI 在美国纽约宣布进行合并, 交易金额约为54 亿美元。2006 年加拿大卑诗省新移民企业家奖颁奖, 来自香港的陈邓慧中被评选为“ 新兴科技” 类杰出企业家。她和丈夫共同创办的富达科技公司, 专注于零售、餐饮业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
如今已发展成在加拿大餐饮及零售市场中能与多家著名主流POS 系统公司齐名的IT 公司。
2005 年, 拥有10 项发明专利拥有人、中国大陆学人单婕跻身年度加拿大女企业家百强行列。1992 年她与同事创办生物制药公司CVTechnologies, 所开发的抗流感产品COLDfX在短短3 年之内就在加拿大家喻户晓,2004年公司销售额达4 亿加元。在TSX 创业板2005 年度最佳上市企业评选中, 单婕所创办的公司又荣登榜首, 并同时获得生命科学类优胜奖, 股票市值跃为3.25 亿, 增长率达到450%。
加拿大华商林成贤创办的达茂能源公司在2005 年获得快速发展, 在加拿大建成世界上首座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一座具备日处理农林业废料100 吨规模的生化燃油厂和生化燃油热电联供厂。由于该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已在加拿大、巴西、南非、中国、乌克兰、拉脱维亚、澳大利亚洲等地筹建多个生化燃油厂。
加拿大中华商会评选出的“2006 加拿大杰出华商” 也显示了华人技术移民在非专业领域里创业所取得的成功。工程师出身的马开廉, 购买经营华洪食品有限公司, 成功将小笼包、水饺、馄饨等系列中式食品畅销到多伦多
中式酒楼及餐馆, 还打进了150 家超市的柜台。华裔核物理学家庞海福涉足房地产领域, 并创办集团公司, 短短3 年内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公司效益不断提高。
加拿大华人企业家的拓展为加国经济做出了贡献, 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2006年, 中国大陆申请加拿大技术移民的人数大幅下跌了约50%; 不少移民因为就业困难, 进入加拿大不久就重返大陆。税重、赚钱有限的
大环境也令很多香港移民选择回流。一些华商转向大陆发展。原多伦多台商会会长杨振洋,2006 年举家搬迁上海浦东, 从事房地产生意。原来在多伦多餐饮界的名人, 现任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监事长的秦倩, 也转往上海发
展。需求减少、竞争加剧是加拿大华商正在面临的大问题。
中南美洲华商 小企业为主
除了老华侨外, 新移民华商在中南美拓展的脚步十分迅速。传统的中餐业仍是中南美洲华侨华人谋生的重要行业。
近年来中南美洲( 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等地)华人数量增长很快, 主要为中国大陆移民。在中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 华侨华人在20 万至25 万之间。华侨华人在当地落脚之后,均从事小本经营的企业以谋生。其发展特点如下:
中南美洲华商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中南美洲华人过去经营的主要行业有中餐馆、杂货铺、洗衣店等。近年来, 华人经营的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到超市、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现代化农场和制造业等, 中南美洲华人的经济实力有了快速的增长。
早期华人移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大多已成为餐馆、商铺、钱庄、银楼、贸易公司的老板。其中一些人的家族产业已经发展到很大规模。如中南美洲大型超级市场协会主席、墨西哥华商李华文, 其家族在墨西哥拥有120
家超级市场;6 个占地4 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一个年出栏量65000 头牛的养殖场; 占地15 公顷的温室种植园和4500 公顷的耕地。李氏家族企业已发展成为经营超级市场、农产品、肉类加工、水产品进出口等多行业的跨国集团。
在秘鲁, 华人黄氏家族成为秘鲁超市业中的佼佼者。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黄氏集团在各地开办的大型高级超市连锁店“WONG( 超市王)” 已经有15 家; 开办的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超市“Metro( 米得罗)” 超市5 家。2006 年黄氏家族又把目光瞄准了贫困阶层的消费群体,诞生了第一家“Ecco” 仓储店。每年秘鲁国庆日(7 月28 日), 黄氏集团的花车大游行和晚上的烟花表演, 成了利马市民庆祝国庆最具吸引力和最受欢迎的节目, 展示了该集团的雄厚实力。
华人企业家林训明, 是巴西植物油集团及巴西石化集团的创始人。林训明的无纺布厂、无纺布产量居全巴西第一。林氏家族现在涉足饮料包装的产销、石化加工和植林等多种行业。
除了老华侨外, 新移民华商在中南美拓展的脚步十分迅速。传统的中餐业仍是中南美洲华侨华人谋生的重要行业。据报道, 秘鲁有4000 多家中餐馆, 其中利马就有3000 多家, 占当地餐饮业的30%。智利的圣地亚哥有近600 家中餐馆,其营业额占整个城市餐饮业的23%。有数千华人的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也有200 多家中餐馆。中餐业在中南美洲历史悠久, 已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生活, 在当地餐饮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杂货业大发展。在委内瑞拉, 华人开办的小超市、小百货店已超过5000 家,16 万华人中有三分之二靠此谋生。在哥斯达黎加的柠檬省、泮打连省, 分别有60% 和80% 的商铺产权由华人拥有。与以华人族群为主要对象的北美华人超市、杂货店不同, 南美的华人超市、商店面向的是当地居民, 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
在巴西, 早期华人移民多是流动商贩, 从提包做生意起步, 积累资金后再开店, 而如今不少的新移民在国内就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 携资直接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或创办实业。据巴西温州同乡会会长张伟介绍, 巴西温州人有5000 多人, 很多人一到巴西就开店、设立公司, 自己做老板。巴西圣保罗的25 街购物中心是南美最大的小商品贸易集散中心, 过去经商者主要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最近10 年来华商不惜代价的收购, 已使这里成为华人心目中的“ 唐人街”。
如今这条街数个商业城中已开有700 余家华人商店, 主要经销中国商品。
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给华商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巴西的一项调查显示,25 街已成为巴西高薪阶层心目中的购物天堂, 前往25 街的消费者中有58% 属于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调查还显示, 大部分属于这个阶层的消费者被25 街价格低廉的电器和电子游戏产品所吸引。
中南美洲华人经济虽然发展很快, 但也存在不少隐忧。大部分新移民经商者为小本经营, 在资金、市场以及语言方面与本地企业竞争存在差距。部分行业高度密集, 导致华商竞争激烈; 治安问题较严重,2005 年委内瑞拉华人商店接二连三遭到当地人哄抢; 在巴西25 街, 由于出售仿冒商品华人商店屡遭当地执法者查抄。
由于经济的互补性较强, 华商依托祖国在中南美洲拓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优化贸易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团结互助共同维权是华商在中南美洲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阿根廷华人超市遍布全国
在旅阿华人涉足的行业中, 零售业发展最快。据华人超市公会最新资料显示, 目前在阿根廷的华人超市已经有4000 余家, 其中首都地区有1300 家左右, 大布省地区1000 家, 圣菲省大约110 家, 门多萨省和内乌肯省大约100 家,其余各省加起来大约1590 家。而今, 华人超市以每月新增19 家的速度继续扩张其领地, 年营业额已经达到100 亿比索, 并为当地创造了约8000 个就业岗位。
阿根廷华人超市出售的商品种类有日用品、蔬菜、水果和肉类等, 营业面积大多数在250-300 平方米之间, 平均雇佣2-3 名员工,投资金额一般在10 万-20 万美元, 大多数业主都能在2-3 年后收回投资成本。由于开超市所
需的技术含量少、准入门槛低、现金回流快, 新移民成了华人超市的主要力量。与阿根廷当地人开办的超市相比, 华人业主信用较好, 多以现金方式向当地货物供应商结算, 很少拖欠款。
华人超市以价格便宜, 薄利多销, 营业时间长而占优势。新移民一般开店两三年以后, 经济条件就能有较大改善。从阿根廷2001 年发生经济危机以来, 华人超市以极快的速度扩张。据有关部门统计, 危机之前, 华人超市在阿根廷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 而到2006 年, 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
香港商人投资内地与本地
从绝对数量看, 港资依然在中国外来投资榜上占据第一位, 在众多省、市、自治区中稳居境外投资国家和地区之首。
香港经济从2005 年起出现复苏势头, 本地生产总值连续3 年平均保持7% 以上的正增长。股市、地产、商业市道走出低谷, 华商投资又趋活跃。
港商继续大举投资内地
世界瞩目中国, 港商近水楼台。2006 年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港资仍在扮演与台资、美欧日、东南亚资本相若的重要角色。从绝对数量看, 港资依然在中国外来投资榜上占据第一位, 在众多省、市、自治区中稳居境外投资国家和地区之首。
京港、沪港等合作日益密切。港资已成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 在园区的“ 三资” 企业中, 港资企业占近四分之一。2006 年, 搭奥运东风, 港商在京投资金额达9.3亿美元, 比2005 年上升超过六成; 至同年年底,港商在北京累计投资企业达到2932 个, 投资额超过80 亿美元, 在北京市境外投资者名单中排名第一。在上海,2006 年香港对沪直接投入的合同外资为35.39 亿美元, 占上海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24.3%。截至2007 年4 月底, 香港累计在上海直接投资项目达13175 个, 合同外资281.7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26.7%, 处于各国和地区在上海投资排名第一位。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 截至2007年11 月底, 内地累计吸收香港直接投资3021.9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 港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0.5%, 排第一位。
综合观之,2005 年以来, 港商尤其是香港的华商, 在投资中国内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1. 投资领域更宽。除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港商的触角伸向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衣食住行、零售百货、美容纤体、医药卫生、物业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 服务业成为主要增长点。香港是多功能的国际服务中心, 服务业占香港经济总量九成以上。随着内地对服务业的强劲需求以及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简称) 的演进, 香港的服务业正展现实力和厚势。2007 年4 月起, 首批有4 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其中3 家来自香港。仅2006 年至2007 年3 月底, 广东便吸收香港服务业企业逾5670 多家, 实际投资累计超过373 亿元人民币。而在房地产方面, 香港的华商, 以李嘉诚父子、郑裕彤父子、郭炳湘三兄弟、李兆基、九龙仓为代表, 增加土地储备, 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亮点。内地房地产业务盈利56.67 亿港元、同比增长44% 的和记黄埔,已经把94% 的土地和项目投在了内地;2006 年花了约66 亿港元在内地买地的恒基地产, 又在内地30 多个二、三线城市进行地块磋商。
2. 投资地域更广, 港资继续演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东北三省发展之势。在西安、重庆、成都等地, 频频出现香港企业家的身影。2007 年4 月19 日, 李嘉诚麾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合宣布, 以24.53亿元人民币投得重庆市南岸区的一处住宅及商业用地, 便是一例。
3. 投资方式更加多元, 包括设立基金,“ 化身” 内地赴港上市企业策略投资人, 购买人民币债券等。在天津滨海新区, 香港中华总商会设立了高达200 亿元的基金, 用于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港交所显示, 自1993 年1 月以来,内地企业在香港的股份募资总额达1.83 万亿港元, 占同期香港市场股份募资总额的57%; 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达431 家, 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35%; 在港上市内地企业市值达11.82 万亿港元, 占港股总市值的58%。这些企业的股份上市, 多获港人热捧, 而香港本地一些著名企业常常出大手笔购买股份, 成为策略投资方, 不
啻为对内地企业的另类投资。
4. 盈利高, 捐助更慷慨, 树企业和个人形象。2007 年台湾《天下》杂志首度制作“ 华商天下1000 大” 排名, 获利润最高的前10 名均由港商包办, 主因是香港背靠内地, 内地经济的腾飞为他们的获利提供了大好时机。近年来, 港商捐助内地, 更显慷慨。热心公益事业的“ 红色资本家” 霍英东、庄世平虽然先后去世, 令人唏嘘, 但热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却在其他港商身上继承了下来, 内地的各种公益事业不断得到他们的捐助。2006 年, 香港首富李嘉诚表示, 未来将把三分之一的个人财产捐作公益慈善之用;
目前, 他所领导的长江实业集团及李嘉诚基金会共捐资110 亿港元, 其中,61% 的资金投放在内地的项目。另一个代表性人物是处事低调、近年趋于活跃的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2006 年底, 他向“ 温暖工程” 捐资3.3 亿人民币, 用于在内地中西部地区培训转移100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培训1 万名乡村医生。
5. 随着内地经济起飞, 人民币升值, 员工薪金上涨、政府优惠政策减少或取消、环保要求增加、能源地区性季节性紧张等, 港企在内地面临发展“ 瓶颈”, 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 感叹风光不再。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专责小组2007 年7 月发表的报告估计,有关政策虽对港企构成一定压力, 但亦迫使港企积极升级转型, 开拓内销市场。
港商在海外投资情况
港商积极投资内地, 但也注意降低、规避风险,“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 现时有25 万名职员, 在全球55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 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集团。
一些海外新兴市场, 成为投资人的“ 新宠”。比如越南,2007 年1 月加入世贸组织。为抢占先机,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吴光正率领了一个17 人商贸团访越。吴光正指出, 越南吸引香港企业的两大卖点, 是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具备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特别是制衣和电子业。
据统计,2006 年1-9 月, 港越两地贸易额大幅增长19.5%, 至21 亿美元。同一期间, 越南从香港吸纳了超过6 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是越南外来直接投资之冠。越南政府预计2007年全年吸纳的外资有望超过200 亿美元。
CEPA 不断深化 香港受惠最大
CEPA, 是“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的英文简称。有人形象称之为“ 丝帕”。它是“ 一国两制” 之下一个特殊的、开放性的安排。在帮助香港经济走出困境、惠及广大香港同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 和2006年,CEPA 为香港制造业带来额外资本投资额为3.05 亿元, 预计2007 年及之后会再有2.39 亿元投资。研究估计,2004-2006 年间CEPA 为香港创造3.6 万个新职位, 预计2007 年及之后会再增逾3600 个新职位。
经国务院批准,2007 年6 月29 日,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长唐英年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200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新增了摄影、体育、环境等11 个领域的开放内容, 加上以往已经开放的27 个领域, 目前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已达38 个。在医疗、保险、银行、证券、旅游、个体工商户等原有17 个领域开放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香港服务提供者进入内地市场的准入条件。加上之前已经采取的152 项开放措施,目前CEPA 共包括192 项开放措施, 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日韩及东南亚华商 稳步求发展
在日华商热切希望企业能走出各自的家庭门户,在中华民族大概念和国际化大背景下, 结成企业同盟军, 形成大交融、大协作、大整合的局面,构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的商业发展格局。
亚洲其他地区的华商, 特别是东南亚华商,经过数十年奋斗, 甚至几代人的积累, 一直在稳步发展, 实力是比较雄厚的。
华商为东南亚及中国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在东南亚股票市场上, 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东南亚各国的首富都是华商: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资产2006 年达到76 亿美元, 较上年增加了20 亿美元; 泰国首富、有“ 世界三大饲料厂” 之称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 总资产超过35 亿美元; 新加坡首富、丰隆集团主席郭令明, 资产28 亿美元; 印尼首富、有“ 丁香烟大王” 之称的蔡道行, 资产26 亿美元;
菲律宾首富陈永栽, 资产23 亿美元。他们既热爱祖( 籍) 国, 也热爱所在国人民, 为当地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南亚华商前来中国投资的重点是房地产、金融、零售业等, 如上海“ 不夜城” 的兴建,北京王府井街道的改造, 洛阳工业中心和商业区的开发, 都有东南亚华商参与投资, 在汕头、广州、厦门、海南等地还出现了东南亚华资银行。东南亚华商的投资规模比较大, 如泰国正大集团在四川省设立投资项目10 多个, 总投资8 亿多元; 菲律宾的亚洲世界集团在河南洛阳订一系列开发项目, 总投资额超过100 亿元。
印尼金锋集团总裁林文光说:“ 因为拥有血缘、地缘和商缘的优势, 华商可以成为投资中国最好的合作者, 也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最佳中介。”
建立“ 工业园”, 是东南亚华商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一个形式。新加坡在苏州、无锡和沈阳建有“ 新加坡工业园”, 在杭州建有“ 新加坡杭州科技园”, 在成都建有“ 成都高新区新加坡工业园”; 马来西亚在江苏通州建有“ 江苏通州马来西亚工业园”, 在宁波建有“ 马来西亚工业园”; 菲律宾在河北石家庄建有“ 菲律宾晶牛工业园”。这些工业园的建立, 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企业竞相追逐的投资热点, 吸引着众多华商纷至沓来。
日本华人70 万, 华商多数仍在创业阶段
据有关报道, 日本现有华人70 多万。在日本长久居住的华人于2005 年首次突破10 万人大关, 加入日本国籍的华人也于2006 年突破10 万人大关。据日本法务省民事局公布, 到2006 年
末, 华人加入日本国籍的统计数字为101109 人。
日本的华侨华人以上海和江浙两省为多, 来自福建、北京的也有不少。日本华侨华人经济多属中小规模, 整体实力不强。行业主要有餐馆、娱乐、贸易、房地产、金融、旅游、食品杂货、软件开发、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 其中餐馆业约有7000 多家,从业人口占在日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日本, 也有少数华人财产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 如吴百福经营“ 日清食品”, 以制造方便面起家,规模很大, 几乎垄断了日本市场。
据日本中华总商会的登记, 华商在日本的企业共有226 家, 其中约有70 家与贸易有关。从事自中国进口贸易的在日华商多是做物产、食品、服装类; 从事日本往中国出口贸易的多在电子零部件类等。
在日华商企业中,IT 产业占20% 以上, 多达数百家。但据业内人士透露, 真正有自己产品的却屈指可数。不过, 以IT 产业为代表的华商高技术企业呈现出不断走强趋势, 有3 家高技术企业已经上市, 分别是在东证一部上市的
SoftBrain、EPS 和在创业板Jasdaq 市场上市的SJ Holdings。这显示华人IT 业的实力已被日本市场认可。
日本中华总商会颜安会长指出, 日本华侨华人企业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个别企业的规模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快速扩张;2、华商认清了企业经营的本质不是跟风, 不是模仿, 而是应变、创新, 追求个性;3、随着技术的变化, 华
人企业的财富来源和组织结构也发生着以智能为核心的新变化;4、思维模式多样化, 就像一只逆时针行走的表, 变换方向也同样可以达成目标。为此, 在日华商热切希望企业能走出各自的家庭门户, 在中华民族大概念和国际化大背景下, 结成企业同盟军, 形成大交融、大协作、大整合的局面, 构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的商业发展格局。
中韩贸易超常发展, 华商商机大
目前, 常住韩国的华人只有1.7 万人左右,韩国被称为“ 世界上惟一没有唐人街的国度”。
在韩国兴建“ 中国城” 已成为韩国各界的共识。2006 年7 月13 日,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公布了名为《振兴中国城方案》的报告, 呼吁韩国政府采取措施, 在首尔恢复和兴建“ 中国城”。方案描绘了“ 中国城” 在韩国的美好前景, 分析说“ 中国城” 可能会产生近24万亿韩元( 约合250 亿美元) 的经济效益, 还能创造12 万亿韩元( 约合125 亿美元) 的附加价值及92 万个就业机会。不仅如此,“ 中国城”的启动还可能引来国际华商资本的持续流入。
据韩国报纸披露, 韩国有多个城市如首尔、仁川、釜山、全州、群山、高阳一山等都在筹划兴建“ 中国城” 项目。首尔的“ 一山中国城”,落成之后将是韩国规模最大的唐人街, 有公园、商店街、医疗中心, 还有清华大学分校。
欧洲华商 传统餐饮业为主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较短, 华商经济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 欧洲华商经济将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传统餐饮业是欧洲华商的支柱产业
在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 传统的餐饮业是支柱产业。据统计, 英国有中餐馆约9000 家; 法国有中餐馆8000 家, 其中巴黎地区有6000 家;德国中餐馆和华人速食店超过7000 家,90% 华侨华人依靠餐饮业谋生; 西班牙目前中餐馆已达3000 家, 巴塞罗纳有600 多家; 荷兰有中餐馆2200 多家; 奥地利有中餐馆800 多家; 葡萄牙有600 多家。华人大型餐馆、酒楼, 多由香港餐饮财团投资经营, 菜式考究, 装潢豪华, 还设有卡拉房; 中型餐馆多是华侨华人经营, 以菜式可口多样著称; 小型餐馆和外卖店走大众化路线,以便宜套餐、小食吸引着一般民众。
杂货业是欧洲华侨华人另一支柱行业, 主要经营亚洲食品、蔬菜、水果等, 兼营家庭生活用品。传统行业还有皮革业, 以批发为主, 主要从中国进口皮革产品, 在法国, 从事皮革业生意的华商就有600 多家; 旅馆旅游业, 多为旅游礼品店、中小型旅馆以及旅行社; 贸易业, 主要经营亚洲土特产、工艺品等; 运输业, 以小型运输公司、出租汽车公司为主; 文化娱乐业, 有些是较大型的夜总会, 为数较多的是录像带出租店、卡拉OK。此外, 还有理发美容、自助洗衣店、家具店、钟表店等。
欧洲华侨华人经营的工业产品以轻工业为主, 主要是皮件制品、成衣厂、食品厂等。近几年,中医中药业在欧洲各国发展很快。据统计, 目前欧洲有中医师和针灸师12 万人, 患者应诊每年超过500 万人次。
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欧洲华商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涉足科技、教育、文化各界, 开拓了金融、海运、贸易等行业。陈克威、陈克光兄弟开设的陈氏兄弟百货公司, 为法国最大规模的亚洲食品及用品商场, 年营业额达10 亿法郎, 进入了法国500 强企业。英国的“ 荣业行” 由原来的一间杂货铺发展成为集团
企业, 资产逾亿英镑。丹麦的“ 春卷大王” 范岁久, 建立了拥有14 条自动生产线, 日产春卷50 万只的冷冻食品厂, 产品不仅满足丹麦消费者的需要, 而且远销德国、荷兰、法国以及美国、新加坡、日本。这种多样性的企业格局, 标志着欧洲华侨华人的资本经济活动跃上了新的台阶。
欧洲华商的经营管理观念正在变化, 逐步地实现现代化。老一代华商企业大都从夫妻、父子或兄弟创业起家, 在管理上属于传统的家族型。随着企业的成长以及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不少华商逐步摆脱传统保守的经营方式, 以重金聘请行家出任经理而不再只在家庭成员中物色人选; 聘用法律顾问和会计师, 了解、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努力汲取现代企业管理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学会动用传媒, 树立华人企业的形象, 搞好公关等。
欧洲交通便利, 商业资讯发达, 欧洲的华商们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华商之间的华人商号、企业互通有无,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工商界建立联系。譬如,有的欧洲华商与港商合作投资餐馆业, 有的则在无线电话制造业、半导体工业方面投资设厂。有的欧洲华商与台商合作, 在德国、法国投资电脑
装配等。欧洲华商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资本有限, 大财团尚未出现, 因此目前的这种合作仅仅是个开始。今后, 随着欧洲与中国大陆、港澳台的经贸联系日益增多, 这种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倾向会继续加强。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较短, 华商经济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 欧洲华商经济将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可以预测, 在进一步积累资金的基础上, 欧洲华商将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 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实现从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 并向国际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意大利华商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意大利的华人现在已有10 多万人, 主要聚居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都灵、威尼斯等大城市。随着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意大利成为新的留学热点, 留意学生人数呈几何数增长。移居意大利的华人不仅没有成为意大利政府的负担, 相反, 华企、华商已经成为意大利华人主要聚集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一批华人第二代年轻人, 大多出生在意大利, 有着很好的融合意识, 起到了中介和桥梁作用。
意大利华人的传统行业是中餐业、皮革业和制衣业。近年来, 意大利华商逐渐转向进出口贸易、中医药、房地产中介、百货批发零售等服务性行业, 一批初具规模的经贸公司、咨询公司、超级市场、文化公司也已出现。
米兰的保罗萨比区是一处华人聚集的商业区, 华商批发业户已经达到近600 家。米兰市政府宣布在米兰市黄金地段新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无偿提供近10 万平方米的土地建造贸易批发中心, 并承诺以最优惠的条件为保罗萨比区华人批发商提供最佳的经营场地。
东欧华商经营中国商品业务不断发展东欧华商最集中的国家是匈牙利, 目前约有华侨华人2 万-3 万, 是东欧地区最大华人群体。罗马尼亚有华侨华人近万, 也是华商比较集中的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也有数量不等的华侨华人。
欧洲的首家华人企业工业园在波兰科沙林市, 是波兰华人企业阿来利克集团开办的。从事家电、自行车、纺织品服装、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中国工业园希望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打入欧洲市场的一个跳板。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在10 多年前闻名遐迩, 曾是周围许多国家客商采购中国商品的主要场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北郊的欧罗巴、四虎、尼罗等市场组成的批发中心, 则被认为是东欧最大的中国服装、鞋帽和百货集散地。
早在几年前, 一些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东欧华商开始走出四虎、尼罗市场, 告别了服装、鞋帽、小百货, 开始涉足家电产品, 并在当地注册商标, 通过在国内贴标生产的模式走品牌道路。
有的华商还因地制宜, 改变从国内进口为向国内出口, 如一些罗马尼亚华商全力投入向中国出口喀尔巴阡山区的优质木材, 还有的华商或自筹资金, 或联手当地大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商厦等, 用以改善中国商品的经销环境。
总之, 东欧华商要想继续发展, 就需与时俱进, 尽快走出目前这些不适应欧盟要求的不正规经营场所, 改变多年养成的以价取胜、以量取胜和不正规的经营方式, 进入当地的营销主渠道和正规的经营场所,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
则进行操作。
大洋洲华商 业务迅猛发展
在澳华人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些老移民的后代和新移民开始涉足科研、教育、电脑、电信、保险、房地产等行业, 其发展势头令人瞩目。
据《人民日报( 海外版)》报道, 大洋洲的华侨华人总数为80 多万人。其中以澳大利亚为最多, 大约近70 万人; 新西兰14 万多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约5000 人; 所罗门群岛约1000 人。
澳大利亚华商半数以上集中在悉尼据统计,1966 年, 澳大利亚华人为26723人, 占总人口的0.23%。1966 年3 月, 澳政府初步废除了“ 白澳政策”。1974 年, 政府宣布新的移民政策, 即全球一致, 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自此,30 多年来, 澳大利亚开始接纳大批华裔移民。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总数约15 万-20 万人。
悉尼和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也是近年来华人的聚居地。来此定居较早的华人移民, 大多从经营中餐馆、杂货店、肉铺等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生意起家。他们早开门、晚关门, 终日辛勤劳作, 一点一滴积攒着家业。
早年从上海移民澳大利亚的陈锡恩以纺织业起步, 后来又投资房地产, 生意越做越大,终于登上了澳大利亚富人排行榜。李先生, 是从小杂货店起家, 几十年过去了, 现在他的家业已经增长了数十倍, 在悉尼有10 余家连锁食
品杂货店。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 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了长足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让在澳华人挺直了腰杆, 在澳华人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些老移民的后代和新移民开始涉足科研、教育、电脑、电信、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其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有的大陆移民背靠祖国市场的优势, 开展进出口加工、融资、旅游等贸易, 生意规模上了台阶。譬如, 以经济移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的傅显达就是一例。已经50多岁的他, 目前个人资产达到3.55 亿澳元, 拥有16 个大购物中心, 在澳大利亚的富人榜上排在第47 位。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布里斯本阳光海岸已预留100 多公顷土地, 用来发展一个3.5 亿澳元的华人主题旅游及教育中心。一个华资集团收购了40 公顷土地, 建造全球“ 最新的高科技中国城”。据《星岛日报》报道, 澳大利亚上市华商SABINA 共斥资1000 万澳元建造“ 中华世界” 项目。“ 中华世界” 将设有贸易办事处,供中国各省租用, 而“ 帝王宫殿” 可以举行帝王主题的婚礼, 另有高档的度假别墅供中国来的游客享用。
巴布亚新几内亚华商为当地社会做贡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大约有5000 人左右,所罗门群岛的华人大约有1000 人左右, 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取得当地国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大部分居住在首都莫尔兹比港, 也有建立农
场和种植园而住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所罗门群岛的华人大部分居住在首都霍尼亚拉, 主要经济活动是经商。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岛屿国家, 有“ 世界鳄鱼之都”( 鳄鱼养殖极为发达) 之称, 矿产、石油、林业、渔业和经济作物种植资源丰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那里的陆上和海上交通不发达, 公路不多, 几乎全靠空运。岛内村落之间靠卡车、小厢型车来往, 高地峡谷、深沟切割处, 则设有网状便桥或吊桥衔接。在这里的华人大多以经商为主, 靠勤劳节俭、家庭与宗族关系成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社会中, 亲属关系是商业组织的基础, 是他们做生意成功的主要原因。
中非贸易增加促进非洲华商发展
目前在非洲华侨华人达50 多万, 在南非有近30 万。非洲所有的53 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 都有华商的身影。
据媒体报道, 目前在非洲华侨华人达50 多万, 在南非有近30 万。非洲所有的53 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 都有华商的身影。
近年来在中外贸易中, 中非贸易成为一个亮点。随着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断提高, 贸易和项目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国对非洲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非洲国家众多, 情况复杂, 与国有企业相比, 私有企业在当地发展更方便, 也更灵活。因此, 中国政府鼓励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同时到非洲发展。也就是从那时起, 许多华商抓住机遇, 开始大规模进入非洲。于是, 人们将这个阶段称为“ 中非合作新时代”。2007 年前10 个月, 中非贸易额达587.2 亿美元。
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运用国际化发展的手段提升自身实力, 非洲逐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中国在非洲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等国家成立了11 个贸易中心, 制定了专门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拓展业务, 如政府提供贴息贷款, 设立专项资金,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 简化审批程序等, 重点促进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
在非洲的华商, 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 第一类是中字号的大型国企和中兴通讯、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 它们在国外主要以承接大型工程为主; 第二类是一些把工厂移到非洲的制造业企业, 因为税率和劳动力价格的因素, 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避开西方国家诸如配额之类的非关税壁垒。第三类是商贩, 他们主要是把中国的商品运到非洲去销售。非洲的华商,按规模大小也可以分成三类: 大型的如矿产开发; 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 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
非洲许多国家都具有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
这些国家希望经济多元化发展, 不用依赖某一种资源性产品。中国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生产设备都比较适合非洲的发展需要, 而中国产品的价格与非洲的发展正好实现对接, 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