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保护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保护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保护制度

篇1

第二条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三条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不受本条例保护。

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四条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第五条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

(一)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

(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六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一)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五)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

(六)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

(七)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八)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第七条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第八条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或者国家教育规划,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已经发表作品的片断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制作课件,由制作课件或者依法取得课件的远程教育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向注册学生提供,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九条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公众免费提供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种植养殖、防病治病、防灾减灾等与扶助贫困有关的作品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前公告拟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拟支付报酬的标准。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著作权人不同意提供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提供其作品;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著作权人没有异议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其作品,并按照公告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著作权人的作品后,著作权人不同意提供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删除著作权人的作品,并按照公告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提供作品期间的报酬。

依照前款规定提供作品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

第十条依照本条例规定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其作品的,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除本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六)项、第七条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声明不许提供的作品;

(二)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

(三)依照本条例规定支付报酬;

(四)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著作权人的作品,并防止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著作权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

(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一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六条至第十条的规定。

第十二条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避开技术措施,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开技术措施的技术、装置或者部件,不得侵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通过信息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而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只能通过信息网络获取;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而该作品只能通过信息网络获取;(三)国家机关依照行政、司法程序执行公务;

(四)在信息网络上对计算机及其系统或者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第十三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查处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资料。

第十四条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认为其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通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通知书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权利人应当对通知书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并同时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网络地址不明、无法转送的,应当将通知书的内容同时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第十六条服务对象接到网络服务提供者转送的通知书后,认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侵犯他人权利的,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说明,要求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书面说明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恢复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不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服务对象应当对书面说明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后,应当立即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可以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同时将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转送权利人。权利人不得再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第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之一的,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通过信息网络擅自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

(二)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

(三)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

(四)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超过规定范围,或者未按照公告的标准支付报酬,或者在权利人不同意提供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后未立即删除的;

(五)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指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或者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称),或者未支付报酬,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未防止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权利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或者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的;

(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获得经济利益的;

(三)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在提供前公告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称)以及报酬标准的。

第二十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服务对象的指令提供网络自动接入服务,或者对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提供自动传输服务,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选择并且未改变所传输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二)向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防止指定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

第二十一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自动存储从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向服务对象提供,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改变自动存储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二)不影响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原网络服务提供者掌握服务对象获取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情况;

(三)在原网络服务提供者修改、删除或者屏蔽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时,根据技术安排自动予以修改、删除或者屏蔽。

第二十二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明确标示该信息存储空间是为服务对象所提供,并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网络地址;

(二)未改变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三)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

(四)未从服务对象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五)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二十三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第二十四条因权利人的通知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错误删除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错误断开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失的,权利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或者拖延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资料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篇2

关键词:个人信息 法律保护 保护模式

有学者认为,我国应采用统一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将有关公共机构和私营组织收集、使用、存储、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在同一部法律中予以规范。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应当采用分散立法的模式,将有关个人信息的保护内容规定在不同的法律中。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快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关于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模式,结合我国现有法律体制,理性地选择和建构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模式和具体制度。

一、 中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的问题。虽然中国很多个人和机构已经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专家学者也一直呼吁立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不进行保护。目前,中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主要在法律法规中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的个别条款中有所体现。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可以分为法律的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所谓法律的直接保护就是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间接保护就是法律、法规通过提出对“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个人秘密”等和个人信息相关的方面进行保护进从而达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1. 中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直接保护

当前中国法律中直接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的数量较少,其中全国性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直接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l2条第3款规定:“护照签发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因制作、签发护照而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6条第3款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知悉的公民的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7)》新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加大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规范效力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直接提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也仅有几项。少数地方性法规中,也偶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直接规定。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部门规章——《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6月16日通过,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流通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可以看做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特殊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2. 中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间接保护

除了上述直接明确地提出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外,中国还存在一些通过规定保护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个人秘密等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方面进而来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在根本大法方面,中国《宪法1982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等相关条款均可理解为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宪法依据。在国家的基本部门法中,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

二、 建构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模式与制度

1.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模式

综合上述美国和欧洲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优点,我国宜采用行业自律与立法规制相结合、综合立法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这种保护模式要求:第一,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法,在其中规定国家、公共团体和私营组织有关个人信息的行为规范,制定完善的法律措施来界定信息自由流动的底线,并以此作为个人信息使用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第二,制定相关单行法作为个人信息保护辅助立法,在其中设定行业自律性规范或要求个人信息控制人作出单方承诺,在整个社会中倡导行业自律的重要性。

2.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理念

保持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是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当坚持的重要理念。保护个人信息的健康、有序流动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推动个人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技巧才有可能达到极致,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着对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的立法技术水平。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国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理念应当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在经济发展占上风的时候,应当强调信息合理流动的重要性,反之,则强调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3.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法治国家和信息化社会中,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所有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必须由信息持有者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经过权利主体的合法授权后进行;二是合理性原则,即列入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范围的个人信息必须符合善良风俗和人类基本的道德价值,否则不能成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对象;三是必要性原则,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阻碍人们之间正常的信息交流,这是个人信息获得保护的限制性条件。

综上所述,从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看,内容完整,体系健全,但缺陷是仅仅注重人格权保护,而忽视财产权保护。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看,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极其不完善的。中国急需一部统一的、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从民事、刑事、行政几方面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以适应当前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8.

篇3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但是,造成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例,在基层医院是比较少见的,报告患者1例,是正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男,年龄24岁,病人在干活时突然倒在地上,颜面口唇发绀,几位农民工兄弟将病人迅速抬入急诊室,经过全院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利用一切抢救设备,紧紧抓住这个决定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终于成功挽救了这位即将死亡的年轻生命。此刻,更深深地理解救死扶伤的内涵。

病历资料

2010年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10:00,几位农民工用木板抬着位病人,一边喊病人的名字,一边向急诊诊室奔跑,病人刚放在诊查床上,突然出现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血压测不清,呼吸心跳停止,我们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加压给氧,迅速建立起静脉通道,立即静脉推注肾上腺素2mg,纳洛酮0.8mg,地塞米松10mg,此时心电监护提示:室速、室颤,马上进行电击除颤,300瓦秒,心脏未恢复跳动,马上又进行第2次除颤,给予360瓦秒,静脉重复推注肾上腺素2mg,纳洛酮0.8mg,此时建立3组静脉通道:第1通道,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多巴胺80mg+地塞米松10mg;第2通道,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利多卡因200mg;第3通道,5%碳酸氢钠注射液150ml静滴。经过30分钟的奋力抢救,心跳、呼吸恢复,病人脱险,给予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109>/sup>/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 350U,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50U。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多数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可以继发于呼吸道、消化道的病毒感染后,与病毒的持续复制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可无特殊临床表现,常为临床医生所忽略,这样会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个别的演变成心肌病,极重者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性猝死。本例病人,是一位年仅24岁的农民工,10天前因着凉,患感冒但不发热,只是咽部疼痛,轻微咳嗽,没在意,未用任何药物,也没有好好休息,差一点儿失去生命,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心肌炎的各种临床表现,此外对心肌炎的预后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篇4

【关键词】静脉配置中心;配制细胞毒性药物;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静脉配置中心,从字面上看,指的就是集中配置静脉用药物的地方。其工作环境符合GMP 标准,而且依据了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工作人员都是经过学习系统的药学和护理学专业的人员,按照严格的操作标准进行药物的配置,从而为临床药物的治疗和用药提供服务。静脉配置中心的建立能够加强使用药品过程中的质量,保障静脉滴注药物的安全性和无菌性,降低药物的活性,[1]增强稳定性。但是,研究发现,静脉配置中心配置细胞毒性药物对工作人员有潜在的危害。一下重点介绍其危害性,并提出一些防护对策。

1 细胞毒性药物的介绍及其职业危害性

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等一类的烷化剂。它是抗肿瘤药物,其中的细胞毒主要在于烷化DNA分子里德腺嘌呤,从而导致单链断裂,使得双螺旋连联合,从而改变了DNA的结构,破坏了其原本的功能,进一步抑制细胞分裂,因此可以用来治疗肿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有五十种细胞毒性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具有特殊性,它无法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所以在将肿瘤细胞杀死之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影响到机体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配置细胞毒性药物时,工作人员很容易接触到这些化疗药物,又由于配置细胞毒性药物的量比较大、所用时间较长,在配置中心的密闭空间内更容易受到细胞毒性药物的伤害,有可能导致癌症。

在静脉配置中心配置毒性药物的潜在的职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工作人员在配置细胞毒性药物时候,开启粉剂瓶,抽取瓶装液体时,药液都会外泄,只不过人眼看不见而已,这些药液在空气中形成含有毒性的气体,人体通过皮肤、呼吸等会不自觉的吸入,从而抑制骨髓生长,进而导致白细胞的下降。[2]其二,引起肠道方面的疾病,细胞毒性药物会刺激到延髓,从而让人想要呕吐,而消化道粘膜的损伤进一步引起咽炎、喉炎等疾病。其三,出现染色体异常,从而导致癌症、身体脏器功能受到损害等。其四,细胞毒性药物侵入人体之后,能够抑制毛发根部的细胞分裂,从而产生人体脱发。其五,经常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女工作人员,还会出现月经不调,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出现流产现象,或者胎儿容易出现畸形。而男性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活力下降现象。其六,容易造成皮肤病变,因为在排气或者拔针过程中,皮肤接触的可能性最大,容易出现损伤。其七,一些工作人员还会出现过敏现象。

2 细胞毒性药物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2.1安全可靠的设施

在静脉配置中心配置细胞毒性药物,应且只应由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配置。配置的工作区域应该有严格的指标。细胞毒性药物配置间应该为万级净化级别,安全柜应该是百级净化水平,保障药物配置的无菌性。[3]配置细胞毒性药物只能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在配之前的三十分钟内首先要启动净化环境和生物安全柜,确保柜内的空气达到百级标准。保证柜内的呈现负压环境,以免对人员造成伤害。

生物安全柜需要特别重视,玻璃防护屏不能太低,应该离台面高出十八厘米左右,借助于柜内的强排风形成负压环境,这种环境下能够防止毒性微粒保持在安全柜内而不外漏,从而保护工作人员。[4]而且生物安全柜能够借助于排风系统将已经污染了的空气排出室外,且排气管加上高校的过滤板,防止室内出现二次污染。

对配置中心内所有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保障设备的安全。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做以下动作:频繁将手伸出或放入安全柜;在操作台上摆放太多药品;喷药时没有将酒精对准瓶口。这些动作都有可能增加职业病的得病几率。

2.2配置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配置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在配置中心的操作是否合格安全。护理团队要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尽心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素质。提高配置人员的执行力,要敢于进行独立思考,经常进行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药学知识要牢固掌握,同时学会将其融入到护士的专业知识当中,从而提前预防职业病的产生,保护自身的身体健康。

2.3强化严谨的态度

配置细胞毒性药物之前,一定要按要求穿好特制的防护服。佩戴的帽子、口罩等都需要符合国家规定,防止颗粒物的吸入,阻挡细胞毒性药物进入呼吸道。手套至少带两副,乳胶手套防渗透功能差,但聚乙烯手套比较薄,使用中容易破损不易于作精细操作,因此建议戴双层手套,在聚乙烯手套外再套一层乳胶手套。在操作中手套一旦破损应立即更换,使之保持有效的防护效果。

2.4细胞毒性药物出现污染的处理

为了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出现污染,应该在静脉配置中心张贴处理危机的操作步骤,提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其掌握紧急处理的步骤。区域内应该有水池,放置防护器材箱包,在里面放置一些生理盐水等物品。当工作人员配置细胞毒性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药液不慎接触皮肤,那么应该立即用清水进行清洗,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配置间应备有防溢出包,里面备有:防护服、眼罩、口罩、手套、防水垫等,并及时更换。

2.5废物的处置

配置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化疗废物,对于这些废物的处理不能随手丢弃,应该专门安置。对于注射器、手套等,应该标注专用警示标志,按照操作规则将废物进行集中处理,一般需要运往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2.6定期体检

定期对配置人员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等。如有异常及时复查并登记。

3 小结

在静脉配置中心配置细胞毒性药物存在潜在的职业病,对这些职业病如果不加以预防,将会导致工作人员的身体损害。所以应该对配置细胞毒性药物进行有效的预防,尽量避免出现职业病。

参考文献

[1]高书萍,李伟,李海风,孙月敏,王建敏,孟雪梅.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人员对化疗药的职业安全防护[J].河北医药,2009(07) .

[2]刘晓云,陈俊峰,王建国,张爱军,李晓玲.我院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实践研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9(02) .

篇5

【关键词】 干扰素雾化;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17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by interferon atom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36 neonat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cases SU Hui-lan, GUO Yong-xin, HU Li-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Fuzhou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by interferon atom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Methods A total of 72 newborn with neonat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interferon atomization for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excellent rate was 86.1% and effective rate as 11.1%, and i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2%. The control group had excellent rate was 77.8% and effective rate as 16.7%, and i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Interferon atomization; Neonat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Clinical effect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肺炎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肺炎, 好发于婴幼儿。新生儿因自身免疫力低下, RSV 同时也是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常见的病原, 临床严重可引发呼吸衰竭等并发症。RSV 可致新生儿院内感染暴发, 近年来RSV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目前对于RSV感染仍然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为了观察干扰素雾化治疗新生儿RSV肺炎的临床疗效,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诊断明确并接受治疗的72例新生儿RSV肺炎患儿进行分组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篇6

关键词: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一、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原因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规定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发挥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功能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005)、《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2011),这些只是部门性德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两者虽对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保存、使用等做了相应规定,但前者属效力层级较低的部门规章,且只针对信贷领域的个人信用信息,后者为规范性文件,在实际工作中不具备正式法的效力,执行能力不强。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对个人信息缺乏统一的保护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认识不足,缺乏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客户个人信息保密责任不明晰,没有对信息实行有效的安全等级分类管理;对制度的执行监督检查、评估不够,对掌握重要信息的离岗人员的保密责任没有严格的约束措施。目前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银行各类业务的管理制度中,无法保证个人金融信息的采集、保管和追踪等各个环节工作的统一性。同时,银行各个业务部门中涉及个人金融信息,没有统一的联系和管理机制,个人金融信息在银行内部没有形成互通互联,这给信息保护带来很大难度,是个人信息保护中的漏洞所在。内部监督检查力度较弱,没有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检查制度,将该类检查纳入常规性检查定期进行的机构比例较低。

(三)监管部门不明确,监管手段欠缺。目前,人民银行从征信管理的角度加强了对个人客户信息保护工作的力度,印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2011),尽管对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保存、使用、对外提供等做了全面的规定,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人民银行履行该项职能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囿于效力层次,不能设立行政检查检查权和处罚权,人民银行对违反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规定的金融机构只能采取“核实、约见谈话、责令整改、通报”等柔性处理措施,约束力较弱,保护力度受限,效果不明显。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缺乏对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客户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不强。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在营销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没有做到全面告知,客户对个人信息保护虽有一定认识,但对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及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相关细节却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高,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二、加强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建议

(一)制定专门法规,为保护个人金融信息提供法律依据。个人信息的保护法规需要多层次、系统化的制度作为保证,形成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首先要明确个人金融信息的定义,明确银行收集个人金融信息的目的和范围;其次,规定银行保护、使用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定义务,即要求银行必须按照法定的方式、途径来收集、保存和使用个人金融信息,并履行一定的告知义务;再次,就是侵害个人金融信息的认定办法和救济途径作出明确规定。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客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工作,完善个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个人金融信息的收集、使用等各个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建立有效的制度对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同时,明确保密和管理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制,与在岗员工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与离岗人员签订安全保密承诺书;强化监管和问责,定期对信息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审计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加强对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使员工了解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规定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防范道德风险。

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组织机制优化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双轨运行、行政保护分类归属各行政部门、属地管辖条块分割等特点。同时,知识产权案件具有自身属性:各种类之间相互牵连,侵权行为与结果较为分散,群体性多发性反复性较强等。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必要性,也凸显了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贯彻落实、积极推进为背景,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

按照管理学理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问题的提出,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主体之间还存在着行动目标的不一致性、行动方向的不一致性以及行动力度的非均衡性,在本质上将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与效益。总体而言,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软件因素与硬件因素。

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软件因素。组织因素。处理相同性质事务的协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协调,一种是人为协调。自然协调是主体基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与其他主体自然妥协的结果,而人为协调则是人工设计与构建的结果。知识产权保护是各级、各区域政府知识产权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尽管存在一定的自然协调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协调,需要人为地构建组织来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方针、政策、措施等事务。

制度因素。制度可以使各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在共同规则制约下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如果各主体所遵守的制度不统一、不协调甚至发生冲突,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就可能大打折扣。制度因素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期规划、年度计划、行动方案、地方性法规和科技政策、投融资政策、技术与产品进出口政策、教育政策等相关政策。

体制因素。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体制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各种类归属哪些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管辖,分散或集中程度如何,跨区域统筹协调机构的级别、职能以及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主体之间的权限划分等,都对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影响甚大。

机制因素。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机制因素,包括政府知识产权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保护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机制、司法保护机关之间的协作机制、跨区域的协作机制等等。具体内容涵盖知识产权情况通报、执法协作、应急联动、议事会商、沟通对话和新闻等。

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中的文化因素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行为,也包括各保护主体内工作人员的理念、素质、工作习惯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这些文化因素对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

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硬件因素。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硬件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讯、网络等物质条件,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弥补因信息不畅造成的保护屏障,尽量在各部门、各区域之间保证信息资源的一致性,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趋向最佳的统筹协调状态,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现状分析

2000年,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就开始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问题。近几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更是经历了组织机构逐渐建立,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但总体而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组织方面。中央和地方已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组织,但在国家层面,有些机构如全国整规办、保知办与知战办存在职能重叠,容易增加协调成本;而各地的统筹协调机构名称不同、职权与职能范围不同,则导致跨省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颇为不畅。

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统筹协调组织机构的内部运转制度不健全、不统一,会议的召集与决策程序、会议决议的执行及监督、会议决议执行效果的考评纠错等制度没有建立健全;二是各省市区跨区域统筹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全国性立法与地方性立法的统筹协调在更高层面上的备案审查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体制方面。主要问题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协调体制不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采取的是多部门分别保护、一部门日常协调、临时机构总体统筹的体制。由于统筹协调的部门规格太低、职权太小,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往往较为薄弱。

机制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部门之间、行政与司法机关之间、跨区域之间建立了若干统筹协调机制,但还限于局部的省市和县区,各种统筹协调机制之间也还需要“统筹协调”。

文化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赖于人们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还难以准确把握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信息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上传、共享等功能还不完善,更不用说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及时、全面地公开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了。

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的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意在及时处理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相应的机制保证和实施评估,改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重组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组织与体制。首先,要在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主导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重组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机构;其次,区域性、各省市区的统筹协调机构应该统一名称、统一职能,以便在省际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强化统筹协调;再次,整合现有知识产权部门的职能,减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成本,比如,将地理标志保护的三个部门(质监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两个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各自归并到一个部门。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制度机制。其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构的议事规则、决议执行的保障措施等内部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决策制度、执行制度、决议执行监督制度、决策与执行反馈制度。其二,协调统一统筹协调的外部制度,包括制定全国性的长期规划和执行层面的年度计划,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制度的审查与备案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报备制度等。其三,加强统筹协调的机制建设,总结中南六省区、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四个直辖市等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经验,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建设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支持建立各部门、各地方的信息子平台。一方面,要增加各部门、各区域网点设备,建设和更新知识产权数据库,逐步扩大知识产权信息搜索的支持范围。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高效、便利、低成本地获取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动力源。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使各部门各区域的党政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管理人员和群众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同时,要建设保护知识产权战略高层论坛等宣传平台和品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氛围。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考核评价制度。没有考核评价,就难以有效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考核评价制度包括考核评价的主体、客体、指标体系、数据搜集与整理、数量模型以及考核评价效果等。当然,适当保持考核评价制度的开放性,有利于制度的修正完善。

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过程中,还应该特别强调三个问题:一是侧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间的衔接与协调;二是侧重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的督办与统筹协调;三是侧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检查和督导落实。

篇8

关键词:主流购物网 消费者保护制度 对比研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3.5%。同时,《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4季度》显示,2015年Q4中国网上银行客户交易规模就达到了510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率为17.6%。这些庞大的数据和急剧增长的速度,无不揭示着网络购物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而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然而,我们在看到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信息不对称性,人们在购物网站上进行购物比在线下购物面临更高的风险。基于此,本文将对国内主流B2C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国内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缔约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知情权: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消费者与经营者只能利用各种聊天工具进行沟通,难以对商品的品质进行鉴定。其次,消费者对经营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经营执照仅能从图片来确认,其真实性难以考究。

隐私权:消费者在购物时需要填写快递信息(包括地址、姓名、邮箱等),又或者评论时需要写上身高、体重等这些私人信息。犯罪分子如若获取了这些信息,便有可能会利用这些隐私信息进行犯罪。

霸王条款:消费者在购买一些商品时可能会遭遇霸王条款的陷阱。首先,一些商家可能会强制要求订立相关的条款,否则不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没有尽到提醒消费者的义务。

(二)履约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商品延迟到货。很多商家并不是一收到订单就开始联系快递公司,而是等到商品订单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货。有些订单的处理甚至是两三天之后,快件的延误会对个人紧急事务的处理造成不良影响。

商品质量、数量、价格与订购时要求不符。有些商家会利用劣质商品、减少商品数量、修改商品价格等手段谋取利益。

(三)违约或解约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不允许退换货。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发现与订购商品不符时,被告知商品不能退换,或者仅退货不退款,退换货运费自担等。

支付手段不安全。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电子支付的漏洞来窃取网上银行账户的金钱,而消费者根本无法追踪和阻止。

(四)争端处理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难以取证,诉讼成本高。对于网上购物纠纷,法院一般要求买方举证。对于普通人来说,举证渠道少,难度大而且公证费用高,诉讼时间长。

调解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传统监管部门的设置是根据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它并不能处理网上纠纷。这就导致了部门间互推诿责任,都不受理。

二、国内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问题的原因

(一)网上购物的交易特性导致消费者权益受侵害

互联网增多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但巨大的信息量让消费者难以撷取有效信息。无关、无效信息不仅浪费了时间,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效率,而且,当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能保证时,消费者的权益也更容易受到侵害。

(二)网络技术的不完善

一些黑客会利用电脑病毒或者其他黑客技术攻击消费者或者企业的电脑,使得我们的网络购物环境变得不安全。此外,由于大部分消费者不具备有关网络和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使得无法应对网络攻击。

(三)法律滞后导致维权不畅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新的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一些早期的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很久没有修订过了。

(四)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诚信评价体系,信息制度也尚未确立。因此,个人及企业的信用水平无法得知也无法监督。消费者也无法从信用水平来判断经营者的信用。而且,如今的信用评价仍停留在道德层面,缺乏法律规范,违反信用的成本过低。

(五)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

许多消费者未能养成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的习惯,缺乏分辨诈骗的能力。遇到诈骗时,不懂得采取何种方式去维权,也不知道该求助什么部门、留存什么证据。

三、国内几大主流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对比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网络购物市场第二次高速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15Q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市场交易规模为4420亿元,占比达到50.7%,同比提高6.2%。增速同比增长59.0%,远高于C2C市场24.0%的增速。2015年,B2C占比首次超越C2C,达52.5%。B2C的崛起,说明国内网络零售已进入规模化竞争的阶段。所以,选择国内B2C购物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天猫排在首位,占61.4%;京东18.6%;苏宁易购3.2%;唯品会2.9%。而到了2015Q1,天猫占58.6%,京东占22.8%,唯品会占3.8%,苏宁易购占2.8%。因此,本文选择了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和唯品会四大主流B2C购物网作为研究对象。

(二)国内几大主流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

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及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四大主流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措施及问题。天猫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侧重于对商家的审核以及认证,它的问题是虚假广告、虚假信息较多,假货及促销管理问题。而京东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消费者保险一类,主要是依靠一些额外的保险制度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降低消费者损失。但其问题主要是出现在隐私权保护、售后服务。苏宁易购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售后服务,包括“阳光包”、“服务计划”。而它的问题主要是系统安全这一部分,包括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唯品会主要是提高了响应速度,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系统安全。它的主要问题是售假和霸王条款。

(三)几大主流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调查问卷

调查工作。本文选取年龄在20 ~ 39岁,并具有网购经历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的是线上和线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总共回收了300份问卷。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剔除了127份无效问卷(包括没有具有四家购物网购物经验的问卷和一些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73份。

调查结果。四大主流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调查结果分析。65%消费者认为假货出现频率最高的网站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6%,20%;在退换货理赔困难方面,天猫和唯品会做得较差,分别为43%,33%。56%的消费者认为天猫的信息保护做得好;在虚假广告方面,消费者认为天猫最多,苏宁易购最少。

此外,苏宁易购和唯品会出现的霸王条款最多,分别为38%、34%。在支付安全性方面,消费者认为京东做得最好,其次是天猫,紧接是唯品会,最后是苏宁易购,它们的占比分别为46%,30%,15%,9%。因此,消费者对天猫的消费者保护现状最不满意,而京东在安全支付和约束霸王条款方面做得最好,唯品会在整治假货和退换货理赔部分仍需要努力,苏宁易购要积极监管有霸王条款的商家。

消费者维权意识及维权能力调查结果分析。79.19%的人遇到权益受损情况时,会选择维权,但其中有47.21%的人不知道维权方法。选择维权的人中,71.57%的人选择找商家解决,私了;求助消协的有13.2%;通过各种渠道曝光的有10.15%,其他方式占4.5%;选择打官司的占0.51%;寻求政府帮助的为0.8%。

不同维权方式的有效性也不一样,71.57%的消费者维权成功是因为自己据理力争,商家理亏。其次,就是经营者诚实守信,主动弥补,占63.45%;通过法院审判而成功维权的人仅占7.16%。74.11%的“网购”消费者认为网络服务商技术和管理制度问题是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占72.08%。而消费者怠于维权的原因前三名,分别为:维权无果,占用工作时间,占72.08%;受损程度轻微,无关紧要,占65.59%;商家不承认,自己不好证明,占50.76%。

调查总结。分析问卷结果可知,接近八成的“网购”消费者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维权,但其中多于一半的人不懂得如何维权。这表明,消费者维权知识比较匮乏,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另外,当消费者维权时,大部分问题都是自己和商家协商解决,少数人会求助消协,只有极少数人选择打官司或找政府帮忙。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消费者没有向消协、法院和政府维权的习惯。消费者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监督不力;网络服务商技术和管理制度问题;诚信制度缺失;消费者保护意识淡薄都是导致权益受损的原因,其中网络服务商技术和管理制度问题尤为突出,亟须改变。而消费者怠于维权的原因主要是维权效率低、成本高、举证困难。

四、完善我国B2C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信息披露及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披露机制。国家应当促进信息透明化,无论是产品经营者抑或平台经营者,除了公司机密,其他必要信息必须全面公开。此外,所有经营者必须经过CA认证,并且颁发信赖标志。

广告、促销信息规定。禁止误导性广告,对广告内容进行限制,保护特定群体。例如,保护未成年人。借鉴欧盟关于推销信息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禁止一切未经消费者同意的邮件或者传真推销。

保护隐私权。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定,一方面要提高罚款上限,另一方面应规定经营者要根据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害或者获得的利润向消费者做出赔偿,造成精神损害的,要赔偿精神损失。此外,应实行责任连带制度,明确各个责任主体之间有相互监督的义务和责任。

(二)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性

借鉴欧盟和美国的“先行赔付”的支付争议解决机制。这一个机制要求电子支付工具对消费者通过电子支付工具支付的交易中所出现的争议及损失给予先行赔付。此外,国家应制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实行强制保险制度,即对其代为保管的消费者资金进行强制保险,保险人和受益人均为消费者。

(三)改善售后服务

国家应当对购物网的退换货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规定退换货处理的具体时间长短和赔偿金额。至于运费的设置,应当列入详细的“七天无条件退货”的附加条款之中,明确运费的承担者和金额。此外,促销品的保修期限和其他售后服务限制应当明确列出,并且付款时要弹出对话框提醒。

(四)提高争端处理效率

精简监管部门。应当精简电子商务的监管部门,并建立一个专门监管电商的综合性的组织或者机构,这个组织或机构全权负责电子商务的各方面监管,并接受上级机关的监管。

建立民间第三方机构。建立社会公益团体和民间力量。我国可以在地方扶持这种第三方机构的建立,并资助其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卖方举证制度。实行卖方举证制度。借鉴美国《电子资金划拨法》,规定了让企业举证消费者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果不能证明,则是企业负全责。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与鼓励行业自律

建立一个全国性B2C购物网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连接相关行业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实现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并根据信用状况,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制定市场退出机制。

各电子商务网站应积极参与制定行业使用的自律公约。同时,设立网上举报中心,凡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没有改进的,行业协会有权对其进行封店。

(六)提高网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消费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安全技能,登录网银时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网银绑定的银行卡的金额不要过大,并且设置转账金额限制,养成留存相关交易信息和交易凭证的习惯。

政府部门要加强消费者风险防范教育;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最后,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消费者保护法律的完善过程,为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建议和意见。

五、结束语

消费者的信赖是网上交易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完善消费者保护制度是促进购物网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组织一些先进的法律和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交易消费者保护制度。同时,发挥各个市场主体的力量,形成改革的力量闭环,推动改革。 在此过程中,国家要适当平衡干预的力度,给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留有空间。

参考文献:

[1] 应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2] 丁劭泊.论我国电子消费中消费者权益问题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01).

[3] 王晓婷.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4] 祁薇薇.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5] 姜琳.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D].济南:山东大学,2009.

篇9

论文摘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潮流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产生了许多关联,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通过剖析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几点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共享策略,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资源,其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信息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产物,是全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应该为全人类所共享,即具有共享性。另外,信息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传递性和再生性也使得共享性成为它的本质属性。鉴于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及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可以认为,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化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此外,当今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扫清了技术障碍,打破了利用信息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并使之成为潮流所趋。

然而,创造生产信息和知识产品是要投入智慧、劳动、资金的,有时候这个投入的量是巨大的,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应该通过向信息利用者索取报酬来补偿自己的投入,并通过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来激发其再创造的动力。信息生产者向利用者收取报酬的依据是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时所创造成果的享有权,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一种法律制度。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本质是赋予智力产品的生产者在一定期限、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其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其目的是激励创造者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产品,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出更多的源泉,服务于人类。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二者具有一致性,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性、排他性始终是矛盾的。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探讨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这种既一致又矛盾的关系,来寻求一种能够协调和平衡二者的途径,做到既保护了创造者的利益,又能最大化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在信息时代,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已经加入WTO的中国,更是如此。

1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1.1信息资源共享对知识产权保护既制约又促进

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言息和知识产品,始终处于非物质状态,具有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共享性、易复制性和扩散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再加上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利用者获取、复制、传播和利用,仅需付出极低的成本。然而这种资源共享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和利用行为却涉及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而且这种侵权行为在网络时代更是猖獗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严重制约和破坏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使得信息生产者不能回收自己的成本,挫伤了他们进一步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导致信息资源匮乏,社会停滞不前。

解决这种困境,只有靠法律等手段,来规范人们传播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行为,保护信息生产者的利益,比如可以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或修改现有的知识产权法,来解决网络信息时代涌现的新形式的侵权行为。新时代呼唤新的政策、新的法律,可见,信息资源共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却在无形之中促进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1.2知识产权保护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和促进

众所周知,信息和知识产品,其本身就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从经济学角度看,它们一生产出来就应该进入公共领域,不受限制地为可能利用的人打开方便之门,供人们自由获取和利用。然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这种现象不复存在,它规定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即知识产权归权利人所有,他人如要使用该项智力成果,必须得到权利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知识产权的这种专有性和智力成果的有偿性决定了某些信息资源被权利人所垄断,不能为社会公众自由获取和利用,这使得可供共享的信息资源数量减少,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严重时会导致信息闭塞,使社会公众利益受损。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对信息资源共享是有制约作用的。

然而,知识产权法本身就是平衡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调节器,寻求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一直都是知识产权法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在制定的时候就已经在尽力协调、平衡和兼顾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了。一方面,它要保护信息和知识生产者的利益,允许他们向利用者收取报酬来补偿自己的投入,并为之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鼓励他们创造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即保护资源共享的源泉;另一方面,它又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广泛传播、利用和资源共享,加快科技和文化事业的进步。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信息资源共享又是起促进作用的。

由上述可见,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即没有合法的垄断保护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生产出来,有了合法的垄断保护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可供利用。但二者却又在矛盾中寓于统一。

2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共享策略

信息和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对其智力成果享有一定的专有权,他人要想使用,必须向其支付报酬。随着智力产品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产品价格的上涨,这些法律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利用,使得社会上可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大大减少,对社会发展不利。对此,笔者基于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2.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这里所说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除了包括修改、废除与时展相矛盾的法律外,还要注意在制定知识产权法的时候,要尽量为信息资源共享保留一定的公共信息领域,即立法时要具有灵活性,这样才能兼顾权利人和公众的利益。尤其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过度,以免抑制对知识的利用。比如说,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年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尽量短一点,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利用与更新换代;对于像图书馆这样的公益性机构,应在立法时赋予它们专门的许可制度(如产权放松或免责),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立法时能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知识产权法将会变得更加人性化。反之,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过度,一味地扩大保护的范围和期限,不断挤压社会。

公共信息领域,将对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例如最近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网上浏览信息时形成的暂时性复制是否属于复制权的范畴。众所周知,这种复制在目前是网络传输技术上无法避免的短暂和偶然的存储,一直都是合理合法的,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出版集团却主张将其归人复制权的范围。复制权是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用户如果复制了其作品,须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笔者认为这就是知识产权过度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如果硬是将暂时性复制归人复制权的范畴,用户稍微浏览网页就动辄收费,那不久的将来,因特网就会变成死网,鲜有人再问津。

除了完善制度外,也应针对当前用户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或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大知识产权法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不至于无意中侵犯知识产权,损害他人的权益。另外,还要加强用户的道德教育,使他们理解权利人在生产知识产品时付出的汗水,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法,维护权利人的利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智力成果被创造出来,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2用足“合理使用”制度

知识产权中与信息资源共享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种权利是著作权和专利权,在网络信息环境中著作权表现尤为突出,这里仅讨论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制度。如前所述,知识产权法在制定的时候会协调和兼顾权利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防止过度保护,其中最为常用的手段就是“合理使用”。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或少量复制已发表的作品等12种情况均为合理使用,公众在这些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且无须征得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等。这一规定的实质就是,如果用户出于非营利的目的就可以自由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但仅限于适当使用或少量引用,前提是不得损害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这一规定赋予了公众一定范围的社会公共信息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用户对信息和知识产品享有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权,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合理使用制度,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促进科学与文化的发展。

2.3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公共信息

社会上的信息资源除享有知识产权且权利人明确指明要收费的外,还有许多不受知识产权保护或即使受保护也不用付费就可以为社会公众所使用的信息,姑且称它们为社会公共信息。除了上面所讲的12种“合理使用”情况下的信息资源属于社会公共信息外,以下几种信息也是社会公共信息的典型代表:(1)不适用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和不能获得专利保护的对象。其中,不适用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有:法律法规、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公式、各种标准等;不能获得专利保护的对象有: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这些都体现了对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限制,为社会公共保留了一定的公共信息领域。(2)专利文献。专利权的取得是以专利公开为交换条件的,发明人在获得专利权的同时,必须公开自己的技术信息,由此形成了大量的专利文献,具体有专利公报、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发明专利说明书和专利年度索引等。这些专利文献都是公开的信息资源,而且对专利技术的说明介绍也非常详细,通过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为后续发明和研究服务。(3)过了保护期限的信息资源。如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是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发明创造的专利权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是l0年等,一旦保护期限届满,这些信息资源都要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公共财产,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4)超出地域制约的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除签订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外,由某国家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有效。也就是说,对信息和知识产品的产权保护只在本国和国际公约、双边互惠协定的缔约国内有效,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国家的任何人均可在自己的国家内自由使用该知识产品,既无须得到权利人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5)权利人自愿放弃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如开放存取式信息资源,它产生于学术出版物价格上涨而在线出版和传播的成本又大大降低,且社会鼓励产权所有人放弃其部分权益的背景之下。开放存取式信息资源是指这样的一类文献:在因特网上可以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散布、打印、检索、链接其全文,将其编进索引、作为软件数据或用于任何合法目的“网络免费文献”问。除此之外,由于技术更新过快,专利权人会因其专利产品逐渐丧失市场价值及不愿支付逐年递增的年费,而自愿放弃其专利权。一旦权利人放弃其知识产权,这些资源就成为社会公共财产,可以为公众自由利用。(6)政府和企业的公开信息资源。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据统计,目前政府部门大约汇集了全社会信息总量的80%,这些信息不仅量大,而且比一般的信息资源更有价值,如政府机构掌握着成千上万个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状况等。政府有义务向公众公开除需保密之外的信息,公众也有权查询和获取政府的公开信息所以,具有数量大、质量高特点的政府信息,也可以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来源。

2.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实行知识产权集体管理制度,鼓励权利人自愿加入一些合法的知识产权集体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组织代表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进行集体管理,帮助他们实现和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权利人管理其作品的负担,而且还为那些在使用他人作品时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的用户开辟了一条捷径,用户不必再费尽周折地想法与权利人接触,可以直接通过这些机构获得使用作品的权利,节约了利用成本。此外,这些集体管理机构还负责协调并处理用户的侵权行为,保障权利人的利益,使其合法权利得以实现。

2.5以“共建”促“共享”

单单依靠“合理使用”制度获取信息资源或利用社会公共信息是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必要时需花大价钱购买他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但是当个人或单个组织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时,不妨走联合采购的道路,这也是国内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做法。联合采购团体可以根据各成员服务对象的类型、资金实力和采购目的合理地分配各自需要采购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这样不仅可避免资源的重复采购,减少支出,还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和利用最多的信息资源,即以“共建”的手段,达到“共享”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金融改革 法律制度 产权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改革过程中制度体系构建的必然性分析

合理的制度体系能够减小金融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资产价格市场化改革必然带来市场风险。在全面金融改革前,建立合理的制度,能够减小市场化风险。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最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金融体系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还可能产生羊群效应,带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合理的制度,如法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都能有效地解决金融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小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合理的制度能够促进金融深化。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和汇率,是由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资产产权的数量和强度决定的,利率汇率决定体系不合理的实质是产权结构不合理。因而,金融压制下金融资产价格体系的种种扭曲,与产权制度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储蓄者的产权不明确或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储蓄者就没有存款的动力,可能导致社会储蓄和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明晰,金融机构没有动力和压力动员储蓄、合理投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就会不畅;借款人的产权缺乏保护,没有保证借款人按期还本付息的约束机制,就可能导致社会投资需求膨胀而投资效率低下;政府的权力缺乏法律约束、政府职能不明确,政府就可能滥用权力、干预经济运行,通过行政手段以低价格和直接信贷配给的方式,为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效率,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合理的制度结构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者、需求者以及金融中介提供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储蓄向投资转化。合理的产权制度能明确资金供给者对资金的获得、占有、控制、收益或任意处置等一系列权利,并对资金供给者的这些权利予以保护。这一方面确保了资金供给者在提供资金的使用权后,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利息;另一方面为借款人按时偿还资金供给者的本金和利息提供了约束,一旦借款人违约,将会受到经济及法律的惩罚,高昂的惩罚成本抑制了借款人的违约意愿。资金供给者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有助于增加社会储蓄。

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要使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丰富就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资金盈余单位贷出资金并获取收益的权利,赋予了资金盈余单位对其投资决策承担后果的责任;另一方面,合理的制度安排同样使资金赤字单位拥有了使用资金取得收益的权利,以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负责并按时足额偿还贷款的责任。合理的制度安排使资金盈余和赤字单位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性经济主体,能够按意愿自由订立各种金融合同(金融工具),使这些金融契约得到有效保护,保证金融工具的履行;同样合理的制度安排使资金盈余和赤字单位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积极地从事金融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最优结合。

金融改革阻力的制度性分析

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物权法》尚不完善。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仅仅构建起了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缺乏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其效力和实施因此大打折扣。第二,产权交易法律法规不完善。200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属于部门法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并且没有明确指出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款。第三,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2006年1月中国实施了新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但是,总体看,首先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对中介机构的约束不足,没有明确地规定中介机构侵害投资者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次,对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补偿不足,中国证券交易的违法行为,是行政处罚在前、民事赔偿在后,如果违法者的资金不足,就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补偿。再次,中国的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中国的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欠缺《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国债法》、《期货法》、《投资银行法》、《投资顾问法》等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法律执行质量不高。法律制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书面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受到法律执行质量的影响,执法不力、执法不当、监督机制不完善都影响着法律的执行效力。

产权不清晰。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确。尽管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是国家控股的银行,即由国务院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出资者权利,国家、国务院国有资源管理委员会、银行之间的责任划分仍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