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合教育设计

篇1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微课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39

1 研究现状

在Mooc的大浪潮之下,以及信息化技术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推酉拢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地说明了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求。2011年广州市佛山市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自此,“微课”的浪潮在国内一发不可收拾,在中小学、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微课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也引发了诸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电子书包”等一系列的教学探索,微课成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胡铁生(2014)认为“微课要长远发展,就要汲取Mooc发展的经验,学习它们系统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完备,更系统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设计时,要多从受众(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考虑,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活动设计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王觅、祝智庭(2013)等更是提出要通过内容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心动”学习。

2 研究意义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资源和教学方式,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正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如火如荼地铺开。然而,在微课视频资源备受推崇和蓬勃发展之势,当前的部分微资源已渐显泛滥且低质量的趋势,有违应用此类资源的伊始目的和应用价值。高职教育的微课发展更晚一些,很多微课与教学过程相独立,未能为教与学服务;教学设计上缺乏设计理念,不能体现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喜好,以及目标情境的需要。本课题旨在通过在微课教学设计中融合高职英语的项目教学思路,使微课与高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摸索出符合高职教育的微课教学设计思路,从而为当前高职课程的微课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微课资源的可用性和应用价值,营造更好的智慧型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3 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高职“旅游英语”微课的设计,探讨适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策略,使设计的微课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资源的有效性。

4 研究过程

依据项目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思路,选取中国商务出版社商务部十三五规划教材詹小丽主编的《旅游英语》为蓝本,按照工作过程,把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12个模块。围绕学生需求和项目教学的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包括课前任务单、微课视频、交互平台、课堂活动、评价表、课后任务单等。

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课题组的老师对每个模块的目标做了仔细的研究,并且根据目标和职业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知识点的分解,尽量使视频资源既能体现知识点,又能体现职场工作的完整性。现在以第一模块为例,说明课题组处理点和面,面到点的关系,以使学生既能掌握单个职场技能和知识点,又能整合各种技能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单元设计思路(表1):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必须能在网络平台、电话、或者旅行社店面回答客户对于旅游路线的咨询,并根据需要进行路线的推荐和销售。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应该学会接待客户、询问客户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线路的介绍和销售。

微课设计思路:根据以上的单元子目标,本单元的微课充分展现“一个微课一个知识点”,把教学内容肢解成三个知识点,并相应地制作视频:(1)Ask specific need of a trip;(2)Introduce a route;(3)Reserve a tour. 同时,本模块又用实录的方式在实训室拍摄一个完整的视频,展现如何把以上三个知识点和技能联结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这三个视频可以放在平台上,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看到语言的应用(表2)。

5 研究结果

(1)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微课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工作现实中举一反三;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和特点对微课的内容进行由简及繁的处理,如在第一模块的视频中,都是就各知识点进行完整的展示之后,进行知识点和操作过程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在视频中马上应用进行简单的业务操作,以检验并巩固刚刚视频的学习成果;对单元的知识点要按照工作内容和过程切分知识点,并帮助联结各知识点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做到有迹可循,可以将点及面。

(2)因为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学塑造一定的职场情景,因而,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上,也要能激发学生的职场需求和学习欲望。在本课题中,很多视频选用了Videoscribe软件并且有老师动画形象的出现,让学生感觉到像是跟老师一对一的对话和学习,画面生动活泼。视频中教师的英语语音一定要地道,注意语调的变化,而且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如应用疑问句、停顿、鼓励等策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保持学习的劲头。

(3)本课题综合考虑了视频的教学效果、制作时间、成本,应用了videoscribe的手绘软件+camtasia,ppt+camtasia和实训室实录+camtasia的方式,展现了动画、字幕、声音、视频等效果,在保持统一的工作背景之余,不至于在形式上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4)初步调查显示,学生一改以前被动地听老师教授语言知识,然后再根据老师的任务进行作业。在微课资源的帮助下,学生开始根据任务需要,以及老师的课前任务书的指导,进行资料的采集和对视频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学习,然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一起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同时,因为平台上老师的及时辅导,使得学生完成的项目较之前质量更好。数据显示,高达96%的同学喜欢微课视频,并且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内容的学习并准备好自己的项目,但是也有4%的同学觉得课后看视频很有学业压力,还是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不用课后花那么多的时间。

(5)但是视频的使用效果还是得看教师如何将视频与项目化的教学结合起来,因而,需要完整的项目化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得视频发挥最好的效果。

6 总结

本课题提出了针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微课设计理念:在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中体现工作过程,岗位需要和学习者的需求;形成系统的、可以作为混合式课堂或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的信息化资源;对知识内容的处理和视频的表征模式等方面做了实证研究,希望促进高职微课设计的研究以及与其项目化教学的融合。

项目来源:2015年南华工商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15K10)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教育信息技术,2014(5).

[2]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华东师范大学,2013.

[3]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中国电化教育,2013(4).

篇2

摘要:交通设计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明确并完成学习目标。通过持续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对交通设计的悟性。

关键词:专业课;交通设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28-03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目前处于重要转型阶段的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中国未来发展动力的关键。交通设计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重要课程之一,主要面向道路交通系统及其相关交通系统的特征与问题,以交通安全、通畅、便利与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资源、环境及投资条件为约束,对交通系统及其设施进行优化设计。课程具有既关注理论基础的掌握又注重工程实际应用的课程特点。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以往教学中虽然设置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两部分的教学课程,但两者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在理论教学之后才展开,缺乏关联性。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持续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交通设计的悟性,为今后创新性的O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理念

秉承上海理工大学“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结合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将贯彻保障大部分同学熟练掌握并综合应用“三基”知识,并培养同学处理复杂交通系统问题的能力。

1.掌握并综合应用“三基”知识。所谓“三基”,是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典型案例,力求使基础理论深入浅出,易于理解;通过图表演示,使课程前后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要领;通过教学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灵活应用所学技能。使同学们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了解交通设计主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最终基本掌握交通设计的内核。

2.提供并培养处理复杂交通系统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在“三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中复杂交通系统问题的能力,训练思路,提高核心竞争力。教学主要以互动为主,同学们需要完成给定交通设计任务,在此过程中我将与大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疑惑,点评成果。这对于今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将是一次宝贵的发现、凝练并解决问题的经验;对于想要从事具体技术工作的同学将是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经历。

二、学生学习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善协作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1.学生掌握交通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设计流程、考虑因素及技术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交通设计能力。

2.有辨别交通设计优、劣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交通无处不在,因此辨别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不断思考和成长。

3.具有面向复杂交通系统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设计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的能力。课本中的基本技法往往其适用条件是较为理想和单一的,但现实世界却往往是复杂和综合的,因此综合取舍的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具有使用技术语言进行沟通与表达、独立思考并团结协作克服技术难题的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的认识。(1)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专业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能够用于指导专业实践的系统知识。在这些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比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实践教学应当在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2)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结合了具体的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有力地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也为以后的理论应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3)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知识的二次理解。二次理解的过程,既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4)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有效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一般通过考试来检验,难以及时反馈。实践教学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教师与学生的反复互动中检验理论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及进度设计。针对课程教学理念和学习目标,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部分,学时分配分别为3时和时。为了实现学生有处理复杂交通系统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图表形式,使课程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得到直观体现。另一方面需要串联理论知识点与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通过将课程主要知识点体现在一个案例设计中,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布置给学生。整个课程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小组4―5人。作为综合测试同学能力的作业将于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主要内容讲授后布置(第6周),过程中随时与教师交流,在课程第10、15周将有两次集中点评,在授课最后一周以答辩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包括学生陈述环节10分钟和提问回答环节5分钟)。具体课程内容安排及进度计划如表1所示。

四、教学效果提升成效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

1.增加学生认知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融合,让学生能清晰感受到课程学习各个部分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有较为具象的实际体验,从而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必要的,从而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2.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参与能提高认同度。通过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融合,有助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化,为学生提供参与的平台。相比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同度,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其学习热情。

3.增强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促进教学相长。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融合,通过反复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有持续的清醒的认识,而不是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到了考试前才意识到不足,有助于学生及时地自我纠偏,使学习效果持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可凭借学生的反馈重新思考规划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实现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五、结论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将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课堂向课程进行拓展,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两张皮的状况,提高交通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研究成果不仅可直接应用于交通设计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类似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的工科类课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王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与目标[J].国情报告,2009,(12):479-523.

[2]李尚滨,陈永欣,刘英爽.高校排球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22-23.

[3]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礼.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及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4]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27-128.

[5]高维钫.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33-35.

篇3

1、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职能所在。

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认知民族民间艺术,引领艺术设计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广西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的落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的势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国外文化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各种文化思想大量涌入,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逐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虽然西方文化中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部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西方思想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也确实对本土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渗透中的不利因素,使得广西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般以西方现代设计课为主,民间美术设计课则很少开设。伴随着影像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成长的新一代,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西方艺术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播下民间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种子,培养出具有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有民族的审美观和自信心,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传承弘扬广西民间艺术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中国设计水平,提升国家与民族文化软实力,这是广西高校的职能所在。

2、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专业基础较好,兴趣比较高,多为兴趣而学。因此,在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既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又能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广西民间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它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例如壮族的织锦,首先是对人们生活提供帮助,使壮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实际改善,同时又兼备审美功能,斑斓的色彩、丰富而精彩的服饰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它还兼备教化功能,例如在《布洛陀》这个故事里,布洛陀是一个极聪明能干的人,他懂得许多道理,人们有什么不明白或纠纷争吵,他都去说理排难,所以,人们都很敬佩他,推他为头人。这个故事讲了用“说理”来排解人们的纷争,也就是用“理”来评说人们的行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广西民间艺术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大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结构优化、形成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本科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应用学科,下设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网络多媒体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艺术设计人才。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都应基于市场需要。市场需要怎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是经典设计的模仿者、时髦的追随者抑或是具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市场嗅觉,市场需求是动态的,不同的时段市场需求在发生改变,我们很难去掌握。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设计作品要想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联系大众的已有经验。

什么是大众的已有经验,就是我们长期受到的文化熏陶,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等,总而言之,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就是我们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没有根的民族是空旷的,是没有希望的,没有根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市场、社会所认同。享誉中外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将水墨意境、吉祥纹样、民俗元素及东方哲学等巧思创新,运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广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多姿,是广西各族人民生活实践的积累,有着共同的体验,是民族的根。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种发展既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投入,肩负着以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作为广西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培养有民族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既符合市场的需要,同时又体现出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使命。

二、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1.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

大学教学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方法。艺术设计完全可以和民间艺术教学相结合,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到大三、大四的专业课,要贯彻始终。例如,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在《设计概论》或《设计史论》中系统地对广西民间艺术进行介绍,从历史的、考古的、人文的、社会的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广西民间艺术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课程中,把广西民间艺术的造型观、色彩观、宇宙观等融入教学中,在学习现代设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广西民间艺术传统设计方法和观念进行总结,并有目的地应用于课堂实践。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在《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和《网页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民间艺术元素和民间艺术方法论进行设计与制作。除此以外,还可开设公共选修课,例如《广西民间艺术欣赏》,和举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现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2.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民间艺术教育。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艺术实践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教育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开辟适当的空间进行民间艺术实践,同时利用艺术采风这一传统,深入民间进行考察,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切实了解和把握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材料、技艺、情趣、造型及品位等,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提高对广西民间艺术的认知。加强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的设计,提供一些结合民间艺术的选题,通过进行毕业设计,锻炼学生运用民间艺术素材和设计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3.加强对广西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与商品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广西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将广西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再创造,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使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进行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对广西民间艺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得到实惠,设计理念得到贯彻,设计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推动广西民间艺术教育。钦州学院美术学院在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以省级教学中心———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结合本地优势,对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产品坭兴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心整合地方企业力量,与当地坭兴陶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实训基地,把实验教学与当地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合作的教学与实践综合环境,促进了实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承担了多项陶艺研究课题,一些研究课题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篇4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将适切的教学方案予以确定,同时对教学诸要素施以有序安排、进行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体策划,它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准备,也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得以进行教学反思、获得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教与学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二、英语教学设计现状及成因

英语课程改革逐渐向深度发展,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都将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一个新抓手。各地、校纷纷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学技能大赛的常设项目之一。从比赛结果看,虽然许多教师基本功扎实,具备课程理念,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不适配,设计内容和格式不合理等。对于教师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思考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有:一是不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把它等同于教学计划的编制;二是不完全理解新课程的概念,教学设计没有与时俱进;三是对教学设计缺乏技巧性,设计不合理或与要求不符;四是不了解教学设计的形式,规范性不强。可见,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施缺少足够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教学设计的复制与辐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2011版的《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最根本性的依据,也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对《课程标准》的研讨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基本理念指导。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的课程标准强调,除了引导学生接受传统理论性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即实践智慧的获得,其内涵包括行动、智力和能力。如何依托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助益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学习经历,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再者,教师需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建立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需要课程实施者作出有效的规划。

2.依据语言学理论。英语语言是英语教学的内容,对语言学理论的认知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制定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方法等等各方面,因此,教学设计的学习与探讨必然离不开研究语言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语言的本质特征有:(1)语言的本质并不是一门知识,它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这种工具是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产物。语言在交流中具有生命力。语言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学会。(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是形式和意义两要素。整个语言系统是一个绝对的符号关系系统。系统中所有的符号单元都是纵向和横向的,并且是聚合和组合的关系。语言单位和分支是相互独立和相互依存的。语音系统由多个分支组成。语音系统其本身也是一个严格而丰富的系统。社会交际的需要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意义系统,其通过语义系统得以实现。(3)语言来源于人类思维,并传播文化。人类的思维依托语言作为工具,语言体现思维过程和结果,思维方式通过语言得以展现。语言的结构和习惯对思维方式和习惯有一定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我们可以说,民族的思想活动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历史构造了语言的历史。(4)语言是一种有声、可感的物质,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语言学理论是我们探究外语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深刻理解语言的本质和特性,分析语言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才能掌握语言的应用规则,在交际活动中进行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实现有意义地操作,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过程中,并行掌握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英语知识和技能。

篇5

关键词:专业设置;优化升级;错位发展;产教融合

常州高职园区经过9年时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均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在经历升格、扩招、办学自逐步扩大的几年内,园区高职院校也经历了片面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办学,专业设置日益趋同,很难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也不利于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园区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和优势,形成错位发展的思路和态势。

一、园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衡

(一)专业设置较为集中,重复率高

高职教育园区的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短期行为比较明显,对园区办学条件、区域生源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缺乏考虑,有时甚至未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就盲目开设新专业,专业雷同现象严重,造成不同高职院校相同专业之间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中重复率为100%的专业有:软件技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重复率为80%的专业有:计算机网络、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这对高职教育园区和区域产业群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专业设置忽视区域经济特征,与产业融合欠佳

高职专业分布与经济分布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特征,应当反映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园区的生源主要来自江苏省或长三角地区,学生主要也是在常州和长三角地区就业,因而园区的专业设置与该区地方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园区高职院校专业无法与区域产业准确对接,专业发展方式与区域产业结构分布不适应。2011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常州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争取达到50%。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但是,高职教育园区的专业群建设还没有实现与区域产业群发展的无缝对接。如轨道交通产业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群所需的专业群建设还不成气候。发展高科技农业所需的农业技术类专业还是空白。

二、园区高职院校专业的“双因素模式”设计

以上园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园区高职院校须不同程度地开发或调整自身专业。基于“双因素模式”的专业设置,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评价或调整专业的重要参考。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专业设置与调整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因素较多,我们将其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如图1所示。内部因素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因素,硬件条件因素主要是指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软件条件因素主要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有经济需求、邻近院校竞争、政策扶持、生源条件、大众需求等因素,其中经济需求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行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近校竞争因素是指相同或相近专业与邻近高职院校相比所具备的竞争优势,若某院校的专业能与其他院校形成错位发展,也能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园区高职院校专业的“双因素模式”设计

依据上述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选出主要因素,可以设计出评价园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的“双因素模式”。以0为原点向两端延伸出两条坐标轴,横轴代表“外部因素”,纵轴代表“内部因素”。每一因素又分解为对称分布的两个方面的具体指标,构成一个四象限的坐标:X1代表“经济需求因素”,X2代表“近校竞争因素”;Y1代表“软件条件因素”,Y2代表“硬件条件因素”,如图2所示。其中,每一因素又由低到高分成四个指标值(不含原点),分别用1、2、3、4表示:4表示需求或条件状况达到最强或最好,3为较强或较好,2为一般,1为较差或较弱,若为0,即表示完全无需求或无条件,如表1。这样,每一所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每一个专业,均可通过这一模式的指标测定和评估,在这一评价模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X1/X2,Y1/Y2),并对其各自的指标值总和(∑X+∑Y)作出统计。

该双因素模式显示,最为理想的专业应当是4个指标值都为4,指标值总和(∑X+∑Y)达到16的专业,依次连接为大正方形(4/4,4/4);而最应该淘汰的专业除原点之外,是4个指标值都是1的专业,依次连接为小正方形(1/1,1/1)。根据最好和最差专业的域值之比,我们可以按各专业自身指标值总和的大小来确定是否对其进行开发。

以上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邻近院校相同相近专业竞争实力的强弱对专业设置的重要性,而如前所述,常州高职园区院校专业设置忽视常州及长三角经济特征,与产业融合欠佳,并且专业设置较为集中,重复率较高。因此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产教融合,提倡专业错位发展,促进专业的优化升级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之所在。

三、园区高职院校应在专业错位发展中优化升级

篇6

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教育中

对于刚刚接触包装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似乎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包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周围随时都会接触到各类形形,规格不一的产品包装。“陌生”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站在理论和学术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包装设计,因此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高等学校中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基本是沿用西方设计模式。然而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主干,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内容。在哲学观、民族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思维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如何利用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来进行自我构造,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包装设计是解决包装设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要用新颖的方式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用创新的精神发展包装设计。

1学习理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开设传统文化理论课,在课程中主要阐释传统文化性概念。以传统的审美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概念,从包装材料的选择、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装潢设计等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课题来引导学生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包装设计的历史梳理、创意开发做系统的思考和归纳。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意识的各种具体形态及其发生初始阶段的内外因作用、起源机制,对现代包装进行动态、实践性的综合考察与引导。同时充分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注重包装设计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吸收最新成果,充实内容,开启思路。

2继承传统装饰,用现代手法表现

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积累了极具特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美学教育中,包装设计中以人文思想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创造出具有自然、民族、怀旧等意味的包装设计。例如,把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不仅能使设计具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在谭木匠SP礼盒彩绘婚庆梳子包装设计中,它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性就结合的和谐自然。材质上,整个包装盒采用了再生纸,内容物采用了天然木材,其表面装饰来自中国南方天然的颜料———漆。造型上,该包装取自中国古代吉祥符号———“合欢”,在传统文化中,这一符号被认为是一对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满的象征。色彩上为红色,红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祝福的寓意。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合欢梳子把“心心相印”的内涵揭示出来,使得谭木匠梳子的包装形象在国际上创造出独特的个性形象。承德“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同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造型以形传神,将古代宫门的古铜钉元素作为装饰,以金龙、祥云为基本图案,风格统一,品位高雅。整个包装造型优美,结构严谨,体现出中华民族雍容、华贵、大度的品质,同时也体现出浓郁的东方特色及中国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包装设计,以杏花、牧童表达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画意,不仅用传统的图案体现其历史悠久,而且与经典的蓝色青花瓷纹样结合,充分体现了商品色彩的民族化特征。我们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设计成一个个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富有民族文化的包装设计。

3运用传统的包装材料,增加作品的个性

包装材料是完成包装设计视觉形式美的物质载体,是实现包装各功能要素的先决条件。材料其本身就具有叙事功能,在教学实践课中应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材质特征和肌理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材料的纹理的原始特征与美感,再现商品形象的品质和内在美,让材料本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木质的包装应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包装设计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商品文化属性:做雪茄的包装,表现了一种尊贵的气息;做书籍的包装,表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做食品的包装,则表现了自然的味道。传统的材料主要有稻穗、竹子、木材、蓝印花布、丝绸、陶瓷等。著名的艺术家黄永玉先生曾经为湖南湘泉酒业设计了酒鬼酒和湘泉酒的包装。瓶体采用陶土工艺制成,表现出质朴、典雅的视觉感受。瓶形是个造型敦厚的扎口麻袋造型。

“麻袋”盛酒,暗示酒是粮食的精华。传统民间包装材质中的土陶,经过现代意味的设计,达到非常纯粹和精炼的程度,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给材料叙事的平台,借助它们表现商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商品的品牌形象。

纳入地域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广泛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形式。例如,各地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形式、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的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种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所形成的文化影响,能轻易的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第三十届“莫比乌斯”获奖作品水井坊包装设计,首次采用手工内烧花工艺将老成都六处著名景点:武侯祠、杜甫草堂、九眼桥、合江亭、水井烧坊、望江楼彩绘图烧制在玻璃瓶井底井台六面,正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水井坊的成功。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视觉形象,都能以现代的形式融入区域性包装设计体系中。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而改变,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设计具有家乡特色的包装设计,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区域性文化发挥到较高的水准。因而,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以达到包装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体验传统技艺,切身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技艺中的视觉设计资源,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设计实践的积累,可以将传统技艺服务于现代包装设计,这就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以木工技艺为例,它理性地构造了造物审美的哲学高度:阴与阳的概念,在木质材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工匠们无需一钉一铁,而是运用了“榫卯”结构进行固定与连接;“榫卯”结构的阴阳互契,暗合了中国哲学中“万物负阴抱阳”的文化思想。这些传统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意匠美、材料美、结构美。现代设计教育应当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这并不是让我们回到传统社会生活中,而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现代性的设计启示。要实现传统技艺设计教育的目的,实践性教学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方法。可以定期参观传统技艺的工作坊,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现行设计教育模式太过依赖电脑,不重视动手制作,没有体验设计工艺和结构,就不可能设计出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作品。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知识融合;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该课程的内容中,既体现了对先修的一些基础课的综合应用,又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机械设计”主要讲述机械工程中一些最常用的通用机械零件(如连接件、传动零件、轴系零件及箱体类零件等)的工作能力(主要是承载能力)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从课程内容构架看,基本是每种通用零件自成一章,各章之间的内容形式上相互独立,不存在技术逻辑上的直接关联。加之课程内容中关于类型、特点、工程经验、设计原则等的文字叙述较多,看似互不关联的公式、参数、图表等较多,因此,该课程总体上表现出内容离散、多杂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理不清头绪和抓不着要领等问题。

鉴于“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方面:关于课程总体教学的研究、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的研究和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基于多年的“机械设计”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横向知识融合和纵向知识融合进行了介绍,较具体地论述了教学中的一些主要知识融合点和融合实例。

一、“机械设计”教学中的横向知识融合

1.“横向知识融合”教学及其意义

所谓“横向知识融合”,系指课程之间相关知识的融合。任何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都存在较密切的知识关联和技术逻辑关系。但在教学安排上,由于各课程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通常是分立的,这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生通常难于体会和把握。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常是局部的孤立的。一方面,影响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涉及多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局限于课程内部知识的孤立的教学方式也会对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关联相关课程知识的知识融合,教学方式上无疑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机械设计”作为机械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的突出特点之一本身就是知识的综合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课程知识融于其中,既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2.“横向知识融合”教学实例

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与“机械设计”课程具有较密切知识理论关联的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及“机械制造基础”等。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应根据“机械设计”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知识点处,充分将与上述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融合进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更深刻理解和对专业知识的总体把握。例如,在讲述螺纹连接类型时,可对“机械制图”中螺纹连接结构的画法进行一定的巩固;讲述螺纹连接强度计算时,可回顾“材料力学”中组合变形、复杂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等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述普通平键连接类型及特点和蜗杆传动类型时,可结合“机械制造基础”中的车铣加工进行解释;带传动工作力和应力分析部分的讲述可结合“理论力学”相关知识和“材料力学”中的弯曲应力知识点进行讲述;齿轮传动及蜗杆传动材料选择部分可融入“工程材料”中的相关知识点;齿轮传动参数选择及强度计算讲述过程中,可将“机械原理”中的相关部分知识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讲述;过盈连接及滚动轴承配合部分的讲述可融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中的相关内容等。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讲述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总之,恰当地将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其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二、“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纵向知识融合

1.“纵向知识融合”教学及其意义

所谓“纵向知识融合”,系指课程章节之间相关知识的融合。“机械设计”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之一是内容多杂而离散,各章形式和内容上均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因此,教学过程中,若各章独立讲述,互不牵扯和关联,形成一种类似“孤岛”式的知识散布,将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表象上,学生普遍反映突出的问题是感觉内容杂乱、无法抓住核心和重点;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规律,难于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通用机械零件或是专用机械零件,都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设计规律、设计流程和分析方法。纵然这些规律和流程等通常都在“机械设计”的绪论部分有所阐述,但毕竟形式上与后续各种具体通用机械零件的章节内容分离,学生学起来感觉抽象;加之教学时间上又通常是脱节的,因此,学生仍然无法将这些一般规律和方法与具体零件的设计方法关联起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融合,还必须将课程各章节中的一些内在的关联知识融合起来,这对像“机械设计”这类尤其在形式上缺乏关联的课程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2.“纵向知识融合”教学实例

事实上,如前所述,在“机械设计”教学中注意纵向知识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机械设计”各章中,存在着许多原理相同的或具有相似性和类比性的知识关联。例如,关于零件工作面的概念,在螺纹类型中有(锯齿形螺纹),在键连接中有(平键的两侧面和楔键的上下表面),在带传动中同样有(平带的下表面和V带的两侧面)。讲述时将这些知识关联起来,对于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非常有帮助。关于键连接和花键连接讲述时,可以介绍平键连接到花键连接的演化,花键的挤压强度计算公式也完全可与平键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进行类比而发现其本质上的形同;带轮和齿轮结构形式上有很大相似性,讲述时可相互关联;滚动轴承基本额定寿命计算公式本质上与疲劳曲线方程是完全相同的;齿轮传动与蜗杆传动有较多相同的失效方式,但主次关系却不同,将其关联起来讲述,分析其内在的根源,对于学生的理解也大有裨益。若更进一步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章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可使得学生深层次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将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延伸到专用机械零件的设计中,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之目的。

“机械设计”作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其教学效果对课程本身的学习乃至机械专业知识的总体掌握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关联相关课程及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知识融合”和“纵向知识融合”,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及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义勇,王成彪. 改革“机械设计”课教学模式,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J]. 中国地质教育,2005(2):35-37.

[2] 张艳,黄乾贵. “纲要信号网络”图示教学法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4):27-28.

[3] 师素娟.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2(1):55-57.

[4] 张军,刘笑羽,孙树廷. 面向21世纪“机械设计”的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76,169.

篇8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 包装结构设计 融合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包装设计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包装设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单纯地追求视觉的表现而忽略结构的功能作用与单纯追求结构功能而忽视视觉的表现同样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推陈出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更加影响各种设计思潮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设计思维和风格[1]。在功能上满足顾客需求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对视觉传达方向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整改方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加入包装结构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丰富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的表现能力,也是未来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丰厚,在包装设计领域中,应该关注本土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文化的优势,将本土材料及民间的制作工艺运用到包装设计行业中,成熟的民间工艺可以为我们的创新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此作为本土经济开发的方式,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学科的发展带来生机。这样的教程整合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新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2]。

1 包装结构设计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及应用背景分析

包装设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分为构造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学科,包装结构设计属于工业包装领域,不同于一般包装设计的平面展开,它有机地吸收、整合了不同学科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在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巧妙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和工艺制作技术,提高包装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才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产品才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因此,民族文化元素介入包装结构设计,在包装设计专业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包装课程在教学上均倾向于视觉方面的设计,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装潢和美化阶段,缺乏相互之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缺乏创新,不利于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培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单一的外观视觉设计还是结构工程设计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注重平面视觉传达的包装设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包装容器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容纳、保护商品的简单作用,要注意它的审美性、 功能性, 还应考虑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设计内容上做些整合改革,提出新的设计方向,设计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把民族文化元素同包装结构设计联系起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包装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通过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努力,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功地与广西民族印刷厂合作完成系列月饼盒包装,工艺精美,图案融入了民族的元素,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风景,社会反响较佳。借靠中国和东盟的资源优势,民族文化的发扬成为宣传广西民族特色的直观表现方式,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先后参与中国―东盟礼品包装设计、吉祥物设计等。出色的表现得到中国―东盟组委会的认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 本土元素与包装容器结构设计融合运用的表现形式

基于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对民族元素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的自然材料、民族图案、传统工艺等运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加强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创新性的现代包装作品[3]。

2.1 民族图案、纹样及色彩的运用

图形是包装视觉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对产品内容形象化的表现,不同的图形运用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风俗文化,包装设计的成功不仅来源于主题的准确与构思的新奇,还要在装饰取材方面合理运用,产品才能发挥出自身魅力与内涵。使包装设计结构造型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的传统吉祥纹样,当其个性特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时,包装上的纹样对人的视觉感官能起到最直接的能动作用,呈现出对人类最直观的情感。而作为地方特色包装的附加物,吉祥纹样的使用无疑给设计的装饰带来犹如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包装更具有特色。

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依赖于色彩配合,不管是包装的形式,还是外包装的图案与文字,都离不开色彩的良好搭配,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着地域风俗所产生的色彩审美倾向,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通过文化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一套色彩。

2.2 传统制作工艺的运用

2.2.1 藤编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运用。藤编、竹编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制作工艺,取材于大自然,通过折叠打结等间接编织,在民间被制作成筐、篮、篓、笼等日常使用容器,而藤编工艺融入的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极具民族特色,审美价值极高。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运用到当代包装容器设计中,能够使产品包装变得精美的同时,更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绿色设计。例如广西侗族藤编酒壶,编织的纹路花样非常考究,工艺精细,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广泛用于生活中,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2.2 陶瓷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运用。包装容器发展的最初形态是用简单的粗陶容器来装载运输物品,由此陶瓷容器作为生活必需品进入民间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设计领域逐渐开始重视对容器造型和外观的设计,将传统陶瓷制品工艺作为表现技法运用在现代包装容器设计中,包括材质、造型、文字、图形、色彩、以及视觉元素等方面整合,呈现出极富有民族传统内涵的容器形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例如广西的古岭神酒,陶瓷酒瓶运用陶土原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周身使用凹槽工艺,印制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壮锦纹样,灵活地运用到酒包装容器的视觉与触觉的设计中,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仅继承和弘扬我国地方传统陶瓷手工艺,同时又推进了绿色设计,并对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材料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的运用

材料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物质载体,是设计风格最直接的体现。不同材料的运用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包装在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改进,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应推崇自然绿色材料,就地取材,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如草、竹、藤、棕等天然材料,在广西具有丰富的资源。制作上保留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基本形态,以手工为主的加工方式制作包装与容器,将传统形式内容重新整合。比如说精致的玻璃与原始麻绳在酒包装中的组合运用,体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 包装材料的运用与民族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4-5]。

结语

综上所述,包装设计要遵循民族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理念在包装中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让世人赞叹的精髓文化。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的创意构思,形成了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独特的教学模式,为今天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充分地将包装结构设计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才会开创出独具特色、更具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品牌。

参考文献

[1]朱云云,张雪玲.包装设计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2]杨珩.论陶艺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J].中国陶瓷,2008年05期.

[3]黄超,王艳婷.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8期.

篇9

关键词:浅谈问题情景设计课堂教学融合

在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这一方法的提出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作用扩大化了,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的主体。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完全把这个教育的舞台还给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帮助、启发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教师就有义务在课堂教学中,想尽一切的办法创设合理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从生活中总结经验,设计成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对学生能否上好一节课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要在生活中,多留心,多体会把有用的有趣的事例比较、归纳、整理并记录,以适平时教学之用。使课堂教学接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情景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个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的奥秘,从心灵的深处萌发出对知识的呼唤之音,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有生机。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告知的作用。只有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适时适度的引导和启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年龄背景,认知背景为基准,挖掘来自生活中的教学典例,设计成问题情景,这样才能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精彩。生活中处处涉及教育,比如化学学科的教育比如物理学科的教育等,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学科实验,设计成问题情景。

利用学科实验,设计成问题情景。比如化学学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真实、形象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有的实验侧重于颜色的多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快乐的色彩,视觉的美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体会。或者,有的实验侧重于现象的速度和剧烈,让学生在实验中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积极情绪的激发,无疑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加强。利用化学学科实验,设计成问题情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谐统一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利用生动故事,设计成问题情景。

利用生动故事,设计成问题情景。比如,语文学科,我们的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古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论语》,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这些经典文学著作对我们的志向、品质、贤德的培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这些文学作品中流淌出的品质对我们的教育不是短暂的是永恒的,不是间断的是延续的,像涓涓的溪水一样温柔的轻巧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从而滋养着我们阳光的生活。所以,伴我们长大的这些“真君子”如果走进语文课堂,则这种特殊的问题情景一定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又如,在物理课堂,引用物理科学家的某些励志、勤奋、探索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勉励学生要刻苦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引入史料故事,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再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可以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因为,化学学科离我们最近,我们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化学,所以,在课堂引入一些生动的例子或小故事一定对知识的研究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反过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或者困难,从而体现知识的指导作用,学以致用,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利用不同学科的生动故事,在不同的课堂设计成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穿梭于时空,而且可以揭示教学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与课堂教学融合才能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开放的问题情景的教学课堂,才会有迷人的风采,才会捕获学生的心灵,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儿童剧;舞台设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融合

一、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意义

儿童剧一直深受学龄前儿童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儿童剧没有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普及开来,让广大儿童不能接触到优秀的儿童剧剧目,得不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入手构建新型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性和创造力,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儿童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它是由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音响效果、灯光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出场景的变化和剧情氛围,舞台布景和道具就成了儿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项又与绘画和手工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于绘画和手工技能的美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融合,一是通过儿童剧展演这种形式,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理论和手工技能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二是儿童剧展演还为学前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欠缺的环节。三是把儿童剧艺术形式引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之中,也会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拓展美术教学形式,这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途径

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完美融合,需要将构成儿童剧舞台设计的要素纳入到美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达到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途径:

(一)通过开设多门绘画基础课,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常识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美术或绘画等方面是零基础状态。所以,在学习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之前,对美术和绘画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素描和色彩两门专业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后面学习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道具做了充分准备。在素描课程中我们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等进行形体的塑造,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功底,能够应对一切造型问题。另外,色彩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在色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性格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场景、气氛、人物的性格、感情、心理等,学生在学会将色彩与人物的完美结合并用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就可以把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通过色彩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再有,在色彩的基础训练中,我们让学生使用大片单一色彩或者使用非常丰富的色彩产生光影美感,营造更强烈的舞台美术效果,这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利用色彩来增强儿童剧的艺术美感。通过开设这些绘画基础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常识,为后面进行道具的制作和舞台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

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道具制作和手工制作等课程,专门针对学生的手工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首先,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舞台设计和创作。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儿童剧题材,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利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同一个题材,或通过一种材料创作出不同主题的造型和作品,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道具造型,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设计独具特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展现学生在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是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引导。其次,我们还专门针对儿童剧表演开设了一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作表演儿童剧、布偶剧等大型舞台表演作品。当然,在学生创作表演之前的舞台设计及道具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的,这是他们进行舞台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根据自己的剧目情节安排场景和设计舞台、服装、制作道具,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手工技能,学会从儿童剧的整体情感来创作舞台布景和道具,从而更好的表现儿童剧目。

(三)开设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的掌握与否,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开展了跟儿童剧有关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展现他们对于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的独特理解和设计。在美术教学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在课堂内,我们安排了小组作品展评、班级间作品比拼、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创作过程,现场感受不同创作思路的作品,拓展创作思维。在课程外,我们以各种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阶段性的手工作品展览,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创作不同的手工作品,一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二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各类型的儿童剧演出和参与儿童剧的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学生们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和手工水平,并且积累了处理紧急情况和活动组织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另外,在学生作品展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对學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师的适时指导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能起引导的作用,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会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完成作品的创作。我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全面促进学生在儿童剧舞台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通过技能汇报展演,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驾驭能力是要通过多次大型演出才能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以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儿童剧公演,让学生根据公演的主题设计、制作每一幕大型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反复地排练,验证道具对剧情塑造的效果,不断的针对现场效果进行修改和调整。这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如何处理大型儿童剧舞台设计中的布景、道具与灯光、人物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的关系,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与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舞台设计在儿童剧表演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切、直观的实践经验。另外,我们每年组织技能汇报展演,通过每一次儿童剧展演,学生将自己的最高水平都展现了出来,而所有师生观看展演的现场反响也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进行融合研究,突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界限,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充实,带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也将会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持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陈跃琴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