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

篇1

一、促进农地规模利用和集约经营应注意的“四个适应”

(一)与宜农土地区域分布程度相适应。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估算,我国宜农耕地类的毛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地,这些区域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平整程度较好,其中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可进一步按照“集中”经营的方式。大力提高农业资本投入的比例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建立起以信息化、生态化、多功能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高级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平整程度较差的区域,例如西部地区(重庆、云南、贵州等),平地与缓坡地(坡度

(二)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极端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已成为制约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显著瓶颈。为此,必须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大量农民从分散、细碎的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路径。目前,广东、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正在积极探索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难题。进城农民的“完全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当地政府财政支出足以支付新增城镇人口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尊重转户农民自愿退出土地的选择权,分阶段、分步骤制定相关方案,促进一部分有条件“转户”农民向市民转化,同时加强“转户”农民进城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配套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有条件“转户”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三)与农业产业化需求程度相适应。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土地规模经营的目的。在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布局、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各地正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利用和流转。因现阶段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存在,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将导致巨额的增值收益,必须警惕城镇资本进入农业可能出现的现象:个别企业可能以建设“设施农业”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名,大规模圈占或租赁农村土地进行非农业经营活动,这不仅将侵占农民利益,更不利于耕地保护。因此,在加速现代农业进程的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并杜绝这种农地规模流转中的“变相开发”倾向。确保农地规模利用和流转切实服务于“农”,确保其用地性质和用途不变。

(四)与农民集中居住程度相适应。农民退出分散、闲置的宅基地是促进农地规模化利用和集约化经营的必要前提。目前各地主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等方式对农民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范围以及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等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靠近城市的农村,新建村房屋非法营建和商品化交易的倾向较为明显,而在经济欠发达或远离城市的农村,新建村房屋无人或很少有人居住,这造成了土地、资金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在农地规模化利用必然要求农民“散居”向“聚居”这一空间居住形态变化的过程中,应同样注意“适应”原则:在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新村建设,不得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并严格农民新村建设的农民准入条件,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小产权房”开发。

二、促进农地规模利用和集约经营的建议

(一)实施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用地功能分区规划,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一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思路,加强对产粮大县和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建设试点的支持,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和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土地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及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农业土地单元的产值,提升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培育和壮大农业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和注重效益原则,对非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农业用途土地,各地应尽快研究和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约化利用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并以加强对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分散的宅基地的整理、复垦为契机,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促进农业用地适度集约化经营,通过规划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或休闲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参与农业经营互动的积极性。

(二)促进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通体系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农业生产经营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推进涉农企业公司化经营,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信托试点,将农民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或收益权,形成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激励机制;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的抵押机制,促进发展特色农业所需农业用地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适度集中流转。二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立法的程序和机制建设,使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透明化、市场化和公正化;研究制定分区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准价格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三是建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风险防控体系。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的宗旨,防止农业掠夺式经营,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完善流转契约,尽量减少流转纠纷;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但同时必须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途监察制度,坚决杜绝一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和经营过程中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的现象。

(三)深入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引导农民自愿脱离农村“土地保障”。一是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基层政府推动转户的工作机制,制定提高转户工作针对性的分类转户政策,在尊重转户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转户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二是建立户籍制度改革中土地一财税联动机制,引导已转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地和宅基地)。第一,成立农村土地信托经营中心,将一部分农民退出承包地使用权的经济补偿折合为持续的资产收益权,为转户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就业提供“启动的资本金”;第二,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的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能够享有合理的土地资本化增值收益;第三,将一部分农民退出土地的资本化增值收益留存当地,开设特别的财政账户,成立专门的转户农民公共服务保障基金,用于支付当地区(县)政府对新增城镇人口提供的各项公共福利及保障。总之,通过“户改-土地-财税”的联动机制,形成已转户农民在享受城镇户籍人口权益的同时自愿放弃农业户籍人口相关权益的制度激励。

篇2

位于上海青浦工业区的海德堡印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德堡青浦工厂)近日成功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QS关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权威认证。这两项认证与海德堡德国总部所获得的认证完全相同,均由德国权威认证机构DQS经过预审、正式审核后颁发,标志着海德堡青浦工厂已完全具备与德国总部相当的质量管理水平,并承诺保护环境,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海德堡青浦工厂ISO 9001和ISO 14001体系认证审核在2013年11月12~14日正式进行,认证机构的三名外部审核员来到青浦工厂对整个厂区的外部要求和内部所有流程的符合性进行了全面评价。审核小组对海德堡青浦工厂的两个管理体系非常满意,证实在总经理麦先勇先生领导下,工厂运行的管理体系是合理有效的,符合ISO 9001和ISO 14001的各项标准。

海德堡青浦工厂对于ISO国际认证的筹备工作始于2012年,在与DQS国际认证机构中国公司的接洽讨论后,确认了对海德堡青浦工厂的相关认证事宜,同时在总经理麦先勇先生亲自领导下,海德堡青浦工厂从管理体系文件的架构分类、实施方案和人员安排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逐步展开。到2013年7月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ISO 9001和ISO 14001标准,海德堡青浦工厂的文件管理系统也全面到位。2013年8月,国际认证机构DQS就对海德堡青浦工厂进行了认证初审,并确认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认证审核。青浦工厂经过了3个月实际运行的实践检验,终于在11月成功地通过了认证审核。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凡是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其范围从原材料采购,生产的有序管理,物流到仓储系统的运行直至产品出厂,为海德堡青浦工厂生产的可持续不断改善提供关键支撑。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此标准既包括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性管理,也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起到了有益的保护。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各种条件的总和。只有充分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定义、构成,才能使得教师群体和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体育教育环境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路向。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共识。本文的研究基于既有研究成果,将讨论的重点置于包含体育教育环境在内的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分解其相关的内在复杂架构,剖析其多层次的结构内涵,以便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有的学者从质量管理基本流程出发,将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界定为如下几个层面:(1)以顾客为重;(2)以教师为重;(3)重视团队工作;(4)重视安全;(5)鼓励坦诚;(6)要求全员参与;(7)以过程为重。显然,上述定义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建构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此处我们讨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尽快服务质量体系认证的建构。换言之,也即高校必须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教育环境的体系,以便适应信息社会学生服务的要求。首先,增强普通高校的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WTO后,普通高校与其他公共利益和其他领域一样,将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循环中去,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发展也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给体育教学主体(普通高校)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体系的质量信誉成为首先的目标,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其次,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质量意识的必然选择。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某些组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进而提高管理意识,实现更高水平的参与到普通高校的管理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了普通高校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形成质量管理环境“生活质量”,或者通过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的自觉行动,确保其有效运作的基础管理制度。再次,促进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普通高校的体育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普通高校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4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4.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

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起点是学生服务的需求,最终结果是服务。对于具体的信息控制过程要尤为关注。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使分工明确,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的所有要求。应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购买方面的结构、分类、题标引、分类、上架、服务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和意见,并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础。

4.2进一步提高体育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国家层面的体育信息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的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资源,缓解我国体育信息基础性、分析性与准确性的平台建设滞后的现状。既要强化职校生具有弹性的体育能力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也要完善人才需求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现状的数据提升。既要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对接的需求与预测的报告内容,也要完善国家层面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的设置,强化人才需求的预测与调研。二是开发职教国家标准的数据支撑。要强化规范教学、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集中研发具有中高职一体化的国家标准,扩大相关涉及内容与人群的覆盖面。在标准的数据支撑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的理论、方案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开发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的研究。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搭建具有国家层面背景的体育信息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一支具有行业技术人才在内的专业教学标准队伍,尽快建设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国家团队与人才组合,积极拓展体育信息的国家政策领域的视野,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体育信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四是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完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假设,调动多样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开发起精品教程。具体来说,就是要精选相关的内容和标准,表述要精练,同时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原理与实践。

4.3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质量管理的水平

一是按照人类基本认知思维规律,强化目的性的认知出发点,进行积极的整合性认知,对于事物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在对于体育信息进行整体性认知的前提下,强化线性的认知逻辑,从外侧逐渐递进到内部,确保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二是对于具体的课程设置任务要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构建指导。对于科目选取上,要在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下,转变为任务性的单元课程,对于单元课程进行层级性的划分。对于框架性课程设置上,要强调课程的功能地位的归类,在宏观属性层面对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划分。对于课的属性设计上,要强化教育思想与功能意义,不断变换考察角度与维度选择的差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范型。对于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强化基本的比重与时间进程的维度和支架,按照科学合理的顺序来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三是强化课程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格证书、教育标准建设、综合课程方案三位一体的基本路向启动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规范国家政策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检查与督导,强化国家政策对于教育活动规范性的限制。强化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认知教育机构并未仅仅是课程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具有联结功能的关系体系,通过上述的关系体来强化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性完善。

4.4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行为管理层次

一是学校课程开发理念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加以系统化的认识与把握。要对于众多的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准确、深入地鉴别不同课程的基本内容,让课程开发的系统化的理念注入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想与理念中去,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的内容。尤其是,要注意开发过程中的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哲学等其他领域的课程理论,通过多种领域的交织及重叠,来开发职业教育的单纯领域。二是强化多元课程理念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系统性理念。也就是说,首先要选取一个目标层面的统领性的理念,来实现整个额课程的开发落到实处。同时,要针对不同内容、多个理念来强化双元、多元体系结构,人本主义理念、能力本位理念、就业导向理念、模块组合理念等主要开发层面的理念。强化学生导向的理念就是要让本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够顺利参加工作,工作过程导向就是要打破学科课程编制,面向实际工作设置课程。认知层面的内容编排就是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认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学科逻辑的条理性。三是实施目标类型系统化分析,建立编排体系。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强化其整体性与模糊性,而就具体的课程目标的开发而言,也涉及到具体课程目标的编排,根据不同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进行目标定位、作用及功能的层次化、方向性考察,给予目标状态描述性指标和可操作标准。方向性考察要在宏观上从社会、教育、学生等方面进行考察,构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规定的目标设置中完成基本的属性考察与学生个体的情感培育。

作者:蒲继涛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普通高校研究,2011(1).

篇4

关键词:IC;EHS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在市场规模、产能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但目前在全球IC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以代工为主的从属地位。同时,IC生产在EHS(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具有高危风险,需要特殊的设备设施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来进行控制,并随制程工艺和相关法规要求的变化而持续改进。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发达国家正把这种风险向代工厂所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此外,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国IC企业还必须应对与EHS相关层出不穷的法令法规所造成的贸易壁垒。再加之我国自身对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建设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意识增强,我国IC产业将不得不直面其在EHS方面的挑战。

管理体系是现代的先进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和运行EHS管理体系来管控组织EHS风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理论和实践的证实,我国IC行业引入这一科学方法势在必行。但目前EHS管理体系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和标准,各国都在积极探讨研究之中。我国IC行业的EHS管理体系在分析和借鉴相关管理体系标准的经验之上,更需要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来设计和实施。

一、整合型的管理体系

石化行业的HSE(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是石化行业在其多年安全工作经验上为满足自身发展而自发开展的,在时间上甚至早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且并不以获得认证为目的。当石化企业要获得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时,还须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与ISO14000、OHSAS18000进行整合。相对于石化行业的自发型管理体系,IC行业的EHS管理体系是一种整合型管理体系,它在管控企业EHS风险的同时也要适用于相关国际标准的认证。这就要求它在一个框架下同时满足EHS相关的各种国际标准体系要求,使组织在管理上能够既兼顾各个体系不同,又能够将体系统一策划、资源协同配置,并减少组织机构在职能和人员配置上的重叠、减少工作重复和文件数量。

二、E、H、S的内涵有所延伸

EHS管理体系是环境、健康和安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IC行业的EHS管理体系中,这3方面的内涵都有所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讲,IC行业的EHS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具有保健功能,更应当有机会发挥出其激励作用。

(一)环境内涵的延伸

E代表环境,ISO14000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指出: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行业的环境管理只关注于企业生产过程对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在IC行业还应将产品和生产现场包含在内。与其他行业相比,IC生产过程对环境除了具有直接的危害性又有着依赖性,而且IC产品作为电子信息产品的中间产品也要配合满足、甚至帮助实现各种终端电子产品的节能和环保要求。

IC产业是一个需要无污染或污染程度极低环境的产业。现在的IC生产技术已经进入纳米阶段,超静厂房的内部洁净度已经达到100级、10级、1级甚至更低。一个可吸颗粒入物甚多、灰尘始终驱之不散的大气环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成品率,为了消除这些灰尘颗粒,需要付出极高的空气净化成本。此外,IC生产必须保证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这样可以使水的净化处理成本大大降低。根据MOS电路失效的原因分析,由于污染问题造成产品失效的比例高达60%左右。由灰尘微粒、无机离子、有机物质、微生物等杂质造成的集成电路表面擦伤、图形断线、线间短路、出现针孔等现象,将直接导致漏电、电特性异常乃至产品报废。这样,IC生产现场(无尘室)的管理自然成为IC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IC是整机高附加值、高性能的倍增器,但它并不是最终产品,如果它不能在整机和系统中应用就没有价值,最终产品的很多关键性能也需要它来实现。比如,在探索降低家用电器待机功耗的电源管理技术中,IC产品的解决方案在节能降耗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还比如IC产品作为电子电器整机产品的核心部件,在整机产品生产的供应链体系中,同样受到欧盟RoHS指令(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的管制。

(二)健康内涵的延伸

H代表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以往的EHS管理体系中可以将H理解为职业健康或者工业卫生。因IC生产厂对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高危害性,欧美国家都将IC生产厂都盖在非常偏远的地区,甚至包括沙漠地带。而在我国,IC代工厂却多占据在人口密度较高的高科技园区,所以我国IC行业的健康管理还应涵盖到相关方的健康保障和信息沟通措施,包括社区、来访者、外包供应商等。

(三)安全内涵的延伸

S代表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如同健康管理,IC行业的安全管理同样也应涵盖到相关方的健康保障方面,包括来访者、外包的供应商、顾客、社区等。

此外,我国的IC生产相对其他行业对“安全”的期望也更为苛刻。IC产品生命周期很短,有时半年甚至一季即推出新的产品。我国IC企业在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下,是依靠在产品周期内快速大批量生产来获利,很难承受哪怕微小事故带来的损失。一般情况下,IC制造厂停产每分钟会造成约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且事故通常造成的停机时间为30分钟,那么每次错误的停机警报将会导致上百万美元甚至更高的经济损失,这还没有算上由于停机产生的报废产品的价值。先进半导体2007年10月27日发生的长达2小时停电事故,严重损坏公司5英寸、6英寸和8英寸工厂若干设备及正在生产程式中的晶圆,此次事故造成的晶圆和生产能力损失可能使该公司2007年第4季度销售收入减少1亿元。主要是因为它在制程中使用高毒性、腐蚀性及易燃性气体,及液体外亦使用大量可燃性塑材,增加火灾的重要因素。

三、涵盖的标准有所增加

由于IC行业EHS内涵的延伸,其EHS管理体系应涵盖的国际标准也随之增加。除了ISO14001和OHSAS18000外,还应涵盖QC080000(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标准)。QC080000由国际电工委员会开发,是基于过程管理思想建立的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它强调应用通用的“过程管理”模式来解决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应对不同国家与地区有害物质管理要求的多样性,建立统一的国际管理标准与持久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帮助企业跨越种类繁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方面,QC080000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一分子。ISO14000是对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管理,它的重点是生产过程的污染预防、环境保护、改革工艺设备和实现节能降耗,而QC080000的侧重点在于控制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要达到无有害物质的要求也需要让生产的工艺环境无污染,这就可能会涉及要达到ISO14001中的一些要求,或者是利用ISO14000的部分管理措施来共同控制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如果将产品的环境要求视为产品质量内涵的一种延伸,QC080000也可以看作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附加要求,是在产品的生产制造、服务维护的整个过程中控制有害物质的一个管理体制。涵盖了QC080000的EHS管理体系需要将过程模式和PDCA循环模式统一结合运行,这也为未来EHS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

EHS管理体系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工具,但它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和推行。根据其他行业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来看,管理体系若要真正发挥出效力并持续改善,必须有一个支撑它的文化氛围。在IC行业的EHS管理体系中,不妨利用该行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加强企业的EHS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保障EHS管理体系的运行。知识有助文化的形成,先进的文化也有利于对知识的探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IC行业EHS管理体系中知识的概念包含信息、经验、文化、思想、制度、流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如标准、法规、操作规范等显性知识,也包括思想、习惯、经验等隐性知识。可以将一般管理体系中的“能力,培训与意识”、“法律、法规和与相关方要求”、“领导和承诺”、甚至“文件和文件控制”要素都整合在“知识”要素下,从知识管理和文化培育的角度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帮助组织提高分析和决策能力、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积累经验教训,通过知识要素的实施促进EHS文化的认同,借力EHS文化加速EHS管理体系的深入建设。

五、管理体系信息化控制

EHS管理体系的运作过程是一个有序地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大量原始记录的处理、保存和调用,知识的更新、共享和传播,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IC行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来全面控制EHS管理体系的运行成为可能。EHS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运行的EHS信息处于动态管理、资源共享状态,甚至可以智能化地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或发出预警。通过在EHS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EHS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地配置PDCA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地保证HSE管理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比如员工可以查阅EHS相关资料、定期接受在线的EHS知识测试以检验培训成果;EHS经理可以分析工厂的工伤和患病趋势;系统可以随时提供EHS执行和计划实施的情况,按月、季、年汇报EHS业绩数据。以外,应当注意EHS管理涉及到组织的各个业务环节,因此EHS管理信息系统的各模块的功能和流程应当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功能和流程相集成,比如IC制造厂中的MES系统。

参考文献:

1、卓红,吴宁.建立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四川冶金,2008(2).

2、周爱国.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HSE管理体系整合技术原理和实践[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3(1).

3、王阳元,王永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路[M].科学出版社,2008.

4、张立勇.浅谈企业HSE文化的培育与创建[J].吐哈汽油,2008(2).

篇5

一、区别和联系

笔者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目前发展一个分支,所以应着重考虑二者之前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从定义的角度考虑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为,其是“设计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对环境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的管理。”相比之下,管理会计的定义为“计量分析和报告有助于管理层作出实现组织目标的决断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从本质上来讲,环境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涵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环境管理会计更多的是为环境绩效评价和监控服务的,管理会计是从业务整体层面对绩效进行监控。这是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重点关注的情况下,为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增值和高效的利用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2、从环境管理角度考虑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层为了实现价值链的增值,需要从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如:如何将进货出货影响的环境成本降到最低、如何评价员工的参与环境管理的绩效。获得这些想关的信息的,需要环境管理会计,反之,获得的充足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能否取得预期的有效。

但是,由于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有限性,很难为环境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以支持管理者作出相关决策。为了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环境管理会计通过拓展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金和完善其方法,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更好的相关决策,促进环境成本的降低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将可出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二)联系

在目前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人将着眼点不光放在经营业绩的提高和财务利润最大化,他们越来越关注企业从环境角度的可持续增长.这时,作为管理决策和支持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就会被延伸了新的研究方向,此时环境管理会计就应运而生,更好的满足管理层的管理需要,同时推进管理会计的进步与发展。

二、环境管理会计评价方法选择

由于环境管理成本是进行环境管理分析的主要着眼点,所以笔者主要探讨环境管理会计成本的评价方法选择。目前学术界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如下三种分类:环境成本核算分解、环境投资评价和环境业绩评价。环境成本分析促进企业对导致环境成本的产品、服务和劳务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计量。主要采用作业成本计算、质量成本计算、寿命周期成本计算等管理会计的方法。针对环境投资评价的方法,既有对传统的净现值法进行改进的全部成本评价法(TCA),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SVA)。针对环境业绩评价,为克服传统评价指标考虑财务指标的缺点,其应用了环境质量体系、平衡计分卡等[2]。

(一)成本核算分解

作业成本法(ABC)

分配环境成本影响环境管理的投资分析和业绩评价,如何合理分配环境成本对整个环境管理至关重要。环境成本分配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为管理者提供反映成本的准确信息,为其做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且鼓励员工降低环境成本,提高企业价值。然而,在传统的成本分配的领域里,环境成本大多数时候是直接归集在制造费用中,并且采取很武断的分配方法,如直接将成本分配到产品和工时中去。由于缺乏成本和产品之前的因果逻辑关系,使得成本分配更加的不合理,导致企业不能根据成本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如果对成本分配方法重新的选择,按成本动因进行有效的分解,使其具有因果关系可以促使企业完善成本分配,寻找分配的合理动因。作业成本计算法是环境管理会计中根据确定的成本动因,采用按作业对成本进行归集,使其符合因果分析的逻辑。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能更好的使成本和作业相联系,有助于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使成本分配更加合理[3]。

(二)投资决策

全部成本决策(TCA)

TCA是首先由美国环保局新泽西分局设计和提出的。它不同于之前的投资决策工具,克服了之前工具忽视长期而只重视短期经营行为的缺点,长期角度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所进行综合的财务规划。设计者专门设计了一套P2/FINANCE的财务软件,方便企业应用TCA进行投资评价使用。根据其所设计的全部成本评价法成本清单,初始投资成本中涵括了生产设备购置和日后维护、专利许可证的研发支出和申请费用、职工的业绩评价支出等生产经营支出。在年度经营成本中,包括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废品管理成本等,而收入方面则涵盖了从企业的主业收入、到营业外收入、损害赔偿等。从财务指标角度,考虑了贴现率、通货膨胀率、折旧方法和税率等因素,如果管理者输入有关的数据,利用系统继续系统进行分析时,其自动生成盈利能力分析结果,包括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和贴现等财务指标,优点在于针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得出不同的关键指标,简化了投资工作,节约了管理者投资分析的时间[4]。

(三)业绩评价

1、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的产生是环境管理会计针对降低污染物阶段的必然产物。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指标:ISO9000(质量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ISO18000(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他们的指导思想都是以预防为主。后续监控为辅,通过制定有效的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员工的培训,后续实施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和监测。特别强调的是,环境管理体系评价的展开需要企业内审部门的参与,定期按照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的标准进行内控评价,并且定期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交监控评价报告。

2、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从诞生以来就是管理企业的重要工具,随着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效用也会渗透到环境管理中去。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指标体系包含了四个维度: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创新和学习。大部分学者认为平衡计分卡渗透到环境管理会计中去的核心要点:提高顾客满意度促进财务维度,而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改进作用于顾客的满意度。五大维度相互影响。促进环境管理成本的下降,环境绩效评价的提高。还有部分学者人为也可以单独作为第五个方面来反映,以突出环境管理日益增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必将受到更多管理者的关注,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评价方法选择,也会有新的理论创新。(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D].厦门:厦门大学,2001,2001:12-13.

[2] 李勐.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22-23.

篇6

关键词:环境质量 分析 环境管理 技术水平

随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人们对这一国际标准的作用和实施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标准给各行各业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工具,对其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动态的系统化的管理,来实现污染预防和企业的环境绩效持续改善的目的。企业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对于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就是环境管理。科学的环境管理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管理手段日益完善,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却相对滞后,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环境保护的需要。只有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为科学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管理必须对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把握清楚,没有可靠的分析结果,就达不到有效的环境管理。因此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人力资源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前提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包括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分析、综合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对研究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也比较高。还要加强操作人员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着力提高现有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要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给工作人员管理使用,招收同类专业高学历毕业生,以充实综合分析技术力量。要不断调整人才结构。根据监测事业发展需求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双重需要,配置环境监测、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管理决策等多方面的人才,以形成人才优势互补,各持有专长,各司其责的综合分析人才保障机制。

三、深化理论研究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基础

由于现阶段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理论体系的研究滞后,引起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也较为缓慢,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理论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意义、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内容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要及时总结和研究,要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控制及环境管理的理论体系,以便将来更好地完成指导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

四、完善综合分析技术规范体系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关键

环境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监测技术规范,但是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亟待解决。主要是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时修改监测数据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告形式,使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统一规范起来,以增加监测数据年度之间、区域之间的可比性,便于分析环境质量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再有就是要逐步统一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由于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具有特殊性,所以要对环境要素统一基本评价方法,以方便于环境质量地域和时空变化的比较。

五、推进信息化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动力

现代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信息的及时准确,这也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核心内容。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我们要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发现规律,为决策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首先要使系统局域网建设的步伐加快,要有统一的开发形式、增强其功能、建立数据库信息系统,形成环境保护的信息网络,以便及时获取并传输各种监测和管理方面的信息。其次要实施部门信息共享工程。加强与水文、气象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方便及时掌握与环境质量分析相关的信息。再次,利用多媒体制作系统研究开发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结果,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交流和编制速度使其与其他系统相协调。

六、拓展成果表征形式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要求

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成果的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会不同。就目前来看,采取了编写环境质量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快报、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在媒体上公布环境质量公报等形式来体现的。由于现代环境管理和大众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成果的及时性和表征形式的多样性方面进行特别的专项研究,针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解决,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保证

对环境要素调查、监测信息分析处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专门的专家队伍,录取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从事这项研究。同时,加强监测工作的宏观控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安排监测任务,才能获取足够的准确信息,以满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需要。

八、结语

现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是商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各种污染预防措施也越来越完善,也了解它更是日常商业运作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将EMIS 作为企业的重要信息系统纳入企业管理资源之中,与企业资源规划(ERP )等系统集成一体,使企业信息和资源集成得以实现。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也不多。所以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还应该多方面协调和合作。相信在政府和多种学科领域的共同参与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会有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等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杨友麒;张志檩 知识经济时代的化工企业信息化 2000.

[3]王煜.陈俊.陈建军.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化工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篇7

关键词:低碳建材;建筑施工;展望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对绿色建筑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建材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他们规定了一些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对一些建材制品开始推行低散发量标志认证,并积极开发了一些绿色建材新产品。从广义上讲,低碳建材不是一种单独的建材产品,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等属性的一种要求,对原材料生产、加工、施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贯彻环保意识并实施环保技术,达到环保要求。低碳建材定义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低碳建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

1建筑施工企业环保管理工作的特点

与其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相比,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体系变化较大,因建筑工地的工作运行模式往往跟其他企业大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如业务没有改变的话,其他企业的生产及营运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大致相同,所涉及的机械或工作程序基本上在各个阶段不会有太大改变,仅仅是相同的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周而复始地重复,例如发电厂或染布厂,所涉及的机械包括发电及燃烧设施或染布机等等,工序日日如是,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围绕废气及污水等基本上不会有明显改变。故此,相关的环境污染种类及数量的变比较小,其环境管理体系内的控制措施亦较为标准化。与之相反,建筑工地制造的是建筑产品,而建筑是所有产品中最不定型的一种产品,具有较强的个性,其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工序均有不同,营运方式随不同时间而改变,涉及的机械变化也较大,例如打桩、浇筑混凝土、内外墙装修等工序是按次序进行,在整个施工期中一个接一个,有关工序所涉及的机械、所产生的污染物及其数量均不相同且不断改变,其相关的污染问题往往难以完全预防及避免。因此,建筑工地环境管理系统的控制措施在不同阶段必须作出不同的调整和改变,以应付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故此,为了保持工地有良好的环保表现,确保工人履行环保责任依循程序工作,工地环境管理体系较其他体系更为注重培训及监管[2]。

2低碳建材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

低碳建材是符合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要求的建筑材料,必然在未来的建材行业中占主导地位,将成为21世纪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今后建材工业的发展将依靠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省能源,降低环境负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建材工业。低碳建材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两个分支:一是研究低碳建材的生产、制造、加工、再生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在于减轻建材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二是研究建材在某一过程或其生命全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特征及其程度,有助于客观评价建筑材料的绿色程度。前者属“硬件研究”,而后者属于“软件研究”,这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开发符合环境和人体健康要求的新型功能材料属国际关注的又一热点。为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内外正应用诸如纳米、光催化、功能薄膜、梯度复合、溶胶和凝胶与负离子技术等,研制生产具有杀菌、防霉、除臭、自洁、调温、调光等特性并促进人体健康的系列功能低碳建材,如纳米涂覆材料,森林功能材料,高效空气净化材料,抗菌功能材料,自洁功能材料,节能调温功能,调湿功能材料,负离子功能建材,电致调光材料,防噪声,防辐射建筑材料,电磁屏蔽材料,高效保温隔热材料,轻质高强承重材料等,向多功能、智能型、功能结构一体化的新型建筑材料方向发展。

3低碳建材在建筑施工中的发展与改进

3.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思路。以建材和建筑业中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的关键材料为重点,发展低碳建材。把握建材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占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技术的制高点;发展低碳建材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建材业生产总体水平,实现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增强建材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确保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建筑材料的有效供应,支撑社会、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2发展低碳建材,要抓好三个环节

(1)以大型企业为核心,整合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建设区域低碳建材产业体系。努力占领低碳建材技术制高点,从原料采取、生产、使用到报废再生利用全过程建立绿色生产、经营、管理链,确立绿色发展理念。(2)企业建立低碳建材研发中心。以绿色生产技术和产品为纽带,有效组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3)制定企业标准。产品质量,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消纳废弃物等绿色指标要优于国内同行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公民自觉行为,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文环境,改善居住、工作环境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3.3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我国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以及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建材市场旺盛,产业活力增强的有利发展机遇期,应加快转变建材发展方式,将投资与市场拉动的建材数量增长转向技术推动的质量与效益发展方式,开发低碳建材生产技术和产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建材生产总量,限制、淘汰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和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低碳建材工业体系。发展高性能水泥、耐久混凝土以及采用现代石灰岩开采技术,将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每年至少节约矿产3亿t。不断提高重点建材产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和纳废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比重,推动低碳建材工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钢. 发展低碳建材,推进节能减排[J]. 四川建筑,2010,10(2):05-106.

篇8

一、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环保为主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环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比一般企业更加严格的环境要求,我国钢铁行业(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领军企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不是将绿色环保作为负担,而是在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下,化压力为动力,于2010年提出“以‘环境经营’为导向来培育宝钢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于2011年提出“要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成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的战略目标。

为此,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在严格遵守国家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实行更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和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围绕“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大任务,把“环境经营”全面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还建立了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该体系不仅为“环境经营”战略提供了环境管理和核算工具,更重要的是为支撑“环境经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想和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应用节能减排工艺与技术,强力推动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建设。2011年吨钢综合能耗较年度计划目标低5公斤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较年度计划下降4.5%,同比节能量超额完成年度计划30%;SO2和COD分别较年度计划少排放19.6%和31%。在产品研发方面,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了第三代先进高强钢QP钢的工业化生产;9大类24种超高强钢产品也已实现稳定生产。宝钢高强钢应用于汽车行业,每年可减少2186万吨CO2排放,相当于1 个神农架原始森林。此外,宝钢集团下属板块纷纷拓展绿色产业。例如,宝钢发展完成矿渣微粉、磁性材料等产业化项目,使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被进一步深度利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宝钢工程技术集团则依托技术优势,积极开拓节能环保领域,“低碳排放的智能化工业炉技术和绿色经营模式创新”项目能减少吨钢能耗10%以上。

随着前瞻性环境经营实践的逐步深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环保为主导而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鲜明,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2011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162亿元、利润总额182亿元,并在美国《新闻周刊》联合两家全球领先的环境研究机构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 绿色企业中首次上榜,在2010年、2011年、2012年中国绿色品牌百强中连续上榜..

二、企业践行绿色环保的驱动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企业是在同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首先,企业通过其活动对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构成影响;其次,在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构成影响的基础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要求与期待;再次,企业为了回应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被动或主动地履行相关责任;最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与支持。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导致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速,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企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权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客户、竞争对手、政府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雇员)开始对企业提出保护环境的要求。

(一)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政府监管部门是企业最重要的政府部门类利益相关者。面对层出不穷的环境事件,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必须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以强制性法律法规形式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经营业务,例如对严重污染环境,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能耗高等项目不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也提供了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激励性法律法规来积极引导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客户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高涨,客户越来越重视产品或服务蕴含的绿色概念,越来越偏好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或服务,甚至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对于非环保的产品或服务则会出现抵制情绪。

供应商是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作为原材料、设备等的买主,加强同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至关重要。随着政府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逐渐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不断高涨,供应商可能因顾及自己的声誉而拒绝向生产或销售非环保产品的企业供货。

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在约束企业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虽然对企业没有强制性权力,但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他们期望企业推出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针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企业施压,要求企业必须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意识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股东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宏观层面,受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力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受世界著名企业纷纷开展环境保护实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股东意识到环境友好型产品既能减少高耗能高污染材料的消耗,降低环境事故发生的频率、处罚成本,节约废物处理开支;又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企业产值,塑造企业良好声誉。

员工是企业最关键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分工的不同,企业员工分为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两类。管理者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权,能够在董事会的授权下按自己的意志进行经营活动。管理者比较熟悉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益诉求,相对来说更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能够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前瞻型企业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环保

正是在与政府出资者(国资委)、战略合作伙伴、用户、员工、供应商、社区、非政府组织、媒体及社会大众等各利益相关者融为一体,创造“构筑共享价值”人文商业环境的过程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把“环境经营”全面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导致以绿色环保为主导而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鲜明,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国家电网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前瞻型企业也积极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把对经济、环境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从经营理念、管理体系、产品、报告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展绿色环保实践。

三、更多企业“积极践行绿色环保,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途径

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绿色时代,更多企业应该以睿智的思想和长远的眼光去谋寻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现阶段,我国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塑造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生产、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途径,积极践行绿色环保,掌握竞争主动权。

建立和完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1)实行更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持续减少企业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2)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都应有明确的绿色环保职责。企业还应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考核与评价体系,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职责和贡献对各级员工进行约束和激励。(3)减少自身日常营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措施包括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购买可再生资源生产的能源、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削减纸张消耗量、建立视频电视电话系统减少差旅活动、采纳可持续采购政策等。(4)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绿色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积极塑造绿色企业文化。通过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清洁生产等主题的员工培训,参与国内外节能环保交流和合作,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持续改善社区环境质量,把绿色环保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

实施绿色生产,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或服务。(1)采用先进的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工艺与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2)推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类项目、环保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重点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3)提供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能够节省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且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或服务。

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绿色经营战略;平衡记分卡;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09-0056-03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到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批准号:03HS28)、上海市会计学会2006年课题、新加坡国家科技局课题(批准号:ARCJT97-6)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谢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与会计方法、环境会计;(上海200235)

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江苏南京210016)

FGLiang,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Singapore,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新加坡639798)

虽然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本身就暗含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在环境、社会问题管理与经济成功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因此,环境、社会问题管理是否对经济成功具有贡献这一命题,依然很难给出清晰答案,迄今为止很少有文献涉及生态环境、社会两个方面的措施与长期经济目标成功之间的关系。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这一明显的稀缺性资源,近10年来众多企业管理层纷纷采用有关管理工具,建立了专门环境或社会管理体系,防范相关风险。目前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运行管理层次,即没有连接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最新研究表明,对于环境/社会问题有效管理,缺少合适战略;(2)环境管理体系都是与传统的一般管理体系分开执行,呈孤岛型运行。企业的中高管理层是通过一般管理体系来控制和管理经营业务;(3)即使企业非常希望同步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也缺少相关整合工具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战略管理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试图为阐述可持续管理对经济成功贡献之间所暗含的依存关系提供连接平台和相关工具,正面推动绿色经营。

一、绿色经营战略管理

本文对于绿色经营战略管理的定义:经济和环境同步提高的战略管理方法,总体假设同参考文献[2]一致。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通常称为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策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推广,并得到非政府组织(NGOs)的认可。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经济――生态效益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定为可以采纳的合适目标,并且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许多公司和行业协会政策的组成部分。英语中的前缀eco-同时代表经济和生态。因此,经济生态效益又称为E2效益。介于经济和生态之间的混合生态效益,经济――生态效益不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所有方面,如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方面。

可持续发展所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可持续发展表现为图中向右上区域箭头A方向和更好的社会绩效方向移动。点O是企业当前的状态,绿色经营侧重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图中“经济――生态效益线”,表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比率已经得到改进,也表明经济――生态效益得到改进。如果只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和生态环境),经济――生态效益可分为:强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箭头A)和弱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箭头B,C,环境绩效改进与经济绩效改进之间的抵消为负增长)。为便于理解,这里我们将图中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之间成正相关的经济――生态效益区域称为“绿色经营“,即改进企业环境绩效和环境相关社会问题,实现长期经济成功。

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原有设计主要鉴别企业战略性问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上,都是从上而下的。根据Kaplan和Norton战略管理思想,第一步对愿景和战略的清晰化以及解译。对于生态环境方面,文献给出了四种企业环境战略愿景。

(1)不符合。指企业由于成本限制或者管理者的惯性,无法响应日益变化的环境标准

(2)法规符合。指企业按照环境立法的进展不经常的开发环境解决方案,企业无法预期任何法规变化。

(3)符合有加。指企业开始采用主动环境管理,并思考超出环境标准的方法,寻求将环境管理体系集成进企业通用战略,并考虑组织变化。

(4)主动环境。指企业认为环境管理是好的控制和管理,而且采用该战略的企业环境实践作为其它企业的标准。通过该战略愿景,企业将由于环境改善而获得比较优势。

二、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对于绿色经营,其整合方法同参考文献[2]提出的三种可持续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整合方法一样,区别是暂不考虑社会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三种整合方法:(1)在常规四个战略角度内整合;(2)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3)衍生平衡计分卡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企业核心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在构建流程的第一步就要开发。衍生平衡计分卡方法从核心平衡计分卡中延伸出来一个平衡记分卡,属于第二步开发流程。另外核心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前两种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平行进行的。

对于某特定业务单位的战略,只有在深思熟虑后才能正确地决定采用何种恰当的平衡计分卡结构,其结构取决于平衡记分卡制定过程中所辨识出来的生态环境方面战略相关因素的本质。选择如何整合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是在制定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制定开始就能决定的。

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中是否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我们认为应存在以下两个基本前提条件:(1)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必须是战略相关,即它们或者是战略核心因素,或者是业绩动因;(2)根据战略相关性,它们不可能恰当地包含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常规战略角度。但是事先无法决定是否需要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只有在制定过程中才能确定。

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1)制定过程必须将生态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一般管理;(2)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能满足某个企业战略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和特殊要求,应针对该企业产品以及流程具体特点、策略特征,从而在构建过程中能确保该企业特色;(3)必须整合战略相关性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

三、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程序化步骤

图2为构建绿色平衡记分卡的主要步骤:第一,选取战略业务单位,假设所选择的业务单位,其战略已经确定;第二,辨识生态环境方面所关心的问题;第三,针对该企业战略,确定生态环境方面的战略相关性。

1.选择战略业务单位。Kaplan和Norton平衡记分卡原有设计主要针对业务单位层次的战略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业务单位层次应该是整个公司层次。对于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由于其业务单位所面向的客户细分市场不同,这些业务单位组织结构往往是独立的利润中心。这里所选的企业单位,假设其战略已经存在,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基本策略比较清晰。需要指出的是平衡记分卡不是制定战略的工具,而是用来以一致的方式描述和解释已有战略,以便促进该战略的成功执行。构建平衡计分卡是竞争定位和战略确定等整个大框架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流程。

2.辨识业务单位所面临的环境影响。构建具有该企业特色针对性的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需要辨识该业务单位的生态环境因素,列出所面临的所有与战略可能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按企业为边界,企业经营活动引发的环境影响主要分为:(1)对企业经济系统的环境相关影响(environmentallyin-ducedimpacts);(2)企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Physicalenvironmentalimpacts)。每一类环境相关影响可以通过相应的环境信息来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所有影响最终都能追溯以物理和(或)化学形式来表达。环境影响的辨识是全面了解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影响,因此在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时,必须检查该业务单位的所有活动和产品,并考虑所有相关环境影响。

3.确定环境因素的战略相关性。无论是常规平衡记分卡还是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核心步骤都是战略辨识和面向战略的条线化。确定战略相关性是把书面形成的战略转化成因果关系耦合的目标和指标。这里采用常规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即辨识出与战略最相关的15至25个方面的内容,以因果链、层次化方式连接到长期经济成功(由财务战略角度来度量)。作为战略管理工具,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是自上而下的构建过程,需要识别所有四个标准角度中战略相关的内容。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除了常规的内容外,需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

根据Kaplan和Norton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企业相关问题的方法,环境方面战略相关性内容也分成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方面代表战略核心问题,采用滞后指标来定义。滞后指标主要度量该角度的战略核心要求是否达到,可以采用Kaplan和Norton所设计的每一角度滞后指标的种类。(2)业绩动因如何在四个战略角度上实现滞后指标所要求的结果,采用超前指标来表示。业绩动因具有很强的业务针对性。任何时候生态环境方面作为业绩动因时,超前指标都将反映环境问题。(3)最后,生态环境研究相关社会问题也代表了企业是否健康运行的因素,可由诊断指标来判断。健康运行因素指充分管理受控的问题以保证企业成功运作,但并不产生任何竞争优势。健康运行因素对战略成功执行是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可以不包括在平衡记分卡中。

在制定绿色平衡卡过程中是否需要增加非市场角度,需要在四个常规战略角度上相关内容辨识后,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非市场机制来作用的、对企业战略成功产生显著影响的生态环境/社会方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问题来选择:(1)有没有环境问题是由非市场机制来影响企业成功的?(2)是否这些环境问题是企业为了成功实施其战略必须胜出的核心要素?(3)这些业绩动因对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当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分析这些战略角度时,需注意,所辨识的战略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会超出在某个战略角度内的滞后和超前指标。重要的是,所有因素和指标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财务角度相连。根据图2所示,下一层次角度的战略性核心内容和价值驱动因素是为实现上一层次战略角度上目标所设定的指标而服务的。因此,当某个因素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上一层角度移动到下一层角度时,必须保证并且清晰地显示低层次战略核心因素和业绩动因是如何为实现上一层次角度目标作贡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建立层次递进的因果链,将所有战略相关因素连向战略成功执行。非市场角度与其他常规战略角度的区别是非市场角度整合了其他角度上相关内容,其战略因素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连向财务角度。

4.面向信任度策略的绿色经营战略地图。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所辨识的战略相关因素,利用合适的滞后或超前指标体系来形成层次递进的因果关系网络,将企业战略从战略层面转换到一般经营运作层面。通过由上至下系统地逐一审核这些角度,就能清晰地确定环境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以及常规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从而把环境/社会因素融合到一般管理体系。根据Kaplan战略地图形式,可以制定面向信任度策略企业的绿色经营战略地图。面向信任度策略的企业主要关注防范企业形象或声誉风险,并且考虑创建“负责任企业公民”形象。企业通过向公众展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技术或者服务和所主动承担的相关环境引发社会责任来获取“经营执照”。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包括商业原则、行为准则、正在讨论中的更为严格法律法规,提高能源、水和物料效率,确保其内部流程的安全性和清洁度。在市场方面,其产品属性可以通过增强和培育其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营销来突出企业形象和信任度。财务角度关注公司价值、风险后果、或者资本市场的声誉、以及招聘新员工的成本。声誉总体上对企业的重要程度非常高,直接影响金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企业的评级,引发资本成本。根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不同,战略角度及其目标、超前和滞后指标、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也相应有所区别,体现企业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谢琨,等.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研究和探索[R].综合研究报告,上海市教委课题,2005.

[2]Kaplan R, Norton D.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ies into Ac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

篇10

关键词:制药行业;绿色管理;环境污染

制药行业是一个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同时制药行业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那么制药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进行改革,实行“绿色管理”之路。绿色管理的核心就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的统一起来,使企业和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本文以河南宛西制药为例,分析河南宛西制药的“绿色管理”之路,从而得出河南宛西制药在市场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

一、制药行业及河南宛西制药绿色管理现状

(一)制药行业现状

近年来,制药行业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2009年中国制药行业生产总值占全国GDP不到3%,但污染排放总量则占到全国的6%.环保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制药行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制药行业本身发展结构不尽合理,数量大而规模小: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产品等。面对产业自身矛盾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制药行业实行绿色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制药企业为了实行企业“绿色管理”与中国环境报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制药行业绿色企业联盟”,并向全社会发表《全国制药企业绿色宣言》。这个联盟为企业实行“绿色管理”提供了好的平台。

(二)河南宛西制药现状

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制药、汽车配件、妇女卫生用品、药用包装四大产业,操控十四家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企业经济效益显著,连续十年领跑河南中医药,跻身中国医药50强。企业为了保证中医药所用药材的绿色、环保、体现中医药资源自然的特色,增强中医药绿色企业的说服力,企业在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伏牛山生态环境景区腹地。投资5000万元建立20万亩主导产品的主要原料山茱萸中药材基地,保证了药材的绿色无污染翻。

二、制药行业绿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制药行业的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等特点以及制药行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指出制药行业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者缺乏绿色环保意识理

中国的一些企业把经济效益看作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唯一手段,很少考虑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事实上,企业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作为经济实体,企业谋求经济效益是理所当然的。作为伦理实体,企业就必须节约资源。

河南宛西制药在企业建立之初,生存问题严重,没有能力考虑到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没有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只注重解决生存问题。企业的领导者没有绿色管理的意识。

(二)制药行业污染不能得到治理,缺乏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

制药行业属于高污染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向外界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水、废物,但是废物的处理设备价格很贵,一些企业不愿意花费大量资金用在“三废”处理设备上。在河南宛西制药了解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投入量大,但产出比小,其他大部分物质最终会成为废物。

在产业结构方面,宛西制药缺乏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需要建立一套可以保护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的产业生产模式。

(三)陷入了“传统经济”怪圈

中国制药行业大多数采用传统经济“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污染物排放”的发展模式,没有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河南宛西制药过去也一直采用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药行业应改变经济模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三、完善制药行业绿色管理的对策

宛西制药根据“绿色管理”5R内容体系。对企业做出了如下改革:

(一)制定“绿色管理”战略目标及企业文化

企业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奋斗纲领.是衡量企业一切工作是否实现其企业使命的标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宛西制药为实现“绿色管理”,建立衔接有序的“绿色战略”,在规划发展目标时,将“绿色战略”思想及时落实到各个目标中去,在企业所有目标中有所体现。

(二)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减少污染,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

制药行业的污染问题应该从根源上得到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所以制药行业应该采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宛西制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利用二氧化碳在中药的萃取工艺中的良好性能,使宛西制药企业在制备、加工、使用乃至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做到了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易回收处理。宛西制药凭借着“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从1998年起企业按照GAP标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建立了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以“循环经济”代替“传统经济”

宛西制药采用产品内部的循环的方式.将产品生产过程的废料回收处理,然后再返回该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循环使用,使整个生产流程变成一个闭路系统,实现零污染排放。宛西制药模仿自然生态,把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为下个企业的原材料,然后再把这个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下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这样就实现了以“循环经济”代替“传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