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核管理,促进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20号令,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省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参加安全培训人员包括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级(居委会或社区)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企业注册安全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四条安全培训工作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依法组织、指导全省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并实施监督管理。
各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安全培训机构培训范围
第五条从事安全生产培训的机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并取得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审批和颁发的资质证书。
第六条取得二级及以上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全省安全生产监察员的培训工作;承担中央在浙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全省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下同)特定范围内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工作人员及机构负责人的培训工作;承担三级、四级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承担高级注册安全主任的培训工作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
取得三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资质范围内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除规定须二级资质培训机构培训以外的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中级注册安全主任的培训工作。
取得四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村级(居委会或社区)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除规定须二、三级资质培训机构培训以外的培训工作。
上一级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下一级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
第三章安全培训管理
第七条安全生产培训的主要内容、课时等根据国家总局和省局制订的培训考核大纲进行,培训前,各类培训机构应填写《浙*安全生产培训申请表》(见附件),并附培训计划上报相对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培训教材由国家总局和省局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编写,各类培训机构统一使用省局认定的培训教材。
省局对各级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每年对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年度工作考核,资质证书有效期内进行一次评估检查。
第八条安全培训机构教师实行资格认定制度,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国家或省局组织的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取得师资证书后方可上岗执教。
师资采取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管理、择优使用。
第九条省局负责全省安全生产监察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中央在浙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省特种作业人员、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企业高级注册安全主任、安全培训机构教师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人员及机构负责人的培训工作,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市属生产经营单位(除高危行业外,下同)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级注册安全主任的培训工作;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村级(居委会或社区)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市属以下生产经营单位(除高危行业外,下同)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级注册安全主任和其他人员的培训工作。
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第十条省局组织、指导和监督高危行业中煤矿、非煤矿矿山年开采规模在50万吨及以上的露天矿山企业或开采规模在5万吨及以上的地下矿山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采掘施工企业、地质勘探单位、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企业、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颁发甲种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单位、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批发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条上款以外高危行业及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其所从事岗位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二条按有关规定参加安全生产培训的各类人员,报名时填写相应的申请表(见附件),经所在单位同意和有关部门审核后,培训报到时上交安全培训机构。
第十三条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收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安全培训的考核
第十四条安全培训的考核应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分级负责。
第十五条安全生产监察员的考核标准,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单位以及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烟花爆竹批发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标准,按照国家局规定组织实施。
除上述以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考核标准,由省局制定。
第十六条考核工作按照第九、十条培训职能,由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种作业人员考核的具体工作。
第十七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管理档案。
第五章安全培训发证
第十八条按照“谁考核,谁发证”的原则,分别由负责考核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相应的证书。
第十九条各类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应的证书:安全生产监察员发安全生产监察员证;乡(镇)安全生产检查员发浙*乡(镇)安全生产检查员证;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发浙*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发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含IC卡);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发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上岗证;安全培训考核机构师资发安全培训考核机构师资资格证;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发浙*企业注册安全主任资格证;其他人员发安全培训合格证。
第二十条各类证书的有效期均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期满前2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提出换证培训申请,培训考核合格后,办理换证手续。
各类培训人员,每年再培训时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为6年,每2年复审一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需延期或者复审的,应当于期满前1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或者异地相关部门办理延期或者复审手续。复审内容包括责任事故记录、违法违章记录、参加培训记录等。复审不合格的,经重新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办理延期手续。个人在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在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满时,经原发证部门或者异地相关部门同意,不再复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延长2年。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颁发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颁发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书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第二十一条各类证书由省局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制定。证书的编号按《浙*安全生产资格(合格)证书编号办法》(见附件)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半年将辖区内培训考核发证情况,报省局备案。
第六章监督管理
二十三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行政区域内的安全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或者举报。
第二十四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篇2
如何对社会普通民众进行合理的生态补偿?这就需要在民主制度中融入生态责任和生态公正观念,为每个公民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生态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现代民主制度才能合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从而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自身所期望的内涵着生态公正的社会公正的方向发展。其三,从精神文明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就科学技术而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促使人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和改造能力得到空前提升,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挥和个性自由的发展,并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累积性增长。然而,科技进步在产生这一“造福的可能性”的同时,也产生了“奴役或致死的可能性”[5],这种可能性体现在科技进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而造成的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具体而言:一方面,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在实际的社会生产中直接就造成了生态破坏。因为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倾向依赖服务于扩大生产的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技术,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节省了劳动力的投入、促进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因为根据“杰文斯悖论”,增加能源投入以及用更多的能源和机械代替人力,意味着快速消耗更多的优质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并且向环境倾倒更多的废料(经常是有毒废料),致使整个生态系统不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社会,资本倾向于只是开发和利用符合资本逻辑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将会带来的生态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例,国际社会实际上早已拥有避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快速集结的技术,例如公共交通系统,它与围绕私人汽车建立的交通系统相比能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资本积累的驱动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最大限度依赖汽车的道路,因为这是创造利润的最有效的方式。正如当代法国生态思想家莫兰所言:“这个释疑的、致富的、征服性的和硕果累累的科学愈益使我们面临严重的问题,……这个解放人的科学同时也带来奴役人的可怕的可能性,这个生机勃勃的认识也产生着消灭人类的威胁。”[5]而科技的进步之所以产生相伴而生的两种可能性,究其原因在于受资本操控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人类的责任感的分离而使其无法正确认识自身,以至于“造成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还不知道反省和自我批判”。[6]为此,人类社会要真正实现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反思和批判,就要将生态责任意识融入科学技术自身的深刻变革中,使其服务于人的真实需要和人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就其中的道德而言,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而来的是道德的世俗化。这种世俗化表现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导致现代人道德信仰的日趋失落。这集中表现为现代人殷殷关切的是自身金钱财富的积累,而对贫穷、社会不公、环境恶化等通常是置之不理的,“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可以想象,伴随着人的成长,他的头脑里只知道可供销售的商品,而对人类的历史、道德、文化、科技和环境的知识将一无所知。”[7]这一切对社会民众的消极影响明显地体现在道德义愤的丧失、犬儒主义的增长和政治参与的减少,人类的精神家园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一旦人们的精神世界被功利因素、世俗因素所占有,“沉默的羔羊”就会变成“凶险的恶狼”,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巨大冲击,而且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文明也难以保障。这就要求现代人要以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对待道德的世俗化,积极建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规范和评价体系,促使人们以道德的、审美的心态对待自然生态。
当下中国社会民众生态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以当今社会对生态责任意识的价值诉求为圭臬来审视社会现实,当下中国部分民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十分淡薄甚至缺失,这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关注及对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的否定;对个人当下感性生态需要的欲求和对精神价值生态需要的遗忘;对个人自由和生态权利的片面追求和对他人(包括同代人和后代人)、社会的生态利益和需要的漠然旁观等等。理性地审视这种状况,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现代社会已经由传统的同质的单一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社会成员日趋强化着人的自我独立意识和个人权利要求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过多关注,进而造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这一对立促使人们不愿承认个人忽视社会的需求是非理性的,不愿承认存在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整体利益,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相应的,人们也就不愿自觉承担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这一生态责任。其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沿袭传统工业文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主要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层次的自然生态问题,如能源紧缺、有毒废料扩散、海洋污染、沙漠化、环境健康下降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在许多方面是各自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市场经济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其重要渊源,因为“市场力量适应资本积累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8]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如果不强化生态责任意识,不实施强有力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抵制资本无限扩张的逻辑,那么同样会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事实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正如当代日本著名的生态学者岩佐茂所言:“即使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经济活动,如果急于产业化、工业化,热衷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从‘生产第一主义’的立场出发节约处理废弃物的经费,也会引发公害,这是很明显的事实”。[9]这一社会事实必将严重弱化社会民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其三,西方错误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个人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集中体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人类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外在的工具价值,因而人无需对自然负责,只需对个人利益和感求的满足负责。这种价值观由于否定了自然作为人类存在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意义,否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完全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必然导致人们以利己主义的态度掠夺性地对待自然。正如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所描述的那样:“在决定对待自然的方式时,人类的欲望及其满足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一种掠夺性的伦理学:人们不必去顾及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10]这种掠夺性的伦理学、价值观的确使人们征服和占有自然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某种“价值合理性”的解释或支持,从中张扬了人的主体性,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丰富性。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在以往的历史上曾有过进步作用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地球和居于其上的生命受到严重危害的语境下,存在于生态系统并受无限膨胀欲望驱使的“人在展现自身‘质’的丰富性而对自然进行随心所欲的征服时,自然就以它特有的方式还暴力以虚无,即把施暴力于自然的人类导向非人化的虚无”。[11]简言之,受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支配的人,在异化自然的同时也异化了自身,使自身成为非人的存在,这个“非人”在把自然当作纯粹物质性存在的同时,也使自身丧失了意义性、超越性而“死亡”。这就是人类在工业文明进程中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后果地奴役、占有自然的行为选择和实践所必然要承受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的生态后果,而从属于“资本逻辑”的科学技术和道德无疑成为这一生态后果的“共谋”。可见,人类中心主义本身就蕴含着对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的背离。随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传播到我国,其对我国民众生态责任意识的确立和培育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其四,社会民众自身认识的片面和观念的偏颇。就认识的片面而言,当代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商品的庞大堆积”和“物”的大众规模消费为独特景观的“消费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社会存在本质的认识往往受到自身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的局限而不免流于主观与片面。这种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使得社会民众在审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时,无法深入揭示这一关系的内在本质即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关系,这就导致社会民众极易忽略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就观念的偏颇而言,现代社会由于人的自主意识的凸显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使得人们只注重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其生态责任意识也仅仅停留在关联日常生活利害的功利层面,从而缺乏形而上关照的意蕴,这就使得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很容易被当下的感求所取代与置换。由此说来,社会民众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认知观念的局限和生态责任意识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他们难以克服偏私个人物质利益和代内公平,从而就很难理性自觉地从自然生态和未来人的角度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健康与和谐,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成为必然。
高等教育对社会民众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另一类是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理解。对立论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它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在人类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之间形成的毫无主次之分的“大一统世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存在物都具有同等的内在价值,有着同样的获得道德关怀的权利,而具有理性意识的人对这个“大一统世界”负有直接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事实上,这种生态中心主义只不过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乌托邦”而已。因为在价值关系中,作为价值客体的自然的价值属性是由价值主体的人以自身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赋予的,离开人的需要和利益,自然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就此而言,人类与其他非人的自然存在物之间并非是一种无中心、无主次的完全等同的关系。而且,“把人类从‘中心’降格为普通物的地位,同时又要求人类担负起‘中心’应有的道德关怀和义务,这本身就是矛盾的”。[12]另一种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片面地承认自然界对人的工具价值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权利的观念,必然促使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以至于最终超越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限度,此观念正是社会民众生态责任意识缺失的理论依据。其实,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离不开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人的本质的完善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和稳定;另一方面自然向人生成。自然的完整与和谐有赖于人的合理实践,因而,自然界是人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化的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者、管理者。由此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只有合理协调人的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为此,要科学地培育社会民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就必须使社会民众形成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性认知。其次,高等教育要加强社会民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13]从属于“资本逻辑”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速了“附魅”于西方社会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恶化,以至于“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14]这一事实,既表明人类中心主义不再是人对自然生态行为必需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表明改变人的精神价值观念是当代社会化解生态矛盾、摆脱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培育社会民众生态责任意识时,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合理地“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引导社会民众型塑一种既包含人的维度又包含自然维度,既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要求,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终极价值的生态责任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以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为依据,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自然解放”,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把这种自然解放与社会解放、人的解放自觉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旨在人的解放的自然解放”。简言之,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引导下,实现自然-人-社会的有机和谐,进而推动全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生活幸福的文明发展之路。再次,高等教育要强化社会民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就应该使社会民众懂得承担生态责任、履行生态义务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从而养成生态道德行为的自觉。
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的精神,以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管理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细则》的重要意义,把贯彻实施《实施细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强化公共场所经营者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减少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的发生,着力在全市建立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工作任务
(一)切实提高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对于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健全卫生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做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二)抓紧开展《实施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学习、宣传《实施细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具体工作安排。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宣传工具,通过电视宣讲、公益广告、悬挂标语横幅等方式,以组织开展《实施细则》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实施细则》宣传活动,普及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监督员全面掌握《实施细则》的内涵,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要督促、指导公共场所经营者加强《实施细则》学习,组织开展行业自律教育,引导公共场所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三)依法履行卫生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方案。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需要,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队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体系,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抽检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督促公共场所经营者切实承担起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任务,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评价等工作。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整体工作效能,提高监管水平。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宣传培训阶段(5月1日—6月20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开展《实施细则》宣传和培训活动,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6月21日—9月15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依照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开展公共场所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和评价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月16日—10月15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自评,并形成书面总结于年10月20日前报至西宁市卫生局法监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实施细则》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的落实《实施细则》的实施,细化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篇4
为了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2004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同时责成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直至2007年1月,上海市卫生局公布了“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并从3月起正式实施。《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都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的规范性文件,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切实执行。
1 《实施细则》的特点
1.1 基本内涵与《指导原则》相符
《指导原则》包括四部分。前两部分为主体,第一部分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预防性应用和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三方面规定其基本原则,临床各科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员应予掌握; 第二部分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就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及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与督查提出具体要求。后两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及“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实际上属附件,其内容大多可在经典专业参考书上查到。
上海市卫生局出台的《实施细则》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卫生部《指导原则》的基本内容重新组合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细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指导原则》的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后一部分将《指导原则》的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更加具体化。至于《指导原则》的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被省略,没有列入。
1.2 规范更具体、细致
针对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问题,着重在预防用药上规定得更加具体。例如“内科、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一项中,《实施细则》除了重复《指导原则》规定的3条适应证,强调指出“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对上述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外,还特意列表阐明“抗感染药在预防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时的应用”,其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的包括风湿热复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新生儿淋菌性或衣原体眼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等十余类对象,对其用药品种、剂量以及用法和疗程均作详细说明,使临床实施有据可依。同样,《实施细则》按《指导原则》就不同种类的外科手术列表规定是否需预防用药以及具体用药品种、用药方案与疗程,从而形成统一的外科预防用药规范。
1.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具体《指导原则》明确提出各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但没有限定如何进行分级。而《实施细则》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并结合上海的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百余种药物具体分为“非限制使用类”、“限制使用类”和“特殊使用类”,且不同级、不同种类的医院包含的品种有所差别,以促进全面、合理地推行分级管理。
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列入分级管理的抗菌药物及剂型共124种。属“非限制使用类”的有35种,均为长期临床应用证实的安全、有效且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各级临床医师可根据对患者的诊断和其病情选用。大致包括青霉素、耐酶青霉素中注射用的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氨基青霉素中的口服阿莫西林和注射用的氨苄西林,广谱青霉素哌拉西林,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及20世纪80年代的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注射用磷霉素,复方磺胺、呋喃类、甲硝唑、黄连素和制霉菌素。这些品种加上“限制使用类”的5种口服制剂(庆大霉素、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按“非限制使用类”管理,故基本上能满足大多数门、急诊和部分住院患者治疗的需要。属“限制使用类”的74种,鉴于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价格相对略高,需对其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故临床医师在患者病情需要应用时,应受到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留下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该类大致包括广谱青霉素中的美洛西林和阿洛西林,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氨基糖苷类、口服四环素类、氯霉素、新型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主要品种,替硝唑和奥硝唑,抗结核药和大多数抗真菌药,更能满足包括大多数较重感染患者和部分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需要。其中,头孢地嗪,大多数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奈替米星和异帕米星,奥硝唑,除氟康唑以外的抗深部真菌药共14个品种在二级医院按“特殊使用类”管理。属“特殊使用类”的有15个品种,某些用于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某些为新上市品种,对其疗效或安全性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品种;不少品种价格相对较高,因此患者病情需要应用时,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方可选用。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米诺、拉氧头孢、依替米星,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伊曲康唑针剂,伏立康唑和卡泊芳净等。
对于一级医疗机构,92种抗菌药品也分成三类管理。“非限制使用类”34种,基本上与三级、二级医院相似,但多了青霉素V、苄星青霉素、林可霉素口服剂、磺胺嘧啶口服剂、联磺甲氧苄胺口服剂这5种,少了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丙烯、磷霉素钠针剂和制霉菌素口服剂这6个品种。“限制使用类”(43种)和“特殊使用类”(15种)共58种,与三级、二级医疗机构的“限制使用类”相比, 删除了其中抗菌特性类似,主要针对耐药明显病原、毒副作用较明显、基层较少应用或价格较贵的品种,包括:广谱青霉素中的阿洛西林,第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唑肟与头孢地嗪,大多数口服第三代头孢,第四代头孢菌素,大多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针、阿莫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中的奈替米星与异帕米星,氯霉素,替硝唑与奥硝唑,部分抗深部真菌药(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及特比奈芬共23种,但增加了小诺米星、吉他霉素这2个品种,以及三级、二级医院中属“非限制使用类”的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丙烯和磷霉素钠针剂。所有的品种已能满足基层医院日常医疗的需求,且大多属安全、有效、价格较低的品种。
所有的常规抗结核药在二、三级医院的呼吸内科,按“限制使用类”管理,但对非呼吸内科则按“特殊使用类”管理,在所有二、三级医院的结核病科或一、二、三级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却按“非限制使用类”管理。
1.4 强调抗菌药的管理建章、责任追究
《实施细则》从上海实际出发,强调药事管理措施具体到位,包括医院必须设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并规定人员组成、职责、任务; 每一通用名药品的剂型只能选定1~2家生产企业的产品,定期公布抗菌药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测,超常预警;每年至少进行合理用药培训2次,并作检查、考评和处理,切实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2 执行《实施细则》必不可缺的措施
抗菌药物作为最常用、最普遍应用的药物,虽然长期推荐合理应用,但收效甚微。笔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我国医学教育“重诊断轻治疗”,多年来医药院校的学生在校均未经正规的药物治疗学培训,以致造成几代人“先天缺陷”;二是对临床合理用药缺乏严格的药事管理。这次贯彻《指导原则》与《实施细则》恰恰为纠正滥用抗菌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以此为抓手规范医务人员用药。
2.1 切实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作用
实践证明,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不可能有效推行合理用药。因此,各级医疗机构首先应将管理队伍建立起来,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相关专家与医药卫生技术骨干整合到一起,结合实际建章立制,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看出成效。
2.2 分类、分批对医药人员进行培训
应由分管领导、临床专家和临床药学专家亲自授课,宣讲两个文件的精神与具体规范,使每一个相关员工知晓。培训的重点放在合理用药重要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章制度。内容包括:⑴严格治疗性与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⑵如何尽早确定致病原针对性选择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抗菌药;⑶如何科学地给药(途径、剂量、次数、疗程、联合用药);⑷特殊生理、病理状况下的患者的用药;⑸分级管理内容及管理、督查、奖罚、考评等规章制度。对于抗菌药物使用量大的临床科室与药剂科人员、医药院校实习学生应列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系统培训。某些细节需具体讨论,统一看法落实措施,做到管理“细而不死”。例如单纯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时,或免疫缺陷者发热可能为细菌、真菌感染需用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时,都应向患者解释说明,作相关化验和辅助检查,并在病史上留下具体诊断记录和暂不用药或考虑用药的依据。
2.3 完善标准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充实力量,实行质控
完善与临床密切联系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保证病原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质量的基础,也是确保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诊断水平的必备条件。不少医疗机构的微生物实验室还没有达到标准,缺乏严格的质控,对于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厌氧菌的病原诊断存在更大的缺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应得到充分保证。
2.4 鼓励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到临床一线
应鼓励药学、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到临床一线,使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2.5 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
没有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合理应用抗菌药是句空话。针对“抗菌药是退热药”、“抗菌药能防所有感染”、“新药、贵药总比老药好”、“用多个抗菌药总比用一个药保险”、“用抗菌药就得静滴”等误区,医药工作者要借助公众媒介,宣传科普知识,促进市民科学意识的提高。应利用医院科普宣传阵地和从医过程,尽可能做好对患者的宣传解释工作。
3 持之以恒推行规范用药
篇5
关键词:比对 能力验证 实施
随着实验室质量体系和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如何保持其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是实验室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也是实验室管理关注的焦点。比对或能力验证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验室管理部门、实验室用户和认可机构判定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有效补充。下面从工作内容、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实施和管理等方面浅谈一下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
一、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的内容
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1、积极参加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2、实验室间比对,即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比相同类似被检样品进行检验和评价的活动。3、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统计技术、使用标准物质、用相同方法或不同方法重复检验、保留样品再检验和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验结果的相关性等。4、控制方法,包括人员比对即用一种检验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检验同一个样品(标准物质),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考察不同检验人员的检验结果的符合性;仪器设备比对即使用一个具有较好可比性的样品(标准物质)分割后,用本所内部或外部同类仪器或不同仪器检验判定其符合性。
二、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的计划制订
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制定每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确认参加项目,并验证审核实施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的能力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主要有两大类:本实验室组织的用于内部质量控制的和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考核性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
本实验室用于内部质量控制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由技术负责人根据每年能力验证工作计划和日常检验工作的需要进行安排,主要考虑: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依据《期间核查程序》的规定确定运行检查的对象,两次检定或自校之间至少应进行一次;人员能力比对试验和方法比对试验等因素。制定出本实验室的比对或能力验证的计划。
省、市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由技术负责人根据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划安排,结合本实验室的通过资质认定-计量认证项目表、能力分析表,制定本实验室必须参加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计划。
三、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
检验室根据“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或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要求编制比对和能力验证实施细则、安排实验时间和承担人,包括仪器设备运行检查安排、方法比对安排。
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比对或能力验证,针对每个验证项目安排以附件的形式编写“实施方案(细则)”,其内容包括:1、样品:可以是标准物质,保留样品或其他未知样品。优先选择标准物质,对样品已知值应保密。2、参加验证的检验人员:确定项目负责人,人员能力比对应是检验室全体人员,其他比对由检验室指定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人员。3、检验项目名称或指标:检验项目或指标可以只选一个。4、检验方法(标准):确定检验标准及抽样方法、检验方法。5、确定对比检验室,优先选择距离本实验室比较近并且在省、市局组织的能力验证中结果比较好的实验室。6、时间进程安排。7、检验报告编写要求。8、结果统计分析和判定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法,计算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并运用统计假设检验,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
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因为文件已经确定检验样品、检验项目、检验方法(作业指导书)、时间安排和检验结果的报送方式,制定的实施细则必须紧密配合省、市局文件的特殊要求和附件的作业指导书,对于检验人员要选择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确保检验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的实施
实验室用于内部质量控制的比对或能力验证,由检验室依据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和计划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检验室负责人将样品和实施细则分发给参与比对的检验人员,并阐明比对应遵守的各项规定;检验人员在熟悉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开始检验,并按细则要求填写原始记录、数字修约和结果报告;检验室汇总检验结果并根据“实施细则”规定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最后编制“内部质量控制比对或能力验证报告”报技术负责人审批。整个检验过程的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报告应报业务室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比对或能力验证,由技术负责人指导编制实施方案,由业务室负责与组织单位的样品交接,检验室严格按照省、市局文件附件及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和实施细则进行能力验证的实施工作。
五、比对或能力验证管理
篇6
[关键词]村饮水 安全工程 建后管护 长效机制
六枝特区处于黔西高原东斜坡至苗岭山脉的五指山中段,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要特点的山区,五指山是西北一南东方向延伸,山形走向与区内构造线大致吻合,因河流切割强烈,导致高原面支离破碎,群山起伏,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向低丘陵过渡的斜坡地段。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而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性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现状,要逐步改变这种贫困落后的现状,就必须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实现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从1997年国家实施农村渴望工程、解困工程、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截止2009年,各级相继在六枝特区投入农村饮水工程资金7013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工程307多处,解决了全区74.5%农村人饮困难。但工程实施交付使用后,由于管护落实不到位,乡(镇)、村及农户管护意识不强,维修依赖思想严重,造成建后管理无序,人为(自然)损毁严重,导致129处工程、21.44万人的供水设施濒临报废,重修重建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多次投入,如新场片区、大用片区、落别片区、木岗片区等都进行了三次以上的重建投入。为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性,实现“以水养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我区对照相关管理规定和外界管理模式作了很多尝试。
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原则,与特区财政、发改、卫生、物价、环保等六部门向特区政府详实反映情况并提出管理方案,政府以六特水通字【2009】1号“关于印发了《六枝特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组织了实施,《实施细则》印发后,特区水利局与各乡镇水利水保站签订了管护落实目标责任书,印发了工程点清理、收费情况、收费季报表等相关上报表格,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按《实施细则》落实。通过一年的试行管理,全区19个乡镇重视程度不一,落实力度也不一,全区1000人以上的饮水安全工程点,管理落实不到30%,管理到位与不到位在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中显现出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实施已列入国家规划解决的一览计划,每年解决多少,哪些地方已解决、哪些地方没有解决都纳入电脑管理,一个村甚至一个自然村民组点国家只投入一次,管理不落实导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或导致破坏的,均由地方政府或群众自筹维护维修。六枝是一个贫困县,地方财政较为困难,靠政府每年投入几百万维护维修难度很大,唯一的管护就是“以水养水”,为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性,落实管理已是县、乡各级政府必须面对问题,单靠水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已保证不了《管理实施细则》的落实。
今后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
六枝特区大用镇湾寨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大用镇政府和水利水土保持站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给予了高度重视,集中领导精力,集中技术力量,集中人力积极地实施,解决在落实管理制度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是不交水费采取停水措施,届时想用水重新交费开户,二是对欠交的水费按特区自来水公司规定收取滞纳金,三是对破坏设施的由派出所按治安处罚法进行处罚,四是湾寨村饮水安全大的维修从政府收取的承包费中解决。管理落实较好的还有落别乡落别村、坝湾村,有折溪乡折溪村等,要在全区宣传大用镇、落别乡的管护模式,以点带面落实。
二、加强培训
为了保证下一步管理人员力量能满足项目工程建后管理需要,水利局通过对全区乡镇水利员及村级管理人员进行机电设备操作、水处理、管道安装等相关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相关从业及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三、因地制宜,加强建后管护
为了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的思想,根据工程的规模不同,采取多种管理模式,对于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交给自来水公司进行管理或交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对于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元的小型供水工程,主要由工程受益户实行承包管理;对实施国家补助,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有水窖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四、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严格按照《六枝特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条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提高服务水平。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实施细则》原则上按“村一事一议”及“保本微利”原则制定水价,并向全体受益户公示并报物价部门审批。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以水养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达到“修一处工程,明晰一处产权,核定一个合理水价,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对建成的供水工程做到“六有”: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合理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设施和工程保护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供水管理机构全面负责该供水工程设施的保护、维修和安全运行。制定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加强供水设施管护,严格操作规程;实行供水水源水质定期检测,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实行公示制度,定期对水价、水量、水费收支特别是工程折旧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公示,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减轻农民负担,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
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办法
篇7
关键词:矿井 无轨脚轮车 车辆管理
中图分类号:TD163文献标识码: A
一、明确责任,强化业务衔接,防止推诿扯皮现象。
在工作实践中,各部门、各单位客观存在着业务交叉现象,在业务衔接方面如果不能明确责任,往往容易出现遇到困难和责任时相互推诿现象。导致对上级的一些制度和要求落实不到位,形成谁都管,谁都不管或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在预防上,首先,对职能部门做到切实把“谁主管谁负责,谁主管谁牵头”贯穿与工作始终。其次,对车辆使用单位要明确管理责任,切实落实“谁使用谁负责”,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安全管理机制,抓好源头管理,加强内查,在管理者意识中形成把不安全消化在发车前,不要消极等待检查。
二、建立专家组,加强事故认定,促进安全工作。
对在工作中发生的不安全事故,要建立规范的追查程序,组织专业技术特长的人员参加对事故的分析判断,预防内部追查时出于本单位立场,大事化小的敷衍应付现象,使得在纪律上不能严明纪律,在教育上不能起到效果。起不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目的。同时,做好台账管理和考核,以及落实好责任倒查。
三、结合岗位,细化工作标准,提高实践操作性。
结合岗位的性质,细化工作标准,在工作中,作为一个执行者,尤显重要。这让我们知道怎样干,而不盲目的干,便于提高执行力。比如说:作为在日常的车辆检查中,针对综掘、连采等特种作业车辆,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车型等特殊情况,在保证基本安全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在细节如:转向灯等细微方面,能否与其他运输人员以及指挥车辆要求一致,这不免给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方面带来不便。
建议应根据车辆的不同使用功能,制定明确的完好标准和矿井准入标准,以便提高工作实践的可操作性。
四、强化培训,贴近工作实际,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员工的安全因素和生产效率,应多采取贴近工作实际的培训方式,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加强针对性培训,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模拟培训,让员工切实把自己操作的设备学懂,切实做到三懂四会(三懂:懂生产工艺,懂设备性能,懂设备工作原理;四会:会操作,会维修,会保养,会判断并处理事故)。预防在培训中出现大而空的现象。减少在培训时,出现的培训人员理论讲了不少,但听得进脑不多,往往认为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的岗位设备关联不大,使在学习中提不起学习热情,形成敷衍、应付的现象。
篇8
1 归档文件有些不宜合并
《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七款规定“请示与批复、报告与批示、问函与复函等来往文书作为一件”。笔者经过长期的归档文件整理工作实践,认为这样不太合理,因为如果这些文件被视为一件,这样在输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或填写归档文件目录时,只能登录批复件的信息,而不能登录请示件的信息,手工检索或档案管理软件条目级检索时就检索不到请示件的信息,而且有些批复可能没有请示件归档,这样也造成了批复件里有无请示件的不清楚,形成了一笔糊涂账,给档案检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以上情况两个文件共存时还是按两件来处理。
另一种类同情况是《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五款规定“转发文件与被转发文件作为一件”。文件在被转发时转发文标题中可能只会出现被转发文的文号信息或部分标题信息,一般不会把被转发文的文号、标题等信息全部体现,如果不登录被转发文的信息,这样在没有实现档案计算机全文检索的单位就容易出现被转发文查找不出情况,还是按两件处理较好。
2 归档文件整理还是编页码好
2001年《规则》颁布实施,新的规则对文书档案整理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改“卷”为“件”,对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按“件”,而不再按“卷”,档案整理细节上也进行了变动,其中没有明确规定要编页码,而只用在归档文件目录里填写上“页数”。《实施细则》培训时也指出不必再编制页码,只用数一下页数,填在归档文件目录里即可,这样好多单位在归档文件整理时就不再编写页码,而是数一下页数,标注在文件的结尾处,以便登记归档文件目录时填写。笔者认为这样很不严肃,也很不科学。
首先,数页码工作本身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在页面上标注数字,就不能确定文件的准确页数。例如,一份文件,你数了是50页,他数了是52页,那如何鉴定谁数得对与错呢?或者有些不负责任的人根本就不去数,大致估一下说它有51页,那也只有天知道对错。如果日后此份文件原件借出了,归还时还需要再数一下页数的,如果归还时的页数跟原先标注的页数不符,那又该如何处理呢,是原先工作有误,还是借阅者少还了呢?因此只有标注了页码,才能知道页数是否数对了,才能分清责任,避免日后借阅可能产生的纠纷。其次,如果归档文件不编页码,就不容易排列文件的次序,特别是文件在提供利用需要复印时,不容易固定文件的先后顺序,给利用和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归档章的设置增加“页数”项
《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归档章设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室编件号、馆编件号等项目”。根据要求,归档章的设置里没有“页数”项,而归档文件目录里设置有“页数”项,我们就在文件的结尾处标注上页数,然后在打印目录或输入档案管理系统时输入“页数”信息,这样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很不方便,在输机时还要翻来翻去地看,建议在归档章里增设“页数”项,填写归档章时直接填上,更方便档案的整理和利用。
4 件号宜采用保管期限下流水编制
《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室编件号的编制办法为:按不同保管期限依文件排列顺序每年都从‘1’开始编制。在同一保管期限内,类目与类目之间件号可以连编。企业事业单位过去按同一年度、同一类目、同一保管期限内从‘1’开始逐卷流水编号的方法,在这次改革中可保持不变”。
由于笔者所属煤炭企业档案整理时采用的《煤炭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试行)规定“党群类、行政类、经营类、生产技术类四大类档案均在一级类目内分年度整理档案,按二级类目进行编号排列,编号不考虑案卷的保管期限特征,在案卷排列时,应按照永久、长期、短期的顺序排列”,所以,我们集团在执行《实施细则》时按照要求没有改变编件号的方法,采用的是“大类――年度――件号”编制方法,不同保管期限间的件号是连编的,这样在需要插件时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档的文件只能排列在大类该年度的后面,对档案管理非常不便。很多时候会出现该年度的最后又出现永久性档案的情况,造成档案整理编号的混乱,建议煤炭企业在编制件号时也区分不同保管期限分别编制,这样既便于档案管理,也便于发生特殊情况时对永久档案的及时抢救。
5 归档章的填写宜用铅笔
《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填写归档章项目应使用碳素墨水等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字迹材料,禁止使用圆珠笔、铅笔、纯蓝墨水等不耐久的书写材料进行填写”,其实结合档案整理工作实际,对于归档章的填写要求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在日常工作中,填写归档章时,经常会出现件号编错、其他内容写错、文件漏编、分错类、需插件等情况,如果用碳素笔或黑色水笔等填写,就不容易擦除和更改,再说归档章本来就是档案整理时加上去的,不属于档案的构成部分,只是为了便于查找档案而做的“标记”,同页码一样,都属于文件归档后对档案整理时的再加工,没有必要像要求档案制成材料那样去要求归档章要用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字迹材料来填写,既然编页码时用铅笔就是怕编错时好擦除,同样填写归档章也建议采用铅笔。
6 二套档案不宜装订成册
《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归档文件实行两套制。一套按《规则》进行文件级整理;一套按不同发文字号进行整理,加封面、归档文件目录、备考表、装订成发文汇集”。众所周知,文书档案之所以要进行立卷改革,要改“卷”为“件”,因为“件”不管是在整理上,还是在提供利用上,都比“卷”有更多的优势,是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有益尝试,“卷”在好多时候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因此,国家档案局才顺应时展推出了《规则》,进行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
在实际工作中,二套档案的利用其实比一套档案的利用更加频繁,一来是因为好多利用者来借阅档案时能直接提供文件的文号或标题、年度、发文单位等信息,从二套档案里很容易就能查找出来;二来是即使不能提供上述信息,档案人员通过检索查出文件文号信息后,为了保护一套档案原件,也习惯提供二套档案来利用;三来档案的利用一般都是单份文件利用,很少有需要查阅一个发文单位一个年度所有文件的。综上所述,如果把二套档案装订成册,不但违背了《规则》提倡的改“卷”为“件”精神,也不利于档案的复印和提供利用,建议二套档案也同一套档案一样,以“件”为单位来整理。
7 文件单份装订不宜用缝纫机
《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归档文件采用线绳装订,文件较薄(2页~39页)的用缝纫机装订”。根据笔者多年的档案工作实践,缝纫机装订对档案纸张的损坏极大,操作时掉落的纸屑也容易对缝纫机造成破坏,这种危害是双向的,特别是对档案纸张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而且缝纫机装订不容易拆,不利于档案数字化处理和提供利用时的复印。我就曾遇到一个档案利用者,把借出的档案复印时,直接把缝纫机装订部分给裁掉了,破坏了档案原件,这引发了我对档案装订方法的思考。档案装订的原则是应尽量减少对档案纸张的损坏又便于档案的数字化、复印和利用等,现在档案数字化工作都提上了工作日程,但档案数字化是建立在档案规范整理基础上的,档案整理装订在前,数字化处理在后,建议较薄档案的装订可以采用三种易拆又牢固的方法:一是包边,在文件的左上角用牛皮纸包边后用细棉线线装;二是采用不锈钢钉装订;三是采用简单线装,就是像订书机装订那样,只不过把订书机改成缝衣针、订书钉改成细棉线。
8 文件排列、装盒不宜按文件来源“一刀切”
《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归档文件的排列,是指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事由结合时间、重要程度等排列。上级来文集中排列在本级档案文件之前,下级来文集中排在其后”,第三十九条规定“装盒时,上级文件与下级文件,应分开装盒。一般不与本机关文件混装(针对本机关的文件除外)”。
篇9
第二条 企业招用的临时工,是指使用期限不超过1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含厂内发包工、搬运装卸工、施工企业的建筑民工等)。
第三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必须在不突破劳动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第四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须制定招工简章,填写《使用临时工申报表》,报劳动部门统筹安排。招工简章内容包括:招工数量,招收对象、条件和地点,报名时间,考核办法,录用后的合同期限,工资福利保险待遇等。
第五条 企业从所在地城镇待业人员中招收临时工的,应到所在地劳动部门办理用工手续。
企业确需从农村和外省招收临时工的,应按省人民政府现行管理规定审批。
第六条 企业招收临时工,必须按照劳动部门指定的地点招收。招收办法,可以通过张贴、刊登和播发招工广告招收;也可以请职业介绍机构推荐。从异地招收的,须凭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证明,与招收地劳动部门取得联系后招收。
第七条 临时工被录用后,企业凭下列文件、证件,到批准招收的劳动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和申领《广东省职工劳动手册》:
(一)劳动部门批准的《使用临时工申报表》和《临时工花名册》;
(二)城镇待业人员《待业证》;
农村劳动者和外省劳动者本人身份证、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务工许可证明、计划生育部门规定的计划生育证明或未婚证明;
(三)从事特种行业工种的,需有有效证件。
第八条 企业凭劳动部门批准的《使用临时工申报表》和核准的工资总额,到开户银行提取临时工工资费用。
第九条 企业招用非企业所在地户籍临时工,凭批准招收的劳动部门的《使用临时工申报表》和《广东省职工劳动手册》,向公安部门申请《暂住证》。
第十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必须与临时工本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包括:从事的工种或劳务项目,合同期限,生产、工作时间和条件,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承担违反合同的责任以及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鉴证按省有关规定执行。企业与临时工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由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按照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和《广东省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细则》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期满时,原则上不再续签,企业生产确需续订劳动合同的,应于劳动合同期满前10日内到原审批用工的劳动部门办理续用手续,属异地招用的临时工,还须通知临时工户籍所在地劳动部门。
第十三条 临时工的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合同制工人同工种同岗位的收入,具体标准由企业和临时工本人协商确定。有我省城镇居民户口的临时工与合同制工人一样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待遇。
第十四条 临时工工伤保险问题按《广东省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临时工在企业工作期间,享有与合同制工人同等政治待遇。有享受学习、教育和参加技术培训的权利。
第十六条 企业从城镇和农村招用的临时工,都必须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企业招用本市、县户籍的临时工,养老保险金由户籍所在市、县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征集和管理。招用外市、县户籍的临时工,养老保险金由企业所在市、县的社会保险机构代征;省、市或市、县(区)保险机构在同一市区的,养老保险金按企业隶属关系分级征集和管理。省属和中央、部队企业驻广州市的,由省社会保险机构征收和管理;驻广州市以外的,由企业所在市、县社会保险机构代管。
非企业所在地户籍的临时工,合同期满不再续约或被辞退时,企业和个人交纳的养老保险金,由征集的社会保险机构转入临时工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并将转移的金额记入《广东省职工劳动手册》。具体转移办法按照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金转移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劳动保护规定。临时工与同岗位、同工种合同制工人享受同等的劳动防护待遇。
第十八条 劳动部门依法对企业招用临时工进行监督检查。
违反本实施细则的,由劳动部门按《广东省违反招用工人规定处理暂行办法》、《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及其《监察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其中违反本实施细则有关工资福利保险条款的,劳动部门不予核定用人单位工资基金,用人单位提取工资基金,银行可以拒付。
第十九条 企业因工程项目需要招用成建制农村建筑队(含挂靠县集体所有制单位性质的农村建筑队),要纳入劳动部门的统一管理。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局会同省建委、省建行等有关部门制定实施。
篇10
现将《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估计实施细则〉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情况作如下补充,请一并执行。
一、1993年已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和1995年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在进行土地估价工作时,仍按京清办〔1994〕23号文规定的地产类别划分和地产核资类别标准执行。
二、1994年已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在填报衔接表(财清企衔表01?2)时应依据1994年市清产核资办公室批复的土地估价金额,并剔除财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印发的《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暂不估价的土地价值后填列。
三、各企业、单位无论是进行估价的土地或是暂不估价的土地,都应认真清查所占用土地的数量,并如实填报有关报表。
附件:财政部 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的通知财清〔1994〕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清产核资办公室、财政厅(局)、土地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清产核资办公室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现将《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执行,并请将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及时上报。
附: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有土地资源的管理,全面评价企业实力,促进理顺产权关系,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的《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财清〔1994〕13号文)和国家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清产核资中的土地估价是指各企业和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简称“企业、单位”,下同)对所使用的国有土地进行全面清查后,在弄清权属、界线和面积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估价技术标准,由企业、单位自行或委托具有土地估价资格的机构评估所使用土地的基准价格。
第三条 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范围主要是各地区、各部门参加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使用的土地,包括清产核资企业、单位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举办国内联营、股份制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
第四条 企业、单位使用下列土地暂不估价:
(一)已用经过评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投资或入股举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使用的土地;
(二)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其出让金不低于所在地土地基准地价的土地;
(三)已进行或拟准备进行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的房屋占用的土地;
(四)国有企业中的农、林、牧、渔业用地;
(五)已列入国家搬迁计划的“三线”企业、单位使用的土地;
(六)不在城镇内的各类军工等企业使用的土地;
(七)土地使用权尚未明确的土地;
(八)铁路、民航、机场、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占用土地,以及靶场、试验场、危险品储存地作业区、采矿、采油用地和高压线路、通讯线路、输油管线等占用的土地。
(九)其它由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暂不列在估价范围的企业占用的土地。
第五条 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工作由各级政府清产核资机构与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县以上,下同)共同组织,分工负责。
在全面展开土地估价工作前,各地区、各部门清产核资机构应主动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1994年选择部分不同类型的清产核资企业进行试点,以便取得经验,有序全面推开。1994年进行企业改制的必须对所使用的土地进行估价工作,其余的清产核资企业、单位土地估价工作于1995年全面展开;以前年度已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应在1995年对土地估价工作进行补课。
第六条 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工作,原则上由参加清产核资企业、单位自行依据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订并经同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进行。没有制订土地基准地价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的城镇所在地清产核资企业、单位,可以采用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进行。
第七条 城市基准地价的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的制订工作,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等有关规定组织进行,并负责有关确认工作。
(一)已完成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制订的城镇,原则上可由企业自行以基准地价为基础,并以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方法评估。
提供基准地价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的机构或单位只能向企业、单位核收印制基准地价及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资料的成本费用。收取标准应由当地物价管理机构核批。
(二)尚没有完成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制订的城镇,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抓紧组织进行测算,予以确认,以保证1995年本城镇所在地清产核资企业进行国有土地的估价工作。
(三)由于客观原因在全面清产核资期间仍不能完成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制订的城镇所在地企业、单位的土地估价,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行或委托具有土地估价资格的机构采用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进行。
企业、单位采用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因技术力量不足或资料收集困难,委托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其中介机构对清产核资中的土地评估按一般宗地评估费标准的30%计收评估费。
第八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基准地价”是指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估并经同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城镇所在地各级土地或均质地域及其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平均价格。
第九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是指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测算并经同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对城镇宗地土地使用权进行估价时的因素条件修正系数。
第十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是指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本逼近法等。直接评估法评估地价的标准、程序等应按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的要求进行。
(一)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土地交易案例比较多,土地市场活跃的地方。
(二)收益还原法适用于有租金收入或经营收入,并通过确定总费用计算出纯收益的土地。
(三)成本逼近法适用于缺乏市场交易案例,无法计算收益的开发区以及独立工矿区的土地。
第十一条 为便于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工作的实施,根据城镇特点、土地利用类型经济效益的差异和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在清产核资土地估价中统一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商业、工业(含仓储)、住宅用地三大类。评估的地价统一为土地基准价格,不作为企业、单位产权变动时土地的实际价格。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统一清产核资中城镇土地估价的各项参数。
第十二条 企业、单位的土地估价工作应首先制订具体方案,内容包括:
(一)企业、单位根据当地土地估价标准和工作要求,确定估价方法;
(二)企业、单位根据自身人员和技术条件,结合当地土地估价的技术要求等,提出自行或委托进行估价的方案;
(三)企业、单位进行土地估价的具体时间安排;
(四)企业、单位土地估价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第十三条 土地估价工作程序:
(一)各级政府清产核资机构与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共同对企业、单位土地估价专业人员组织进行政策、方法、技术培训。
(二)企业、单位成立土地估价工作小组。
(三)土地估价单位收集下列与土地估价有关的资料。
1.征地或受让土地原始资料。
2.土地清查结果,包括地籍图、土地登记证明文件、土地清查报表等。
3.本企业、单位的土地条件资料。
4.本地区基准地价及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等土地估价成果。
5.本地区市场地价资料。
6.影响本企业、单位地价的其它因素资料。
7.其它资料,包括当地土地估价的各种有关参数。
(四)企业、单位对使用的土地依据有关资料、标准进行预先测算,摸清基本情况,验证技术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五)依据收集的土地估价资料和当地的具体规定,按确定的估价方法和估价方案具体组织进行。
(六)企业、单位进行土地价格评估后,要写出土地估价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组织、资料来源、估价程序与方法、估价结果等。
(七)企业、单位依据其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类型和估价结果填报“土地估价结果申报表”,格式见附表。
(八)上报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结果申报表,作为有关部门认定审批土地估价结果的依据。
第十四条 企业、单位将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申报表,经企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报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收到企业、单位的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申报表后,对企业、单位土地估价结果组织确认。确认的主要内容有:
(一)土地使用权取得是否合法;
(二)土地估价方法应用是否符合规定;
(三)土地估价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土地估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地价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的合理性;
(五)需要确认的其它内容;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确认过程中,不收取费用。
第十六条 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的企业、单位的土地资产评估结果,由同级清产核资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批复。
第十七条 企业、单位依据同级清产核资机构下达的批复文件,相应调整帐务。帐务处理方法按财政部的另行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各级清产核资机构汇总上报各企业、单位土地估价结果,报上一级清产核资机构,并抄同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的土地,估价结果先经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审核,再报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由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复审(有异议的,要商国家土地管理局同意)汇总后报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帐务审批。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和本实施细则,结合国家其它有关规定和当地(本部门)情况,制订当地(本部门)的土地估价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共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