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是提高社区群众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自愿接受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2年开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 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医护工作,并具有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时间控制、如何吸引听众等。同时先演讲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护人员听,听课的社区医护人员根据演讲的内容和技巧提出建议,必要时重新试讲到听课的医护人员认为成功成为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者。
2 健康教育的对象
社区群众:指各年龄段的人员,包括男、女、老、中、青少年等;妊娠妇女及家属:从妊娠16周后的妇女到分娩前的孕妇及家人;婴幼儿家长:出生后42 d-6岁的婴幼儿及儿童的家长:慢性病病人及家属:包括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及家务。
3 健康教育的形式
3.1 多媒体授课形式 从事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授课前。做好讲课内容通过多媒体,用上课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授课完后给时间听课者提问。
3.2 活动的形式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授教育者互相学习和促进。
3.3 授课、提问、参与的形式 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并提出问题让授教育者积极参与的方式。
4 健康教育的设置及安排
4.1 社区群众 根据其居住地、活动地点等提供健康教育,如工厂、学校、老干局、单位等,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到其居住地或活动地点进行健康教育,多数根据其需求安排健康教育次数。
4.2 妊娠妇女及家属 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定期和循环式的健康教育,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产前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每周五上午9:30-10:30,内容分5部分共用5周讲完,讲完五个课程后再重复讲授。
4.3 婴幼儿家长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举办一次的育儿知识、婴幼儿喂养等讲授根据授课内容提前通知家长。
4.4 慢性病病人及家属 根据疾病种类成立高血压、糖尿病支持小组,每月组织一次活动或健康教育。内容提前准备好,时间安排在本次活动约好下一次活动时间。每年更换新组员,旧的组员可做义工协助社区健康教育人员工作,如通知和动员新组员参加慢性病支持小组活动。
5 授课内容要求
健康教育工作者除给以上人群讲授相关保健和疾病知识内容外,同时需要应用中国膳食指南相关知识来讲授,并给予不同年龄阶段和病种的人群进行饮食指导。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生本位”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43-03
“生本位”教学,是在与“师本位”、“知识本位”教学的对比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指以学生的存在、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突出教学以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为核心。
自2000年前后,随着大学逐年扩招,生源素质相对降低。所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以前要差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习能力低、学习方法欠妥、自觉性不高等问题。这样的学生容易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自我放弃。高校教师在接触这些学生时,首先应设法引导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此问题所涉及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诸家蜂起、讨论热烈的局面。但由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师多数是非师范出身,并未接受系统的教学理论培养,教学改革的实际推进,尤其是生本位教学的推进迟缓。审视目前的教学活动,不难发现,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的教学理念,仍然牢固地束缚着教师思想。笔者以为,真正的反省与行动,其关键在于用教学观念的转变来改进教学方法,在适合实施“生本位”教学的专业课程中探索并推行“生本位”教学,是一个能够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形势发展要求的途径。以下结合笔者在教授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在这些课程实行“生本位”教学的一些经验和认识。
一、生本位教学表现和最终目的都是“不教”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积累的知识数量增长极快,知识更新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去组织教学,对于高校专业课程,并非切实可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使教的内容、方法与学生实际成长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以供给人生存在、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中心,安排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若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而取得成功,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将具有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因此,生本位教学的表现和目的都是“不教”,但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求知的技巧,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自觉发展,教师在实行生本位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指引者、辅助者的作用。
通过生本位教学法的实践,笔者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对学生的主体认识上,把学生从成人的功利中解放出来,归还学生应有的“学习”权利。生本位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是其“生来的权利”。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基础教育受教育体制,尤其是“升学率”指标的影响,推行生本位教学的障碍较多。但在高等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组织教学,所受限制较少,是可行的。如在教授《建筑环境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归还他们探究的权利的:先介绍建筑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建筑外环境的各项组成,建筑内环境的温湿度、空气品质、声、光、电、水环境等,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他们生活环境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提出改善措施,最后教师予以总结和评价。在这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容易逐步培养起来。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最后得到对建筑环境的认识和评价水平并不相同,但都各自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认知结构,并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教师引导下各自能够有针对性地予以弥补,最终可以较好地完成《建筑环境学》课程的学习任务。
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情理互动,追求逻辑与情感有机结合的情感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宜完全是知识的权威和无知的学生的授受关系,在专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事物面前,师生面临的挑战是同样的。教师若在适当的机会下在学生面前说“我不知道”,但又能引导学生“知道”,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教学技巧。如笔者在教授《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时,告诉学生,钢管的规格一般用公称尺寸表示,但无缝钢管就“与众不同”了,必须采用“管外径×壁厚”的表示方法。这个问题教师事先表明“不知道”,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无缝钢管和其他管材的生产和安装施工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其有理或无理之处,得到一个完整的、能够“站得住”的观点,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种材料管材的适用范围、规格和安装施工方式等,以对管材的应用形成比较全面的认知。这种交互式、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上,宜更注重从学生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存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排队选优,而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不再依赖外在的、权威的、自上而下的鉴定,强调师生的对话、调整和共同思考。传统评价存在的问题,一是评价重心偏移,只关注“教”,忽视“学”;二是评价主体单一,重视权威,忽视多元参与;三是评价目的异化,只为了奖惩,忽视促进发展。生本位教学,评价应该从这三方面颠倒过来。
为了探索上述教学评价问题,笔者在教授《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时,曾要求每个学生在期末课程内容学习结束后,自己出一套考试试卷,作为一次大作业进行考核。教师事先告知试题类型、考点、分数比例等,然后安排学生出题,学生出题试卷出来后,选择较典型者逐题对其试题和答案进行评讲。从中可以暴露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讨论并给予解决。因为在传统教学中从来不或很少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学生无论成绩好与不好,参与的积极性都较高,而经过教师评讲和师生讨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课程的学习效果都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所存在的问题也都能意识到并且去积极改进。
二、生本位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控制思维到激发思维的过程
“生本位”非常强调建立以学生为资源的教育策略。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的来说,实践成果与理论建树给人的印象尚不深。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多数教学改革还时常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被动体,只有“教改”,而没有进一步去深化“学改”。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只有控制,缺乏激发。生本位教学,要求把学生当成“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一个要在现实社会生活的“人”。笔者所理解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帮助学生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庸的老师只会叙述,良好的老师能够讲解,优秀的老师可以示范,伟大的老师则启迪激励,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一个好的教师,应能在专业能力上对学生树立典范,在思维方法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启迪激励,大学教师宜善于引出情境,结合实际问题介绍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只要教师真诚,说话实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接纳和同感,学生就很愿意配合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如在大学新生的入学专业介绍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宣传专业如何之好,不具体介绍专业学习内容、不具体分析专业的“好”与“坏”,不介绍专业学习对课程学习的要求,学生在最初入学的激情释放之后,就容易失去对教师的尊敬。因为他有可能在事后的学习和同学间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事情并非如教师所述,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同时,生本位教学强调教学的社会化,构建开放互动的教育教学网络系统。传统的教学蒸发了教学的社会性,使教学变成了一种基本上与社会无关的课堂活动,这一缺陷导致教学实效低下。目前的大学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教学,生本位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要求加强与生活的互动与整合,主动积极地与学生周围的人群和组织交流与沟通,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使课程教学与社会教育整合一致,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笔者通过引导相关专业(主要有供热与通风空调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城镇规划专业等)学生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社这样的专业社团,积极在校内或与校外联合开展各种专业学习、交流与联谊活动,让专业学习深入并延伸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整体学习氛围,效果较好,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能力及专业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在扩大专业视野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大学教师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社会化资源综合培养学生,仍是一个有待努力解决的新课题。
生本位教学法的具体模式大致是:教师提出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自学整理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介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概括与总结这几个阶段。在这几个过程中,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觉到,教师应十分珍视无名(序)状态的教育教学(或曰非指导性教学)。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来是“无为而治”,事实上是有意识地“放风筝”――放手而不放眼,学生的自学与讨论及问题的解决过程须始终受到教师有力而无形的组织与控制,表面平静下是学生思维的“波涛汹涌”,实质上乃是生本位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生本位教学法是一个超越传递,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传统“师本位”或“知识本位”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外部环境锤炼人的过程,人的个性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它外在于人,教学是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这种教学观念,更多地适用于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生本位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认为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尤其是成年之后的大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人教学过程的。生本位教学,其首要任务是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后,通过交流与讨论、分析,逐步树立自己的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适合他自身实际的观念和认识。
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传统认识是: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取数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记忆、保持、再现”成了很多教师和学校一贯遵守的教学原则。但事实却令人遗憾:受过多年教育后,累积了不少知识,虽然硕士、博士毕业,但不少人仍然语言苍白,词不达意,很难有富有个性的流利清楚的表达,甚至与人沟通不易且自视甚高。原因在哪里?在传统的教学中,“积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究竟什么是“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怎样运用?许多人恐怕都没有仔细考虑过。很多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累积的知识数量非常可观,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它们转化为工作和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只能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能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些知识就不会深入到意识之中,不会成为一个人思考的工具,不能成为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手段,那么他就会变得对“知识”缺乏领会力。积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累积的知识并没有“活起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效,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应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这些沉淀下来的知识“活起来”?如果教师善于在学生面前打开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窗口,引导学生借助累积的“知识”来思考,逐步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真实的思想表达出来,就能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从而源源不断地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大学教育归根结底在于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笔者教授《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时,教材上对于塑料给水管穿越楼板和屋面做法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图示和介绍,[5]但通过教师引导和同学间的讨论,学生能够普遍意识到教材所述做法的缺陷:因为塑料管的热膨胀系数较大,教材上所述方法通过在塑料管外壁粘贴UPVC管半片将其固定在细石混凝土中,且管材在细石混凝土中接缝,管材的伸缩空间没有了,接缝产生的漏水问题倒是有可能出现了。目前,这个问题反映给此书主编后,已经引起国家标准图及规范编制单位的注意,已经承认失识并且答应更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思考,发现并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确认国家级教材及标准图中的问题,这就是一种专业创新能力的体现。
笔者通过对生本位教学法的探索感受到,强调“生本位”,不是不要知识,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求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引导学生实现正确的认识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的成果。教师应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习,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到设计学习。不是不要德育,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创建新的教学生态,使学生在教学、学习、生活中,用朴素、踏实的方式(非刻意的方式)发展朴素、踏实做事的品德,让他们学会讲真话、讲实话,能够实实在在地讨论问题,在踏实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本性,使之在“无名”、“无形”的状态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大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升华和变革,教育创新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内容。高校教学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是要教会学生汲取知识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知识构架;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为关键,它直接影响人对未来的观念,并影响着人知识的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生本位”这种教学方法在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衷心希望生本位教学理念能得到适当的推广,其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得到进一步的锤炼和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健康、健全的学习生活,教师也能够从一味的“讲授”式的体力型工作中解脱出来,拿出更多的精力观察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形成专业钻研能力,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乐野.建导法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初步尝试[J].复旦教育论坛,2007.2:34~36
2 许映建.关于生本位教学的方法论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7~158
3 童国喜.生本化:现代课堂教学的意识自觉[J].江苏教育研究,2006.2:40~42
篇3
一、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意义
中专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且意义非凡。第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以育人为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可在社会发展中为社会输送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人才,且体育教学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助于今后坚持锻炼身体,调节心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第二,针对中专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助于其的社会化发展。由于现阶段体育是社会休闲活动,中专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获取更多的锻炼方式,学习到更多的锻炼内容,进而增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认可程度,这将对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第三,体育教学趣味性能彰显人文价值,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促进中专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可在学习之余,强健自己的体魄,并在体育中培养自己的体育精神。当前,中专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学生对教师创设的体育项目缺失兴趣,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没有创新,所以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导致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不能如期施行。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逃避体育课,为有更多室内时间,编造理由,不参与体育活动。
二、提升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法
1.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对趣味体育的认识
开展趣味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体育知识,并且要让体育对接其他学科内容。如由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是相互贯通的,可以在跳格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带动学生的数学空间感,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劳逸结合,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但现在很多中专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体育课程看成单纯的运动课程,导致课堂活动比较单一和枯燥,开展的体育活动多是结合经验教学,没能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创设趣味体育活动。教师在开展中专体育活动时,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运动,学生自己选择的运动,学习时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可在运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探寻体育运动的要领。如学生学习选择羽毛球,会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快速移动脚步,不影响接球力度,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与教师沟通,了解到每次接球时若膝盖垂直下落,不但会损伤膝盖骨,还会引发震动,导致接球力度出现变化;若调整下落速度,先用脚掌着地,并脚向外落下,能减少缓冲,保障接球力度不发生变化。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或者有意识的寻找中,能体会到知识探寻的乐趣,也能理解任何知识学习的过程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理念也能应用到文化课学习上。
2.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组织管理
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更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各大中专院校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有着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体育课程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一到两堂课,学校也应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做好体育组织管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运动理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在给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小结
篇4
在职业学校,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班主任有着教育者的身份,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引领着学生。因此,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以教师的示范性带动学生的规范性。比如要求学生熟记班级行为规范评定条例,班主任也要对条例烂熟于胸;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班主任到班开班会也不能迟到;要求学生不能奇装异服,班主任也要做到穿着得体;要求学生不能穿拖鞋进教室,班主任也不能在教学区穿凉托。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二、加大检查,合理奖惩
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制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尤其是进校第1个月是关键,正所谓“辛苦1个月,轻松几学期”,班主任要做到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大至课堂纪律、言行举止,小至指甲长短、宿舍卫生,都要一一过问、仔细检查。对做得不到位的学生重点督查,直至改正为止。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步入了正轨后,成立班级操行考核小组,建立个人操行考核档案,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考核小组成员认真记录每位学生的行为规范执行情况,班主任不定期抽查,每周进行点评,每月汇总公示。对执行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操行加分,对执行不到位的给予操行减分,并将操行考核分数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奖项的重要依据。
三、多方协作,共同努力
班主任要注意与与班级学生干部、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全面了解班内学生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便更好地修订积极性常规管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行为规范条例真正落实到位不管班主任工作做得多到位,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仍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当建立班级条例规范时,就应将规范通过告家长书或家长QQ群等途径告知家长,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对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及时让家长知晓,将学校或班主任将要采取的措施告知家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微课教学;商务英语;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快速革新发展,涉及多元化教育引导方式和辅助资源等得以广泛衍生,与此同时,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管理方式,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加上我国顺利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过后,商务英语市场竞争趋势日渐激烈,高等院校不得不顺势加大该类专业素质化教学控制力度,将一切工作重心过渡转接到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事务上。而引入微课的教学模式,便是有效改善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实效的标准途径。
一、微课的基础性内涵机理和规范特性论述
所谓微课,实质上就是督促教师时刻将视频资源作为教学引导媒介,能够随时针对特定知识结构,开展完整生、动的教学活动,力求令学生快速感知到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精湛、趣味等丰富特性,不单单在课堂之上紧跟教师指导步伐,同时愿意在课后闲暇时间利用图书馆、网络渠道,修缮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再就是积极参与英语会话竞赛等实践性活动,锻炼自身口语流畅化表达技能,为适应今后竞争过于激烈的商务英语岗位环境,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关于其规范特性则可以细化为:首先,合理节约传统教学背景下的板书书写时间,令教师讲授空间得以有机扩张。透过以往教学状况观察验证,教师在板书上耗费的时间过多,使得学生埋藏心中许久的困惑,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最终相关专业教学质量自然不高。而应用微课教学管理方式之后,各类图文知识都会透过多媒体设备直接映照在学生视野之中,学生可以随时利用u盘将课件拷贝,以进行后期消化复习之用,有任何疑问时都可在当下询问,教师经过一系列问题整理过后会予以统一答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效。其次,顺利贯彻重点问题清晰化讲解指标。具体就是督促相关专业教师在播放课件时随时暂停,能够针对当中机理细节加以针对性验证解析。随后,令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确保自身认知方向的明确性。
二、微课教学手段在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造应用的必要性研究
(一)令原本枯燥乏味的商务英语课程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想要全面提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第一要务便是想方设法提升高等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迅速将商务英语传统教学内容过渡转化成为微课指导形式,特别是口语训练方面,才能令学生今后学习发展目标更加清晰。
(二)辅助教师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商务知识往往显得过于枯燥晦涩,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掌握商务英语关键知识要点,严重限制了教师整体教学进度。而应用微课教学控制模式之后,涉及以上弊端迹象就可以得到全面根除。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类情感、色彩丰富的要素灌输到课程结构之中,便会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感知心理,令其主动跟进教师讲解节奏,能够在合理时间范围内配合教师完成相关课题验证解析任务,实现更为高效的教学管理指标。
(三)深度抵制高等院校教学环境过于宽泛、缺乏全日制教学生源、资源等隐患
为了令高等院校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顺势调动起自身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微课教学模式主张向广大学生提供相对较低的学习门槛,确保高校学生能够长期在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之下,熟练研习和掌握更多商务英语表达交流技能。
三、利用微课教学途径提升高等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中,学生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都是一些营销、报价、协议、商务旅游接待、商务信函等商务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能生硬地将这一类知识传授给学生。微课程能有助于学生以更灵活的方式习得这些知识,并对无法理解的部分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第一,制作有趣的微课内容来维持课堂良好学习氛围,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致。商务英语课程内容相对传统英语语言学习显得更加陌生且难以理解。如若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灌输手法,必然会令学生因畏难而产生厌学情绪。如今我国高等院校生源广泛,学生良莠不齐。传统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学习枯燥无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面对此类状况,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该灵活地进行微课结构修缮,令诸多教学内容透过影像模式生动呈现,赋予学生较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令其学习商务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第二,商务英语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期间,要更加关注学生重点、难点问题的回应解决事务,令其整体教学活动保留一定侧重化和方向性。而传统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将教学重点系统化呈现。而微课教学方式,主张利用视频软件将一切重点教学内容展示,辅助教师进行针对、侧重性讲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时刻把握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所有重点细节,树立较为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倘若学习目标确立下来,商务英语课程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和困难了。所以说,在现代化商务英语微课教学体系之下,一切生硬复杂的内容都会得到适当地简易改造,学生理解记忆效率飞快提升,课程教学目标也会在较短时间内加以贯彻。另一方面,作为专业化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首先,精细制作PPT,确保商务知识的准确传递,同时配合丰富的文字、音乐、图片等资源产生某类情感渲染效果,令学生在观看课件视频和记忆知识过程中,放松心情,不至于像以往般陷入思维困境之中难以自拔。其次,全面拍摄授课视频,并结合后期剪辑转换技术进行微课模块结构划分,方便教师依据不同阶段实际教学诉求,进行自由抽取和详细验证解析,为学生今后学生难点、疑点消除,提供坚实保障。最后,鼓励高等院校教师依照最新商务英语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脚本撰写,选取成绩和素质兼优的学生进行当中各类角色扮演,将当中一切关键性知识点和对话内容流畅性表达出来,之后将录制处理后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之上播放,有助于学生在新奇感中掌握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逐渐过渡成为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技能型人才。综上所述,微课教学管理模式,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有着较为强劲的支撑引导功效。科学妥善地运用微课方式,令其细致融入到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之中,能够协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兵转.依托翻译技巧课强化大学生商务英语口语应用能力[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0(06):150-166.
[2]田琳.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04):137-158.
[3]王建明.基于微课资源建立高职院校开放式课程网络平台[J].纺织服装教育,2014,15(02):88-94.
篇6
【关键词】:形象思维 感性认识 操作方法
高中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逻辑性和形象性为一体的学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对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积累历史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司马迁写事令人有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八年之间,项羽骤起骤落。他兴于巨鹿之战,亡于垓下之围,其间的过渡则为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这三个场面作了绘声绘色、情调不同的描写。巨鹿之战充满了壮烈,垓下之围弥漫着悲凉,而鸿门宴却在紧张肃杀、扣人心弦的气氛中,描写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惊慌惶恐和张良的临危不乱,这些生动的史实若配之以娴熟的教技,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悬念迭起的鸿门宴,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前提。
(一)语言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如果在讲赤壁之战时,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大谈诸葛亮如何呼风唤雨,便是以演义代历史,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学风。章学诚说:“文士撰文,唯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唯恐出之己。”可谓一语破的,指出了文史之间的根本差异。
(二)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例如,在讲“巴黎公社”这一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对梯也尔这个历史人物作了如下一番刻画:
梯也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人矮小肥胖,肚子圆鼓,上衣的扣子总是无法扣上。他平时总是装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但却无法掩盖两只眼睛毕露出来的凶光。这个被马克思称作“侏儒”的政客,是一个背信弃义的“老手”,卑鄙奸诈的“巨匠”。当他刚逃到凡尔赛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无论如何,我决不派军队到巴黎去。”但当麦克马洪保证说很快就能打进巴黎时,他便挥舞着肥胖的小拳头气势汹汹地叫嚣:“我是不会留情的!”
这番刻画,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就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为下文凡尔赛匪徒的罪恶活动作了铺垫。
(三)语言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于是,有些人便喜欢在文章中,故意使用一些怪僻的词汇,以此装点门面,令人莫测高深。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属通俗之作,但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三、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便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他宣称直观性是教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这就不仅可 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近年来,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因此,发展电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这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直观教具的运用,有两个问题应该注意:
第一,运用直观教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注意有的放矢。如果频频使用而与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相脱离,其结果必然是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与教学目的相违背。
篇7
关键词: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52-1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物理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知识间的联系及其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就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从而影响学生正确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矫正这些思维障碍呢?本文针对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思维障碍进行探讨,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一、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
1.定势思维障碍。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脑多次受到某种外界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往往在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起一定的消极作用。学生天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有些生活经验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解题习惯,想当然就容易犯错误,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之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正是学生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单向性思维障碍。具体的思维往往只习惯于单向性或单一性,其体现是如果由给出的条件到向根据条件所要论证的结论,通常的思维状态是由给出的条件逐渐向根据条件所要论证的结论接近。但有些问题不能直接由给出的条件得出根据条件所要论证的结论,而只能由给出的条件到中间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受到阻碍,而不能由结论到中间状态,完成一种对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向多极化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3.形象性思维障碍。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形象的物理模型,如:光线、磁感应线、原子结构中的卢瑟福小太阳系模型等,都是物理学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例如,学过声音后,可让学生想象“假如声速降到1ms”后的情景;教过重力后,让学生想象“假如没有重力会怎么样”;重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也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当问题呈现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分析,想象问题情景,构建问题的模型,想象物理变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可以在纸上画结构图、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形象,然后再运用物理规律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定量的结论。
4.逻辑性思维障碍。物理抽象思维的逻辑性是物理科学性的质的表现,各种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物理概念、规律中包含的最生动、最具体、最本质的联系,乃是因果关系,而学生却时常将因果关系颠倒。例如,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的方向、法线的方向都是可以主动改变的“因”,而反射光线的方向不能主动变化,只能随着入射方向及法线方向的改变是“果”。
二、矫正学生学习物理思维障碍的方法
1.转变观念,改变思想。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靠教师传授,其思想的建立是被动依靠物理学家、教材、教师的思路。在这种观点下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是被牵制的,思维障碍不可避免。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教师引导下,从事实和实验出发,重复前人的探究过程,观察现象,掌握方法,领悟思想,大胆推理和猜测,主动积极地思维,建立起全新物理概念,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思维障碍自然得以消除。
2.改革教法,激发兴趣。学生缺乏兴趣,被动地学习,其思维方式很难与科学方法相吻合,思维障碍时有发生。学生对物理课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一“灌”到底。要消除思维上的障碍就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自始至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自学、讨论、观察、实验、探索、竞赛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多种手段,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层次、高要求,既要照顾个体发展,又要考虑全体提高;在知识处理上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物理问题模型化。这样让学生既有学物理的兴趣,又能学懂物理,思维跟上,障碍消除。
3.引导发散,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知识来分析、思考同一问题,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时常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变图等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能将知识进行纵横两方面联系和比较,形成知识和方法上的正迁移。例如,要克服思维定势,应该注意运用具体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练习,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和灵活性,提高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习惯和方法,克服用想当然的思维套路来解题的不良习惯和片面分析问题不良习惯;克服学生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而得出结论的不良习惯。
篇8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和专业设置的逐步完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一些普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已发展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了解和尊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心理特征,寻找合适的载体,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入学背景
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是以美术高考的形式进入大学,入学的成绩由专业课测试成绩和普通文化课成绩两部分构成,他们入学时的文化课平均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要低,入学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美术生的考前学习过程往往比较辛苦,绘画基础要经过系统的高强度训练,在通过所报考的高校的美术专业考试后,还要在高考中达到所报考高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这样方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后,美术生的专业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为纯美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两类。纯美术类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设计类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专业。本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文化理论课程学习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对的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所有的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高考。而艺术生要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由于从小就进行专业课程的训练,许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的考生,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很多,这使很多艺术生对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个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约束。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借口,夸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受约束和控制,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或约束产生抵触等情绪,使高校在对其管理时比较困难。
(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成本较高,无论是普通学习用具的成本还是学费,都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弱。
(四)积极要求上进,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
艺术设计类学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负、有理想,积极要求上进。学校大小活动积极参加、热情参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颓废现象。
(五)思维活跃,较感性,重感情。
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鲜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学习和创作,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
三、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当与不完善之处。一些高校老师对艺术类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管教,因此对他们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掌握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规律,就能够教育好他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思想与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模式,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投入,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学习理论没有用处。其实不然,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环境,摒弃歧视观念。
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环境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转变,不可否认,现如今许多高校对艺术生都抱着一种嫌弃与鄙视的态度,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学校大环境抓起,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持有一个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摒弃以前的陈旧观念。
(四)科学配备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考虑专业对口。
目前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类学生专职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不是艺术类专业出身。学校应该在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配置上适当考虑专业的对口性。尽量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素质过硬,并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投入真情实感,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情感性引导与教育。
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比较感性,重情重义,以此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语
以上是我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虽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个客观求实的角度,对艺术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轻视,那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篇9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人类在历史上进行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念是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近几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给高一新生的第一堂绪论课中,笔者就向学生简单的剖析了其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从起始教学中就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做一个宣传生态文明的有心人,不时地给学生以生态文明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四、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必修三《水俣病和富营养化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在学习必修三《生物的多样性》时,笔者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在农村见过有人网鸟;有的说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商贩……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笔者趁热打铁,展示网上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图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撼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2.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篇10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
方法
创新
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有其特殊性。
一、从多方面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课堂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设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从教学模式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必修的核心课程。否则会成为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是有差异的,而且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关爱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第四,从教育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其内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1]。
二、“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大班精读课为例:这本身是启发大学生心智,帮助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的课前演讲、讨论,讲解名人轶事等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 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work)、课堂辩论(class debate)及演讲( speech)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大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日的和作用。在讲授新材料之前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大学生高度注意,了解学习理解情况,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大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在实践训练中多用提问启发大学生思维,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除了提问,课堂讨论也是启发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定话题,组织大学生讨论,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述出来。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以往翻译语法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顽如,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应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也做一些调整。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
英语写作也是大学生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强化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己经是势在必行。因课时、班级规模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仍以成品教学法为主,即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而批改的重点往往是在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内容,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反馈不足;而大学生只关心分数,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部分不太认真阅读,结果同样的错误在以后的作文中仍然出现。针对这种弊端,应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英语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教师找一些简短的形式供大学生练习,如通知、便条、报告、邀请函、致谢信等,这样大学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练习动手能力。
4,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导入,从英语“重逻辑,重明确”的特点入手,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体态语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大学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人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这次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们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发生根木性的转变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对当前这场教改来说,则“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orde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