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

篇1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社会大众对此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在现阶段非常受欢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学科是对外国人进行教学,让外国人学习汉语,认为此学科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志愿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研究,对于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被分成两个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但居住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少数人会学习汉语,这仅仅占整个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百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汉语学习。可当下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的着重点却与当前的现状不相符,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见,海外教学的相关资料大都是一些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志愿者写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太多人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缺少经验,可借鉴的资料甚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许多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一门外语,汉语也作为第二语言在非使用汉语的国家中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此外,国人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教育贡献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供给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结构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且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也参差不齐。教材的供给还比较单一,但海外对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汉语学习者兴趣的调动问题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兴趣的培养。随着汉语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外国人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许多人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发音和语法都比较复杂,且现存的汉语教材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主体上入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国家教育学科的认识问题

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同英语的外语教学一样,不断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念 模式 情结

中国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经济的腾飞,而这个腾飞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造成中国“西风”强劲,国人传统文化观念淡漠,很多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不了解并且缺乏了解和学习的热情,文化传承出现了举步不前并且日渐寥落的状况,在各个社会群体中都有所见,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严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对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中国经济的繁盛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并积极投身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需求状况催生了一个新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门培养汉语国际教师,面对着汉语和汉文化“外热内冷”的境地,如何突破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困境,建立一种成功的模式,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国际需求的国际汉语师资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以下是我们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

2. 西方文化的冲击,生活压力的增加,一切都进入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浮躁,没有人愿意去探究古老的中国文化。

3. 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严重流于形式,学生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各种政治课,到最后这些课程成为学生最不喜欢、最不重视的课程,由于引导方式有问题、教授者水平参差等因素的限制,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的政治课最终成为鸡肋,若没有考研必考的压力,我们无法想象大学的政治课会是个什么样子;大学传统文化授课形式仅限于教师讲授,学生们无法近距离真实触摸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无法形成热爱,另外和短平快的网络文化比,传统文化是不占优势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群体一样面临着上述那些压力和诱惑,但他们和普通本科学生不同点在于:由于专业的原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必须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对汉语国际教师在文化方面提出如下要求:即文化在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中国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等等。四年大学生活,如果我们按照常规培养方式想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汉语推广责任感的汉语国际教师是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求很高。

在汉语国际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种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四年本科教育中,秉持一种理念、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年安排培养内容、掌握“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完程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培养。

一、秉持“以我为主,以爱为先”的理念

这个理念一句话概括就是“汉语国际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为主,要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热爱为先”,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汉语国际教师的结果,多是学生们在文化上的“倒戈”,学生们缺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目的国的文化倒是趋之若鹜。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不敢想象汉语国际教育脱离低层次的时日,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水平和情操决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汉语国际教育是新兴的教育,但他早晚要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而师资质量就是问题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桎梏,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建立一种模式,完成本科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培养

在解决“热爱”和“责任感”这个问题上,我们试着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传统文化学习模块,并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深入贯彻“抓两头、促中间”的培养原则,在一年级新生和毕业班学生群体里因时制宜安排一些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做到开口顺利,收口严实,完成学生传统文化情怀培养。具体操作如下:

(一)引进文化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触摸传统文化

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我们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引剪纸、书法、京剧、茶艺表演、中医文化赏析、太极剑(拳)等传统文化实训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实训必修课,设定3个学分,师资来自校外业内知名人士,我们在校内给每一个老师配备助教,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方式,所有课程都是师生现场操作,考核基本都是以学生作品展示为主:比如京剧集体展演唱段、剪纸、书法学生要上交作品、会打一套太极剑(拳)、中医文化赏析课学生能够识记中医常识和识记一些穴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动静结合,适合入学之初学生的学习,通过则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距离触摸,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效果明显。为了实现专业实训课程的传帮带,我们坚持让在课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带领新生练习京剧、茶道等课程,这种做法激发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让新生受益,并且师生在同一件工作中各有所得。

(二)结合专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田间调查,做到知行合一

从操作实践来看,学生们很喜欢调查采风方法的自由和目的性,因此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在课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前四个假期都要进行民俗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民俗、婚俗、丧俗、生育习俗等,每次调查给学生发调查事项表,调查完毕写出调查报告,所有四次报告计入实践2学分,成为毕业的必要条件。我们会因为开设茶道实训课安排学生去茶叶茶地调查茶叶生产过程,通过学生对自己机关所在地民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学生不但了解了当地民俗,并且为上好后续民俗、文化方面课程打下基础。

(三)开展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专业的情感

一年级的时候结合现代汉语课,举行方言诗歌朗诵会,学生第一次用方言朗诵诗歌、做小品,第一次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比较专业的角度来面对自己说了几十年的家乡话,会激发他们对方言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探索热情;二年级结合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举办中国文化课件展示大赛,这个时候,学生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对专业刚刚有所感觉,准备文化大赛的过程,老师们的挑剔和学生对所选题材驾驭的难度会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自己学习效果和发现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的事实,知耻而后勇,及其新一轮学习的热情。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进入给留学生辅导、助课等实习活动,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从内容准备到现场授课到现场评课的系列活动,并且实行是将结果末位淘汰自动进入下一轮的规则,让学生们在教中学,在教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过这些循序推进,学生们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慢慢形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了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四)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汇报演出,进行文化学习验收

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国别化 基础理论

目前,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语言文化呈现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大消费品市场,以及近几年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国民海外消费水平逐年增高,国外人民来中国旅游的需要、华侨等海外侨胞等各个方面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正逐年上升。

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别化,所谓国别化就是指汉语在各个国家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根据国家不同,表现也会不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问题,不仅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还要分析当地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色、思维特色等多个方面。要将汉语融入国别化教育新理念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在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的内涵加以区别。两者相比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是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要以国际教育的惯例依据,对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一门语言,还包含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本经、教育思维等多个方面。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在近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规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大部分国家,汉语仍然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其语言覆盖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推广机构是孔子学院,其截止至2015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近500所,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其成功推广表明了汉语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将想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专业,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问题,以服务汉语教学向更好更规范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点由原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中小学以及文化传播方向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型期。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纽带,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国别化方面的问题。如在美国使用的教材,在对课程设置时如果忽视对平等、人权等方面的安排,会让学生产生文化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汉语教学的学习成果。可见,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品类多样、内容繁杂,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区分进行课程设置,遵循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特点,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思路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现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教材的编写、授课方式、信息化资源利用情况、融合当地文化情况等几个方面。

(一)国别化教材方面

当前使用的一些优秀教材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学简识繁”、会话的扩展与缩略、课文内容的配套补充与注释、多笔画难字的应对等。现在尤其缺少的是汉语阅读教材,也可编一些顺口溜等。阅读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是通俗的,还要分等级。

(二)课程安排方面

针对于不同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安排长短期等班次,其配套的,需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单独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课程安排上也要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书法、音乐、朗诵等多个班次。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多关注参与学习的国家特色、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

(三)授课方式方面

要区分与国内的授课方式,引用当地授课方式,用当地授课思维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拓展教学与延伸练习,将字组成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组合运用,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句子,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性。有效的网络语言学习应当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所有网络教学中互动工具的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协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提倡完善汉语语料库,字是常用的,要分级的,有注释,形式立体化的,字表和词表可以放进网络。字库可以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词库包括单双音节和骈语;句库包括不同的句型。

(五)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以区域为视角,让汉语国际教育融合某一区域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是剥夺学生本身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色,与各国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对话,是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改善国别化教师问题思路

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推广学习的效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密切连结,构成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角体系,该体系的运作基础主要立基于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制。教师应该平常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水平,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这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词汇教学; 实践性;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05-02

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既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又适应了当前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不少高校对语言类课程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改革,但不是很完善。本文主要围绕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类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为将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该门课程针对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对词汇词义的描写和解释,目的是使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国际汉语教学的词汇体系,把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它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外国人一般都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次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外国学生掌握词汇词义,更重要的是会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词汇。因此,国际汉语词汇教学非常注重实用价值,注重对实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外国学生解决语言交际困难。所以,在这个专业词汇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明白这一点,要求学生去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词汇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象简明地进行词汇教学。

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的内容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语言要素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从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两个方面说明。

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

国际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以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学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概说、汉语词汇构成、汉语词汇单位(离合词)、词汇的构造、熟语、文化词语、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特殊词语的教学,此外还有汉语词语偏误。特殊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虚词、外来词、 用法特殊的词语和容易混淆的词语。文化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数词、颜色词、象征词和人名、地名等。汉语词语偏误主要指词语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词形偏误。

2 增加汉语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汉语词汇学课程改革要分配好讲授理论知识的课时和教学实践训练的课时。国际汉语词汇学理论知识要转化为教学能力,归根结底要借助实践环节的训练。首先,我们制作课程教学大纲时,就要安排好实践学时,可实践的具体词汇项目内容如:离合词教学、熟语教学、文化词教学、虚词教学等。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叉进行效果更好。如教师讲完“离合词”内容后,安排一次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模拟留学生课堂讲解离合词的用法,同时老师可给出一些留学生常错的句子,让同学们分析其偏误。

三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

1 基于HSK语料的偏误分析训练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留学生汉语语料,比如我们讲到离合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偏误分析。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周末我要见面好朋友”。这句话的错误也很明显,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这个错误属于离合词的语法偏误,而且能说明理由,掌握离合词的用法。通过这样的偏误练习,学生们可以逐一地掌握重要的词汇项目。

2 教学案例赏析法

一些地方高校,留学生数量有限,加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对外汉语课堂的机会不多。学生常常不熟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不了解留学生学汉语的特点。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课堂的教学视频和学习教学案例的机会,让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更直观的体验。教学视频资料可以选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这是很好的课堂案例。教学案例可选朱勇老师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一书,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人对教学案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借鉴专家对案例的分析。另外,观看教学视频或学习教学案例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对案例进行点评,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经过思考和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3 模拟对外汉语课堂演练

模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给出的内容可以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生词和课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也可以是模块训练,重点练习特殊词语的教学,如离合词、趋向动词、时间名词、方位词、非谓形容词等。老师可先布置作业,如:北语教材第三十五课《我来中国两个多月了》二(下),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离合词,并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正规的教案,制作PPT课件,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完成。下次上课时候学生上台讲课,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同学轮流进行课堂实战演练,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真正锻炼。

4 教案撰写

教学技巧的形成要靠不断探索、长期积累和充分准备。充分准备要从备课开始。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指导学生撰写教案就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撰写词汇教学教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语讲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一般情况下,虚词和特殊动词和形容词详讲,其它词语略讲。第二,讲解词语要准确,从课文出发讲解词语,用法不要拓展过多。第三,重视语用教学,多使用情境教学法,词汇例子要生活化。尤其在讲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时,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能理解所讲词汇的意思并能具体地运用。

5 课件制作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利用生动直观的手段,如实物、图片、动作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来设计相关语境、创造情景、提供例句等,以利于W习者对词汇规则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课件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表示事物的名词可以用图片说明(如果能准备实物更好)。第二,结合板书使用多媒体,不可忽略汉字书写。第三,词语释义文字不可太多,意思简单的词语可以不释义,通过图片说明,给出用法例句。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制作课件的实际能力,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纳入考试的内容。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学生在课堂演练中都熟练自如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6 课外实践

通过课外实践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校内外的外国留学生互学,对其进行课外辅导,为其就业积累经验,并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只具备词汇的教学能力也不能完成汉语教学工作,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想胜任这个工作,就一定要具备词汇教学的能力。为此,我们还可以搞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对外汉语教学问题辩论会,举办本科生和留学生的联谊活动,网络实践,论文研讨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网络实践”即面向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参考已有的成果,建设我们自己的汉语学习免费网站,通过网上沟通、BBS、网络课程辅导等形式,为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网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

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词汇理论部分考核外,为更好地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词汇教学能力,课程考核时可以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分项制定词汇教学课程的实践考核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词的展示。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要学的生词展示,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生词的语音、语义有一个初步印象,这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方法如词语联想导入、歌曲导入等。 二是解释词义和用法。要根据具体词语采用恰当的方法解释词义,可以利用字形、语素释义、对比等方法。除了词义,还必须讲解词的用法,即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与词的搭配问题,有时也涉及组词成句的问题。三是词语练习:练习题目的设计,练习过程的操控等。词语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针对词语的语法功能、组合特点、使用对象、句中位置等方面设计练习;练习形式要多样;练习量要充足。

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语言规律,从而面向外国人进行词汇教学。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教授汉语词汇的能力。另外,要想教好词汇,教师不仅需要我们本文谈到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词汇学知识和丰富的词汇教学实践,还要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理论,要对汉语语音、词汇、汉字、语法和文化教学有整体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好词汇,建立起词汇敏感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篇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崔希亮曾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指“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1]。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当中的“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因此,实践课程是本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许多高校进行了多种尝试。有的高校以校内微格教学为主,由本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行模拟教学;有的高校依托校内的国际学院,学生进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听课甚至授课;不具备留学生资源的学校,与外校国际学院展开合作,使学生进入留学生课堂;还有一部分高校与海外学校取得联系,派遣部分学生出国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有很大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部分實践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以汉语为外语的汉语学习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培养、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国际化意识不强等。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部分高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招收的留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出国实习的流程繁复,资金投入很大,客观上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进行得更加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很有必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的运用,目的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对教学模式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当教学目标的实现出现困难的时候,可更换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中,将课内实践内容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尤其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搭建新型学生实践训练平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该实践课程助学系统,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系统契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构成和教学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现阶段使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选择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多元发展和多样化新型教学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海外实习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实践渠道,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建设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系统),利用这一平台,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使留学生与汉语教师(本科生)之间顺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留学生还可以对汉语教师(本科生)进行评价,最终促进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统一管理系统、资源系统构建、储存能力、网络带宽、高端数据库等资源分布调配机制,研究应用之间的接口设计和系统实现,研究多身份单点登录(Multi-role single Sign-on)系统,研究信息安全机制、访问权限管理系统及平台系统构建、应用容器(App Container)接口设计和系统实现等。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设计检索及导航系统;研究集成服务的实现机制,对数字技术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等。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服务应用平台,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在统一的平台上真正实现服务的融合,拓宽实践平台,使学生最终获得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务。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该平台。通过对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的开放共享和智能服务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的助学平台的应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该平台的整体环境,主要研究运行环境、仿真环境和开发环境。运行环境是真正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环境,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仿真环境是和运行环境完全一致的软环境,但不一定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也不公开对外开放,它的配置(Configuration)与运行环境始终保持一致,用户不能更改,这个环境用于应用的试运行;开发环境相当于每个应用开发用户Sandbox,它由运行环境的一个快照产生,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改变配置,以便实现应用的开发和调试,这个环境不需要冗余和高可用性,在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中,初步尝试利用此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使用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尝试,并注意观察不同种类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通过不同种类教学模式效果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选择最适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的成功,需要形成一个平台的拉动应用,其应用将推动平台良性循环。该平台将提供一批通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应用,对应用实行严格质量监督,保证应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将开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的重大转型,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发展,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创新思路。

篇6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

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一)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三)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施正宇.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

[3]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

篇7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以案例为媒介,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再现真实场景,由事件入理,引导学习者从教学情境中思考和学习。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性,启发思维,通过分析和思考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替代性经验,通过生动的事件增加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帮助职前教师加深对学校、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相关因素的整体性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Klienfeld、Sudzina、Kourilsky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师资培养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下列优点:

1.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职前教师分析判断教育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通过案例呈现出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让职前教师了解到走上岗位后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促使他们对可预见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反思。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培养职前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2.案例教学法是情境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将原本分离的部分整合在一起,内容与过程、思维与情感、教学与学习在理论上不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同时出现,如同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它们所提出的议题以及对职前教师提出的挑战,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分析判断。这个过程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更能接近培养目标。

3.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与传统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权威地位、单向交流、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做法不同,它通过启发式、探索式的学习,鼓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正是缺乏实战经验的职前教师最需要的。如果运用得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以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推广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变目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高分低能的现象。国际汉语师资教育十分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对职前教师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被引进到了国际汉语师资教育中。近几年,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受到了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不再走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路子,强调的是实践导向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主动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陈述性知识基础上,兼顾情境性知识。案例教学法用真实教学事件来建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培养观念虽然转变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改变单向理论知识传授占主导、理论与实践脱节、停留于知识层面、师生缺乏互动等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职前教师的能力方面,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摸索和实践。

有些院校已经将“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作为学位核心课程开设,课时在36-40之间,2个学分。中央民族大学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建设了案例库,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并且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及案例分析”、“汉语教学技能训练”、“中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中积极倡导使用案例教学法。中山大学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海外案例库建设实践”的训练课程。暨南大学优化教师资源,50%的核心课程采用课程小组授课模式,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够接触到大量不同类型的案例,以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的做法是,鼓励教师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多使用案例,鼓励学生毕业论文选用案例分析;已经毕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做案例分析的数量达10%左右。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皆由国际学校的教师主讲,基本上都是利用国际学校汉语教学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课程也使用了大量案例。总体上看,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案例教学法课程,但在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大多还停留在偶尔使用案例或举例的层面,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尚需深入研究探讨。

二、国内案例库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内师资教育领域拥有案例库实体网站并收录和开发案例的为数不多,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案例库尚处于初创和试运行阶段。由于是新生事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而在案例库建设方面,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15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本土化案例库建设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工商管理教育和师资教育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在案例库搭建、案例开发与数据化处理、案例库管理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参考借鉴工商管理教育案例库建设的经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管理领域案例库建设的总体情况

1997年,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工商管理课程采用一定的案例教学。之后,中国本土案例的需求迅速增大,各高等院校案例库的建设工作纷纷启动。大连理工大学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案例库,2007年5月在原有案例库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围绕案例库建设、案例师资培训、《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建设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其会员院校目前已有251所。该中心在保持本土企业管理案例原创性、典型性、规范性特色的同时,通过整合各MBA培养院校的案例资源,并利用门户网站为会员院校提供所需的共享案例。[4]截止2013年6月18日,案例库网站共收录了1223个教学案例,网站浏览量近40万人次,日最大浏览量达2520人次,热门案例中点击数最高的达15051。该案例库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管理教学案例库。北京大学在教育部九五社科重大项目和985项目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建立包括ABC三个子库的案例库,A为教学案例库,B是研究案例库,C是素材库。清华大学的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是由教育部和985项目共同投资组建,采取招标形式向全国高校收购案例,共收录了353个案例,出版了一系列案例丛书、案例光盘。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许多高校成立了案例中心,运作形式包括自建、购买或引进国外案例、免费共享等。目前,在我国已具一定规模的三大管理教育专业案例库,即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家案例库。

(二)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一些知名商学院建设案例库,初衷是为了满足本学院案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需要,但覆盖有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案例库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各个学校处于分散开发状态,投资大、收效低、编写水平参差不齐,资源使用率低;有些高校重视案例教学,但是在案例采编、整理与分析方面滞后,缺少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大连理工大学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从分散开发到集中建设,从自给自足到资源共享,已经形成一种辐射范围广,比较理想和成功的开发模式。上述管理学院的案例库虽然不能与哈佛商学院、毅伟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的案例库相比,但毕竟是案例库建设“中国模式”的大胆探索,其宝贵的经验,不论成功得失,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笔者认为,中国本土化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应注意做好如下几点工作:1.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是建设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有效途径。2.保证案例的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才能覆盖国际汉语师资教育课程。应充分注意规范案例的撰写格式和课程知识的紧密联系。3.充分利用开发出来的案例资源。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核心课程,案例教学使用率力争达到一半以上。4.健全配套机制,包括案例开发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案例共享机制等,以保证案例的良性开发和推广。

三、构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必要性

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位论文方面,对案例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虽然逐渐引起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重视,但具体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之一是案例资源缺乏。要想长期、系统地实施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必须有案例库作为支持系统,以提供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从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案例教学的重要支撑、建设环境、潜在用户群需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构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必要性。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

在教育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了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即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5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重要进展。《规划》要求:1.汇聚百家单位、万名师生开发优秀资源,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2.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针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的不同需求,建设20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500个学科工具、应用平台和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3.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建成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从上述内容可见,我们基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行案例资源整合的思路,按照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构想,完全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在此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我们的目标也更加坚定:把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成为一个针对国际汉语师资教育需求、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配套的、动态更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二)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方法和论文作出了规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案例教学因其在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被引进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但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和可持续开展有赖于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既是优质案例的来源,也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空间。案例开发、案例收集和撰写通常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因为要经过一个试用、修改、完善的过程才能保证案例的质量。案例库的建设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自开发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很难建成一个规模化、覆盖面广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如果能够把分散的资源适度地加以整合,发挥各所培养院校的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建设一个质量数量都有保证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那就能为国际汉语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这个数据库的容量应该足够大,案例的内容和本土化特征足够丰富。教师不但可以各取所需,在教学需要时从中提取案例,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和分享经验。

(三)案例库建设有利环境分析

新型信息载体的出现使得单位体积的信息载体容量加大,信息的传输变得更迅速,每单位数据的存储成本和传输成本降低,案例库建设提供了新的环境条件。Web技术作为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信息检索手段,在案例库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到了Web2.0阶段,Web已成为用户内容收集、、管理、分享、合作的平台,其用户参与的构架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使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1.开放的平台。平台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在此模式下,聚集的是对某个学术领域有共同兴趣的人,在无形中已产生了细分市场。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法感兴趣的人如果成为开放平台的用户,他们会因为对案例的兴趣而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2.为用户增添价值。以用户为中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利用集体智慧(thewisdomofcrowds,JamesSuriowecki),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内容的供稿者,而且注重交互性。如果全国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大部分都成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会员用户,那么不仅能增添案例库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相关的学术交流。

3.动态的网站。利用Web2.0可以把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成一个具有动态产生案例内容、由数据库驱动的网站。用户添加新的案例时,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作为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会员用户)活动的直接结果,动态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网站将会获得良性的成长和完善。

(四)潜在用户群及其需求分析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潜在用户由三部分构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用户群、在职教师用户群、汉语教师志愿者用户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未来汉语国际传播的生力军,其培养院校是案例库最大的也是针对性最强的用户群,目前包括82所院校的教师和学生。2007年至今,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院校培养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共8310人,2013年在校生10000多人。案例教学刚刚起步,有些院校已经大胆尝试,有些院校还在观望,随着这个专业的成长壮大,对案例教学和案例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在职教师用户群包括对外汉语教师和海外汉语教师。海外汉语教师由分布在世界各国的中国籍汉语教师(国家公派和所在国聘用的)、本土汉语教师构成。

这一群体在职培训和进修时对案例库有一定需求,譬如,在外国汉语教师来华项目和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合作培养项目中,常常采用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结合的形式,利用情境化本土化的案例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汉语教师志愿者用户群,他们是海外汉语传播的一线工作者。从2004年到2012年底,国家汉办已向五大洲89个国家派出了1万名志愿者。所招募的志愿者学科背景多元化,汉语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并不多。从过去五年外派志愿者教师的情况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需要大量本土化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他们对国际教学情境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替代性经验。

篇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古代汉语课由于课程内容、教师年龄等原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仍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或者仅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新兴的学科,其古代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语言文化传播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和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设置充足的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组织讨论、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教学环节,创造学习、思考、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篇9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篇10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2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开始实行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随后几十年里,包括法学、商学和医学在内的专业教育领域都纷纷借鉴案例教学法。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定义案例教学法。例如: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是一种以上诉法院判决为学习材料,用苏格拉底法的问答方式进行讨论或边界,学习者自己归纳观点的教学方法。(Langdell,1986)案例教学(casemethodteaching,又称案例法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大量使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能力,它是不同于传统管理教育的新型管理教学方式。在师资教育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教学情境的事件为教学材料,鼓励学习者表达意见并听取不同观点,对案件交织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最终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S.Wright,1996);是一种以教育事务工作情境为素材,分析或探究变通方案的教学方法(汪履维,1995;陈丽华,1997)。是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学习方法(张民杰,2006)。等等。尽管在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领域内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不一,但总体上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点:

1.1以真实案例作为学习材料。

案例教学法所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由专门的案例编写人员进行加工、整合,以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

1.2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师生间的互动。

与传统课堂讲授不同,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目标是让学习者独立思考,共同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1.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不提供标准答案(有些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多角度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法的这三个特点和我们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国际汉语师资力量的目标是十分吻合的。由于工作环境特殊,教学对象多元,学习者需求不一等复杂因素,国际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汉语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还要有对异国文化风俗、的包容力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又加之国际汉语教学中存在诸多没有明确解决途径,可多视角看待的问题,更要求国际汉语教师灵活变通,在教学困境中迅速作出反应。而这些都是传统讲授型课堂难以做到的。很多教学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不同的对应模式,需要多操作、多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青年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资深教师常常能引刃而解。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坚力量,志愿者们在国外的教学时间往往一年不到。若志愿者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学环境、摸清教学思路,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在国内,这些职前教师就能通过案例教学法获得间接性经验,能够了解对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应该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了解面对某一个具体的情境,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或者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那么他们走出国门后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我们并不否认理论的作用,但传授的知识和实际的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差距是不容置疑的。师资教育的关键除了学习理论,还在于感性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就职前的教师创造机会探索、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感性知识(Kessels&Korthagen,1996)。案例教学法能弥补学生在掌握惰性知识时被遏制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作为现实的再现,比课本更为生动,更能激起学生较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现状

在案例库的建设上,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学科起步较早,如教育部“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其成果包括《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等丛书;建立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库、研究案例库、纯素材库并建立了案例网络查询系统,目前我国三大管理教育案例库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在法学专业领域,走在前头的有北大法宝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库以及中国法院网的中国审判案例库。这些案例库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但已经可以作为其他专业领域案例库建设的榜样。然而在师资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完整收录、开发案例的案例库实体网站。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更是刚刚起步。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交指委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对案例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重视。以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为例,其采用的培训材料就是与教学主题配合的案例,分为内容点拨(preview)、教师精讲(presentation)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模拟练习(practice)和成果展示(performance)五个环节。5P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决策。除此之外,各高校也经常采取现场研究、现场训练来组织教学,或者举办讲座、座谈,邀请海内外专家介绍海外教学经验。学生论文也多有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一个内容完备、更新及时的高质量案例库以及专业的案例库建设团队,无论是高校老师,还是培训机构,都只能各自为营,在教学时自行搜集、撰写案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案例教学法本就要求老师花大量的精力备课,案例的准备和问题的设置,以及课堂的控制都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还要自己搜集或撰写案例,必然增加老师的教学压力,可能导致老师教学热情的降低,甚至选择放弃案例教学法。即使有些老师恪守职责撰写案例,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积攒大把案例,也没办法保证案例的及时更新。而且可以料想,案例的质量也一定是良莠不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集合各方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几所高校牵头,一起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给案例教学法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持系统,我们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必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