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资金投入逐年增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外部监督与内部管控要求的不断提高,校务管理公开化特别是财务公开正在加速推进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其有利于提升学校财务管理、资金管控、资金调度和风险防范等能力,有助于给学校带来管理和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一体化、集约化管理。
2 中小学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状、特点及建设目标
2.1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集管理、信息采集、信息应用、技术应用、时间效能等观念的革新。当前中小学校规模日趋庞大、财务管理结构日趋繁杂,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强烈需求,因此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速已是大势所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资源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信息应用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优化创新,以达到信息同步、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到岗到位,提升账务管理、资金监控和风险控制水平。
2.2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财务管理涵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会计核算较早利用网络技术,但财务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比较滞后,应用也比较少。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其大量数据都要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新优化、规范整合、大数据集约管理、按需输出等。当前众多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校区之间会计核算相互脱节,财务数据无法实时采集处理、实时更新汇总、数据调用困难等诸多问题。
2.3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财务信息化管理有其突出的特点: (1)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桌面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工作效率高,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办公; (3)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表单化,电子审核审批流程有效杜绝疏漏事件发生;(4)有利于学校财务与各部门及上级单位数据的有效对接;(5)确保财务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数据有效整合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和减轻劳动强度;(6)对财务和业务进行重组和优化实现一体化管理,为财务集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工程,想依靠一两本所谓的通关秘籍在短时间内实现是不可能的,其数据质量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
(1)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实现财务管理一体化。为适应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学校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重新梳理现有的各种资源, 还需要将各类资源有效整合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现有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重构, 让事后控制变为事中控制,使整个过程处于可控状态,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一体化、集约化、精益化目标。
(2)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高速校园网或者教育网为基础, 根据需求构建适宜的资金动态管理系统, 对资金流动情况执行全过程实时管控, 使管理工作无死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资金预测、资金调度来统筹安排资金使用, 以提高效益。
(3)推行预算管理, 形成成本控制管理责任制。根据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的四分管控预算制度, 细化预算量化指标,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要责任到岗位到人员并提出考核妖气。统一使用基于高速安全的校园网络开发应用的财务管理软件, 编制收集并存储预算数据, 实现对财务成本执行情况全过程监控, 由原有事后监督变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使财务成本管理实时化。
(4)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防范风险。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设置关键控制指标, 创建风险预警级别, 并实时管控, 一旦发生超指标行为立即发出预警并停止授权, 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5)信息技术与管理要求相结合。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引进学校, 做好充分调研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选取软件,少走弯路, 走软件管理与业务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策略,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使财务管理高效快捷。软件公司需要提前调查研究学校的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科学可行解决方案, 在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的同时, 还要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优质迅速的服务响应。
3 当前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缺乏,人力投入不足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较快,程度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充足,但是一些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及人力投入当然也缺乏重点支持,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便利与机遇,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纸质编制计划及编制预算、资金支付流程审核审批等阶段,严重制约工作效率的提高,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
3.2 数据标准各异,资源共享程度及有效利用率不高
众望所归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各部门的数据应该是无缝对接、高度一致、高度共享的。但是部分中小学校存在规划不科学、资金投入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不同厂商的软件系统就会出现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编码不统一,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的整合程度、共享程度、有效利用率不高,使学校的各项业务信息不能实时更新和传递,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需要开发专门的数据接口程序来实现数据采集,造成各子系统移植性和纠错能力受限。
3.3 综合型人才欠缺,软件适宜性有待增强
财务信息化建设对既懂财务会计,又懂软件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依赖性很强。目前在中小学校财务队伍中,这类综合型技术人才比较欠缺,这个问题普遍存在。要想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好、运维好,更要有人才的支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另外中小学校如何与软件厂商有效合作,开发出融合中小学校管理理念的、适应中小学校发展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也是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3.4 网络及数据安全形势严峻
在计算机网络承载业务量大种类繁多的情况下,随着中小学校各项业务需求的急剧增加,数据安全形势严峻,网络与数据安全的投入也随之大幅增加,将影响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导致网络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通常表现为设施物理层的安全隐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患、电脑系统及应用软件中存在的漏洞与隐患、病毒所入侵以及遭受到黑客的攻击等所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后果将无法估计,因此网络安全直接地关系到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不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总体和适度超前的科学规划,还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步有序实施。如果没有做好科学规划、盲目推进,将会造成资源和投资的浪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4.1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科学有序规划
要重视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财、物的支持与投入,要请专门的规划设计单位,按照财务管理的特点和信息化的要求,科学规划,技术层面适度超前,有裕度可升级扩展,随时为学校增加其他管理系统接口提供协助,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
4.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专业技能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离不开相应的软、硬件的熟练应用,常规工作也要以信息化平台开展,这便需要大力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最终形成既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又具备网络信息专业技术的知识新局面,学校还需重视引进既懂会计管理、又懂软件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此外为有效的培养应用人才应抽调骨干全程跟踪参与项目的实施,要求厂商技术支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后期管理应用人员的技能水平。建立与之适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将运维工作纳入系统运维人员的月度及年度绩效考核中,确保财务信息系统的良性高效安全运转。
4.3 规范信息编码,注重基础工作
规范信息编码,是信息采集、优化整合、加工处理的最基础性工作,做得越规范越详细,数据的准确度就越高,后续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和资源共享程度才会越高。
4.4 保障信息畅通、促进资源共享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校内外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加工处理。学校财务部门要实现与校外教育、人事、财政、银行、税务、社保等部门自动传输交换学校员工、学生的各类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与校内其他部门实时传输交换各类信息。做到数据实时畅通、高度共享。
4.5 完善公共网络,提高系统安全
系统建设充分考虑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要求,在备份、容灾和网络隔离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提高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在技术层面,从处理物理安全隐患、科学规划网络结构以及设置网络横向隔离纵向认证访问接入策略、构建病毒防卫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备份及恢复技术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管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会计数据的采集、传输、检测、纠错、备份、运行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确保主系统与子系统间的数据的正确完整和规范统一。重要数据要尽量实现自动采集、自动生成和自动备份、异地热备份容灾。在管理上,应该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密意识教育,必须构建严格的数据传输采集、录入汇总、统计合并等流程与管理制度,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4.6 兼顾经济能力,分步有序实施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循序渐进,多维度充分考虑工作繁重程度、管理流程变化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分步完成,逐步实现数据中心安全稳定、功能模块齐全、网络高速畅通、资源高度共享。
5 构架
5.1 系统架构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部署在安全可靠的校园网或教育网上,用户通过内网或外网VPN 进行访问。
5.2 应用架构
以日常业务的主要指标为导向,对分散信息进行采集,整合,转化,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的功能。包括预算管理、核算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报账管理、缴费管理、票据管理、薪金管理、账目管理、职工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校园一卡通管理、财务信息查询以及与财政、银行、税务、社保、人事等部门的交互等等。
5.3 技术架构
用户采用WEB端连接访问,有利于数据安全管理。
5.3.1 展现层
通过基础UI组件提供表单、提示框、表格、树、容器等控件,统一系统的界面样式。
5.3.2 逻辑层
使用通用基础应用组件,可快速搭建出系统框架,并通过平台丰富灵活的配置,提供用于支撑业务的基础数据。基础应用平台作为系统建设的基础支撑,严格遵循信息化规划和各类标准规范,在技术及产品选型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校现有IT基础设施,确保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在业务体系设计过程中,保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延续性。
5.3.3 持久层
通过数据访问组件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是轻量且易于扩展的架构。可同时支持多数据源、多缓存、多事务级别等特性。
5.3.4 存储层
系统中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文件存储。6 项目管理及运维管理建议
6.1 项目管理
成立项目小组,全面调研学校财务管理业务现状和业务需求,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和计划,统筹考虑、合理规划。选择并确定合作单位,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项目调研、业务分析,开展需求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开发与测试、现场实施、集成部署和上线运行等工作。
(1)项目环境:项目实施厂商需具备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经验,具备相关资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项目预期目标,并提供集成、培训、维护等现场服务。
(2)项目人员:学校领导挂帅组建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本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与实施厂商一起开展业务调研,测试、功能验证和培训等工作,并在此过程完成知识成果转移,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运行维护奠定基础。
6.2 运维管理建议
系统开发商应在系统上线前,通过功能、性能、安全测试后,制定备份方案和恢复测试方案,并应在全部数据导入后进行全真模拟环境下各类备份的测试和恢复工作。建议采用混合运维方式,建设项目通过初验后,进入上线试运行阶段,财务管理系统运维部门即介入,安排人员参与试运行期间的运维工作,此阶段,运维职责以项目建设部门(单位)为主、系统运维部门为辅;终验通过并完成移交后,运维职责转到系统运维部门承担,采取混合运维的模式,即由系统运维部门系统管理员与厂商人员共同组成运维团队。其中,厂商人员主要负责系统后台(如BUG 修复完善、性能优化等)运维,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前台(如权限配置、日常巡视巡检等)运维,并逐年缩小厂商的运维范围、增大系统管理员的运维范围。运维期间,严格开展质检工作,根据合同约定,对不达标的运维工作应进行考核。
篇2
一、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实施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工程项目。全市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㈠项目的基本情况
年宁蒗县被列为首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相继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远教工程”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共1446个项目校点。其中模式i(光盘播放点)770个,模式ii(卫星教学接收站)595个,模式iii(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1个。
㈡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加强对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县(区)教育局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张贴,并得到较好的落实。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远教工程”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支持体系。
㈢人员培训情况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教育厅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员培训方案,拟定了《市远教工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两年来,省、市、县(区)三级共培训教师管理人员1527人。与此同时,各项目校加强教师应用培训。
二、局机关信息化建设情况
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㈠加强了硬件建设。目前全局共有23台计算机,其中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入互联网的有18台。有网络双向视频会议室1个,与省教育厅相连接。
㈡开展了培训。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全部通过了市人事局组织的考试。
㈢做好政务网市教育局部分的日常维护。
㈣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考生网上报名,考生信息采集、处理、传送的全程电子化。
三、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㈠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硬件设施是实施办公自动化、服务现代化的基础和物质保障。目前来看,我局机关做到每个科室都有计算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计算机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办公室要求,有一半以上计算机需要更新。从上网条件看,目前还只上互联网,还不具备上省市政务专网的条件。
队伍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前一阶段的培训,全局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数同志的操作能力仅停留在会开关机、会玩简单游戏等水平上,而对于拷贝文件、文字处理、收发邮件等计算机办公基本操作则不能完成,懂系统维护、能应急处理、会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仅有一人。由于编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特别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人才,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缺乏,直接阻碍了信息化化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
通过开展对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督导评估,指导和促进区市县教育行政和其它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其在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职责,为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高效务实的工作运行机制;指导和促进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其在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培训、指导、服务功能;指导和促进全市中小学校积极主动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评估依据
以《*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实施意见》(大教[20*]140号)、《关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大教[20*]71号)、《关于印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教[20*]27号)、《*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细则》、《*市区(市、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细则》等文件和《辽宁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制定本评估方案并进行督导评估。
三、评估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评估对象
此项督导评估的对象是各区市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
(二)对区市县教育局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1)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区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负责*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基层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职责和分工明确;
(2)研究并制定本地区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或方案;
(3)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经费的保障机制;
(4)领导和管理本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的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
(5)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6)协助市教师教育工作小组完成对本地区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情况的评估考核工作。
2、评估方法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访谈等。
(三)对教师进修学校的评估其评估内容与方法按照《*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细则》掌握和实施。
(四)对普通中小学校的评估其评估内容和方法按照《*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细则》掌握和实施。
四、组织实施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教育学院和市中小学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门对全市各区市县相关职能部门、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校和市直属高中的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五、评估要求
(一)中小学和教师进修学校每年要专题自查自评此项工作,并向区市县政府督学室和教育局上报专项自查自评报告和自查打分表。报告要真实反映年度内学校在此项工作开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下年度整改的意见和措施。同时要向区市县教育局(或教师进修学校)提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问题;措施 从2009年开始,为了全面掌握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况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全县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下面就本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就目前本县教师而言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2.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本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学校电教处或信息中心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随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和装备要求与现在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为主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相符;三是就本县而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措施一:针对上面的问题,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坚持建、管、用并举,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强化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项职能;实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问题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依托上级教育资源网,采取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主,互联网搜索资源作为拓展,以购买资源和自建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学校的资源库。在两个层面上做好地方资源库建设。一是由教研室牵头,电教人员做好技术支持,建立县级的学科网站群。如:化学、数学、英语网站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动教师利用中央电教馆教育源库、基础教育资源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制作课件,建立校本资源网站。
问题三:教师技能问题
教师素养需要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具有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
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
变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包括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在内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学校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和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并根据学校规模,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思想意识的提高。相信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促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9).
篇5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篇6
1.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新课程实施,具有支撑和催化剂的作用,对中小学学生提高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同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相关规划、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同时,通过“班班通”、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项目,继续增加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置,不断满足学校、学生对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2.教学教研部门要抓好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各展所长,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下大力气开发、整合、集成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教学研究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要严把资源质量关,加快资源标准化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提供保障。
3.学校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二是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衔接。三是做好中小学生信息化课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其能够物尽所用,最大化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学校应建立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防火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即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作为人类文化,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篇8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篇9
然而,长期以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与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缺乏形成巨大反差,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反差成为困扰乐山教育人的一个隐忧。
如今,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以教育信息化为标志的教育现代化水平迈上了崭新的台阶,让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小凉山麓、在大山深处、在贫困山区,山区教师和农村学生跟城市师生一样,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今在乐山市所有中小学校成为现实。
从推进建设到规范有序管理
2004年,乐山市犍为县、市中区成为西部首批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点县,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该项目列入当年市政府“惠民行动”重点项目之一。市、县两级政府按国家项目管理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工程项目办公室,市、县、校层层签订项目管理应用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每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记载,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006年年底,市中区在项目模式三设备接收、分发和安装调试中,由于方案周全、组织严密,使重达百余吨、多达46个品种、价值近500万元的设备,前后不足11个小时,分别由66辆大货车送到33个项目学校,并提前1个月在全省率先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为加快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力度,2007年乐山市教育局自我加压,决定在全市其余县、市、区同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并出台《乐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科学、规范、有序地实施和管理。
据乐山市教育局局长刘建丹介绍,乐山市从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到2007年最后一批工程建设结束,工程总投入达4157.9万元。实施远程教育项目4年来,乐山市教育局技装处按照“省不漏县、县不漏校,市级督促、检查、指导”的原则,组成市、县两级项目工程验收组,对照工程项目的各项要求,严格进行工程验收。与此同时,先后组织3次大规模的检查督导,深入到全市200多所项目学校,检查项目管理应用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确保了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应用规范有序。
如今,乐山市234个乡镇总计354个教学点、471所农村小学、234所农村初中、28所高完中已经全部完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架构,11个县、市、区建成以354个模式一“光盘模式播放点”、471个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234套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基础,三位一体、级级递进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覆盖。
乐山最边远的马边三河口中学语文教师杨艳深有体会,以前课堂上凡是需要朗读的环节必须由她亲自示范,有时连续3节课下来嗓子都会哑,现在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特别轻松。以前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学生对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现在借助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兴趣更浓厚、视野更开阔了,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播放城里特级教师教学光盘,教师边点评边提问,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通过卫星下载大城市特级教师教案,提高了教师素质。
“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帮助我学习理解了知识要点。”彝族学生阿由兴月告诉我们。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推广运用,使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乐山,还有37万多名像阿由兴月一样的学生,通过远程教育项目了解大山外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享受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巨变。
从更新思想到学科教学整合
与此同时,乐山教育人也开始思考:如何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东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2006年,乐山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与会140多人前往沙湾区、犍为县项目学校观摩在多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下、光盘环境下的现场课,提高了各地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拉开了大幕。
《乐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应运而生,市对县、县对校、校对教师,都将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应用、培训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全市上下提出了“领导带头、骨干示范、教师普遍使用”的工作要求,规定了每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上课节数,并加强了考核和奖惩。学校每学期制定远程教育工作计划,重视过程管理,做到了计划、实施、总结“三到位”,实现项目管理和运用效果的最大化。
培训教师增强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是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的重要举措。乐山市项目办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考核办法。每年组织举办“远程环境下应用培训会”,配合四川省举办的赛课活动,组织各种赛课、交流活动和现场观摩学习。几年下来,市项目办为项目县、校培训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562人次,送省培训368人次,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应用,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视野。
井研县学校在应用初期,采取“逼迫”的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规定教师上课必须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现在,很多教师已从“要我用”,发展到了“我要用、争着用”。
结合乐山实际,市项目办还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研究室,指导学校对远程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碰撞”、“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等专题培训,使全市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远程教育优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的疑点、难点。
从2006年开始,乐山市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级远程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得到全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十一五”期间,乐山市成功申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5个,确定市级课题1个。沙湾小学主研的国家级课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校本管理与应用研究》已经出版第一本研究论文集,其他课题也在进一步修订实施方案。
至此,全市农村中小学拉开了校际间科研共享、广泛整合,利用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序幕。
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均衡化
有人说,从地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力度和各项举措中,可以知晓一个地方政府和当地教育部门对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解程度。据乐山市副市长徐建群介绍,近年来乐山市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以县域均衡为主的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乐山市教育局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即在对以县域为主的区域内学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心的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实现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思维共商、协同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乐山市政府积极与省、市电信部门加强协作,省、市电信部门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作为后台技术支撑提供网络支持服务。2007年,乐山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并投入运营,第一批接入学校30所。目前,乐山市11个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全部实现了接入教城域网并建起门户网站,全市80%以上的学校也都将在今年实现接入并网。乐山教育城域网的合作建设方式为全省首创,全市基本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教师培训工作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架构。
乐山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和乐山市教育城域网网络管理中心,专门负责远程教育项目和城域网的建设、管理、培训、应用和技术服务。犍为县教育局设立了项目运转专项经费,各县也在人员安排紧张的情况下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队,负责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指导和具体管理。
为不断更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乐山市政府拨出专款120万元,配置了成套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同方思科城域网版教学资源,作为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补充,免费向学校开放下载。同时,摄制市级优质课50节,评选出教师优质课件52件、学生电子作品71件,免费供全市学校使用。
乐山市“天网”、“地网”资源的相互补充和完善,极大地满足了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有车无货”的矛盾,减轻了学校购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经济压力,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共享。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吕申堂说:“资源内容很好,仅就免费接收资源一项,全区每年就可减少十多万元的支出。”
目前,乐山市教育局与县、市、区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与学校会议也可采用网络会议方式进行。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了网络素材的收集整理、制作教学教案的能力,校内教师的交流和校本研修依托网络资源,与省内外教师建立了长期交流互动。校际网络和教育城域网不仅为城乡学校的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拓展了乡镇学校的视野,拉近了全市学校与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的水平差距。
篇10
一、硬件建设
2.对修文四中、实验二小、久长小学、实验二幼等新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拟出所需信息化设备清单,并通过垫资建设的方式完成四中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从四中调整班班通设备、网络设备等到实验二小安装;为实验二幼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与接通办公网络光纤;对久长小学的班班通设备进行了移装,并完成了新建教学楼的网络综合布线,确保了新建学校搬家后办公与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3.在完成省、市规定的19个"阳光(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基础上,参照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标准,在全县40所中小学建立了"阳光儿童之家",每个阳光儿童之家里都配备有电脑、电话等通讯设施设备,桌椅齐全,标识清楚,布置温馨、简洁,其中,六桶中学"阳光儿童之家"建设在全省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二、组织师生参加培训与比赛
4.利用假期,对全县所有教师进行了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对信息技术管理员、骨干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和常用软件使用的培训,在扎佐中学组织了四期电子白板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培训,共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对全县各中小学网站管理员、视频监控管理员进行了培训,共培训50人次,提高了各学校管理员的业务能力。
5.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教师参加贵阳市"班班通应用"专题培训、贵阳市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培训、贵阳市云岩区"站在教育信息化革命最前沿"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观摩活动、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等多项市级培训。
6.在2014年5月,举办了修文县第一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来自全县3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含开阳县3所小学)的1133名学生参加了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8.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市"三优"比赛,通过认真评比筛选,共推荐了79件作品参加市级比赛,有24件作品获得了不同奖次;
三、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途径
9.为留住本县优质生源,提高修文高中教学质量,为修文中学制作了题为"强强联手,名势优先"的招生宣传片、宣传画册,为修文中学与山东历城二中合作办学提供基础;为迎接教育"9+ 3"、"4+2"突破工程项目推进现场会在修文的召开,制作了题为"拼博与跨越"的修文项目推进情况宣传片、画册与展板,让各到现场参会的领导对修文项目建设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义教均衡检查中,制作了"知行·大道"宣传片,将我县在义教均衡发展中所做的工作直观地展现在省市领导面前;另外还制作了2014教师节受表彰的教师业绩展板、"三名工作室"工作缩影展板、修文二中安全校园宣传片等,以音、相、图、视频等方式宣传修文的教育。
10.组织了修文中学、扎佐中学、职高等6所高中学校(含民办)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中学校门户网站评比活动,且取得优异成绩,每天对教育局网站信息进行更新,并对各学校的网站的信息进行督促、检查,让修文教育网成为宣传修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对修文教育的宣传起着重要作用。
四、抓好设备维修维护
11.教育信息化硬件的投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要用好如此多的设备,维护维修也不能纳下,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越多,维护维修的工作量就越大。虽然这两年所实施的信息化工程设备都还在保修期内,但为了减少报修次数,特对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作了相应的要求,并制作了"班班通"电脑恢复系统和教师电脑恢复系统等,做到软件问题不出校、不出乡,大大缩短了维修维护所需时间。
五、以考促学,强力推进
六、存在问题
七、下步打算
19.以"三找三抓"为总揽,以"冲刺一个目标,扭住两个基本,强推三项实验,实施四大工程,再上一个台阶"为抓手,实施"智慧教育、数字校园"工程为总体目标开展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20.加强管理,注重平时的指导与监督,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工作情况,根据实际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让所有教师都能将现代化的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1.对各中小学校园网进行调研,提出各学校校园网改造方案,并进行改造,建立修文县教育系统城域网,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2.组织各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比赛,举办修文县第二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
23.开展好信息技术课教研活动,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出网络计算机教室的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与游戏。
24.加大对学校网站建设的监督指导,充分发挥门户网站应有的作用,使网站成为各校向外宣传、展示的有效平台。开通修文教育微信平台和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