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线上培训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线上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线上培训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创新教学方式,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相关知识,促使课堂效率的提升[1]。

一、初中物理教学问题

当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执行教学工作,主要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且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从教师安排,主体地位不能得以体现,这对学生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无法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期间,不能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此类问题的出现,需要初中物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年龄特征等设置教学内容,进而完善初中物理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师全面分析自身教学问题之后,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空间。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较多抽象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对其进行理解,经常会出现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创设形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情境理解初中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的愉悦性,此时,教师要全面考虑教学步骤以及情境的设计方式,保证能够选择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情境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兴趣、心理特点等,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情境设置质量。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线速度的方向》一课时,可以设置“抛绣球”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理解相关知识原理,保证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物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教师在教学完成的时候,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物理知识,总结物理知识学习经验,找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确保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3]。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能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人格,全面分析学生的叛逆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不可以一味的对其进行批评,要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与学生单独交流,保证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教师要用真实情感与学生交流。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保证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自信心。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要经常鼓励学生,利用激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信心,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初中物理教师要设置教学问题,利用简单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期间,向学生提出简单的教学问题“为什么鸟儿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点?为什么人类在高压线上会出现生命危险”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寻找相关答案,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要利用对比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互动,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保证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进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有效性,及时发现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初中学校还要重视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刘虎德.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J].学周刊A版,2013(12):165.

篇2

关键词:省略,增添,求知欲

 

有几个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笔者称之为“后劲生”。他们喜欢做实验,但是整体来说对学习缺乏热情,特别表现为不愿写作业,复习课没精打采。怎么寻找突破口来发动他们学习的“引擎”,使他们把优点扩大真正成为“后劲十足”的学生呢?

2010年11月在“江苏省首届物理名师讲坛”上,听了刘炳昇教授的报告,觉得刘教授的观点值得一试。刘教授认为,“物理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教育理论的修养,特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懂得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困难。懂得怎样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内部动机、怎样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怎样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等。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从而更好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己驾驭教学的能力。”

这不是一种宣称理论(只是说说而不去做的理论)。为了在“工作室”(以笔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里带个头,反对那种“听听感动,讨论激动,回家动也不动”的工作方式,我们决定把“动手做实验”作为一种奖赏,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具体做法就是,当“后劲生”有一定的进步时,就带领他们做一些实验,最好是连续性的、有发展梯度的实验初中物理论文,这样的话可以激励和鼓舞学生不断改进缺点,从而走上发展的正螺旋。工作室的老师提醒说,刘教授的电动机挺好!大家一拍即合,觉得“改造电动机”这个素材正好合适,于是笔者就和工作室的伙伴一起,把“后劲生”组织起来,命名为“电动机改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结合书本进度,开始了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的“改造之旅”。

1、第一次改造:“省略”了换向器,“增添”了写作业的意愿

首先,在课堂上学习电动机时,请学生欣赏老师的小制作——简单电动机。装置构造很简单(图1):两个曲别针做支架、一节电池、一小块磁铁和一段铜丝绕成的线圈。将线圈放到支架上,电路就接通了,线圈欢快地转动起来。(参见苏科9年级《物理》p48www第4题)

做一个电动机就这么简单!最让人叫绝的是其中换向器的“省略”。(没有换向器,通以直流电的线圈在相邻的两个半周对称位置受到的力矩总是反向的,那么线圈就不能连续地转动。但这个电动机用的方法是使线圈只是在半个周期里通电,另半周期里断电。实现的方法是将线圈一端的引线上的绝缘漆全部刮掉,另一端只刮掉了半个侧面。)实验方法简单得出奇,效果却漂亮得令人叫绝。同学们都啧啧称赞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下课后,几个学生要借去玩。老师说,“借可以,明天作业写好”。学生动手心切,爽快的回答,“没问题”;“不仅仅是物理”,“没问题”。老师乘势说,只要本周作业过关,周末带你们到实验室自己做一个,学生大喜过望。作业虽然错得很多但还比较清楚。周末,老师兑现诺言,周六的下午,整整4个小时,他们真的成功了,在实验室里大呼小叫!周一老师把他们的作品带到教室里,看到大家羡慕的表情,“后劲生”们非常兴奋。

2、第二次改造:“省略”了支架,“增添”了上课的专心

过些天,他们又来了,问还有没有好玩的。老师说,有是有,但你们作业正确率太低。尽管你们对实验好奇,喜欢动手,这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考高中要看你们的综合能力,如细心看题的能力、运算、归纳等能力,你们上课不能全凭兴趣,还要追求全面发展。如果最近老师反应你们上课很精神、很专心,周末就带领你们继续改造电动机。学生很果断的答应了。

一周后,他们真的有起色。快乐的周末又来了。老师说初中物理论文,几周前从一位教授那里受到一些启发:前面的电动机“省略”了换向器,你们能不能把支架也省略了。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起点,老师把最基础的想法搬出来(如图2)。

这个“电动机改造小组”热情很高,他们尝试后发现不转,这个时候,老师就让他们看书,就给他们讲为什么转不起来。他们知道有一种力叫安培力,明白“矩形线圈的左右两个对边电流方向相反,安培力是一左一右相反的”,故而转不起来。

怎么办?学生说,“去掉一边”,好主意!于是,我们把离开磁场远一点的那一边用刀切成断路,这样它就只有一边受力了。有缺口的线框可以动,但不能持续转。原因是导置变了,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变了,从而不能为线框的转动“给力”(图3)。“有没有一个位置,线框不论转在哪里它在磁场中的位置都不变?”看学生为难,老师故意将圆形磁铁放在电池的正极上。学生发现线圈不稳定,提议放在负极端,妙!把磁铁移到电池的负极。(磁铁吸在主轴上,如图4)可以转起来,持续的,但线框要颤动。老师解释说,这是由于线框的重心不在转动轴上,需要加一个配重(如图5),让重心在转轴上。学生开心,问,“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系统的学习呀!不是说我喜欢学的就热情万丈,认为没有用的就没精打采。你要知道,现在没有用的,将来可能大有用处。”学生联想到对线框受力的分析,认为不学习还真是不知道。这给他们很大的触动。

接着,老师问,你们看看这个电动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说,不对称。也有说,“做成两个线圈”。于是把配重杆也做成矩形圈,顺便再一次用左手定则判断一下安倍力,看到线圈“连续而平稳的转动”(如图6),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美滋滋的幸福。

“技术设计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刘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动手,尝试,引导好动手的学生也喜欢动脑,好奇心得到保护,学习热情被点燃,他们也就步入发展的正螺旋了。”看看我们最后的作品(如图7),是不是比刘教授的还要好!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初中物理论文,当然就要比巨人高。

3、第三次改造:“省略”了线圈,“增添”了学生的求知欲

有一天,几位“后劲生”非常兴奋的冲到老师的办公室,请老师欣赏他们的杰作。他们把螺丝钉倒吸在负极上(如图8),导线一碰螺丝铁钉下面的磁铁,螺钉就旋转起来。连线框都“省略”了,够“骨感”的吧。螺纹把导体的转动呈现出来,相当精彩。办公室的各科老师,他们的班主任都争相把玩,交口称赞。班主任说道,“这不只是聪明的转动,更是智慧的灵动,因为你们展现的除了好奇,还有毅力!”在学校举办的“科技节”上,“后劲生”的“骨感电动机”成为最受欢迎的小发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后劲生”们因为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比较长时间的保持,现在,有好几个学生的成绩得到全面的提升。

回头看,电动机的改造之路真是太有趣了。开始时“省略”了换向器,“后劲生”的作业能交了;接着是“省略”了支架,“后劲生”作业的正确率提升了,注意力高度集中了;再然后是“省略”了线框,“后劲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已经开始主动学习了,好奇心在逐渐转化为求知欲。正如刘炳昇教授所说,“在改造中,学生增长的是才干、是作风、是态度。”“做实验”开始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改善自我的手段,是一种外部动机,慢慢的,就变成一种主动发展的求知欲,一种发自内心的内部动机。要做实验,需要全面参与课堂学习;因为参与学习了,又明白了更多的实验原理并能够做更多自己能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步入良性循环,也就迈上了发展的正螺旋!我们给刘炳昇教授写信说道,“我们原来比所在区最好的一所学校平均分相差6分,期末,只相差0.4分。这些‘后劲生’贡献不小。学生的分数进步固然可喜,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永无止境的进取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积极主动的反思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创新性个性品质的飞跃。这些都是与您的智慧引领分不开的!”

刘教授回信道:“看了你们的来信,知道你们所做的一系列教学研究工作,很敬佩你们。现在的物理教师很不容易,来自社会和领导的上下压力都很大,我们不是不要考试成绩,但不能不择手段地要成绩。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长远发展,这不是我们主张的;忽视‘后劲’的学生初中物理论文,或者说不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特长,而成为被淘汰者,这也不是我们的心愿。你们用正确的观念进行教学,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发展的乐趣,是值得推广的,希望你们能坚持不懈地实践和研究,模式和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祝你们顺利。”

刘教授的激励让我们倍受鼓舞。成功的智慧启迪不是替代思考,而是激发思考。刘教授激发了老师的思考,老师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智慧的传递。正如纪伯伦所说,如果你足够智慧,你不只是把他人带入到你的大脑,而是打开他们自己的大脑。

个人介绍:

张世成,江苏无锡凤翔实验学校的一名物理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北塘区物理兼职教研员,无锡北塘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自2004年起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研究所聘为“人教版课程教材培训专家”,先后在全国8个省市进行培训讲座数十场。多次担任无锡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主讲人,先后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示范课16节。2009年荣获“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先进教育工作者”。

先后有《学生意识:体验教学的起点》、《基于儿童立场的朴素教育机智的修炼》等4篇文章发表在《物理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复习方式应当实现哪些转变》、《浅谈教学困境的价值》、《演示实验改进的几个方向》《教师的目标困惑》等等这些源于实践的文章有30多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先后参著了《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8万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中国出版集团东北书局,3万字)、主编了《运用课堂观察,促进有效教学》以及《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透析与导引》(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出版公司)。

QQ:290733095

篇3

要害词: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2009年秋,备受关注的高中课程改革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进行实验,2009年又有江苏省、福建省参加实验。截止到2009年底,山东省共有862所高中,高一、高二约140万学生参与实验,因此可以说山东省的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到全国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为了更深入地推进高中领域的课程改革实践,确保2009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毕业生的顺利升学与就业,及时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与不足之处并研究适时的应对策略。教导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导课程中央调研组一行6人于2009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和2009年5月12日至18日,先后两次到临沂、日照、青岛、德州、聊城、济宁和济南、潍坊、滨州等地市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听课、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共向学生和教师发放近6000份调查问卷,随机听课90余节,并与学校的教学治理人员、教导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分别进行了深度的面对面的交流座谈。旨在能如实地获取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胜利经验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自上而下的教导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治理下,整个高中的教导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课程改革引领了教导治理与教导实践领域从课程治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详细层面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整个高中教导阶段的办学水平。但是,在详细的实践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及教导系统的相关人员似乎也没有做好预备以应对。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仅介绍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尚不够完善

1.部分学科教科书内容逻辑性不强,存在断层的现象。通过座谈,教师们普遍反映新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跳跃性太大,许多内容不衔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模块的教科书的内容不衔接,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各自为营,没有兼顾到其他模块的教学进度。这种内容不衔接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这几个学科中,许多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先前的模块的学习中并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导致教师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弥补学生知识层的缺口,填补模块间的知识空隙,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数学学科,一个被教科书编写者忽视了的问题是代数与几何在内容上的不同步,例如将《解斜三角形》放到代数第三章第二大节后,学生要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前夕才第一次学习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作为余弦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应用——关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推导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不久便用到余弦定理(见《立体几何》教科书P44),学生第一次接触余弦定理,根本不知道余弦定理及其内容,更不用说运用了。另一方面是特定模块的内容逻辑性不强,内容的编排顺序不符合知识的逻辑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例如平原一中的老师反映,物理学科中诸如力学、电学等许多模块的设置、编排就不符合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教科书的编制者也忽视了高中与初中阶段、选修课模块与必修课模块之间的内容衔接,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非常困惑,许多教师不得不使用旧版本的教科书大量补充相关知识,边教学边调动教科书的知识点呈现顺序,给教师顺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相关学科之间内容缺乏横向逻辑联系。即教科书内容的编写不能照顾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内容上。例如,物理老师们在座谈中普遍反映物理学科的教学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是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却还没有开始相关模块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给教师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许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先充当“数学老师”,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讲授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物理教师身兼物理教师和数学教师两职,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不但教师们感到“苦不堪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困难,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同样的情况也突出表现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

3.教科书编排不合理,部分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相比,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非凡的突出,许多老师都反映,一个学期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很难实现。例如,语文老师们普遍反映语文教科书内容过多,选修课教科书教读篇目4篇,学生自读的有18篇,古代文言文就有10多页,学生很难读懂,教师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实施补救式教学。数学新教科书在旧教科书的基础上删减了一部分内容,却又增加了算法、统计、积分等内容,内容层层加码,造成内容过多。英语学科的教科书词汇量过大,而且教科书各章节的梯度偏大,对“听”、“说”、“读”、“写”的要求过高,教师、学生感觉不适应。其次,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实验方面的东西,但是因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无法详细操作。再次,新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多,学生的实际水平无法达到教科书编制者的要求。热闹的讨论之后,其结果往往还需要教师告知或讲解。新教科书对知识点的安排不合理,有的重点、难点过于集中,有些章节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学生难以接受。最后,有些教科书中的例题很简朴,但后面的习题还是老题目,难度很大,有的甚至是近几年前的高考压轴题,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二)“减负”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欲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的愿望和高中教导现实存在较大反差。从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师累了,学生苦了,而这恰恰不是课程改革所期望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1.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感到身心疲惫。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当被问及“参与高中课程改革后,你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时,有57.1%的教师回答“增加许多”,有37.5%的教师回答“增加一些”,也就是说有94.6%的教师认为参与课程改革以后工作量加大了。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

首先,备课、上课要求的提高超出教师的现实水平。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既要研究与传统教科书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科书,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预备和心理预备,并且想出应对措施;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要‘用’教科书”,教师就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用’,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要跑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寻找很多课本以外的包括文字、图片、老照片、录像带之类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新课程对教学手段有新要求,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发明并动手制作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总是“满堂灌”,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包括小组讨论、做游戏、演课本剧、做实验、户外观察、社会调查等等。新课程要求作业也要花样翻新,不能老是机械练习,教师就要在这上面动脑筋,设计出形式活泼、又能巩固知识的各种作业模式。

其次,靠加班加点来应对常规的教学研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被调查学校的教师平均日工作时间(坐班时间)大都超过10个小时。而且所有学校一律都是每四周才休息一个星期天。就这一个星期天,学校还常常安排学生在星期五、星期六考试,由老师在星期天加班阅卷。像这样的工作节奏,教师的身体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77-01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Learn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笔者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例如在物理学科平台方面:《CSC电子备课系统》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都是面向教师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又如《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再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不仅适用于几何教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以上四个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的体现了"积件"思想。

2.整理好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

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3.借助于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作用

篇5

关键词:科学教育专业;小学科学;课程设置

科学教育专业是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专业。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达到65所。然而,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课改革实施的不顺利,2013年该专业实际招生院校只有33所[1],2014年降为26所。

四川省内有多所师范院校设置了科学教育专业,2014年实际招生的本科院校有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虽然成都师范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成师与其他院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未尝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1.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

有学者认为,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应定位于职业教育和普通大学教育之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最大限度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因此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三种细化分类[3],教师属于职业应用型人才。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开设《科学》课程伊始,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技制作设计的能力,成为创造性的教育者[1]。因此,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力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现今,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并不顺利。除浙江省外,全国的初中科学课几乎都转回为分科教学,这是众多学校停招科学教育专业的直接原因[1]。而小学科学课因为师资职前教育学历低、理工科背景师资少、兼职教师比例高等原因同样面临困境[4]。此外,《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更提出要在小学1、2年级开设科学课。此标准一旦实施,将导致小学科学教师更大缺额。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而是朝哪里发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原来的中师承担,中师阶段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只重视了学生的“师范性”,对“学术性”重视不够[5]。而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虽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科学综合课教师,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混乱,在培养目标上求大求全,特色不明确。故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分层次培养[6]。这些现状提示若成都师范学院将科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小学科学综合课师资,并兼顾培养科普人才,将有极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2.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

2.1 师范专业模块设置特色

成都师范学院前身为四川教育学院,长期从事教师职后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有深刻认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后,致力于发挥职后培训优势,创新职前培养模式,以完善“师德养成、学科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三维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体系。

同其他多数师范院校一样,成都师范学院也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为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素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类教学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将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理论、师范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交由教师教育学院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规定师范生必须通过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才能参加教育实习,并且在班级、院系、学校广泛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从根本上保证了师范生的“师范性”。而专业素养课程和实践教学则由各院系自主安排以保证学生的“学术性”。

2.2 科学教育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特色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将科学教育内容分为5类: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其中,物理内容占37%,生物占35%,地理占15%,化学占5%。

成都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专业素养课程设置,除了注重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科学史、科学学科教学法等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样也关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各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3以上,有些甚至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实验研究、微调查、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等。此外,院系内还常年组织多种学科竞赛,以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意识。

2.3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利用职后教育的优势,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让在校师范生也参加培训,安排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邀请教学名师、学科专家举办讲座;安排学生到小学课堂听课,带领学生旁听市、区级教学竞赛,促使学生了解科学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明确科学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促进学生快速内化吸收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3.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3.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性课程是用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但是根据上级要求和凭感觉认为应该设置的课程,通识课程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政治理论课程,以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课,以致虽然通识课程占了总学分的26%,但选修学分的比例仅占2.5%,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帮助不明显。

3.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也称条件性课程,用以让学生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院统一设置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教师教育学院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培训是非常好的举措,但其缺点是未考虑到专业个性。比如,学院统一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对于培养小学师资的科学教育专业来讲,可能还需要开设儿童心理学或儿童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3.3 专业素养课程设置

专业素养课程即本体性课程,用于构建学生知识框架。结合国内外院校课程开设情况,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地球科学概论、科学史、科学学科教学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基础课程,注意了学科并重及知识面拓宽。但从作业、试讲、实习情况来看,学生知识面虽广,备课时却常常出现知识点说不清讲不透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生物相关内容上较少出现。究其原因,除了设置普通生物学外,针对小学科学涉及植物和动物内容较多,专门开设了植物学和动物学必修课程。基于此思路,化学部分需要单独开设无机化学课程,物理内容需要在力学和电磁学上有所加强。还未颁布实行的《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之外单列了设计与技术内容,这预示课程设置需要加大设计与制作的内容比重。

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新建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设置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向基础科学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还需要任重道远、务实创新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永双,郭飞君.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定位的分析.教育与职业,2014,786(2):101-103

[2]陈丙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社会科学家,2013,191(3):114-117

[3]金劲彪.新建本科高校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3,9:40-42

[4]刘美娟,刘美凤,吕巾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教学研究,2010,33(3):72-74

[5]李玲,袁聿军,王杰,等.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淄博师专学报,2011,25(3):11-15

篇6

关键词:教学;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3-02

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处在东北沿海城市大连市所管辖的曾经在全国百强县排名32位的瓦房店市,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针对本地的教育资源,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方面既与大中型城市有所不同,也与偏远农村的教育环境有很大差别。

一、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一般在大中型城市,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三之前已在暑期进行了“超前学习”。而县级市初三学生极少在上课前就补习初三化学知识,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教育资源欠缺。相比较大中型城市,一般县级城市重点高中数量为数不多,大都只有一所重点高中,有的甚至没有重点高中,如瓦房店市目前仅有一所重点高中,而普通高中也仅有两所,所以客观上限制了本地学生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的数量,面对这种情况,极少有私立的培训学校在县级市针对初三化学的化学学习开设专门的补习班。

2.家长及学生对自身发展规划较少。以瓦房店某中学某班级为例,父母文化程度基本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较少。而且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以对求学愿望不是特别强烈,家长正确引导较少。所以学生在进入初三后,对升学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而且部分学生在青春期对即将的升学压力产生逆反情绪,所以对刚刚开设的化学课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析以上原因,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没有对化学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相比较大中型城市的“超前学习”,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实际上,这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绝佳机会。因为“超前学习”的方式采用了更多的采取灌输,不做实验,更多的是把教材的新课内容作为一种知识性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并辅助一定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短期内掌握一些结论性内容。这样不但会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学生因为超前学习,已经了解和知道教师的教学内容,上课插嘴或开小差,或自以为是,认为自己都已经掌握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对学校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尊重,导致影响听课效率,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所以作为县级市的化学教学,应该利用这样的教学环境,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树立化学的“可持续教与学”

经调研县级市瓦房店某校某班化学考试某次综合模拟成绩,以百分制为标准,平均成绩仅为57分,那些意识上认为化学很简单的学生,在度过学习初期以后化学学科成绩下降,综合能力提升的高度明显不够。这主要是受化学简单这一论调的影响,缺少可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1.提高教师自身对化学知识点的深入学习。目前本人所在的瓦房店某中学化学教研室比较偏远,农村中学教师缺编,无实验设施,本化学教研室已经全部在编并且大部分拥有本科学历,可开设教材所有的实验课程,但是相比较大中型城市重点中学所要求的名校毕业,化学专业硕士的要求,及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而身为教师,化学这一学科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尤其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化学成绩好的学生优势马上显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化学知识点较多,所以大多数内容不能深入讲解,如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配平等内容的教学主要停留在几个常见的化学实验中,所以记住即可。而到了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又涉及到了化学反应平衡等知识。但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将初中的知识点掌握透彻,这样才能够统领全局,运筹帷幄,不但是一桶水,一缸水,更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教”。

2.不断挖掘学生潜力。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都觉得化学简单,甚至学了三分之一课程了,有的学生还停留在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沾沾自喜,这主要是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点没有总体把握,学的时候也是东一块,西一块,并不深入。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断的挖掘学生潜力,尤其配合试验教学及多媒体手段,设计“有没有不会脏的衣服”、“葡萄酒如何变白就”、“清水变牛奶”、“铁树也能开花”等化学现象,让学生发现化学的奇妙,引导其自身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其中“每个学生应该是一个埋藏在深山的矿藏”,所以化学教师应是一个不断挖掘矿藏的人,而不应该是一个不断给予矿藏的人,真正的实现启发式教育。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学”。

三、学好化学“重拾信心”

通过笔者在瓦房店市某校近七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中型城市的初三学生,发现本地区大部分学生普遍后劲较足,一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后,成绩提高较快。而化学这门课程又是新的起点,初一、初二成绩一般的同学可通过化学弥补与成绩好的同学之间的差距,提高初三学习的信心。这对于初二成绩还不是很拔尖,自信心略显不足的同学而言,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化学对于大家而言,都是一样的起跑线,它带给每个人的挑战和机遇是一样的,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刚刚起步的学科,为之努力,点滴积累,让自己的化学成绩占据班级乃至年段的领先位置,这必然能带来自信心的极大提升,从而也可带动其它学科的突飞猛进!

综合以上所做分析,对比大中型城市的化学教学情况,县级市的化学教学具备自身的特点,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但应该从微观上在化学这门学科上提高教学方法与技巧,更应该从宏观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心理,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甘茂盛.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篇7

在第2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庆祝暨表彰大会,纪念教师的节日,对我县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这对于我们牢记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辛勤耕耘在全县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职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上下联动,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十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兴县”确立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不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格局,全县教育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

——“两基”目标如期实现,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我县“两基”工作于1993年实施,1998年实现了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2002年7月29日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全州“两基”工作现场办公会后,要求我县必须于2003年10月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我县“两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打好“两基”攻坚战。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县“两基”工作于2003年10月如期通过省州验收,2003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审核认定,并公布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教育工作坚持以扩大教育教学规模为重点,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根本,全民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省定二级进修学校),职业中学1所(省定二级合格职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101所(其中完小41所、村小60所),教学点(一师一校)20个,幼儿园3所。有在校生23586人,其中职高402人,高中669人,初中6465人,职业初中班1042人,小学14314人,在园幼儿676人。有教学班738个,其中职高班5个,普高班15个,初中班128个,小学班544个,职业初中班21个,幼儿班25个(含社会力量办学6个班)。学校总占地面积39.8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全县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2.3万人,文盲率下降到1.37%。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按照“稳定、充实、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全县有教职工1543人(有20人为社会力量办学教职工),其中高中专任教师36人,初中专任教师373人,小学专任教师885人,幼儿专任教师41人。全县小学教师合格率达93.9%,初中教师合格率达95.8%。初中毛入学率达96.4%,小学入学率达99.67%,初中巩固率达98.28%,小学巩固率达99.21%,初中完学率达92.98%,小学完学率达76.1%。今年高考又创新高,1人获南部六县理科状元,夺取了“红烟奖”。

——科教兴县战略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有6所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建成教育卫星宽带网站1个,1600多名学生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进一步加强。

我县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措施的提出,我县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是教育负债大,学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二是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三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坚定信心,努力实现教育发展目标

当前,随着全国全省全州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县教育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巩固“两基”、实现“普实”和发展高中教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好“两基”巩固提高,推进“普实”进程,突破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加强“职成”教育,努力构建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位一体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根据全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我县教育工作需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发展

树立改革求发展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红河州被列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州为契机,坚决贯彻执行《红河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六个配套实施意见,抓好全县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落实。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重点实施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的办学体制、人事管理、学校内部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

(二)强化措施,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

我县虽然如期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但由于“两基”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巩固“两基”任务还很艰巨。因此,要认真按照《屏边县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工作措施,扎实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一是要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浓重氛围。二是要认真落实省《关于“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继续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在教育指标、学校建设、管理、服务、育人等方面做到软件从优,硬件从实,在水平和质量上精益求精,为后续发展作好充分准备。三是要抓好贫困学生救助工作。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继续坚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三定三包”责任制度,抓死入学率,控制辍学率。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的支持,做好中小学生“两免费”工作,继续开展好“心系特困学生捐资助学”活动,结合勤工俭学,通过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对口帮扶等,组织发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开展重教、抓教、兴教、支教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不断加大救助特困学生力度,控辍保学,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三是要做到“两基”工作机构不撤,人员不散,任务明确。要严格按照《云南省“两基”巩固提高复查年审项目及指标要求》,做好档案资料和申报复查材料的充实完善工作。四是要认真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确保学生不因学校乱收费辍学和失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普实”进程

普及实验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州教育局推行“实验教学普及县”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是“两基”、“两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普实”工作的领导,把“普实”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了《屏边县“普实”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普实”摸底调查,并完成了四中、徐屏中学、白云中学实验室仪器装备的配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小学自然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及实验准备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健全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使之达到《云南省普通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规定的标准。力争2004年9月底向州教育局申报,完成州级验收,11月完成省级验收,确保如期实现“普实”目标。

(四)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加快高中教育发展

随着我县“普九”推进和近年来高中班大幅度扩招,我县高中教育特别是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高中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已成为制约我县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瓶颈”。因此,要做好我县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加快高中布局的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初、高中分设办学,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力争以拓展优质高中为重点,三年内规划新建一所高级中学,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建设,扩大规模,形成标准高、体制新、办学活、质量优的示范高中学校,带动初级中学,辐射全县。

(五)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强“职成”教育

坚持开门办学和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继续发展职业教育和以农民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和乡村化技术学校的综合功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认真组织开展对内地市县职业学校办学的调查研究,围绕深化教育改革各项要求,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探索办学新路、招生改革以及建设骨干专业等方面着力研究和探索,推进职成教育发展。2004年下半年,实现职业中学招职高班200人,职初班200人。

(六)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 哈佛;剑桥;因材施教;不教而教

1引言

女儿二次放弃了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终于成功地申请上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了她求学道路上的又一个台阶。同事朋友们在向我表示祝福的同时,亦有询问教子成长经验和体会。虽然说读书仅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成功与否的标志,但是将这一步走好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但是学历与能力有关,与毕业后的就业趋向有关这也是不争的共识。一个人的出生不能由人选择,但是走什么道理是可以选择的,这种选择虽然重在本人,但是,父母的教育与参谋作用还是能起作用的。在此抛砖引玉,谈几点看法供盼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思考。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但这个法则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我在学校从教几十年,有一门课程叫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我常对学生们说:“不同成分的材料常具有不同的性能;不同性能的材料应该用在不同的地方去完成不同的功能,合理地利用材料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机械的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人材和工程材料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人才是用于社会,工程材料则是用于工程和机械上。共同之处则是合理使用就是成功。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或事故,甚至于有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令人疼不欲生。有这么一对夫妻,都在学校工作,目睹别人家的孩子去了这个大学那个大学,或许是面子或许是其他什么考虑,二口子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中小学阶段给孩子转了几次学,甚至一度将孩子转去北京的中学学习,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不见有多大起色。最终结局是孩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现在二口子均已退休,终日在家以泪洗面,后悔不已。

我对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培养目标的选择上也不是一下子就确定下来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全家人去一家动物园游玩,因为有一件事情要去处理,我只好把孩子放在一颗大树底下,让她不要到处跑,爸爸办点事情马上就来。当我迅速办完事情回来的时候,发现女儿二只小眼睛盯着地上不停地转。走近后才发现是女儿竟然对地上的一小群蚂蚁的运动规律产生了兴趣。通过此事我发现女儿的注意力很集中,感觉孺子可教也。单位里有一个同事的儿子是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学生,14岁进大学。我在羡慕别人孩子大器早成都时候,也曾经想将女儿培养成重点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但是我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学习时间一延长孩子就经常生病。这使我很快意识到加大孩子的学习任务会累坏孩子,拔苗助长极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保证孩子每天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不少于其他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武汉市当时的教育政策,小孩子在幼儿园要上一年的小班,一年中班,一年大班。然后至少要上半年的学前班才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而且读小学一年级时孩子必须年满6.5岁。可是我女儿是85年7月底出生,到91年秋天才刚满6岁另一个月。如果91年不入学的话,等到92年再入学那就7岁多了。考虑到中小学学制共有12年,大学毕业后还有研究生教育。我和妻子商量决定提前送孩子进小学学习。我们二口子当时都在铁路上的中等专业学校任教,恰好隔壁的好邻居阮老师正在我们辖区孩子们对口的小学任教。于是我们就托邻居帮忙开后

门提前将孩子送进小学一年级。因为是行业系统内部的小学,又因为有熟人介绍,所以那所铁路小学(当时叫做铁四小)也没有去认真从户籍本上审核孩子的年龄月份就顺利入学了。

但是随后一个小问题随之产生了,孩子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们都经过了半年以上的学前班教育,汉语拼音都学过了一遍。而我女儿则没学过汉语拼音,这岂不是会导致孩子跟不上别的孩子吗?女儿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后也回来说语文课老师在教拼音,班上同学们都学过过拼音。老师提问时别的小朋友们手都举起老高,自己不敢举手,因为以前没学过不会拼。好在妻子读小学时学过拼音,于是她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的速成训练。另我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女儿的汉语拼音不光跟上了其他小朋友,还参加了学校的汉语拼音直呼音节比赛并得了一张奖状。这件事情使我们二口子兴奋不已。我视乎感觉到孩子在语言学习上有相当的天赋。如果将来学文科将不会吃亏。这也许就是女儿由原来偏理科逐渐转入到文科上来的原因吧。其实女儿现在哈佛大学所读的MBA就是单纯的文科。应该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女儿的理科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我始终没有在数理化方面消耗太多的时间。这是基于对她从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和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而作出的方向选择。

从目前看来,女儿的成长道路是对还是错,现在难于定论。但是,不照搬别人的经验,因材施教这应该是没有错的。

3全面发展

理论上说来,中小学属于通才教育。高等教育才属于专才教育。因而中小学教育也叫基础教育。但是,目前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小学三年级就对孩子进行数学培优,参加奥数培训,比赛。孩子们累的昏头转向,家长们也忙的不亦乐乎。诚然;是有的孩子在这条路上走通了。我女儿的表弟冯郎就是如此,小学三年级开始数学培优,初中进了武汉市武珞路中学,高中时被著名的华师一附中录取为奥数班的特等生,主攻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高二时得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全国总决赛的第二名并因此进入国家物理奥林匹克集训队和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免试录取,现在冯郎正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可是,我也看到大多数孩子在这条路上是没有走通。有的孩子因为文化课的学习太畸形,高考总分太低连一个二本都没有考上;甚至有的孩子连理想的高中都进不去。这实在是事倍功半而得不偿失。幸运的是我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踏上这条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武汉市,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读初中和高中是很多家长的共识。我也不例外,自己年轻时未能读上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不也是因为小时没有学外语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吗?但是当时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招生要公开考语文和数学二门课程。数学试卷里有不少带有竞赛性质的试题。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外校而拼命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数学奥赛班。受当时的环境影响,我的孩子也参加了若干次铁路上组织的培优班,但是我却没有让孩子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除了适量做一些高难度的数学题外,我还买来磁带教孩子从国际音标开始学习英语,另外也给孩子一些时间看语文方面的课外书籍,每星期六和星期日还留下一半的时间让孩子去玩或带孩子去娱乐。

在一万多小学生参加的公开考试后不久,武汉市外国语学校了新生录取名单,女儿以总分212分的成绩位列第12名。这个名次虽不很出众,但经过半年的初中生活学习后我发现。原来入学总分排前几名的学生基本上全退出了前几名的位置。倒是自己女儿进了前几名,这应该就是全面发展与过度培优导致的结果吧。

在整个初中学习期间,是让女儿通过奥赛获奖的方式进入国家重点大学还是走正常高考的路线这是摆在我们二口子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将立足点放在高考上。这样做的原因:1;风险较小,机会较大。2;利于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3;有利于大学读完后的研究生教育和出国深造。4;全面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将来工作和就业。

基于上述的几点考虑。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孩子的培优是有节制的。这就是数学方面适当做一些有相当难度的奥数题和高中阶段的数学基本内容以利于孩子有能力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大量时间则留给孩子学习外语、扩大外语的词汇量,平衡学习其它各科目。在三年初中期间,女儿在数学竞赛方面虽然有些小的成功,但总的说来成绩不是很突出。除了初二的希望杯得了一块银牌外,未见其它突出的竞赛成绩。但是英语能力方面则进步巨大。按那时大学英语六级的标准进行测试,她可以得分70%左右,通过国内的英语六级考试已经不在话下。这就为随后高中阶段获取新加坡奖学金去新加坡留学奠定了基础。

4谨慎放飞

有人说:机会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人有远虑时就可能会有所收获。事前研究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永远比事后羡慕别人的成功会更有益。

2000年夏天。因为新加坡与中国间的教育交流关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来湖北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若干名。女儿很幸运获得了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推荐参加了集中考试。试题是由对方带来的,监考老师也是对方老师。考三门课;华文作文、英语和数学。参加考试的有来自湖北各地的诸如黄冈中学、黄石中学、天门中学、京山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省实验中学、水果湖中学等十余所重点中学的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经过一整天的紧张考试。当晚公布录取名单。很荣幸;女儿不负众望,名列榜首。

新加坡方面的招生人员列出了政策和要求:此批学生到达新加坡后。学制分为二个阶段。首先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读二年中学(中三和中四),这二年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后二年升入初级学院(相当于国内的高二和高三),如果成绩符合要求,则由新加坡教育部提供全额奖学金。除包吃包住外每年给2200新加坡元零花钱。这四年读书所耗费的奖学金不必以服务的方式回报。但上大学后如享受了新加坡方面的奖学金则需工作几年来回报。

是放孩子出国去读本科还是出国去读研究生?当时在国内是颇有争议的话题。较多的观点认为放孩子去接受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合适。因为国外的本科教育已经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国内的本科教育还有相当的精英教育特征,很多人认为国内的本科质量高于国外。但受于实验条件限制,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则高于国内。高中刚毕业就出国,孩子心智发育尚不完全。易于受不良行为干扰。本科学制较长,如无奖学金则自费费用一般家庭难于承受。在国外读研究生一般较易于申请上奖学金,孩子年龄也大些,自理能力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形成,风险将小些。

与我女儿一同去新加坡留学的这一批孩子既不是高中毕业生,也不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而是15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她们去国外还得继续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然后在新加坡参加英联邦系统的A水准考试。她们是完完全全的少年留学生。这条路是有相当大的风险。我和妻子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才决定放孩子走出国门去当一个少年留学生。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风险越大,机遇也越大。15岁出去留学虽然不利因素很多。但有利因素也不少。中学阶段接受国外教育对提高英语水平更有利;对锻炼生存能力有利;对申请国外顶尖大学有利。新加坡华人占绝大多数。具有中华文化氛围。只要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继续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那就可以扬长避短,走通这条艰难的工薪阶层的求学之路。

被录取的孩子们全都出去了。四年后这批孩子中约有一半以各种奖学金的形式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本科课程,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又申请上了部分奖学金的孩子则去了美国和英国的知名大学。这些大学有: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我女儿也被剑桥大学金融数学专业录取,但由于奖学金过少,自费部分过大,家庭收入无法承担而被迫放弃。一所美国的不错的大学给了一个候补全额奖学金名额,但没有候补上。其他美国大学不同意给予全额奖学金。最终女儿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全额奖学金由新加坡航空公司提供,毕业后按所受本科教育年限去航空公司服务相应长的时间。

少年留学,对还是错;利多还是弊多。这不是个答案唯一的选择题。在我看来;少年留学,成功失败都有可能。关键是看父母和留学所在学校如何谨慎而有效地管理。

5不教而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相长;也有人说是不教而教。这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在我看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但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十分有限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前进中,后人应该超越前人。年轻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由向教师学习转为向书本学习才能说是学习进步了。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样也就达到了不教而教。

女儿在小学时对一些较难的数学题,我采取的是逐一讲解的方法,英文的学习则是从国际音标开始,对照磁带一遍一遍矫正发音。初中后,对于各门学科的学习则是有选择地购买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让她自己去看,实在是看不懂的则是讨论式的讲解。高中时已经去了新加坡,对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她已经学会了自己去图书馆借参考书来解决问题了。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的较早,因此女儿在国外的学习一直较其他学生适应的更快。出国后的第一学年下来,在英语还未完全赶上新加坡当地学生的前提下,得了班级第一和年级第二的好成绩,美国数学竞赛得分146.5/150(仅一道小题无时间而来不及作出),美国数学邀请赛则进入全世界参赛女学生中的前20名。O水准考试10科全优(全为A1);A水准考试全优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数学金融专业录取。

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问题,我们管得不多。但是也不等于什么都不管。但这种管教已经由说教改为讨论与参谋。诸如讨论如何与老师和同学处理好关系;打算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等等。

在对待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必再管任何事情,一切由孩子作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虽然长大,但是社会经历很浅薄,会在一些问题上认识不足,经常片面的看问题,有可能会做出终身后悔的决定。我女儿 的一个与她一同去新加坡留学的女生,自小对电影艺术感兴趣,在新加坡完成中学教育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美国一所并非很出名的大学的电影导演专业,家里为此也投入了不少学费和生活费,结果毕业后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现在本人也感到后悔莫及。

篇9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项行动策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CO)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其特征是能够对数量巨大的、格式变化的、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忆、展示、发送和使用。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宗旨就是要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经过组合、重构,达到相互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从而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结构。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从各个角度展示三维立体图形,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形,可以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也可以把一些变化过程分阶段进行演示等等。这都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有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例如在物理学科平台方面:《CSC电子备课系统》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高中物理版都是面向教师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又如《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再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不仅适用于几何教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以上四个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的体现了“积件”思想。

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 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 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 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二、 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本人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如本人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 )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广东教育资源网(edu123.com )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cpenet.org )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本人在进行初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我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 )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相。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 )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teacher.net.cn )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cenre.com )我们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teacher.net.cn )、中国物理教育网(cpenet.org )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但我们确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中整合中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篇10

栖霞区八年级期末调研中一道光学题目的部分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1左所示,光源“F”放在距凸透镜15 cm处的光具座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出题者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学生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中看到不透明的光屏上所成像的情况,以及遮挡部分后的凸透镜能否形成完整的像.可能是图1中没有很好体现出实验者所在的位置,所以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解答这个题目时,所选答案是C选项.

区物理教研员在一次教师业务培训时,又让受训教师做了这道题,教研员将图1改成了图2,确定实验者在光具座中间看向光屏,考查结果大多数教师的答案依然是C选项.

学生实验时,看到不透明光屏上的像如图3样子,所以学生在光屏上看到像是D选项,为什么绝对多数老师和学生选C选项呢?

二、引发的思考

1.实验器材的改变,使实验考察的问题难度提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学生实验,常规实验器材中所用的发光体是蜡烛,蜡烛的好处是取材方便、亮度高,在光屏上成的像清晰,由于烛焰左右对称,实验所成的像,学生只要观察形成的像的实虚、大小、正倒即可.缺点是当25组学生同时实验时,燃烧的烛焰使空气变得很浑浊,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将蜡烛换成由发光二极管拼成“F”型字样的发光体,实验时没有了污染,但这样的光源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难度提高了,使用蜡烛实验时,学生主要观察像的“正立”还是“倒立”问题,而改进后的实验中,增加了成像的“左右”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难度.

2.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足,使实验讨论深度和细度不够.教学大纲中规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学生必须做的实验.学生做这个实验,需要对实验进行充分地观察和分析,但是教师因为教学进度和课时的限制,往往设计只安排一个课时,学生实验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除去课堂引入,实验操作讲解等,学生实验操作的实际时间不足30分钟,实验中观察重点往往被教师引导,像的特点集中在“大小”“倒立、正立”“实像、虚像”以及像的大小变化等方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像特点缺少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实验的许多细节不是由学生亲自实验得知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多次习题训练完成的,加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直接透过凸透镜看物体的实像,学生以为实像只能用光屏承接,对知识建构过程不够充分.

探究时,如果学生用遮光板遮挡凸透镜的一部分,就能在光屏上看到稍微变暗的物体完整的像,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结论是经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来的,那么学生就能分辨出什么是看到的现象,什么是总结的规律,就不会将结论性答案替代过程性答案了.

3.教师自身对成像特点了解深度不够.实验器材的改变,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己要明确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本质,包括成像中的左右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物体所成像的左右问题不清楚,就不可能期望学生能够清楚.

什么是“上下、前后、左右”,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了解深度是不够的,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定位方向,以自身为参考建立了一个三维坐标系,这个坐标系是以人的面部朝向为Z轴正向,以背部朝向为Z轴负向,分别代表方位“前”和“后”;以人的躯干(从眉心到肚脐的连线)为Y轴,头部和脚分别为Y轴正向和负向,代表方位“上”和“下”;而与两肩连线平行的方向为则为X轴,左的定义是:伸出你的右手,拇指与四指在一个平面上,并呈垂直状.若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前,拇指所指的方向为上,那么掌心所对的方向就向左了,符合右手系法则.如图4,Y正方向是从下到上,Z正方向是从后到前.上和下、前和后的定义是绝对的(或者说先被定义),而左和右的定义则是相对的(或者说后被定义),左和右的定义依赖于上和下、前和后的定义.

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按照以上的左右定义法,“像”的左边是平面镜前人的右边形成的,如果平面镜前的人符合右手系,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则符合左手系.用数学语言是轴对称图形.发光体相对平面镜成轴对称的“”.因为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只能用眼睛看平面镜所成像.

凸透镜成像可以通过光路分析得到,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像”相对于物体发生了180度的旋转,所成实像相当于几何的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凸透镜前的物体符合右手系,它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仍然符合右手系.发光体相对凸透镜成“”.

因为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和虚像,成实像时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光屏承接像,学生实验时一般是站在光具座的中间,光屏使用也多是不透明的接受屏,所以他们看到的像是“”.如果光屏是透明的,学生所在的位置不同(如图5所示)看到的又是“”,如果去掉光屏,用眼睛直接看物体,看到的是“”.这道题目出题者想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这是一道过程性的考题.在观察过程中就出现了看到的和分析的情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