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卫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明卫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这样的事情似乎不是只发生在这个学生身上,媒体与此相关的报导比比皆是。这些事情的频繁发生,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这让全社会在反思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不得不审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另一软肋――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忽视。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加强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应不容忽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能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人类的生存环境呢?
一、从阅读中充分挖掘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让学生认识与敬畏生命的历程,发现与领悟生命的价值,获取生命的力量。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作者资源,让学生从作家的生命中感受生命的历程与坚韧,发现生命的价值。我们对很多文本的理解都离不开对作者人生经历的解读。而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例如,有一次研究课,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我把“走近苏轼”作为课堂的导语,把苏轼的经历及历代对苏轼的一些评价写成了一段充满情感的文学色彩很浓的但不失实的文字。对苏轼经历的解读,本身就是对生命意识的渗透。其他还有像杜甫、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一些作家,对他们人生经历的挖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原来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他的喜怒哀乐,有的甚至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但即使这样,人也能很好地活着。
其次,从文本中挖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史怀哲的《敬畏生命》告诉学生:“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苍凉的文字对死与生作出了领悟与思考;宗璞《紫藤萝瀑布》让学生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深刻哲理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而巴金的《小狗包弟》则让学生从小狗包弟的遭遇,以及“”中艺术家、作者的遭遇中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
利用经典之作,让学生敞开心灵去阅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形成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碰撞,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展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赫然刻着“认识你自己”,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性,观照自我。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其实就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过程。
我们一方面可以以生命为话题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对社会的一些与生命有关的重大话题进行思考。
例如:2003年的非典、现在的H1N1甲型流感肆虐,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教师可以联系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写作;学完了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可以联系当今的战争,引导学生对战争与人性作思考。
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写随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及周围的生命状态。
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而教师可以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治疗学生的心伤,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人无疑是有力量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学生通过这些训练,会不断地观察周围的生命,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识,而生命的宽度得以拓展,生命的厚度得以增加,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生命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培养与完善生命意识。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执著程度、对语文理解的宽广程度等关系到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厚度。
篇2
关键词:相信学生 无为而教 有为干预 生命语文
曾几何时,师道尊严写进了中国教育的史册,教师在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镌刻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之上,教师主宰着教育教学,“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了不争的事实。
聚焦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所做的指导太少;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太少。
教师带着社会赋予的与职业俱来的特征,凌驾在学生之上,教师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从善意出发,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地塑造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语文课堂的四个核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交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被严重淡化,课堂上的“不规矩行为”、异想天开的想法、标新立异的答案……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教改的春风,吹化了教师中心论的坚冰,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无为”,日渐被语文教育界所认可。
一、无为而教,取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 [1] 庄子主张人性至上,对人性的任何约束,都是对天道的损害。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同样庄子也认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一个人做到“无为”,也就达到了“无不为”,从而进入“无不乐”。 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现代的教育制度完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个曾经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的学派,却在不知不觉的渗透与影响着我们的精神领域,包括语文教学。
“无为”教育是通过环境优化的间接作用,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潜在智慧,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2]
“无为”,实际上是针对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言的。
教亦有道,我们要顺应语文的东西很多不是“教”会的,而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之“道”,提倡教学应实行“无为而教”。 为教者若能做到“无为而为”,“取法自然”,真正让学生们自己“有为”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化教为不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二、“无为”而教,认知的必然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教师应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2、认知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是当代“发现学习”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座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去。
3、理解教学理论
教学人员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实现的过程。是以引导师生通过相互理解,发展学生知识、技能和丰富情感,最终达成师生的生命意义的表达。解释学的基本观点:(1)理解是一个对话的过程。(2)理解是一个体验的过程。(3)理解是先见基础上的理解。(4)理解要走入效果历史,达到视界融合。
4、“非指导性原则”教育理念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原则”教育理念: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而这不是靠教师完成的。
以上认知理论,就是渗透在教育领域的“无为”思想。
三、“无为”而教,相信学生
“先学后教”,就是教学改革中无为而教的典型案列。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洋思人认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墙洞电脑”现象中的贫民窟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一天之后不少孩子已能熟练地打开文件、搜索网页,几乎是无师自通。“墙洞电脑”现象充分证明,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的天赋,学生是有学习能力的。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民间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中有一个主要观点: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的确,学生的潜力无穷,我们千万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能总认为学生年龄小,懂得的东西少,左不放心,右不放心,以致学生总在老师的过度呵护下成长。不知学生何时才能长大?
语文的学科特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解读需要学生自己揣摩,领悟;我手写我心,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自己写、思、悟。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才有实效。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你一定要相信学生的潜力,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你创造无数辉煌。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其自主探究的权利、主动表达的机会,鼓舞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只有这样,先扶后放,大胆实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唯其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四、“无为”而教,推进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是本次课改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
将教学目标外化为学习任务,将任务表述为问题,用问题驱动教学。这是“无为”和“有为”的结合点。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因为:
第一、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课程。
第二、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第三、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虽然我们的教材编写考虑细致、周到,但不同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材确实不是对每一位学生都适应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
当然,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向、学习的程度要求并负责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因此,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的方面所决定的,课堂教学的结果和成效主要是由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所决定的,这是学校里的客观现实。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精神与品质,它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磨练、发展和提高。但这一切又是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条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控制为前提,而不是学生自由散漫的盲目随意的各行其是的学习行动。这种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带有体验、探究性质的发现学习的结合。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行为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始终变化着的人,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过多的量化,势必造成不尊重人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所以,还是应该给语文教师少一点干预,多一些思考与创新。应该张扬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倡导教师独立建构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个人特色,这样,再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尊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规律,适时适地适人的进行“有为”的干预,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时,教学的“无为”状态就会形成。这实际上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更多的“无为”,将“有为”的干预,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取法自然,让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到学习的欢愉与快乐,成就学生生命语文。
注释: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209-284
[2]课改,追求无为教育http://eku.cc/xzy/jxly/5175.htm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论》 翟启明 刘永康主编,天地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及校本教学优秀案列》谢锡金 吴惟粤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16-02
现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如水土流失、干旱缺水、荒漠化、沙尘暴、酸雨、赤潮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执政党和政府明确地提出了我们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目标。但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虽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1]所以,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目标之一。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他们理应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理应成为具有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生态文明素质的人才。所以,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厘清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和相关的基本要求,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途径,对于引领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不断提高其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需要加强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生态文明观念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2]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必然包括认知、树立及践行生态文明观。而且,能不能具备牢固而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以及融入社会状况的重要尺度。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不断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深化他们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促进他们践行生态道德,进而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忽视环境普及教育,特别是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没有把环境道德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这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环境道德素质的必要知识基础,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匮乏,生态文明观念意识淡薄。 但是高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自觉地把生态文明观念作为行事理念,自觉地使自己的生态道德意识得到提高、生态道德习惯得以养成、生态道德人格逐渐形成,特别是这些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且紧密相关。因此在高校的品德教育中将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与巩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时代要求。
第三,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加强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在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发展观的基础上并认真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同时以为思考的理论指导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的是根本的思想指导作用,建设和实现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举措和归宿所在。所以,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培养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1]。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社会的生态意识有重要的影响,他们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力量之一,所以,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文明观念,同时还能拥有符合永续发展的专业技能,这对使全社会拥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及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探讨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篇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篇5
【关键词】道德 知识性 规范性 敏感性 生命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21-03
一、道德规范与道德教育的两个层面:知识性(可理解性)和规范性
在传统道德哲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集中于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普遍性和不偏倚性,因而总是聚焦于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的客观性、普遍性论证。与此相对应,在道德教育中,尤其是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总体上都用知识性教育的方法,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传授活动来进行。这其中既有应试教育的根源,也有道德哲学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认识方面的缺陷。
而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规范性。这根源于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行动指导功能和意义。“规范”一般用来指称一种行为标准、行动指导、规则、“应该”陈述或指令,一个规范就是一个人能够遵守或者不遵守的东西。伦理道德规范之作为“规范”所具有的特性和要求,可以称为规范性。规范性就是指一个规范、标准、规则、原则等对行动者的生活和行为所具有的某种主导意义,规范性与它的行动制向的力量相关,一个规范能够对我们提出某种命令、支配和要求,或者向我们推荐某个东西,引导我们去做某件事。也就是说,如果它们被看做权威性的,就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成为一个行动者的动机,其中突出的方面就是相对于行动者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因而规范性具有实践性、应该性和第一人称性的特征,理解规范性的根本特征和要求,是把握伦理道德规范本质以及道德教育根本方向的前提。
从道德原则要求与伦理规范的规范性特征和权威约束力来看,伦理学关于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研究需要侧重其实践性和第一人称性要求和特征,并且对它们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论证,需要对行动者遵守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而行动的动机作出合理的说明,并提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必须以伦理道德规范原则的实践性和行动指导性为侧重点。
仅仅注意到这方面还远不够,问题在于,不论是对于伦理学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对于道德教育实践来说,一个行动者可能在种种道德情境中做很好的推理,支持以最严格的不偏倚性标准去检验他的法则与道德原则,并在慎思当中驾轻就熟。然而,除非他把道德情境感知为道德情境,除非他准确地感知它们的道德特征,否则,他的道德原则与慎思技巧将是徒然的,可能引他误入歧途。事实上,人们之间最重要的美德差别之一就是,对于摆在他们面前的情境的种种道德特征,有些人于焉不察,有些人则看到了。也就是说,知道了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要求是什么,并不一定导致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所要求的行动。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并不必然带来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所要求的规范性权威和行动动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可理解性问题与规范性问题,是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两个需要进行区分的层面。正是因为没有注意区分这两个层面,使我们把道德原则要求的知识性传授与伦理规范的规范性要求和权威混淆不分。
道德一般原则或规范与具体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和规范性要求之间的中间环节是道德感知。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一种规范原则与特定情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接受、同意一般伦理规范,到具体情境中的道德行为,中间需要道德感知、判断、动机等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不单纯是对伦理规范一般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所能解决。
二、规范性与道德敏感性
康德曾将道德世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得到严格的辩护,因为它同理性生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而第二个层次同一种同情观念联系在一起。这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就是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知识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关系。规范性需要情感、动机因素,因此需要处理作为具有可理解性的规范原则与作为具有规范性权威的规范,或者说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区分的意义。可以在第三人称层次上得到合理性辩护或理论论证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并一定在第一人称层次上获得遵循或动机推动力量。不是规则,而是行动者的某种其他的道德能力告诉他,他面对的那一特殊情境归于一种给定的规则之下。对特殊情境准确或恰当的评估――封细节的认知和感知――并不是仅仅由对规则本身的获得来解决的。一个行动者如何知道一种情境的哪些特征是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
如果没有一种具体的道德感,就无法得出具体的道德标准。在道德的理性辩护与道德感之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即使所有人都理解、同意甚至接受某种道德原则、规范,但不能对某一情境都具有相关的道德感知,更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为同一件事情所感动。在这里,道德感动应为道德感知的一种形式或者一种表现。但二者之间确实有具有一些重要的区别,比如前者重在情感的表现,后者重在认知的方面,但根据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来看,可以不需要这样的特意的区分。我们日常所讲的诸如“同情”、“恻隐”等等,大都可以归入“道德感知”的范畴之列。
实际上,道德感知本身就已经蕴涵着一种判断在内,道德感知同时就是一种道德判断,道德敏感性与感知能力与其说是一种先天的自然本能,不如说更是后天社会化与道德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如果要获得“稳定”的道德感知能力,本身就是道德德性的一种表现。虽然道德感知本身可能还不一定是一种道德行为,但它无疑是引发道德行为的一种力量和一个条件。这里涉及道德感知(动)与道德动机的关系。道德感知(动)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动机因素,即使还没有行动。
从道德感知(动)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来看,首先,道德感动具有“亲身性”。也就是“第一人称性”,一定要身临其境才可能会有感知或感动。其次,道德感知(动)主要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论推论,主要不是由道德原则或理论或规范的可理解性或者知识性所产生的。第三,道德感知(动)不是一个理论思辨行为,它在本质机制上与行动有关。在道德感知(动)中,行动者经验到道德的约束性和力量,体现了道德“规范性”特征。
行动者的动机与行动是以对情境的接受和感知为条件和基础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道德原则或者规范,但不能培养出这样的道德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就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动机和我们所期望的道德行动。因为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只是相对于一定“类型”的行动而言的,落实到具体情境中的道德行动,中间还有道德判断、感知、动机等因素。
从一般道德原则规范到道德行动,这中间需要道德感知,其中,可靠的敏感性是一种必要的基础条件。这种敏感
性是一种感知能力。但是,“可靠的”,敏感性,却需要一定的教育和培养,甚至达到了道德原则所要求的“普遍性”程度,也就是说,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境,能够产生稳定的道德情感反应和感知能力。由可靠的敏感性构成的知识是获得美德的必然条件。
因此,道德行动的基础不只是需要一般性的伦理规范,更是情境的道德感知性问题。这些动机、情感、感知等等,不是被规则、规范所决定的,动机,就像道德感知一样,既与美德倾向相关,也需要可靠的动机倾向,具有普遍性问题,但又是特殊性的,并非一般规则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道德感知和动机可能是不同的,特殊的,但对一个道德的人,具有道德美德的人来说,道德感知和动机又是稳定、可靠的,具有普遍性,即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形下,表现共同的感知能力和动机倾向。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认为,“今人乍见孺子将人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孺子将入於井”的情景,来说明人皆有恻隐之心呢?或许就是因为,生命、生死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最为基本的感知(动)就是关乎生命现象和生命问题的感知。如果对于“孺子将入於井”这一现象或者情境都麻木不仁,无所触动,或者说,如果对于人类的生命都不能表现出敏感性和感知能力,那么就不可能具有其他道德感知能力了。人们感知特殊情境的方式,以及他们辨别出特殊情境的有道德意义之特征的能力,并非神秘的和不可言说的,而是与人们的品格以及他们的道德构成的一般特征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孟子看来所谓先天的恻隐之心及不忍人之心,尤其是它们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实际上来自已经具有的美德品质与行动倾向,它是道德培养的结果。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许多社会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缺乏对生命价值和生命道德的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如果说,由于现代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视或蔑视生命的现象非常严重,才使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正是现代道德教育的知识性教育特征,以及现代伦理学研究的理论、逻辑论证追求,忽略了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的可理解性和理论逻辑性说明,以及道德感知与敏感性培养,从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规范性要求这种现实状况和问题,使得提出生命道德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基础的地位和意义。
生命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特殊对象,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不仅是针对漠视生命这种现象本身,而在于道德感知与道德行动动机的整体培养教育中,对生命的感知与敏感性是最为突出和基础性的。这就是孟子对恻隐之心表现中,见孩童将落入井这种生命危险的例子的作用。对生命的危险与消亡的同情、侧隐,是人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和敏感性。
就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来看,大多数生命道德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倡导者所提出的,关于生命道德所针对的问题,或者生命道德教育的现实性意义,就在于,面对现实的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等现状,既有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并不能有效地调节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爱卫活动提供保障
局领导
高度重视文明卫生单位创建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任树标为组长,彭力、蔡树刚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科室长莫湘桥、李正文、刘奇男、黄志刚、严振华为成员。明确了责任科室和兼职爱卫人员,完善机关卫生管理制度,做到时时督促,经常检查,确保文明卫生创建工作有力推进。
二、强化健康教育,为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在大厅和前坪树立健康教育宣传设施和卫生知识读物,设立健教专栏,给食堂购买《从业人员卫生教材》读物。在办公区域及会议室张贴“讲卫生”警示标牌和“请勿吸烟”标识,同时张贴海报,宣传防艾知识。实行禁烟管理,无任何烟草广告,并在办公楼设立专门吸烟休息区。
三、强化硬件建设,为创建奠定基础
近年,办公楼装修改造工程完成,内外墙壁、门窗、地面及厕所全面进行维修、改建及道路硬化,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完善办公设施,建立健全局域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局办公楼及大院配套设施将按高标准设计施工,面貌焕然一新。院内外道路全部用水泥及沥青硬化,同时加大绿化力度,做到路面硬化率100%,可绿化面积绿化率95%以上。院内住户及办公楼公厕均为无公害化厕所,并每日专人打扫,进行严格消毒。在走道、楼梯间、办公室都配有垃圾桶和垃圾篓,垃圾桶和果皮桶上配有灭烟沙盘和痰盂,集中统一存放。建立规范的机动车大棚和自行车辆棚,车辆停放按章停放。建立符合要求的常年灭、防鼠设施,购买老鼠药及定时安放了老鼠夹、粘鼠贴等,排水设施完善,明沟暗渠及下水道畅通。
四、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创建落到实处
一是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实行“门前三包”
二是完善环卫设施,切实做好单位卫生、防疫和职工保健工作。聘请专门卫生保洁人员,每天对办公室及院内环境进行打扫清洁,做到窗明地净。单位垃圾桶、公厕每日清理,无任何残留垃圾。
三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卫生科室评比活动,成立评选组织机构,制定评比细则,按分值高低评出2-3个文明卫生科室,实行表彰奖励。
四是积极配合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创建和爱国卫生活动月活动。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干净整洁,杜绝乱张贴现象,及时清理“牛皮癣”。
篇7
一、切实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周建初为组长,分管领导王小明为副组长,学校相关行政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活动的领导。
二、开展相关工作
学校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活动的文件精神,深入查找、整改存在的问题,找准薄弱环节,突出整治重点,使学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加强宣传动员,使环境治理精神深入人心。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牵头,教导处、总务处、工会等部门,积极做好思想发动、宣传造势等工作,让全校师生能全面了解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二)认真组织开展,让环境治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1、少先队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发挥了学校传播文明的社会功能,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大力宣传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了师生的公益意识、卫生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各年级各班的配合下,学校开展了文明卫生专题知识讲座,加强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和习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卫生、文明观念,增强节约、环保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陋习。
各年级各班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宣传“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卫生校园”的主题班(队)会、黑板报专栏,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卫生习惯。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向家长发放了活动倡仪书,让学生写家信等活动,让学生影响和带动家长、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治理中来,以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
2、坚强学校卫生管理常规管理工作,做到了每天“三扫一捡”每周一次大扫除,每周一次通报评比,保证了学校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少先队组织制订了教室、公共区卫生打扫评分细则,认真开展了班级清洁卫生“流动红旗”竞赛活动。每天下午集合和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通报等。
3、认真做好办公室、功能用房的卫生治理、评比。学校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办公室、功能用房进行了包干负责,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行政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且在全校教师中发出了“人人参与、看我行动”的倡议,让每一个老师自觉的养成教育、巡查、动手的习惯、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的环保和节约意识,为学生作好表率。
4、学校行政和值周教师定期检查校园内外脏、乱、差现象,并且和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及时沟通,联合动手彻底清除了卫生死角,消除了乱贴乱画乱涂,加强了校园环境基础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
5、建立健全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确保了伙食团和生活区洁净卫生,基本做到了无蝇、无鼠、无蟑螂、无蛛网、无尘、无油渍、无污物、无异味。
6、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排查了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了安全应急预案,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8
创建卫生宣传标语【经典篇】
1. 共建省级卫生城市,同享巴城优美环境!
2. 卫生是健康之基,环境是幸福之源。
3. 美好生活靠我们创造创卫目标靠大家实现。
4. 依法拆违有情操作,服务群众,维护安定。
5. 让清洁的巴中见证我们的文明。
6. 加大拆违力度 巩固长效管理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7. 全面动员,举市一致,争创省级卫生城市。
8. 树文明新风,创文明社区,建文明城市!
9. 热爱津城热心创卫!
10.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11. 你我多一份自觉,天津多一份清洁!
12. 有了您的真心呵护,天津才会更加美丽!
13. 珍爱生活空间,热心创卫工作!
14. 创建卫生城市,美化清洁家园!
15. 开展卫生整治,共创美好家园。
创建卫生城市标语【最新篇】
1. 搞好城市公共卫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2. 一言一行彰显文明风范,一点一滴凝聚创卫真情。
3. 垃圾不落地,巴中更美丽。
4. 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
5. 创建美好家园,从一点一滴做起!
6. 美好生活靠我们创造,创卫目标靠大家实现!
7. 美化市容讲究卫生绿化名城保护环境!
8. 整洁家园,人人有责!
9. 美化市容讲究卫生绿化城市保护环境!
10.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美化我们共同家园!
11.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2. 手拉手,心连心,共建文明新天津!
13. 鲜花还需绿叶扶,城市更需市民护!
14. 发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精神!
15. 加快城市建设,共创美好明天!
16. 安居西安我们是一家,清洁环境不分你我他!
17. 住在巴中,热爱巴中,美化巴中,繁荣巴中。
18. 创建卫生城市美化我们共同的家园。
19. 实施青山绿地工程,构建文明祥和巴中!
20. 群策群力创建卫生城,同心同德打造和谐新巴中。
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标语【精选篇】
1. 众志成城迎评估,全力以赴夺优秀!举全市之力,创省级卫生城市!
2. 创建卫生城市,改善投资环境。
3. 为人民管好城市,让城市更加美好。
4. 创建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人人受益人人有责。
5. 讲卫生,讲文明,保护环境,预防疾病。
6. 管住脏乱差,留下好环境!
7.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8. 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创卫工作检查!
9. 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0. 卫生连着你我他,创卫需要靠大家。
11. 您为城市增光添彩,城市因您魅力无限。
12. 干干净净好环境,快快乐乐好心情。
13.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巴中增光添彩。
14. 乱扔的是垃圾,抛弃的是文明,丢失的是人格,危害的是生命。
15. 创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看过“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标语”的人还看了:
1.关于创建卫生城市的标语
2.卫生城市创建宣传标语
3.最新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标语
篇9
关键词:爱国卫生;
中图分类号:TH188.1
卫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当前,企业爱国卫生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单位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爱国卫生宣传教育还不够普及,职工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自1952年同志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以来,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为群众办实事的需要。关注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党的十的一个主题。爱国卫生运动之所以能够历经61年而不衰,这是其他任何运动所不能比拟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群众性,在于它所解决的都是群众身边的事。对于企业来说,也要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解决涉及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此密切企业与职工群众的关系。因此,要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爱国卫生工作开展的理念,以优化企业卫生环境,多措并举,综合施治,不断提升企业爱国卫生管理水平,强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增强职工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夯实基层爱国卫生基础工作、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爱国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一、突出重点,着力搞好企业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卫生管理,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爱国卫生的先进经验,逐步实现企业爱国卫生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在落实爱国卫生各项长效管理措施的同时,企业爱国卫生部门要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综合整治活动。综合整治的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治脏”。要与企业各单位搞好工作衔接,进一步明确工作区域,不能人为地造成管理空挡,切实消除“失管”和“漏管”现象。企业爱卫部门要相互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杜绝推诿扯皮行为,形成合力,全面清除卫生死角,铲除积存垃圾。二是大力“治乱”。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摆摊点是企业爱国卫生管理中的“顽症”,尤其是企业周边乱贴乱画已成泛滥之势,无处不有。要积极探索企业爱国卫生管理新举措,本着疏堵结合的原则,设立广告张贴栏,方便职工群众信息交流;对乱搭乱建实行超前干预,发现苗头及时制止,防止造成既成事实。三是集中“治差”。对企业破损基础设施、缺损断苗绿化草木等影响企业面貌的问题,要列出整改计划,及时解决。对企业围栏,要定期清洗保洁和粉饰翻新,保持良好外观容貌。
二、深化宣教,着力增强职工群众文明卫生素质。
维护企业爱国卫生管理成果,关键在于职工群众素质。因此,必须把职工群众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治本措施来抓。要认真贯彻落实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三讲一树”活动的要求,以增强职工群众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为主题,狠抓职工群众活动筹划、新闻舆论宣传、健康教育普及等工作,着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要通过深入开展“根除陋习你我行”、“健康知识我来答”等系列活动,让职工群众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新闻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报纸、网络、宣传栏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次的新闻宣传,经常刊登爱国卫生动态,宣传文明卫生知识。同时,要按照标志性、景观性的要求,设立部分公益广告宣传栏。要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按照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的特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易学易懂的宣传品,提高宣传品的入户率。要发挥企业文化广场、活动室等阵地作用,普及爱国卫生知识,增强职工群众的卫生素质。要通过扎扎实实地宣传教育,让广大职工群众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爱国卫生的管理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增强维护企业卫生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心下移,着力夯实基层爱国卫生基础工作。
企业是城市的细胞,是整个城市卫生管理的着力点。因此,企业爱国卫生工作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上,大力实施“细胞工程”,夯实基层爱国卫生基础工作。要健全爱国卫生组织网络。目前,很多企业爱国卫生组织不健全,无人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上边热下边冷”,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要切实把推进爱国卫生开展,维护良好卫生环境的责任承担起来,把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作为重点来抓,设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分工负责人,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同时,要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爱国卫生管理制度,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评比,经常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完善基础卫生设施,落实除“四害”防治措施,加强外观容貌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实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把卫生先进单位创建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创建爱国卫生“精品工程”,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企业典型,不断提高创建水平,推动企业爱国卫生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投入,着力加强企业爱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篇10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搞好创建文明卫生行业活动,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搞好创建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1.在创建中注重抓好思想理论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清醒地看到,在一度时期轻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经常性、系统性的教育和灌输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的普遍现象,造成职工思想观念阵旧老化,甚至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对于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在"创建"中,坚持正面教育和灌输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及同志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同时要紧密联系医院工作实际,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明确任务。其二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其三要切实加强在创建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广大医务人员进一步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观念,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强化纪律观念和岗位责任意识,规范服务行为。
2.在创建中重视抓好岗位培训。在"创建"活动中,紧密结合业务工作,进行岗位培训,是加强医院管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门诊窗口少数职工对"创建"活动表现出与己无关的冷漠情绪,一度时期病人对窗口服务投拆不断。究其原因,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职工对"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不甚了解,而感到无所谓。于是,在去年下半年,对挂号、收费、药房等重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主要的内容有:一是邀请苏州大学教授来院作"礼仪服务"专题辅导,让职工了解礼仪服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各窗口的工作制度、基本服务规范、操作规程和工作考核及奖惩规定等。通过岗位培训,使每个职工对岗位职责、制度、操作规程和考核奖惩等均十分明确。同时,医院领导与职工直接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想法,沟通思想,统一认识,职工的凝聚力得到增强,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加强医院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搞好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
1.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在创建活动中,医院管理者必须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对本院医疗安全的实际状况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医疗安全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院科两级负责制,强化科主任的职责;严格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和三级查房制度;加强急诊抢救工作,提高急诊抢救应急能力;落实值班医师24小时值班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方便病人,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既是医院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医疗行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绿化美化环境。营造国内医院建设中独一无二的中药药用植物百草园。同时,在门诊病区统一制作规范的标牌和示意图,做到醒目明亮,使人感到医院环境干净整洁、舒适美观。二是增设各种服务设施。门诊大厅为病人供应茶水,配备轮椅、担架等。三是简化医疗流程,方便患者就医。要适时增设服务窗口,合理调配人员;挂号、划价、收费、取药引入微机管理,实现一卡通自助挂号、收费,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门诊大厅"值班主任"制度,及时解决病人困难。
3.规范医疗行为,减轻病人负担,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规范收费、缩短平均住院日,使医疗费用降下来,切实减轻病人负担,这也是医院创建文明卫生行业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搞好创建活动的重要保证。
1.从小事抓起,从教育入手,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在"创建"活动中,重视病人投诉,从小事抓起,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增强职工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我院的急诊病人和补液病人不断上升。由于部分职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观念较差,以及某些管理环节上的问题,因而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去年一位妇女陪其外孙输液结束要求拔针时,护士让病人下楼去拔。导致家属很不满意,自行拔去了输液针而投诉。对此,院领导十分重视,进行了核实,认真分析了原因,认为此事既反映了服务质量问题,又暴露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在处理上,院领导不是采取扣罚奖金简单了事,而是举一反三,着重在思想认识上转化教育大家,以及从管理环节去解决问题。一是由护理部找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二是院部在急诊科召开全体护理人员座谈会,当事人对此事谈了深刻的认识,还专题对如何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敬业爱岗,提高工作责任心,做好护理服务工作展开了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三是针对晚上7点后输液室没有护士巡视的问题,院领导责成护理部、急诊科提出整改措施,使问题得到了满意解决,输液室的管理得到了加强。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实行"一次申告待岗制"。在"创建"活动中,医院在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职工行有准则,做有规矩。对服务态度生硬、工作拖拉、违反操作规程的工作人员实行"一次申告待岗制",并做好当事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对于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是十分有利的。
四、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搞好创建活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