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题范文

时间:2023-03-25 00:3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理题

篇1

有一些能力是“通用”的,如搜集信息的能力、筛选处理信息的能提取应用信息的能力、迁移转换重组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对任何学科、任何一个从事社会活动的人都是必须应具有的,作为一个高中生不能例外!但是,高考的物理复习更要注意物理学科的高考能力要求。

各地的考试说明(考试大纲的解读)除了公布各学科知识考查内容(知识点),还有各科的能力要求。物理方面,高考明确五种能力要求,如下: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物理知识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以上这五个能力要求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都要用到,每个物理问题都是综合问题,因为物理高考知识点大约是130个,考卷上只有12个题,题目必为综合,只是不同的题目可能偏重于某一个能力的考查。

第3个“分析综合能力”与考生最紧密,它明确了物理题的解题思路!即怎么解物理题!按“动词”说,这一能力要求考生做到“两分、两找、一联系”:

“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就是要把物理情境分解为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这两个“分”是基本要求,可以借整体法、隔离法或全局法、局部法去完成两个“分”。而两个“找出”是较高的要求,即“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最高层次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回想,解决哪个物理题目能离开这些?其中“两找”较难!

第1个“理解能力”,则直接指明了对公式掌握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本段叙述的每个词要理解到位,在这里举一例说明:

篇2

1、认真阅读题目,不要看错题。

2、根据题目,确定这是哪方面的内容,力学,电学,还是光学,不同的内容要想到用到什么公式,用什么的方法进行分析。

3、联想物理情景,根据题目给出的物理量,根据公式一步一步求出各个中间量,最后求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 数学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 物理教学 解题方法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方法、新的学科门类层出不穷,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合、解题方法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明显。数学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为物理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指导。高中物理新《考试说明》提出,学生要能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条件,恰当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表达。

物理教学中,笔者注意融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形成了一些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解题方法。

一、应用图象法

图象是一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它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用图象法解物理题不但迅速、直观,还可以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

二、应用整体法

在利用物理公式列方程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显示未知数个数多于方程个数,无法逐个解出每个未知量,或即使方程个数足够,但运算相当繁琐的情况。此时,所求量与已知量的一个整体有关,可考虑用整体法求解。

例2有两只电压表A和B,量程已知,内阻未知,另有一节干电池,它的内阻不能忽略,且大小未知,只用这两只电压表、开关和一些连接导线,要求通过测量计算出干电池的电动势(已知电动势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画出测量时所用的电路图;

(2)以测量得的量作为已知量,导出计电动势的表达式。

解:将一只电压表与电源串联,电压表的示数U ,再将两只电压表与电源串联,两只电压表示数为U '、U '。

设A、B表的内阻R 、R ,

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按常规解法不易求解,可考虑用整体法。 看作一个未知量,解得E= 。

三、应用几何法

利用几何法解物理习题时,常用到的是对称点的性质、三角形边角关系,三角形相似,圆的特点和性质等。

1. 应用三角形知识

例3一轻绳绕过无摩擦的两个轻质小定滑轮O 、O 和质量m =m的小球连接,另一端与套在光滑直杆上质量m =m的小物块连接,已知直杆两端固定,与两定滑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与水平面的夹角θ=60°,直杆上C点与两定滑轮均在同一高度,C点到定滑轮O 的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为g,设直杆足够长,小球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其他物体相碰。现将小物块从C点由静止释放,试求:

(1)小球下降到最低点时,小物块的机械能(取C点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

(2)小物块能下滑的最大距离;

(3)小物块在下滑距离为L时的速度大小。

小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般学生都认为C下降,m 上升,而此题C下降,m 也下降,是出乎学生预料的,说明解物理题画图是关键,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是解题的重要途径。

2. 应用圆的特点和性质

例4电视机的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是用磁偏转技术实现的。电子束经过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后,进入一圆形匀强磁场区。如图,磁场方向垂直于圆面,磁场区的中心为O,半径为r,当不加磁场时,电子束将通过O点而扩到屏幕的中心点M,为了能让电子束射到屏幕边缘P,需加磁场,使电子偏转一已知角度θ,此时磁场区磁感应强度B应为多大?

解析:电子在磁场中沿圆弧ab运动,据圆的特点偏向角等于圆心角,圆心为C,半径为R,以v表示进入磁场的速度,m、e表示电子的质量、电量,则:

四、应用微元法

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如何求变力做功,可用微元法,将运动轨迹分成许多小段,求出每小段上力做的功,其代数和即为整个路径上的总功。

例5如图所示,某个力F=10N作用于半径为R=1m的转盘的边缘上,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保持任何时刻均与作用点的切线一致,则转动一周这个力做的总功为多少?

解析:由于F的方向保持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一致,因此F为变力,位移为零,但做功不为零,可把圆周划分成很多小段研究,当各小段的弧长S 足够小(S 0)时,在这个S 内F的方向几乎与该小段的位移方向重合。

五、应用数学归纳法

例6人和冰车的总质量为M,另有一木球,质量为m,M∶m=31∶2,人坐在静止于水平冰面的冰车上,以速度v(相对于地面)将原来静止的木球沿冰面推向正前方的固定档板,球与冰面、车与冰面的摩擦及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设球与档板碰撞后反弹速率与碰撞前速率相等,人接住球后再以同样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球沿冰面向正前方推向档板。求人推多少次后不再能接到球。

解析:由于人推木球后,人的速度逐级变化,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使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可用数学归纳法:

六、应用三解函数法

例6(课改后新教材3-4P6)如果光射入和射出玻璃的两个平面都是平行的,射出玻璃砖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来说产生了侧移。证明:入射角越大侧移越大。

综上所述,数学法在物理解题中的活用,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丰富学生解题的方法,提高应变的能力。教学中,笔者坚持引导学生掌握“六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草成“六法”,抛砖引玉。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五节浮力的课后9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是这样的:“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哪个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教参书上认为是甲铁块受到的浮力大。理由是:甲、乙铁块的重力相同,其体积也相同,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我认为这道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在回答这道题目时,虽然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我还是给以肯定。很多学生都很不理解。经过我的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这道题目只告诉我们两块铁块的重量相等,而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又与它们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关,还与空心部分的大小有关。这些我们不知道,可能两块铁块都是实心的;可能两块铁块都是空心的;也可能是一空一实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要一个一个的去分析,这是从它们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的多少的角度考虑。若从它们的沉浮情况考虑,就要看它们到底在液体中的什么位置而论。如果它们都处于悬浮状态,可以说两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它们自身的重力,若一个悬浮,一个沉底,那又要看是哪块铁块悬浮?哪块铁块沉底?基于上面的种种情况,回答那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都行,这样又失去了这道题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多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会有以下不同的结果:

1.若两块铁块都是实心的,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也就是说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2.若两块铁块都是空心的, 又会出现几种情况:

2.1当两块铁块空心部分体积相同时,说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所以仍是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2.2当甲铁块的空心部分大于乙铁块空心部分时,甲铁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铁块排开煤油的体积,所以甲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铁块受到的浮力。

篇5

A.在最低点比在最高点大2mv/rB.相等

C.在最低点比在最高点大2mg D.最高点的压力

许多学生是这样解的:飞行员在其运动圆周的最高点头朝上,飞行员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座椅对飞行员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了飞行员随飞机一起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即:mg-F=mv/r.

飞行员在圆周的最高点所受支持力:F=mg-mv/r。

飞行员在圆周的最低点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座椅对飞行员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了飞行员随飞机一起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即:F-mg=mv/r.

飞行员在圆周的最低点所受支持力:F=mg+mv/r。

所以在最低点比在最高点大F-F=2mv/r,因此选A。

也有同学是这样解的:飞行员在其运动圆周的最高点头朝下,飞行员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座椅对飞行员竖直向下的支持力F,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了飞行员随飞机一起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即:mg+F=mv/r.

飞行员在圆周的最高点所受支持力:F=mv/r-mg.

飞行员在圆周的最低点所受支持力:F=mg+mv/r.

所以在最低点比在最高点大F-F=2mg,因此选C.

到底选A还是C呢?问题就是飞行员在其运动圆周的最高点是飞行员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一架飞机,在竖直平面内沿半径为r的横8字形轨道做特技飞行,如图4所示。已知飞行员质量为m,飞机的飞行速度为v,求在A、B、C、D四个位置上,座椅或保险带对飞行员的作用力.

这实际上已经属机翻滚问题了,飞机翻滚的轨迹极其复杂。我们可以把轨迹的某一极小部分看作某个圆周运动的一部分,从而用一个理想的运动模型来研究它,这个模型就是:飞机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

为简单起见,对飞行员受力分析只作径向不作切向,对圆轨道只取上、下两点来分析.

飞机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又可分两种情况,下面我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飞机在轨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飞行员分别是头朝下和头朝上。如图中A点和B点。

当飞机在A点时:

1.当v=时,F=0,飞机刚好能飞越最高点,这时飞行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当v>时:

①当v=时,F=mg,方向向下,飞行员既不失重也不超重;

②当v<时,F<mg,方向向下,飞行员仍处于失重状态;

③当v>时,F>mg,方向向下,飞行员处于超重状态。

3.当v<时,飞机无法沿圆周飞越最高点.

当飞机在B点时,坐椅对飞行员有向上的支持力,只要有速度,支持力总是大于重力,飞行员总是处于超重状态。

第二种情况,飞机在轨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飞行员分别是头在上和头在下。如图中C点和D点.

当飞机在C点时:

①当v=时,F=0,飞行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②当v<时,0<F<mg,飞行员处于失重状态;

③当v>时,F<0,为负值无意义,说明飞行员将腾空(离心)而去.这就是向心力不够时的离心现象,直至抵在座舱顶部为止(这时由座舱顶部对他的支持力作向心力).

当飞机在轨道最低点D点时,支持力(如果存在的话)和重力的方向都与轨道的圆心相背,都不能作向心力,飞行员必将腾空(离心)而去,直至抵在座舱顶部,由座舱顶部对他的支持力F提供作向心力为止.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种情况的圆周运动对飞行员来说难度很大,除非用安全带将飞行员固定在座椅上.当然,实际的飞机翻滚是极其复杂的.

由此可见:最高点时,支持力和重力方向相同,最低点时方向相反,所以两点支持力相差两倍重力.

篇6

关键词物理题 漏解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对于物理题有的只有一个确定的解,但有的却有两个或几个解,还有的结果是在某个范围变化的值。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得到一个解就罢手,而漏了其它的解。这一方面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思维的狭窄和思维的惰性。笔者这里从下列几个方面谈谈产生物理题漏解的原因。

1 审题不清产生的漏解

有的物理题是有意设计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在题目的关键地方故意表达得十分含蓄,模棱两可,我们在审题时对题意理解不透彻,急忙动手就做,容易产生漏解。

例1 如图1所示,一正方形线框边长为0.2cm,有10匝,

用弹簧秤挂起,下端放在一个磁感应强度为B=0.1T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在线框中没有通电流时,弹簧秤的读数为2.0N,求当线框中通以5A的电流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A、1.0N;B、2.0N;C、3.0N、D、4.0N

该题有的选A答案,有的选C答案。

选A的理由为:在线框中通以电流后,左右两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们只能引起线框的变形,对弹簧秤的读数没有影响。当电流的方向为adcba方向时,由左手定则cd段受到的磁场力向上。根据平衡条件有:T=mg-nIBL=2.0-10.1.2=1.0 (N)。

选C的理由为:在线框中通以电流后,当电流的方向为abcda方向时,由左手定则cd段受到的磁场力向下。根据平衡条件有:T=mg+nIBL=2.0+10.1.2=3.0 (N)。

其实该题没有给出电流的方向,题目在这里非常含蓄,所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在审题时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漏掉一个选项,只能得到部分的分数。

2 对物理状态不清产生的漏解

我们一般把研究对象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特征态叫做物理状态,一般有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物体处于不同的物理状态时就要应用不同的物理规律,就是同一种物理状态,处理方法也可以不完全相同。同学们往往在理解物理状态时,只看到表面现象,对物理状态理解不透彻,而导致漏。

例2 如图2所示,一质量为20k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0

的斜面上,斜面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因数为0.3,为使物体对于斜面保持静止,沿水平方向给物体一个多大的推力?

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3所示。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有:Fcos=mgsin+f,N=Fsin+mgcos,而f=N,得:

≈226.2(N)

如果对本题深入研究,若F变小,则N变小,导致f变小,但仍然有使物体相对于斜面静止的可能。而当F小到某一值时,f的方向就会发生变化,不再是沿着斜面向下,而要沿着斜面向上,并仍然保持物体相对于斜面静止。可见,通过对物理状态的分析,水平力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化的区间值,前面的解是不全面的。

再作物体的受力图如图4所示,由平衡条件有:

Fcos+f =mgsin,N=Fsin+mgcos,又f=N,得:

=≈48.0(N)

所以该题的完整解为:48.0N≤F≤226.2N。

3 分析物理过程失误产生的漏解

每个物理问题都对应着一定的物理过程,所以在解题时,首先要搞清楚题目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才能确定所要用到的定理、定律和公式。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发生失误,往往要产生漏解。

例3 如图5所示,滑块A从倾角为30,足够长光滑的斜面底端0s/m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求经过多长的时间滑块的速度的大小为10s/m?(g取10s/m2)

解:滑块沿斜面上滑是作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

=由公式:

得到:

如果我们将滑块运动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由于斜面足够长,滑块滑到最高点后必定要向下返回,返回的过程是一个匀加速运动,还会得到10s/m的速度,所以上面的解就漏掉了一个解。

补充解:滑块从底端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为:=,根据题意,滑块在斜面上滑和下滑具有对称性,所以滑块长底端开始上滑,经过6 s时速度的大小也是10s/m,方向沿斜面向下。

可见该题有两个解:滑块经过2s和6s,速度的大小都是10s/m。

4 正负号运用失误产生的漏解

在物理学中正负号具有物理和数学的双重意义,不仅矢量有正负,标量也他正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若不注意正负号的正确运用,也会产生漏解。

例4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B两球相向而行产生弹性正碰。已知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1=3kg、m2=2kg,碰撞前A球的速度v1=6m/s,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大小之比为:,求碰撞前B球的速度v2为多大?

解:以v1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守恒有:

解得:,

=

得到:v2=1m/s

题目中的是指两球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之比,即理解为。而速度是矢量,有正负,所以应该有:。四种情况,现从前面的解中可以看出v1′和v2′都是取的正值,即所求结果只考虑了碰撞后两球都向A球原来的方向运动的情况,而没有从矢量的正负号上注意其它三种情况的解答。

对于②是碰撞后两球都向B球原来的方向运动,但题目可知v1′>v2′,即B球应该在A球的前面,所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对于③是碰撞后两球都按原来的方向运动,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对于④是碰撞后两球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本题还有第二个解。

当v1′0时,

,

=,代入数据有:

得到:v2=2m/s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 信息提取错误 矫正措施

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教育工作者放宽了自己的教学眼界,除了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丰富,也开始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是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快速提升自身物理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高中学生在信息提取方面存在缺陷,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质量。深入分析高中生物理信息提取错误的原因,明确教学方法,实施针对性教学,有利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中学生物理信息提取错误的原因

影响高中学生物理信息提取错误的原因,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笔者将将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智力原因

首先,部分学生的信息理解力不足。高中学生不能有效提取信息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部分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在阅读物理题目的时候,不能理解如“带弧形轨道的小车放在表面光滑的静止浮于水面的船上,车左端被固定在船上的物体挡住,小车的弧形轨道和水平部分在B点相切”这类句子的具体含义,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信息提取行为。其二,一些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足,使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有限。在阅读时,学生没有基础支撑,很难完成信息的有效提取。

其次,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观察能力,是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一段文字或者审一道物理题时,要有效提取信息,学生需要快速找到信息中的关键点,明确物理题目的题眼。一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阅读信息经验较少,无法明确信息中的关键点与非关键点。

2.非智力原因

首先,部分学生信息提取的态度不端正。虽然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总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怀有侥幸心理,不关心自己的审题过程,只要解题结果。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解决许多应用题目。部分学生认为解决应用题目就是利用题目中的信息,将物理公式套到题目中。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其次,部分学生的信息提取方法不当。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他们接受到不同的思想方式,个人逻辑思维结构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做事的速度。

二、高中学生物理信息提取错误的矫正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提取步骤

信息提取作为学习与审题的重要前提,成为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关注的重点。需要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进行培养。在阅读物理信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守以下步骤: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浏览信息,全面分析信息。每看到一个物理题目,学生都需要对题目本身进行精细地阅读,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解题的目标是什么,在第一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信息,从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目标实现的信息。物理问题的解决途径要么从条件入手,要么从结论入手。引导学生从条件与结论两个方面入手去提取必要的信息,有利于信息提取过程的简单化。

最后,信息提取是否正确,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进行验证。提取的信息过多,会加大解题的难度。在完全理解物理信息后,将未知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联系,利用物理知识的支持去发现其中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信息提取的质量。

2.传授正确提取信息的思维逻辑方法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因为定势思维,总是抓不住关键信息,只有一种信息提取的思路。学生会遇到信息提取思维僵化与思维混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信息中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物理概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物理概念的推导过程与审题过程极为相象,让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掌握信息提取的思路与方法,能够让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自然而然提高。

3.引导学生反思信息提取的行为

信息提取错误的矫正,需要学生反思自己的信息提取行为。在每一次提取信息之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信息提取行为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题目信息,在反思中规范自己的解题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信息提取技巧。一些学生会分享“划关键词”的方法,一些学生会分享“将条件与结论连线”的方法。反思中产生的信息提取技巧,往往能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提取思路,也会简化学生的信息提取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提取是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审题能力,才能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与处理,使提取到的信息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训练,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纠正。更新物理教学观念,在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才能促进高中学生物理信息提取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安平. 高考物理如何审题[J]. 高中数理化,2014(05).

篇8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当中,相信每位同学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平常练习错的题,看看答案解析,理解了就翻篇。在不久后的一次考试当中,这道题重新出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错题整理指导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物理错题整理指导方法①“弄懂”并不意味着“会做”。很多同学在作业中遇到了不会的物理题,通过翻看答案解析的方式理解了题目,感觉“恍然大悟”,便没有将其记入错题本;结果,下一次遇到时依然“一脸懵×”,不知如何下手。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物理这门学科,迁移度并不小,弄懂一道物理题和会做一道物理题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想要跨越这一段距离,必不可少的需要我们记录下错题,哪怕在记录的时候你是处于已经理解的状态。

②避免“盲目”地整理物理错题。一道错题代表着一类题,一种模型(物理就是无数个模型拼成的学科),在记录错题时应当观察题型,选择最典型的题目记下,并不需要错一题记一题;当然,如果你认为另一道同题型的题也同样重要,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也可以适当地记录在典型题的周围。

03整理错题的注意事项

⑴记录物理错题的最佳时间:个人认为是每天中午12:00放学到12:30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里饭堂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倘若留在教室半个小时,就可以避免拥挤,同时创造更多学习时间。每天这一段时间里可以选择将过去24小时内的错题整理记录下来,起到及时复习的作用。

⑵记录错题有多种做法,尽量选择耗时少的方式以提高效率。例如,一次物理周末作业中的错题,可以选择“抠取”“粘贴”的方式(工具要准备好),将题目直接贴在错题本上,这样便能节省手抄题目的时间。

⑶最好的整理方式:分模块整理。以高一上学期物理为例,整理错题最好以“运动学计算”(第一~二章)、“力的分析和计算”(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计算和综合运用”(第四章)三大模块进行分类整理,复习巩固中的新错题也相应地补充进各自的模块中。这样一来,复习便有了框架,有了层次。

高中物理学习的准备1、端自己的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中物理学习。

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2、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3、做好课前预习。

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较大,提前预习可以对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心理稳定。故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4、课上要认真听讲,主动性思维。

高中物理课由于内容较多,逻辑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主动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学会知识的对比、归纳和梳理。

如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都可归结为匀变速运动,服从同样的基本规律,归纳和小结,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6、上课记好笔记,每章进行归纳小结。

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许多老师都说,计算能力是广东学生学习弱项中的弱项,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从小养成解复杂的计算的能力。高中物理压轴题有些时候并不难,就是计算磨人耐心,耗人时间。倘若我们平时多练习计算,不因计算量大就放弃,而是一步一步细致地演算,我们的计算能力便能再上一个台阶。另外,同学们考完物理后应当把试题中没能算出来的题重新演算一遍,理解一遍,这样就不至于陷入“浅尝辄止,一事无成”的境地了。

正确对待物理

新高考6选3中选物理的同学得多花点心思在物理上,你可以多花点时间攻克和钻研物理,尽量做到简单题不丢分,努力在难题上和别人拉开差距。不选物理的同学上课也要认真听讲(不选的科目也还是要考会考的哦),上课听讲,再完成作业中的基础题,就基本没有太大问题了。会考对于一中人其实非常好过,不用太过担心。听听老师的课,平常大考的总分也不至于太难看。

摆正心态

忆往昔,大家都是初中争相考物理满分的人。

高中考完物理后,“我物理大概六十分,你怎么样?” “还好还好,也就七十出头。” “很不错啊!”类似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篇9

关键词: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 分析

学会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对于整体物理学习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效提升我们物理成绩的必要措施,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而掌握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基于此,文章围绕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为中心,以实际的题目为背景,分三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认真申请题目

根据实际做题经验可知在物理题目的解答之中读懂题目的内容,理解题目的具体考察点是实现正确解答的第一步,同时如果能够在题目阅读中读到题目中隐藏条件就可以大大的解决解题时间。我们在解题中,首先就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善于进行关键词的捕捉,进而更好的进行物理题目的解答。以下以一道具体的物理题目进行讲解。

题一:在一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质量为m的滑块1,此时一质量为M的另一滑块2以初速度为v1和滑块1进行碰撞,在碰撞之后两滑块在一起进行了位移一运动,求两者相碰撞之后的各自速度。

在该题目的解答时作为我们首先就需要进行题目的仔细阅读,通过阅读将题目划分为动量考察类的题目,进而调动动量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下一步进行题目关键词的捕捉,在题目之中主要有“光滑”、“一起”两个关键词,其中“光滑”说明了碰撞和运动的过程没有摩擦力,就没有动量和动能的损失,而“一起”两字说明在碰撞之后两滑块的运动速度是一样的,这便是一个隐藏条件。通过分析题目就可以进行等式的列出:设两者一起运动的速度为v,那么(m+_M)v=Mv1,进而得出v=Mv1/(m+M)。

如果我们在解题之中并没有认真的进行题目的阅读就可后能会忽视“光滑”一词,进而在进行题目的解答时就会更多的进行动能消耗的思考,并且会将摩擦力的因素也考虑其中,如果在解题中设出了摩擦力,就会致使最后的题目无解。同样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最后滑块是一起进行运动,就会设出两个不同的碰撞后运动速度,这也会导致最后的方程无解。虽然这些问题当我们在发现题目无解之后都能够发现,但是在进行错误的解答时就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高中理综考试之中,其解答时间只有150分钟,却需要完成300分的题目,因此不能浪费任何时间,由此可见认真的阅读题目是十分重要的。

二、快速需找最佳解题途径

通常一道物理题的解题方式不是单一的,很多运动类的题目即可以使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答,也可以使用动量和动能的定律进行解答。因此我们在题目认真阅读之后就需要进行解题途径的思考,寻找出最佳的解题途径。通常情况之下,物理题目都是相似的,因此在进行题目的解答时,可以联想以前练习中做过的题目,以及积累下的解题方式,进而结合题目寻找出最佳的解题方式,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节约解题时间目的,同时提升解题的正确率。以下以一道具体的物理题目进行讲解。

题二:A、B、C三个物体在一直线上,同时C位于AB之间,并且在AB之间进行运动,AB始终保持静止状态,且C在运动之中是无法越过AB的,如果C的运动一共持续了4秒,并且初速度为0,其中第一秒为向右的1m/s2的加速度,第二秒为向左的1m/s2加速度,第三秒为向右的1m/s2加速度,第四秒又是向左的1m/s2加速度,请问在四秒的运动之中的C具体的位移。

在此题目的解答中,我们在进行阅读之后,第一想到的解题方式便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计算出初始的速度,进而使用牛顿第二定律算出最后的位移。但是这样的解题方式,是十分费事的需要计算八个速度量,并且进行四次方程的运算,极易在计算中出错,并且解题速度也很慢,因此我们需要摒弃这种方式。依据题目条件画出C的运动速度,取向右加速度为正,便可得出C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图(图1),进而根据速度线和坐标轴之间的围成面积计算就得出了最后的位移。

三、善于做题后的深化和反思

高中生,尤其是理科生在理科学科的学习之中都会练量的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在进行题目的解答之中并没有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归纳的话,做再多的有题目其都难以起到切实有用的效果。这我们在物理解题中的经验积累,培养其善于在解题之后进行相关知识的深化和反思的能力,进而实现举一反三的解题目的,最后达到在物理的习题解答时都能够快速进行相关解题方式的搜索。通常而言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主要包括的解题思想有推理、代换、隔离、逆向以及转化等,我们需要在习题练习中进行这些解题方式的归纳和吸收,并且掌握像想法、建模法的使用技巧,切实提升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而提升物理成绩。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解题技巧,我们在解题之中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技巧。例如对于力学问题在解题时首先可以按照确定对象、画出分析图、列出方程的步骤解题;对于运动学题目在解题时可以首先考虑动能、动量进行解答;电学问题在解题时可以联系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学习之中需要通过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来实现解题速度以及正确率的提升,通过文章分析可知在我们进行物理题解答时可以通过认真申请题目、快速需找最佳解题途径、善于做题后的深化和反思等解题技巧来提升解题正确率和速度,值得在广大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充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志民.据题类析高中物理动态问题的部分解题技巧[J].考试周刊,2016,(04).

[2]梁云.谈高中物理力学三大解题技巧[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10).

篇10

对于物理这些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物理教师要合理选用物理习题,通过“一题多问”和“一题多答”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效提高物体整体教学效率。

二、高中物理习题的教学现状

第一,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物理属于理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物理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习题教学,很多学生也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物理的学习成绩,因此当前的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深陷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是拼命讲解习题,利用自习课和上课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物理题进行分析讲解,而学生在课下拼命做题,课上使用浑身解数去学习解题方法。这样的习题教学,只注重数量,而没有重视习题的质量,导致学生对有些物理知识点掌握得滚瓜烂熟,而有些知识点却很陌生。这样的习题教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糟糕的是,物理教学并未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1]第二,物理习题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学习通过做有效的物理习题才能提高物理成绩,而无效的物理习题,即使做几百上千套也是毫无意义,什么才是无效的物理题,即那些编写目的不明确,实践内容少,教师和学生为了解题费劲脑汁,却发现没学习到任何知识点,解题结果毫无意义的物理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物理题创设的情境内容陈旧,且没有依照生活,脱离了实际,例如高中学生在运动类习题中常见的“有一个小木块从斜面上自上而下滑下”或者是“物体在传送带上做减速、匀速或者加速运动”,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斥了整个高中三年的物理题,内容陈旧,学习练习起来也产生疲劳。还有模型单一的问题,高中物理习题中,很多都是物体围着弹簧、斜面、小车以及小球等这些物体运动,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题目已经疲于应答。

三、提高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第一,采用一题多问形式进行习题教学。一个经典的习题,如果物理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是可以提出很多问题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掌握诸多知识点。并且一题多问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归纳,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在以后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会很自然选择另一条路去走,即物理思维得到了启发。[2]例如,有一道物理题是这样的:有一个排球场,排球场的总长度是20m,排球网的高度是3m,运动员站在球网前面的2m处跳起将排球击向对方。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物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题目内容,带领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教师可以提问:当排球运动员击球高度为2m,而且他的击球水平速度为20米每秒,那么他击出去的球示是否会碰到网,又是否过界?学生会根据抛物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得出答案。在学生算出答案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当排球运动员击球高度为2m,他的击球水平速度必须到达到多少才能使球既不会碰到网,又不会出界?学生通过解答给出一个速度的范围值。然后教师再次提问:当运动员的击球水平速度为20米每秒,他的击球高度必须要达到多少米,才能保证网球既不碰到球网,又不出界。教师通过设置这三个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通过速度求高度,通过高度求速度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在这样不断提问中得到了开发,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解答起来就会简单得多。第二,采用一题多答形式进行习题教学。一题多答是通过设置不同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全面巩固物理知识点,而一题多答与一题多问有本质的区别,一题多答是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求解,这种习题教学方式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物体学习能力。[3]例如,有一道物理题是这样的:有一辆汽车,紧急刹车后用了10s才彻底停止,假设汽车当时是做匀减速运动,它在停下前的最后1s内运动的位移是3m,问:汽车在刹车过程中一共通过的位移是多少米,开始刹车时的行驶速度是多少?教师可以针对这道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解答。学生在给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补充,这道题目有四种解答方式:一是,套用基本公式,先求汽车在第10s内的平均速度,然后再求出9s末的速度,根据以上这两点,求出汽车的加速度,最后套用加速度公式,就能得出初速度和10s内一共的行驶位移;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采用推论的方法。从后往前进行分析,假设汽车刹车时的速度为零,求出末速度和加速度,然后推出两者时间比,再根据比例求出10s内的一共位移和刹车初速度;三是,也是运用逆向思维,与2的解题方法类似,不过是求出位移比,而不是时间比;四是,做图像,通过图像法求三角形面积,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相似比,求出汽车的刹车初速度和位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习题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题能力,物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结合具体情况,对物理习题进行深入挖掘,发挥出习题的最大利用价值,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牛蕾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韩益钧.生物学基本观点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