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理解 心得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二、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对我们教师来说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积极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3.1讲解课题和小标题是重点

“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除仔细备课、课后复结外,我更认真抓好课堂效果。不仅要求有整洁的板书,还根据历年考试命题做到考什么,就讲什么、练什么。以考促教,以考促练。历史课的关键就是课题和小标题,课题和小标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讲清楚课题和小标题至关重要。比如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要紧紧围绕本课大小标题,讲清楚该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练习更要围绕大小标题进行。

3.2上课注重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在于积累,历史学习更是如此。记好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课堂笔记是最好的备忘录,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因此,从任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都终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教师要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4小组讨论并非越多越好

由于生数较多,课堂上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也不是课堂发言的学生越多的课就越成功,那种以学生发言次数的多少来评价一节课是相当片面的。还是生数的问题,当课堂上每个小组都在讨论时,教室客观上是嘈杂的,各小组间必然存在互相干扰。这不仅与由于学生声音音量的大小有关,更与不同学生声音的频率不同有关。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容易疲劳的,所以我认为各小组的讨论不宜过于频繁。

四、采用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4.1观看历史影片

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可以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反映的《大决战》,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宏大的历史场景,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4.2学写历史小论文

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第一次写历史小论文时,同学们可能会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便会很快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突破研究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基础之一,培育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与视野。然而随着时展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原有的初中历史教育思路与方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因此合理改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局限,避免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是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将在本文就困境与突破措施做两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困境问题

(一)历史跨度广学时少,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历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课文,对古今中外的岁月事件的交替变更用六本教材进行描绘与阐述。但中外历史体量庞杂时空跨度大且史学信息量蕴含丰富,仅靠固有的教学课时教师无法细致详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解,而为了赶上教学进度的笼统讲授方式又让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的消化领会。教师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概述无法展开讲解,而学生也受制于教师的讲课深度无法对课文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技巧与水平。

(二)历史教育观念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看重学生应试技巧与成绩,学生历史的好坏全凭考试成绩决定,忽视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分为成绩上的三六九等,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一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理解为单纯知识点的记忆,不再重视历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观念上的培养。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层面,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其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学生因此感觉课堂气氛沉重知识索然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与能力也得不到开发与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强调教学的策略性,实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课时与教学进度的冲突,即繁杂多样的历史讯息与学生有限的课堂理解消化时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讲求知识与时间的协调,进度与信息的统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具体而言教学的策略性需要教师在学期授课前制定精确合理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其思路不仅应看重知识的传授度,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能得到历史水平与潜力上的开发,即学生在课堂讲解中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领会摸索出的历史学习与认知心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类单纯知识点记忆考察的提问,而要多用“为什么”“会怎样”之类的引发学生思索的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性。例如,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个知识的考查可以从名言的记诵转变为提问学生:“对照他与屈原的经历与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让学生去思索二者的经历与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深化其对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讲学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知识传授方法,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引导给学生并为其理解。比如课前让学生做充足的预习,减少教师课上对诸如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之类固有易记知识点的论述时间,为教学中历史信息的展开阐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讲授重点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视野。

(二)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当今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学生本位中心”的观念已愈发被广大教育者接受与推广。该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主导作用,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主导功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知识理解领会上的主体。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索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求学中,调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相应的团队内部讨论,学生在辩论交流中来深化自己对该历史人事的认识。比如以八年级下册的香港、意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香港、意义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各个团队自由发表归纳出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给全班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评论纠正,在讨论沟通与表达中启发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知意识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历史发展变革的兴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学困境的突破,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措施上进行适宜于课堂与学生的转变制定,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只有教师、学生共同进步,转变教学与学习上的观念,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丽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9:68-70.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爱国主义 历史事件 教育 民族利益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代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项主要要求。少年强,则国兴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联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近代的屈辱史和先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探索和牺牲,也会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质;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为国争光、积极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路

1.介绍祖国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明,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幻灯片,将四大发明展现给学生,将万里长城的图片放给学生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唐诗宋词,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自以来,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政府的昏庸,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应该一一展现给学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学生需要了解在祖国母亲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在哪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怎么做?

2.借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通过热点问题,来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近期发生的“事件”,日本企图用钱将国有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教师需要将事件的起因,自古以来的争端在哪儿,都体现给学生,同时还应该结合近代的中华屈辱史来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雄心壮志,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在明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便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民的抗争史加大渲染力度,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给学生上一节关于“五四精神”的专题课,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4.讲述英雄任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历史教材上,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老师可以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统领的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写下了《满江红》等优秀的诗文。岳飞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他的了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入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初中生正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需要老师从内心来影响和指导。老师在讲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的时候,需要声情并茂,语言和声调富有感染力,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暴行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华、中法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被激发起来,这就将爱国主义融入了教学当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和信心,来逐渐渗透给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靠他们这一代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需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拥有爱国情操的“四有”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9.

篇4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尤其是农村初中,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现状又更为薄弱。我在国培期间,听专家们讲解,日本物理开75课时,学生实验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式是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我国跟日本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新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克短。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1. 受客观条件制约,致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农村初中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无法添置一些实验器材,有的学校没有规范的实验室。因此,我们本着“易于操作,量力而行”的原则。大力提畅,推广自制教具,“坛坛罐罐做仪器,因陋就简做实验”。

2. 因教师、学生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实验教学模式僵化,使物理实验不能正常开展。教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或者专业程度不高,实验技能差,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1)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2)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只须按教师设计的模式进行实验。

3.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就是教育评价体系。农村学校要生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最大。第一就是看教学质量,毕业时考送进重点高中有多少人;第二,分数就是评价好老师的标准,学生只要考试时出成绩(指分数),你就是一位好老师,一位优秀的教师。

二、做好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1. 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为推进物理课程改革,加强物理老师实验意识和实验技能培训,从思想上要认真对待物理实验。可喜的是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并落到了实处。

2.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3. 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创造性教育。我们应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范围,不局限演示、探究、想想做做。(1)开展师生对课堂演示装置改进、创新,自制教具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启迪性小实验。(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篇5

关键词:端正态度;人格魅力;自觉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46-01

初中历史教育绝非可有可无。它的成败,将关系到一代代成长中的新人文化底蕴的丰厚与否,中华文化能否永久传承和开放发展,将深远影响到民族的未来。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历史插上翅膀,飞入千万个学生的心中,使历史教育成为陶冶理性情操、提高民族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实现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要环节。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考高考的就学,其他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也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正是以上的原因, 初中历史学科一直被一部分人轻视,被当作“副科”对待。这种观念不但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是阻碍素质教育的拌脚石。消除人们头脑存在已久的偏见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的教师,更应该肩负起个责任。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历史学科的教师,我认为,思想观念决定着态度,正确态度是决定事情成功的关键。因此,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这门学科,就必须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如何才能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学科这门功课呢?经过长期的探讨和实践,我积累了一点经验,其实更是自己多年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同行们共勉。

俗话说:好的开头将会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做任何事情,能有一个好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学的第一课,我一般不上教材内容,而是自己准备一些内容。在这节课上,我将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那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偏见,端正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三点学好历史学科的理由:

1.学好历史学科,是国家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

我们可以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列出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受教育者''义务中规定:受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然后告诉他们,历史学科和语、数、外等学科一样,都是一名中学生应该接受和完成的知识体系之一,既然国家开设了这门功课,就要求每位中学生必须要达到这样的知识标准,否则,你就不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这条理由是从理性方面来说服学生,为了避免空谈大道理,可以适当地列出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

2.学好历史知识也将丰富你的生活和增添你的人格魅力

在将来的社会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才已由专科型向多样型、复合型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只学好数、理、化等学科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我会告诉学生,掌握相应的史,地等学科知识,不但会给你们将来的工作带来机会和方便,而且会丰富你们的生活,增添你们人生的乐趣。比如:朋友之间的交往、聊天,如果讨论与历史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而你却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那你只能做一个旁观者。相反,如果你拥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你也可以侃侃而谈,你的朋友们将对你刮目相看。你也将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信,无形中就增添了你的人格魅力。这条理由是从感性方面入手,以达到大多数学生认可的目的。

3.学好历史知识将开启自己人生理想的风帆

虽然我国在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大力改革,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占很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而带来学生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出现择校现象。有的家庭为了子女能够上一所理想的学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哪怕是“千金抵一分”。在好多地方,中考对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考试,它仅次与高考,而中考的总成绩中,历史学科就占了60分。这对一个有远大目标、志向高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要想能顺利地跨入理想的高级学校,必须学好这门学科。这是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更实际,也更有说服力。

经过以上几个理由的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学好历史学科的确很重要。这不但帮助他们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而且端正了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为今后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知识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实施

篇6

实施初中新课改已经是第九个年头。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虽然各类教研机构推出的课程改革成果不少,但教学模式不能照抄,只能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校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钻研教材,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课堂上我分三个环节:“要学什么”,“怎样把握”,“学到了什么”。前两个环节主要解决课标规定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一个环节是课堂反馈。下面以七年级下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就“要学什么”这一环节谈谈自己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课堂总结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对活泼好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太难熬了,加上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所以若能抓住最后七八分钟的课堂反馈,不失为提高本节课质量的一个必要环节。我的方法是以六人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给两分钟时间组内总结。目的是先做好发言准备,还能使学生从疲倦,慵懒中振作起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通过讨论提高自主,合作交流的能力。十二三岁的孩子争胜心都很强,为了不落后别的小组,他们积极“备战”,无形中必须和组员“团结一致,一致对外”了。对学困生多的那一组,我有意多关爱些,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自信。慢慢地,孩子们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在一线教学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就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我认为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新课程确实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各小组争当说自己的“收获”时,我会及时“扭转乾坤”。

三、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反馈,突出知识目标

新课改以来,有一些教师为了显示素质教育理念而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是小结时只抓知识的纲,把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教师这样安排,有一定合理性,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而课堂反馈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所以在反馈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上来。如发言积极的某同学说“这节课我知道了最早的纸币叫交子。”学生们哄然大笑,很明显是嘲笑他学到的知识太简单了。我笑着说“他能记住一个世界之最,不简单啊!同学们给他鼓鼓掌!”掌声过后,如林般手臂举起来了,我快速的示意,学生快速的答,竞争中这节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一网打尽”,如“我知道了苏州,湖州是天下粮仓”“我知道了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到今天我才知道穿棉布是南宋以后的事”“我知道了南方完全超过北方是在两宋时期”等。

四、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逐步拔高学生的思考高度,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所以在提问学生发言时,我有意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的顺序,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真正转变。如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抢答热火朝天时,我要及时抓住一个契机,向深度迈进。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想宋朝有纸币以后,会不会该有银行了。不知道对不?”我告诉他,银行宋以前就有,它和纸币的出现都说明了商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接着大家谈到了围湖造田,开辟梯田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引导他们认识到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谈到了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等。

篇7

摘 要 跨时空的多媒体课件使历史教学焕发勃勃生机,但在课改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应用失当现象,是当前投身课改必须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多元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15-02

1 前言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初中历史各个教学环节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使枯燥、乏味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图形、文字、动漫、微视频等相结合的手段,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将会变得生动有趣,图文、声像俱佳,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之中,也能使课堂结构得到充分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学习意义的领悟,达到读史明智、启智的教学效果,从而将历史课堂提升到全新的状态。

2 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正面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听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可以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部分大约有15%;从视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可以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部分大约为25%;如果视听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可留下大约65%较清晰的部分。这就说明,多媒体技术同时对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手段,学生接受并留下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传统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可契合学生的兴趣点 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往往会削弱学生记忆的兴趣,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阻碍。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找到化解困窘的有效渠道,而多媒体技术就是不二的选择。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属于远古时代,学生理解记忆需进行跨时空的想象和联想,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过这段知识的教师都很清楚,如果单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全部理解并形成深刻印象。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远古时代各地居民的生活情境进行视频或PPT动画(三维动画)虚拟再现,再借助电影《人类的起源》中相关的剪辑材料,给学生创设出生动的情境(可以通过适当设计一定的情节进行铺垫或贯穿知识点),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被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的难度瞬间化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中。

多媒体技术利于学生在过程展示中加深记忆 历史知识是固定不变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刻板性,教师需设法去除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忆的枯燥感,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不怕远征难”时,教材中的行军作战路线涉及知名地点名称较多(遵义―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学生当时能顺过来,但一离开课本就会丢三落四。笔者在进行教学时,把这条路线编辑成PPT动画:地名文字(每个地名一种颜色)在单击鼠标时自动反复闪现,地形可以点击鼠标缩放与移动,再把每个地点发生的战斗及结果链接到从电影中剪辑的短片上。这样,学生不光对整个战况形成整体性联系,还能结合动画和影视资料对作战进程形成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多媒体技术可提升课堂互动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体现这一主旨。比如在教学环节的推动过程中,要在多媒体环境下,以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小组合作等)为主要形式,尤其是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环节,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要借助选择、判断、分析、简答完成,多媒体技术为高效开展这个过程提供了支持。如课件中可以设置答案印证手段:答对了,计算机自动奖励笑脸或者献花;答错了,跳出哭脸或警示音。学生可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充分体验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识与记忆过程,就可以富有情趣和活力,课堂的容量得以大幅增加。

3 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当的认识

作秀的东西多,实用的东西少 笔者在校内外参加研讨课和观摩课活动时,发现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单从技术含量上来说,很值得借鉴或效仿,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球,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各种花样吸引住。听完课后,笔者很在意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大多数学生很难说出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方法或技巧,更上升不到对规律性的认知上来。教师费心劳力制作的课件,其最大价值似乎要数技术手段第一,却怎么也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这样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过程不成体系,目标和导向不明确 一节课听下来,给人留下的是纷繁缭乱的技术应用过程,整节课由动画或视频从头灌到尾,教师似乎是一个放映师,一张张幻灯片引领着环节的推进,学生只需按照幻灯片的顺序做设定好的事就可以了,人机互动只局限在任务的顺延上,多媒体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互动缺乏灵动和变数,情感体验难得一见。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课件,课堂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很模糊,形式与目的的关系出现倒置,让人遗憾之情不绝于心。

对技术应用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体系 课改推进到今天,现代化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它对促进教师思想转变、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的优势作用不容质疑。但应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怎样让现代化手段在具体的课堂环节中、课堂效果上、知识与能力生成上发挥作用,还缺乏相应的量化评价办法,课堂仍处于“随意用”的无序状态下,“不同学科和课型应怎么用”“不同环节该用到什么程度”,还少有人去思考。

4 对将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思考

正本清源,合理应用 要辩证地看待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无论多么先进,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服务的。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及学情和教学的需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使用,以培养学生技能、加大课堂生成量、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当用则用,决不可牵强附会,用它来粉饰课堂。否则,轻则会画蛇添足,重则会偏移正确的教学方向。

切忌信息超量,犯变相“满堂灌”的错误 教师需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决不可因自己对某项新技术感兴趣或情有独钟,就无限制地应用到课件设计中,更不可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东西一股脑儿地硬塞到课件中。如果课件中技术手段过了头,内容就成了过眼烟云,势必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或头昏目眩,在疲于应付的状态下做成夹生饭,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要让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进步搭建平台 课改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人们常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课改时,要在如何激发兴趣、化静为动、化呆板为生动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视、听、触等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让学生真正自觉自愿积极行动起来,然后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寻找方法、学会发现规律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共享信息和心得体会中实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