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经济发展战略

篇1

关键词:社区银行;二元结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产权明晰、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一、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探析

由于大型企业及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大型跨国企业不会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柱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农业,这些企业主要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所以,美国社区银行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社区银行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拉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社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分布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数据统计,美国社区银行10%分布在东北部、10%分布在西部、16%分布在西南部、20%分布在东南部、20%分布在中西部、24%分布在中北部,如图1所示。

图1美国社区银行区域分布图

社区银行按人口比例在全美国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社区银行。这对于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支持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是中小企业、农业、私营业主等。而社区银行由于自己的经营性质,其主要客户群体也正好是中小企业、农业和私营业主。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的贷款支持,对消除美国二元经济现象、推动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到,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自身资产的比重都超过了17%,最高的达到了20%,而大银行的该比重都在12%以下,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该比例甚至仅为6%。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整个商业贷款的比重也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达到了93.44%,资产规模在1~5亿美元的也达到了77.65%。这两个层次的社区银行达7204家,占社区银行的绝大多数。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商业贷款的33%。反映资产规模小的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

由表1还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数额比大银行要高,但是贷款总数额却不如大银行。例如,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为54.593万美元,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小于100亿美元的大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仅为13.523万美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区银行投放于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用的启动资金,而大银行主要用于临时性的周转资金。

从表2可看出,无论是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农业经营费用,社区银行对于单笔数额越小的贷款,其在所有银行对该类贷款中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单笔小于10万美元的贷款,两者的比例都达到了82%以上。这充分体现出社区银行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和小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社区银行对农业固定资产的贷款占比达64.6%,对农业经营费用的贷款占比达60.6%,这两个数据也充分体现了社区银行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二、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支持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社区银行成立的初期,政府的保护性政策使得尚未成熟的社区银行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1863年美国颁布的《国民银行法》,规定开办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只需2.5万美元。这极大地繁荣了社区银行的数量[1]。当然,这也与美国当时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关系。

美联储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只要社区银行有能力,大银行能做的业务社区银行也能够做。当然,对大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对社区银行成立。比如风险投资比例,虽然在绝对数上社区银行允许的投资数要小得多,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造成的,允许的风险投资比例与大银行是一样的。

(二)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的扶助

美国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TheIndependentCommunityBankersofAmerica),其宗旨是为社区银行服务。一方面,可以向美联储或者国会传达社区银行的意见,维护社区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银行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同时还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社区银行发生危机的时候,该联盟可以集中其它社区银行的力量来对有问题的社区银行实施紧急援助。这样,社区银行虽然在经营上相对独立,但是由于有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作为后盾,它们可以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较为强大的合力,在美国的金融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社区银行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社区银行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等。社区银行之所以将他们锁定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一方面,社区银行的贷款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大银行拥有很大的资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评价一家企业往往是依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对于大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与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大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向财务状况良好、信誉佳、风险低的大型企业。同时根据它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给予其优惠贷款利率。如果社区银行也要去争夺这些大客户的话,相对于社区银行自身的资金实力来说,很低的优惠利率社区银行是承受不了的。相反的,社区银行基于自己的软信息优势,对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借款人道德品行和经济实力的真实情况等都比较了解,所以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的贷款对于社区银行来说不一定是高风险贷款。社区银行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就能了解当地一家中小企业、一个农场主或者个人借贷者的真实状况。这些客户由于无法或者很难从大银行取得资金支持,他们常常只能依赖社区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渠道,因此,社区银行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向他们收取较高的利率。根据自身的特点,社区银行将目标客户锁定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可以为自己赢来低风险高收益的利息收入,与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取得双赢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中小企业和农场主的经营用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银行冗长的决策链条使得他们的经营用款时常不能得到及时的批复,社区银行则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时效性贷款需求。社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客户锁定在社区内的某一特殊群体,更加专业、周到地为其服务。以南加州的国泰银行为例[2],作为南加州第一家华人社区银行,它在处理个人贷款业务上效率非常高,在申请当日便可完成对汽车贷款的回复,在一个工作日内可通过对房屋贷款的申请。即使是面对小企业的银行服务也往往是量身订做的。

(四)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

社区银行遍布美国的小集镇、超市、小商品购物中心、学校、地方产业中心、新兴开发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带来了融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社区银行自身赢得了发展空间。社区银行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有一生动的例子得到说明,这就是财产抵押贷款(Mortgage),即以住房、土地等物产作抵押发放的贷款,这一贷款用于购置住房、土地或其它物产[3]。美国居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别墅),但上世纪初还远不是这样的情况,其生活条件的改善与银行提供Mortgage有极大的关系。美国居民通过取得银行的抵押贷款提前住进高档别墅,快速提高了生活水准,高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银行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商机。美国居民获得的财产抵押贷款,大都是由当地的社区银行提供的。当一居民到某社区购新房时,当地社区银行就为其办理期限可达20~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社区银行在美国各地的均衡分布,为缩小以至消除经济的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设立社区银行的战略思考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99047亿元。但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弱,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弱化后加剧的变化。以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来反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状态。二元对比系数曾经从1978年的0.16弱化为1984年的0.26,即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差别缩小了。但到了2004年,二元对比系数又下降到了0.18,这说明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与1978年的状况相差无几。

与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相对应,金融的二元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4年末东、中、西部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9%、18.1%和15.3%,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这与该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次为58.4%、24.7%和16.9%大致相吻合。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地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认为应积极推行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在于: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有重点地开发和投入,但这种“重点”不是永久性的,一开始就应建立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基础之上[4]。“协”是指较发达地区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和落后产业发展,“同”是指全国各区域各产业共同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例如人均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处于社会矛盾高发的过渡时期,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以和谐为重,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社区银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金融支撑,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近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水平高度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在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仍应继续推行“发展极”模式,但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重视国家级的“发展极”和大区级的“发展极”建设,而是要重视多层次发展极的建设。具体说来,今后应特别重视县域发展极的培育,包括县城、乡镇、县域内开发区甚至村的发展极建设。通过这些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星星点点的发展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这些县域发展极的形成、发育和作用过程中,离不开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源聚集和配置的整合功能。社区银行能够成为这些县域发展极最合适的金融支撑。

对于社区银行如何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并非一致,但绝大多数认同如下特点:(1)规模小;(2)服务对象是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3)不跨区经营;(4)资本金以民营资本为主;(5)产权清晰;(6)分支机构少,管理高度扁平化。符合以上特点的社区银行,才有比较充足的条件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提供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与当地的中小型民营经济血肉相连、协同发展。我们赞成社区银行以民营资本为主,是因为上面所论述的社区银行是商业性经营的。在大银行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社区银行为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是重要的产权基础。既然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为适应建设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区银行经营的区域应以县域范围(或城市中的区)为宜。在县域内经营应成为我国社区银行的重要特点。在县域范围内经营,社区银行将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县域经济与地方银行机构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上社区银行的特点,但都存在不符合之处。例如,按以上社区银行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普遍偏大、政府或国有企业股份普遍偏高、经营区域普遍过大。所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是典型的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在许多方面更接近社区银行,但仍存在定位不当、产权不够清晰、政府作用过大等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合作银行大多存在跨县域经营的动机,国内还有动议把各省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整合成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至今,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国的上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多只能称为“准社区银行”。

基于以上战略思考,为加快社区银行的建设,一方面应把部分准社区银行改造成真正的社区银行,另一方面须花大力气在县域范围内(也可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符合上述特点的社区银行。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社区银行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挖掘软信息

除了少数当地十分有名的大型企业之外,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中小银行对于当地众多中小企业、农业从业者和个人贷款者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当这些贷款申请者到准社区银行申请贷款时,地方中小银行常常像大银行一样主要依据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硬信息来判断该笔贷款是否能够执行。

因此,社区银行具有的软信息优势在我国准社区银行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根据前文的论述,社区银行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软信息,而在资产规模、跨区服务方面不能与大银行相抗衡。因此,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在未来必须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区中去,以充分挖掘软信息。

(二)社区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地方中小银行尽管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但是指导思想还是和大银行一样争夺大客户,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开展。大银行比起地方中小银行来说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他们可以用更加优惠的利率和附加条件去争夺这些优质客户资源。而地方中小银行去与大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很多情况下是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经营。这样,社区银行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三)社区银行应该开发具有当地社区特色的金融产品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不一样的,各个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银行的运作往往由总行统一调控,分支机构很少有自。而社区银行因为立足当地社区,在金融产品开发自上就有很大的优势。社区银行应该针对地方各个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还要利用银行信息广泛和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建议或者帮助其拿出开发的具体方案。

(四)我国准社区银行产权结构有待理顺

由于历史的问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多由以前的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农村信用社又分别经历过由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管理的阶段。产权结构比较混乱,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准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改革模式。对于产权形式的选择,农村信用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社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资金交易规模较大,施行商业化的股份制改造会使经营的交易成本减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继续施行合作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五)社区银行应该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

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大多业务比较单一,缺乏中间业务,必须抓住自身发展特点与经营优势,增强业务竞争能力,创新金融工具,开展多元化服务。

篇2

关键词:总部经济;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

一、引言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吸引世界上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到我国来投资,国内也诞生了许多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总部也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夺的资源。总部经济的概念最早由我国的赵弘在其《总部经济》中提出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迪作用。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战略性资源(如人才、资金、信息等)的需求增加,因此将其总部设在战略性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将生产基地布局在常规性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融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形态。企业总部的聚集能给城市带来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源效应。因此,近年来我国中心城市都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生态位理论

不仅我国的中心城市,许多中小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万容在其《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三个条件,分别是:1、信息经济充分发展,企业能够将总部及生产基地分离。2、企业达到对战略性资源(人才、信息、资金)需求上升阶段。3、在不同的区域内,两类资源存在差异,中心城市战略性资源丰富,不发达地区常规性资源丰富。虽然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已经有多年历史。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中心城市纷纷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战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总部经济,有些城市并不符合上述第三个条件假设。个别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的城市也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口号,如南宁、秀山等城市。-以重庆市为例,其总部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仅重庆市内就有多个区。但各个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总部经济。各个区域仅仅以吸引总部进驻为发展目标,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发展路线雷同。各自为战也难以实现区域之间优势资源整合,不利于重庆市长期可持续发展。即使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发展总部经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其发展总部经济缺乏定位,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些城市带都期望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来达到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效应等。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京靠近上海,天津靠近北京,分别受到北京、上海的制约,发展总部经济这两座城市并没有很大的优势。此时,光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予跨国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总部进驻是不够的。即便增长了企业总部的数量,把也仅仅是增加了执政者的政绩,相反,其对外的优惠政策还将当地的企业置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即便是在中心城市,我国发展总部经济也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北京市为例:

从表中可见北京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现阶段我国的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1、总部经济取得的成效主要集中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

2、吸引跨国公司的进驻成为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动力。

3、呈现小城市的总部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生产基地向小城市转移的趋势。

4、朝着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总部——生产基地”协调发展模式前进。

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

1、由于总部经济主要聚集在我国的中心城市,对中心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于是一些不适合发展总部中小城市竞相模仿,导致资源的浪费,抑制本土企业的发是。

2、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靠跨国企业的入驻,本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3、总体层次不高,区域影响力及辐射力较低。

4、战略定位不明确,缺乏区域性特色,同质性竞争严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尚不成熟。目前国内有许多城市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但是其发展战略停留在给予大公司总部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高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制度法规、提升政府服务意识等口号上面。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引入了生态位的概念。grinnell(1917)首先提出生态位一词来表示物种的生存空间单位,他对生态位的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随着生态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人们对生态位的定义也更加准确与完善。elton(1927)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odum(1952)认为,生态位不仅仅应该包括生物群及其生存的环境,还包括了群落中其它的有关的要素,生物在群落和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生态位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在社会、城市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生态位定义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区位优势、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总和。

利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避免之前研究中对于城市定位不明确,发展模式雷同,一味使用政策倾斜方式吸引企业总部进驻的不足。

三、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基于生态位理论,笔者建立了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框架。根据生态位态、生态位势、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四个方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制定相应生态位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该框架中分别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两个对本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与周边城市资源的重叠度进行分析,生态位态和生态位势分别从城市现有资源及资源进一步丰富的潜力进行分析。内部环境上,该框架从城市各区域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上实现区域交错发展,达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1、生态位宽度

1965年,van valen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某五种利用此空间内的资源占此空间所有资源的比例。应用在城市生态位理论中,即指城市利用一定区域内的人力、政府、社会资源的所占的比例。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社会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优良的政策环境的建设。以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总部的入驻。

 

     2、生态位重叠

hurlbert(1978)定义生态位重叠为两种生物在同一生态位上对消耗同种资源的概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的两座城市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率很高,不论两座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如人力资源位,在以省级为单位的区域内,就业者并不介意城市所处的位置,其选择更看重的是城市的薪酬水平、生活环境等。而人力资源是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没有充足优秀的人力资源保证,很难说服大公司将其总部设立在此城市。除了人力资源,其他的因素在生态位上也易形成生态位重叠。在此种情况下,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清楚认识到自己城市与一定区域内其他城市所重叠的资源,扬长避短,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态位态势的优势制定合适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3、态和势两种属性在生物界和社会组织结构中普遍存在

生物界中的态即指特定物种在特定时刻的状态。而生物界的势指的是此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对其生态位空间内的资源运用能力及对环境的影响力。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态位态的标准有城市面积、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科技发展水平、环境状况以及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等。衡量一个城市势的标准有人口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科技增长率等指标。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是其态和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司在考虑总部的选址上,势必也会考虑基础设施、通信、人力资源、政策的现有水平及其发展的潜力。在生态位势层面有优势的城市对企业总部更有吸引力,也更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建立的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框架如下:

四、案例研究: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已经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从生态位的态来分析,到2008年上半年,在南京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跨国公司在南京设立的具有总部功能的子公司超过了350家。这些总部产生的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带动效应、税收效应、社会资源效应已经对南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也进一步吸引着其他世界性大公司总部的进驻。

从生态位势层面来分析,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教育方面,南京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1所,在校大学生50万人,人口结构中大学生比例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一。南京还有众多各类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资源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及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从地理上来看,南京市具有比较显著的区位优势,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沪宁高铁开通后,南京到上海最快只要73分钟,南京到杭州只需要30多分钟,便利的交通增加了长江三角洲的“同城效应”。因此,从生态位势方面分析,南京发展总部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生态位重叠角度分析,南京在吸引人力资源方面与上海、杭州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方面,杭州有更强的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让中国城市共赢》对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六个城市区域总部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中南京居于杭州之后位列第二。该分析中南京与杭州最大的差距在区位及当地需求指数。在区位上,吸引跨国企业南京并不及杭州占有优势,但是南京也可以避开杭州吸引跨国企业的锋芒,转而发展吸引其它类型的总部。㈣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得出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1、吸引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总部

南京作为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对人才、信息、资本等战略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由于通信、交通日益发达,总部与生产部门的距离产生的管理费用也随之降低。因此,很多企业都倾向于把总部设立于战略性资源丰富的地区。虽然和北京上海相比,南京在战略性资源方面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南京获得战略性资源的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来说,把总部设在南京的成本优势无疑会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2、吸引国外非生产型企业总部或者职能型总部、区域总部

跨国企业总部的进驻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也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南京在吸引跨国企业时有着区位、人才的多重优势,但是与生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其城市功能、相关服务产业则显得略为不足。尤其是在吸引生产型企业总部时动力不足,但是总部的定义是广泛的,可以划分为一级总部、二级总部、三级总部等,也可以划分为销售总部、投资总部、采购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因此,南京可以将政策倾斜导向吸引国外非生产型企业总部或者跨国企业的职能型总部、区域总部等。

3、交错整合,进行差异化总部经济发展

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在南京市层面上要由南京政府统筹规划,南京各区之间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的发生,以减少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在城市之间,要建立各城市横向联合战略,避免和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重叠。

篇3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gricultural cycl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改变。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农业循环的系统。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养殖—工业—营销系统;四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那么,为什么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呢?

1.1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2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3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四个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从近1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GDP的增长速度都在8%左右,国家税收每年都有2000多亿元的增长额,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这个增速必将为“三农”的解困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422.00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达到16391.68亿元,增长14.6%;财政支出12421.38亿元;税收收入合计15810.24亿元,增长21.7%.可以看出,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为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自然资源及其环境,并且人口保持在地理环境的承载限度内,使人类及其后代能够永续生存发展。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的发展观产生巨大飞跃。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循环经济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引起中学生困惑的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学生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己任的中学地理学科在消除学生这些困惑中将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地理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以地理学者的身份进行地理研究工作,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还能得到科学结论。通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消除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困惑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可持续发展经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经济可持续。从财富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经济,就是社会的总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至少不减少。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其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一种经济模式最能统一思想,便于实施。由于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笔者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的观点。

从提倡一些废弃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到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从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目前,德国、日本都大力倡导建立循环型社会。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地方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途径主要包括:要使政府在法制建设方面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开发绿色技术,使之成为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该书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我国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进了深全面的探而讨,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献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宝贵意见和对策措施。

3.1要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3.2要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抓紧制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3.3要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另一方面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再就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3.4要加大科技投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探索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一方面,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以及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如清洁生产技术等),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的示范工程。

3.5要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首先是在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的同时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其次,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再就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专家们对于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尤其重要

3.6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增强人们的观念和参与意识,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这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会对中国进一步研究循环经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促进各地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军,王文兴,刘金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循环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

[2]张宪法.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22.

[3]吴天马.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势在必行[J].环境导报,2000,4:1~4.

篇4

【关键词】精细化工;化学;高新化;“绿色”化

现代化学工业中的精细化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工水平迅速提高的分支,同时还为国家化工水平的高低提供依据。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中,精细化工产值已占有总数的60%至80%,如日本为58%,美国为60%,瑞士甚至为80%。然而我国仅仅只占化工总产值的40%左右。要想成为拥有一流工业化的国家,就必须掌握一流化学工业技术,掌握精细化工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所涉及的工业领域是非常广泛且品种丰富,深刻渗入到了国民经济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它与现代工农业、现代科技、人民生活、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几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而言之精细化工是当前化学工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手段,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亦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我国当前精细化工的发展情形

当今科技发展以学科与学科,技术与技术间的交叉和综合为主要趋势从而不断深化与扩展。大多数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学科已经渐渐与化学化工领域相融合,广为扩散,并由此出现一批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团体与技术团体,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为化工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动力,并且为精细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方法。

目前为止,中国化学家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的新品种,如化妆品、颜料、食品添加剂、塑料会让橡胶助剂、造纸、稀土材料、催化剂、建材化学品等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得以不断扩大与完善,大量的国外化工公司顺势进入中国市场来打造精细化学品的市场,从而使化工产品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面对一系列竞争,我国的精细化工业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国的精细化工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第一,行业本身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精细化工发展道路上的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技术密集性和产品功能性方面的根本缺乏深刻认识。虽然研究人员也了解精细化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是由于在技术方面是有限的,强烈的愿望也没能化为发展的科学方法,国内的大多数精细化工企业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引进技术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我国,尽管悉心研究国外的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研究出结果,只是片面的停留在重点研究合成以及工艺上,没能充分把握工程开发、应用研究以及市场开发等具体措施,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都是在进行模仿,一味的模仿是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的。

第三,人才资源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缺乏。精细化工技术研究部门和课题的分散、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再加上在人才方面的缺乏,从而导致我国化学品精细化率仅为40%且停滞不前,想要达到60%的标准仍是较为困难的。

第四,产品结构不完善,系统的结构尚未形成。精细化工产品在我国大多是通过个各企业部分转产,产品领域不够集中,且市场调研缺乏力度从而导致精细化工产品无法形成系列化。

2.精细化工的国际发展情形与模式

在国际方面,精细化工实际上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因此激励的竞争导致生产经营的利润降低。于是他们在一边追求规模效益的情况下,一边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要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以促进机构进行有效调整,集中力量生产中小吨位的有机原料和专业化学产品,以技术为保持高投资回报的倚靠点。工业发达国家都为调整化学工业结构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将重点转至精细化工。在最近的二十年里,精细化工和主用化学产品在化学总销售中的所占比重可谓是一路飙升。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看来,精细化工的发展要将立足点至于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并要遵循“以市场为前提,原料为基础,技术为关键”。首先要将市场至于首要地位,精细和专业化学产品同“大化工”生产经营的明显区别是其特定的功能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因此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要开发市场所需求的产品或是以推销这种常见形式来开拓市场。其次要以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来推动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第三,要充分投入科技力量,将技术开发至于首要地位。不断研制创新精细化工产品,高技术含量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出发点,技术是决定精细化工企业命脉的关键之所在。美国各化工企业在1995年用于化工研究的费用高达173亿美元,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药业占销售额的10.4%。另外,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反应步骤繁多,能源消耗量大从而使影响到生态环境。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新世纪化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不断研制新工艺以减少“三废”,从而促进副产品的开发和溶剂的回收。

3.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我国的精细化工由导入期向发展期过渡,其精化率以由原本的40%左右慢慢的增长到了现在的50%—60%。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将精细化融入进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促使产品高档化、复合化、精细化和多功能化得以实现,使之朝高新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新世纪的精细化工主要是以“绿色”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所谓“绿色”精细化工是指精细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的“绿色”化,模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或是功能来建立起类似于“生态者、消费者、还原者”所谓精细化工生物链,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生、废物再利用、分离降解等各种方法促进精细化工的有效循环,环境友善和清洁工艺所产生的“绿色”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曾忽略的问题,“绿色”高新精细化工将必定成为新世纪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以更为全面的理论同技术来促进精细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造。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对于精细化工产品所提出的要求也随着更新,同时新技术的兴起也推动着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发展。化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为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是精细化工产品日益融入到各国国民经济中去。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如此也决定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科]

【参考文献】

[1]Peter Pollak Kirk-Other’s Eneyeloperl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Vol10,4th cd.[M].NewYork:John Wiley & Sonslne,1993:900-929.

[2]Stephen C.S.Customer chemicals[J].Chem &Eng New72(5):26-54.

[3]祁生鲁.现代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合成工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彭安顺等.精细有机品化学[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5]Facts & figures[J].Chem & EngNews,1998,76(26):43.

篇5

一、会计师事务所生存环境的分析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直接空间,也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活动最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从全球范围或发达国家来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已是成熟行业。这表现在各事务所之间注重成本和服务上的竞争,并已经历过几次大的事务所间的合并和收购浪潮。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分散性的特征。表现在大多数事务所是中小型的,行业中不存在规模经济,没有一家事务所能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运行发生影响。这也有其客观原因。从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算起,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发展不过20年,还处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初期阶段。1999年"脱钩改制"以前,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创造了各种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需求的同时,又纷纷成立了本部门下属的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的成立如此之易,显示了当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进入障碍很低;而部门的保护,使各种执业资格证又形成了同一行业中不同产品(即不同的专业服务)之间的进入障碍。这些都分割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直接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小、散、乱"的现状,而众多中小事务所的激烈竞争又使自身的讨价还价能力不足,出现恶性的低价竞争。因此要改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分散结构,谋求会计师事务所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进行行业整合,如横向合并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应考虑选择的一种战略。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以及行业中现有竞争者的抗衡。这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行业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原理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环境。

1.潜在的加入者。潜在的加入者是否能够进入某行业并对该行业构成威胁,取决于该行业存在的进入障碍。构成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有:(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它形成的进入障碍会使新加入者不得不以大规模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或者冒着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强烈抵制的风险,不得不以小规模进入,忍受成本过高的劣势。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尚未形成足以抵挡外国会计公司进入的规模经济。相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之竞争的结果将是,或者成为它们的成员所,或者萎缩,或者瓦解消失。(2)产品差别化。这是指由于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产品(专业服务)质量或品牌信誉的忠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产品之间的差别。产品一旦形成进入障碍,新加入者往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提供的服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信誉上都远不及外国会计公司。(3)资源优势。已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凭借自己在人力资源或者拥有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设置进入障碍。但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还需要向外国会计公司学习,提高自身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4)政府政策。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取消对外国会计公司在业务规模、机构数量、国外从业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最终会清除WTO认定的会计服务自由贸易存在的障碍。因此,那些历史悠久、信誉优良的外国会计公司,作为潜在的加入者,将运用其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先进的专业技术、强大的国际背景,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发起强有力的冲击,直接争夺国内的市场份额。

2.替代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事务所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替代品的价格会比被替代品的价格更具有竞争力。在传统的审计、会计咨询等服务上,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在税务服务、资产评估等领域,法律事务所、评估机构等都可以提供替代服务,因而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评估机构的激烈竞争。特别是纳税申报软件的产生,增强了由计算机迅速填制税务申报表的能力,使税务市场有了一定的萎缩。

3.购买者。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购买者选择时,应了解其所面临的各种购买者集团对会计师事务所具有的影响,寻找那些对会计师事务所影响力最小的购买者,降低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自己的获利能力。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总体上看,购买者有较高的竞争能力,购买者从注册会计师服务行业中购买的产品是标准的,或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情况下,购买者总能找到可以挑选的供应者,并使供应者之间互相竞争,同时购买者的转换成本不高,不必固定地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服务。不过,上市公司专业服务的购买者竞争能力较弱,因为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公布年报,如果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作为重要事项披露且说明原因。这使得一般上市公司轻易不愿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4.供应者。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的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主要的资源,可以说注册会计师是主要的供应者,并且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首先,替代品如电子计算机辅助技术,不能与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专业服务竞争,因为这种专业服务更需要的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是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求职对象,许多企业在招聘财务经理时往往优先考虑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并愿意高薪聘请。再者,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投入,这种投入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质量有着极重要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注册会计师讨价还价的能力。

5.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抗衡可以说是相当激烈。具体表现为:(1)行业内有众多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2)产品缺少差别化。当会计师事务所的产品缺少差别化时,购买者挑选会计师事务所就会从服务的价格上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常常会爆发出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中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水平降低。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行业中,以上五种竞争力量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潜在加入者、替代品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激烈抗衡这三种力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组合的总体战略分析

业务组合分析的方法很多,有波士顿矩阵法、通用矩阵法、产品-市场演变矩阵法。以下试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组合。波士顿矩阵(如右图)可把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的全部业务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经营业务之间现金流量的平衡问题,判定当前面临的主要战略地位和未来在竞争中的地位。

根据有关业务的行业市场增长率和会计师事务所相对市场份额标准,波士顿矩阵可以把会计师事务所全部的经营业务定位在四个区域中,分别为:

1.高增长-低竞争地位的"问题"业务。这类业务,通常处于最差的现金流量状态。一方面,所在行业的市场增长率高,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其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其相对份额小,竞争地位低,能够生成的资金很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于"问题"业务的进一步投资上需要进行分析,判断使其转移到"明星"业务所需要的投资量,分析其未来盈利,研究是否值得追加投资,以达到高的市场占有率,例如前景广阔的增加信息可信度的服务业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曾列出如电子商务认证、养老服务认证、系统可靠性认证、业绩评估等。作为新兴市场,这类业务的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投资,就会失去原可拥有的较高市场份额,变为"问题"业务。

2.高增长-强竞争地位的"明星"业务。这类业务属于迅速增长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会计师事务所全部业务中,"明星"业务在增长和获利上有着极好的长期机会,但它们需要大量的投资。为了保护或扩展"明星"业务在增长的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会计师事务所应在短期内优先供给它们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它们继续发展,例如管理咨询业务。在我国,管理咨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资金来源,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继续投资。

3.低增长-强竞争地位的"现金牛"业务。这类业务处于成熟的低速增长的市场之中,市场地位有利,盈利率高,本身不需要投资,反而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其他业务的发展,例如传统的审计服务。在我国,审计服务收入仍占大多数事务所总收入的80%-90%,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资金来源。

4.低增长-弱竞争地位的"瘦狗"业务。这类业务处于饱和的市场当中,竞争激烈,可获利润很低,不能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来源。如果这类经营业务还能自我维持,则应缩小经营范围,加强内部管理;如果这类业务已经彻底失败,会计师事务所应及早采取措施,清理业务或退出经营。

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比较理想的业务组合是拥有较多的"明星"和"现金牛"业务,少数的"问题"业务和极少数的"瘦狗"业务。

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素质的经营战略分析

经营战略分析可运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等。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其中S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一般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资金、技术、员工素质、服务、市场、管理技能等方面。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一般有两项标准:一是单项的优势和劣势。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素质高,人数多,则在人力资源上占优势;市场占有率低,则在市场上占劣势。二是综合的优势和劣势。要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优势和劣势,可选定一些重要因素,加以评价打分,然后根据其重要程度加权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的机会是指环境中对会计师事务所有利的因素,如政府支持、电子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良好的购买者关系等。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的威胁是指环境中对事务所不利的因素。如加入WTO所引入的新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增长率缓慢、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增强等。

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后,可以考虑选择基本竞争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等,并制定战略方案,评价和比较战略方案。在评价和比较战略方案的基础上,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一个最满意的战略方案作为正式的战略方案,其他作为后备的战略方案。会计师事务所的战略制定出来之后,还必须将战略的构想、计划转变成行动。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注意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阶段:(1)战略操作化。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年度目标、部门战略与沟通等手段,使战略最大限度地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业务。(2)战略制度化。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组织结构、资源分配等方式,使战略真正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3)战略控制。战略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实施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加强对执行战略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才能适应环境变化,完成战略任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建立控制系统、监控效益和评估偏差、协调与反馈等内容。

参考书目:

篇6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

枫亭镇2009年的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4.72%,第二产业占71.91%,第三产业占23.37%。可以看出,枫亭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

2农业

枫亭镇在农业上主要着重于水果种植、蔬菜生产和水产品养殖三个方面。境内有食用菌基地、禽种鸭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滩涂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速生丰产基地、荔枝科技试验基地和各种果树基地。

3工业

1)工业发展概况。截至2011年,全镇现有各类生产性企业共160多个,主要以“鞋革服装、生物制药、特种陶瓷、机械制造、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个,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亿元。2)工业主导产业分析。枫亭镇的工业行业主要有服装、鞋业、化工、医药、轮胎、机械、纸业、陶瓷、面粉等工业。在此采用区位商法与产值比重法来分析枫亭镇工业主导行业。区位商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区位商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采集枫亭镇和仙游县、福建省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产值,按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枫亭县5个工业行业进行区位商分析。如果区位商大于1则属于优势部门;小于1则属于劣势部门。我们采用产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为:区位商=(枫亭某工业部门产值/枫亭工业总产值)/(区域相应工业部门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行业比重是指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能够反映该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该指标可以分析枫亭镇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由表1中分析可知,枫亭镇的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医药及制造业、印刷业等在仙游县所有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而纺织鞋服、化工产业和印刷业等在福建省所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4服务业

枫亭镇境内有个体工商户350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境内现有莆田市粮食物流配送中心、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中建粮油批发市场、铺头干果市场和闽中物资综合市场等5个闽中地区较大知名度的商贸平台。枫亭商品经济具有较长的历史,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境内以枫亭街集镇为中心,辐射沧溪、草楼、东宅、五里、白蛇过路等5个商业区。此外,枫亭镇在餐饮、职业教育和广告等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枫亭镇产业发展战略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枫亭镇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严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三产业具有无污染、拉动就业和集聚人气等多种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发展餐饮、娱乐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业,也要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广告、创意设计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于生产业的生产业。

2提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发展一些低碳节能的产业,以作为今后产业转型的先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和LNG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

3发挥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群

枫亭的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枫亭工业园区内,但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在继续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当前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上面。

4瞄准高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要求除了质量上的保证外,逐渐开始追求商品之外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品牌是符号的凝聚,一个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具有高附加值。因此,枫亭应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鞋服、体育等产业的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篇7

摘 要 开放经济环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开放经济表现出资本国际流动、知识信息国际流动、人力资源国际流动及企业风险国际化等鲜明特点,上述特点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准确把握以上特点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说,开放经济为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景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开放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宽。本文论述了开放经济对我国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策略、企业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策略、企业内在素质提升策略、企业科技能力创新策略、企业人才培养策略等基于开放经济的企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开放经济 企业 发展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从相对较为封闭的形态逐步向世界开放的伟大历程。其中,中国加入WTO作为一次重大事件,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在度过了入世的缓冲期之后,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市场已经是完全开放的。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之下,我国企业将如何进行运营?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专业研究,阐述了各自的见解。但是,通过整理这些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对开放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策略并无明确的阐释,而在国外的文献中,因为国外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开放经济下,因而这些文献只是将开放经济作为不言自明的大前提,而并没有对其详细加以讨论。因而,笔者通过散见于已有文献中的部分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开放经济对我国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框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够流动起来,并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之下能够更加富有效率地得到利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当前企业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逐步培养起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市场环境,还远远难以和加入WTO之后所面对的市场环境进行相提并论。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变得全面开放,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竞争环境与竞争方式。全面开放经济对我国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国内市场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是会使关税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外国商品会大量地涌入,从而挤占国内市场。二是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与跨国公司进驻到中国。这些企业不但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一流的技术装备,而且还将吸引到大量熟悉中国市场与国情的当地人才加盟其中。所以,以往我国企业所拥有的,比如对本国消费者的需求、政策法规、人文历史和人际关系等了解而带来的本土战略优势必将逐步地减少,国际竞争将会在国内市场中出现。

(二)企业将面临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统观当今世界的众多成功企业,无不在各自的营业领域中拥有非常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制造技术和麦当劳的连锁经营模式等。我国的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以“成本―收益”思维为中心的竞争观念,十分缺乏战略性与前瞻性,在与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其生存和发展所受到的影响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三)企业的外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消化掉旧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包袱,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又会面临着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压力与国际商业规则运作之压力。企业生存环境出现的激烈变化、企业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企业对于市场经济与国际竞争认识的缺乏,都能增大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困难,企业的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就会得到增强。同时。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将让我国企业所享受到的各种特殊扶持与优惠逐步减少,这对于企业灵活地适应新环境,在压力中求生存与求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基于开放经济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策略

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切实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企业的自身能力是从竞争中来的,从现代企业制度与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来的。如今,我国的工商企业界正在着力从积极的方面制定出应对措施与策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符合与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规范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就是要建立起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与经营管理制度,不仅要要保证国家控股权能得到最后的决策权,从而防止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又要给予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以高度的经营管理权。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体制上的竞争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改革已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但是因为受到体制与观念的阻碍,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在研究与探索之中,因而行动起来会十分艰难。面对入世之后各层保护墙都被拆除的新情况,尽快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政府及企业所面临的首要大事。

(二)企业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策略

要加快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而且缺乏全球眼光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力。面对十分强大的外国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应当要加快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与大集团,从而能够充分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学会在全球范围之内优化配置资源。大企业与大集团的形成应当要充分地尊重经济规律,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将企业作为主体,将资源作为纽带,以强化主业与增强竞争优势为发展目标,而不是贪大求全,从而避免成为翻版行政性企业。我国的大企业与大集团要积极学习国外跨国企业的国际经营与管理经验,进而制订与实施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并在变化之中求得发展,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三)企业内在素质提升策略

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适应信息的全球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及技术不断更新与加速等多方面的巨大考验。所以,一定要下大力气去加强内部基础的管理,注重学习国外企业的最新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水平,而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环节就是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对于未来的发展,尤其是需要一种新型企业家和新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家,而新型企业家的条件就是要具备有新的观念与新的思想。要善于利用专家,尤其是既熟悉市场,又熟悉法律,还熟悉整个市场环境的专家,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科技能力创新策略

企业科技能力创新,关键就在于占据科技的制高点。当前,我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科技与经济存在脱节,加上企业的机制不够灵活,导致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动力,技术开发的力量十分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难以与国外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抗衡。据调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3%,而世界500强企业则一般占到了5%至10%,电信与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了20%至30%。技术开发的投入不仅少,而资金的使用又较为分散,导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关键与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力偏弱。化工与医药等行业大部分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行业的主要产品技术中大约有57%在使用国外技术,而国内自主开发的仅仅占到43%,而纺织行业的出口服装中,自己独立设计与制作的品牌相当少,而且大都是来料加工。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落后设备难以得到及时得到改造或者更新,而大多数设备尚处于发达国家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的水平,而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到了15%左右。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快技术改进的步伐,让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新的更大的提高,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当要尽快地建立起技术研发中心,增加技术的开发投入,吸引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主导产品,从而增加技术上的储备,真正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开发投入的主体,进而成为推广运用的主体。当然,国家也十分重视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应用,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稳步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装备差距,不断地促进我国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五)企业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在创立之初就要本着以事业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的新型经营理念,坚持精干优质的原则,每年引进大批专业人才,并十分强调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引进与培养人才上,企业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精干的进人和用人制度。要引进人才,而不是引进庸才,要不断建立健全全新的用人机制,从而真正吸引到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抓好本企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应当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精通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之上,还应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科技人员一定要到生产现场去参加实际工作,从而在实践中取得新的经验。在人才使用中,要放心大胆地使用年轻人才,激励年轻人积极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促使其能早日成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开放经济的大环境当中,因而了解开放经济的主要特点,对于企业参与竞争具有非常大的助益。企业应当在全面把握开放经济特点的前提之下,努力完善自身发展策略,从而将本企业做大做强,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竞争。

参考文献:

[1]宋劲松.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赢家之道.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谢科范,魏珊,桂萍.竞争大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8

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名牌战略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有力保障,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施名牌战略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着重要意义[1]。名牌的多寡不仅是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还影响着我国的营业收入。各地区必须充分发挥名牌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赖其特有的自然资源、工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名牌战略,现已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既可从根本上增强西部地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是缩短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有效的重大战略之一。[2]

1 实施名牌战略已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实施名牌战略是促进西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客观需要 名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学术界至今仍存在着概念诠释上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它是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统称,有学者将中国名牌划分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可见名牌的经济意义广泛而深远。由于名牌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以创造大量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来促进西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贵州茅台”、“五粮液”、“太白”、“西凤”等驰名商标拥有企业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本文由收集整理争创名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质量意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味,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落实。实施名牌战略,已成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1.2 实施名牌战略是适应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层次上升的客观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行为中的“按牌购物”、“认牌消费”将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而名牌商品从众多的品牌中凸现出来,作为具有高质量、高信誉、高附加值内涵的商品,经常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进而围绕名牌形成一巨大忠诚的消费群体。据笔者调查了解,近年来各种消费品市场的集中度均呈现出不断提高之势,尤其是服装、家电市场,市场购买力向强势品牌倾斜的特点非常明显,名优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企业想要引导消费潮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树立并坚持品牌意识,以创建名牌活动为载体,在争创驰名商标过程中求得跨越式发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满足消费者的高品位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2 实施名牌战略可增强西部地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 企业品牌价值与营业收入相关性实证研究 由于影响营业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无法考虑所有因素,所以需要假设其他因素不会影响营业收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品牌价值和营业收入进行两个变量的相关性研究。[3]

2.1.1 数据来源 通过对比世界品牌实验室、《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中国品牌研究院、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资公司)和胡润百富等机构对我国企业品牌价值的评估报告后,我们选择由京资公司与睿富集团共同研究并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获得了从1999年到2009年中品牌价值前100名企业的品牌价值。为了研究数据真实有效,我们选择出现频率比较稳定的企业。除去未上市企业的企业品牌后选择了覆盖行业的24个品牌作为研究对象:

①家电业:海尔、美的、小天鹅;②食品、饮料行业:双汇、雨润、五粮液、古井贡、青岛啤酒、燕京啤酒;③纺织、服装行业:鄂尔多斯、波司登;④电子行业:联想、tcl、长虹、康佳;⑤化工、医药行业:白猫、哈药、999、三精、白云山;⑥零售业:国美;⑦制造业:金德。

2.1.2 研究过程及结果 将所选取的24个样本企业连续11年可获得的品牌价值和相应年份的营业收入进行统计取得158组样本数据,将所得样本企业的品牌价值作为自变量,对应年度该企业的营业收入作为因变量,通过对158组样本数据进行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得到所有样本企业的品牌价值和营业收入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研究发现,企业品牌价值的提高对营业收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也证明了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行为是有作用的。

在得到品牌价值对营业收入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后,为了继续探索不同行业的企业品牌价值对营业收入影响的差异,笔者对158组样本数据按照不同行业进行数据分类,最终获得五大类行业的数据,即纺织、服装行业;家电行业;电子行业;组食品、饮料行业和化工、医药行业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每个行业的企业品牌价值均与营业收入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且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不能盲目追随其他企业的品牌战略,而应该根据本企业产品特点和行业的独特性,从顾客的消费需求出发,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战略。

2.2 实施名牌战略对于西部地区企业的重大意义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实施名牌战略对于提高西部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地区企业首先要做出“特色”与“品牌”,做出“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要生产出别人难以生产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注意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4]

2.2.1 实施名牌战略可培育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坚持推行名牌战略,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扩大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涌现出四川长虹、西安民生、秦岭水泥等大型企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实现了规模发展,成为西部企业敢创名牌的表率和领头羊。

名牌战略的稳步推进及其示范效应,使得西部各地的品牌意识普遍提高,发展和保护名牌的良好氛围日渐形成,企业的品牌建设如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等有了较大提升。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西部12省区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为45.3万件。其中,近3年累计注册商标26.6万件,相当于前28年的1.2倍;地理标志注册量大幅上升,仅2010年就注册96件地理标志,相当于当年全国地理标志注册量的36%。同时,西部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西部区域优势的品牌,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发展。

2.2.2 实施名牌战略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仍需在品牌的提升、拓展、运用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商标价值在对外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为了支持西部地区推进名牌战略,国家工商总局不断加大对西部实施名牌战略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目前我国政府的扶持政策包括: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西部地区注册申请商标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西部注册和发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商标;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服务商标的注册,贯彻实施服务业商标战略,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继续针对西部依法报送的驰名商标认定申请给以适当倾斜,加强依法认定和保护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驰名商标的工作力度。同时,激励和帮助西部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提高西部商标国际注册的申请量、注册量。

3 实施名牌战略可缩短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篇9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对泰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对泰国旅游业的作用和计划进行初步归纳和分析,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泰国;旅游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

中图分类号:F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47—02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简介:阳亚妮(1986— ),女,广西桂林人。百色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泰语教学与壮泰文化比较。

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的高收入产业,它能够吸引大量外资,刺激生产发展,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为了通过旅游业增加收入和发展国家经济,各个国家争相吸引游客到本国旅游,全世界旅游业竞争激烈。

一、旅游业对泰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泰国是发展中国家,泰国的其他产业,如重工业、石油、矿产等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较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尤其是与大国之间的贸易,多处于逆差状态。货币外流,通货膨胀严重,人民贫富差距拉大,泰国出现了生产力低且缺乏发展机会的群体。上述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比如世界旅游组织,该组织重视发展可持续旅游,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一致认为旅游业是各国减少贫穷的重要因素。旅游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旅游业能很好地引进外资和创造外汇收入,间接推动社会公共基础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旅游作为一种驱动力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发展。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正式发起发展旅游业的国家,国家政府旅游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发展。1997~2003年,政府和私人合作开发了本国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共同商讨、解决泰国旅游发展中已存在和新出现的问题,确保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创造外汇收入、增加本国人民就业岗位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国家旅游局统计,外国游客带来的收入由2000年的2852.72泰铢增至2004年的3840亿泰铢,增幅为11.41%。

1987~1997年间,泰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等收入人群在国内外旅游所占比例大幅增加。1997年经济危机后,泰国政府鼓励“泰游泰”,泰国人更多地关注泰国国内旅游。受到国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潮流的影响,以寻求知识、经验,了解民族文化风俗、生活方式和以研究为目的的旅游受到了现代游客的青睐。泰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泰国国内游客带来的收入由2000年的2105.16亿泰铢增至2004年的3223亿泰铢,增幅为7.53%。

旅游业不仅仅对经济收入有重要意义,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酒店、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体育及娱乐业等。据估算,国内外游客数量变化会对泰国经济体系有着深刻影响,即泰国游客每增加一人,就会使GDP增加2,106.7铢;每增加1000人,就会增加22个就业岗位;外国游客每增加一人,就会使GDP增加22,298.4铢;每增加1000人,就会增加231个就业岗位。游客人数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表明,外国游客数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本国游客数量变化影响的10倍。

从这些初步数据来看,旅游业是低成本、低污染、高收入的重要商品。泰国本身独具优势,自然、艺术、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其独特魅力,是极好的商标和卖点,而泰国人标志性的微笑已然成为泰国招牌,吸引国外旅客再度光临。旅游业是泰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泰国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1999年,前往泰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858万人,给泰国带来了2700亿泰铢的收入,比1998年增加了11.5%。由此可见,旅游业成为泰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二、泰国旅游业的发展计划

世界经济一直上下波动,泰国的出口也受到影响,面临着物价上涨和贸易壁垒问题,以出口产品获取外汇为主的趋势有所下降。但旅游业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在2010年,世界各地超过10亿游客出行旅游,带来超过60亿泰铢的收入,并预计在2020年,世界各地游客数量将增加到16亿人。泰国紧抓机遇,做好准备迎接世界贸易组织所预言的良好契机。为在世界游客中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世界各地游客前往泰国旅游,增加泰国的外汇收入,泰国做了产生实际高效益的计划。旅游业是连接各种行业,如金融、交通运输、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等的链条,泰国在制定旅游计划时,综合考虑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旅游业的服务角度而言,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服务业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二)旅游服务业中的有关活动。

(三)与旅游相关的其他行业。世界贸易组织认为旅游业是12大服务业中的一项,与其他行业对比,旅游业与开发国外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还应考虑到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泰国的旅游业国际市场发展战略:

1.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泰国设立了国家旅游局,并在各府建立旅游开发促进委员会,形成自上而下的监控系统。国家在做国民与社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业列为计划发展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泰国知名度,打造泰国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赴泰旅游

自1991年以来,泰国每年都花4000万美元用于海外宣传,制作大量各种语言版本的精美的旅游宣传册、幻灯片和视频,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进行宣传,并通过与各国家和地区的旅行社合作,招揽了大量海外游客。

3.将旅游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泰国旅游业发展有景点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景点承载力与日益增加的游客数量相矛盾等问题,在全世界掀起“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泰国也越来越注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景点的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

4.泰国重点发展以下四类旅游产品

(1)沙滩、海滩,如:芭提雅、普吉岛、攀牙岛、甲米府、苏梅岛、华欣。

(2)自然园林、山林,如:清迈府、北碧府、碧武里府。

(3)历史文化,如:曼谷、清迈府、清莱府、素可泰府、碧武里府。

(4)独特兴趣,如:购物、美食、运动等。

旅游业已成为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2008年末,泰国取得亚洲地区市场份额增长10%的成绩,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泰国旅游业市场营销策略符合目标群体的行为、兴趣、目的和爱好,将商业、旅游点和游客紧密联系起来,为游客联系业务和找到与业务或景点相关资讯,提供了便利的通讯渠道,如:通过网站服务平台预订房间,快速接听或回复电话,游客在景点旅游期间可随时寻求帮助,得到细致入微的关照等,旅游点表现出的真诚和用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为了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期望的愉快,规定游客人数必须在景点的承接能力及服务能力之内。泰国建立了包括游客各种重要资料的信息数据库,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旅游表现、特殊需求、兴趣爱好、饮食喜好等,数据库不断调整更新,将游客信息详细化,为泰国旅游业计划和部署提供了参照,有利于与游客建立长久联系。

泰国旅游业发展对泰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增加了外汇收入,为各地从事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刺激了生产,同时促进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艺术和风俗的保护和发展,以及对地区、地方的技术,如:道路、电力、自来水、通讯等方面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泰国旅游业发展为加强主客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做了贡献,正如联合国发出的口号:“旅游是和平的媒介。”

参考文献]

[1]泰国政府官网.http: //thaigov.go.th.

[2]泰国旅游网.http://thai.tourismthailand.org.

[3]泰国旅游局官网.http: //tat.or.th.

篇10

关键词:手机报困境对策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