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格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格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Abstract: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s an emerging course. The choose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e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teaching is still imperfect .As the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ing results is not obvious, the reform of the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r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of the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spectively from how to choose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focu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feasible alternative of the reform of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practice proves that this mea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improve of teaching quality .

Keywords: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method of instruction

1前言

食品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它的历史还很短,而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体系更是十分不完善。在食品专业教学初期,我们并没有食品专业专用的教材,所以很多明明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却选用了化工专业或是生物专业通用的教材。食品工程原理一课在教学初期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选用的就是化工原理教材,这本教材完全没有体现食品专业的专业性,无法满足食品专业的教学需求,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根据高等院校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以往食品专业的“化工原理”课改为专业性较强的“食品工程原理”。并且逐步编写出自己的授课教材,形成了独特的授课体系,制订了适于自己授课的教学大纲。文中

2食品工程原理的重要性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课,侧重于工程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内容包括食品工业单元操作原理,各种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例的重要桥梁,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意识、计算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将之前所学的基础课与之后要学的基础课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食品工程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多,涉及知识广泛,对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要求较高[1]。课程的理论较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2]。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际的经验,因此不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1]。本课程中涉及的设备类型多而且大多结构复杂,操作抽象,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记忆的理论和公式繁多,尤其是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关联式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不得要领。最关键的一点,同时也是此课程特殊性的体现就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缺乏整体认识,不能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没有形成知识脉络。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从内容上似乎都听懂了,但习题不会做或很容易出错。另外在毕业设计时不会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知识进行数值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等。

4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1归纳自己的授课教材

纵观教材,精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把握整体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条理有序的授课体系;整理出清晰地知识脉络及前后知识的相连性,探索出一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思路;不局限于所选的教材,应对多版教材进行研读,分析,综合利用[1]。

(1)正确的教材选定方式是由教务处、专业课授课教师、社会上的专家三者结合到一起。依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统筹考虑,权衡利弊、择优而定[9]。这样既坚持了选定教材的原则性,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充分地发挥专家专业性的特点。这样才能综合出一本具有适用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纳新性的教。

(2)把握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各种公式间都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对各单元操作在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上简化,把复杂的过程简化处理。还要要求学生对单元操作的理解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根据培养的目标、教学的对象和自己院校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要求教材要具有较强的超前性、纳新性,在广博的基础上,深化有所专精的内容。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高等院校的教材与中专、专科的教材要拉开档次,扩大教材的覆盖面,增加教材的疑难点,加深教材的理论性。

4.2创造多样的教学方法

掌握课程特点,抓住知识主线,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2]。可以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善于思考归纳和总结。

(2)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3],食品工程原理是针对食品工程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公式需要依靠因此分析法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等处理方法才能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把教学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

(3)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到某一个单元操作或是某个典型设备的时,以一些实际生产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食品加工工艺应用作为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从而便于学生的深刻理解。

4.3引入现代的教学手段

(1)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动画、视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应注意结合板书,来降低讲课的速度,以是学生能够充分理解。

(2) “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各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单元操作应用,介绍各种设备的操作,结构原理和应用,单纯靠听教师的陈述和板书绘图,同学们难以想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课程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才能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食品工程原理是强调工程原理的,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3)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的优点,其中主要包括[5]:增强感官作用,提高学习效率,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思维的多维化和全方位的多媒体信息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一些问题。同时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还存在这很多矛盾[6],合理选择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媒体效能:

①多媒体的运用,往往减弱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所以应当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理安排教学信息量。

②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当全面的认识到他的利弊。根据高校和教师自身情况和特点的不同,我们应该合理选择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组织结构,合理安排内容。

4.4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要有明确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往往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教学[7]。这种枯燥的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被动,导致学生的每一节食品工程原理课只能是在懵懂的状态下度过,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注重知识的整体综合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1)注重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8],食品工程原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只有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使学生得到并巩固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并且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2)设立单独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而不是将实验课与理论课放在一起,加重实验课的学分比例,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有助于得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在学完本课程后可安排一次实习,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再理解。鼓励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采取适当或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充分发挥实验课相对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敢于对固有的实验流程提出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通过课程整合,提炼教学内容, 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淡化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学科界线,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重组,从而实现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现代化[9]。

(5)学完本课程后安排学生做一些课程设计,一人一题,也可以相互协作,互相讨论。通过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独自搜集资料、方案设计、公式计算、图样表达等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出对所学知识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特殊人才,这些人才应能准确地领会主管工程师的技术意图并熟练地进行技术操作和反馈实施中的技术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并参与改进。能有效地贯彻上级管理层的正确管理意识,能成为连接公司上层与生产、管理、营销一线强固纽带的特色人才。

4.5其他

(1)关爱学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老师应带起到引导、帮助、关爱的作用,与学生做朋友,形成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2)选择合适的例题、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单凭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不足以学好这门课程的,适当的选择一些习题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3)使用合理的评分体系,各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 考试成绩 60%,减少客观题,验证题的比例,增加覆盖面大,知识点综合利用的分析题。平时成绩占10% 包括考勤机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成绩,10%。课程设计成绩10%。

(4)教师是授课的执行者,所以也是教改的执行者,教改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因此教改能否成功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投入的精力。我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10]。

(5)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考,现场教学,增强感性认识之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学习,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的具体情况和程度不同深入讲解。

4结语

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第一职责;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对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和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如果我们实现该教育改革,才能到达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从而验证、巩固和进一步认识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同时还会初步掌握有关单元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教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使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挥优势[8]。新时期对食品工程原理教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着力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慧春,张仲欣.“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25):145,400.

[2] 朱定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61-64.

[3] 翟金兰,童军茂等.在《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7(8):234-246,252.

[4] 宋建国.“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1):135-136.

[5] 古一. 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133-134.

[6] 赵子江,尤枫.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2):43-51.

[7]Nam-Hwa Kang, Learning to teach sience:Personal epistemologies, teaching goals ,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8,24(2):478-498

[8] 陈跃红,王建坤.《机械基础》教改与实践[J].专业教学研究,2005,2:75.

[9] 阮征,曾庆孝,李汴生.现代教育技术在食品专业教改中的应用与发展[J].化工高等教育,2006(1):62-65.

篇2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幼儿 财商教育 培养 理财知识 人的品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6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FQ,及理财商数,继IQ、EQ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重视,财商教育逐渐成为了现代生活、信息时代的必须。而财商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培养。许多欧美国家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商教育体制,如在美国,“财商”知识的教育被称为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一、现状分析,促使幼儿财商教育势在必行

1.现今幼儿家长缺乏财商产生“四大家族”

“由于中国年轻一代缺乏财商,导致了新‘四大家族’的产生。”首先是卡奴族,年轻人拥有多张信用卡,每个月都在卡与卡之间“倒来倒去”;其次是房奴族, 房贷占家庭收入不宜超过50%, 但现在很多年轻家庭超过了50%;第三是月光族,根本存不了钱;第四就是啃老族,花掉父母的养老钱。现在的年轻父母基本是80后的一代,出现的这“四大家族”也足以反应了我国对孩子财商教育的缺乏,那他们的孩子又会如何。可见幼儿的财商教育刻不容缓。

2.如今家长的财商观念成了孩子们成长的羁绊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些家长认为,由于过去自己穷,受够了苦,现在生活好了,手上有钱了,不能让孩子吃苦了,而总是满足孩子们的花钱要求。这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纵容和溺爱,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孩子对钱的价值很模糊,更谈不上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长此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只能是有害而无益。

理财专家认为, 财商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毕竟再多的钱,都有被花光的一天。正确的理财观念必须从小养成,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给他们最有价值的财产。因此,从幼儿开始进行财商教育势在必行。

二、“甜甜圈”原理,象征幼儿财商教育应重视培养内外两方面

“甜甜圈”是孩子们喜爱吃的食物,用它来比喻幼儿的财商教育,形象且直观。甜甜圈很好吃,它是由外面的圆圈与里面的圆孔共同组成的。我们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让孩子学会理财的知识,这就象征着甜甜圈外面的圆圈,我们能看得到物质上的成功,这些都是外在的,却常常忽略人性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诸如谦虚、感恩、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助人为乐及使他人感到快乐等重要的性格特质。孩子不仅要学习外部的知识,还必须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里面的圆孔则是代表人们无法一眼看到的人的品格。

1.“甜甜圈”外面的“圆圈”——理财知识。

这部分是重视培养幼儿关于金钱的知识。认识人民币,知道金钱是怎么来的,培养储蓄好习惯,了解怎样可以赚钱,也懂得如何合理地分配它们。金钱是生活中重要的东西,但却不是生活的全部。金钱或者一切可以用来消费的东西,都是甜甜圈外面的那个圆圈,是培养幼儿财商教育外在的方面。

2.“甜甜圈”里面的“圆孔”——人的品格。

要想得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就不能只重视物质上的成功,还必须培养自己具有优秀的内心。这个内心就是象征甜甜圈里面的“圆孔”——人的品格,比如说谦虚、感恩、尊敬老人及同情弱者,乐于助人都属于一个人的优秀品格。它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而也不能用钱来购买。但唯有具备优良的品格,一个人才能拥有更多,才能感到幸福。

3.“甜甜圈”象征——内外兼得

没有圆孔的甜甜圈就不再是甜甜圈了。同样的道路,缺少优秀品格的人其本质也是空虚的。如果吃掉了外面的圆圈,也就没有里面的圆孔了。也就是说如果财商教育不讲理财,也是虚无的。所以绝不能忽视圆圈,否则圆孔也无法彰显出来,应两者兼备,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东西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三、发掘和培养幼儿甜甜圈的“圆圈”和“圆孔”

1.在日常生活中发掘

善于发现幼儿身边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虽然年龄小,在理财方面缺乏经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这方面良好的品质。比如:有的孩子从来不买零食,教师及时抓住典型,加以表扬,让幼儿看得见,学有所依。这样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圆圈”的学习,发掘了许多“圆孔”的品质,懂得了沟通、分享、感恩等优秀的品格。

2.通过童话故事、游戏活动培养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全部,童话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朋友和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钱的作用和建立起一定的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前途。故事可把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成幼儿能懂的情节。在幼儿园中,区角游戏是一种比较形象的培养幼儿金钱意识的游戏,使幼儿建立了一定的物物交换,货币转换等初步的价值观念。在区角游戏中,幼儿之间还建立了很融洽的合作关系,互帮互助、友好亲和等品格。通过故事的讲述,幼儿还可以表演故事情景,更深刻地体会多种人的品格。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优良的品质就会扎根在幼儿心底。

3.教予父母经营亲情财富

篇4

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即指数学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文化素质品格方面的功能。所谓人的文化素质品格包括:修养、信仰、道德、艺术、风格、认知能力和习惯等等这些都是经后天学习而获得的稳定在人生中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就当前而言,数学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观念日益强化,中小学把数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数学的文化素质品格变成了少数数学哲学家的研究内容,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不能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数学的文化素质品格更不为广大受教育者所了解,20世纪著名数学家R.Courant在其著作《数学是什么》第一版的序言中说:“2000多年来,掌握一种数学知识已被视为每个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数学这种在教育中的传统地位,今天出现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负责。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地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样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认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这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为了卓有成效的进行数学教育而必须具备的一种数学教育理论修养——科学的数学教育观。下面就来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一、先说数学的文化功能

1.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数学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数学动机

新课标指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内容,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轨迹和重要思想。”数学史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数学史上的名题,例如七桥问题、歌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

2.结合课堂教学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治学精神

数学是一门论证科学,其论证的严谨使人诚服,数学的真理性使人坚信不移,数学无声的教育学生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这样一种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在数学演变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数学推理中,更容不得粗心大意,粗枝大叶、敷衍塞责是与数学的严谨性格格不入的,因此数学使人缜密,学习数学可以造就人精神集中,做事认真负责。

有时一个数字、一个运算顺序乃至一个符号的疏忽都可能使结果出错。例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是a元,比另一种少b元,求另一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往往看到“少”就用减法来计算导致错误。

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联想:如果建筑师、设计师、核反应堆的工作人员把有关数据搞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3.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做法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培养思维的习惯和数学的观念

作为信息社会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学习许多数学知识,倒不是因为将来要用到某些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因为它无一例外地需要吸取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科学思想方面给人以启迪。 转贴于

王光明教授在《现代数学教育选讲》中阐述:“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实践数学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包括理解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能在各种情况下辩明数学关系,会逻辑地推理,会解决各种问题,能够用数学方法阅读文献,能够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达数量和逻辑的分析,能够在将来的职业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会数学地看事物,知道什么时候数学地分析有助于解决问题用丰富的数学知识去择业和进一步学习。”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也是当代卓越的大数学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其说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不如说是培养思维的习惯或数学的观念,素质教育作为新型教育价值观,显然加大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数学及数学教育的文化作用已逐渐被人们重视。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学文化教育。它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应该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素养的功能,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所形成的科学素质,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各类科技人员掌握好这一工具;数学教育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使科技人员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开创新领域。这些都体现在数学教育对科技人员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作用上。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之所以能做出巨大的贡献,是因为他们同时具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数学素质。必须准确掌握概念,这会使他们在工作中避免遇事含糊不清或流于空泛的议论。数学中严密的逻辑思维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洞察事物的本质,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中严格、简洁的叙述和论证,会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拖泥带水,避免和减少失误。目的明确、思维清晰、行为准确是各行各业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品质,他们会将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应用在对学习态度中。

二、再说数学的教育价值

1.教学中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几乎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古印度的文明屡受摧残而将要损失殆尽,希腊和罗马也早已失去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惟有中国文明薪火相传,五千年虽有跌宕起伏,但却连绵不绝,从未中断。回顾数学发展史,中国学者为了数学的不断完美呕心沥血,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刘徽与“割圆术”、祖冲之与“圆周率”、李治与“天元术”、秦九韶与“大衍求一术”这些都是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对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新《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3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瑰宝”提到《九章算术》、“孙子定理”这些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2.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格

人的毅力、刻苦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协作共事的作风等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高尚的人的基本品格,都不是天生铸就的,而是后天通过教育、学习、实践培养锻炼逐步形成并完善的,数学对此具有重要功能。

学生在解不太容易的题目的过程中,要克坚攻难,学会了败不馁,学会了赞美微小的进步,学会了等待“机会”,学会了当主要念头(机会)出现后全力以赴。如果一个学生在校里没机会遍尝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决心随着希望与失望、称心与挫折而波动摇摆。当认为解答在眼前时,决心很容易维持;当陷入困境、无计可施时,决心很难维持下去;当推测成为现实,会欢欣鼓舞;当以某种信心所遵循的道路突然受阻时,不免垂头丧气,决心随之动摇。“无望”而“受命”,百折而不挠,称得上意志坚强,受人尊敬和信守职责,才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3.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科的价值

篇5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1、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冒号):“1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1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2、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冒号):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1)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冒号):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冒号):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冒号):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1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冒号):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冒号):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冒号):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1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1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1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4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冒号):艺术教育是1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4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冒号):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1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1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1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3方面内容(冒号):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1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冒号):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冒号):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冒号):教师1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1方面又要像海绵1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1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冒号):“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1”。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1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2)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冒号):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冒号):“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1。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冒号):“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冒号):“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冒号):“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冒号):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冒号):“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1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冒号):“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1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1点“捧着1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冒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冒号):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1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1朝1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1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冒号):“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冒号):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1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1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冒号):“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1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精神;现代课堂观

中图分类号:G623.31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就目前来看,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是英语专业人数偏多导致学科优势不明显,迫使某些学生去学二外或三外。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同时也出现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态度不正确,学习效果不明显等连锁恶性循环。而更为忧心的是大部分教师本身没能正确理解英语教育的内涵,没有建立正确的出发点。最终使学生的专业与就业相脱节。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理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为高校英语教育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但根本的原因,是学科理念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出了问题!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育理念偏重于工具型、实用型,导致学生知识面薄弱,人文视野狭窄的局面,同时给英语教师自身发展带来羁绊。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英语教育是什么?该如何教育?

学科定位与英语教育的人文内涵:学科理念决定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英语教育应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属于人文学科而非实用型、工具型学科。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而是应通过英语来学习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扩大学生人文视野、培养思辨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培养通识型、通用型人才的专业与课堂。

1.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

早在1930-1940年左右清华大学外文系人才培养理念就把通识教育作为根本。梅贻琦先生(1889-1962)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的教学理念。著名的西南联大解放前就开始实行通识教育。奉行的宗旨是“学术自由,和而不同”。课程设置上,几位教授先后或同时开同一门课,如雷海宗、钱穆、同开《中国通史》;闻一多与刘文典同开《庄子》,与游国恩同开《楚辞》,与罗庸都开《唐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授互相听课,相互请益。吴宓听刘文典讲《庄子》;沈有鼎听冯至讲歌德;冯至听朱自清讲古诗;闻一多听沈有鼎讲《周易》等等。正是这样的人文通识教育,才使西南联大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培育出了一代代名师,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人文品格永远灿烂发光。

2.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改革的迫切性

通识教育在欧美众多高等学校及台湾高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定义是:以人为核心的统合教育,是价值与知识统合,感性与理性融合,人文与科学结合,个体与环境共生共荣,将此结果落实在个体身上,使个体获得精神充实与全人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有意义关怀。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相去甚远。表现为课程设置严重失衡,过多强调专业教育,课程功能狭窄等方面。比如,一年级新生必修课大部分是专业课,而“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为考查课,甚至选修课。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各方面能力与认知下降和欠缺,无法科技与人文兼备。由此可见课程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前提是学科树立正确的学科概念。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实践

1.传统课堂观及其弊病

教师讲课;传授知识;教师台上;学生台下;教师解;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课本+板书。此种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无法知晓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一味地照本宣科,课堂成为无效率教学。它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桎梏。

2.现代课堂观以及优势

行中知;先学后教;先输出再输入;学生有知;课堂学堂;学生提问;学生讲解;教学双主;一随众。英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学堂,而非讲堂也非考堂;有丰富的互动是课堂变为交流区,而非知识仓库也非课文解剖室;不仅有师生间的互动,更要有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这点上课堂也是交际所,而非书面练习场也非应试训练场;师生共同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成为生态园,共振区,智慧宝藏和心灵的会话室。抛开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三、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求

人文教育是英语教育的应有内容。但英语教育的人文化又不单纯是英语教育加人文教育,而应该融为一体。基于这一点,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语言技能教学的人文化,激发学生心智空间的拓展,培养其想象力、审美能力,从而提升人生的立意,滋养人文情怀,自觉地对人生境界有一种人文追求,逐渐养成了自己一生的人文品格,有事业心。

相应的,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文修养、文化比较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养

知识结构:所学或从事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情况。合理的知识结构特点:(1)整体性:专精与宏博,本专业与跨专业知识的关系;(2)层次性:基础知识与专深知识;(3)开放性、动态更新。具体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英语文修养;人文修养;跨文化比较意识;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学)。在提高学术业务方面应以中英语文修养为重。它包含: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修辞)艺术的敏感;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敏感;对语言审美意蕴的敏感;教学的人文内容拓展:围绕语言点、课文内容对人文内容的发掘和拓展。

2.英语教师应具有的人文精神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铸就我们的人文品格。但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了这样的修养才有可能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高尚的品格情操,深厚的学养底蕴;其次具备的是精湛的学术知识技能,以及长远的人文意识。

四、结束语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及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应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学科理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来达到自身发展要求,以此达到心智的境界与愉悦。

参考文献

篇7

编者按: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标志是素质学分制。武昌理工学院在创立和践行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素质学分制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集中体现素质学分制研究与探索成果的专著《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一书现已出版。本栏目从本期开始将对该书的部分内容进行连续刊载。

摘 要:本文认为素质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的、最初以潜质形式存在的,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内在的、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的基本特质。素质具有内在性与外显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素质;开发内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理论是素质学分制的理论基石。探讨素质学分制,首先要探讨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构成以及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等一系列基本理论。

一、素质概念

(一)素质定义概述

从词源学上看,素质乃由“素”和“质”构成。许慎《说文解字》云:“素,白致缯也”,《说文解字》“段注:缯之白而细者也”,即素是一种细密的白色生帛,如“素服”,由其引申,素乃标识白色、原先、本来之义;质,《辞海》释:性质,本质,《礼记·乐记》云:“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从素和质的上述含义看,素质一词的本源语义专指“事物的本来性质”,在古汉语中,素质一词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然而人们一般不讲自然物体或生物体的素质,而是专用于人。素质即人的素质,从而将素质一词转为对个体人或一定集合人群特质的界定。因此,素质就是人(集体的或个体的)的根本特质。它既是人类性(人性)的根本特质,也是个体(个性)的根本特质。究竟何谓人的素质,在理论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见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

“素质”首先是一个生理学、医学、心理学概念,是指人通过遗传得到的全部先天状况,即人天赋的一切自然条件或属性,是生而有之、先天赋予的东西。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米尔诺夫等主编的《心理学》对素质的定义是:“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些能力的。天生的东西只能是机体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其中具有最大意义的是神经系统、脑的特点。这些形成人们之间的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叫做素质。”又如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素质理解为:“一般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例如,有的人听力发育得较好,可以认为其音乐素质较好”。潘菽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提出:“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林传鼎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也有类似的表述:“素质通常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以上定义的特点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

素质又是一个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诸如“人口素质”、“民族素质”、“军人素质”、“教师素质”、“职工素质”、“干部素质”等词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质”概念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并被引申到教育领域。从教育学意义上讲,“素质”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广义概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指出:“素质,是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是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周远清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可见,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综合了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属性和后天养成的基本特质,是人的先天特性与后天特性的统一。

《辞海》认为,素质即:“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③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素质之义有三:①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③心理学术语,专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上的先天特点。从《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来看,素质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素质具有先天特征;二是素质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对素质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也即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特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强调先天遗传。虽然先天遗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但遗传因素的提高主要是一个优生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尽管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通过长期社会文化沉淀,可以实现社会遗传,但通过对个体的教育改善人的遗传因素是不可能的。因此,狭义的素质概念不具有教育上的适应性。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即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泛指先天的生理特征与后天开发的一系列稳定的基本特质的有机结合,更强调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基本特质。显然,广义的素质概念是包含狭义的素质概念在内的,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质,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正因为强调后天素质的养成和习得,广义的素质概念就有了教育上的适用性。

(二)素质概念新解

通过上述对素质概念的探寻和梳理,笔者认为,素质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的、最初以潜质形式存在的,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内在的、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的基本特质。

对素质的最基本内涵,有必要作进一步阐述。

素质是人的内在特质,“内在性”是其本质特征。素质与人不可分离,素质必定是人的素质;离开了人,无素质可言。人类特有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文明成果,只有被主体接受、吸收、消化、掌握、运用,即内化为主体自身组成部分的才是其素质;凡是没有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以外在形式存在的包括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都不是主体的素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均可以以抽象或具体的形式脱离主体人独立存在。因此,只有通过对主体潜质的开发,内化为其身心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且能持久地发挥作用的基本特质才是素质。素质是人的根本特质,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它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A比B的身体状况好,是由A比B的身体素质好决定的;B比A的学问高,是由B比A的知识素质高决定的。

素质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后天开发内化为根本,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开发内化的统一。人的素质源于先天遗传而得的生理、心理基础,表现为人的诸多潜质。这些遗传因素或潜质为后天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后天开发的基础。例如人的大脑是人智力发展的基础,生来大脑健全的人都存在智力上的巨大潜质。而在某一方面存有生理缺陷的人,就没有与之相应的素质基础,如生来双眼失明的人就难以开发其在绘画方面的潜质。同时,人的先天遗传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为潜质的千差万别。对不同的人及其不同的潜质进行开发,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体。

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开发内化。这里的开发内化特指发掘人的先天潜质,通过环境同化、系统学习、系统训练、自我修炼、积极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人的素质的过程。素质不开发就只能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再好的潜质,倘若不开发,久而久之也会慢慢地退化甚至消失,如众所周知的“狼孩”① 就是如此。只有对潜质进行开发,以内化的方式将外在资源“摄入”、“消化”并与个体潜质“化合”而形成内在的稳固特质,才算得上真正形成和发展了某种素质。比如体育比赛的冠军是在先天良好的体能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开发内化培养出来的。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内化”是素质形成的标志。

素质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人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反映。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总是本质的反映。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它决定了人的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换句话说,人的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都是由内在的素质决定的。比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很好,就很少生病;一个人经常生病,则反映其身体素质差。人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反映。可以通过观察、审视人的外在表现间接地认识、测评、把握其素质。正是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微”,我们能够知晓和评判一个人的素质高低。

二、素质的基本特征

素质有诸多特征,笔者主要揭示四个基本的特征。

(一)内在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素质是人在自身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开发内化形成的内在特质。素质内在性的载体是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主体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等,均以其特定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为载体。正所谓“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素质的内在性决定了素质不能直接测评。

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决定和影响着人的外在表现。素质总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显现出来。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外化形式,这种外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是通过外在表现,我们能够知晓和评判一个人的素质高低,能够间接测评人的素质。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素质外显的途径、桥梁和载体。人们通常所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其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素质只有通过一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显现出来,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正是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的内在素质才以丰富多彩的外在表征表现出来。

(二)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首先,由于素质具有先天性基础,表现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潜质,所以它具有稳定性。比如一个人的先天身体潜质很好,没有特殊情况它不可能很快变坏。其次,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其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素质之所以稳定,则是由于它在主体身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稳固结构,即解剖的生理结构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素质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它是我们识别素质,测评素质,预测人的思想行为倾向的前提。

然而,素质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人的素质可通过后天开发内化而改变和发展。随着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力的增强,随着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加强,其素质水平必然会相应地提高。因此,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发展形成的,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扩展、深化、延伸。这就是素质的发展性。素质的这种发展,是以原有的或本来的潜质为基础,通过对潜质的不断开发内化、逐步积累实现的。正是在量的积聚与质的飞跃中,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静态与动态的相互交织之中得以实现。

(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素质的自然性是指素质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人的潜质来自于遗传,其内容主要是生理上的特点和机能,一般称之为先天潜质。这种潜质具有直接传递性,是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子女的。生命个体一旦形成,其素质的自然性就存在了。它是素质得以依附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和心理基础,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条件和基础,为人的素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开发内化,也得以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为载体。经过后天开发内化形成的素质,表现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结构,也具有自然性。

素质的社会性是指人的素质因其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与发展而带有的人类社会的属性。人的先天潜质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表现为社会性。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都是社会性的产物。

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人的素质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而且表现在自然性是人的素质的载体,社会性是人的素质的内容。

(四)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由于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开发内化的差异,必然在不同个体中表现出个体素质的差异。如A的整体素质较高,B的整体素质较差;又如A的思想素质很好,文化素质欠佳。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素质完全一样的人。

篇8

关键词:宋元文人画教育思想审美倾向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简言之,即指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创作的画。士人画的概念提出于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①先秦以来统治者把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东坡根据画家不同的社会身份,把画分为士人画和画工画,肯定士人画,贬低画工画,因为画工画只取行状物,侧重物表,而士人画取其意气,别有一番气韵意境。由此可知,士人画是文人士大夫在政事诗书文之余而从事的一种雅好。文人画在元宋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文人画教育思想也具有了其特有的审美倾向。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文字为载体的诗文成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因文字书写而形成的书法艺术也随之视为上等之艺,而画与阴阳、卜、噬、工巧、造食、音声、天文同属伎术者之地位,也被文人所轻视。如唐阎立本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颇及侪流,唯以丹青见识,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②韩传云:“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③五代荆浩云:“画者,画也。”④宋代绘画艺术的自律性逐渐成熟,文人抵挡不住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但又见于传统观念对绘画的歧视,故特把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分开来。文人画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绘画教育呈官方绘画教育、民间绘画教育、文人画教育三重分野,三个层面各具独特的教育特色,又相互影响。特别是文人画教育思想中有着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下文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形似之外求其画

绘画基本的功能是存形状物和教化。民间画工重粉本师授,宫廷画工重状貌写生。宋代文人不甘于画单纯存形状物的匠技之工,而追求“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审美倾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雅正是文人所标举的风格。张彦远此话正投合了宋文人的审美心理,故取之作为文人画的理论依据。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⑤道出了画更重要的是在形似之外的意。东坡观王维吴道子画壁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象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欧阳修《题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明确了轻画形重画意的主张。沈括亦曾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⑦倪云林云:“仆之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题自画墨竹又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子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⑧他以自己的亲身创作体会,揭示出文人画重意气不重形似的审美倾向。由此可看出,无论文人画创作还是画理鉴赏,皆追求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气,这种审美倾向成为文人画教育的重要的思想。

二、气韵非师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有“论气韵非师”一节,曰:“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人品即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已,生动不得不至。”此言气韵非能师授,而在乎人品才情,这就要求画家人品胸襟的蒙养、诗书画的才情、广游河山的阅历,及追求风神超迈、志趣高雅的气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文人画家重要的修养方式。文人画家有了这种品格和胸襟才能创作出文人画特有的气韵格调。宋元文人画家莫不饱学博识。如苏轼文名盖世,自不待言。文同以学名世,操蕴高洁,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其墨竹开一代风气。李公麟,好古博学,雅善画,尤写人物为精。米芾博记洽闻,诗文甚丰,任书画学博士。赵孟坚修雅博识,善水墨白描梅兰水仙。王庭筠当时已有三绝诗书画之誉,这些文人画家都有深厚的文识修养,高远的胸襟境界,盘横山川,游心艺林,其画自有神韵妙境。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结为山水传神矣。”这正指出了气韵非师思想的内涵,也是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明人姜绍书《无言诗史》评倪瓒云:“善画枯木竹石及山水小幅,气韵萧远,识者谓云林胸次冰雪云烟,相为出没,笔端固自胜绝,良不虚也。”文人画品格萧散闲远,笔韵高简,此正是气韵非师,乃个人修养所至的结果。

三、诗书入画

南宋邓椿《画继》云:“画者,文之极也。”此言诗画二事,其理一也。王维《蓝田烟雨图》东坡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董其昌《画旨》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尊王维为文人画之祖,在于其以诗境入画,致使画境高远。诗画有异形同工之妙,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成为文人画立意造境的文化依托。宋徽宗立国子监画学,以古人诗句命题考试学生作画,又自徽宗开画上题诗句先河后,文人画家凡画必题诗,这逐渐成为文人画形式的独特之处。宋文人画家以书法入画,精研绘画用笔与书法用法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不同于描画的写法,建立文人画写意的概念,援书入画,才真正越过以状造形的阶段,进入了笔墨语言。

书法的修习成为人物画家的必修课。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辍》云:“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文人画把书法的用笔融入绘画中,丰富了绘画的语言。诗书入画从立意取境,从意象两端构筑文人画特殊的气质。东坡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书入画成为文人画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诗的意境,书的劲势,画的形制统一于画面,诗书画互补互衬,此成为文人画教育思想的审美倾向之一。

宋元文人画教育思想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注释:

①宋人评画.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23页.

②旧唐书卷七七

③旧唐书卷一二九

④荆浩.笔法记.

⑤东坡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⑥东坡集卷二凤翔八观.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27-02

【作者简介】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13)所长,国家督学。

毋庸置疑,核心素养必将引领课程改革,以至整个教育改革。不过,我又认为,这样的引领首先是对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召唤,是对校长和教师的召唤,召唤我们关注、研究并积极行动,实施这一主题。核心素养是个科学的结构,充满着召唤性,它是个召唤性结构;又充满着挑战性,它又是个挑战性结构。面对核心素养,我们应有的态度就是对召唤和挑战作出积极的应答。

显然,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长调研以及校长们的实践是一种积极的应答,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和清晰的回答,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启发之一: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既熟悉又陌生,显现着研究和落实的张力,我们应亲近它、研究它。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概念,无疑是新的,不过,它并不神秘。核心素养原本就存活在人的心理、文化结构中,原本就存活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中,原本就存活于教育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试想,人之所以生活到今天,学生之所以一步步走来,学习、生活,成人、成才,不都是核心素养在起作用吗?过去,对它没认识到,没有发现它,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所以,核心素养不神秘,我们应当认可它,亲近它,与它为伴,让自己成长得更好。但是,这一概念又是新的,我们又颇有陌生感。它存在着,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认识它了、发现它了。对核心素养的陌生感,让我们充满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正是因为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才使得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既有张力,又充溢着魅力。

我还应进一步认识到,大凡一个概念的提出,必然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虽然,核心素养原本就存活着,但它的提出,让我们的意识更强烈,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行动更自觉、更坚定,也更科学更有计划。这样应答的意义不可小视。 启发之二:对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校本化的理解和表达,努力形成学校实施的特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然是关于学生的,其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主要发生在学校里,学校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孕育地、孵化器、加油站,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重任在学校。学校该作出什么样的应答?长三角地区校长的应答是积极的、鲜明的,归结起来就是:对于核心素养要有校本化的理解和校本化的表达,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才能寻找到落地的力量、途径、方式等,也才能形成学校实施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具有校本特点的模式,避免教育同质化现象的发生。

首先,大家认为学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安徽省合肥六中的校长封安保说:“雾里看花不如稳定前行”,要“卷起裤腿趟水过河”。“雾里看花”只是一种心理描述。核心素养并不是一片雾,它很清晰,但真正了解、准确把握仍然是个过程,现实中“雾里看花”的现象是存在的。“稳定前行”“趟水过河”则是一种决心、信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核心素养的实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才能深刻认知和把握核心素养。当下,我们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其次,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是一个对学校办学与教育核心理念再梳理、再提升的过程。上海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说得特别好,“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以国家意志、学校传统和时代使命等角度思考如何奠定学生健全人格和基本公民素养的基础,如何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准备。我们以文化为引领,对学校目标进行再提炼;以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学校课程变革,突出多样化和选择性,对学校课程进行再设计;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对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再提炼”“再设计”“有效整合”“深度开发”,正是校本化表达和校本化的实施任务。因此,学校完全没有必要再搞一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确的做法是,在核心素养“国家标准”下,彰显学校的个性特点,形成学校实施特色。

再次,以核心素养引领,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换个角度看,实施、落实核心素养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意味着要在文化上进步,培育学生的文化人格、精神品格。大同中学的“以有形文化为基,志存高远铸品格”,是一种文化情境下学生人格长城的筑成。这是大同中学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深刻启示我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丰富的、生动的文化氛围。

启发之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要着力培养,让中国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走得更远。

篇10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