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在现行的《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何谓“科学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与科学工作者相类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困难和乐趣,领悟科学的方法和思想。
二、科学探究有何价值
1. 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独立而又持久的探索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最好的动力源,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丧失,使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有所创新的心理品质得以保留甚至发展。
2. 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简化了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和体验。
3. 有利于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科学探究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探讨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4. 有利于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探究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种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地位,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打破了学科教育的界限,让学生在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有助于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便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直观的事实和亲身的经历更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师如何适应科学探究的教育方式
教师要改变知识持有者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探究,体会学生探究的乐趣。在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索“新领域”。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着一样的好奇之心和渴求之欲,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而应对学生点滴的成功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和学生探究同趣,与学生成功同乐。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习的思维策略,引导、启发并呈现给学生。教育中的思维策略就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如果那样或这样,会怎么样”等思维方式。如探究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如下的探讨:
教师:当你躺在浴缸里时,你自己有何感觉?浴缸里的水面有何变化?
学生:人感觉变轻了,水面升高了。
教师:你能将两者联系起来,提出一个探究浮力的问题吗?(引导各小组的学生讨论)
学生: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位升高是因为人体排开了一部分水,我想知道人排开水越多时,人受到的浮力是否越大?
教师:你认为浮力跟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哪个量有直接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有关。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两者都是力,可能有关。
教师:你有判断的依据吗?
学生:没有。
教师:没有依据的判断是假说,假说正确与否要靠实验来检验它。你认为这个实验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存在哪些困难?
学生:需要测量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只要测出体积,便可算出质量和重力,浮力可以直接用测力记测
量,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量,困难是怎样测量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
四、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科学的核心是探索,而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与实验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 挖掘实验中的史实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引导学生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时,可以介绍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研究经历,他的实验和推理方法会给学生更多的启示。
2. 因地制宜,合理思考,改变实验条件,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实验很典型,但在实验方法、结论等方面有着现成性和封闭性的缺点,因而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合理思考,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探究的教学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模式,提高学生运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水平。如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就可以这样实施:
(1)向学生提问: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作出假设: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粗细等因素有关。(作出假设)
(3)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与某一因素之间的关系呢?(制定计划)
(4)给学生提供方案中所需的器材,与学生一起实验,在电路中分别使用不同材料、长度、粗细的导线,观察并纪录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并强调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实施实验并收集数据)
篇2
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情况,直接关系着他们之后的物理学习效率。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在这一时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成为物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与物理问题的发现者。然而,许多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足,让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关注物理学习兴趣问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利用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中的教学氛围。目前,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仍然重视成绩,重视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无论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多么积极,多认真的思考,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被教师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成绩限制住,长期下去,物理学习的兴趣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
2.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大多数教师将课本物理知识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中,利用全部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分析题型,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掌握每一种物理题型的解题方法,分类做题。这样死板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形成,更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心情,不利于物理学习兴趣的形成。
3.学生物理认知片面
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看法,影响着其物理学习心理。目前,许多初中学生的学习观不尽正确。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认为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附属品。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知停留在学习,拿高分的水平。学生没有认识到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性质,也没有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内心对于物理知识的渴望度明显不高。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兴趣引导手段
要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更新自己的物理学习观,更认识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促进学生进步。
1.平等热情地对待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调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热情,以及对于他们的喜爱。无论是物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都要平等相待,给学生带去快乐。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课堂氛围才能更加融洽。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心情愉悦,就会乐于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就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表现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
比如在讲解《光的反射》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物理知识,更要给学生机会去观察物理现象,并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物理学习对于其个人生活的影响。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的定义,从教室内到校园内,到生活去寻找相对应的物理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动脑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要给学困生一些机会,在课堂中发言,给予他们更多的物理学习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2.加强物理模型制作
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不能自主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有部分学生抱怨物理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远,他们无法深入理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材的许多章节有所改革,像“小制作”与“科学窗”这些版块的出现,让物理知识与实际有了更多的结合起来。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在课堂中单纯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做题,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物理知识,纠正自己的思维错误。让初中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且有意义的教学用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现代顺风耳――电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制作简单的纸杯电话。利用纸杯电话的制作与使用做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通讯工具的变化,从简单的纸杯过渡到对电话的认识上,促进学生牧师学习兴趣的提升。
3.关注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而实验是验证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实验作为一种手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实验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较强。能够利用没有接触过的实验器材设计与操作实验,会大大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就感,也能够极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讲解《串联和并联》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合作完成一个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制作,在电学实验中体会电学知识的神奇。通过实验,学生观察与分析物理现象,自主获得物理知识,有利于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传统物理学科教育比较重视对物理知识的传授与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物理学科蕴含的人文价值发掘不够,割裂了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难以充分体会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人性之美,在出了校门之后,也难以充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行的今天,新课改日益深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并融入人文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结合人教版物理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可行。
一、利用物理学知识来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知识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值得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掘并应用。
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实践基础便是物理学。从电磁场、引力场的客观存在可以阐述场的物质性,从物态变化可以阐述量变质变作用的哲理,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可以深化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多样性的理解。在讲到这些地方时,教师可以适当延伸知识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来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中蕴含的哲学法则的理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辩证思维考虑问题,进而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观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传授学科知识与培养实验能力,更应充分利用物理学中的人文因素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及学习同他人和谐相处的优良品质,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观。
比如,在教学“声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乐音”“噪音”的差别及对他人的影响,让学生从自我做起提高个人修养,避免成为他人的“噪声源”。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小调查活动,了解居民区常见噪声来源及对居民的危害,鼓励学生思考降低噪音污染的方法并宣传推广。学完“电磁波”后,可以鼓励学生研究身边存在的电磁污染情况,了解电磁污染的成因及影响;学完“电路知识”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电能节约的有效方法,为创建节约型社会添砖加瓦。总之,要鼓励学生全面认识科学的作用,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观念,培养历史责任感与道德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美感
物理学中蕴含的美学原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中的科学之美,对学生养成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物理学认为,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及原子学等多个丰富多彩的分支,各个分支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结构之美。物理模型的表现简单明了,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表达准确简练,这些体现了科学的简洁之美。光学试验中的五彩缤纷,电学试验中的新奇巧妙,无不显现出科学的自然之美。而物像对称、引力斥力、运动静止、反射折射还有电磁光三位一体的相互关系等,都体现出了物理理论的对称与统一之美。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多用审美眼光来引导学生感知美的意境,接受美学的熏陶与感染。这样,学生将物理课堂作为美的象征去探讨与追求,不会再普遍赶到枯燥与乏味。
4.培养学生端正的科学态度与坚持真理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重要原理、重大发现都是借助实践与认识的相互推动来提出与发展的。在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端正的科学态度与对真理的坚持精神。要求他们务实设计实验方案,严谨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科间渗透来融合人文素养教育。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光线现象,“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力学原理等等。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魅力时,也能更为深刻地感知到自然与科学的内在关联。利用这些人文因素,不仅能增加授课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还能大大提高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物理史来渗透人文教育
在物理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富有教育及启发意义的人文教育素材,值得教师认真挖掘。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可以适当延伸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灿烂的科学成就,比如,四大发明、石拱桥、回音壁等等,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物理史中还有许多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生动事例,比如,三钱、邓稼先、居里夫人等感人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辈物理学家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操,进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2.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协作精神
物理史中有很多前辈物理学家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试用了七千种材料、发明蓄电池做了五万次实验,法拉第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案发现电磁感应原理。而现代科学发展的难度与规模更是今非昔比,科学探索更需要知难而进、通力协作。教学中可以用物理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与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与科学过程的理解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培养新时期的素质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教育教学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对新课标提出的这一理念造成一定的阻碍,只有优化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将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一、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中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存在,它贯穿于生活的点滴之中。教科书上面写的都只是理论知识,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升学、学校办学资金等的影响,目前的物理教学现实是老师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只是照着教科书以口述的形式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就是“死知识”而无法将之灵活运用于现实中,由此,物理学习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否则,教师就无法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这一重要学科。
2、初中物理不被重视。在学生心目中,初中所有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其他学科的重视程度往往较低,包括物理学科,其中考分值为70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所付出的努力远低于三大主科。好在物理这一学科是高中理科学生必学的一门学科,和数学有这密切的联系才不至于被抛弃。
3、缺乏物理实验及实验设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关键因素之一是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加强对物理现象理解,提高创新能力和物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物理新课改中非常注重物理过程与方法探究,理论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结合。但是,有些老师由于安全性、怕麻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观念不足,忽视实验教学等原因,对于应该走进实验室的内容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设备不全,不完善而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初中最为明显,实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物理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要求,很多地区,教师在实验课程之前要花费大力气才能准备好教学仪器和实验器材,这样就为实验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4、初中物理课程课时少。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二者矛盾突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学校的物理课时根据教育局颁布的课时标准来制定,而教育局颁布的物理课时标准普遍存在课时偏少的问题。教育局颁布的课时标准并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但是很多学校盲目执行也是造成物理课时过少的原因之一。例如九年级每周3节物理课,八年级是每周2节物理课,而教材内容却非常多,很多教师反映没办法按照进度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很多学校反映,初中物理教学三年级至少要有70个课时才能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此外物理每周的课时少,但是人均教学班数数量却增大,因此造成物理老师在每个班进行辅导的时间短,作业批改和讲解的工作量加大,导致了老师和学生交流机会的减少,这样也就为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课外辅导的机会减少,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师不再是“克隆者”。教师不再是克隆教材的克隆者,而是创新者,以往教师就是守着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简单地重复教给学生,就像教材的克隆者一样。新课标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不能就一本教材简单地复制,而需要扩展内容,依据着教材,但是并不拘泥于教材,要创新授课方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初中物理学科一直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很多学生由于初中物理没学好,高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影响高考成绩。教师、学校应当加大物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家长和学生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初中物理学科跟高中物理学科关系紧密相连。教师应该从生动的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兴趣做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学好物理、重视物理。
3、增加实验课和户外实习。增加课堂试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这样,一方面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真正领会素质教育的含义,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4、针对初中物理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课时数量和内容矛盾突出的问题,综合各种措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破课时少的局限。首先,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物理课时,不能盲目的执行上级对课时的规定。其次,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老师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分享。师生交流主要是老师加强对学生课后的指导和辅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生交流也就是形成互帮互助小组,优化配置和整合学生资源,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此外,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初中学生认识到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物理规律,从而形成适应学生自己的不同物理学习方法,养成物理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与众多学科一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进步,当然,更需要结合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新宽.浅谈初中物理实践探究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6期
篇5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物质构成,以及各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物体运动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8世纪人类就开始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了;说它年轻,是因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已。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15世纪,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物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物理学严格上说来,还不能称之为“学科”。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物理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例如在西方,物理学就包含在自然哲学之中,而在中国,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一些自然现象,并对很多自然现象有了一些科学的认识,但更多的学者把一些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同人文社会的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其中,“天人合一”的观点的出现就是重要的佐证。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一般都包含在哲学之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进入十六世纪以后,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这个时期是经典物理学的发展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物理学开始与哲学分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物理学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现代物理学时期,相较于以前,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领域大大扩展了,并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的速度都直接受到物理学发展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物理学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未来主人的初中生,又该怎样面对这一新鲜而又重要的学科呢,学习物理对于初中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二、物理学对于初中生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对于中学时期的其它学科,物理学往往与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过物理的学生往往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物理现象,例如,为什么筷子放到盛满水的杯子里看上去像断成两截?学习了物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原理。还有,为什么钉子要设计得又尖又细?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知道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物理知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很多都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习惯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想要通过探索,来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科学,物理学中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通过各种物理实验来完成的,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就成为了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反感,而对一些新鲜的授课方式,如课堂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经常组织物理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习物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在很多人的眼中,物理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一方面是由于物理学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物理对于思维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学习物理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物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模型化的思维能力。所谓模型化的思维能力,简单说来,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对它进行科学的简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原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进行其它方面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物理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也可能达到同样的结果。同样道理,同样的问题,如果思考的角度不同,或者是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发散性思维具有灵活、广阔的特点,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个体在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时候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最后,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由于常常都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去验证一些原理,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验证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下任何结论的时候,都会思考有没有可能先用实验去验证之前的结论,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大地提高成功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学习物理的方法
初中物理学作为初中时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物理难学,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要想帮助学生啃下这块难啃的骨头,科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篇6
关键词:绪论 教学 兴趣 实验
一堂好的绪论课将为该课程教与学的顺利展开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的发展。对于这一点,不管是有经验的物理教师还是在物理方面学有所成的学生都深有体会,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影响到那些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将来对事业的选择。因此,如何成功的上好这堂绪论课,对以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在探索和实施绪论课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绪论课上应让学生正确认识物理这门学科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等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这堂课。例如:“打雷下雨时,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有没有雷公电母之说呢?对于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无法解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的回顾小学自然课本所涉及的与声、光有关的物理知识。有的学生觉得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现在老师又重复原来学过的知识,就好像是“炒剩饭”,感觉了无生趣,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明,这些实验和问题确实都是小学我们已学过或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对这些知识又会有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所以说,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并利用掌握的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简单回顾一下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的其他物理知识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情境,感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物理知识,用到物理知识。这对学生消除初学物理时对物理学的恐惧感和心理障碍大有帮助,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绪论课上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学科结构
在上绪论课时,可以把本册书的目录浏览一遍,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到所谓的许多新问题并不完全是新的,它只不过是结构原理的变形罢了。因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质是一致的。所以上课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去了解并初步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他们对物理学内容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浏览一遍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初中物理研究的很多现象都是小学自然课上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尽可能的使学生将初中物理内容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物理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如:为什么鸟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是因为鸟的爪子是绝缘的吗?有的学生可能知道是因为鸟站在一根线上,可如果这只鸟站在一根线上而去用嘴啄另外一根线,此时鸟还是安全的吗?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小学自然上的难点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得以成功的喜悦,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物理,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了初中物理电现象的基本内容。在对小学自然中的物理内容归类、扩展、升华的过程中,教师再充分利用初中物理教材优势,不失时机地引入物理课本中部分有趣的演示实验或课后小实验,如“纸杯烧水”、“光的色散”等。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物理知识是有趣的。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物理研究内容和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内容本身的兴趣和对物理课学习的自信心。
要学好物理,一定要重视观察和实验,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观察,如何做好实验。同时,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绪论课上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绪论课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虽然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又是一门系统严密的学科,因此上绪论课应时充分利用小学自然课上的物理知识做桥梁,既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了条件,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同时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绪论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不应只是单纯的说教和演示实验,还要从小学自然、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内在联系,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让学生对曾学过的科学进行一个清楚的分支解析,更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做个好的铺垫。以上是本人对初中物理绪论课教学方案所作的初步探讨和尝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物理引言课中的素质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篇7
一、融STEAM理念于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在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中,将STEAM理念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组织项目活动,运用数学、科学知识,融入审美要求,借助信息技术达成最终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实验生活化,实践关键能力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性质的品质,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认为,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必要且可行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通过物理实验的现象、效果可体现物质本来的样貌。当前,一些视频、软件、平台等确实解决了不少实际无法操作或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但有些违背了自然规律(缺乏真实可靠性),如光传播到界面只存在折射等。笔者专注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引导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基础,结合生活情境将真实的物理实验应用到实践中。以“光的折射”为例,光路斜射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偏折,而由此引发的“潭清疑水浅”“鱼叉扠鱼”等活动可直接让学生通过项目实验完成。这样既能呈现物理实验生活化的真实性,又能展示物理现象的客观性——突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中的地位。(二)融合STEAM生活化理念,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笔者根据STEAM理念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色和本质,针对某个或者多个问题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的能力。中学物理STEAM教学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都存在交集[3]。根据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初中学生已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实验教学让抽象的物理规律变得具体,组织STEAM项目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培养协同创新能力。现在一些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主动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应该变得“新潮”“时尚”,积极探究如何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STEAM教学不仅可以整合学科知识,综合所有能为初中物理学科所用的知识,而且能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学生审辨式思维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STEAM教学与传统的探究教学共同之处是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动探究,不同之处是STEAM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知识,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有策略性地培养小组合作创新能力[4]。因此,笔者主张借助STEAM理念开展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三)开展项目式教学,突解疑难问题。以项目式教学的模式践行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方法。教师设计并实施完整的项目活动,将生活化实践教学提升到新高度,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教师开展初中物理实验项目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审辨式思维与创新生活化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化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生活化实践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二、用STEAM理论指导项目实践,革新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育不能局限于向学生简单传授物理学知识和试验技能,更应立足于育人,着眼于人文精神与思想道德的培养。而这恰恰是传统物理学科教育的短板。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着重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与途径,以供实践与研究参考。
一、利用物理史来渗透人文教育
在物理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富有教育及启发意义的人文教育素材,值得教师认真挖掘。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可以适当延伸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灿烂的科学成就,比如,四大发明、石拱桥、回音壁等等,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物理史中还有许多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生动事例,比如,三钱、邓稼先、居里夫人等感人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辈物理学家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操,进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2.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协作精神
物理史中有很多前辈物理学家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试用了七千种材料、发明蓄电池做了五万次实验,法拉第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案发现电磁感应原理。而现代科学发展的难度与规模更是今非昔比,科学探索更需要知难而进、通力协作。教学中可以用物理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与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与科学过程的理解
物理学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物理基本规律也是在不停地探索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通过嵌入介绍物理史,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试验方法的探索并非像教材上那样规整、完全,而是有着艰难的发现与整理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考察已经了解与掌握了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强化对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理解。 好的阐释作用。
二、更新教学观念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观念。在中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任务,任何学科都要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水平,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观念,真正认识到在理科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做到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渗透人文教育,并以人文教育为导向,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实现二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推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三、发掘教育资源
教师在解决了教学观念问题后,就要努力挖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各栏目中关于科技成果、物理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介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二号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我国秦山核电站”等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介绍我国在科技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要充分挖掘与运用这类素材,有机渗透人文教育。如在“能量与能源”中,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有利于培养节约能源的良好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关注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思考如何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道理。初步让学生懂得科学能否造福于人类,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道理。
四、加强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抓好实验教学,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深化。抓好实验教学,也是落实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理性,就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问题,追求真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习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主动获取和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良好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就是当前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物理实验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育的人文教育水平,必须大力抓好实验教学。这不仅是抓好物理学科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人文教育水平的重要要求。
五、利用物理教材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康、安全、环保、经济效益、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意识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月.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篇10
一、研究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搞好初中、高中教学衔接
学生对高中物理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主要为:初、高中物理知识本身难度和要求相差太大。初中物理多为定性地介绍物理知识和简单的物理规律,多以介绍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而要求也只是了解并会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能进行简单计算。而高中物理强调的是:加强物理的基础教学,把那些最重要、最基础的物理主干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时地有所更新。同时,还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两者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存在相当大的梯度。再者,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较高要求。高中物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但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衔接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都一时难以改变过来,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难以跟上。根据《标准》编写的物理教材的安排是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我们如果在教学中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顾教材规定的教学进度,自然会让学生跟不上,从而使部分学生对高中物理产生畏难的情绪。
作为高一物理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我们可以跟初中的物理教师搞物理教学研究活动,提倡在初中阶段就要有意识地注意高中阶段物理的教学方法。如适当教给学生掌握、运用研究物理的思维方式,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向学生适当渗透处理复杂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等。在能力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等。最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习惯到了高中肯定是不行的。
当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在高一的开始阶段,物理教学应放慢进度,降低难度,以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等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后,再适当地加快教学的进度。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技巧,并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够为高二、高三和以后继续学习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物理实验和习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以便增强物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另外,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习题训练是一个有效的环节。如学习“力”的知识,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题。在汽车、火车、飞机的客运站,常用输送带运送旅客、行李。如图1所示,图(a)为水平输送带,图(b)为倾斜输送带。当一个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应该是哪一项?A.(a)(b)两种情况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B.(a)(b)两种情况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三个力的作用。C.情况(a)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情况(b)中的行李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D.情况(a)中的行李箱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情况(b)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以行李箱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的作用,在两种情况中,行李箱只与输送带有联系。由于行李箱对输送带的压力作用,输送带对行李箱产生弹力,其方向垂直输送带向上。
如图2所示,在情况(a)中,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者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输送带对箱子不会产生摩擦力。因此,图(a)中的行李箱仅受两个力的作用。在(b)中,行李箱虽然同样随输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但它时刻都有沿输送带下滑的趋势,只是由于输送带对行李箱的静摩擦力的阻碍作用才没有下滑,因此,图(b)中的行李箱受三个力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通过以上习题的训练和分析,学生能够加强对“力”的认识,掌握有关“力”的知识,同时认识到物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对学生充满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物理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爱。爱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给人以力量,能增添人的信心,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只有给学生以充分的爱,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欢乐和苦恼,同他们建立友谊,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实验表明,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则学生就会乐于接受这位教师的教诲,就会愿意听这位教师的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觉得上这位教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课后也会主动、积极地完成这位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上来了,还愁他们处理不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吗?可见,教师这种博大无私的爱,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