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格教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涵
品格教育是以学校为基础,并与家庭与社区进行合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各种努力,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美德与修养的人。
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就必须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些核心价值观肯定了人类的尊严、规定了民主社会中人们的权利和责任。目前,在众多的品格教育的倡导者的观点中里可纳的观点最受关注,并被大多数品格教育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所接受。他认为学校要教给学生的价值观应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和责任。
二、美国品格教育的具体内容
德克萨斯州柏拉诺学区采用了一整套“蓝带学校”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谦恭、勇气、纪律、诚实、人类价值和尊严、公正、爱国主义、提供公共服务的个人义务、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权威、宽容和责任心。“品格教育协会”提出了十二种价值观:诚实正直、可信赖、端庄而富有同情心、忠诚、聪慧、自由、正义、平等、差异和宽容、责任、团结、自律和勇气。“品格关注联盟”确认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耐性、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民责任。
三、美国品格教育的内容范畴
1.人性关爱
人性关爱的品格包括体现在关爱情感中的各类积极品格,这也就是泰勒所称之为关爱或友爱的倾向或性情。人性关爱的品格相对于其他的品格范畴,有着更加明显的宏大包容性,而正义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正是因为对人性关爱品格的重视,使美国品格教育在品格范畴的教育上有着更强的亲和性和人文性或人情味。这就使学生感受到的品格范畴真正达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的情感、贴近时代的日常性和生活性,因而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和人情,进而更容易被自然而然地践履。
2.公平正义
作为一种被美国人倍加推崇的总体品格,正义的品格优点已然成为当代品格研究的一种显品格。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建构个体和社群双重意义上的正义品格已经成为挽救市场经济道德之危的重要方略。可以说,关于正义品格的研究直接凸显了美国对于连接个人和群体或社群的品格范畴的重视。
3.勇气
勇气作为一个总的品格范畴包含着比其字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丰富得多的内涵。勇气包括在面对要么是外在要么是内在的反对或阻力的时候通过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达成一种正确目标的优点或品性。勇气作为一种品格范畴本身就如同其他品格范畴一样具有建设性和矫正性的双重向度。
四、美国品格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1.美国品格教育内容拥有政府的立法支持
美国品格教育在政府的立法支持下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政府的立法支持不仅有政策的法规支持,还有资金方面的条例规范。一些州政府颁布的法令比较具体,甚至有进行品格教育的策略的指导。
2.品格教育的总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目标为都主张培养一些基本的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勇敢、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自我完善等的品格。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目标按照上述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国家意识教育,即运用节日庆典、博物馆成果展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公民的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等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②责任公民教育;③个人道德价值标准教育;④现实道德问题教育。
3.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品格教育内容
在美国小学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学校设立的主要价值目标包括:成为可信赖的人;学会尊重;学会负责;关心;做合格公民;控制情绪;解决冲突;学会倾听,等等。而在中学阶段设立的价值目标主要有:可信、尊重、负责、正直、诚实、勇敢、公正和做合格公民,等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 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篇2
当下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眼睛向外,诉诸物,让学生会做题,能考试,可应用,为升学而教,这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的价值取向;第二种是眼睛向内,诉诸人,以数学独有的品性来“化”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练就一种数学的头脑与眼光,能“数学地”观察世界,这是人文性的价值取向。数学的工具性所衍生出来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使得数学教育逐渐被降格为单一的“提高分数”“解题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即使能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定律、法则,即使能做题、考试,未必能领悟数学的精髓,未必能养成数学的意识与眼光,未必能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我国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不但重视能力,还要重视品格,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呢?诚如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中所言:“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数学核心素养是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共同体,必备的数学品格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的、在明天的成人社会里仍然忘不了用得上的学科品质。如果说数学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识性成分)包括所形成的各种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物质实体,那么经纬其间的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品质等深层次的因素,则是数学素养结构中的精神实体,这种蕴藏在知识性、能力性成分背后的观念性成分应是数学品格的应有之意。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本质上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其一,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以“能力为重”,而且需要品格,品格与能力共同支撑着学科素养的发展;其二,品格与能力又互相支撑,能力应当有方向感、价值感,缺少价值判断与学科意识的能力,很有可能让这把“双刃剑”的另一刃显得单薄,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品格与能力是并列关系,更是交融关系,品格又具有引领能力发展方向的意义。数学与其他各学科一样,同样具有品格的意N,只有注重其品格的培养与提升,才能与数学能力相伴相生,相互融合,成为个体学科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 、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 the door ”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 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篇4
一、将情趣引入教学中,使优良品德融于现实生活
优良品德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品格的涵养、品格的养成,来自同学们对生活的感受、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领会,品德与生活教育实践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感知水平、思想习惯,这样方可激发学生内在的思想共鸣与品格认识。在品德与生活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建立“以生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思想,设计一种孩子“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场景,指引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辅助孩子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培育他们健康的处世态度,为孩子养成完善的品格与推进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育中,老师应从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方面着手,使学生怀着深厚的思想积极自主的参加各项教育实践,使他们自觉学习、协作研究、全面思考,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老师应科学使用这个规律,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二、增加品德和生活教育实效来提升孩子的优良品格
(一)科学使用书本,引领孩子生活
应科学选择书本,以培育学生生活技能为根本目标。将课堂讲学当做学生实践与培养技能的桥梁与纽带,品德和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一直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说说读后感,自己谈谈收获与体会。
(二)注重探究性教学,提升学生的优良品格
义务教育时期的所有课程均具有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养成,以及社会大发展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关于学生优良品格养成、以及社会大发展的诸多内容,基本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优秀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观念,时代情感等。
(三)品德和生活课程教育活动化,以提升学生的优良品德
品德与生活课程一定要突破长时间以来出现的死记硬背问题,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使其同艺术精神互动,通过艺术的手段来教学,而非是盲目的说教。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中,应接近现实生活,使用灵活多元化的方法与艺术方式,灵活使用教材进行讲学。比如游戏、讲故事、情境模拟等形式。使丰富多样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有效途径,调动学生的生活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来促使自身优良品格的形成
学生对学生品德与生活教学有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并非一样,所以,老师要理解与认识学生自身的体会、感悟,了解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方面的重要作用,给孩子感知的时间与机会,使其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帮助他们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同时探讨并实现目标的最好学习方式,而且应给学生更广阔、更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思想,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课堂中有生活,生活里融入讲学,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学着生活,形成优良的品格。淡化教学痕迹,进一步创建一种真实与不露痕迹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感知品格的内涵,把科学的品格认识和健康的生活角色观念慢慢内化成自我的价值理念,并引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三、理论结合实际,扩展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优良品格培养
篇5
【关键词】教师道德品格;学生道德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14-2
自古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在言传身教中感染着学生。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他的意思是,君子所以为君子,并非只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的无所不在,是完美人格的健全和丰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学习知识所采取的态度。《论语》中,孔子经常评论他的学生,但孔子所肯定和赞扬的,不是他们的博学和心智聪明,更多是学生的德和仁,即人格的修养。我国当今教育教学中最令人不安也不能十分令人满意的教育正是道德教育的问题。
一、当前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但是,当今在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正是道德教育。众多复杂的因素形成了当今不能令人满意的道德教育现状。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各种道德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头之所向。分析这种道德教育模式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也就是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对于它们,受教育者只能是简单地接受,做出与之相符的反应。似乎它们才是在学生思想品德中起作用的因素,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作为客体只能听从教育模式中主体地位的安排,并不是内心有需要的、有目的地接受主体的道德教育,单一的接受主体的教育方式,并不存在尊重与平等的交流和学习。
其次,向学生所灌输的规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于人的心灵。道德的培养离开了对心灵的培养,所能形成的品质也只会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为此学生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或是在无外在制约、管束下的放纵、盲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道德也只能始终处于一种被机械管制的水平上。这种教育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发展和规律出发。只有把这种教育转变为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才能把理论变成实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第三,把德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没有将把握人性与把握物性这两种不同的过程加以区别,为此贯穿于德育过程同样是知识、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练习等的那一套。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而实现。最后,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个体的德性。
德育教育是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存在的。主体传播着德育思想,客体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道德品格的一部分,才能在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不断汲取养分,用自身的意识改变影响主体。
德育是一点一点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是集中教育就能马上看到效果。德育工作是全社会,全民族,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今天喊口号,“加强德育工作教育”,努力了几天就不抓了,不管了。做好系统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德育资源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品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和关键是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一切,只有道德品格才能影响道德品格的发展和形成。
二、教师道德品格的内涵
将教师的道德品质放到这个职业的框架下界定,应是由先天特征与后天经验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而论,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有着下列基本构成:
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高尚的理想精神是道德品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这种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饱满坚实、充满生命光彩。三尺讲坛正是体现其价值的舞台,这种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驱使其去追求更加深刻、持久、热烈的心力和体力的付出,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就会因理想而熠熠生辉,因敬业而节节拔高。
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立场。“师爱”的本质在于呵护学生生命健康、关注其身心成长,满足其求知过程中的情感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坚信的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情感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形象。当代教师不但要关注校园内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把目光扩展到校外,关注到其成长的每个细节;包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平等和民主的亲和态度去接受学生对己的质疑。
教师无私奉献的道德品格。“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应当具备超越世俗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要抵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即使在艰辛的劳动代价与菲薄的报偿这两者失衡的情形下,依然能坚守人生的信念和职业的理想;她应富于自省的勇气,以清醒审慎的态度来砥砺坚定的道德信念。
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历史、现状和未来,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广泛涉猎各门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持续不断的自我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道德品格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人格是师魅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为人师者应以其人格去感化教育别人,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在学生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源,因为在学生整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很长时间里,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里渡过的,往往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父母,特别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社会里,父母更难保证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学生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在校园这个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灵和谐共振也会得到强化。这里,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们特别关注的、特别尊敬的和特别拥戴的教师更会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偶像”,成为他们情感成长和成熟的目标。久而久之,使他们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升华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正如孔子所言:“本身行为争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本身行为不正当,岁命令也没人听从”。曾子是孔子门下学有所成的弟子。曾子杀猪给儿子吃的故事就说明曾子深知教育者的修养和品德,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看出为人师者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处事立身的人格。这是为师者之德,也是为师者之道。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甚至强调,“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他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各种能力,而是要充实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从而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现存的事实知识之外,还可以使其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激发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现实物质主义的超越。教师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践行他所宣讲的道德标准和处世标准也更具说服力。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道德品格,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而这种示范价值也才是教育树人的真谛所在。
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本质是指主体在践履道德义务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内在阻碍和外在困难,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毅力及坚持精神。它导源个体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烈的道德情感,是要把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把内部的倾向变成外部活动。教师自身的意志品格,就是学生明日处世态度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漫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漫、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教师在诱发学生潜力、倾心将其培养成才的教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和自动发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为达成既定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我们佳木斯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张丽莉老师就是其知识与行动合二为一的典范。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张老师就已经做到了教书育人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在奋勇救下两名学生时又用其行动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总之,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心灵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且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对学生不是一种暂时性的教育因素,这颗种子一旦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必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英语的教授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授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输入,并在掌握基A的语言知识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输出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但是目前的英语教学由于受到升学和应试的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纯靠机械的死记硬背,“考试应战”纯靠无休止的“题海战术”,导致课堂成为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中国式英语讲解、接受做题,机械背诵,使原本直观生动趣味性十足的英语课堂变得单调无趣,加之教学工具老化以致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出来,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创造力受到限制。随着负面情绪的逐渐积累,学生慢慢对英语丧失兴趣和信心,变得厌烦英语、害怕英语甚至是放弃英语。
2. 立德树人战略目标下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对策
2.1 在语用知识传授与整合式学习中发展语言能力
英语听课、拼读和记忆。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语、听力和书面语英文所传递的内涵,具备掌握语言脉络情节重点的能力。英语的教学要继承传统优秀的方法模式,修正不足,理解语言能力的真正内涵,整合课程、教材、学业、品格、模式等学习路径。
2.2 在中外文化认知与跨文化沟通中发展文化品格
现今的英语教学明显是Chinglish(中式英语)。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通用的语言,显然包括文化内涵以及在文化内涵中蕴含的品格,具体包括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英语教学时,要比较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取中外文化之精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价值观和语言自信,建构通畅的语言文化沟通能力,而不应该为了考试而强迫学习。应扩大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基于优秀的文化内涵发展文化品格,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使英语的教学上升为国际高度。
2.3 通过课堂提问设计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所谓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包括构建语言思维、形成英文辨析能力、提高信息逻辑推理能力;有着自我独特地、理性地、良好地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注重通过对提问的设计以及质疑的引导进行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可从日常的生活点滴或经典名著选材进行实践,如对于To Pull up the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拔苗助长)学生耳熟能详寓言故事的问题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 为什么农夫要拔苗助长?(2)农夫是如何拔苗助长的?(3)此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以层层递进的问题理顺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理解该寓言故事,同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用英文发表见解,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潜移默化深入发展。
2.4 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英语的教学应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现代工具手段提升教学质效。在电子竞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教师在实践英语教学时,应借助互联网、手机微信APP官网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语言品质内涵的养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英语的教学应朝向培养现代化复合型的专业语言人才模式发展。教师要革新传统观念,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跨文化品格的培养,重视思维品质的养成,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下提升课堂质效。
[1] 柏华, 荆玉求.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01).
[2] 刘丛娟. 试析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06).
[3] 王群. 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基于某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J]. 俪人:教师, 2016(15).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 英语老师 教学行为 素养培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语言能力,二是学习能力,三是思维品质,四是文化品格。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依托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只有培养好语言能力才能够进行良好沟通,为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继而提高文化品格,超越自我并完善自我。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一步需要对语言进行建构和应用。具体来讲,需要老师结合课本完成单元汇总和内容衔接,需要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循序渐进地逐层推进,根据教学话题,合理组织并整合内容,通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架构,深入了解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以此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6B Unit2 more exercise中,这一节主要学习比较级的表达方法和运用情况,在一开始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笔者首先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运动的英语名称,比如足球(football)、篮球(basketball)等,然后通过图片的形式来体现比较级,着重突出主谓宾的基础上,点明比较级的运用形式,以此确保同学们认识和掌握了本单元重要词汇与句型。在该单元知识学习接近尾声时,笔者将译林版英语五年级5A Unit7 after school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在温习该单元核心词汇与主要句型之后,要求同学们设定一个“放学后开展运动”场景,需同桌之间自行组织一场关于“放学后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对话,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地运用这两单元句型,强化其内在联系,加深知识印象,不断提高语言输出,正确掌握句法结构,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强化英语氛围和感染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现在很多英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采用汉语进行教学,无论是讲解知识还是提问问题都是用汉语,这样导致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全程都是汉语,只有根据课本读单词或者对话的时候才会讲英语,学生所接触到的英语少之又少。其实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很多英语常用表达,能够接受英语授课模式,对此,笔者建议应该在课堂上尽量多讲英语,强化英语氛围,提高英语感染力,让孩子们在浓郁的英语氛围中更自如地学习英语。
在讲课的时候,笔者就会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环境,虽然一开始很多孩子听不懂,不过没有关系,可采用双语教学,慢慢地变为全英文教学,长此以往,孩子们就能够适应并喜欢上这种浓郁的氛围。在正式讲课时可向同学们说“class begin”,让同学们跟着老师阅读时可说“read after me.”强化师生互动,让孩子摆脱害羞的情绪,勇敢地讲英语,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老师可不吝赞美之词,多鼓励他们,可以说“very good!”、“well done!”等。使更多的孩子在赞美中更加喜爱英语。
三、形成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不单单汇集了知识点,还涵盖了诸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应该学发现和挖掘课本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在联系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促其思维模式更具批判性与独创性。比如在教孩子们学习用英语表达开门和关门时,若在教他们用英语的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表演的方式进行,并且在开门时需要观察下们后门是否有人等,这样就能够在无形之中教育孩子们开门和关门时要注意周边是否有人,是否会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其实这种带有情感目标的授课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促进个人健康阳光成长。
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6B Unit5 the seasons中,该单元内容主要讲述了季节及其特征,比如冬季winter,其典型特征是寒冷cold,夏季summer的主要特征是hot,并且运用了最高级语法知识。在讲解该单元内容时,笔者运用了任务教学法,要求同学们进行自我阅读,从阅读中了解故事、获得有价值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考虑下为什么会有四季之分,并鼓励同学们尽可能多提供描述四季的词汇,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还有利于发散思维,积极开动脑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四、拓展中外文化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文化品格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而受历史、政治、地域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学习者而言,尤其是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讲,只有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才能够更好地体会英语内涵,更快速地学习英语,继而有效提高英语能力。
篇8
中小学品格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联邦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应运而生的各种研究协作组织,对品格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以品格教育协会(CEP)为例,作为美国品格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机构,CEP从以下5个方面为中小学有效实施品格教育提供支持。一是提供品格教育评价标准与测量工具;二是帮助有志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实现专业发展;三是组织一年一度的全美品格教育论坛;四是通过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学校(National Schools of Character)评选促进学校和学区发展;五是通过专业网站和正式出版物为品格教育实践提供课程资源和成功范例。
在总结不同学校品格教育成功实践基础上,CEP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实施品格教育的11条准则[2]:
(1)学校要提出体现品格教育价值目标的核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2)学校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全面界定、解读“好品格”的本质内涵。
(3)要将品格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有目的、系统、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如,在学科课程、课外活动、人际交往、体育、集会以及各种隐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教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4)学校要创设尊重、关爱、平等、公正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幸福家园。
(5)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团队合作、做出道德判断,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6)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尊重学习者的差异和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品格发展,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获得成功。
(7)学校要培育和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遵守规则,是因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想得到奖赏;学生能与人为善,是因为他相信善良是好的品质并具有向善的内在愿望;学生用心做事、追求完美,是因为高质量的成果使他们感到骄傲,而非仅仅为了取得高分。
(8)学校的全体教职员要形成一个崇尚道德的学习型组织,这个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品格教育的责任,在引领学生成长中秉持共同的核心价值。
(9)学校要推动品格教育的主动创新、共同行动和长效机制。校长亲自领导和推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参与规划、实施,并不断创新品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品格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贡献者。
(10)学校要搭建平台,使家长和社区成员成为铸就品格行动的合作伙伴。
(11)学校要及时对品格教育成效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对学校文化和风气、教师的品格教育实效、以及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等进行综合测评。
这11条准则是CEP系统推进高质量品格教育、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奠基石,也是学校、教师以及校外青少年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和评价的指南。在此基础上,CEP组织研制了品格教育质量标准(Character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及评价指标(见表1)。该评价系统针对每个原则确定了2-4个观察点,这些观察点聚焦相关准则的核心要素,用以描述该准则实施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为了便于评价者理解和掌握,每个观察点都附有一个经典范例。
通过以上量化评价,品格教育协会帮助学校和教师监察品格教育实施成效,明确努力方向,进而规划和确定短期或长期实施目标,制定进一步改进的实施策略。
品格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是品格教育协会1998年启动的一项学校发展促进项目,为美国实施品格教育的中小学和学区委员会提供自我评价和专家反馈的机会。除此之外,CEP每年还会组织品格教育优秀实践成果(Promising Practice)评选,目的是挖掘那些有特色、有实效、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或实施策略。每年的CEP全美品格教育论坛都会为获奖学校和学区举行庆祝仪式,向他们颁发证书。CEP的专业网站、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学校出版的年度专著都会对这些优秀实践进行专题介绍。
每年10月举行的的全美品格教育论坛是CEP主办的品格教育盛会,精彩纷呈的分论坛、极具启发性的专家报告和网络化交流机会,使教师、校长们学到具体的、切实有效的品格教育策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CEP的专业网站、网络研讨会都为校长、教师和品格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专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参与到不断壮大的在线研究共同体中来。
二、学校、教师和课程层面的创新
学区、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创新,是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从对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学校的个案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品格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融合
“有效的品格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增加一个或一系列教育项目,而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的改变”[3]。将品格教育融于学校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实践特征。品格教育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表现在:改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关爱的学习者的社群组织;社会性学习和情感发展与学术学习受到同样的重视;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公平、尊重和诚信等价值观教育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道德实践机会;纪律和课堂管理注重问题解决而非奖励或惩罚;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被师生共建规约和解决问题的民主课堂所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小学重视学习者在品格教育的主体作用,并着力将品格教育目标具体化、显性化。如通过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确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发展目标,策划教育活动或解决现实问题;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研究解决学习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提供规划学习和进行反思的机会;通过跨年级的同伴合作让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或其他帮助;学习以公平、非暴力的形式解决矛盾冲突等。与此同时,品格教育强调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行动,强调教师作为专业领导者的家长及社区合作。正如托马斯·林克纳所指出的那样,“无论你是一个教师、一个教育行政人员、一个门卫、或者校车司机,你都影响着你所接触到的孩子品格的形成。你说话的方式、你的行为方式、你所容忍的行为、你所 鼓励的事情、你所传递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你已经在进行品格教育了。问题是,这是怎样的品格教育?好的,还是不好的?精心设计,还是随意而为?你教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4]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品格教育阶段性重点
针对不同学段学习者的不同特点,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途径上都有所侧重,体现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信赖(T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责任感(Responsibility)、公平公正(Fairness)、关心(Caring)、公民意识(Citizenship),作为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是对所有K-12年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6个重要领域,但在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则体现了极富个性的创新。如,在K-5年级,这“六大支柱”体现为合作、负责任、情绪处理、说“不”、做正确的事、处理失望感、赏识自己、寻求帮助、作朋友、解决冲突等10个教育主题;6-8年级增加了“你与你的价值观、增强自尊感、确定和达成目标、应对压力、预防冲突和暴力、对酒和说‘不’、如何与父母相处”等主题,“成长3R”(The Three Rs of Growing Up: Responsibility, Self-Respect, Doing the Right Thing)则是专门为5-9年级青春期儿童提出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形式上,K-3年级的品格教育注重以故事、木偶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而7-12年级则更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道德判断和社会实践。
(三)深入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品格教育资源,注重“教书育人”
美国教育家认为,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品格和价值观教育资源。以历史课为例,学生们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发生过什么,还应该有机会对历史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历史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的时间表,而是由人所做出的、影响了众多他人的各种决策和选择。这些选择具有伦理和道德维度,而且通常影响深远。而这些选择是由哪些人做出的?如何评判这些选择?那些社会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怎样认识这些价值观?对这些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至关重要。同样,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科学课中的基因检测、动物试验,科学家拒绝从事非人道的科学研究,在科学发现与宗教信仰发生冲突、或可能导致政治危险时所作的选择,都是品格教育的生动素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中小学把学术诚信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明确提出和界定了有违学术诚信的行为,包括: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伪造/编造信息、记录或文档,帮助他人作弊,违反著作权法或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剽窃、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一份作业重复交给2个或多个学科也被列入有违学术诚信行为。要求学生对所交作业、作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负责,遵守学术规范,引用别人成果要注明来源等。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学校会要求学生做解释陈述、进行书面警告乃至给予处分。许多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在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即:要为掌握学习而教,而不能仅仅为好的评价等级;要在班级或全校范围组织开展学术诚信或不诚信现象的讨论;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学术诚信的行为标准,等等。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自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美国品格教育研究者认为,品格是通过人们所作的种种决策体现出来的,教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培育品格。道德两难问题讨论、苏格拉底对话、社区服务与研究性学习、专题评论与自我评价等,都是美国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最常用的策略。从5-9年级“成长3R”课程片段中,可以对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践特色略见一斑:
主题:怎样才算长大(How to Be a Grownup)?
负责任(Be Responsible)。长大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负责。能够负责任,才能让父母知道你长大了,可以拥有更多自由。以下6个办法可以让你成为负责任的人:①管好你自己的事情;②信守承诺;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④值得信赖;⑤有时间观念、不拖拉;⑥凡事用脑思考。
选择做正确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做决定有时候容易,但有时很难。当你要在对与错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要计较利益上的得失。选择做正确的事是自尊和负责任的表现。下面几条供你判断对与错时参考。①我的心和直觉告诉我什么?②那会伤害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吗?③那公平吗?④如果别人对我做那样的事,我有什么感受?⑤做了那件事之后,我会怎么看我自己?⑥我所尊敬的成年人会怎么说?
尊重你自己(Respect Yourself)。尊重自己能帮我们做出好的决策,做好的决策可以使我们增强自尊。好的自尊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利,能够帮我们度过艰难困苦。以下这些事能够确保你的自尊:①为自己负起责任;②任何时候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③真实面对自己和自己的价值追求;④尊重和公正对待他人;⑤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⑥对负面压力说“不”;⑦不要让别人为你做决定。
在这样的主题下,师生经常会就身边、生活中、影视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苏格拉底式对话或头脑风暴式讨论,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还会通过书面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个性化、批判性思考,并鼓励学生付诸行动。如:“列出你所具备的令自己敬佩的品格,选择其中的两种,写一写你为什么敬佩这样的品格,它们会对你的成长有何帮助?”“你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一个人做了错事,给他写一封信,重点就你为什么认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给出评论,告诉他这种行为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反面例子,把信寄出去。”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品格教育的重要环节。在7-12年级以“勇气”为主题的课程资源中,笔者发现了一张供学生自我评价的简表(见下表)。
这种表格在各个学段、不同专题的品格教育课程资源中都被放在突出醒目的位置,师生在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学习时,不仅要联系社会生活、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案例、人物进行讨论分享,还要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帮助学生确立个人品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正如戴维H.艾尔金德和弗莱迪·斯维特博士(David H.Elkind &a mp; Freddy Sweet PH.D)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教学生知道,他们有做出选择的权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他们有义务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成为有道德、懂得尊重、有责任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够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基于对与错而非得与失做出决策的人,这就是品格教育”[5]。
三、启示与建议
(一)强化全面育人,丰富立德树人的途径和主体
一是要将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语文、历史、体育、科学等各学科教学中,发挥好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灌输式的学校德育模式,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如:共同讨论、明确界定特定品格(如尊重、诚实)的外显行为标准,就班级、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辨析,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教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学会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引导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成为道德学习和成长的主人;三是要强调教师作为专业领导者的家长及社区合作。搭建平台,使家长和社会资源都能成为铸就品德行动的合作伙伴,在学校德育目标的统摄下,整合课程认知、隐形渗透、网络互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品德教育氛围。
(二)坚守育人信念,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每一个教师都要在引领学生道德成长中秉持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做出表率。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行动感染、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特情感、个性和巨大创造潜能的人,真诚地回应不同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为每个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品格发展提供支持。美国中小学把品格教育实施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测量和评价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在品格教育实施中的优势和不足、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目标,通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网络研修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这些都对我们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深化评价改革,为立德树人提供条件保障
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大学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体现,是大学独特的体育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体育修养的综合反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着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应该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提高大学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特点
1.1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
“是指以高校环境为空间,以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以体育教育、运动形式为主要内容,展开具有时代精神的体育文明素养、文化道德修养的群体文化”。同时,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大学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大学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大学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身体又是娱乐活动,是运动、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大学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运动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1.2 大学体育文化应当具备的特质
1.2.1 体育文化的社会性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形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体育文化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是与社会时展紧密性相随行。
1.2.2 体育文化的高校性
大学体育文化精神的形成,首先具有时代精神;依据大学社会层次,社会人群,认识能力等特点,有又了大学独立的灵魂,也反映出每一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状况。
1.2.3 体育文化的品格性
大学体育文化修养的形成,在大学学习的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基本成型的时期。随着学生年龄的成人,思维的成熟,知识的积累,大学体育文化对形成学生良好体育修养、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等都非常重要。
2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提升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的理念
大学的文化内涵建设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整合体现;高校中体育文化结构是具有独特并且没有能够代替功效的内容。大学的顶层设计开始,就要注重这个环境的设计。认真贯彻大学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大学体育工作各种文件。从高校的领导这个层面到教师与学生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大学体育既是终身体育又是终身受益的思想理念;让大学体育开展的同时,处处具备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使领导有体育文化思想;教师有体育文化觉悟;学生有体育文化的理念;大学有体育文化的条件;全面创新形成在大学环境氛围里的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理念。
2.2 尊重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
从大学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来认识,体育与文化结合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里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身与体育、自身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尊重大学体育文化主要可以从大学环境;人员环境;体育环境;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大学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土壤,这是独特不变的环境,有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说法。人员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种子,这是一代又一代,形成精品,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体育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生产力,无论体育活动的怎样形式,规模大小,有开展有参与就有推动动力。文化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源泉,犹如清洗剂,滋润液保障了大学体育文化的成长。所以,应当尊重每所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和特色。
2.3 开展大学体育文化广泛的活动
大学体育文化开展的范围,基本包含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小型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与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等。还有课外体育学习与欣赏;休闲体育;体育俱乐部;大学生自我锻炼活动等;这些都是可以反映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状况。要保证大学体育课这个主要阵地有效发挥体育文化重要作用;举办好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小型运动会;认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与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并且重视培育大学学生体育组织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休闲体育和自我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广泛开展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与活动,不断夯实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2.4 弘扬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体育文化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场地设计,健身器材,体育典型雕塑,体育标语等都是体现大学体育文化,激发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利用宣传媒体报道大学体育文化节,运动会等活动;体育活动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内容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项目为特色,为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倡导用“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来培育大学人体育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品格,进一步弘扬当代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就业指导
当前,“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已经根植于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的支持,“教育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而培养合格的人才,则是实现“教育和谐”的关键因素。高职生作为未来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要想成为和谐的个体,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品格与职业技能。
一、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内涵
职业品格是指学生在职业行为与工作作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1]。从这个定义出发,再结合高职生的具体特点,我们可以把高职生的职业品格概括为“四实”,即朴实的职业品质、踏实的职业作风、务实的职业态度、现实的职业理想与行为取向。
1.朴实的职业品质
朴实的职业品质体现为淳朴、真爱、诚信、稳重,朴实在而不浮华,这是高职生职业品质的外化表现,也是他们塑造自身形象的根本所在。朴实是高职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是高职生追求自身独立人格、发展自身品格的基本条件。作为未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生要保持朴实的职业品格,自觉树立服务社会、奉献事业的职业精神。
2.踏实的职业作风
踏实的职业作风体现为勤恳、守业、实在、尽职,这是高职生未来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作为未来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高职生要做到勤勤恳恳,踏实奉献,坚守职位,爱岗敬业。踏实的职业作风有助于高职生形成高素质、高信仰、高标准的职业要求,是高职生形成崇高、健康品格的前提条件,是其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人格魅力之所在和职业精神的体现,是未来事业的灵魂和精髓。
3.务实的职业态度
务实的职业态度体现为讲究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高职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基础,也是高职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基础。务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务实体现了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务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有坚持务实的职业态度,才能成就过硬的职业技能,探索创新的职业理念。
4.现实的职业理想与行为取向
现实的职业理想和行为取向体现为成熟理智、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这是高职生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最大的特点是将高职生自身的远大理想与现实的教育需求有机结合。高职生坚持现实的职业理想与行为取向,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境界。现实职业品格的积极意义,则具体地体现在对高职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上。高职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即,要树立适应的观念,适合自己的就业是最好的;灵活的观念,即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四海为家的观念,即哪里需要哪里是家,改变“故土难离,拈轻怕重”的观念,倡导“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地方高职院校对学生现实职业理想的规定,则主要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教育新形势下的创新观念。现实理想和牺牲精神,并与务实的职业态度紧密结合,还可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层次,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朴实、踏实、务实与现实这四个方面,紧密融合,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它紧紧抓住提高高职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这个重点,实现学校“和谐育人”的教学思想,从而使每个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具有崇高的专业理想和奋斗拼搏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四实”职业品格的核心思想就是打造优质教育群体,实现教育公正、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与自己、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他们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2]。
二、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培养策略
1.设置适合职业品格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是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依据,教学过程就是按课程所提出的计划,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3],课程也必然成为高职生“四实”职业品质的主要载体。因此,构建科学的、合理的以及适应当代教育形式发展与教师专业化需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是相当重要的。这一方面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层次结构”,即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纵向联系,各种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有逻辑顺序;另一方面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形式结构”,即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相关性与交叉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又有所取舍与侧重,以求达到整体结构的优化。
2.营造职业品格培养的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大学亚文化对大学内的个人及群体发生影响,它规定着在大学生活的个人与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表现。[4]要培养高职生“四实”的职业品格,就要建设融合渗透型的校园文化,使学习文化、教学文化、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互相融合渗透,使高职生在真正意义上,兼具学习者、教者、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同时也参与管理,最终建立起全民皆学、全民皆教、全民参管的校园文化。另外,还要让“四实”品格贯穿于学生的为学、精术和做人过程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品格培育在文化层面上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3.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为落实务实的职业态度,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还必须建立以实验实习教学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两翼,以毕业论文(设计)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校的实验课开出率要达到100%,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开放时间与实验项目等都要在校园网上公布,要有一定比例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课。为保证实习实效,还要建立起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实习基地,将从教技能全程化,使教育实习突破单一的教学环节,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始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间断地进行实践训练,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便会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实现角色的转换。
4.拓宽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对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培养是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拓展,通过在校期间的全程化、分阶段培养,使高职生具备的能力更适应社会需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初次参与择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学校应当及时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工作:一是通过指导和咨询,让高职生认识自己,让他们弄明白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强弱、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择业取向、职业范围,以体现务实的职业态度。二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使毕业生把握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了解职业前景与岗位需要,避免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不切实际的行为,使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指导毕业生掌握择业技巧。主要是对自荐、面试、笔试等择业环节提供一定的技巧知识。比如,自荐应积极主动,重点突出,如实全面地准备自荐信、个人简历、荣誉材料;面试中注意仪表举止的适度,语言表达恰当,精神饱满,既要谦虚谨慎,又要自信大方。四是开展择业心理咨询,指导毕业生保持健康的择业心理。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这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一次大的角色转换,其心理压力将程度不同地反映在择业行为中。高职院校应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帮助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避免实惠型、攀比型、虚荣型、依赖型等择业心理误区,以便形成踏实的择业作风。
提升高职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高职生朴实、踏实、务实与现实的职业品格培养,可以铸造他们的四种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两种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一个理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念。这些恰恰是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从业品格。
参考文献:
[1] 曾毅.彰显学生职业品格[N].光明日报,2006-01-15(1).
[2] 李春宝,宋大伟.聚焦“四实”职业品格打造优质教育群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省略/info/52565-2.htm,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