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范文

时间:2023-03-28 11:1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物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物理

篇1

关键词:高三 物理 教学反思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总结,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一、对教学前备课过程的反思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上的好、讲的好,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活动,认真理解深化复习知识进而提高学习应用能力,还需要一个检查督导的重要环节,若没有这一环节,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落到实处,学生对该堂课所讲知识的重点掌握程度就可想而知。高三第一轮复习双基性强,要上好一堂复习课比上好一堂新课难度更大,一方面因为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习课上的起点大不相同。因此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内容应低起点,高落点。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复习课教学是高三物理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复习课应改变教学观念,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1、对复习内容大胆取舍,主干知识重点内容、非主干知识的常考点必须复习到位,其余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资助梳理,在练习题和检测题中有所体现。

2、对授课内容大胆取舍,精讲概念、规律,精析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讲易错点、讲易混点、讲易忘点。做到三个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现在不但会经过思考探究能弄会的不讲、与高考内容无关的内容不讲;讲也讲不会的不讲、讲也听不明白的不讲、讲不透的不讲。留足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从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3、对复习资料、习题大胆取舍,重概念,重基础,尽量减少难题,删去怪题,繁杂题。

教师对自己在复习课中的作用要进行正确定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条理化,从而加深对某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比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多变思维品质和习惯。

三、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1、是反思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例如在讲电磁感应这一章时,鉴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他既能与电场、磁场、和恒定电流有紧密的联系,又是学习交变电流的重要基础。鉴于此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又较弱,我先结合“三峡电站”,“神舟五号”飞船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帆板等内容切入新课,做了一个用电动机模型发电的试验,再引导学生从发电过程理解磁生电的原理,再立足课本已有的四种产生感应电流方式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用于尝试有别于课本试验的新方法,如将原线圈放在副线圈中不动,将铁芯拔出或插入;将原线圈放在副线圈外侧,靠近或远离,学生们自行设计了多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并由衷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会经常感觉到教法单一,没有新意,为了防止长时间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应采取多听课的方式,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这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复习课质量大有好处。

四、对课后作业、练习的反思

练习在总复习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力求规范解题是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篇2

关键词 高考物理 学生 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高考物理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物理复习,是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物理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应用物理的规律,总结原来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最终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我认为在物理复习中,从时间上来安排,一般可安排三个阶段,各阶段复习时的复习重点、难点、复习讲授的方法以及每部分的注意事项不尽相同。第一阶段注重知识的构成,以课本基本概念为主,将主干(力、电)知识打牢基础,次要知识(热、振动和波、光、原)延后,便于学生记忆;第二阶段是利用自编的专题学案复习,重在提高学科内各项能力。如力与运动专题、动量与能量专题,电厂与磁场专题,电路与电磁感应专题,热、振动和波、光、原专题,实验专题等,学案编写责任到人,专人审定;第三阶段复习就是选择一些典型的题型集中训练,查缺补漏,重在提高,每一阶段复习时它的知识点虽然有重叠的地方,但是每阶段的重点还是不同的。

1 夯实基础、抓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复习时应注意:(1)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才可能掌握被定义的概念。(2)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平均值、瞬时值、变化量、变化率等)。(3)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4)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

对于基本规律的复习,我们应从“推导、结论、适用范围、理解、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复习。如动能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规律联立推导而出,这个推导实际上也同时揭示了应用动能定理能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的一些力学问题。结论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共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即W总=EK,适用范围是:在高中阶段仅适用于单体。理解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1)W总=EK为一个过程式,标量式。(2)W总包含一切外力做的功,即任何力做功都可以使物体动能发生变化。应用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能解的恒力问题运用动能定理都能解。(2)运用动能定理来求变力做的功。(3)动能定理是最普通的功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动能定理”这一基本规律。

2 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

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存储准确、提取迁移快速等特点,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个知识点,就能迅速地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高考物理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是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结合《考试大纲》中的“知识内容表”,把相关的知识编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注意以知识主干为筋,挖掘出期间的纵横联系,编制出结构网络,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因此一轮复习的目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再现和记忆,而是通过复习,构建起相互关联的网络图,达到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地位和用途。

3 加强实验复习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高考实验试题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即立意在教材外,但原理却在教材内。在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首先要熟悉各基本仪器的构造及其原理。其次,对于仪器读数问题,要掌握有效数字的有关知识和估读方法。一般来说,除游标卡尺、秒表、电阻箱外,其他测量仪器的读书都需要估读,即读到精度的下一位。对于仪器的使用问题,要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使用方法,如电流表的内接、外接和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的选择使用。

强化基本实验原理、方法、思想的复习。在复习时,把教师“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归纳、归类,找出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实验操作过程,有条件的去做,无条件的要让学生感悟实验步骤,明白先后顺序及注意事项中的道理。

4 注重规定时间的答题训练

我们注意到学生平时很用功,解题能力也很强,不容易出错,训练题量大,类型多,可是在考试时把平时很容易做的题都做不出来呢?主要原因在学生平时做题,没有时间限制,也很放松,还可以参考其他解题方法,就是这道题现做做不出来,过后还可以接着想,接着做。可在考试时情况完全发生变化,每一道题都有时间限制,一道题做不出或用时太多,势必将影响整个考试,如果不进行限时训练,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行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应加强对学生做题能力的限时训练,在布置时,一套题应该用多少时间完成,选择题多少时间,填空题多少时间,大题占多少时间一定要合理分配,这样在高考中才能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5 强化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

高考物理试卷主观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解答主观题,就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展开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几年在高考命题中利用主观题来考查学生的解决,应用能力起来越多,部分学生因平时训练少而失分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

篇3

一、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凸现主干知识

由于近几年高考所考察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是基本知识,特别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必须坚持夯实“双基”,把握主干,以能力为核心的复习思路。从内容上看,热、光、原子物理所占比例虽然不到20,但从试卷整体来看,非重点内容的各部分知识点都考查到了。但从考查的深度和难度及所占的分值而言,力学和电磁学无疑是重点。2010年电磁结合计算部分考察占到了52分,所以在复习备考中,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在重点内容上下功夫。

(二)落实考点,回归教材

很多高考题都取材于课本,以2010年全国高考卷二理综试题中的物理为例,第14、15、16、20、21、22题基本上都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原题的变形,第23题中“测量多个温度下RT的阻值”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题也都来源于教材。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从知识考点上挖掘课本中的内涵。

(三)放弃偏难题目,关注情景题目

2010年的高考题目,没有出现偏、难题目,压轴题还是力学电磁学的结合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但对于我们才刚刚开始实行新课程的地区,对不适应高考要求的题目应当大胆舍弃,关注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善于提炼出物理模型,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体现物理思想的情景题目中。

(四)重视课本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今年的高考实验题全部取材于课本实验,是对教材实验的深化和提升,这说明高考加强了对实验的全面考查。这也是今后物理实验的命题方向。复习实验可概括为“一明四会”:明确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会正确使用仪器观察和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会独立的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其中实验原理是核心。对照《考试大纲》逐一进行复习,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复习中要增加一些简单的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训练,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应试策略

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的解题技巧和较强的解题能力,是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前提,良好的临场发挥则是取得高分的保证,高考应试应注意:

(一)优化顺序,发挥潜能

接到试卷后,不要忙于做题,应快速通览试卷,大体了解试卷概况。

1.坚持“三先三后”,优化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高后低(在赋分相同的题中先做分值高的)

2.坚持“两快两慢”:阅读要快,审题要慢,书写要快,计算要慢。

(二)仔细审题,把握信息

审题就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现介绍几种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1.由“粗”到“细”,多角度获取信息

审题时,要先“粗”读,再“细”读,即先粗略地将题目浏览一遍,了解题目叙述的概况,然后再细读一遍,对题目文字和图像的关键之处细心领会,仔细品味。

2.咬文嚼字,捕捉关键信息

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到关键词语处要做好标记,反复咀嚼,从中捕捉到信息。

3.剔除干扰,提取有用信息

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需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要准确判断,排除干扰因素。

4.深入推敲,挖掘隐含信息

有的题目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的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剖析题意,细心地把握物理情景,反复推敲关键词语,有机结合现实生活常识,无遗露地将隐含条件挖出。

5.借助示意图,再现解题信息

示意图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境,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实践证明,画示意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把握题意的思维过程,许多物理问题只要画出了示意图,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三)规范答题,稳中求快

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字母和方程书写的规范化、解题步骤的规范齐全、结论的正确表达等。

1.必要的文字说明应有

(1)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2)对物理关系的说明。(3)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4)说明做出判断或列了方程的依据。(5)说明计算结果中正负的物理意思。(6)对题目所求所问的答复或说明结论的讨论。

2.解题中的方程书写要规范

(1)要用字母表达式,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2)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3)要方程,不要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3.解题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1)代入数据,解方程的过程可以不写出。(2)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要说出结论不必证明。(3)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4.注意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1)注意延用习惯用法,要和教材中的一致。(2)尊重题目所给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另立符号。(3)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达一个物理量,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4)用好角标。

5.题目答案的表达要规范

(1)文字式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2)注意带单位。(3)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应取2位至3位有效数字。(4)如果题目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6.稳中求快,力求多得分

篇4

■ 例1 (2011全国)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 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

A. 一直增大

B. 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 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 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力和运动关系.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在一条直线上,质点的动能可能一直增大,也可能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质点的动能可能一直增大,也可能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所以正确答案是ABD.

命题意图:通过给定的物理情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力与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力与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本题是曲线运动中的一道常见题,在各类参考书中都有这类题的原型.

■ 原题 物体在F1、F2、F3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突然撤去外力F1,则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匀减速直线运动

C. 匀速直线运动

D. 匀变速曲线运动

E. 匀速圆周运动

本题答案是:ABD,这道题同学们是非常熟悉的,与高考题几乎是同一题. 如果我们平时对这个题深入思考,这道高考题是非常容易的. 所以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我们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 例2 (2010江苏)如图1所示,平直木板AB倾斜放置,板上的P点距A端较近,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由A到B逐渐减小,先让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B. 然后,将A着地,抬高B,使木板的倾角与前一过程相同,再让物块从B由静止开始滑到A. 上述两过程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有( )

A. 物块经过P点的动能,前一过程较小

B. 物块从顶端滑到P点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前一过程较少

C. 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前一过程较大

D. 物块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前一过程较长

■ 解析 加速度a=gsin θ-μgcos θ,1代表前一过程,2代表后一过程. 前一过程中,μ逐渐减小,a逐渐增大;后一过程中,μ逐渐增大,a逐渐减小.

A. 根据v2=2as,在前一过程中因为s较小,且μ1>μ2,a1<a2,所以物块经过P点的速度较小,动能较小,A正确.

B. 根据Q=μmgcosθs,虽然μ1>μ2,但s1<s2,物块在前一过程和后一过程中从顶端滑到P点因摩擦而产生热的多少是不确定的,B错误.

C. 根据mgh-μmgcos θs=■mv2,s代表木板全长,物体滑到底端的速度一样大,C错误.

D. 本选项若用解析法会很复杂,如果用图象法则很简单. 两种情况下到达底端的速度是相等的,路程也相等(速度-时间图象下面的面积相等). 因前一过程,加速度先小后大,后一过程,加速度先大后小,所以v-t图象如图2.

由图象可以判断:在前一情况下,物体从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所用时间较长,D正确.

本题选AD.

命题意图:考查受力分析,功与能的关系,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等主干知识,同时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和所给条件,绘出函数图象,用于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 点评 本题较难. 对于D选项,来源于一道平时常见的题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物理图象的优越性. 利用图象解题可以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更清晰,比解析法更直观、更灵活. 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用图象法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 原题 如图3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 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

A. p小球先到 B. q小球先到

C. 两小球同时到 D. 无法确定

■ 解析 可以利用v-t图象(这里的v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定性地进行比较. 在同一个v-t图象中作出p、q的速率图线,显然开始时q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 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线上. 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用的时间较少.

■ 例3 (2010江苏)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要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 如图5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 kg的质点,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α=53°,绳的悬挂点O距水面的高度为H=3 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 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53°=0.8,cos53°=0.6.

(1) 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2) 若绳长l=2 m,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手中. 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f1=800 N,平均阻力f2=700 N,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3) 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小明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小阳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 解析 (1) 机械能守恒

mgl(1-cosα)=■mv2①

圆周运动F′-mg=m■

解得F′=(3-2cosα)mg

人对绳的拉力F=F′

则F=1 080 N

(2) 动能定理

mg(H-lcosα+d)-(f1+f2)d=0

则d=■

解得d=1.2 m

(3) 选手从最低点开始做平抛运动

x=vt

H-l=■gt2

且有①式

解得x=2■

当l=■时,x有最大值,解得l=1.5 m.

因此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当绳长接近1.5 m时,落点距岸边最远.

命题意图:本题以游乐活动为背景,围绕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平抛运动等设计试题. 主要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动能定理、平抛运动的规律等主干知识. 要求学生能正确建构物理模型,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点评 本题属中等难度,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把本题分解为几个较容易的小题处理,而这些小题均来源于平时做过的习题.

本题的第(1)小题,属于常规题,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即可解决. 不要忘记了牛顿第三定律.

第(2)小题,全过程用动能定理解题.

■ 原题 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高处无初速释放,落在地面后出现一个深度为h的坑,在此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平均阻力为多少?

■ 参考答案

f=■.

第(3)小题,属于评价类的问题. 通常来说,学生会选择一种,但本题两个人的看法均不正确. 本题可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找出落点距离与绳长的关系,运用数学方法求极值(用不等式求极值或二次函数求极值都可以).

■ 原题 如图7所示,小球自高为H的A点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曲面下滑,到曲面底B点飞离曲面,B点处曲面的切线沿水平方向. 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h,则当■为多少时,小球的水平射程s最大?

篇5

由于此类试题综合性强、陌生度高,知识跨度大,且有时又是开放性的,因此破题、解题能力要求较高。2007年重庆高考题中“新情境”试题出现较多、内容丰富、富于变化,是今年高考题中最具特色的一类试题。现对此类题型中的典型题剖析如下:

1 以探究性问题为情景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22题(2),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面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如图1),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_____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图2),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______%,钢板受到的最大浮力为_____________。

③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④可能导致测量总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_______、__________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析与解 由F-t图可知,实验1中最大拉力F1=4.35N,实验2中最大拉力F2=3.77N,|F1-F2|/F1=13.3%。由实验2图线可知,钢板重力mg=F2=3.77N,钢板所受最小拉力F′2=3.40N,此时钢板所受浮力最大为F浮=mg-F′2=0.37N。

答案 ①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力传感器等)

②13.3(允许误差±0.5)

0.37(允许误差±0.03)N

③分子之间存在引力,钢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大。

④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等等。

点评 试题所涉及到的问题探究性强,开放性强,是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答案不唯一,如答案①、④给考生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跟新课程改革方向非常吻合。

2 以科技新闻为背景

背景源于联系科技新闻,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19题,以土星的两颗卫星为情景,虽然提到了“土卫十”、“土卫十一”的新信息,但真正考查的是物理基础、物理模型――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规律。

3 以各类图、表为情景

物理问题常与图文、图形、图线相联系,通过图文、图形、图线提供醒目直观信息,而且信息量较大,理解图示信息时一定要将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联系起来,把握图示的本质含义。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22题(2)中,F-t图线提供数据信息,需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特征:(1)明确数据的意义;(2)善于比较数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数据不同会产生怎样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比较,才能了解数据的真正意义;(3)通过数据的比较找出规律,从而求解。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应变等能力。

4 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17题是估算池中睡莲叶面承受雨滴撞击产生的平均压强,考查用已学的物理基础知识解决新问题。测试考生迁移、创新能力和用基础理论解决新情况的问题的能力。

5 以物理原理为情景

如2007年重庆高考卷18题判断电容器的最终带电量Q的表达式,该试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与电容器知识,判断关键是“单色光持续照射两板内表面”的隐含信息是电容器电压不再增加从而用动能定理联立得解。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查了吸收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分析能力。

6 以科研问题为背景

2007年重庆高考卷24题以是科研中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为背景 ,主要考查吸收新信息和加工新信息的能力。

7 含有众多新信息的复杂情景

2007年重庆高考卷25题设计了一种用来研究碰撞问题实验装置为背景,试题中包含有多条新信息,对象众多,问题情景复杂,题中既有定量的新信息,又有定性的新信息,既有直露的条件,又有隐含的条件,难度较大。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现场学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总之,2007年重庆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新情景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研究。

篇6

一、高中物理高考复习的理念

所谓的高中物理高考复习课就是学生面临高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对于物理学习的特点所制定的适合高考复习的课程安排.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的复习,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骄傲的成绩.

我国高中物理老师在高考之前对于物理课程的复习都要有科学性,要遵循物理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新课程改革下,物理教学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在高考前的物理复习,不仅仅要学生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为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意义.学生在整个课程当中不只是物理知识的聆听者,更多的是物理这门学科的探索者,对于物理知识活动的的组织者.我们的高中物理老师现在的角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在整个物理复习的课程中担任的是学生物理学习的促进者,在高考前的物理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物理的发展,善于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开放式学习,要善于掌握物理知识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要独立去完成自己的问题以及学习任务,要监督他们完成进度.可以看出,教师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以师为主到学生在整个课程中担任主角,老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笔者认为,高中物理高考复习阶段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不能只为追求高考物理高分而要求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一味的追求物理高分,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是分数高,但他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数成反比.在整个的高考复习阶段,高中物理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物理、认识物理以及体验物理,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物理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思想上改变对物理的看法,从而从实践中去理解物理,学习物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把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达到学习和生活的双赢.

二、学生对于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态度分析

高考物理复习阶段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要提高高考复习课的效益,学生是他们必须要了解的前提.物理老师只有加强对自己学生的学习物理的态度以及学习物理的知识[HJ1.3mm]背景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对高考物理复习阶段的效益进行分析.

思想决定着行为,如果学生对于物理没有自己一定的认识,那么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是不能学好的,要想学好物理,有一个好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中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教师,需要知道自己的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态度,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一般由对于物理的认知、对于物理的情感以及对于物理的行为倾向这三者构成的,高中物理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态度,了解之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确保每个学生不仅在高考中取得好的物理成绩,而且能实实在在用在生活中.

三、高考物理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以及内容

在高考物理复习阶段,最重要的是复习的内容,物理老师在进行高考复习目标设计时,要多考虑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复习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适合学生.高中老师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到优异的成绩,因此,物理老师在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所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有实用性,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全面性,统一性,要符合学生物理学习实际情况,不能将学习目标设的太高,学生本来就有高考压力,如果老师设计的课程目标让学生觉得有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物理教师在选择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要选择具有科学性的,基础性的,让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物理老师一定要注意知识与认知的结合,要将所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基础的应用到巩固的应用,由具体的知识到抽象的物理知识.老师在进行高考物理复习时,还要特别注意,要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关联起来,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相互沟通,我们的物理老师要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我们学生的高考能力.

四、提高高中物理高考复习课效益的措施

篇7

关键词:高考;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09-01

一、注重基础概念的教学

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中频繁的出现了对物理基础概念的理解,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做到理解准确、到位,绝不能是事而非、似懂非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答题中得心应手、十拿九稳。

(2010年宁夏卷-14)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C.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D.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本题考查学生电磁学方面的基本概念,依托于历史事实为背景出题,难度较低,学生清楚电磁学的发展过程还是很容易给出正确选项的。

(2010年海南卷-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物体运动速率始终不变,则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B.若物体的加速度均匀增加,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若物体所受合力与其速度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若物体在任意的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本题考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题型较为常规,但要求考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与速度、合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注重物理图像的教学

《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考生必须具有阅读图像、描述图像、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2010年高考选择题中出现的相关题型稍作列举。

(2010年福建理综-17题)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C) K^S*5U.C#O

K^S*5U.C#A.t1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B.t2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C.t2 ~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D.t2 ~t3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等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传感器的应用,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图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根据F-t图像找出小球合力为零所对应的时刻以及整个过程中合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判断选项的正误。此题过程较为复杂,综合考查能力较强,依托图像分析考查,增加了难度。

三、注重力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实验是高考必考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力学实验进入探究性实验的考查,从而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就2010年高考对实验内容的考查中可以看出,力学实验题难度并不大,但都很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中对力学探究性实验的重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验方面基础能力的培养。

(2010江苏卷-11)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像。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该题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探究空气阻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考查了利用数据作出v-t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得出结论。虽难度不高,但再一次对考生描绘物理图线,运用图像处理实验结果以及对物理图线进行误差分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2010年高考对力学探究性实验考查中,除以上试题之外还有:全国卷2-2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福建卷19.2和浙江卷21题的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等。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高考备考策略 基础知识 综合分析能力

2013年是我省(甘肃省)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从其他省市的高考情况来看,新课改后的高考试题与以往相比,在命题形式、题目难度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过对其他省市高考大纲的反复研究,我以物理科为例对新课改下的高考复习谈谈看法。

一、新增题目特点

物理高考命题仍以主干知识为主线,这一点从先于我们新课改的省市高考试题中就反映了出来。新课改后的高考试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选做题,且这些选做题在原来高考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难度小。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下的工夫不够,很少从深层次挖掘知识,所以面对新高考,这些知识考查不仅有难度,而且和其他知识联系紧密,往往综合性较强,让学生感到极不适应,从而考试得分率低。

二、答题的规范性

与以往的试题比较,新课改下物理试题并不难,但为什么学生的理综成绩整体不尽如人意呢?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都将生物和化学作为提高理综成绩的重点,所以在做理综试题时,往往是把物理题放在最后做,不但如此还把最短的时间留给物理学科。这两个原因就导致学生没有把握好以简单的物理题来提高理综成绩的好机会。所以我在平时的讲卷中一再强调做卷的思路:先通看试卷,用不了5分钟就会扫描出哪些题是做过的,哪些题是简单的不浪费时间的,哪些题是很难且解题过程会是很复杂的(放在最后做)。将150分钟的时间按照理化生分数的比例合理地分配三科的做题时间。有不少学生分配给做物理题的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属于高三复习的策略问题。针对新高考,在高三物理复习时我们应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呢?

高三复习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基础,研究相应的复习策略。主要是构建物理知识的体系和网络,加强各章节的联系,将大量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弄清各个概念、规律、原理的内容等。从以往课改区的高考物理试题可知,物理单科或理综物理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的。高三高考整体复习模式从程序上来说分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

三、在第一轮复习中,抓好基础知识是关键

1.注重课本知识。

对于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来说,多看课本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看课本可以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让学习物理的思路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清晰。

2.第一轮复习的教辅资料要精讲,精炼。

第一轮复习订资料,课堂上要重点讲解(包括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典型例题、同步习题),课余时间就让学生练习课时训练。每章结束时,一定要进行单元测试,并且在单元测试时,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做卷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少走弯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补充,练习题最好是教师精心选取的。一轮复习训练题,以小题为主,计算题以巩固基本概念和规律为目标,不要太难、太偏、太繁。

3.反复研究考试大纲。

在做好前两步的基础上,老师要认真比较研究近几年课改区的《物理考试说明》和课改区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把握高考的知识点、考点和能力要求等,将这些要求具体落实在每一堂课之中。

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为了一节课的教案。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最重要,而经验交流是不分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谁都有交流经验的优势,特别是在题目选取、课堂设计等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

5.时刻关心媒体信息,与时俱进。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问题。根据课改区的高考物理试题和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可知,近年来的高考加大了对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考查力度,直接考查物理概念、规律的试题越来越少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培养学生从给予的信息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模型的能力,说到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四、第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关键

经过第一轮系统地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后,要进行知识的专题复习,加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专题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应选择物理学中的主干、重点知识建立板块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和有关条件,是否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问题。分析综合能力也表现在对“生题”的处理上。“生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试题,设问角度和情境的设置可能是学生没见过的,但处理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都是学生学过的,甚至是很熟悉的,这就要求学生能独立、灵活、创造性地处理此类问题。

篇9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电器中的变压器可视为理想变压器,它将220V 交变电流改为110V ,已知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为800,则副线圈匝数为B

A .200 B .400 C .1600 D .3200

2.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 考异邮》中有玳瑁吸衣若只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C

A .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

B .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C .小线圈接近通电线圈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

D .从干燥的地毯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3.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对行星的认识与研究仅限于太阳系内,行星“51 peg b ”的发现拉开了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序幕。“51 peg b ”绕其中心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约为4天,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绕太阳运动半径为1,该中心恒星与太阳的质量比约为B 20

A .1 B .1 C .5 D .10 10

4.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下列各选项所示的载流线圈匝数相同,边长NM 相等,将它们分别挂在天平的右臂下方,线圈中通有大小相同的电流,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磁场发生微小变化,天平最容易失去平衡的是

A

5.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s 和2s 。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m /s 2由静止加速到2m/s,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C

A .关卡2 B .关卡3 C .关卡4 D .关卡

5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答得0分。

6.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AD

A .t=2s时最大 B .t=2s时最小C .t=8.5s时最大 D .t=8.5s时最小

7.一带正电的小球向右水平抛入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

BC

A .做直线运动 B .做曲线运动 C .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 .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8.两个相同的负电荷和一个正电荷附近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c 时两负电荷连线的中点,d 点在正电荷的正上方,c 、d 到正电荷的距离相等,则

ACD

A .a 点的电场强度比b 点的大

B .a 点的电势比b 点的高

C .c 点的电场强度比d 点的大

D .c 点的电势比d 点的低

9.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质量为m 、套在粗糙竖直固定杆A 处的圆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圆环从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 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 处的速度为零,AC=h。圆环在C 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v ,恰好能回到A ;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之内,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圆环

BD

A .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B .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C .在C 处,弹簧的弹性势能为12mv 412mv mgh 4

D .上滑经过B 的速度大于下滑经过B 的速度

三、简答题:本题分必做题(第10、11题)和选做题(第12题)两部分,共计42分

【必做题】

10.(8分)小明利用如题10-1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一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题10-1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A

(2)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如下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答题卡的方格纸上作出U-I 图线

由图线求得:电动势E=_________V;内阻r=_________________Ω

(3)实验时,小明进行了多次测量,花费了较长时间,测量期间一直保持电路闭合,其实从实验误差考虑,这样的操作不妥,因为_______________

10. (1)0.44(2)U-I 图线见右图 1. 60 (1. 58 ~ 1. 62 都算对) 1.2(1.18 ~1.26 都算对)(3)干电池长时间使用后,电动势和内阻会发生变化,导致实验误差增大

.

11(1)CD (2)39.0 (3)逐渐增大到39.8 cm/ s 逐渐增大到等于重力

(4)为了说明磁铁在塑料管中几乎不受阻尼作用,磁铁在铜管中受到的阻尼作用主要是电磁阻尼作用.

11.(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如题11-1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 的交流电

(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

A .将铜管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的正下方

B .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C .用手捏紧磁铁保持静止,然后轻轻地松开让磁铁下落

D .在磁铁下落的同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2)该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试验(记为“实验①”),将磁铁从管口处释放,打出一条纸带,取开始下落的一段,确定一合适的点为O 点,每隔一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标为1、2、3…….8,用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的相邻计时点到O 点的距离,记录在纸带上,如题11-2图所示

计算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v ,粗略地表示各计数点的速度,抄入下表,请将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可知:在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内,磁铁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磁铁受到阻尼作用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4)该同学将装置中的铜管更换为相同尺寸的塑料管,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记为实验②),结果表明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请问实验②是为了说明说明?对比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得到什么结论?

11(1)CD (2)39.0 (3)逐渐增大到39.8 cm/ s 逐渐增大到等于重力

(4)为了说明磁铁在塑料管中几乎不受阻尼作用,磁铁在铜管中受到的阻尼作用主要是电磁阻尼作用.

12【选做题】本题包括A 、B 、C 三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A 、B 两小题评分

A 、【选修3-3】(12分)

(1)对下列几种固体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有________

A .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时晶体

B .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时晶体

C .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

D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不同

(2)在装有食品的包装袋中充入氮气,然后密封进行加压测试,测试时,对包装袋缓慢地施加压力,将袋内的氮气视为理想气体,则加压测试过程中,包装袋内壁单位面积上所受气体分子撞击的作用力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包装袋内氮气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给某包装袋充入氮气后密封,在室温下,袋中气体压强为1个标准大气压、体积为1L 。将其缓慢压缩到压强为2个标准大气压时,气体的体积变为0.45L 。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包装袋是否漏气

B 、【选修3-4】(12分)

(1)一渔船向鱼群发出超声波,若鱼群正向渔船靠近,则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与发出的超声波相比_________

A .波速变大 B .波速不变 C .频率变高 D .频率不变

6(2)用2 10Hz 的超声波检查胆结石,该超声波在结石和胆汁中的波速分别为2250m/s和

1500m/s,则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时胆汁中的______倍。用超声波检查胆结石是因为超声波的波长短,遇到结石时_______(选填“容易”或者“不容易”)发生衍射

(3)人造树脂时常用的眼镜片材料,如图所示,光线射在一人造树脂立方体上,经折射后,射在桌面上的P 点,已知光线的入射角为30°,OA=5cm,AB=20cm,BP=12cm,求该人造树脂材料的折射率n

C

.【选修3-5】(12分)

(1)波粒二象性时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

A .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 .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 .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也相等

235235(2)核电站利用原子核链式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进行发电,92U 是常用的核燃料。92U 受

89一个中子轰击后裂变成144和Ba 5636Kr 两部分,并产生_____个中子。要使链式反应发生,裂变

物质的体积要_________(选填“大于”或者“小于”)它的临界体积。

(3)取质子的质量m p =1.6726⨯10-27kg ,中子的质量m n =1.6749⨯10-27kg ,α粒子的质

8量m α=6.6467⨯10-27kg ,光速c =3⨯10m /s ,请计算α粒子的结合能,(计算结果保留两

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5分)做磁共振检查时,对人体施加的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肌肉组织中产生感应电流。某同学为了估算该感应电流对肌肉组织的影响,将包裹在骨骼上一圈肌肉组织等效成单匝线圈,线圈的半径r=5.0cm,线圈导线的横截面积A=0.80cm 2,电阻率ρ=1.5Ω⋅m ,如图所示,匀强磁场方向与线圈平面垂直,若磁感应强度B 在0.3s 内从1.5T 均匀地减小为零,求(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该圈肌肉组织的电阻R ;

(2)该圈肌肉组织中的感应电动势E ;

(3)0.3s 内该圈肌肉组织中产生的热量Q 。

14.(16分)一转动装置如图所示,四根轻杆OA 、OC 、AB 和CB 与两小球以及一小环通过铰链连接,轻杆长均为l ,球和环的质量均为m ,O 端固定在竖直的轻质转轴上,套在转轴上的轻质弹簧连接在O 与小环之间,原长为L ,装置静止时,弹簧长为3L ,转动该装置并缓慢增2

大转速,小环缓慢上升。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忽略一切摩擦和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弹簧的劲度系数k ;

(2)AB 杆中弹力为零时,装置转动的角速度 0

(3)弹簧长度从 ;31L 缓慢缩短为L 的过程中,外界对转动装置所做的功W 。

22

15.(16分)一台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荷量均为+q 、质量不同的离子飘入电压为U 0的加速电场,其初速度几乎为零,这些离子经过加速后通过狭缝O 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最后打在底片上,已知放置底片区域已知放置底片的区域MN =L,且OM =L。某次测量发现MN 中左侧21区域MQ 损坏,检测不到离子,但右侧区域QN 33

仍能正常检测到离子. 在适当调节加速电压后,原本打在MQ 的离子即可在QN 检测到。

(1)求原本打在MN 中点P 的离子质量m ;

篇10

1 近三年理综物理试题主要特点分析

1.1 突出主干知识

从物理试题的考查内容看,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场力;电功率;安培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1.2 保持稳中求新的命题思路

在高考试题情境设置上,大部分的情境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很少出现特别新颖的情境(信息)题,抓住主干知识,注重按常规思路命题,但在设问上都有所创新。题目看上去似曾相识,但立意和切入点都有变化。在实验考查方面,不是简单地照抄课本实验,而是对课本上的已有实验进行改造、改进和创新,更加注重考查实验原理迁移和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1.3 注重物理学科特点及学科能力考查

高考试题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考纲中明确指出考查的五种能力,而且还考查了获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建立模型的能力,落实考纲对考生物理学科基本能力的要求。例如,理解能力在考题中涉及较多,一方面体现在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有关物理情境的理解、图像的理解应用等。

1.4 重视过程与方法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这类题型常在实验考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既有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同时有创新和探究能力考查。常把基本的概念、规律跟科学的过程、方法完美地融在一起,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

2 2017年复习备考建议

高考第一轮复习是重点,这一过程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狠抓双基巩固与知识的整合,习题巩固训练要体现循序渐进达到很好巩固知识与技能整合与提升的高度;第二轮为专题复习或题型分析与训练,除了要对第一轮复习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外,更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对近年来高考选择、实验、解答、选做四类题型的分层、分类训练,总结这四类题的考点、答题顺序和技巧;第三轮为模拟训练和应试指导训练。具体建议如下:

2.1 仔细研读《考试大纲》

紧扣课本对照《考试大纲》的知识点、能力要求,逐一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不在偏、难、怪题上浪费时间,节约备考时间与精力。通过熟悉考纲,做到心中有数。

2.2 理顺知识网络

注重总结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编织知识网络,抓住主干知识及核心知识:从点到线,从线到网,建立知识的网络框架;从整体和相关关系上重新认识,例如从功和能的关系入手,全面系统强化合外力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功与系统能的变化、系统除重力与弹簧弹力之外其余的力的功的总和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安培力的功与电能的变化等,全面把握能的转化与守恒关系。

2.3 注重基础,狠抓主干知识,准确全面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双基”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是能力提高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能力的方法都毫无意义。要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熟练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在总复习中应始终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从更高角度去把握、深化,进而提高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因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联系和区别,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比较、辨别、纵横向联系并及时予以归纳总结。

2.4 厘清实验情境,突破实验题

高考物理实验题占15分,但学生做此题时普遍易失分,这部分要作为复习的一个侧重点。熟悉《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学生实验、书本上的重要演示实验,对每一个需要掌握的实验,弄懂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原理和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分析,准_记录和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实验命题遵循“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只有平时亲自做过实验,才能在高考实验题中拿高分”。

2.5 计算题:重视考查对物理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如何在考试时迅速破解题意,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学生在复课应考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如下:(1)审题抓住关键词。审题是分析加工的过程,不仅要注意给出的具体数字和字母条件,而且应紧扣物理题中常用的关键词,如“最多”“至少”“缓慢”“刚好”“瞬间”等。(2)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物理问题的条件有直接和间接,显性和隐性之分,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间接和隐含条件,往往是一句话或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3)审题时要画好情景示意图,展示物理图景,化繁为简。画好分析图,是审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复杂的描述清晰化。(4)审题要注意临界条件。从一种物理过程到另一种物理过程,从一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分界限的现象。临界现象是由量变到质变在物理学中的生动表现,这种界限通常以临界状态或临界值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分析问题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总之,高考物理高效复习需要以夯实基础知识为源泉,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原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为目标,将物理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能够从学科理论和运用两个维度提升学科素养,通过严谨规范的训练和强化,方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