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乡村振兴的政策得以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对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将乡村振兴的政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乡村的诸多产业进行协效的协同性发展,并且使产业发展带动整体农村人口经济收入得到有效的增长,以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在优化背景之下,需要进一步地将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充分地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当前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创新性特征得以进一步凸显,并且使乡村旅游市场的规模得以有效的扩张,使整体乡村旅游参与主体所具有的体验感得以有效地增强,使传统乡村旅游服务模式得到有效的转变,使相应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路径得以进一步的优化,相应的旅游者可以充分地通过信息化平台对乡村旅游的诸多信息进行综合性的了解,并且以信息化的方式对自身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主观性的选择,使相应的旅游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充实与高效的构建,而具体的旅游信息化构建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与管理者而言,能够使从业人员充分地对旅游管理信息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并以此对相应的旅游管理进行有效的改善,使整体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使管理者能够充分地对旅游产品服务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者能够对自身的服务进行有效的改进,使整体旅游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及衍生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自身所存在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我国网络旅游平台已经能够充分地对各类线上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游客出行所具有的便利性得以有效的提升,同时,优质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对我国的乡村旅游行业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使整体乡村旅游的质量得到有效的升级,对于不同旅游管理的模式能够进行更加创新型的解决方案设计,并且充分将云计算等诸多技术予以有效的应用,能够使相应的管理模式对于旅游者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同时进行优质的旅游者全方位画像,使相应的旅游管理及旅游发展能够获得更加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供给侧所存在的平衡关系得以进一步优化,使供给侧的对接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在满足经营者自身利益要求的前提之下,使整体旅游者自身的体验满意度得以大幅提高。
2目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2.1乡村旅游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升,并且基础知识建设相对落后
在进行乡村信息化旅游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将具体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当中,而充分地将智慧旅游进行有效的融合,需要使乡村旅游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的改进。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模化特征较为薄弱,并且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为分散的状态,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时间相对较短,就其自身发展而言,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以及不断完善的优化时期,其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数据资源的健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进而无法对诸多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予以有效地满足。此外,乡村旅游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对诸多部门予以设计,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独立性相对明显,使乡村旅游行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相对突出,使整体企业行业在发展中无法得到有效的互联互通,使整体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诸多现实性困难。同时,部分乡村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继而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充分的认识,而体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增强,使当地的旅游经营者无法对信息化技术作用于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冲击予以正确化的认知。因此使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构建过程当中,其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性相对明显,并且部分政府无法充分地将政策予以有效地引导并进行有效的财政投资,从而加剧了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实问题。
2.2信息资源处理成本相对较高,并且运用维护的持久性相对较低
智慧旅游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信息化建设只有将其自身的完整性以及布局性予以有效地增强,才能使整体乡村旅游出行所具有的互联互通特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从技术角度而言,智慧旅游在发展中所需要的大数据具有较为突出的非系统化特征,自身的数据来源的统一性缺失,使得整体数据处理所存在的困难性特征相对明显,从而使整体数据处理所存在的可靠性相对较低。由此需要对相应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的更新,并且对具有创新意义的设备进行充分的研发,而针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往往无法对相应的运营手段予以有效的重视,并且无法对具体的信息化构建予以有效的运营支撑,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应的智慧旅游融合概念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炒作性质,并且具有“一次性项目”的现实特征。由此使得整体智慧旅游以及信息化技术的运营维护人员存在的现实性缺失问题,并且使整体信息化构建存在形式化主义严重的现实问题。
3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及智慧旅游进行有效融合的现实方式
3.1对乡村旅游的信息化设施进行构建,对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搭建
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整体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创新性予以有效体现,并且使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完善,并对各类基础平台进行有效的构建。第一,在信息化设施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移动网络等诸多设施进行有效的构建,相应的政府及运营商需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使乡村内部尽早实现5G信号覆盖。并且将诸多智慧终端在旅游区内部进行有效的构建,进而使智慧售票机、智慧监控等诸多设施能够应用于乡村旅游的构建过程当中。使整体智慧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优质的发展基础。
第二,我国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搭建,需要对乡村旅游自身的开发与经营特点进行有效的考量,政府需要起到优质的牵头作用,对网上旅游平台进行有效的构建,并且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引进,使相应的企业与政府能够充分地对当地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建设,使整体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较为优质的基础数据支持,对于传统的由政府单独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局面进行有效的打破。使社会资源能够充分地进入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建设过程当中。
同时,在对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对政府的公信力度予以有效的应用,并且需要对相应的信息安全性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而使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障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
3.2进一步对智慧旅游产业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能够对整体传统旅游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变,并且需要充分地对智慧旅游产业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管理、旅游销售以及信息化服务等诸多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智慧产业体系进行构建。
其一,从管理角度而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使相应的体系能够为具体的旅游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将相应的智慧旅游管理方式与乡村的实际特征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使相应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地符合乡村的自身特点。
其二,从技术应用角度进行分析,需要使整体乡村旅游管理的应急服务水平及其自身的安全监控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具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构建,使整体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地进行旅游数据反馈,对于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及其决策特点进行综合化的考量,从而使整体智慧旅游所具有的针对性特征给予有效的凸显。
篇2
引言
旅游产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热点话题。国内外对旅游产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以及网络旅游信息搜寻方面,形成完整的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体系、旅游网站构建以及网络营销和旅游信息搜索决策模型,而后经过不断地研究深入,提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而针对旅游产业而言,正是在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中的转型与变革则被称为旅游产业信息化。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发展旅游的“515战略”中提出“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和社会管理”,随后《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推进各层级、各领域的旅游信息化。”由此可见,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内涵
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指基于现代通信科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式或手段,对旅游产业核心要素、信息要素以及其他实体要素进行深层加工和功能重组,以此来辅助决策、加强传播并促进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且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不仅促使旅游产业传统六大核心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在产业内部不断融合,也推动旅游产I向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领域不断渗透融合,向全域旅游和旅游综合体发展。因此,旅游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同时还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企业等的信息化建设。
二、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下辖八县两区(其中固始县由省直管),六个管理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8915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末,总人口869.77万,城镇化率42.77%。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015年信阳市全年生产总值1877.75亿元,同比增长8.9%。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9321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2元,同比增长10.8%。
目前信阳市旅游产业正处于潜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过渡阶段,市政府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撑产业来推动,建立完善旅游市场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落地实施。
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信阳市2015年全年旅游2326.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旅游总收入135.03亿元,增长16.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19%。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处。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4家(其中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18家,二星级饭店1家),共拥有客房3372间(套)、床位6155张,从业人员2776人。国际和国内旅行社38家。旅游产业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将近20万,旅游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二)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旅游行政管理层面
信阳市政府在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并大力提倡,建立信阳市旅游局政务网(http:///)以及信阳旅游网(http:///可能由于网站维护原因,目前只能通过网址搜索),构建旅游行政管理、形象宣传、信息资讯以及交流互动等各个功能模块子系统,开通信阳旅游局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在政务网系统主要展示政务政策、法规、安全、招商等行政管理信息。
2.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相关方面
目前信阳市共有国际和国内旅行社44家,在互联网建立网页的只有21家,有独立域名的不到10家。在信阳旅游网页虽然创建旅行社信息模块,但并没有对旅行社企业的介绍或者相关的链接。旅行社与相关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渠道基本依靠互联网和业务管理软件或系统,实现基本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但对于面向旅游消费者群体,由于受制于部分旅游消费者对信息化手段的接受能力问题,信息化建设程度低,方式基础,依旧偏向传统化。
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景区信息化是实现景区基础设施升级的必经之路。信阳市现有A级及以上的22处旅游景区基本都还处在传统的景区管理模式之中,信息化手段运用较少或者没有,部分景区实现了WIFI覆盖,当前流行的电子导游、导览、线上电子门票以及基于景区周边或沿途的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或购物商店等的推送信息没有实施,目前只能依靠专业的导航软件或者团购网站来获取,这样以来,景区仅仅停留在传统游览观光或体验功能阶段,没有起到或者弱化了带动旅游其他要素发展的主体地位作用。
由于饭店自身经营管理需求,信息化手段在其日常营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且应用广泛。信阳市目前有34家星级宾馆,在内部管理及对客服务方面基本都实现信息化,从无线网络覆盖、到客房管理、员工管理、客户管理、物品调拨、订餐、订房等基本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在网页建设方面,信阳市34家星级酒店虽然只有9家建立了独立域名的网站,但是其他25家在互联网都建立网页以展示形象,进行营销宣传,都能够实现在线订房。
交通是旅游活动实现的必要前提,现代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信阳市交通区位优越,区间交通的网络化和高度信息化为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在市内各车站均有通往信阳热点旅游景区的班车或公交线路,但是在信阳旅游网和信阳市旅游局政务网上并没有对信阳市内公共交通线路做出介绍。市内各个车站也没有关于信阳市旅游公共交通的查询系统或者导视系统。
信阳市康体娱乐及餐饮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满足其现有的经营规模。康体娱乐及餐饮企业80%以上都实现WIFI覆盖,在内部管理方面,基本都采用了适应各自规模和服务方式的软件系统;50%以上和康体娱乐企业和80%的餐饮企业通过利用团购网、微博、微信站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和销售,并实现手机支付功能;10%左右的餐饮企业建立顾客自助点餐系统或网站,实现IPAD或手机终端点餐支付一体化。
3.旅游关联产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旅游产业不断向其他产业领域渗透,信阳市目前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初有成效的首先是农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城市工作生活竞争与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向往体验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由此引发乡村旅游热点。据统计,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信阳市全市30多个主要乡村旅游景点和传统古村落日平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以上,以参观信阳毛尖茶采摘制作的茶乡风情游也非常火爆。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农产品本身的一些特性等的限制,信阳市农业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较少,部分农村甚至没有宽带,移动网络也只有3G。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影响到信阳市旅游产业链整合的速度与质量,其他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影响着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水平。
三、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信阳市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旅游产业核心要素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低水平阶段。旅游景区网站建设滞后,部分已建立的网站缺乏创新,网站维护不到位,没有及时更新有效信息。无论是在经营管理还是对客服务方面信阳市景区、旅行社及交通等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利用相对较少。另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其他产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样偏低。
(二)对现有信息技术设施应用不充分且信息共享性差
信阳市政府建立信阳旅游网(http:///),从网站的布局和内容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这是对信阳市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站,但是目前对该网站的推广力度明显不够,在百度输入“信阳旅游网”目前是无法找到该网站,该网站目前也无法通过手机端搜索到。在网站内容方面,缺少了针对一些通过公共交通自由行游客的交通线路的介绍等针对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另外网站管理系统与旅游企业如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店、景区等信息共享程度低,只有简单的图片介绍,虽然建设了论坛,但是互动为零,没有实现应有的功用。
(三)对旅游产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智慧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势,而旅游产业信息化则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经阶段。信阳市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人员对产业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开设网站或者在网上销售产品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所能带来的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信息共享的便利以及更好的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另外,缺乏专业人才引领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理念并统筹规划旅游产业信息化布局。
四、促进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首先,信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明确作为管理主体的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及智慧旅游发展理念的相关政策,科学统筹,大力推动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第一,优化完善信阳旅游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一方面要与省级或国家旅游产业相关数据系统相连接,及时获取产业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信阳市旅游企业、景区等充分利用该系统与行业最新信息动态实现对接,提高旅游信息共享性。第二、大力推广信阳旅游网的使用,开发相应的手机版网页或APP,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渠道推广宣传,提高受众的范围以及时效性。第三,要充分利用LBS等位置服务信息系统,及时推送信阳旅游服务信息,使游客落地信阳就能便捷的得到需求的服务。第四,要及时构建信息化的旅游应急管理或预警系统,以便在旅游旺季时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周到和多样化的服务。
其次,提升旅游企业、景区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对信息化理念的认识,加强旅游企业、景区等的信息化设施建设。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和经营需求建设及内部管理和对游客服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景区可充分利用WIFI网络和手机终端或者二维码技术,实行集景区讲解、导航、导览、导购等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的智能服务。
篇3
关键词:旅游创新 旅游信息化 区域化旅游 文化特色旅游
注:本文为秦皇岛市社科研究项目 编号:201101A475
结合秦皇岛市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旅游业创新发展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旅游信息化建设
旅游业是最适合于开展网络服务的行业,网络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已得到比较充分的肯定。旅游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消费的需要,加速并优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促进新型旅游产品市场的成长,而且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全球化网络联系方式和高度透明的全球化旅游服务。在旅游行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探讨秦皇岛旅游业信息资源整合策略,构建秦皇岛市旅游信息资源统一平台,是实现秦皇岛旅游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目前秦皇岛市旅游信息化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介绍、展示,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旅游营销等方面。首先,官方旅游局设立网站比例较低,官方旅游局中有秦皇岛市旅游局、北戴河旅游局、昌黎县旅游局设有官方网站或专栏;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政务相关,包括政务动态、旅游公告、新闻、法规文献、办事指南、网上办公以及旅游黄页、旅游指南,但还存在更新不够及时,内容简单,实用性差等问题。其次,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秦皇岛市旅行社、酒店、景区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大都未建立官方网站,较少开展基于网络的营销活动和电子商务。除了各个景点的信息功能有待完善外,也缺乏各个景区间的互联互通。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对于促进经营和管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旅游主管机构和旅游企业应该“旅游立市”的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旅游信息。同时,加强京、津、冀旅游信息化合作,通过集成化的目的地网站建设和京、津、冀区域旅游品牌,构建京、津、冀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全面实施网络经营,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完善各种旅游预订服务,健全旅游信息调查和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准确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动态,提供优质旅游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准确的定位,快捷无误地运行,提高竞争能力,开拓旅游市场,是旅游创新发展的基础。
二、大区域化旅游
传统上,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受地域面积较小的限制,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规模较小;二,严重依赖于特定空间的自然或文化资源。与此相适应的是,旅游企业规模也很小。在旅游地间越来越表现为创新竞争的时代,实力弱小的单个旅游企业必须与处于同一生产系统的目的地的其他企业合作。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构建目的地旅游生产网络体系成为旅游创新得以实现的关键。从实践上来说,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北京、天津通往秦皇岛市的两条高速铁路已动工,其中津秦客运专线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届时北京、天津两地将在30分钟内到达秦皇岛。此外,秦皇岛市政府将在南戴河兴建机场,加快空港的建设。随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将建成使用,交通进一步改善,秦皇岛旅游发展的可进入性将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津秦、京沈高速客运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跨区域的旅游快速廊道建设将逐渐形成,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从而大区域化的旅游交通格局。城市交通加快发展,旅游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在秦皇岛市区域性大城市的区域旅游格局的基础上,伴随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圈、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这就为秦皇岛旅游的跨区域发展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会为本地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中心城市(京、津)与秦皇岛市的同城化、近邻化效应将更加显著,秦皇岛的区域旅游功能将更加突出,与京津等中心城市之间互动逐渐加强;区域特色旅游将进一步发展深化,旅游目的地及其范围将加快形成,旅游产业布局将重新组合。
本地旅游是获取旅游信息和资源的主要来源,而跨区域旅游则确保旅游流顺畅地到达目的地。因此,构建本地旅游、关注跨区域和加强区外旅游的联合是促进旅游目的地创新和发展的最优旅游网络结构。从旅游价值链构成的角度看,旅游企业也需要跨区域旅游的协作。由此可见,跨区域旅游对于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嵌入旅游价值链、实现价值至关重要,也是秦皇岛旅游创新发展的关键。
因此,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抓住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机会,以打造滨海度假和文化体验两个产业聚集区为重点,筛选并推出一批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休闲旅游产业重点支撑项目,例如,北戴河国际游艇俱乐部、山海关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休闲度假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区域化的旅游特色打入到环京津大旅游发展的链条中,实现本地旅游和大区化旅游的协调发展,实现共赢。这就为我们本地的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文化特色旅游
旅游是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旅游经营与文化经营、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整合,既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在旅游产品文化性回归大潮中,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享受,感受文化氛围,接受文化熏陶,已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建设有秦皇岛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弘扬地方文化个性,是实现秦皇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认为,实现旅游业创新发展,就要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旅游行业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地文化等),注重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族风情)、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抚宁的花果山)、艺术文化旅游产品(抚宁的剪纸)、建筑文化(山海关)旅游产品、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抚宁、青龙地北方饮食)、文物古迹旅游产品(天下第一关和昌黎的碣石山)和地质文化(柳江地质公园)的建设。
长期以来,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旅游业旅游产业空间和时间发展不平衡,即滨海旅游发达,其他旅游项目落后;春夏季旅游旺盛,秋冬旅游萎缩。这极大地影响了本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必须化劣势为优势,以优势项目带动弱势项目。我们认为,用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矛盾。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筑滨海文化旅游、田园文化旅游、长城(山地)生态文化和葡萄酒(昌黎)文化以及柳江(地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并导入游艇等新兴要素,以补充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为出发点,突破秦皇岛市休闲度假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旅游全年发展,全方位发展旅游。例如,打造四季旅游产品,春季突出自然主题,开发春季踏青、摄影和观鸟等旅游项目,形成“自然之春”;夏季提升滨海旅游产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以滨海娱乐、休闲、运动、游艇度假等构成“激情之夏”;秋季以葡萄美酒、水上运动、体育赛事、婚纱摄影构筑“浪漫之秋”;冬季以温泉+葡萄酒为核心,配合滑雪、山地运动等项目,构成“温情之冬”。同时,随着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业和地产业等产业进一步融合,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资源和形式,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服务业和旅游地产也将成为改造并优化传统旅游产业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高舜礼,白四座.论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N].中国旅游报,2009.3.17
[2]何宗樾,朱振鹏.信息化是河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旅游目的地发展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
篇4
一、智慧旅游的涵义
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等设备,提升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以及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二、大连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1 1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提出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旅游城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推进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各旅游接待单位信息化建设。同年1月26日,大连市旅游局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旅游局中报,成为我国首批18个“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截止目前大连智慧旅游工程已经完成如下工作:
(一)智慧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运行开通
大连研发成功了基于“行程单”的“电子化”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实现了旅游行业全程电子化监控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效率,还可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水平,通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从而减轻导游员传统手写填报行程单繁琐工作。
(二)智慧旅游诚信平成测试,进入试运行
大连还完成了大连智慧旅游诚信平台发作。该平台综合了游客、企业、政府官方多方面诚信评份因素,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企业真实的信息展现给公众,从而实现了为游客以及城市居民建立诚信旅游和消费环境的工作目标。
(三)启用电信旅游手机卡
大连市旅游局与中国电信大连分公司战略合作完成了电信旅游卡。旅游手机卡集成了通信、支付、定位、识别身份等功能基于一身,已经率先应用于大连市3000多名导游员。在未来,大连市民和游客可以持有大连旅游手机卡,实现基于大连智慧旅游诚信平台的“智慧旅游信用卡”的全部功能,使“一卡在手,智慧旅游”成为可能。
(四)旅游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布设完成
智慧旅游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是大连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大连各星级酒店、景区、旅游咨询中心、机场、火车站等服务窗口单位布设了100多台,向游客和本地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巩固了大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该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的设计,兼顾了政府、企业和投资方三方的利益,在全国尚属首创,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五)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揭牌
作为大连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大连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12月28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该机构一方面负责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完成和参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对接,在大连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三、大连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应用研发的盲目性
目前而言,智慧旅游技术己不是难点,已经能够帮助现代旅游产业完善产业结构转变,智慧旅游已经能够延伸到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建设等多种解决方案。一些高科技企业也有先进的意识,创新开发了针对这种产品的多种应用,但由于开发之初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有效研究,使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加之,企业如果要应用这个先进的产品,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改造体制,如果不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这些旅游企业是不会轻易尝试的,由此,导致研发出来的智慧旅游产品找不到市场甚至中途夭折。
(二)旅游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繁杂性
由于社会行业类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使得各个旅游相关行业部门已经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体系。这些不同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环节信息各异导致信息相对独立,产生了信息孤岛。如何降低信息化建设投入成本,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现建设投入的利用最大化,成为了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
(三)旅游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目前在旅游行业中能够积极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推广营销、提高工作管理效率的企业仍然很少,以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居多。但大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由于业务相对单一,主要关注现行的经济利益,再加上企业资金财力不足等原因,让他们发展智惹旅游建设相对比较困难。
(四)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整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存在行政管理多头现象,比如,大连的各个旅游景区就面临多个行政管理主体,形成了多头共管的局面,造成管理混乱,这些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缺乏协调统一。由于多头管理而导致旅游信息分布不均衡,信息渠道不通畅,从而难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全局的管理信息体系。
(五)智慧旅游资金缺口大
到目前,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己投资近千万元,但与整个项目实施预计投资亿元还有巨大的缺口需要填补。政府应考虑适当扩大投融资渠道,降低智慧旅游建设的介入门滥,合理引入民间资本,打通资金链,减缓工程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六)相关人才缺乏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互联网;融合;策略研究
一、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到位
目前乡村旅游虽然呈现积极发展的形式,但是由于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体制并不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并不是很健全,推动力度又不是很大,乡村旅游的主体大多为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自然村,本来对于乡下村落来说,能打造出乡村旅游来发展经济已经相当不容易,如果还要花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对其进行宣传,无疑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加上部分乡村旅游的带头人多为当地农民,他们对于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很多人对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认知以及应用不是很充分,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大多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推广方式使得很多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不能为大众熟知和消费,因此,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产品形式单一
许多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形式与相邻的乡镇非常形似,有些直接把别人的发展模式、经验照搬使用,没有分析自身的优劣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也就不能有效的展示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这样做无疑是得不偿失。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极大多数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是想感受当地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品尝当地的特色餐饮,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代表在很多景点盛行。而大多数的农家乐又仅仅只局限于餐饮这一种功能,过于单调,只能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可能还提供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活动,但由于受季节性的限制,再加上规模过小,很容易就出现淡旺季现象。
二、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一)推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是国家发展的要求
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互联网+行动的重要领域。国家旅游局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于2015年出台《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积极推动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创新意识。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游客一种新的出游方式,在旅游市场占据的份额逐渐增加,有义务也有必要顺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与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要求其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结合
乡村旅游的特点要求其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本身的资源特点;二是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特点。如上文所述:乡村旅游是以乡下的村庄、野外的风景以及乡村特有美食为主题,用游玩、餐饮兼居住的形式为外出游玩的游客提供服务。因此游客之所以选择乡村旅游,就是为了体验与喧嚣城市不一样的宁静生活,同时希望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放松心情、减少压力。这就是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不一样的地方,实际上来说,游客对于乡村旅游拥有更高的期望值。但是如果相应的信息辅助缺失,游客则难以体会到深层次的愉悦。而如果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进行结合,相关的乡村旅游负责部门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当地的乡村文化进行全面的宣传,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乡村旅游地点偏僻、资源分散等弱点。游客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旅游当地的特点以及人文情怀,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地的附加价值,使游客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以及服务。
据统计,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和青少年为主,其选择乡村旅游的出行方式70%以上为自驾游。而这些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互联网为主,这些游客对互联网的认知以及依赖程度较高,他们在获取旅游信息时,主要依靠网络进行查询、了解,从而作出决定。因此非常有必要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积极的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以及竞争力。
(三)消费方式的变化要求乡村旅游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作为现代人群消费的主流平台,现在累计网民已经高达6.18亿,而移动支付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上文所述,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和青少年为主,而这些游客对互联网的认知以及依赖程度较高,移动支付是他们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这些游客以散客居多,因此他们更多的希望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能给他们提供全程的全面综合性的服务。因此,对于管理方来说,相对要处理的旅游信息量十分庞大,单靠人工是极难进行统计、处理的。只有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支撑,才能更好的驱动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高速发展。例如重庆“网上村庄”开创的“乡村旅游+农产品”模式,“网上村庄”是重庆市创建的具有特色的电商扶贫模式,相关的管理部门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客源、安排活动、住宿、产品展销等服务,吸引游客前来消费。重庆“网上村庄”的线上平台通过策划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消热、秋季采摘果实、冬季杀猪等活动,于2015年成功组织50多万名游客前来旅游消费,据统计,“网上村庄”2015年的线下交易金额达6000多万元,线上平台交易金额多达5000多万元。因此,实行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乡村旅游与互联网融合的策略研究
(一)政府进行引导,社会人员参与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作出明确的建设标准、统一进行协调、管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相关的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的组织实施体系。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可以就乡村旅游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如此,乡村旅游在进行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为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农民人员进行服务,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面的、细致的服务和帮助。
(二)整合优势,重点突破
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集中性的地方性同化问题,虽然有些旅游地区已经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区域特色建设,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要在实际中推进并不是很容易。由于现在国民轿车的拥有量在逐年攀升,加上国家高速以及高铁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考虑在大区域的范围内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通过整合线路上的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上午到双流永兴摘草莓,中午去黄龙溪看水吃香辣丁,下午坐在郫县农家乐打小麻将,晚上跑到都江堰吃夜餐。如此一整合,各个乡村旅游景点之间既避免了竞争,又实现了优势互补。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可以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着手,建立乡村旅游专门的门户网站、对其做充分的宣传;也可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借此积累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乡村旅游产业中相关主体的合作,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更进一步的结合。
(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进行丰富,延伸消费
腾讯微信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众多的免费项目,例如;微信的下载使用、传输文件、视频聊天等均不收费,传统媒体也因此受到了颠覆性的影响。而微信主要通过各种关联的服务以及应用赚取利润,在微信钱包里,有微信自主开发和提供的服务:微信红包、生活缴费、AA收款、转账、城市服务等;也有与第三方合作提供的第三方服务:电影票、滴滴出行、吃喝玩乐、火车票机票等。例如利用互联网成功进行营销的袁家村,袁家村原本只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村庄,现在已经成为陕西省的乡村旅游圣地,被誉为“关中第一村”,其实行的一个政策就是通过互联网宣传免费开放的政策吸引游客和商家,由此引导产生巨大的客流量以及交易量。
(四)乡村旅游进行网络覆盖、推广电子支付
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子支付凭借其高效、快捷、安全的优势,在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游客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时代性,决定了他们对于网络连接以及移动支付的强烈需求。以袁家村为例,袁家村目前已经实现了全村无线WIFI、4G网络全覆盖,在其小吃街上多个商家的餐桌或是前台,均标注着欢迎使用“APPLEPAY”的提示,方便游客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消费支付。再例如古老的乌镇,在乌镇镇区,即使在小商店购买一瓶矿泉水,或者在个体早点店买个包子,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或是微信进行支付,而乌镇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因此,极有必要在乡村旅游处进行网络覆盖,方便游客进行电子支付,引导并促成其消费。
(五)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寻求合作、共享经济
国内有许多出行APP,专门为计划出门旅游的游客提供专业的咨询以及规划服务,例如途牛、携程等。这些APP利用自家的旅游预订平台,上线商家的旅游项目、消费住宿等,为游客全方位服务。乡村旅游可以考虑与这些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在其上面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有很多封闭式的乡村旅游管理所属权是村集体旅游公司的,这些集体旅游公司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共享经济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旅游品质,增强乡村旅游自身的内在生命力和对外吸引力。
四、结语
相比于游客以及渠道端,乡村旅游的目的地段是目前互联网影响最小的地方,而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一度被互联网所忽略同时也忽略了互联网的高效性、经济性以及方便快捷性。乡村旅游的旅游潜力最大,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只有积极的引进互联网、高效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才能快速的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婉玲.推动现在服务业发展前提下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2]沈兴菊.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西安林学院学报,2011(03).
[3]王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篇6
近年来,我市的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确定的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开发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领导,奋力推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如期实现了“一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由年的142.28万人次,增加到年的239.76万人次,年均增长43.89%;旅游综合收入由年的2.25亿元,增加到年的3.72亿元,年均增长40.89%。在年的大灾之年,在发展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仍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旅游业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没有出现大的滑坡。旅游业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对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在全省的位次迅速前移,旅游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在当前全国、全省各市、州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市旅游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压力,与旅游发达市、州相比,我市位次仍然靠后,差距仍在拉大。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市旅游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超常规发展。力争到年实现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目标。
二、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市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坚持融入大局、强化意识、整合资源、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原则;坚持改善环境、加大宣传、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的发展重点,努力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目标。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按照加大策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围绕“夯实基础,健全体系,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影响发展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全力实施旅游业灾后重建项目,着力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着力加强质量规范与管理工作,着力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发旅游商品,保持全市旅游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发展速度目标。以年主要旅游指标为基数,以“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至年,努力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三年翻番。即:在年全市接待游客239.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2亿元的基础上(年因特大自然灾害,全市接待游客20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2亿元);年,计划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50万人次,增长22%,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增长33%;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8%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质量提升目标。通过实施“八项”计划,实现产业环境逐步改善,产业体系趋于合理,产业功能得到发挥,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主要内容包括:
(1)旅游品牌建设计划。以“十大名牌景区”为抓手,做好做足“精、特”文章,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突出“精”字,重点建设西狭颂、哈达铺、秦西垂博物馆等一批人文旅游精品。突出“特”字,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名品。发挥名牌景区(点)的旗舰作用,提升陇上旅游产品在全省的强势地位。由市旅游局牵头,政府负责,年底前天池、鸡峰山、秦西垂博物馆及秦西垂陵园景区、三滩、两当云屏三峡景区要创建国家4A级景区。祁山武侯祠、西和晚霞湖、秦皇湖、两当黑河森林公园年要创建国家3A级景区;杜公祠、白马河生态与民族风情景区、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两当张果老登真洞景区、西和仇池国遗址年底前要创建3A或2A级景区。武都姚寨沟、西和云华山风景区也要积极创建国家2A级以上景区。
(2)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一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全面举办导游人员、旅游定点单位经理、旅游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景区(点)、旅行社管理人员及农家乐业主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力争在年前对所有旅游从业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二是继续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创先评优活动,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制定完善景区(点)导游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规范导游服务流程,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四是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和诚信旅游活动,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3)旅游宣传与市场拓展计划。一是继续做好省内外主干道、全市入口处、景区(点)和交通沿线的大型旅游形象广告宣传;二是继续在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及周边市、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编播旅游形象广告及专题节目;三是加强旅游网站建设,及时旅游动态信息,为游客提供服务,加强网上宣传促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四是在继续搞好省内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同时,重点加强陕、宁、青、川四省周边市州的宣传促销,进一步拓展周边客源市场。加强与省内外旅游企业的联合,联手拓展省内外客源市场,构建联合宣传促销的机制、网络和联盟;五是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要求,有重点地筹办好旅游文化节会,通过节会推销产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营造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六是进一步办好《旅游报》和《旅游信息》,全面总结宣传推介全市旅游产业开发的好做法、新经验,充分发挥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宣传指导作用。
(4)旅游文化项目推进计划。深入挖掘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使其运用和渗透到所有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中去。一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宗旨,以宣传展示地方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为重点,研究确定各县区旅游文化节会,全市每年办1-2个旅游文化节会,通过举办节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宣传展示活动,推销产品、招商引资,创造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在努力发展生态观光和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以羌藏民族和白马风情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加快景区点文化包装。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人才,对全市名牌景区(点)和重点景区(点)进行踏勘观摩,在收集发掘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故事、作简介、立牌子、题诗词、刻字画,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包装,赋予静态景观以鲜活的生命力,使景点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常看常新,经久不衰;四是征集一批旅游风情歌曲,并录制成光盘;组建一支业余演艺队伍,打造一台旅游特色晚会,通过各种演艺活动,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五是积极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依托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地、休闲旅游街区,发展休闲度假经济,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六是大力发展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景区,提升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七是策划开展自驾游、科考、登山探险、漂流、文化艺术交流等系列专项旅游活动。
(5)旅游商品开发推进计划。一是围绕系列旅游商品,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二是建立点多面广有规模、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购物门点和专卖店,以旅游购物促进旅游人均消费的提高;三是组织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推动旅游商品设计创新,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激发企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鼓励优秀旅游商品脱颖而出,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刺激游客的购买欲。
(6)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计划。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上旅游行业标准;二是结合我市旅游发展实际,通过调研制定《市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市旅游商品认证管理办法》、《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评定标准》等旅游地方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三是研究制定覆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完善旅游功能及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旅游服务标准;四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旅游标准化示范效应带动旅游目的地质量和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升。
(7)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一是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二是设计和建设规范的道路、景区及其它设施的标识系统和景区解说系统,完善服务内容;三是市、县旅游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旅游者为导向,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8)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一是建立12301旅游服务热线服务平台,全面完成以“旅游政务网”和“旅游资讯网”为基本内容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加强网络宣传促销和信息服务,积极推行旅游电子商务,构建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三是全市建立主要景区(点)和宾馆饭店旅游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现代化手段为游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旅游信息服务。
三、实施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县(区)旅游产业开发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旅游投入与联合开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安全管理、旅游资源整合等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部门要在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做好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和协调统筹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旅游重点项目指导目录,加大对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支持旅游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并根据项目规模明确资金渠道。财政部门要在市、县(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并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奖励和培育等形式,创新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提高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旅游规划管理,加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交通运输部门要做好全市交通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国土、税务、工商和国资部门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在调整土地性质优先发展旅游、对重点扶持发展的旅游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景区(点)经营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文化、体育、文物、园林、商务、经委、中小企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和政策,制定促进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公安、城管、交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物价等部门要严格执法,不断改善旅游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外事、外宣、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在城市形象宣传、宣传品制作、重大对外宣传活动等方面与旅游部门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编办、人事部门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配置,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加发展旅游投入。一是健全完善全市旅游项目库,加大旅游开发项目储备和论证、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为旅游产业开发寻找资本;二是积极争取省上、国家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支持,争取省上、国家对旅游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的支持;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必要的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经费。市级财政力争年旅游发展资金达到500万元,宣传经费达到100万元,县(区)级财政力争年旅游发展资金达到200万元,宣传经费达到50万元。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方法
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河流众多,自然景色精美秀丽。人文景观、自然精美非常丰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层次的享受,旅游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了我国国民经济重要命脉。但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我国旅游管理尚处于发展阶段,还跟不上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的步伐,阻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推动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1、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比较薄弱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产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远远达不到游客的要求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过于追求现代化,导致很多旅游景区周边地区绿化覆盖率低,交通不便,受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景区及周边环境不达标,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第二,旅游景区的垃圾及污水处理工作不到位、不达标,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没有有效利用和保护旅游景点。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的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样的美景令人神往,但是却因沿途的垃圾而黯然失色,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在景区内乱扔垃圾,造成景区严重的环境污染。2、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能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传统落后。如,在管理权限上,没有具体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甚至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旅游景区的情况,导致职权不明、管理杂乱,出现问题找不到负责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导致难以有效开发旅游景区。如,吉林某旅行社导游徐敏超因与人发生冲突,在云南丽江景区砍伤20余人事件,伤员大部分是外地游客和导游,事情发生后,声称徐敏超患有精神病,试问这样的精神病患者为何能当导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体制的缺失,职能部门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对导游的聘用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丽江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增长速度。3、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科学合理性首先,不同旅游景区的产品开发相似度太高,严重影响了景区为游客打造的独特体验,无法给游客留下独特印象。同时,一些景区打造的主题公园,由于建设水准太低,给游客留下负面印象,导致旅游产品的功能、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其次,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不能为所在旅游景区创造优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不同旅游景区的过度模仿,导致一些旅游产品丧失其竞争优势,并产生恶性循环。笔者大量的旅游经历发现,很多有明显区域差异的旅游景点,他们的特产几乎相同,如,大部分旅游景区的都是面粉做的糕点,一定程度上引起游客的厌恶感,也会降低到游客对该景区的好感度4、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政策法规第一,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的旅游政策法规也多存在差异性,很多法规还具有临时性的特征。不同景区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时,多立足于本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侧重于保护景区的利益,导致游客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其次,一些旅游比较好的管理举措却没有响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二,旅游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很多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多侧重保护景区的环境、景点,没有制定相关的法规来保护游客的人生安全,限制了一些危险系数高的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5、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渐渐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而旅游产品无形胜有形,生产与消费具有特定性。因此,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手段,必然能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让游客轻松、愉悦,有利于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解决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1、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第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拓宽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要想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此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要制定科学、高效的专项资金管理措施,确保这些资金能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中大放异彩。因此,景区所在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本地的旅游项目,加快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相关信息,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申报,确保一些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其次,有效吸引政府、社会、金融机构的投资,保证充足的资金去建设旅游项目,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与餐饮、住宿、交通、零售业等产业之间关系密切,所以,要重点开发示范效应好、拉动效应强的旅游项目,有效解决资金短缺不足导致的负面影响,还能有效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管理水平。2、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法律条例等,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些法规条例在保护景区、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让游客旅游过程中能尽情玩耍,同时还能开发一些危险系数高的景点,一定程度上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第二,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首先,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独特性,在管理过程中,结合劳务、产品的实际,合理分类,同时,要科学有效整合景区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对旅游计划与投资的管理,防止出现景点开发建设的重复性、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景点的价值,防止出现旅游资源浪费。第三,加强旅游景点的产权管理。旅游景点的产权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在经营管理经营性资产和国有资源性资产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将经营管理权转给企业,形成完全产权关系;再如,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市场化经营、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必须分离,避免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同时有利于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旅游产业管理过程的监督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较低,必须加强对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旅游质量管理条例,同时建立健全游客评价体系,让游客对所受到的旅游服务做出评价、提出建议,让旅游管理部门及时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青岛“天价虾”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加以解决,并确保其负面影响至最低,景观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也必须加强对企业营运过程的监督管理。如,根据景区实际,采取强制性措施、行政处分等手段加强对旅游业运营过程中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管理,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同时,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旅游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顺利性,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快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引进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景区网络平台的构建,加快旅游景点的网络式营销。其次,旅游景区可与宾馆、餐饮部门、交通等部门达成战略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网络共享平台,让酒店在宾馆、饭店中就能了解旅游景点的信息。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互联网对旅游信息的宣传推广作用,不断提高旅游景区影响力、号召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加强特色旅游景点创新以银川市为例。第一,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旅游种地。是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潜力大;其次,银川市有一些西北风格的山、河、湖、盆地、沙漠等自然景观,具有“西北盆景”之称;另外,银川历史、民族文化丰富。所以,旅游文化可定位成“多彩银川”,时尚与传统共存,活力与安逸共生。第二,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为加强纪念品设计的创新意识,可定期组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比赛,综合选出最具特色的纪念品;其次,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第三,加强对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演艺产品是对银川文化的深入解读,如著名的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西夏乐舞》登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西部文化的传承、银川市的知名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不断丰富旅游演艺产品,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第四,彰显黄河文化,打造黄河金岸休闲特色旅游。黄河文化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文化,影响深远。笔者认为,银川市应深入挖掘和丰富黄河文化内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健全配套措施,精心打造新的旅游精品特色文化。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高。为提高发展速度与水平,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现有的问题,不断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晓贤.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方法[J].中国商贸,2012(12):162-163.
[2]马楠.浅析我国旅游管理发展现状与策略——以扬州旅游业为例[J].群文天地,2011(14):174-175.
篇8
关键词:玉林市;乡村旅游;策划
[abstract] yulin city tourism industry gradually obvious image, tourism economy highlighted further, present a good situ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otal 22.2049 million tourists by yulin city, of which entry had received 122200 tourists, the domestic tourists 22.0827 million passengers. Taking yulin 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yulin city resources, markets, products, policy system, mechanism and system to explore feasibl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resource advantage is not obvious area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yulin city; Rural touris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巨大,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广西的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因此围绕这些旅游资源研究如何推进玉林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玉林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节假日出游是城市居民的普遍选择。目前,玉林市的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这就需要开发更多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旅游产品。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资源的价值;能够解决一大批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为农民和外界游客提供交流平台,开阔农民的视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农村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玉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析
2.1 玉林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玉林市是广西主要的水果、粮食和禽畜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如:地文景观——九龙温泉、大容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龙安梨花节、三月桃花节等;文化遗址——清代建筑群高山村、宋朝古刹宝相寺等;水上娱乐——福绵梦幻水乡景区、陆川温泉景区等;民俗节庆——农历二月十二寒山诞、三月三 “北帝诞” 等;中药养生——龙安亚热带药博园等;八桂美食——沙田柚、龙眼、荔枝、凉拌猪手、牛巴、云吞、白散、茶泡、肉蛋、牛腩粉等;文化遗产——采茶戏、八音等。
2.2玉林市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
玉林市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外来人口不多,经济不发达,客源市场有待挖掘研究;玉林市不靠海,无名山,缺乏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周边城市旅游快速发展带来一定的市场压力;对玉林文化的挖掘力度有待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提高。
3. 对玉林市乡村旅游建设开发的思路建议
3.1分析旅游客源市场
(1)家庭休闲市场:双休日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游方式非常普遍,双休日的亲子旅游、探亲访友等,使家庭成为乡村游重要顾客群体。
(2)短期休假者市场:这类市场旅游者的目的是离开家或有工作压力的地方,放松精神或参与特殊兴趣活动,他们是重要的细分市场。
(3)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正在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市场潜力巨大,他们将是玉林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4)老年度假市场: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老年人休闲度假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变化,老年参与休闲度假的热情十分高涨,外出旅游十分普遍,因此退休的老年人是休闲度假活动的主要顾客群体之一。
(5)青少年市场:青少年市场规模大,同时青少年市场的开发可以联动开发其他游客市场。青青少年喜玩好动,精力旺盛,对学习、科普、运动游乐型旅游项目或活动十分感兴趣,是旅游重点市场之一。
3.2策划旅游形象,确定主推旅游产品
借鉴云南“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形象定位,结合玉林的美食资源,提出“八桂食都,健康之城”的形象宣传口号,确立“以饮食文化、养生饮食为基础,文化体验为龙头,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战略,突出玉林饮食文化的主打地位,结合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及养生保健文化传统,以养生保健饮食为主推旅游产品,结合玉林的岭南特色文化,夯实饮食养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提供良好的美食旅游品位氛围。同时,以低碳生态游为吸引力,以各旅行社、宾馆、娱乐健身产业为休闲度假的支持基础,推进乡村访古历史挖掘游、生态园休闲体验游等。
3.3加强乡村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合作
玉林虽然旅游资源种类较为完整,但缺乏重磅的旅游资源,任何一种旅游资源均无法独当一面,切忌单打独斗,必须以抱团发展的思维,整合玉林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梳理、组合、包装、强化,形成整体强势旅游文化产品。
3.4积极挖掘玉林市的民俗文化
统计并整理玉林现有的各种节庆活动(包括民间传统节庆活动),详细统计一年之间各个季节及月份存在的节庆,调查其可作为旅游节庆开发的潜力,争取每个季度都有一定数量的节庆可供作为旅游节庆开发,在时间范围内延伸旅游喜庆氛围、提升旅游文化品味及吸引力。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体育、文化、商务的融合,如农历二月十二寒山诞登山拜寒山庙、三月三州佩村“北帝诞” 巡游等,结合节庆活动推出旅游产品,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3.5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和自然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特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机制,确保各种自然景观的完整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具体说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文化遗址,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代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严格禁止对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风光的盲目开发和破坏,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关于体制问题的探讨
4.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体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对外开放、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的大事来抓,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发挥玉林市发展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对旅游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整体推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把市场交给企业, 支持组建区域性旅游集团或旅游联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4.2 支持旅游发展的软、硬件建设
(1)优化旅游发展大环境。培育 “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软环境;(2)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发展条件;建立培训机构、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引进和招聘高层次管理人才、办好旅游院校、加强全民教育;(3)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牵头整合现有资源,进行整体打造信息化旅游建设,建立服务于游客的玉林旅游宣传指导网站,为客户打造一站式旅游体验;(4)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玉林市高速公路出入口、公交站牌、汽车站、火车站等地提供完善的旅游标识牌,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指导等。
5. 结论
玉林乡村旅游产品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和新意,以做特作新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经综合分析,选择美食作为玉林旅游产品的突破口和主推产品,通过历史、民俗、文化等进行包装,并与其它旅游产品捆绑强化,以各种节庆活动来组织宣传,从而促进玉林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庆文,邱先强.广西玉林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前景[J].中国热带农业,2012(1).
[2] 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
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小镇;动力机制;四川
旅游小镇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位交通条件、人文资源或特色优势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旅游小镇是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趋势下,旅游小镇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推动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015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了47.69%,各地发展如火如荼的旅游小镇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为了进一步推进四川旅游业发展,四川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指导下,四川进一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成效
四川旅游小镇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民俗与自然环境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彰显四川旅游新亮点,发挥小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四川旅游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旅游小镇环境得到优化,四川旅游小镇在进行旅游保护开发时,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旅游小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二是旅游小镇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小镇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可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旅游官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旅游消费;四是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明确了旅游小镇管理主体,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旅游小镇的服务管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旅游小镇商业氛围太浓,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所售旅游商品大多与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关联,所售商品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真正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二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再加上现行的节假日制度,导致旅游小镇的季节性特别明显。三是在建筑上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复制照搬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不惜盲目开发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建筑风貌与地方文化、周边环境不协调。四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随着旅游小镇的发展,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商业活动的冲击,导致部分以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特色闻名的小镇逐渐失去其传统生活方式体验、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消失。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视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的保护而缺乏对城镇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时空格局的保护。这使得小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失去历史感,导致其失去本身的魅力。五是旅游小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导致服务水平低下,直接影响游客对出游抉择和出游质量,进而影响旅游小镇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城互动、宜游、宜业、宜居、宜闲为基本特征,城镇、当地社区、外来游客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路径,是未来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但同时新型城镇化面临着社会保障、教育平等和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问题。而旅游小镇具有休闲产业聚集、促就业、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完善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旅游厕所、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银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结合购物、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等多种业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脱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始终不谕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重点培育,努力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逐步改变,旅游从单一观光发展到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游客更加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深度体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旅游小镇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完善旅游产品功能等方式使平凡的旅游资源变得有吸引力。
三、推动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小镇规划,以规划引领带动旅游小镇发展。在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游小镇建设发展系列规划,用规划指导和引领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深入挖掘地脉和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小镇风貌和整体格局。规划要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在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要充分对接游客需求,满足旅游功能。
(二)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建设好旅游小镇。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保护好旅游小镇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要积极保护和传承旅游小镇传统文化,要大力开发传统习俗,最大程度地体现旅游小镇发展历史、小镇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旅游小镇可通过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习俗重现地方特色。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小镇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抓好小镇广场、公园绿地、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特色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做到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要挖掘和开发既有观赏性、美观性,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既有纪念性、实用性,又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当地居民,参与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比如,鼓励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娱乐和民间工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划龙舟、年画、糖画、剪纸、木偶戏、曲艺等表演;或引导其从事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如制作特色小吃、手工编织、导游解说、餐饮、住宿等。要重点扶持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生产或销售企业。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如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将其培育成旅游小镇建设的生力军。
(六)大力加强旅游小镇宣传营销,构建区域旅游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专项经费、旅游企业宣传费用等多元经费体系。创新宣传营销体系,加强与有关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管理部门、开发商、文化、传媒等的合作,建立旅游小镇营销联盟;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开拓市场。调动媒体营销的积极性,促进旅游宣传品创新,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APP、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宣传效应,引导和鼓励聚集一批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根据客源地的不同需求,创新开发多语种、多载体、多形式和各具特色的系列化旅游宣传品。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我省建设“智慧旅游”的契机,加强四川旅游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平台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开展网络营销,使四川旅游小镇形成四川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从而促进四川旅游小镇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R].四川省人民政府,2011
[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J].云南政报,2005
[3] 黄前东.云南旅游小镇农业产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4] 林峰.休闲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EB/OL].http://,2015
[5] 云南省建设事业规划[R].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
[6]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J/OL]. http://,2016
[7] 方增福,罗辉,马谊妮,姜芹春,卞云龙.玉溪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
[8] 高伟.建水旅游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严音莉.旅游小镇: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突破口[J].今日海南,2011
[10] 张仁开.旅游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兼论上海郊区旅游小镇的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7)
[11] 李晓阳.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现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 (8)
[12] 李向明.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N].中国旅游报,2010-05-I2
[13] 刘德云.参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8 (9)
[14] 肖练练.城郊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 和丽娟.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云南旅游小镇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16] 徐冬东.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江苏震泽古镇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篇10
【关键词】4C理论;草原旅游;营销策略;内蒙古
随着草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草原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草原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特色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需求重点逐步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体验式旅游的综合式旅游需求转变,单一的草原观光式旅游难以满足当前草原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草原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开发经营的主体,旅游企业面临着转变传统营销观念,改变传统营销策略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4C理论构建全新的营销策略。
一、相关理论及概况简述
1、草原旅游
草原旅游是不同与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的又一旅游形式,它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项目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空间配量、游客引导等行为,它包括开发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行为。
2、4C理论
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顾客:草原旅游企业要直接面向旅游者,更应该着重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和欲望,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开发与经营理念,以游客为中心始终贯穿于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旅游企业必须考虑游客为满足自身需求而愿意支付的总成本,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游客观光旅游的总成本,如降低市场营销费用和旅游产品开发成本从而降低旅游产品成本,以减少游客的货币成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游客的时间支出,节约游客的购买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向游客提供详尽的信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减少游客精神和体力的耗费。方便:最大程度地便利游客。如草原旅游企业在选择地理位置时,应考虑地区抉择、区域抉择、地点抉择等因素,使消费者容易达到旅游目的地。即使是远程的消费者,也能通过便利的交通接近旅游目的地。沟通:旅游企业要不断地与游客沟通,了解游客的需求,包括向游客提供有关旅游产品的地点、价格、特色等方面的信息;影响游客的态度与偏好,说服消费者光顾、观光和消费等
3、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特点
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分布较为广泛,由于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之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等山地隆起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复杂多样的草地类型。从东到西可分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五大类。此外还分布有山地草甸类、低平地草甸类、沼泽类等三类非地带性的隐域性草地,多样的草原类型与当地的森林资源、沙地资源和湖泊等自然体交叉分布,形成了内蒙古地区草原旅游的特色旅游产品。
丰裕的草原资源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的良好结合也是该地区特有的旅游产品。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有205个,其中5A级2个、4A级38个、3A级81个、2A级80个、A级4个,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是自治区首批国家5A级景区,遍布11个盟市,形成了不同等级的草原旅游区,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不断涌现;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等蒙古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陵寝和文化遗产;大召寺,五当召等很多蒙古黄教庙宇;以及格根塔拉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魅力的天然草原;以草原文化为背景的蒙牛、伊利等现代企业也逐渐成为旅游热点。
二、草原旅游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存在盲目性与同质化问题,市场导向性较差
内蒙古地区大多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以游客的需求为开发目的,更多注重的是产品本身,而非市场需求。尽管该区草原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多样,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的旅游景区和民俗旅游点多样,但该地区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并未真正的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导致重复性建设较多,旅游产品盟市间的差异,以及与、新疆、云南、甘肃等地的草原旅游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草原旅游品的开发要与市场开发密切结合,增强草原旅游品的市场竞争力,了解市场需求,找准不同市场的需求取向,获取现有市场、潜在市场及其需求,确定开发的基本主题与方向,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系列性、独特性开发。
2、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导致产品开发及推广不力
该地区各类旅游人才支撑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研发草原旅游产品的科研人员缺失,市场营销及产品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导游员队伍缺少专业知识等,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导致草原旅游产品开发及推广难以实现开拓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产品开发人员由于缺少专业的知识,设计出的旅游产品较为单调,为增加利润而严控成本所造成的产品工艺粗糙,且重复性较严重,缺乏特色性,难以引起游客的浏览兴趣。其次,缺乏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旅游产品推广人才。这些主要归咎于政府和草原旅游企业缺乏对研发及推广员的扶持与培养。
3、无序的市场竞争和欠缺的政府指导与管控
由于,甚至于具有草原旅游资源的其它省、市、自治区,由于草原旅游产品的单一和重复性,旅游企业和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或者维持企业生存,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争抢游客,比如导游拿回扣,诈骗或胁迫游客浏览和购物等。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草原旅游业进入了恶性发展的怪圈,越无序越恶意,导致产品越来越差,游客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眼前利益折诱惑,有些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则睁以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免影响地方政绩。如果政府指导及时,科学合理,那么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将会是一本万利的,有效管控无序的市场竞争和恶意竞争行为,规范旅游企业的不法行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4、落后的营销与推广理念和方式
由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落后的营销与推广理念和方式便充斥其中,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大的游客迫切地需求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只有更好地知道和了解旅游产品,才能作出出行和观光旅游的决定。但现实情况是,整个自治区的草原旅游景点大都存在对草原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方式单一的问题,以使得广大游客难以及时接收到有关产品的信息,再好的草原旅游特色产品也不可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基于4C理论对草原旅游产品进行营销的对策
4C理论作为营销理念的前沿理论为内蒙古地区解决当前的营销困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该理论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可以更好地引导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营销。
1、 以游客为中心的开发与经营
草原旅游产品最终是要面向旅游者的,其旅游价值的实现也是以游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衡量标准。旅游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要着重考虑到旅游者的需求和欲望,结合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出全新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经营过程中,也要以游客为中心,并将此贯穿于各个环节和经营始终。
为实现以游客为中心的开发与经营,政府与旅游企业要加强对研发人员和经营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为支撑,打造以游客需求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草原旅游产品。政府要加强规划与指导,帮助和扶持竞争力弱,起步较低的企业进行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企业要强化科学管理和品牌化建设,打造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旅游产品。
2、 降低游客的支出成本
降低游客的支出成本,即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在内的支出总成本。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市场营销和旅游产品开发成本降低旅游产品成本,以减少游客的货币成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游客的时间支出,节约游客的购买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向游客提供详尽的信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减少游客精神和体力的耗费。政府要加强市场管理和指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通过收取回扣方式者诱骗或强迫旅游者购物与浏览,打击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扰乱草原旅游市场秩序的不法企业或个人。
3、最大程度地便利游客
让游客方便,为其出行旅游提供便利,可以更大程度地吸引更多地游客前来观点消费。企业在选择地理位置时,应考虑地区抉择、区域抉择、地点抉择等因素,尤其应考虑“消费者的易接近性”这一因素,使消费者容易达到旅游目的地。即使是远程的消费者,也能通过便利的交通接近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布局上要考虑方便游客进出、观赏、餐饮、住宿、游玩等,方便游客参观、浏览、观光、拍照留念和购买民族特色产品。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旅游业发展的规划指导者,在地方旅游业开发规划之初,就应将交通和区位的便利性作为开发的主要参考依据,合理布局旅游开发项目,同时为交通不便的旅游项目进行交通规划与布局,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水路空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同时进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改善民航、铁路、公路、口岸和通讯、能源、电力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优化旅行社结构体系和提高旅行社服务管理水平,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和质量,全力提升特色旅游餐饮档次,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购物,积极发展特色化的旅游娱乐,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等措施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持续不断地与游客沟通
持续不断地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清晰地了解目标人群和市场,并对目标游客和市场进行细致地划分,更好地为游客提品和服务。包括向游客提供有关旅游产品的地点、价格、特色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和各种信息平台相关旅游产品信息,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其它调查方式,更好地了解游客的态度与偏好,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在游客以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政府部门要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通过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建立集旅游信息、旅游产品、宣传营销、调查评价、投诉管理、咨询服务、游客信息、意见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内蒙古旅游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和电子商务等措施为与游客进行持续不断地沟通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基于4C理论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9-52
[2]柴庆雯,内蒙古草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J],实践与探索,2008.9:232-233
[3]周优光,骆高远,秦颖,基于4C理论的金华旅游产品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499-55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