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保护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者保护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者保护制度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 金融衍生品 消费者保护

随着金融创新和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爆发,其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给投资者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从雷曼兄弟,ALG的崩溃到美国经济危机,进而波及世界,在这个背后可以说有美国的金融市场对金融衍生品的滞后管制的原因,最后美国虽然启动了资金注入市场维持稳定,但不可否认,金融衍生品的任意交易从大的方面看能带给一个国家的灾难,小的方面来讲是给消费者个人带来灾难,无论如何最后损失的都是消费者。因此,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就应运而生。

一、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概述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非专业风险投资者进入复杂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投资而加剧了风险的力度。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复杂化,“投资陷阱”更加难以被投资者发现,导致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容易出现误导、欺诈和不当陈述等侵权问题。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的特点,金融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纵观世界各国目前已经建立的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目前的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投资风险告知制度

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高风险性、高集中性、杠杆性、虚拟性等特征,金融衍生品消费者又具有天然的信息弱势和金融专业知识的匮乏,因此,这就要求金融衍生品的发行者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告知。对此,风险告知制度对打破信息不对称状态、平衡交易双方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消费者在获取足够的信息后,可以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从而理性决策。

(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金融衍生品具有专业性强、杠杆高、风险大的特点,它要求投资者应具备较高的定价能力、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不适合中小投资者参与。因此,应建立与产品风险特征相匹配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即把适当的产品或服务以适当的方式和程序提供给适当的人,在性质上可将该制度视为一种交易者市场准入资格管理制度。[1]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衍生品的风险程度也大相迥异,因此应该实现金融衍生品的差异化销售。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可以依据投资者资产量、年收入以及投资经验等标准对投资者进行分区,分为普通消费者和专业投资者,针对不同的投资者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和保护措施。

(三)消费者保护基金制度

金融衍生品监管当局强制要求期货经纪公司缴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将成为消费者保护基金的一部分;一旦期货公司无力兑付消费者保证金,将由基金出面支付消费者全部或部分。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基金制度,是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它不仅有利于保护金融衍生品中小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完善金融经纪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防止金融风险扩散。消费者保护基金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消费者监管与保护缺乏独立性

在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中,无论是统合监管与分业监管、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模式均认同由同一金融监管机构承担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双重职能的逻辑自恰性和现实可行性,因为只有稳健的金融机构才可能向消费者提供信赖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将这两个职责交由一个机构承担是妥当的选择。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以金融机构为本位,效率优先”的审慎监管职能和“以消费者为本位,安全优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存在明显的价值冲突,而使金融消费者保护陷入了机构设置、路径建构、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困境。[2]

近年来我国投资者由于监管的缺失,购买了国外金融衍生品,导致了很大的亏损。金融危机中,中信泰富、东航、中航、深南电等国有企业纷纷暴露出巨额衍生品交易亏损,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我国多数国企只是拿金融业务当作副业,对衍生产品领域很陌生,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一旦入局,便会被熟悉游戏规则的投行掌握主动权。国企巨亏案件正是由于此类原因,血本无归。除了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以外,许多内地的个人投资者购买了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亏损严重,雷曼兄弟、汇丰、星展等外资银行都因理财产品而与客户发生纠纷。外资银行为中国有钱人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也演变为吞噬巨额财富的陷阱。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缺失

1.风险提示义务的缺失。金融衍生品发行者在设计结构性金融衍生品的时候,会尽可能将产品复杂化,用来迷惑投资者,赚取利润和转嫁银行本身的风险。[3]因此,发行者在销售金融衍生品的时候就有着提示说明义务。

2.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虚假陈述或欺诈问题。金融衍生品定价技术的复杂性,让消费者很难清楚地了解金融衍生品具体的定价机制,于是消费者经常在未弄清定价机制的背景下签订合同。消费者确属无知,但这不能为银行欺诈行为披上合法外衣。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银行在未告知消费者本人的情况下,出售风险极大的结构性产品,都是一种欺诈行为。

3.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缺失。与股票相比,金融衍生品具有专业性强、杠杆高、风险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参与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不适合一般投资者(消费者)广泛参与。在充分对投资者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教育的同时,应通过设置适当的程序和要求,建立与产品风险特征相匹配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从源头上深化投资者风险教育,有效避免投资者盲目入市,真正做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金融侵权制度的缺失。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如果投资银行进行误导、欺诈等行为,可以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如果符合侵权要件,可以追究银行一方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但是,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同于一般买卖合同的交易,它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风险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等性,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如何通过侵权的救济措施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在立法上有待完善。[4]

三、国外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比较

(一)美国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继1933年大萧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来有关金融监管的最严厉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华尔街金融改革法案》),再次开启美国金融管制收紧的序幕,以突显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性。

根据这部法案,政府将成立一个金融稳定监察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简称FSOC)[5],作为识别公司和市场活动风险的预警系统,增强对总体金融系统的监督,并协调不同监管机关之间的审慎标准。[6]此外,法案专门设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简称CFPB),目的在于执行联邦金融法律以确保所有消费者能够进入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并确保该市场公正透明且有竞争性。[7]《华尔街金融改革法案》改变了传统的将消费者保护置于金融监管之下的模式,开启了美国消费者保护模式的新纪元。

从《华尔街金融改革法案》的部门设置和主要职责来看,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具体规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消费者受教育权得到加强。

2.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充分注重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3.细化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

4.金融消费者获得损害补偿的途径之一——消费者金融民事罚款基金[8]。

5.特色保护部门——老年人金融保护办公室[9]。

6.提高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专业化。

《华尔街金融改革法案》除了通过增设不同的职能部门来体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视,更是赋予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以确保上述职能部门在行使消费者保护职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和控制,彰显出将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原则。

(二)日本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

在日本法中将金融投资者称为“金融消费者”,将金融发行者称为“金融服务者”,更体现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1.明确销售者的说明告知义务。金融商品销售人员说明义务的规定是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规定,在销售银行、信托、保险、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具有投资性质的金融商品时,金融服务者应当承担说明义务,当销售人员未能履行说明义务时可能构成侵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举证责任向金融消费者的倾斜。2006年,修订后的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进一步强化了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受到侵权损害的投资人只需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即可;至于损害结果的大小及其违反说明义务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由金融机构及其销售人员予以证明。如果无法证明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金融机构及其销售人员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3.适合性原则的规定。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40条中对适合性原则进行了明文规定,规定金融商品交易从业者等要参照顾客的知识、经验、财产状况及签订金融交易合同的目的等进行商品销售,不能进行被认为是不适合的劝诱行为。

(三)新加坡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

新加坡对金融衍生品消费者的保护体现在建立互保基金制度。[10]新加坡的《证券期货法》认为这是对消费者提供的一种赔偿方案,并将其作为该法的独立一章加以规定[11]。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交易所的会员或其他法律规定的主体因破产或其他法律规定的原因,而不能返还其客户的有价证券、现金、商品实物、远期合约、保险基金的行为给予赔偿。

四、构建中国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新加坡三国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目前国情,对于构建中国金融衍生品消费者保护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是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一

金融监管在传统上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为主旨,保护“经营者”。20世纪60年代后,消费者保护逐渐进入监管者的视野和金融监管的目标体系中,“消费者”也开始取代“经营者”。中国目前仍处于转轨期,中国的金融系统产生和发展于这一时期特殊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难免被打上转轨时所固有的“国家主义”的烙印,即中国金融系统仍保留了绝对优势地位的政府所有权,这一初始条件使金融制度变迁也显示出强烈的政府主导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中央政府赋予了中国的金融系统以许多政治功能。

因此,国家立法十分注重对金融机构利益的保护,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经常被忽视。比如,在银行卡收费案件中,监管部门的态度就一直不明确。因此,确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监管目标之一,对我们的金融监管来说,意义更大,金融消费者保护应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石。

(二)在金融法律规范中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针对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提高立法层级,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专门的法律法规。除去现有立法中矛盾重复的规定,提高立法层级,完善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密法》和《征信法》,明确个人信息特别是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加大对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禁止个人金融信息被用于法律规定以外的其他目的;颁布《金融机构破产条例》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条例》、《存款保险法》或《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对金融消费者财产权的保护和限制范围,实现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防范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12]。

二是根据不同行业金融消费的特点,在部门规章中制定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条款。以银行投资理财消费者保护为例,现有的规章有银监会2005年9月公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及银监会2009年7月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是严格规制格式条款。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方式之一就是金融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剥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免除其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因此,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应强化对格式合同的规制。首先,监管机构应制定与推广格式条款范本,避免金融机构各自制定格式条款,不合理地剥夺消费者的权利。其次,应加强对格式条款适用的检查,对使用格式条款的不当行为予以纠正。[13]

一言以蔽之,我国金融衍生品消费者的保护制度的建构路径为: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金融监管的基本职责,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但应更倚重通过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石人仁.金融法论[M].台湾:三民书局,2009.54,55.

[2]冯博.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法律规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刘燕,娄建波.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问题研究[A].金融法律制度变革与金融法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中央财经大学,2009.13.

[4]冯博.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法律规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ct.SEC.111.

[6]张路.从金融危机审视《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6.

[7]裘雪婷,朱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路径初探[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0(12):124.

[8]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ct})SEC.l017(d).

[9]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ct.SEC.l013(g).

[10]上海期货交易所“境外期货法制研究”课题组.新加坡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7.

[11]新加坡《证券期货法》第十一章一整章都是有关互保基金的规定,该章对投资者互保基金作了全面的规定,包括互保基金的项目,基金的构成、交易所的权利等.

[12]马洪雨,康耀坤.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2):19-26.

篇2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也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保险市场。然而,随着我国保险业不断发展,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逐渐增多,成为影响我国保险业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我国已有机制框架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基于中国现状仍需大力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分析了中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侵害的现状和原因,试图对当前中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框架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消费者 权益保护 制度建议

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席卷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促使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获得高度重视,并在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2008年3月的《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图》中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三大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现实需求,人们日益对保险相对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作为“金融消费者”下位概念的“保险消费者”这一概念在我国金融制度“从储蓄向投资转移”的市场导向型的改革进程中,特别是2009《保险法》经修订并实施后被频繁提及。

一、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主要表现

依据《保险法》,保险消费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及责任险中间的受益人,其权益包括:一是保险消费者的安全权,二是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三是保险消费者的选择权,四是保险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五是保险消费者的索赔权,六是保险消费者的隐私权。此外,还应有受教育权,个人监督权等。

近年来,通过保险纠纷案件、保险监管机构投诉、消费者协会投诉等方面反映出的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资料,201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保险纠纷案件数量是2005年的4倍多。保险争议的焦点:一是保险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包括保险机构弄虚作假、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和非法开展保险业务、擅自修改报备条款、变更扩大保险责任、滥用无赔款优待等;二是销售违规问题,包括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用、拒保交强险、交强险搭售商业车险、免责条款的适用范围、保险人是否履行了明确的说明义务、投保人是否履行了如实告知义务、销售误导等不诚信行为;三是虚假赔案、虚假账目、虚列营业费用、阴阳单或鸳鸯单等财务违规行为。

例如:在侵犯保险消费者知情权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型和专业性,保险人必须对投保人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在人身保险业务中,特别是银邮渠道的销售误导问题凸显。包括对保险产品的失实宣介、片面夸大新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回避说明责任免除条款、诱导保险消费者购买不适合的产品等。又如:在侵犯保险消费者选择权方面,在银邮渠道中,保险公司借助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和渠道优势要求银行客户购买保险产品、设置各种障碍限制客户退保等。再如:在侵犯保险消费者索赔权方面,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惜赔”、“拖赔”现象仍然存在。而由于保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由此导致他们遭遇大量营销电话、频繁被上门推销等保险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也客观存在。

二、制约保险消费者权益维护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协调性和系统性有待完善。在我国,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险法》、以及保监会的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一方面,不同法律规定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完善。例如,对于保护对象的界定不一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条,其保护对象是“消费者”,而《保险法》第一条中明确的保护对象是“保险活动当事人”,即多方当事人。又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四十九条,对消费者实行倾斜保护以实现“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而在《保险法》第五条中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保险业经营的重要原则之一。另一方面,对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规定缺乏系统性,通常是散见于各种规章制度之中,使得保险公司既难以实施,保险消费者也难有效据此维权。

(二)保险公司经营粗放化。一些保险公司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定和执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只是局限于短期利益,一味追逐发展速度和规模。保险公司在不断推出新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行为屡禁不止,也间接说明保险公司内部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三)消费者教育机制的缺失。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展消费者教育,而对消费者教育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消费者教育主要有三个课题,分别由三个阶段完成,即“聪明的消费者”的培养、“自立的消费者”的培养和“自觉的消费者”的培养。消费者教育早期研究着重于强调消费者的相关内容,而近期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具体内容、实施主体、实施途径和效果评价上。虽然消费者教育本身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国内将其应用于保险消费者教育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实施主体的有限性和被动性,实施内容的零星分散性,缺乏保险消费者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而居高不下的关于“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保险投诉背后体现的正是保险消费者教育的缺位问题。

(四)保险市场诚信教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本身就说明保险企业在诚实信用方面存在不足。而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社会信用资源共享平台,由投保方误告、隐瞒、欺诈、有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等引起的诚信方面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议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梳理和不断调整已有保险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规制度。应根据保险企业各主要经营环节来梳理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关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内容,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险学中保险利益理论、最大诚信原则等理论虽然日趋成熟,但仍然还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和进步中。因此,为了保护保险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保险消费者保护相应法制的建设。例如,新《保险法》中居于衡平保护的理念对最大诚信原则作出了一定调整。又如,由于保险合同的附和性,在应借鉴国际保险立法和实践缓解保险消费者告知义务,而确立和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

另一方面,不断补充和完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措施。例如:最近出台的《财产保险业务服务标准指引》、《车险查勘定损人员分级管理制度》、《寿险公司销售误导预防和处置制度》、《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制度》、《人身保险服务评价办法》等,联合公安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卫生局制定出台的《关于设立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调处中心的实施办法》等对于治理车险理赔难、寿险销售误导,进而形成行业服务标准提升机制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强行业监管。结合银保业务的发展趋势,探索保险与银行监管机构联合发文,明确银保双方在银保产品销售服务过程中各自的权责,实施功能监管。监管部门可采取暗访、座谈、市场调查等多种手段,发现保险消费者权益受损情形,通过完善责任追究和向上追责机制,使保险公司切实承担起主体治理责任,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监管。

中国保监委高度重视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了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11年专门成立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012年1月18日,保监会《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等等。与其他消费相比,保险产品和服务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同时,保险消费者保护还涉及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目前的消费者协会和仲裁机构往往还不具备解决保险消费者权益纠纷的专业素养。因此,还应设立专门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仲裁机构。

(三)对保险公司发展方式进行引导。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评价体系应该包括风险控制、公司治理、消费者权益维护、社会贡献等方面,同时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和分类监管,综合评价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而促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成以保险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的长期发展战略。

(四)强化消费者教育平台建设。在G.Roywr和N.E.noif受美国教育省的委托进行研究发表的《消费者教育——关于其历史发展的考察》(1980)中,将消费者教育定义为,“消费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对市场的认识以及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进行合理的、理智的‘意识决定’,以这种态度、技能和理解力来参与市场活动,或利用公共或私有资源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培养”。日本的著名学者今井光昭从综合教育的角度来考虑,把消费者教育定义为:“消费者教育就是,在客观公正地公开信息这一条件下,不是强制推行一定的价值观和选择方式,而是承认对个人或社会的价值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为了使消费者成为有责任心的消费者、市民,在复杂的社会中发挥作用,向其提供所必需的有关‘意识决定’的知识和技能。”

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构建保险消费者教育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保险政策法规知识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管机构、保险机构和保险社团门户网站建设,继续开展中小学生保险教育,普及全民风险意识和保险知识。”因此,应该建立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组织、社会媒体及公众等多方参与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平台,开展长效的保险知识教育和消费者信息宣传,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从长远看,可将消费者保险知识普及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中。

(五)充分发挥保险经纪人作为消费者权益代表的作用。保险经纪人是重要的实现消费者利益的责任主体,从制度设计上就是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一个制度设计,同时也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重要的一支依靠力量,应将其纳入社会监督员体系。一方面,保险经纪人在经营中应确确实实地站在投保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在投保环节,应向投保方宣传保险的知识,说明保险中有关问题,充分的了解保险对象的需求,提出一个合理化的保单建议和意见,在理赔环节,能够协助消费者及时索赔,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二是希望保险经纪公司能够发挥对保险业的发展促进和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保险经纪人对市场和客户的深入研究,既可以向保险公司及相关监管部门反馈相应信息,促使公司能够改良和修正他们的一些条款和标准,更加公平地对待保险消费者,同时也利于新保险产品的开发。

(六)营造保险行业诚信文化。通过保险协会、联合高校资源,共同开展保险消费者权益理论和实践的论文竞赛等,在保险行业开展优秀寿险营销员和优秀寿险营销团队宣传表彰系列活动,借助新闻媒体开展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题宣传活动、保险消费者权益法规的宣传活动等等,打造保险行业诚信文化氛围。例如,新版《保险法》在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有较大调整,但自2009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保险消费者对其知之甚少。

参考文献:

[1]孙祁祥,郑伟.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历史、理论与实证考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2011.3.

[3]刘迎霜.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兼论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借鉴.现代法学.2011.3.

篇3

关键词:保险业;金融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5)-0028-03

一、侵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表现

是发现问题的窗口,综合陕西保监局2012年前3季度处理的投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

(一)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知情权是指保险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欺骗、隐瞒和诱导。2012年前3季度,陕西保监局共接收保险消费者有效投诉件452件,其中反映销售欺诈误导的100件,占总量的22.12%,占违规类投诉的70.42%。除销售环节的直接误导外,回访环节也存在侵害行为。从调取的部分回访录音中发现,回访中消费者提出的疑问可以推断出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成分,但出于维护业务的考虑,回访人员一般不做针对性解释,甚至在回访中强化误导,通过回访不能有效过滤误导行为。

(二)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公平交易权是指保险消费者在与保险经营者形成契约关系时,享有获得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保险经营者在提供保险消费时应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则,不得利用合同的格式条款设置不公平、不合理的内容。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主要表现在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存在瑕疵。一是条款内容与有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如部分公司的健康险条款中规定,本公司保留变更指定医疗机构的权利。这与保险法第二十条所规定的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协商变更合同内容相违背;交强险条款中关于保险人免除赔偿责任、承担垫付责任的条款与道交法、侵权法相关法条也存在出入。二是产品缺乏保障性能。如某公司将健康险设计为储蓄性产品,赔偿限额为储金金额,当赔偿金额达到储蓄金额时,保险责任终止。健康险是保障被保险人因疾病导致费用支出增加或收入减少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该产品的保障功能显然背离了健康险的本质。三是产品内容显失公平,如在机车险承保中,主车与挂车分别适用不同费率同时投保商业三责险,但条款解释规定对无法划定主挂车责任的,依据主车责任限额予以理赔,明显有失公平。2011年及2012年前三季度,因产品瑕疵引发投诉的案件合计18件,虽然在总量中占比并不大,但由于保险产品为格式条款,每一起投诉案件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行业的共性问题。

(三)侵害消费者的求偿权。求偿权是指保险消费者依法享有的索赔权,以及对因保险经营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损失,可以依法要求赔偿。侵害消费者的求偿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违反法定理赔程序,没有按规定时间定损核赔、支付赔款,侵害了消费者的索赔权;另一方面是对由于不按时赔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不予补偿。2012年前三季度,陕西保监局共收到车险理赔纠纷投诉185件,其中44件涉嫌公司违反法定理赔程序,在监管部门的协调督促下,案件才得到处理,对部分消费者提出补偿损失的要求,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满足。如在一起消费者反映公司迟延2年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投诉中,投诉人要求公司执行法院判决并支付延迟期间产生的利息,公司只是按法院判决支付了赔款,拒不支付利息,为此消费者再次投诉至监管部门。

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监管部门借鉴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建立了“三支柱”保险监管框架,确立了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保护保险消费者整体利益的监管模式已基本建立,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一)条款费率实行严格监管,实质性监管尚需加强。依据保险法,监管部门对保险条款费率需监管其合法性及合理性,既需要对条款所涉及的当事人利益是否平衡加以审查,也要从公平角度审查格式条款的内容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或者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相关内容。《财产险条款费率管理办法》及《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均对条款费率的监管作出了详细规定。可以说,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严格的条款费率监管制度,既包括事前的审批和备案制度,也包括事后的惩戒制度。投诉中反映出因条款瑕疵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探究监管方面的原因,一是事前监管的实质性审查不严,缺乏对产品公平性的评估;二是事后监管对司法实践重视不够,对在司法判决中被判定无效的条款没有做足够的研究和干预,造成保险实务操作长期与司法实践相违背。

(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大,查处威慑力尚需加强。针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理赔难和销售误导问题,监管部门加大查处力度,除投诉检查外,自上而下地部署了专项检查。从实际来看,处罚难和查证难削弱了查处的威慑力。一是理赔难和处罚难。理赔难包括拖赔、惜赔和无理拒赔,惜赔和无理拒赔属于对赔偿金额、保险责任的合同争议,最终的裁定机构应为司法部门,监管部门无最终的认定权。拖赔属于违反法定理赔程序的行为,保险法对理赔程序规定了及时一次性通知义务、三十日的核赔期限、十日的赔付期限、三日的拒赔通知期限、六十日的先行支付赔款期限,但违反法定理赔程序是否属于保险法116条第5项规定的“拒不依法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的情形,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保监会在《行政处罚指导手册》中提及,“拒不依法履行”是指未按期履行法院的生效民事判决、未按期履行仲裁裁决或达成赔偿协议后十日内未履行的情形。如按此执行,违反法定理赔程序的行为则在《保险法》上无对应的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存在处罚无依据的问题,这也是截至目前,对理赔难鲜有处罚的最主要原因。二是销售误导存在查证难。随着近年对销售行为监管力度的加大,误导的手法趋于隐蔽,对于保单成交起决定性作用的误导内容以口头宣传为主,消费者不能提供具备书证作用的误导材料,给销售误导取证增加了难度。

(三)保险纠纷调处工作格局建立,调处机制的作用尚需有效发挥。一方面,加强监管部门的投诉处理力度,开通了12378消费者维权热线,建立了局长接待日;另一方面,推动各级行业协会建立起广覆盖的纠纷调处机制。投诉调处工作解决了大量合同纠纷,对改变行业形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实际运行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纠纷调处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以陕西省为例,2012年前3季度,通过行业纠纷调处机制解决的保险纠纷60件,仅为监管部门处理纠纷的13%。究其原因,主要是纠纷调处机制存在受理范围过窄、调处结果执行力不强、公信力不足等问题。二是监管部门投诉处理压力大。2012年前3季度陕西保监局收到消费者有效投诉452件,产险、寿险、稽查和法制四部门协同办理的工作模式虽缓解了投诉处理的压力,但由于工作量大而且过度依赖被投诉机构处理问题,监管部门处理投诉的独立第三方角色受到部分消费者质疑。

(四)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全面启动,教育广度和深度尚需提高。近年监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消费者教育,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出台了不少新举措,如开通消费者教育微博、在保监会网站建立消费者教育大讲堂。但由于消费者教育工作应该属于刚刚起步,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受众覆盖面窄。消费者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知识读物等载体进行,受众受年龄、知识层次、生活区域的限制,对这些教育渠道不熟悉,使用率低,造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处于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接收不到应有的消费教育。二是长效机制缺失。对消费者教育缺乏制度安排和系统规划,多以活动形式开展教育,注重一时的社会反响,忽视了教育的实际效果,消费者难以真正吸收保险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及理性消费的能力。

三、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其要义在于对居于弱势地位的保险消费者给予倾斜性保护,以促进保险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平衡。对监管部门而言,要着眼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一目标,在预防性、过程性保护和事后救济方面均有所作为。

(一)预防性保护方面。坚持科学审慎监管,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权益。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夯实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保险业的整体稳定,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健全消费者教育机制,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一是推动建立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完整体系。制定消费者教育规划,明确教育目标、指导思想、各方职责,对教育内容、形式和重点等进行统一部署,推动保险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保险机构、教育部门、新闻媒体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消费者教育投入。在电视广播媒体的黄金时段,大量投放公益性广告,传播保险消费知识,提示消费风险,扩大保险消费者教育的覆盖面。三是设立“保险知识普及月”活动。将每年的某个月确定为“保险知识普及月”,组织普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过程性保护方面。完善理赔违法行为惩戒机制,保护消费者求偿权。一是明确《保险法》第116条第5项规制的范围。目前个别保监局在执法实践中已突破了对该条文的原有认定范围,将违反法定理赔程序的行为依据此条文进行了行政处罚,为保证执法效力,监管部门应积极建言,推动人大或最高院对该条文予以解释,合法扩大监管部门的认定范围。二是制定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规则。在有权机关作出解释前,可先行以部门规章形式明确违反法定理赔程序行为的法律责任,完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解决监管实践中理赔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手段薄弱的问题。完善销售监管规则,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目前,适合性原则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适用于保险产品交易,适合性原则要求保险机构掌握客户正确信息,并做出产品是否适合消费者的决定。监管机构应围绕适合性原则,细化监管规则,并逐步将监管规则上升为行政法规,提升其制约性。

(三)事后救济方面。强化监管部门的纠纷处理功能。一是充实调处工作力量。在各保监局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配备专职调处人员,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调处工作效果。二是明确调处范围。监管部门调处的范围应限定为由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合同纠纷或与违法违规行为交织的合同纠纷,对纯粹合同纠纷应交由行业调处机构进行调解或裁决。

完善行业保险纠纷调处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独立运行的调处机构。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将行业纠纷调处机构剥离出来,设立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或通过部门立法,明确行业纠纷调处机构的性质功能,进行资质管理,将纠纷调处由行业自律上升为依法实施,提高行业纠纷调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强专家库建设。在调处人员组成上,改变过多依赖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的做法,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引入律师、执业医师、注册会计师、消协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等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人才,提升行业调处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推进调处工作标准化建设。制定调处机构建设、调处程序、调处文书等标准,细分纠纷事项,形成行业相对统一的保险纠纷调处规则,提高行业调处的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0,(7):5-9。

[2]姜欣欣.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西安模式"[J].西部金融,2011,(6):7-10。

[3]王丽霞.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1,(1):31-32。

[4]吴弘,徐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析[J].东方法学,2009,(5):13-22。

[5]周光耀,周文平.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0,(2):12-13。

The Discussion on Perfecting Insurance Consu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Mechanism from the Regulatory Perspective

HE Rong

(Shaanxi Bureau of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Xi'an Shaanxi 710024)

篇4

【关键词】自然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规制;公共产品

一、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立法保护

(一)结合西方经验,建立适合中国的立法体系

要保护消费者权益,就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先进法制国家的立法思想,建立一般立法加行业特别立法,辅之以司法解释这样一个体系齐全,科学完善的自然垄断立法体系。仅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的少数几条规定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立法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这些法律本身并不完全针对自然垄断行业,因而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立法往往也只是提纲挈领式的,这就要求在强化此类一般立法的同时辅之以其他特殊的行业立法,行业立法是针对该行业的特殊性的立法,用以解决非一般性的自然垄断侵权问题,对不同行业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此外,由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的制定过程严格,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法院在判决后也不能直接将判决结果作为案例,作为参考,《司法解释》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司法解释》一般来源于最高院和各地高院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结果而最终形成的统一的判决模式,贴近实践,协调了法律的的滞后性问题。

(二)更新滞后立法

对于已不再适应目前发展的法律法规应予以更新,代之以新的适应时展的立法。从我国目前的反垄断立法状况不难看出,自然垄断立法存在极其滞后的情况,《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均颁布于1993年,《铁路法》(1991)《电力法》(1995)等都颁布于上世纪90年代。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分拆改组等等也都始于那个年代,可以说,这十余年来,自然垄断行业发生的变化是最为深刻的,而我们的法律却在这段时间出现了空白。这足以看出,我国的法律在这个方面严重滞后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弥补这些法律空白,积极推进新的适应自然垄断行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法律才能在其调整的相关领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细化现有立法

为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应加强并细化现有立法。目前我国自然垄断方面立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过于空泛,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价格法》是关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我国《价格法》第18条规定,对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必要时”的概念不够清晰直接带来了操作困难,另外,由于没有相关细则,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往往缺乏依据,这个依据最终就变成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现阶段,简单的民事责任已经无法适应对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适当引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尤为必要。

二、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

(一)严格限制自然垄断产品及服务的价格

由于自然垄断经营者的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决定了自然垄断行业在市场上享有充分的定价自,消费者权益在此之中被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价格法》可以从宏观上可以通过调整价格因素达到调整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也可以在微观方面调整具体的价格行为;同时,《价格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规范价格行为并且以正面规范为主,而竞争法是从反面规范价格行为,即制止各种以价格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的价格监管部门要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限制主要有两种形式,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在定价程序中值得关注的是价格听证制度。价格听证制度虽然出现在《消法》中,但我国目前的执行情况却并不乐观。一般来说,凡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产品价格,都应当进行听证,但实践中却做不到这一点。我国现行的听证制度是由政府主导,自然垄断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辩论,实际上政府却明显地偏向经营者一边。此外,参加听证的消费者不具有代表性,有的“消费者”甚至就是内定的,听证会变成了走过场。

针对目前我国听证会制度的不足,学界已有许多很好的建议,例如陈志和叶明根据美国和德国听证会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当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在操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公正性方面提高”。还有学者指出,应“通过对制定或调解价格的必要性进行更为充分的论证,提高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通过披露一些行业的专业信息,使听证会各方的信息趋于对称,给予各方平等的发言机会,提高价格听证的平等性”。

(二)严格把好自然垄断产品服务的质量关

自然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自然垄断行业内无竞争,外缺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垄断行业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由此而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差,服务水平低。质监部门市场监管主体,应当承担起公共产品的质量监督责任,而不是将质量监督的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关的质量监管文件,对经营企业需要承担的普遍义务做出约定,明确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和服务规范。

(三)促进自然垄断行业的配套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

伯格和奇尔赫特(Berg,Tschirhart)描述了不同情况下对自然垄断的治理对策,“竞争者进入有障碍时,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治理;进入无障碍时,可根据企业是否具有可维持力来相应处理,企业可维持时,不需要政府治理,但为了防止自然垄断企业制定垄断价格,可采取用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来约束。”

虽然上文中谈到了如何更有力地监管自然垄断行业,但是实际上保护消费者的最好方法在与政府打破自然垄断经营的局面,将自然垄断市场逐渐培养成一个开放的市场,引入竞争,促进自然垄断行业的配套改革。开放的市场,活跃的竞争,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好方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护。应该对各个行业依职能和环节不同进行垂直分割,细化垄断业务,在此基础上依业务不同予以剥离。区分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而分别形成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发生实体。

三、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

司法救济作为维护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滥用支配地位的规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在实体法上如何就保护消费者做出规定,只要欠缺能有效解决消费者纠纷的机构以及诉讼制度,那么这些规定就不具任何意义”。对自然垄断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解决途径有多种,但理论上只有诉讼途径才是最权威、最有力度的方式。

(一)完善消费者诉讼制度

目前我国的消费者诉讼制度尚不完全,其中的很多弊病不利于消费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一,消费者协会应被赋予代表消费者参加诉讼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是帮助消费者实现维权的重要组织,其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无疑是政府和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纽带。

其二,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法,人们称之为罚金诉讼或民众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古罗马公益诉讼的产生与当时维护公共利益力量的不足相联系。由于罗马当时的政权机构远没有近现代这样健全和周密,仅依靠官吏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利益是不够的,故授权市民代表社会集体直接,以补救其不足。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广大的消费者群体,运营过程中,一旦侵权,侵犯的往往是不特定多数人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在一个案件中,原告是一个群体。如果消费者能够联合成一个集团,聘请专业人士统一诉讼,维权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效率可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令垄断行业经营者承担应负的责任。

(二)维护司法公正

诉讼已经是消费者权利的最后一种救济方式,司法机关承担着的是最为重要的职责,这就要求司法机关要公正执法。由于我国并非以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构建的国家,司法机关相对于行政机关并不独立,因而垄断行业强烈的行政色彩无疑是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最大障碍。实践对我国的司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职业道德势在必行。

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其他措施

一是建立行业性自律组织——行业工会。行业工会不仅仅是自然垄断行业利益的维护者,更是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者。工会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合理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在生产经营、营销策略重大投资方面,严格把关,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是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整体上已经有所提高,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消费者在权益被侵犯后还是选择了沉默,消费者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人有待加强。消费者还应该不断学习消费知识,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社会保护。在重视经济管制的同时,更应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社会管制。要求这些行业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强制其定期公布财务状况、发展规划等,并将该类信息储备于指定地点以供公众查询。

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不仅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改革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点,亦是难点。虽然本文只是对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保护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希望通过这些不断地探索,为我国反垄断寻找到好的出路,为建立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吕明瑜:5竞争法6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2]陈志 叶明.我国价格听证的制度缺陷及完善对策,载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0页

[3]李晓辉:中国价格法律制度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经济法学家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4]Berg,S.V. and Tschirhart.J., Natural Monopoly Regu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李勇军,张大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自然垄断规制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6,(1):76-83

篇5

关键字:金融消费者 权益保护 现状 制度构建

一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1.1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一般是指为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购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公民个人或单位①。金融消费者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消费者,包括存款人、投保人等为保障财产安全和增值或管理控制风险而接受金融机构储蓄、保险等服务的人;另一类是购买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或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中小投资者。

1.2 金融消费者的权利

了解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予以充分、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金融获知权

金融获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接受一系列金融消费中,享有获得与金融有关的必要的知识,包括服务内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权利,金融经营单位负有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知识或信息的义务。

2、金融消费自由权

金融消费自由权是此类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其意愿自主选择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消费方式、消费时间和地点均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干预。

3、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

公平交易权是指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在与消费者形成合同或形成法律关系时,应当遵循公正、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金融单位或机构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得在合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

4、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

确保存款、信用卡和股票等资产的保密安全尤为重要,这方面也最容易发生纠纷。金融单位、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等有义务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包括按法律规章和操作程序办事,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金融环境。

5、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

金融消费者如果发生私人财产被不法侵犯等,有权依据合同规定向对方请示赔偿,如得不到满足,有权请示法律援助、聘请法律工作者为自己诉讼,还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讼。以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监督权

这项权利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消费者享有对金融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监督和批评的权利;其二,消费者对有关部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工作有权进行监督批评。②

二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金融市场发展离不开金融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金融改革开放深化,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但在我国实践中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远远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1、缺乏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部金融法规。但这些法规在有关约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供者、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条款。

2、监管当局没有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机构

金融消费者保护在法律上的不完善,自然而然的就导致在相应机构上的欠缺。金融监管部门只是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及风险进行监控而对个人金融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有效的机构来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

3、行业自律组织忽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③

在我国金融领域,行业自律组织主要把保护的对象定位在处于强势地位的金融机构上,而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则显得单薄,这也使得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有失偏颇,无法对个体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作出合法的保护。

4、金融机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日益严重

由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建设远落后于金融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被金融机构侵犯的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对于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亟待有关机构和组织予以解决,这也是光大金融消费者的强烈呼声。

三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构建

3.1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国家保护原则

国家和政府是金融市场法律和规则的制定者,国家应站在金融消费者的立场,通过立法对金融机构进行适当干预,对金融消费者提供各种帮助和保护。同时,对各种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予以严厉的惩处。

(2)倾斜保护原则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不仅在获取信息上依赖金融机构,在选择产品时没有充分的自,甚没有商讨合同条款的权利。面对金融机构的强势地位,有必要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对金融机构做出一些合理的限制,以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④

(3)依据金融规律保护原则保护原则

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金融参与者都应当遵循这些原则,否则就会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但绝不允许假借市场规律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制度

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各种侵权行为,在遵循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制度做出一些建议及构想。

(1)尽快制定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

市场欠缺规则就会出现混乱,规则是市场良性运行的基础。因此,在金融市场上,不能欠缺法律规则的维系。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尚欠缺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所以必须尽快制定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不仅要赋予金融消费者合法地位,而且要确定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力行使的制度保障。不仅要对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制定相应的标准,要求其充分披露金融信息,而且要建立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发生争端后的解决机制。

(2)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监管部门

市场不能缺少监管者,否则市场一样会显得混乱。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指出,没有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就层出不穷。因此,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不仅仅要建立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部门,更要制定监管的规则与章程,是该监管部门能够有效的运作,真正起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3)加强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

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⑤。我国金融业虽然存在着一些行业自律组织,但由于制度、监管方面的原因,这些自律组织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因此,为了使这些自律组织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需要政府强制性地要求这些自律组织制定一系列的自律守则并严格执行。

(4)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有效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需要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组织的参与。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专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培育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的专门知识,提示金融消费风险,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以及支持、指导金融消费者诉讼,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 结论

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种类的理解,以及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我国金融市场中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我们应当在遵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使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健全相应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关权益保护部门以后,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定可以得到切实的维护,同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0(7)

②刘贵斌.原许昌.李涯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华北金融.2011(3)

③梁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8)

④刘贵斌.原许昌.李涯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华北金融.2011(3)

⑤强晓红.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J].中国商界.2008(12)

参考文献:

[1] 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0(7)

[2] 刘贵斌、原许昌、李涯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华北金融,2011(3)

篇6

因此,应借鉴美国和欧盟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主要制度,从标识制度、安全评价和检测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

二十世纪末以来,转基因食品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所谓转基因,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但另一方面,随着转基因技术日益普遍的运用,这一技术对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转基因食品已经生产并上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知情权具有正当性,应当予以保护。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内涵。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标明转基因食品及其相关服务的真实成份、所用原料、来源。如果食品含有转基因成份、所用原料为转基因产品、直接来自于转基因方法培育的作物、所提供的餐饮服务中涉及转基因食品等等,则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在出售转基因食品或提供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服务时,予以标明。消费者有权在交易过程中,就所售食品或所提供服务进行询问和了解,经营者应该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和说明。经营者在提供转基因食品或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服务时,无论食品或服务的优、缺点均应向消费者如实介绍。

二、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的意义。

(一)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

由于转基因作物能更好地防治病虫害,抵御干旱,提高产量,营养成分高,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专家们也强调,发展转基因食品必须有严格监督、科学检验、加强立法和管理,以避免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损害。[1]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法律制度,有助于通过消费者监督,促使食品生产者在转基因技术的运用上更加慎重,避免有害健康的食品进入消费领域,因而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是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体现。

知情权作为政治民主化的一种必要和结果,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人身权利。消费者作为特定的民事主体,其享有知情权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原则扩展到经济生活的必然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是其行使选择权的前提条件,消费者有权决定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因而知情权对食品消费者的基本权益的全面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而言,消费者所应享有的知情权与社会现实有着极大差距,现行法律对此方面规定亦不完善。这种情况不利于对消费者基本权益的保护,也对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三、国外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

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充分享有知情权,是目前世界各国自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到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生产销售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此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和管理体系。国外先进的信息透明化管理模式以及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主要可归纳为三大模式:

(一)以欧盟为代表的严格限制型模式。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定根据过程而非最终产品。为保证消费者对食品拥有充分知情权,欧盟设立了专门机构,即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负责评估与整个食物链相关的风险,不受其他机构管辖,独立开展工作。[2]并建立专门网站向公众提示食品风险问题,充分公开转基因食品自研发到销售的各环节信息。

在对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方面,欧盟以《通用食品法》为主体,辅以大量食品标签法令和广告法令,构成高低有序,结构严谨的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制度。2003 年第 1829 号法令和1830 号法令规定:无论源自转基因生物的 DNA或蛋白质是否存在,只要食品包含转基因生物或由转基因生物制成,都要有特别标签加以标明。法令细化到标签规格制式,转基因含量限制等,种类扩展到数十类百余种。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鼓励型模式。

美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管理遵循的是“可靠性科学原则”,采取宽松式管理模式,奉行自律管制。但其仍十分注重公众知情权的法律保护,强调转基因技术研发、实践、生产、推广的透明性,并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定时转基因食品检测信息,在网络转基因食品名录、食品安全资源信息等,使食品安全信息最大限度予以公开。[3]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草案》、《公共健康卫生法》、《联邦食品及药物管理现代化法》规定了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申请流程,并将对公众公开相关技术资料等,作为取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合法执照的必要条件。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折中模式日本对转基因食品采取的是在严格管制的同时加以鼓励的原则。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日本政府颁布《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对主要原料为已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农产品,加工后仍残留重组 DNA或其编码的蛋白质食品,制定具体的标识办法。同时,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农林水产省和厚生省共同管理转基因技术事项,定期公布转基因食品研发资料以及市场流通转基因食品名录。

国外转基因食品管理模式,不管其对转基因技术产品是否持谨慎态度,都将信息透明化、保证消费者充分知情权置于立法及管理优先考虑的方面,值得我国相关立法执法机构借鉴。

四、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现代生物技术,支持和鼓励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我国于 2000 年 8 月 8 日签署《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第 23 条规定:各缔约方应按其各自的法律规章,在关于改性活生物体的决策过程中征求公众的意见,并在不违反关于机密资料的情况下,向公众通报;缔约方应力求使公众知悉可通过何种方式公开获得生物安全资料。[4]2001 年 5月 23 日,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安全评价制度,标志管理制度,生产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和安全审批制度。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级别最高、最全面的转基因技术管理条例,信息公开制度和知情权保护制度均未列入其中。

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方面在立法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少专门生物技术安全立法,立法层次不高,研究、生产、销售等转基因技术重要阶段信息公开出现“真空管理”,[5]造成信息公开制度和知情同意制度严重缺失。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最重要的手段,但随着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所规定标识种类未进行更新补充,标识管理未向烟酒等进行细化规范,造成标识混乱,透露信息极为有限,对消费者充分行使知情权造成巨大阻碍。

五、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措施。

我国学术界在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方面,也做了较多的研究。具体来说,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应加强以下三个工作重点:

第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虽然转基因标识制度已经实施多年, 但在转基因食品标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 还有众多转基因食品没有进行标识;另一方面, 现有的进行了标识的转基因食品,其所作的标识多数不符合规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在今后加强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监管工作。

第二,强调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公众对所消费的食品应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公众只有充分地获得知情权, 才能享有选择权, 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目前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和危害尚不明确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其选择有些茫然难以避免。因此,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提高转基因相关信息透明性和安全管理的公众可参与性, 比如在批准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生产时增加公众听证的程序。

第三,健全转基因食品检测、评估体系。首先, 建立独立的权威检测机构,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测, 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并逐渐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管理监督与监测网络体系。定时转基因食品名录供消费者参考。其次,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直到进出口各环节, 使安全风险降至最低。[6]结合我国实际, 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体系, 将转基因食品置于规范化的管理和监控之中, 使消费者能放心地消费转基因食品。第三, 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经申报审批而进行商业化生产的, 对不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证转基因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六、结语。

目前,我国转基因水稻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破坏,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资料是否公开,以及应如何公开,均为摆在眼前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应当在考察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结合国情和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终使我国转基因食品知情权保护制度完美运行在法制轨道上。

[参考文献]

[1]张艳,王卫红。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中外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2]王耀东。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正当性[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9)。

[3]戴忠喜。转基因食品标识与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

[4]牛哲莉。欧盟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及立法原因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

篇7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 金融监管 金融法律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消费者与金融机构联系日趋紧密,金融资产在普通百姓的家庭财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都先后提出了要重视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问题,并颁布了有关条例和指引。但是,我国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纠纷近年来还是呈现逐步增多的趋势,消费者交易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和金融隐私权等屡遭侵犯,最终导致消费者资产受损,一些典型案例的出现还引发了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金融消费者法律内涵的厘清

金融消费者是与金融机构相对应的主体,包括与金融从业人员相对应的法人、自然人,以及为了满足自身金融需求,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受体。其中金融产品或服务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贸市场中的传统产品和服务,还包括一衍生产品,和与房地产、汽车相关的金融新市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中强调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法人创新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为重要的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与一般商品消费者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型表现在:一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消费的安全性;三是消费的涉外性。厘清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含义,对强化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专项法律制度的前提。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对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无论是制度的建设上,还是全民法律保护的意思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在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领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在立法指导思想上,金融立法往往侧重于金融机构安全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权益,还没有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联系起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适用性并不强,金融法律如《商业银行法》等,出发点在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与效益,忽视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对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还缺乏明确细致规定,权利的实现与救济机制也存在渠道不畅问题;

在机构设立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渠道除外);各级消费者协会侧重于消费者非金融性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的保护,对监督管理机构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职责规范不够明确,监管机构虽然在正式制度安排外不同程度的介入到消费者保护,如银监会处受理消费者投诉,但是这种安排缺乏透明的、规范的制度保障;

在具体制度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概念还没有进入相关金融法律制度,无论是信息披露要求还是实质监管都比较匮乏,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规范有局限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鲜有直接涉及,或只做原则规定,操作性不强,此外,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包括金融衍生品也开始在普通家庭中流行,跨境金融产品也已出现。但是,由于现行法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及法律责任规定可操作性差,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并没有得到金融机构充分的信息披露。

(四)在自律管理上,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的投诉渠道作用有限,相关协会的消费者保护功能也尚待改进,除了监管机构消费者保护职责缺失外,金融机构自身对消费者保护也存在认识不足、投诉处理机制也有待该进等问题。

三、域外国家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的考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消费者联盟等国际组织都开始拟定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示范规则,美、英等国及欧盟、中国台湾地区已经启动并实施了大范围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立法改革。展望未来,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独立性、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国际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有从传统审慎监管机构中逐渐分离趋势,并可望成为评估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美国的立法与实践

美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起步较早。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美国仅联邦层面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有关的法律就有20多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将执行这些法律的职责指派给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来履行。在具体实施方面,监管机构在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一般都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主动接受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并及时进行处理,胜诉的金融消费者有权获得相当于其受到实际损害的赔偿或超过实际损害的惩罚性赔偿。美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起步虽早,相关法律也很多,但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诸多疏漏。美国采用了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之间的新型监管体制,在该体制下,由联邦监管部门和各州监管部门共同对金融业务实施监管。监管部门之间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无法识别并制约少数金融机构侵害金融消费者的不当行为。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加快了金融立法方面的改革。美联储下设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即金融消费者保护署,整合其他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保护职能,以保障透明、高效和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正常运行。赋予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署一系列权力,包括监督检查权、规则制定权、信息获取权。金融消费者保护署设立专门的研究部门,负责识别并收集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金融市场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消费者和监管者,金融消费者保护署也可以从被监管者及其他监管部门收集信息。

(二)澳大利亚的立法与实践

澳大利亚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导向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设立审慎监督管理局和、证券及投资事务委员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分别负责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审慎监督管理局是澳大利亚全面负责金融监管的机构,其主要目标是确保金融体系安全以及降低银行倒闭的风险。证券及投资事务委员会是澳大利亚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银行经营标准,包括制定银行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标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负责推动平等交易,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的执行,在缺乏有效竞争的金融市场,限制金融机构产品价格的升幅。澳大利亚银行公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澳大利亚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有了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全国金融督察服务机构(FOS),独立运行争议解决程序。澳大利亚金融督察服务透明度高,快捷高效,这些以行业为基础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广大金融消费者乐于使用的维权手段。

(三)日本的立法与实践

自2001年施行《金融商品销售法》开始,日本金融体制改革一改传统的行业立法模式,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进行横跨式立法,全面突破了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业务的界限。2006年《金融商品交易法》统一了金融消费者保护规则。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日本通过对《贷金业规制等的法律》等加以修订,致力于逐步消除消费信用立法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日本金融法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部横向化、统括性的“金融服务法”。“金融服务法”将是一部网罗金融市场所有基本要素和辅助要素的框架性金融基本法,包括金融市场的客体、主体和场所三大部分。此外,还需要辅之以监督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金融监管机关、针对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及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倒闭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 “安全网”等辅助要素。

四、我国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的路径

(一)强化全民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意识

金融消费者保护不仅仅是一个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设计,更是关系到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定,应当确立其为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和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法规制定、组织架构、职能分工、监管执法、协调合作、金融教育和纠纷解决等各方面扎实推进落实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二)健全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的制度架构

金融消费者保护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明确制度内涵的规则体系,大致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框架、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金融服务机构履行信息披露和适当性管理的义务,保护客户账户资产、交易资料和信息隐私的合法权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后的保护基金计划,金融教育和竞争政策等。金融消费者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块内容总体规划。齐头推进,只有形成合力的框架体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任何一方面的偏颇或者短板都有可能导致效能不显。

篇8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立法理念:忽视金融消费者权益。在立法指导思想上,金融立法往往侧重于金融机构安全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权益,没有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联系起来,没有回应金融消费者所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其次,法制机制:体系不一,总体不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有立法,没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是针对一般商品和服务消费过程中如何保护消费者权利的专门法律,对金融消费,由于消费对象的本质差别而有显著不同,难以适用。

第三,管理机制:多元不一,各自为政。在机构设立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仅仅设立了尴尬的处等机构。对金融消费者具有保护职责的现有机构,主要是消费者协会和金融监管机构。

第四,救济机制:缺乏法律支持,难以真正发挥效用。一方面,我国各金融行业协会自律机构虽已成立多年,但是受制于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作为也非常有限,更多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行业利益上。另一方面,司法救济途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诉讼周期长、诉讼费用高、举证难和执行难等,很难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一)转变立法理念。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列为金融监管目标。在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下,应正确看待金融产业发展和消费者保护的关系,通过培育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根本权利。

(二)完善法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金融消费者维护其权利的最重要制度保障,要尽快修改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金融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经验,专门制定类似于《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法律法规,全面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三)设立专门保护机构。目前,我国在机构设置上,尚无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因此,建议先在中国人民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内部增设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在经费预算、组织机构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专司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篇9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主体;审慎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53-04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的国际经验

各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主体各不相同,从与金融审慎监管机构的关系角度,可以分为合署监管主体和专门监管主体。

(一)合署监管主体

合署监管主体是指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置于金融审慎监管机构内部,同一监管机构同时兼顾金融审慎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由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产生于审慎监管机构体内,在监管主体未分化前,都是合署监管主体,这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改革前的美国、英国是其代表。

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介于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之间的二级多头监管体制。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联邦监管体系主要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署、联邦贸易委员会、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7家机构组成(购买投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一般意义上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围,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或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保险业由州监管机构监管)。在这一监管框架下,多个联邦金融监管机构都负有消费者保护的职能,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设有专门的消费者保护部门,负责在该机构内部的权限内行使消费者保护职能。比如,美联储内部就设有消费者顾问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开展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业务监管来达到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目的。在这一多重监管的框架下,存在多个职能相似或相同的监管机构,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的对象不同、标准不同、尺度不一,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监管重复与监管真空并存。另外,监管目标也存在冲突,金融监管机构往往侧重于审慎监管目标,强调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安全运行而忽略消费者保护监管目标,忽视消费者保护。

2011年以前,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三方监管体制,即英国央行负责货币政策、金融服务管理局负责金融监管、财政部负责确立监管框架与金融立法。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依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是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监管于一身的综合性监管机构,其监管目标包括维护金融市场信心、促进公众金融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打击金融违法犯罪。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英国金融服务局的法定监管目标。在金融服务局的监管目标中,其中两项与消费者有直接关系:一是通过宣传使公众了解金融体系及与金融产品相联系的风险和收益;二是为消费者提供必要且充分的保护。在金融服务局的统一监管框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的组织机构包括吸收存款机构处、投资公司处、保险公司处、金融集团处以及市场和交易处,这些机构分别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监管,其中大型金融集团组织下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涉及到的消费者保护,归属金融集团处监管。英国金融监管最具特色的一点就是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金融服务局的消费者教育服务工作包括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信息、设立消费者咨询热线服务和个人理财教育等。金融消费者保护教育的推广实施,能够有效减少消费者的损失、促进金融消费者对自身权益与责任的了解。

(二)专门监管主体

专门监管主体是指为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而单独成立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的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机构和审慎监管机构分立。需要注意的是,专门的监管主体是为了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而单独成立的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的机构,但是通常并不绝对排除其他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保护的职能。澳大利亚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改革后的美国、英国是其代表。

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独立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双峰监管”理论。1995年,英国经济学家泰勒(Michael Taylor)发表的《双峰:新世纪的监管框架》提出了著名的“双峰监管”理论:金融监管存在两个并行的目标,一是审慎监管,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二是保护消费者权利,通过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管,防止和减少消费者受到欺诈和其他不公平待遇。一国应根据监管目标的不同设立两个监管机构:单一的审慎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单一业务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行使专业的监管职能。单一审慎监管机构运用审慎方法确保金融系统的健全、金融机构资本充足及风险控制;单一业务金融监管机构重在运用规则体系规范金融服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和减少消费者受到欺诈和其他不公平待遇。

金融危机前,该理论在澳大利亚得到了实践。1998年,澳大利亚分别组建了审慎监管局和证券与投资委员会,审慎监管局依据《审慎监管局法》负责金融审慎监管和风险监管,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依据《证券与投资委员会法》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危机后,美英等国改革金融监管体制,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机构,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的分离,继续在实践中演绎“双峰”理论。

在深刻总结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后,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根据《法案》的要求,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储贷机构监理署、联邦信用社管理局、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7个联邦金融监管机构将把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正式转移给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立法赋予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广泛的权力,负责执行绝大部分联邦金融消费者法律。虽然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设置在美联储架构下面,但该机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机构负责人由总统提名,参议院任命,任期五年,每半年直接向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和众议院金融委员会报告一次。美联储主席不得干预其决策,其独立性不受任何人的干预。该机构设立五个部门:(1)研究部;(2)社区事务部;(3)消费者投诉部;(4)公平贷款和机会平等部;(5)金融教育办公室。虽然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设立集中了一些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但并不是一个全能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设定的监管范围避开了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商品期货委员会、州保险监管机构、联邦房屋金融机构和退休金补偿计划,但是它的设立提升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位阶。

金融危机暴露出英国三方监管体制的缺陷。2011年6月,英国政府正式《金融监管新方法:改革蓝图》白皮书,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准双峰”监管模式将取代既有的三方监管模式,新成立的金融政策委员会将专门负责宏观审慎管理,金融服务局被分拆成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分别承担微观审慎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职能。目前,英国在英格兰银行内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作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负责审慎性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监管,同时撤消了英国央行现存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审慎监管局已经设置于英格兰银行的组织架构中,负责对存款机构、保险机构及其他重要的投资公司进行微观监管。审慎监管局作为英格兰银行的子公司,将微观审慎监管集中于央行,进一步强化了央行的监管职能。金融危机后,英国认识到将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与市场行为的监管放在一个机构内的实践不可行。因此,英国单独设立了金融行为局负责监管所有金融服务行为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其监管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和确保金融市场健康,以保证人们对金融服务与金融市场的信心。独立设置的金融行为局更有利于监督金融企业的一切商业行为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先。

从美国和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来看,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审慎监管相分离,金融消费者保护由合署监管主体发展到专门监管主体是一个趋势。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的国内实践

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是英美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也非常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我国的金融监管主体可以概括为“一行三会”。受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影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设置也相应地采取了分业监管模式。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均设立了相应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围。

(一)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2012年3月,人民银行获批设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主要职责为:综合研究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方面拟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法规草案;会同有关方面拟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对交叉性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监测,协调促进消费者保护相关工作;依法开展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消费者保护具体工作。

(二)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2012年3月,银监会获批设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要职责为:研究国内外金融领域消费者(投资者)保护情况,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总体战略、政策法规,并对监管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协调推动建立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服务、教育和保护机制,建立并完善投诉受理及相关处理的运行机制;统筹策划、组织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和处罚不当行为。

(三)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

2011年5月,证监会获批设立投资者保护局,主要职责为:拟定证券期货投资者保护政策法规;负责对证券期货监管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对投资者保护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对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教育与服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评估;协调推动建立完善投资者服务、教育和保护机制;研究投资者投诉受理制度,推动完善处理流程和运行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办理投资者咨询服务事宜;推动建立完善投资者受侵害权益依法救济的制度;按规定监督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管理和运用;组织和参与监管机构间投资者保护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2011年4月,保监会获批设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要职责为:拟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研究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协调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重大问题;接受保险消费者投诉和咨询,调查处理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事项;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及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工作,消费者风险提示;指导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工作;督促保险机构加强对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有关信息的披露等工作。

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均产生于金融审慎监管机构之内,从与审慎监管机构的关系角度分析,审慎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共存于一个监管主体内,因此,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属于合署监管主体。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框架下,由各个金融监管机构单独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分别对本行业的金融消费者实施保护,各自完成其所负责领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这又是一种松散的分业监管模式。

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的建议

(一)合署监管、专门监管、分业监管之利弊分析

合署监管主体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一方面,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和审慎监管置于统一监管主体之内,监管资源得以共享,监管成本得到降低;另一方面,在同一监管主体内,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部门和审慎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属于内部协调,从而降低了协调成本。合署监管主体也面临着下列问题:一是审慎监管目标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导致监管者常常顾此失彼。在金融危机前,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过于关注消费者投诉而不是重大影响的事件。美联储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忽视消费者保护而受到批评。二是合署监管主体通常将审慎监管作为首要目标,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处于附属地位,致使金融消费者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三是合署监管主体中,监管资源的分配不利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部门形成专业化优势。在以审慎监管为主导的合署监管主体中,金融消费者保护仅是一项次要的工作,监管资源主要集中在审慎监管部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部门的专业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抑制。

专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主体的优势在于:一是拥有独立性。专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主体拥有人事、财务、履职方面的独立性,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二是提升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地位,扭转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偏向。专门金融消费者保护主体的出现使得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稳定相提并论,意味着金融消费者保护地位的提高。三是专门监管主体的监管目标单一、明确,监管力量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但是,当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审慎监管发生冲突时,专门监管主体将面临与审慎监管机构进行外部协调的问题。

我国在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框架下,分别设置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审慎监管机构的监管资源和监管权威,比较温和地渗透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容易让金融机构理解、接受和执行。但是,在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不仅缺乏相对于审慎监管的独立,还散落于多家监管机构,解决审慎监管目标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目标之间的冲突,协调处理跨市场、跨行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发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需要各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如果协调机制不畅,必将会影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实际效果。

(二)建议

1. 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一行三会”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但目前还处在缺乏法律授权、无法可依的状态。应尽快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金融消费者的权利类型、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救济机制、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及监管措施等,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 划分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边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是横向监管,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在各监管当局都已经成立消费者保护部门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清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框架,合理划分“一行三会”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边界。在人民银行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人民币管理、征信管理、支付结算、银行卡等涉及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三会”分别负责本行业内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大框架下,应赋予人民银行对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引发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的协调权。

3. 把金融消费者保护列入监管目标。金融消费者保护不仅是维护消费者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金融监管的目标既包括维护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的目标,也包括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标。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金融监管理念,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一道列入监管目标,努力做到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审慎监管并重,逐步确立起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宏观审慎管理以及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制。

4. 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协调机制。监管协调机制是实现监管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监管效率的基础。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分属不同机构监管的情况下,应在进一步明确划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监管主体职权职责的基础上,建立“一行三会”间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联席会议、金融消费者保护信息交流、对金融机构跨市场和跨行业业务监管与监测、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金融消费者教育等协调与合作机制,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形成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力。

5. 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机构专业化。《世界银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39条通用良好经验》第3条指出:审慎监管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机构,也可以置于同一个机构内。但是,无论机构如何设置,在审慎监管部门和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必须能够保证有效地执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规则。所以,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部门的专业化,形成在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方面的专业优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文君.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研究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篇10

一、娄底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现状

(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体系初步确立。

娄底市于2012年8月28日成立了消费者委员会金融分会,会员涵盖全市所有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共41家单位,分会接受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领导,业务上接受娄底市消费者委员会指导。同时,在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设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在各县(市)支行设立分中心,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在金融机构设立投诉站,受理和承办金融消费纠纷。出台《娄底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金融分会章程》、《娄底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娄底市金融消费争议处理内部操作流程》3项制度和《娄底市金融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自律公约》,构筑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基本框架。建立“8811315”专线、政府门户网站、消费者协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投诉站)四条渠道,受理消费者投诉。构建联席会议和维权中心QQ群两个平台研究和部署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信息、反映情况、剖析案例、交流经验。

(二)金融机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能力不断增强。

保护中心建立了跟踪督办、专项检查、定期通报和综合评价制度,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处理投诉能力。目前,娄底辖内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金融消费纠纷处理制度,明确了金融消费纠纷受理部门,配置了工作人员,健全了消费纠纷受理渠道(见表1),对普通的金融消费纠纷能在3个工作日内可以办结。

金融机构名称职能部门人员配置专职兼职制度

(个)受理渠道工商银行办公室031电话、来信、当面投诉。农业银行服务办071电话、上门投诉中国银行综合保卫部041电话、上门投诉建设银行个人金融部062电话、柜台交通银行服务办120电话、柜台招商银行办公室113电话、柜台、当面投诉华融湘江综合保卫部011电话、邮件信用联社业务合规部041电话、网点意见薄邮储银行综合管理部172电话、网点意见薄太平洋寿险办公室061电话平安财险办公室102电话二、娄底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现象较为普遍。

据统计,2013年娄底全辖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397起,涉及到侵害金融消费者的所有权利,包括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权、安全保障权、自主选择权,其中侵害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权这三项权利较为严重,占总投诉量的892%(见表2)。

(四)部分金融消费者申张权利方式存在违法现象。

金融消费者在发现自己权利受到侵害后,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不是通过正常渠道,有理有节地申诉和主张自己的权利,而是采取简单粗暴,乃至是违法的方式,到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吵闹,甚至威胁经办人员,损坏金融机构设施,严重扰乱金融机构经营。由于维权方式存在过错,在公安机关的干预和调解之下,消费者只能得到象征性的赔偿,造成自己的正当权利得不到主张。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娄底市共发生该类事件34起,80%以上集中在农村银行网点。如新化县农业银行圳上分理处2013年4次被消费者封门。

三、影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法律层面: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法律缺失。《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是我国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法律规范,但是,由于“金融消费”的对象属于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金融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给出针对性的回应,因此它在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适用性上被大大削弱。

2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特别立法层级较低。目前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之中,效力层级较低,且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低层次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带来的最大问题即是为金融机构留下了较大的逐利空间,影响消费者权益的实现。

3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缺乏针对性。我国金融法律在规制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时,侧重点在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合规性上,而不是围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而展开的。因此在责任方式上,多偏重于运用行政和刑事手段予以制裁,对民事救济则基本未涉及。

(二)经营层面:金融机构没有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1对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缺乏清醒的认识。金融机构对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基础性地位视而不见,片面强调自己的商业性特征,在处理自己与消费者利益时,把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过分强调自身的利益,忽视消费者的利益。

2风险揭示不充分。营销人员在开展产品宣传时,将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淡化处理,或者根本不提及,造成客户盲目购买产品,不仅起不到增值保值个人财富的作用,有时候甚至使自己的利益遭受较大损失。

3夸大宣传收益率。部分金融机构在推广投资或理财产品时,片面强调产品的收益率。金融机构的不当宣传导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误解和过分期待,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收益权。

(三)消费者层面:金融教育缺失。

金融素质己成为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回报,理解相关的权利和责任,有利于理性决策,以及合理维持自身权益。近年来,尽管“一行三会”组织开展了“送金融知识进社区、进农村”等宣传普及活动,在网站建立了经常性的金融基础知识宣传栏目,金融机构也借助多种渠道推介了一些金融产品。但是,由于了解金融产品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金融产品又不断推陈出新,更需要消费者系统深入持久地学习,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举办的宣传活动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四)纠纷处理层面:示范性案例缺失。

运用示范性案例处理金融消费纠纷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帮助金融消费者降低纠纷解决的成本;二是有助于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三是能简化金融消费者寻求救济的程序、降低了维权成本,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在利益受损时愿意寻求救济,起到鼓励其维权的作用。因此,示范性案例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解决消费者纠纷的重要手段。我国由于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时间不长,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对示范性案例库建设重视不够,造成示范性案例制度尚未用,影响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效率。

四、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主要构想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消费者保护离不开国家的介入,同时也有赖于行业自律、舆论监督、消费者保护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当尽早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权益体系。

(一)确立合理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原则。

一是国家保护原则。通过立法明确国家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设立专门组织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落到实处。二是倾斜保护原则。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金融机构则拥有组织性、专业性,双方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对金融机构做出一些合理的限制,使金融消费者能与金融机构适度抗衡。三是及时和有效保护原则。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都拥有广泛的消费者,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一旦出现问题,应迅速采取措施,避免更多的消费者受到损失。同时迅速妥善处理金融纠纷,防止事态扩大,有利于及时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完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

一是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专业法修改的契机,明确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列为金融监管的的重要目标。二是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章规定,以法律形式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予以确定和厘清,内容包括界定金融消费者以及保护范围、特殊权利、保护原则和纠纷解决途径等。三是细化“一行三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做到在消费者教育、信息披露和纠纷解决等方面职责分明,

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可循。

(三)构建金融消费纠纷示范性案例制度。

一是建立示范性案例启动制度。金融消费者可以申请启动示范性案例,金融机构也可以建议适用,但消费者拒绝的除外。二是建立示范性案例形成机制。法院、监管部门应监督金融机构建立金融纠纷示范性案例库,在金融系统内进行资源共享与互认,逐步形成全行业的示范性案例库。三是完善示范性案例的执行保障机制。赋予金融监管部门执行监督的权能,对不执行示范性案例所作出的判决结果的金融机构,追究责任并予以惩罚。

(四)加强金融教育,提升金融消费者的素质。

一是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推动金融常识普及。二是央行及银、证、保监管当局应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专栏并及时更新材料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主动向金融消费者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信息外部支援,增强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三是金融行业协会要适时编制金融消费者教育资料、建立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消费者教育载体、接受消费者的信息咨询,出版对金融服务消费者教育以及提供比较金融产品特性的刊物,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慧《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势在必行》[J]《上海金融》,2010

[2] 钟磊《论加快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建设》[J]《上海金融》,2011(6),52

[3] 刘莹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实施效果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10(12)

[4]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法律事务处课题组《金融消费者概念之反思――基于一元化视角

构建我国消费者金融权益保护制度》[J]《视点》,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