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卫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卫生教育

篇1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呢?刚入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特别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娇生惯养,自理能力极差。到学校寄宿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洗澡、洗袜子等小物件,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要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自主生活,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刚接受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那阵,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洗脸洗澡的孩子不少,不爱刷牙的孩子很多,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好吃零食、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读书、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环保意识淡薄等。看到满地的垃圾,心中一下子升起一股怒气,刚教完六年级下来,实在有些不能适应,高年级在卫生方面根本不用老师操心,班干部已经能够独立安排、监督。每次看到满地的垃圾,我都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然后把垃圾丢进后面的垃圾桶,每天如此。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看到我弯腰捡垃圾的时候,他们也会跟着弯下腰去捡,教室的丢弃物越来越少了。在课堂上配合班队课、思品课给学生讲讲卫生的好处,并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尽量的细化,从洗头、洗澡、换衣服、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扫把等清洁工具的摆放等都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半学期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养成了不乱丢果皮、纸屑的习惯,教室也越来越干净了。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小学生的集体卫生习惯。孩子们不会扫地,我就从拿扫把开始教起,然后教学生一张桌子一张桌子的扫,扫不到的地方把桌子挪开,扫完后再把桌椅摆放整齐,每天学生打扫卫生,我都亲自做示范,耐心的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所好转。也有学生的卫生习惯还停留在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一旦离开学校放松监管就会呈现出不良的卫生习惯。我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单凭在校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家校联系,实施家校共育,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才有保证逐步养成。

因此,我在寄宿制班主任工作中,紧紧围绕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育人。

每周一信,家校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我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我在信中提醒家长: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按时起床,监督孩子洗脸、洗脚、洗衣服等,培养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孩子们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双休日回家请家长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入学,有的孩子显得特别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上课打瞌睡,个人卫生差,衣服没洗。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过每周一信很多家长体会到了我的苦心,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我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分类召开家长会,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有意识地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好榜样,同时还请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孩子的家长来给其他家长传经验。这些既能提高家长的素质,也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一、让活动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获得知识是各科教学学习的最基本形式。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每个人的内心感悟的过程。四年级的品德课《我们的合作》学习中,我组织了一次合作活动,其中有七个同学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有两人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讨论怎样合作,并制定计划。老师看完他们的合作计划后,并未做指示,只是提醒他们按计划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体验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总结活动的经过,认为有两点美中不足:1、准备不充分,如慰问节目(唱流行歌曲)老人们不欢迎;2、打扫房间时卫生洁具不够用。接着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得出结论:活动时每个人要注意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同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搞好调查工作,如调查老人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他们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困难需要解决、怎样呼吁社会来帮助老人们等等。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明白了道理。生活化的活动实践能使学生用心去经历、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活动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明白了教学目标——许多事要合作,同时又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要懂得尊敬老人,做事要集思广益,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得到了内化。

二、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 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四年级品德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可以通过我们的生活实际来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生活,了解生活离不开塑料;但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废旧塑料也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污染。那么我们应怎样处理这样的矛盾呢?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要颁布禁塑令呢?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什么呢?选取社会热点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又让学生觉得环境保护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大人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在知识上深化了他们的认知,行动上指导了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三、让社会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因此必须通过社会来完善学生的品德、巩固教材的知识。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绿灯等等,类似的行为肯定削弱了学校的教育功能。我们只有正视这种现实,变负面教育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应该怎样去做呢?我们要注意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削弱负面教育不利因素的影响,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去社会中实践自己的是非观,获取家庭、社会的积极评价,让他们从家庭、社会的积极评价中获得愉悦的感情体验,以此来巩固他们的道德认识,巩固他们内心的道德标准。风雨过后是彩虹,这时候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标准将坚如磐石,从而彻底削弱负面教育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四、让各科教学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篇3

在教授戏剧单元前,我就有了让学生自导、自演、自析、自评的构想。当我把这个想法说与两位科代表时,当下一拍即合,于是,宋导、贾导便走马上任了。经过两个伯乐一个星期的精挑细选,《雷雨》剧组正式成立。接下来的半个月,教学楼一间闲置很久的教室便成了他们业余时间排练的场地。那间屋子的一桌一椅、厚厚的灰尘、褪色斑驳的墙壁记录下了他们所有的汗水和泪水、欢笑与沮丧。

经过紧锣密鼓的精心筹备,众多学生期待的一场《雷雨》终于拉开了帷幕。当剧组的所有演员一亮相就赢来了如潮的掌声,因为台上站着的哪里是平日朝夕相伴的同窗,分明就是那个旧时代的人物:穿着长褂叼着雪茄傲慢的周朴园、裹着花头巾穿着斜襟短袄的老迈的侍萍、梳着长辫子扎着红头绳的纯情的四凤、穿一袭碎花旗袍手拿团扇的高傲的繁漪……(这些演员为了造型的逼真,竭力地到处借服装道具,“周朴园”没借到长褂,特意到服装店做了一件……)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周朴园”的冷峻、“侍萍”的愤怒、“繁漪”的反抗、“周萍”的懦弱、“周冲”的率真、“四凤”的淳朴、“鲁贵”的无赖、“大海”的控诉以及每个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表现,不时地赢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那天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那些演员与观众无疑都经历了一场雷雨的洗礼。但我期待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狂雷骤雨,而是绵远悠长的和风细雨,我要让这场雷雨积淀成他们永恒的记忆。于是,我将那一场演出拍成照片、刻成光盘,更为珍贵的是我让所有演员将各自扮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整个排演过程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同时,让所有观众都写出观后感。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的确,这场雷雨化成了丰盈的源泉,在学生笔端哗啦啦地愉快地流淌成条条溪流。那些文字让我既惊喜又叹服。比如“一颗晶莹的水晶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重重地摔在地上,慢慢地慢慢地支离破碎。繁漪,就是这块水晶……繁漪,我好为你心痛。当幕落下,大多数人的悲剧都结束了。就连苦了一辈子的侍萍也得到了他人的同情,而你,却要继续承受世俗的误解和非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是你,对周朴园说‘不’;是你,对这个死气沉沉的周公馆说‘不’;是你,对这个荒唐的社会说‘不’!你是一个战士,是一个先驱,是一个英雄!”“周朴园是社会的牺牲品,恋上侍萍是正常的,抛弃她是门第的要求,让江堤出险是资本家被现实赋予的本性。”“周冲,唯有周冲是个色彩鲜明的人。如果说侍萍、周朴园、四凤、周萍是灰色的雨,他便是一道虹。他的生命很清澈,爱憎很分明。”“繁漪风光过,美丽过,心中却是极度枯竭的……她爱了,而且奋不顾身,疯狂地爱。记得贾平凹说:‘恋爱时谁还要脸?’” ……在这些跳跃着智慧火花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学生理智深邃的思索,这种思索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本、剧本、课堂、舞台的承载,延展到错综复杂、严峻凝重的历史与现实中,变成了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思考与体悟。

还有的篇章写下了这次排演全过程的深刻体验与浓烈感受:“《雷雨》的记忆在心底浮浮沉沉,每每唤起,便会呆呆地发笑。正如春风中含苞待放的花蕾,让人又憧憬起来,只等我们都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了,可以坐在摇椅上慢慢体会那丝丝甘甜的时光,怀念那充满份份感念的日子。”“《雷雨》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为之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感情。相信不管过多久,不管走到哪,我们之间建立的这份纯洁的感情,是无法用雷用雨来打破的。”“我们是那样的幸福,小小的年纪便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用一颗颗年轻的心为自己三分之一的人生添上一条惊喜的彩虹,让它为我们擦去流泪的天空。星星落在了地上,生活开始七彩闪烁。我们在KTV里留下了最痛快的欢呼声,在语文老师的美味佳肴前留下了最欣喜的笑容,在定格的照片上留下了最开心的永恒,在彼此的本子上留下了最真挚的祝福。”“《雷雨》是我生命别光亮的一盏灯,它会陪着我,直到长大成人,直到双鬓斑斑,直到入土为安。”“和《雷雨》,和其他剧组成员结缘,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感谢语文老师让我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这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我的眼睛不时地为这些温暖真诚的文字而湿润模糊。我深知这场雷雨已化为最朴素、最真实、最强大的情感,打动着这些年轻纯真的心灵,让他们更懂得珍藏协作、友爱、执著、坚强、奉献……

在这些演员激动亢奋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的同时,那些观众也并不平静,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一场雷雨:“我看见他们上演的《雷雨》有一种真正话剧的感觉。不为别的,只为那一举手一投足间的熟练,一声哭腔、一个眼神的默契,就让我感动惊诧……我原以为所有的悲剧一经学生们表演就会成为喜剧,我会从一开场笑到落幕,但我知道我错了,错得很惭愧。他们演得很投入、很认真、很生动,我在那一瞬突然对自己产生了些许失望,我想象着假如我站在舞台上我会变成那个时代的人吗?”“看了同学精彩的表演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雷雨》从头至尾地观赏一遍……”“在看我们的同学演绎这部作品时,我惊叹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他们的奉献与认真。”“我也好想扮演一个角色,可是让我错过了,这将是我深深的遗憾。但我还是为他们骄傲自豪,因为他们展示的我们高二(10)班的风采!”“表演结束后,演员们激动地相拥欢呼,我被他们的兴奋和热情感染了,一直笑着,那是自豪的笑,感动的笑。一幕话剧将同学们的心拉得更近了。”“演员们的欢呼雀跃让我想到的就是年轻,年轻的我们不畏一切困难,会在泥泞的路上踏出最坚实的脚印……我为自己遗憾!”……我坚信这次演出留给他们的遗憾会化成他们日后积极主动生活的不竭动力和坚定的信念,会变成一盏明灯,鼓舞着他们奋力前行,去收获一个又一个闪亮日子。

篇4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93-02\[作者简介\]陈艳红(1968―),女,本科,江苏省如东县掘港群力幼儿园教师,幼儿园高级。

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由此可见,在幼儿时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老师制定规范制度让孩子来严格遵守,而是应用生活教育的理念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将生活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

一、生活教育理念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因为教育是在生活中演化而来的,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教育为了生活。因此,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在这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养成的习惯更应该能够适应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出了答案――1943年陶行知在给广东大埔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要求教师教导幼儿学会做人,幼儿要学会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寓行为习惯培养于生活和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坏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好习惯不但难以养成,反而更容易遭到坏习惯的腐蚀。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容易疲劳松懈,此时很有可能致使坏习惯卷土重来。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

(一)提高教育重视程度,强化习惯培养观念

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家长重视幼儿教育,注重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自然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并对一些坏习惯进行矫正。比如:很多小朋友爱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教师首先要明确地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然后让他们看看自己的课桌和人家干净的课桌比起来是多么的不美观,告诉他们这是破坏公物会受到惩罚,对他们的这一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对桌面良好的幼儿则进行表扬,并且时刻监督他们,对再犯者进行比第一次更严厉的惩罚。这样逐渐使他们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形成潜意识,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够形成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成人提高重视程度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生活在一个整洁、干净的家庭和教室里,幼儿当然也会自觉地维持卫生。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会模仿周围的人的行为,因此,成人必须以身作则,给幼儿起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好与坏。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模范作用,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这样,教师坚持好的习惯,孩子们模仿好的习惯,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通力紧密配合,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何一方做得不好都会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三方应该相互配合,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例如,有个幼儿在班上很是调皮捣蛋,笔者把他调到第一排,以为他会老实点,但仍然没见效。后来笔者就只能请来他的家长谈话,他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这孩子有多动症,在家也这样,打也没用,就凑合着学吧,能学多少是多少。笔者私下对家长说:“你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对的,在别人面前尽量不要批评孩子,应该多表扬孩子。”就这样,笔者和家长达成默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对这个孩子的闪光点进行了表扬,渐渐地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调皮捣蛋的情况也越来越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犹如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雕塑像常由一位美术家来完成,而活人之雕塑则是家长和教师来完成的,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真善美之活雕塑像,在刀法之交响曲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会有损整体的和谐。”可见,家园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四)引导幼儿亲自体验,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生活体验法是训练形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在每天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随机教育,让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每天的如此重复就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回家后,家长提醒幼儿先要复习一遍在幼儿园学习到的知识再休息,告诉他们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监督孩子将所学知识落到实处,反复实践,不断强化,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总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忽视”是绝不可取的。但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和家长需要尊重幼儿的特点,正视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我们对待孩子应该更加多一份关心,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多一些细心和体贴,既不能忽视大意也不能过于急切。我们只要能坚持不懈地通过正确的方法途径引导幼儿,不断地强化他们好的行为观念,就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态度;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66-02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理应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生力军。但目前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现状不容乐观,孙震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呈现“知易行难”;宋兴怡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相关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偏低、低碳生活态度积极与对当前生活环境评价程度较低并存、低碳生活参与行动力严重不足等;吴志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低碳概念准确认知度不高、低碳生活实践度不高。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实践与低碳教育深入密不可分。麻东峰认为高校必然成为低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学生生活实践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贯彻低碳教育理念。这些研究都集中在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播低碳生活理念,并且多为定性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的低碳教育还可以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来进行,本研究即选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主要教育路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提取主因子,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的形成。

一、研究概况

1.问卷设计。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低碳生活态度测度,通过6个李克特五级量表问题进行测度,每个问题设计了“非常同意”“同意”“一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分别对应“5分”“4分”“3分”“2分”“1分”五个评分等级;第三部分为多维教育路径对低碳生活态度形成影响测度。综合已有研究本文将多维教育路径概括为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设计了20个李克特五级量表问题进行测度。

2.数据搜集。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5所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支持低碳生活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总体,在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录入SPSS软件后,整理发现低碳生活态度测度均值≤3分的有38份,这些被调查者不属于研究对象被剔除,最终有效样本数据462份,有效问卷率92.4%。

3.量表信度分析。信度是指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只根据一次的测验结果来估计信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Cronbach Alpha系数,该系数越大(α≥0.7),该测量的信度就越高。通过SPSS软件计算第二部分低碳生活态度测量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lpha=0.751,第三部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总信度值Cronbach Alpha=0.886,信度水平达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公认的量表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低碳生活态度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1.数据主成分分析可行性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值和Bartleet球体检验可以用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一般认为KMO值应不小于0.6,Bartleet球体检验统计量数值大,相应概率小则可以拒绝无效假设,从而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Spss软件输出结果为KMO值=0.798>0.6,Bartleet球体检验统计量=1369.329,且概率=0,可见本问卷所搜集的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提取。利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提取,结果显示:保留主成分为2个,且第一个主成分能解释57.147%的方差,第二个主成分能解释29.029%的方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86.176%,该累计贡献率大于85%。一般认为,负载大于0.6属于高负载,而小于0.4则是低负载。利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矩阵分析,输出的主成分负载显示:第一主成分与低碳生活氛围塑造(0.754)、课堂教育(0.712)、校内媒介宣传教育(0.780)、低碳活动教育(0.720)呈显出较强的正相关,这几个变量则综合反映学校教育情况,第二主成分与父母的教育(0.605)和父母的榜样作用(0.697)呈显出较强的正相关,这几个变量则综合反映家庭教育情况。即第一主成分为学校教育,第二主成分为家庭教育。

三、结论建议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低碳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首要的路径,这也是对已有研究的肯定。具体来分析四个方面的学校教育负载值,校内媒介宣传教育(负载值=0.780)的影响最大,校内媒介包括宣传栏、学校网站等,而课堂教育(负载值=0.712)的影响最小,课堂教育包括专业课程、专题讲座等。这说明大学生喜欢主动获取低碳信息,而不愿被动强制灌输低碳信息,这与当代大学生独立、有个性、不愿死读书、不愿被强制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学校低碳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然而然融入学生的生活理念中。家庭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大学生大多已离开父母的怀抱在外求学,但父母的榜样作用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也会因假期的相聚或在校期间的电话交流得以持续。这也给青少年及更年轻一代低碳生活态度形成以启示,作为父母如果有低碳生活的习惯是能影响到后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如果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对他们后代的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以校园作为主要社会环境,受制于客观条件,而使得本研究中社会教育并没有成为影响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社会教育的作用,相反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公共媒介和发挥环保机构的作用深入大学校园,使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晨.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1-2.

[2]孙震,吴晓兵,等.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125-126.

[3]宋兴怡,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4]吴志鹏,徐新宿,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与策略调研[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1-83.

[5]麻东峰.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4):5-8.

[6]何月珠,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教育的路径探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06-108.

篇6

而我国目前的少年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掌上明珠”们不懂得或不屑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还浑然不知。结合当前严峻形势、针对少年儿童低碳生活现状特别是低碳意识的淡薄,以及为让更多的人一起践行“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我校以《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为题开展了实践研究。

在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日趋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国外的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国内有早期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有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的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林格《养成教育怎样培养习惯》以及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可之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一些行为习惯的“知、情、意”几方面的研究,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另外,“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的生活方式,虽说全球都在倡导它,但把这种生活方式作为课题研究,把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并不多见。作为针对小学生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其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以小学生为主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环保意识为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形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增强低碳意识、绿色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保护意识、生活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自觉形成低碳意识的良好习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低碳,知道人类生存对地球的依赖性。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构小学生低碳生活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准则。从而树立牢固的低碳意识,萌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地球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交流、调查分析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辐射作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造福全人类”的目标,从而让更多的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为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小学生低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教育科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和图书室、订阅相关刊物、广泛搜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国内外相关问题的动态,借鉴他人的教育成果和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2.调查研究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学校和班级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实践,探索培养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实践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提高、创新。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培养学生可持续低碳生活行为的意识和方法。

5.案例分析法:加强对个案的剖析,强化行为矫正与引导。

目前,我们对我校学生低碳生活现状以及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开展了调查研究、同时向全校学生宣传“低碳”,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氛围,学生中成立了“低碳贝贝小分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编好了我校学生低碳教育教材――《低碳贝贝总动员》。

篇7

关键词:对话教学 生活体验 应然生活 可能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7-02

很多语文教师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出心费力的教学却是那样的沉闷和乏味,特别是学生总是缺少活力和灵气?问题的根源也许有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视的,那就是:语文教学常常游离于真实的生活之外,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游离于生活之外的教学成了一种单纯的为了应试考试的训练活动,不但机械而且呆板,有时候甚至到了冷酷的地步。基于对当今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切忧虑和审慎思考,我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明确提出了“面向生活世界,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

1 倡导以体验活动为切人点,以贴近生活为出发点,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对话教学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对话教学要以体验活动为切入点,就要让教学活动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教师选取的素材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没有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创造,对话教学就很难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果把课文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师生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展开,就可能变沉闷乏味的讲解为富有情趣的欣赏和交流。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反映的是儿童生活,比较适合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文章中涉及到的儿童的特殊情感,是很难通过讲解讲清楚的,即使教师能讲得清楚楚楚,也很难深入到文章所表达的心灵特点中去。所以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可以设计“回眸童年”这个展示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相互交流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和认识,最后每组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能谈多少都行,不必要求过高。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自我理解,可以勾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可能产生新的感触和对生活更深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人们描绘的那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2 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让对话教学展现生活的自然状态和纯真自由的本性

学生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他们本身并没有深入接触到社会,他们的生活,是一种以其固有的天性为依据而展开的,他们的成长过程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外在的社会性目的。在课堂对话教学中,虽然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努力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学生在这些模拟的情境活动当中的表现,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表现出来的虚拟的生活,仍然是以“成人生活”取代“儿童生活”,学生仍然是在教师的控制下,用成人的眼光来解读呈现给他们的文本。

比如学习《石壕吏》一文,教师让学生自渎课文,形成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的情节分角色表演。这种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好。可是,学生通过表演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并不充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怎么样扮演好老翁、老妇和“我”这些人物形象上,他们的表演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的情节,用比较流行的现代语言来阐述对人物的理解,甚至模仿电视上的明星动作吸引人发笑,虽然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究竟获得了什么呢?热闹而滑稽的表演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吗?

这种模拟出来的生活场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们能够在外型上表现出人物的形象,但却很难从内心深处去刻画和理解人物的心理,因为他们的表演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自然就无法表现出他们纯真自由的本性。这样表演并没有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是浮光掠影,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同时也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人生的美。

3 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应然生活”向“可能生活”转变

所谓“应然生活”就是教学生活中的“应然状态”,表现为被教育者对教育者观点的服从,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通过敦敦教诲的形式让学生接受。而“可能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种不以他人的生活作为标准,而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生活。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虽然注重师生对话环节的建构,但时常诱导学生朝向自己预设的方向进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立场和主体意识。

比如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首先向学生阐明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在文中字里行间俯拾皆是,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出的浓浓亲情。学生读完之后,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可是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学生却很难从中体会到深沉博大的父爱,有的学生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根本就没有美感可言。

很显然,课这样上下去并没有取得教师意想中的效果,经过课后的一番思索,这位教师认为学生不能够领会《背影》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理解这一部作品所需要的生活经验基础,对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才会感受得不够亲切,理解得不够深入。于是,在给另一个班上课之前特意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用心去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个小时,写不少于100字的心得体会。结果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展开对话探讨文中描写的细节的时候,这位教师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踊跃发言,理解得也较为深刻,都谈到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中,交流和体会这篇课文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独特魅力,学生也都能谈出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谈到让语文回归生活,但回归的不应该是教师作为成人预设的“应然生活”,而是动态生成的“可能生活”。“可能生活”是一种“宽容生活”,同时也是一种“对话生活”。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作为教育的新诉求,才能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实现学生发展的多元价值。

总之,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要想把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就要倡导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切人点,以贴近生活为出发点,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让对话教学展现学生生活的自然状态和纯真自由的本性,不断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教育 语文课程 现实生活

1、走进现实生活,开展语文活动课

近年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活动课”这一个新的形式。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1活动课产生的客观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也意识到,初中语文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1.2语文活动课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活动课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理解。

1.3开展好活动课的注意事项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不仅如此,还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2.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画卷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地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切入现实生活的康庄大道。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锁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就学生的发展来讲,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我们试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

语文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挥主导作用,取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对他们以鼓励、支持,要对学生说,家丑也可扬一扬,短也可揭一揭,暗面也可曝曝光,使学生敢讲真话,敢写实事、真事,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9月9日上午,县人口计生委在委机关六楼会议室举行《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原中央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宣讲报告会,报告会聘请了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作主题宣讲,县人口计生委全体机关干部、各乡镇计生服务长、各乡镇计生服务所微机员共1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报告会上,教授从苏区精神讲到兴,从《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和历程讲到《若干意见》出台蕴含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及基层干部群众要如何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生动的事例、通俗的语言、扎实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令大家深受教育。

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加强学习,要读懂、吃透、理解、掌握《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要常深入宣传,要通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造势,营造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良好氛围。要做到“三个结合”认真抓好《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一是与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兴发展内生动力;二是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相结合,增强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信心和决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三是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实际相结合,抓紧抓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为南兴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全力开创南苏区的美好未来。

二、加强对《若干意见》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通过举办专题学习会、股室分组学习、干部个人上网学习等多种形式和要求干部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加强全体机关干部学习。通过散发宣传单、悬挂横幅、刊出宣传专栏和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加强政策的宣传。通过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实际结合、与三送工作结合、与县委、县政府其他中心工作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弘扬苏区精神、转变干部作风。通过开展主题演讲、开展写作比赛、开展技术比武、对党说句心里话等各种活动深化干部作风整治、加强工作落实、推动兴发展。

篇10

引导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主要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如教《螳螂捕蝉》时,大臣们明知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但畏于吴王的“谁敢劝阻就处死谁”的命令,都不敢出面劝说。可后来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成功地劝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就学生讨论这个少年与他们的年龄相仿,一个乳翼未丰的少年为什么能劝服吴王,而见多识广的大臣却失败呢?除了少年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让吴王不去攻打楚国吗?学生为了寻求方法,或冥思苦想,或激烈争论:可以写匿名纸条告诉吴王。设计这样的悬念,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从辩论求得理性的理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悄然地提升。

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各种图表符号的讲解和直观教具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学时要尽量使教学语言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沿海版第五册《雨后的荷塘》一课后,就是采用图表符号激发想象,利用扩展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篇课文全文共22个字,教学完后,我就作了一幅池塘荷花图,画上蜻蜓、青蛙等,让学生扩写成100字左右的文章。平时,我还经常在班里进行扩词、扩句、造比喻句等的各项比赛,从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想象。

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把诗中的“话”想象成“画”,注意引导联系诗中的事物,充分而又合理地进行想象练习。在想象《所见》画面时做好铺垫,然后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把诗人所见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想到了什么?为了丰富学生想象,使学生不拘泥于诗中所写,进行创造性思维,再次出示所见画面,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试着把画面想象得更丰富,更形象.在他们各抒己见时,尽量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机会,充分展示不同于别人的思维,要想象说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通过《所见》一课的教学,我感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及时鼓励,适时导拨,学生个个学得主动,学得透彻,学得富有创造性,学生真正达到了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境界.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形象再现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王国维先生说,“真正的知识唯存于直观”。爱因斯坦自称,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时,思维的样式不是语言,而是图像。德国的魏格纳在观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美洲大陆的外部轮廓是如此相似,遂产生一种奇妙的想像: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于是提出了近代地质学上有较大影响的“大陆漂移说”。

因此,展示形象,强化感受是“悟”的前提之一、通俗地说,就是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就真切了,这样,文章的主旨才会被学生悟出。《珍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脸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性,让他读出画面,这样,学生才会悟出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