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物流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钢铁 物流仓储 物联网

1.钢铁物流仓储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融资模式不仅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利润来源与业务市场,更重要的是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在这一背景下,资金需求量巨大的钢铁行业也纷纷试水供应链金融,探索产生了新型的库存质押业务,由此产生了“贸易金融化”的发展浪潮,以致大量外资银行和国际商贸巨头也纷纷加入钢贸融资行列。2012年,在经济宏观环境恶化影响下,钢铁价格持续下行,国内钢铁行业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钢铁业务较为集中的华东、华南地区,钢铁行业爆发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的“纠纷风暴”,众多钢铁生产企业、钢材流通企业以及物流仓储企业涉及其中,其涉案金额和涉案企业数量之多让人为之惊愕。更为严重的是,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的问题有向铁矿石、有色金属、煤炭甚至农产品行业蔓延的势头。主流的中外资银行都发生钢贸企业贷款坏账,银行集体诉讼大批钢贸企业、仓储企业利用虚假仓单质押骗贷。时至今日,各家银行仍对钢厂、钢贸商以及钢贸物流仓储企业重点监测和关注,企业贷款难度日益增大。鉴于此,由供应链金融所派生出的钢铁存货质押业务虽然给钢铁贸易与仓储物流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由于其具体流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导致的管理漏洞,给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造成钢铁行业重复质押现象泛滥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由于在供应链中没有起到相应的监管作用,钢贸物流仓储企业难辞其咎。无论钢厂、钢贸商走向“贸易金融化”,还是银行走向“金融贸易化”,都离不开物流仓储企业这个媒介,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状况下仍然没有形成对物流企业进行全面评价的选择体系。在委托监管模式下,物流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仓储企业,大量的仓储场地为租赁而来,真正拥有自己的仓储场地的物流企业很少,属于轻资产公司。银行对于物流企业进行融资审查时,往往重点考察物流企业的硬件条件,比如物流运营条件、存放货物的安全监管条件、仓库是否能提供符合质押物的仓储条件等,却忽视了对更为重要的企业内部管理等“软件能力”的考察,比如日常管理规范化程度、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等风险防控能力等。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我国仓储企业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物流仓储业起步晚、发展慢,物流仓储企业多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管理理念落后,风险管控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是源于商业银行对物流仓储企业考察的片面性,现有的商业银行对物流仓储企业的考察指标体系还无法对其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在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风险管理的漏洞,使不符合资质的物流仓储企业被纳入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催生了钢贸企业与物流仓储企业勾结,向商业银行进行骗贷,从而导致重复质押、虚假质押的问题频发,爆发“钢贸危机”。一旦被骗,追偿难度极大,要么被追偿对象没有偿付能力,要么以员工个人行为为由拒绝赔偿。在本次钢贸危机的洗礼之后,整个钢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钢铁厂、钢贸商以及银行对物流仓储企业的要求更加严苛。而涉及钢厂、钢贸商、商业银行的钢铁流通体系和供应链条中,物流仓储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任何钢铁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物流仓储企业的服务,物流仓储企业的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极大地影响着,甚至是决定了整个钢铁业务的开展,钢厂和商业银行会越发深入地考察物流企业的监管能力指标,尽可能地降低由物流仓储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物联网技术对钢铁仓储物流业务的重要意义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存货质押业务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信息不透明导致资金流、物流等信息资源不能够及时的共享,银行收集企业的交易信息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成本增大,不利于钢贸商掌握真实的市场库存情况,增加经营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钢铁物流仓储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个整合的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平台,将物流、仓储甚至包括生产等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现在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GPS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传输与信息共享的网络。物联网又是互联网基础上的业务和应用,物联网将互联网的用户端从PC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以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此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通讯,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实际的应用价值来看,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联网研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国内对物联网的关注和探索也在持续升温,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促进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主体积极投身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作为物联网技术最具实践应用价值的产业领域之一,传统物流仓储行业可以借力物联网技术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升级改造,从而提升物流仓储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动业务功能与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大大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运输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货物的可视化跟踪和运输能力的智能调度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在仓储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仓储空间的利用进行优化,提高库存管理能力,降低仓储成本;在配送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减少货物拣选时间,提高货物拣选效率,提前了解预期送达时间;在销售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货架和货品的自动智能识别,实现敏捷反应。

物联网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理论界、产业界的研究与投资热点起源于2009年8月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论,作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正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中国物联网技术以及基础建设投入在全球领先,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快,对中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到基础。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的“重点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标准”项目中明确了将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的钢铁物流行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标准拟定,可以预计物联网技术在钢铁行业将大有所为,并将改变现有的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给钢材装上“物联网身份证”的方式,通过电子条码的扫描即可轻松查询钢材的生产厂家、生产时间、具体型号等详细信息,实现钢材从出厂到到达终端客户手中的全程可追溯。

传统的钢材物流管理模式中从钢材出厂到到达终端用户手中的过程,存在管理混乱、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运输风险大等管理弊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过程可视化跟踪管理和智能调度:从钢材运输开始,货主能够凭借货物的电子标签,从信息集成平台上查询到物流状况;一旦钢材进入仓库,设备读取到货物上的电子标签信息,便会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记录该货物存放的具体区域和位置;在货主对钢材进行提取时,货主只要提供电子标签的相关信息,便能快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到该批货物的存放信息,方便快捷地对货物进行提取;当仓储企业将钢材运出仓库时,经过电子设备的扫描,便能从管理信息系统中自动生成出货单,减少手工填单造成的误差和管理漏洞;在钢材完成出库,准备进入运输时,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货物数量和要送达的地点对运输方案和运输线路实现职能优化规划。物流网能够将电子商务、物流、财务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物流仓储企业的管理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3.物联网技术对钢铁物流仓储行业的考验

运用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已在政府和企业形成共识,国内的钢铁物流业在迎接智慧物流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将面临诸多考验:

第一,物流行业的物联信息如何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共享的问题。在现有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领域的物联网局部应用是独立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但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和一套信息共享标准对于钢材物流市场来说是必要的,这不仅是物联网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钢材物流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实现货物的流通过程的监管和可追溯。另外,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物流信息的共享也是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各行业与全球的其他同行业进行对接与互联的实际需要。

第二,如何在物联网物流领域进行多种技术的整合集成。目前较为主流的物流网感知技术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蓝牙、传感技术、M2M技术、视频技术等也将得到发展,如何在物联网物流领域实现多种技术手段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的集成,是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一切涉及信息共享的技术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安全的隐患,物联网技术也不例外。由于物联网中涉及的信息会在业务流程参与方之间进行传递,这就需要对信息的使用和操作权限进行严密规划,挖掘可能会对业务流程参与方造成潜在不利影响的因素,并根据信息使用和操作情况进行处理,对业务流程参与方之间的保密协议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约束业务流程参与方行为,保障各自利益的目的。

第四,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还存在着监管空白和灰色地带,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合同条款的完备性与严密性,对法律法规无法涉及的空白领域做好补充规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条款,对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

篇2

>> 中药中重金属残留物的检测 质谱联用技术在农药残留物分析中的应用 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前景展望 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在宫内残留物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快速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火灾残留物中助燃剂分析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宫内残留物32例诊断中的应用 Cocktail探针药物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PCR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量子点探针显影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免疫分析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色谱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免疫检测技术在中药质量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在宫腔内残留物诊断中的优势 HPLC测定清洁验证中残留物硝酸益康唑的含量 UV法测定清洁验证中残留物依帕司他的含量 食品中污染物快速检测方法的进展 液相色谱/质谱法对乳化炸药爆炸残留物中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的检测 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在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1] Liu S Y, Qiu F, Kong W J.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ccurate and rapid LC-ESI-MS/MS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aflatoxin B1, B2, G1 and G2 in lotus seeds [J]. Food Control, 2013, 29(1): 156.

[72] 韦日伟, 杨晓丽, 仇峰, 等. 免疫亲和柱净化-在线柱后光化学衍生-HPLC-FLD检测甘草中黄曲霉毒素B1,B2 ,G1, G2和赭曲霉毒素A的含量 [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17): 2342.

[73] Cao J L, Zhou S J, Kong W J, et a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based solid phase clean-up for analysis of ochratoxin A in ginger and LC-MS/MS confirmation [J]. Food Control, 2013, 33(2): 337.

[74] Kong W J, Xie T T, Li J Y, et al. Analysis of fumonisins B1 and B2 in spices and aromatic and medicinal herbs by HPLC-FLD with on-line post-column derivatization and positive confirmation by LC-MS/MS [J]. Analyst, 2012, 137(13): 3166.

[75] Yue Y T, Zhang X F, Pan J Y, et al. Determination of deoxynivalenol in medicinal herbs and related products by GC-ECD and confirmation by GC-MS [J]. Chromatographia, 2010, 71(5/6): 533.

[76] 陈娟, 高微微, 唐丹, 等. 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7种根类药材中污染真菌的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20): 2647.

[77] 洪薇, 赵静, 李绍平. 中药重金属限量控制现状与对策 [J]. 药物分析杂志, 2007, 27(11): 1849.

[78] 韩小丽, 张小波, 郭兰萍,等. 中药材重金属污染现状的统计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18): 2041.

[79] 季申.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17): 1287.

Rapid detection of extrinsic harmful contaminants using quantum dots-coated

prob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Xi-hui1,2, KONG Wei-jun1, YANG Mei-hua1*, CHEN Shi-lin3, ZHAO Ming2, OUYANG Zhen2

(1.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3.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tamination of extrinsic harmful contaminants including mycotoxins, heavy metals and pesticides, etc, brings serious risk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CMs), further to human health. Due to their unique photoluminescence, chemiluminescence,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properties,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QDs) nanoparticles are widely used to immobilize bioprobes and biosensors, etc. In this review, the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ligands of QDs probles which are used to determine contaminants were summed up. Then, the applications of QDs-coated novel probe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mycotoxins, heavy metals and pesticide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addition,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trinsic harmful residues in TCMs were investigated. Further, the maximum levels of those contaminants in TCM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set by various countries.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blems of QDs-coated probe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ose extrinsic residues in TCMs were prospected.

篇3

关键词:B2C 应急物流 层次分析法

B2C企业应急物流现状分析

随着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等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崛起和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市场规模在进一步的扩大。根据易观国际的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B2C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040亿元,环比增长了373%,预计到2013年中国B2C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高效的物流服务是将商品安全快捷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物流业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物流总体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我国B2C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节假日期间,这种矛盾更为突出。

由于B2C企业的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的准备必须提前做出,不能等到问题出现再仓促地想办法去解决,或者直接把问题推给快递业。而应急物流方案的准备是应急物流措施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由于节假日订单数目或配送货物的数量是不可准确预测的,那么就要求B2C企业根据出现的可能情况制定出多个备选方案;另一方面,当问题发生时,要求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多个应急预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

由于每个应急物流预选方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从众多方案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将是企业面临的难题。因此,如何提供科学的方法对各个应急物流预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一个最优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层次分析的B2C企业应急物流方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的思想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层次分析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时非常实用和有效,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因素分解归类,然后通过应用两两比较法确定决策方案的重要性。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将相应决策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按照因素的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为方案层,中间为准则层,准则层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根据实际问题分析进行设置。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准则层或方案层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构造判断矩阵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各元素的重要性一般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

第三步: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求解每一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则把其对应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若没有通过检验,需要重新构造成判断矩阵。

第四步: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方案层对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通过检验,则可根据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方案决策,若检验没有通过,需要对第三步骤中一致性比率较大的判断矩阵进行重新构造。

(二)B2C企业应急物流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

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方案选择时,要求的信息很少,而决策过程时间较短,符合B2C企业对应急物流的信息和时间的要求,能帮助企业决策者迅速从多种应急预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解决B2C企业面临的物流瓶颈问题。对于B2C企业来说,影响其应急物流方案选择的因素主要有送货的准时性、货物的安全性和费用。

1.送货的准时。由于在节假日或促销日B2C企业订货量急剧增加,货物的配送成为B2C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货物能否及时到达成为客户订货后关心的主要问题。如果送货时间延迟,那么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或忠诚度将降低,影响了企业的声誉,甚至造成客户的流失。

2.货物的安全性。客户订单下达后,货物由B2C企业到达客户需要经过配送、分拣、运输等若干环节后到达客户,物流的效率直接影响到货物是否有破损、与订单是否一致。

3.费用。应急物流也是物流的一种,也要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而应急物流解决的是突发事件,费用相对于一般物流要高,因此合理的应急物流方案能够降低物流费用。

(三)基于层次分析的B2C企业应急物流方案选择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由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目标层为最佳应急物流方案;准则层为送货的准时性、货物的安全性、费用水平;方案层为最后一个层次,方案可以多个。

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 应急管理 支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事故灾难及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且大部分的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测,这些都对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应急物资保障和满足应急物流需求的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研究其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强大支持作用,建立运作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应急管理与现代物流

(一)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简单来说,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机构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二)从现代物流角度看应急管理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现代物流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现代物流的本质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现代物流和应急管理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现代物流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有利于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现代物流在某些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因此,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急管理中的物流支持

应急管理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满足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必须要有一套运作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系统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这就自然触发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系统受到突发事件发生的触发后,响应应急预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出针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应急物流的需求方。从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出发,制定包括应急物资的包装、存储、运输及配送的整套应急物流方案。根据对多供应商的管理,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中确定应急物资供应商,并实施应急物资采购。从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中确定应急物流所需运载工具并实施租用。实施应急物资的运送,采用包括GPS、GIS手段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监控调度。

三、应急管理中物流系统的运作

(一)应急物资的采购调度

应急采购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满足对应急物资需求而进行的采购活动。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应急物资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要求采购时间短,程序紧凑简单,同时由于采购物资的重要性,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更高了,应当制订严格明细的标准,提高要求,开辟多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企业,必要时通过海外市场采购,保证物资的质量。

(二)应急物资的储存

应急物资储存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减少相关成本;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成本上升,阻碍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将造成极大积压与浪费。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如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对物资分类排队,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

(三)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

应急物流中,成本最低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才是关键目标。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如简化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法律和舆论手段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一般来说,各级政府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政府建设应急物流中心和社会物流中心的临时调用相结合。比如将所辖地区的一些物流中心作为备用应急物流中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将一些大型的区域物流中心暂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进行物资的中转。

综上,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中,现代物流业都显示了其对有效控制突发应急事件的决定性作用,应急物流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改善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尤其对转型期的我国政府来说,应急管理当中现代物流的支持确实解决了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1.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对于突发性重大灾难来说,应急物流是一种具有应急性质的实物流动。并且由于危机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具有不可预知性,导致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生,也就是具有突发性。另外,灾难发生时间的长短、大小、破坏程度等等问题无法确定,就使得相应的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是应急物流最明显的特征。

1.2非常规性与紧迫性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灾难,将急需的物资尽快送达灾区。这样,物流的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简化,一些中间过程就会被合并或省略。省略或简化的流程有别于常规的物流流程,因此具有非常规性。同时,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要控制灾情的扩大化,将灾情降到最低限度,相关部门就会启动灾情应急方案,临时成立新的物流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各种物资等等,这一切工作都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条件下产生的应急物流就表现出了物流操作的紧迫性。

1.3运输工具高效性

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运输工具要求较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运输工具的效率就是应急物流的效率。重大灾难发生以后,使用的物流运输工具必需具备行动迅速、可靠性高、承载量大、故障率低与适应性能高等特点,并且要实现运输工具的信息化,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才能保证应急物流能够及时顺利的到达灾区;如若不然,运输环节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比如说运输应急物资时,物理运输工具上要安装全球定位系统,将运输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引导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线前往灾区,避免出现走弯路、绕远路的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发生故障,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能排除故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很快安排维修小组进行故障排除。所以,物理过程的信息化会影响到运输效率。

1.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

应急物流的运转是物流从业人员执行下的物流运转,人在应急物流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运输从业人员要具有抗风险性、高技术性与超极限性等高素质:抗风险性,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运输线路情况差、天气状况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使运输从业人员面临着极大恐惧感,为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增加困难,因此,运输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抗拒风险能力;高技术,灾情发生以后物流运输工具就要时时刻刻工作在运输线路上运输物资,这就使得运输工具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运输线路上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维修点,或者是根本没有维修点,这就要求运输从业人员能够克服困难,具有排除各种故障的能力;超极限性,灾情发生以后的运输是连续不断的,这时的运输人员就要能够以超强的耐力来应对超长工作。

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体系落后制约应急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推进现代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我国应急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物流供需信息平台,不能及时生产灾区急需的战略物资,不能对应急物流运输工具统一调度等等,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终也就使得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效率大大降低。

2.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电子商务制度的不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发展。这种限制的最大表现形式为制度限制:首先,电子商务应急制度是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应急制度,然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适应于工业化要求的制度跟电子商务应急制度相冲突,不能很好的促进其发展;其次,电子商务是信息发展的成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因此,也就难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电子商务下的应急物流制度。

2.3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

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的链接差、交叉方面多、覆盖面不全的缺点。当应急预案启动时就会出现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协调性差、调度与指挥失灵、救援混乱与延误工作等等问题。

2.4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体系不完备

目前,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反应慢,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的程序与作业流程比较繁琐,不能将不同物资的供应链进行复式链接管理,多条供应链独立分散运行;在不同情下,不同的电子商务应急供应中心做不到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导致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成本较大。

3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3.1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信息控制中心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灵活的信息控制中心,这是应急物流的活动中枢,是整个物流活动的指挥部。它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日常救灾物资的管理、预算和协调工作,并做好物资记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事件突发时物资的正常稳定供应。第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紧急调动设备和人员,制订救急方案,收集相关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司令部,充分发挥协调和掌控的作用,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使物流达到最高的效率。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使得作为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和良好的素质,同时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因此,工作组成员要多样化,既包括政府部门领导,还包括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和专家组。

3.2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3.2.1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物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的要求,重中之重是缩短运输路程。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对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较强,尤其在特殊情况时各种优点就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建立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提供多方位物流途径,在一种方式意外发生中断时,可以及时得到补救。其次,设置专用“绿色通道”并制定应急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如火灾、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可以有应急方案备用,提前制定相关应急步骤和原则,比如优先原则,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然后,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常规检查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中,环境往往相当恶劣,对运输通道的要求也就十分严格,否则难以完成紧急运输任务,进而影响救援等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充分协调与军方的协作,必要时候使用军用运输专用设备,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2.2加强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第一,应增加仓库的数量,并根据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第二,加强物资管理。早期物资来源以国家储备为主,国家储备最主要的是粮食储备。第三,一旦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发生,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救灾需要的时候,就要采用合同储备方式,即政府提前与可以提供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大量物资,缓解救援压力,避免因物资紧缺造成的混乱。第四,加强社会捐赠渠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发生时,保证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能及时到达突发事件发生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物流环节正常运行。

3.3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在生产、投入、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在管理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调节和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和奖惩情况进做出确规定。三是在操作上,对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进行严格的规范。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是关系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更要标准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将物流工作落到实处。

3.4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协调物流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避免在运输途中发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冲突,力求物流运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首先,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然规律,在灾难的多发地区建立固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指挥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反应,使网络环境下的应急物流专业化、人性化。然后,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通过军用途径来配备物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军用和民用物流高度结合,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13-03

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表述。谢如鹤等[1]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一文中对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食品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进行相应的物流活动,以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而李志锋等[2]在《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一文中指出:食品应急物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提供应急食品,以保证受灾群众和救灾志愿者的基本饮食需要为目的的特种物流活动”。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表述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3]。食品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应急物流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学术界对应急物流的多种定义,笔者给出以下定义:食品应急物流是以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供应应急食品为目的,由筹措、配送、指挥、信息、反馈评价、保障机制六大体系组成的有机运转的物流活动。

在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方法来保障灾区人员的生命安全,而食品供应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所以食品应急物流在大型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不确定性高、难以预测,在其发生后为了满足食品需求需要迅速进行食品供应,因此食品应急物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然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还不太健全,应急物流作业的开展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组织和控制,为了保证食品应急物流的强时效性,很多应急物流活动都具有不计成本的特点。因此,伴随食品应急物流的常常是高昂的成本支出,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认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成本控制问题亟待广泛地开展研究,对物资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做进一步优化。

1 食品应急物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1 食品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相较于一般物流活动,它的特点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其中,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是它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而其需求的随机性则是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食品应急物流属于应急物流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几乎具备应急物流系统的所有特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以快速供应食物为目的,它又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连续性、安全性、阶段性。食品属于消耗性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点的食品供应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才能保证事件点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效率。而随着救援的进行,食品供应由起始的“推”向灾区,变为根据灾区需求提供食物,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1.2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地震、台风、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余姚水灾,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俨然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后来的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更远高于此。

与此同时,大型突发灾害一旦出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应急物流需求。除去上述所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每年给社会造成的额外物流成本目前虽没有精确估计,但是在直接经济损失中的占比很大。也就是说,中国每年处理类似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时所花的物流成本巨大。并且由于疏于成本管理,在已经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食品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突发事件下的食品物流需求,保障食品、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各环节的成本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因此,在保证有效快速地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成本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影响成本核算的要素分析

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在突发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活动中,则是指为了完成整个物流作业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耗费。[4]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成本主要是指钱物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本文所提到的影响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要素,都是基于保障救援作业效率的前提下影响成本的因素,当然,基于本文对成本的特殊定义,能显著影响物流作业效率的因素也属于成本动因。

突发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台风、水灾、雪灾等类型,不同的灾害类型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成本核算的影响不尽相同。比如,不同的灾害类型影响到应急食品种类的选择;水灾类事件对应急食品的仓储要求较高;不同的灾害类型的食品配送方式及其难度也各不相同。同时,灾害等级高低也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有较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核算。尽管不同灾害类型对成本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但是对其影响均可从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过程来分析。

2.1 应急食品的筹集成本

2.1.1 应急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在突发灾害性事件下的食品筹措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食品筹措标准及筹措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必需的食品不能及时筹得并运往灾区。不恰当的物资配送,不仅影响了救助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食品应急物流成本。因此,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选择,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一环。[5]

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主要有:

(1)营养安全性:应急食品必须满足营养和安全卫生的要求。

(2)短期保质性:应急食品中的大部分属于易腐类,难以大量长期的存储。为了保证发放到灾区的食品的质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都必须经过检查确认以达到规定标准,并采用相应的运输和储存形式。

(3)紧急需求性:食品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在突发事件后将应急食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送到需求点,应急食品应以能够快速大量筹集的常见必需食品为主。

(4)连续供应性:基于对应急食品需连续供应特点的考虑,应选择有较大的储备或者能持续大量快速供应的食品作为应急食品。

(5)事件点的需求变化:灾害发生之后,食品供应需要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反应。初期时,主要根据应急预案结合灾情预测食品需求数量进行供应,中后期则通过灾区信息反馈情况确定各类食品供应量。

(6)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还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地点和时间(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长)等。

以上都是在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确定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选择的应急食品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会造成食品短缺、配送到需求点后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造成物流作业速度减慢、资源的严重浪费及救援成本的不合理支出。当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突发灾害,在食品筹措上应表现出针对性。

因此,在应急食品的筹措阶段,应该对食品的种类、质量及数量进行界定,从而达到方便筹措、及时运输、确保质量、控制成本的目的。

2.1.2 应急食品的筹集方式

食品的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政府物资储备、政府采购、直接征用和社会捐赠。[6]一般来说,应急突发事件下食品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有以下几种:

(1)动用政府食品应急物资储备:这是应急物资筹集的首选方式,不仅能缩短物资筹集时间,而且避免了给人们正常的日常活动和经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了扰乱人们的生活秩序。因此,动用政府物资储备是在满足救灾需要和缩短救灾时间下的最佳物资筹集方式。

(2)直接征用:对一些物资生产企业,依照相关法律,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的情况下,在灾难发生时,对所生产经销的物资食品进行紧急征用,以满足当时的救灾需要。在灾难处理后期,再根据征用食品物资的品种、数量、价格等跟供应商进行协商结算和补偿。

(3)社会捐赠: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政府机构及有组织的社会团体向海内外各界募集捐赠物资食品,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的困难。但是,基于应急食品对质量的高要求,捐赠和募得的食品难以保证其质量,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验才能投放灾区,而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救援效率将带来负效应,因此不建议采用此方式筹集应急食品。

(4)政府采购:以上几种食品物资的来源都为救灾物资提供了很好的筹集渠道,但它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物资来源于政府的采购。当储备物资、征用物资及捐助物资不能满足事件点人民的需求时,政府将实行紧急采购。

对应急食品的采购,政府应当坚持质优价廉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直接面向制造商进行采购,减少流通环节,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时间的目的。同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足量的应急食品,政府还应考虑多渠道采购,主要是在国内开辟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向国外扩张,从而保证食品物资的数量和质量。

2.2 应急食品的仓储成本

影响应急食品仓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和事件点的应急食品库存管理。

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对事件点的监测及反馈得到的应急食品的需求量及到货时间周期,确定出应急食品的安全库存量,当应急食品的储存量低于此安全库存量时,自动发出预警,这时需要及时补充应急食品以使其始终高于安全库存量。[7]其中,到货时间周期是指从事件点发出目标采购订单到所需的应急食品到达需求点的时间,包括了采购订单的所有处理时间以及应急食品的配送时间这两部分时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库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应急物流运作的不同时期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及时地反馈食品需求量,以便精确估算出各个时点的安全储备量,及时补充,防止应急食品缺货情况的出现。

事件点的库存管理成本则包括应急食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具体而言,包括建立食品库存点的费用,为保存食品而购买的设备的费用(如冰柜等)及其使用耗费,食品腐烂、过期等损失费用,以及因缺货而造成的管理效用损失等成本,比如人民对政府评价的负效用。由于突发性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作业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事件点人员的食品供应需求,而缺货背离了此目标,并且将造成巨大的管理效用损失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点建立的食品库存点应在满足不允许缺货的前提下进行成本要素的分析。

2.3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是指应急食品供应时从采购点配送到需求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之和。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食品配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保证了食品的配送速度,才能保证食品的快速供应,以及保障需求点人员的生命安全。[8]

在分析应急物流作业的配送成本中,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时效性和因配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强调时效性是为了降低救援时间成本,而减少配送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则是为了降低财物成本。在具体的应急物流作业情况中,为了降低配送成本,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选取的配送方式是否有利于食品的保存,是否可以借助合作的第三方企业已建成的物流渠道进行配送等。

2.4 整个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

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只有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食品应急物流活动而言亦不例外,只有在国家相关部门有效的组织配合下,才能保证物流作业的快速进行,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食品供应到需求点并进行物资储存和分发以满足食品供应需求。具体而言,应急物流活动中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事前的应急部署和监测预警、事中的指挥及协调各部门有效配合、事后的各项完善及补偿工作。

应急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则是指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因组织和管理物流作业而发生的财物、人工、各种劳动资料等的总耗费,根据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成本。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事前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的建设成本、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成本、建立各类应急机制的成本、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事中的应急指挥中心对各部分的组织及协调成本、参与应急活动人员的培训成本;事后进行的人员补偿等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4]

相较于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成本,应急作业中的管理成本最注重的是整个运作过程的时效性,然后才是在物流活动效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考虑合理降低管理成本。

3 结 论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物流活动时效性的基础上考虑成本是必要的。本文对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考虑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作业中的各个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研究,指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动因主要包括食品筹集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食品筹集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及筹集方式;食品仓储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安全储备管理成本和应急食品库存管理成本;食品配送成本方面就配送途径而言主要包括长途干线运输及短途配送成本,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主要包括保证时效性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各种配送费用;管理成本方面主要就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成本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近年来应急事件频繁发生,这就对其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成本优化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按照应急物流体系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进行方案研究,即从食品筹集、仓储、配送、管理等方面进行成本的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如鹤,瑭杰,刘漫波.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10-13.

[2]李志锋,谢如鹤.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9):81-84.

[3]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6.

[4]李志锋.突发事件中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体系及成本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商学院,2010.

[5]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7.

[6]刘乃娟.应急物资采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1.

篇7

应急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针对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等都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要,例如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洪灾风险评估乃至各种各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风险评估等。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包括: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灾害承受力,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及其作用,对公众应急与避灾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等。也包括公众对各种常见灾害、次生灾害及其他灾害的了解程度,灾后进行自救互救的能力、志愿者组织的建立等。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事前预报,但对大地震的承受力应可以事先判断。承受力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经济状况、城市交通运输状况、城市通信状况和城市的生命线系统状况等有关。应急资源管理包括资源保障、应急资源配置、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等。必须指出的是,资源保障能力十分重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储备,物资分类、储存管理、调拨使用、救援装备的购置和研况以及社会财物的捐赠管理。

应急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1月8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简称《总体预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国内应急救援中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缺少对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价。某些资源流动不畅,已有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等问题。

笔者到四川灾区等地调研,发现一些基本的应急资源是可以保障的,且调度有方,但一些特殊的应急资源,比如科学仪器装备和必须的工具手段等亟待加强。

应急资源优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如何发挥应急资源最大效用的问题。例如,当一些城市防灾救灾设施应从经济角度因素考虑其运行费用,并从社会角度考虑这些设施产生的社会效益。要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对灾害损失的评估以及对次生灾害的风险评估,必须建立应急资源供应链,不仅可降低成本,而且还能保证应急救援的时效性。

我院应急分析测试队伍在汶川地震后迅速赶往灾区,在成都建立了应急检测功能较强的基本实验室。在什邡等地组建了现场实验室,就地开展现场应急测试。这样的基本实验室和现场试验室也是应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应急科技装备资源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在应急资源中,科技装备资源是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此次笔者实地考察了四川灾区的什邡市,切实感到,灾区除了饮用水、帐篷、临建房等生活必需品外,也十分需要相当规模的应急装备,其中包括应急分析测试科学仪器。灾区当地迫切需要应急分析测试,要把有关科学仪器资源纳入到应急资源总体之中。目前捐赠的科学仪器数量不够,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类救灾物资的重要性。科学仪器作为救灾物资其单价高,但总量不高,所需数量不多,而形成的强大的分析测试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证灾区日常生活必需品分析检测工作的需要。

根据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需要,需要购置一批应急所需的科技装备。利用这些科技装备,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基本情况、基础资料的掌握。此次汶地震,我院太阳能所在什邡市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应用到节能屋顶。我院派出的专家深入到四川省疾控中心、什邡市疾控中心等单位从事应急分析测试工作。从公共服务角度,我院向有关部门呼吁组建灾区公共服务分析检测实验室。该类公共服务分析检测实验室在平时可以起到了很好的公共服务作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又为应急起到了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此次汶川地震证明了科技对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性,应充分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通过科技手段促进灾后重建。

3、突发事件财务管理系统

突发事件发生了,应怎样进行财务管理呢?突发事件的财务管理有许多新的内容。在制度等方面有些是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原有的规章制度包括管理手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资金和应急资源要给予保障,且按轻重缓急逐一到位。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特殊的应急资源和有关参与应急的单位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达到参与救灾的目的。

从物流角度上看,与普通物流过程相比,应急物流就更具有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对物资、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和特殊物流过程。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物流各个环节全力配合政府及其统一指挥系统形成应急物流生产与物流能力。除救灾帐篷、被子、衣物、燃油等必需品是应急物流的组成部分外,一些科技支撑相关物资同样是应急物流的组成部分。例如,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所必需的水质分析仪等科学仪器。

篇8

关键词:化工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 风险控制

前 言

在我国化工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化工物流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化工行业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化工行业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相关运输设备的运行效益不高,加上受制于我国物流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化工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物流管理成本较高,这对整个化工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整个化工行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化工物流管理整合中限制供应链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1.1化工物流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管理效率比较低

相对于我国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而言,物流管理的质量是相对滞后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化工行业物流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大,物流管理的效率不高,已经很难完全满足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物流需求。同时,我国的化工物流企业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物流技术差等问题,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物流企业对化工危险品的运输成本较高,未能针对我国危险化学品发展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物流管理策略。

1.2化工物流企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高

从整体上看,我国化工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管理水平的落后上,例如,我国很多化工物流企业未能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严格遵守国家化工行业运输的标准、安全体系、现场监管、包装检验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要求,构建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此外,对危险品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整体状况不够理想,专业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3化工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化工企业都存在自办物流的现象,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与销售环节的精力,也不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为企业自办物流,很难保证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投入,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不强,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也很难保证,不利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管理的水平。

1.4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多、信息化水平不高

化工行业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化工专业知识和物流管理知识,对供应链管理有深入的认识,熟悉相关的运输标准、安全保证体系等。但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化工物流专业人才不多,专业技能和安全管理意识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工物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利于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2.化工物流管理整合中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全国性的化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物流技术,为危险品运输过程的跟踪、监控、管理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实现信息连通,做到事故在第一时间就近、就地处置,用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同时,化工行业要健全完善化工物流的危险品应急救援系统以及机制。建立专业的化学品应急救援网络,并建立快速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对化学品应急救援成员的培训,以便做到事故发生时快速处理,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加强化工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想方设法提高物流装备的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通过先进物流观念和物流专业知识的灌输,可以有效保证化工物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化工物流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度更高的新设备,提高物流装备的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物流装备不断发展的新趋势。

2.3加快专业化工第三方物流战略的实施

为了更好的满足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和专业分工不断细化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积极实施第三方物流的战略,这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开展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化工物流的专业性,这对快速提升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质量显然是非常有帮助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物流需求在不断扩大,进而导致了一系列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化工行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对此,化工企业一定要及时总结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物流管理整合策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春霞.循环经济下物流体系的重构-大力发展第三方逆向物[J].物流科技,2008,(6).

[2]崔介何.物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危险品;物流;风险;安全

一、危险品领域

国外有关危险品风险管理的研究集中于生命周期风险控制领域。欧洲(Goulielmos,2001)和北美(LaBelle,1996)主要关注散装货物的事故风险,如石油、石油制成品、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和一些散装化学物(Giziakis,2002)。也有不少研究关注的是具体影响较大的海上事故,如ExxonValdes爱克森公司瓦拉兹号油轮石油泄漏事件(Miraglia,2002)。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专门设计出来的评估框架来对散装危险品的单一或组合风险(也就是所有危险货物的共有风险)进行评估,其对象主要包括石油及石油制成品(Onyekpe,2002)、液化天然气(Pay,2003),以及港口运输、处理和储存的化学物(Goulielmos,1998)。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办法能够解决危险品物流领域包括安全、环境决策以及海运在内的所有问题(EC,1999)。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见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2008)针对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对我国外贸发展影响所做的课题研究,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等(2008)关于我国危险货物运输统一规则并与国际接轨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其他相关文献主要见于危险品事故应急管理(王海燕,2009)、危险品仓储选址技术研究(张敏等,2008)、危险品物流现状和对策研究(罗方赞等,2006;邹敏等,2008;邢淑慧,2007),以及RFID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陈媛等,2008)等。

二、危险品物流的行业特点和风险特性

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危险品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以及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管道等运输过程中。危险品通常以散装形式(如石油、石油产品、液化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和包装形式通过水路来运输。与普通物品的物流相比,危险品物流在以下几方面具有比较鲜明的行业特点和风险特性。

1.品类繁多,性质各异,危险性高。我国《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将危险品分为9类共22项,《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中在册的已达2763个品名,各品名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很大。九大类危险货物中,每一类都具有独特的危险性,对外界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运输、仓储等物流流程中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国际水路运输中,约10%~15%的货物是危险品,非常严重的海上事故通常均是由装运危险品的船舶造成的,结果会导致许多人死亡、受伤和疾病感染。全球每年都有许多装载危险品的船舶在海岸和一些敏感地区失踪(平均每年有230艘登记吨位为110万吨的船舶)。我国每年由于危险化学品引发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上百起。

2.对车辆、设施和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我国对危险品物流中涉及和使用的车辆、设施等均有着远严格于普通货物的规定和限制。《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和《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等对装运危险货物的车辆技术状况和设施做了特别的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还对通讯工具、行驶记录仪、载重以及从业人员等做出具体要求。

3.涉及行业较多,多部门共同管理。大多行业均涉及到危险品,包括化工、民爆、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电子、邮政等产业。在我国,与危险品相关的产业主要是化工业和民爆业。这些行业和部门,或者生产危险品,或者生产过程中用到危险品,或者经营范围内包括危险品。由于危险品涉及较多行业,各行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各不相同,使得危险品的管理和运营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其行业链示意图见图1所示。

4.经营主体复杂。由于危险品物流涉及多个行业,其经营主体比较复杂。从内外部物流角度分,包括工商企业自营危险品物流和专业危险品物流公司。从功能上分,危险品物流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危险品运输企业、危险品仓储企业等。从企业性质上分,经营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

5.风险成本较高。与危险品风险相关的成本可归结于这些物品的危险属性,这一成本占到运输总成本的13%以上(UNEP,1997)。法律解决和环境治理的成本占全部风险相关成本的80%以上。数据可用性、成本和时间通常对实施风险分析构成较大障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0)的研究中提到的一些案例显示,化学制品风险管理的分析成本从18万美元到800万美元不等。

三、我国危险品物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

1.我国危险品物流的发展环境。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危险品生产、流通量和进出口量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危险品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危险物品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了在保障危险品物流安全性的同时满足并促进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相关规定,为我国危险品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1)危险品物流引起国家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危险品安全与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他公共安全一起共同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国策。由于多方面原因,危险品事故层出不穷,对民众的生命、社会的安全、企业的财产等造成巨大损害。危险品物流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政府、民众、媒体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2)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①化工产业飞速发展,危险品总量逐年增长。化学工业是危险品生产和需求最大的行业部门。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是世界石油和化工发展最快的地区,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全国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消费量将达到全球总消费量的1/3。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引致了我国化学品年生产和需求总量的逐年增长,危险品物流问题的重要性日渐提升。②化学品外贸增长迅速,危险品贸易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全球化学工业近年来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球化学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包括危险品在内的化学品国际贸易增长迅速。根据海关统计,每年我国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进出口种类有3000余种,金额在400亿美元以上。③化工园区、石化基地建设加速,危险品物流外包需求凸显。世界化工行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兼并联合、规模超大型化、装置集中化以及化工生产中心的形成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化工产业转移的重心之一。各地区前后兴建了不同规模的化工园区、石化基地共计几十家。化学园区和化工基地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扩大了对危险品物流的需求。鉴于危险品物流运营的资质、专业化、管制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大多数化工企业对危险品物流外包有着较高的需求,这在外资化工企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逐步规范的法制环境。危险品物流是全社会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遵守普通货物运输、仓储、装卸等相关规章制度外,还必须遵守联合国和国内许多专项规定。为确保危险品物流的安全性,相关法规体系开始逐步健全。国内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此外,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性文件,它们对危险品分类、品名、标志、登记以及各种生产经营海运等做出了具体的规范、指导和约束。相关国际法规主要是联合国颁布的《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此外,其他负责危险货物运输等方面的国际组织也编制了针对各自领域的规定,还有一些国际公约、协定、准则等也涉及危险品问题,它们与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共同构成国际危险品运输应遵循的法规体系。

2.我国危险品物流的发展现状。

(1)危险品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加。与近年来化工物流行业整体高速成长态势相适应,包括危险品物流在内的相关化工物流需求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体现出区域性(长三角、华南沿海和环渤海等地区为主)和园区化等方面的特色。

(2)危险品物流企业数量增多,规模逐步扩大。随着危险品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危险品物流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大多数危险品物流企业侧重于危险品运输,是原本具备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企业、车队等发展而来。部分危险品物流企业是由原来的危险品仓储企业进行转型,部分危险品物流企业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在现有领域上进行扩展的结果。

(3)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相对于普通物品物流而言,危险品物流需要更高和更加专业的技术,相关标准也普遍高于普通物流。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与危险品通关有关的信息技术,与危险品运输、仓储、装运等相关的技术,以及国内外通行的现代物流技术如RFID等,均开始得以应用。一批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例如电子口岸系统、危险品运输监管系统等也开始投入使用。

(4)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同现代物流业的对外开放一致,危险品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力度近年来也进一步加大。荷兰、日本、美国等国的相关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以占领更多的危险品物流市场。

(5)标准化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危险品标准化体系的健全对于危险品物流的安全和效率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危险化学品标准化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四、我国危险品物流风险的宏观和微观来源

在发展水平上,我国的危险品物流整体上落后于普通品物流。受众多因素制约,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危险品物流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均构成了我国危险品物流风险的宏观或微观来源。

1.市场结构不合理。相对于我国的危险品总量和运输需求,目前我国危险品专用车辆较少,运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较大的运输和仓储企业。2005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危险品物流企业平均拥有车辆数仅17.19辆。对于危险性大、规模效应强、专业门槛相对较高的危险品物流这一行业而言,行业市场结构不尽合理,急待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危险品物流公司经营实力相对较弱。现有的大多数危险品仓储企业、运输企业仅能提供单一的服务,缺乏提供危险品物流服务的基本专业能力和整体协调策划能力。

2.外包比例较低。相对于普通产品物流外包的比例而言,虽然危险品物流外包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总体外包比例仍相对较低,危险货物运营企业中自产自运占据较大比重。现有石化企业外包倾向较高的是外资企业,它们追求核心能力的提升,倾向于从外部求得物流服务支持。危险品物流企业多数业务单一、能力薄弱等也使得国内石化物流在危险品外包时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危险品物流外包比例较低的结果是危险品使用、经营和生产企业的危险品物流自营,自营运作规范性、安全性则更加难以保证,不仅成本较高,更易引起安全事故。

3.危险品物流能力不足。在物流效率方面,目前我国相当比例的危险品运输还存在重复运输、运力选择不当、运输半径过大等问题。相关问题的大量存在,使得运输过程中难以选择合适承载能力的运输工具,造成严重超载产生安全隐患,或者实载率低,浪费运力的现象。另外,我国危险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偏少,需求比较分散,导致危险品运输半径过大。由于铁路运输能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危险品是由公路运输完成,致使安全隐患加大。

4.实践运作不规范。在我国危险品物流运作实践中,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成为造成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无证经营危险品物流和无证上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或驾驶员、押运员未能达到相关专业知识要求,出现事故时不能及时、妥当处理。在实践运营中,有相当比例的车辆不符合危险品运输技术要求或用普通车辆运送危险品,专用安全设施和器材配备不全。另外,在危险品运输中同样大量存在超载超限现象,有不少危险品仓储企业未按规定的分类储存或仓库间距不足,在配载中也存在与普通物品混装甚至有毒物品与食品混装的现象。

5.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水平低下。整体上,我国的危险化学品标准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水平和相关物流技术水平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关问题均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6.多头管理,效能不足,事故应急机制落后。危险品物流行业同时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都制订了推动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多头管理和某些职能的交叉会影响到具体运作的效率。此外,有效的事故应急机制的缺乏,都成为我国危险品物流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建立风险分析框架体系统筹危险品物流风险管理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危险品安全体系,在危险品物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为预防和减少危害危险化学品安全的风险、事故、灾害、反恐和突发事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发达国家也普遍基本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危险品标准体系,危险品标准已经深入到与危险品有关的各个层面,成为危险品市场准入、贸易合同维护与仲裁、合格评定、安全事故鉴定和产品检验检测的重要依据。

篇10

一、我国危化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运能不足,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化工产业处于逐步扩张的阶段,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以石油、天然气等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产业集群大多都分布在西部,而其输出产品的销售地和下游深加工企业又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产销分离”决定了“危化物流”运输的紧俏。比如,煤化工中的“煤制甲醇”,西北地区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65%,而当前我国甲醇运输以汽运为主,铁路运输、水运其次,在铁路路网地理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主要干线运输能力已经全面饱和,如京沪、京广、陇海、石太等线绝大部分区段货运能力利用率已达100%,其货运运能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与铁路运力紧张相比,危化品采取水路运输也面临着可选择性极小的困境,因为我国缺乏具备危化品运输资质的水运企业、水运船舶及其配载的容器短缺,长期以来导致水运效率低下。在铁路运力不足、水运容器短缺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被迫选择了汽运方式,但其运输成本较高,价格是铁路运输的2倍,水运的3倍,这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存在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二)仓储设施缺口巨大

近年来,我国危化品仓储建设虽不断发展,但设施总量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仓库严重短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缺口达30%以上。加之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面向市场交易的仓库不多,公共仓库偏少,因而出现了不少地下仓库,危化品异地存放于“黑仓库”的现象十分普遍,带来了安全隐患。

就现实情况来看,危化品仓库的缺口还在不断增大,其原因包括:一是我国危化品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期出口量却有所减少,致使大量产品积压;二是我国部分企业盲目投资,引发结构性产能过剩,造成库满仓平。据我国化工信息部门统计,我国硫酸过剩超过25%,甲醇超过50%,黄磷超过60%,纯碱超过25%,烧碱超过30%,电石超过30%;三是危化品仓库建设标准不规范,城市土地紧缺,危化品仓库建设步履维艰,难有立足之地。

(三)行业标准不统一,监管困难

目前,我国危化品物流市场缺乏行业标准,国内一些化工生产企业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对化工物流安全仅停留在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最低层面,没有形成通行的行业标准。化工物流行业也未形成通行的自律标准和要求,化工品物流企业良莠不齐,给化工物流安全带来隐患。

在管理上制度缺失、管理缺位,危化品物流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危化品物流行业同时受到公安、交通、质检、环保、卫生以及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虽都制定了推动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但对于危化品物流的管理缺乏衔接,加上不同地区的监管力度和管理标准也不一样,其管理的差异性非常大。此外,国际跨国公司的行业标准高于国内标准,使得国内有关部门通过审核和验证的车辆,在跨国企业不予认同,即中国的外企采用欧洲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质量评估标准,至使我国危化品物流管理标准概念模糊。

(四)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有5000多家企业、近10万台车辆、20多万人从事危化品运输业务,每年危化品运量达1亿~2亿吨,但80%以上的公司没有专业的职业培训师和鉴定师,企业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比如学物流专业的不懂危化品运输的特性,学化工专业的又不懂仓储物流的规范,尤其是高级人才极度匮乏。

从全行业来看,危化品仓储业一线保管人员中,有33.57%是农民工,他们在商品养护、科学管理方面缺乏深度认识,只能从事简单的出入库业务及装卸搬运工作。而在一线保管员中,有70%—80%的人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大多只接受过企业内部简单的职业教育或岗前培训,这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弊端。

(五)低价竞争“生态”恶化

由于危化品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公司,甚至做普货的公司,也开始大量涌入危化品物流市场。这些企业往往在设备、技术、管理上不愿意进行更多的投入,有的用普通货车直接运输危化品,更有甚者,在普货中夹带危化品。很多运输企业从自身效益考虑,槽罐混装,各种危化品共用一辆槽罐车,如装了苯酚的车再去装硫酸,除了腐蚀罐体之外,混装还可能产生爆炸。

由于运营成本很低,在市场上可以用很低的运价招揽到客户。而低价竞争,不仅抢夺了正规公司的市场份额,还使整个危化品行业开始偏离合理的价格区间,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加之相关部门执法不严,使得小部分物流公司可以通过超载、不规范操作等手法进一步压缩成本,确保利润。恶性市场竞争使危化品物流市场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二、发达国家危化品物流管理经验

美国:美国非常重视危险化学品物流运输的管理,利用卫星定位系统,针对各类危险品运输车辆提供远程信息服务,以监控其途中状况,而且要求运输过程中随车附带托运单、包装标志、安全标签、应急文档和24h咨询电话号码。应急文档包括以下6个部分:火灾爆炸危险性、货物的健康危害、事态控制建议、火灾处置行动、泄漏处置行动和医疗急救。发货人必须在交付货物时提供应急文档,当出现运输紧急情况时,司机、押运人员或消防人员可以凭借文档信息,了解货物危险性,确定处置方案。当无法获得应急文档的有关资料时,企业的24h专家服务电话就会发挥关键作用,及时为现场提供处置建议。

法国:法国要求所有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公司必须有1名对《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精通的专家或顾问,对危险货物的装—运—卸全程进行指导。法国运输部要求危险货物的运输工具每年必须到全国设置的分支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者才发给许可证,且每3年有1次严格的检测,对投用多年的车辆检测尤其苛刻。法国营运检查由交通部门和警察联合进行,对检查有问题的车辆通常处以重额罚款,对一次有多种问题者叠加处罚。法国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占所有运输车辆的6%,在每年发生的200起运输事故中,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占2%,事故率远低于一般运输车辆的水平,管理效果十分明显。

德国:在德国从事危化品运输的司机必须进行基础课程的培训以及相应的考核,通过考试后才可获得营运证,有效期为5年。驾驶槽罐式车辆的司机还要另外经过12小时的培训并通过考试;如果运输易爆物品、一级危险品,则要继续增加8小时的培训并通过考试。这些营运证一般在大城市才能发放,有效期最多为5年。运输危化品的司机必须每5年进行一次30小时的培训。司机在运输危险货物时,必须在集装箱四周张贴危险识别标志和国际通用的危险货物代码。法律规定,司机每行驶2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一天工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加拿大:法律明确了危险品运输由运输部统一监管,与危险品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非常明确:在渥太华总部设有危险品标准部,负责各项标准的制定推广以及监察员的培训,同时负责政府批准及豁免等工作;在五个地区管理局设有危险品处,由4~5个危险品监察员组成,负责对从业单位进行持续监督检查,同时负责调查、处理各类危险品事件和事故。政府对危险品管理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除用于人员培训以外,特别加大了对监察员开展日常监察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宣传危险品知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分别设计制作了各种样式的宣传海报和实用的纪念品,作为监察时送给监察对象工作人员的小礼物。这些做法对于顺利开展危险品航空运输监察工作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我国危化品物流的几点策略

第一,发展物联网技术,加强监控管理。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可以将其在化工物流领域广泛的应用。从生产厂家开始,让危化品带着RFID标签出厂,在物流和下游环节发挥作用。在运输时,物联网可以对危化品的运输进行监控,利用RFID技术追踪危化品的基本信息。此外还可将RFID与导航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安全事故的主动干预和智能控制,包括司机可在驾驶室内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位置、速度、所装载危险品的压力、温度、是否泄漏等参数,及时获取超速、驾驶超时等报警信号;当司机进入陌生的地段,可通过导航系统的指导进行路径优化。如金洋化工物流有限公司是宁波危化品物流运输的龙头企业,剧运输量占宁波市90%以上,承接了该市危化品运输的主要任务。2011年该公司采用第二代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车载3G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透明化。

第二,合理布局,建立危化品仓储基地。据中国仓储协会危险品仓储分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下、储罐容量在10000立方米以下的小型危险品仓库约占总量的45%,多是生产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所以各地区应对危险品仓储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与化工产业、化工园区配套,进行全方位的服务。目前,上海市金山区重点建设的漕泾化工物流园区,已作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配套物流仓储区,与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巴斯夫、拜耳等公司的相关项目及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配套,与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相衔接,最终成为地处上海西南翼的化工仓储物流基地。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内现有危化品专用化工码头27座,规划将在通江集港区和西坝港区建设17座码头,而且根据进区企业需求,还将建设一般液体、一级危险液体、特殊危险液体贮罐和固体货物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