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划生育手术室中常见的手术有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术、腹腔镜绝育术等,手术室面向的人群年龄上至70岁左右下至16岁左右不等,且每位受术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健康状况差异各不相同,使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风险进一步提高。为确保手术的成功率与安全性,就应建立起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安全预防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对受术者的身心健康形成最大的保障。
1当前计划生育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在部分计划生育手术室中,对于药品器械管理、抢救、护理文书记录等方面的方面的工作缺乏相应的具体规章制度作为根基,或是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导致许多环节的操作难以有效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例如,在抢救手术的进行过程中,大多以口头的形式执行医嘱,而并未进行相关的手术记录工作,导致手术缺乏规范的文书记录。
1.2缺乏资深的专业人员。
计划生育手术室构建初期,技术人员大多由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抽调,其主要任务在于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操作,而在护理层面则往往局限于输液、发药等范围,大多护理人员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对手术室护理及安全管理的深度认识,由此形成了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职能逐渐弱化的局面,给护理工作及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1.3手术室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
手术室的布局与其整体运行效率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部分手术室在隔离、防污染方面的布局的规划却不尽完善,如缺乏必要的专用洗手间、器械消毒间等,或是没有开设通风窗户,造成手术室内通风不良,进而对消毒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加强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
要确保手术室的安全操作与有效运行,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在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抢救、药品器械管理、护理文书记录等方面均需建立的相关管理制度,并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确保将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2.2加强相关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
基于计划生育手术室劳动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特性,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如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及风险意识,便容易导致在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需加强对相关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使护理人员对手术室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出现的安全事故以沉着冷静的态度进行应变,以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3对手术室内感染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控制手术室感染方面,首先应当对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加强职业防护工作,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进行相关消毒。如发生锐器刺伤等职业暴露事件,则应立即上报登记并进行检测,对有无暴露后感染现象进行详细的了解。实施手术后,应按照相关规定将手术相关用品进行规范的处置,同时做好受术者的终末消毒处理工作,以避免发生感染或交叉感染现象。
2.4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改善。
为保持手术室的无菌性与高效性,一方面应当对各种设备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持急救器材及药品的完好,并对相关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测与消毒,使其随时保持在功能状态;另一方面,手术室的环境需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对墙面、桌面等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务必保持水电安装的合理性,将手术室环境控制在微生物监测的标准范围之内,营造出专业、舒适的手术室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受术者的不适感。
2.5手术相关的护理安全措施:
篇2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分析及措施
电力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其在社会发展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电力,电力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正在急速增加。而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电力技术以及电力自动化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特别是电力自动化,其已经成为目前电力运行的核心内容。继电保护又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核心前提,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对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从而有效的防止电力故障的产生以及确保电力系统安全供电。
一、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的作用
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监测和管理,同时检测运行的数据信息,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二是当供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故障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故障部件进行根除,从而有效防止故障继续影响其他正常的设备。三是继电保护在发生异常运行时,会发出危险信号,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继电保护测试系统搭建如下图所示。
二、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电力自动化系统工作时,继电保护的作用除了监测其运行状态以及危险信号以外,它的功能也在逐渐改善,并且已经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管理。同时继电保护的安装过程以及维修和调节的过程也变得更加简便和快捷,工作人员有了比较大的选择范围,并且其保护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另外在继电保护在监测的过程中,还实现了远程监控以及远程调试等,基本上能够达到无人值班的目的。但是如今的继电保护其需求的工作环境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电力自动化被推广应用以后,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系统以及自动化的电网设备对于继电保护的作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继电保护容易受到信号干扰以及雷电的影响,而继电保护的工作环境以及以及设计维修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三、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
继电保护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证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快捷性、选择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指的就是保护设备在该运行的时候运行,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这是继电保护的基本功能。如果继电保护对电力设备的运行进行随意的干扰,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发生。而快捷性也是其基本的功能,也是功能的主要表现。当电力设备发生异常时,继电保护能够快速切断故障元件,从而减轻电力设备的损耗以及缩小故障的波及范围。另外灵活性以及选择性需要继电保护的整体作用才能体现。
(二)重视安装
在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确保继电保护的正确安装以及以及试运行。因此在安装时,首先要明确各方的安装责任,并协调好各方的安装工作,并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规范化的安装。其次就是当新的继电保护安装完成后,要进行一个试运行以及校验,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测试继电保护能否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还要配备防潮、防干扰装置等,从而有效避免设备潮湿以及干扰的不良影响。最后就是要完善变电站的工作环境,并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
(三)加强验收
加强验收是确保电力自动化的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验收时,首先要对设备的传动保护进行调试和试验。其次就是对其远程控制、监测以及抗干扰的作用进行验收,从而保证其能够达到电力运行的标准和要求。最后就是要将验收过程中设计的各项数据资料保管好,从而为继电保护的维修和监测提供历史依据。
(四)提高技能
提高技能是保证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核心手段,因此必须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强化安全管理的技术,提高安全管理的技能,并强化对继电保护的安装、验收以及调试过程,从而确保继电保护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力自动化的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中,只有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才能促使继电保护能够发挥其功能及作用,从而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电力。
参考文献:
[1]陈学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相关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何明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策略解析[J].通讯世界,2014.
篇3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运营维护
中图分类号: U224.4 文献标识码:A
1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现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不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继电保护作为保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也突破传统模式,不断探索革新。现在的继电保护与从前相比较在意义上与手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原本仪表检测、事故信号等单一的管理模式开始向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转变,除了提升系统安全保障力度之外,在安装、调试、操作上也简便许多,还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管控目标。现代化的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先进,功能强大,可靠性非常强,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无数便利。当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继电保护的运行环境尚未完全改观,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现代化电网对继电保护的高要求也促使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水平,弥补管理漏洞,这有利于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性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和监控。由于电力产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继电保护现状的探索和研究,不管我完善电力系统相关的安全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和发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2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探讨
2.1.统筹规划,保障继电保护装置性能与质量
电力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必须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以及速动性四个要求,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可靠性是指保护该动体时继电装置应可靠动作,不该动作时应可靠不动作。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最根本的要求,如果系统运行中继电装置随意干涉电力系统,那么将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第一准则。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则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实现。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对于电力自动化系统来说,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是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从这个要求来看,继电保护装置在造型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安全继电保护产品,只有硬件设施足够优秀,才能保证继电装置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性能,保障电力系统运营的安全,同时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的损坏,降低各种问题隐患给供电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针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四大要求,电力部门在造型设计阶段选择供给企业时,就必须严格把关,选取产品造型合理,质量可靠,设计完善的企业,以保障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系统的日常管理中,从自动化要求出发,结合实际,从全局着手开展工作,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继电保护的每个环节(信号、计量、控制等)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确保其始终处在平稳、安全的运行状态。同时根据不断提升的管理要求,要配合变电站不断进行硬件、软件设施的管理改造,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为综合自动化管理模式的深化推进创造良好的运行平台。在遇到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的情况时,要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尽量确保反应措施的及时与高效,确保系统安全。另外,还应利用自动化优势,科学改善、更新监控数据库,实现对监控情况的合理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一旦故障发生,根据数据库可快速作出判断和分析,及时解决问题与故障。
2.2.完善调试安装,确保设备良性运行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主要由配置合理、质量和技术性能优良的继电保护装置以及正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来保证,所以,设备的调试、安装工作要严格把关,从系统建设到后台监控再到安全管理,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细致,并且合理分工,权责分明,将工作与责任明确划分,促使各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良性协调配合,完成对设备的监管与维护。由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特点,所以在对系统进行基础数据录入、数据库建设和联合调试的时候,要加强对各项环节的调试和监控,保证校检结果合格,同时还应当对其加入八分之八十额定电压,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各类故障进行模拟探究测试,保障装置中各项逻辑回路的正确性。针对实际中干扰系统运行各类因素,诸如防潮、雷击雷暴、磁场干扰等要做好检测预防工作,由于电源电压与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实际中应采用两端电缆屏蔽层接地的相关抗干扰规范,在网线及二次回路中合理配置避雷器等措施辅助提升计算机装置安全可靠性,提升系统抗干扰性。另外还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环节的各项质量控制,确保系统运行良好、设备质量过硬,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2.3.强化验收与运营维护
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及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要求我们在验收设备时加强试验监测,投入运营后做好维修养护工作。验收时,除了从前一些常规的整组传动保护试验外,还要根据自动化系统的新特性新要求,对各项设备的遥控、遥测、抗干扰性能等做出严格测试,进行验收,保障性能过关,并随之制定与自动化系统运行相匹配的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操作环境的建设。同时,关于设备的各类报告书、图纸资料以及技术资料应及时整理保存,并送交相关部门,做好系统数据内容的备份工作,以便为电力系统后续的良好运行的维护提供各类资料,做好技术准备。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总之,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与控制,统筹规划,保障继电保护装置性能与质量,完善调试安装,确保设备良性运行,强化验收与运营维护,才能全面发挥自动化优势,实现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提升系统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篇4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策略探析
所谓的继电保护,就是为了检测电力系统中发生的问题或异常情况并解决故障或发出故障信号的保护装置。而当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并成熟,而继电保护在各个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继电保护的外部运行环境只发生了表面上的改变,电力设备的供电量变大、供电范围变得更加宽广广泛、供电系统的结构日益复杂,所以继电保护被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电力系统就需要树立安全意识、注重特别细节、强化工作体系,依靠以上三方面来把继电保护的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保证电力自动化的平稳健康运行。
1、强化安全意识是前提
1.1是强化安全意识
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注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具备充分的安全意识的前提下,将其自然地转化到实际应用当中。要着力借鉴以往的经验,对过去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出现问题的导火索,并制定方案,予以及时的解决,按规律和规章制度办事。
1.2是培育优良作风
电力系统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因为发电设备大部分都布局在露天地里,风雨雷电时有发生,所以这对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相关人员需要树立负责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在其位谋其政,定期检查电力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1.3是规范工作标准
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力度不够大是造成操作失误、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所以,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要不断深入地学习法律、规章制度,工作时严格按照制度条文来办事,强化标准化作业和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工作,如调度员在受理线路工作票时,对工作票所列任务、安全措施及要求,逐项审核,不合格的工作票必须重新办理;下倒闸操作命令,术语要规范,并严格执行调度命令票制度。
2、把握关键环节是重点
与传统的电磁型继保装置一样,在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建设、改造、运行中,继电保护工作大致可分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设计、安装调试、验收投运和检修技改等三个关键环节。作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的重点,这三个关键环节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1)要强化选型设计。选择和采购继电保护设备,应该坚持质量可靠、功能强悍、技术高端、知名度高的生产厂家,确保设备的质量过关,可以长期使用,千万不能使用劣质设备,因为这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及其容易发生故障,发生故障就需要维修,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会被投入到维修当中,延误发电进度,造成恶劣的影响和难以估量的损失。设计工作要科学合理,使继电保护、计量、测量、信号、控制、远动等相互配合,从以上每一个环节入手,从更大程度上确保供电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为变电站增容扩建、设备更换改造留有设计余地,使变电站设计适用于综合自动化及传统的有人值守两种模式,使得发生数据无法远传或网络故障时,变电站能立即恢复到现场有人值守模式,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2)要精心安装调试。在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建设中,继电保护涵盖测量表计、后台监控、直流系统、五防、远动等众多环节设备。所以,调试安装必须得到完善,为了避免权力交叉和分工不明确现象,应该使继电保护与这些设备间开展密切的配合和协调;同时,应做好基础数据的录入、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各设备的联合调试等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新安装校验,应对其加入80%额定电压,模拟系统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确保装置各条逻辑回路的正确性得到一一验证;针对计算机装置防潮、抗干扰性能较差,安全系数、工作可靠性有限,容易引发雷击现象,应采取“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抗干扰规范,在二次回路及网络线配置避雷器,在直流电源处加设稳压与滤波设备,在变电站控制室加设调节室温空调设备等措施,保障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接线可靠牢固。
(3)要注重验收维护。设备的验收投运及运行维护,除了一些常规整组传动保护试验,还应着重强化对各项设备遥信、遥控、遥调与遥测操作的验收,依据各项设备客观特征制定适应性操作运行规程;竣工图纸、校验报告书、技术资料及时报送管辖单位及运行操作班,为今后的运行维护、检修改造作好技术上的准备。在机电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机电设备操作和控制人员有必要接受现场的培训活动,以此来提高实践经验和技能,把变电站的线路情况和联接、运行模式记在心里,争取对微机装置运用自如;机电设备正式运行的时候,需要定期检查供电线路、数据值等设备是否正常运作,一旦发现某些继电保护及其相关设备没有正常运行,就要立即解决。
3、完善工作机制是保障
继电保护安全管理不是短期工程,而是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所以,为了确保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工作长久顺利地进行与开展,电力系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奖惩制度,加强培训工作。
(1)建立完善培训机制。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是技术性极强的工作,而且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而电力系统员工被要求顺应其发展,通过参加培训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即专业素质和技能,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继电保护人员需要主动去接受技能的提升,提高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督查机制。加大对违反规定章程、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等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督查的对象明确与正确,确保督查的强度够大,着实把监督体系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程度,督查对象要从每一个工作人员入手,对各级人员进行深入有效地管理,是他们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培养他们安全生产与遵规守纪的习惯。
(3)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在任何一个企业单位当中,完善的奖惩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继电保护更不例外,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以此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工作不认真的,要加大处罚力度,以确保其知错就改、下不为例。这样一来,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和强化,使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得到更高的保障。
4、结语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电网稳定工作,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电力系统需要树立安全意识、看重重要细节、加强和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按照规定办事,使各项安全措施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执行,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控制好电网的运行力度,深入分析和研究继电保护设备,严格监视机电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开展定期的效果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最终确保电力自动化继电系统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内容摘要】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在护理学中,妇产科护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目前,我国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数量多,护理人员涉及面广,护士自身原因成为了护理安全的主要隐患。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找到安全隐患并消除,深入贯彻人性化服务要求,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 安全管理 人性化服务
一、 妇产科护理中的安全管理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妇产科护理工作具有的特殊性
现代医学水平的发展对妇产科的某些特殊情况还不能准确的做出预测和判断,分娩的过程是动态的,并且复杂多变。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其特殊性,他们认为产妇就是健康群体,而分娩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出现问题很难理解,认为是助产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或是不负责任造成的。
2、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专业水平问题
现在医院妇产科产室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许多基本医疗服务不到位,护士医师专业水平相对落后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医院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可能造成患者家属不信任医院的情况。同时,也给刚出生的婴儿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还有很多医护人员缺少耐心,为患者服务缺少足够的热情。对于当前的一些医护管理来说,多项检查都没有落实到实处,过于应付。对医院的评比,一些医护人员只是当时认真,过后就失去了意义。
3、 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助产人员缺编
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如: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的力度不够,护理人员的配置明显不合理,这些因素都很容易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由于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助产士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这也是构成医院不安全因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各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没有进行及时的护患沟通,使产妇的满意度下降。
(二) 加强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采取的对策
1、 加强医患沟通,给患者人文关怀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医院应该坚持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提前做好医患沟通,开展产前宣教,让产妇及家属对妇产科的特殊性有一个清楚地了解。在产室内,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助产操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使病人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2、 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专业技能水平
对不同的问题应该拿出不同的对策来解决,重点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并做到不留有任何隐患,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妇产科的护理人员服务应做到企业化、专业化、全面化,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另外,医护人员还要积极参加培训班,加强工作技能,掌握最新的医疗技能,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地执行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3、 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医护工作检查
在医护工作的检查过程中,要坚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这样才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条件好的医院还可以设立一个开放日,让每一个患者都参与到医院的建设当中来。在医院检查时,医护人员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妇产科的医护配备应该是最先进的,并且也应该是学习性最强的,所以妇产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多外派学习,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二、 妇产科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
(一) 主动和患者沟通
在临床工作当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相对较为频繁,所以每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沟通方式,主动的和患者进行充分交流。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较为详细了解,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这一方式,有效的交流往往能够使得患者与临床医护人员达成诸多共识,更有利于开展临床医疗服务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开展“以人本为5S” 护理模式的培训 1、对妇产科的全部护士进行“以人本为5S”(人本化的服务语言、人本化的服务行为、人本化的服务环境、人本化的服务流程、人本化的服务品牌)的护理模式培训,通过看录像,来讨论学习,调动起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摒弃之前的服务理念,做到人性化服务理念。
2、派护理人员参加学习护理礼仪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包含:服务心理指导、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服务与礼仪形体等,培训结束后将培训的内容直接传授给每位护士,提升全科的护理标准。
(三) 加强妇产科手术前、后的人性化护理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当中,有很多临床护理相关性操作,如:手术、分娩之前位的清洁处理、灌肠、尿管导入以及手术、分娩之后的填塞阴道、留置导尿等,这些操作是大多数患者都会接触到的。但是,有一些患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些情况,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耐心的劝慰,并在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动作要轻柔,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
(四) 创造良好的医院护理环境
良好的医院护理环境对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病房的布置也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成效带来影响。一个轻松、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可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患者更容易积极配合治疗,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五)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患者入院后发放医患联系卡;给患者作功能检查有护理人员陪,产后及时为产妇送杯热乎乎的糖水;产后用轮椅护送至母婴同室病房等,从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 结束语
总之,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责任,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对管理理念的研究。此外,还要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改善了护患关系,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同时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了医院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慧群、胡杰、张明英《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05期。
篇6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丽水苑住宅小区为八幢29层至30层的高楼组成的高层建筑群,地下室三层,楼间空地为二层地下车库。基坑南北长约为214m,东西宽约153m,深约10m。原有周边东侧为新晋祠路已建成使用,西侧深约3m为中压煤气管网、北侧深约1.8m为Φ400的自来水管网都已埋设使用,东北角为一座门楼,南侧为二层小楼。
由于该地段地下水位较高,因此结合本工程场地地理位置,土质水文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周围环境条件,本基坑具有以下特征:1、场地小;2、基坑采用大开挖,开挖面积大且深度深;3、地基土质条件较差;4、周边环境较为苛刻,须保证周围道路、管线、建筑物及场地安全。结合上述特点,该基坑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子分部工程。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及有针对性的对其他已完或正在施工的深基坑多次考察,为保障后续基础施工安全,根据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的原则,采用了深层搅拌桩作为基坑侧壁止水帷幕,土钉墙与预应力锚索作为基坑支护加固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案。
二、深层搅拌桩、土钉墙、预应力锚索特点
1、深层搅拌水泥土帷幕桩在基坑降水条件下,既有效的阻滞了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又充分利用水泥土搅拌桩改良基坑边坡土体,保证了基坑边坡的安全,该技术对于特定地质条件下基坑边坡工程给予了综合处理。
深层搅拌水泥帷幕施工特点
(1)最大限度利用了原土,减少了工程造价。
(2)搅拌时无振动、噪音小,无污染。
(3)止水帷幕通过桩与桩的咬合,形成致密性水泥桩,有非常好的止水效果。
(4)由于桩成型及养护均在土层下,施工时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2、土钉墙是原位土体加筋技术。将基坑边坡通过由钢筋制成的土钉进行加固,边坡表面铺设一道钢筋网再喷射一层砼面层和土方边坡相结合的边坡加固型支护施工方法,从而提高整个边坡的稳定性。
土钉墙支护的特点
(1)造价低
土钉墙支护技术同传统的桩锚、墙锚技术相比较,施工机具、工序简单,用材相对较少,因而成本低,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能节省大量经费。
(2)工期短
土钉墙支护技术施工特点是:分层开挖,分层支护,开挖一段,支护一段,随挖随支。基坑土方挖完即支护完毕,施工作业迅速,较传统的施工方法节省工期。
(3)占地少
在城市中心区,建筑物密集,地皮昂贵,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的地皮效益,投资者往往将地下室设计得尽量大,使基坑支护只有沿红线下切开挖的条件,再加上周围管线的存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支撑方法由于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而无法施工。而土钉墙支护技术就可以沿红线垂直开挖,并能保证周围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
(4)适用于各种土层
土钉墙支护技术特别适合于具有一定粘性砂土和粉、粘土,即使局部含软塑的淤泥、松散的砂层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进行处理。
(5)土钉墙采用主动受力体系,安全、稳定、可靠
(6)施工噪音、振动小,不影响环境
传统的支撑方法是一种被动受力体系,其安全性较差,一旦出现险情无挽救余地,纯桩围护更是如此。而采用土钉墙进行加固,即采用一种主动受力体系将土体荷载变为支护结构的一部分,充分发挥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群体作用,做到整体稳定。
3、预应力锚索是向岩层传递力的一种支护手段,它可按给定的方向和荷载大小将力从岩体表面传递到岩层深处,从而使被加固的岩体受到一个有益的预压应力。
预应力锚索的特点:
(1)有高强度材料组成并有可靠的锚固体系,因而它能提供数量可观的预应力;
(2)长度一般较长,能够锚入到深部比较坚固稳定的岩层中区;
(3)可按给定的荷载大小、方向设计和施工,目标明确,参数可灵活调整;
(4)施工工艺简便,影响因素小,而且还能与其他加固措施相配合;
三、基坑工程设计
1、共有两种设计方案:
第一种:
止水帷幕:桩径500mm;场地平均标高-1.5m,桩底标高-17.0mm,桩长15.5mm,三排水泥搅拌桩呈正三角形布置,搅拌桩间距为300mm。采用湿法施工,垂直度偏差≦1%。水泥土搅拌桩采用P.S32.5水泥,桩身强度R28≧1.5MPa,水泥用量≧60Kg/m,采用两喷四搅施工工艺。
土钉墙:采用Φ48(3.2mm厚)普通钢管打入式锚管,土钉长度10~15m;孔径120mm,土钉与水平夹角10°~15°,竖向排距:1.4m,水平间距:一~五排为1.4m,六排调整为1.2m。注浆采用P.O32.5水泥,水灰比为0.45~0.5纯水泥浆液,混凝土面层厚100mm,喷射强度等级为C20。面层加强钢筋为φ14,钢筋网片为200×2008 。
预应力锚索:土钉墙第二排为局部锚索,第三排全部为锚索,锚索选用3×7ф15.2-1860预应力用钢绞线,孔径为150mm,长度以为17m。各土钉、预应力锚索的具体长度如下:第一排土钉长:15m;第二排土钉长:12m,锚索长17m;第三排锚索长:17m;第四排土钉长:12m;第五排土钉长:12m,第六排土钉长10m。
第二种设计方案:
止水帷幕:设计确定为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桩径500mm;桩顶标高-3.0m,桩底标高-20m,桩长 17m,三排水泥搅拌桩呈正三角形布置,搅拌桩间距为300mm。采用湿法施工,垂直度偏差≦1%。水泥土搅拌桩采用P.S32.5水泥,桩身强度R28≧1.5MPa,水泥用量≧60Kg/m,采用两喷四搅施工工艺。
地表1-3m为杂填土,在帷幕桩施工前予以挖除,统一挖至-3.0m标高处进行施工,作业面宽度为11m。
土钉墙:采用Φ48(3.2mm厚)普通钢管打入式锚管,土钉长度10~15m;孔径120mm,土钉与水平夹角10°~15°,竖向排距与水平间距均为1.4m。注浆采用P.O42.5(普硅)水泥,水灰比为0.45~0.5纯水泥浆液,注浆压力不小于0.4MPa,每米注浆量35Kg~45Kg。混凝土面层厚度100mm,采用P.S32.5(矿渣)水泥,喷射强度等级为C20。面层加强钢筋为φ14,钢筋网片为8 200×200。
预应力锚索:锚索选用3×7ф15.2-1860预应力用钢绞线,孔径为150mm,长度为15m~17m。各侧土钉、预应力锚索的具体布置及长度如下:
排长侧度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第六排备注
地库主楼地库主楼地库主楼地库主楼地库主楼
东侧土钉12m 锚索17m 局部锚索17m,土钉12m 土钉12m 土钉12m 土钉12m 土钉10m 土钉10m
南侧土钉15m 局部锚索17m,土钉12m 锚索17m 土钉12m 土钉锚索间隔,土钉12m,锚索15m 土钉12m
西侧锚索17m 土钉15m 锚索17m 土钉12m 土钉锚索间隔:土钉12m,锚索15m 土钉10m 土钉10m 第四排有21根17m锚索
北侧土钉15m 锚索17m 土钉12m 土钉锚索间隔:土钉10m,锚索15m 土钉10m 局部土钉10m
2、设计方案的选择
选择原则: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施工可行,经济合理。
第二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相比:有效进行了土体的卸载;减少了土钉及喷锚面积;局部土钉与锚索间隔布置,提高了基坑支护的安全可靠性;西侧部分土方只开挖到-9m处,利用土体本身进行放坡支护。结合专家的论证及有关考察,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进行该基坑的支护,以确保后续施工的安全。
四、工程施工
该基坑面积之大、深度之深,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管理,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认真比选,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安排专人现场跟班管理,及时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管理水平。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及专家联系,现场讲解、指导,对整个基坑的支护工作有较好的控制,为后续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基坑止排水系统
整个施工过程,安排、组织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各个施工要点,从原材进场、桩心定位、水泥掺入量、搅拌深度、搅拌次数、提升速度、桩身垂直度等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施工质量。
经过排水系统一段时间的降水,后续土方开挖检测,发现基槽底部没有滞水,说明帷幕桩达到设计及预期的止水效果。同时也体现了现场紧抓管理、强化质量控制的结果。
2、支护施工
土钉墙施工随着基坑挖土的进行而逐步实施的,因此土钉墙施工与挖土作业必须交叉进行,两者的施工衔接配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基坑的安全和施工工期,需要合理安排,分层进行。因此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减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扰动范围。
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随时对基坑的开挖尺寸、水平标高进行检查,随时注意基坑的变化。坚持见证取样制度,对进场材料严格把关。施工单位进场的水泥、钢筋、钢铰线、砂子、石子、掺加剂等必须按规定见证取样送检并报验。做好每一步的隐蔽验收工作,现场管理人员对锚杆、锚索位置、钻孔直径、深度及角度、插入长度,注浆配比、压力及注浆量,喷锚墙面厚度及强度,锚锁应力等逐项进行检查,并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块、水泥砂浆试块。
土钉墙施工时已进入冬季,为确保工程质量,采取了搭设暖棚加温、布设测温孔等手段,同时加大了管控力度,安排人员跟班作业,防止喷筑面层受冻,降低整体质量。通过后期施工观察,整体达到设计及预期的目标。
五、变形监测
在土钉墙与预应力锚索施工期间,加强了对基坑变形的监测,安排专业人员根据现场具体施工情况不定期监测,以监控施工扰动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土体侧向位移、地下水位及周围管线、道路、建筑物观测,监测结果皆未超出预警值。
篇7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干预机制;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院手术量的不断增多,手术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多,因此一套创新的手术室安全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针对20110年8月之前于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存在的手术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0年8月之前于我院就诊患者400例为对照组,均未实施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同时选取2010年8-2012年5月进行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患者380例。依据患者所进行手术特点及个体情况,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安全干预方法。
1.2护理方法
1.2.1制定护理风险的管理机制护理风险护理机制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制定一套管理计划。首先对护理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依据实际护理工作,针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明确各种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依据制定的计划于医院中实行护理风险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根据医疗事故的处理条例,对以往存在的医疗问题进行分析,并吸取教训,以便对目前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进行识别与确定。其次,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比如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摔伤、烫伤及坠床等意外制定相应的护理应急方案,并可定期的针对相应的应急方案实施演练准备,使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发生突发护理事件时,以最快的速度及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1]。最后,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以便有事件发生时,可对事件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在手术室护理中,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较大且难以预测,如术中患者发生压上、手术物品的清点不够清楚、患者的私密信息遭到泄漏等相关风险事件,都需在次日进行探讨与分析,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
1.2.2手术室护理人员须定期进行培训针对手术室中的护理人员,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并根据护理安全干预措施举行研讨会进行分析。在进行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针对护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尤其是一些护理理念较差、服务意识欠缺及缺乏稳定性格的护士,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安全护理教育[2]。对于科室内部所发生的人员变动或工作内容的变动,应及时的按照实际制度进行考察,从而对其补充及落实,尽量减少手术室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定期的对手术室的安全进行管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增强自身责任感,加强对患者的关心,了解患者的病程,以便按照“以老带新”的制度进行层级培训,并合理排班。
1.2.3提高手术室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针对护理人员,手术室应定期进行培训,使其对相关科室内的护理安全策略进行学习了解,并及时将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指正出来,以便进行改善。还应该对手术室内的器械仪器、应用物品的放置规范程度进行检查,确定紧急物品的状态,是否能救急备用。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实施后的效果,其中包括护理干预的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发生护理缺陷的情况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常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见表1。
2.2实施护理安全干预后患者满意度及医疗纠纷差错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属于风险性较高、技术性相对较强及护理程序较为复杂的一个场所,同时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格、专业能力及处理方式行为等心理层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3]。因此创建一套有效的安全护理干预机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干预护理,降低手术室事故发生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手术成功率,降低医疗纠纷差错发生率。所以在手术室的安全管理中,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是可起到重要作用的,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论,金仲品.严格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关键[J].当代医学,2011,17(22):12-13.
篇8
关键词:PDCA;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作用
急诊科是医院接待危急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主要承接抢救患者的工作,管理任务繁重、风险性高的特点[1]。护理安全是急诊科室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前提保证,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提升急诊科室工作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急诊科安全管理屏障主要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通过对护理人员的行为、素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2]。PDCA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首次提出并逐渐推广应用于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管理方法,主要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本文就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急诊科护理管理提供借鉴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有1名副主任护师,8名护士,2名主管护士,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3.6岁。每6个月接受1次实习护士12名,轮转和进修护士各4名。在2015年6月~12月对我院急诊科实施PDCA进行安全管理,以同时期未实施PDCA急诊安全管理为对照,观察实施PDCA前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明确主要的安全隐患及管理目标。将急诊科所有的护理人员分为2个小组,每组各5人,每个小组中有1名主管护士为组长,1名副主任护师对各安全小组进行监管。对急诊科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组长每周将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并在开会时对新发生的、发生频率较高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说明,引起所有护理人员的注意。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有: ①工作量过大,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护理工作效率降低;②急救仪器维护力度不够,导致急救室仪器不能正常使用;③大批量急救患者急救时不能提供合适的急救资源及空间;④静脉补液、留置导管时引发的安全隐患;⑤未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用药信息,导致用药错误;⑥实习护士护理工作不全面,未及时整理和完善护理文件;⑦护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与患者发生纠纷;⑧护士护理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在院内发生跌倒、压疮、静脉血栓、吸入性肺炎、院内感染等并发症;⑨药剂科电脑信息失误。以“护理工作零失误”为各安全小组的主要护理目标,针对上述常见安全隐患提高警惕性。副主任护师每月对所有护士开展安全隐患知识讲座,提高护士对安全隐患知识的掌握能力。
1.2.2实施阶段 针对常见的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①合理安排值班人员,在流行病时期和急诊患者较多的时期联合其他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在节假日提前安排好工作人员,避免护理人员出现疲惫工作状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②安全专人每天定时对急诊科所需的器械进行消毒、分类整理、检测,对有故障仪器及时报修,并告知值班医生,及时更换老化器械,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③根据接待的患者量适当进行科室扩建,增大急诊救治的空间,优化空间布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急救环境。④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不定时对护士进行笔试、操作考核,减少用药失误。⑤定期对护士进行技能培训,对留置导管、输液、呼吸机使用等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护理内容进行强调,并完善护理管理制度。⑥对药剂科加强合作,学习药品知识,降低药剂科药品配置错误事件发生率。
1.2.3检查阶段 评估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每天由组长对PDCA的效果、各组及其成员的实践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再由副主任护师每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实施奖惩制度,提高护士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度。对发现的问提进行记录并及时处理,在每月的例会中对总结的问提及经验进行讲解,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2.4处理阶段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长期的实践后,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急诊安全管理条例中体现出来,并制订成急诊科安全管理宣传手册发放给所有护士,便于护士随时翻阅,提高护理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护理能力。并对难度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护理水平。
2 结果
PDCA实施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的护理任务繁重,患者病情危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急诊科对护士的要求较高,护理安全管理是针对急诊科具有明显的风险性这一特征采取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急\科中输液引起静脉炎、渗液,患者出现院内感染、跌倒,护理文件为及时补充等不良事件都是常见的安全隐患,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发生医疗纠纷[3]。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循环模式,在急诊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通过分组、全员参与的方式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将所有护士提供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梳理,对护士进行教育、讲解,明确护理工作的方向。以“零失误”为主要护理目标,让所有护理人员提高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度[4]。每月对护士进行安全风险知识宣讲可以随时发现新的安全风险,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变被动处理安全隐患为主动防范风险,使护理工作更全面化。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核查制度、护理流程,提高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及处理能力,明显降低了安全隐患的风险[5]。在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对PDCA效果进行观察,对护士的安全隐患意识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可以了解PDCA实施的进度,对护士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了解。将实践经验制订为明确的调例具有权威性,便于对护士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本文通过观察发现,通实施PDCA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55起下降到5起,说明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急诊科的护理不良事件,提高全体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国光,王欣,,等.PDCA管理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297-300.
[2]郑颖,费晓璐.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33-134.
[3]唐永仙,李悦.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17-118.
篇9
【关键词】安全管理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爱婴区是一个特殊的病区,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科室工作繁琐细化,责任重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安全管理是爱婴区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谨慎而周密地防止新生儿在住院时发生护理失误及意外伤害,是爱婴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病房的管理者和护士责任重大。本文就我院产科爱婴区的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做一回顾,探讨这一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安全情况调查与资料收集
通过检查、医护人员反映、产妇家属反馈、院外对比学习等方式,收集我院爱婴区新生儿病房中存在的影响安全护理的因素、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隐患、各种改进措施建议等。统一整理,归纳,总结。为研究安全管理进一步改进措施做准备。
(2)根据总结资料,针对安全问题采取措施,全面入手,抓住重点,先主后次,重点解决突出的安全问题,同时对一般安全问题不放松警惕,留意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医护之间相互合作,护患之间相互配合,科室之间互相借鉴,进行全方位的爱婴区病房安全管理改革,并不断改进。
(3)评估管理效果 通过护理人员考核、医护反映、产妇家属反馈以及对病房的各项安全质量指标调查,评估管理效果。将各项指标标准化行统计学检验,均为计数数据,将其率化后以χ2检验,以安全管理加强前后6个月为期,对改革实施前后安全管理的状况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1)通过安全管理改进,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护理质量上升,护理缺陷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水平。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的考核情况如下表1:
表1显示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后,护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掌握较前好,处理突发事故能力提高,与强化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者从各方面总结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成效如下表2:
表2数据提示,安全管理加强后,无论从服务方(护理的失误)还是受服务方(家属反馈)评价,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均有所提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爱婴区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如下安全管理问题值得注意:1)某些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因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强度高,需要熟练的护理操作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有些护理人员平时较注重专业护理素质的培养,而不注意安全管理素质的同步提高。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完成专业工作后不注重安全危险因素的防范,遗留安全隐患。2)医护患沟通不足。医护之间除常规护理医嘱之外,往往缺少其他有关安全因素的交待与沟通。护理人员容易片面理解工作职责,有时护理工作并未能完全达到临床上要求的真正护理安全水准。爱婴区病房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护患沟通是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实现的前提,也是健康宣传工作落实的基础。如果护理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缺乏耐心、细致的交流,容易在预后、费用等方面发生纠纷,成为安全管理的一大阻碍。3)由于新生儿安全措施的大力实施,开展有了广泛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新生儿家长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对新生儿意外情况的防范能力加强,并掌握了一些处理意外情况的方法,如预防新生儿溢奶误吸、脐部感染,有效地减少了意外意况的发生。[4]
(2)爱婴区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 针对新生儿病房中存在安全管理不足,研究者总结出以下强化措施:1)重视安全管理知识的普及。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专家意见,不断修订,并组织护理人员仔细学习,定期考核。在继续推进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管理技能,重点增强检查补错意识,提高纠错漏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注意传授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意谨慎,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护理事故的发生。2)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执行护理医嘱的同时,须注意报告新生儿的安全情况,征询意见,一同制定安全护理计划。指导家长正确喂哺,对护理要点做示范,并提醒喂养、护理的注意事项,宣传关于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令其心中有数以减轻其忧虑,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医患、护患矛盾。3)注重细节的管理,掌握细微的关键所在。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对病房的各种仪器、操作的进行有透彻的了解,不可有盲点与误区,可定期培训并组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护理人员须注重文书的写作,组织护理文书规范化写作培训,定期检查,查漏补缺。把文书写作提到安全防范的高度。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是爱婴区新生儿病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医疗的效果与预后,需要医护患同心同力,良好配合,只有处处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使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二版,2005.5,836-837.
[2]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42-144.
[3]韦艳姬,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的探讨[J],现代护理,2010,7(7),94-95.
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近年来,安全管理成为了手术室护理的重要建设项目,手术室护理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安全事故的高频发场所,因此,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也成为了众临床专家热议的重要话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90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3月~2014年4月萍乡市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9~62岁,平均(42.41±5.76)岁,其中有26例妇科手术患者,14例产科手术患者及5例儿科手术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8~64岁,平均(43.42±5.59)岁,其中有25例妇科手术患者,15例产科手术患者及5例儿科手术患者。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手术患者,且排除手术禁忌及意识障碍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手术室护理,核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在医生的指导下,指导患者用药或进行药物注射;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情况,并积极地传递手术工具,主动为医生擦拭汗水;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病房,对其进行临床护理。
1.2.2试验组
患者在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各项护理指标进行观察,详细的观察指标包括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差错率和纠纷率较小,满意度及质量评分较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手术患者的各项护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差错率、纠纷率低于对照组,质量评分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我国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医院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故相关的临床专家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极其的重要。手术室护理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安全事故的高频发场所,因此,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也成为了众临床专家热议的重要话题[2]。安全管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及有决策的控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安全操作,减少护理安全事故[3],临床实践表明,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得到了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有效减少了护理安全事故,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4]。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5-8]:
(1)成立专业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指定专业的护理人员为小组责任人,由小组责任人对手术室护理的人员分工、工作内容作出具体的安排,并由小组责任人对相关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以进一步促进护理效率的提高,减少相关的安全隐患。
(2)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服务意识,护理技能专业性的提高,有利于减少操作不当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间接降低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实行护理责任到个人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机制,成立专业的监督小组,对手术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积极,热情主动的员工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对于表现消极,态度恶劣及操作失误较多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思想教育,情节严重者,可在全院通报批评。
(4)加强细节管理,在手术室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细节管理,例如可采用铅屏作为保护屏风,以减少仪器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定期对手术设备及室内环境进行消毒,进入手术室时,佩戴好口罩,穿好无菌防护服,最大程度地减少细菌的蔓延。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率及护理差错率,进一步促进护理效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并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及口碑,故该管理模式值得在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赞.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9-50.
[2]张岚,马淼,何碧莹,等.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5(12):3556-3558.
[3]何春艳,屠晓微,李佳育,等.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0):164-165.
[4]胡素芬.手术室医疗护理缺陷分析及安全管理策略[J].当代医学,2012,18(6):44-45.
[5]倪佃芳.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67-68.
[6]蒋桂香.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34(31):33.
[7]凌云.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2):177-17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