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的一线教师对物理教学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尝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问题,在具体的课堂设计和操作中出现误差,严重偏离了探究式教学的方向,导致探究式教学不能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学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可以扩展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有利于中学生自发性的学习,为学生对物理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学受到历史条件和现在的考试制度及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仍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这种状态下,基础教学明显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中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把物理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发展。学生对物理学习缺少自主性,没有主动发现、探索的学习氛围,对社会和国际上的信息资源认识不足,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都将无法迎合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最终会与社会脱轨,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把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点工作,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需求,可以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我国将迈入新的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为了跟上新世纪的步伐,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科学探究处于重要的位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初中物理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科教兴国策略的实施。目前国际上的教育改革重点放在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融入到中学生物理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学作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满足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要充分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精神和基础教育的性质。要想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和理解知识产生及发展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现实中的初中物理教学课程大多数都是重视知识的精确度和数量,对现有知识的强行记忆,教师大都采用以讲述、灌输为主的传统方式,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因而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促使教育从根本上改革,给初中物理课程注入新的活力,让素质教育得到落实。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种类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相似或者 模仿科学研究的方式参与活动。新课改的初中物理教材加大了物理实验量,开设了一些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依据教师和学生所起到的作用程度划分为课内探究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两类。

1.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内进行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物理教师依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要按照之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这类的探究活动的内容一般都是教材里的核心内容,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来设定,主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

例如,探究“大气压强”,可以使用周边学习和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来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找一个玻璃杯,装满水后倒入水槽里,然后,慢慢地把玻璃杯向上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杯子里的水是否是满的,之后再换量筒重复做几次。在这个试验中让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以及对大气压强的计算,通过关注生活和社会,了解大气压强和天气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自主意识。本节课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和用于发表观点的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2.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由学生独立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对这类探究活动的探究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点要求:

(1)对物理知识的运用。例如,在学习了浮力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些简单的浮力物体,像热气球和密度计等,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能够加深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沉浮条件方面的理解,利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延伸课内学习内容。在课上学习了关于密度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去测量人的密度、不同类型的石头的密度等。

(3)能够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比如在环保、能源上的问题等。对于这类问题的探究活动不宜过大,要有针对性,在学生能够进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

在学生选择课外探究活动内容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教师把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联系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确定探究课题。然后学生自己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探究课题自行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定时检查学生探究活动的进展,定时组织学生交流。新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是多样化教学方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我国仍以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都是以考试为核心进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初中物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实验和探索的学科特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中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提升;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心态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之中同样如此.面对初中物理的教学,很多学生都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此外还有些学生对学习是失了信心,对物理的学习更是一个无所谓的态度.

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必然会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有效地实施初中物理教学,获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态的变化.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就会影响到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初中物理的正确心态.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学阶段树立起物理学习的正确态度,进而在学习上努力争取最佳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中第一个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心态.

二、明确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心态是为了让学生从心底里正视初中物理这门课程,而明确教学目标则是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找准学习的目标,从而将功力花在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明确教学目标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在中考中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明确教学目标是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例如,

在九年级第十一章的学习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该章节分为五个部分——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

对这个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具体而清晰的认识之后,就是对细化的教学目标形成认识.例如,

“杠杆”这个部分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什么是杠杆,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分辨出杠杆;清楚理解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且学会画力臂;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基本的简单的相关问题.

这是杠杆这部分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一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将这些目标传达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对“杠杆”部分的知识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预习工作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地准备.

以上两个内容分别对从不同的角度来明确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前一个是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找到物理教学的意义,后一个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教学.两个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有关知识,为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善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基本上每个教室都有配备,其目的就是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这样昂贵的教学器材不该束之高阁,而应该带入到教学中,时常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深化对某些知识的认识和运用.毕竟多媒体设备是一个集合了文本、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设备.这就在客观为教学的立体化开展提供了基础的条件和发展的优势.

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笔者认为主要可以进行一个形象化的教学.很多学生都抱怨物理的学习有时候很抽象,很多知识的消化都只是硬性的背诵,而没有感性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一些原理的实验验证过程,例如,重力的原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认识重力这个概念及其运用原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化掉某些知识进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重视学生的表现

重视学生的表现在有效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是影响整个教学环节开展顺利与否的核心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参与到课堂互动交流之中,并且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表现无疑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学生就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课堂教学过程.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有效性课堂建设贡献巨大,更为学生的交流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改提出的“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后,重视学生的表现无疑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进而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之,

初中物理探究有效性教学方法不是一蹴而就,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教师去寻求

.

参考文献:

[1] 庄思雨.浅谈提高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才智,2011(34).

[2] 毛栋钧,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1).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笔者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学生在初步学习电学知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九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了电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中考的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难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基础题的解答还可以,但是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说学生总是容易把“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和“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混淆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记乱,对于知识的理解混淆使得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对于电路图的清晰概念,因此对于电路的设计也掌握不牢固,不会连接实物图。由于学生对于电路图中实际电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只会生搬硬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解题过程中想当然的失误。比如在物理课本中的电压表一般都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求小灯泡的功率相关练习题当中,有时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学生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经过思考就理所当然的以为电压表测的的数值是小灯泡的电压,然后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时候,学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测到的电压数乘以电流,以至于出现做题的错误出现。

3.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题的关键,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容易把这些知识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电路的连接这一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家里的电路连接都是暗线的形式,学生看到的只有开关、插座和电灯,因此他们不能直接了解这些电路的线路流向,学生根本不懂得电灯和开关是串联的,也不懂得开关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然后在连接电灯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了多次,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观观察和亲身体验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地进入到物理的解题模式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因此对于公式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电能和热量的计算。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出现关于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对于高低档要求的功率和热量的多少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下手计算。对于其中的电阻直接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判断不正确,其实就是对于物理当中有关电阻的公式Q=W=Pt=UIt=U2t/R=I2Rt掌握不牢固。对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把握不好,导致解题错误。

二、对于学生在电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面对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利用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1.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亲手去尝试,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讲解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只局限于基本题的得分,更能多解决一些物理应用问题。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演示,并争取让这些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接触,课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识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以把一支稍小的试管插入一支盛满水的试管中,提出问题:若把两支套着的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会掉下来.教师演示实验,把两支试管倒转到竖直位置.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反而沿着大试管上升了.结果出乎预料,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教学活动,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抓住实验教学这块阵地,让学生积极思考,重点探究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秉承“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理念,还要让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实验,在创新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创新的习惯.初中物理实验是小组合作的实验,单凭某一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设计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合作小组中完成实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借助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惯性”后,学生明白了公交车在刹车的时候,身体向前倾的原因;在学习“物态变化”后,学生明白了夏天在教室里面洒水会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学习 “串联、并联电路”后,学生明白了大街上路灯的工作原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四、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收集和整理.要求学生按章节物理知识点和规律观察身边相应的物理现象,并由专题小组收集整理与知识过关同步进行.例如,有的学生回家看到妈妈把孵化一段时间的鸡蛋放到盛水的盆中观察和检验,他起初大惑不解,便写了篇观察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弄懂了其中的奥妙.事后他在回忆中风趣地写到“原来我妈妈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呢?”

2.参观与学习.结合各地实际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改进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连通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锅炉水位计;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和附近机械铸造车间参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和有关原理.

3.调查与研究.有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反复练,不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效果好.比如,电学中关于“路灯和小彩灯”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后,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情况有了深刻印象.

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

一、采用多元化导入方式

教学导入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长期采用单一的导入方式,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整个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故此,必须注重采用多元的、合适的导入方式.

一是设问激趣导入.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用问题导入,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引发其求而不得穷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就能在一上课就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譬如在教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自由落地的例子进行提问,为什么使劲向上抛的物体总是会落到地下来呢?问题一出,大家都想弄清问题背后隐藏的答案,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就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二是利用实验激趣导入.实验是物理课程的基础,也是物理课程的特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到物理学习中去.例如进行光现象有关知识教学时,在导入环节,可以设置名叫“海市蜃楼”的趣味实验.将酸性定影液(密度较大)放入矩形玻璃容器,深度控制在15 cm为宜,然后,利用玻璃棒清水导流到容器中,约4 cm深.将一个高约5厘米的被照亮的物体放在约12 cm深处,物高约5 cm.让学生从容器的另一侧向上看,就观察到了虚幻"蜃景".大家感到很惊奇,让后让大家说原因,学生都说不出来,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利用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具有好玩爱动、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一是引入竞赛元素,以满足学生好胜心理.针对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树立不甘人后的拼搏进取精神,可以通过将竞赛元素引入课堂教学,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凸透镜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利用放大镜吸收阳光点火柴的实验比赛.比赛前,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精神百倍,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最大可能地发挥,有的商量对策,有的安排分工,有的分头准备,有的相互协作,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养.二是引入活动元素,以满足学生的好动特点.物理与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爱玩好动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性的物理活动.如讲浮力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相关实例引入进来,可以让学生亲自将木块、小纸船、石头等放在水面,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在学习了质量的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体重测量和统计,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调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三是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基础,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和待合格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确定不同学习目标任务,安排不同的作业,进行不同的评价.对待合格的学生,只能安排最简单、最容易的学习任务,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即可,主要是让他们多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和兴趣.对于优秀学生,则要安排一些拓展性、提高性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为一体,能够极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譬如在教学熔化和凝固时,可以用多媒体将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借助多媒体,学生能够十分清楚地观察到整个过程.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而且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材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而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正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譬如在介绍某些物理科学家时,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到他们的逸闻趣事,并可以将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多元性,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和枯燥,而且可以突破地域、时间的局限,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的实际问题,极大地丰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三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物理源于生产生活,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时,能够增强教学的亲近感,让学生借助已知的、熟悉的生活知识,学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紧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最大化的确保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拉巴次仁.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2,32:89.

[2] 季近青.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资讯,2011,14:182.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兴趣;物理实验;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25-01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良师益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只有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到良好的展现。同时教师丰富幽默的声音和肢体语言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交流的重要手段,影响和激发着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崇敬,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学因素,提高用言语来表达教材中情感的能力,善于用情景来烘托教学气氛,要善于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优化物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

一、巧妙导入新知识

老师讲课时,讲授新知识要巧妙导入,让新知识的讲解更加自然。可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既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压强的定义时,老师先让学生去思考速度、功率和密度的定义,接着让他们与压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压强、速度、功率和密度的概念及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物理量有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既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表达能力

物理表达是和数学表达是不一样的,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表达能力。很多教师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出现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况,逻辑较为混乱,这些学生并非不明白如何解题,只是言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两种情况,一方面,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掌握的知识点不够扎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环节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学生物理表达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榜样,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解物理的知识时,需要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思路清晰、前后连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言传身教。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培养物理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解题技巧,也可以通过倾听别人的表达来思考新旧知识,时刻保持全身心的兴奋,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认识物理,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物理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物理表达能力时,教师应注意正确的方法引导。首先,教育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只有扎实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和表达。第二,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物理教材,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让学生在巩固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说理的技巧。第三,在课堂习题的讲解中,让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物理也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我们所学的物理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建立完善起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增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用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7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做肤浅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因素。但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时,学生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在讲摩擦起电这一内容时,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走进课堂,并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摩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继续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若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抄写定义的方法,是不会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

2. 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的层次性。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各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

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水烧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例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 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又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学生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还在于它与其他概念有联系。例如,在复习“电功、电功率”内容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 何时Q=W, 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

4.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从错误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一个力学中的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过程中木块受几个力?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下滑力。无形之中就多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死记硬背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即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分析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应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即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通过类比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3)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1-02

一、前言

初中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与所学习的内容联合到一起,是一个基础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和过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物理也有了一些改动和变化,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式,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保证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初中物理的特点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日后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内容之广大到宇宙,小至粒子,这些内容无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时物理也是各种知识竞赛的基础,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视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课本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科,需要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了解,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这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内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时新课改的初中物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同时更偏向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同时,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为了有效的保证初中物理的教学正常进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1.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强大的实验基础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验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手段,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对公式的运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层次,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瓶子中装满水,同时在瓶口处贴一张纸,将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时水没有流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给学生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比较法的应用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是互相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对物理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将学过的两种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学生的学习,同时比较法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期的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比较法的学习也利于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类比得到相似的内容,由此及彼,学习更加灵活轻松。

其中,在讲光的传播一课中就可以将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比较,首先归纳两者的相同点,例如,两者都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都可以发生反射和衍射等,同时归纳两者中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于介质进行传播,并将光速和空气中的光速进行比较等,在这些归纳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

3.加强比喻法的应用

事实上,物理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学科,初中所学习的大量物理知识都和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这些物理知识都可以快速的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此时教师在对新知识新概念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就需要讲课能的列举出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但不去具体的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一味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利于教学的进行。在学习后将这些例子进行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一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相关的应用实例,例如电灯等继而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电的来源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为日后自然科学的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研究和思考,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观点。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如何改进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消化吸收,都将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虽然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局限,还存在不少问题,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低,综合分析有以下原因

1、教学方法没有实质转变。由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根深蒂固,而且应试教育中升学问题。学校将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心是放在考试上,致使在课堂上的老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虽然表面已经有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实质还是为继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换了一件外衣,而忽略与学生互动与沟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

2、信息技术没有被恰当应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形式多样、内容有趣、易于消化吸收的课堂教学。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容易导致授课形式花哨,没有实用性。华而不实的授课形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时间不合理。通过实验的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该实验现象,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教师把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点的应用,例如: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密度这节知识的学习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生活中水油混合分层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密度,然后再通过密度实验演示,使学生理解密度,最后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及运用上。由于在教学中,忽略了实践环节,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混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启发方式提出问题,紧接着就用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路线来,这与其说是引导,不如说是牵引,导致不能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混乱的。

2、师生、生生关系互动形式单调。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观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为了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而设计了师生互动活动,效果欠满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变成了走形式,从而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同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经常通过大组讨论问题进行互动。这样的讨论能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吗?每个学生都都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吗?以上的问题都是导致师生、生生关系互动形式单调的原因。

三、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法

1、树立现代的课堂教学理念。加大新课程的实施力度。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空谈新课程,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适度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开放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掌握好这个尺度。防止学生们忽略学习,也只有教师把握好了方向,才能使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进创新授课的教学方式。新课程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不能一味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扩展内容、创新授课,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学习,创造轻松舒畅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也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实质转变。

有效促进课堂的开放互动教学。教师应在营造民主与和谐的互动氛围下,创设耐心和宽容的互动课堂,进一步构建开放的互动课堂,从而使互动教学多样化,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真正地情感交融。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加强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初中物理学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物理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篇10

启发性初中物理教学意义应用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所提出的高要求。为了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各中小学校纷纷创新教育体制,以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初中物理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初中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科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坚持现代化教学理念,充分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保障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有利于丰富物理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开放性,较为封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具有固定的答案,无论是一个或是多个固定答案,其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局限于一定范围内,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而且这种封闭的、固定的物理问题无法凸显出物理学科的特点,难以体现出物理课程的逻辑性,未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备多样性,以至于教师的提问显得过于单调,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仅仅只是单方面的提出问题,却忽视了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活动,并未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至于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第三,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忽略了问题的难度,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过于简单的物理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挑战性,致使学生将物理课程看得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过难的物理问题又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高;第四,教师所提出的物理问题,仅仅只是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没有将物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有效应用方式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习。在实施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电路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电路中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有什么区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式是否相同。通过这种比较式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发现这两种电路形式的特征,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深入地了解电路的知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具有发散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的时候,便能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式。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感悟。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良好的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能够通过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解《能源、材料与社会》这一章的时候,便可以询问学生能量如何进行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表明了什么含义。通过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能源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出有效的能源开发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初中物理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的有效作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高效的启发性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