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04 23:2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万物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万物理论

篇1

一、 传记影片及《万物理论

所谓传记影片,是结合知名人物生平所取得的成就与日常生活而拍摄的人物传记。影片的故事情节与内容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为了更赋予人物传奇色彩,通常还会在影片中添加一些虚构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后,知名人物生平的传记影片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这些传记影片中的主人翁大多都具有不平凡的传奇人生与举世瞩目的成就,导演将这些伟人的成就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名人人物更具艺术特色。

影片《万物理论》改编自斯蒂芬q霍金第一个妻子简q王尔德的回忆录。该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伟人霍金的情感故事。在人生的21岁时,他经历了巨大的转折点。踌躇满志的霍金遇上了今生挚爱简,也正是21岁时他被检验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往后的20年里,深爱着他的简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虽然他的身体已经禁锢在了轮椅上,但是他的思想却翱翔在广阔的宇宙世界里。该部影视作品没有赋予霍金过多革新意愿,但是确是当代西方美学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二、 传记影片《万物理论》的情感营造

(一)以内窥的形式营造情感视野

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名人的实际生活更令他们好奇。影片《万物理论》不是对霍金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进行简单介绍,而是通过现实生活细节与个人情感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征与成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该部影片没有深入的研究价值。在影片中,当乔纳森来到霍金家做客时,简采用了土豆与豌豆的比喻向乔纳森介绍了霍金的科学研究,正是土豆与豌豆的比喻将全影片的情感贯穿起来。在影片的开端,即以霍金与简的相遇进行展开,从两者相遇就暗示了他们各自来自的世界不同。文科生的简比较少接触理科生。她对于没有,“有智慧无神论者”的理科生霍金充满了好奇,霍金也被专业是中世纪诗歌的简所吸引。他们两人由衷对对方身上的神秘感充满了好奇。[1]霍金理性,简感性,简非常喜欢跳舞,而霍金却不愿意跳舞但是会使她满足,他们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之后,经医学诊断霍金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无法言喻的爱情使得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影片前面讲述了各种受到异性吸引的情节故事是为后续两人的婚姻做铺垫。霍金与简结合后,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术上,他的研究成就逐渐被世人认可,在生活中,他的病情却逐渐恶劣,难以正常喝水、吃饭、说话。简不仅要照顾身患疾病的丈夫,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这让她将自己的生活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过早的失去属于自己的人生。霍金受到疾病的折磨难以表达对简的爱意,更无法拥抱爱人,这使得他感到无限的焦虑与烦恼,两人的痛苦与日俱增,而三个孩子的成长弥补了他们两人在生活上与精神上的空缺。

电影的前半部分大幅度地表现了霍金与简的爱情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霍金与简已经离婚,影片中亦是。该部影视作品中着重强调了爱的力量,但是无论是多伟大的爱,也难以承受命运的折磨。健康正常的人的婚姻都会存在着琐碎的小事,更何况是患有严重疾病的霍金。如果霍金没有受到疾病的折磨,那么即使不能成为举世瞩目的宇宙学家,他肯定也能肩负起丈夫保护妻儿的责任。一开始,霍金与简两人的感情就不被看好,霍金的父亲说,他们两人的感情始终是溃败的。而实际上,他们两人败给的是命运。当他的研究受到认可时,女王授勋于他,而他们在家中的院子里看着幸福嬉闹的孩子,平淡的生活与女王授勋的轰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霍金说:“看我们做的这些。”主人公埃迪将霍金幸福的神情与心理表现得极其到位。霍金因此想与命运达成和解,同时也是向长久陪伴着他的简和解。

(二)以家庭叙事形式营造温馨情感

对于人们来说,只有家庭才是真正释放真性情与人性的地方。无论是谁,都有着属于自己别样的家庭。影片《万物理论》没有深入探讨霍金生平的研究成就和实验成就,而是通过他现实的生活行为与活动展现他的德性。对于所有的观影者来说,他们从家庭生活的这个大环境里寻找到了自身的影子,从而在影片中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无论是哪一个个体,都充当着家庭中的个体角色。在自家的院子里,被疾病折磨的霍金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但是此时的他看着院子里欢乐雀跃的孩子,让他感到了真正的幸福,他那幸福的微笑令所有观者为之动容。而无私照顾丈夫与关爱孩子的简令所有妻子与母亲深感共鸣,令孩子深刻地感受到了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影片中的家庭这个环境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极致到位。在影片里,展示的不是不入凡俗的伟大科学家,而是一位在妻子爱的力量鼓舞下与疾病顽强拼搏,攀登科学研究高峰的科学巨匠。[2]影片中将他自卑、胆怯、嫉妒的情感展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他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该部影片通过霍金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将人物真实再现,实现了低碳艺术的基本需求。通过霍金真实的家庭生活使得荧幕前的观影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感情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采用家庭空间再现人物的情感与生活,从而展现了一部经典的人物传记低碳影片。所谓的低碳艺术在于塑造人物的低碳情感与心灵,从而再现真实的艺术人生,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陶冶了观影者的情操,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影视作品。

三、 传记影片《万物理论》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风格

《万物理论》采用了丰富的叙事语言展现了极富特色的影视作品。影片中的景深、景别,摄像机的摆动、画面的灯光色彩等都极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的风格为影片的叙事语言服务,不同的影片有着各异的影视风格。《万物理论》放映后,著名影评家巴赞评价到,《万物理论》重视摄像机的方位、画面的灯光色彩、景色的布置、演员演技等,使得影片《万物理论》具备着独特的影响风格。

影片中,两人的单镜头影像频繁出现,使得两人形成显著的对比或平衡。著名导演林年同曾经说过,将互相矛盾的两者置于同一个构图上,能够有效的集中矛盾与激化矛盾。霍金经受疾病的折磨已经难以正常生活,其妻子把轮椅给霍金坐着时,两人同时出现的画面表现了某种矛盾。身受疾病不能吃饭、喝水的霍金与长桌对面端庄挺拔的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采用这种对比方式能够让观者深刻的感受到病者饱受疾病的折磨与伤害,并从内心深处泛起霍金的敬佩与同情之情,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得观影者更加感动,在家庭的环境渲染下也深感共鸣。

(二)叙事时空转换

个体电影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分析电影的叙事结构一般采用传统的叙事学观念。当霍金通过人生经历诠释了宇宙时空里的问题,影片导演灵活地运用了时空将影片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影片的构建来说,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空间所代表的是剧情展开的空间,也就是说是影片中环境空间。

影片《万物空间》中,重点强调了霍金对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起初,霍金认为时间应当是有着起源的,而最后他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论证,从而形成一个代表着科学研究的环形。当众人认可霍金的成就时,在接受英国女王授勋前,霍金与妻儿在家中转圈,这也表达了他一生的成就是通过科学环形造型的研究而获得的。[3]而这个片段是导演衡量真理的重要标志。霍金受到疾病的无尽折磨,身上的所有肌肉都不能受到掌控,主人公埃迪将霍金饱受疾病折磨演绎得极致真切,使得霍金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且深刻。主演埃迪通过细微的神情再现了真实的霍金。例如,在火车上当霍金在思考宇宙问题时,他往咖啡中倒入牛奶,使得牛奶在咖啡杯中尽情地旋转,此时霍金将牛奶与咖啡的混合物扩大视为广袤的宇宙。该部影片非常重视镜头的剪辑,并且极少使用离轴镜头,从而使得人物和事件显得更加流畅。霍金通过了长时间的研究与分析,最终收获了科学研究成果,从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对制作经典的电影而言,空间无疑是影片构建中重要内容,该部影片中霍金对时间的深入研究与空间是分不开的,当霍金在传递有关宇宙中的知识时运用了空间进行了讲述。影片导演通过独特的摄影技术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霍金虽然身患疾病,但顽强的意志与不屈的奋斗精神最终促使他在科学宇宙研究中取得巨大的成就。该部影片讲述了简和霍金的爱情故事,简在霍金疾病缠身时积极鼓励他,在爱的力量下使得他勇敢的面对生命给他的挑战。

结语

影片《万物理论》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名人传记经典作品,获得了奥斯卡影片提名,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低碳艺术作品。这部影片改变传统名人传记的叙事形式,重点讲述了科学家霍金的现实家庭生活,采用全新的方式将霍金不平凡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与其他流行性的影视作品相比较,该部影片专注名人的真实的生活,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情感营造,使得该部影片成为奥斯卡艺术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张宁.《万物理论》与《模仿游戏》之比较分析[J].电影评介,2015(15):132-134.

篇2

关键词:彩礼;返还;完善;实务

1 彩礼的民俗意义及法律性质

1、彩礼的来源及民俗意义。古籍《礼仪》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就是彩礼习俗的来源。一份贵重的彩礼代表着男方的家庭条件,代表着对女方的喜爱和追求,也代表着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再就是受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子女对父母的依赖过大,尤其是在经济上。在传统家庭,子女如果没有结婚就不算成年人,其经济和人格都无法获得独立,即使个人有劳动收入,财产也一般交由父母保管,所以,“彩礼就成了家庭财产转移的一种桥梁,既是家庭财产继承的一种隐形方式,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表现了父母对新家庭经济上的扶持和帮助,体现了姻亲关系中的互相关怀和情感联系。”[1]

2、彩礼的法律性质。关于彩礼的法律性质,通说认为是一种赠与行为。笔者同意附解除条件赠与说:“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自条件成就时赠与解除,即为附终期的赠与。彩礼赠与虽然立即发生法律效力,但如未来没有结婚,则解除赠与,赠与实效。” [2]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彩礼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所附条件为“解除婚约”。但是笔者认为婚姻法解释二中将所附条件认为是“没有登记”或“登记未结婚”则有些片面和绝对。婚姻是一个存续的过程,仅是登记或者发生同居关系远远没有实现婚姻的意义和义务,至于夫妻感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这些因素不好量化,但是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夫妻共同生活的时间是实现婚姻意义的一个基础。

2 “彩礼返还”的立法现状及现实不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二)第10条中规定了返还彩礼的三种情形,比较合理也较为全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的演变,该规定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闪婚闪离”的情形。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年轻男女婚姻自由观越来越强,对婚姻的幸福感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没有了封建社会对“离婚可耻”等思想的束缚,导致很多时候一发现双方性格不合或者生气吵架后就要离婚,而且,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年轻男女大多进入城镇,攀比、虚荣心较重,导致彩礼额度越来越高,甚至是越欠发达地区越为明显,普通家庭已不能承受,《婚姻法》解释二的规定的几种情形已无法较为合理公平的保护双方的权益。举一例,一对男女结婚,按照当地习俗,婚前给付彩礼10万元,双方登记后按照风俗办了婚礼,入了洞房,但同居后不到三天,女方说与男方不合适回了娘家,男方怎么叫都不回,没过几天女方提起了诉讼,离婚。此案例,如果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彩礼是无法返还的,就算是性格不合仅仅结婚三天又如何判定,可能法院不会判决离婚,可是女方去意已决,双方无法继续生活,该婚姻又有何意义?仅仅生活三天,男方不仅失去了婚姻,还失去了10万元的财产,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举一例,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双方结婚的民俗仪式远远比登记要为重要,甚至并没有登记的概念。一对少数民族男女,双方“结婚”多年,在他们眼里举办了仪式已经视为结婚,他们没有登记,并且已经生育了儿女,此时男方提出解除同居关系,按照法律规定女方还需返还男方彩礼,这样显然有违公平。

3 彩礼返还的立法完善与实务操作

可根据共同生活时间、男女过错、彩礼数额、家庭生活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是否返还及返还数额。

1、共同生活时间。彩礼是一种附解除条件的赠与,按照婚姻法解释二的规定,其解除条件应该是“没有登记或登记但未同居”,或者对方并未因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这种情况很少,因其在事务中把握较严,需提供贫困证明等),只有这三种“条件”达成才可返还,没有构成解除条件,彩礼便不可返还。但婚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居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登记”可以是一个瞬间行为,但同居是一个过程(不能简单的认为双方发生夫妻关系即认定为同居),给付彩礼方在给付彩礼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应该是希望两人婚姻幸福,白头偕老,而不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只要登记了、发生关系了这个解除条件就无法达成了。故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民俗方面,双方共同生活时间都应该作为“彩礼”作为附解除条件赠与中“条件”是否达成的重要衡量因素。

2、男女过错。婚姻是一个人身性极强的长期契约,既然是契约,就会有过错罚则,只不过婚姻中的过错具有更强的人身性和道德性。给付彩礼作为现在社会婚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具有婚姻和合同的双重性质,应该参照《婚姻法》和《合同法》之法理进行约束。

3、彩礼数额。彩礼的数额因地方风俗、家庭条件等原因导致差距很大。以LL市为标本,市区普遍为3万元左右,南部大多为6万左右,而西北部最为突出,8万―12万不止。

4、家庭条件。其实在婚姻法解释二中,因给付彩礼造成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的可予以返还,但是该条过于绝对也不好把握,因为“家庭困难”无法用具体数字量化,很多农村家庭可能平时并不属于贫困户,但因为巨额彩礼,一时无法筹齐,又碍于面子,四处举债,但这种情况往往无法证明其具有贫困的特征。建议立法或司法解释予以细化,可以从家庭收入、子女数量、是否有病残、是否有学生(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等等方面予以界定,加大对该款的适用力度和范围。

4 婚约财产实务案件中如何具体应用上述因素的建议

如今,特别在基层法庭,返还彩礼案件数量不断增多,局限于司法解释中的使用条件,很多案件无法达到较完美的处理和解决,无法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上述四个考量因素,具体到实际办案中,首先看是给付彩礼一方提讼,还是接受彩礼一方提讼,其次看双方过错,即导致婚姻破裂过错方是哪一方或者说导致“附条件赠与”中的“条件”达成方,如果男方提起离婚诉讼并主张返还彩礼,但是因为男方的原因导致婚姻感情破裂或解除条件达成,可以不予返还,如果因女方原因导致,可以适当返还;女方提起离婚诉讼且因女方原因导致婚姻感情破裂或条件无法达成,应予以返还;如因男方过错,可不予返还。再次,确定返还彩礼,看共同生活时间(这里的共同生活时间是指双方实际共同居住或者不间断的居住时间,而不是简单的婚姻存续时间),根据共同生活时间长短确定返还数额。这时可结合彩礼数额确定应共同生活年数,比如,彩礼给付3万,确定应生活年数3年,共同生活1年接受彩礼一方便提讼,如男方没有其他过错,可以酌情返还2万。如果男方家庭条件着实比较困难,法官可以自由裁量,在此基础上酌情多一些返还。(笔者该种建议并不是将婚姻看成普通的买卖,或者将给付彩礼当成普通的定金或者货款,只是如果只是泛泛的规定在实务中不好具体操作,可以采用这种计算方式来确定数额,这更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和实践操作,防止同案不同判)。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家族信托;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忠实义务;审慎义务

中图分类号:D922.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130-04

家族信托(“Family Trust”)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是资本家保护个人财产、实现家族资产传承的一种方式。严格来说,“家族信托”并非一个法律概念,而是出于商业目的刨设的一个信托种类,虽然各国对这一制度称呼不同,但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定义。即家族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以家族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将财产转移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思对财产进行管理的制度。

为了保证受托人能够顺利履行受托职责,保障财产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运行。很多国家均给予了受托人更高、更大的权利。但权利是与义务相对应的,只有通过义务约束的方式,才能保障权利的行使始终处于合法合理的边界内。因此,如何合理设定受托人的义务及寻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进而充分实现信托目的,一直以来都是家族信托制度研究的焦点。

一、英美法系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立法实践――以英国为例

家族信托起源于英国家族财富的管理,凭借其灵活的权利义务安排以及无可比拟的财富管理功能在全世界迅速得到推广与运用。英国在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立法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英美法系各国相关立法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财富观念注重对土地等“物”的持有、传承和利用。因此在最初的家族信托中。受托人的作用是消极和不作为的。大部分的权利由受益人享有。随着家族信托实践的推进。信托财产的主要形态开始从土地向金融资产转换。信托财产的管理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委托人在设立信托时更看重受托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要求受托人积极作为,承担起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的职责。期望借助受托入的专业化管理使信托财产的价值保值增值。

英国《1925年受托人法》是最早一部对受托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的法律。其授予受托人的权利包括委托他人的权利、预先将信托资本支付给受益人的权利、要求信托财产补偿其在管理信托事务的过程中实际支付费用的权利、保险的权利等;受托人的义务包括管理信托财产的义务、投资的义务等。对于受托人的投资义务。1925年立法是以制定清单的办法加以规定的。即只能投资于法律列明的投资目录清单中的项目,这一制度严重限制了受托人的自由裁量权。引发了极高的修法呼声。

1961年,英国议会制定了《1961年受托人投资法》,该法专门对受托人的投资行为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受托人的投资范围。此法虽然仍以清单形式列举了可投资的资产,但明确规定可以通过信托文件或遗嘱等书面约定的方式授权受托人不受该法的限制。进而保障了对家族信托财产管理的自由。2000年初,在英国法律委员会的提案下,议会审议通过了《2000年受托人法》,该法主要在五方面作出了重要改革。是目前英国信托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制定法。第一。明确了受托人的审慎义务,强调了与专业化和特殊知识相匹配的审慎义务;第二,授予受托人广泛的投资权,允许受托人像绝对地拥有信托财产那样以信托财产从事任何投资;第三,确立了受托人行使投资权时应当遵守的投资准则。即投资的适宜性和投资的多样化;第四,要求受托人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征求并考虑专业人士的意见;第五,要求受托人在进行投资行为时必须公平地对待不同的收益人。

英国对受托人法的改革体现了针对信托受托人义务“有放有收”的原则,“放”的是受托人在投资领域的自由决策权,这保证了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强化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收”的是受托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对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受托人作出投资判断的方式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

二、英美法系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核心内容

根据信托理论的探索以及各国信托实践,家族信托受托人的义务主要包括忠实义务和审慎义务两大项。其中,忠实义务要求受托人必须避免可能使自己处于与受益人及受益人的利益相冲突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不与其他个人利益相冲突”。而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是指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所应当具有的技能和谨慎程度。

1.忠实义务(duty of loyalty)

“忠实义务是信托法上最为严格的一种义务,是受托人对受益人所负的最根本性质的义务,受托人必须仅为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信托。”基于家族信托较长的时间跨度、受益人的不确定性以及较大的资产管理规模等特点,法律也应对受托人的忠实义务提出更高的要求。Keech v,Sandlord(1762)案首次将禁止受托人利益冲突作为受托人忠实义务的内容,该案例的判决中明确要求受托人不能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可能与受托人地位发生冲突的位置。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信托制度的形成,为英、美等国制定信托相关法律,规范受托人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从四个方面规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第一,除非得到适格受益人同意、信托文件允许或法院授权,受托人不得利用其受托人地位获利或从信托财产中获利;第二,除非信托文件允许、依据法律规定或受益人明确同意,否则受托人不能因履行管理信托财产的职责获取报酬;第三,禁止受托人自我交易。即使受托人支付了公允价格,受益人仍然有权行使撤销权,将该自我交易行为归于无效;第四,受托人的竞业禁止,即受托人不能设立一个与既有信托业务存在竞争关系的机构或实体。

美国《统一信托法典》第1.1.8章专门对受托人的职责与权利作了规定。其中第一条即约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要求一旦信托关系成立、受托人地位形成,受托人就应该背负起忠实义务,严格遵守信托目的,不从事任何违背信托日的的行为。《统一信托法典》规定,信托文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信托文件中对于受托人义务约定了不同于法律规定的内容,则应当遵循信托文件,但信托文件不能排除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管理义务。这一立法明确了受托人在管理,处分信托财产时,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信托目的之上,受托人负有使个人行为不与信托目的相冲突的义务。具体而言,《统一信托法典》主要从以下五个方向规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其一,受托人的思想不得与信托的目的相冲突;其二,受托人不能直接从信托财产中获取任何利益;其三,受托人原则上不能与信托财产发生关联交易;其四,受托人原则上不能与受益人发生直接的交易;其五,受托人不能从管理信托财产的行为中获取任何秘密利益。

依上所述,英美法系国家在对受托人忠实义务的履行及衡量上,侧重于对受托人“获利”的考量,受托人应当忠实不二地、单一地(solely)只为受益人的利益进行考量。任何可能从管理信托事务中获利的情况都可能对受托人形成一种“引诱”,因此,同业竞争、关联交易、自我交易等行为都必须明文禁止或协议特许。

2.审慎义务(duty of care)

如果说忠实义务是要求受托人对受益人的利益抱有怎样的态度。那么审慎义务就是为受托人如何管理受益人的利益提供指引和规范。针对受托人审慎义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审慎标准的界定上。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托制度的发展程度,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界定标准

(1)英国――审慎商人标准。英国信托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标准源于Speight v.Gaunt(1883)一案的判决。该判例认为,作为一般规则,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应该像审慎的普通商人处理自己的事务那样行事,只要受托人满足了这一要求,即使其作出了错误判断也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基于这一判例,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明确了受托人的“审慎商人标准”。判断受托人是否违反审慎商人标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受托人是否充分发挥了其为公众所明知的。或者是在设立信托时所明确展现的,其所具有的技能和经验;二是受托人是否达到一般受益人或社会公众对其合理期望应当具备的一些技能和经验。

(2)美国――审慎投资人标准。美国《统一信托法典》第九章即《统一审慎投资人法》为受托人遵循审慎义务提供了指引。其要求受托人应当像审慎投资人一样投资和管理信托资产,充分考虑信托目的、信托条款、分配要求和其他信托情况,应当给予信托事务合理的注意(care)、技能(skill)和谨慎(caution)。具体而言,审慎投资人应当做到采取组合投资的策略(portfolio strategy),信托财产投资的分散化(diversification),同时在进行投资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信托收益的内外部情况,包括国家当时的经济状况。国家可能采取的金融、货币和税收政策等对投资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投资组合中单个投资产品对整个信托收益可能造成的不利因素等。可以看出。美国受托人审慎义务的标准相较于英国而言又有所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十分发达。若仅仅以普通商人的标准来约束受托人的行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委托人和受益人的需求。

三、我国针对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法律规定

1.受托人的忠实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关于受托人忠诚义务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4章第2节第26至29条的规定中。《信托法》第26条要求受托人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已谋取利益;第27条要求受托人将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分离;第28条禁止受托人进行自我交易。但在信托文件授权或委托人、受益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第29条要求受托人对信托财产进行分类管理、分别记账。可以看出。我国信托制度下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同样贯彻了禁止利益冲突的原则,但相比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定略显单薄,且可操作性较差。

家族信托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单一信托业务,在我国当前信托实务中,单一信托业务并未受到监管部门的规制,除单一房地产信托业务外。其余单一信托业务的信托资金投向、用途等均无需向监管部门报备,因此,通过单一信托业务模式进行关联交易,滥用信托财产,进而侵害受益人利益的情况比比皆是。且愈演愈烈。例如,信托公司向其股东关联的房地产企业发放信托贷款、与其股东关联的金融机构进行银信合作业务等。鉴于单一信托业务的薄弱监管基础以及混乱实践现状。非常有必要尽快从立法层面,对受托人的忠实义务进行细化。否则势必会累计大量侵害受益人利益的潜在风险,并进而阻碍家族信托在我国的实践与推广。

2.受托人的审慎义务

大陆法系国家在界定受托人审慎义务标准时通常采用“善良管理人标准”。日本《信托法》第20条规定:“受托者须按信托宗旨。以善良管理者应有的谨慎处理信托事务。”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法”第22条规定:“受托人应以信托本旨,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处理信托事务。”善良管理人的审慎义务本质是侵权行为中的一种轻过失标准。与英美法系的审慎商人标准及审慎投资人标准相比。大陆法系国家在审慎义务的标准制定上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态度,标准的精度相对较为宽松。

基于大陆法系立法习惯的影响,在审慎义务方面,我国的《信托法》通篇并无专门规定,而仅仅是在第25条提到:“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家族信托在其设立之初一般不会对信托财产的运作方式加以限定。目的就在于给予受托人充分的投资管理自由,这就对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在我国当前信托法律体系下,受托人审慎义务的界定和约束都存在较大的制度空白和漏洞。

四、完善我国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法律规定的建议

完善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强化信托制度的基本原则为核心,从细化义务内容和强化外部监督内外两个层次进行展开,即强化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细化受托人忠实义务及审慎义务和完善信托监察人制度。

1.强化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信托制度赖以发展的核心。信托法律关系―经设立,信托财产便获得了独立地位,不但独立于委托人未纳入信托法律关系的其他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原本持有的固有财产,而且独立于受益人的固有财产。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从外观形式上来看应当完整地属于受托人。受托人只要在依委托人之意愿及为受益人之利益的框架内。便可以对信托财产自由管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信托制度得以存在数百年并深受财富管理实践欢迎的基础,但由于其存在与大陆法系物权法定原则的理论冲突,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在进行制度移植时都相对较为保守。然而正是这种保守,往往在实践中会扭曲信托法律关系,影响信托目的的实现和制度价值的发挥。

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据此可见。立法将信托设立时的倩托财产移转定义为了“委托”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委托行为是基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两者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基于双方约定,受托人负责处置委托人所委托的事务,委托不涉及到委托人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信托法》第22条规定:“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委托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处分行为,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同时,第29条进一步规定:“受托人必须……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显然,立法非常明确地规定委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而且较为宽泛地赋予了委托人申请撤销受托人处分行为,进而干预信托事务的法定权利。

《信托法》的上述规定明显与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相违背,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也必将使得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面临制度困境,很容易沦落为委托人的人,进而影响信托目的的实现,阻碍信托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笔者建议,还原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本质,在《信托法》中应删除关于委托的描述,明确将信托财产定义为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而转移给受托人的财产。同时将委托人的撤销权限定为委托人根据信托合同在例外情况下所享有的特殊权利。

2.细化受托人忠实义务及审慎义务

由于我国《信托法》对于受托人忠实义务的规定较为笼统,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务中却欠缺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在对受托人义务进行具体约束时应当突出“利益冲突”这一核心,将竞业禁止和关联交易的条款完善起来,从行为本身对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加以规制。对于家族信托而言,在较长的信托存续期间,受托人难免会面对竞业禁止和关联交易的情况。因此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成熟规定,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细化忠实义务的内容,不但町以快速解决当前立法的模糊性,而且也更易为实践操作、司法审判所理解和接受,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具体而言,应明确禁止受托人在信托财产管理、运营及处置中的下列行为:第一。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相混同;第二,将该委托人的信托财产与其所管理的其他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信托财产相混淆;第三,发生自我交易行为。包括作为第三人的人而进行的信托财产的交易行为;第四,基于自身固有财产的利益,在信托财产上设定担保;第五,其他任何与受益人利益相冲突的行为。

我国《信托法》对于受托人的审慎义务并无专门规定,在金融产品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混业经营成为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如不尽快对信托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提出明确的标准和细化的要求。无论对于信托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受益人的保护都是极其不利的。应积极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体系中有关“善良管理人”的标准,对信托法中关于受托人审慎义务的相关规定进行明确细化。虽然“善良管理人”标准较英美法系国家的“审慎投资人”标准和“审慎商人”标准而言相对宽松,但是考虑到家族信托在我国的接受程度、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信托公司本身的能力水平。善良管理人标准更为贴合我国实际情况,也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和采用。

3.完善信托监察人制度

篇4

本报讯(记者 朱建华)记者昨日网上检索发现,国内多所高校针对师生在全球顶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都有“天价”奖励规定,中国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奖励金额高达100万元。

据报道,为鼓励科研创新,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成果,2003年,总金额达1000万元的北京大学东盛科学论文奖设立。从2003年到2011年的9年间,每年有100万元奖励在《自然》、《科学》等全球顶级学术刊物上的北大学者。

多所高校对在《自然》、《科学》杂志上的奖励,与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的额度不相上下。有的甚至直逼国家科技成果奖的奖金标准。武汉高校对在这两个刊物上奖励额度不一,有奖20万元的,也有奖10万元的。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上月在访问华中农业大学时称,该杂志每年会收到1.4万份论文,最后被接受刊发的只占投稿总量的8%。其中,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

国内外多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中,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和级别是评级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昨日,几名受访的高等教育专家表示,高校不惜悬赏百万元奖励在《科学》、《自然》上的师生,一方面源于成果和刊物本身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这些刊物上的成果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的评价和排名。

篇5

摘 要 无因管理法律效果制度需要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管理人的义务体系。我国无因管理制度中没有规定管理人的继续管理义务、注意义务、通知计算义务以及管理人违反这些义务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如何承担。

关键词 无因管理 损害赔偿 体系

无因管理中的损害赔偿,包括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害的赔偿问题,也包括本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来自管理人或第三人的损害如何处理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涉及到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由谁来赔偿以及如何赔偿的问题。目前无因管理制度对这方面问题的规定非常简单,尚未形成制度体系。

考察无因管理制度,从最初罗马法上的准契约允许类推适用有关契约的规定,到德国、日本等诸国或规定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或视为债之发生原因之一,各国立法均设立专门章节对其进行规定,明确了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有关权利义务关系,无因管理制度在立法上已经趋于成熟。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在立法上、在对这一制度的立法目的和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上都显得比较模糊。立法上,《民法通则》及其《意见》的规定比较简略,很难完全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没有对当事人的利益做出进一步的衡量和协调;理论研究上,尚未形成深入、系统、全面的符合我国法律调整目的和道德判断的理论体系。

1.我国目前被认为明确规定无因管理制度的只有《民法通则》第9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2条,而且这两个法条只涉及了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及管理人支出的必要费用求偿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其他内容,诸如当事人之间的其他权利义务,未能做出全面规定。这对于一项法律制度的建设来说远远不够。其中,管理人支出的必要费用求偿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属于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问题,涉及到了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但条文虽然对管理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出了直接的规定,但过于简单的立法不能满足现实司法的需要,大量的立法空白只能依赖于理论界的学理解释及观点,缺少直接的立法依据,给司法适用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争议。

2.关于无因管理制度体系之建立,必须明确区别两个基本概念:一为事务管理之承担;二为事务管理之实施。前者是指开始管理事务之行为,后者指承担事务管理后,管理事务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关于事务管理之承担,又应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管理事务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二是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民法上之无因管理体系,系建立在这两个基本类型的基础之上,赋予不同的法律效果。这两个基本类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利益状态,也表现了立法者的利益衡量原则。现代大陆法系许多国家如德国、瑞士、日本的无因管理制度,为保护本人利益,防止第三人不正当干涉他人事务,规定了管理人应以符合本人意思的方式进行管理,是为本人利益计而对管理行为所作的方向性要求。而我国目前的无因管理制度没有将合理干预他人事务的行为与不合理干预他人事务的行为加以区别对待,因此,影响了对管理人和本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由此产生了违反本人意愿、不利于本人等行为造成损害时,是按照无因管理进行赔偿还是直接认定为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制度的整个体系问题。

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假借为本人谋利益的幌子,违背本人的意愿进行行为,故意或过失的侵害了本人的利益,此种情形如何对待,我国法律也未能做出规定,理论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论。德国民法典第678条规定,事务管理人若未能站在本人的立场考虑本人对该事务是否会做同样的处理,就是违反了本人明示或可得而推知的意思,构成不正当干预,即为侵权。此条是就管理事务的承担而言的。

3.无因管理法律效果制度需要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管理人的义务体系。我国无因管理制度中没有规定管理人的继续管理义务、注意义务、通知计算义务以及管理人违反这些义务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而无因管理成立之后,管理人就负有了一系列的债务履行义务,其他国家立法规定管理人负有通知的义务、继续管理的义务、适当管理的义务、报告与计算的义务。而我国《民法通则》对此未作规定,甚属缺漏,可资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加以完善。

4.是关于管理人责任规定的缺漏。管理人的责任,是指管理人违反了上述适当管理的义务,因而应当承担的债务不履行责任。我国目前法律中没有关于管理人责任的法律适用规范,当出现管理人应承担责任的情况时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用以调整。对于管理人,如果其管理行为如前所述的符合本人的管理意思和管理要求,但在管理过程中其管理方法或管理措施不当,给本人造成损失时,管理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法律也未作规定。对此,大陆法系一般认为,于此场合,管理人应就各种过失负责任。同时,各国立法普遍有急迫情形下管理人赔偿责任的减轻规定,我国法律将来对此问题也应该予以修改完善。管理人在管理开始后,对本人就应履行上述所负义务,若未履行其中一项或几项义务而致本人利益受损者,以其故意或过失为限,负其责任。此种责任应与一般债务不履行责任同性质,亦适用民法关于债务不履行的一般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就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其他义务就包括无因管理人的义务,因此,管理人于管理过程中故意或过失侵害本人其他合法权益的,应负侵权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篇6

    一、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生产、经营中管理力量分散

    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力量分散的现象,在生产、采购、运输、仓库存储上,很难同时达到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只是单单的从一个方向使劲。如物流企业经常会出现仓库的部分闲置,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对这部分空置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主动寻找市场上的客源,而是被动的坐等客源,降低了仓库利用率,造成经济损失。同时,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物流服务档次低、利润率低等负面的因素,为我国的经济服务、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而物流管理工作,由于其目标的局限性,也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缺乏长期的战略思想,物流行业很难行成规模发展。

    (二)缺乏高效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低下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早已出现了一批专业的物流公司,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仍较为低下,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经济下对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物流公司只是在进行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工作,而对货物的流通加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特别是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增值服务方面,仍没有展开全面的工作。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中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造成物流管理的粗放、服务质量不高,物流企业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物流行业,对我国经济法发展来讲,仍属于新兴行业,起步较晚。因此,在物流管理和教育方面仍有部分问题比较落后。同时,从企业层次研究物流工作的专业机构更是微乎其微的存在。而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也需要社会工作实践来完成自己学业的提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极大的造成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高度缺乏。

    二、改善我国物流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创新

    物流企业想要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必成为物流获利的关键所在。一个物流企业的获利离不开成本,其中各种成本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的高低,但是对管理工作的创新,更是与成本密不可分的。因此,物流管理工作的创新在物流获利中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性,早已成为物流快速积累自己的优先途径。

    (二)在管理中采用新方法

    在物流管理中建立新的方法手段,以加强物流行业的获利性,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市场运作三大方面。这就要求在管理中,对物流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改良措施,采用新的方法依靠先进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库存或者实现零库存以提高物流整体的运作速度。加大资金的周转率。同时根据实际工作,建立物流现状一览表,可以对物流管理现状一眼可见,及时有效的进行问题的更改。

    (三)对物流行业进行产业重组

    对物流行业进行产业重组,整合物流行业的供应链。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1)通过产业改组,改造传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建立单体物流中心或综合物流中心;2)使用物流公司与物流公司联系的途径,谋划合理化的物流道路。如:对中小零售企业实行联合投资配送,或者对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实行系统或地区规划建设,实现本系统或本地区内企业的共同配送,建立辐射配送网络;3)借助联合重组,优化物流资源。这要求联合重组那些无规模、无效率的物流中心,使其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四)加强人才培养建设

    目前,社会经济体制下,对物流行业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物流行业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壮大,客观上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具增。而物流企业只有拥有一只优秀的个人管理团队,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定期组织培训、技术教育,是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技巧。在招聘工作中,严把关,杜绝人情招聘。同时,大专院校,作为物流人才的重要输送地,在物流人才培养上,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专业知识的培训,在课堂分析上多讲述一些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技能。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帮助同学们消化、理解,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管理。在校期间多进行工作实践,缩短实际上岗培训期,为物流企业培养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五)海外物资进口的合理避税

    在讲如何操作合理避税前,我们先明确什么是合理避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各不相同,对所在国家经济相关法律了解熟掌握的悉程度,特别是象我们这种有大量进出口贸易往来的企业,将直接影响我们企业的经营收益。因此,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国家的时候,应当首先从该国的税法学起,这是保证企业合理合法生存的根本之一,当然这是需要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

篇7

一、供电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财务信息化改变了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即从会计业务的记录、核算、凭证递送等环节进行系统自动控制,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负荷,提高财务业务的处理质量和速度,使会计人员把精力更多的专注于企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的管理职能,达到会计核算转变为会计管理。

2.企业的管理框架由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以及其他的管理活动共同构成,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将推动供电企业的财务内部管理和控制方法的改变,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3.财务信息化把会计核算和企业的管理系统以网络的形式有效地连接起来,使会计信息够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中进行多项传输,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随时取得管理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同时对会计核算的过程加强监控。

二、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系统和其他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

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缺少统一的有效的规划,各个业务系统的开发商各不相同,所以致使各个业务信息系统在开发的时候没有考虑同其他的系统进行数据交换。随着管理工作的逐渐细化,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缺少统一的数据平台,使得同一个数据要在不同的业务系统里进行重复输入。

2.财务信息系统的各模块应用之间缺乏灵活性

省级电网企业在财务系统的推广与应用上一般采用推广实施、试点开发的模式,有时在试点单位应用比较好的模块在推广实施时候因为其他地区的供电局的特殊情况往往会存在推广障碍。

3.企业员工缺少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正确理解

由于企业员工一直习惯手工管理、手工报账的方式,对网上流程、电子报账等缺少正确的认识,致使系统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企业基层员工的抵制。同时,在财务系统推广应用初期,由于横向业务衔接、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系统业务的应用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推广应用的积极性。

三、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措施

1.加大财务信息化的认识

要推动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那些片面的思想和认识。首先加强内部员工对财务信息化概念的学习,在企业中树立科学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其次,注重引入财务信息化软件的适用性,从企业的经营层次和业务活动的流程考虑选择财务信息软件和核算的模式。第三,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认识,落实财务信息化,使其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重视财务信息化管理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

2.健全财务信息化制度和组织建设

供电企业要以完善制度为基础,针对财务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起全面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基础规范,明确各管理环节及其岗位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制定出各项会计核算业务的操作规范,加大财务软硬件之间的操作牵制,形成严密的会计信息使用、查询、输入、输出的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指引作用。以组织完善作为保障,强化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注重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引入高水平的复合型的人才,确保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控系统,整合财务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的工作,确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当中的控制重点,进行动态监测,加大事前事中的控制。

3.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体系

从横向联系上来说,供电企业要做的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联系,设置信息的链接点,把财务信息系统同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管理网络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就纵向而言,供电企业要尽可能的统一上下机构之间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以总公司为核心,分支机构的财务信息软件必须与总公司保持一致,对于业务规模较小的机构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确保主要项目设置可比,便于信息的接收,避免信息格式调整造成的麻烦。

4.加强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可以加强供电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减少网络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首先,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体系,建立专门的技术机构,加强操作人员的日常使用责任管理,禁止利用财务信息网络从事工作以外的事宜。其次,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全面网络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重点的防范对象,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措施。

篇8

【论文摘要】内部服务质量是当前服务业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文章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该类研究在我国旅游行业运用的不足之处,并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旅行社服务质量体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文献回顾

在传统的管理中,人们习惯上注重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但现在有很多学者意识到内部顾客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研究企业内部服务质量问题。Stauss(1995)将内部服务定义为组织内的特定单元或员工向其他单元或员工提供的服务。Lewis和Entwistie(1990)认为员工满意是外部顾客满意的先决条件。因此,企业应该通过满足内部顾客(员工)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满足外部顾客需求能力的目的。

George(1990)支持人员应该向与顾客接触的员工开展类似于营销的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最终顾客。如果内部服务质量较差,则最终传递给顾客的服务质量也就会被破坏。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外部服务质量以及外部顾客的满意度,内部服务提供者向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内部服务就变得非常迫切。

Ivaneevich和MaReson(1987)认为公司内部的员工或团体必须依赖其他人的信息、设备上的支持才能互相合作。内部服务质量就是公司内个人或团体对接收支持、互补帮助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包括员工之间的态度与互相服务的方式。Heskett等(1994)定义内部服务质量是组织内员工之间的态度与相互服务的方式,由内部员工对其工作、同事以及公司的知觉来衡量其水准。MarshallBraker&Finn(1998)提出内部服务质量就是组织内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个人之间,双向的交易过程。Hesketteta1.(1994)同时也提出服务利润链模型,认为内部服务质量的衡量因素包括工作环境设计、工作设计、员工选择与开发、员工奖酬与认同以及服务顾客的工具。

尽管国外学者对内部服务质量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之处:如大多数学者重视内部服务质量的测量研究,但是对如何建立内部服务体系、如何进行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却很少,测量成果并没有给企业内部服务带来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最终解决企业内部质量问题的可操作性较低。

本文拟以旅游行业为代表,探讨内部服务体系和内部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提出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控制,并给出了构建旅行社企业内部服务质量体系的具体建议。

二、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省内16家旅行社237名旅客和旅行社员工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1O月,得出影响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如表1所示。虽然与前人的研究有些许差异,但大体上看,关键指标还是集中在类似的指标范畴。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突破传统的以服务质量感知为导向的分类,而主要以服务质量控制为主线,因此,侧重调查的是基于内部服务管理的旅行社内部服务的指标体系。开放式问卷获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共有48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有18个。为了客观获取对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本研究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拟定了《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综合体系指标构建》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4个二级指标分别分布于组织制度、业务流程、文化底蕴和内部质量管理等方面,共设置了15个三级评价指标。此次问卷采用李克特的5点量表记录,调查共发放问卷237份,收回222份,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89.87%。问卷调查所列出的15个三级评价指标,经过SPSS13.0软件包分析,按照均值、方差和变异系数比较来确定,最后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保留下来的有10个三级指标,其中,隶属于组织制度的有3个,隶属于业务流程的有3个,隶属于文化底蕴的有2个,隶属于内部质量管理的有2个,问卷所有内容的信度检验结果,其Cron—bach系数都在0.5以上,表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内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各指标、指标间层次关系和可信度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本文所依赖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由此可知,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状况主要取决于组织制度、内部服务业务流程、旅行社本身的文化底蕴及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四个方面。

三、构建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由以上调查的结果可知,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的标准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要高。而在该研究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旅行社尚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手段和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是旅行社员工行动的具体准则,也是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服务监督的依据。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员工在向内部顾客提供服务时会表现出很强的情绪性和随意性。员工的散漫与随意会直接影响内部顾客对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

(二)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旅行社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特别是前台服务部门、后台辅助部门与职能支持部门之间在服务过程中互相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都会造成内部顾客的不满,最终导致外部顾客服务价值的低下。例如,营销部门关注游客需求,要求增加经常更新旅游线路和细分服务规格,甚至常常为了招徕游客而不惜夸大宣传、盲目承诺;计调部门却抱怨采购成本过高,坚持成本领先,却经常因为采购旅游服务产品质量未能把好关而造成游客投诉。

(三)强化旅行社的内部服务意识。旅行社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普遍缺乏内部服务意识。不可否认,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而且渐趋成熟,但是由于管理者需要满足投资方对利润的需求,使他们的关注点常常仅局限于旅行社的财务指标和对外部顾客的服务上面。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旅行社管理者通常会想到以惩罚或更换员工的方式解决问题,没有时间或不愿从旅行社内部管理本身寻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旅行社的管理者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引起重视,真正把员工当作服务对象,尽量了解其期望,最大限度地协助、鼓励员工达到服务标准,为服务提供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确立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旅行社是一类人员流动性极大的企业,企业间、行业问的人员流动现象很突出。人员的流动性大,导致招聘、培训任务比较重。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门经常招募新员工,而各行各业的操作规范、企业文化都有所区别,旅行社管理人员还必须对新加盟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由于旅行社长期人手不足,新员工人职后经过简单、必要的培训,就要立刻顶岗丁作,培训时间往往过于短暂,直接影响了培训质量。此外,目前旅游业的培训力量欠缺、培训组织不力、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培训内容简单的停留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及服务意识和态度上,缺乏对员工与其他部门员工协调的引导以及员工发展的培训。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着旅行社内部的各种制度、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能否发挥作用,决定着员工能否从内心把为其他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当作一项不容忽视的职责,从而最终决定着旅行社企业能否维持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

(五)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旅行社内部服务链的效率根据旅游者享受旅行社服务过程的前、中、后的三个阶段,与旅游者密切相关联的服务部门可被划分为上游服务部门(市场部、营销部、计调部)、中游服务部门(接待部)和下游服务部门(客服部、质监部)。在内部服务流程中,下游服务部门是上游服务部门的内部顾客,他对上游服务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价反映了上游服务部门对服务质量的控制能力。由于整个服务流程的有效运转依赖于每一环节的服务提供方和服务接受方之间平滑有效的运作,只有当上游服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下游服务部门高效、迅速地完成本岗位职责,才可确保整个服务过程能够提供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服务质量。

(六)加强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内部服务质量和内部质量管理是旅行社经营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来提高内部服务质量,是旅行社提升内部顾客满意度,并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采用质量管理小组、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IS0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等措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加强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然而,在不少企业里,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外部顾客的满意程度和企业的经营效率。

(七)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要解决内部服务质量制度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在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中引入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才能有效地弥补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是对旅行社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而不是仅仅针对营销、接待等一线服务部门的内部服务质量控制。基于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控制工作的复杂性,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包括操作程序、岗位问的衔接程序、部门问的工作衔接程序、监督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的标准体系。一个良好的内部服务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员工自己对内部服务质量的自责和自评的基础上。企业应以合同的形式,将内部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使员工在对内部顾客服务过程中,保质保量,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服务偏差,用自己的服务,最大地接近服务质量标准,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体现在旅行社各部门各岗位上,贯穿于旅行社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服务规范应具体到每个岗位、每项服务上,内容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质量标准等,使员工在每个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

(八)完善内部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在旅行社内部,每一工作环节的质量,都要经得起下一个环节内部顾客的检验,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下游职能部门要对上游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检澍和评价,下游职能部门对于已经出现的服务次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予以修补,实现内部服务过程中的事中控制,从而避免出现连环的服务失误。例如,接待部导游领取机票后核对机票资料,如发现错票(如姓名、时间等),必须马上联系该区域计调人员进行更改,把损失降到最低,然后由接待部统一把相关情况作为登记,交由计调部经理审核,如是计调操作失误而导致出错,则应按相关规定对该计调人员进行扣罚并承担相应的损失。

当然,一个优秀的、高效的服务质量体系还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所以,旅行社要提高其内部服务质量,还必须从服务的执行力方面下功夫,只有做到有良好的规定,对于明星代言广告行为,如是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符合《刑法》规定,可作为共犯处理。司法解释已经初步将明星不当代言行为“人刑”,反映出立法向“严格责任”的迈进,但此一解释仅限于假药、劣药刑事案件,明星代言的刑事责任追究似仍有完善或专门立罪定刑的空间。:

篇9

论文关键词:数字万用表,测电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教师教学用书》(2010年5月第3版)(以下简称《教参》),在其第60面实验参考资料一文中提供了两种测电容的方法,方法一为“利用电容器放电测电容”;方法二为“用传感器做定量实验学习电容的概念”。以上两种方法的原理均为利用给电容器充电后通过高阻漏电,测量漏电电流与时间的关系,通过曲线面积计算法得到电量,计算电容值。

但以上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均有不足,现分析如下:

方法一的难点在于记录放电时间的同时要记录放电电流物理论文,虽然课本上提供了“节拍器计时法”和先描点后记录等操作技巧(具体操作步骤参见《教参》),但实验操作技巧要求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实测数据偏差大。且方法一所测电流从几微安到数百微安,测量范围大,对电表要求较高。对《教参》中生成的图像计算后发现,该实验使用的电容值达到1400μF,在实际中不易获得。

方法二利用朗威数字化实验室器材,利用电流传感器测定电流强度,其优点是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迅速测定电流的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该实验现象清晰、直观,实验效果很好龙源期刊。但由于使用R=100Ω的电阻放电,整个放电过程在0.7s内就基本结束,学生过程性体验较差物理论文,同时目前配备一间数字化实验室费用较为昂贵,部分学校暂时无法配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方法的推广和使用。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价格仅数百元的数字万用表,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其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需要准备一块具有与 PC 机联机功能的数字万用表,笔者使用的数字万用表为“VICTOR 98A”。通过该表精确度高(分辨率0.1μA,精确度0.2%+4)【1】可实现实时测量和保存测量数据,极大的增强了准确性和方便性。同时利用该表配备的联机软件,通过Miniusb接口与计算机的USB接口相连,可以直观的将测量数据在大屏幕上显示,方便教学中使用。

利用该数字万用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完成数据记录。

一、不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使用该表“间隔存储模式”,手动选择间隔存储时间(如1秒),待实验完毕后,将记录数据读出并描点作图。此法与《教参》中方法一相同物理论文,但与使用指针式万用表读数相比,简化了实验操作的同时,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二、数字万用表与计算机连接使用,借助该表配备的联机软件,计算机连接数字万用表以后,选择实时记录功能,设置间隔时间后,即可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存储,并以图像形式模拟显示。

以上两种形式存储的数据均可按照Excel格式导入计算机,借助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后期的处理分析。

按照以上原理,如图1所示连接电路,电容两极板间电压为U,放电电阻为R,闭合开关S1较长时间(1分钟以上),再断开开关S1接通S2物理论文,放电电流为I,对于此回路电压方程为

U-IR=0

在放电时有,,将它们代入上式得

将上式积分,并注意到t=0时q=CE,可得

其中τ=RC称为RC电路的时间常数,它标志充放电的快慢[2]。

笔者使用标称电容值为16v,47μF(实测为72.0μF)电解电容,放电电阻为15kΩ,在不同充电电压下放电测量数据。数据经Microsoft Excel软件插入图表、添加趋势线等处理后得图2、图3龙源期刊。

时间(s)

电流(μA)

38.5

1

7.5

2

篇10

【关键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现状;完善

由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避免相互矛盾的判决以及维护案外相关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规定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制度。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以及立法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立法以及相应地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的缺陷,影响了立法、司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本文拟重点从研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来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进行完善。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概况

(一)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以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可知: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已经进行的诉讼,就其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的人。

(二)国外相关制度概述

1.德、日大陆法系国家辅助参加人。辅助参加人源于德、日、法等国民事诉讼法,其在诉讼中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不具有完全当事人的资格,对该诉讼结果有法律上的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为辅助一方当事人而参加的诉讼,以保护自己的权益。本身并非诉讼当事人,亦非诉讼人。从参加人系以自己之名义,以从参加人的地位辅助一方当事人为各种诉讼行为。

2.美国“第三方引入”制度。根据美国联邦诉讼规定,诉讼开始后的适当阶段,被告均得作为第三人的原告,对第三人提出诉讼请求,让其作为新的被告加入诉讼。第三方引入制度是专门解决除了本诉的原被告当事人之外的、可能承担某种责任的特定的人参加的诉讼制度。

由上可知虽两大法系国家处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之类参加诉讼的方式不相同且各有优劣,但二者有着共同的法理基础,不论是以“第三方引入”的方式,还是以“辅助参加人”的身份参与到既存诉讼中,都是由本诉当事人引进或由第三人主动申请参加而发生的。也就是说让本诉当事人主导的诉讼结构是其共同特征。

二、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缺陷

(一)参诉方式与“不告不理”、“司法被动性”相矛盾。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及相关规定可知,我国的无独三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法院依其职权通知其参加已经开始的诉讼中来,第二种是案外人自己向法院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由于法院诉讼程序启动方面的被动性是处分原则的重要内容以及和司法的被动性密切相关,又因司法的被动性是司法中立和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第一种方式中,既没有诉讼中的原、被告对第三人的,也没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诉讼的原、被告提起的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完全是由法院依职权启动的,在程序上违背了不告不理的原则。第二种方式实践中较其少见,因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形多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责任。法律规定主要强调的是法院可以直接判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责任,而没有规定直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享有权利。这一弊端导致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为保护本地当事人的利益,滥用裁量权,滥列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达到判决外地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目的,严重损害了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正。

(二)参诉地位模糊不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规定可知,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规定存在内在冲突。民事诉讼法一方面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放在“当事人”一节中加以规定,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作为当事人的一种;另一方面又规定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显然,又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区别开来。而最高院在民诉解释又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具有当事人诉讼地位,这些不同的规定,导致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地位的不同论点都可以找到立论依据,致使人们在审判实务中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看法各异,导致诉讼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三)“无独三权益失衡”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是参加既存的诉讼,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丧失对案件的选择权,无权提出异议。在诉讼过程中,对其诉讼权利也不少限制,如无权变更诉讼理由,无权变更和放弃诉讼请求以及请求和解等,这样就为依职权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而保护当地当事人的利益的法院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又由于在判决后承担责任的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那么既然已经在之前的诉讼程序中没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那么何来的对最后“判决所承担的责任”的权利保障,所以,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法院为了保护地方当事人的权利,强加、滥加当事人造成司法不公,无独立求请求权第三人权利受损的现象。

三、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完善的思考

(一)建立赔偿制度。首先,由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主体资格认定而带来的法院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对于因人民法院及其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错误认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并给其造成损失的,设立司法赔偿条款比较必要。其次由于当事人的伪造欺诈行为或者因其欺诈行为致使人民法院的错误认定而造成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损失,当事人需赔偿责任或人民法院可直接强令其承担责任。

(二)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重新划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类型。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可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准当事人”,但并未赋予该类准当事人以完整意义上的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从而带来司法实务的困惑。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将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分为辅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辅第三人是指与他人的诉讼结果由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的诉讼,但仅仅讼辅助作用,而不被判决承担实体责任,并明确其不具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被告型第三人是指被强制纳入诉讼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实际上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将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合并在一个诉讼中,判决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这种划分,明确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参诉方式以及法院裁判的正当性。

(三)建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主体资格异议制度。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以及对诉讼地位规定的模糊不清,有必要建立第三人主体资格异议制度,就是规定被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基于对法院通知行为的异议,要求法院重新认定其资格或撤回其通知的一项法律制度。提出异议的理由可分为实体上的理由和程序上的理由。实体上的理由即本诉的处理结果同第三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程序上的理由即法院对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的法律关系无管辖权。应对提出异议的期限限定在被通知参加诉讼后的一定期限内提出,法院应在合理期限内对第三人异议作出成立与否的裁定。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民事诉讼法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