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校制度

篇1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考〔2017〕15号),结合中山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改革总目标,坚持理论导向、政策导向、问题导向三统一,通过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的正确导向功能,构建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初、高中教学衔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普职沟通,优化教育结构;有利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整体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性教育运行机制,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为学生终生发展打牢基础;注重发展的差异性,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改革切实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回归基础教育价值原点。

2.注重整体设计。加强统筹谋划,着力系统优化。充分考虑初高中学段学科衔接与学习能力续接、学生全面发展与禀赋差异、普遍提高与拔尖人才培养、均衡配置资源与学校多样化发展、适度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与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普教职教互联互通与学籍、课程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关系,整体设计改革方案,系统研究关联性措施,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有重点、分步骤、分阶段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3.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水平考试功能弱化、科目设置重理轻文、操作性实践科目考试不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等主要问题,精心设计改革方案,精准推出改革措施,逐一解决主要问题,逐次破除发展障碍。

4.促进教育公平。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完善考试招生规则,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

三、改革目标

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2018年4月正式启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各项改革配套方案,基本形成改革框架,侧重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目开考、调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设置、改进体育考试内容和方式、优化指标生分配制度、改革招生计划编制方式与招生录取办法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全员全程发展、学段衔接紧密、普职相互沟通、具有中山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导向机制。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明确考试性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2.全面设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科目涵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规定的初中阶段所有学习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达到合格要求,避免严重偏科,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3.科学确定考试内容。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科学确定各学科考试内容。试题应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宽度和广度,试题试卷的整体难度适当,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杜绝偏题、怪题;增强应用性,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侧重考核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创新性,增加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门科目笔试继续采用省统一命题,其余科目由市统一组织命题,各镇区负责具体实施。继续实施英语听说能力考试,推进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艺术和信息技术等科目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与健康从体质体能、兴趣项目两个方面进行考试,采用平时体质健康检查(含心理健康)和现场测试体能、兴趣项目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定。理化生实验操作、艺术和信息技术均采用现场测试实施项目考试。

4.合理确定考试时间和方式。各学科考试时间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学完即考”的原则确定,其中由省命题科目的考试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确定;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其中实验操作成绩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纳入相应科目成绩,分值不低于科目总分的10%。生物实验操作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信息技术、艺术(含音乐和美术,下同)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英语听说考试、体育与健康、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并当年5月底前完成。学生按课程标准修完某学科后,方可取得该科目的考试资格。理化生实验操作、艺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可以组织多次考试,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以相应科目成绩作为毕业和升学依据。各科考试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以笔试为主,探索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应用计算机进行考试。

5.优化成绩呈现方式。考试成绩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科目均以分数和等级呈现,其中文化科目以全市考生为总体样本,具体分A+、A、B+、B、C五个等级,等级设定比例为A+(10%)、A(25%)、B+(25%)、B(20%)C(20%);体育与健康以分数划定等级,具体分四个等级:A(60分)、B+(59—50分)、B(49—30分)、C(30分以下)。其它科目均以等级呈现,分合格(60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两个等级。

(二)规范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构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为主要评价指标。既要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事例、突出表现,又要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实际状况。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以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全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由市统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导学校开展评价。由学校制定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应将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初中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真实和准确记录学生日常行为和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从2018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学校要指导学生及时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实证明材料。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中使用。在每学期结束时,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实施材料进行审核、公示,并及时将公示后确认无异议的事实材料统一导入信息管理平台。学生毕业时,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综合学生各学期的各方面表现,分别对五个方面作出写实性评价,并以等级呈现。

3.切实做好评价工作。各学校要根据省市统一要求和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明确本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要建立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和相关教师组成的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所在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客观科学、真实可信。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及学校党团、学生组织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4.积极稳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明确使用要求。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考试招生政策和本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办法,可对综合素质评价五个方面指标分别提出等级要求,也可以突出学生某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为录取依据,并提前向社会公布。高中阶段学校既可以直接采用初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可以另行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按要求对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材料作出客观评价,并确保程序规范、结果公开。

(三)改进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1.转变计划性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市统一下达,计划性质由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计划,各类计划均可根据当年招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保持计划必要的弹性,进一步提高计划预测与招生实际的吻合度。

2.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制度。进一步调整实行指标生分配招生的高中阶段学校,优化指标生分配方式,指标分配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初中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根据改革整体进程逐步增加指标生分配比例,分配比例不低于50%。指标生分配招生采用单独批次、单独录取的招生办法。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起,指标生计划录取合理设置最低控制分数线。

3.探索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镇区的办法。以专业导向为基本原则,探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镇区的实施办法。

4.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政策。非本市户籍学生入读普通高中继续实行单列计划制度,合理确定单列招生计划的比例,并根据人口和教育资源变化逐年调整。适度降低随迁子女入读普通高中限制性条件。探索实行面向全市与分片区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学生入读普通高中。

(四)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制度

1.调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设置。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实行“4+6+N”模式。“4+6”为录取计分科目,其中“4”为基础计分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含英语听说按30分计入英语总分)三科卷面分值分别为120分,体育与健康总分值60分,均以原始成绩纳入投档总分;“6”为比例计分科目,包括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卷面分值均为100分,以一定的比例纳入投档总分。物理、历史分别以80%计入投档总分;道德与法治、化学分别以70%计入投档总分;生物、地理分别以50%计入投档总分。N为等级科目,包括艺术、信息技术等。2021年首先将信息技术纳入等级科目,其余科目随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程逐步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A、B两种类型,其中A类计划的投档总分(简称总分A)按所有录取计分科目计算,B类计划的投档总分(简称总分B)按基础计分科目和物理、化学等六个科目及其比例计算,其它科目在普通高中录取时设定等级要求。自主招生和指标生计划投档总分按总分A执行。A、B计划比例和数量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自行确定。

2.改革高中招生录取办法。继续实行自主招生、指标分配、普通生等综合招生录取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高中阶段学校录取采取“等级+分数”的模式,实行计分科目、等级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录取办法。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将等级科目考试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基本条件(即资格条件),将录取计分科目等级和总分作为学校录取的择优条件。招生学校自主设定综合素质评价和录取计分科目等级具体要求,在符合要求的基础上,按投档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投档录取。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不设基本条件,各专业投档总分按总分A执行。

3.健全招生录取机制。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平台,严格规范招生办法和程序。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须由市教育和体育局统筹,通过招生录取平台,按照考生网上自主填报志愿,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录取。适度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自主权,增加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促进普通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给予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其中公办学校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的10%以内,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含体育和艺术特长)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定位和特色制订自主招生方案,自主招生方案必须报经市教育和体育局批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的各环节和结果要向社会公开。自主招生时可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主要依据。

4.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注册入学机制,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加大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办学情况、教育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职业乐趣,感受职业教育特色与魅力,增强招生吸引力。合理引导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确保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探索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省重点以上专业,在春季学期自主组织入学考试,从初中招收部分优质生源入读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面向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含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试点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升通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5.改进招生录取方式。继续实行考后填报志愿方式。适度减少普通高中志愿数设置,改进投档录取模式,高中阶段学校全部实行学校志愿投档,职业学校原则上按专业志愿投档。执行非中山户籍学生划片招生计划的录取时,遵循学业水平优先原则,招生计划可根据不同招生区域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进行动态调节,确保学业成绩优者入选。

6.严格控制中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取消国家规定以外的所有加分项目,规范执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群体等加分政策,严格限定加分范围,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规范资格审核程序,实行加分项目、分值、资格和名单公示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成立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考试招生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根据改革主要任务,成立相应专责小组,对考试招生改革的重点内容、重要措施进行细化研究。从2018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制定配套方案

各相关部门、各专责小组和学校要根据改革总体部署,制定配套实施方案,确保改革方向正确、内容清晰、措施得力、推进有序、实施平稳。

(三)完善工作机制

1.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中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杜绝虚假招生,宣传欺骗等误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成绩,不得炒作考试“状元”和升学率。严禁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2.健全诚信制度。凡涉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重要措施、重要环节,必须公开透明。切实执行公示、举报、申诉和仲裁制度。采用签订诚信协议等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和全程监控,营造规范、公正、和谐的制度环境。

3.强化督查问责。建立市、镇(区)、校三级考试考务督查制度,对制度建设、方案设计、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逐级自查和督查。加大违纪违规查处力度,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4.提升保障能力。加强学校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开展标准化考点建设,改善考试条件,维护平安考试的良好环境。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严格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招考业务管理系统的技术保障功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体育考试管理系统、招生考试管理系统、毕业生验证系统等各项技术系统的全面对接,提高考试招生的信息化水平。

5.加强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各学校认真做好课程教学与中考改革衔接工作,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或删减课程;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不得在各学科之间违规增减调配学时;不赶进度、不增难度,不突击教学。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篇2

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省教育厅:

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全市中小学编制情况,突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全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深化和推进。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中小学校和教职工基本情况

北京市现有中小学校1691所,其中:普通高中29所,初中207所,小学1455所;中小学教职工共有37951名。

二、编制管理情况

1、建立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册和编制通知单制度和编制年度报告制度。至目前,省编办核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共31028名。按照省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事局与市财政局联合下文,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册和编制通知单制度,并建立了编制年度报告制度。

2、建立机构编制和人员台帐。近期,按照省编制部门要求,正在建立机构编制和人员台帐,严把人员入口关。

3、实行学年度预测编制需求办法,及时申请编制。市教育局每年3—4月份,对市直学校的招生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生源变化和教师需求情况,并及时上报市编制管理部门。目前,2004年暑假招生所需教师编制仍未到位。4月13日,梁铁虎市长和陈静副市长到市教育局进行了专题调研,承诺今年秋季开学前研究中小学编制问题。各县(区)自2003年省核定编制后数量没有变化。

4、清理在编不在岗和不符合教师条件人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膨胀问题的意见》,强调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对违规进入教师队伍或不符合教师条件和要求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全市共清退不合格教职工2063名,基本保证了中小学校编制充分有效地使用,逐步实现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校长聘任和教职工聘任情况

1、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校长聘任制改革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龙头,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必经途径。目前,我市中小学校长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已基本形成制度,已初步实现由单位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坚持实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并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校长任期为四年,完善了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加强履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中小学校长奖惩和选聘的重要依据。明确要求今后凡出现校长职务空缺或校长任期届满而需要重新确定校长人选时,都要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主要方式,严把校长队伍入口关,充分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提高社区组织和家长代表的民主参与程度。推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进优秀校长的脱颖而出,从机制上创造条件,保证校长聘任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在选拔任用上,部分高级中学校长仍由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命。

2、教师聘任工作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市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在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完善聘任形式、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全面实行了人员聘任制度,在核定的人员结构比例内科学合理设置教职工岗位,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了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以及相应待遇。在聘用过程中,坚持做到方案公开、岗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全市在编制限额内已聘教职工30167人,公开招聘新任教师1276名,基本实现了用人上公开、公平、公正,维护了学校和教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未聘人员分流情况

如何做好中小学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是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鉴于目前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对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未聘人员,我市出台了《市直事业单位人事单位制度改革中未聘人员分流分置的意见》(濮办[2003]42号),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新进人员严格按照聘任使用管理,对未聘的原正式职工,采取安排临时工作、转岗聘任、待岗培训、提前离岗、自主择业等多种形式妥善安置,做到了改革坚定,操作有情,保持了大局稳定,保障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分配制度改革情况

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我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由财政统发,并且市直所有学校和部分县(区)学校将教职工工资中活的津贴部分直接拨发给学校,由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分配方案,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工资待遇与其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工作绩效挂钩,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建立了与聘任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

六、教师交流情况

实行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任教服务,逐步完善对口支教制度。市直学校和各县(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具体支教措施,每年坚持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如台前县在今年初从城镇学校选派14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期为三年,支教期间上浮一级工资,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才可回原校任教,浮动工资同时转为固定工资,并在职称评审中优先推荐。

为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决定从2005年起选派市直学校2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区以下基层学校挂职锻炼。要求各县(区)实行这项制度,凡符合选派条件的年轻干部,都要有计划地到基层学校挂职锻炼,坚持把挂职锻炼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在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考虑。

七、公开招聘新教师情况

2004年底,市人事局下达给市直部分学校109名增人计划,这次补充教师工作实行教育系统内部招考的办法进行。从12月20日开始,先后经过征求意见、制定方案、组织报名、资格审查、量化考核积分计算、笔试、面试、体检、学校考察、录取、公示等众多环节,组织严密、程序严格,圆满完成了招教任务。

北京县、范县因地制宜,以核定的编制为依据,在清退临时代课教师、“在编不在岗”人员和不合格教师的基础上,以师资类大中专毕业生为主,面向全县公开招考教师。由县政府牵头领导,县教育、人事部门具体实施,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了聘用合同书。

北京市各县(区)和市直学校的招聘新教师工作,自始至终贯彻和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近年来公开招聘新教师共计1276名,没有发现一起、暗箱操作的事件,一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通过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为基础教育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对我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存在问题及建议版权所有

篇3

一、创造优美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优美阅读环境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阅读,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班级环境出一份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班级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乐于阅读。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专心自由阅读

努力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每天都有早读课。早读课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早读课成为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最后五分钟,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佳作或脑筋急转弯等(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或点评,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并提高阅读的实效性。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 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提倡“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一部分”,使学生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拥有阅读,专心阅读。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讲究方法,有计划的抓好阅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虽然是阅读主体,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导向作用仍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有计划、有方向、循序渐进的指导训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具体实施中,要抓好两个“训练”:

(一)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语言文字。”语感不强,阅读时会使理解无法深入;而语感较强,则阅读时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理解能得以深化。语感培养,不是要学生把每一本名著从头念到尾,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精读”“快速阅读”“诵读”“略读”,至于这些好的阅读方法,我们中学教材都有介绍,对提高语感大有裨益,往往被学生忽略,应引起高度重视,反复把玩,形成习惯,就能提高阅读神力。

(二)思维训练

语感,毕竟只是一种感受到的东西,只有经过深入思考,诉诸理性分析之后才是更可靠的。这种深入思考、理性分析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需要训练。使阅读理解更加准确、深入,必须具备“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就是思维训练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引以思维的是词语的特定含义、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段落含义的准确辨析;再是语言运用的佳妙,如句法严谨、繁简适度、语言流畅等等;再是正确分析和掌握作品中的材料,例如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景物、例子、数据、道理等等。把以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解决了,而且养成了习惯,那就具备了善于“探究”的能力,各种思维能力也就得到提升。

四、灵活多变,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更有效的阅读。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由于时代差异及涉及人物众多,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学生阅读几遍后,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看演员演绎下的一个个的人物形象,看导演眼中的近代清王朝,使学生对一个个的人物形象印象更深刻,对近代清王朝有近一步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对课文阅读的理解。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深一步。

五、及时考评,加强阅读能力检测

篇4

【论文摘要】当前中职学校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够,就业指导的内容单一、时间集中,方法方式不灵活,效果差。文章提出,中职学校应当提高对学生就业指导的认识并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落实就业指导的人、物、财“三到位”并科学统筹,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机遇,然而,相当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不如人意,社会仍对职校存在偏见,中职学校仍没有足够的报读吸引力,致使部分中职学校存在着招生和就业两关难的情况,而没有规模的教育造成了办学效益的低下,学校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众所周知,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全部学生读高中上大学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我国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仍然短缺,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到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中职学校除了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外,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科学安排,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科学指导,努力搞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形势的变化,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年龄偏小,加上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少磨炼,因此显得很不成熟,他们在就业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眼高手低、有的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少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有助于增强广大工作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面向社会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时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就业择业时才能够“有的放矢”,不盲从,不好高骛远,摆正自己的位置,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也可以减少未来学生的跳槽率,提高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信誉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到位

(1)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勿庸置疑,大部分学校都意识到:毕业生就业渠道顺畅,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校就能对学生带来报读的吸引力。因此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出口畅进口才旺”,开始重视了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都先后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的专门部门,有的学校还对该部门配有不少的人员。然而,从笔者与各个学校相关部门交流得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就业工作就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只追求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没有把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

(2)就业指导的内容单一,就业指导时间过于集中。各个学校的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毕业离校前所作简单指导,主要是简单地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和应聘技巧的培训讲座,部分学校在学生准备离校的学期开有《创造与创业》或《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的课程,而且只是作一般化教育的多,内容乏味,千人一面,很少进行个性化指导。很显然,这与整个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达到的课时、内容、效果等的要求相去甚远,学生能掌握和了解的就业方面的形势、政策、技巧等不多,就业的思想观念也难以一下得到转变。

就业指导工作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它需要科学安排,全程贯穿,并做到指导的专业化、个性化才能有较理想的效果,可以说,大部分中职学校由于没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特点,没有科学安排,贯穿全程,因此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3)就业指导的形式不灵活。就业指导部门仍主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他们没有长远的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指导思想。而市场需求干变万化,但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目前仍停留在政策宣讲、方法传授、手续办理上,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就业工作缺乏预见性、整体性、规划性。就业工作方法较为单一,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式不灵活,只满堂灌输理论,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等方法,与学生互动少,学生的实际训练机会少,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

2.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队伍人员缺乏,师资水平低,效果差

很多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就业指导是学生安置部门的事。各个学校虽然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部门并配备了专门负责的人员,但大多数只是兼职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的甚至只是临时转行兼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没有任何经验。凶此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就业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技巧、测评技巧、完善的职业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技巧、宣传和公关技巧等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收集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应聘的技巧,把学生推出去,有比较高的就业率就行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没能科学统筹,充分利用全体教职工的力量来一起把作做好。

由于缺乏专门的培训,因此造成了就业指导的质量较差,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时只能从网上下载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学现卖。如此的师质,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学生来参加就业指导课的积极性和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3.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不足

由于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而且经费紧张,造成对就业指导的投入不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师资的培训投入不足,不舍得花钱引进专业的教师,不舍得花钱送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对实训等的投入不够,条件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由于指导的专业队伍人员及素质不高的原囚,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没能进行很好地调研,不能有效与用人单位沟通。因此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向社会毕业生的信息量不足,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量的收集不足。因此造成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对口率,稳定率都不太理想。

(三)如何搞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都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学习和讨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素之一,从而自觉地提高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新观念、创新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能保障搞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并不断完善,大力营造有利于切实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氛围,并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队伍业务素质

就业指导是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知识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就业指导人员只有具有宽的知识视野,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对毕业生进行择、技巧、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聘请有职业指导经验或专业的人员进行学生就业工作,鼓励一部分专业教师和就业安置部门的骨干兼职教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同时,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兼职教师在就业指导业务方面的学习、交流、培训。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特别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安置部门的人员剑就业指导工作较先进的院校参观学习和进行经验交流,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培训,请号家或氽业老总到学校给教师作讲座辅导等。并加大本校培训,对全体教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和职业指导等方而的培训,改善或提高其知识结构、个人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应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开展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就业指导业务水平,为全员引导学生、搞好学生的就业指导打下基础。

3.科学统筹、灵活开展、全员参与、全程贯穿

就业指导,尤其是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的培养和良好就业心态的养成不是一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循序渐进地来做。因此,就业指导要做到科学统筹、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在学校,学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相处的时间更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在班会上、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在学校的任一场合都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做到全员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在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的全程指导要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直至学生毕业甚至是毕业后的跟踪服务。为了使这项工作能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科学而循序渐进。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可分为四个部分依次进行,即入学教育及在校期间分兰个阶段进行。

(1)第一部分是入学教育时即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以后就业的范围、对象、职业的特点等。以方便学生能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专业。

(2)此后在学生入学后至毕业离校前可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①第一阶段(一一般是第一学期)。此期的就业指导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上,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对行业状况和职业规范的了解及职业自豪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同号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今后从事社会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与此同时,耍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演讲比赛等),以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强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为学生开展工学结合、以助学、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打下基础。②第二阶段(一般是第二、第三学期)。此期主要要引导让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素质及构成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以及让学生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养成。学校应积极开展旨在提高以专业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仟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学校除了平时的教育引导,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开展职业兴趣测评等活动进行职业选择引导,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同时要突出创业教育,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校友等给学生作讲座或报告。以培养学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毕业生走艰苦创业、自主创业之路。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进行挫折教育等。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一招聘会,让学牛亲身感受就业市场,了解自身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情况,从而对市场就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③第三阶段(一股是第四学期)。此期就业指导主要方向是让学生掌握求职知识和技巧,同时根据市场的情况和白身的条件调整就业期望值。主要的指导内容有:

一是加强学习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劳动人事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途径、择业渠道和就业范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打好基础再图发展”的就业观念,让毕业生意识到必须要走“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找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逐步实现从就业走向创业”的职业发展之路。

二是加强择业心理指导和择业技巧指导。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积极择业就业的心态,在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就是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如:需求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白荐材料的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常见的面试种类、方法及应试技巧:笔试的方法和技巧、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等)等。

(3)在就业指导中要特别强调注意指导方式的灵活性。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把就业指导和德育教育、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专业实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并配合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加强指导的实效性在进行就业指导讲座时,多尽量采用贴切的案例结合进行分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联系学生思想及求职择业活动的实际,提高指导的针对性。要逐步完善指导的内容和方式的体系,不断改善条件并逐步实现对学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觉进行职业道德养成,实现自我提高。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特别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等,开展就业指导专栏,有关就业形势、政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关的人才供求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并让师生在网上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

此外,各个学校要组织教师经常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要在注重专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贴近市场要求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研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其规律,寻求新路子,创新指导方法,通过引领、交流、互助等措施,共同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

4.加大投入,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学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不断地加大投入,努力做到就业指导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实现“三落实、三到位”,不断完善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配备专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实现就业指导的号业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真正实行订单办学、校企合作等办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一是学校除了要加大投入完善学校的实训设备,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为首位,以技能为根本、以实训为手段、以比赛为载体”,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开展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是要不断加强与仑业的联系,真正实现订单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人力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以工助学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以弥补校内师资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自觉地要求自己,努力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它还可以缓解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学习、生活、就业的自信心。

6.制订并完善学生就业管理制度,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的在学的情绪,上进心不足,而中职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又强调了包学生的就业,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依赖学校,在学习和守纪方面积极性自觉性较差,学生素质不高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严重的是还会影响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影响其他学生就业。而对这些学生,光靠教育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要做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学校要制定学生就业的管理制度,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时,要有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就业范围有所限制的条款,在管理中采取“管好两头,搞活多数”的措施,严格执行对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就业,对后进生就业范围有所限制,充分做到优生优分。这样对学生才能形成压力,而有压力才能转化为动力,从而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7.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学生渠道

就业安置部门要与用人单位建直良好的关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建立自己的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一是要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电视、报纸、广告、网络(如各地的人才网等,特别是点击率高的网站)等收集就业信息。同时要直接与企业联系、通过历届毕业生提供等方式收集就业信息。要利用好学校每一个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社会关系作为学校的资源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对收集的的信息,做好核实过滤后及时向学生。从而畅通学生的渠道,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8.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学生到外地就业

在贫困山区,部分家长的对让子女到外地就业的思想认识不足,不愿让子女远离家乡。对此,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认识到,现在交通发达了,从沿海地区回到家乡也只不过一大到两天的时间,而且到沿海地区工作,不仅收入更高,而且见识广,更新了思想观念,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知识,对其以后回到家乡进行刨业是很有好处的。加强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学生到外地就业,这既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同时减少学生在本地就业的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网,介绍安排学生就业。从现在的形势看,对有一些可以自行解决自己孩子就业家长,让其自行安排学牛就业,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均有较高的满意度。

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有效性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中职教师实施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中职语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专业课质量的基础,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那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什么?简单地说,有效性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地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不断探究。

一、充分理解文本的阅读价值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

对于语文阅读的作品而言,它们通常都是一个完整而又连续的体系,其中包含的作者感情十分丰富和耐人寻味,有些作品还能切实地反映出社会的生活面貌、风俗人情、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知识内容。“如何去教”、“教什么”是教师在课前必须弄明白的事情,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非一件易事。在对语文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教师要先选定阅读教学中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充分进行分析、比较,进行二次筛选、加工,对中职语文阅读教材进行有价值的取舍,这些取舍的依据是积极明确哪些是具有核心价值的阅读知识、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语文阅读技能。例如《卖白菜》,就属于回忆类的文学作品,这个作品中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十分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阅读价值所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这篇课文是如何借助细腻清晰的语言、严谨完整的结构刻画母亲诚实、坚强、自尊的美好形象的。在此,教师可以从母亲形象中的“诚信”着手,以此为阅读教学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主旨和感情。在文中描述的那个极端贫穷的时代,母亲的诚信显得如此难能可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一些正面的精神、力量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当下的社会中如何面对种种诱惑,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才是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的重要内容,才是这篇课文阅读价值的所在。

二、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动力

首先,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实现自主阅读,这是学生实现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终身阅读的理念。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从查找阅读资料开始,并让学生运用跳读、选读、精读等方法实现有选择地阅读,还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当学生充分掌握自主阅读方法时,就可以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自主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最直观的文本信息,才能获取真正想获取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才是他们真正想获取的知识。“学始于思,思见于疑”。学生只有敢于向阅读教材质疑,才能不断提高理解及表达能力,才能感悟到语文阅读的精妙之处。例如在进行《我的母亲》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提问:“为什么这篇文章被人们评价是佳作?现在大家自由朗读,当你们读完后,再告诉老师你们的读后体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阅读。这时,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平凡中见真情”等相似的内容,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继续问道:“老舍的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关于母亲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又是如何反映出浓浓的亲情的?”像这样,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感悟母爱、体验真情,自主获取有关“爱”的这一核心文本阅读价值。

三、创造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保障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对于那些拥有正确的理解和观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后,教师要确定学生的质疑能力高过自己的阅读提问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按照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教学的组织,而并非是按照教师的理解和思维进行课堂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拥有平等和谐的阅读学习环境,才能在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和进步。教师是联系语文阅读这门课程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从课堂中感受到愉悦和幸福,教师首先要将心比心,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倾注给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获取学生的信任和依赖。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就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划分出几个时间段,依次找学生进行交流和谈心,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情感,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和谐性、平等性。由此可见,创造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意义重大,是成功开展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保障。

中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和办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以专业学科的教学为主要内容,语文等文化性质的基础性学科为辅。中职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这一教学理念,加强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关注度,充分发挥语文阅读对社会的服务作用,凸显中职教学的特点,使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切实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金火.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87:26-27.

篇6

>> 异化的本科教学评估 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 高校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教学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 基于新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讨 本科教学评估下的高校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 简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四项经费” 本科教学评估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干预机制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本科教学评估背景下的角色转换 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与展望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应确立的主流意识探析 本科教学评估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后续影响 高校师生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话语权缺失 浅析新时期高校档案与本科教学评估的相互作用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 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究 本科教学评估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浅谈本科教学评估改革 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工具研究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教学秘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上传时间不详)[2010-09-06]

[6]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EB/OL].(上传时间不详)[2010-09-08]

[7]刘献君.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7):39-40.

[8]刘道玉.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J].学习月刊,2008(6):23-24.

[9]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新制度主义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71-95.

[10]引自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社会问责视野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课题组访谈资料.

[11]沈玉顺.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根源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67-68.

[12]李松.“高教评估”变异折射行政化之弊[N].中国改革报.2005-10-10(3).

[13]杨润勇.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主要问题的政策学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7/8):

100-104.

[14]董志峰.对完善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4):70-71.

篇7

关键词:朗读能力;定调;感悟;传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许多教师阅读教学的主流。教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与大家分享,以此共勉。

一、以文定调,走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悉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我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三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童话、寓言都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教学这些课文,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激活学生的想象,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感受到那时的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同情之心,用低沉、伤感的语气进行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

2.写景类文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锡林格勒大草原》《桂林山水》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学《山海关》一课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介绍课文结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一声惊喜的赞叹,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为全文奠定了激昂的情感基调。文章接着写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文章最后一段则是尾声,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接下来学生也用激昂的语气朗读起来,教室里书声琅琅,全文好像一首激昂的乐曲,节奏连贯、紧凑、流畅,一气呵成。

3.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富有音乐性、节奏性和情感性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先让学生明白所学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节奏等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先谈话导入:有人说离别是泪;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情;更有人说离别是诗。师生齐背《赠汪伦》,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感悟、品味一首描写离别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古诗的朗读奠定了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基调。

二、以读感悟,悟中促读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悟中促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教学《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时,我把朗读贯穿整课堂,指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的意境。当一个学生朗读“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这句话时,读得不到位,我就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让他试着再读,我说:“摸呀?这么容易就能摸到吗?那该怎么读呢?”他马上领会到了,读得慢些;我接着说:“摸到了赶快捉呀,鱼早就跑了,该怎么读?”读得快些;“可是鱼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你心里着急该怎么读?”读得急切些;“太快追不上怎么办?堵哇,又该怎么读?读得焦急些。在我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准确地把握好感情基调,把这个句子读准确了,然后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就这样,学生为了给生病的老师抓鱼而不顾一切的爱老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读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摸到鱼的欢笑声、叫喊声、水花的声音……是呀,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那不就像一首歌。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那句话,读得过程中学生的朗读热情空前高涨,不仅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还感受到了这里面包含着他们童年时的那份快乐、高兴、欢乐……真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促读,读出了真情实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情感,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例如,我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的第9~11自然段时,首先引导学生从“他会说我什么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几个问句中去体会桑娜当时思绪万千、忐忑不安的心理。指导学生朗读问句,读得时候要读升调,句末要向上扬,自然而然学生就把桑娜当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去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如,第一个省略号:“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养活五个孩子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学生谈得很深刻:表示桑娜已经下定决心,只要这两个孩子能活下去,她挨打也值得了,甘愿做出一切牺牲,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这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和她善良的品质。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省略号表示了桑娜思绪的断断续续,读时中间应稍有间歇;有三个带叹号的短句,要读降调,句末向下降;读“够”“受”“揍”等都要读得稍重,加以强调。学生读着、读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一个充满善良、母爱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穷人的美丽心灵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篇8

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由于认识不足,设备欠缺,导致英语听说能力从一开始就被忽视,面对这一情况,英语教师要针对性的提出措施,让学生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一、提高对听力重要性的认识

语言学习听说第一。多年以来,由于英语考试听说能力测试缺位,在现行的选拔体制下,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语法、记忆单词可以提高英语成绩,而听说能力与考试成绩没有关系,所以不重视听说。同时由于条件所限,听力设备缺乏,导致英语听力长期得不到训练。听的能力不行,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低下。

教师要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认真思考、安排和策划一节课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在可能产生疑问的环节有充分的提问和讨论的机会,不要让他们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把产生的问题带到下课甚至养成一种不管不顾、不理不问的习惯。为做好课堂策划者,教师首先要掌握听力训练的内容。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教学中能积极参与课堂,充分理解内容、积极互动、合理质疑、积极解疑。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力训练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教师要精心准备、合理安排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材料和问题。英语听力教学由于听力材料的清晰程度、语速的快慢以及语言内容的难易程度都是影响学生听力效果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听力材料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配合、参与都要做全方位的思考和安排,要让学生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各有所为,不要让一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听力教学与自己无关的情况出现,很多时候比较难的听力材料往往让很多学生听而却步,因而对英语听力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

二、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英语听力训练存在着语音障碍、语言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在听音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的听力的效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信心、保持放松的心态才能准确地把握听力内容,提高听力效果。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消除焦虑,提高他们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听力训练的效果做出评价,要通过对比对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一些鞭策和鼓励,对于那些能够在课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以及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赞赏,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指导,要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做出批评,对学生良好的习惯予以表扬,而不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出现的错误过分的指责。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犯错有不断纠正的过程。对于那些学习习惯比较好但学习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坚持和进步,让他们能够跟学得好的学生一样体验学生的快乐,比如教师可以在展示了英语听力材料之后,让他们做好朗读和听写的工作,让他们看到通过努力谁都可以做好。

三、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弥合文化差异

语言具有人文性,是文化的代表,语言中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要学好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对这种语言的发展和历史以及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词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学生必须多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比如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和对话方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学生才能真正听懂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最准确的意义。

四、听力训练要有适合的材料

英语听力在教学中首先得有好的听力材料,那些声音不清晰、语速过快、听不清楚的材料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造成很大的打击。教师在准备英语听力训练材料时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要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听力训练内容,而是要找到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语言材料,而且材料要丰富,要有各种语音和语调,尽量让学生多听、多练,通过熟悉各种语言材料提高英语听力。

五、采取各种听力训练形式

听力训练,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材料在听力练习过程中进行适时指导,要求学生可以进行“精听”“泛听”“精听”可以采取做题方式,让学生们听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或者通过听语音材料进行填词的方式,也可以听完材料吧大意向大家进行介绍。“泛听”学生们可以准备适合自己的语言材料随时听,他们可以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还可以收听收看简单的英语教学节目。

六、适当提高难度

英语是外语,学生们很难完全听得懂的语音材料。教师要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提高学生所听材料的难度,让学生接受听不懂是英语听力训练中必须经常面对的问题。当他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捕捉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放弃训练,可以让学生明白即使他们听不懂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起码能够知道说话者所处的位置,比如餐馆、市场或车站。

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听说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英语交际,通过同学之间的对话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听的能力,比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口头交际,更加清楚地体验英语的语言、语调所包含的信息,进而提高英语听力质量,教师还可以采取视听结合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边看场景边听英语,使得听英语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听力训练的信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八、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英语听力水平提高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在平时多加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听力训练之初还能够购买听力设备,坚持训练,但是坚持到底的少之又少,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训练策略,保持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和坚持,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听的能力。

英语听力是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以及学生各种知识的综合检验,英语听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于词汇、句法、文化、民俗、历史、地理、科学等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各种知识有促进作用,不是没有用的、对英语成绩没有贡献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听力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英语听力对于英语其他各项技能的促进作用,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听力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训练、探究和总结,逐渐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荣誉奖学金制度;高等教育;中美比较;价值取向;通才与专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84

1引言

1.1高校奖学金制度与荣誉奖学金

当前学界对高校奖学金的界定大致遵循两种路径:一是奖助学金关系界定法。有些学者认为奖学金是区别于资助学生需要的助学金、贷学金的奖优制度(刘燕,2006;张国芳、肖国超,2008),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争先争优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伍力、黄权标,2006)。二是类型界定法。葛谢添(2013)将高校奖学金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仅以优秀与否论英雄的“奖优型”奖学金,第二种是资助学生需要的“资助型”奖学金,第三种则是重点体现扶贫帮困的“帮困型”奖学金,其具有奖金额度大、政策倾斜的特点。可以看出,虽然界定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路径略有差异,但学界争议的焦点基本集中于“奖学金除了奖优性质外是否还具有资质?”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的奖学金制度是仅具有奖优性质、而不包含资质的奖学金制度。但为了严格界定概念且便于后续的中美比较分析,本文将借用美国高校类似奖学金制度的表述――荣誉奖学金制度(Prizes and Honors),来作为本文试图探究的奖优型奖学金制度的概称。因此,所谓“荣誉奖学金制度”,是指学生因满足校方设立的某些“优秀”标准而获得荣誉及相应物质性奖励的奖优激励制度,能否满足“优秀”标准是获奖与否的唯一判断指标。

1.2研究现状与意义

如果说资助型奖学金带有救济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公正的普世价值内涵,那荣誉奖学金则完全体现了一校,甚至是一国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计上,我们完全可以窥视到学校甚至是国家以何为优,同时在高等教育培养上鼓励学生往什么方向发展。换言之,荣誉奖学金制度如同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深究不同学校,甚至是不同国家在高教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导向及思路。这对我们理解中外高等教育的内涵、差异,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教经验等都将大有裨益。当前学界对荣誉奖学金制度(奖优型奖学金制度)的专门研究不多,更多是关注包含助学金在内的整体的高校奖助体系。同时,研究主要是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度的政策演变、制度类型、功能价值、效果评价等维度展开讨论(葛谢添,2013)。这种公共政策分析式的研究进路过分关注政策过程中的诸个环节,但忽视了蕴含在高校奖学金制度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内涵。对教育而言,它在成为制度、政策之前,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现实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文化的综合反映。因此,想要理解、分析甚至是改进教育制度,其背后主导的价值、逻辑同样不可忽视。

本文尝试以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两所较为典型的公办重点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分别描述两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制度设计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最后进一步比较中美两国在高教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异。

2两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简介

2.1华南理工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

华南理工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是典型的“中国模式”。其通过对智育、德育和文体三部分进行权重考核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最后综测成绩和智育成绩均居于全班限定百分比内的学生即有资格申请相应等级的奖学金(包括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各种企业家捐助奖学金)。在综合测评中,智育成绩、德育成绩和文体成绩分别占65%、20%和15%的权重。智育成绩以过去一学年中各主修科目期末成绩的学分加权总分为基础分,同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学术类竞赛获奖、申请创造专利和在学术期刊上)还可在基础分上按级别加分;德育成绩包括评价基础分和德育加分,其中评价基础分包括自评、班级评议小组评价和学院老师评价三部分,德育加分包括活动加分、学生职务加分和非学术荣誉加分三类;文体成绩以过去一学年体育成绩平均分为基A分,同时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还可在基础分上按级别加分。

2.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奖学金制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奖学金(prides and honors)则主要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专业学术成果奖学金。在荣誉奖学金一般规则(general rules)的指导下,各个具体奖学金项目还有符合学科特色的特殊细则,而且一般规则中规定:“任何与具体奖学金项目有关的特殊要求都高于一般规则”。例如,在一般规则中规定申请荣誉性奖学金需要附上用以申请的个人作品,但是尼古拉・得洛伦佐作曲奖除了可以提交个人创作的曲目外,对于一些未能记录保存的音乐(如媒体音乐、即兴表扬等)也可以用记录着音乐相关工作细节和未能保存音乐原因的CD来申请奖学金;而李碧菁奖学金不需要提交相关个人作品,但是其具有申请资格的限制,必须是曾获得李碧菁征文奖且GPA3.5以上的大一或大二学生。除此之外,一般规则中还明确规定在没有符合申请资格的作品时,该奖学金有被保留不发的权力。

3价值取向与中美高教理念的差异

3.1两校荣誉奖学金制度所蕴含的价值取向

从华南理工大学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其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虽然根据综合测评中智育、德育和文体成绩的权重比例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引导。特别是智育成绩中学术创新加分的高比重更加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对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鼓励与重视。但是,对德育和文体方面的评价也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倡导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的理念。而且,就智育成绩中基础分与学术加分的投入产出比来看,对学术加分的获得远难于对智育基础分的提高。因此,在现实中多数学生的智育成绩往往只有基础分一块,而极少具有学术加分。即便费尽千辛万苦获取一点学术加分,但是在最后的综合测评中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并不明显,还不如通过德育、文体等方面来获取加分,其所付出的成本更低,但效益更大。所以,实际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制度对本科生学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并不明显,而且由于在德育和文体方面努力对最后的综合测评更具效用,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重活动而轻学术。

相比华南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制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奖学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学术创造力。多数具体奖学金项目不考虑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不考虑学生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情况,不考虑学生的文体活动情况,而只关注学生在其专业领域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就。而且,由于学校具有保留奖学金的权力,因此对学生学术成就的评价往往是恪守标准的,一般而言获奖作品的质量都相对较高。伯克利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置或许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考量,但其激励对象却极具针对性,就是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学术创造力。单一的评价标准或许无法促成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但也确保了预期目标与最终效果的对称。

3.2通才与专才:中美高教理念的差异

华南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中美两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其奖学金制度的差异既让我们看到两国高校荣誉奖学金设置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更让我们从深层次体会到两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差距。基于上述对两校奖学金制度及其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中美两国高校奖学金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高校坚持通才型导向的评价方式,而美国高校注重专业型导向的评价方式,其具体表现有如下两点:

首先,中国高校奖学金的典型评价方式是综合测评,即中国高校希望学生是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的单一型人才,这种价值导向的驱动使得几乎全中国的高校都采用一种综合的奖学金评价方式;而美国高校更多鼓励学生的创新性,特别是在专业学术领域的创新性。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更多是基于为以后高端科研和学术活动挖掘和培养储备人才的教育理念,因此它相比其他能力更看重学生的学术创造力。他的价值导向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继续深造搞学术研究的科研后备军,而不是像中国一样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就业需求。

其次,中国高校奖学金的评价标准是相对优秀,即每年都一定会有相对优秀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而不像美国高校一样当学术成果不符合奖学金设置要求时具有保留奖学金的权力。这种相对优秀和绝对优秀的评价标准也反映了两国高校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通才型导向下的中国高校由于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和部分指标的相对性,使得学校只能就相对好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而无法像美国高校一样对学术标准具有一个严格清晰的界定。而且中国高校更希望用这种相对评价方式扩大奖学金对学生的激励程度,让学生朝着高校的培养方向前进;而专业型导向下的美国高校因为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培养方向的专业性使得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才给予肯定,所谓的相对优秀无法满足美国高校对学生培养取向的需求。

4结论与讨论

通^对华南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式的评奖方式关注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综合成长,这反映了中国通才式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业作品式的评奖方式则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甚至是专业学术能力的关注,而且由于严格把控获奖作品的质量且评价方式单一直接――具有创造性,使得对学生专业创造力的激励颇有效果。这反映了美国专才式的高教人才培养理念。荣誉奖学金制度作为一个切入点,实则反映了高校对所谓“优秀”的定义,而这实际上是差异化的国家高教理念对其形塑的结果。本文初步揭示了荣誉奖学金制度、高校价值取向以及国家教育理念这三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后续需要在更多案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国芳,肖国超.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篇10

任何文学都是对于生活的放映,只是文学体裁不同,其反映形式又是不同的。对于小说来说,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是最真切最直接的。人作为个体,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总是片面的、有限的。但是,通过阅读小说,通过作家的眼、文字,学生会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更深入、更真切地了解。在十几年的高中教学生涯中,笔者总是借助小说来为高中生展开一幅幅人生百态图,让高中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世界。最关键的是,小说的文字背后具有丰富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深层解读,挖掘其中的价值。

一、激发兴趣,挖掘文学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对于文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喜好。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小说的兴趣要高于其他的文学体裁。但是,作为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红楼梦》选篇——《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林黛玉进贾府的开场部分,各个人物的不同个性通过人物扮演展现出来。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只有在兴趣被充分激发的情况下,才能把小说中具有的文学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

小说中的文学价值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价值。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他是社会中某一类人的代表。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挖掘社会中这一类人的主要特点。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角色就很值得我们去探究。《林黛玉进贾府》是一个引子,可以引领着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整部小说,通过了解林黛玉短暂地一生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笔者举办了一个以“我心中的林黛玉”为主题的读书会活动,让学生畅谈感受,挖掘这个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文学价值。

有的学生以“寄人篱下的悲凉之人”为题来解读林黛玉,认为林黛玉一生的悲剧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她是寄人篱下的,而这种寄人篱下与薛宝钗则是不同的。薛宝钗虽投靠贾府,但是毕竟她有母亲,有兄长,具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个依靠。而林黛玉则是孤独的,身是孤独的,心也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林黛玉总是难以找到一个精神依托,难以找到一个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人或者家。于是,她总是要以伶牙俐齿来寻得保护,就仿佛是一只刺猬一样的,把自己武装起来,最终伤害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这就是《红楼梦》中“寄人篱下的悲凉之人”。

有的学生则以“弱者唯有融入集体才能保护自己”为题来解读林黛玉。她认为林黛玉在贾府中是一个弱者,但是真正让她成为弱者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林黛玉自己。因为林黛玉刚进贾府,所有的人都围着她,她想在贾府中成为一个强者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她却没有成为强者,而最后却在潇湘馆中冷寂潇潇悲凉地死去,究其原因就在于她没有融进这个集体之中。这或许也是作为人的本真,林黛玉不愿意去改变。随顺自然,不愿敷衍世人之世故,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自身的生存或许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

……

读书会开展得很成功,大家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畅所欲言,抒发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学生的有些想法出乎笔者的意料。也许,这就是小说的文学价值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吧!

二、合作探究,挖掘社会历史价值

任何一部小说都是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时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挖掘小说中蕴藏的社会历史价值。

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虽说是一部演义小说,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影子。于是,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派任务,让他们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进行比较,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形成一份探究报告。

其中一份报告以《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题,从《三国演义》中朝代的变化来探究历朝历代的演变规律。该小组学生通过探究认为,一个朝代的国运总是由弱而强,再由强而弱,于是另一股能够改变国运的力量渐渐战胜弱势的力量成为新的统治者。而在《三国演义》中又潜藏着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规则。魏蜀吴三方争霸天下,无暇顾及隐藏的敌人,而那隐藏的敌人则在暗中积蓄崛起的力量,最终可以消灭三方,一统天下。最终的胜利属于那“合”的力量。这种“合”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国家要想永屹于大地之上,必须有着强大的合力,否则就会被其他力量瓜分。而这强大的合力源自于自上而下的凝结力,官爱民,民拥官。

还有一份报告以《历史之真假——话说赤壁》为题,该报告主要从赤壁之战来探究历史的真真假假。该小组学生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指出《三国演义》中虚构的部分。当然,这份报告不免有片面之嫌,难以像历史学家那样做出全面而恰当的分析,但是,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窥见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对小说社会历史价值的分析能力。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是小说教学之幸。

再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压抑的、愚昧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封建旧社会的环境氛围。封建女性要改变自己被剥削、被压迫、被摧残的命运,唯有推翻这个腐朽的社会,否则逃到哪里都是徒劳的。而这部小说也让现代的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文明的环境中是多么的幸福。但无可否认的是,有些愚昧的迷信行为仍然存在,仍然束缚着一些人的心灵。有个别学生就指出,如今在偏僻的乡下仍然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这些封建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他们的心灵。该生指出,这些迷信活动或许跟封建社会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些封建迷信思想或者说鬼神思想仅仅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之心。该生能从小说中走出来,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实在是难能可贵。

小说是社会历史的反映,要让小说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要从小说中挖掘社会历史价值。

三、深层解读,挖掘阅读价值

语言文字是有灵魂的。小说阅读不能浮于表面,应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深处,也就是深入到语言文字的灵魂深处,才能读出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小说的阅读价值,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笔者认为小说的阅读价值可以提高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等。

比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文本来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勾画圈点的方式找出人物性格的依据,再加以分析。学生认为在“沧州遇李小二”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林冲行侠仗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从林冲与李小二的一番对话中可以看出林冲虽然感到前途茫茫,但是仍然心存侥幸,逆来顺受,并无反抗之意。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可见,他内心中依然有反抗的一面,但反抗性还不强。只有当他在山神庙亲耳听到敌人的阴谋诡计的时候,他所有的幻想与希望破灭时,他才丢弃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之路。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遵从了社会现实中这一类型的人物特点。学生认为,林冲在当时的社会里大小也算个“公务员”,而且是遵纪守法、踏踏实实的公务员,他为国家效力不遗余力,这样的人从不会想着以权谋私。于是,当他被人陷害的时候,总是幻想着能够通过官方的途径来获得生存。“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在他实在没有活路的时候,他才会奋起反抗来寻得一条生存之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字的解读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情感,分析字里行间作者所蕴藏的写作意图,从而有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