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实验范文

时间:2023-04-10 11: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小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理小实验

篇1

一、切实重视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初中物理第一、二册课本中安排的小实验有21个,练习中的试验题就更多了。这些小实验有的侧重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这些小实验适应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一方面,煎蛋易做,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紧密配合教材,让学生既动又动脑筋,从中领悟学习物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促进他们的智 能融洽结合,和谐发展。

搞好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教学,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和整个体系,按照各个小实验和实验题的不同特点和作用进行分类,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包括实验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和效果检查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设备不太复杂,材料容易收集,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特别是小制作和设计实验,教师要给予指导,甚至做出示范,;还要注意提前“备料”,平时注意收集资料。

二、调动学生做好小实验的积极性

首先,我们举办实验的小展览,把前届学生的小制作,获奖作品,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及科学家的小故事等展览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其次,要注意抓“起步”。第一册物理练习――关于长度测量的观察、实验题,课后第一个小实验又是自制的卷尺测量身高,我们挑了几个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的数据各不相同,我们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并教育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和如何多动脑筋,多想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测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二年级做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虽然橡皮筋容易找到,但实验时不很准确,我们稍作改变,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指导他们制作弹簧秤,并逐一校准。由于弹簧秤的实用性,学生高兴,家长欢迎。在初中三年级,为了加深学生对摩擦起电的理解,我们把课后摩擦起电的实验与练习中,自制简单验电器的实验结合起来,利用第二课时活动时间进行分组实验表演评比,学生分组比赛,都希望自己小组获胜,遇事翻资料找“顾问”,情绪很高。评比时,实验器材有:塑料泡沫,牙刷,梳子,兽皮,腈纶布等,验电器式样也各异。有一个学生好当场讲了一段梳头发,脱腈纶衣见鬼火的模拟故事,使活动更具声色。

三、大胆改进小实验,加强小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第一册82页关于光的折射现象实验中, 我们学生做了“水中分币折射现象”的小实验。学生倒水时往往会把分币冲浮而游动,达不到实验目的,即使慢慢倒水,保持分币在杯底的位置不动,学生对倒水后能看见分币,并随水面的升高而上浮的现象,往往怀疑为分币被水冲浮起来了,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将这个实验作了改动,把课文中的往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的做法改成在空的杯底图上一点红漆或者直接用搪瓷牙标底部有年瓷的黑点代替分币来做实验,使实验更为简单易做,效果更好。

为了更好的配合课内教学,我们增加了一些练习性的小实验。例如利用磁极相互作用的性质做“自动跳棒”、“小猫钓鱼”小制作。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做“空茶壶变茶”的魔术表演等。讲到光学时,我们拿了一些口径相同的凹凸透镜、平面镜、玻璃镜让学生分辨。结果,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用手摸透镜中央和边缘厚薄来分辨;有的同学提出了用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分辨的方法。

四、把小实验、实验题引进课堂教学中来

有些小实验、实验题跟课内的物理概念、规律密切相关,可把它们引进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我们把上述水中红漆点折射现象和用纸盒烧开水的小实验等引进课堂,分别给学生做和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无不感到新奇,产生疑问,并由“凝”激“趣”,随时进人新课,效果很好。Ω

在第二册114页练习中,关于“一位同学做实验时,需要阻值为2Ω 、5Ω 、40Ω 的电阻各一个,但是手边只有一些阻值为10 Ω的电阻,请你为这位同学考虑一下,怎样用10Ω 的电阻组成所需要的各个电阻,一共需要多少个10Ω 的电阻“的实验设计题,有些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利用习课题的时间,引导学生计算。经过计算,然后引入实验设计,再不感到困难了,这样既巩固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做好小实验,大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初中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动手,在养成做好物理小实验习惯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给他们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因素。如在学习平面成像时,我们布置学生拿两个平面镜,平行相对而立,中间放一只小车,从一镜旁看,能看到另一镜里有几个小车的像?起初,学生的答案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经过争论和实验,学生激动的对老师说:“我们从镜中看到一列车队,有无数个像!”我们又以理发店里的人在两面镜子中间,可以看到对面镜里有无数个像来启发他们,其中两个学生还制成了一个小作品――万里街。

初中物理第二册中有一个小实验:“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在楼梯中间安装的电灯,需要在楼梯的上、下两头都能控制,当上楼时,能用下面的开关开灯,人上楼后能用上面的开关关灯;当下楼时能用上面的开关开灯,下楼后能用下面的开关关灯,让学生根据设计的电路图,组装电路。有一个家住在医院的学生,做实验后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联想,病房1、2号病床上分别装上了一个电键,各控制护士室里的一盏小灯泡,则病人与护士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了。

篇2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小实验也是物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物理小实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物理小实验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很好的辅助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小实验都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而且非常容易实现。如九年级课本中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等。实验所需的器材随手可得,实验操作简便。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通过物理小实验的教学,可以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可以给学生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物理课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智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课堂很多原理深奥难懂,教学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而物理小实验取材都是来自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小实验教学使用的时间都很短,但所起的作用却相当的大,学生完成实验可以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感情,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节时,过去一直采取讲述法导入新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现在我运用物理小实验“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导课:将一块平板玻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放两只与玻璃板前完全一样的蜡烛,且使其中一只蜡烛与玻璃板前蜡烛对称,并点燃玻璃板后的另一只蜡烛,然后,用水分别去浇玻璃板后两只蜡烛,让学生看到:玻璃板后的一只蜡烛很容易被水浇灭,而玻璃板后另一只蜡烛却不能被水所浇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标中明确提出,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物理小实验都来自生活,可能有些实验的器材无法收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替代品,让学生自己动脑,开发学生的潜能。整个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合作完成,通过实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新颖性,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小实验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实验涉及到很多教学资源,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的实施。开展物理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实施小实验前,要对实验的主体对象——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主体内容,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小实验的实施前,要检查学生对小实验的准备情况,小实验的安排情况等等。完成小实验后还要对小实验进行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发现小实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如温度计一课小实验:首先进行观摩导入,请同学将自制温度计演示一下,比较实验的效果,分析原因。然后教师引导提出提问,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液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自制教具小实验,利用自制温度计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汇报;对温度计的规律进行归纳和小结;从而得出“测温物质与量程”。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小实验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刘锦湘.初中物理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2010.9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小实验 物理习题

庄子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学是一门剖析万物运动之理、崇尚理性与逻辑、蕴涵美学思想的严谨学科,是一门从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制简易的实验教具,是对实验室实验器材的补充,具有取材容易、成本低廉的特点,深受师生喜欢。但是,教师在设计制作简易物理教具时,制作突破课时重点和解释规律内涵的实验教具较多,为了破解习题的难点而专门设计制作的迷你小实验则较少。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后者谈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

一、巧做简易小实验,突破力学习题难点

制作简易物理小实验,突破力学习题难点。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例1:已知两个分力F、F大小恒定,改变两分力之间的夹角θ,则关于合力F大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θ角变大时,合力F大小变小

B.θ角变大时,合力F大小变大

C.θ角变小时,合力F大小变大

D.θ角变小时,合力F大小变小

例2:已知合力F的大小恒定,改变两分力F、F之间的夹角θ,则关于两个分力大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θ角变大时,两个分力都变大

B.θ角变大时,两个分力都变小

C.θ角变小时,两个分力一个变大,一个变小

D.θ角变小时,两个分力都变小

解析:这两道习题是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的必做题,对于刚刚接触力的合成的高一新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凭借教师的讲解固然能解决问题,但远不如通过小实验的演示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例1,笔者设计制作了如下草根化小实验。

材料:2mm厚的硬纸板一块,将其剪成拇指宽的纸条五根,细铁丝若干、不干胶彩纸三张。

制作:把五根硬纸条按照平行四边形形状排列,注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短固定。而代表对角线的纸条一端与两分力固定,一端活动。用细铁丝捆扎作扣,形成如图1所示形状。改变两分力间夹角,可得合力大小变化情况。

现象非常明显,令人印象深刻,正确答案AC。

对于例2,笔者设计了如下简易的小实验。

材料:宽度为1cm的薄金属条五根,三种不同颜色的绝缘胶带三卷,固定螺丝两个。

制作:取一根金属条两端打孔,作为合力使用,用红色胶带缠绕(增加实验可视性)。另外四根金属条一端打孔,其中两根用蓝色胶带缠绕作为两个变化的分力,剩余两根用黄色胶带缠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辅助边。把五根金属条按如图2所示组装即可。

先使两条蓝色边(代表两个分力)夹角较小,调节两条黄色边,使四边形对边平行,此时可目测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再使两条蓝色边(代表两个分力)夹角变大,调节两条黄色边,使四边形对边平行,此时也可目测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比较两次分力的大小与其夹角的关系,就很容易得出:当合力不变时,两个分力的大小随其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的结论。

这样避免了讲授的繁琐和疑惑,正确答案AD。

例3:如图3所示,在一个矿泉水瓶子里装上水,只留一小部分空间,水内有一个小气泡。当使瓶子突然向右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泡将向左运动 B.气泡将向右运动

C.气泡将静止不动 D.气泡将向下运动

解析:这是学习惯性定律时常见的一道难题,学生会机械地运用惯性定律错误地判断答案为选项A。为了突破这个习题难点,仅凭教师理论的分析,学生难以理解,也记不住,还是眼见为实的好。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如图4所示的演示器,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点。

材料:透明塑料水槽(带盖);乒乓球(为了增加可视性,本实验用蓝色塑料球代替)和实心金属物各一只;吸盘两个;细线若干。

制作:将蓝色塑料球用细线和吸盘固定在水槽底部,将实心金属物用细线和吸盘吊于水槽顶盖上,连接塑料球和金属物的细线留有可调节余地。

向水槽内注入适量水(约为槽容积3/4),调整绳子长度,让塑料球和金属物高度基本一致,如图4所示。

应用:如图5所示,向右快速拉动水槽,可以明显看出,金属物摆动方向向左(与水槽运动方向相反),塑料球运动方向向右(与水槽运动方向相同)。

解析: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塑料球、金属物与等体积的水相比,金属球质量最大,惯性最大,运动状态最难改变,最为滞后;塑料球质量最小,惯性最小,运动状态最易改变,最为超前。

如此学生亲自做了实验,观察了实验现象,再用理论分析,便对惯性定律理解得更全面,记忆也更深刻,本题正确答案B。

二、学生自制小实验,领略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内涵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体验。学生若能亲身体验题目所描绘的情境,则会认知清楚,终生难忘。

例4:如图6所示,轻质细杆AB一端被铰链固定于竖直墙壁上,另一端与细绳CB和BD连接,绳BD下方与重物相连,已知重物重力为G,且CB与AB间夹角为θ。请用力的分解的知识,画出重物对轻杆AB和细绳CB所施力的方向。

解析这是一道按照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典型例题,习题难点在于学生不知重力对AB杆和CB绳分力的方向,所以就无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做出如图7所示的正确的重力分解图。

如何突破这一习题难点?

笔者大胆改革,让学生课堂上自制小实验,亲身体验重力分力的方向。学生热情高涨,小组合作气氛热烈,许多学生都制作出了如图8、图9所示的小实验,体验到了轻杆对手心的压力(重力的水平分力);细绳对手的斜向下的拉力(重力的斜向下分力),印象深刻,痛感明显,永生难忘,有效地突破了习题的难点。

三、一“器”多用,突破系列磁场习题难点

1.制作“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动态变化演示器”,突破粒子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运动类习题难点。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多大?

(2)从BC边界射出的粒子中,在磁场中运动的最短时间为多少?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第(2)问,产生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粒子做圆周运动的空间动态的轨迹变化图,即动态圆,所以就找不到满足题意的临界轨迹图。而设计针对性的迷你小实验是突破此类难点的不二法门。笔者制作了简易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动态变化演示器”,突破系列此类物理习题难点,教学效果显著。

材料:钢性漆包线、硬纸板(用于画出磁场和边界,在黑板上直接作图也可以)。

制作:用漆包线绕成大小合适的圆环,表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拉扯可动边,可以方便地改变圆周半径的大小);一端用一条颜色鲜艳的纸制作的箭头,表示进入磁场的速度方向。如图11所示。

2.运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动态变化演示器”,解决粒子速度方向不变、大小改变的运动类习题难点。

解析:此题需要学生运用“动态圆”方法,想象或描绘出从CD边射出的粒子临界运动轨迹,利用几何关系求出临界轨迹的半径,即可求出满足题意的粒子速度范围。而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动态变化演示器”则可以辅助学生思考,顺利找到临界轨迹。

应用:如图16所示:按住结点,保证入射方向不变,拉漆包线的另一端,改变圆环的半径,即可模拟带电粒子以不同大小的速度进入磁场时,从右边界射出的情景。图17、图19为临界轨迹,图18为过渡轨迹。因为几何关系很容易求出临界轨迹的半径,所以速度范围问题迎刃而解。

3.巧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动态变化演示器”,演示粒子速度方向被约束的运动类习题难点。

例7:如图21所示,在屏MN的上方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P为屏上的一个小孔,PC与MN垂直。一群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以相同的速率v,从P处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磁场区域。粒子入射方向在与磁场B垂直的平面内,且散开在与PC夹角为θ的范围内.则在屏MN上被粒子打中的区域的长度为( )

解析:此题与例5不同,v的方向被约束在与PC左右夹角为θ的扇形区域内,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想象出当粒子沿两条虚线入射时,在MN上交与同一点且离P点最近的临界,当粒子沿PC入射时,与MN交点离P点最远的临界,而这正是本题的难点。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动态变化演示器”,可以清晰地演示出在屏MN上被粒子打中点的运动情况,方便确定离P点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其间距即为所求区域的长度。

应用:如图22所示,在一张白纸上先画出题图(也可以在黑板上事先画出)。按住结点,调整好圆半径,让代表粒子入射方向的绿色箭头先对准左边的虚线(如图23所示),此时圆周与MN交点记为N点。以结点为轴使圆周由左向右动态变化,注意观察圆周与MN交点的移动情况。交点先向右移动,当箭头沿PC方向(如图24所示)时,交点离P点最远,记为D点。箭头继续向右转动,发现交点反而向左移动,且当箭头对准右边虚线时,交点与刚开始的N点重合,为离P点最近点(如图25所示)。ND的长度即为所求。

四、基于“突破习题关”的简易教具制作的思考

1.简单易行,物美价廉,培养环保节约的优良习惯。

大道至简,一个好的物理实验教具,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应该遵循物美价廉、简单易行的原则。取材容易,废物利用,符合环保节约的时代要求,有助于习题解决,师生都喜闻乐见。

2.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体现师生合作的教学特点。

篇4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篇5

一、巧借演示小实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刚接触物理,教师要通过一些小实验,凭借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上第一堂物理课时,我演示了:“会跳舞的小人”“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又沸腾”“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覆杯实验”等许多小实验,学生对这些实验充满了好奇。正是巧借了这些小实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借演示小实验,导入新课

用实验导入新课,是物理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通过演示小实验,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教师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我演示了“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和“钢笔错位”的小实验,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引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急于探究原因,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开好了头。

三、巧借演示小实验,创设情境

新奇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富有创意的小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探求知识。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演示了新鲜的鸡蛋在清水中沉底,加入盐搅拌后,鸡蛋又上浮,最终漂浮的过程。学生感到新奇又难以置信,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学生主动发问:为什么鸡蛋刚开始沉底,后来又上浮了呢?这样就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使课堂充满情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借演示小实验,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简单的小实验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演示,尤其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为大家演示,演示成功了,要大张旗鼓地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我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演示“覆杯实验”,并伺机指导,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让他们感受物理的乐趣。

五、巧借演示小实验,培养能力

实验教学,不光要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好的实验去探究得出物理规律与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液体压强的特点”时,我除了用实验室的器材演示外,还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器材来演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有几位学生用饮料瓶做了几个学具,并在饮料瓶的同一高度处打了几个小孔,用来演示同一深度处的液体压强特点。这一做法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他们纷纷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小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六、巧借演示小实验,发挥“二主”作用

篇6

1.小实验

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查找资料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学生资源,带一些或购买一些与实验有关的简单便宜的用品;利用实验室资源,把废弃的旧仪器、旧物品派上用场;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等等。

1.1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组小实验

1.1.1 矿泉水瓶变形实验。在矿泉水瓶内倒入约四分之一的热水,摇晃至整个瓶子都变热,立即旋紧瓶盖浸入冷水中。发现矿泉水瓶变瘪了。

1.1.2 瓶吞熟鸡蛋实验。在广口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把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瓶中,迅速将一个剥了蛋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发现过一会儿瓶子将熟鸡蛋吞了进去。

1.1.3 试管加热倒扣水中实验。在试管中倒入一半的热水,摆动使整个试管变热,然后将管中的水倒掉,迅速将玻璃管倒立,使管口浸入水中,并用冷水浇试管上部,发现水沿着玻璃管上升。

给试管加热还可将试管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3-5秒即可。

1.1.4 水中玻璃杯上提实验。把装满水的玻璃杯没入水中,口朝下,抓住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发现玻璃杯露出水面部分仍然充满了水。实验中用瓶子、试管、量筒作代用品均可。

1.1.5 气球“咬”杯子实验。实验时,将玻璃杯放到冒着热气的热水壶口熏一下或用热水烫一下,然后迅速靠近吹鼓了的空气球上,发现玻璃杯咬住了气球。

1.2 用矿泉水瓶做一组小实验

1.2.1 做惯性实验。在矿泉水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后让里面只留有一指头大小的气泡,把矿泉水瓶水平横卧在桌面上,使气泡处于瓶的中间,再用力突然向右拉动瓶子,发现气泡向右运动。

还可以直接把瓶扔出去,瓶仍能继续前进。透过这个现象既能说明瓶子有惯性,还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2 做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在装满水的瓶身上,竖直钻三个孔,发现水从三孔中流出,三股水流的射程不同。越靠下射程越远。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果盖上盖水不能流出,又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1.2.3 做压力产生效果的实验。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盖上盖,先把瓶底放在容器中的细沙上,再倒置过来,比较两次细沙陷入的深浅,可以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没有细沙用泡沫也行。

1.3 用牙膏袋做一组小实验

1.3.1 下沉实验。把牙膏袋压瘪投入水中,因牙膏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使同体积的水重小于牙膏袋的自重而下沉。

1.3.2 漂浮实验。可将有盖的牙膏袋掏空,内装适量的细沙,袋可漂浮在水面上,此实验表明:用“空心”的办法可使密度比水大的物质而漂浮在水面上。

1.3.3 比较液体密度大小的实验。将掏空的牙膏袋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浸入的越深密度越小,浸入越浅密度越大。

2.小制作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开展小制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2.1 自制溢水杯

2.1.1 制作方法:将一较大的矿泉水瓶剪掉底部作一个容器,在盖上钻孔插一根长饮料管,周边用蜡封住以免漏水。饮料管内部长度略低于容器口,下部露出约2~3cm,盖上盖后,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溢水杯。

2.1.2 操作说明:用已经制好的溢水杯和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水桶,再用弹簧秤和小石块就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2 制作“测数器”

2.2.1 制作方法:这里说的“测数器”实际上是用弹簧秤改装之后测大头针个数的一种装置。具体方法如下:把一长条白纸贴在弹簧秤的刻度面盘上,将电磁铁挂在弹簧的挂钩上,此时指针指示的位置定为零刻度。在电磁铁下吸引100个大头针标出指针对应的刻度值为100个,量出零刻度到100个刻度之间的距离等份20等份。每等份为5个,以5个长度为一个单位,顺次向下标出105个、110个……的刻度值。

2.2.2 操作说明:可用新制作的称量工具吸引一些大头针,根据指针指示的刻度读出大头针的个数,再数一数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同。

2.3 自制杆秤

2.3.1 法:用一根一小指粗的麻梗作秤杆,用一矿泉水瓶的底部作秤盘,用系线的小石头作秤砣。自制杆秤的关键是刻度,刻度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秤不称重物时确定“准星”即零刻度值,然后把200克的砝码放在盘中,确定200克的刻度位置,再用等分法标度其他的刻度值。

2.3.2 明:用自制的秤试着称某一物体,待秤平衡后,读出此时的示数即被测物体的质量。

3.教材中实验的小改进

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中,根据我们的教学环境、学生素质、实验设备、自身条件等因素,对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做了一些小改进。

3.1 两张纸怎样运动的实验。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用的是两面小纸旗做实验,要把小纸粘贴在小棒上比较麻烦。我们用现成的物理课本做实验,方法是:把一本书的中间分开,再从每部分上面各取一张纸,用手指把他们彼此分开,然后用嘴用力吹,发现这两张纸相互吸引。此现象表明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3.2 用杠杆能否省功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钩码上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不便测量,一是固定两把刻度尺有困难,二是读数烦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小小的改进,方法是:把两根细线的一端共同连在杠杆的支点上,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开,上下对称地固定在另一铁架台的铁杆上,再按课本实验方法,使杠杆从下面的一根线的位置移动到上面一根线的位置,并用笔在细线上标出钩码和手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用刻度尺借助细线直接测出H和S。采用这一辅助办法简易方便,直观性好。

3.3 硬币跳高实验。此实验用的是一枚铝质硬币.但目前铝质硬币在市面上流通的较少,不易找到。我们是用硬纸片或胶片代替的,效果比铝质硬币还要好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0-0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巩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小实验”从实际生活中来,并能够归结于生活之中,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小实验”之所以为“小”,还体现在短小精炼,易于操作。学生在操作时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实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践出发,运用简单的工具做实验,如“筷子提米”的实验,自己在家里都能完成。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激活思维,不断从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易于操作的小实验中体会到的是实践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物理课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内,根据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把学生拉到室外进行。比如在学习力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尝试走“平衡木”,以理解“重心”和“重力方向”的知识点。又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概念知识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尝试“小灯泡”是如何发亮的。在这样的“小实验”中,学生对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可以有明确的分辨,这比课堂上纯粹的概念讲解更有效。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性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化抽象概念为生动演示,更利于学生理解。

二、“小实验”降低难度,巩固知识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说教”,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纸锅烧水”,如果没有实验证明,学生很难理解“纸锅”能够“烧水”的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亲眼见识到了“纸锅烧水”的真实现象,而且对教材中所讲到的液体沸腾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着火点”的认识也更进了一层。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而纸的着火点则是183℃,当纸锅内的水沸腾时,纸锅还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纸锅烧水”是可以成功的。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很容易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尤其是传统思维不可理解的现象,通过“小实验”把“不可能”的疑问变成现实。

“小实验”的操作是以相关物理知识为支撑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复习过程,实验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知识要内化成能力,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必须从纸面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小实验”就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选择。在学习光学原理后,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自制“小孔成像”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改变“物距”,观察“成像”的大小;通过改变“孔”的大小观察“像”的清晰度。根据这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学生系统地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小实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他们回到家从不进厨房,耳边飘过的最多的话就是“学习”,殊不知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学好物理。教师要尽量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物理现象来指导学生去验证。学生在实践性比较强的“小实验”中,能够学到很多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物理知识。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应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中。

如在学习力学时,接触到摩擦力,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用刀切菜时要磨刀刃呢?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了解到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但是有的人不喜欢磨刀,而是在切菜前往刀刃上涂点油,这又是什么原理呢?学生很快想到是“减少摩擦力”。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比较“用锋利的刀和比较钝的刀在切菜时用力的大小”,学生在对比中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课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的厨房进行观察,看看还有哪些物理现象。很多学生都能找到电磁转化为热能做饭、开锅后的蒸汽鼓动锅盖、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在水中融化更快等。让学生喜欢上“用物理知识来研究生活”,学习的效率更高。

篇8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主要特点

1.贴近生活,取之生活初中物理小实验都要在围绕物理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贯穿于物理课本和课后习题之中,物理小实验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生活,符合了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例如:杠杆原理的应用,就可以在我们常见的起子和杠秤中体现,还有增大有益的摩擦,就可以从我们所常见的车轮和我们穿的鞋子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有关的物理小实验,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易于操作,形式灵活初中物理小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都是一些我们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东西,而且是非常容易找到的,例如:鸡蛋、尺子、硬币和玻璃球等等,因此,可以保证学生制作上的可行性,而且这些物理小实验便于学生操作,比如探讨真空中能不能传声的实验,寻找物理重心的实验等等。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

1.加强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小实验加强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果学生学习物理脱离现实生活,那么就必然会造成学生抵触物理的现象,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初中物理小实验是结合了实际生活的操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而且这些小实验,可以用很短的教学时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践操作的角度上看,对于学生来讲,要完成这些小实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学生对自己每次能够顺利完成小实验,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满足感,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而,他们也就不再害怕学习物理。

2.将物理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初中物理中有一些原理和概念比较枯燥和抽象化,而且初中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思维还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物理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和具体,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还可以将课堂知识得到延伸和补充,比如我们在学习静摩擦力的时候,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就比较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便于理解,可以举例皮带正常传动时,皮带和皮带轮间的摩擦或者是用筷子提米的实验,这些看似简单的实验,可以有效地说明概念的本质;又比如我们在学习杠杆原理的内容时,就可以形象地应用天秤和指甲刀等生活用具。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制一个小天秤,并对学生所完成的小制作做出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的就是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之,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3.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互换角色,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事实上,物理小实验正好顺应了新课标的改革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自我感受、自我思维以及自我消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而物理小实验就可以满足学生这样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分数提上去,基本上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将整个实验的过程一条一条列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其效果是达到了,可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却没有一点帮助。正相反,物理小实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加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物理教学; 小实验的作用; 创造潜力;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90-01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同时,这些小实验适应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一方面,简单易做,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紧密配合教材,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筋,从中领悟学习物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物理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认真探计讨的。1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2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3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率,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4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5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6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大力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

篇10

【关键词】物理小实验;辅助方法;教学

物理学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实验器材缺乏,很多教师选择忽略实验。其实许多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能很好地完成,而这些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述。

一、小实验引入课题,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新的物理现象或实验有浓厚兴趣。在课堂引入时,演示或让学生参与一些小实验,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能力能充分发挥作用。

例如在《探究形变与弹簧力的关系》里,“微小形变”是学生陌生的。由于陌生,这又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可就此进行实验引入。在玻璃瓶里装满红色液体,再用插上透明小管橡胶盖封好瓶口,即可完成实验装置。教师先演示,引导学生观看,然后请部分学生亲自操作。当学生在惊叹中不断地提问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唤起来了。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引入时,用一把直尺,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实验,互测大脑的反应时间。再让其他同学相互实验。经过实验,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很自然会疑问为何尺子能测脑的反应快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了。

用小实验引入,实质是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进行知识探究。要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花心思的。在试验设计上,不仅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且得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如语言风格等,又要注意控制好时间。

二、创设小实验,转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巧妙地设计一些小实验进行辅助,能把问题变抽象为形象,使学习难度大大降低。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里,由于能量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直接地讲述物体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就会显得抽象。此时,可设计一个能量杯实验。实验设计如图(1),找一个内部分为两单元的杯子,左右两边分别装进绿色和蓝色的珠子,它们分别表示动能和重力势能,而它们之和代表机械能。只有重力做功,则是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即相当是把杯内珠子从一边搬到另一边,所以杯内珠子总量不变,即守恒。如果有外力做正功(或负功),则相当是把珠子搬进杯子(或搬出杯子),所以杯内珠子总量已变化,即不守恒。

图(1)

例如在《研究摩擦力》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与接触面粗糙有关,学生对这感觉抽象。如图(2),可以用两块“犬牙交错”的木块堆叠着进行实验。先讲粗糙的接触面在放大镜下就像木块的那样“犬牙交错”。然后用力F推动A向左移动,由于木块牙齿碰牙齿而产生阻碍的力,这就是滑动摩擦力。借助了实验,问题就变得更形象易懂了。

图(2)

在讲习题时,会遇到两种物质放在一起后体积小于原来两种物质体积之和这个问题。例如60毫升的酒精和60毫升的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就小于120毫升。这是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而相互渗透导致的。为了形象,可以设计实验:用占60毫升体积的玻璃小珠子和60毫升的水进行混合,混合后体积肯定小于120毫升。

实验辅助教学能使问题变得形象,是由于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实验模型进行比较或者类比。因此,实验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所设计的实验模型要和所要讲的问题有共通性,能进行类比讲解;(2)夸张成分很必要,但要掌握个度,因为过于夸张,就等于实验的内容离所要讲的问题太远,学生很难掌握两者之间的共通性,难以进行类比理解。

三、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生活物品体验实验,增强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生课后实验不仅能培养实验能力,还能巩固知识和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时间很有限,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课后实验。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磁针、导线和1.5伏电源实验研究电流方向与磁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又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磁铁、铁柱和蜡烛进行磁化和消磁实验等。

四、物理小实验不能只局限在使用物理仪器上

教师利用物理实验进行辅助讲学,不一定要局限在狭义上的物理实验,可以延伸到广义上的物理实验。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不少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含义。例如图(3)所示,是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为垂直斜面和沿斜面向下的两个分力。由于不能充分理解等效的含义,不少学生会误以为物体受到三个重力。可这样设计一个小实验。找四位同学A、B、C和D到讲台。假设A生日,请B到家里吃饭。B买好礼物准备去A家里吃10碗饭。突然,B没空去了,B就叫他的弟弟(C)和妹妹(D)一起去,代替他吃饭。结果弟弟吃了4碗妹妹吃了6碗。游戏完后,可设一问题:假如弟弟和妹妹去了,B同学再去,那要准备多少碗饭才行?(学生会活跃地说20碗)。这时,讲合力与分力的等效和代替含义,可事半功倍。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等,根据问题情况,使用哪个方便就选择哪个,如果两者同时使用,则重复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使用实验仪器,可是又很像是进行了实验,而且同样收到很好的效果,我把这它叫做广义物理实验。

图(3)

总之,物理小实验能在教学中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不仅能激发课堂气氛,化解难度,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实验是教师的创造过程。只要花心思,利用好生活中的物品也能设计出很有用的实验。特别在实验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这也是教师的义务,因为学生需要实验。

参考文献:

[1]宋静,林钦.普通高中物理小实验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3-107

[2] 张光哲. 浅谈初中物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学生之友月刊,201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