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仅强调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要加强多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学校校园秩序,确保教师和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初中阶段是连接小学和高中的转折点,学生在这个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旦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管理,将会导致学生养成偏激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加强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是否提升,这种片面的观念不仅没有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管理包含诸多方面,只有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二、初中学习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落实性差。
随着各大学校响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的热潮,诸多初中学校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然而,在实际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人员很难将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同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因此,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带着感情因素,导致管理制度发挥不出真正的效用。
2.对于教师与校园文化的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很多学校一味强调加强管理,反而严重忽视了对教师的规划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追求制度化,约束了教师的工作自由。长期以往,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层不变,毫无新意,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创新,压制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三、初中学校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1.做好教育思想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树立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与统一。另外,加强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学观,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学校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办学思想,管理人员要做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去渲染影响教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然后将该思想与教育管理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在各种管理中具体落实到位,将积极的思想转化成实践。
2.从创新管理的角度体现学校管理的专业性与规范化
一旦学校执行良好的管理制度,将保证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渐趋向专业化与规范化。但是学校也不能过度突出管理的执行内涵,同样要加强树立教育及服务的理念,因为,作为一个学校,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在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也要加强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只有从三方面同时着手,才能促进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3.突出学校管理中诚信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各大初中学校在实际实施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诚信管理。诚信是做人之本,同样,在教育中诚信的地位也极其重要。诚信管理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因此,在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要突出诚信管理的重要性。
4.注重开放性管理及个性化管理的实施内涵
在初中学校的管理模式中,不仅注重严格的管理工作,而且同样也重视在管理中合理融入弹性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开放性的管理与个性化的管理。在管理中适当融入弹性管理,在确保初中校园秩序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才能真正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人本视野;一贯制学校;学校管理
随着国家逐渐重视社会的基础教育工作,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建立一个教学与人本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身为一名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教育者,16年来一直在少数民族山区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笔者主要是针对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文本的管理模式抒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探讨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
(一)管理理念落后。在传统管理模式当中,一贯的贯彻方针就是以领导为中心,他的话就是整个学校管理的中心思想,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制定方案还是制定管理措施,所有都是按照领导们的喜好来编排,这样就会造成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都被忽略,导致管理措施并没有从实际上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
(二)对管理制度缺乏全面认识。由于在制定管理措施的所有程序中一概都是由领导来决定,导致所有方针都是围绕的领导的中心思想而走的。事实上,无论是这些制度都是应该由老师来参与,因为老师会懂得这些管理措施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是事实上真正的制定环节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参与,导致很多管理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在实施力度上也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管理制度缺乏民主性,老师们没有说话的地方,而这些管理的措施主要的实施对象又是老师和学生,如果连老师和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管理模式在实施程度上顶多就是隔靴搔痒,没办法落实到实处。
(三)等级制度使得管理出现分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金字塔造型是很常见的,在管理的分级制度下,从上而下分别是校长、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老师。老师是处在最底层的,上层管理人员下发命令,可是可是有时候管理措施并不符合真正的需求,下级比如老师就必须得执行,这种强迫性和执行的不合理性会导致执行过程的环节中出现分歧和意见,从而导致上级和下级之间关系紧张,这样从宏观方面来说是对学校的管理不利的,长期的分歧会很容易让老师与自己的最初教学目标相背离,因而管理的目标也会最终和教学目标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从根本方面来说 就是由于金字塔的存在,上级领导忽略了老师们的真正需求,即这种不和谐的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人本的目标没有得到实现。
二、人本文化基础上的学校管理创新措施
现代的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坚持人本的原则,这也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人本文化。我们应该把人本管理模式和制度管理模式协调充分地结合一起,使得人本文化更加快速地在校园里散播,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深入人本管理理念。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和时展保持一致,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运用现代的理念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者才会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职能,只有这样,老师的要求得到满足,学校的各项政策方针才能得到充分实施,学校发展才会更加和谐。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尊重老师,尽可能满足老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好好的为学校服务,给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学校管理者不能忽视了老师的基本需求,忽视老师对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老师是最有资格发言的,所谓的人本管理就是要相信人,学校和个人一起和谐进步发展,这就是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这一理念,首先就要从学校管理层开始做起。
(二)注重调动老师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老师的积极性上去了,老师的创新能力才得到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得到激发,这样老师的教学效率才会更高,学校的各项任务才能得到顺利进行,当然,学校才能更好地和谐发展。要想实现这些,始终坚持人本观念是最基础的环节。
(三)构建人本管理的制度模式。对于中学的管理制度模式来说,管理制度要既能够拥有约束力还能够完成管理目标,这才是最好的管理制度。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人本管理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制度去做保证,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的学校管理制度模式并不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主决策的进行,因此我们要想获得学校的有效管理,实现民主化,就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这样中学才能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三、结语
笔者作为一个常年在少数民族山区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者,对于教育的管理理念模式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然而如今的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没有意识到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因此,笔者主要是通过分析学校的传统模式从而对学校的管理创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对人本视野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给教育者一个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俊枫.经营“求实”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文化建设实践[J].中小学校长,2013(10).
[2] 许东君.学校管理务求三“实”[J].宁夏教育,2007(06).
[3] 黄日暖.学校管理变革的“丽湖探索”――深圳市丽湖中学学校管理变革纪实[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1).
[4] 魏志春.现行学校管理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5] 柯明欣.探究人文关怀下的中学学校管理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篇3
一、优化后勤管理模式对小学教学环境的影响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来说,学校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后勤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但实际上,后勤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优化后勤管理模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学校现有的后勤管理人员属于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后勤管理经验,后勤管理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国家对小学后勤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必须优化后勤管理模式,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完善后勤管理体系,才能满足后勤管理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优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1.强化后勤管理
部分学校的后勤管理观念和模式比较传统。相对落后,后勤管理体系不完善,而且后勤管理的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学校必须优化后勤管理模式,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完善后勤管理体系,扩大后勤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管理。除此之外,要想实现后勤管理目标,学校还必须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认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丰富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开阔眼界,提高后勤管理人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后勤管理人员还必须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学校还应该不断从外部聘请专业的后勤管理人员,壮大后勤管理人员队伍。
2.强化学校后勤财务管理
要想优化后勤管理模式,学校就必须加强后勤财务管理,认识到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小学后勤管理的关键环节,学校教学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与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学校只有强化后勤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问题,才能实现后勤管理目标。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后勤管理资金缺乏,就更加需要健全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接受学校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财务报表,上报给学校管理人员,如果学校管理人员发现后勤财务管理中存在任何问题,必须及时采取调整对策。除此之外,学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在每年年末制订出下一年的财务预定规划,实现学校的财务收支平衡。学校必须聘请专业的后勤财务管理人员,并派遣后勤财务管理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提高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重视保险工作
篇4
【关键词】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学校管理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除了教育对象,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主体,所以,学校需要摒弃家长制管理方式,实施新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服务型学校管理。
一、服务型学校管理概述
所谓服务型学校管理,指的是学校与师生保持平等、和谐的相处模式,切实尊重、关怀、帮助师生,加强学校和师生、家长等的交流合作,并创建相应的合作机制,允许师生、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为师生创建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是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这里所提及的服务既涉及物质服务,也涉及精神服务,将师生服务视作学校管理的起点与归宿,综合考虑师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师生,与师生和平相处,无论是学校教育、管理还是规章制度制定都要考虑师生合理权益,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意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
二、如何全面落实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
1.培养教师服务意识。就目前而言,虽然很多教师都认识到服务型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大原因在于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具体来说:很多教师还具备传统观念,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属于服务方,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从多个途径获得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掌握者。所以,为了适应学生的改变,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提升自身服务意识,创建相应的保障体制,从而更好地落实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2.发挥校园环境作用。校园环境对服务型学校管理的实施有着决定性影响,这里所提及的环境既涉及硬件环境,又涉及软件环境,其中硬件环境指的是服务型学校管理实施的基础,如学习场地、工作设施与活动场地等;软件环境指的是服务型学校管理实施的核心,如自由平等的校园文化,勤奋刻苦的优良学风等。总得来说,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的全面落实既需要良好硬件环境的支持,又需要良好软件环境的支持,所以学校需要两手抓,促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有效结合,加深师生对服务型学校管理理论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为服务型学校管理的有效实施铺垫基础。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实施服务型学校管理,首先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并非随意制定,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工作合理性与针对性。另外,学校还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适当宣传,加深学生对相关规定的认识与了解,懂得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使服务型学校管理的规范、管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4.创建学生工作队伍。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的全面有效落实需要优秀学工队伍的支持。学工队伍有狭广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学工队伍是由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干部组成;从狭义上来说,学工队伍指的是学校辅导员、学工部人员与班主任等等。要想全面落实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首先要提升学工干部自主服务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健全学习培训体制;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工作队伍,勇于面对困难,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切实配合行政领导的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能力,推动服务型学校管理的顺利实施。
总而言之,实施服务型学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满足现代学校教育需求,而且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校教育稳定实施。但服务型学校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服务型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作者:尹文君 单位:甘肃省成县朱家桥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作者:张侨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篇6
一、后勤管理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从整个后勤工作的内容上看,后勤工作包括经费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管理、水电和绿化管理、教师宿舍管理等,这些内容包括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后勤管理的复杂性更加彰显了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校经费管理混乱、财务收支账目不明确、学校房屋到处漏水、课桌黑板乱堆乱放、水电绿化无人管理、教师宿舍破烂不堪,这样的学校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小孩送来学习,也没有哪位同学能在这样的学校中安心学习,也没有哪位教师能在这样的学校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后勤工作由于包括的内容复杂,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处于谁都该管、谁也不想管、谁都管不好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后勤管理的重要地位,把整个后勤管理工作做好、做细、做精致。
二、后勤管理工作要注意突出一个中心
突出一个中心,即学校后勤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学校的生命是教学,学校整个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不变的核心。一方面,要理顺关系,摆正位置。学校管理的内容很多,各种机构各负其责,其中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后勤工作尽管是千头万绪,繁杂琐碎,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必须落脚到教学这个中心上来,围绕和服从教学需要,保证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只有理顺这个关系,才能明确后勤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后勤部门的轻重缓急。另一方面,要保证重点,特别是在财力和物力的安排使用上,要确保教学这个中心,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对经费的使用方针应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尽可能增加教学科研经费,对其他可办可不办的事要压缩或削减经费。
三、后勤管理工作要搞好“两个服务”
两个服务即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四性”:一是要注意超前性。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先行一步,超前准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转换以及时令季节的变化,提前安排后勤工作,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服务工作主动及时。二是要增强预见性,常规性的后勤工作可以超前准备,而对一些非常规性的工作,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注意观察,未雨绸缪,尽可能多一点“先见之明”。三是要考虑周密性。后勤工作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要做到周密细致。四是要注意教育性。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一切工作人员都是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后勤部门一切工作都必须用育人这把标尺来衡量。
四、后勤管理工作要强化三项建设
三项建设即是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思想建设方面,首先要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增强服务观念,明确服务宗旨,这是搞好后勤工作的根本。有的后勤人员认为后勤工作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有自卑思想,我为教师服务,谁为我服务?有的还有攀比思想。我通过组织学习,开展个别谈心、对话交流等形式,使后勤人员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意义,增强光荣感、责任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认真解决和关心后勤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后勤人员实行优化组合,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后勤人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对照岗位和职责要求,申报工作岗位,然后通过群众考评,领导考核,合格者由后勤工作处聘任上岗。
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从人、财、物、事四方面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学校财力可能保证教学经费的前提下,编制预算计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健全审批制度,精打细算,引入竞争机制,对大型物品的采购,采用招投标,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在学校财产管理中要建立学校财产管理制度。在保管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做到物尽其用。例如,在管财方面,我们制定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总务主任岗位职责》《会计岗位职责》《出纳员岗位职责》等;在管物方面,我们针对学校范围大,物资容易消耗、散失的情况,制定了《房产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公物损坏赔偿制度》等;在管事方面,我们制定了《校园管理规定》《绿化管理规定》《基建管理制度》《食堂管理规定》等。
五、后勤管理工作要抓住四个环节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教育;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极大的量。一直以来我国号召科教兴国。而一国科技要持续发展,其根本是一国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又是各种教育的根本。因此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也有很多,在本节中,笔者从教师素质、学校管理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农村教育问题。
首先,从教师整体素质角度来说,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纪较大的老师比较多,而年轻的老师不多,呈老龄化趋势。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年龄在四十岁的老师达到了一半以上。同时,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龄化的结果,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年龄较大的老师一般都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而这样的老师在所有农村教师中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这些老师虽然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但是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都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也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小学生的素质要求。此外,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师专业性不够,比如音乐、英语以及美术等课程都是由一些老师兼职上课,这些老师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农村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其次,从农村小学管理制度层面来说。我们知道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农村小学在管理上普遍落后,很多学校管理没有秩序。一些学校的校长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未把学校的规范管理放在心上。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只是单纯的模仿其他学校,不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遇到一些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够合理的解决。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即使有制度,农村小学学校不按制度办事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在选用老师的时候,没有合理的选调程序,很多时候依靠裙带关系。农村小学虽然也有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但是挺多学校的这些机制并不能够落到实处。
最后,农村小学教学方法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不够科学和先进。因此农村教师应当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教学评价在教学方法中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而农村小学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很多时候不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具有针对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是限制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最为直接的办法是积极向农村小学引进人才,但是毕竟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以及生活条件较差,人才引进不是一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较能产生效果的方式是优化培训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积极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将农村小学教师的进修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日程,并将其同教师的学历以及职称评定相联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第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定期的组织培训班,鼓励农村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第三,加大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的普及,使得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对于城市教育具有局限性,因此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对农村小学教育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积极借鉴全市优秀的教学资源,农村教师通过学习这些教学资源能够更好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优化教学方法。第四,加大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好几种。比如选调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定点农村小学定期任教、选调农村小学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前一种方式可以让农村小学有新鲜的教师血液注入,带来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后一种方式农村中青年教师通过在城市小学中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教学知识。
三、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完善管理制度,除了提高农村小学校长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人事管理制度。这就要依赖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完善这一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教师引进角度来看。在引进教师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比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一些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进入教师岗位应当受到限制。其次,从内部教师考核制度来看,要积极进行人事改革,使学校管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管理过程中,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以及刚性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上做到综合化和系统化。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很多时候不能够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小学发展,其落脚点其实就是学生的素质培养。而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发展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评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尤其是针对那些学困生,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来说十分重要。其次,搭建科学的教学评价平台,比如可以采取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之间,教师可以建立良性竞争的氛围,对学习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当面对单个学生时,则可以建立横向评价平台,引导并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每次进步,体验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赵要伟,赵怀标.大安小学,前进中的育人园地[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09).
篇8
关键词:校园安全;管理现状;预防
一、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安全管理,不仅包括保障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还包括保障学校公共设施、师生财产安全。校园安全管理在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极为重要,目前,不少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普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是大多数学校存在的一个现象。从近几年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当中,可以发现许多事故原本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但往往由于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未能及时感知到事故的发生,错过了杜绝事故发生的绝佳时机。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教师以及学生对危险的感知度,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安全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体现在师生在保护自身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方面,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比如,在人流量大的食堂打饭时,将钱包放在显眼处,容易引起小偷的注意,而且方便小偷得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导致班级安全防范措施的知识讲解较少,学生本身对于安全事故的了解不足,在生活中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比如,和同学在楼梯间打闹,这就是安全知R缺乏的表现。
2.学校重视度不够。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学校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重视度不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一方面,在建设学校设施的过程中,学校不注重其安全性,部分存在危险的设施仍旧放置于校园当中,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一定的隐患;另一方面,重视度不够,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
3.缺乏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一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一套良好的制度进行相应的指导。现阶段,不少学校并未建立健全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较为随意,没有形成较好的体系,导致学校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重视该重视的地方,工作重心没有放到位。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制度的存在是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4.缺乏相应的安保设施及人员。在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安保设施及安保人员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安保设施,在学校内部及周围,未安装足够的监控设施,不能及时做到有效监控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内部,灭火器等常规的灭火装置未能得到及时的检修,许多装置成为摆设。校园内安保人员的存在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关键因素,一个有纪律有组织的安保队伍能够极其有效的对学校环境进行监督,及时排除危险因素,保障校园环境安全。
二、如何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时代的发展,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极大的进步,校园安全事故虽很难杜绝其发生,但是在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之后,就能及时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切实保障校园环境安全,保障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为了更好的开展相应的防范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应大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了更好的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应大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学校不仅需要重视加强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还要将具体的实施措施落实到位,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力促进目标的达成。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应明确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将所学知识灵活加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足够的防范心理,尤其是当自己处于一个人流量较大或者校园内较为偏僻的地方时,应具备足够的警惕心理。同时,学生自身在和同学交流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颗宽容的心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打架,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同学之间的情谊难能可贵,在和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应时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2.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学习相应的管理知识,同时,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制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学校发展、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的存在,主要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制定了一套相应的规范,规范的存在能够及时有效的指导工作的开展方向,同时,及时反馈工作效果,便于管理层及时了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状态,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另一层保障。
3.建立一支强大的安保队伍。安保队伍是保障学校安全的中坚力量。学校应竭尽全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安保队伍,在招聘、培训、管理等环节下足功夫,努力提升安保队伍的整体洞察能力以及面对突发事故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支强大的安保队伍不仅讲究战斗力的大小,而且极为注重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学校在管理安保队伍的过程中,应注重其凝聚力的培养,同时,给予安保队伍足够的物质和人身保障,为安保人员的工作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内学生之间的打架、公物遭到损坏等都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表现,一直以来,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现阶段学校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存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切实保障校园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绍让,朱成康,张伟锋.开放式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06):32-33.
[2]李世刚.基于B/S结构开发的校园安全管理系统[D].重庆大学,2007:21-23.
作者简介:
篇9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教育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也随之增大。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够扩大学校规模,而且能够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本文介绍了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优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2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25- 02
0 引 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且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步伐。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由此可见,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1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1 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部分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考核与评价制度,相关人员的考核意识较低,考核标准不具体,进而导致固定资产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片面性、单一性等特点。其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合理性。大多数学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做不到管理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并且经常出现购置混乱、采购盲目、财物不符等现象。然后,资产管理思想落后。资产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无视资产管理制度的存在,特立独行的进行资产管理工作,当资产管理中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互相推卸责任。
1.2 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优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在其他学校中的竞争实力,增强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学校规模,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此外,科学管理学校固定资产,有利于避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资产使用率,进而促进学校有序运行。
2 优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2.1 制定清查制度
学校要想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监管,学校会计部门就要定期、及时的做好财务工作,会计人员每月底进行账目全面统计和具体统计,认真、谨慎的开展账目核对工作。工作人员对于已经存在的学校固定资产,要相应对其进行标签明示,即以便利贴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规格、名称、使用者、编码、购置日期、类别、型号等明确记录,同时,还要具体到人员签名,并附加相关机构公章。如果个别固定资产没有上述便利贴的详细说明,那么其固定资产享受不到报销待遇,只有在相关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才能符合一定的报销标准。
2.2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资产购置制度。固定资产购置前,要向学校财务部门请示,财务部门针对采购资产进行预算分析,最后告知明确的综合预算结果,如果部分资产不在综合预算的范之内,那么固定资产在进行购置时,要坚持急用及购原则,禁止发生随意采购、盲目采购等现象。其次,学校要强化固定资产验收制度以及资产保管制度。购买完成后的固定资产,要经过采购人、使用者、管理者以及保管者进行同时验收,资产验收的过程中,四位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要彼此间相互监督、共同合作,确保所购固定资产的优质性。最后,学校要细致落实资产报损制度。资产报损处理时,要遵循规范性流程,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忽视任一报损细节,进而提高资产管理的系统性。
2.3 健全监督制度
学校健全固定资产监督制度,即学校有意识的成立资产监督队伍。财务部门要不定期的进行固定资产检查,并公开告知检查结果。与此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资产奖罚制度,奖罚分明。健全监督制度不仅能够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而且能够在发挥固定资产的基础上,为固定资产制度提供切实保障,进而促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效运行。
2.4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即使再完善、再健全,同样需要管理者来实施、执行,因此,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的提出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绩效考核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方面,固定资产不仅要满足上传下达的需要,而且还要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等级水平以及学校规模等相适应。第二方面,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与否,资产便利贴核对是否详实、准确,固定资产的保护工作是否到位,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落实。第三方面,资产清算制度以及固定资产报损制度是否有序进行。第四方面,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处理工作是否依据程序开展。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能够对资产管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更好的健全资产管理系统,促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行,进而扩大学校的招生数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 结 语
综上所述,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合理的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同时,资产管理的过程较复杂、系统,进而学校在进行资产管理时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制定清查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度以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青.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5):86-88.
篇10
管理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活动,肩负着人类其他实践活动正常运行的重任。有效管理即是通过管理活动,能够提升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管理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衡量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学校各组织、机构肩负着各不相同的工作任务和职能,为了实现各自的使命,完成组织机构的工作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小团体主义、部门主义等现象,只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容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限制和浪费。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强调有效性,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使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相互协调配合,进而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
二、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理性思考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有效性,首当其冲的是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的管理规定、办法。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而言,其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日趋复杂,学校需要与社会、社区之间保持联系,亟需一些规章制度处理学校内部与外部各部门、组织的工作关系,这就需要学校建立领导干部的分工责任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对外工作的开展,以至于学生与社会、社区之间关系维持密切,传达社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如,学校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但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合力完成,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机会,就需要建立校外教育机制,将家庭力量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贯彻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家长学校制度等等,强化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更好地实施和开展教育工作。另外,还需要建立岗位责任制、会议制度汇报制度及其激励制度等等。
2.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决策是指对行动方案的筹划和选择,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工作成效及其面貌的改观,如若决策失误或者错误,即便决策执行的再好、在有效,也只是无效甚至是负效劳动,正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一样,往往只能无功而返。可见,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应该怎样决策?在决策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第一,决策科学性。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错中复杂,面对如此之多的管理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是不可能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的。因此,在管理决策中,对于任何一个决策,要区分其重要性,如教学改革、教师积极性调动、学校经费审批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事项。之后,要对其加以分析、研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第二,决策的民主性。决策应杜绝“一言堂”,要集思广益,多方面的收集意见和建议,从而优化决策方案,做出最佳决策。
3.强化师资队伍的管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最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景。如何强化师资队伍管理,创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教师团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其创造性,已经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扬长。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许缺陷。有些比较优秀的老师,他们脾气暴躁,不善交际,不愿接近领导等等,但这些与教学质量比起来,都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在对教师管理中,要能够包容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做到扬长。第二,避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缺点,对其优点、长处,要善用;而对其缺点、不足,要避要。取他人之所长补其所短,进而实现教师队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第三,激励。为了刺激老师工作的积极性,要巧用激励手段,创建竞争制的工作环境,给予老师物质、精神上的激励,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人事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语
有效性是衡量学校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推进学校管理工作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活动有效性,还可以从校园文化角度切入。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对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及其习惯养成、情趣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显性课程代替不了的作用。学校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设计,营造出明朗、健康、积极向上及其青春活力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来,发挥其对学校管理工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作者:嘎让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冻列中学
参考文献:
[1]徐丽娟.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25).
- 上一篇:环境安全管理方案
- 下一篇:消防安全检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