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安全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安全管理方案

篇1

塑件化工厂的生产活动涉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要。随着**认证、**认证和**认证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企业可能需要多种管理体系的认证,由于**三个体系在管理目的、对象的不同,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我厂负责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是两个部门,三个体系自成系统,我厂在实施时采用了各自独立的体系,出现了文件大量重复、争资源、政令不统

一、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相同的工作重复且难以控制和实施。**、**、**管理体系具有兼容性,在标准的思想、标准要素等内容上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体系的运行模式、文件的架构上也是基本相同的,在文件、记录、内审、管理评审等管理要素可以实行共享。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性质而言关联性也是很明显的,如果质量控制不好,就要多出废品、浪费能源和原材料,废品处理也可能带来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往往首先是企业职工,就同时产生了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特别在我们化工等高风险行业这种关联性更加明显,如火灾和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一旦发生,既是质量事故,又是环境灾难,也同时会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所以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一起考虑,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各管理领域优势互补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上的不协调、提供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在今年的**体系认证工作中,在认证公司咨询组的协助下,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及咨询指导,达到以下目标:

1、依据中国**hse管理体系标准(**××1—**)和国际互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使塑件化工厂的**管理体系与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模式保持一致。

2、完成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转换工作,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连续性。

3、通过提供各种hse培训,使相关人员能够掌握**管理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方法,hse运行控制和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知识,确保所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得到有效实施、保持并实现持续改进。

4、强化产品实现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的最优化,满足顾客期望;系统并有效地识别与生产、活动、服务及其他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环境因素和事故隐患,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事故发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标准

塑件化工厂**一体化管理体系将同时满足下述四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1-**《中国**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hse)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三、资源准备

1、领导决策

高层管理者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应当创造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高层管理者的英明决策,高层管理者应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承诺,提供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亲自参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活动,对资源、职责和其他问题实施决策,提供必需的支持。

我厂厂长袁立明任命副厂长周宝刚为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2、组建工作组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我厂各部门的工作,齐抓共管是体系成功的关键,工作组的建立极其重要。我厂决定以质量技术部、安全环保部为主,各主要职能管理部门选派人员参加。

3、组建内审员队伍

管理部门应至少有一人参加,基层单位应至少有二人及以上参加。

4、全员动员

为便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开展,计划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让职工了解实施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时间保证

工作组和内审员在体系建立阶段有大量工作要做,应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6、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安排

我厂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咨询工作自**年4月开始至**年8月结束,其中**年7月底前完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年10月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认证审核。

四、整合计划及工作内容

体系整合工作共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第二阶段初始**管理评审、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第六阶段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

体系知识和标准要求宣贯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培训提高全员的**意识和规则意识。特别是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管理原则的了解和标准的理解掌握。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和实施有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全员的参与是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

基础。深入学习理解四个体系标准的要求,切实掌握**××1-**、**-**、**-**、**-**四个标准的基础要求,分析评估四个体系标准的异同点。

第二阶段:初始**管理状态评审

做好初始**管理评审是提出有挑战性方针目标、建立适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在策划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评审了解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的特色、差距和努力达到的方向。初始**管理评审包括:

质量管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和控制现状分析;

我厂范围内的危害因素/我厂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重要因素确定和控制策划;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分析和控制策划,识别出包括质量方面法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适用于组织环境因素与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方的质量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事故情况调查分析等等。

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

依据初始**管理评审的结果,结合实际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组织在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方针目标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的基础。

确定我厂**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范围。

确定我厂开展**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最终组织机构,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并予以沟通。

针对重大hse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

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素及保障要素的开展方式。

确定体系文件的架构和层次。

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

文件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外在表现,应能反映出整个体系的全部要求,符合四个标准和企业的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实际。

建立/完善一体化的管理手册和必需的程序文件,程序至少应包含(但不限于):文件与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不合格/不符合处理程序,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安全因素管理程序,法律法规管理程序,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程序,信息交流咨询管理程序,应急准备响应程序,监测与测量管理程序等;

完善为控制过程、环境因素、风险所需要的其他文件/规范/要求;

合理安排为证实体系有效运转和用于追溯的记录;

识别外来文件的控制要求并保持。

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

按照文件的规定和策划的结果实施管理,对识别出的过程/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执行旨在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包括对应急情况的管理、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等以及安排所需的支持性的培训、交流等活动。保存所需的各种实施记录并妥善管理。有效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体系成败的关键,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去做。分层次对体系文件进行大规模培训,重点是领导层和重点岗位员工。各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实施。各部门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记录。修改完善体系文件,满足可操作性要求。

第六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篇2

一、导致事故的环境因素

依据环境导致事故的危害方式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生产布局、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2、温度、湿度、光线、噪声等;

3、粉尘、毒物等;

4、恶劣的气候,如雨水、冰雹、大风、甚至是台风等

二、环境导致事故的原因及其影响规律。

环境是生产实践活动必备的条件,任何生产活动无一不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需要占用自然环境中的土地,要建造厂房,需要营造人为的施工或生产环境,需要动力、能源、机器、设备等,有时,在生产中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散发一定的粉尘、毒物、热量,这是正常的。

但是当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可能导致环境中上述因素异常,如生产布局不合理、不利于生产流程的畅通,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工厂、矿山与周边的安全间距不合格会对周边安全埋下事故隐患,如高速公路与矿山间距不够、不利于车辆行驶安全;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生产(施工)场地照明光线不良,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弥漫视不清、光线过强;通风不良、无通风、通风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瓦斯超限;林业系统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储存方法不安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等,加上人员违章作业或因环境因素促使人员误操作,都有可能引发生产事故。

大量的事故表明:环境的异常状态与生产相结合易导致事故发生,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是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物质因素。

三、预防及控制对策

(一)严守"三同时"规定,加大安全投入,从源头上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指出:“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第十六条还指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本单位的工程项目纳入“三同时”管理,使工程项目在其设计、施工、投产三阶段都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安全法规标准执行,使工程项目能安全投产。我省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经“三同时”验收合格投产的,其生产安全性大大强于未按“三同时”办理的企业单位。

(二)运用安全法制手段,加强环境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环境管理标准,强化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预防由于异常环境而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

依据安全生产对环境的客观要求,企业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一般应达到如下要求:

1、厂区应定期清扫,保持整洁。排水畅通无积水,生产中的坑、壕、池等有使人跌落危险的,应设围栏或盖板。垃圾必须收集到垃圾箱内,加盖,并要及时清除。

2、厂区运输设备应根据工艺流程、货运量和货物性质,采取适当的运输方式,合理组织车流、人流,保证运输装卸作业的安全。人行道和车行道要平坦、畅通、有足够的照明设施。自行车应集中管理。

3、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废料以及工具、器具应按其品种特征和安全要求分类堆放。不能妨碍操作和通行,应规则地码成稳固的堆垛,其高度机械装卸操作时不得高于5米,人工装卸时不得高于2 米。散装材料应根据其性质确定堆垛高度。堆垛间距不得小于1米,并设安全标志。

4、建筑物必须坚固耐用,对腐蚀性强、有震动性房屋,必须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不得在场院内任意加盖屋、棚等建筑物。

5、工作场所应保持整洁、清洁。设备应按作业顺序和作业类别安装,做到配置合理,作业方便,有利于人流、物流。

6、经常有水或其他液体的地面,应有排水和防止液体渗漏的设施,应根据生产特点对有特殊要求的管、沟、地面,如有防腐蚀、防静电要求的,应作相应处理。

7、通道和走道应有足够的宽度,出口应设成易被人员看到的,必要时应设标志。升降口和高处走道应有护栏。

8、操作点和作业场所,应有足够的照明,保证作业安全。

9、夏季和冬季作业,要有必要的降温和采暖设施。

10、存在粉尘、毒物危害的作业场所要有防尘、防毒等设施。

(三)治理粉尘、毒物生物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粉尘、毒物生物等有害物质,是伴随生产过程在环境中对人身构成危害的,其危害因素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三类:

1、 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苯、砷、酚等;生产性粉尘如石英尘、煤尘、石棉尘、金属粉尘等。

2、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超声波;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3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某些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等。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粉尘、毒物生物因素对人的危害方式的不同,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治理标准规范予以治理,在治理中主要应应用安全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如防尘应采取改革工艺、推行湿法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等技术措施进行治理;防毒应从消除(即使用替代品)或减少毒物、降低毒物浓度入手。

(四)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预防生产事故

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预防控制人身伤亡和职业病危害所采取的一种辅措施。

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环境异常,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加之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又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这样就会导致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毒物、噪声、强磁、辐射、触电、静电感应、爆炸、烧伤、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绞碾、刺割等有害因素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和慢性危害,而劳动防护用品,就是以阻隔、屏蔽、封闭、吸收、分散、悬浮等方式,保护从业人员机体的全部或局部免受外来侵害的安全技术措施。

因此,在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及时发放,要教育职工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妥善做好保养及存放,使之保持应有的功能,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

(五)运用安全检查手段改善作业环境,控制事故发生

生产中作业环境是动态的,它会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产特点,适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找出隐患,落实整改,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安全检查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其中有许多检查形式和制度,如职工在岗位上自我检查,各级领导组织的自上而下的检查,定期检查,节假日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等,对安全工作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检查提纲,检查标准,其检查效果则受检查人员的知识、经验、掌握生产情况的深浅程度所限,经验丰富者发现问题多,经验不足者发现

问题少,甚至只能观察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重大隐患或潜在的危险,使检查流于形式解决不了问题。实践证明,使用检查表可大大提高检查质量,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可控制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了使用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尘毒治理及劳动保护用品使用,均能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防止发生异常变化,就要坚持做好生产中的安全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使之达到安全要求,同时对不能与以改变的异常环境如临边作业、危险部位作业等还需设置安全标志,从而控制异常环境导致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

(六)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控,及时进行险情预报做好事故应急救援

对于生产中潜在的危险如水库、江河、湖泊大坝的危险部位,煤矿瓦斯、矿山地下水、建筑地下施工、台风、地质、水文等应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进行险情预报。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训练和演习;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措施、工程抢险措施、现场医疗急救措施、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应急救援预案的其他内容等。

篇3

文/本刊记者 高中伟

磨卡有限公司(Mirka,以下简称“磨卡”)主要为全球范围内9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无尘干磨系统及研磨材料的生产与销售服务,其总部位于芬兰。磨卡的分销公司位于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和中国等国家。

磨卡是研磨行业中第一个获得IS0 9001、OHSAS 18001、IS0 14001三项重要质量认证的公司。磨卡无尘干磨系统得到了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和知名油漆供应商的推荐使用,在无尘干磨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

磨卡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上海注册成立,并在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分部,其在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地区拥有超过300家经销商服务于汽车售后领域,还有近100家经销商服务于其他工业领域。并且,磨卡在沈阳、哈尔滨、西安、济南、武汉、成都、深圳等地派遣服务代表为广大客户提供及时的供给、服务和支持。

记者:磨卡来到中国六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您如何评价如今磨卡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未来三到五年,磨卡针对中国市场,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Nina:来到中国六年,磨卡从“小”到“大”。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产品培训和市场拓展,针对现在的钣喷流程,磨卡如今能够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整体解决方案、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磨卡提供的服务和设备可以让维修工作变得简单、有效率。面对取得的成绩,磨卡不会停下脚步,而会继续不懈努力,以此推动品牌及行业的发展。磨卡会在中国推出更多的产品,其中包括耗材、砂纸和设备。在发展产品和技术的同时,磨卡也会完善培训计划,我们希望能够给市场和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培训,也有计划在中国开设新的培训中心。另外,我们愿意为汽车售后维修企业提供更多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对磨卡在中国的业绩非常满意,今年磨卡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当然,评估一个公司的指标不仅仅是销售额,还应该包括它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等。原来,磨卡的主要产品是砂纸、耗材,现在还有打磨设备及相关服务等。我们在销售数字上有一个量的提升,而在产品线、服务和解决方案上则有一个质的提升。我们想通过各方面的提升,让磨卡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总而言之,今年磨卡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非常不错。

2014年,磨卡的全球销售额为212欧元左右,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总销售额的10%左右。当然,这些数字不仅限于汽车市场,还包括其他工业市场。201 5年,磨卡计划将业务扩展到电子行业,比如手机壳和与电子行业相关的打磨产品。

说到磨卡在中国市场未来三到五年的计划,其实非常明确,就是通过产品推广和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修理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当这些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之后,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磨卡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们计划与评估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们更加珍视磨卡在中国的发展。未来,我们希望在中国发展更多的合作伙伴,主要包括经销商、主机厂和修理厂等,我们希望与他们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以此促进双方的发展,促进磨卡的产品被更多的人认可与使用。归根到底,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用自己的产品、服务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来证明实力。还有一点要补充,我们在寻找经销商合作伙伴的时候,企业的诚信度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记者: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和发展至今,磨卡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Nina:磨卡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人知道磨卡(Mirka)品牌,那时的挑战是如何提高品牌知名度,让行业内更多的企业和人知道磨卡,了解磨卡,认可磨卡,选择磨卡。发展至今,磨卡依然注重品牌形象,从综合服务、培训及与客户和经销商的接触中,我们始终致力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磨卡如今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找到好的员工。我们希望服务于磨卡中国公司的员工能够深刻理解磨卡的理念、服务、产品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客户;能够更加贴近中国客户的需要,把磨卡的产品、服务、技术推广给客户。磨卡相信,只有好的员工才能构建更好的企业组织架构,才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记者:磨卡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如何?从磨卡的角度来看,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同的市场有什么特点?

Nina:除了中国之外,在欧州、北美、墨西哥、东南亚及亚州等市场,磨卡都发展得很好。现在欧盟的经济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磨卡的经济增长。磨卡今年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开设新的公司,但现有公司的业务都在稳步发展。

我个人对中国市场有两点评价。第一,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第二,中国维修企业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愿意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作出改变。欧州市场中,维修企业的员工大多观念比较固化,很难接受新的技术和方法,很难被改变。总之,在欧州和北美市场,很难改变汽车后市场中从业人员的观念和习惯,但在中国,大家更愿意接受好的、新的事物,并把它们运用到工作中。

记者:磨卡一直提倡关爱环境,近几年,中国的相关部门也大力推动绿色维修,今年九月,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也提到了提倡和鼓励绿色维修,磨卡在中国将怎样继续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Nina:磨卡是专业提供无尘干磨系统及生产和销售涂附磨料的公司,这些产品的作用是打磨汽车钣全部分,让它们更干净,所以磨卡是一个很“干净”的公司,我们也一直致力于营造更干净的大环境,绿色环保是磨卡始终坚持的理念。磨卡正在实施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计划,去年,我们在芬兰总部建立了一个工厂,这是一个绿色工厂,它融合了很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在这个工厂中,我们不仅能够生产出更环保的打磨产品,也将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程度降到了最低。磨卡对环保问题很重视,也很敏感,就像我们的产品,都是无尘打磨,有专门的装置来收集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灰尘,不会让它们飘浮在空中,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

记者:磨卡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上与同行业的其他品牌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您怎样看待同行之问的竞争?

篇4

他们急需一种可靠的方式对企业范围内分布于Linux、UNIX和Windows系统服务器之上的数据和应用软件提供大规模的跨平台安全访问,提供所发生事件的确切证据以及安全审计,还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A公司选择了CA公司的eTrust Access Control解决方案,来实现更精确的访问控制管理和无干扰的审计。通过将eTrust Access Control应用于多个服务器上,限制超级用户访问的权限,A公司能够完整地了解“谁进行了访问”和“它对相应的资源做了什么”。这种基于角色的访问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风险,减轻了IT员工的相关责任。

不同于很多系统平台只是保存不安全记录,eTrust Access Control还对访问提供了能自我保护的账户管理功能。这些记录不容易被篡改,保证了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安全审计信息被直接保存到eTrust Audit的中央收集器,用于数据整合、事件统计和审计报告。这样,A公司就能清楚地估计外部审计量的增长,及时知道是否需要为重要活动准备可信报道。

为了降低成本,A公司正将系统从UNIX逐步转移到Linux平台,随着新服务器和基础架构的引进,A公司选用了CA的Netegrity作为他们的外网访问管理解决方案,并考虑选用CA其它解决方案,如用于漏洞和补丁管理的eTrust Vulnerability Manager和合并事件日志的eTrust Security Command Center等。

B公司曾是美国保险业首要的数据来源,之后成为领先的为商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信息的提供商。修订后的联邦条例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它要求B公司能在分布式的环境下管理和审计安全;而萨班斯法案等一些新的法规,也要求他们延长审计追踪,增强对诸如盗窃欺骗等企图的识别能力。这就要求B公司在安全管理上采取更有效的手段,来保障企业经营的法规遵从性。

B公司拥有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主机、UNIX、VMS和Windows系统一应俱存,这就需要一个能跨平台操作的安全工具。面对众多安全解决方案,B公司的首要要求就是选择一套解决方案,能在多平台的环境中进行集中管理。其次该公司要求能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安全管理时,积极应对安全事件而不是消极反应。在比较了多家安全厂商之后,B公司选择了CA公司的产品。其中,eTrust Policy Compliance能帮助B公司运行和报告、识别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帮助安全管理员修补漏洞;eTrust Admin则解决了美国联邦政府要求的集中管理模式,配置完成后,它能自动创建和管理所有B公司系统里的用户账户; eTrust Audit则能帮助IT人员追踪之前难以寻找到的系统内的可疑活动。

篇5

认真分析历年房地产项目施工工地发生的安全事故,我们会发现导致事故发生一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房地产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1.心存侥幸,总认为事故离自己很远。某些管理人员对于曾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不以为然,不总结分析,也不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明知故犯现象严重。

按习惯办事,缺乏随机应变的创新思维。某些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工作缺乏安全意识,盲目相信以往的经验,认为自己水平过硬,保准出不了问题。因此,无法保障生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2.缺乏安全责任感,对规章制度满不在乎。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在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部分以挂靠形式进场的施工队伍、非法分包和转包以及肢解发包引入的施工队伍素质低下,缺乏专业管理能力。

3.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与现场管理需求脱节,难以贯彻执行。为数不少的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现场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管理,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有些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更新缓慢,部分条款陈旧而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甚至有些安全规章制度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无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所有这些,都导致规章制度难以具体化执行,难以为安全生产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以致造成房地产生产某些环节“制度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4.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规章制度执行不彻底。再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如果不能得以良好的执行,都将沦为一纸空文。在对以往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施工单位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新工人进场的“三级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工序施工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基本缺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安全规章制度不能全面贯彻执行。

5.管理授权不清晰,出现部门职能重叠或管理盲区现象。有些公司在职能划分时重叠现象较严重,出现部门职能相互交叉、多头领导等问题,因此安全责任制在实践中不是非常完善。同时,在房地产开发中存在对未来趋势把握不准,规划不足等问题,这样在后期容易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因此,安全预防措施无法跟上事情的发展变化节奏。

从上述几点可见,安全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那么,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八个方面着手抓起,可简要归纳为“五化”(目标化、制度化、技术化、常态化、标准化)和“三保证”(组织机构保证、安全投入保证、管理人员保证)。

二、安全管理的“五化”

1.安全管理目标化。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企业与部门、部门与员工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将安全指标分解落实,并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施工单位,主要在施工合同中对安全责任进行分解落实,要求各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阶段明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的目标,且将这个总目标细化到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房地产公司现场项目部还要监督各施工单位与劳务分包队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环境保护责任书,并加以监督检查,确保管理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2.安全管理制度化。以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为例,为强化对各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实现整个集团公司安全管理统一化、规范化,我们在充分了解各下属公司管理实际基础上,组织专人编写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制度、安全技术管理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评分制度、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验收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民工宿舍挂牌住宿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20多项专项管理制度,为提升现场安全监管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证了整个安全监管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安全管理技术化。以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为例,为在安全管理上突出 “技术化”这一特点,实现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我们组织各公司专业人员编制了《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方案》、《脚手架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夏季施工安全方案》、《起重吊装施工组织设计》、《箱梁支架现浇安全专项方案》、《事故预防监控和应急预案》、《消防应急救援预案》、《高处坠落应急救援预案》、《高压线区域施工应急预案》、《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计划》、《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废弃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专项安全方案,供现场项目部对各施工单位统一要求,规范监管。

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 重大危险源 管理

1 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常见类型

按《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进行分类,其中涉及建筑施工的主要危险源共十六类,其中常见危险源主要有七个,即坍塌、触电、机械伤害、火灾、物体打击、起重伤害、高处坠落。

2 重大危险源管理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重大危险源管理主要涉及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以及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应急处置等内容。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强调基础管理,注重管理过程中的深层问题,进而以日常事务管理为抓手,对可能引发重大危险事故的部位严加控制,全力整饬安全惯性问题,加强源头控制,基于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建立一套严格的重大危险源控制体系。

3 重大危险源管理基本原则

3.1 坚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的原则。推行重大危险源管理,是对现有安全管理的传承和加强,是安全工作在新时期的完善、创新和发展。推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不生搬硬套一般的风险管理理论,不人为地划分重大危险源等级,通过准确把握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所具有的全系统性、全过程性和易发多变性特点,加强重大危险源动态研判,从安全管理的功能建设上加以控制,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3.2 坚持规范管理、强化基础的原则。实施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管理,有效掌握重大危险源,使之导向安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重大危险源表现在现场,但真正的风险源在于管理不规范、责任不落实、考核不到位等管理问题。要正确把握工作思路,坚持从管理源头上解决重大危险源控制问题,大力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职责,努力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对安全生产全过程的掌控,使生产运行过程处于有序平稳、持续可控状态。

3.3 坚持系统控制、整体协调的原则。重大危险源管理,涉及企业整个系统的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系统控制与整体协调。从企业到项目部,从安质管理系统到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从专业管理部门到经营开发、计价合同、财务、人力资源、物资设备、企业策划等综合管理部门,都必须着眼大局,协同落实重大危险源管理要求,承担重大危险源管理责任,强化施工生产各个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综合部”重大危险源控制和防范,确保企业施工生产长治久安。

4 重大危险源管理思路

4.1 通过风险辨识与评价,识别存在重大危险的作业项目,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分类、分阶段地列出重大危险源作业项目清单,并且在实践中坚持积累,不断丰富清单内容。

4.2 通过风险分析识别导致事故的潜在因素和事故类别,项目实施前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作业安全控制方案。

4.3 通过制定重大危险源作业安全控制方案,形成重大危险源作业安全控制卡、安全管理及监督责任人,在重大危险源作业过程中根据控制卡内容进行安全管理、监督并进行签证,对重大危险源作业管理和监督过程留有文字记录。

4.4 根据实施过程的监督状况和发现的问题,形成经验反馈,通过循环和差异化处置,最终形成标准化控制方案,用于新的同类作业的执行方案。

5 重大危险源管理流程

5.1 识别公示

5.1.1 工程施工前,项目部根据承建的施工范围和特点,组织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按照GB/T28001-

2011标准要求进行辨识与评价,编制《XX工程事故隐患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5.1.2 重大危险源项目排查、评价的依据。①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文件要求。②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首次运用。④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⑤曾发生过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⑥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⑦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⑧环境影响:项目周边环境、易引发公共突发事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如: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的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上、地下管线设施,当地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毗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等。环境破坏:作业环境和周边环境不能满足安全作业环境需要。⑨地质不良、自然灾害(台风、洪涝、泥石流等)。⑩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有重大变化时。

5.1.3 重大危险源排点范围。①依据分项工程顺序按工序逐项进行排查。②排查过程要考虑外部环境,包括地下地上干扰物、地质、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③与工程相关的各项辅助工序和过程的排查。④大型机械设备、起重设备、运输设备、轨行车辆管理及使用过程的排查。⑤物资储存、运输、保管过程的排查。⑥员工(含外协队伍、劳务工、临时工)办公场所、驻地、材料储存地、预制梁场、铺架基地场等的排查。

5.1.4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按上述程序,及时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价。①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②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承接新项目、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③施工现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

5.1.5 工程项目进入正常施工期后,每半年至少对重大危险源项目重新进行一次排查并评价。企业各级建立重大危险源台帐,实施动态管理。

5.1.6 项目部由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技术、安质、物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按分项工程或工序,识别施工作业过程中重大风险源。每季度末将本项目下一季度重大危险源清单和控制目标及管理方案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5.1.7 企业安全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各项目部上报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汇总、评审、确认,公布下发企业季度《重大危险源控制目标和管理方案》。每半年更新编制企业《在建项目重大危险源等级情况统计表》上报备案。

5.1.8 有关重大危险源的施工项目一律执行公示制度,以儆效尤。公示牌要设立在醒目位置,重大危险源出现的时段、名称、潜在性危险因素以及有效的控制措施必须写入公示内容,另外要明确重大危险源管理部门和相关责任人。

5.2 施工方案编制及论证。①重大危险源实施前,项目部须会同技术部门提前制定转向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只有通过技术部和工程监理部们审批后才可正式启动实施。②组织专家团根据建质(2009)87号文件对重大危险源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就不合理之处向项目部提出整改意见,监督其落实整改。修正后的方案报审核部门进行二次会审。专家团的整改意见可作为方案的附件。③除专家团以外,勘察、设计、建设、监理以及安全监督机构五个单位也应该指派专人参与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工作,以期不断优化方案设计,降低实施风险。

5.3 施工方案实施

5.3.1 重大危险源控制基本原则。消除优先原则: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重点加强重大危险源源头控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比如无害工艺技术、遥控技术)消除危险源,达到本质安全。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降低风险原则:针对不能根除的危险源,将管理重点放在风险控制上。风险控制要强调过程管理,要求技术和工艺规范化,对存在安全风险的重大危险源加强管理和控制,力求将损害程度降至最低。比如,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作业时,按要求做好临边防护及隔离措施,定期对支护、边坡变形进行监测等。

个体防护原则:在采取消除或降低风险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时,最后考虑个体防护设备,作为补充对策。如模板支撑、拆除时,操作人员穿戴好安全带、安全帽、工作鞋等。

5.3.2 重大危险源施工前,建筑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应该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力量对本企业施工设备和安全生产设施进行全面排查,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加强安全人员的培训,促进施工安全标准化。同时,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排除隐患,确保安全运行。

5.3.3 制定重大危险源施工应急预案。预案的制定力求规范,预案内容力求全面、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专职人员,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效地进行抢险救护的工作;建立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等相应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

5.3.4 施工阶段,项目部必须指派专人监督现场施工活动,认真履行领导带班以及管理人员旁站职责,竣工验收环节要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技术复核与隐蔽工程验收,确保规范施工、规范管理。

5.4 施工验收。①落实重大危险源管路方案后,由项目经理牵头,会同现场监理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及原方案论证专家组代表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共同组织验收。没有通过验收的重大危险源未经整改不得施工。②通过验收的重大危险源施工项目,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必须备案管理,并且备案上要有负责人签字认证。

5.5 施工(使用)管理。①企业各级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制度,对重大危险源,项目部每周不少于一次,企业每季不少于一次。②认真履行重大危险源施工信息上报制度。各级项目部应及时将重大危险源的施工进度、安全质量控制、方案执行等情况报告上级工程技术和安全质量管理部门。各级工程技术和安全质量管理部门通过“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分级监管的原则对重大危险源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通过交班会等形式向相关职能部门通报属本级监管的重大危险源的进展情况,在重大危险源作业实施前,预警信息,牵头组织对项目的重大危险源防范工作进行检查落实,遇特殊情况及时逐级上报。各级工程技术和安全质量管理人员特别是现场工程技术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做好监督记录备查。

5.6 施工销项。重大危险源施工完毕,项目部应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消除。消除的重大危险源,要书面告知上级安全质量管理部门进行重大危险源销项。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辨识、更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S].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控制

1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化建设以来,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程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加大,给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要求,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控制,才能确保施工安全全,为建筑工程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基于此,加强对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管理与安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建筑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程,需要从勘察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

2.1勘察设计阶段安全管理

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就应该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单位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紧密合作,根据工程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行仔细的勘察,综合考虑工程施工中所有要素,包括水、电、气气、通讯等。勘察设计单位需要通过勘察,搜集相关的资料,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标准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切实为工程项目、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供安全保障。

2.2准备阶段安全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完成施工招标文件的编制制,这时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在相关理论依据上,根据以往的经验验,保证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单位选择等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求。工程招标规范制定过程中,承包企业评价体系建立必须加入安全业绩标准加入安全业绩标准,由相关的安全专家一同参与工程安全评价工作价工作。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单位过程中,除了经济效益、施工质量外工质量外,也需要将施工安全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关于施工许可证的申请工许可证的申请,还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项目安全方案,在安全方案中必须包括项目安全评估报告全方案中必须包括项目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责任、安全施工措施等具体的内容施等具体的内容。

2.3项目实施阶段安全管理

实施施工方案过程中实施施工方案过程中,监理方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具体情况况,对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安全审查,对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监理单位工作重点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监理单位工作重点。同时,这一阶段必须对工程质量须对工程质量、安全以及进度进行有效的监控,施工单位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施工安全责任任,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部门,甚至是个人身上。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配备安全管理员,施工安全监督部门需要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另外,在不同施工阶段,需要根据周边环境根据周边环境、天气变化、现场情况的不同,积极采取妥善的安全防护对策安全防护对策。

2.4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安全问题,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建筑生产状态态,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础益的提升提供基础。一方面一方面,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理体系。从合理的施工组织、施工计划、安全责任、安全资源等具体的方面入手等具体的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提升施工操作安全性性。另一方面,必须严格的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奖罚制度罚制度,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3.1加强对人为因素的安全控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为、物质以及环境三大安全影响因素中素中,人为因素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施工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自身失误作不当或者自身失误,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具有可控与不可控双从属性可控双从属性,给安全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切实的提升人为因素控制效果的提升人为因素控制效果,必须在施工现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行安全检查,通过有效的分析判断,建立动态化的安全控制体系系。在人为因素控制中,应该强化安全教育,从心理层面提升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2对施工现场物体的安全控制

在建筑施工现场中在建筑施工现场中,施工机械、施工材料等如果处于不安全状态全状态,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物质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必须对这些物质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确保施工材料摆放安全全、施工机械处于安全状态,切实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全,促进安全生产。

3.3对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控制

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与文明施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性全性,需要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妥善的控制。不仅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定期的整理工场地进行定期的整理,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及时处理施工垃圾工垃圾,营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安全管理人员若发现施工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工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必须及时的进行解除,消除安全隐患患,创建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为安全施工提供有利的条件。

3.4加强对施工生产的科学控制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材料运用到建筑工程中材料运用到建筑工程中,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水平,有效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安全控制,优化安全管理策略管理策略,从施工单位内容入手,提升安全管理意识,施工人员必须能够学习新的知识员必须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运用科学的安全控制手段,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

5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系统工作,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中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对施工中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生产处于安全的状态下安全的状态下。安全控制是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部分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建筑工程提供安全保障供安全保障。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为建筑工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妥善做好安全管控工作,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绍杰.浅析控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015(3):155~156.

[[2]莹洁,高攀,冯高乐.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3):87~89.

篇8

关键词:质量管理 安全管理 电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质量的保证。无论从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C)方面,还是从贯彻实施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方面,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要求都是一致的。电力企业必须同时坚持“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的方针,两者的目的一致,内容各有侧重,相互联系。质量包含安全,安全是质量特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必须坚持重质量、保安全、预防为主的思想。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才能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才能做到预防为主、万无一失、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影响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影响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最危险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人为影响,充分发挥人在安全管理环节中的可靠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安全意识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一劳永逸,而应该长抓不懈。安全教育应该形式丰富,要坚持学习《安全生产法》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经常举办现场《安规》知识问答,组织观看事故现场或录像,建立个人安全档案,举办习惯性违章图片展览,使员工警钟长鸣,时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第二,不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无论是检修工作人员还是运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现场工作质量。安全意识的形成偏重于思想,而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好坏则关系到安全的行动效果。

第三,掌握人员身体状况。《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影响其所从事的工作已经有明确规定。人员身体状况,既指工作人员身体素质情况、精神状态,也包括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工作手套以及其它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二、“机”的因素

设备(机器)是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工作赖以开展的物质载体。所有的检修维护、运行调度操作,都是在设备系统上进行。因此,熟悉设备的各种性能、工况参数,对把握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对设备的无知,也就是对安全的忽视。强化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健康稳定运行,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落实设备责任制。将每台设备落实到人,明确设备分工,实行挂名负责制。杜绝出现无人管辖,疏于维护的设备。建立设备档案(包括说明书、设备全套图纸、易损件明细、安装资料等),健全设备台账记录(包括大、小修、维护记录、巡检记录、缺陷记录、异动记录、备品配件消耗记录、设备改造技术资料、油脂更改记录等)。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设备巡视检查制度。从检修和运行两个方面实施设备的定期巡视检查,随时掌握设备状况。管理人员要随机抽查巡检记录,发现记录与现场的设备情况不符,应严格考核。充分发挥检修设备责任人和运行巡检员的作用,使设备系统经常处于被监控状态。

第三,全面推广点检定修制度。实践证明,根据点检标准开展对设备重要部位跟踪监测,有计划地安排预防性检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修人员的工作理念由过去只注重阶段性检修转变为注重设备动态过程控制,由被动的抢修消缺转变为主动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电能质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源浪费。

三、“料”的因素

在安全管理中,用“工具”替代了全面质量管理中定义的“材料”(Material)因素。正如商业产品(由某种特殊材料制成)是由人和机器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样,“工具”也是工作人员和设备之间的联系物,即“人”、“机”关系的媒介。其意义涵指检修或运行人员对设备进行工作时所使用的(或作用其上的)一般工器具、测量仪器、仪表、材料等物品。工器具的正确使用与否,轻则影响检修或操作质量,重则导致不安全事故。由于不正确使用工器具而产生的作业事故不胜枚举。有该使用工具而不使用的情况,如不系安全带高空作业;有错误使用工具的情况,如安装轴承使用手锤直接敲击而不使用铜棒;有使用不合格工具的情况,如电动工具未经检验,等等。

四、“法”的因素

方法是指生产现场的检修人员或运行操作人员在工作时采用的办法、措施、工艺、技术方案等。当前述“人”、“机”、“工具”等条件相同时,工作质量和安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体现在现场工作采用什么工艺或方案。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方法”即是“人”、“机”、“工具”三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可以采用很多方案,关键是如何选用最佳方案。比如拆卸偶合器,既可以利用工装配合千斤顶向外拨,也可以采用特制丝杠向外顶,相比之下,利用丝杠的方法就比较好,因为此办法不易损伤偶合器的铸铝壳体。一般情况下,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都应遵守相关的工艺规程或标准,因为检修工艺标准、操作程序通常是由最佳方案累积而成。《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也正是通过总结生产现场的不安全教训编成的。所以,每个工作成员都应在每个环节严格执行检修工艺规程、运行规程和安全规程,绝不能别出心裁,随意蛮干。各种规程也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期修订,以达到对生产现场的作业进行科学、可行的指导作用。

五、“环”的因素

篇9

【关键词】大型设备;吊装技术;实施管理;安全管理

前言

众所周知,吊装工程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吊装工程的失败,现就大型设备吊装有关技术和实施管理做初步探讨。

1、技术管理

大型设备吊装是一项技术复杂的工作,做好吊装前期策划和调研、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基础工作。大型设备吊装前期做好前期策划,是吊装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是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整个吊装施工任务的前提。

1.1吊装前的调研

编制吊装方案的前提工作是前期的吊装策划和调研,这一技术准备工作涉及的界面非常广泛,一定要全面、细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管理模式和吊装规划、设备概况、吊车资源、施工环境等。(1)应了解大型设备吊装工程的管理模式和项目统筹规划,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来部署大型设备吊装工作。(2)应了解大型设备设计和制造单位、设备交货状态(整体或分段)及供货日期、设备制造图,了解大型设备大概的吊装时间。(3)了解大型吊车资源情况,包括自有吊车及当地市场吊车资源或者是同一项目兄弟单位的吊车资源情况,包括吊车性能、可供使用的时间,当然若总承包单位对大型吊车使用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也应提前了解有哪些吊车何时可供使用。(4)应了解并实际落实吊装工程的施工环境,包括吊装场地的地质情况、设备平面布置情况、场内运输道路情况、气候条件等。

1.2吊装前的策划

在项目施工前期,针对每个吊装工程的实际特点,结合前期调研所掌握的基础资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项目施工策划,从总体平面布置、场地预留、地基处理方案、吊装方法、多台吊装设备吊装顺序、与其他工作之间的配合(包括基础施工、钢结构施工、管道施工)、设备进场与卸车、吊装工作网络计划、吊车及吊具的准备等方面做总体规划。

1.3编制吊装技术方案

吊装工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技术方案来组织实施的。必须在前述所掌握的基础资料上,需要与业主、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和运输单位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首先选定承担主吊和溜尾的设备机具的形式、构成以及所需要的工况配置,设计专用的工装、选定配套的吊索具,在此基础上,选定吊耳的结构形式和位置,结合详尽充分的力学计算,编制完善合理的吊装技术方案。在吊装技术管理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施工方法和经验,建立完善的吊装技术储备。二是吊装技术方案要抓住重点,以“一表两图一书”(即吊装工艺数据表、吊装平面布置图、吊装立面图、吊装工艺计算书)为主要内容,重点抓住吊车站位处地基处理、场地预留、吊耳的设计、吊装专用机索具的设计或选配。吊装技术方案追求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吊装组织安排合理。

2、实施管理

整个吊装实施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其实质就是对项目策划和技术方案的贯彻执行,必须确保所有过程均在可控范围内,即使出现偏离,也能够在掌握和许可限度内实施,才能取得圆满高效的最佳结果。

2.1人力和吊装机械合理安排

根据选定的最终技术方案,落实相关的人员和机械设备资源。选定最佳的设备进场运输方式和运输设备,并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时间,根据场地情况着手组织人员和设备进场。

2.2严格按程序实施吊装工程的各项工作

在正式开始施工以后,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场地清理――地基处理――设备和人员进场――吊装装备的安装和调试――安全检查确认――办理相关报验程序――试吊――正式吊装”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特别是对地基处理、吊装装备的安装和调试、吊耳的方位、位置、尺寸校核、溜尾吊车工况和工装件以及吊索具的规格要做到一一落实,对检查过程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检查确认,并做好原始记录和签字确认。

2.3重视吊装工作中协调沟通环节

大型吊装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一般与现场土建施工、设备制造和装置施工交叉进行,需要进行相关工作联系的单位比较多,每个部门和单位都有许多具体的业务工作需要协调沟通。

2.4重视责任与分工,保证吊装指令顺利传达

由于特大型设备的整体吊装作业覆盖的范围比较大,通常都需要配备信号传递设备和编制专门的规章制度。在正式吊装之前,需要编制《大型设备吊装管理规定》、《大型设备吊装人员分工》。在整个吊装过程中,按照《信号传递程序》的有关规定,始终保持信息畅通。吊装过程操作指令的发出只能由现场吊装总指挥负责掌握。

3、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前提和灵魂,没有安全保证,吊装工作的一切活动都没有任何意义。大型设备吊装工程必须保证安全事故率为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极为严重的。根据以往的事故教训和我公司的管理实践,吊装安全管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大型吊装设备进出场管理

目前大型吊装主要采用大型履带吊车、液压吊装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每次进出场涉及的配合人员、车辆很多,存在运输、组装、拆除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针对这一工作,要编制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对运输、组装、拆除中的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都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2吊装现场的安全管理

首先常规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吊装工程必须编制HSE应急预案和“两书一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要素的现场安全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估,对重大风险因素采取可靠的有针对性的削减措施。并根据吊装作业、高空作业多的特点配备齐全安全设施,设立专职安全员加强对全过程施工环节的检查监督。并进行必要的HSE应急演练。其次,吊装安全管理必须抓住重点。吊装作业是一种技术要求严格的工作,必须按照审批合格的技术方案实施,检查吊装机索具质量、施工现场环境、检查方案落实情况应该作为吊装安全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地基处理、吊耳及溜尾吊车这三方面,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关键因素。

4、吊装设备和吊装机索具管理

吊装工作都要依靠吊车和吊装机索具来最终完成,管理好吊车和吊装机索具是设备吊装成功的保障性工作。

5、结论

大型设备吊装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保证大型设备吊装的顺利实施,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化建公司承建的宁夏石化5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中火炬及塔器的吊装任务,在每次吊装前均做到充分的准备,在技术管理、实施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每一次的吊装任务均能够安全、稳定、可控、顺利的完成,在施工实践中逐步提升大型设备吊装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门诊;抽血;护理安全管理

在医院管理中,门诊抽血中心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1],它是确保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2]。门诊抽血中心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文化层次跨度大、流动性强等特点[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抽血患者共300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700例,女800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43.6±24.1)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安全管理,男750例,女750例,年龄13~74岁,平均年龄(46.3±25.3)岁。两组患者无论是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门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如下:

1.2.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和主管护师共同制定并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计划。于此同时,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且及时监督,纠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2制定一套护理安全管理应急方案: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由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实施应急预案。当应急方案制定完成之后,还应当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演练和学习,保证方案能够正常、有效实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2.3对重点环节加强控制和监督:在对制定好的方案进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训。提升新上岗护士的责任感,让护理人员能够通过法律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护理操作,加强无菌意识,保证能够为患者更好的进行服务。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无菌操作意识,对消毒隔离的管理和控制进行加强,避免出现院内感染情况。

1.2.4引入质量改进措施:因为门诊抽血中心面临的困难较多,所以应当不断引入改进措施,发现问题,提升护理质量。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990例满意,440例一般,70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5.3%;对照组患者630例满意,350例一般,520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65.3%。见表1,表2。

3讨论

现如今,岗位以及流程管理早已成为医院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运行效率的主要途径。虽然很多医院都对门诊环境进行了改善,优化了系统的使用,在就诊流程方面也进行了革新,可是由于患者数量多,环境嘈乱,依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使得患者满意度大幅度下降,医院的资源利用率也相对较低。所以,管理者只有从岗位管理、流程管理以及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新方法才能对岗位管理实现实质性的变革。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大部分患者抽血化验要求都是空腹检查,因此选择在上午8点30之前来源抽血患者人数最多。由于抽血岗位有限,很多患者都是在某一时间段来源抽血,从而使门诊抽血秩序混乱,人员众多。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门诊抽血之后,对化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为节约人力资源、维持良好就诊环境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门诊抽血化验的特殊要求和患者急需获取化验结果的愿望,患者门诊抽血的问题依然严峻。

护理安全管理早已成为医院管理核心的重要部分,通过流程设计以及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成为组织管理者运行管理的主要路径,与此同时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紧张,护理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

这充分说明了在门诊抽血中心开展护理安全管理效果较好,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对医院的临床护理效果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门诊抽血护理能够提升门诊抽血抽样调查合格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陈香,赵庆霞,唐婷婷.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抽血中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