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兵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建设水平。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一)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素,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本国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改革创新。[1]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

(二)国家政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面对信息化浪潮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相应对策。[2]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对措施。201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等文件中都明确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思想。2015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贺信,再次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

教育部在2012年信息化试点工程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鼓励各地区试点院校要在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

(四)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框架

自2014年底至2015年4月,经兵团司令员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新兵办发[2014]75号)以及《兵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兵教发[2015]18号)等指导性文件和方案,更加明确了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政策支持等,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框架、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绘制了一副宏伟蓝图。《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文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可行的计划,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化硬件设施匮乏,实训条件落后

目前,兵团职业院校互联网宽带接入率已经达100%,校均带宽≥10M,基本完成了国家院校通宽带接入的建设目标。60%的院校已建成数字校园网络,少数院校实现了无线、有线一体网络建设。100%的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院校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设备。但实际上,据调查发现,由于网络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人员维护不及时等原因,校园网覆盖范围不广,网速缓慢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仍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多数院校为全部教职工配备了计算机,但教学用学生计算机配备仅为11:1,低配比加剧了设备的过度使用问题,使为数不多的设备更容易提前老化而剪短使用寿命。总的来看,兵团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兵团实际操作环境,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仍较落后,设备总量匮乏且多老化陈旧,不能真正实现以实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软件资源不成体系,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

由于兵团职业院校分布区域大,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等,形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多,课程差异大,难以形成系统的职业院校数字教学资源。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软件和系统较少,尤其是针对兵团职业教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学校自主开发又存在人力不足和资源缺乏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专门信息化管理机体与人才,不能很好地规划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规划不到位,从不同厂商购入的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缺少互操作能力,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一个个应用软件“孤岛”。当前兵团职业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体制没有建立,数字资源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等平台建设没有完成。

(三)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松散,建设经费机制仍待完善

兵团教育局和各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分职业院校成立了以院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信息化建设。但学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教师、轻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现象,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设置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而由教务部门兼管。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教学信息化专职人员配备不齐,能力不够,成为了当前信息化教育的瓶颈。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机制体制不完善,经费较少等也严重影响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信息化政策规范缺位,兵团统一管理规范不足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1制订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加快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于2016年3月制定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目前,兵团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制订了本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机制、考核评估标准等未形成有效机制。且部分职业院校仅根据学校情况进行建设,缺少兵团统一指导、规范要求。

(五)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信息化教学模式未真正启用

通过对对兵团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务人员、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教师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持有积极作用。但当前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停留在初级阶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教师对word或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方面普遍较弱,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停留在利用PPT教学和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阶段,利用网络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撰写教学日志、网上测试、答疑等教学手段并未深层次开发,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混合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启用。

三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兵团教育局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兵团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制定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策略,协调建设发展工作中各项重大事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度体系。[4]由信息办牵头,职业院校、高校、大型国企共同组成的兵团职业院校信息化专家团队,指导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化建设与应用。设立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机制,形成由兵团、师、院校、企业多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及保障资金。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兵团统一大平台,各院校特色的小平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体制。[5]

(二)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加强兵团职业院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培训,院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实践者,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专项、企业参与、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及运作资金,吸收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还要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培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6]。

(四)协调职业教育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统筹协调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硬件环境标准。积极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共同合作建设兵团职业教育虚拟专网及各职业院校校园网络互通互连,指导建设、应用及安全。[7]加快职业院校师生计算机终端、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教室、智慧互动空间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升级改造、新建,从而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制定信息化建设督导制度和体系,加强指导督导,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五)统筹建设兵团职业教育云资源

兵团统筹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各职业院校作为兵团平台的分支,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统建共享机制。根据兵团职业院校区域、专业特点,建立数字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组织职业院校最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精品课程、教案课件库、视频教学库、微课库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院校教学资源平台,推送到兵团职业教育资源云平台,以实现各职业院校共享。节约教学资源开发成本、提升教学资源质量及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建成职业院校数字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各院校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数字校园集成信息平台、网上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一卡通系统、智能水电等系统,遵循小应用大集成,按照“分期开发,边建边用”的原则,各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统一认证集成各系统,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

(六)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列入专项国培计划。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宣传、组织,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前往信息化建设示范校进行观摩、学习、交流,让教师亲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以此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自觉性。[8]积极完善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来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培树典型,以此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的提升。[9]

(七)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加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院校、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必须综合考虑了兵团的文化、区域的差异,立足本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其他领域的优秀发展经验,来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地提升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其中,《地平线报告》一直作为教育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风向标,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名了发展方向;国家大数据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为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意见,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名了方向;江苏、浙江等地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规划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工作任务、教育信息化培训及竞赛活动、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机制等方面从多个角度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作者:王智 单位:新疆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唐艳.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罗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教育部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09):25-29.

[6]王中军.基于信息化视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本思想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2):171-172.

[7]胡钦太,郑凯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9.

篇2

【关键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课程建设 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2-01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二、主要目标

以“以点带面、分批建设,契合需求、强调特色,夯实内涵、创造精品,系统推进、制度保障”为原则,利用三年时间(2014―2016),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1―2门专业核心课建成项目课程,全校共建成50门左右项目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三、工作过程

(一)思路

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实行课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融合,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学习与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程序

四、条件保障

(一)人员保障

1.制订学校系统教师培训计划,有序、有效开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程,让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配备信息化建设人员。负责研究制订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搞好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指导师生用好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二)教学条件保障

1.完善已有实训室的配套建设,对新建实训室要按照能开展教学的要求进行建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提供保障。

2.建设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每年投入课程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学校资助经费标准:课程学时32-46的为8000元, 48-62学时的为10000元,64学时以上的为12000元。学校资助经费分二期拨给,第一期经费为60%,在项目立项后拨给;第二经费为40%,在课程验收合格后拨给。

五、实际成效

我校项目课程建设自2013年10月开始启动,迄今近2年。在这2年里,广大师生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建成了10门项目课程,可供学生在线学习,25门课程正在立项建设当中。

2.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提高。

3.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课程建设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1.学校《项目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对课程申报、中期检查、评审验收严格管理,是完成课程建设工作的关键。

2.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估验收评分表》,引导教师高效建设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3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3)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及现实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硬件基础;软件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20-04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职业教育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体本身发展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通过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所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40亿元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家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支持;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原始动力。基于此,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形成了规模化的教育信息化趋势,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和提升水平奠定了基础。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和有效配置,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普及。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使得知识和技能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促进学习内容和策略更新,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够以网络技术优势打破学校围墙、突破学历边界、跨越时空限制,融合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四面八方,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技术人才稀缺,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转变。自2004年以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加大,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根据教育部对1939所职业学校的调查,有42.14%的学校建有校园网,8.35%的学校校园网为千兆干线。职业学校学生人均计算机0.1台,教师用计算机人均0.87台。21.09%的学校拥有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48.32%的学校拥有闭路电视系统,平均每个学校有多媒体教室1.82个。22.69%的学校拥有互联网域名,并通过网站对外消息,24.14%的学校对图书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环境。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专题网站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信息化课程建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职业教育规模非常庞大。虽然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和基本实验设备投资,用于投资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极其有限。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基本停留在校园网和一般的机房建设层面上,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专业实验信息化设备、电子图书馆等的建设几乎是空白。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硬件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良好的信息化设施及环境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装备水平,加快技术标准规范建设,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覆盖面已经扩展到农村,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滞后,信息化资源建设稀缺。大部分学校仅仅完成网站建设,网络学习资源以文字为主,网络课程、学科课件、视频资源、电子图书等相对来说非常稀少。硬件资源是基础,软件资源是核心,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设备如同摆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前几年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招生与就业上,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没有引起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比较薄弱。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自身原有的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和信息传递。教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应用层次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性内涵;应用方法简单,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方面的独特作用;应用模式单一,不能根据不同对象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应用过程模式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是所有课程、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长时间呆在多媒体教室容易产生大脑疲劳,眼睛长时间盯着银幕,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模式化的多媒体教学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应用特色不明显,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照搬普通教育的应用策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内容的实践性、专业性、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很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更加展现出职业教育的学科性特点、特色和特长。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问题,还包括数字化校园、电子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等,涉及很多影响因素。政策的支持程度、管理的水平层次、评价的科学依据、实施的可行性、信息化产业平台的形成、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机制等都是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当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产业环节、管理措施、共享原则等都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学校管理层次上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资源配置不平衡,软件信息资源层次低,教师信息技术与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及学校联起手来,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加强战略谋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制度规范,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明确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任务 刘培俊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立足于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培养中初级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都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基于此,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不能照搬普通教育信息化目标,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可以理解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水平,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工作效率,构建职业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促进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有了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我们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就有了方向,避免盲目追求和模仿。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第一,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是校园网络建设及其与外网的对接、扩展、兼容和升级;第二,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增加教师的信息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第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第四,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第五,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由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很多困难,信息化教学设施也是比较零散、陈旧、不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基本的硬件设备,后续的信息化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系统规划,考虑未来的扩展、升级、兼容和维护等问题,依据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构建符合专业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平台,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支持和平台支撑。依托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学校、职教中心等项目,不断加大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课程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求地方和学校配套相应经费,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年年都在进行,有大批的教师通过培训提升了自己开发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目前的培训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培训时间短,教师、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实现很好的协作,他们之间的反馈、交互和交流比较少,导致培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这就需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第一,要激发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和自愿参加培训。第二,精选培训内容,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特长,能够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三,严密规划培训流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科学安排培训时间,选择有利的培训环境,确保培训效果,教师培训更多倾向于实践性技能和能力培训。第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校长)和应用人员(教师)培训,并将国家培训基地和校本培训基地结合起来,实施国家和地方联合培训。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综合系统,涉及目标选择、课程设置、模式构建、服务体系等,需要综合考虑。

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个过程,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就只能是一张空白的纸。有了资源不一定就绝对有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因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实践绝对是不可能搞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需要创新思路,不要走普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老路子:资源重复开发、质量不高、信息孤岛、配置不均衡等。第一,要建立由专家、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开发团队,将需求分析和任务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建成集资源开发研究和实践于一体的工作组。第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要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不同的职业领域,职业特点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针对具体的专业技术开发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音频资源等,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起到有效辅助教学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第三,要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对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评价,确定资源等级,便于对资源归类和有效利用。第四,建立资源服务机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得不少,能够很好使用的却不多。资源虽然是核心,但是关键在于应用,应用中资源的作用才能够得以发挥。否则,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是当前整个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再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其作用和价值就难以发挥出来。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招生规模非常大,大量的全日制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虚拟实验的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相互讨论,把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实施远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大量的远程学习者,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将优质资源传输给在职学习者,使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还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第三,利用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职业培训和提高的机会。有很多农民需要掌握技术,实现高科技种田;有很多毕业生需要掌握技术实现就业和创业;有很多在职技术人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所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远程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例子。远程职业教育的出现使得职业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传统界限,使得职业教育的模式更加灵活,同时扩展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使人们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得到满足。

职业教育信息化保证体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多,影响因素多。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保证体系来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进行。第一,国家在出台支持性政策的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性制度。第二,地方政府给予多方面支持和鼓励,为发展本地职业教育信息化做出相应的努力,给予必要的支持。第三,学校本身要克难奋进,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在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培养教师、支持青年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和发展。第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面向应用、分类推进”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全国远程职业教育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促进远程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鼓励和推动远程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文化结构转型阶段,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压力依旧很大,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普遍提高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加快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华,杨志芬.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才智,2009(25):230.

[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DB/OL].(2009-

03-30).http://openedu.cn/openpeixun/news/summary/

2009-03-30/1237887091609462.htm

[3]张启珍.浅析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07(1):13.

[4]黄保德.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3.

[5]刘培俊.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宏观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9.

[6]李凌云.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87-89.

[7]曾兰芳.基于工作情境的在职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3):65.

篇4

大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应用信息技术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本真就是“重实践、重技能”,但是有些实践环节由于场地、技术、安全性等因素难以实现动手操作,形成“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问题,信息化手段恰恰可以对此进行弥补。南京市教育局潘东标副局长说,以前我们搞教育强调“老三基”,即“基本制度、基本建设、基本队伍”,现在南京市要搞“新三基”,即“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基于网的教育”,它能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面貌。他认为,本次大赛在以往基础上扩充了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和网络课程比赛,更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比赛充分展现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将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理念带到比赛中来,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大赛评判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程建钢点评,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反映出目前课程教学实际和软件开发在系统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很有特色。在教学评价方面,亦引入了多元评价理论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理念。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梁林梅在本届大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项目中担任评委。她所在组别高水平选手比较多,这些教师不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技能强,而且具有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的实训教学学习过程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清晰、准确,教学策略得当、多样。参赛作品中还涌现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可以直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赛教师们非常重视此次参赛机会,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展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新风采,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教师们在台上公平竞赛,台下切磋交流,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共享。获得中职组一等奖的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郭梅老师表示,大赛中自己把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与评委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使自己的思路更活了,更加认准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直接目标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方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一位观摩者说,大赛有两大作用:一是引领作用,大赛展示出来的新理念、新做法能够引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二是促教作用,选手通过参赛除了提升自身水平外,还可以点带面,回去带动一校一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大赛期间主办方举办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报告会”,邀请有关专家围绕“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职教信息化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条件、过程与挑战”“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可视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职教信息化试点与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内容做了专题报告,与参赛教师一道分享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赛组委会顾问、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延申介绍,本次大赛引进了先进的刻录设备,录制和开发大赛成果并通过大赛官方网站共享,便于职业院校的广大教师把大赛的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充分体现了高职引领、瞄准前沿、成果共享等新特点。最终获奖的作品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和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站()上展示与共享。

我们从大赛中看到了什么?

当然,大赛从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当前职教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梁林梅教授说,拿实训作品比赛项目举例,从参赛作品上看,有三分之一的参赛教师明显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上,停留在验证性的传统实验教学阶段,不能真正采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支撑实训教学,不能用信息化手段来帮助学生的学习,并解决重难点或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比赛过程看,则有三分之一的参赛教师不能将教学设计的讲解与设备演示有机结合,更谈不上结合恰当,产生了教学设计讲解与设备操作演示分家的情况。深入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教师对信息化实训教学这种形式的设计、要求、把握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要求。来自广东顺德的一位观摩者说,目前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先期的投资很容易过时;而且各地各校开发的平台不一样,各做一套,缺乏标准,很难兼容和共享。另一位来自四川的观摩教师则表示,大赛固然很好,但希望学校不要搞“一阵风”、运动式,而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评判标准不是看有多高精尖,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用学生的需求来推动教师教学的改革。南京的两位观赛老师觉得多媒体好是好,但前期制作比较繁琐,而且使用时容易局限思维,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提前预设好了,所以她们觉得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到PPT上,而要把教材与PPT有机结合起来。

大赛之后我们做什么?

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发展,一线教师觉得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分别着力。硬件上,“要对信息化教学的工作给以支持”,“对学校开发多媒体资源安排相应经费,给以补贴”;软件上,“非常需要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辅导、优化”,“不然教学上想要理想的效果但不知道怎么弄”。这也是专家们的共识。程建钢教授说,应进一步加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培训的“三化”(常态化、一线化、创新化)发展。刘延申教授也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加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大赛闭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连用三个“新”点评比赛,并对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新起点”。今年的大赛充分体现了两个关键词:形象化和信息化。参赛老师的作品展示,把许多比较抽象、比较高深、比较复杂,用黑板和粉笔说不清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展现给学生。二是“新成果”。36个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1466个专业、609件参赛作品、1146名参赛教师,这些数据形象地展示了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覆盖面。大赛不是为赛而赛,而是为了信息化能力的普及,为了教师队伍、校长队伍、管理队伍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三是“新期待”。党的十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鲁昕表示,不仅读高中的孩子要成为有用之才,读中职的孩子也应该成为有用之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3年来,评选了一批优秀作品,提高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今后,将继续通过大赛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看来,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前景光明,但还任重道远。

链接

江苏省赛绩突出、组织得力

篇5

没有“大单”的日子怎么过

连续两年大规模投入,使得普教市场信息化建设进度有些超速。本该循序渐进、持续投入的“百亿工程”、“校校通”等大型建设项目早早进入了“冬歇期”。规模浩大的IT采购,让众多PC厂商享受了一顿饕餮盛宴。有数据显示,2005年,各PC品牌在教育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高于总体增长5个百分点。然而,高增长势必带来高回落,大多数品牌在“过把瘾”之后纷纷撤离,只有浪潮、方正、联想等少数长期关注教育行业的老牌厂商还在坚守阵地。

为了适应普教市场的需求转变,浪潮电脑率先成立了独立的教育事业部,制定了全新的操作模式实施差异化营销,即利用新兴市场与区域市场的矩阵交错,把山东、安徽、宁夏、江苏等原有优势重点区域打造为旗舰示范区,选择不同的操作模式,带动具有发展潜力的省份,以点带面,形成重点市场需求区域的大面积覆盖。

其实,普教市场的冷清,并不代表教育市场无金可挖。随着中央“十一五”期间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高职教育市场IT设备采购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同时,一大批地方高等院校为了能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加大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如果能够迅速占领这些新兴市场,必将有效地填补普教市场留下的空白。那么,抢占新市场的关键又在哪里呢?

资金问题是决胜法宝

最大的困扰还是资金问题。根据中国计算机报对“教育信息化限制因素”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东、南部地区预计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在10万~100万元之间的单位占绝大多数,为56%左右;预计100万~500万元中等投入的单位所占份额为29%左右;预计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单位占10%左右。中部地区则更倾向于投入10万~100万元之间。教育信息化专家认为,资金来源单一是学校普遍存在资金障碍的最大原因。

针对这一需求,浪潮电脑教育事业部推出全新策略――“方舟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全新融资模式去解决教育行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它提出了全新的“金三角资金模式”,即利用“买方信贷”和“融资租赁”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企业,使教育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足够的资金保证;与此同时,发挥浪潮上、中、下游厂商三位一体的整合优势,通过资金、产品、方案、培训和服务一体的整体推进,帮助高职教育和区域重点中学用户普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的升级与集中化管理的发展,满足高端用户应用创新的需求。

篇6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39-02

一、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我们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面对的一场革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训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中职做学一体、以学为主教学理念,创建良好的、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提高中职的教育质量。

2、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教育领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投入、运行保障机制。2011年,上海市教委推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对各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这对相对落后的中职信息化建设来讲,正是把握机遇,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

3、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学习互动平台;有利于师生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互动。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各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部分学校设施设备还相对落后,未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最低配置参数要求,有待升级改造。

2、信息化应用不足,整体规划欠缺

大部分中职学校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信息化应用不足。“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虽然在中职学校得到普通应用,但各系统软件之间互相独立,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很多校园网建设还停留在“辅助”与“边缘”地位,局限于信息的浏览和检索,局限于教师教学公开课的备课上。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

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

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应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急需建设。

4、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中职学校多缺乏具有大型信息化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

上述罗列的问题,应在信息化建设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和完善。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建设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结合我校目前正在信息信息化项目,浅谈一下中职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1、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以更新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为基础,构建以“师生”为核心,围绕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依托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应用系统。提高教学水平及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形成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信息化。

2、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1)基础设施层――建设的基础

网络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打下硬件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主机及存储设备等硬件、以及系统软件等基础设施。

(2)基础支撑平台层――建设的支撑

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支撑的技术平台,它从信息展现、安全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出发,通过构建各种基础平台,使各应用系统开发能够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也支持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形成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支撑体系。

(3)全局应用系统层――建设的成果

应用系统是直接提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各种应用系统,覆盖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这些应用系统构成了“数字校园应用体系”,也是数字化校园成果的最终体现。应用系统是由业务需求驱动的,它会随着学校在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化而变化

3、信息化建设原则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2)完善基础,保护现有投资

重视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等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对现存的信息孤岛进行详细分析,完善功能,将其整合进整个数字化校园中,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

(3)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急用为先

应用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 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服务于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密切融合,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应改变以往将软件建设重点放在管理系统建设上的思路。

对于OA系统、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系统,采用各领域的领先品牌,通过基础平台集成到数字化校园中,在利用行业先进的软件产品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减少了定制开发的不确定性因素。

四、信息化项目建设模式探讨

1、信息化建设模式应与时俱进、采用专业及规范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建设在强调重要性、先进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性,要以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及创新视点来进行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很多大型信息化项目中引入了专业的信息咨询公司来代甲方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化设计咨询服务。其专业设计及丰富的经验能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全面,先进,可持续发展。另外,自信息产业部2002年12月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以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引进监理机制,已成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通过专业信息项目监理可明确项目技术方向、软硬件选型合理性;确认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规范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保障项目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合理性;从而降低信息项目建设的风险。

2、更高层面的项目统一规划管理设想

分析各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存在共性方面,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建设、各类行政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目前,已有某些区县教育局统一组织区内中职院校进行统一规划、招标、实施的先例。如果进一步推广到市级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信息系统实施可靠性、数据接口统一、项目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借鉴吸收各校先进、特色的教学管理经验,大大降低各个信息系统分别建的成本与风险。相关设计及管理费用可由各个学校共同分担。更高层面的系统总体管理也益于中职系统各学校IT产品接口标准的统一,对未来各校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3、建立中职学校的市级教育资源学习互动平台

在国际教育领域,教学模式正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立体化模式转变。所谓新的立体化模式,即纸版教材、网络教材和网络教学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国内外一些优秀网络教育课程已经在很多知名网站免费开放,人们在家就能享受到世界顶级大学的公开课教育已经变成现实 ,这也预示着,教育资源将向开发性和共享性发展。

中职学校也应积极探索更开放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模式。目前,各个学校都在独立规划建设教学资源平台,这样不仅增大各校的建设成本, 也很难实现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如能建立市级统一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统一购买公共教学资源,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各校将优秀教学资源传送到平台,实现校际资源共享。这样在节约资源建设成本的基础上,使得各校的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上,使信息技术和课程能真正结合、更能促进教育交流和教育发展。

五、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等特点,甚至还要前瞻考虑市级统一管理。因此建设之前必须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通过科学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队伍,健全学校的各校管理制度,对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及教学管理都将有是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健,秦晓辉.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信息技术. 2010年 第12期.

[2] 吕少平. 构建中职数字化校园规划标准与绩效评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年 9月.

篇7

江苏省 高职 《篮球》 信息化 启示

进人21世纪,随着江苏省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力推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进入“十二五”,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3年来,评选了一批优秀作品,提高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同时通过大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综观大赛中的作品中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为此,给职业院校的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的严峻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需要信息化?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定属性,学生不仅要学习健康和运动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特殊的技术、技能。因此,术科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术科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针对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缺失,我们从《篮球》内容着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内容信息化模块构建概况

1.1历史沿革

关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国家前期没有颁发课程指导纲要。前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我们参照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后两年的大专阶段,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参照《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试行)》(高职高专)的要求,各自编制教学大纲。由于中专第三年指导纲要中没有安排,出现了课程衔接的断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其中的《篮球》内容,多年来,一直以普修为主。依据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有关篮球的要求和郑厚成主编的《体育与健康》(南方版)的教材内容,组织授课,培养了一些基层篮球骨干。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开始启动,为了满足广大学生需求,结合2010年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2010~2011第一学期开始,对高职三年级开设了篮球专项选修课,经过一轮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为了进一步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也借鉴了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学团队;修订高职篮球专项选修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制作了教学课件,收集了教学视频。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更加深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施,打乱了原本的学校教学计划和进程,同时也给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新问题――教学摆脱地域间界限。我们根据

教学信息化具有网络、主体、信息三大技术特征,我们构建了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

1.2指导思想与《篮球》信息化建设目标

1.2.1指导思想

鲁昕部长讲话中指出:“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在此指导下,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内容,以坚持树立创新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社会技能型紧缺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明确课程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1.2.2《篮球》信息化建设目标

《篮球》信息化建设目标,通过篮球教学内容与信息化的建构,丰富篮球学习主题的信息量,开发和超越篮球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价值,更新学生的认识结构,实现知识、经验、价值的重组,提升篮球教学在同一时空向整体发展的水平。

1.3取得的成果

自《篮球》教学信息化平台开放以来,全校有200余人通过注册使用,受到学生广泛欢迎。通过学习,学生喜爱校本《篮球》教材内容,认为教学模式独特,学习方法灵活、学习素材丰富,考核内容全面,教学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强,尤其阶段性实习的学生也通过平台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信息化模块构建的启示

目前,我省体育与健康课程长期以来主要划一的课堂为教学形式,以技术为教学内容,以提高专项技能为目标,教学过程训练化程度较高。一方面,这种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局限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不能完成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关于《篮球》的教学目标和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高职《篮球》通过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为准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管理机制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

2.1开发综合化课程是高职《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强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建设,整合优势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综合化是当代课程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高职《篮球》教学,着重传授专项技术的学习和5人制篮球战术的介绍,突出的是项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由于各学校硬件差异、课时的限定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的教学仅限于基本技术的训练和随意性的教学比赛,学生迫切想学习的战术内容因多种原因无法获得,导致普及性、大众化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效益低下。

高职《篮球》在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以提高技术为主的传统模式。内容以5人、3人制篮球运动为主,结合街头篮球、篮球球游戏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内容结构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内容注重对篮球球文化的认识和传播,对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与简单学习,对开展小型篮球竞赛的组织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实践课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强调战术配合学习和多组织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篮球》内容知识结构。

2.2建设一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高职《篮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保障。教学环境指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方面指校本主题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内容的整合,主题知识库的建设,教学团队的能力提升;硬环境方面指: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建设,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篮球教学所需硬件的完善等。

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首先,是《篮球》知识库的建设。它是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篮球》学习内容这一主题,以不同时空相关信息知识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篮球》知识库的内容包括:篮球理论类知识;篮球术科教学;篮球实践经验;篮球情报、书刊、资料和文件;篮球信息资源导引的相关信息网站(NBA、CBA官方网站等等)。其次,是组织学习《篮球》知识库的内容。第一步,是信息传播。这里的信息是教师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教学模块中的教学单元,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教学设计要以流程图形式呈现与资源最前位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第二步,是信息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与教师、同学进行适时的信息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间掌握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篮球学习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

2.3打造一流的信息化师资团队是高职《篮球》教学效益提高的根本

在建设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信息化平台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决定其质量的品质。首先,要树立信息化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能从体育学科角度,具有积极的获取信息的态度,有探索教学或科研信息的意识,并且能够通过指导学生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建设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过程中,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极少:仅有一部分简介内容,因此要完成课程指导纲要的目标,就必须自己从各方面、多渠道收集资料,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收集资料,否则难以完成。其次,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譬如,教师在收集了篮球的各种信息后,按照理论、技术、战术或按文字、多媒体文件分门别类,并经过自己的整合或分解,准确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为学生的课后提供保障的能力。在我们的实践中,获取了大量教学视频,而我们只需要通过剪辑、编辑精确地置入教学流程的合理接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篮球》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组建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信息化素养,为高职《篮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3结束语

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以及课程特色,组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教学团队,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拓展教学的时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观和素质教育思想,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研与实践,着手建设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完成当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坤华,赵惠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协同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2]龚晖.教学信息化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3-1-23(11).

[3]车明朝.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办公自动化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背景

衡水技师学院是市政府投资,于2011年由原市直属八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教职工587人。学校特点是建筑面积大,教职工人数多,原各校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促进学校高起点、快速度地发展,学校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提速平台,紧紧抓住合校初期,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的时机,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建成本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中职数字化校园。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设施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这一指导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

1.校园信息化建设新路径

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理念,先后与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等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投资120多万元,为学校所有楼宇进行布线,共布设信息点1021个,布设光纤2300米;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投资3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一卡通系统。企业的参与,打破了“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加快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2.以“创新应用”彰显信息化特色

学校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动教学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模拟仿真软件,再现了现场操作过程,优化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构建了与真实环境互补的虚拟仿真技能教室,形成了前课堂后车间的格局,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三通”全通、“三用”常态

“三通”是指宽带网络学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网站系统、教学资源库共享系统、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全部部署在校内6台服务器上,实现了宽带网络学校通;所有教室都安装有微机及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及学生能够直接即时访问互联网及校内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允许所有教师及学生注册登录,每个教师在服务器中有200M的个人空间,可以上传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课程素材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师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推送到资源中心。学生登录到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可以选择网络学习的课程,实现网上做作业、答疑、考试、课程评价、学习统计等。

“三用”是指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接入、软硬件平台具备、信息化人才培养到位、信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这些教育信息化应用要件的准备完成让“三用”在学校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形成还得益于各种评比、竞赛、奖励等激励手段的使用和引导。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书,学校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学校通过多方考察,专题调研,完成了校园网平台升级建设方案及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制订了实施步骤和建设具体细则。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硬件设施升级建设,校园主干网建设完成,校园达到网络全覆盖。此外还对校园网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中心机房,为学校网络的可靠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使校园网络设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与北京汇众融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洽谈,最后与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协议。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模式,成功开发了数字化校园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平台。

完成了学校网站升级改版,将学校网站迁移到了校内服务器,完成了学校网站中文域名的申请和备案工作,并制定了“学校网站信息管理制度”。

购置了录播教室,可实现对课程全自动录制,具有编辑、自动跟踪定位、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很好地承担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观摩课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成、传播和管理,现已录制微课93节。

学校也购置了1054 台学生用高配置计算机和21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教学和安保监控系统,建设了205个标准化考场,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使学生用上了“一卡通”。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条件保障

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

为保证建设质量,所有建设项目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软硬件系统建成后要通过测试;各技术文档和验收材料要完备,符合方案要求的其他验收条件。

为配合金智公司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开发,学校成立了工程实施组、测试验证组、系统维护组。在编码实现、人员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平台程序设计、服务器安装调试、安装及运行测试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

为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应用,学校共进行了8次大型的技术培训,42次以科室、系部为单位的小型培训,保证每个教职工都能熟练地应用校园网信息平台。

学校通过制定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关于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深入应用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培养教职工“应用习惯”的养成。目前,从学校信息平台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登录记录上来看,教职工每天在平台上备课、下载、学习、上传资料的人次达到三百多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职工基本养成了使用信息平台的习惯。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造就了一批创新型的教师

通过信息化应用和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推进了校内办公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促进了网络教学教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研究型教师,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2.培养了一群富有信息素养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学生

篇9

关键词:中等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架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40-03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进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以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了中职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多地向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为中职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施, 许多中职校都建设了校园网、智能录播中心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硬件环境,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特别是,条件较好的一些中等职校已先期建设了资源库管理平台。

一、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中等职校花费了大量经费购置了一些硬件设备和部分教学资源,但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背景所限、专业门类众多及教学资源开发人员奇缺,加上可移植性教学资源较少等原因,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还是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主要是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及建设滞后所致。

(一)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着有路有车而无货的现象。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购置教学软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了有些专业教学软件重复投资,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严重老化的现象。自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缺乏规范性、完整性,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有些中职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交流沟通环节,使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中重复,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冗余。[1]

(二)缺乏优质教学素材

目前,中职校教学资源形式比较单一,仅仅能满足传统信息化教学,交互性差。大部分素材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积件、单机版课件以及试题,即使有动画也只是二维动画,缺乏三维动画,缺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中职校迫切需要的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高质量的实用教学资源。

(三)缺乏专业特色资源

中职校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一家教育机构、软件开发商能提供一套针对中职校的教学资源库(不包括单独开发的专业学习软件),远不及中小学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学资源有专门软件开发商、教学仪器生产商和出版机构。中职校购买的大多数资源库都是由商业化的非职教经历人员开发的,既粗糙又不能直接运用。有些专业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资源也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主要是中职校专业门类太多所致。

(四)缺乏校际与校企合作

由于中职校普遍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要求较晚,没有专门管理与研究机构,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 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更没有在中职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很少有学校在软件开发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在教学资源库结构、资源内容组织形式、资源文件类型和技术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教学资源库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

二、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职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紧缺,应当从建立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入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框架体系,加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从而加快中职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

根据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首先应当建立由学校领导、课程专家、软件企业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审核学校各专业、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其次以专业或学科为单位建立以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同时聘请相关专业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担任顾问,进行项目论证与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学科(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运用与评价团队,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新的需求,供教学资源库开发团队进行调整或二次开发参考。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校情,除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外,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利用教学设施供应商和出版社的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对于目前有些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开发的教学软件如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应当采用先购买、后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并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师开发与运用软件的能力。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除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高配置计算机和一体化编辑机外,还需要有一系列图像、动画、音视频和编辑软件,需要百兆乃至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到校园网系统,需要海容量的储存系统和各类服务器群,甚至需要云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较好的运用,不能停留在一个学校有几台液晶投影仪,而需要装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目前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校除了为所有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学场所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外,还得配备标清或高清智能录播室,利用多方位标清或高清摄像头、自动拾音仪器用于全自动采集师生教学过程,并自动合成教学资源,而对于技能教学场所可以采用移动式定位型自动采集系统进行,从而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率。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遵循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观的改变原则。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体现在: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地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3]

三、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效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提升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和开发教学资源能力,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总之,教学资源库是动态变化和开放的,可以延伸学生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起来,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数字化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师具有高效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在网上备好课后,可将课件存储在与中心交换机直接相连的资源体系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教学网站的相应位置,上课时,利用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调用已备好的文件进行上课。这种课件图、文、声并茂,可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

(三)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依托数字化教学环境,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师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方式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让自主交互式学习模式、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

(四)提供了开放学习资源

由于中职校数字化资源库是动态的、开放的,因此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在经过管理人员审核后,都可以将教学资源添加到其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教学、科研带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并且为学校拓宽教育功能、扩大办学规模、兴办远程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春明.中等职校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3(11).

[2]赵惠.中等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3(8).

[3]韩冰,张晓雁.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EN Jian

(Jiangsu Rud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udong 226400, Jiangsu Province)

篇10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第四次革命的到来,传统教育在模式、方法、内容上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的现代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调整构架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基础、教学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库软件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自助平台、校企合作视频互动系统等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展示,最终实现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

1 背景分析与现实状况

1.1 背景分析

随着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席卷,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也就进入了它的第四次革命――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教育方式的改变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的学习变革正在进行,宽带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为变革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发展任务,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2012 年 5 月 4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5]5号) 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辽宁省建设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带动下实现适合老工业基地特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结合辽宁省实际,辽宁省教育厅特制定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在该计划中辽宁省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的融入信息技术,并通过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环境。

1.2 现实状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比较认可的方法,并通过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但现阶段校企合作在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现阶段合作的程度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学校为企业定向提供实习的层面;其次则是注重形式,而实际的培养中缺乏互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中,目前现状是学校教学主导,企业参与不多,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关注很少,缺乏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就变成了学校的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初想法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渠道,为解决校企合作建设困境的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与长效的突破口之一。

审计学专业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开设比较多的一个学科,其专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除具备理论外,还必须具备操作技能,如办公软件、审计软件、文字表达能力、沟通等能力。目前关于审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有许多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之后会发现,仍然存在着:(1)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缺乏总体认知;(2)经过模拟实训和实践实习,实务出现的问题与理论学习无法结合联系,提升知识的认知。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审计专业学生培养中,没有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和机制, 与一线工作要求不够紧密,缺乏企业人才需求的审计技术方面等各的培养与训练,为此,本人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 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建设思路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体现合作共享、开放交流的目标,通过实训环境配置、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深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建立多功能实训基地、审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2 建设方案

结合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际,提出以实训基地为中心,并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学习平台的等资源的整合思路,从而形成更为开放的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2.2.1 “请进来”战略――校内外实训场地理论培养

与企业合作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审计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应符合以熟悉审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掌握查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以风险导向的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案例分析、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通过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从单项能力提高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模拟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审计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高度仿真实训室是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系统实验平台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理论加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基本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实现对各种各种不同功能软件的应用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实操的能力。

2.2.2 “走出去”战略――校外顶岗实习职业训练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的遍布各地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保障,为学生胜任审计机构相关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与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真实业务锻炼的机会,在顶岗实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将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形成实用推动下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到自我学习的不断提高的认知模式。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多类型、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2.2.3 “请进来”与“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的对接――信息技术现代化网络平台

其一,构建高校网络数据库。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开始普及,从而使得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库中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资源平台多渠道、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方式进行学习,使得现代的学习概念完全被冲破。

(1)标准库――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创建以最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完整的标准库。达到审计理论教学紧密围绕审计准则、标准,使理论教学与现行准则有效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及时更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相关内容,真正体现标准库的时效性,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2)案例库――丰富辅助案例教学。审计理论抽象难懂,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才能生动展现理论提出的动机、目的、方法等。案例教学为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了必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提供某教学案例,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案例库中不仅有经典案例赏析,还要有分析型案例、拓展角色扮演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角色进入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模拟反思,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途径,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软硬件库――拓展攻击的使用,提高学生对审计技能认识。审计实务中,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出问题、找出疑点,确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结构;这些都对现代审计人员计算机软硬件拓展工具的使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项目库――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乐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教师在项目库里选择题目,请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参与角色,小组共同完成经典案例项目的审计合作,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可以选读国内外的经典学术著作目录和电子版本,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其二,制作教学视频,多媒体自助平台。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自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教学视频点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其三,校企互动视频系统。依托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通过互动视频传输,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时图像传输到校内,既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又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与企业更好地互动。这种形式打破了额原来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与时间。通过构建的互动视频,实现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通过校内的监控,实现对校外学生企业实习的监控,从而形成互动交流的平台。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审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单纯的是技术引进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如何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从而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根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

同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网络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13).

[2]邱俊如,董瑞丽.基于信息化的财经类专业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 10).

[3]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会计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