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学校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 中专学校图书馆 借阅过程 图书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中专学校图书馆借阅方式存在着许多优点,但是因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在图书馆的资料借阅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并且导致了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降低。

1中专学校图书馆借阅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恶意损坏书刊

有个别读者在阅读时对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画线;对有练习题的书籍直接在书上填答案;更严重的是看见有用的内容就撕掉拿走。

1.2图书乱摆乱放现象严重

虽然开架借阅对读者方便很多,但是,图书乱架现象严重:有的读者找书时,把书抽出来翻一翻,不喜欢就随手放下,也不摆好;有的读者本来已经选好一本书,当走到其它书架旁,见到另一本书更适合自己,就顺手把手上的书放下,不愿放回原处。因此,图书乱架、错架现象严重,给图书馆管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书籍的查找和利用。

1.3占书现象严重

有部分学生上课时看从图书馆借的小说,被任课老师收缴了,由于各种原因任课老师没有及时处理此事,导致学生长时间没有把书还给图书馆。也有些学校教师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按图书馆规定还书,甚至有个别老师拖一个多学期更有个别老师把一些从图书馆借阅的资料作为自己个人的资料书籍进行收藏。

2 中专学校图书馆借阅管理应对措施

2.1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阅读素质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可见,一个人道德素质和修养是多么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公共服务部门是否能够顺利正常运行工作,因此,一个中专学校的图书馆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服务关键是我们要提高全体服务对象的道德素质,特别是对全校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要对全校师生对图书借阅的爱护和图书价值观的培养,要取得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然后需要班主任、任课老师积极配合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做要有爱心对待图书馆中的资料。同时对他们宣传图书馆借阅的规章制度,强调遵守规章制度的意义。另外对新生借书规则进行培训。

2.2完善图书借阅规章制度,强化对违反者的处罚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干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守规矩,干什么事都难成,注定要失败。显而易见,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依据,只有严格的制度,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因此,首先学校要把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条理化,形成管理规章,出台管理规定,使管理工作具有权威性;其次业务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依据图书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学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图书馆借阅过程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图书馆借阅的规章制度,对图书借阅过程中的撕书、丢书、污损(在书上乱涂乱画)、长期不按规定还书籍等违反图书管理的行为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进行处罚。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凡读者借书时间超期多少天,就取消该读者的借书资格,这样可以消除长期霸占书籍的现象;对撕掉书页、丢书、污损书籍实行赔偿等等。

2.3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文明借阅

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学校应选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学校图书馆实施有效管理,学校在物色和选配管理人员时要考虑如下几条:(1)要热爱图书管理工作,敬业精神较强,勇于开拓和进取;(2)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加强对工作人员培养特别是到国内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去学习,这样有利提高他们素质和开阔他们的视野。(3)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时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文明服务感化服务,对学生的咨询要作耐心的解释。同时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图书馆的数字化、现代化建设。

总之,中专学校图书馆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图书馆要秉承“以读者为本,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如读书竞赛活动,以赛促读,教书育人,更好地为全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中,可通过树立典型、建立示范区和文明示范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Vallance.E.)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整体性 隐性课程蕴含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物质条件、制度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范围上看,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显示了校园里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使学校各种教育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教育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宏观制约色彩,是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隐性课程具有时空的多样性或多元性,它不以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教育,而是以多元的时间和空间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氛围,如教学氛围、讨论氛围、学术氛围、课堂氛围、生活氛围等,也可以是一种风气,如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教风以及学风等,还可以是一种环境,如校园人文环境、学习环境、生态环境等,甚至还可以包括学校多年积淀形成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这种多元的时空造成了更为宽广的教育机会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了表达体现的机会,可使学生在多元化、立体化、体系化的资源环境中获得显性课程以外的多种求学需要的可能。 

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隐蔽性 这是隐性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特有属性。隐性课程不是直面教育,不是教与学两种主体直接接触的教育。它是以氛围、情境、关系、规则为媒介,以跳跃、渐近、过度为节奏,通过折射、反映、反照,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智等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成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之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周围环境综合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达到培养具有完整个性人的目的。涂又光教授总结的“泡菜理论”,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隐性课程的这一特点。 

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选择密切相关。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有时是无法控制的。教育者不可能完全知晓并控制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和每一细节,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试图从积极方面进行某种尝试,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就是隐性课程非预测性特点的表现。 

在教育效应上,具有持久性 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时,学过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可能很快就忘了,但隐性课程主要靠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行为的态度方式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一方面,隐性课程在学校的统一规范和学

[1] [2] [3] 

生的兴趣之间创造了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提供给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校风之中,形成既深刻,又久远的教育效应,有的甚至在一生中都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普遍较短,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或中等职业院校升格、合并组建而成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招生人数、办校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还十分薄弱,普遍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因素的发展;局限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生产、工作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人格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关注不够。这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识的偏移,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技能训练场或者技能加工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从隐性课程的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在物质层面上,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艺术生态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和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隐性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在行为层面上,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课程的建设附着或隐含于这些载体中,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备、园林绿化、壁画雕塑等既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校园的门庭走廊、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花坛、草坪、雕像、楹联等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也没有教育价值的,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这些建筑和环境也能“活”起来。学校的校园建设应融文化性、艺术性、特色性于一体。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食堂和宿舍可以给学生舒适安逸的感觉;藏书丰富、舒适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时刻检测自己的行为规范等等。一所学校的校园包含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蕴含着学校历史的、思想的、精神的等多种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是显性的。但当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规范时,所起的作用就是隐性的和潜在的。在进行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时,应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应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屈从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学校要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度、遵守度。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Vallance.E.)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整体性 隐性课程蕴含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物质条件、制度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范围上看,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显示了校园里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使学校各种教育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教育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宏观制约色彩,是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隐性课程具有时空的多样性或多元性,它不以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教育,而是以多元的时间和空间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氛围,如教学氛围、讨论氛围、学术氛围、课堂氛围、生活氛围等,也可以是一种风气,如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教风以及学风等,还可以是一种环境,如校园人文环境、学习环境、生态环境等,甚至还可以包括学校多年积淀形成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这种多元的时空造成了更为宽广的教育机会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了表达体现的机会,可使学生在多元化、立体化、体系化的资源环境中获得显性课程以外的多种求学需要的可能。

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隐蔽性 这是隐性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特有属性。隐性课程不是直面教育,不是教与学两种主体直接接触的教育。它是以氛围、情境、关系、规则为媒介,以跳跃、渐近、过度为节奏,通过折射、反映、反照,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智等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成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之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周围环境综合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达到培养具有完整个性人的目的。涂又光教授总结的“泡菜理论”,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隐性课程的这一特点。

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选择密切相关。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有时是无法控制的。教育者不可能完全知晓并控制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和每一细节,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试图从积极方面进行某种尝试,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就是隐性课程非预测性特点的表现。

在教育效应上,具有持久性 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时,学过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可能很快就忘了,但隐性课程主要靠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行为的态度方式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一方面,隐性课程在学校的统一规范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创造了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提供给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校风之中,形成既深刻,又久远的教育效应,有的甚至在一生中都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普遍较短,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或中等职业院校升格、合并组建而成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招生人数、办校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还十分薄弱,普遍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因素的发展;局限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生产、工作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人格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关注不够。这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识的偏移,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技能训练场或者技能加工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从隐性课程的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在物质层面上,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艺术生态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和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隐性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在行为层面上,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课程的建设附着或隐含于这些载体中,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转贴于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备、园林绿化、壁画雕塑等既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校园的门庭走廊、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花坛、草坪、雕像、楹联等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也没有教育价值的,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这些建筑和环境也能“活”起来。学校的校园建设应融文化性、艺术性、特色性于一体。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食堂和宿舍可以给学生舒适安逸的感觉;藏书丰富、舒适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时刻检测自己的行为规范等等。一所学校的校园包含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蕴含着学校历史的、思想的、精神的等多种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是显性的。但当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规范时,所起的作用就是隐性的和潜在的。在进行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时,应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应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屈从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学校要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度、遵守度。

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校园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事业发展,直到永远。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大学要加强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中,师德建设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品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良好的师风是良好大学精神的一半,因此,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应该加强和关注学校的师风建设。

篇4

情暖校园催新程

——宣汉职中行政办公室创“工人先锋号”汇报材料

积 极创建“工人先锋号”,打造宣汉职中管理服务新品牌。行政办公室作为学校管理形象的重要窗口,紧紧围绕学校“以人为本,以德理校,技能为主,服务至上,育 一流人才,创名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创“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班组”和“建立学习型班组,争做智能型职工”为内容,以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争创先进班组为主要途径,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了行政管理服务质量和时效,保证了安全生产,打造了和谐管理 团队。通过全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管理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是6所 学校(原宣汉师范、宣汉县职业中学、宣汉县毛坝职业中学、宣汉县成人中专校、宣汉县水电职工校、宣汉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经过四次合并组建成的一所集学前教 育、小学、初中、普高艺体、职业高中(中专)和各类短期培训于一体、经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全省首批认定的职教中心——“四川省宣 汉职业教育中心”,增挂有“宣汉实验学校”校牌。学校一校两区(本部位于县城汽车站旁,分校位于毛坝镇街道210国道旁),实行“三部(职成部、中学部、小学部)、一中心(培训中心)、一分校(毛坝分校)、一站(职业技能鉴定站)、一基地(苏州教学基地)”的管理构架。学校现有占地230亩,现有教职工440人(本部349人、分校91人),在校生九千余人,开设有机械、计算机、电子、旅游等13个专业。

行政办公室属学校中层管理科室,班组现有员工15人,其中管理人员3名,工作人员12人,党员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2人,平均年龄32岁。

二、2008年开展工作的主要事迹:

1、内抓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面 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班组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廉洁奉公的队伍作为主要任务来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营 造开放与互动、合作与分享,关爱与支持的人际关系。班组成员工作思路清晰、工作作风务实、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在学校部门班子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班组成员认真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习中拓宽视野,丰富内涵,开拓思路。使 全班组成员在思想上设防,政治上过硬,行为上自检。通过学习,强化了班组成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班组成员严格坚持每月两次的学习制度,组织学习党 的方针政策、各项制度和规定,领会精神,从细微处着手建立工作规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进而实现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学习,增强了班组成员的凝聚力和战 斗力。

为 能更好地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班组成员以建设学习型科室为目标,创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在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倡导“团结、 求实、廉洁、高效”的优良作风,大力弘扬埋头苦干、乐于奉献、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努力做到科学办事、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工作紧扣中心,决策 贴近实际,协调体现重点,服务面向师生,为领导班子当好了参谋和助手。

2、创新机制,勤于实施,增强班组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发展,管理服务工作量明显增大,以前一些制度和岗位职责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要求。为此,班组着手在机制上创新。一是规范学校管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强化督办和考核制度;三是强化效能建设,建立了定期调研和师生管理民主测评制度。

为能规范、优质、高效地搞好事务服务,班组内部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逗硬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各岗位工作的特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实行定期总结和考评。二是健全了工作机制。(1)高效运转机制。按照“人员少而精、工作简而明、管理严而实”的要求,岗位人员精选慎配,工作职责理顺关系,办公条件配全设施,实行办文办事限时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严格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抽查工作,凡未按时间、未按程序、未按标准完成任务的,班组会通报批评。(3)奖惩激励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同时,班组在工作中实行“学校管理、人人有责”的思想,鼓励员工多提合理化建议、多搞节约挖潜。

3、细心加专心、巧干加实干,认真履行岗位职能

一 直以来,班组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搞好了行政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周冬梅、冯小莉同志在公文收发、批办、传阅、催办、归档工作,管理和使用学校行政印 章及领导公用印章方面,做得得体大方,既按规章制度办事,又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有序开展;对来信来访人员能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尽量做到来访人员满意而 归;对那些不理解的同志能换位思考,从不带情绪到工作中;在近十年的办公室工作中,从没有因自己的工作不当失误过。收发室工作人员张联阿老师年纪偏大,但做到了每天不误,将学校各种信函和报刊杂志送到师生手中。档案室桂英和张传俊二同志,对学校各种归档文件按时归档,并做到查阅档案随叫随到,从不嫌麻烦;驾驶员陈中益任劳任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做到了安全行车30余年;办公室干事文才配合学校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易义、吕灏、刘东等人积极搞好学校宣传工作,2008年共编有20期学校简报,在县级以上各种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上宣传报道学校共30多 则简讯和文章。学校平时开展的校园活动多,各部门到学校考察的次数多,需要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录制影像、制作光盘、编辑新闻,往往一个活动下来,他们要投 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星期往往有三个以上晚上加班到深夜。有一次,为了赶制节目,易义年仅两岁的女儿生病住院,她顾不上到医院照顾自己的孩子,连续加班 一天一夜,累了就躺在办公桌上小寐一会儿,饿了就泡碗方便面,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他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在四川省第三届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活动中,所录制的 新闻节目获新闻类铜奖。此外,班组成员还做好了协调工作,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特别是胡泰然、向守江、邓宗胜等管理人员,既要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协 同班组其他人员一道搞好学校校园电视台、信息中心、档案室等工作,还要协调各部门工作,真正做到了细心加专心、巧干加实干,认真履行好了自己的岗位职能。

4、注重安全,强化对安全监管机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在 管理服务中,班组针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配合各科室做好了管理过程的安全监管和检查,落实应急演练的执行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以《安全月》 《安康杯》《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等为契机,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量化考评细则》,全年共进行各项安全教育活动及演练近20次,通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真正达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的。

5、互助互帮、团结向上,增强凝聚力。

班 组重视团队的力量。在工作管理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职工及其家属生日,班组 都会组织其他同事,一起上门送蛋糕、提水果,欢聚一堂,热闹一番。平时做到老带新、新帮老,言传身教,互教互学,使团队素质上水平;人心齐了,心境顺了, 人际关系也和谐了。正是有了同志间相互的关心和呵护,班组成员个个显得热情大方,精神焕发。

总 之,一直以来班组成员不计个人报酬,全心干好学校工作的态度,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办文、办事、办会上下功夫,在强化自身建设上下功夫,使行政办 与学校在决策上合谋、思路上合辙、节奏上合拍、工作上合心,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先后多次评为先进科室,班组负责人胡泰然,先后获“宣汉县师德标兵”、 “四川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向守江、邓宗胜等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周冬梅、冯小莉、陈中益等多次被学校评为“服务明星”。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班组主办业务中,档案工作达到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二级标准,新闻展评获“四川省第三届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新闻类铜奖”,在第37个“6.5”世界环境日“天然气杯”环保征文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在第三届达州市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2008年学校也获“星级平安学校”、“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08年学校工作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等30多项殊荣;

篇5

一、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与思想教育工作有许多相同之处

1.以“人”为工作对象

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即指社会组织与个体的人或群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运用传播学、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新闻学、逻辑学等学科知识,研究公众关系的建立、改善和发展的规律,因此从本质上看,公共关系是以“人”为出发点,是以“人”为目的的科学。

思想教育工作,无论是系统的思想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还有日常性的思想教育,如尊老爱幼、优质服务、文明礼貌教育等,都是以人为对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可见,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

2.以宣传(或传播)为重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共关系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对外输出本组织的方针、措施等信息,使公众了解本组织,对内输入国家政策法令、市场营销状况等信息,调整改善本组织的状况及在社会上的形象。因此,从本质上看,传播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思想教育工作就其内容来看,如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文明礼貌教育等,离开宣传是无法实现的。而实践经验也证明了宣传的鼓励和导向作用的重要性。

3.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最终目的

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通过有效的传播与沟通,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目的。

思想工作通过教育学习、个别谈心、座谈交流、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的同时,自身形象也能够被社会认可。

可见,公共关系和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组织形象或自身形象的塑造。

二、公共关系在职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实用性

由上述比较可知,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运用公共关系的一些原理、方法和技巧开展思想教育,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1.针对职高学生自卑心理较重的特点,利用人际传播的作用原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职高学生普遍自卑心理较重,进入职高意味着是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落选者,学生容易在自卑中我行我素,不思进取。新生入校先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先查学生的档案,特别是对所谓“差生”的档案更是牢记在心,这样常常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式,在头脑中对某一学生先打下不良的“烙印”,在工作中也就难免或多或少不自觉地暴露出“痕迹”,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的希望不能重新点燃,进取心不能重新树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有被他人和社会承认的渴望以及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因而,利用人际传播的作用,通过传递信息,给学生人格、思想、情感上的尊重。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语言、信任的目光,打消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需求层次,点燃学生的希望,给学生重新获得成功的机会,重树学生的自信心。

2.针对职高学生素质较低,觉悟不高的特点,利用信息的隐含效应,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悟,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和自觉性的养成,一直是学生思想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空洞的和教条的说教作用微乎其微。我们不妨运用信息传播的一些技巧,如信息的隐含效应,抓住时机,巧妙施教。

一次,学校组织捐书活动,由班干部负责此项工作。捐书通知已下发近一周了,但捐来的书却寥寥无几,怎么办呢?我从班长开始依次询问班团干部捐了几本书,再依次请他们坐下,了解到只有少数干部捐了书,我用严肃而平静的口气只说了一句话:“我明白捐书少的原因了。”第二天,大量的捐书整齐地放在了我的讲桌上。

学校中类似的活动很多,如果只用简单的大道理说教或粗暴的批评、指责,虽然活动任务能够完成,但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使学生产生强迫感。而一项活动的开展,班团干部能起带头作用的话,这项活动定能很好地完成,反之亦然。这里,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公共关系传播信息的隐含效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针对职高学生纪律松散、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运用传播的效果层次原理,达到引发学生自觉行为的目的

职高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一直是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指令性很强,将学生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强迫感强,实效性弱。运用公共关系传播的效果层次原理,组织学生自行制定班规、班训。通过个人拟定书面意见、小组酝酿、班内交流,最后班会表决通过后生效。这种教师发起,学生广泛参与、组织、完成的方法,使信息的传播(这里指遵守行为规范)的效果,不仅停留在信息层次,而是达到沟通思想(情感层次)、引起兴趣(态度层次)、最终引发行为(行为层次)的目的。而学生参与本身就是一次行为规范的最好教育。由于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制定、自我规范,产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实效性增强。

从以上论述可知,公共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正确运用公共关系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解决职高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商业部教材领导小组.公共关系概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篇6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7日

各高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了本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一般包括:档案管理责任制、档案立卷归档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查阅档案资料制度、保密制度、鉴定与销毁制度、登记与统计制度、档案工作人员守则、档案移交制度等规章制度。从部分高校的《档案实体分类方案》、《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中可以看出,各高校基建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都依据《基本建设项目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即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资料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成使用的全过程形成的、应当保存的文件,包括基本建设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探、设计、施工、竣工、改建、扩建等各阶段形成的文字材料、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等。保管期限分为短期、长期、永久三种。其中,长期保管的材料实际保管期限不得短于建设项目的实际寿命。但在现实工作中,这种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设置并不完全适应高校基建档案管理。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档案信息是整个档案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宝贵资源。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档案中的科学研究类档案信息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代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这部分档案信息对于指引社会进步及变知识为生产力有积极的作用。高校档案信息真实记载了学校的发展进程,高等学校要想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争创一流和更好地发展,就离不开高校档案信息的支持。随着我国高校布局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校。新高校规模大、管理模式各异,这就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问题。此外,高校档案信息来源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它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部门。如何将高校档案信息互联起来,形成一个集成的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冗余,保持高校档案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是目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严,缺少保障制度或措施。学校每年用于档案的专项费用很少或没有,保障制度的缺失还易造成人员配备的不足。面对如此多且又复杂的材料,收集就需格外地细心和专业,但档案部门由于任务重,收集材料的人员往往是新来的或是部门的文书人员,业务不熟悉,档案管理业务也不熟悉,对整个材料构成不很了解,容易造成材料的缺失。同时,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一般较少,档案专职人员往往一个人管好几个类别,对业务和进程也不够熟悉,很少会到部门去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以上种种现象都会影响高校档案的规范归档。再加上部门的兼职档案管理员变动较为频繁,更加重了这种现象。档案的电子文件的增多还牵涉到档案馆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配备问题,因为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离不开计算机人才,只有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保证。才能保证管理系统的运行正常和服务器的维护。

(二)档案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现阶段的高校档案工作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达不到上述要求,他们中有的是在单位竞聘上岗过程中的解聘人员被安置到档案部门,有的是由于其他原因工作调动而被分配到档案部门,有的是其他工作人员兼职做档案工作,还有的是刚从大中专学校分配来的学生。这支队伍在数量上虽能充其数,但在质量上还不能适应当今档案工作的开展,其整体综合素质低下,严重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如在收集工作中不知该收什么,影响了归档齐全率;整理时颠倒卷内文件的先后顺序;案卷标题拟写不准确;案卷之间问题交叉,等等。因此,这样的档案人员队伍,必然存在着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现象,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档案专业知识的人员数量极少,且专职档案工作者中也大都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其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亦尚需提高,而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如现今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档案工作的国际间交流也日渐频繁,但既精通软件设计又深谙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见,精通外语的档案部门人才则更是凤毛麟角。在职称结构方面,档案工作者中高级职称比率与其他部门相比明显较少,比率偏低。

三、高校档案管理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除了在学校内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建档重要性外,还需向相关部门宣传建档意义,在各部门间形成建档共识,使建档工作引起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仅靠部门是不够的。只有各部门明确了建档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确立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为建档工作的顺利展开,创造一个积极、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J学院每年都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参加的人员有学院领导、部门和分院领导和各部门学院的兼职档案管理员。会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领导们每次都参加并加以指示。校档案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向各部门了解是否有新的常规性材料、布置新一年的档案归档工作任务和对归档工作的有关操作程序培训等。档案的利用原理和其他的类别是一样的,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领导的支持,改变全校师生的观念,使他们能主动配合工作,才能取得高校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教育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的时期。“九五”期间的前三年,本专科在校生的规模从1995年的547.7万人,发展到1998年的623.1万人,年增长率为4.4%,属稳步发展时期;1999年,国家提出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即“扩招”政策,当年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就增加到718.9万人,增长率为15.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的增长率达到42.9%;2000年在上年扩招的基础上,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约470多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万人左右;在前不久郑州召开的全国2001年高校招生工作会上确悉,今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530多万人,预计当年在校生规模将达1300万人左右。如此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始料不及,一系列争论引发而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一种超前发展还是一种适应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在现阶段以多少为适宜?高校扩招对拉动内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如何?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招的辅政策和措施是否跟得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会不会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新因素?会不会由于扩招造成学校盲目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等?本文试就高校扩招政策与教育质量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高校在扩招后保障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由此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影响

(一)宏观社会需求背景

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使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以及知识经济“增长动力”基于人才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这一全球教育理念也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各阶层所主动接受的思想,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199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域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应战姿态,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国人上上下下对强国经济、科技领先、基础教育、人才关键的共识氛围。1999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提出了要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说,高校扩招是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政府与民众共识并付诸行动的一个政策体现。

(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保持了GDP总量9.6%、人均GDP8.2%的年增长速度。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幅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各类物价指数出现长时期全面持续下跃;国企的减员、机关的精简等,使我国失业进入高峰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继续下滑,但全国储蓄存款余额仍然超常增长,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但都未产生“挤出效应”。另外,每年因上不了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特别是300多万高中毕业生还将形成新的就业压力。为此,寻找新的消费热点、缓解就业矛盾、拉动内需就成为政府关注的大事。一些专家学者、特别是有些经济学者在寻找解决经济困境的对策时,注意到了教育——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有力手段。此时,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在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方面的作用也凸现出来。

(三)我国人口沉重压力的背景

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要。二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人才需求层次上出现上移,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

(四)我国教育本身均衡和协调发展要求的背景

我国十分重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各类高中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特别是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早在1997年就突破了“九五”计划。由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滞后的状况,客观要求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

通过近两年高校扩招的实践,高等学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显著的:一是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尽可能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是推迟了一部分人的就业,既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四是对于短期拉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北大课题组关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报告所算,若考虑基本建设投资和相关产业,扩招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起到积极作用;五是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得到各级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就是一例。

二、高校扩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校扩招给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也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近期看主要是现有高校的办学条件面临较大困难

1、师资虽有潜力可挖,但有限度。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师生比已达1∶10.35,2000年就提高到1∶16.3,已超过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14。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些事实:一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我们的高等学校有一些课程和学时是无法删减和压缩的,例如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军训等等,这些决定了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不可能与国外相提并论;二是部分高校教师虽在校内工作量不太饱满,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各类民办学校兼职。因此可以说,目前高等学校的师资虽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但不可能像一些经济学家计算出来的那样可以成倍地挖掘,而且师生比越来越高,老师兼课多,花在探索教学上的精力会相应减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校舍设备短缺的矛盾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标准,现有普通高等学校中图书、设备及校舍均达到标准的少得可怜,许多高校的学生宿舍拥挤不堪。作者了解到某些高校,在连续两年扩招以后,多项办学条件已逼近教育部确定的“监控标准”的报警线,其中有的生均教学用房已低于监控标准约40%,生均图书已低于监控标准的37%。

3、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扩招虽然纳入国家计划,但有关部门并没有承诺扩招部分也按原计划给予财政拨款,只是说“适当补贴扩大招生所需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此扩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希望老百姓能将银行中存款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教育消费,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已经确定要将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实行产业化。因此,扩招部分的经费投入中,国家补贴部分将不会达到原计划的财政拨款水平,有可能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经费问题将主要通过适当提高学费解决,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

(二)从长远看扩招将有可能产生教育质量的较大滑坡

1、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后,学生总体质量必然会有所下降。虽然,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是一个智力标准,但它毕竟是目前情况下判断一个人综合能力高低比较有效而又便于操作的主要方法。由于在办学中强调经济效益,未能保证入学学生的基本质量,在教学中易形成“漏桶效应”,教师授课“就高不就低”,长此以往,教育质量整体将有所下滑。

2、扩招的幅度呈现“突进”和“跳跃”式的特点,因此对大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别谈条件的创设了。这必将对高校的硬件建设及软件资源,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冲击,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3、教学质量和办学秩序受到一定的影响。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将有增无减,有的省已经出现大批中专学校举办大专班、专科学校举办本科班的现象,严重违反了《高等教育法》,影响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声誉,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高校扩招后确保教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必须在正视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高校扩招给我们高等教育带来的困难,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1、高校扩招与人才质量下降并不呈正相关。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入学人数的剧增,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下滑,但并不因此得出二者正相关的结论。综观我国高校扩展规模政策的前前后后,要求我们在处理好高等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高等教育增长与政治影响关系的同时,应努力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要充分认识到数量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关键在于扩招后我们国家的辅政策和措施是否跟得上,只要我们注意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备质量意识,对因扩招而有可能引起的质量下降有所警觉,并为保障质量给予条件上的保证。

2、要判断教育质量是否下降,必须将其放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去考察,把质量绝对地量化作判断有失偏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我们应建立教育质量多样化的观念,即对于纷纷扰扰的高校扩招和质量下降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应有不同的质量观。扩大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而在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由于两者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作为精英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全方位地评价高等教育的优劣,要着眼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水平,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

3、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大学的扩招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必须以学校的承受能力为限度,不能盲目“滥扩”。在“扩招”问题上,必须实事求是,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走出对扩招认识的误区,按教育规律办事。

(二)要规范办学,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整体挖潜

1、要坚持办学标准,规范办学秩序。办高等教育需要必备的硬件并达到一定标准,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依法坚持高校办学标准,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如教学“三项面积”(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标准、“六项教学经费”生均标准、图书馆藏书生均标准、学生宿舍面积生均标准、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标准、体育设施生均标准等等。要规范办学,加强评价和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举力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

2、高等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积极挖潜。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延长诸如图书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可以采取走读的方式和利用学校周围社会闲置房屋作为学生公寓的办法,缓解学校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的矛盾。对现有教师的工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从政策、措施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单位时间的讲课效率。

3、要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多方筹措资金,用于高校急需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建设,为扩招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1、全方位动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途径。高校扩招后,师生比提高,相对来说,教师工作量增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同时,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施,一些高校学生整体搬迁住在校外学生公寓里,学生也相应缺乏时间和教师取得联系,从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离散度加大,增加了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根据学校扩招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途径。其一,要全方位动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人人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学工部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而应是学校各部门(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等)共同参与的事,形成合力;要努力探索新方法,通过在学生宿舍里安装网络,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学生社团和各种文体活动引入学生公寓,激励学生自发组织活动,激励创新。其二,学校要创造条件。建设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其三,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要从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要求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要特别注意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改革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树立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