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范文
时间:2023-03-30 01:2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验演示能力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应作好以下几点: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这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3、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对于可见度小,不易观察,且只能水平演示、观察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脑子里形成正确概念有极大的帮助。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理解、技能、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
运用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对比性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我设计了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块蜡块的底面与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向容器中注水,使蜡块没于水中,蜡块不会浮起来。若蜡块离开容器底,就会马上浮起来。通过比较,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利用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五、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篇2
饮用水的水桶
用一个空的水桶,桶口对着燃烧的蜡烛,用手拍一下桶底,就会看到蜡烛火焰摇动或者熄灭,用以演示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比书上的演示实验效果更好,更容易找到器材。
再者,将空桶装半桶水,正立在桌面上,让同学从斜下方往上看,水桶标签上的字以及图案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清晰可见。这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像的正、倒、大、小、到镜面距离的远近,省却了准备平面镜的麻烦,而且可以长期观察,不受时间的限制。
同样是空水桶,让力气大的同学两手握住桶口,力气小的同学两手握住桶身,然后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比试谁的力气大,加深对轮轴的理解,在游戏中完成实验,学习知识。
日光灯
小孔成像的实验原理非常简单,但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却并不容易,而一张厚纸和教室里开着的日光灯就可让同学们参与小孔成像的实验。首先在纸上穿一个圆形的小洞,让纸对着日光灯,调整纸到桌面的距离,则会在纸的下方的桌面上出现与日光灯形状相同的光斑,如果把小孔改成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光斑的形状不会改变。这样,同学们就会直观地看到小孔成像的现象,从而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简单易行,效果明显,比书上的实验更容易找到器材,更容易观察,更便于参与。
让同学们触摸长时间发光的日光灯的灯管和白炽灯的灯泡,结果对比非常明显,日光灯管不热,而白炽灯泡的玻璃发热甚至烫手。有了这样的感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四十瓦的日光灯相当于一百瓦的白炽灯。因为白炽灯除了把电能转化为光能以外,还把相当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而日光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比白炽灯要高一些。其他的节能灯也如此。
洗脸盆
要完成阿基米德试验,如果按照书上提供的器材,无论烧杯洗得多么干净,总会有少量的水顺着烧杯口流下来。这样不仅沾湿桌面,而且影响测量的效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如果采用洗脸盆,则水不会顺着盆口流下来,会全部流入下面的小桶中,这样能减小误差,增强说服力。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创造性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观察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造能力、投入的态度情感、意志毅力、合作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近些年分别考过用于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实验、简谐振动图像的演示实验、光电效应演示实验、运用静电计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因素、有关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和LC振荡电路的演示实验、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直观形象的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再加上教师的起发诱导,促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思维,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情景创设,致力于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可以做如下实验: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不仅对于学好物理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把握契机,立足于诱导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即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用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么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的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要以饱满的热情、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实验别为探索性的实验。渗透物理思维,启迪学生思路。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具体方法:①边学边做实验:先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威力F有关,而且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像;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法自我进行验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的一清二楚。让个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的更扎实更牢靠,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问题创设,展现设计思路
教师要充分展现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领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压缩厚玻璃筒中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有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如果改变教材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的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景,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试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均留下了深刻认识,甚至终身难忘。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怎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当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时不要忘记思维目的,思维时不要脱离实际情景。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有效的沟通师生的心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切不可自己给自己带上枷锁,教条的套用一种模式,而应该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抓住时机相互激发、相互利用、相互促进。掌握了这种方法,教师的教学将会充满活力、回味无穷、而学生的素质将会有全面的提高,他们必将终身受益无穷。
篇4
一、开放实验室的主导思想
遵从课题研究确定的教学策略和基本原则,以实验引领,让学生在探索中感知知识。通过开放物理实验室,对课堂予以延伸,把课上做不了的、没时间做的,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以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把“奇思妙想”在这里验证、升华。实验过程中,通过“引导—探究—实验—交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物理实验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落到实处,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实验内容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巩固物理基础知识,同时适当地予以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将实验恰当分类,有助于分层教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实验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把开放的实验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兴趣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拓展性实验。
1.兴趣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的。开放物理实验室后,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在失败与成功中体验无尽的乐趣和奥秘,效果远比课上的观看要好得多,印象也深得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探索中学习知识,易理解,也容易记忆。
2.基础性实验
在做兴趣性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基础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巩固基础知识,探寻物理科学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实验
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完成一项实验的方法也不只一种。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用实验验证作业中的难题或不明白的地方以及自己的猜想,这对学好物理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开放时间和地点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时间走进开放的物理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把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基本固定下来。具体时间在每天放学后的半小时或周六进行实验室开放,确保每星期两次。地点是物理实验室,针对八、九年级学生开放,学生自愿参加。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内,教师到场组织、指导,以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有效,并且高效。
四、开放实验过程
1.制定实验教程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以后的规范化操作奠定基础,根据各种实验教学类型编写出一套专门的实验教程。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学习中也同样存在对知识接受快与慢的问题。为让各类学生在实验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合理分组是非常必要的。
3.做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在实验中,第一类的学生通过做验证性实验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加深对物理规律、概念的理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实验,最终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4.利用仿真模拟实验对实验进行补充
对于实验过程不够清晰或受时空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从实验直接获得的感性认识到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规律之间的跨度较大的实验,要考虑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用模拟实验予以补充,通过形象处理叠加信息分析,建立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解决分析理解的困难。
五、对开放物理实验室进行延伸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此光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所以,可引导学生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到社会、社区和家庭。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这不仅是课堂的延伸,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延伸。
六、在开放实验室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安全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时遵守操作规则。教师提前做好器材准备和安全防范工作,在实验时加强学生管理,每次实验内容要适量,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实验内容要新、活、趣、廉等
“新”指实验内容要新颖,不能是书本实验的简单重复。“活”指实验方法的灵活性,不在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采取变一变、换一换、扩一扩、减一减等方法,寻找多种方法。“趣”指实验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廉”指器材的廉价性,可以用易拉罐、小药瓶、注射器、塑料袋等做实验。
3.在实验室建立学生作品陈列柜,用于收集、展示历届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等优秀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以这样的实例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在学习之初,就激励学生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制定长远学习计划,以展品为范,确立自己的作品研究制作目标,从而形成长期持久的学习兴趣。
篇5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1.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1)丝绸手帕摩擦过的玻璃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丝绸手帕摩擦过的两块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把用丝绸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玻璃棒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4.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通过实验课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篇6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实验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物理实验是科学家探索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学生总是对安培表、伏特表的接法、度数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掌握得不够熟练。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强调实验过程中常常被疏忽的地方,发现问题循循善诱,找出其错误的原因,就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实验结束后,根据各组实验的情况写出实验总结,指出易出现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例如在实验前,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处,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要接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来,这样,通过实验,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就不再感到单调乏味,从而激发了强烈的学习热情,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实验,而物理学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我们要尽可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如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自行制作,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和规律。如讲电磁感应时,学生习惯想法是:产生电流要用干电池,象家中看到的手电筒,现在看到的在导体和磁场相对运动时电流也可以产生出来。做透镜实验时,看到透镜准确按照理论公式预期位置成像……这时,教师画龙点睛,让学生从眼前的试验领略自然界的奇妙和规律性,就会产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
四、不定期的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验。而另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的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必要性; 改革; 创新; 实践
引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21世纪教育是培育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更注重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面对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一、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物理实验课实验内容大部分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或实验组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下列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二是实验量小,难度不大;其次,与中学物理教材的结合不够,许多学生实验前不知道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位置和实验安排的意图;第三,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管理等内容很少。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过去的高考、中考不重视实验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教师多着重于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利用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只是按现成的步骤和方法去做实验,机械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与书本同样的结论,导致了有的学生只是看别的同学做实验和抄写他人数据和结论,失去对实验的神秘感和兴趣,这就失去了实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习自主动手实验的能力。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即几块形状不同,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冰透镜。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不断提出新问题:形状不同的冰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都相同吗?它们成的像的特点都相同吗?如果我们把它们做成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作用还和以前一样吗?是否仍能成和以前一样的像?等等。课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进行实验,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会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
三、拓宽学生实验的空间,鼓励学生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活动
一般情况下,学生除了做几个规定的实验外,根本无缘再进实验室,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并没引起重视和利用,也就更谈不上去探究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和规律,去利用废旧物品做实验了。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物理教程还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同样的啤酒瓶装上不同量的水,敲打啤酒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不同量的水的啤酒瓶被敲打时振动的频率不同。又如:皮球放在水上不会下沉。说明:水有浮力。以上种种说明,物理实验教学是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我们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多参加课外活动实际制作学具、教具:如航空模型、电子航母模型等等。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物理实验将成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吸取新课程理念对中学物理实验进行改革和完善。
篇8
关键词 演示实验 落实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73-02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就几年来的教学实验经验积累,提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研究试验
做好实验的关键是弄清实验的目的以及怎样才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认真研究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和达到目的的途径,这样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实验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并且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提高实验的效果,增加其透明度,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在研究实验时努力放大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效果最大化,在实验手段上努力做到推陈出新,牢牢锁定同学们的目光。这都需要在实验前认真研究好实验。
二、认真准备实验
演示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不认真准备,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演示效果极不理想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束手无策,逼迫让学生接受结论,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在课前多操作几遍,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演示过程中要掌握好时机和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不能因为实验耽误其它的教学时间。另外,教师在做好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实验效果。最后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三、要规范操作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器材、连接和装配器材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精密仪器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这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爱护器材。再比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等。总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四、表达要简洁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五、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
六、让学生看清楚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另外,有些老师由于器材的限制,采用模型代替实物,这样做不太好。演示实验模型与演示实验一样,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模型无法替代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而模型则不能,所以教师还是要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以上六点是必须要重视的,只有将实验落到实处,才能让实验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 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初中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在中学学习物理学,主要是学习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物理思想,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和增养物理实验能力也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因为实验是进行创造性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实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和掌握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还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发散性思维。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的画图、识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4.提倡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5.做好实验的总结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的。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篇10
重点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发的组织、设计活动,来满足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对知识也有着不同见解和体会,在进行物理实验开放性设计时,老师要注意从“报告者”到“旁观者”的角色转换,在实验中适时进行指导,让学生主动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完成物理学习的直观体验。
进行开放性物理实验设计的具体方法
1.设计开放性物理实验场景在初中物理知识中,一些概念、定律、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来表现的,开放性物理实验设计应该先从教材入手,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设计相应的实验情景,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磁性与磁场”时,我让学生自由结组,每个小组发两根磁棒和一个马蹄磁体,还有一些铜片、铁片、硬币等,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游戏式实验,让他们发现会产生什么现象,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规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进行实验场景设计时,为学生设置一些任务,有助于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讲到电路连接基本方式时,我分别发给学生们3—4个电键开关、三个灯座和小灯泡、导线、电池组,让他们完成一个任务:通过电路连接让三盏灯都亮起来。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2.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设计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设计,就是让他们通过实验设计到顺利完成的过程,增加多元化理解,提高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加以比较看看谁的最科学合理。学生设计的方案令我赞叹不已,有的学生设计了通过改变物体到透镜距离的方案,有的学生还设计了保持物体与光屏距离不变,靠移动透镜来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的方案。在这些精彩的实验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及对物理之外的知识的切实掌握与灵活运用。
3.注重挖掘物理“生活化”资源在进行开放性物理实验设计时,应注重联系日常生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实验中的强烈愿望,让他们通过实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的。如让他们学习利用自身各种资源进行实验设计:讲“声音的特征”时,让他们用手摸着自己的声带体会一下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同时让他们集中精神倾听窗外传来的各种声音,让他们辨别其中哪些是悦耳的声音,哪些是令人不安的声音;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双手搓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通过双手用力来体会摩擦力的变化及让他们利用手中的铅笔、女生头上的发卡、随身携带的别针等工具通过摩擦而吸起小纸片;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印象。
讲“气体的压强”时,设计了“啤酒瓶吞鸡蛋”的实验:用一个空的啤酒瓶,将燃烧的纸条迅速放入瓶中,将已经准备好的去了皮的熟鸡蛋小头朝下堵在瓶口,随着火的熄灭、白烟升起,啤酒瓶把鸡蛋“吞”进了“肚子”里,等等。生活中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自主学会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更多的生活资源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这比教师的任何讲解都更有说服力。物理是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学科,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实验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