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范文

时间:2023-04-04 11:3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物理

篇1

一、物理学家的精神美

古今中外的著名物理学家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均体现了人格美,他们大量动人的生平事迹就是一部绝好的美育教材。如,爱因斯坦独创的“相对论”家喻户晓,他的一生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这种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所包含的艺术创造与献身科学的精神美是无与伦比的。科学是美的,创造科学的人更美。

二、物理学具有和谐美

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千变万化的,每一物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物体的特殊性,高中物理所研究的就是从这些不同事物运动变化的多样性中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共性,通过这种联系和共性来构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就是物理学千变万化又统一的和谐美。如,牛顿力学却能把地上和天上的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E=mc2的质能公式则体现了质量与能量的对应中的和谐。

三、物理学具有对称美

在美学中,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指整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时空的形象对称性最形象的要数镜像对称。对称,给人以一种圆满、匀称、均衡的美感。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运动和静止、落体与抛体、匀速与变速、地球与天体、引力与斥力、变力与恒力、反射和折射等就体现了对称美。摆动、平面镜成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物理现象,匀速运动速率在过程中任一点都相等都表现了空间的直观对称美。单摆的周期性、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规律,则表现了时间的对称。随时空做周期性变化的交流电和简谐振动波形,则对时间和空间都表现出对称。

四、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高中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

篇2

问题1: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门槛高”,过渡难。初中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主要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和试验现象中得出概念和规律,而到了高中学生必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推理和理解,所以极容易出现思维方式不适应的现象;同时初中的内容简单,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释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所以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而高中物理练习题,不仅需要理解题意,明确已知量、未知量,而且往往还要进行受力情况、物理过程等综合性的发析,才能建立方程和求解。一般直接代入公式计算的很少,所以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处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进度方面,采取先慢后快的办法,对关键性内容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例如,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等内容,都让学生反复讨论、思考、练习和总结。

问题2:高中物理本身内容多,难度大。就物理课程的学习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高中物理所学内容从古代到近代,可以说点多、面广、理深,重在定量分析与计算、矢量运算性较强。从能力要求方面,要以数学为工具,以语文为基石,以自然界为背景,包含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审题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及数、形、图转化能力等等。面对这样一门课,没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消极情绪,自卑、怯弱、逆反、放弃等不良现象是常有的事。

处理: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层次要求。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做到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深度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对那些基础较差的班级,则适当降低教学重心,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起到了学习成功的激励的作用。

问题3:物理学有研究方法学生不适应,不易掌握。物理学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处理方法。如整体分析法、隔离分析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替换法、数学工具法等等。

处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的解题训练方法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地回顾和运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

篇3

关键词: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说课是以教育心理学、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学、新课程理念等为理论基础,以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物理教材和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慕滩姆治觥⒀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阐述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的主体是教师;说课的对象是教师的同行及教学研究人员;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说理是说课的特征,即教师要讲为何这样教的理由,说理是说课的精髓,没有理论说课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必然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目前,在各地的教学大赛、名教师评选、特级教师评选中经常有说课环节,但许多一线教师又不很了解说课的要求和内容。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说课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要阐明教材的来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第八节的内容

1、地位和作用

分析本章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任何一个单元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在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内都是相互联系的,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教学指导意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今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运动中的体现,在力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界中每种运动形式均有一种与之对应的能量形式,与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称为机械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形势能)之和,通过做功实现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本节内容从能量转化角度探究了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所遵循的规律,是在功、动能、势能、动能定理等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学习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中的能量守恒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应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的。教学目标的阐述要准确、具体,要说明通过教学,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会发生那些变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此,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科指导意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能写出守恒表达式

②针对具体事例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针对具体问题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求解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历经测量、计算、作图、判断及逻辑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②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领悟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的普遍规律,体会物理的统一美、简洁美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③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及灵活运用守恒表达式建立守恒方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经过小学、初中、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构建了关于自然界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当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支撑点,教师要在学生原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生长点或同化固定点,在原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任务间架起一座桥,有利于学习顺利进行。

1、学情分析

本章前几节学习的功、动能、势能、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等知识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生长点,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就会遇到许多困难。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为本节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基础。

2、学法分析

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用物理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具有很大兴趣,产生探究欲望。所以借助演示实验(小球自由下落、小球摆动、利用橡皮筋放飞飞机模型)激发学生探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的欲望。利用动能定理理性探究物体自由落体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探究过程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向主动的探究者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将以“实验展示、问题提出理性探究、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建立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为主线,运用“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导动、多元互动”开展探究教学。

演示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小球自由下落、小球摆动、橡皮筋放飞小飞机),创设问题情境(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在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吗?),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实现在学生原认知结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根据探究学习理论,针对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自主探究动能与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应遵守的规律;用打点计时器实验合作探究小球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经过师生、生生交流各自的探究结果,自主生成机械能守恒定律。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讲,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单摆装置、橡皮筋、飞机模型、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锤、纸带、刻度尺

2、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采用“实验展示、激发疑问、探究本质”的策略,教学以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为起点,以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结果的分析为教学结束,其中设置若干开放性问题为引导,学生不但领略了物理实验的魅力,也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设计遵循“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三序合一的原则:

从知识序来看:从功、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到机械能守恒定律,顺序渐进,从易到难。

从认知序来看:以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为教学起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从教学序来看: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遵循从实验到理论,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教学规律。

3、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由“创设物理情境、生成问题理性探究、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建立规律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几个环节组成。

⑴创设物理情境,生成物理问题

实验演示Ⅰ:用橡皮筋放飞小飞机模型及单摆摆动实验

问题一:小飞机的动能是哪种形式能量转化过来的?在此^程中是什么力对小飞机做了功?摆球从最低点摆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在此过程中又是什么力对小球做了功?

实验演示Ⅱ: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问题二: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它们变化的关系又是如何?你能证明你的观点吗?

⑵理性探究

请用动能定理自主探究小球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动能变化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同桌探讨探究的结论。

问题三:你们能用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吗?

⑶实验探究

同桌两人合作利用打点计时器实验验证结论。共同确定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过程,自主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⑷归纳总结,建立规律

在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同一的认识,即“小球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动能的增加量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相等,小球的机械能不变”。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能证明“只有弹力做功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不变”。

可见,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却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⑸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正例和反例的运用,是理解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对象、条件、方程的绝好方法。根据迁移理论,学习内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发生。

五、教学评价

篇4

一、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高一学过的三种基本性质的力当中,摩擦力是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经常感到很难把握摩擦力的方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设问和理论探究,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消除学生的思维误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例如,要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但如果说全部相反那就错了。比如,在长木板A上放一木块B,如果A获得力向右运动,这时B就也会随着A向右运动,同时B对于A来说是在向左滑动。所以,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右,与B运动方向相同。学生通过这样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就比较准确而深透了,既掌握了关于摩擦力的重点、难点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验训练可按照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的顺序来进行。介绍原理时要注意过程分析,如果是电学的实验要分析电路的连接原理和规律,如电流表的内外接的判断方法,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的判断方法。数据处理中,要注意讲解纸带中求瞬时速度的方法和运用图像法求速度的方法。结果分析是实验考查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应该逐个说清讲透。最关键的,要加强对实验设计的训练。例如:产生静摩擦力是因为物体受到不为零的沿接触面方向的外力作用,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是存在的。比如,用水平力F牵拉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但拉不动,这是因为物块受到了水平地面上静摩擦力的作用。但如果以此认为沿接触面的外力是产生静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又是错误的。当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货物随传送带运动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它的原因不是货物受到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通过上面的实验训练,使学生懂得了物体之间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之间必须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可由外力产生,也可由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产生。同时,通过这样的实验训练,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作业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不管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都要在各个章节学习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练习,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作业练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检验,也是对学习内容的加深。老师在讲解前一定要对这些作业练习检查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应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把做错的题目勾画出来,上课时注意提醒自己集中精力听讲;要让学生在课后再次检查做错的题目,现在能不能独立完成,如果不能,就应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在高三复习时有很多定时训练和阶段性测试,这些既是检验复习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锤炼应试心理的最好方式。所以,在这些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我们老师则要尽量地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讲之后,要让学生对每一次的练习或测试做出总结,总结练习、测试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和习惯缺陷,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不断改进。只要在复习过程中按照重基础,按照教材顺序,参照课标考纲,循序渐进地复习,并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皆得到了提高。

篇5

一、细化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复习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利用暑假全面回顾教材,复习原有笔记及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2)从9月到春节前后,针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物理规律的应用和基本解题方法;

(3)从3月到4月,进行专题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总结典型物理题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4)5月份进行大综合复习训练,模拟强化,把知识整体化、系统化,进一步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二、注重复习方法

选定科学的物理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复习,归纳各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熟识基本物理模型,并通过练习完成对基本概念的辨析理解、对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2)注重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外推法、等效法、对称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要认真领会并掌握运用;

(3)通过一题多解、(提示:北京2010年5~10号,2010年清北学堂寒假班,主要提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4)用记图方式快速做好笔记,整理易错点,并经常性地针对笔记进行“看题”训练,掌握重要物理规律的应用。如:动能定理的应用、用图象法求解物理问题、极值临界问题的分析研判等。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1)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以课本为本,利用好复习资料,掌握物理问题的主要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突出查漏补缺;

(2)处理好做题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高考物理题常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对于新题要科学有效地加以应用,提高应变能力,不能专门做难题、怪题;

(3)培养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要认真审题,区分背景材料,挖掘隐含条件;要明确研究对象,通过画示意图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解题要注意科学规范;

篇6

一、实验现象明显。二、实验的操作过程应简易快速。三、实验的吸引力强。四、实验器材易、制作简单。根据以上几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有部分演示实验,如:“力的合成”、“运动的合成”、“焦耳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库轮定律”、“安培力”、“电磁感应现象”、“异地重力加速度测量”等实验需要改进。现以异地重力加速度差异的实验验证,安培力演示实验,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为例探讨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一、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弊端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异地重力加速度差异的实验验证,安培力,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异地重力加速度差异的实验验证很难进行。②安培力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③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效果不佳。

二、实验设计与改进

针对以上演示实验的不足,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况对异地重力加速度差异验证实验、安培力、电磁感应现象三个较为典型的演示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1. 异地重力加速度差异验证实验设计

如图1,A部分为一排同材料、同规格,所绕线圈匝数和环绕方向均相同的串联电磁铁,并保证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离电磁铁的距离大致相同,且串联电磁铁的横向长度远远大于小球的振幅。在这个设计中,将相同材料、规格并绕有相同匝数的电磁铁串联是为了保证小铁球在摆动过程中所受磁场力均相同;串联电磁铁的横向长度远远大于小球的振幅是为了让小铁球处在匀强磁场中。另外,在电磁铁所处的电路中加入一个滑动变阻器,用来控制电磁铁阵A所产生的磁场强弱,这种强弱的区别可看作是不同的重力场,改变电流就可以看作是改变了总的重力场。由单摆周期公式

(1)可得 (2)

在上述实验中,当改变磁场强度时,我们可以测量到周期T会不同,通过(2)式便可计算得出重力加速度g是不同的,这相当于是用磁场的不同模拟了不同的重力场。 如图2

2.安培力演示实验改进

在电磁学教学中,安培力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但现行高中教学演示实验中,安培力演示实验却效果不明显。

如图2,磁场中放入两段较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L为香烟盒中俗称“锡箔纸”的内包装纸,把压有金属箔的一面朝外卷成的圆筒,A、B为塑料挡板,是为了把L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在导轨上通上直流电时,由于卷成的圆筒很轻,因此摩擦力也非常小;再者圆筒卷的较粗,在受到磁场力对它的作用力时,所产生的力矩也较大。同样由于圆筒较粗,使得处于各个方向不同远近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如果在电路中再接入一个双向开关和滑动变阻器,改变双向开关闭合的方向可以使L在AB之间来回滑动,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I,由此可改变L速度改变的快慢,由观察L速度改变的快慢还可以定性验证高中的安培力计算公式F=BIL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把导体受到安培力后微小的偏移现象进行了放大处理,变成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明显的水平运动,并作了有趣的改进,即双向开关的加入,这可以使L能在导轨上左右滑动,比起原来单纯的偏移,大大的提高了有趣性和观赏性,这便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 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改进

如图3,在所示磁场中放入两段较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且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然后在导轨两端接上灵敏电流表G,L为一匝铜线,由于L是放在斜坡上的,它会自动下滑,在下滑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它总能与两根平行金属导轨接触良好而形成闭合回路,只要选取导轨适当够长,则当L在其下滑过程中由于能够持续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持续的感应电流,因此能够使灵敏电流表G的指针保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偏转。再者,由于L是自动下滑,没有人为干扰,故也不会令学生误认为G的偏转是人为的。

此改进延长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时间进而延长了电流表的偏转时间,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导体棒的自动下滑更避免了给学生造成是人为干扰的假象。

篇7

物理是一门很神奇的一门学科,关于物理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刚有人类的远古时代了,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一直在使用物理知识,比如杠杆原理,摩擦力学原理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物理高效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好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二、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三、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篇8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怎么才能解决高中物理难学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物理学习动机

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就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第一,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关于“光的本性”,先学双缝干涉,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继而学习光电效应,发现光还具有粒子性,从而产生了学习“光的本性”的欲望。第二,明确的目标,学习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物理情景,探索实现目标的途,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正确的评价,教师批改作业时,应正确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课堂上适时表扬也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就差;学习效果也有强化学习动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当然,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差还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健康、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之,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是辨证的能动的关系。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审题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成一个或几个物理模型的过程,为下一步解题作准备。高中的习题比初中复杂得多,光靠读题就列式计算往往会出错。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一要划出关键词来,二要画草图,凡是可以画的必须画,草图上要标明题中已知的物理量。复杂的题,有几个过程就要画几幅草图,教师在课上讲例题时画在黑板的草图应是学生笔记的重要内容,批改家庭作业时草图是重要的检查内容,无草图的作业应该补上。

养成改错的好习惯,对学习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做错一道题比做对一道题收获更大,因为很多学生题目虽然做对了,但并不明白这样做为什么是对的,以后遇到条件变化的题目,就容易出错。而做错一道题,如果能查找根源,认真改错,就会有很大收获。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做错的题目,一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改错。要教给学生改错的具体程序。找出错误原因,在教给学生学会改错的过程中,凡是期中或平时大测验改错之后,要求学生拿着卷子到教师面前自我陈述一番,经过师生对话找到问题的症结及补救措施,这对于一些“死用功”的学生比较有效。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篇9

1 理想模型的特点

1.1 近似性

理想模型的近似性主要表现在任一理想化模型都是以一定的客观实体为基础并做出近似处理.如“质点”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1.2 抽象性

理想模型与实体不同,它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这又表现了它的抽象性.如“质点”生活的一切物体都有形状和大小.

1.3 局限性

理想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离开了这一条件理想模型就不能使用.如“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4 相对性

某个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可视理想化模型而有时则不可.如火车,在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可视为“质点”,但在研究火车过长江大桥时则不可视为“质点”,这就是理想化模型的相对性.

2 高中物理理想模型的分类

2.1 对象理想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往往可抽象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即对象理想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试探电荷、无限大平板、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理想变压器、点光源、绝对黑体、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等.

2.2 过程理想模型

将实际物理过程进行处理,忽视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使之成为典型过程,即过程理想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恒定电流,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模型.

2.3 模拟式理想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模拟式理想模型来描述.如:电场线、等势面、磁感线和光线等就是模拟式模型.

2.4 条件理想模型

物理过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条件模型将条件理想化,以便突出主要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高中阶段此类理想模型有: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光滑斜面、“均匀”、“轻质”、“理想电表”、“薄透镜”等都属于条件理想模型.

2.5 理想化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依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对过程进行分析、推理、总结得出规律.最典型的当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理想实验是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比实际实现具有更大的魅力和作用,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作用.

3 理想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1 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

高中物理理想模型的提出与发展揭示了物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理想化的方法也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基本思路.

如电场强度概念教学时,首先引入了“试探电荷”这一理想模型,即忽略电荷的形状和大小,忽略电荷产生的电场对需要研究电场影响,然后利用q所受电场力F,2q所受电场力2F,3q所受电场力3F……从而得出描述电场的本质属性的物理量电场强度,本过程从“试探电荷”的引入,到电场力的逻辑推理都能体现出理想化模型在概念的建立时的重要性,通过这种理想化使学生更容易认识概念,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此后进行点电荷场强的表达式和电场强度的叠加时,学生理解就变得简单.

再如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时,平抛运动的概念提到“在空气阻力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的运动,用分解思想在处理时,将平抛运动分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再利用相关直线运动规律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处理速度和位移,最后进行合成得出平抛运动规律,该教学过程的处理,从概念到规律的得出,都体现了理想化模型的作用,只有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时才能更加准确和简单的理解规律的本质和意义.因此理想模型的教学既是认识和理解规律的过程,也是应用规律探索新知的过程.

3.2 有助于学生物理思想和思维力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物理思想和思维力(即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则是一切能力的核心.理想模型的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同时也是对学生物理思想和思维力培养的良好途径.

如“单摆”模型的教学时:首先应明确“单摆”是在细绳、球和空气阻力都理想的情况才是单摆模型,证明单摆为简谐运动时,学生首先找出平衡位置,找出位移,并对质点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回复力,思考曲线运动的位移如何才能和回复力在一条直线上,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使用极限思想,得到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证明单摆运动为简谐运动.[HJ1.3mm]

再如教学中处理“速度选择器”模型时:带电粒子在忽略重力的影响下,沿平行板电容器方向进入相互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发现只有当洛伦兹力和电场力平衡时粒子才能沿直线运动,并通过推理得出只有当的粒子才能沿直线运动,引导学生发现“速度选择器”选择的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与粒子的比荷无关.再次展示“磁流体发电机”、“霍尔效应”、“电磁流量计”等模型,让学生通过上述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发现,在进行理想化模型教学时,通常用类比法、微元法、近似法、极限法等物理思想,欲理解清晰必需具有较强的物理思维力,理想模型教学中不仅是认识理想模型,更是对高中学生物理思维的锻炼,所以高中物理理想模型的教学过程更是培养和提高物理思想和思维的过程.

3.3 有助于学生解决高中物理问题

解决高中物理问题基本过程:“审视物理情境构建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还原物理结论”.高中物理问题大都是有多个理想模型组合而成的,因此对理想模型的理解程度就直接影响到具体的问题解决.如: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采用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脉络,而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当代高中生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不受传统教条的束缚,个性鲜明,渴望被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善当前的教学状况,通过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将课堂教学演变为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平台,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如实验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有目的地跟着老师学习知识.例如,在讲“自由落体”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和运动学知识的提问,使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然后延伸到新知识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师要为课堂设定明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念.2.引入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通过反复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并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例如,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等器具组装实验装置,操作实验,记录数据,总结规律.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让教学评价体现真实性、及时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并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能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调整学习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5.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和改进的过程.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观察、回顾、诊断以及学生的反馈总结出教学中的不足,以便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雕琢心灵的艺术,需要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芳.谢荣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探[J].物理教学探讨,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