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制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转贴于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账。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逐步由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化建设转变,教学质量问题就成了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线,对教学质量的督导也就成了高职院校探索的永恒主题。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督导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实践先于理论的发展,教学督导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各校对这一机制的性质、任务和具体模式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督导方面做法各异,并未形成高职院校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有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督导,有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督导,绝大多数注意力只停留在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指导上,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更谈不上形成督教、督学、督管相结合的“三督一体”的督导机制。
为使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督导机制合理定位,构建规范科学的教学督导模式,提高校内教学督导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笔者就有关“三督一体”教学督导机制的思考谈点浅见。
一、“三督一体”教学督导机制的主要内涵
所谓“三督一体”教学督导机制,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导以正教风,对教学管理各环节进行督导以正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导以正学风。其中,以督教为主导,以督管为保障,以督学为目的,三者相互支撑又紧密结合,形成督教、督管、督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督导体系,以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督教。督教就是对学校及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引导。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的督导,如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二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通过听课、评议、检查教案、调研、反馈等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督促、指导、扬长避短,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督学。督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评价、引导。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功底不均衡,有的基础较差,认为自己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上产生畏难心理,对有的课程甚至认为难而放弃。有的学生在中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加之大学管理方式的不同,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学习就会放松。因此督学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现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态度与纪律、学习动机与目标的督促、引导,使其快乐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形成良好的学风。
3.督管。督管就是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指导。督管内容覆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范以及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管理、教材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等等。督管的目的在于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检查管理人员落实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等等,在管理人员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三督一体”教学督导的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的实质是组织体制――即组织机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
根据高职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学督导机构应设为常设机构,隶属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并对其负责。其人员设置拟根据二级院系数量而定,一般1-2个二级院系(视大小而定)设专职督导员1名,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二级院系可视情况设置1-2名兼职督导员与专职督导员组成督导小组,负责对口二级院系的教学督导工作。学校督导机构拟定名为教学督导处(或督导室),设正、副职领导各1人,专职干事1人,专职督导员若干人。
教学督导工作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督导员队伍建设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建立专兼结合的督导员队伍,教学督导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丰富的高职院校教学与教学管理经验和威望,热爱教育事业,政治思想素质好,具有奉献精神,办事公正的中老年教师担任,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必要条件。要安排具有高度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为事公正具备良好人格魅力的专家充实督导员,尤其是负责人的岗位,不能把它作为闲职来对待,安排“闲人”充当督导员。同时,要在中年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中选拔一部分人充实到督导员队伍中,使他们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优势与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互补。二是要注重学术型、实践型、管理型相强合。督导工作涉及教学与管理、学术与实践等多类型、多学科,既要有专业造诣深、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术型教授,又要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还要有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修养,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的管理型教授。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高职教学督导工作。三是要注重督导员督导水平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能延用高职前(即中专)的教学督导经验、老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管理水平都是不够的,低层次的。也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理论学术型的做法。必须对现有的督导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理念,树立高职教育教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特色规律,突出能力型、动手型的优势,联系实际,解决高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四是校长要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工作,要树立起教学督导机构的权威,要把督导评价意见作为晋级晋升的重要条件。二级院系要重视督导员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处理结果要及时给予反馈。
三、“三督一体”教学督导的运作机制
1.健全工作规范。一是教学督导工作的进行要健康有序。不可因人而异,固事而异。要有明确的职责、有工作目标、有制度、有计划、有总结、有例会、有请示、有汇报、有完整的资料,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教学督导工作要根据教学规律,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教、学、管的各环节进行督导。如开学前要对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教学卫生、教学设备的督导等等,学期中的常规督导包括听课评课、专项检查、座谈反馈等等,学期末的成绩管理、计划落实、教学目标检查等等,都要与教务处密切配合,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督导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2.把握督导定位。一是在督导过程中正确把握“督”与“导”的关系,督就是监督、检查、督促,旨在发现问题,而导则是引导、启发、纠正,旨在解决问题,所以督导工作要以督促改,以导促建,导督并举,重在引导。二是在督导运行中还应把握好三条原则,即督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建议不决策。运行中要把好度,多关注、多帮助、多提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不挑刺、不替代、不拿主意,充分发挥其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三是在问题处理中摆正好三个关系,即督导与教学行政部门间的关系、督导与师生之间的关系、督导与决策层面间的关系。督导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实际,以理服人,重在改进,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借机整人、贬人,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教师的益友,领导的高参。
3.重抓过程监控。过程体现内容,督导工作,重在过程。整个教学督导中要抓好六个过程的监控。
教学准备过程:开学之机对教学卫生、教学环境、教材准备、教学计划、教师备课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督促,并将结果迅速作出反馈。
课堂教学过程:课堂监控主要手段是巡课、听课。巡课主要监控教学秩序,抓住几个时间段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听课主要监控教师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具体建议,在教学方法、技巧、新的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教师总结提高。
专项督导过程:是指教学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带有倾向性的、共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立项督导检查,提出解决建议,比如对实验实训、机房操作、网络上机等学生个体学习的行为,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把握等情况,可作为专项指导、检查、巡视,发现不良倾向,提示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关注并解决。
教学管理过程:对教务处、教研室、系(部)等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内容包括院系巡课记录、计划、制度、办法、科研、教研活动、成绩管理、评教评课活动,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学管理文件等等。
学习管理过程:对学工、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和学风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还可通过调研、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召开专题报告会,经验介绍等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方法、兴趣、动机、目标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质量测评过程:教学质量测评是督教的重要过程,测评中要有同行、领导、学生参与,通过系列测评,公平、公正、公开、准确地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查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能力培养、教学效果方面的基本功与实际水平。
4.及时信息反馈。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必须及时反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资源;二是把师生对学校工作中带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的问题、看法、建议反馈给学校领导或有关部门及院、系(部),促其及时研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信息来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督查、师生座谈、随机抽查、调研等方式获得。反馈的形式也可多样化,如请示汇报,定期会议交流,师生座谈交流,个别约谈等等,多提建设性意见,正面帮助,总结提高,促进教风、学风的正向转变,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督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9
一、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渐进的过程,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研究时间早、督导规范、体系完整、专业水平较高。近年来,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由硬件达标转向软件管理。上个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的评价还停留在办学条件的评价。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逐渐侧重于办学绩效,指标体系逐渐演化为以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习质量为主。(2)评价内容逐步全面化。英国督导评价的起点也是教育经费,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对于办学、教师的督导。随着理论的发展,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不断完善,逐渐趋于系统化、全面化。(3)评价的核心由学生的学业转向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曾几何时,国外如当今中国一样,以学业论英雄,把学生学业作为评价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开始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
2. 国内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对于教育督导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是由上级政府根据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完成对于下级政府的评价。而对于学校的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入学及达标情况、经费投入及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对于硬件条件的关注,这一时期的教学督导评价是低层次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兴起了发展性评价热,这种评价的权利、主体及内容都是学校。通过分析各地的评价发现,发展性评价是以组织基础和自主发展为基础的,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性指标和自主性指标,但缺少有关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部分学者把研究范围扩展至学校质量达标领域,更加突出有关质量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其在认识、技术、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于指标的设定也不够科学。2012年,国家教育督导办正式颁布《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促进了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督导评价也得到更好的实施。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评价对象略显单一,评价指标缺少教育督导评价的核心指标,增值性指标不够突出。
二、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的对比,进一步凸显我国现阶段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足。以下从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间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督导制度的落实。
1. 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复杂系统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后期,是时代潮流下科学发展的产物。其迅速发展,逐渐影响到政治、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依据复杂系统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是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内部元素或者子系统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该复杂系统不断完成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最终达到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指出:“教育督导的内容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即“督学”与“督政”并重,这就要求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时,从整体出发,全面、客观的进行指标梳理。
(2)过程性原则。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学家Nuttall和Clift正式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以教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通过协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建立评价过程,强调过程对于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得到教育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小学教育督导过程中,依据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按照过程性原则,构建面向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中小学教育督导实现过程化管理,依据指标体系的评价促进了教育潜能的最大化挖掘。
(3)实效性原则。管理学大师Peter・Drucker提出了管理效能理论,该理论综合反应了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表现的能力和获得的管理效率。根据该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应关注学校发展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对于中小学教育督导应按照实效性原则,制定具有实效的评价指标,对督导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效能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力求与实际紧密贴合,同时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是否可以量化及其可行性。
(4)一致性原则。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诠释。任何关于教育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都需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一致性原则,平衡指标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以社会核心理念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方针。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前文对于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通过国外的指标体系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构建原t搭建完成的。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及39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在本文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了“督政”与“督学”并重、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3. 指标间逻辑关系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管理效能、教育效能、学生发展等一级指标,及它们各自涵盖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指标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如图1所示。
三、指标体系具体实施
1. 实施主体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主体可以分为被督导者与督导者以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受到被评价者的重视。被评价者通过自我评价过程,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放大优点、反思问题,将教学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2)他人评价。教育督导部门依据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对被督导者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 实施程序
在《教育督导条例》实施的背景下,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在教育督导过程中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程序获取值信赖的评价所需的信息,以帮助评价者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教育督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由于英国和美国关于教育督导已有很长的实践史,本文在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程序时有所借鉴。
一般实施程序包括:下发方案学校申报下发通知学校自评综合督导通报结果整改复评。首先,督导部门制定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向学校下发督导评价方案,然后学校根据所发方案结合自身情况申报教育督导评价,督导部门再依据学校通知及其实际情况下发有关评估时间、所需材料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学校根据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自我评价,然后督导部门根据材料进行综合督导,最后督导部门对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再对整改过后的学校进行复评。
四、结语
篇4
专业管理评价体系考核模式一、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1.该课题研究的现状
《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课题,是一个理论较强的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对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人员来说,其应该具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研究“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方面的工作,大部分研究成果皆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理论研究层面上,而真正较为全面、系统地、结合高校多年来学生专业管理实践经验,并针对高校学生专业管理评价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提出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研究成果。
2.该课题选题的意义
具有填补国内对此问题研究基本空白的学术价值,具有将实际工作经验、教训、建议,提升到科学性、制度化的认识高度并形成科学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对今后的实际操作工作具有理论借鉴作用,同时该目标体系的内容一目了然、简洁明快,便于考察单位的实际操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学生专业管理制度中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能够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行们提供实践指导、帮助的作用,也能够促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得到充分的锻炼,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诚实守信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微薄的力量。
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评价体系的细化方案进行建设与完善研究,形成一个操作简单、科学准确、教学平衡的评价体系,由此学校管理者可以给出在读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表现情况一览表。
具体项目内容:思想政治方面、文明礼貌方面、遵纪守法方面、学习成绩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社会实践方面、实习效果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奖励奖项方面及其它方面的学生专业管理评价体系的考核结果。
评价体系实施的具体依据,在二级指标中的每个项目,可以建立百分制评价指标体系。以“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为例,说明具体评价标准并列表如下:
专业基本特色、技能、知识竞赛等,以下列形式加分为准:
专业特色活动、特色技能基本功比赛、特色竞赛(系、院、省、国家级),主要突出个人能力方面,如药学专业的药理和中草药识别知识竞赛、药学材料微观构成数学建模等竞赛方面。以组办机构红头文件形式为准:以国家、省、院、系级做为项目定分标准:国家级20分/项,省级15分/项,院级10分/项,系级5分/项。并以组织者、主动参与者和参加者等不同身份来区分得分系数,再乘以项目标准分值,即为该人该项目具体得分情况。系数分别为:组织者系数为1.0/项,主动参与者系数为0.5/项,参加者系数为0.2/项。
非专业基本特色、技能、知识竞赛等,以下列形式加分为准:
非专业特色活动、特色技能基本功比赛、特色竞赛(系、院、省、国家级),主要突出个人能力方面,如篮球等音、体、美等方面。以组办机构文件形式为准:以国家、省、院、系级做为项目定分标准:国家级20分/项,省级15分/项,院级10分/项,系级5分/项。并以组织者、主动参与者和参加者等不同身份来区分得分系数,再乘以项目标准分值,即为该人该项目具体得分情况,系数分别为:组织者系数为1.0/项,主动参与者系数为0.5/项,参加者系数为0.2/项。
其它方面,各种未尽事宜等。
该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其各项具体指标的操作方法可以由考核单位、部门自行采用相关记分方法,操作或考核时间也是如此。可以按每人每学年/学期期末考核一次,按照百分制的得分情况划分成绩,或者按照五级核定成绩;或者每学年/学期都操作一次,几个学年/学期下来,取总成绩的平均分后再根据百分制的情况核定为五级成绩等。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具备操作的可行性,如果确定了每项等级,最后填入学生的专业考核管理评价体系总表中,即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量化考核体系一览表中,作为毕业生的大学期间专业管理各个方面所有成绩的总评价。
二、“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课题研究结论的形成
目前,在省属医学院校里面,还没有一个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考核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进行,更没有见到成型的方案与考核方法,这也是我们课题组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形成这样的一个课题,创新之处也在于此。
课题组每位成员在专业领域内从事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多年,通过工作经验的总结,结合省内各高等学校医学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意见,通过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信息,从而形成本课题内容的观测点,进而论证、敲定为该“评价体系”内某方面考核的条款明细,确保“评价体系”操作行之有效;将形成的“评价体系”在我们吉林医药学院各个部门进行具体实践探索,根据反馈信息情况再进一步修改量化细则,完善该“评价体系”。课题组成员总结理论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各一份。
三、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课题负责人对医学高校学生专业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尽管我们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理解管理者与被培养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的完善与运行,最终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专业学习与考核模式。
篇5
一、影响独立学院系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因素
1 机构设置不合理,事务庞杂
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新专业陆续开办,在校师生逐年增长,使得系办公室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不断增加,增强了系办公室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现在系办公室不仅负责整个系的教学、教务、科研的管理,还要负责人才引进、教师考评、职称评定等人事工作,另外还有接待、宣传、经费、内外协调、后勤保障等行政工作,工作面广且事务庞杂。
2 忙于应付工作,重使用、轻培养、少交流
系办公室人员大多未经任何培训,直接参加办公室工作,多属半路出家,缺乏管理专业训练。而平时忙于应付处理各类事务,难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办公室人员的业务培训也往往容易被领导忽视,或流于形式,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院系间交流却很少。领导们往往忽略了办公室工作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做好这门学问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交流就看不到自身差距,就会满足于现状,不利于提高。
3 办公室内部人员缺乏必要的协调
在高校院系办公室中,由于分工的原因、工作季节性阶段性的原因,在某一段时间内,经常会出现一部分人工作很忙,而另一部分人工作却相对较轻闲的局面。由于缺乏协调,经常会形成抱怨,加上学校一般行政人员的刚性工资和年终津贴实行系数法,导致干多干少一样的局面,甚至引发内部的不团结、工作间的不配合现象。
4 工作辛苦待遇低,导致工作热情不高
系办公室工作的服务职能,决定了这一特殊岗位的辅、从属性、被动性等特点,进而决定了办公室人员在工作中遭遇心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及较高的挫折概率值。长期从事繁重、琐碎、辛苦的工作,工作缺乏成就感,在进修、评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没有优先,觉得低人一等,使工作人员容易产生压抑感。产生这种心理后就会在工作上缺乏主动和热情。
二、提高独立学院系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对策
1 提高思想素质,加强心理保健
办公室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这种特殊性要求办公室人员要爱岗敬业,继承和发扬不图名利、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处理得与失、苦与乐、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做到重事业、轻得失、少索取、多贡献、甘当无名英雄,为人处世要诚实、正派、本分,增强做好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强系办公室人员的心理保健。系办公室工作面广,遇到的困难多、紧急情况多,更容易成为领导、各职能部门、教职工以及学生之间等诸多矛盾的焦点,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烦恼、急躁、不安等心理,影响工作效率。因此,系办公室人员必须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境宽松平和,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中的任何事情;善于调整心态,具备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冷静、高效地处理各种关系,不急不躁:具有宽广的心胸,甘为人梯,愿“为他人做嫁衣裳”。
2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系办公室管理人员,除了要按部就班地组织实施正常的日常工作外,还要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性、临时性的工作,而工作常常是千头万绪。因此,办公室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管理水平: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科学管理和利用时间,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掌握一定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知识,工作分清主次缓急,角色转换要快,从l一种活动到另一种活动的转移过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要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管理工作既务实又有创新,真正做到管理科学化。同时院系领导要重视办公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给予时间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使他们学习科学管理方法,给他们创造同兄弟院校交流的机会。
3 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培养良好工作作风
首先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办公室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但也要发挥主动性,形成超前性和预见性,在被动中争取主动。主动服务的关键是总结和探索院系管理工作的规律,发挥创造性,增强预见性。对有固定范围和程序的周期性工作,事先做好计划安排,按例行程序把工作做在前面。对没有固定范围和程序的突发性工作。尽量做到事先有预见和准备,减少盲目性,避免措手不及。
其次是变办事服务型为参谋助手型。事务性工作是系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系办公室工作不能只满足于简单事务性工作的处理,要在认真做好文件收发、教务安排、来访接待等事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政务,充分发挥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
再次是变工作滞后为工作超前。要提高办公室的工作层次,还必须变工作滞后为工作超前,即:不但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还要想领导之未想、急领导之来急。并做到三个及时:当领导有决策意向时,及时协助领导理清思路;当领导思路逐渐明朗时,及时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预案;当领导决策付清实施后,及时跟踪反馈,督查督办。
同时要克服粗心大意的倾向,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克服杂乱无章的倾向,培养有条不紊的作风;克服贸然行事的倾向,培养三思而行的作风;克服办事拖拉的倾向,培养高效快捷的作风。
4 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管理的规范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促进、工作正常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首要保证。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做到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程序合理,才能使办文、办事、办会都有章可循、衔接有序,从而保证系办公室工作高效运转。
(1)明确岗位责任制。从工作实际出发确定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逐项落实分解到各个科室和每位员工头上,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以防止因职责不清而出现推诿扯皮、工作脱节和撞车现象。同时还要提倡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做到岗位分工不分家,应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2)规范工作程序。对教学、教务、接待、印章、文件、档案等各项具体工作,要明确基本操作程序和要求,做到忙中有序,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3)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要根据岗
位的不同,明确任职条件,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正常的竞争形式和价值导向,把考核结果同评优评先、津贴分配、晋升职称挂钩,促使办公室人员积极进取和锐意创新,逐步形成相互竞争、自我激励的机制。
,
(4)加大制度的约束力度。制度制定出来后,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否则,再先进再完备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只能使管理陷入更加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要增强照章办事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规章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透明度,以制度来约束人教育人,并诚恳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工作中的不必要失误,促进依法办公,做到行之有据,处之有法。
5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人员团结协作
工作氛围对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办公室是做服务性工作的,服务性工作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服务性工作,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要弘扬团队精神。力公室是一个整体,既要有每个人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每个人心情舒畅的工作平台,又要发挥1+1>2的系统效应。二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办公室的每位同志,及时主动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只有大家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和睦相处,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营造出办公室充满人情味、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工作氛围。
6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
篇6
关键词: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奖助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137-04
随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2014年秋季起研究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将原本只对公费研究生发放的国家普通奖学金改为普及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同时提高资助标准,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也获得进一步深化。西北农林院校也响应《意见》规定,构建了由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一辅”岗位补贴及其他奖助学金等组成的奖助制度。然而,西北农林院校由于资金有限、地域偏远以及其他现实问题等的制约,其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建设中存在奖助工作不够精准、缺乏个性、育人功能淡化等问题。
一、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奖助制度现状及概况
在研究生教育全面开启收费的大背景下,建设健全与研究生收费制度配套的奖助制度是高校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意见》的引导下,由于西北各农林院校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奖助制度的改革也各不相同,几乎“一校一个例”。但是总体而言,研究生獎助制度的中枢功能基本相近,构成了以保障基本、资助贫困、奖励优秀与按劳计酬这四个部分为主体的体系框架。以西北某农林院校S大学为例,其奖助制度的改革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两个部分。助学金制度主要包含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经济困难研究生补助共四项内容。奖学金制度主要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热爱S大学奖学金、出国留学奖学金以及其他社会类奖学金等多项内容。
(一)助学金制度
1.国家助学金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将原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改革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补助。国家助学金的范围定义为“非定向就业”录取类别的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奖助标准为每人1800元/月,硕士研究生奖助标准为每人1000元/月,均按月发放。
2.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和辅导员(即“三助一辅”)的岗位津贴制度
学校为档案转入本校的全脱产学习全日制在读研究生提供“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助研岗位津贴由导师或课题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原则上不超过1000元。助管、助教每周应承担10-15小时的工作量,岗位津贴由各用人单位承担(具体按实际在岗时间、考核情况发放),正常标准为:硕士生每人400元/月,博士生每人600元/月。辅导员岗位津贴除根据学校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标准发放外,用人单位还应酌情给予补贴。
3.国家助学贷款
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提供的,面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用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助学贷款与校园地助学贷款两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筹集学费和住宿费的主要渠道。为此S大学制定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实施办法,切实保证符合条件的研究生能够及时申请并获得助学贷款,全力推进教育精准脱贫,“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4.经济困难研究生补助制度
针对某些经济困难的研究生的情况,实施临时困难补助、特困补助以及学费“缓交或减免”,用于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解决暂时性问题,确保经济特别困难的优秀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奖学金制度
1.国家奖学金
奖励学业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综合素质强的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博士每生3万元/年,硕士每生2万元/年。
2.学业奖学金
适用于品学兼优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奖励和支持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每生15000元/年、二等奖每生10000元/年、三等奖每生7000元/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每生10000元/年、二等奖每生7000元/年、三等奖每生3000元/年。奖励人数比例原则上均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适用于研究生二、三年级学生。(因一年级学生无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等评审指标,故以报考志愿作为评审条件,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学生且符合申请条件按照学业奖学金二等奖进行发放。)
3.热爱S大学奖学金
旨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吸引广大考生。仅可由当年入学的第一志愿全日制研究生申请,适用于学习成绩优异、有科研潜力、综合素质好的新生。博士研究生12000元/人,硕士研究生10000元/人。
4.出国留学奖学金
学校每年奖助一定比例的优秀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访学或继续攻读学位。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最高奖学金3万元/人,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最高奖学金5万元/人。
5.社会类奖学金
作为国家与学校奖学金的有力补充,可加强对研究生的经济资助,在协同育人等方面也存在重要意义。
二、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奖助制度存在问题与分析
措施是体系的骨骼和肌肉,而具体的实施细则是其血液与神经,是确保奖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的灵魂与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奖助制度在研究生综合教育及资助管理的改革进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S大学的研究生奖助制度本身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西北地区农林高校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大致情况。总体而言,西北农林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合理科学、覆盖面广的奖助制度;但从微观角度探究,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奖助制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费来源单一、不均衡
国家经费支持、地方财政投入、学校自筹资金、研究生学费收入等是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奖助学金的主要来源。与其他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地方财政投入与社会企业的捐赠数量相对较少,奖助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美国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曾经在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指出,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甚至学生个人均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高等教育的成本也应由这些受益者共同承担。因而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其成本需要社会各界来共同承担。
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研究生拥有主体多样的奖助资金来源,且社会资助在其奖助学金中所占比例非常可观;而在我国,除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研究生学费收入这两大主要资金来源外,各大院校的自筹资金与社会捐赠资金的数额所占比例均较低。不仅如此,奖助学金在名牌高校和普通院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理工科技院校和人文社科院校间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不同院校在教育资源获取时的不均衡,致使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教育管理质量等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奖助制度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
西北农林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研究生奖助制度,但仍有一定的完善空间。1.某些奖助学金之间存在重叠内容,导致奖助学金被部分研究生垄断,缩小了其覆盖范围。2.研究生助研、助管、助教及辅导员等岗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按劳计酬的重要方式,其岗位津贴较低,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使得研究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而“三助一辅”没有成为广大研究生得到锻炼、获得补贴的重要方式,而沦落为奖助学金的补充措施。3.国家助学贷款存在滞后性,存在不足以支撑某些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学费的情况,且在现有的奖助学金大普及、易获得的情况下,鉴于手续繁瑣复杂、个人信用调查、后续还款能力有限等各种原因,助学贷款往往不是贫困研究生获得学习资金的首要选择。
(三)奖助标准与评选方式缺乏规范
规范奖助项目的设置、评定标准与评选方式对完善奖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奖助制度作为高校研究生奖助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和措施,在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奖助的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1.当选拔工作放到基层培养单位时,选拔结果往往偏重于科研成果较多的研究生,过度强调科研数量或学生工作贡献,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家庭困难情况等方面。2.指标量化不完善,例如研究成果中需量化的指标存在工程大、难度高等问题,涉及到不同学科、等级、类型,而不合理的依据及量化标准不仅无法体现出奖学金对优秀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反而会恶化研究生群体间的科研氛围与人文环境。3.部分评选指标失效,如“道德品质”等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且很难具体量化,无法客观地反映出研究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及真实情况。4.不同指标的内涵存在较大差异,量化后的加权或总和会凸显它们之间的潜在冲突,把不具有可比性的各个指标放在同一框架内进行评价、对比缺乏合理性,平衡各种关系的制度安排反而增加了评奖难度,激发了内在矛盾。5.虽然各种奖学金的覆盖范围较广,但还存在提升空间,普通奖学金金额较低、高等奖学金数量较少等原因使得研究生奖助制度所起的作用有限。6.某些社会类奖助学金的评选方式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临时性,缺乏科学个性、精细有效的政策规范和流程设计。
(四)德育在奖助过程中的作用未能良好发挥
道德教育功能是研究生奖助学金最关键的功能之一,对激发研究生的荣誉感、引导研究生培养感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只是自身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成果,从未了解奖助背后的道德教育意义。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感恩意识不足,仅把奖助学金当作生活援助和金钱奖励,忽视了其深层含义;而另一方面,学校对研究生的感恩意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也没有相应的方法、仪式来引导和启发研究生理解其背后的激励与荣誉。
三、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奖助制度发展建议
在研究生全面收费制的环境下,能够幫助部分贫困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更加优秀的研究生专注科研、发挥奖助学金的思政教育功能等,使得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西北农林院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
(一)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支持,丰富资金来源
西北农林院校面临奖助经费来源单一、不平衡等问题,主要应拓宽奖助学金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多方面的社会、企事业、团体甚至个人等的资助或岗位津贴。高校本身作为研究生等高等人才的直接培养单位,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努力搭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交流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发展相适应;还应积极争取校友资源,加强宣传和回馈杰出校友,通过设立杰出校友奖学金或成立校友基金会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增加相关奖助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获得奖助学金的机会。同时完善奖助学金回报机制,使资金流形成良性循环,以便为研究生高等教育培养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有力保障。
(二)扩大范围,规范内容,灵活发挥奖助作用
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虽然有相当广泛的覆盖范围,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奖助学金的金额、范围等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和扩大覆盖范围,让优秀研究生更有动力学习钻研,而家庭贫困的研究生也可安心继续学业。还可通过灵活运用助学贷款政策、发挥“三助一辅”这一重要途径的潜力等,使研究生靠自身努力获得相应的资金回报,确保资助惠及真正贫困的研究生,培养其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研究生助学贷款的政策标准可依照不同类别的学费水平设置相对应的贷款上限,通过信息采集与共享,根据研究生的具体家庭实际与经济情况发放具有差异化贷款额度的助学资金;严格奉行个人征信与助学贷款还款情况紧密挂钩的政策,但可酌情考虑为毕业研究生提供一定免息还款缓冲期;完善还款手续,简化还款流程,降低申请的复杂程度。
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三助一辅”岗位及合理的津贴报酬,提供技能培训与实践的平台,利用“按劳计酬”激发其上进心,让研究生将通过工作获得报酬与学习实践相结合,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将时间、精力更多的投入研究或增加工作经验,达到“精神资助”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鼓励研究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西北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竞争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研究生、导师和学校合作多赢的新局面。
(三)推进奖助项目评选多样化发展,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
因研究生发展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学校应设立侧重不同要点、内容丰富多样的奖学金或助学金类别,奖励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异表现的研究生。不同类别的奖助学金应突出各自的考核标准与奖励重点,和谐有序,避免重复。符合基本条件的研究生可利用其在某一侧重方面的优秀表现进行此类奖助学金的竞争,而各方面综合表现均十分突出的研究生也可凭借自身努力同时争取多个奖学金以得到更高奖励,从而表现奖助学金的公平与竞争。另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支持鼓励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体系、指标的量化方法和结果应切合实际,与研究生素质相匹配,防止条件重叠、多个指标体系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同时也要避免单项奖励金额过高而导致奖助学金各等级间严重断档等情况的发生,努力构建更为科学规范、严谨合理的奖助制度。
篇7
高职院校的督教体系存在各类瑕疵。笔者认为,其中应重点关注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督教人员职能定位偏差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是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不同背景的督教人员以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督教人员也确实试行了很多的方法,但督教人员对职能定位的偏差,影响了督教的成效。有的督导人员将自己定位为检查人员,例行巡视课堂,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的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希望任课教师能够模仿这些方法和技巧。督教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帮助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不是想方设法挑出缺陷,二者是相生而不是相克的。通过访谈,基本可以认定,有相当一部分督教对工作内容和性质定位不准确,督教工作仍存在传统上“督大于导”的问题。
2.指标体系不合理笔者收集、整理了上海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使用的督教人员对课堂教学的记录。虽然样本有限,也可以窥见一斑。督教基本采用评分表的形式。第一,部分高职院校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对审核点定义不明确,评价过程中督教人员的个人经历与喜好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主观性较强。比如,对于“学生掌握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没有笔试或口试等考核的情况下,不同督教人员会给出不同的判断;部分审核内容,过于表面化,评分结果一目了然。其次,督教审核主要集中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秩序的规范、教学环节的全面等方面,但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审核则缺乏关注。第三,审核指标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对于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结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比如,部分督教记录显示“是否有备课教案”,但对于因课堂教学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教案更改情况则缺乏跟踪。第四,每所学校所有的督导使用统一的表格,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督教内容的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课程在督教指标体系上雷同。总之,笔者认为,大部分督教记录对课堂教学考核的内容之间缺乏足够的关联度,考核标准设置片面,不能对课堂教学效率做出完整公正客观的评价。
3.缺乏即时信息反馈大部分学校采用二级或三级督教体制,即在主管校长与教务处领导下,院系层次为一级,教研室为二级,班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为第三级,且基本为单向信息传导模式。督教人员来自各个院系,接受教务处的行政领导。基本的督教流程是,督教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填写记录表后与任课教师做简单沟通,将记录表上交教务处统计、备案。在此过程中,一级督教机构可能没有将结果反馈给二级机构,一般情况下,二级机构也不会把督教信息反馈给一级机构,而三级机构的信息更是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最重要的是,没有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分析总结收集到的督教信息的过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反馈,或者反馈的意见不具有建设性,只有问题,没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问题是,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比如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或者即使是在学期中间形成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任课教师手中,也接近课程教学的尾声,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导致的结果是,任课教师的小错误、小缺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现,影响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二、从实然到应然的改革途径
重构督教工作课堂教学指导的内容,需校内督导管理人员和督教人员转变观念,明确督教任务,理顺督教关系。部分高职院校的督教实践仍过分强调监督、检查的功能,所以应尽量弱化督教人员的行政层级观念,加强其引导、辅助的职能。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与岗位迁移能力变化带来的新的教学要求等。导向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职能,比如,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但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努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地贯穿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而条块分割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容易使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影响,督教人员适时地提示与指导,则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使教学活动的主体均终生受益。督教监控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督教的质量成效。所以,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应将对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作为督教指标体系的核心。督教人员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时,避免随意性的选择,应根据督教人员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督教课程结合。
从专业课程内容的角度,充分利用督教人员的专业特长和执教经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等,与任课教师共同、深入地探讨,以找到更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教学方法,比如新旧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新的理论内容如何引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如何控制高职层次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等,而不是一般性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浅层次说明。各职业院校可以结合督教人员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实行督教人员与任课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导师制,以便在每一学期,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够在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指导,而非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的监督。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理顺督教流程关系,充分利用各部门、各时期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记录情况,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调动任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不是只将督教记录整理备案、束之高阁。没有经过分析、整理并被再利用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不能被称为信息;收集整理无用信息的过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三、结论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态度
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观、提高交际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态度对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年级学生体育态度得分情况比较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同年级学生体育态度的内部结构,我们按照态度的三种成分即认知、情感、行为,分别统计了各类的得分。
调查显示,学生在三年的生活中,由于接受体育教育和所受体育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所形成的体育态度也会有所差异和发生变化。在一、二年级,因直接受体育课的影响或关注,参与体育的欲望、要求较为迫切,因此表现在对体育的态度较为积极。到三年级学生已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在体育态度的三个方面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二)男、女学生体育态度情况分析
对男女学生的体育态度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女生的情感、行为均明显低于男生,但是表现在认知水平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女生接受现代文化思想和体育教育思想的观念有了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她们已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意识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已有了正确的认识,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参加体育锻炼会逐渐成为她们的自觉行为。
(三)家庭居住地与学生体育态度关系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学生,其体育态度及三成分得分均值不同,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来源的学生体育态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其原因与家庭体育锻炼观念、经济收入及初中体育组织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城市家庭文化程度相对比农村家庭文化程度高,他们对参加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和要求,并形成一个良好家庭体育锻炼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来源于城市的学生已普遍养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态度。在农村初中,受智育第一,升学率至上的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机会较少,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此外,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组织不健全、管理水平低是农村学生体育态度比城市学生低的重要原因。
二、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态度的因素及改善学生体育态度的建议
(一)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态度的因素
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从他人身上习得的。换言之,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很多观点和看法都是通过与别人交往或者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影响和决定学生体育态度的发展因素很多。
1.1兴趣对态度的影响
体育兴趣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对某一项目或某些项目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趋向。它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人的体育兴趣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体育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调查发现,促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兴趣是首要选择,占总问卷人数的54.33%。体育锻炼的兴趣取决于锻炼项目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身体条件、精神状况、教师的主体作用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1.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行为可以控制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其结果可能使我们形成某种态度,例如我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基本上都是由行为动作造成的。如打球,原先我们可能是一窍不通的,这时就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后来在体育课上,教师教我们打球,就在一次次打球的活动中,我们学到了打球的规则,掌握了技巧,并在激烈的争夺中,在赢球后的胜利中,体验到打球的乐趣。结果无论在认知还是情感上都喜欢上了打球。一个人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作用下产生了锻炼的行为,在锻炼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又反过来影响锻炼行为。
1.3校园文化环境对态度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各处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方式,它是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及体育行为、习惯的土壤。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内容广泛,其表现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内容应主要包括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等。
(二)改善我校学生体育态度的建议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端正其对体育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应培养她们的体育情感,增强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同时,应将体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应不断激励学生追求成功,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思维、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品质,尽量弱化学生规避失败的动机。
篇9
〖HTH〗一、有助于全面深刻把握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
通过学习,以期全面且深刻的把握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学习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动因,也是学习罗马法最直接的意义。兹以取得时效制度为例分析之。通过对罗马法中取得时效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对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取得时效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
(一)可以准确掌握取得时效的概念
取得时效(usucapio):按拉丁文,“usus”是使用的意思,“capere”则为取得,两者合起来就是因适用而取得之意。它在法律上的含义,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①
(二)可以清楚了解取得时效制度在罗马法上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取得时效制度是作为市民法中所有权的取得方式而设立的。当时,罗马社会由公有制向私有制发展,统治者鉴于许多土地荒芜,影响生产和社会安定,为了调节财产所有人和需要人之间的矛盾,平衡有余与不足,鼓励人们使用他人之物以使物尽其用,因而在《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之后,取得时效进一步被用来补救形式主义造成的所有权取得方面的缺陷。“至共和国末叶,商品经济有了发展,交易及迁徙频繁,取证问题相应突出,于是取得时效又发展为一种便利证明所有权之不可缺少的手段。”②到帝政后期,为了安定战乱期间人民的生活秩序,取得时效制度更演变为尊重持续的事实状态、保护现有社会经济秩序的制度,从而以“事实胜于权利”的时效制度打破了“权利胜于事实”的法律基本原则。到了东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统一了时效制度,至此,取得时效制度正式成为一项尊重现实状态、保护现存社会秩序的法律制度。
(三)可以全面把握取得时效制度的期限和基本要件
随着取得时效制度在罗马法上的演进,其期限和基本要件也相应的几经变革。经历了古代法时期、帝政时期和优帝时期三个典型阶段,罗马法上取得时效制度的基本要件也完善和严格起来:1、须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占有;2、占有须有“合法原因”或“正当名义”;3、占有人必须为善意;4、标的物须可因时效而取得。
二、有助于准确分析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罗马法之目的和意义,非欲以稽古自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学习和研究罗马法除了上述所言之溯其本而究其始,对源于罗马法的各项理论及制度进行掌握外,还在于通过将其与后世各国法律之比较,从而在罗马法的继受中明了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法制的影响。此处,同样以各国法律对于罗马法中取得时效制度的继受和发展来阐释学习罗马法对于研究和了解罗马法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的意义所在。
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几经变革,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资本主义各国和地区民法尽管体例不同,均继承了这一制度。③“基于对取得时效制度与消灭时效性质的认识,《法国民法典》承袭注释法学派所主张的所谓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具有共同本质的观念,将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视为时效制度统一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而共同规定于民法典独立的一章”④,具体体现为该法典第2219条的规定。同时该法典进一步将取得时效分为普通时效和短期时效。与《法国民法典》不同,《德国民法典》继受罗马法,将取得时效规定于其“物权编”当中,作为所有权的一种取得方式,并将其分为动产取得时效、不动产登记取得时效与未登记不动产取得时效三大类,具体分别体现在该法典第937-945条、第900条及第927条中。《瑞士民法典》继受德国民法典有关取得时效制度的规定,将取得时效规定于第四编“物权法”的“动产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里,明定取得时效为动产所有权及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土地所有权的取得方式。⑤《日本民法典》第162条和163条也就所有权和其他财产权规定了取得时效。此外,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参酌德国、瑞士的作法,在其“物权编”中就动产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及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规定了取得时效。另外,虽然英美法系国家主要继承日耳曼法的传统,对时效最初持反对态度;然随着社会经济及法制的发展,也吸取了罗马法的精髓,建立起取得时效制度,其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中,称谓也与大陆法系有所区别,主要有两项制度,即反向占有和时效占有。
通过将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与上文所述各民法典关于时效制度的规定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容易得出:尽管各国在立法体例,取得时效的种类、适用范围、期限等存在差异,然其都承继了罗马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此,罗马法上取得时效制度的历史影响不名自白。而取得时效制度从罗马法到近现代法律中的变革与发展,正显示了该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法律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的生命力。取得时效制度的继受与发展仅是后世法律对于罗马法继受和发展的一个简例。事实上,大陆法系法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渊源于罗马法,即使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其受罗马法之熏染者亦灼然可见。现代法律中许多的法律术语均来自于罗马法;许多基本法律制度(如:成年、法人、住所、失踪、时效、亲系和亲等、物权、合同、遗嘱和特有产以及民事不告不理和举证原则等)在罗马法中都有着较为完善的阐述和规定;许多法律理念、原理、原则亦可在罗马法中找到它的“蛛丝马迹”,从而发现其发生与发展的渊源。上述关于取得时效制度的学习意义的阐述,也仅是学习罗马 法意义之一。对于罗马法理论及各项制度的学习,对于有助于研究和了解各项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承继与发展,掌握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过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为我们认识现实和创造未来,提供启发和借鉴作用”⑥。在此,谨以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对于我国法制建设和完善的借鉴意义来分析学习罗马法的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罗马法,可获取罗马法律制度的功能及当代价值,为借鉴罗马法提供基础和必要性支持
通过对罗马法中取得时效制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当代价值:1、确定财产归属,定纷止争。依罗马法学家的观点,取得时效制度存在的理由在于:防止占有与所有长期属于不同的人及因此产生的法律不安定状态。⑦取得时效可以使法定期限内占有财产的非权利人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从而确定了财产归属,定纷止争。2、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如果权利的拥有者长期不行使权利,而占有人在其财产上行使某种权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新的秩序。取得时效制度正是为了维护这种现实而稳定的秩序,尊重长期存在的既定事实以适当的条件和程序结束长期悬而未决的财产所有关系而设的;其可使交易当事人直接根据占有人占有某种财产经过相当时期的事实状态,便可以相信占有人具有权利,从而可以放心地与占有人从事交易,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3、促进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财产利用效率。一方面,取得时效制度能够有效地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防止权利人长期“睡眠于权利之上”,减少资产的浪费和闲置;另一方面,取得时效制度使占有人取得了占有物的所有权,可以将占有物投入流通,参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民事交往,从而更好的发挥物的效用。4、可使人民法院正确、合理合法、及时地审理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和研究罗马法,有助于借鉴其法制的经验,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服务
基于取得时效制度的功能价值,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进行了继受和发展。
我国古代法中没有取得时效制度,1911年的《大清民律草案》和南京政府正式制定的民法典分别借鉴日本和德国的作法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然现已不在中国大陆适用。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及物权法均未对取得时效做出规定,这使得法律规定上出现了空白,许多财产纠纷得不到恰当的规制和解决。
对于我国是否应借鉴罗马法及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建立取得时效制度,民法界长期存在很大分歧。反对者认为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道德规范相背离、与我国法律体制不相融合、没有必要。笔者认为,罗马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及其在各国的继受与发展对于我国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这不仅基于上文所述之取得时效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制度价值,也基于取得时效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无论从取得时效的要件上看,还是从取得时效的目的和实施上看,取得时效制度均不予我国的道德规范相背离。其次,无论从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抑或是社会物质增值角度而言,取得时效制度都顺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再次,取得时效制度与民法的权利行使规则。最后,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法律体系是融合的,不仅不矛盾,而且不能为其他制度所代替。一方面,取得时效具有其他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制度功能,不能为其他制度所代替。另一方面,取得时效制度可以弥补现有的诉讼时效制度、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足,填补法律空白,促进物权制度的完整统一和民法的体系化发展。
因此,可借鉴罗马法及各国的法制经验,在我国建立取得时效制度。那么如何建立呢?罗马法及其继受国家的法制同样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当然此种经验需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基于篇幅的限制,本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文不就具体构建进行阐述,择其要者论之。1、在物权法中规定取得时效制度;2、借鉴罗马法及各国取得时效的基本要件;3、在取得时效适用范围上以物之是否流通为标准;4、关于取得时效制度的法定期限问题,考虑到与消灭时效的衔接,避免出现权利不确定状态,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考虑到权利人的权益保护问题,我国法律应规定:动产一般为2年,不动产一般为20年。
罗马法对于现代法制的借鉴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取得时效上;通过对罗马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关于完善我国法制的现代启示;也会在学习罗马法的过程中体会其意义所在。
学习罗马法的意义,包括但决不仅限于上文所述。本文只是以取得时效制度为例对之进行简析。欲真正了解和体会学习罗马法的意义,则必须以严谨和端正的态度,对博大精深的罗马法进行确实的学习和研究。
注释: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44.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45.
③王宛玲.略论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法学,1994(03):42.
④刘强.罗马法上时效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89.
⑤陈定良.取得时效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4.
⑥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7.
⑦刘强.罗马法上时效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89-90.
〖KH*9D〗〖HT8.H〗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346-454.
[2]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7-22,344-360.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语文阅读教学既享受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同时也必须思索信息化条件下的阅读教学发展方向;我们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呢?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结合中职语言阅读教学的实践情况,简单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化繁为简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各种教学信息良莠不齐,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辨别。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因此教师要注意整合这些信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复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内容。例如,我们学习《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时,教师通过搜索,找到这一内容的教学课件,可是课件中的教学目标包含四个层次:第一,能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浓厚乡情;第二,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第三,体会回忆性散文的特征;第四,认真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可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后边三点目标不太容易实现,因此可以将这些学习目标简化为“把握作者的整体脉络”。学生面对这样的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此外,课件中关于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去掉,用一些带有背景音乐的生动画面来代替。比如可以把文章中所描绘的“向树神许愿”、“树下乘凉”以及“美妙的小溪”等片段用动画或者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就会积极投身于文章的分析,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二、紧扣热点话题
选择阅读素材的时候一定不能选择那些生僻、不容易被大家所熟知的素材,比如,教师可以选取网络中比较流行的信息作为阅读素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些信息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如果在网络上搜寻大家谈论最多的素材,肯定会取得不错的阅读效果,前段时间拾荒老人陈贤妹救起多次被汽车碾压的小悦悦的故事被大家议论得沸沸扬扬,教师如果将这一材料展示给学生,学生更容易获得对人间真情的感悟;另外,如果我们的阅读材料涉及到人物的外貌描写,教师可以将同学们都熟悉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头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抓住人物最抢眼的地方。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内容相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很多中职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并没有任何的创新,仍然在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总是由学生通读一遍,然后教师逐个解释生词,然后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以及写作方法等,最后就是把很多练习题布置给学生。长时间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阅读感到厌烦,更不要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了。中职学生对学习本来就兴趣不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习就更避而远之了,预期的阅读效果根本无法达到。所以,教师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应该合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开发多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热情转移到阅读教学中。如当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比较直观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高原景象,使学生获得相对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开发各种问题,从不通过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要求学生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以上这些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从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利用网络提升阅读效率
教师的阅读教学还会或多或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会因为向学生讲解同一知识而感到烦恼,可是网络教学却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在任何想学习的时间去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和教师身份的不同,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阻碍,可是网路教学也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学生能够从网络中获取很多知识,由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时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因此,教学效果自然很出色。
五、促进自主学习
当前情况下,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改革无非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热情,这样就能够在面对相对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仍然能够信心百倍,努力实现。网络的出现使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出现了崭新的变化,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部。我们也知道,网络教学不是指教师没有事情做了,相反教师的任务更重,必须对学生行为做出及时的指导和规范,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师如果在自己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网路技术,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以及阅读速度做出具体要求,然后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优势快速地查找与老师布置的阅读内容相关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信息了。学生将基本的阅读素材搜集到一起之后,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教师的讲解也可能不是十分到位,因此,学生由必要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六、结束语
综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中职学生的整体特点出发,认真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中职学校也不能忽视语文的阅读教学,努力为学校老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优化信息资源,协助语文教师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校的语文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最终带动学校地位的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管爱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D].苏州大学,2009
[2]叶海丽.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需要心理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