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气环境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献标识码: A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废弃的排放量出现不断增加、公路汽车行驶数量和交通拥挤系数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些相对比较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步出现下降的现象,由于雾霾天气频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气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目前,人们不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马上的改善,又由于在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的同时,只能够对大气环境污染物进行严密的检测,这样方面方便人们能够对所接触的空气质量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随时的掌握。1.关于大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概念及其内容1.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其基本分类
第一是关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阐述。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就是指大气当中的有害物质的数量以及浓度和存留的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是超过了空气当中的稀释以及扩散的能力,从而使大气的质量出现恶化,给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指在自然过程以及认为活动当中所产生的对大气环境有污染的一些物质,其主要是包括了工业生产、日常生产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在内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物的总数量控制是在某一个区域之内,对排人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使其在一定时间内能被空气所稀释和扩散,从而不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上述之间的关系是:由于大气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度的排放,对大气环境所容纳的饱和度进行超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污染吧的发生是不利于人们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的,所以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屡屡发生的大气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并不是监测力度的不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气污染无产生的源头改善以及控制力度不够。第二是大气污染以及常见的一些大气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从污染物产生的性质以及影响的范围来看,其污染源主要是点、线、面以及体等这四种来源,结合烟囱为代表的废气排放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点,结合根据道路交通机动车、等所排放的废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线,根据一定区域之内近地面的随意排放的废气就是等于大气污染源的面,由焦炉炉体以及工厂天窗等所产生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气污染源的体。
一些比较产奖的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PM2.5为主的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重金属以及光化学氧化物等,将会引起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因素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大气环境的饱和度、污染物的距离以及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等。1.2关于环境监测的概念以及特征
第一是关于环境监测的有关概念,环境监测主要是指为了预测环境问题并加以防范环境问题的出现,由环境监测部门对大气污染物以及污染源等各项内容进行间接的监测。
第二是环境监测的特征。总体来说,环境监测具有着准、快、全以及法律效力的特征。首先环境监测主要是以准作为根本的标准,只有进行准确的监测才能够提高准确的监测结构和数据。其次环境的监测要根据快作为根本的要求,大气环境的变化瞬息万变,因此在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做到快,能够对突发性的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再次环境的检查要根据全作为基本指导,全方位的监测能够满足每个部门不同的需求,最后环境监测要根据法律效力作为基本的前提,监测的数据要具有着法律效力,这样才能够为环境保护的执行提供以及和树立权威。2.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原则和方法2.1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布点的原则 结合国内外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设置,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过程中,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是要进一步的坚持科学性原则。这就要求有关的监测部门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污染物的不同,进一步的采取有关的监测方法。
第二是要监测一致性的原则。要求在科学性的指导下,对监测结构要具有着可行度,并且要使监测数据不管是在地形或者是不同条件之下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是要监测代表性的原则。要求有关检测部门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的进行监测,同时要使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出未来大气环境的发展趋势。第四是要检测经济性的原则,要求检测单位在保证检测科学性的条件之下,来对监测点的设置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2.2关于常见的污染监测布点的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的污染物监测布点的方法主要是有四种方法,一是扇形法;二是同心圆法;三是功能区法;四是网格法。所谓的扇形法主要是适用于具有着明显的主导风向以及污染源属于点源的区域,其主导风向是扇形的轴线,点源是扇形的顶点,同心圆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某些具有着多个污染源的区域,并且在这些污染源相对要集中,由于污染源的随外扩散能力不断的下降,同心圆的半径设置应该要有所差异,功能区的方法主要是适用于具有着显著城市功能分区常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功能分区常有居住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等区域。3.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措施3.1进一步提高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篇2
一、重明线
所谓明线是教材中的主体部分。是宏观内容,是教材重点所在,是教师教的重点,学生学的重点。教师宜通过文图结合、课文和阅读材料相结合、课文和活动内容结合的方法把重点讲深讲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解和掌握明线的内容也就达到了基本教学目的,这就是重明线。在上这一章之前教师先明确这一章的明线,也就是本教材的主要线索――“人地关系”及如何协调。这是骨架部分,它始终统领本章。教材的一至三节主要讲述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第四节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前后连贯起来主要阐述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既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又指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讲述时不仅要围绕这一线索而展开,而且还要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插图来剖析大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借助阅读材料来对正文延伸和补充;通过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中认真贯彻本教材的主旨。
二、点暗线
所谓暗线是正文中隐藏的知识线索,教材中对此只稍作解释或未作任何解释,也没有相应的图表和阅读材料或活动思考题。这一知识线索虽然往往只是一些结论不是教材重点,但它却是这一部分教材中内在主要内容,练习及高考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能要花较多的精力。由于教材中的暗线往往多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原因。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有的讲结论,有的既讲结论又分析原因,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本章中暗线主要是:大气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致天气变化,即在近地面气温高―上升―低压―气旋―阴雨;气温低―下沉―高压―反气旋―晴朗。再由多年天气的综合形成了气候。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本章,受热不均―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气候,是本章的精髓。在此线索中一般情况学生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方面,就可以推导其他几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把这一内在的联系点明到位,讲清讲透,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来学习本章。
篇3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大气质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07-02
0 引言
近30年来,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多种大气污染问题集中爆发,表现为区域复合污染现象突出,大气氧化性增强,多种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复杂作用产生二次污染物,并随气象条件进行长距离传输,最终造成跨省市污染、区域性环境恶化趋势等现象。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需要根据污染发生、形成及影响机理研究的深化,并结合污染源变化、气象条件、总量减排、控制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数据包含了在线监测设备、互联网、视频监控、移动设备、IT设备等渠道产生的海量数据,其中80%以上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传统的区域大气质量模式通过对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等结构化数据的模拟分析,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视频、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数据技术在处理视频、语音、文档、图片等非文字形式呈现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挖掘、专题分析与预测等方面则更加具备优势。在这样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堆积的交互数据当中发现带有趋势性、前瞻性的信息,实现为区域大气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分析。
1 大数据相关概念与应用价值
1.1 大数据概念与特点
在所有的概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是3V定义[1],即认为大数据需要满足3个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同时,有在3V基础上提出4V特点,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认为大数据还应具有价值性(Value)。尽管存在不同的表述,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数据”的概念一脉相承,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创新的机遇。
1.2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行业广泛展开,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投资2亿以上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计划在环境、科学研究、生物医学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突破[2]。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必须通过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和挖掘才能释放出来。对于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目前有很多解决方案和软件工具,而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数据、图像数据、信号数据、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的融合和整合,则面临了更多的挑战。海量数据的生成和累计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开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可以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诸多环境保护的决策问题必须通过数据分析才能解决。
2 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局限性及大数据技术带来的突破
2.1 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局限性
空气质量模式的应用为区域大气质量控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空气质量变化状况和趋势以及污染防治提供有效科学依据。按照空间尺度划分,空气质量模式分为微尺度模式、城市模式、区域模式、大陆尺度模式和全球模式[3]。区域大气质量模式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中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一,区域大气质量模式通过输入研究地区的源排放、地形以及气象资料,运行模式得到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由于排放清单、气象数据以及模型自身均由不确定性,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真实值难免存在较大误差;
第二,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大气质量模式不能结合文档、视频、图片等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模拟与分析,存在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浪费现象;
第三,区域大气质量模式主要用于分析大气污染成因、机制,对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区域进行识别,并且对环境规划效益进行评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的监管工作难以基于各类模型的分析结论有效开展。
2.2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带来的新突破
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和挖掘,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基础上,大数据技术对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了充分管理与应用。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数据抽取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
2.2.1 对大气质量监测及管理数据进行抽取与整合
区域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具有多样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类型复杂等特点,复杂的数据环境给大数据处理带来了挑战。首先对所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和集成,从中提取出关系和实体,经过关联和聚合之后采用统一定义的结构来存储这些数据。在数据集成和提取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保证数据质量及可信性。
2.2.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整个大数据处理流程的核心,因为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的价值产生于分析过程,从异构数据源抽取和集成的数据构成了数据分析的原始数据。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数据中选择全部或部分进行分析。传统的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做出调整。另外由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数据常常具有实时性特点,需要在处理实时性和准确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2.2.3 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与决策的数据解释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处理的核心,但环保管理人员往往更关心结果的展示。如果分析的结果正确但没有采用适当的解释方法,则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让用户难以理解。数据解释的方法很多。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数据分析结果往往是海量的,同时由于涉及到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以及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等多维分析数据,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复杂,采用传统的解释方法基本不可行。需要通过可视化技术、数据起源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进行深入解释与展现,利用交互式的数据分析过程来引导用户逐步进行分析,使得用户在得到结果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结果的由来。
3 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应用
总体来说,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污染物监测数据、行业交叉应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多重维度,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监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签署区域环保合作协议,编制实施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实施省际联合、部门联动的环境监管模式,从而保障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3.1 基于大数据进行区域大气监测数据分析
由于区域内多种污染物同时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暴露和产生沉降,对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有着严重影响。但是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重点实现单一污染物控制格局,对多种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控制的分析较少,对硫氧化物、氮氧化物、VOCs、重金属和NH3等相关监测数据缺乏相关分析[4]。
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等结构化数据与视频监控、暴露人口规模、人口地域分布和人群特征、污染物带来的健康风险等非结构化数据综合分析,实现数据协同减排,分析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污染减排量带来的物理损害减少进而减少的经济损失与污染物减排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2 通过大数据实现与其他行业信息共享
目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环境保护各级业务部门为主,与气象、林业、交通等相关行业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分析,需要综合多行业角度,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警。
基于大数据技术,结合气象、林业、交通等行业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如通过对区域气象条件与机动车统计数据的获取,综合该地区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运用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等计算出未来48小时内大气污染状况,并给出相关出行建议,在出现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下,对相关企业进行排放控制或阶段性实施机动车限行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区域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3.3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综合发展提供决策分析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管理仍是典型的属地模式,部门分割,缺乏有力、高效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虽然发达地区城市群已经开始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进行先试先行,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并没有固化下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5]。
大数据技术的实施,能够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空气质量现状和管理水平等要素,在环境质量目标和达标时限上给出决策支持,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差别化管理,为建立地区间协调和合作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共同但有区别”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和规划体系。
4 大数据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对海量空气环境监测与管理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视频监控、其他行业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对区域大气数据的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对海量大气监测与管理数据的处理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从大量动态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结果实现可视化呈现,如采用标签云、历史流、空间信息流等可视化技术,以图形等可视化方式让结果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参考文献
[1]Grobelnik M.Big-data computing: 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commerce, science and society.2012.http:///eswc2012 grobelnik big data/.
[2]黄哲学,曹付元,李俊杰,等.面向大数据的海运数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2,1(6):21-26.
[3]刘烽,吴增茂.城市大气质量模式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22-30.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 成因分析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06-01
1 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所谓的大气污染就是指自然界或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环境中排放了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并且排放量也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也都受到了影响。通常情况下,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前者就是指自然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区域和地点,如发生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地点,向大气中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灰尘等物质的活火山;而人为污染源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说根据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根据污染空间的分布形式分为区域性污染源、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根据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移动污染源和固定污染源。
1.2 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
1.2.1 工业生产过程
对于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煤炭行业和化学行业,它们都是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业,在这类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其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从而污染我国的大气环境,因此,我国的工矿企业已成为了导致我国大气受到严重污染的主力军,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监测时,我们发现因工业生产而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大于能占到大气污染排放总量的20%。
1.2.2 燃料的大量燃烧
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城市中,在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中,虽然天然气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所以,人们的首选燃料仍是煤。其中,高硫煤是我国燃煤市场的最主要物质,由于环保型的低硫煤具有高昂的价格,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人们又不得不继续选择低价的高硫煤作为燃料,这样在高硫煤燃烧的过程中,就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
1.2.3 交通运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人们的汽车保有量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加,而这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其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众所周知,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而在一些大型柴油货车和冒牌车辆中,其排放的尾气中还含有有毒的颗粒物质,还会导致人类出现各类疾病。
1.2.4 市政建设
在我国的市政建设工作中,很多市政道路都存在着斜坡问题,也就是路面是要明显的低于道路两侧的人行板道的,这样道路上所存在的灰尘就无法被及时的清除,随着灰尘的不断积累,就会出现扬尘天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对策
2.1 依靠科技提高大气污染的治理水平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而这也是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应合理的采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物还未从污染源中排放出来时就将其净化掉,从污染的源头上做好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大力的推行和发展脱硫脱氮技术以及洁净煤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石油行业和煤炭行业排放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还应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工业锅炉,减少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量。做好对排污大户企业三废治理工程的建设工作,大力的推行洁净无污染的工业工艺,尽可能的减少大气污染源的排放。
2.2 从法律法规上严格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均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生产和销售汽车最多的国家,同样的我国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国家应从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严格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而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就应从源头上控制汽车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汽车排污标准,控制我国的汽车排污。应逐步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研发力度,要想有效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我们可以从汽车尾气机内和机外的净化措施、提升汽车能源的品质以及能源多元化这三面进行研究。
2.3 调整工业布局,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现阶段,导致我国大气环境容量使用不够科学合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在城市的繁华地区以及主导风向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大气污染源,过分的使用了城市小区、商业区以及学校上方的空气容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因此,应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城市的工业布局,将排污大户企业设置在城郊等偏远地区,还应大力的发展无污染的新型支柱产业。而城市绿化也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措施,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都能够吸收一些有毒要害气体和粉尘,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进行城市绿化工作时,应依据大气环境中固体微粒和污染气体的种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植物,在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营造防护林,将大气中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过滤干净,以起到净化空气保护大气环境的作用,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们的危害。
2.4 提升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我国各地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部门应认真研究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文件,并且不断的加大对各行各业大气污染物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提高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确保各行各业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都是符合国家相应的检测标准的。如果发现了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应严肃处理,提高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成本,从技术、政治和经济等多个角度来遏制企业的违规行为,保证我国相关部门的执法质量,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实的做好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以及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真正的做好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是需要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阶层密切配合的,随着世贸组织对我国工业废气的排放标准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的更加严格,我们应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工作。认真的分析大气污染的形成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策,对大气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何静华.有关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工作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29).
篇5
关键词:预测模式;气象参数;数据统计;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5604
1 引言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的相关要求,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区域内20年以上的主要气象资料,对于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以上的建设项目,需要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预测[1],在运行预测模式前还应对输入的气象资料进行预处理,因此,气象资料作为预测模式的输入参数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之一。
广义的气象参数是影响其他事物发展变化的气象原因或条件,它可以是某一种气象要素或是其变化,也可以是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或变化。根据多年与大饣菲赖ノ缓献骶验发现,气象参数的统计和应用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为此,采用项目案例就大气环评预测中气象资料的统计及气象参数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建议。
2 项目及预测模式基本情况
2.1 项目概述
案例选用池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所在地位于池州市城区西南约13 km处,厂界四周目前均为林地,厂界周边500 m范围内无居民居住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点。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大气预测的预测因子为SO2、PM10、HCl、NO2、CO、二f英类、H2S和NH3,总量控制因子为SO2、NOx。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预测模式采用环评中较普遍使用的AERMOD模式系统,评价范围以项目锅炉烟囱为中心点,东西向长6 km、南北向长6 km的正方形区域。
2.2 模式运行所需基本气象参数
AERMOD 运行需要两个基本的气象数据文件:地面气象数据文件及探空廓线数据文件。地面气象参数至少包括气温、风向、风速、云量4种气象要素资料。由于项目与位于池州市城区内的气象站水平距离不超过20 km,池州气象站作为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满足大气导则中评价范围小于50 km的条件,气温、风向、风速气象参数可直接采用池州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鉴于自2014年1月1日起,国家一般气象站取消了云量观测及池州当地没有高空气象探测站,故云量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采用从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数据服务平台上获取的数据。
3 气象参数分析与统计
3.1 气温
气象部门所说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2],是影响大气污染基本的气象参数之一。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的稳定程度又影响着对流层湍流的强度[3]。一般说来,在对流层中,气温分布的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约为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因此,近地层气温较能近似反映标准大气环境下垂直大气温度的基本情况。事实上,有时大气出现不稳定状态,气温分布与正常情况相反,形成逆温层[3]。当逆温层出现时,阻碍烟流向上和向下扩散,使得污染物稀释能力减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较长。由此可见,在污染物扩散计算中,低空温度廓线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一般地面气象观测站没有低空温度廓线这类资料,模式中通常是根据各种其他参数间接估计得到的。因此,对于温度参数,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过程中,仅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该例的气温参数采用池州市地面气象观测站近20年(1996~201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见表1。
3.2 风向和风向频率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风向决定着污染物输送的方向,其影响是第一位的。
风向的测量单位,通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也可用角度表示。为了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率,通常用风向频率这个量,风向频率为某段时间内某方向风出现的次数占各方向风出现的总次数的百分比。
每个风向频率计算出来后可以用风向玫瑰图来进行直观的表达,它是根据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风向并按一定比例绘制而得。由计算出来的风向频率或者从风向玫瑰图上,可以知道哪种风向比较多,哪种风向最少,出现较多的风向称之为主导风向。在大气环评中定义的主导风向较为严格,认为主导风向是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要求达到连续450左右,对于以16个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其风向角风频之和应大于30%,且应指出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否则可称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在气象上,常见的统计风向频率一般为30年,也有统计近20年、10年、1年的,统计的时次有4次定时、24次定时等,取决于气象站的观测时次,由于不同观测周期观测的总次数不同,影响到统计风向频率的平均值[4]。
实际评价工作中,对于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导则中要求,气象资料的调查年限为20年以上,但在预测模式中环评单位大多采用的资料年限为近3年内的至少1年的统计资料,显然,两种年限时段不同,其统计值也不同。以池州市2015年全年的逐时风向频率平均值和1996~2015年20年的逐时风向频率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种不同观测年限的风向频率有所差异,其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NE、ENE和E方位上,其频率值相差达到6 %、 -4 %和-5 %,其余风向频率偏差不大,相差在3 %以下。这与池州气象观测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有关,也与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特征明显等因素有关。
图1是利用上述两个不同观测年限风向资料统计绘制的风向频率玫瑰图。从图上更为直观地显示出各方位风向频率的差异, 除NE、ENE、E风向外, 其他风向频率差别不大, 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内近年来的主导风向为NE,而较长年份的主导风向为ENE。
风向频率相差比较明显的原因,缘于1年时段观测的平均风向值随机成分较大,而20年时段的观测值反映了当地的常年状态, 较能准确地反映风向的变化规律,资料的年代越长,其参数统计值就越真。因此,在大气环评预测模式中,风向取值应尽量采用年限较长的统计资料,才能更为真实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3.3 风速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就越大,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就越强,污染物浓度就会越低;风速越小,情况则相反[5]。因此,风速的大小关系着从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质向下风向传输的距离,是影响大气环境预测结果的主要气象参数。
从气象台站获得的风速资料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有数值的,一种是用字母C(静风)表示的。通常风速的统计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即对多年气象资料的风速按相同月份和不同季节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平均,求得每月和不同季节逐时的平均风速,见表3。
事实上,在进行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的预测中,通常是使用一段时间内风向对应的逐时平均风速进行统计计算的。如同风向资料统计一样,气象上,各风向的逐时平均风速也有不同年限的观测统计值,如表4。
由表4可知, 1年时段观测值比20年时段观测值平均风速高, 两者相差在0.0 ~ 0.7 m/s 之间,其中NNE、NNW、NE方位的平均风速差值较大,在0.5 m/s以上,其余方位的差值均在 0.4 m/s 以下。因此可见,不同观测周期观测的数据是有差异的,在进行平均风速统计时,应选取与风向相同周期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代表性。
此外,以表4与表2进行对比,或从图2风速玫瑰图上,还可以看出,风向频率大的方位对应的逐时平均风速明显大于其他方位对应的平均风速,NE、ENE作为主导风向,风向频率大,其对应的平均风速也相对大一些。
3.4 风与污染系数
从上述风向、风速与空气污染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污染物总是分布在风的下风向,风向、风速共同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当有风时,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将向下风向输送,而不会影响到上风向。当风速增大时,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就越远,单位体积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因此,在空气污染气象学中,为了说明污染物和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常使用污染系数的概念,它是指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的比值,
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
污染系数综合了风向、风速的作用,某方位的风向频率大,风速小,该方位的污染系数就大,说明其下风向的空气污染就重。所以,相对于接受体来说,污染源应该设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的下侧。
以该案气象资料统计分析,风向频率大的方位风速相对较大,空气污染系数表现为NE、ENE方位明显大于SW方位。因此,在项目规划和设计工件中,考虑到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系数的关系,项目选址在城区的SW方位,即城区的下风向方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4 预测应用分析
根据预测模式要求,该案以项目评价区域内的8个浓度分布嵌套网格点为预测点,对其在典型气象条件下的逐时、逐日和长期气象条件下的SO2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预测结果直方图进行分析(图3)。
图3 各预测点SO2贡献浓度预测结果
由图3可知, 由于预测时段的不同,造成污染源对各环境敏感点的贡献浓度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区域小时贡献浓度偏大,日均贡献浓度次之,年均贡献浓度偏小。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小时贡献浓度除风向上方偏小外,各预测点差异不大;日均贡献浓度相差较大,位于项目下风向区域的SW、S、W方位污染预测点浓度值明显大于风向上方的各预测点;而其年均贡献浓度值整体偏小,这与污染源影响区域内污染物随风扩散道理相一致。
5 结论及建议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运行预测模式需要输入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气象参数不同年限、不同时次的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污染预测的结果。因此,建议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r,应根据污染分析要求进行统计处理,保证使用的气象资料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应尽量选用评价项目所在地较长时段连续观测的气象资料,且资料的年代越长越好,其预测的结果才更符合评价区大气扩散的实际情况。
风向、风速是预测模式的重要气象参数,风向指示污染物的去向和行踪,风速决定污染物的直接稀释和输送速率,因此,选择厂址时要充分考虑污染源与环境保护区的位置和关系,由于污染物总是分布在风的下风向,首先考虑的应是风向,最简单的方法是依据风向频率图,确定当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作为对大气污染有影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选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方是符合大气环境保护要求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S].北京:国家环保部,2008.
[2]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HJ/T2.2-93[S].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3.
[3]盛裴轩.大气物理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66~169.
[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安徽分院.基层台站气象数据分析与服务产品加工[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6:69~74.
篇6
关键词:塔城市;空气质量;现状;变化趋势
お
1 引言
塔城市是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城市,从塔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来分析,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落后的产能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塔城市各族人民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的走“农业稳市,工业富市,边贸活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绿色塔城,人文塔城,人居塔城,和谐塔城”的发展思路,环境空气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200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塔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TSP污染呈下降趋势。
塔城市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塔尔巴哈台山横亘于北,巴克图山纵贯于西,额敏河自东向西横贯于南。地形分为北部山地,中部丘陵、洪积扇平原,中部洪积扇扇缘平原和南部冲积扇平原。有喀浪古尔河、阿不都拉河等河流和山泉。塔城市大气的常规监测项目有SO2、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塔城市大气污染以PM10为主(其平均负荷系数为20%)。
2 塔城市大气污染物特征分布
2.1 大气污染物的季节变化
由图1曲线变化可见,各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高浓度值都出现在冬季,夏季浓度最低,春、秋季次之(2006年第3季度由于测点附近建筑施工造成pm10偏高)。造成污染物浓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塔城市属北方典型的煤烟型空气污染城市,特别是冬季采暖期环境空气质量较非采暖期有所下降,采暖期煤耗量大,排入大气中的TSP(PM10)、SO2、NOX等污染物的量增加;塔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迅速。城市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该风向决定了塔城市的境外输入的大气污染物对塔城地区产生一定影响。这些不利的气象条件使近地面污染物不易稀释和扩散,从而导致采暖期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夏季煤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相对减少,大气的混合层也变厚了,这就有利于各种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图1 2001年~2009年大气污染物PM10季节变化おお
2.2 大气污染物的年度变化趋势
近5年来,塔城市PM10年平均浓度在0.039~0.066mg/m3之间,最高值出现于2006年,见图2。若与GB3095-1996二级年均值标准(0.10mg/m3)比较,年均值达标率为100%。由于能源结构没有彻底改变,土地多,绿化率低,易起风沙,加上到处施工,PM10污染始终维持统一水平。
图2 2001~2009年塔城市大气污染物年际变化图おお
NOX年平均浓度为0.01~0.025mg/m3,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见图2)。低于GB3095-1996二级年均值标准(0.05mg/m3),随着2009年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NOX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
SO2年平均浓度为0.005~0.017mg/m3,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见图2)。低于GB3095-1996二级年均值标准(0.06mg/m3),随着城市的扩大,冬季燃煤量增加,SO2总体呈增长趋势。
2.3 大气污染物平均负荷系数
为了反映大气环境中各污染物影响的大小,确定各污染因子重要的顺序,引进污染物负荷系数的概念。
Fi=Pi/∑Pi,Pi=Ci/Si.
式中Fi为污染物i的负荷系数;Ci为污染物i的年平均值;Si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Pi为污染物i的单项质量指数。
SO2、NOX 、TSP(PM10)选用GB3095-1996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TSP030mg/m3、NOX 010mg/m3、SO2015mg/m3PM10 01mg/m3),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2001年以来塔城市逐年的大气污染物平均负荷系数,见表1。
表1 大气污染物平均负荷系数 %
年份SO2NOXTSPPM10
20018.010.013.8/
20028.010.011.9/
20038.011.510.2/
20048.011.514.0/
20058.010.814.122.9
20068.010.012.126.1
200711.47.77.618.6
200846.99.28.517.0
200927.519.27.815.4
平均14.8711.111.120.0
从表1可知,自2001年以来塔城市大气污染负荷系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 PM10>SO2>NOX,PM10的污染负荷系数平均达20%,说明影响塔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PM10。这跟近年来塔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基建施工、道路改造等所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由密切关系。
3 塔城市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3.1 大气污染变化趋势
2001~2009年塔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果列入表2中。
表2 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果mg/m3
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总悬浮
颗粒物0.2120.1820.1570.2150.2160.1860.1160.130.12
可吸入
颗粒物////0.0580.0660.0470.0430.039
二氧
化硫0.0050.0050.0050.0050.0050.0050.0070.0080.017
氮氧
化物0.0130.0130.0150.0150.0140.0130.010.0120.025
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塔城市空气污染物2001-2009年年均值进行了定量分析,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Spearman检验结果
项目年rs值
总悬浮颗粒物-0.57
可吸入颗粒物-0.9
二氧化硫0.99
氮氧化物0.05
将计算出的秩相关系数rs 的绝对值同临界值进行比较,如果rs ≥WP,则表示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如果rs≤WP,则表示变化趋势没有显著意义,说明在评价时段内变化稳定或平稳;如果rs是负值,则表示有下降趋势或好转趋势;如果rs是正值,则表示有上升趋势或加重趋势(当N=9时,WP=0.600)。Spearman检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3.1.1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2001~2009年塔城市总悬浮颗粒物相关检验rs值为-0.57,可吸入颗粒物相关检验rs值为-0.9,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说明近几年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呈显著下降趋势。
3.1.2 二氧化硫
2001~2009年塔城市二氧化硫相关检验rs值为0.99,rs >WP,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说明近几年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明显加重,呈显著上升趋势。
3.1.3 氮氧化物
2001~2009年塔城市氮氧化物相关检验rs值为0.05,rs ≤WP,说明近几年来塔城市氮氧化物的污染变化不大,仍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3.2 NOX浓度与车辆数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塔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塔城市的经济发展,运输行业迅速发展,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机动车在运行中产生许多有害物质,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机动车尾气对大气中NOX的贡献增大,最终导致大气中NOX逐渐上升,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4 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措施
据统计塔城市2005~2009年,塔城市SO2年平均浓度控制在0.020mg/m3以下,NOX年平均浓度控制在0.030mg/m3以下。到2015年,SO2、NOX年平均浓度将继续控制在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内。为使达到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积极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拟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强源头控制,拓展减排空间。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加强废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道路。
(2)机动车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车辆数量,对车辆能源进行改造,限制进入市区的机动车车流量和类型以及行驶路线。逐步推广无铅汽油,环保类车,采用加气装置,使用尾气净化装置。从长远角度,利用对大气无污染的新能源车辆,如太阳能、电能车辆等,从根本上解决车辆尾气污染问题。
(4)扬尘污染防治。施工工地必须达到规定的环保要求,改善道路状况,减少地面扬尘的发生量。加强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减少建筑粉尘的发生量。
(5)煤烟型污染防治。提高优质能源比重,大幅度减少市区燃煤量,集中供热,降低面源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
(6)增加环境保护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对口援疆,从改善民生、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角度,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5 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表明,2001~2009年塔城市环境空气中,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呈明显下降趋势,二氧化硫呈上升趋势,氮氧化物变化趋势不明显。塔城市属北方典型的煤烟型空气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对塔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源增加将逐步成为影响塔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お
参考文献:
黄振中.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综述.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171~172.
陆 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财经研究,2000(10):13~14.
杨 彬.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近10年变化趋势与污染控制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9(1):67~68.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规划;对策
引言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学习。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当前时期下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城市建设而言,更应该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融入其中。本文主要阐述了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态城市规划以及对策。
1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城市均是在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消耗的过大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二者均要解决人口、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都强调在实际的城市生态建设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所不同的是,循环经济重视的是如何改变传统的“线性经济”,以最终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与低排放”的总体目标,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城市体现的则是一个区域或是范围的概念,与循环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循环经济是建没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2)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绝佳基地。
2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态城市规划对策
由如上关于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规划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可知,目前应该积极地加强生态城市规划,这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是摆在城市规划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2.1 充分准备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①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等调查信息;②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③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④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⑤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⑥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⑦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是开展城市规划的基础。
2.2 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是城市规划中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大气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首先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状况,进行功能区的划分,然后计算出大气环境容量,根据预测的大气环境容量来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最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与防治方案,并由相关单位进行审核批复。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首先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最终确定最佳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治理方案。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工艺,积极探索先进的清洁生产方法,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在城市市政管网中,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污染重的工业要在工厂内部建立污水处理设备,使出厂后的污水达到市政管网的污水接管要求。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达标体系的标准,制定出最终治理对策。在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相当多,除了从管理和公共设施上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工作,还要注重回收的效率和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的选址一定要远离城市,垃圾焚烧厂的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垃圾填埋场的底部要做好防渗措施,防止垃圾废水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垃圾回收要分类,最少分为可利用废弃物和不可利用废弃物,可利用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
2.3 合理部署城市功能区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对老城区的功能区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是不同部门的合理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各功能区不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工业企业要逐渐撤离市中心区域,并限期对这些企业进行整改。新增工业项目要严格审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选址要避开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对环境容量较小、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的地方,严禁新上污染重工业。规范所有项目建设和区域整治行为,克服城市建设的无章可循现象。对于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样的项目,要请专家进行论证,污染重的企业一旦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代价是无法估量的,例如,水资源被重金属污染后,要想恢复就相当困难。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虽然目前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日益突出的问题――社会、自然与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对此应该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融入至城市规划之中即为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即充分准备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合理部署城市功能区。只有在循环经济视域下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方能促进城市的长期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庆华,梁智雄.浅谈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6.
[2] 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0(5).
篇8
关键词:工厂空气污染;检测技术;指标;治理
前言:
当今社会,大气环境的优良成本已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有力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厂每年平均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高达1800余吨、排放的烟尘和粉尘也都高达1100余吨。城市工厂生产作业所造成的污染物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重要因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SO2、SO3和NO2等物质,经排放混入空气后会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工厂所排放的粉尘等污染物的直径比5μm还要小,在经过长期漂浮后,能够很轻易的被人类吸入体内。基于上述情况,进行改善工厂所带来的大庆污染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所以,现阶段急需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及时的进行工业生产中的空气进行检测工作。从而有效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严格遵循大气污染实际情况,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对大气的治理工作,始终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有效的进行采取检测和治理措施,从而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1.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是将常见的几类污染物进行简化形成概念性指数值的单一形式,可分级表示不同空气的污染程度以及质量状况。可以用于研究城市工厂在一段时间内空气污染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变化趋势。其中主要造成污染的空气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中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2.工厂大气污染类型
2.1二氧化氮排放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要求,在第三次修订后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年日均值已经从80mg/m3改为40mg/m3。由卫星监控数据可知,二氧化氮排放越多的地区,其经济往往越发达,该地区的工厂数量相比其他地区相对较多。在我国,二氧化氮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污染面积最大的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这些经济发达、工业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随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生产加工使得空气污染情况不弱反增。另外,根据国家环保部门对空气污染情况的通告,仅今年来,就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整体检测结果来看,其他污染物有下降趋势,但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整体上升了6.17%,这也是由于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中,二氧化氮所占比例较大所造成的。
2.2颗粒污染物
以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的环境调查为例:现阶段,有55.8%的城市PM10的浓度在70μg/m3~100μg/m3之间,又有19.7%的城市其PM10浓度出现了大于100μg/m3的情况,我国PM1的正常值在0μg/m3~100μg/m3区间内,也就是说在我国19.7%的城市中PM10的含量严重不合格。但如果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划分,我国中部和东部大多数城市PM10浓度已经出现二级超标的问题,而仅有西南部少数经济不发达城市符合环境了二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加工生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例,经济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具有较多的生产工厂,这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颗粒污染物,使得临近城市,空气环境变差。而东南部地区由于身处内陆,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工厂并没有大量开办,但这样的城市在中国仅占2%不到。在工厂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废气中含有较多颗粒物污染物,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治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PM10中细颗粒物比例对越来越高。
3.空气污染物检测分析
在进行空气污染物检测时,采集空气样品会受到采集地点风向、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最后所检测出的污染物含量常在检测下限之下,同时,工厂的空气组成成分比较复杂,所以检测人员在进行采集空气样品和选择检测方式时,需要谨慎进行。
3.1样品采集
根据工厂空气样品的不同,在进行空气采集时,可以选择进行全空气采样或捕集空气采样,同时空气采样动力的差异,又可将采样工作分为主动采样以及被动采样。
进行全空气采样需要使用金属罐进行空气样品的整体采集,这样可以在采集过程中,避免吸附剂采样的穿透和分解,同时又可以对其种类进行分析。使用的采集容器包括Summa金属罐和Silco金属罐以及Tedlar袋。从而可以实现样品全空气采集,并且可以不用使用热解析以及溶剂解析技术,所进行采集的空气样品也可以重复性的进行检测、分析。使检验工作更加具有稳定性,不用再进行现场校准工作。但是采用全空气采样同样,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采集过程中还不能更加准确的排除非目标化合物,在使用Tedlar袋进行样品采集时,其样品保留时间不可大于24~48h,同时全空气采集需要比较高额的前期投资和技术支持。
采用捕集空气采样法,需要借助捕集剂进行采样。其中最常用的为固体吸附剂,这一方法将利用活性炭、硅藻土等物质的吸附作用,对空气进行采集工作。整体吸收效率较高、性能稳定,并且采集方法便利、储存和运输工作适应性较强。在进行工厂地区的空气污染物检测样本采集工作中,固体吸附法适应法使用频率较高。
被动采样法是利用空气扩散原理,同时借助3M徽章式采样器,进行空气采集工作。这一方法较为简单,操作过程较为轻便,主要是由于所采用的采用器具为徽章式,其具有半透膜和180mg活性炭板,总体积较小,重量较轻、采集时携带也比较便利,只需要利用呼吸带持续采样,就可以进行空气采样工作。
3.2样品检测
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空气成分,是现阶段检测工作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选择使用的检测器,不再是价格较高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的四极质量检测器(GC-MS)进行空气成分的检测工作。在应用过程中,检测人员会在载气的推动下,将混合物在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工作,再各自进入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的四极质量检测器(GC-MS)内进行检测工作。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检测出工厂生产区域内的绝大多数的空气成分,这也是目前检测工厂大气成分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对于复杂物质的分离测定具有绝对优势。
离子色谱法进行对空气中含有的无机物进行检测,可以一次性的分析出空气多种组成成分,在进行检测时,需要先把无机物转变为离子溶液,从而再将色谱柱内的离子进行分离,利用离子种类差异中的电导率差异进行检测,从而完成工作。
进行检测工作,还需要在工厂内部确定固定的检测点,通过检测技术,对其空气污染物污染情况进行明确。下文以我国中部某城市工厂检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成分检测,可以得出厂区具体空气成分组成,以厂区东(一车间)为例,二氧化硫日均值为0.017mg/L,氮氧化物日均值为0.003mg/L,PM10日均值为0.114mg/L,根据已经得出的数据,进行推算该厂区的空气污染情况。根据PM10的实测浓度(0.114mg/L)进行计算可以得出:
从而得出PM10的污染指数为82;
其它污染物的指数分别为I=17(SO2),I=2(NOx)。从而得出厂区东(一车间)的空气污染物指数为:
检测结果为:厂区空气质量程良性,主要污染物为PM10。
4.工厂大气污染控制策略
4.1烟尘治理技术
针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厂区,需要及时对污染情况进行治理,其中可采用烟尘治理技术,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可使用到机械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其中,机械除尘器可以利用机械力(重力、离心力)将空气中漂浮法粉尘状物体进行分离,进而对工厂地区的空气进行净化,其去除率为50%至80%,主要治理5μm以上的尘粒,并且在治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过滤式除尘器,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可直接对直径1μm的尘粒进行祛除,其整体除尘总效率较高,经验证,最高时可达到100%的除尘率。
4.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利用二氧化硫治理技术进行治理,主要可采用重油脱硫法,这一方法利用加氢脱硫催化的方式,将重油中存在的硫化物分子的碳硫键进行断裂,从而将其转换为简单固体化合物或其他其他,使得污染物更为容易的从重油中进行分离。
结束语:
进行工厂空气污染检测工作时,要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特征和特性,注意好空气采样过程中细节性问题,避免使得空气成分的出现改变,保证空气污染物检测的可靠和准确公路。检测人员需要在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的同时,还要更多的该地区工厂以往检测数据的情况,尽最大努力将空气环境改良做到最好,最大程度的保证工厂地区的空气质量安全。针对在工厂生产过程中主要出现的空气污染物问题,要及时的检测和解决,避免空气安全隐患,制定出有实用价值的大气治理方案。从而保证工厂空气污染物检测和治理技术的现实意义,保证我国大气环境的安全,维护工厂生产人员和周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康彩霞,田富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论述[J].科技风,2014,(10):126-127.
[2]李纪峰.试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4,(06):28-29.
[3]张庆阳,等.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有关研究[J].气象科技.2001(4):6-10.
[4]谢鸣捷,王格慧,胡淑圆,赵欣,沈国锋.南京夏秋季大气颗粒物和PAHs组成的粒径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8(10)
篇9
【关键词】化学 选修课 教学探讨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化学主要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污染机理及其控制的学科,主要研究水、大气、土壤和生物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反应、迁移、效应和归宿,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影响的科学。环境化学作为化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主要侧重研究我们周围环境问题中的化学机理,比如化学反应过程,污染物的转化及迁移路径等。化学专业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化学基础,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环境中热点问题及其作用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在化学专业开设环境化学专业选修课十分有必要,同时也为我们培养环境方面专业人才提供保障。本文从《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探索化学专业《环境化学》选修课程的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的
环境化学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和了解由化学物质(主要是污染物)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规律。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主要为各级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环境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化学老师。因此在化学专业开设《环境化学》选修课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等规律,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具有较高环境素养的师资,对我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直接影响,为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教材要求不同。为满足化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我们选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王凯雄主编的《环境化学》作为教材。该书主要以化学原理为主线,简述阐明环境化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与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侧重化学反应相关机理,比较适合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全书内容按环境圈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生物环境化学。其中,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学是我们讲授的重点部分,讲授内容需要结合化学专业特点,重点讨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化学机理,例如,在水环境化学中,碳酸盐系统酸碱化学平衡计算、重金属的溶解、迁移转化过程,水体中氮氧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等均涉及到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知识;在大气环境化学中,关于大气光化学自由基反应、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光化学烟雾产生机理等均涉及到物理化学的知识。因此,在化学专业开设环境化学专业选修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及其反应过程,而且更有针对性,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化学反应过程为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找出治理方案。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环境化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综合性很强,所授内容不但涉及化学、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涉及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新颖性[3][4]。因此在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或探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及机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例如,在讲解酸雨的形成机理时,应该详细讲述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化工厂烟气、燃煤、汽车尾气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所造成的,并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土壤酸化,建筑物损害,森林毁坏等现象都是由于酸雨造成的,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所学习的知识能和生活息息相关。在讲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时,应该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原因,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超标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质下降富营养化,而导致水体中氮磷超标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可以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等方法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采用提出问题――探究原因――如何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推进,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环境素质。
总之,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专业和师范学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和环保意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化学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培养了具备较高环境素养的师资力量。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凯熊.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地位,近些年,针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研究成果较丰富。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为了能准确地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张婷等、张薇薇等对该区域水质进行评价;Yang等利用信息熵确定权重的集对分析法,客观地评价了北京市大气环境风险。在现有评价方法基础上,Yang等、张先起等利用信息熵确定综合评价法中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改进TOPSIS评价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水质,大气污染依然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同时,环境污染评价的区域选择重点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在空间上,尚未充分揭示整个城市群的环境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较单一,缺少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
2环境模型的应用
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之一在于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环境模型是应用环境系统分析方法解决环境污染控制问题,将既有的数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问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抽象,以反映事物的更为本质的运动规律与特征。在京津冀地区,He等将校准的三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应用于北京官厅水库管理方案的研究分析。但由于数据的局限性,缺乏对方案预测的长期效果进行验证。Jia等利用多种类藻类生态动力模型研究北京市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比之下,模型法在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中应用更广泛,它能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模型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污染源解析方面。然而,模型法的不足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时所做的假设和简化会产生一定程度偏离事物原来特征,使模拟结果与实际产生差异,同时,模型法因其对数据要求较高而很难广泛地推广。
3污染规律探索
3.1水质污染特征
在京津冀地区水质污染研究中,一方面是以海河为研究对象:邹志红选取海河水系2004年~2006年4个断面的432个数据,运用两阶段模糊法对影响京津地区主要水源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水系总体仍属于劣Ⅴ类水质,京津地区总体水质随季节波动规律明显,控制污染势在必行。张婷等、陈水蓉等研究表明海河水系局部水质呈恶化趋势。另一方面针对小流域的研究:在北京市,主要针对密云水库及其流域的水质污染规律研究。张微微等研究表明,空间上,密云水库上游的污染风险大于下游出口的污染风险,而且潮河流域TP和TN污染物质对库区TP和TN污染发生的贡献大于白河流域。于一雷等研究表明,密云水库的总氮、硝态氮含量全年几乎都低于3条河流,其中潮河的总氮、硝态氮含量最高,其次是白河,最低的是清水河。除此之外,针对北运河水系的水污染变化特征也有涉及。北运河各排水支流水质均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耗氧型有机污染物及NH+4-N等。在天津市,李国峰等、叶飞等对天津地区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金钟河、北塘排污河、黑猪河、大沽排污河等主要河流的水质评价及水污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分析表明,枯水期水质最差,58.3%的河流为劣Ⅴ类水质。在河北省内,相关研究最少,彭乾等利用2010年民心河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研究区水质状况总体较差的结论。总结起来,在京津冀地区水污染研究及趋势分析中,研究重点集中在北京,其次是天津,河北省涉及较少。研究结果都反映出该区域内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3.2大气污染特征
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研究中:一方面针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分析,Li等、Zhang等、Sun等针对北京市CO、BTEX、NO2、O3、PM10等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表明由于奥运会前后采取了控制措施使北京各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邵平等对张家口市区大气典型污染物NOX、SO2、O3和PM10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Zheng等分析了天津市PCBs的浓度变化趋势,表明其污染浓度高于中国大部分城市,且存在季节差异性。除了针对单个城市的研究外,赵普生等、王丽涛等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区针对区域PM2.5污染情况分析,前者表明,京津冀PM2.5污染较重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年均浓度均超过了100μg/m3;后者研究表明该地区霾污染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冬季最为严重,其次是夏秋季。然而,孙志强等针对奥运时段北京及近周边区域空气污染观测与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夏、秋两季北京和近周边地区首要污染物均为颗粒物,北京大气中细粒子浓度受周边影响严重,而NOX有向周边扩散的潜势,夏季臭氧则表现出区域污染的特征。该研究再一次强调了区域协同防控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在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中,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Chen等以ArcGIS为平台,通过克里金插值得到PM10、NO2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模拟分布图,之后,赵文慧等基于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变异性,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尽管如此,地统计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空间预测的应用较少,地统计方法内容丰富,因此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Liao等推荐地统计方法在大尺度空间大气污染物的空间预测中,效果更好。为此,可考虑其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应用,其结果会更合理。
3.3污染源解析
目前,在大气污染研究中关于“源解析”的成果较多,它解决了污染物“从哪里来的问题”。Kong等利用化学质量守恒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天津市不同季节PM10、TSP的污染源解析;而Huang等基于MM5-CAMx-PSAT模型对北京市SO2污染进行源解析。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分析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它很好地解决了污染物浓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水质污染影响因素方面,张婷等影响白洋淀水质的关键自然因子是入水量,包括产业和产业结构两方面的社会因子对白洋淀水质有很高的相关性。张微微等研究表明密云水库流域主要是以TN和TP污染为主,可能与该区域平均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畜牧业产值比重增加有很大关系。郭婧等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北京市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缺少生态补水是河系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叶飞等对天津市的8条主要河流:海河、北运河、潮白新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蓟运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天津市河流主要受工业污染。
与水质环境污染源解析的研究相比,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已较丰富。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天气类型交通条件、政策法规、排放标准、交通控制措施、能源结构等,并且通过改善此类因素都会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关于污染因素的研究比较充分,但京津冀地区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也有少量涉及,河北省十分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若将以上两个研究方向的成果有效结合,将为有效地减排、控制污染物浓度提供重要依据。
3.4环境与经济关系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使能源、资源、环境、经济成为研究的热门词汇,同时,在环保研究领域他们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王志华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然而,国外的学者从方程的建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等方面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改进与应用。改进后的模型在京津冀地区的研究中涉及较少。在“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李林等基于排放清单和环境质量模型分析了北京市能源利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Cai等基于“能值”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能源强度、资源结构、环境压力、资源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判断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尺度。例如,解海静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对北京密云水库的变化特征;Lin等利用对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Zhu等对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能源驱动的。
然而,国家既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使我们会产生疑问:节能对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确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存在,其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关于这个问题,陈操操等对北京市1980年~200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状态,体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的外生变量。然而,针对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从而无法支撑此理论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适用性。
4思考与展望
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本文在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相关研究中的不足,总结出今后在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研究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范围方面:在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北京市展开的,而针对河北省、天津市的相关研究不足,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时间维度上,以2008年奥运会为主体的研究较多,时间跨度偏小,规律探索缺乏说服力。在时间和空间角度都不足以充分地揭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环境污染时空变异的总体特征。
(2)研究方法方面:该区域环境评价及预测的方法研究中,主要依靠多元统计方法,集对分析法等,方法较单一,已不能满足目前该地区复杂的要求,应引入更多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如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信息熵法,ANN神经网络等。在大气污染评价的研究中,利用传统指标(PM10、NO2、SO2等)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到经济指标、环境政策、科技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的研究较少,诸如EKC模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等只仅在个别地区的研究中应用。对于LUR,Kriging,EKC等模型的研究中,缺乏数据有效性检验,导致说服力不足。
- 上一篇:社区卫生健康工作计划
- 下一篇:学校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