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范文
时间:2023-04-01 14: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常常爱幻想:假如我是生物学家,我想最近研制出一种能让人能起死回生的一种新药——“神奇霹雳”小丹丸。它是我国爱滋病、癌症等让医生头疼的一些病情的克星。只要让生命垂危的病人服下一粒“神奇霹雳”小丹丸,他(她)就可以生存下来,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能起死回生活过来。
假如我是生物学家,我要制造一种名叫“梦幻全能打”的高科技机器,它的主要材料是ZMS,这种材料坚硬无比,比金刚石还要硬。里面有氧气、维生素和一些动物?|以生存的食物。只要是受了重伤的动物,进去这里面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生长得更好的。
假如我是生物学家,我就要研制出一种特效药球。一到冬天,就把药球埋在地里,一到春天,天气一热,它就发芽,散发出一种薰害剂味,杀死害虫、杂草。
我,一名未来的生物学家的这个理想,说不定会实理哦!你人一定支持我吧!如果你们支持我,我实现了的话,我一定会感谢你们的。
篇2
v.a.帕瑟根 著
作者v.a.帕瑟根是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物理与结构生物实验室的主任。曾担任《生物物理杂志》的编辑和生物物理协会的主席。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是十分微弱的,但可以说普遍的存在着,在很多体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怎样计算范德华力?如何考虑各种条件对范德华力的影响?
本书是回应作者的一个朋友的“献给所有人的量子电动力学”的设想而做的尝试。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现代范德华力理论的入门,综述了它的基本理论和涉及到的知识领域;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展开,详细描述了不同物理和生理条件下的大量算法和方程;第三部分是范德华力的基本理论形成的论述,是对一些深奥理论的简练重组。全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难,但是由于大量使用表格和图像,条理分明,各种烦杂的理论变得更容易理解。
篇3
>> 论组织学和生理学在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理学实验考核方法的实践和体会 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 中职《生理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获得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膳食纤维的生理学作用 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 “艺术生理学” 情侣吵架的艺术 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微生物生理学创新教学的探索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护理专科生理学与组织学的衔接 生理学与组织学整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从考试成绩谈病理生理学教、学、考的改革 病生理学教学中“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鱼类生理学》课程中实施比较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浅议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及相关的生理学机理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关于机能学实验与生理学理论学习和科研兴趣的培养的关系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情侣吵架背后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情侣吵架背后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图 Elinor Carucci以色列女摄影师埃利诺・卡卢奇所拍摄的家庭场景。苯丙胺的减少,会让爱意减少,因而,由相恋而进入婚姻,更多的麻烦就开始了。
“再没有比恋爱时更容易受伤的了。”那位著名的长于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说。
那时,对爱情发表最多看法的“专家”大都来自哲学界,他们将坠入爱河后的两情相悦描摹得浪漫且令人心碎,直到科学昌明时代的来临。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们借助科学仪器和各种实验手法最终证实―爱情不过是在一系列激素作用下的生物程序,不论它被演绎出多少不同的桥段,基础都一样。
也许这个结论太过理性,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先后加入了研究爱情的队伍,试图给爱情一个更丰富且合理的解释。尽管各路专家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但最终大家似乎都到了同一个地方―爱情,不仅发生得不那么浪漫,在发生之后,它仍会以同样的面目存在,甚至还要面对更多麻烦。 别以为你的爱情与众不同
在科学家将爱情解读为一个几乎雷同的生物程序之后,仍对爱情抱有浪漫幻想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相爱之后,认为自己的爱情充满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就像同一片土地上会开出不同类型的花。只是,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理论,认为爱情不过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所有爱情不同的面目不过是这三个边的长度来化而已。
早在斯滕伯格之前,加拿大学者约翰・李在收集了从古希腊时代到上世纪70年代的数百篇文献之后,通过4000余种对爱情的描述将爱情分成了六大类型―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是三种主要类型,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和奉献之爱是三种次要类型,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你可以认为你已经爱得举世无双,但也无非是这几种类型的一个表现而已。
之爱就是所谓的浪漫爱,一见钟情就被归纳在此类型中。这种爱注重外表的吸引力,快速且直接,两人会经历几乎一样的生理反应,激素分泌的过程比较同步,并会很快发展到性的阶段。而游戏之爱故名思议就是一种随意的爱情状态,它多发生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受到约束的人之间,他们不会过分在意对方的外貌或其他条件,“在一起同乐”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另一个主要类型,友谊之爱则要靠谱很多,它多发生在慢热的人之间,从朋友做起最后发展成恋人,而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也会更多地体会到信赖、平和与温馨,即便分手也能成为好朋友,继续维持良好的友谊。
现实之爱则兼具游戏之爱与友谊之爱的冷静和平稳,处在这种恋爱类型中的人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选择最符合其条件的情人,“合算”是他们决定是否会开始一段恋情的重要标准;激情之爱则兼具之爱与游戏之爱,依赖感、占有欲和嫉妒心是它的主要表象特征,身处其中的人几乎完全被激素水平左右,心情就像一个弹力球来回跳跃。
对比以上所述类型,奉献之爱是最深情也最坚定的,它兼有之爱的深情和友谊之爱的稳定,将人的利他性充分发挥,为了对方的快乐而不计回报,“存在感”是他们在坠入爱河后最重要的诉求。只是,约翰・李在研究中发现,纯粹的奉献之爱非常罕见,也正因为如此,身处其中的人,幸福指数也最高。一份2010年的社会学调查数据证实:在身处爱河的人中,当被问及幸福与否,具有利他特质的人比不具有这一特质的人答“是”的可能性高出17个百分点―如果你选择像英雄一样去承受,回报就是高于常态的欢乐。
其实,对“与众不同”心存期待的恋爱中人也不必因为被轻易归类而失落,因为,很少有爱情只属于以上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大多数都会大玩跨界集几种类型于一身,只是万变不离其宗罢了。 越炙热,越危险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因为彼此爱得寡淡而心生自豪,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热烈甚至疯狂的爱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爱的能力。但是,所谓爱的能力强弱无非是科学家证实的激素水平高低而已,而在这一标准中,一味地追求高,绝不是一件好事。
在被证明与爱情有关的激素中,相爱之后还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包括苯丙胺(即安非他命)和催产素,前者可以继续保持爱的激情,而后者则会维持爱的长度,当然,这只是它们可爱的一面。
热恋初期,苯丙胺会大量分泌,但随着身体耐受能力的增强,它的作用也会日渐衰退,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苯丙胺以保持爱情的强度―但分泌苯丙胺的腺体有它自己的极限,当到达这个极限、无法再分泌出足够量的苯丙胺时,爱情也就将面临着危机。科学承认个体差异,但科学更认同客观规律,任何人能分泌的苯丙胺基本上都在一个数值之内,分泌得越多、消亡得就越快。
不止如此,人工合成的苯丙胺还是一种相当危险的药物,它既可以用来改善抑郁症,治疗鼻塞和减肥,也是“”的主要成分。因此,那些在热恋中失恋的人才会痛不欲生,因为由于所分泌的苯丙胺大量减少,他们所面临的状况和毒瘾发作没什么两样。
如果说苯丙胺的危险显而易见,催产素则要“阴险”很多。它被称为“拥抱激素”,能在坠入爱河后促使关系建立、让人们对伴侣产生积极的感觉,但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会增加恋爱中的暴力风险。
2014年年初,超过四名生理学家联合做了一项实验,向93名大学生随机分配了鼻腔喷雾剂,其中装有催产素或生理盐水,在喷雾剂生效后,这些大学生参加了问卷测试并以此来评估他们的攻击特质―结果表明,喷过催产素的人实施人际暴力的倾向要大得多,同时,研究也证实催产素并不会使没有攻击性的人变成暴力狂,它只会使原本隐藏自己暴力倾向的人卸下伪装。
此外,“谁年轻时没碰到过几个人渣”也同爱的激素有关―男人渣就是那些睾酮水平比较高、侵略性较强的种马型动物,而女人渣就是那些雌二醇水平较高热衷于出墙的一枝红杏,他们会在异性面前释放出更多爱的吸引力,同时,也更危险。 麻烦不断,这就对了
任何坠入爱河的情侣都向往步调一致、和谐温馨的爱情,但事实上,爱情从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将麻烦不断,原因很简单―男女有别。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在随笔集《冷记忆》里说:“男女相悦在双方的理解上难以调和―对于男人而言,他希望直入主题、省却过程;而对于女人而言,她希望过程无限长,被反复玩味。”
这个被“反复玩味”的过程被称为“调情”。在小庄所著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调情”产生的过程―在穴居时期,不需那么麻烦,男人花点儿力气把女人扛回洞穴就可以达到目的,女人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然而,随着群体数量的扩大和交流方式的拓展,两性都有了更多择偶空间,具有孕育后代能力的女人希望获得一种不冒失身怀孕之险去检验男人是否可靠(能与自己一起抚养后代)的途径,调情由此而生,它拉长了性到来的那个过程。
女人可以从“调情”中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但男人可不这么认为。据爱荷华大学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博士称,调情其实很辛苦,对于大脑来说,掌管着人类感情的区域处于边缘系统,它在“调情”中经常处于失控状态,犹如经历一场脑损伤,“所以,木讷很可能是男人身上的一种保护机制,”小庄说。 图 CFP女人可以从“调情”中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但男人可不这么认为。这是摄影师杨炸炸拍摄的北京情侣,他们是某一个乐队的成员。
除了对待爱情的态度,兴趣爱好上的不同也会让爱情岌岌可危。很多女人都会抱怨自己的男友因为太贪玩而忽略了自己,而科学证明,这并不是对方的恶习,而是男性的一种独特性。
斯坦福医学院的精神科专家艾兰・赖斯曾经招募了男女各11人让他们参与同一项游戏,实验结果证明:女人玩游戏时并不会在涉及智力水准的环节上处于下风,但仪器也明显地观察到男性大脑中的“奖惩回路”以及“成瘾回路”被游戏所获得进展激活的程度高出很多,因此,他们更专注、更执着,也更在意得失,也的确会获得更高的分数。由此可见,男人独特的“奖惩回路”和“成瘾回路”让他们对爱情着迷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有成就感的事情着迷,比如飙车、探险、打游戏,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天性。
在男女差别中,男性的见异思迁是最被诟病的部分,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古烈治效应”。传说中,古烈治是某个国家的总统,一日,他携夫人去参观一家养鸡舍。夫人问场主:“公鸡多长时间对母鸡尽一次丈夫的职责?”场主答:“时时尽责。”夫人说:“请把这个结论转告总统。”总统听罢后反问场主:“公鸡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鸡身上尽责吗?”场主答:“次次都要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尽管这看上去像一个笑话,但通过哺乳动物证实了男性在情感中的不够忠诚。但这并非为喜欢拈花惹草的男性开脱,众所周知,人类尽管也被纳入哺乳动物的范畴,但良知、道德、主观能动性等使得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操作学习 能力培养 主线引领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深入师生和家长之心,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而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益的东西,就不能让课堂浮于形式,最好的媒体也不能替代学生的操作。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就必须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我一边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一边认真实践,对生物课的操作性学习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教学收获,现与大家分享。
一、操作学习来源及理论基础
(一)操作学习的来源
操作学习是根据学习对象的形态和所用媒介而定的学习类型。而我们所探讨的操作性学习正是通过学习者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动作为对象而进行学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1],操作性学习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美国的一线教育学家提出的“hands-on”思想,他们提倡的全民教育,使每个学习者都能真正的动手操作实验,通过实验更加形象化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同时“hands-on”也成为了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并且被法国学校使用,取名为LAMAP。正是由于我国教育研究者在学术交流中,发现了欧美的“做中学”思想,为了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打破僵局,便引进了“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而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语言表述或者是静听、静思。
(二)操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源于心理学中对行为主义的界定。它结合了早期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特点,既坚持了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创造,非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实验不可;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2]刘恩山教授倡导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通过实践、思考,达到理解重要概念的目的。
二、初中生物课程属性及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物课程属性
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11年颁布,其中对课程性质有如下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3]生物学课程的理科属性主要体现在“以实验为基础”的特色上,许多生物学知识是以概念和事实为基础的。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生物学科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任务中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客观世界。但由于初中生物属非统考学科,教师、学生和家长受外界环境影响,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生物课堂中出现重讲授、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现象、轻本质等现象较为普遍。甚者,出现过于追求合作的形式化,教学的情境化,方式的表面化,课堂的热闹化,手段的现代化等现象。加之关于初中生物操作性学习的研究还不多,而且教师对于操作学习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仅作为一种形式,仅当作“练习”,仅视为“动手”,操作材料已被事先“限定”等。 [4]这种为实验而实验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起到任何好处。
三、操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实践,构建操作学习新理念
操作学习也可以称为动作性学习,区别于符号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等学习类型,其指学习者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手、脑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参与操作―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情感升华”。 操作学习主张实践与思维的结合。行为即实践;认知即思维,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实践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操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中做实验,也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探究而动手操作。它是为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以课题为主线,刺激学生为完成课题,进行自主学习课本相关知识、设计论证相关事实、合作探究相关实验、展示交流课题结果等活动,以“你已经知道的知识”、“你想知道的知识”、“你获得的知识”为课本知识学习思路,对相关主题活动进行实操。因此,我在教学中以“实践与思维的结合”为理念指导,设计了各种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听觉”时,设计了“滴答、滴答、滴答”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三人为一组,一人将手表从贴在被测者耳朵的地方慢慢移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另一人测量手表与耳朵的距离,以此体验人的两只耳朵在听力上是否存在差异。在学习“合理膳食”时,设计“快餐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各种食物在小块牛皮纸上摩擦,再将牛皮纸晒干,让学生通过观察油斑了解食物中含脂肪的情况。学习“观察植物”一节时,设计 “叶片泄漏了植物的哪些秘密?” 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判断等方式,了解其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
这些操作学习形式多样,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真实,这对于间接经验的内化、实践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整合教材,创造操作学习新模式
纵观人教版、北师大版和河北少儿版等新教材的编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占到很大的比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中,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实验”、“制作”、“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等项目;北师大版则主要从具体活动入手,每节课都有具体安排,注重学生体验与实践;河北少儿版主要从“探究竟”出发,包括观察、探究、资料分析、实验、调查等。操作学习模式将几大教材的优点进行整合,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新模式。在课堂学习中,我将几种版本教材的活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进行恰当运用,并建立了目标搭建――方法选择――学生活动――展示交流的学习模式,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将人教版与冀教版教材里的物质循环图进行组合,设计了一个拼图操作活动,即将图片中的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动植物遗体进行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进行展示交流,将图片摆在适当位置,并用箭头辅助理解,从而构建物质循环的概念框架。
这种学习模式既满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又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对知识构建整体框架,理解重要概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转变方式,促进操作学习新发展
教师因为害怕学生去实验时出现差错,就会先教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么过低的操作难度使学生索然无味,没有兴趣,要么过高的操作难度使学生对活动望而生畏,没有信心。在学生没有相关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在当堂课中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降低了学生以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体验式的学习,让他们在自主的探索中内化,在亲身的经历中感悟。
如:在教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时,我组织了“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当小记者和发言人,对馒头的制作过程和关键步骤进行分析提问解惑。学生们非常踊跃,他们提出了“为什么用温水溶解干酵母?”、“为什么要进行两次发酵?”、“为什么用碗扣住面团?”等问题,作为发言人的学生就这些问题做了一一解答。这样的学生活动,既是对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又是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又如,在教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我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对馒头进行“一捏、二看、三尝”,体验探究酵母菌的发酵原理。二是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跃跃欲试为家人制作发酵食品,通过拍照、视频、解说等形式在第二课时时进行分享、交流、展示。有学生在交流与家人分享亲手制作的玫瑰花馒头时说:“从爸爸妈妈的脸上,我看见他们尝到了爱的味道,我感受到了那是满满的幸福的味道。”有的学生还制作了美味酸奶、香甜米酒以及自酿浓浓孝心的葡萄酒等发酵食品赢得了家人的赞赏、同学的肯定和老师的好评。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道德情感正能量的发展。
综上所述,操作学习是学生形成与动手操作活动相关联的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最终环节。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操作学习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生活主体。操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它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每堂课做实验,动手探究等。而是根据每章的主线引领,自主地探究问题,它强调身心的统一活动和手脑并用,在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积极实践、深入研究实验探究活动,整合、创造、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操作学习模式并予以实施,对于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且势在必行。
篇5
论文摘要:新课 程提 出了符合我 国教育 特点 的三维 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以往狭隘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事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课程标准的三维 目标之一,也是教学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的目标。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一、 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介绍 1965年 ,我 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丁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这在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 ,总要突破以往的窠臼,达到一个新的起点。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是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取得创造发明的前提。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经过多年对癌症的研究,在 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 自身转录成DNA,该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 ,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当时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遗传信 息总是从DNA转录成的,而不能反方向进行,因此假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特明努力通过实验来证实 自己的假说。1970年他在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特明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去伪存真,大胆提出假说,精心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这个事例有助于学生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科学家敢于质疑并最终取得科学研究成功的大量史实,都可以鼓励学生要善于并勇于提出问题 ,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很多科学实验的成功,还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学习孟德尔研究生物遗传规律过程中,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选择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做实验材料,保证后代的纯合性;通过人工去雄、套袋,进行异花传粉,有效防止了外来花粉的影响;在豌豆众多的性状中,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 ,避免了其他性状的干扰。对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观察杂交子一代的性状推翻了“遗传中和”假说 ;对子一代进行 自交 ,发现基因成对存在;科学的推理和解释,正交、反交的方式 ,测交的验证方法都体现了孟德尔缜密 的思维;在杂乱无章的数据 中,独特地采用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 ,最后发现了遗传规律。通过分析探讨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不仅能了解科学方法,还能进一步了解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从而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之间相互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养成团结协作 的团队精神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 2O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的结晶。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 ,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 DNA分子结构的鲍林 、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合作是他们取得成 功的必要条件。
二、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1.作为新课 的课题 引入
许多生物科学史生动有趣,用它们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在介绍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讲史设疑 :血友病是一种出血后,血液不会凝固的疾病,最早发现于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生育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大儿子奥彼得因血友病天折 ,另一儿子爱德华健在并继承王位。另有两个女儿分别同正常男人结婚并各生下一个外孙女,其 中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生下一个患血友病的曾外孙 ,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也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俄国的皇室和西班牙的王室都因娶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造成了血友病的遗传 ,这就是著名的“皇家病”事件。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便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顺利将学生引人新课的学习。
2.作为课堂 内容 的补 充和 扩展 性的 阅读材料
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科学史 的内容均属补充性和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发挥它们 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如在讲完细胞膜的结构后 ,补充介绍尼科尔森和辛格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创设 问题 情境
在教学设计 中,教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生动性,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科学史例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宝库。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地介绍科学家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两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以及赫希尔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并提出系列问题 :有荚膜的死细菌中有某些物质进入了无荚膜的活细菌体内,使无毒性细菌转化为有荚膜的毒细菌,引起转化的物质是什么;S型细菌体内物质有多种,用什么方法可以证 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 白质等却不是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4.进行探 究性 实验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探究的良好素材 ,它展现了生物发展的历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它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探究活动变得更深刻 、更有效。
篇6
关键词:学习 生物学 内在动力 激发兴趣 巧设质疑 鼓励质疑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学生受小学学科的影响,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上好第一节课,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开启学习动力的大门
1.结合第一单元的标题《探索生命的奥秘》,从生物进化论入手,引起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可结合《我们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从身边谈起,了解到地球上的生物已知的大约有200多万种,并且形态各异、趣味无穷,使学生产生学习生物学的渴望。
2.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
3.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1.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我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维妙维肖。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了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猜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
四、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一、应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复习旧知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进行新课教学.但如果我们能设计一个操作较为便利,现象明显和结论可靠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神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从下课的情境快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我带了一个普通茶杯,里面是我喝的茶,在课堂上我先喝完了茶杯里的茶,其实质是向学生展示,茶杯里是没有其他异物的.然后我再向茶杯里装入了满满一杯水,然后向一名学生要了一张白纸,将白纸撕成比杯子口略大的一块,将其贴在盛满水的茶杯的杯口,然后我和学生说“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然后我将茶杯倒置,有许多学生在我倒转的过程中发出了吃惊的“啊”的声音,但等我倒转动作完成而水没有流出时,这些学生用手拍拍胸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我再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大气压强.
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我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要去探究为什么水不会流出,从而提升了学生听课和动脑筋思考的兴趣.
二、边讲边实验,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般来说,如果仅是课堂上教师的讲、学生的听,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记住课堂知识的10%~20%;而如果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同时教师还演示了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记住50%左右;而如果在课堂中不仅有了教师的讲,学生的听,还有学生亲手参与到实验中来,然后再归纳该实验中操作的要点,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记住课堂学习知识的90%左右.因而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实验资源,将我们的课本知识设计成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持久地保持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例如,我们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时候,我将教材中的鸡蛋沉浮实验进行了改进,原实验中可能会因为加入清水的多少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可能会由于加清水过多而使鸡蛋的悬浮过程观察不到.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影响教学效果.我将其进行了改进:将实验改成两个比较实验,即将两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实验中鸡蛋的沉浮现象,然后分别在两杯中加入浓盐水和清水,再次观察鸡蛋在两杯中的沉浮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现象不同,即所受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鸡蛋在漂浮与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却是相同的?等,最后进行本节课的归纳总结得到结论.
边讲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延伸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物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有些我们没有注意到,也有些我们虽然看到,但却没有从物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像我们看小说但从不讲给他人听,不做任何的归纳与思考,过一段时间后对小说的内容也就基本模糊不清.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我们在学习物理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联系起来,用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我们还可以将物理的课堂实验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应用我们生活中的易得资源,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例如,我们学习了热胀冷缩的知识后,让学生回去完成一个小实验:煮两只鸡蛋,一只煮好后在空气中慢慢冷却,另一只放到冷水中进行急速冷却,然后自己剥这两只鸡蛋,会让学生惊奇的发现,自然冷却的鸡蛋在剥的时候“连皮带肉”都剥了下来,而急速冷却的那只鸡蛋却是很容易地将蛋和壳分离,蛋完好无损.我提醒学生用自己学习到的“物质热胀冷缩的特性”知识来加以解释.每种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特征,但是每种物质的热胀冷缩都与本身的某些性质相关,如,密度的大小、导热性等都会影响伸缩程度和速率,密度大的物质一般来说伸缩程度也大、传热慢的物质伸缩速率也慢等.
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 景观设计 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04-01
近年来,频频有人谈起生态园林。尤其随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推进,如果在城市构建品质优良的生态园林,塑造绿色的、园林性城市,提高城市品格,改良城市环境,这是一个迫需引起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城市的发展指数当中,勿庸置疑,城市绿化程度、园林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纳入考量范围的重要一环。
一般说来,学界对生态园林的定位首先是从纯粹的自然学科的意义上进行界定。生态园林,也就是说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园林建设,它不可避免在与诸多生态原理密切相关(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说,根据学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生态园林分为如下几类:(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4)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5)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6)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这里,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这一生态园林类别区别纯粹的经济性园林,将以生态学、生物学为基础的景观与人的具体生存体验、审美感受相结合。而第五个分类,也即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同样强调园林本身与具体的相应景观的配套,契合与其文化氛围,使具体的园林景观本身能折射出配套景观的文化意味。
对于城市生态性园林建设而言,我们首先应先应强调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以及文化环境型人物植物群落,它们的共性在于其审美特性。进一步说,即使是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只要它们处于城市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审美意味。
从具体生态学、生物学的原理来说,对于构建生态园林,我们要强调规划意识、强调园林内不同植物的比例和配置以及植物本身的季候变化,这些最终落实为两点,即选择植物种类和设定种植方式。这些具体设定与生态学、生物学的知识密切相关,属于技术性要求。它是生态园林设置的基础,对于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来说,也是题中之义。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我们更需要结合城市本身具体情况,城市特点以及城市文化,将文化价值纳入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
任何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历史的城市,不管城市本身建立的时间长短。从本质上说,城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它通过具体的城市资源、城市物件将城市人群勾连为一个整体,而使它们呈现出独特的品性,这一品性与城市密切相关。这即是所谓的城市文化,而任何城市建筑、景观都属于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它们组建成一个巨大的“物群”网络,或者说“物群”系统,这个系统往往庞大繁杂,但我们往往可以中这种繁杂中抽离出单一的、相对具体的文化品质。可以说,具体城市物件的审美形象都参与了构建城市形象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城市形象。所以,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当中,筹划、设定相关物件的“物美学”极为重要。而毫无疑问,构建优质的生态性城市园林,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城市在区域之间竞争的软实力,更有助于通过良好的美学形象构建城市人群的城市认同感,使不同个体能就城市文化形象本身形成“解释学”意义上的“视域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将生态学、生物学与人文价值贯通,以配置生态性园林。首先,这意味我们要了解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质,尽量让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选择符合、彰显城市文化。比如在同气候带的城市中,应该注意到城市的分殊性,在城市园林构建中尽量在可选的植物物种中体现城市特色。举例说来,在我国南方城市,法国梧桐是城市街道两侧非常常见的、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树种。但问题在于,特定单一树种在使用上的普泛性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不同城市在美学意义上的特殊性?我们往往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即在不同城市的不同街区往往会恍然生出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两旁树木及街道构建与具体设置如若孪生。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法国梧桐,在尊重生物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是否有另外可能的替代性选择,以使不同城市生态物种显现出多样性,特殊性,最后焕发出具有分殊性的美学特质。
其次,在具体的园林配置中,要尽量根据城市文化特点而进行相关植物的搭配,这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微观的景观上。植物的颜色、物种、高低俯仰层次都是在审美创造中的具体经验材料,而要将这些经验性材料配置出带有城市文化品质甚至提供城市形象的美感。举例来说,在城市中相邻的不同街道之间,也许可以考虑通过选择不同物种在街道的静态转换中行人视觉上产生高低、色彩变化的层次感和动态感。另外,也可以考虑到植物不同物种的季候性变化,通过植物物种的合理选择,使具体物种在季候变化上为城市体现出强烈的时间维度上的层次感。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构建城市园林景观之时,必须强化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意义。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细节。进一步说,城市任何建筑、任何实体都应该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强调其文化意义,它必须区别于其他城市,因为它必须体现其所在城市的分殊性。
然而,现今的城市生态园林构建当中,不乏缘木求鱼的案例,一些城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单纯、绝对地强调景观本身的审美维度,而使自然规律付之阙如,耗费大量资财,最后却得不偿失,付出沉重代价。所以说,任何城市园林的构建、都必须建立在于一个基础之上,即使景观设计符合生态学、生物学原理。只有尊重生物规律,方能谈得上构建园林的文化品质。
篇9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
1、口头评价的应用
现在的生物教学,提倡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分组教学。我采取的是学生自愿分组与教师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迅速而有效的分组。分组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老师所确立的大标题下,由学生自主的选择确立要研究的小课题。在各组在进行合作、讨论、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后,先由组内成员进行自我评价,而后是组长对本组的活动进行评价,全班同学给这个组提出优点、缺点和提出建议,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其中。最后,教师给这个组一个综合的等级评价,如:优秀、良好、一般等。在口头评价的过程中,开始可以按照自评、组评、班评、师评的顺序进行,一旦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价,就要灵活运用口头评价的几种方式,千万不要把评价过程模式化,要根据当时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而有效的应用。例如:当某组学生态度不认真,把学习活动当儿戏,不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主要采取班评的方式,而且一改往日先说优点、在说缺点或提建议的方式,先提缺点和建议,给学生一次头脑风暴,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态度不认真给他们带来的害处,促使他们提高认识,迅速地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后,在提他们的优点,并以肯定的态度和语气对他们提出希望,为他们增强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的信心和决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步入健康学习和发展的轨道。
2、书面评价的应用
关于档案袋评价,我认为它不适合于课任教师使用。如果所有的科任教师都使用档案袋评价法,一个初中学生按照所学的学科来分,就要有十五六个档案袋,学生就会从笔记本搬家运动改为档案袋搬家运动。这不仅给学生带来负担,同时,也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最主要的是没有好的评价效果,档案袋太多,学生就会不重视,甚至感到厌烦,那效果是不会好的。一个生物教师一般要教八个班的学生,大约有六、七百人,这么多的档案袋教师如何管理和保存。因此,这种方法适合于班主任应用,这样,一个学生只有一个档案袋,可以全面地记录学生的成长、发展、变化的过程,把学生的成果集中在档案袋里,学生自己经常看,会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关于调查表,一般一个学期要进行一至两次,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了解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和对生物学习的要求。调查的内容要围绕着教学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学生方面:
(1)、你对生物学科感兴趣吗?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2)、你喜欢动手做实验吗?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你与小组成员合作愉快吗? 愉快 一般 不愉快
(4)、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新的问题吗? 有 没有
(5)、同学们对你表现有什么样的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教师方面:
(6)、你对生物教师有什么样的评价?
(7)、你对生物课的学习有什么建议和要求?
调查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地对调查表所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记录和统计分析,对反应出的问题,要查找、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有效教学,找到教师与学生互动、融合的关键点,从而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于这份调查表的统计分析结果,教师要格外地珍惜,把它记在教师 自己发展的档案袋里,经常看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使教师也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能不断的完善自我。这也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了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参与
关于学生个人总结、小组总结、以及全班同学的评价所记录的材料,可直接放入学生课题活动的记录夹内,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和学习活动提供参考。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
篇10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