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时代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时代特点

篇1

>>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方式 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之道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考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品牌传播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 新媒体时代传播规范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医药传播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山寨”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礼”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传播变革 新媒体时代对台信息传播策略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卟国际新闻界,1997(3):18-25

[3]张健挺.“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8):1116—1123

[4]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rp://.cn/dtygg/dtggt201207/t20120719—32230.html

[5](美)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研究报告[J].转引自刘景东.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

[6]何梓华,徐心华,尹韵公,雷跃捷等.新闻学概论[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3—165

[7]南长森,石义彬.媒介融合的中国释义及其本土化致思与评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9-166)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特点;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特点

1.以网络阅读为主。电子产品及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不再以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为主,而趋向于网络阅读。相对于纸质书籍的阅读来说,网络阅读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第一,网络阅读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第二,网络阅读更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而且想要找什么信息,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够找到;第三,多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网络阅读图片、影像更加清晰;第四,利用多媒体平台,读者可以就一个话题、一个观点或者是一本书展开激烈讨论,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网络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的首选。

2.快餐式阅读深入人心。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快餐式阅读应运而生。快餐式阅读如同快餐一样,阅读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快餐式阅读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c:一是阅读内容得到简化,更容易理解;二是能够通过文字、图片,甚至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够使读者从视觉、听觉各个方面来了解内容,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3.阅读方式多元化发展。电子阅读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且可以即时进行讨论、互动,传播信息也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说,电子阅读有着传统阅读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传统阅读的一些优势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电子阅读虽然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但是这些信息没有经过分类,有的时候还会夹杂着虚假信息,读者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会受到广告的干扰,这些都是电子阅读的不足。还有一点就是,电子阅读不利于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现阶段,很多人的阅读是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同步进行,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特点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

1.构建数字图书馆。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根据大学生阅读的特点来改善自己的服务,其中之一就是构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现阶段,人们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纸质书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阅读的需求。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构建数字图书馆,同时,还要注意扩大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在构建数字图书馆的同时,还应该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因为收集来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这样并不利于大学生的阅读。为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把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还要编制索引、摘要等,方便大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高校应加强对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提高图书馆管理技术,使其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方便读者展开深度阅读。

2.讲究个性化服务。首先,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特点把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每个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以及需求都是不同的,图书馆应该把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这样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其次,图书馆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虽然高校图书馆面向的是大学生,但是大学生有时为了科研需求,需要寻找的信息内容更加高深,此时,普通的推荐服务无法满足这些大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图书馆要把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留下更加高级的信息,把这些高级信息进行分类,构建一个高级信息资源系统。同时,图书馆还可以构建网络服务系统,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经常进行互动,从而完善服务。再次,图书馆应引导读者选择传统阅读。传统阅读的优势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但是大学生更倾向于电子阅读。为此,图书馆应该善于引导,开展相关读书活动,推荐相关经典书籍,改善图书馆的环境,与高校教师加强合作,促进大学生接受传统阅读。最后,高校应选择优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已经入职的工作人员,高校还要定期展开培训,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特点,例如学历、专业等进行定向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除了普通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应该选拔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级工作人员,使其能够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播音主持;融媒体环境;时代特点;创新思维

一、播音主持在融媒体时代环境下发展遇到的难题

(一)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

在融媒体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受大众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他们会自主选择信息内容,实现了从传统被动接受信息朝现代主动选择信息模式的传播,促使接收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变化。基于播音主持人视角分析,新时期要想获得受众的认可,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主持风格。所以,为了让节目吸引更多受众,就必须积极开发播音主持人的特点;同时,还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渠道积极和受众展开交流,让受众变成节目主角之一,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组织交流活动等,吸引受众参加节目。[1]

(二)播音主持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合融媒体环境中受众的需求,因此,必须改善信息传播的现代性、有效性。不过播音主持在工作中会受到节目播放时间固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播音主持在融媒体环境缺乏优势,由此凸显了播音主持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致使播音主持逐渐朝边缘化发展,影响了播音主持对自身角色的准确定位,容易引发受众反感。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播音主持人应提高自身创新意识、改善自身创新能力等,才能满足时代需求。

二、播音主持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途径

(一)做好融媒体时代特点的有效研究

一是,秉持积极的态度对待涌现的新媒体,要积极学习新媒体设备使用知识,发挥新媒体优点,科学分析受众群体的需求;从而根据受众兴趣爱好,以时代背景为基础,对主持风格进行调整,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要求。二是,要积极的对新媒体平台加以利用,为传播节目提供更多平台,提高节目竞争力。如通过新媒体平台对节目进行宣传、推广,改善节目宣传效率,吸引更多受众。比如,河北公共频道开设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河北旅游TV”等,都是帮助自身提高竞争力,影响力的手段之一。三是,注重结合融媒体特点对节目进行创新,尤其体现在互动交流上,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进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调动受众观看积极性。例如,河北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客户端为“冀时”,用户下载这个APP后便可以满足自己的看电视直播、视频点击、新闻阅读、看广播、听广播等需求;同时,直播间还会实时与受众展开互动,通过交流等方式满足了受众兴趣,吸引了受众目光。这其中自2019年7月8日起,河北广播电视台以强服务、强互动为单身青年解决婚恋难题的广播节目《有缘天空》全面“触电”“触网”,在河北影视剧频道、河北综合广播、河北广电新媒体“冀时”客户端实现直播。每天中午12点至13点,电视、广播、网络三大平台同步直播《有缘天空》,打造出了聚合“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特质的融媒体日播直播节目样板。[2]

(二)创新播音主持思维

一是,为播音主持人培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思维,播音主持人要将传统的文字思维调整为形象思维,要积极参加形象思维培训活动,为播音主持培养、锻炼形象思维,为思维创新提供助力。二是,为播音主持人培养构思思维,制作节目时,要科学构思播报的内容,重视播报期间语速、情感表达、舆论导向要求等的构思方式,帮助播音主持人培养导演性思维,改善制作的播音主持节目成效。三是,培养播音主持人的多元化思维,促使播音主持人脱离同质化、概念化节目模式思维的影响,提高播音主持融媒体环境下的抗冲击能力,实现培养播音主持多元化思维的目标,使播音主持节目更具创新性。

(三)积极创新播音主持风格

受先进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所有行业都在相应创新需求、大胆创新。所以,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同时,受自媒体影响,单一个体、组织等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传播主体。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俨然为人类的沟通、社交提供了良好平台,这些新兴媒体正逐渐替代传统的广播、电视形式的新闻传播路径。大众在获取信息时已经可以利用电脑、手机实现预期目标,且不需要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能够实时在网络平台中查询、分享自己感情需的事情。面对该现象,播音主持人应做好传统媒体优点、特征的研究,要更新主持理念、创新主持风格,才能改善受众节目体验效果、增加受众群体。比如,朱广权在节目“共同关注”中体现的独特主持风格就吸引了大量观众。

(四)播音主持人应朝采编播复合型方向发展

一是,改善协调采编播人员工作效果。播音主持人积极的提高协调能力,有助于改善节目制作中的各项衔接工作。当前,播音主持成为了节目制作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所以,在节目采编期间,应积极参加研讨大会,了解采编播人员想法,主动与其他工作者建立统一意识,保证节目选题可以以某一风格为中心。从而通过确定团队整体意识的方式,保证节目风格的独立性。[3]二是,主动参与采编过程。播音主持人应积极参加采编活动,了解采编内容,及时调整自我主持节目的情感变化,科学控制节目节奏,才能确保播音主持对节目的主导效果,改善节目制作质量。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课堂教学

有人说,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1、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

信息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知识膨胀",信息量大;

2、知识更新速度快;

3、人才竞争激烈。

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的犹为迫切。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同样由于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宽带网络与服务器及多媒体计算机相连,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共享

·享受服务不受时空限制(服务器具备记忆功能且24小时服务、网络四通八达)

·可快速传输多种媒体信息(宽带网与多媒体计算机合作可以传输各种媒体信息)

·多向交流(信息的多向传输)

这些特性用于教育以后,可以为教育带来以下好处:

1、教育信息的共享(资源增值)2、不3、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4、学习更加方便,5、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6、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7、超级连接,8、沟通便捷,9、便于合作、协商、求助

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

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三,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网络资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76-01

当今世界是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领域。如何充分利用石化企业内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加强和改进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性,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石化企业的内部网络资源优势

伴随着网络发展的步伐,石化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化、网络化进程也日益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在石化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石化企业办公自动化程度在我国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各家企业纷纷推出办公自动化的内部网站等网络工具,已成为各石化企业的内部电子信息和信息高速公路,并引起了石化企业员工的极大兴趣。据最近调查结果显示,石化企业员工浏览本系统内部网站“网讯”的员工有80%以上,目前,其浏览访问量日益剧增。但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仅仅作为企业办公自动化的辅助手段,以及作为石化企业信息的一般传播手段,而并没有引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

二、网络信息传播在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网络信息高度个性化的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便于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从而更易于为员工接受。电子论坛(BBS)、网上聊天室、领导信箱等交互式功能可以加强石化企业领导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

2.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关思想教育的信息一旦通过网络,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内部网的任何一个接入点进行浏览、查阅,既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又变员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更符合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

3.网络信息几乎囊括了其他媒体的全部传播方式,从而成为集视、听、图像等多种传播方式于一身的“第四媒体”,它的内容更为广博,这也是其他传播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石化企业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涵盖科学理论、党建知识、优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的网站,可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三、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门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科学,现在要把科学的、正确的、健康的思想政治内容搬上网络,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此,要做好网络时代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建设好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环境、建设好一个石化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好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复合型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1.建设好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环境,这是针对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条件而言的。目前,我国石化企业内部网络的硬件建设虽然取得巨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足,特别是最基层一线的单位,几乎都没有和内部网络相联的微机,这是影响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网络化的主要症结。为此,加大石化企业基层单位网络化工程建设势在必行,起码使每一基层单位都拥有一网的微机。

篇6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81-02

消防宣传工作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环节,消防宣传工作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火灾发生几率的高低和火灾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因此,要深化消防宣传,抓好广大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以及安全防范能力的普及。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各类宣传形式逐渐多元化,消防宣传要突破传统的媒体宣传模式,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宣传活动,实现消防宣传大众化,真正提高广大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

1 做好消防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普及消防知识,提高消防意识

消防工作重在预防,防灾胜过救灾。要想有效的减少火灾发生,降低火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首先就应加强消防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当前,由于人们的消防意识普遍较低、消防常识相对缺乏,所以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加快普及消防知识势在必行,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只有最大范围的普及民众的消防知识,有效增强人们的消防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和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 有效防范火灾事故,保障社会安全

近年来,严重的火灾事故频发,事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重大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积极开展有效的消防宣传,能够减少火灾事故的隐患,减少人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少火灾事故隐患,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1.3 提高自救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当火灾不可避免的发生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自救措施,进行自我救助,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上保护民众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消防部门应积极宣传消防自救知识,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火灾事故,提高自我救助能力。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事故,开展自救演示教育,强化民众应对火灾事故的心理素质,避免或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2 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我国消防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消防宣传工作紧贴新媒体时代特点还不够,存在诸多问题。

2.1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地方政府对消防宣传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地方对消防宣传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全局认识,重视当地经济建设等显性工作,而对消防宣传这种预防性工作不够重视,对消防宣传工作局限于传达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对消防宣传工作创新实践的少。

2.2 缺乏创新,模式陈旧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元,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加喜欢从一些快捷、新颖的媒介中获取信息。当前,我国消防宣传主要还是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消防宣传的内容、方法相对单一老套,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不能吸引人的目光,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2.3 人才紧缺,专业性欠缺

当前,我们从事消防宣传工作的多是原来的老同志,或者从其他岗位转行甚至兼职的,缺少进行过专门宣髋嘌档娜瞬牛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形势特点,他们难以有效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消防宣传,宣传效果不够理想。

2.4 机制不够健全

消防宣传工作方面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是对消防宣传工作没有比较系统的规范,使得开展工作中缺少指导,影响宣传效果。二是缺少相关的激励机制,消防宣传工作方面没有制度化、标准化的绩效考评,不能对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绩效奖惩。再者在人才培训方面还不成体系,虽然消防宣传人才缺乏,当时在专业人才培训上做的还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班次或者制度,不能保证消防宣传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3 新媒体时代加强消防宣传的策略

3.1 加强重视,提高对消防宣传工作的认识程度

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当地政府的重视是关键,相关政府部门要树立“大消防观”,把消防宣传工作当成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消防宣传工作的发展。要着眼提高消防宣传工作效果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宣传机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按责开展工作,形成消防宣传的合力。要加大对消防宣传工作的经费投入,为消防宣传需要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确保消防宣传工作正常运转。

3.2 创新形式,增强消防宣传的社会效果

新媒体时代,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创新,是提升消防宣传效果的关键。在宣传理念上,要把消防宣传工作作为关乎民众安全的民生工程来抓,要紧贴民众生活实际、紧贴时代特点,不搞假大空,要把最实用的知识、最一线的资料传达给受众,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目标。在宣传形式上,应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网络、自媒体等新手段,善于借助传统或民间的文化活动载体,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在宣传内容上,既要树立精品意识,又要简明突出,要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内容宣传给群众。另外还要注重互动式消防宣传,建立网络消防宣传平台,加强与民众互动,在网上实时解答民众的问题,强化消防宣传效果。

3.3 加强消防宣传人才培养

干好消防宣传工作,人才是关键,专业人才是消防宣传工作的保障。要正视消防宣传岗位,要成立专门的消防宣传人才队伍,不能把消防宣传岗位当作临时性岗位或者兼职岗位。要实现对消防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实和壮大消防宣传队伍,努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热情来做好消防宣传工作。要完善宣传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选拔、培训、实践的人才培养体制,真正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消防宣传人才

队伍。

3.4 建立健全消防宣传保障机制,使消防宣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能单打独斗,要广泛开展社会协作,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消防宣传工作。要加强各部门联合,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宣传部门要多方联手,广泛开展社会性消防宣传,让消防宣传工作做的更广泛、更深入。要完善装备保障和经费保障制度,相关部门要强化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对消防宣传工作的投入,确保宣传装备的充足和优良,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要建立起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宣传效果,确保消防宣传效果持续长久。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消防宣传既面临挑战,也面临着难得机遇,我们要端正认识,转变理念,勇于创新,站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局高度,紧跟新媒体发展,紧贴人民群众实际,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人民消防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隐患和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篇7

1编辑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1.1编辑人员为电视台提供合适的节目信息

编辑人员需要为电视台提供相关的节目信息,基于电视台的实际节目时间要求、节目主题设计要求等,实现节目信息的再次加工与策划,制作成为电视节目进行播放[1]。新闻节目内容众多,其中包含党政新闻及各类民生新闻等。编辑作为电视台编辑节目信息的主要人员,编辑的个人新闻敏感度、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等,均会直接影响电视台的整体发展质量,关系到电视台各类新闻信息来源性的真实性,也会直接影响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

1.2编辑人员是电视台节目质量掌控的关键人物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台以其专业性、权威性的信息特点,仍然是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电视台需要充分展现其价值,为其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编辑人员是把控电视台新闻质量的关键人物,其工作质量关系到电视节目的舆论导向、人们的价值观念等[3]。在实际的电视台发展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加强对节目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做好各项节目信息的审查与监督工作,充分展现编辑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政治素养。

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电视台的全面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可以通过明确学习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制作更多的优秀节目以及注重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等方式,增强每一位编辑的综合职业素养。

2.1明确学习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电视台编辑的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全面展开,电视台编辑不但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健康的人格,同时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与完善,传播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使电视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每一位电视台编辑均需要加强对各项知识、各项技能的学习。在实际的电视台编辑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类政治分析、民生问题等,电视台编辑需要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够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特点,能够深入到新闻题材中进行报道。电视台新闻编辑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制订规范的学习计划,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展自身的视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报道更多的节目题材,使电视台新闻节目能够更加丰富多样,受到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2.2提升综合素质,制作更多的优秀节目

电视台新闻编辑每日工作量相对较大,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支撑。因此,每一位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均需要加强身体锻炼,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使其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均能够得到提升,在编辑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稳定性。同时,新闻编辑人员还需要具备敢于吃苦、勤劳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各类新闻编辑工作,不怕苦、不喊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真正展现新闻工作者心系民众、心系国家的精神内涵。

2.3注重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每一位电视台编辑人员也需要基于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注重与时俱进,报道更多贴近于人们生活、贴近于时代特点的电视台新闻内容。编辑人员需要实时关注微博、微信等人们热门讨论的话题内容,观察人们普遍的心理等,并将这些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到电视台新闻中,加强电视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3结语

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关系到电视台的发展,因此,每一位编辑人员都需要认识到自身素养提升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职业素养,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等,促进电视台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培 单位:库车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林浩.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新媒体研究,2016(1):88-89.

篇8

新媒体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媒体理念的不断更新。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已经渐渐来临。新媒体时代和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征呢?同电视节目相比,新媒体的特征是很明显的。

节目内容丰富。新媒体节目的内容题材无所不包。新闻类、故事类、搞笑类等,远远超出了电视题材,不过由于新媒体的刚刚崛起,其节目内容也存在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导向低级,舆论监督不严谨的状况。

娱乐性十足。电视节目也具备娱乐性特征,但是新媒体却将娱乐性发展到一个题材极其宽泛、形式极其丰富的状态,因为它的受众方式和审查制度的因素,可以说它的娱乐性比电视媒体要强大得多。

互动性更强。新媒体更加注重也更加容易实现受众同媒体的互动和交流,受众既可以在媒体上浏览和观赏节目,也可一时兴起将自己的故事和节目上传至新媒体,这是新媒体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好处。

以上特点很多来自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但是新媒体带来的变革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也将远远超出我们今天所能认识的业务范畴。当然,相对于电视媒体来讲、新媒体有很多优势,但是同电视节目相比,它也有自己的劣势。比如新媒体是一种题材极其宽泛的媒体,不容易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定位,而且也没有地域性特征。但是尽管如此,在与平面媒体的竞争中刚刚占据上风的电视媒体,也明显感受到了形形的“新媒体”的挑战和由此带来的压力。正视新媒体。融合新媒体,参与建设新媒体,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路径的选择。而且也决定着它的未来命运。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发展壮大自己的节目。

明确电视栏目定位,在新媒体时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体的挑战是强大的,但是电视栏目只要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按照电视媒体的自身发展规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适应观众需求,电视栏目将依然能够主导观众,在新时代下领跑各媒体。

电视栏目的定位就是要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一个适当的位置。栏目定位要根据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受众需求空当、挖掘地域优势资源等来确定。

受众群定位。今天的电视观众已经形成了高度地域化、娱乐化和情节化的收视趣味,在栏目设计中必须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要打造一档成功的栏目,首先要细分电视受众,要明确电视受众的细分变数。受众群体可按照地理区域、人口统计以及受众行为等分类方式进行划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群体作为目标受众。其次要考察受众的收视需求,这需要对目标受众市场广泛调研,并科学地进行栏目设计和生产管理。譬如央视推出的大型人力资源节目《绝对挑战》,该节目面对城镇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职业人士和准职业人士,包括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职员、企业管理者、公务员、大学生。其长远的目标观众是所有对职业生涯有需求和思考的人,这样就使得栏目拥有了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内容定位。在如今的分众化传播时代,准确的内容定位是栏目吸引受众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从目标受众出发,在对目标受众的爱好、收视时间等其他相关因素综合细分后,寻求受众的需求空缺。找出栏目的个性特征。如针对女性受众推出《半边天》,针对知识分子设计《子午书简》。另一方面,是从栏目内容出发的定位。比如都以情感为诉求,江苏卫视的《情感地带》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情感故事,实现深度沟通和互动,引发受众情感的共鸣。

功能个性定位。一档栏目。是选择为受众提供有用资讯还是选择提供有深度的综合分析,是给受众营造充分的娱乐氛围还是提供一个增长见识的平台,这就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湖南卫视抓住娱乐功能,从“专业性”强势中寻找突破口,放大娱乐元素,走“娱乐资讯为主的个性化频道”之路,追求“青春靓丽时尚”的电视品牌形象。成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故事聚乐部》栏目,提出“平民演绎,百姓故事”的栏目宗旨。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就是因为《故事聚乐部》将栏目的功能定位在为普通百姓提供茶余饭后的话题,让观众观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并从这些故事中发现生活的道理,栏目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大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本土资源定位。方言戏曲、自然风光、文化、风俗观念、经济形态蕴涵了区域化很强的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差异化竞争的根本。从区域资源人手,定位区域特色,突破地方壁垒,打造区域品牌栏目,以达到特别的传播效应。这样,既可为本土受众提供一个固定的拥有接近性内容的荧屏欣赏空间,也可为广大广告主搭建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媒体平台,还可以地域化栏目的形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品牌化发展。《故事聚乐部》自拍节目的场景全都是在身边的实景。都是老百姓很熟悉的地方,容易引起共鸣;同时,《故事聚乐部》还充分利用了河南戏曲、方言等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栏目中进行再现,充分地表现了地域性的资源优势;除此之外,《故事聚乐部》还非常注重将发生在本土的新闻改编为节目,如将河南小伙儿洪战辉的感人故事搬上荧屏,拍出了《洪战辉》,感动了无数观众。并且获得了很多大奖。

总体来说,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全新的电视时代,一个繁荣与竞争的时代、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竞争需要进步,进步需要变革。而不断明确栏目的本土化定位,确定受众群体和节目内容,实施富有特色的市场营销,整合本土资源,就一定能在新媒体时代保持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时代对于电视栏目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敢于创新,面向市场才是必由之路!

篇9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很多新型文化形式的产生,新媒体艺术就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创新性艺术形式,其设计特点独特,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的审美感受,我们要对这种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寻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探究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发展。

一、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解读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的新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这种艺术设计是由技术力量催生出来的,虽然艺术理念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技术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新媒体艺术需要在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另外,新媒体艺术设计传承了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与美学范畴,虽然注重技术的力量,但其作品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种艺术设计形式需要满足传统艺术的审美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声、光、电等形式上的融合,通过人机互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了的时代特点,是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的,它的表现形式丰富,信息含量很大,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传统设计理论体系,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形式和艺术审美特征的新型艺术设计方式。

二、数字技术背景下促进新媒体

艺术设计发展的策略

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设计内涵与设计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新媒体的艺术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有效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一)要重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价值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设计虽然得到了空前发展,但设计者更关注这种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设计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忽略了这种艺术本身应经具有的审美价值。新媒体艺术设计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商业性与功利性,但由于其缺乏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思考,没有进行艺术性创新,这种艺术设计带给人们的审美震撼并不强烈,设计者要考虑如何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不仅要考虑利用新媒体手段,更要重视艺术设计规律的应用,要重视艺术设计的审美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很多艺术家只认可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他们很排斥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认为这种艺术设计不符合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是不合格的艺术设计作品。他们认为这种高新技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态度就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其实,任何形式的艺术设计只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符合时展的需要,能够带给人们身体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够获得大众喜爱都应该是审美艺术产品,都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重视,况且,新媒体艺术一经产生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是一种很时尚的艺术产品,艺术设计与高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设计的新思路,能够不断拓宽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更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认可。作为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这种艺术设计形式,能够积极面对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的问题,站在艺术的高度不断完善新媒体艺术,这样,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10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增强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这五个方面是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实践议题。

高校校园道德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道德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体系以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实体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形态,它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构建校园道德文化精神,使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依、有理可循、有事可执,塑造出博而不浅、精而不乏、深而不玄的校园文化。

1·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

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必然要突显其时代性内容,这是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导向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突显出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自身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观念的引导,他们势必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从而无法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因此,校园道德文化必须有主题明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观念的指导,从而使校园道德文化能够在明确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指引下健康发展。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首先要明确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的指导地位,用中国化最新成果鼓舞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积极向上的志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各个环节,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1]

同时,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和谐的时代性。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和谐无疑是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也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掌握的知识不仅要精专,还要广博;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扎实,思想道德素质也要过硬。人格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协调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建设丰富多彩的和谐的道德文化,还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应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追求科学、积极向上同时又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这种道德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所长,补己所短,增强自信,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在实效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地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真正发挥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主要是指校园媒体管理。校园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如校报、学报等;光电媒体,如学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网络媒体,如学校的官方网站、网络论坛等。可以说,这三类媒体是校园中主要的信息载体,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这一平台,以健康有益的信息丰富校园道德文化生活。

一般而言,文化信息的管理活动可以从对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的管理这两个方面来把握。关于信息内容的管理,要关注:其一,校内媒体是校内舆论的主要渠道,学校需要对各类信息内容的政治方向性牢牢把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其二,高校是进步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坚持思想的政治导向性的前提下,校内媒体应尽可能及时、全面地准确、真实的信息内容,起到普及新知识、宣传新思想、启发新思维的积极作用;其三,应当使校内媒体成为各类人群相互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开展访谈、评论、对话、辩论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校方与学生之间人际交流的融洽与和谐。[2]

在信息载体的管理上,应当根据学校的能力尽可能完备地设置信息发散的媒介终端,不仅覆盖面要广泛,还要注重其设置的人性化,尽可能地促成校内信息的联动机制。当然,校内的媒体运作需要一定的操作与维护成本,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状况量体裁衣,应集中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主要的媒体运作中,以此为基础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校园网络文化呈迅猛发展之势,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以窗口意识来建设好自身的官方网站,尤其还要对校内论坛进行科学的管理。网络论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思想公器,也可以是有形世界的隐形杀手。因此,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目前国内几个较大的网络论坛(如百度贴吧、新浪论坛、搜狐社区等)的管理方式来看,校方可以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法,通过网络规约、设置议题、网络调查、网络评选等各种方式积极地参与并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科学的文化信息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环境,从而对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3·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

一般说来,制度大致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一般指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定规则,包括正式文件、纪律规范、制度规章等。而非正式制度则一般指共同体内相互默认的隐性人际交往规则。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往往并非是完全契合的,两种制度形式的对立往往会造成双方的制度效用“递减”或“失灵”。而这种矛盾,在校园文化生活领域中反映得也较为突出。

高等院校一般都有相关的正式规范,如一些文化管理条例、大学生文明守则、文明公约、校园道德规范等。不过,这些正式制度虽然设置齐全,却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多数大学生置身于自己的“小群体”、“小圈子”,有各自的活动方式与舆论平台(如BBS)。小到一个宿舍,大到一个小团体(如同乡会),人际交往的非正式规则随处可见。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自身所处的小共同体内的非正式规则,而对学校的明文制度即使不抵触也不怎么关心或认同。这就使得学校的一些文化规范形同虚设。这种现象正是文化的正式制度与学生群体内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相互对立的集中体现。因此,应当找到一种合理健全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制度效用的“递减”与“失灵”,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形成合力、互相补充。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实践尝试,高校应该有序地开展道德制度化建设。

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包含这样两层含义:其一,在校内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隐性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分析与判断,把握这些规则的存在条件与成因,使一些合理的、契合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规则能够被总结和提炼出来,因地制宜地逐步地把这些规则上升为简约的、正式的道德规范,从而既贴近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深化了正式的文化规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二,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不仅包括道德制度建设,同时,也包含制度道德建设。所谓制度道德建设,是指制度的设计、安排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要体现学校所崇尚的道德文化精神。制度道德不仅应该体现在学校明文规定的一些正式的道德规范中,同时还应该体现在学校所颁布的一系列其他的正式制度当中。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这两方面应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良好的道德制度化建设应该是一套合理的、有序的校园文化规范体系,它既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则,又能高于这些规则,从而使学校的文化精神能够在校园内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自由地流淌。

4·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

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全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高校校园的道德文化建设。校园道德文化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地习染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环节、各层面、各阶段系统地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道德文化建设中,必须系统地优化道德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环境可以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塑造人。辩证地把握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环境塑造着人,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改变;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改变借助于环境的改变而得到强化。如果人们所处的环境系统在精神内涵上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环境的育人效用将得到放大。 转贴于

大学生所置身的校园道德文化环境是开放性的,具有不同的层面,一般说来,可大体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子系统。道德文化的硬环境是那些可感可触的物质性事物,如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大学生活动场馆、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等。道德文化的软环境是指那些精神性的因素,如校园风气、制度、组织、队伍、心理等。整合道德文化环境建设就是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要以环境工程的系统性视野对校园道德文化环境进行全面的规划,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灌注在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不断地优化和美化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强调道德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高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并进行系统、合理的整体规划。把整个校园的道德文化环境视为一个大系统,使大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承载和体现高校特有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使道德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也就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互配合与融合。高校应该根据并联系自身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对各项文化环境的建设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坚持把自身的文化精神贯彻和落实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高校在注重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建设软环境。很多高校存在着重视硬环境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的偏向,缺乏建设软环境的有效机制。软环境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像建一座大楼、一个设施那样立竿见影,但优良淳厚的学风和校风恰恰更多地体现于软环境之中。因此,强化高校道德软环境建设是整合校园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5·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

道德价值或伦理精神最终必须体现在行为实践当中。要真正发挥校园道德文化的作用,必须构筑合适的道德实践平台,畅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渠道和环节,丰富和优化德育教育的实施手段,探索出具有协调性和实效性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3]

首先,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应该以“生活育人”为重要的实践途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并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的素质和品质,为此,我们强调“生活育人”。所谓“生活育人”,是指把育人过程融入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校内这个类似于社会生活的“可能世界”中,学会以道德的方式生活,边学习知识边学习做人,在生活的实践经验中进行自我修养的升华。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认识、提高、行动,使“知”和“行”结合起来,以“知”指导“行”和规范“行”,在“行”中深化“知”和实践“知”,把“知”内化为素质品质并融进生活实践中。

道德始终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而这种方式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才可能被把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既类似于社会生活,又区别于社会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引入校园道德文化的“生活育人”概念,提倡以“生活育人”为基础,围绕着大学生在个体成长中可能触及的各类问题,把各项育人工作的开展定位在帮助大学生积累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大学生以后踏入现实的社会生活提供“经验准备”。因此,高校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应当畅通这一渠道,在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活育人”的理念,把落脚点放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上。

其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以德育第二课堂为重要的实践途径。德育第二课堂能够与道德知识教育相得益彰,通过各类道德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路径。它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氛围当中,通过情境互动和文化感召,强化道德体认和道德践行。因此,在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要重视课堂教学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全面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结合相关的道德文化活动,把合理的灌输式教育和科学的启发式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对这种道德文化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接受、实际中践行,从而发挥校园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最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应以社会实践为重要的实践途径,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社会,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奠定面向社会现实的实践基础。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总有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一天。如果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相应的交往实践能力,大学生将有可能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校应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深入联系社会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其能够有所准备地步入社会、面向生活。

实践途径的贫乏必然造成对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产生实效性的质疑。当前,实践途径的贫乏主要来源于缺乏对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观照和制度化安排,同时德育教育教学实施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贫弱也制约了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果说,在某个高校校园内,知行合一已经成为大学生能够普遍遵循的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就不仅可以说这个高校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优良的、持久的。提升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协调性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还需要开展大量具有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探索知行合一在协调性上的不同途径与方式。而因其途径和方式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校园道德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

参考文献:

[1] 李威,陈娟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J]·沈阳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