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保护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保护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保护制度

篇1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优势,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据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所属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所属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知识产权包括:

(一)专利权、商标权;

(二)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三)著作权及其邻接权;

(四)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

(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第二章任务和职责

第四条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定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

(二)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增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四)积极促进和规范管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及其他智力成果的开发、使用、转让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全国或本行政区域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进行领导和宏观管理,全面规划、推动、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六条各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是:

(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规划和保护规定;

(二)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完善本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本校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三)组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开展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

(四)组织开展本校知识产权的鉴定、申请、登记、注册、评估和管理工作;

(五)组织签订、审核本校知识产权的开发、使用和转让合同;

(六)协调解决本校内部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

(七)对在科技开发、技术转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人员予以奖励;

(八)组织开展本校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九)其他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三章知识产权归属

第七条高等学校对以下标识依法享有专用权:

(一)以高等学校名义申请注册的商标;

(二)校标;

(三)高等学校的其他服务性标记。

第八条执行本校及其所属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其他技术成果,是高等学校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技术成果。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高等学校。专利权被依法授予后由高等学校持有。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由高等学校享有。

第九条由高等学校主持、代表高等学校意志创作、并由高等学校承担责任的作品为高等学校法人作品,其著作权由高等学校享有。

为完成高等学校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第十条规定情况外,著作权由完成者享有。高等学校在其业务范围内对职务作品享有优先使用权。作品完成二年内,未经高等学校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高等学校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

第十条主要利用高等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高等学校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高等学校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高等学校享有。

第十一条在执行高等学校科研等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程序等技术秘密属于高等学校所有。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派遣出国访问、进修、留学及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人员,对其在校己进行的研究,而在国外可能完成的发明创造、获得的知识产权,应当与派遣的高等学校签订协议,确定其发明创造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归属。

第十三条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员,在进站前应就知识产权问题与流动站签订专门协议。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的离休、退休、停薪留职、调离以及被辞退的人员,在离开高等学校一年内完成的与其原承担的本职工作或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

第十五条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技术成果,以及职务作品的完成人依法享有在有关技术文件和作品上署名及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第四章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第十六条高等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

第十七条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机构负责本校科研项目的立项、成果和档案管理。

应用技术项目的课题组或课题研究人员,在申请立项之前应当进行专利文献及其相关文献的检索。

课题组或课题研究人员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应当做好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保管工作。科研项目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当将全部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图纸、声像、手稿等原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后交本校科研管理机构归档。

第十八条在科研活动中作出的职务发明创造或者形成的职务技术成果,课题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校科研管理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出申请专利的建议,并提交相关资料。

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当对课题负责人的建议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对需要申请专利的应当及时办理专利申请,对不宜申请专利的技术秘密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应当规范和加强有关知识产权合同的签订、审核和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与国内外单位或者个人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对高等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签订的知识产权合同进行审核和管理。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所属单位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前,应当经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审查,并报学校批准。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凡申请非职务专利,登记非职务计算机软件的,以及进行非职务专利、非职务技术成果以及非职务作品转让和许可的,应当向本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申报,接受审核。对于符合非职务条件的,学校应出具相应证明。

第二十二条高等学校要加强科技保密管理。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对属于本校保密的信息和技术,要按照国家和本校的有关规定严格保密。

高等学校对在国内外科技展览会参展的项目应当加强审核和管理、做好科技保密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开展知识产权的资产评估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组织和管理。

高等学校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使用、作价投资入股或者作为对校办科技产业的投入,应当对知识产权进行资产评估。

第二十四条高等学校可根据情况逐步实行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与有关教职员工和学生签订保护本校知识产权的保证书,明确保护本校知识产权的义务。

第五章奖酬与扶持

第二十五条高等学校应当依法保护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高等学校法人作品及职务作品的研究、创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在知识产权的产生、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高等学校将其知识产权或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或许可他人使用的,应当从转让或许可使用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对完成该项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及其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对经学校许可,由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进行产业化的,可以从转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给予奖酬。

第二十七条高等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独立研究开发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高等学校应当连续三至五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所取得的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酬。

采用股份制形式的高等学校科技企业,或者主要以技术向其他股份制企业投资入股的高等学校,可以将在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产业化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关人员的报酬或者奖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折算为相应的股份份额或者出资比例。该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分享收益。

第二十八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高等学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有关费用。对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高等学校应给予奖励,并作为工作业绩和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剽窃、窃取、篡改、非法占有、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由高等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学生依法享有或持有的知识产权的,高等学校有处理权的,应责令其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对无处理权的,应提请并协助有关行政部门依法作出处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创作以及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产业化活动中,采取欺骗手段,获得优惠待遇或者奖励的,高等学校应当责令改正,退还非法所得,取消其获得的优惠待遇和奖励。

篇2

【摘要】目的:研究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96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厄贝沙坦组32例采用厄贝沙坦100mg/次/天治疗,氨氯地平组32例采用氨氯地平10mg/次/天治疗,双联组采用50mg/次/天厄贝沙坦加服5mg/次/天氨氯地平治疗。结果:厄贝沙坦单药、氨氯地平单药组、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双联组均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血微球蛋白量、尿微球蛋白量,厄贝沙坦组和双联组的改善效果要优于氨氯地平组。双联组治疗高血压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具有高疗效,对患者的肾脏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高血压;厄贝沙坦;氨氯地平;临床疗效 ;肾脏保护作用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18%,约有1.8亿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前兆,高血压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1,2]。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均为临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不同作用途径的药物[3,4]。研究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用药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间来我科室就诊的临床诊断为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96例,年龄介于38-68岁之间,体重48-78Kg,病程3-15年,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6例,不适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药物的患者除外。

1.2治疗方法

将上述9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厄贝沙坦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100mg/次;氨氯地平组32例,口服氨氯地平10mg/次;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双联组,口服厄贝沙坦50mg/次的同时加服氨氯地平5mg/次;疗程均为8周。

1.3评价指标与数据统计

详细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并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定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间计数资料比较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和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对比如表1所示。

2.4实验室生化指标对比

厄贝沙坦、氨氯地平以及双联组均能明显升高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血微球蛋白及尿微球蛋白的量,治疗前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氨氯地平组患者在改善肾小球滤过率、血微球蛋白及尿微球蛋白的量的效果明显低于厄贝沙坦组和双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

2.5 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单药组明显高于双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厄贝沙坦单药组、氨氯地平单药组和双联组,分别进行治疗。厄贝沙坦单药组和氨氯地平单药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双联组的总有效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单药组明显高于双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通过对的双联用药在降压作用、临床疗效、对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和不良反应等反面综合对比厄贝沙坦、氨氯地平及双联用药发现,双联组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单药组,临床总有效率双联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双联组能够较好的保护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双联组明显低于单药组。因此,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双联疗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和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龚兰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J]. 中国医药导刊,2000,1:3-25.

[2]刘欣.坎地沙坦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 104-105.

[3]李国春,黄新武. 厄贝沙坦在国内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5,8(11):952-954.

篇3

一、学校重视领导队伍建设,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我校不断完善健全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领导队伍建设和制度落实,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为组员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华侨小学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定期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密切注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各方力量,妥善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出现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学校重视校园文化、营造各利环境氛围,重视学生的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养成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进一步抓好教师值周制度、门卫制度、少先队值日岗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结合实际,在校园内悬挂了“我们不仅要关爱未成年人的身体,更要呵护他们的心灵”、“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标语,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十禁”的匾牌挂到每一个教室,切实让整个校园融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来。

三、向家长发放《告学生家长书》。一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我校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注意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针对华小学生家长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一特点,学校向家长发放了826份《告学生家长书》,《书》中向家长介绍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在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家庭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注意事项。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联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全面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制作学生身份卡,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针对性,我校为全校学生制作了“学生身份卡”,身份卡中具体表明学校、学生姓名、班级,并在背面标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十禁”》,学生凭卡进出校门,既规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引起了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关注,使社区等积极参与到该工作来。

五、规范教师行为,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学习积极通过党支部和工会等组织,抓住学习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契机,加大对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力度,严格教师的教学行为,禁止教师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通过一系列法规条例的学习,使教师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法律赋予的各项责任,充分理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保护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来。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权利 保护 救济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19-0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制社会的建设热度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高校学生权利保护也逐渐得到了司法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当前,立法界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回应,司法界也越来越重视,在这一类案件的处理上也不像原来那样草率。高校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护和救济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的权利救济和保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权利保护和救济

大学生有自己相应的合法权利,但是有权利就应该有保护和救济,如果没有这个步骤就不会有真正的权利可言。我们通常所说的救济指的就是对那些不正当的行为进行改正和纠正,以挽回受到的损失。具体来说,就是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法律手段使公民的损失得到补救的措施。根据我国的法律,权利的救济和保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私力救济。私力救济是指公民权益受到侵害时,直接由被害者本人或是相关人员向违法人员或是组织进行反击和惩罚,但这已经不是法治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二种是公助救济。它指的是通过第三方出面来替当事人双方解决纠纷,主要针对的是民事纠纷。第三种是法律救济,这是当今最普遍使用的救济方式。它是通过诉讼的形式,由国家司法机关出面解决纠纷。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只有法律救济才是法治社会中最被认可也是最有效的救济手段和方式。针对大学生所获得的权利,他们在遭受权利侵害的时候,主要享有的是补偿权,也就是公民有权利在自己的合法利益被侵害的时候,向国家和社会要取相应的补偿。[1]因此,大学生权利的救济和保护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遭受到的各种权利侵犯事故的一种终止手段,通过补偿或赔偿来保障大学生权利的完整性。

二、皖西学院大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规范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程序规则

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生有向相关部门提出权利保护与救济的权利,主要针对的是不认可学校给出的处分,或是学校、教师有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2]对于第一种情况,在教育部的《管理规定》中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针对第二种情况,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没有对大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行使这个权利做出详细的解答,未对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做出实质性的规定,这也使得大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

(二)受理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皖西学院现行的大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处理机构是“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建立的,是学校行政部门中的一个,不能体现出其独立性与公正性。机构的人员组成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过少。由于权利保护与救济处理机构蒙上了行政的色调,导致其公正性难以维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大学,如美国耶鲁大学就有明确的本科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的规定。耶鲁大学的权利保护与救济受理机构由10名常设成员和一名特设成员组成。这10名常设成员主要由3名终身教授、3名非终身教授、3名学生代表以及教务长或教务长指定的代表所组成。这样的人员配比能够很好地体现非行政管理人员在机构中的重要性,保持了权利保护与救济部门的相对独立性,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利益。

(三)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不当

皖西学院缺乏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的诉后救济畅通渠道。从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来看,高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了申诉、复议、诉讼三个步骤,且这些有着各自的受案范围。一部分的权利保护与救济案可以提起复议和诉讼,但是皖西学院没有做好对权利保护与救济案件再提起复议或诉讼的范围的重新界定以及相互连接。

(四)高校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缺乏完备的正当程序

皖西学院虽然已经设立了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但是由于相关规定不完整,导致缺少了许多正当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虽然现行的学校规章明确规定了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的一般程序和执行步骤,但高校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处理委员会真正遇到侵权事件的时候,在处理过程中却草草了事,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目前,高校“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处理委员会”形同虚设,学生还要通过其他的途径来维权。究其原因,就是权利保护与救济处理没有一套系统、科学、法制化的规定,权利保护与救济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受害大学生的认可和赞同。[3]

三、权利救济和保护的改革措施

(一)增强法制权利观念,树立权利意识

归根结底,法和权利是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学生要想强化法治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必须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这也是皖西学院法制化改革的目标所在。由于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机构,不会在乎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仅此而已。长此以往,即便遇到了权利受到侵犯的事件,学生也会选择忍气吞声。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权利意识与法治社会的体现,更何况学生在校学习是一种付费行为,他们和学校应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应增强学生的法制权利观念,树立权利意识,加强对权利的保护与救济的宣传和教育,借鉴依法治国的理念,从源头上增强学生的权利感。这样才能保证其在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能够义无反顾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4]

(二)健全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

皖西学院对于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细化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的原则性问题,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比如说,在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委员会的人员配比上应该更加详细和明确,保证教师、学生和法律专业人士等一些非政治人员的参与。其次,对于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的具体规章的制订给予充分的重视。一方面,对于申诉程序步骤进行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细化当前学校章程中的各个程序的规定。再次,为了明确权利保护与救济机构的法律责任,应适当引入保障制度。如新《规定》中就对“学申委”的行为做出了一定的制约和规定,若其有违法行为的出现,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利保护与救济处理小组成员中若有与被害者或是被害行为有关联的,应该要求与此相关的人员回避,这样能够大大增强权利保护与救济各个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给学生更多的申辩机会,也使学生乐于通过这样的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三)建立权利救济和保护的听证制度

一方面,加强权利保护与救济相应的机构建设,使得相关法律、法规更为完善。尽量节约人力物力,降低行政救济成本,使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机构发挥应有的效用,避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机关不必要的介入。此外,权利的救济和保护还可以通过听证制度的实施来实现。听证指的是权力主体若要做出对相对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影响的行为之前,必须要参考他人的意见,或是提出反驳,并要给出相应的证据来认定辩驳的程序是合乎法律的。听证的目的就是要给双方当事人机会和空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个人意见,尤其是在做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前。这种做法有利于体现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学校要在进行处分之前开展相对应的听证,使学生能对该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体现程序正当性的重要措施和必要手段。学校在处分之前就要求权利救济和保护委员会开展听证工作,由于听证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学校在做出决定前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阐述、申辩,这有助于避免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积累,最终实现“兼听则明”的目的。

皖西学院对于大学生权利的保护和救济主要存在法律规范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程序规则;受理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的机构不尽合理;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不当;高校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缺乏完备的正当程序等问题。可以从增强学生法制权利观念,树立权利意识,健全校内权利保护与救济制度,建立权利救济和保护的听证制度等方面着手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国平.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2):68-70.

[2] 赖纯胜.多维视野中的大学生权利保障措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9(3):68-71.

篇5

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职任

内容提要:监管不同于监护,实践中学校根据法律规定承担监管职责并不能确保对学生的全面关照,理论研究应该敢于突破立法和陈规,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对“学校应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监护职责”这一观点的责难。基于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和未成年人不能脱离监护的原则,综合权衡各方利益,法律可以设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承担基于委托关系的监护职责,并就其过错承担法律责任。

关键词:监管 委托监护 法律责任

一、未成年人教育机构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人身伤害案件的增多,学校与未成年学生的关系一度成为一个法学理论和实务界争议的热点话题。对此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未成年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对及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即转移至学校,学校应对在校期间的未成年学生承担监护职责;另一观点认为学校不能、也不应该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监护职责。现在前一观点受到了多重质疑,并不完善的现行立法及对立法的解读也否定学校应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监护职责,学校应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监护职责之说似乎已无立足之地。事实上,如何更好地设计未成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学校是否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民法通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了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情形。从民法通则的十六条可以看出,主要是未成年人的近亲属担任其监护人,其他人或组织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有法定事由的出现才可以,并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才能完成。由此可见,在我国监护人应由法律规定的人来担当,只有在监护人死亡,监护资格被依法撤消、监护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法定的事由出现才能引起监护人的变更,法律规定的事由没有出现,监护人不能发生变更。未成年人在校期间,不是监护人变更的法定事由,法律也没有将学校列在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范围内。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身上的监护权,二是财产上的监督权,三是民事行为和民事诉讼行为的权。而学校承担的主要是教育职能,仅有保障未成年人人身不受侵犯的职责任,对于财产监督权与民事行为、民事诉讼权这两项内容学校根本就没有资格与能力承担,所以学校不是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学校一般也无权管理未成年人的财产、无权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无权其进行诉讼,因而学校无法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未成年人在校期间人身伤害案件越来越多地诉至法院,认为学校不应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监护职责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该观点认为,学校仅依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规定,对未成年学生承担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但不承担监护职责。该观点对“学校承担监护职责说”提出了种种质疑:1、未成年学生脱离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监护不等于脱离监护关系,未成年学生到学校读书并未脱离其监护人的监护范围,适度的脱离监护也是监护的一种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家长仍是其监护人,仍应承担监护职责,“出现监护真空”的观点在事实上不能成立。2、监护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是民事权利义务的结合体。只要监护人的身份不变,监护资格没有丧失,就不会发生监护责任转移的情形。权利可以由权利人依法转让或处分,而当事人尤其是义务人对其义务的处分与转让在一般情况下法律是不容许的。监护权与监护职责也具有人身属性与法定性,而且监护责任的转移与特定当事人如受害人等具有非常大的利害关系。故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或权利人同意,监护责任是不能由监护人约定转移给非监护人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的或由有关组织及法院随意推定转移给其他主体的。3、我国法律没有设立“自动转移监护”制度。家长将未成年学生送到学校,一般情况下并未向学校作出监护责任部分委托的意思表示,学校更没有作出同意接受的意思表示。而未成年学生到学校的行为目的主要是学习,并不当然包括委托监护的意思,更没有明确监护的时间、地点、职责等内容,因此,在双方均没有明确作出关于委托监护的意思表示时,仅凭家长送未成年学生到学校的行为即推定双方之间达成委托监护协议是缺乏法律依据的。4、视学校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认识,不仅使学校承担难以担负的责任,而且也难以解释何以学校只有监护职责而无相应的权利,何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法律规定,而不能像父母管理被监护人一样管理学生。监护权是建立在亲权基础上的,不能脱离法律的有关规定和亲权的范畴而谈监护权的转移。

三、存在问题的根源

未成年学生人身损害事件早已有之,只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法治观念的增强,此类案件越来越多的进入诉讼领域,才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学校的职责首先是教书育人,任务本已繁重,加之我国未成年学生数以亿记,要学校对他们承担监护职责,极可能会使学校(尤其是占大多数的条件一般以下的学校)不堪重负。这种现实情况和学校、教育部门的利益诉求不能不影响到当前的学术研究和立法。几乎所有的否定“学校承担监护职责说”的观点都认为,“学校承担监护职责说”没有法律依据。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我国相关立法的粗疏和不完备。这种粗疏主要表现在:1、没有严格区分亲权和监护。2、没有从最大限度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原则出发,对学校和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进行全面规制,没有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充分保护未成年人的民事制度。

四、对问题的反思

首先,未成年学生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只有最大限度地给予保护和监督管理才有利于其发展。我国专门制定《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即出于此目的。未成年学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年龄和智力关系,不能或不能充分保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也不能承担或完全承担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而监护制度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设立监护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使那些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而需要他人照

顾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和良好的教养,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加以监督和管束,阻止他们实施违法行为,这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从法理上说,未成年人尤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必须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否则就是法律和社会的失职。

篇6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导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治理制度,以及学生治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治理、防火安全治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构造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严禁构造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保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

二、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导工作,切实增强对安全教导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各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构造实施。

三、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教导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构造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导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导效果。

四、增强教导,促进自护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交通安全教导活动月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导,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导。

1、认真做好交通安全教导月工作。学校安全教导以珍爱生命为主题,在安全教导月期间,学校构造学习安全教导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导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导活动。利用班会、队会活动、活动课、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导,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导。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导。学校积极推行一月安全提醒,学校利用周前会议和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增强节假日对子女监护》的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导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提倡学生步行上学,不准学生骑车上学。

五、增强检查,及时整改

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导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汛前,学校对校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我们在安全保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得到增强,但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孙长坪(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法学教授,高级经济师,湖南社科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

基金项目: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课题编号:DJA100322)的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孙长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12-04

教育部相关文件①多次强调职业院校学生要到企业等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工学结合模式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问题也凸显出来。为此,《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企业和学校要“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然而,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涉及多个责任主体,仅靠教育部的一些原则性意见进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以法律进行专门规范。

一、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进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一)顶岗实习及其劳动风险的特征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应职应岗能力为目的,通过短期真实岗位工作形式来完成的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校和实习单位通过让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行所获知识、技能和技术的综合性应用训练。顶岗实习兼具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顶岗实习的教育性表现在它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职业性表现在它与职业岗位劳动密切相关,是学生通过实习单位在职业岗位上的职业操作。[1]顶岗实习的特征表明,它既是一种实践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劳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劳动风险,但劳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为有效防范劳动风险,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很多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免遭劳动风险伤害。顶岗实习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也存在劳动风险,同样,顶岗实习也需要以法律防范劳动风险。

但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所面临的劳动风险。第一,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主体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同于劳动者,他们对职业岗位与操作规程不熟悉,他们需要指导和帮助,他们比一般劳动者更容易发生劳动风险事故,他们需要特别保护;第二,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发生的过程并非一般的职业劳动过程,而是发生于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也就是说,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是发生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学校和实习单位都有责任。[2]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特殊性表明,适用于规范用人单位一般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不足以有效地保护学生顶岗实习劳动安全,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专门法律进行特别规范。

(二)顶岗实习的实践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3]“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4]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已成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然而,在顶岗实习中,由于学生已实际参与到了职业劳动之中,而职业劳动总是伴随着劳动风险。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劳动风险事故也与日俱增。一幕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伤害事故相继出现。据报道,目前,我国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5]学生顶岗实习存在劳动风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顶岗实习的实践表明,为切实保护顶岗实习学生免遭劳动风险事故伤害,我国急需出台专门的法律制度规范学校和实习单位等相关主体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增强其防范这种特殊风险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缺乏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篇8

一是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方案》,协同各方面力量,统一步骤,突出重点,做好学校各阶段创建工作。坚持例会制度,了解创建进展,

提出整改意见。

二是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校产安全管理制度”、“学校保安职责”、“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制度

”、等各方面,涉及课堂、宿舍、实验室、图书室等各个场所。

三是制定学生养成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学生一日常规》、《住校学生管理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安全工作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规范了管理行为。

加强依法治校力度建设。抓好“三个落实”、“三个强化”:即落实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管理机制;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强化民主监督机制;落实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

及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强化民主参与机制。依法规范办学活动,积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

的轨道,创设平安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促使“三个到位”,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1.教育宣传到位。建设“平安校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作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任务。学校通过会议布置和升旗、班队会、校内各种橱窗、板报、广播等阵地,加大对建设“平安

校园”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建设“平安校园”的工作格局。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以及社会治安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平安创建活动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2.责任落实到位。学校主要领导是建设“平安校园”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主要抓,具体负责。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平安校园

”建设领导小组将“平安校园”建设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科室及其主要负责人员。各科室、全体师生根据要求,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认真落实工作责任,量化分解工作目标,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实

施方案和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为了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学校与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班

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平安校园”奋斗目标的实现。

3.监督奖惩到位。学校制定了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记录。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存在问题限时改进。结合评优树先、年终考核奖惩,实行创建平安校园

工作一票否决制。

三、坚持“四个结合”,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1、安全教育与教学工作结合。学校把法制安全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定期为学生上法制安全教育课。重点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把法制安全教育融合在生活指导课中,

让安全常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安全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学校把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使学生在养成教育中接受安全教育。特别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是化法为规的产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了

基本的法律安全知识,又提高了安全意识。

3、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一是充分运用学校法制安全宣传橱窗、班级墙报等学校最常规的宣传阵地进行宣传。二是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向学生宣传安全的正面和反面案例,提醒学生要时时

“从我做起”。三是请法制副校长在全校学生中举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讲座,请交警队的同志到校举行交通安全讲座,四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让学

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受教育,点点滴滴受熏陶。

4、安全教育与家庭、社会结合。通过开展“三个延伸”,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使学生全方位地受到法制安全教育和熏陶。一是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体验教育和社会实践

篇9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管理、使用对提升高校的竞争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构成和特征

高校办学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学校拥有、不具备实物形态而能为学校提供某种效益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权、发明权等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学校的校名、校徽及代表物;学校的冠名权视同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力。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是拥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有学校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有大批的优质生源;有一支优秀强大的教师队伍;有一位杰出校长影响下形成的良好校风、校园文化等一系列长期以来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形象。无形资产是一所高校在科技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上的集中价值体现。

二、无形资产利用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无形资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高校无形资产比较集中的地方,更是一项宝贵的经济资源。它体现在:

1.招生就业方面。一所以“育人为本、学术为魂、大师为先、责任为重”的名牌大学,必定会吸引大批学生争考就读,毕业后也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欢迎。这样学校在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己奠定了下一轮优质生源进入的基础。随着学校知名度的越来越高,经济利益也随之流入。

2.科学研究方面。凭借高校雄厚的科学实验优势、强大的师资队伍、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经过几代人的上下求索,攻克了许多国家重大科技难题,创造了众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荣获了更多的专利权、著作权、发明权等知识产权,为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给学校带来了丰厚的价值回报。

3.校企合作方面。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共赢谋合作”的理念,强化与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对接与互动,并积极扩大开放与海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以学校的优质资源与办学精神辐射国内外,推动更深层次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保护力度,无形资产随意滥用。高校的校名承载着高校的历史与声誉,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爱护珍惜。可是现状却令人担忧,一些高校虽然也制定了关于企业使用校名的管理办法,但实际操作上仍有缺少批准程序乱作为的现象,造成学校对外投资方面存在弊病。一方面因缺乏手续及资料、财务无法作“长期投资”处理;另一方面即使学校资金未流出,但校名已被企业所用,法律上隐患已存在,最终校誉受伤的风险也同时存在,更遗憾的是当学校无形资产蒙受损失时,还毫无察觉也不能据理力争,明显缺乏保护意识与保护措施。

2.缺乏规章制度,无形资产轻易流失。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校往往是重有形轻无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制度都一一俱全,而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却无建立制度,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尚无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缺乏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管机构,对无形资产的使用、清查、处置、账务处理均未制定明细管理办法,致使有些无形资产未被发掘;有些无形资产已被新技术替代而淘汰;有些无形资产属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等等,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给学校经济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3.缺乏规范评估,有损公平公正。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需要按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进行评估,面对当前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一旦没有慎重选择公正的中介,将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导致无形资产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一些以学校名义争取立项的科研成果一旦鉴定,一般都成了参与研究人员自己的成果,学校没有按规范程序进行评估并计价入账,有损公平。

四、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无形资产对高校的发展、促进作用已日益突出,能否保值增值,能否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很大成分取决于有无高质量的无形资产管理,现针对学校普遍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与使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1]58号文件精神,高校要依法严格管理校名冠名权,面对当前形形侵权校名的现象,学校要拿起法律武器,以商标权、名誉权保护高校校名,维护自己的权益。利用无形资产校名冠名权对外投资的,需经过规范的批准程序,在决策合资经营、合作办学时,既要考虑利益共享,更要考虑风险共担的概率,要多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并邀请有关专家评议,把学校的投入资本做到最优化,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化。一旦投资成立,高校归口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投资确认的核对工作及投资收益的分配工作。

2.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尽快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实施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学校业务主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组成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健全无形资产清查、报告制度,规范无形资产的增加、使用、处置及账务处理等行为,通过有序管理促进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提高学校无形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积极促进无形资产的有序开发与利用。要组织和申请法定评估机构对投出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建立无形资产登记管理制度,为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创造条件,推进高校无形资产的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步伐,提高无形资产利用效率。

4.加强科研成果的管理及转化。制订科研成果利用的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发明人实行奖励或收益分成。学校要多创造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发明人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尽快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篇10

一、工作总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安全工作指示精神及学校有关安全工作的规律,建立领导在教师之间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健全班主任的安全工作组织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目标工作,责任书,做到各项到位,责任到位。经常向家长、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要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防中毒、防传染病、防盗窃、防爆炸、防侵害、防突发性事故为重点,加强法制教育。自防自救教育与防火防灾教育,食品卫生与健康教育等,增强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提前消除事故隐患,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要定期分析学校的事故隐患,加强研究,即时处理有关问题,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1、立健全领导机构和有关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各项部门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加强学校封闭式管理。加强值班、值日教师的管理。

2、要定期对实验室、仪器室等易然、易爆物品进行全面检查,以及电教室、各班级、办公室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安全管理。

3、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预防交通事故和以外事故的发生,实行教师公路口值班制度,以确保学生的离校安全。

4、加强上课安全,完善其制度。特别是加强体育课(课外活动)教师的安全上课意识,不许随意提前上下课,课内不准离开岗位。

5、要加强学校值班工作,强化值班人员们的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值班工作制度,严禁社会闲杂人员随意进入学校、班级。6、后勤人员要加强校园校舍安全检查(电水、暖气、体育设施等),严格把好维修校舍,确保校舍维修的质量,全面消除和杜绝学校危房。

7、全体教师要重视食品卫生工作,有人专管。坚持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把食品、药品质量关,不得向无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午餐食品,不容许过期,变质食品进入校园,防止食物、药物中毒和传染病和各类突发事件、事故的发生。

8、学校团支部要积极配合学校值班、值日教师和公安、综合治理部门,搞好学校治安工作打击各类扰乱学校秩序的犯罪活动和学校安全、学生安全工作,积极参与封闭式管理活动。并且利用校园媒体宣传安全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9、严格执行大型活动审批制度,凡是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赛或集会、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必须经校长批准,并制定有关安全防范措施,做到组织管理无疏漏。

10、贯彻执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的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处理和发送以及上网下载等问题发生,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11、严格把好教师和学生进出入,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教师没有组长的批准一律不能擅自出入学校,学生没有班主任批准不能外出。

12、加强发生以外事故或火灾时师生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对待事故意识,并且每学期初,组织有关人员针对火灾进行速散演练。

13、根据市教育局精神,严格执行重大情况请示报告制度,凡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和部门。

三、领导机构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