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0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批农经信息化工作试点县,按照省经管总站的工作部署及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启动农经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农经信息化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成立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并且制定《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使县、乡、村三级农经人员对开展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开展农经信息化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民心工程”。
2.深入调研,落实责任,“整县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省、市经管总站的领导和北方农网信息服务公司领导来我县召开调研会议,一致认为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信息断层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全县确定各乡(镇)、村全部开展农经信息化工作,县局开通农经网;各乡(镇)经管中心配置电脑1台,村级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县、乡、村农经信息化工作顺利起步。
3.明确任务,强化培训,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开展。全县各乡(镇)村助理会计要全部参与到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明确职责。
二、农经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农经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县经管局组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县农经网。网站设有:农经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18个栏目,并与省农经信息网、中国农经信息网等网站并网友情链接,同时开通黑龙江省农经系统办公网,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全县各乡(镇)的村级网页在农经网的乡村简介栏目中进行介绍。
2.抓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使村级信息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村级信息员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对全县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技能,为农经系统信息化办公。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奠定基础。
3.抓网络化办公。县农经网开通后,正常的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县铺开,利用农经系统网络办公这个平台,完成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真正做到工作安排、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农经管理工作在网上传递即可,实现县、乡、村三级零距离办公,既节省经费,又做到及时、准确。
4.抓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为本村和当地农户咨询和信息。主要查询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为本村和农户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农村二手货信息、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的重要举措,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农经信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1.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农经系统办公网络化提供了平台。我县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把省、市经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业务通知等重点工作和县经管局的工作部署、通知检查、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通过网上,使政令及时畅通,加快了各项工作落实的节奏,实现了网上办公。
2.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网络体系。我县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市在内的县、乡、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1个县级网和9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乡村的基础信息在网上。“数字乡村”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大“数字乡村”这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各乡、村的数字报表、信息、土地流转的动态、涉农企业的产品信息等在网上及时。
3.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致富渠道。网络的开通,为我县农民及时提供了政策咨询、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为农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等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篇2
[关键词] 农技推广 信息化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1-01
一、武定县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
1.建立了县级局域网。农业内设各部门关系密切,信息交换量大,开通县级局域网,实行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了部门间办事效率,加强了部门间合作。
2.建立了武定农业信息网。涉及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作物种子等农技推广等栏目,自开办以来,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信息量丰富,界面美观友好,点击量大幅上升。
3.建立了数字乡村网。乡村网由县乡两级更新,11个乡镇将所辖128个村委会1132个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录入向社会。
4.建立了信息公开网。将相关农业、农村、农技推广信息收集后,把适宜公开的信息及时向社会。
5.与武定电视台合作。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进一步实施,农村家用电视已基本得到普及,广大农民基本上可以在家里了解国家大事和所需要及时掌握的农业基本信息。根据这一形势,针对我县主要农作物情况,结合农事季节,与广播电视局合作,定时不定时的宣传农技推广新闻、政策、技术,深到受本县老百姓的欢迎,也提高农业技术部门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促进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
6.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在农事生产的关键时期,与气象部门合作,利用“120”气象服务终端,将当前主要农事要点或病虫防控措施等编成提纲,此做法简单、快捷、效果好,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七是与移动公司合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将农业适用技术编制成短信,通过“三农通”信息服务平台,向全县开通三农通的手机用户,此做法覆盖面广,不受空间限制,方便快捷,效果不错,群众评价高。
二、武定县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具备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少数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上报几个数据,还有极个别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保有量在60台左右;共有土壤化验设备1套6台,农残检测设备13台套。
2.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我县的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还很低,指标体系不健全,收集方法还不够科学,收集点还不足,覆盖面还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个别地方还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农技信息工作的机制不适应。绝大多数农技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农技部门开发和配置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共享程度很低,信息为“三农”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省、市、县、乡农技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
4.农技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还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三、武定县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1.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积极推进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积极推进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
2.提升农民信息化水平。鼓励农民使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组织开发以土地权属管理为基础,集土地经营、农业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精确管理。
3.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部、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农技推广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健全农技推广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依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建各级、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服务团队,增强服务效果。规范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基层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继续从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4.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目前,涉及农业技术的信息分散于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不同的农技推广部门,不仅给政府、社会、生产经营者和系统内部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不便,也难以进行宏观调控。今后,要对农技信息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制订对策方案,逐步建立农技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的共享。搞好农技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设施的集成与整合,实现农技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使政府、农户、企业和系统内部获得信息更加丰富,更加方便快捷。
篇3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根据《阜阳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2003-*)》和《安徽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9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办、宣传、农委、财政、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和信息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重点抓好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二、理清思路,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信息化乡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政务进程,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思路:以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网站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为支点,信息化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上联部、省、市,下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广大农民,联通多种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三)主要目标:*年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基本建成网上“农技110”专家服务系统,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到*年,重点完善两个网络,构建四个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即重点完善延伸到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信息物理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市内外两类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农业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网络建设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四大应用系统、六项重点工程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四大应用系统
⒈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到*年,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农业管理与决策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⒉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管,逐步建立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到*年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并支持用户查询。
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为依托,整合市、县、乡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到*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完善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以市县“农技110”咨询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立指挥协调机制,实行市、县、乡三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三是加快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抓好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农业机械化等专家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抓好乡村财务和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产销分析预测等系统建设。
4.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⒈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依托国家和省农业数据中心,设立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农业内部各行业)信息数据库群。
⒉农业信息网站群工程。在现有市、县(市、区)二级农业信息网站群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集散力的阜阳农业信息网站,形成阜阳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阜阳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利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等国内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及时采集本地农副产品信息,将阜阳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系统向外推介,塑造阜阳农业品牌,营造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⒊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乡镇在农经(农技)服务站基础上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村级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建立村级农业信息公开张贴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乡镇选择1-2家生产经营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户,补助部分资金使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等,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把有关农业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
⒋远程科技培训网络工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远程科技教育培训与信息传播的远端网络教室。依托省卫星小站,*年前建成市级双向卫星接收站,*年前在每个县建立单间卫星接收站,开通视频会议系统。
⒌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年在县级电视台增配部分发射装置,转发中央电视台七套信号,扩大农业频道节目覆盖面,使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率达95%以上。
⒍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以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为主体,经过培训考核,建立一支800人以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中介作用,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信息服务,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农业部门和阜阳联通公司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扶持信息化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
⒈建立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帮助阜阳联通公司建立信息工作站,与农业信息服务站合署办公,互相支持配合,开展乡村信息网建设和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原则上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工作站信息化设备配置安装、技术培训等,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采集编发及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等方面予以配合协助。乡镇政府要在工作站办公场所、信息员招聘、协调关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⒉建设信息村。信息村建设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以手机联网方式实现,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予以支持配合。
⒊开展乡村网络信息服务。阜阳联通乡镇信息工作站要广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致富短信息服务、致富信息浏览服务、致富信息点播服务、农情信息服务、信息跟踪反馈服务、乡村信息群发服务等为农信息服务工作,要配合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各乡(镇)村支持阜阳联通公司开展信息网络的业务宣传、业务发展。
四、强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配合与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数字安徽”和“阜阳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协调,稳步推进。市、县农业部门在建好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乡镇联通工作站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财政、宣传、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市的政策性拨款,各级政府建立的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要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倾斜,重点加强基建项目,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租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和农民上网费给予政策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篇4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
篇5
一、建设目标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构筑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让农民快速、高效、便当地获取致富信息,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实施网络教育,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实施电子农务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证;实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内容
(一)搭建农村信息管理平台
以及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依托现有的政务网络和网通网络。以方便、高效、实用、节约为目的连接各镇办、村及农业服务组织。根据各行政村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设施,包括电话、光缆、村村通宽带、有线电视等。完成全区30个行政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面向各行政村延伸建立农村基层政务管理系统、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水务资源调配信息平台、实现在村本级直接处置包括农业人口数据、农村经济数据、计划生育等系统的线办理、查询等功能,利用现有的区协同办公系统。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直接贯彻传达到最基层,农村基层政务信息直接回馈到区政府决策部门,并根据《市区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要求,进行村务公开,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村政务处置的透明度。
(二)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网站
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服务型网站,依托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整合涉农服务信息,为农村提供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规范、实用技术、市场、劳务、培训及相关的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及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涉农信息化培训,积极鼓励特色涉农信息产业发展,培养现代农民意识。
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通过网站面向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信息化管理的产品和技术。以农业科技专家远程顾问、农作物市场发展预测等栏目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拓宽涉农产品供求市场,利用网站推行以涉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让农民快速、高效、便当平安地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适时掌握涉农产品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涉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产销对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村人口基础数据库
包括区30个行政村和1个新成立的晨曦社区;其中峡窝镇23个行政村;济源路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村;新安路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村;中心路街道办事处2个行政村;工业路街道办事处3个行政村,建立全区的农村人口基础数据库。及其所在行政村的企业及外来务工流动人口。
(四)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
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平安、高效、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通过建立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补助便利、资源共享”目标,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信息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和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化;实现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服务单位三级的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最优化利用,适应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建设任务
(一)区广电局要针用户分散的现状。进一步扩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接入能力,完成全区30个行政村光缆铺设,25个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0%宽带入户率达到30%
农村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可依托现有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本着“节约本钱、满足需求”原则。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通过完善原有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符合农村现状的信息管理平台。
(二)区信息办负责搭建农村综合服务网站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结构与框架并提供技术支持;区农经委与各镇办负责搜集整合所有涉农服务信息。
(三)人口基础数据库做为农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拟订抽调各镇办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一名,总体负责辖区内各村工作进度及安排;信息员一名,负责信息传送、数据统计及报送。各镇办派出所抽调一名警员协助入户调查工作。区公安局外来办抽调3人负责流动人口的调查及统计工作。区各镇办计生工作人员协助完成各村人口采集工作,并汇总审核该辖区采集数据的真实性;每个行政村村委会布置5名工作人员,负责人口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录入等工作。
负责制定农村人口数据采集的总体规划,农村人口数据采集由区信息办提供技术支持。协调解决农村人口数据采集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推进我区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负责组织协调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农村人口数据采集的管理体系。区农经委、计生委、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统计局等单位参与保证项目实施。
(四)由区信息办对区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相关单位进行详细调研。并结合我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
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局委的负责人担任,成立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组长的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依照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造福农民的惠民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网络、黑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认知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保证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三)确保前期调研
各镇办于年10月10日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布置,为确保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上报辖区内各村组拥有计算机情况、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人员情况、已掌握村组人口基础情况等相关信息。
(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发展壮大特色农村信息化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农村基层信息化工作队伍。积极开展信息化培训,实现村村都有信息化专兼职队伍。平台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工作人员有计划地组织阶段性培训,总结工作中遇到问题,交流经验,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在采集、审核、汇总、录入等过程中圆满地完成任务。
(五)重视审核汇总
定时由各镇办信息员对各镇办辖区的采集信息进行审核、汇总工作,平台的信息采集过程中。确保采集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并及时汇总到信息化领导小组,以获取最新的采集动态,布置下步工作安排。
(六)建立例会制度
加强对平台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要加强沟通,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通报机制。相互通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形成例会制度,每周对工作情况进行汇总评比。
五、工作要求
(一)年10月15日。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完成相关工作人员的抽调和动员工作。区信息办、统计局、农经委负责完成抽调人员入户调查前期培训
(二)年10月20日各镇办抽调3名工作人员。
(三)年10月30日区信息办负责完成农村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软件搭建工作。区广电局和网通公司、移动公司等网络运营商完成农村信息管理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年11月10日完成数据采集并由信息办组织对各行政村信息员进行数据录入培训。
(五)年11月15日区信息办负责完成农村综合服务网站顺序框架建设工作。
(六)年12月10日前完成农村人口数据录入工作。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在已有信息化测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信息化的特点和趋势,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索的权重,旨在为城市信息化的评估提供可行的方法。
工业文明是以城市为载体而发展和丰富的,信息文明同样青睐城市这个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地。城市信息化在整个区城的信息化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城市信息化侧评就是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定与定性相结合的侧算、评估,以揭示和勾勒城市信息化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并指导管理决策部门从侧约因素人手安排、规划现实工作。近年来,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实现踌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人加速期,但是城市信息化的侧评研究还较为薄弱,标准和权威的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还远未建成。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城市信息化的侧评研究,以便为城市信息化水平的纵向比较、横向对比以及未来顶侧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1信息化测评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在进行城市信息化侧评研究之前,本文先对近三四十年来信息化侧评研究积早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简要的归类和评述。
(1)信息经济的侧评:“波拉特法”。
信息化侧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侧重信息经济的侧评,目的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信息对经济的贡献以及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其中最具影响的评价方法首推“经济结构法”又称“波拉特法”,它是由关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1977年在其专若《信息经济》中建立的。“波拉特法”吸收和发展了“后工业社会论”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工理论,利用投人—产出法和部门分类法,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利用两个数据库,即关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一职业结构矩形”数据库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一资本流通矩形”数据库,计算出三项指标:①信息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②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③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而评估出信息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该方法运用严谨、规范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数据整理比较复杂,侧算时需要与之相应的统计体系与口径,应用具有一定难度。
(2)社会信息化评估:指数侧评法。
由于信息化不只局限于单一经济领城,而是涉足杜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它不仅带动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导,社会生活方式的更新,所以,信息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过程。用于评价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代表性方法是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在1965年建立的“指数侧评法”。该方法从娜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选出与信息f.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系数有关的n项指标,组成一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与波拉特法相比,它具有统计数据容易获得、操作过程简便易行、侧评结果直观清晰的特点,但是,在指标设立上对信息产业的作用强调不够,有些指标也较为陈旧。
(3)国家信息化建设评价:国际电联的指标体系与国际数据集团的信息建设指数。
1995年国际电联组织(ITU)向正在召开的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的西方七国集团会议,提交了一套评价七国信息化的指标体系,主要指标有:电话主线、蜂窝式电话、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有线电视、计算机、光纤,体现了近年来以西方七国(美、加、法、日、英、惫、德)为代表的世界信息化建设的新特点与新趋势。评估忽略了各国信息产业划分的不同,简便而实用。1996年,国际数据集团( IDC)又提出了信息建设指数,它由社会基础建设、通信建设、电脑普及率三类组成,以评价各国搜集信息、吸收信息及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4)我国信息化侧评的研究成果。
我国信息化测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也不容轻视。十年来,我国情报学、信息学等相关期刊上,涉及信息化侧评的文章达百余篇,图书情报部门和高校信息管理院系是研究的主力军。在信息化评估模型上,主要借用波拉特法和指数测评法,其中波拉特法由于信息产业范畴界定间题在学术界莫衷一是、现有统计数据口径相异、应用较少。大部分学者都对原有模型的框架构建和指标选择提出了修正惫见,进行了有益的创新。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政府部门也对信息化测评研究注人极大的热情。2000年初,国家成立了“全国部分省市信息化水平联合测评组”,推出了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试测版)。整个指标体系分信息化设施、经济信息化和经济、社会信息化三类22个指标,是一套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标准。
2001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办公室公布了悉心研究八年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征求惫见稿)。这一方案特别强调了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在实施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是一具备权成性和实用性的国家信息化评价体系。
2城市信息化的特点与评价内容分析
从现有的信息化评估研究成果看,信息化测评对象主要集中在宏观尺度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上,对中观、徽观尺度的城市信息化、部门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涉及较少。中观、微观层次的信息化是全国信息化以及全球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处在中观层面上的城市信息化,不仅是区域信息化的突破口和增长极,而且还为部门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在城市的推进提供环境支持,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因此,城市信息化的侧评研究必须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论和可行的测评方法。
与其它类型的信息化相比,城市信息化在地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路径上都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城市信息化在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解释指标的选择上也应有自身的倾向性和针对性。
(1)城市信息化评价应突出城市在区域信息化中的“龙头”作用。
在城市与乡村所组成的区域信息系统中,城市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浓的文化氛围,无疑成为信息流的节点,这惫味粉城市的功能不仅是向腹地提品,更要提供有关贸易、金融、科教、人才的各类信息。城市是整个腹地的“信息集傲地”,只有城市信息化的带动和辐射功能真正实现,农村与城市才能避免!用工业化条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砚辙,编小城乡的“效字鸿沟”。在这样一个功能定位下,城市信息化的评估不仅要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水平,还要考查城市为广大的外田地城提供基础性、动态性、权威性、公益性的信息效据的能力。
(2)城市信息化评价要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信息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较大的裕求收人弹性,被认为是城市结构润拱的突破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努力将信息产业培育成城市的主导产业,只有信息产业自身壮大才能引发整个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同时,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核心便是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对传统产业和管理棋式进行更新改造,使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城市信息化评估的关性内容。
(3)城市信息化评价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社区服务、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维一体,城市的信息化也不仅体现在它的经济性上,更是渗透于人文社会各个领城,我国城市信息化应体现“科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力图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普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关化城市的人居环境,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因此,在城市信息化的评估中,效字困书馆、网络新闻、远程教育、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有关城市行政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档案户.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是城市信息化评估的不容忽视的内容。
(4)城市信息化评价应突出城市作为人才高地的创新能力。
工业文明是以消耗原材料、能裸、资金和人的体力为基础的,信息文明是以人的智力和物化在产品中的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在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关性。城市是人才的积.地,是各种科研院所的密集区,因而要利用这一智力优势,发掘社会智能潜力,自觉承担信息化中的关性性技术、战略性技术超常规自主开发的任务。因此,在城市信息化的评估中人才问题必须予以重点考虑。
3城市信息化测评模型的构建
(1)建立评价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的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城市信息化评价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性、导向性、可行性、规范性的评价原则,建立城市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运用系统工程中的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人对复杂系统的评价决策思维过程的数t化,基本思路是将同一层次各要素以上一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和计算,从而明确指标体系中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为了得到权威性的判断值,笔者向相关学科学者、信息产业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了“专家判断”问卷,将专家意见汇总,通过判断尺度的转化,得到最终评定值。然后,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的计算,并对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各个矩阵的一致性检脸指标C.I.均小于0. l0,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说明据此计算的权重值是可以接受的,表2是计算的最终结果。
(3)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行侧算。
具体运算步骤.为:首先,对照指标体系各项因素的要求,收集相应的数据,对于一些缺乏现成数据的指标,要积极深人研究客体内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获得准确翔实的一手数据资料。其次,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去量纲的限制。最后,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 (式中Ei是i城市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Wj是j因素的复合权重。Fi j是i城市J因素的标准化分值),就可以计算出最终的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值。
篇7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动并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适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推动老龄社会信息化建设,引导和帮助老年人充分融入数字化生活,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底,科学谋划出本镇辖区“十四五时期”老龄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二、主要任务
(一)做好老年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日常就医的服务保障。
1.进一步督促辖区医院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在进村入口处增添“无健康码通道”。在我镇从肺炎疫情低风险区来的老年人,不用查验“健康码”。不得将“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对不使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可采取识读身份证。出示健康纸质证明,亲友代办或一人绑定多人健康码等替代措施。
2.辖区内医院、卫生院、卫生院要持续优化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解决老年人挂号难的问题。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提供挂号、交费、化验、检查、取药,医保报销、入(出)院办理等快捷服务。人工服务窗口应保留现金收费业务。
3.各村(社区)要切实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通过进村入户、上门访视等方式每年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乡村家庭签约医生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
4.继续组织培育壮大本村(社区)为老志愿服务队伍,在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服务场所增设志愿服务岗,为老年人提供就医咨询、交通引导等服务。
5.各村(社区)、辖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公益活动,适时关注“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的“智慧助老”相关志愿服务信息。
(二)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
针对老年人对于智能技术的应用困难,组织我镇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志愿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人培训智能技术应用操作能力,鼓励亲友、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为老年人应用智能化产品提供帮助。
(三)强化智能技术应用及防诈骗知识宣传。
篇8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我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为目标,逐步改善信号覆盖薄弱区域信息通信能力,力争在2015年末使我区的通信服务能力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为“智慧”建设提供基础保障。2013年,完成“区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全程信息化管理。(牵头单位:区科委。责任单位: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管线公司。配合单位:区规划土地局、绿化市容局、公安分局、水务局、建设交通委、环保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2.基本建成城市光网。2012年,已完成区所有城镇小区的光网改造工作,累计FTTH小区覆盖到达29万户。2013年起,逐步开展农村自然村的光网覆盖建设,并结合区域发展,同步实施泗泾南拓展大型居住社区、新城南部区域(高铁片区)、茸北生态园区等新开发区域的光网建设工作。积极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光纤到户第三方建设工作。(牵头单位:区科委。责任单位: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3.实现无线城市全覆盖。逐步形成布局科学、覆盖全区的3G移动通信网络,配合重点工程、重点区域以及楼宇建设推进我区公共场所、服务场所的WLAN场点覆盖,覆盖率超过80%,接入能力达20Mbps。2015年末基本实现全区范围无线宽带连续覆盖和无缝衔接。(牵头单位:区科委。责任单位: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4.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业务,将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建成可承载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的高性能接入网。至2015年底,模拟电视关闭之前,完成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实现我区三网融合的工作目标。(牵头单位:区文广影视局。责任单位:东方有线公司)
(二)发挥信息化助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1.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2012起,启动我区的工业区、中山工业园、张江高新区漕河泾园3个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工作,对上述产业园区内公共移动通信基站、通信机房、基础通信管线、室内覆盖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整合,建立全业务、全覆盖、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通信网络,达到“移动通信网络无缝衔接、WiFi热点区域全覆盖、百兆宽带到桌面”的信息通信服务指标,全面提升我区产业园区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产业园区发展需求。(牵头单位:区科委。责任单位: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市管线公司、建通公司、东方有线公司。配合单位:相关产业园区)2.努力推进两化融合。进一步营造区域企业信息化建设氛围,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意识。对于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IT企业开发和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化产品;对于大型企业,鼓励企业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ERP)、数据挖掘系统、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先进信息系统,加快集团管控、系统集成、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引导发挥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节能减排,优化企业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工业生产效益。(牵头单位:区科委、区经委。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配合单位:各相关产业园区)3.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在电子商务、物流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现代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聚焦7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依托四个产业基地,增强产业集中度,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支撑,打造一批联结产业链上下游、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电子逆变技术、电力储能、智能变电站、智能用户端、智能芯片、特高压输电、分布式微网、管理系统与软件等九个相关产业。(牵头单位:区经委。配合单位:各有关街镇,产业园区)4.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成覆盖全区的为农服务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区农用土地管理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综合管理数据库、农村“三资”监管平台、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和假日乡村网。加快实施市科技兴农项目。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民中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牵头单位:区农委。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各有关镇、园区)
(三)加强“电子政务”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1.深化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智能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审批云”建设。围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深化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通过市区两级平台的对接,运用智能化手段,为实现跨部门协同审批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审批流程,整合现有资源,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支持;完善“一站式企业服务与管理系统”功能,拓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功能,实现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时、全程监控,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牵头单位:区监察局。配合单位:区企业服务中心,区科委)2.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继续推进办公门户建设,提升平台的整体沟通协作能力;进一步推进整合更多现有的业务系统;完善法人领域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配合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大力发展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集成,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建立统计数据仓库。(牵头单位:区科委、区统计局。配合单位:各相关单位)3.开展电子政务云试点应用。初步完成部分服务器虚拟化及应用虚拟化建设。通过电子政务虚拟化,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之间的硬件共享、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实现应用系统按需分配资源,既确保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又起到了节能环保、降低财政支出,并有效提高我区现有应用系统的性能及稳定性,以达到增强基础构架的目的。(牵头单位:区科委。配合单位:各相关单位)
(四)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营造生态宜居绿色家园
1.开发“大联动”信息平台。2013年基本建成“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水平,形成区指挥中心、街镇指挥分中心、村居工作站的“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信息平台”三级运行模式,并在各区内联动职能部门实现单点或整机构接入,为“大联动”不同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智能化支撑。(牵头单位:区科委。配合单位:区“大联动”办公室,各区职能部门)2.建成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到2014年底,全区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实现整体布局网络化、区际卡口全覆盖、局部区域闭合化、重要部位不遗漏的目标,基本建成“区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实现应急处置、警卫工作、治安管控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复查的智能化应用。确立“社会建设、政府租赁、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制定各类操作性保障文件,实现视频图像资源共建共享。(牵头单位:区科委。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3.开展智能交通建设。不断提升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大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公交车辆、车站、营运场站等感知层系统、公交与出租运营调度监控系统,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平台,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陆上水上安全监控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及完善交通监控中心等,切实发挥信息化技术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支撑作用,提高公交行业科学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公交公司、电信)4.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以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逐步完善为原则,在市级部门信息化技术应用基础上,研究和拓展各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研发区域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及其子系统,继续推进食品安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执法平台建设管理,以信息化促进区域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在食品流通环节,按照市统一部署,做好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配合推进,继续加强市消费市场快速反应系统区子系统建设,健全消费运行监测机制。(牵头单位:区食安办。责任单位:区食药监局、区商旅委、区农委、区质监局、区工商局)5.探索数字环保。一是建成重点污染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察信息管理2大系统,着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二是建成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管理三大职能的信息监控集成系统,着力提高实时监控能力。三是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提升环境科技水平,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牵头单位:区环保局)6.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一是建立区域住宅小区信息和相关社会经济信息在内的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已建住宅小区信息查询系统”,参与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筹建区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为我区的建筑节能工作纵深发展打下基础。(牵头单位:区建设交通委。责任单位: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民防办)二是参与市级网格化管理拓展工作,实施街镇网格化管理拓展,逐步打造“数字城管”基础平台;以“数字环卫”为目标,建立全区环境卫生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质量监督,实现问题处置的数字化流程。2013年,进行绿化市容局门户网站升级改版;开发城管大队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城管”基础平台。(牵头单位:区绿化市容局)三是推动数字水务建设。应用物联网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水文数据采集、水文监测、智能决策和辅助调度系统,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系统化管理,逐步启动防汛信息中心、泵站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2013年建成水务综合信息系统。(牵头单位:区水务局)四是加快数字民防建设。2013年,建设公用民防工程视频预警系统、地下空间网格化(一期)系统,继续做好民防政务网站维护工作。“十二五”期间,在已建成的2家街镇指挥所基础上,继续完善市、区、街镇三级人防指挥网络,2016年前目标完成10家以上。(牵头单位:区民防办)
(五)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全面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1.积极推进“教育云”建设。一是初步建立“教育云”基础体系。二是启动教育数据中心建设,为全区学校提供应用统一部署和数据集中存储的基础环境。三是统一建设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进在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数字化学习等方面系列应用。(牵头单位:区教育局)2.进一步提升卫生智能化水平。建成覆盖全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与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相适应、高效便捷的卫生信息系统,使全区卫生系统信息化在“基础网络全面覆盖、业务应用特色拓展、行业管理便捷高效、卫生服务群众满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到2015年全面实现全区实有人口人人拥有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享有信息化医疗卫生服务,并具有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的发展目标,使本区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牵头单位:区卫生局)3.大力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大旅游信息化发展,一是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互动模式,全力打造商旅政务网和旅游网。二是提升咨询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旅游电子触摸屏进社区、进大学城。三是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提升商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商旅委。配合单位:佘山镇)4.积极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强一门式平台系统的运用。二是完善街道基础信息的数据建设,实现对社区的精细化和空间化管理,完善街道原有的“一门式”服务平台、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等功能,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一站式”事务处理平台。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面向社区居民开设各类便民服务项目、添置便民服务设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供。四是推进岳阳街道“智慧社区”试点工作,2013年底有比较明确、直观的效果显现。(牵头单位:区科委、区社区办。配合单位:区民政局、相关街镇)
(六)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可信、可靠、可管的信息化网络环境
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成立区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对“预防、检测、预警、预控、应急、恢复”等工作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牵头单位:区府办。责任单位:区科委、保密办、公安分局)2.提升政务网络管理能力。加大政务网络维护管理力度,对全区政务外网用户进行域控部署,通过统一平台,实现单点登录,方便用户使用。建立统一的网络用户管理机制,制订统一管理策略,提高政务外网的管理能力,增强政府信息系统防病毒、防攻击、防泄密和反窃密能力。(牵头单位:区科委)3.加强政府网站安全防护。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市网安办下发的市政府网站安全保障指南的要求,积极开展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管理工作。从管理机制、技术防护和运行维护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政府网站安全防护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门户网站群,以区门户网站为母网站,各工作部门为子网站,形成统一平台、分权管理、共享数据的理念,从而提高政府网站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区科委。责任单位:区门户网站。配合单位:区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智慧”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委办局、镇、街道、园区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负责“智慧”建设的总体规划及阶段目标制定等。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科委主任兼任,副主任由区府办副主任和科委分管副主任兼任,负责日常协调推进工作。计划每年度召开一次“智慧”建设推进大会,总结上年度建设推进情况,布置下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各委办局、镇、街道、园区成立“智慧”推进工作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有关人员及信息主管任组员,负责本部门、本区域信息化建设计划的制订、上级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及相关项目的配合等。
(二)成立专家委员会
建立“智慧”专家咨询决策机制,做好“智慧”的顶层设计,结合地方特色,作好“智慧”规划方案,在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整体构架上进行总体把握,按照“统一规划、分类部署、阶段推进”的原则,有步骤、有目的地稳步推进。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完善系统接口规范、明确数据标准,以促进资源整合共享、提高系统整体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
要逐步探索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操作”的“智慧”投入机制,每年设立一定额度专项资金,以大力支持具有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的项目,按轻重、分缓急,确定年度重点推进项目,集中财力,干大事、干好事;加大“两化融合”资助力度,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建设。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体制,规范项目操作和资金监管,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是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区各委办局,各镇、街道、园区的信息主管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岗位职级,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信息主管队伍在“智慧”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各类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活动;规范化信息技术培训市场,切实提高现有的社会培训质量。三是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进培养一批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形成支持“智慧”建设的智力保障。
篇9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58-02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改变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干百万人民的命运,教育信息化在改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任务是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
一、 现状分析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东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差异很大。在西部,大部分学校之间没有资源共享的渠道和平台,导致城区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到师资力量差的乡村学校,从而加大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无法满足教育的均衡发展。
大部分学校的日常工作管理仍处于老式的管理状态,没有电子化,流程化,数字化的OA办公管理系统,老师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事倍功半。
同时,学生作为特殊的敏感群体,在读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及其重要,但校园安全隐患仍不容乐观,缺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如果仅靠教育系统投入中小学信息,整个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如何借助现有互联网资源,经济、高效的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下面从借助电信的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资源谈谈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二、 设计原则
1、经济实用性
2、开放扩展性
3、方便快捷性
三、 解决方案
基于电信覆盖面广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应用可快速实现区县中小学三通两平台的基础功能,能极大的降低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中小学的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可将教育资金节约用于教育终端投入。
1.校校通
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中国电信10M/100M宽带网络接入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实现区县教委中心与各校之间的信息、资源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输,承载信息应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同时,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国家、省市数字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信教育信息化平台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如(图1)所示:
区县教委可根据本地教育特点建设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用于本地的教育管理应用平台、本地特色资源数据的建设和存储,与社会教育信息化资源形成互补。
采用互联网模式组网,区县教委数据中心不作为上网流量的中转节点,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同时,各个区县可根据经济情况分期分批逐步建设。
2.班班通
通过电信协同通信的多媒体会议功能,以直播、录播、点播方式,引入外部优秀的教学课件,弥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如(图2)所示:
①远程直播教学
利用电信协同通信的视频直播功能,通过中国电信宽带网络接入各个学校进行传输,采用高清摄像头对公开课等教学现场进行实时录像,视频信息通过电信协同通信平台实时传播到其他学校、班级,实现远程视频直播教学。
电信协同通信平台支持多达300方的视频会议,能够满足区县教委和中小学远程视频教学。教委中心和各个学校均可灵活组织多方视频会议,可以自己设定任意一方作为主会场,通过会议召集、会议控制、文档共享、应用共享、网页共享、电子白板、文档下载、会议议程/记录、投票等功能。
②录播、点播
利用协同通信视频会议的在线录制功能对学校公开课等教学视频录制;然后将将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翼校通的资源服务器或教委自建的资源服务器上。各校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访问资源服务器进行点播,实现远程视频录播、点播教学。
③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共享
通过翼校通平台,实现各班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共享,任何班级均能下载或点击观看平台上的优质课件和电子图书;老师还能通过翼校通平台的公共资源进行电子备课,考卷制定,大大丰富了老师的工作手段和方式,减轻老师备课工作量。
3.人人通
通过电信翼校通的个人平台、协同通信的群组通信、教育总机方便快捷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
3.1 个人平台
学习社区空间:翼校通拥有老师、学生、家长三个平台,关注不同信息,通过翼校通的家校短信、家校微博、亲情电话实现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
家校短信:教师可登录翼校通门户网站、通过手机客户端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作业通知、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学校通知等教学相关内容的短信给家长,家长手机可接收、回复教师短信,也可以通过翼校通门户网站查看短信记录。
通过翼校通,学生到、离校时刷卡后,自动给家长手机发送报安信息,通知家长子女到、离校时间,方便家长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入校和离校时间,解决了家长对学生上学的安全忧虑。
家校微博:基于已有的家校组织关系,与家校信息、报安信息紧密协同,以微博的形式提供学校信息服务、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之间互动沟通服务。教师、家长及学生可以通过WEB 或手机客户端使用家校微博。
3.2 群组交流
通过协同通信的群组通信功能实现区县教委、学校、老师、学生之间及时沟通。通过灵活的群组操作,组建工作群组,即时看到对方在线状态、通信状态,进行群成员电话会议、短信群发、群内资料共享等。利于教师之间沟通方便班级/年级沟通3.3 教育总机
通过教育总机,可以有效、方便的解决领导,老师之间查号难的现状。为区县中小学及教委提供一个教育通信录,教委管理员可维护教育通信录的群组信息以及所有老师的通信录信息;同时可以提供手机客户端下载、维护及查询总机通信录、通信录内成员来电弹屏、人工转接等多种功能。
4.公共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
电信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可与国家公共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进行资源互补。
4.1 电信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通过电信翼校通的资源共享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器允许学校、老师、学生上传下载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还拥有中国电信已提供的全国名师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4.2 电信教育管理平台
通过翼校通的OA办公平台及校园管理系统实现通知公告,公文收发流程办理,邮件,教师管理,学籍管理等功能。并提供相应的手机客户端,方便学校教师随时随地移动办公。校园管理系统包含人事管理、学籍管理和资产管理平台等,完全满足学校的日常办公及管理需求。
四、 小结
充分利用运营商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快速搭建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对教育资金有限的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中小学,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解决方案。
篇10
如果连最广大的农民群体都没有医疗保障,就无法说社会会真正走向和谐。随着我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逐年深入并基本普及,农民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这是一种内心安全感的自然外化。
在有着“湘北门户”之称的湖南临湘市,新农合制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临湘山区的农民在住院补偿基础上,还享受到了在乡村卫生室诊疗的门诊统筹补偿。如今,临湘农民“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状况成为历史,有病早治、和衷共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张光明:出诊带上上网本
临湘是湖南省新农合门诊统筹的第一个试点。《中国计算机报》记者此次前往走访的就是位于临湘山区的两个试点村。
从长沙出发,沿京珠国道临长段行进,经由临湘市,再继续沿山路驱车前行,约3小时后,我来到了毛畈村卫生室――村医张光明的家。毛畈村隶属于羊楼司镇,到临湘要走相当长的曲折山路,距离镇政府也有20多公里。
从医十几年的张光明服务以毛畈村为中心的3个自然村的3000多名村民,覆盖周围十几里的范围。时值冬日,十几平方米的诊室内,数名患者围坐着边烤火边输液,其中就有一位抱小孩就医的女村民是赶了15里山路,从附近的砖屋村来的。她告诉我,自己从没走过更远的路去大医院,小病在村卫生室就治得好。旁边另一位村民接过了话茬,“过去病了舍不得看呐,有时连药片都不买,喝点儿土方草药,现在感觉负担小了不少,有病就早看。”他的这份轻松来自于新农合门诊统筹,现在,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当场就能领到补偿。张光明说,就医的村民明显多了,相比往年,药品最起码多卖了40%。
临湘试点的“门诊统筹”是新农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同时,合理划出部分基金用于门诊统筹。除了财政拨款外,参合农民以户为单位,缴纳20元/人/年的统筹基金,领取一张信息卡,每次在乡、村卫生室门诊都能获得由合作医疗基金补偿的10元钱,报销总额度是户交款总额的1.2倍。如果没有用完,结余款就自动转入下一年统筹,而且农民可同时享受此前就已实行的新农合住院统筹,这与医疗保险的做法基本一致。
实现实时门诊统筹报销是以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村民就诊后,在村卫生室刷卡识别身份,村医则联入农合办信息系统,在网上填写诊断信息,村民当场就能获得每次10元的减免。农合办对村医申请的审批和监控也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可别小看这10元钱,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台账资料来看,村民绝大多数诊治开销为每次25~27元,每次补助10元,其实已超过诊疗开销的1/3了。
就在今年,张光明的卫生室正式成为临湘第二批门诊统筹试点。这需要他先投入一笔钱买电脑,然后学会用电脑、用软件。目前,张光明操作电脑已驾轻就熟了。“要不是新农合让我用,就算我买来了电脑,放在家里也不会用,现在都教会我怎么用了。”张光明说。
更出人意料的是,张光明的电脑桌上居然摆放了一台方正上网本,这个“奢侈品”也是他的工作装备之一。“我老婆也学医,我们可以轮换,我经常要下乡出诊。”每当接到急诊求助电话,张光明就会背上出诊箱和上网本,揣好USB接口的信息卡读卡器和无线上网卡,跨上摩托车就出发。“无线上网了,我进村入户出诊,当场就能给患者办理减免补偿费用。”他或许不知道,其实自己演了一出时髦的“移动办公”。
熟悉电脑的张光明还是个头脑灵活的生意人,熟悉了电脑和宽带之后,他另外购置了三台电脑,在诊室办起了“网吧”,供村民使用。“在新农合项目之前,我根本没接触过电脑,更别提网吧了。”张光明说,“周边的几户人家看我买,也都买来联上网了。以前村里根本没人用,也没人会用。”有点儿得意的张光明不知不觉间充当了一回推动电脑应用和普及的角色。当我们在评论电脑下乡效果不尽如人意时,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样简单的问题:如果老百姓不会用,那买来做什么?运营商又何必花大力气铺设宽带网络?张光明无心之举带来的影响耐人寻味。
袁乐平:主动报名当试点
作别张光明,沿着崎岖山路再向上七八公里,记者来到了羊楼司镇下辖的另一个村――柘庄村。这里青山林立,静水流深,几乎没有被工业文明洗礼过的痕迹,连二层民居都没有。相比之下,这里的富裕程度远比不上毛畈村。同行的湖南省卫生厅信息中心总工程师董有方介绍说,越往大山深处走,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山里的农民主要靠务农谋生,一部分青壮年选择了外出打工,留下年长的父母和幼子在老家。
村医袁乐平听说我们要来,早早迎了出来。这位淳朴的中年人是柘庄本地人,从医22年。他的诊室也设在自住房里,室内采光不好,白天也要点起白炽灯照明,一只老母鸡毫不怕生,陪着我们在屋内外踱来踱去。
这里的情形与张光明的诊室差不多,四名患流感的村民坐在靠近门口的马扎上,围在一起边烤火边输液,似乎聊天也冲淡了些许病痛。袁乐平说,他负责给柘庄和附近的清正两个自然村2000多名村民看病。赶上感冒高发季节,他经常忙得透不过气来。
虽然柘庄村地处偏远且不大富裕,但这里却是临湘新农合门诊统筹的首批140个试点自然村之一,村民率先受惠。当初选试点时,先由临湘市召集所有乡镇卫生院院长开会,再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向村医传达,村医本着自愿原则提申请,通过审核后方可成为试点。开明的袁乐平虽然此前并没有接触过电脑,却愿意报名试一试。
“我要是不申请,我们这儿的老百姓就受不了益。”2008年,想法朴素的袁乐平拿出6000多元钱,购齐了由市农合办统一采购的联想电脑、读卡器以及上网的全套设备。柘庄村虽然通了电话,却还没有开通宽带,目前他以900元/年的价格拨号上网,每周再跑趟镇卫生院,把一周的诊病和收费情况打印出来并张贴公示。
“村民受益了,我得到的其实也挺多的。”袁乐平的收获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工作和生活当中的。现在,袁乐平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我每天都要上网,药品知识、诊断技术看得比较多,尤其是卫生部和湖南省的卫生信息网,经常上。”如今,用电脑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了。“我现在用得还可以,不大麻烦小汪老师了。”
袁乐平口中的“小汪老师”是临湘市农合办的信息员汪望明,她的职责就是保证网络畅通以及新农合信息系统正常使用,所有对口村医都是她的学生。
胡盛清:让救命钱落到实处
把新农合制度与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结合,实施普通门诊统筹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为了推动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走信息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湖南省卫生厅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胡盛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难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医疗机构多,湖南省能开展门诊业务的村卫生室有4万多家,地理位置高度分散,管理难度大;二是补偿人次多,门诊补偿的人次可能是住院补偿人次的20倍,管理工作量也很大。“这么多参保人员,这么多村卫生室,没有信息化管理,仅仅依靠手工根本不可能实现。更重要的是,监管也根本无从谈起,病人是不是去了,接受的治疗是不是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监管,就能真正实现保证老百姓就医实惠,而且方便政府监管,让救命钱真正落到实处。”
在临湘市农合办审核支付大厅,汪望明向我演示了农合办可以进行的门诊统筹管理操作。村医门诊的审核和支付都在网上完成,农合办按月将款项拨付给乡镇卫生院,村医再到卫生院领取为村民减免的费用。每天,小汪都会对全市试点村卫生室的诊治情况进行排序,对排在前面数额较高、诊治人数与常规状况不符的村卫生室进行核查,并不定期进行抽查,标准就是台账记录、处方、系统记录和村民口述要全部一致。
临湘市农合办主任李迎薇告诉记者,一旦发现村医有造假行为,农合办马上就可以在网上把村医支付报销的权限停掉。村医发现自己没办法进行操作,就明白权力被主管部门限制了。不仅如此,农合办的后台数据系统与银行也进行了数据对接,各级农管办可以看到相应的专项基金账户的费用支出情况,假如银行挪用,农管办就可以及时监测监管到位。“过去省长问基金怎么用了,我们跑3个县查账就得一周,现在120个县,1个小时就全查完了。”董有方说。
就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董有方向记者做了详细介绍。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较为成熟。早在2003年湖南开始新农合试点时,时任卫生厅厅长就提出,新农合一定要用计算机管理起来,并在长沙县进行了试点,基于B/S架构、软件定制开发也令人满意。2004年,董有方还参与了卫生部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制定,频繁往返于北京与长沙。既把湖南试点的情况反馈到会上,也把会议形成的指导意见很快用于湖南新农合的信息化建设。
到了2008年,湖南的县市区卫生系统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为了打破信息孤岛,湖南省实行全省卫生数据大集中,整合后的数据中心就设在湖南省卫生厅。在实行门诊统筹试点时,新农合建设的信息化大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基金管理、监管、兑付以及异地结算等都是通过这张网来实现的。
“2008年门诊统筹试点选在临湘,就是考虑到它的很多村都在偏远山区,只有这些地方,村级门诊的需求才旺盛。”当山区农民第一次刷卡实现了门诊报销,董有方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一刻,“我给厅领导发邮件,附上了那张照片,我们多少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现场见证实在是让人激动不已。”
“面向未来,我们在技术层面不成问题,厅里会把能合并的项目都尽可能用同一张大网去承载,比如孕妇产检管理、妇科病、地方病检查,这些不能靠手工,都要靠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董有方说,“将来湖南省完全可以通过建立起的共享式卫生信息系统,来实现远程医疗咨询、教育、信息共享,进而缓解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新农合:参与各方都有热情
在试点过程中,技术实现和实际操作只是一方面,还要找到这一制度能被贯彻下去的基因并复制下来。
在门诊统筹制度参与的各方中,最具代表性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村医和村民,他们是制度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另一类是支撑部门,包括软硬件厂商和运营商,他们要靠合理模式来维持企业的合理利润。
在实际调查中记者看到,门诊统筹作为现有新农合制度的延伸,让农民的医疗保障覆盖了从门诊到住院的全阶段,可以做到有病早治,互助共济,进而减少了因病致贫的情况发生。村民参合的高涨热情充分说明,门诊统筹是深得民心的。而对于村医来说,一次性投入之后的效益立竿见影。“过去村医的积极性不高,没多少村民看病就赚不到钱,药品种类和数量也就少,就算是小病也不见得就有合适的药。而现在老百姓有了补贴,负担小了,也愿意就近到村卫生室看病了,村医收入就随之增加了,治疗和进药的热情也就高起来了。”董有方分析说,这种积极的正向循环与当初的预期十分吻合。
后一类参与对象都是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其中有一个活跃的身影――英特尔,它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推动数字医疗发展,打造健康的生态系统。虽然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一模式,却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协调者角色。据英特尔数字医疗行业经理梁云介绍,英特尔牵头组织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设备制造商(联想、方正、长城)及软件开发商(长信、长城、泰阳)共同参与到试点项目中来,由中国电信负责把网络铺到每个村,硬件厂商根据英特尔的建议,定制化改进上网本界面,软件开发商则采纳英特尔推荐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监控软件测试。
由运营商担任总包商是湖南省门诊统筹试点的一大特色。中国电信不仅为参合单位提供网络服务,还提供IT服务。记者专门查阅了一份由湖南省卫生厅与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联合下发的红头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湖南省新农合门诊统筹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与监督由双方共同承担。
湖南省卫生厅主要负责门诊统筹的组织管理、指导与监督工作,而具体的技术实施,则通过市场手段调节,由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负责将应用软件、硬件终端、宽带或无线网络服务进行整合,提供门诊统筹的整体解决方案,所有试点都经由中国电信接入网络。同时,中国电信也是售后服务的责任单位,简单的网络、软硬件故障都由中国电信解决,复杂的软硬件故障则由中国电信协调供应商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