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范文
时间:2023-03-28 07: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组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静安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涵盖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方方面面,为老服务、安置帮教、纠纷调解、社区管理等,各组织工作要求和特点不同,所在街道、面临的工作对象不同,工作大多有开拓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其领军人物、优秀人才、社会组织之星对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不论年长年轻,都有热情,有闯劲,不为条条框框所羁绊。
呵护母婴 造福社会三十余载
在北京西路市儿童医院,有一所专门培养孩子妈妈或婴幼儿保育的机构――市育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心主任史静敏既抓管理又授课,桃李满天下。她负责全市育婴类33所培训学校教研活动和师资短训,还负责全市“保育员”职业、“母婴护理”“育婴师”题库的维护和提升工作。在她的引领下,该中心成绩卓著,连续三届被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上海市职业诚信等级A级单位”,2010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4A单位”。
史静敏1987年毕业于华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一直从事儿童保育和保健,专业背景十分扎实。20世纪80年代,上海大批知识青年回城工作、生活,集中生儿育女带来母婴照护人才奇缺的社会问题十分严重,母婴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政府原有体制内的保育人才杯水车薪,难以应付,需要快速大批培养。于是,有儿童学前教育实践、知识背景和儿童保健经验的史静敏被刚成立的上海市卫生局保育员培训办公室一眼相中,被安排专门从事广播电视保育员培训。目前网上或医院产科视频中常播出她创编的婴儿保健操教程内容,供年轻妈妈们学习的基本都是史老师的视频内容。
育儿技能培训长期以来缺乏速成可用的课本,相关知识不是碎片化就是理论性过强,难以操作。史静敏研究借鉴相关国外教育培训教材,根据不同人群,编写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保育员培训教材》《育婴师培训教材》《0-6岁婴幼儿智能培育手册》《大手牵小手》等多种新教材达20多万字。经过她修议完善的题库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版“保育员”(初级、中级)和“母婴护理”(专项能力)指导手册供学员培训学习使用。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0~3岁孩子只要给他吃好,睡好,即可“树大自然直”,用不着具有0~3岁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教养指导。而这些观念被史静敏的工作所打破。上海儿童医院有位职工的外来媳妇,想在家附近找份工作,但苦于没有技能,在史静敏的建议下接受了保育员培训。初级培训后通过史静敏的介绍,如愿以偿在幼儿园找到了保育员工作,而后,又继续读中级保育员和高级保育员课程,育儿知识、技能大为丰富和长进,现已成为这所幼儿园的保育骨干。
一位下岗女工,因其丈夫常年生病在家休养,家庭经济较拮据。史老师得知后,马上免费为她提供母婴护理培训,边培训边介绍到医院新生儿病房做护工,尽快熟悉婴儿的护理工作,之后又介绍到上海著名的月子会所工作,现已是该会所的骨干,赢得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和发展机会。
为居家康复护理事业揭开新篇
因为传统和现实原因,大部分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可是,因为老人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亟需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来补上这一服务短板。张军,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主攻市场营销,后在著名物流公司邮船航空物流服务株式会社工作,年薪50多万。当父母方知父母恩。当张军自己当上了父亲后,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远在国内父亲的照顾问题;又想起当初护理生病母亲的经历,痛感专业护理对于父亲那般众多老人延年益寿的重要。周围的一些朋友也有同样的想法,觉得有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社会的长辈们做点事,去探索一种好办法帮这一代“独生子女”尽孝道。
日本的介护理念和服务都非常好,于是张军找到了九州地区最大的介护服务提供商麻生介护,到他们公司学习管理经验,提升自己,并与之合作培训人员。2011年10月,张军来到上海,创立了首家为老弱病残人士提供专业的居家康复护理以及长期照护服务机构。
从2013年开始,该服务机构参与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上海市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养老服务中生活照料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是老人的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缺口很大,特别是居家和社区的老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据着医院的大量床位,大大浪费了医疗保险和降低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市场化康复护理服务的购买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承受的。根据这个现实情况,上海市了《关于本市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13〕38号)。于是,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张军的养老机构陆续在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和原来的闸北区设立了护理站,以护理站为依托将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送到养老院、日托所以及老人家中,做到了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随着机构的不断扩大,管理问题是比较大的挑战。张军带领他的团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了符合居家医疗护理的管理系统,以系统为依托,帮助康复护理师管理日程和客户,同时给员工提供线上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管理理念。张军说实际上机构就是为每位一线服务的员工服务的,只有把员工服务好,他们才会带着好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服务客户中去。
当好社区青少年的知心姐姐
“我校不需要考中专的学生!”在某重点中学课堂上,一个学习成绩从班级前十名直线下降到末尾三名的学生被老师如此奚落。上课睡觉的他大哭着顶撞老师后回家嚷着要退学。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茶饭不思非常伤心,求助于专业社工娄晓祯:他进这所市重点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啊,这下可怎么办?
毕业于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上海第一批司法社工社会招聘人员的娄晓祯,与这名学生面谈后发现,孩子沉迷于打网络游戏,赚了些钱窃喜,不可自拔,家长对他宠爱有加,放任后难以收场。而那家市重点学校,提前一学期上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晚上没睡好、白天要补觉的他根本难以适应,但他喜欢英语且成绩较好,并性格活泼喜欢运动和交流。经过一段时期的引导和沟通,娄晓祯与孩子一起制定了新的作息计划,打游戏和学习的时间有了更合理的分配和安排了,尊重他的意愿结合他的特点,转校到国际学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将来准备去国外发展,他和父母的生活重新撒满阳光。
一老石库门的小阁楼下,娄晓祯曾见到单亲家庭的少年小Z :精瘦、染黄发,打耳钉,不读书。在社区说起他,人人摇头。凭每月700元的退休工资养活全家的小Z奶奶绝望地说:“我管不了他。唯一能做的是不让他饿着。”叔叔断言:“他还能怎么样?以后肯定和我一样,连吃10年官司!”
几年后的10月,小Z短袖T恤,白色球鞋,阳光得可以抵挡住寒意。他成了一家餐饮店的领班,月薪4500元比当时娄晓祯的收入还高。25岁的他和娄晓祯并排坐着,发出感慨:“那个时候曾经觉得她管头管脚,但是没有她的帮助,我不会成为现在的我。”
篇2
一、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内涵,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安排,提出要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总理在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凡是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同时,上海将支持社会组织建设的工作列入2013年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上海市市长杨雄指出,政府要主动顺应形势要求,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行业协会更多地参与政策制定、市场监管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放开规制,提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培育,再到明确提出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如今又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时间表,这既反映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已逐渐上升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种来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倒逼”力量。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基本均衡的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稳定社会的“铁三角”。社会组织是多元社会的建设和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优势是集中精力办大事,但不善于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多变的微观服务,社会组织恰恰是善于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变的微观服务。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就包括了社会组织协同政府的互联、互补、互动作用,“公众参与”就包括了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建设。在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及社会组织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和居民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要认识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从党委政府“撑船”向党委政府“掌舵”转变,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近年来培育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1.出台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政策。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方面,上海先后出台《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不断拓展民生服务的领域和项目。同时,也出台了《关于在本市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通知》,加大对社工师事务所、社工服务社等专业社工机构的培育发展力度。目前,上海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10647家,其中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2260多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事业、就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事务和社区生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009年12月,上海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浦东公益服务园正式开园,扶持初创阶段的公益组织逐渐成长,入驻和孵化“出壳”的社会组织已达30多家。随后,静安、杨浦、黄浦等区也相继成立了孵化基地。2010年,上海市社会创新园正式开园,促进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创业人才的成长。目前,上海已有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二是鼓励和扶持公益组织。2009年,上海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大赛,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出资1000万元,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社区需求、创新服务项目。今年3月,我市社会工作党委系统建桥集团等5家公司以及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下属部分资产评估公司与静安区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及黄浦区项全雄志愿者工作室签订了定向捐赠协议,共向“伙伴同成长”项目、“老娘舅困难群体资助”项目等慈善公益项目捐助55万元,架起了非公企业与社会组织慈善项目之间的连接桥梁。三是建立公益招投标制度。2009年,由市级层面出资4000万元开展全市公益招投标活动,69个中标的社会组织获得金额总计约2000多万元。同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浦东、静安、闵行等区每区每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约1亿元左右。虹口、闵行等区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3.规范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对经济类社会组织,坚持政社分开原则,增强其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的能力;对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秉承公益服务宗旨,加强自律诚信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对慈善事业类社会组织,规范慈善募捐活动,探索提升慈善品牌创新和项目运作水平;对学术类社会组织,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组织协调、学术立会、咨询服务、宣传普及能力;对社区群众活动团队,通过备案管理加强引导,发挥其团结社区群众,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政社分离。已完成以企业或经济类社团为主要会员的社会组织与党政机关人员、机构、财务、资产的“四分开”工作,全市有分离改革任务的524家社会组织(市级108家、区县416家)实现政社分开。三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运作机制,采取费随事转、项目发包、公开招标等方式,将一大批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达数亿元。
4.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一是进入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上海指导区县聘请律师、引入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等专业人士参与化解矛盾,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比如,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专注于家庭专业社工服务,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单亲妈妈家庭服务、浦东国际机场动拆迁遗留问题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虹口区的“梁慧英调解工作室”将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在社会组织这一载体上,参与中心城区旧区改造矛盾纠纷化解;上海闵行区九星综合市场消费者投诉调解管理站发挥“老娘舅”作用,化解专业市场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等,这些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参与化解矛盾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国家局的高度肯定。二是进入城市建设管理。上海去年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为更好地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办法规定本市玻璃幕墙工程要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上海既有的玻璃幕墙建筑数不胜数,据调查,仅在浦东新区就超过5400栋。现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资料并不完备,而且对数千幢甚至上万幢建筑实施普查,进而管理、维护,仅凭政府主管部门的有限人力操作难度很大。2012年,上海市建交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全市玻璃幕墙建筑的信息库建设任务交给了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并委托其开展了全市玻璃幕墙建筑巡查。每幢建筑的检查、维修情况,都录网的“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库,主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发出警示,实现动态管理、监控。该协会成立已15年,拥有2000多企业和3000名个人会员,仅幕墙施工企业近百家。协会在承担参与城市管理的任务时,充分展现了其专业优势及雄厚的“企业圈”、“专家库”背景,也为企业对接市场、找寻商机提供了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服务企业同时,协会专门建立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举办管理人员和维修工的培训班,还将开展幕墙材料的诚信评价、企业的诚信管理等,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正得以有效发挥。但总体上讲,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发展方向还需要明确,自身建设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面临一些急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难”:一是登记注册难,现行的社会组织“双重管理”审批登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产生政府职能部门不愿意担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又难以找到业务主管单位的“两难”局面,这使许多社会组织难以获得合法身份,也使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二是生存发展难,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常态化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意识和社会组织主动争取购买服务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缺乏相关法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性安排相对缺失或滞后;三是人才吸引难,主要表现在人事政策尚不够健全和完善,比如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民间社团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资待遇、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与公办事业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这已经成为阻碍民办学校、民办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障碍;四是监督管理难,现在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登记与审批这道关口。社会组织登记审批一旦获批,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不够,尤其缺乏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手段,例如对社会组织的评估检查、社会监督等仍做得不够。
三、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根据国务院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应紧紧围绕更好发挥社会力量管理社会事务作用的目标,逐步推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同时还要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篇3
一、精心组织,全面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工作
为加强社团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我们认真就开展好2014年度社会组织年检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确了社会组织检查的意义、步骤和要求,严格审查各社会组织人员变动、经费支出、重大活动、刊物出版、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具体问题依法做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有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136个,2014年度年检应参检127个,实参检109个,参检率达到86%。从年检情况看,全县社会组织均能够做到依法开展活动。一些社会团体结合各自单位行业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宣传,广泛吸纳会员,壮大协会力量,全面推动了社会团体的快速发展,有的协会积极开展送真情献爱心和扶贫济困等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全县绝大多数社会组织为扩大交流、服务群众、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登记程序
2014年我县新成立社会组织19个,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个,我们严格按《社会团体登记条例》规定的条件,从“有牌子、有场子、有资金”着手,以社会组织章程公约为抓手,对社会组织成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多方论证,并对社团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逐项进行严格的审定。认真填写许可通知单,同时我们参照《社会团体登记须知》,制作了《县社会团体审批工作流程图》下发至各业务主管单位和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将申请筹备、同意受理、成立登记的各阶段制成直观图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从审查决定到行政许可的期限逐一告知。为尽可能缩短审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益,制定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登记表》、《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受理决定书》和《社会组织送达回证》等规范的行政许可文书。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严格执行登记工作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对社会组织“进门”前静止材料的严格审查,同时加大对“进门”后的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
三、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2014年,我县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落实富民政策,按照“培养专业经济协会,扶持规模协会,建立示范协会”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县的六大优势产业和七大特色产业均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辅射全县5个镇87个村,如县生猪生态养殖协会、县棉花协会、县苗木花卉协会。协会的存在在增加农产品收入,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自身利益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各协会围绕城内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结合县政府实施的“一村一品牌”,积极打造“品牌”协会,目前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培育目标上基本做到了“一镇一品、一品一会、一会一特”。如县食用菌协会、县高效农业研究会、县镇苗木花卉协会等协会年培训达百余次,通过不断的信息技术交流,产品推介,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技术农产品,进一步加快了我县“跨越”式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篇4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效能
服务型政府要求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高效,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要正确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就必须进一步放权给市场,积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不应权力过分集中,管理理念和职能也不应与社会不相适应,而应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积极提升市场的效率,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一、社区社会组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这种新名词的诞生,给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压力加大,行政成本急剧增加,怎样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是目前各级基层政府所热议的话题。加之要改变政府职能,政府必须要从以前的全能政府中解脱出来,而不能再事无巨细地全部都管,主要职能是加强其宏观调控能力,这样,那些从政府脱离出来的管理职能就应当有一个载体来承担,而社会组织就是这样的载体。
二、国外社区社会组织概况
虽说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并不等于全部由政府统包统揽,有些公共服务是可以由一些社会组织提供的。国外的做法是变社区的直接服务为社区的自服务,在欧美,绝大多数的社区服务都是由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因为非营利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政府的服务为无偿性质,而非营业利社会服务组织的服务大多是有偿的,只不过其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组织的管理费用和雇员的工资,不具营业利性质。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了社区多层次的社会需求。
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多么的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而且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大众化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利用社区阵地,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分层开展多样化、特色化服务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提供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服务实效。如广州市目前实行的垃圾分类,社区就有人成立了“分类得”公司,专门上门收集各种分类垃圾,提供便民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处理日常一些生活垃圾,既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境,也让居民生活垃圾得到了利用价值,有了这么一个公司,政府再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居民为垃圾分类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既为政府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又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效能。
(二)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了居民有效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各项设施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从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资助,社区内的公共设施由政府提供和维护,有些社区的服务是由政府全资助资金,社区居民可以无偿获得服务,这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所奉行的社会政策;二是社会赞助,来源于个人和组织的捐款,主要是一些财团的捐赠和民间的捐赠。
四、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大环境,社会组织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许多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部分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发现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行政色彩较浓,社会组织独立性不足。
社会组织中早期有一些是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成立的,如居民委员会,他们应该是社区的自治组织,为社区进行自主服务和治理的载体,但实际上这些组织带有很浓厚的政府色彩,仍然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化职能,以换取政府提供的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政府在社区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二)社区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活动经费不足,由于社区社会组织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靠其自身的收入维持,很少有企业和社会损赠,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一部分社会组织成立初的运作经费由政府提供,在成立后的发展中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大多数日常、活动开支仍由政府补贴。
(三)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满足社区服务需求,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不高,主要表现在在居民中被赞成、被承认和认可度不足。在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是主要还是以双重管理和非营利性的原则,在法律层面是合法化了,但社会的认同方面却得不到居民群众的认同。由于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正处于初级阶段,起点较低、队伍不稳定,居民急需的社会公益类、服务类组织总量不足,尚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五、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建议及对策
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是个渐近的过程,也是个系统工程,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要通过不断地培育和完善才能得到健康良性发展。具体建议和对策如下:
(一)、转变政府观念,积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政府应放权让社区社会组织大胆去做,只要是为居民生活的需求所服务并非营利性的组织,都应当鼓励存在和发展,政府只着重考虑全面,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培养和发展社会组织,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负责好宏观调控,社会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分工明确,社会组织按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向市民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并且向政府反映市民的服务需求和意见,同时政府可以考虑与社会组织建立起伙伴合作关系。首先,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需要,明确不同时期社会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同时,也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提出社区工作的目标及实施方针和政策。其次,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对社区公共服务实行委托和购买,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投标的办法获得承办权,并由中标机构进行运作,政府负责免费提供必要的场地及其大部分装修费用并监察其服务表现。第三是由于社会组织都是一些非营利性的,所以政府在税收方面可以进行减免。
(二)、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因为社区居民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居民,社会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要广泛发展群众参与,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大力宣传和教育,营造氛围,让社区居民家喻户晓,让群众知道是为他们的切身利益服务的好事,也是每个居民必须应尽的义务,这样社区居民才会乐于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只要大家参与了,社区社会组织就可以发挥他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管。对于那些铺张浪费和以谋利为目的的组织,要坚决加以遏制,并增加社会组织的服务透明度,让群众加以监督。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
社会组织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成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该组织为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好坏和人们对该组织的满意度,所以对社区组织进行教育培训很有必要。各社区就应成立社区教育服务机构,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谁都可以去学,你想学什么就会有人教你,该组织最好是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实施,而且是免费的。由于社会组织是为社区各个年龄和各种职业和没有职业的居民提供服务,所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内容也应根据居民不同需要组织安排。在美国,一般人没有读过正规大学,但他会有一个社区学院的文凭,居民并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去参加培训,而是为了提高某种技能和增加就业机会。如:学会主持家务,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等。因为这些知识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而在普通学校是学不到的,所以很多居民都乐意学,包括在校学生。甚至有的国家政府对参与社区服务还带有一种强制性,如芝加哥市,政府要求高中毕业前必须做够累计60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否则不颁发毕业证书。这就要求在校学生,在做社区服务工作前,你也必须参加社区培训,否则是做不好社区服务工作的。(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社会组织;危机应急;问责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41-02
一、社会组织问责机制
Ebrahim认为,“在其最简单的意义上,问责是指一个程序,通过这个程序,个人或者组织对他们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负责。” Unerman把问责界定为:“关于行为的解释,假设某些个人或组织――接受者或利益相关人――拥有某些权利向解释者负责。” Koppell认为,问责概念反映了组织以其透明度、义务、控制能力、责任感及响应力,寻求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证据的努力。 问责制度是建立在权利、责任、义务对等的制度框架之上,反映的是权力、责任、义务统一的伦理原则。问责制度一般是针对政府权力组织而设置的保障权力透明公开行使的一种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制度设置之一。随着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功能日渐凸显,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急过程中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也随之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整体运作过程进行监管成为必要。
二、社会组织应急问责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急工作制度的设置需要责权利的对应,否则可能会出现管理和实际工作中的不平衡。责任大,权利小,或责任小,权利大,都不是正常的状态。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急工作,如何与政府协同行动,社会组织的责任何在,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问题。只有将社会组织的应急问责工作作出预先的安排,才能保证社会组织有序,负责、高效地参与到危机应急工作中去。另外,从社会信任的角度分析,社会组织在危机应急中责任的落实能够充分体现一种积极的信任价值,并能在全社会领域起到带动示范的作用,其所能发挥的社会效应是其他组织所不能达到。不辜负大众的信任,信守社会组织的承诺等,都是基本责任的体现,在倡导社会公益良心,维持社会公序良俗的问题上其积极正面作用巨大。应急问责是危机状况下对社会组织应急工作的一种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是对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急工作的具体绩效进行评估的一种途径,能够在制度上保证社会组织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责任心。
三、当前社会组织应急问责制度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1.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社会组织危机应急中的角色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社会组织由于自身定位问题,也由于国家在社会组织管理的问题上存在制度的不完善,许多社会组织并不独立,尤其是国内半官方性质的社会组织,资金和人员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危机应急中也是代表官方开展工作,这当中,社会组织的责任归属就成了大问题,社会组织向谁负责?受谁监督?从现有制度体系看,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还是在政府的实际领导下开展危机应急工作的,直接对政府负责任,但同时又接受社会的捐助,社会组织的成员受到双重的管理。当前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每一个社会组织成立都要经过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前置审批和政府登记管理机关的法人登记。监管职责的交叉重复易于导致相互推卸责任,出现监管漏洞。而社会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能够发挥的功能必定大打折扣,无法起到弥补“政府失灵”的作用。
2.社会组织责任主体的复杂性导致问责主体混乱、问责内容模糊。首先,中国社会组织的类型众多,组织的形式也多样,社会组织委托关系复杂,各类社会组织本身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委托人成分复杂,且不同的委托人的利益诉求也可能有矛盾之处。其次,人也即社会组织也有自身的利益所在,其利益诉求会左右其日常管理和运作的过程。最后,社会组织的委托关系相较企业或政府组织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这其中还牵涉到政府。中国社会组织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的间接领导,双重领导的复杂体系,带来的就是多头管理,多方利益牵扯。缺乏独立性的社会组织到底该对谁负责? 危机状况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和非线性,在这样一种混乱的情境下,由谁来对社会组织在危机应急中的行动表现进行评判,就显得尤其的必要了。由于上述社会组织定位不清的缘故,社会组织在危机应急中应尽的责任不明确,责任范围无法明确界定,而同时由于社会组织的多样性特征,每类组织的责任权力义务又有较大的区别,故而,对其进行问责的内容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问责体系的构建中,这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问责机制的建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会组织自身的特征是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并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例如资金使用的问题上,既要确保危机应急的资金使用符合应急需要,同时还要尊重捐赠者的意愿,还要一定程度上服从政府组织的统一管理和安排,社会组织管理者在资金使用中就肩负着复杂的多重责任目标,有的责任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难以兼顾实现的,尤其是涉及到重大价值观排序取舍的问题时。
3.问责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社会组织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急,在非常的紧急状态下,其组织汇聚和支配资金、物资和人力的权力通常会极大的增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组织部门通常由“追逐私利”的个人组成,而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商业部门的社会组织也概莫能外,社会组织的成员构成也无例外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人”,在组织决策和行动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成员的私利动机加以考虑,在危机应急的过程中,理性算计的私利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存于社会组织的成员身上,如果缺少相应的问责和公开透明的监管制度,社会组织管理者由于自身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特别容易出现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四、健全社会组织应急问责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社会组织的常态管理,明确角色定位。如上所述,社会组织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社会组织是作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参与危机应急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在各治理主体有各自职能角色的清晰定位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实现协同治理、无缝隙应对的目标 。危机应急属于系统工程,在信息匮乏和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要面对千头万绪需要解决的问题,唯有各参与主体皆各就各位才能妥善应对。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官办色彩浓厚,危机应急系统协同治理中缺一角,平衡的社会系统倾斜向政府这一端的问题,应当首先从健全社会组织常态管理体制出发,厘清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工作的干预,政府应当脱身出来,更多发挥监管作用,主要在制定行业规范和宏观控制的方面对社会组织进行指导性控制,而少一些直接的业务性干预。
2.理顺社会组织的利益价值排序。社会组织面对多元利益相关方,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排序,在信息不全面和需要紧急处理的危机状况下面对所需承担的责任,必然无从选择和忙乱应对,因此,依据价值衡量标准对社会组织的相关利益方进行责任排序是应然之举。其责任排序的基本原则是公正为主兼顾效率。首先,社会组织是建立在志愿、非盈利和公益理念的之上,组织设立的初衷即以公众利益为至高无上,故而,社会组织在危机应急管理中应当始终将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其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社会组织需要对捐资者负责,在资金和物资的使用中尊重捐助者的意愿,这样才是社会组织今后存在和发展的坚实保证。
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急主要在募集善款、物资和提供志愿者服务、协助政府的救灾工作这些方面,体现的是公益心和社会的道德良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公民社会自发的贡献和帮助他人的一种途径,因此在危机应急中社会组织的责任体现在物质上――汇聚社会闲置力量;精神上――倡导无私奉献和公益良心;行动上――通过志愿者服务践行社会组织的宗旨。
3.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危机应急问责机制:首先,在明确社会组织危机应急责任的前提条件下,建立社会组织的应急绩效考核制度,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和主要成员的责任贡献进行全面考核,可以选择规模大、影响力大、成立时间长的社会组织,进行应急工作绩效考核。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使考核与具体政策进行衔接,如减免税费、政府购买服务、参与评优活动等,通过激励来实现绩效考核工作的可持续性。其次,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机制,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和服务信息网络,实行定期公布,并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公众的监督,保证整个考核公开透明。并建立提交责任报告的制度,提高管理透明度。再次,加强政府的外部监督,主要由政府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提供法律依据的方式来开展监督工作;最后,更多的引入媒体监督,尤其重视新型媒体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包括利用网络、微博等技术工具来实现对社会组织应急问责的及时有效的监督和问责。
五、结论
社会组织危机应急问责机制的建立其最终目的在于,对社会组织成员的危机应急行动的责任义务和权力进行厘清,并实施正面激励。通过问责机制,肯定其贡献,弘扬其道德精神;同时也通过预设的制度对基于私利的寻租行为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 A.Ebrahim.Accountability in Practice:Mechanisms for NGO.World Development,2003,(5).
[2] J.Unerman.Theorising Accountability for NGO Advocacy.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6,(3).
[3] J.GS Koppel.Pathologies of Accountability:ICANN and the Challenge of Multiple Accountabilities Disorde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5,(5).
篇6
>>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研究 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苏南模式”探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制构建 我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 中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比较研究お 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研究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述评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社会资本分析 社会组织危机参与的效果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 公共服务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杭\蓉\穗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有章可循 上海闵行区规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意见摘编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趋势 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中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 -11-18。
参考文献
[1]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用人机制;留人机制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社会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的和谐发展起着长足的促进作用。然而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致命瓶颈,这不仅会导致在摸索中前进的农村社会组织走向衰亡,也会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实现农村社会组织的长足发展,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是保证我国农村社会大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农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农村社区利益方面,农民通过农村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表达其合法利益,加大了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关注程度;在服务群众,扶贫济困方面,为偏远和落后农村提供急需的社会基本服务和公益供给,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帮助农民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比如农村的教育基金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立希望小学,解决部分贫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培训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和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例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它们实现了农民小作坊式的家庭生产与统一大市场的对接,帮助农民实现其生产利润,并且发挥懂技术、熟悉市场的农村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直接带动农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针对性的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了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农村社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都极大地培养了农村社区的信任文化,积累了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维护了农村社区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发展,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与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提供了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可以说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谐建设中一支重要载体。
2农村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困境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由、优秀的人员来从事农村社会组织的工作,然而,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拟成长中的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1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农村社会组织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的工作范围具有广泛性,包括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多种内容,且组织的自愿性又决定了组织的宽口径的进入机制,因此,农村非政府组织的人员招聘目标非常的广泛,且很多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组织不能够真正招收到真正合适组织发展需要的员工。
2.2留不住人才
农村社会组织大多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其组织职位设置也是按照项目的进展而设置的,职位往往是随着项目的改变或结束而变迁或撤销,这样就使得农村社会组织的职位设置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使组织员工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流动性较大。最后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资金以及筹款,大多使用于项目运作,用在行政性支出方面的少之又少,致使其不能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水和待遇,一些优秀的尤其是专业型的人才就很难选择在这一行业和领域从事工作和研究。
3关于农村社会组织人力资源优化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组织用人机制
完善组织用人机制,必须保证组织发展所需的多元化人才以及组织人员的长效发展。包括组织人员的招聘和建立员工的职业规划。
3.1.1注重招聘的针对性,保证组织人才的多元化
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高校各个不同专业的毕业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具有组织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专业知识,可以弥补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技术层面上人才的缺失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拼搏进取的事业精神,并且他们又具有不同于老一辈组织成员的逻辑思维方式,这些都势必能够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农村社会组织应积极发掘农村本土精英人才,他们成长于农民群体当中,熟悉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并且能够体会农民的切身感受,能够对农民产生同理心,是农民切身利的的代言人。有了他们的参与,农村社会组织更容易取得社区农民的信赖与拥护,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更加灵活与畅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社会资源,对地区内的高考落榜生、优秀个体户、复转军人等具有一定能力的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择优录取,并对他们进行培养纳入到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当中,打造农村人自己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也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1.2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力资源的长效发展
首先,农村社会组织应设计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组织岗位。在招聘之初以及工作过程中了解员工职业志向,发掘员工职业优势。采用“量体裁衣”的用人方式,因人设职,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实现员工工作能力与工作职位的匹配。其次,通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组织人力资源长效发展机制是使组织发展延续的又一重要手段。职业生涯的本质就是人们的自我概念与外部环境的现实合为一体的过程。农村社会组织的成员之所以参加农村社会组织,多数是出于对本组织活动宗旨的赞同,对农村社会组织这份工作的热爱,并且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发展,其个人职业理想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因此,建立“专才专用”的人才配置结构,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以及挖掘其个人最大潜力和使其获得成功职业的机会,让各类人才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实现组织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稳定与长效发展,实现组织发展力的延续。
3.2建立积极的留人机制
农村社会组织应注重对组织成员进行合理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激励,政策激励、情感激励,来留住人才,保持组织人员的稳定性。
3.2.1建立薪酬制度,确定薪酬来源
参照农村社会组织所处地区的公务员工资确定组织成员工资标准。工资的资金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奖励。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具体的农村社会组织的奖励机制。政府对能够规范运作,并积极促进组织发展,对当地农村社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农村社会组织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这些奖励可纳入组织成员的行政开支中。不足部分则从组织自身运营活动所得中支付。这必须要求组织章程在明确组织非营利性的同时从会计角度把组织运营活动产生的收人独立出来,并将用于组织行政开支的部分资金严格依照规定进行会计分录。
3.2.2制定政策,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切实考虑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住房待遇、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并作出相关政策规定。例如:对自愿进入农村社会组织工作的人才,其配偶及子女在就业、入学上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录取待遇。减轻农村社会组织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其工作岗位上稳定发展。
篇8
【关键词】社会组织;人事管理;社区服务中心
一、引言
沈阳市沈河区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社区中居家老人提供便民服务、日间照料、家政、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服务项目。中心设施全部采用最优质的智慧养老模式,把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具有全市较为先进的设施的智能服务机构。但是如今运行中却出现了正式员工招募困难且留住员工更难的现象。而志愿者的参与也很难具有长期性,参与意愿不高,参与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其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反映了沈阳市社区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的现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社会资源
(一)企业资源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依托百强家政企业运营,企业本身为服务中心在知名度、管理和人员上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和优势。百强家政公司为其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在人力上,目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主要是百强员工和百强的自营保洁团队成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百强家政公司的员工,公司已经对员工进行了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且员工具备服务技能,人员素质较高,有利于服务中心的人事管理,节约资源和时间。百强家政推行“质量管理”制,以顾客为导向,从顾客的要求出发;实行上岗试用制和岗前培训制,保证为用户提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服务员。这保证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在助老项目中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从2014年开始,沈河区政府每年列支150万元作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实现了扶持资助的经常化。设施支持。沈河区各个街道和社区在房屋使用和设施配备方面给社会组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截至2014年无偿为社会组织提供的活动场地达3万余平方米。政府购买服务。2005年,沈河区率先出台措施,对社会力量兴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每年1000—2000元补贴,提高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在居家养老、居家养残等方面不断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工作力度。税收优惠。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各类税种。同时,对民办养老机构使用的水、电、煤气均按照民用价格收取费用。这些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社会组织经费不足、场地条件有限的问题。建立孵化基地。2012年开始,沈河区鼓励各个街道和社区建立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面向社会组织提供注册咨询、活动策划、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并采取分类扶持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给予资助。
三、人事现状分析
(一)员工层面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与百强家政公司可以说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人员不仅从事企业的日常工作,也兼职处理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相关工作,包括整理材料、财务核算以及其他的事务性工作,该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专职专岗,除每个员工负责对接固定的老年人外,其他工作更多时候采取随机形式,即在某个时间段内,谁相对空闲谁就去完成工作任务(见表1)。但是管理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中心的事务是没有额外工资的,仅有的额外补贴就是通过政府向百强购买服务,百强将资金中的百分之十用于机构的日常运营以及工作人员的部分补贴。但是其实这百分之十的资金并不能完全支撑百强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更多的是依托百强家政公司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因而百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员工主要是依靠百强企业和社会责任感来从事这份工作的。
(二)志愿者层面百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主要来自百强自营保洁团队,由于保洁自营团队的不定时性的工作性质,她们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愿报名参与志愿。社区服务中心会从政府资金的百分之十中抽取一定的补贴。虽然补贴不高,但是她们很乐意力所能及的做帮助老年人、服务社会的事情,做出一些令自己开心的小贡献。志愿者平常的工作压力也不是很大,服务的工作量也还可以。同时服务中心会对每一次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以“派出单”的形式登记在案,同时会对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要求填写一张“服务评价回执单”,以此作为存档材料,同时完成对人员的工作考核。这项考核也会作为百强家政公司工资绩效的一项参考。因此,也可以很好地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此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社区服务中心获得优先入党资格。这也是促进志愿良性循环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四、人事管理面临的困难
(一)过于依赖百强企业自身由于百强社区服务中心是依托于百强家政服务公司而建立的社会组织,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他社会组织普遍出现的招人难、留人难的情况。百强成熟的管理团队以及专业的自营保洁志愿者队伍,可以无缝衔接开展社会服务。但是值得深思的是,百强家政公司一旦经营不善,管理人员和志愿者也都很难再依靠微薄的补贴继续提供服务。因次,过于依赖企业已经是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人事问题的一个巨大隐患。
(二)政策限制相对过多政府政策卡的太紧,对社会组织的部分要求犹如紧箍咒一般限制着社会组织的活力和持续发展,对人事问题也有着诸多的限制。社会组织在开展一些活动时总是顾忌太多,也怕承担责任甚至给组织本身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沈阳市的社会组织常常会因为政策的限制而对这样的尝试和创新望而却步。沈阳市现在的社会组织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补贴存活,能够产生盈利的机构微乎其微,不到半数的机构可以做到盈亏相抵,更多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对于人事管理只要求非盈利的“铁律”,殊不知仓廪未实何求礼节?社会组织人事运营是否需要成本?社会组织要想吸引人留住人首先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三)缺乏社会组织专业管理人员百强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服务活动大多是承接特定项目,如“金色夕阳助老公益创投项目”等。服务中心会对每一次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以“派出单”的形式登记在案,同时会对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要求填写一张“服务评价回执单”,以此作为存档材料。且承接对应项目还要求百强社区服务中心对服务的每一户老年人都会形成专门的档案,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平时的对接工作以及档案记录的完成。档案里除了每次服务的“派出单”和“回执单”,还包括定期的调查问卷、照片材料等。每一户被服务老年人的资金总额会“储存”在百强的账户里,由负责该户家庭的工作人员与其对接,确定是否需要服务、所需服务的内容和频率等,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根据每户的服务情况进行资金的计算,实行累计制度,当该户家庭的资金额度使用完毕后不再享有服务。百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在承接项目方面,对于资金的计算管理以及档案的记录工作量较大,运行起来比较吃力,缺乏专业人员管理。
五、总结分析
(一)资金问题社会组织不能要求员工或者志愿者去赔钱献爱心,想要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和志愿者就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就拿百强家政社区服务中心来说,如果没有企业因素,人事问题就将成为组织存续的最大难题。但是如果喊要求政府增加财政投入的口号,又过于泛泛和不切实际。在我们小组看来,可以分两点来考虑。一是求精而不求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可以根据社会组织的评价等级进行,进行“优中取优”,将资金进行集中。二是政策应该允许,社会组织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基础上,可以抽取人事成本费用于组织存续所用。
(二)专业人才问题。从成本来说,引进专业人才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社会组织是否能负担的起。就像老师上课也提到的,养一名普通员工,就算依照最低工资标准再加上社保也要校4000块钱,高昂的成本以及人才流失的风险社会组织实在是难以承担。还是那句话,口号谁都会喊,但是能不能具有可行性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访谈和思考,见习小组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扩大社会参与,社会上必然存在专业性人才,如果可以通过兼职或者志愿者的方式参与,那样何乐而不为呢?
六、结语
对于社会组织中出现的人事管理问题,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寻找共性因素。笔者通过对沈阳市沈河区百强社区服务中心人事问题进行分析,以求为将来社会组织的人事管理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芸.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J].唯实,2017(12):60-63.
[2]贾烁扬.浅析社会组织评估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7):15.
[3]张茜.我国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优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5):65-67+72.
[4]青觉,闫力.共建共治共享: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视角[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3):18-25.
篇9
一、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
培育和发展大量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对于形成公民文化、建设公民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政府与民众对社会组织存在认识误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少,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现有的社会组织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导致社会冲突日益频繁。
第一,政府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进行非常严格的登记,对已有的社会组织严格限制活动范围,造成合法的社会组织严重不足。政府基本上是采取“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做法,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控制与管理。我国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一直采取双重管理的制度,即社会组织必须找到一个业务主管单位,挂靠后,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据统计,中国至少有300万个无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相比于45万个合法的社会组织,近九成的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社会组织的登记率每年净增长仅在2%-3%之间,[2]有些政府部门还人为地提高登记条件。许多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党政机关常常以“可不可靠”为标准衡量民间组织,审批权成为某些部门的专利特权,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甚至面对三重四重的行政部门的管理。在任何社会,政府和社会都是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承担者。社会通过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可以实现社会自治;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同样可以使社会稳定有序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社会能够自我管理,政府就可以少管一些;如果社会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公共服务,政府就会把原先属于社会承担的功能“拿”过来。在当下,政府凭借强大的经济软实力,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维持社会稳定,基本上可以弥补社会组织留下的“空白”。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毕竟不能长久维持,光靠经济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要靠社会自治水平的提高。
第二,我国现有的社会组织行动力明显不足。社会组织并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造成的。就自身建设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政府大力支持的社会组织外,其他一般的社会组织自身建设都存在“老大难”问题。诸如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人员交流、办公条件的改善等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草根社会组织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证,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较弱的社会组织基本上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它们本身愿意主动承担一部分社会功能,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但苦于经费的限制,许多事情则是“能不管的就不管,能少管的尽量少管”。这样不但使社会组织处于“闲置”状态,而且严重挫伤了创建社会组织的成员的积极性。就外部环境来说,社会组织的发挥空间也较狭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社会服务仍然是由政府单方面提供,留给社会组织发挥的空间并不多,并且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再加上一些社会组织缺乏自律机制,社会公信度低,透明度不高,甚至出现贪污、挪用公费等恶性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3]。党提出的“治理”理念涉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虽然“治理”理念强调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但绝不是说社会组织可以完全脱离政府的管理单独运作。事实上,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符合“治理”理念的。解决社会组织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任何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都要结合本国实际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不例外。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是大势所趋,中国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组织的道路。在西方国家,社会组织最早是作为独立力量自主发育成长起来的。但由于国情不同,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就合理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中国社会组织的自治应该是政府指导下的自治,并且社会组织对政府行为实施监督。政府对社会团体和新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应该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方针。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还部分公共管理职能于社会团体和新社会组织。二是国家政权机关要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社会团体和新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三是政府要因势利导,科学管理,依法监督社会组织。政府不仅要改善对社会团体和新社会组织的领导,而且还要接受社会团体和新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合理合法的监督。
篇10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组织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我县的实际需求,着力提升我县社会组织员工及团队创新能力,提高项目公益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通过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创新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强社会组织的造血能力。
二、总体目标
1、检查范围
此次主要是对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30日期间,在管理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
2、检查内容
(一)民主管理机制建设情况。是否建立了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涉及社会组织人、财、物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民主程序;行业协会商会及其它中介服务社会组织是否已在人、财、物、机构、职能方面与业务主管部门脱钩;是否设立了监事会或者监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是否健全。
(二)财务管理情况。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会〔2004〕7号)的规定,单独设立银行帐户,设置账目,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会计出纳是否分设;是否存在强制企业或者个人入会、摊派会费、派捐索捐、强拉赞助等违规收费现象;会费收入、服务性收入、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以及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等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和侵占、私分、挪用社会组织资产行为;是否定期向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三)开展经营服务活动情况。面向社会或会员开展有偿服务是否以服务对象自愿接受服务为前提,并按照保本微利原则适当收取服务费;是否违反规定设立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并收取费用;是否利用业务主管部门影响或者行政资源牟利,是否利用所掌握的会员信息、行业数据、捐赠人和受赠人信息等不当牟利。
三、工作要求
检查工作专班要坚持原则、规范行为、严肃工作纪律,敢于动真碰硬,对发现问题要如实反映,不得隐报瞒报。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和热点追踪等形式,传导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形成守纪律、讲规矩的强大气场,确保集中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四、主要目标
(一)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保证所有重大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创建评估优秀项目。
(二)加强项目质量与安全的过程控制。
(三)协助各项目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隐患,积累项目应急方案制定。
五、检查类别
社会组织实施分级检查制度,一是由社会组织管理层对项目进行实施检查;二是民政局内部检查项目,由民政局对项目实施团队进行检查,并且形成检查记录。
社会组织检查主要内容为项目质量、进度、安全文明实施、成效、风险控制、资源整合等,主要起到督导促进整合资源的作用,由社会组织管理层组织实施,检查后形成记录材料,反馈给项目实施团队。
项目实施团队内部检查主要内容为服务完成情况、指标量化、成效推广等具体实施内容,由项目部组织实施,自查评价,为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检查程序
(一)民政局检查由总干事或者社会组织主任组织实施。
(二)按照科学系统的方法,检查时间一般都是项目需要接受中期或末期评估之前,也根据项目执行汇报情况,采用不定期检查。
(三)制定检查计划,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由负责人通知项目负责人分别安排人员及检查计划,另外把需要的资料文件、检查表等提前准备好。
(三)原则上检查次数半年不少于1次,重点项目可适当增加次数;现场检查分为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两方面内容,做好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