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时间:2023-03-30 18: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主义改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巩固私房改造成果。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本市自1958年7月1日起进行的私房改造,是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已纳入私房改造的房屋,产权一律属国家所有。
二、关于私房改造起点。
(一)私有出租居住房屋改造起点:市区为15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含本数,下同);郊区(县)1963年底前为70平方米以上,1964年10月1日后为100平方米以上。其中,华侨(指私房改造时产权人已具备华侨身份,下同)出租居住房屋的改造起点,市区放宽50平方米,郊区(县)放宽20平方米。
(二)1963年底前已经实行“两个无起点改造”的不再变动,1964年1月1日后改造的按统一改造起点审核处理。
(三)华侨除出租非居住房已于1963年7月9日前实行无起点改造外,一律不搞无起点改造。
(四)私房主在本市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出租房屋,均应合并计算出租面积。
三、私房改造时的下列房屋,可不作出租面积计算:
(一)产权人自住的。
(二)确系产权人空闲、出借的。
(三)1958年以来,因举办街道工业及街道福利事业等需要动员出租的;
(四)产权人自有自用的连家店或小手工作坊用房因联营合作后转为出租的。
(五)完全由产权人自用附属的。
四、关于产权人补留自住房的核定。
(一)私房改造时按照产权人当时家庭的实际情况,已划留自住房的,依据“生不再增,死不再减”的原则,不再变动。
(二)私房改造时,产权人及其直系亲属居住本市,因多种原因,确未划过自住房的,每人可按十平方米增划自住房。
(三)私房改造时,产权人及其直系亲属人在外地,于1966年9月底前户口迁回本市或提出要求留房的,每人可按8平方米予以补留。1966年10月1日后迁回本市的,不再补留,住房确属困难者,由其所在单位酌情解决。
(四)华侨身份的国外人口,每人可按15平方米补留自住房。
(五)私房改造时,产权人自住房面积虽已划定,但未确定具体房屋或未住进划定的房屋,而按月领取“留房补贴”的,可一次性将应留房面积折价补偿或酌情明确其现住房屋的产权,同时停发“留房补贴”。
五、关于固定租息的补发。
(一)纳入改造的私有出租房屋的固定租息发至1966年9月底。尚未领取或领足的,可按原凭证申请补领。
(二)凡1961年9月以后纳入改造的,其固定租息一律按5年计算,予以补发或补足。
(三)固定租息率低于私房改造时租金20%的,按20%予以补发。
六、关于共有产权的出租房屋面积计算。
(一)房屋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均为一产权整体。继承遗产或房屋购建人将房屋分别用父母、夫妻、子女或兄弟姐妹名义申请登记领取所有权证,已按一户纳入改造的,应作改造共有房屋对待。
(二)共有房屋的共有人之间,确已分析产权(即立有分析契约或确已划分产权范围,并分别按分析所得或划定的房屋各自分开出租管业),私房改造当时已分户申请,分开领取定息,并有当时所缴租可证实的,可按分户计算出租面积。
(三)虽已分开领取所有权证或立分析契约,但却共同生活,统一管业,统一收支的,不按分户计算出租面积。
(四)私房改造前,产权人确非逃避改造,已将房屋赠与子女或他人,办妥赠与手续,由受赠人独立管业的,可分户计算出租面积。
七、凡已纳入私房改造涉及典权的,一般不再变动。如出典人或承典人申请复查,可具实审核办理。
八、关于撤销改造的处理原则。
(一)经认定属错改的自住、自用房屋,可按下列办法处理:
1、现仍由产权人或其亲属自住、自用,发还产权,由产权人自行管理。
2、现已由产权人或其亲属自行与他人交换使用的,只发还产权,不腾退房屋。
3、现已由房管部门分配给他人使用的房屋,产权人确需自住的,原则上应发还产权和使用权,按“谁用谁退,谁拆谁补”的原则分别处理。
4、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退还原房的,可用相应数量(面积)和质量的公房(包括单位自管公房)与房主协商交换产权,并酌情作经济互补;也可安置产权人承租公房,原房作价收购。
5、产权人现已住公房(包括单位自管公房),原自住房腾退时,应收回现住公房或与其应腾退房相抵。
6、原房因建设需要而拆除的,由拆房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负责补偿,并按留房标准安排房主住房。
(二)经认定原属错改的出租、出借的房屋可按下列办法处理:
1、无论住房有否变化均带户发还产权,不负责腾退房屋,由房管部门协助住房与产权人办理换约续租手续,建立新的租赁关系,订约一户移交一户。租金标准不得高于现行租金标准的五倍(超过现行租金标准部分由住户所在单位予以补贴)。住户应按时向产权人交纳租金。未能建立新的租赁关系的,在撤销改造时,暂由房管部门代为管理。
2、如确属动员出租的房屋,发还产权后,一般不负责腾退房屋,产权人现居住确有困难的,可视情况适当分配公房承租使用(其中单位使用的,由使用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负责分配公房)。
3、凡经批准确定落实私房政策腾退房屋,应坚持“谁用谁退,谁拆谁补”的原则,实行“四包”、“三定”责任制,即系统包单位、单位包职工,既包房源又包动迁;定任务、定对象、定时间。暂时不能腾退的,可协商用与应腾退私房相当的公房交换产权,亦可用公房安置私房产权人承租使用,原房作价收购。
4、确定退还错改的房屋,在国家经租期间收支帐目互不结算。但房屋翻建、改建增值较大的,可与私房产权人按实结算,亦可按原房价值作价收购。
5、凡应退还的房屋,在未退房前应维持使用现状,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分隔自分或使用。
6、因台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毁坏的房屋不予赔偿。
九、经市、区(县)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作出审查结论的错改房屋,在发还产权后,无论是否移交租赁关系,其产权已属私人所有,如以后发生产权继续纠纷,以及移交租赁关系后的使用纠纷等,有关部门应及时调解、仲裁;当事人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本实施办法施行前,已作过落实政策处理结论的私房改造遗留问题案件一般不再变动。
篇2
上海读者 周家训
周家训同志:
我们觉得在过渡时期,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革命青年,要为实现国家总路践很好地发挥作用,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
在学路线中间,我们已经知道,在过渡时期,国家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要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并且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完全符合国家人民的最大利益的。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革命青年要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就要与资产阶级划清思想界限。应该知道,按照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昭示我们的,我们的国家一定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决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个珍惜自己前途的青年,就不应该再想去当资产阶级当中的一分子,决不应该再恋恋于资产阶级的生活。青年前途是最远大的,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应该走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代表社会新生的一面,坚决站到先进的工人阶级立场上,积极去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具有勤劳朴素集体主义的品质,克服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如果自己不这样作,还打算去作一个不劳而获的资本家,贪图资产阶级的享乐寄生生活,或者企图维护资产阶级家庭的狭小利益,而不惜违反国家的政策,这是十分错误的态度。在对待资产阶级家庭的态度上,就要牢牢掌握国家的政策,要耐心地说服教育他们遵守政府法令,搞好经营管理,如果发现他们有偷税漏税、投机倒把、破坏国家市场管理、或偷工减料、拉拢职工对抗政府等等行为时,就不能不闻不问,而应该进行斗争揭发,帮助人民政府给予必要的批评和斗争。同时,更应该好好教育家庭搞好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教育他们按照企业利润合理分配的原则取得自己份内的利润;并教育他们接受改造,根据国家的需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光明大道发展。这样做,就是站稳了正确的立场,也就符合和有利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由此可见,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如果我们为了“站稳正确的立场”,而和资产阶级家庭一刀两断,连一封信也不寄,这还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是不必要的。
有些青年怕接触了资产阶级家庭,会受到资产阶级家庭的影响,其实主要是能否从思想上和资产阶级划清界限的问题,能否随时提高警惕的问题,而不是接触不接触的问题。人总不能永远处在与外界毫无接触的“纯洁”环境里,假使自己不能把思想界限划清,那即使与自己家庭毫无接触,也还是难以避免从别的方面受到坏影响的。
至于有的青年把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当做沉重的负担,这是不必要的。资产阶级的家庭出身。不可讳言的是会在自己思想上留下一定影响,自己既立志参加革命,自己所要努力的就是清除这些影响 。如果确已能与资产阶级划清思想界限,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在贯彻国家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就表明你是站在社会主义先进的一面,别人对你就不会不加以尊重,自己的出身成分也就不足以成为负担。
同样,拿不拿资产阶级家庭的钱,也要分别情况,看你把家里的钱拿来作什么用场。如果像有的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把家庭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钱为了个人的享受而任意挥霍,这就说明,他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实质。但是有些青年确实出于生活所必需,把家里的钱用在正当用途上,那就不能说是错误。因为这样对国家对人民,并没有什么坏处。
篇3
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篇4
关键词:中国 苏联 工业化 强制工业化
中国与苏联作为历史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道路和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工业化道路上,先后开创了苏联工业化模式和中国工业化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苏联最终走向了消亡,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而中国与苏联早期的强制工业化尤其对处于相同发展困境的后发型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经验和道路主要分为三类,即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
(一)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尝试,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巨大的成就
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用了不到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即从欧洲的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欧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整个国家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工业经济体系,工业实力雄厚,这些巨大的成就为后来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战胜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过于仓促,国家以行政命令强行启动工业化,其工业化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在工业发展中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与比例不合理,过于重视和强调重化工业和军事宇航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些结构性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后来苏联经济体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1、巨大的成就
1949年之后,中国开始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中国在苏联156项重大工业项目协助下迅速建立起了自己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这一时期建立的初步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问题与苏联类似,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并实施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跳出苏式思维。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二、中国和苏联发展早期的强制工业化
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化早期普遍存在着强制工业化问题,即在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具备工业化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强大的国家政权的作用强制启动工业化。
(一)苏联早期的强制工业化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启的工业化进程属于典型的强制工业化,苏共在工业化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国家政权的作用强制启动工业化进程。
1、农业
对农业实行简单粗暴的政策,在农村消灭地主和富农,要求农业服从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工业优先发展
片面扶持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长期维持“工农业剪刀差”,通过转移农业的资源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属于落后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赶超式国家发展战略,这其中的重点是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苏联在短短十年内即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
3、强制工业化
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苏联的早期工业化道路实质上是一种强制工业化。
(二)中国早期的强制工业化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启动的工业化进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强制工业化,但是与苏联相比中国具有自己的特点。
1、国民经济恢复
中国在正式启动工业化进程之前首先进行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在这三年时间里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积蓄了足够的社会力量和能量,为后来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打下良好基础。
2、
与苏联的做法相比,中国施行的“”极为成功。经过几年的时间用相对缓和的方式完成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改造资本家,而不是像苏联那样一概枪毙了事。中国的“”完成了基本经济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农业集体化
先后经过建国后的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形成了适应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特别是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社会与政治动员
通过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动员,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的无偿集体劳动来弥补资本的不足,促进劳动向资本的直接转化。
三、中、苏道路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先发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前还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几重压迫,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翻身做主人的愿望,同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警惕性。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早期工业化不得不走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启动的工业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国家强制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早期的强制工业化中存在着一些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例如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工业反哺农业”问题、先进制造业问题、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和比例问题、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的关系问题、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篇5
现在又提出“振兴工艺美术事业”的口号,我感到惊讶和疑惑。工艺美术事业还需要振兴吗?
何谓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指美术范畴的概念呢还是指一个特殊的行业?这一直没有被分清楚过。所以概念的模糊性导致问题的不可解,大家只不过在某种“工美”情怀中感叹而已。我以为“工艺美术”决不单纯是“美术”的艺术概念的问题,说的再清楚一点,跟艺术概念没关系。
“工艺美术”名词与概念,是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产物,是传统个体手工艺行业和私营企业改造后的合作化、集体化的行业代名词。比如:轻工部建立“工艺美术”局、各省市成立的“工艺美术”公司、下面成立“工艺美术”工厂……将轻工产品生产与出口创汇统一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框架中。其中包括相应成立“工艺美术”学院,以培养相需求的设计人才。原本艺术领域的“美术概念”中不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哪个节点上,原属于历史文化的传统艺术、手工艺术被时髦的“工艺美术”取代,而且工艺美术广义的范畴还囊括了设计领域的很大部分,形成排除“纯美术”之外的能够包罗万状的“模糊词汇”。工艺美术行业在计划经济建设中形成指导与管理、经营与训练,教育与理论、展出与评比的一整套实际经验,整整一代人为此作出一生的努力。
工艺美术事业的绝大部分是行业行为成分,事业标准中除了一小部分为争获国家奖项之外,就是要完成企业利润创收,这是工艺美术公司经理们心照不宣的目标。以“工艺美术”创作为生计的设计人员无论如何创新与革新,实际只不过为上级为企业做贡献而已,为降低制作成本,大批量生产,追求高额利润,哪里能够有机会体现艺术个性的发展,更不要讲在文化的高度去实现保护历史传统技艺和艺术价值!我们当年曾经做过那些美好的梦还少吗?
然而,以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动力的社会,无情地改变了50年的大锅饭状态,很多以“工艺美术”为自豪的公司企业关闭了、解体了,很多员工提前退休了,转产了。以为国家赚汇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事业在人们心目中淡化了,甚至原来“工艺美术”界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都改了归属,抛弃“工艺美术”的称谓,堂而皇之地叫起某某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来了,现实无情地打破了“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心态平衡。
现在大家开会都在讲挽救、或者抢救“工艺美术”,是“工艺美术事业”日薄西山了吧?我想,一个随历史发展而来又随历史发展而去的事情,它是必然,是大势所趋,“工艺美术”事业连同这个词汇毕竟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为此去挽救、去抢救,有必要吗?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传统艺术并始陵复它原本创造、经营的模式。漆艺、陶艺、金属艺术,首饰艺术等众多传统手工艺品在西湖博览会,上海、北京等地的精品展中不断呈现出更美好的艺术作品,在立意上、在工艺技能上都反映出高超的进步,同时恢复出不少被人遗忘的古老艺术技能,并表现出高超的手工艺技能的艺术价值。拿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变化而言,令夕不能伦比。“艺术”不再被人为地分为上下九流。
篇6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进入了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要求,已经决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这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国营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正确地体现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恰当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要求,并完全适合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情况。它是我们遵循总路线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指针。
二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规定,我们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要相适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这样,我们的国家计划既抓住了经济建设中的决定环节——着重发展重工业,又掌握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原则。
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就要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国防的巩固,使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获得技术装备,给农业集体化创造物质的和技术的条件,使社会生产不断上升,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所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决出环节,只有抓住了这个环节,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才能顺利地“发展生产,保证需要”。
我们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只是把重工业当作重点,当然不能因此而完全忽视轻工业,而应该把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正确的比例结合起来,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建设重工业往往要三、四年以至七、八年才能发挥投资效果,国家资金如果过多地积压在重工业的建设,就会使国家的资金周转不灵,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轻工业不能发展,也会引起国家积累资金困难和日用品缺乏等严重现象。我们适当地发展轻工业,就不仅可以适当地满足人民对日用品的需要,而且可利用轻工业中积累的资金来发展重工业。所以我们在工业的基本建设和生产方面,要保证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大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同时要使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扩大再生产的速度相适应,并使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人民购买力提高的速度相适应。
我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当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工业上面。但是工业的发展是不能和农业分开的,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了农业,增产了粮食、棉花、甘蔗、油料等,才能保证工业原料的源源供应,满足工人和城市居民对商品粮食及工业品的需要,同时也才能扩大工业品在农村中的销售市场,并从农业方面积累工业建设的资金,促进工业的发展。如果农业发展迟缓,工业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使农业有相适应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对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满足人民的需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运输能力不足,就会妨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时生产了大批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因为运输能力不足,就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就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就影响了工农业的发展。并且交通运输业对于全国人民政治上的团结、文化上的联系和国防的巩固,也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中,它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注意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商业在我国过渡时期有相当大的作用。我国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各种经济成分,主要是通过商业来相互联系的。我们收购农产品和销售工业品都要通过商业。我们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和小商品经济在生产上和销售上的领导,也要通过商业,通过价格政策来实现。所以我们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利用商业,适当地扩大商业,特别是扩大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上面说来,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方面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只有这两方面有适当的配合,我们的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但是,我们的经济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经济建设还必须和其他各种建设事业,如国防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相互配合。国防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而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条件,需要其他建设事业为它服务。先说国防建设,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能提供我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国防的巩固,又能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免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威胁。再说政权建设,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将愈益巩固我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我国人民民主的巩固,又是我国经济建设能够胜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文化建设也是一样,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就给经济建设提供了必需的干部和科学技术等条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也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三
篇7
我觉得有些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不安心农村工作,并不是什么正确地反映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情况。者认为,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由于阶级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客观现实反映在不同人的思想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村较城市艰苦、落后确是客观事实。但是面对着这个客观事实,一个全心全意为工农服务的人,一定更会要求自己不避艰辛,积极投入农村伟大而艰巨的斗争,用辛勤的工作去改变农村的面貌。而贪图享受的个人主义者自然就会怕艰苦,嫌弃农村,产生不安出工作的思想。同样的客观事实,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结论,李楠枫的思想正是属于后面这一类的。
李楠枫还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过美好的生活,这中间也包括了自己,而青年人又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因此,在农村工作的青年计较个人生活享受也是应当的。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李楠枫同志甚至还无中生有的提出了非常极端的例子说:如果有人说他完全是为了人民群众,不计较个人享受,那就每天什么也不给他,或者原来是一千分的现在每月只给他一百分或几十分。企图用这些来否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的人。
我们说,是的,革命的目的的确是为了人民群众过美好的生活,这中间也的确包含了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禁欲主义者’,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和“苦行主义”,没有丝毫相通之处。我们并不主张在今天大家都要忍饥挨饿。但我们是集体主义者,我们认为,个人利益一定要从属于集体利益。更确切地说,是把个人利益溶合在集体利益之中。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做好革命工作,埋头苦干,才能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更快取得胜利,使全体人民(也包括自己)的生活水平得到更大的
篇8
“精准扶贫”是当下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须攻克的难题。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大难题”、“深水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战略全局。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役。
“精准扶贫”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实干。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精准扶贫”的硬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排头兵”和“领头羊”的责任、创新、奉献和实干。换句话说,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不仅仅考验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更是对党员干部实干精神的挑战和检验。若广大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各项民生工作的开展也很难说能达到百姓期望或者是满意的高度。
以“两学一做”的成效助力“精准扶贫”的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有着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思想的外化。只有认识到位、作风端正,才能有正确的决策和到位的执行。近年来,特别是“十”以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伊始,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我党面向全体党员开展了“两学一做”活动,这无疑会引导“精准扶贫”向务实脱贫的方向深入推进。
以“精准扶贫”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的成色。近期在全党铺开的、在基层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望让广大党员干部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政治良心”的自觉。对于广大广元干部来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可谓是一次返璞归真、脱胎换骨的教育;对于基层一线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特别值得一期。初衷虽好,“两学一做”还是要回到“做”实“做”好的落脚点上。“两学一做”到底有无做实、有无成效,正好可以以“精准扶贫”为机,通过切身感受,让百姓来评价。
篇9
关键词:新农村 和谐 社区建设
1.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农村社区是人类最早的社区形式,是指以农业劳动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其显著特征是:人口规模和密度小,社会关系封闭且结构简单,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原则,新农村社区建设应以农民为根本,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机制和环境,继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满足社区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基础,积极开展社区的和谐建设,并以此推动整个社区事业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促进农民、社区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社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治安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社区,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2.当前农村社区的发展特点
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当下的农村社区正在发生以下变化:
2.1开放性。传统农村社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这种自然经济不需要与外部进行交往,具有地域封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
2.2流动性。19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流动性,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地外出务工经商。
2.3变化性。当下,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变化之快,使人难以预料。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根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图景: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农民。
3.如何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基层管理体制创新
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的建设过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的制度平台。
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一个由村落到社队,再到村组的体制演变过程。任何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都是有序的。但要将不同的人口融合为一体,形成有秩序的共同体,必须借助一种力量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传统农村社区是与传统村落制度密切相关的。这种社区是长期历史自然形成的,其基础是自然村落。传统村落社区主要依靠长期历史自然形成的内部传统进行自我整合,如家法族规、乡土礼俗等。所以,先生将乡土中国称之为“礼俗社会”。因此,传统农村社区是一种自治的生活共同体,作为“横暴权力”的国家一般不干预乡村生活。尽管传统农村社区井然有序,但其生活资源甚少,生活变化甚小,人们只能祖祖辈辈过同样的生活。
传统村落制度是上下脱离、城乡分割的治理体制。进入现代化过程之后,传统农村社区迅速解体,其重要表现就是村落自我整合的功能日益弱化。在相当长时间里,由于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农村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的外部性整合。体制作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是国家全面深度介入并按照国家意志重新组织农村社会的产物。在“政社合一”的公社制度下,农村社区由文化的自治共同体变为行政的生产共同体,即由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构成的社队体制。国家的全面深度介入,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和与国家的离散性,强化了国家与农民的联系,将农村纳入到国家治理的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上下脱离”的体制,另一方面则弱化了农村内部的横向联系和认同感。
体制废除后,实行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委员会在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实行村民自治。从家庭经营和村民自治角度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民委员会本应该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村民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域,但是,村民委员会制度是由公社制度延续而来的,虽然不再是生产共同体,但仍然具有很强的行政功能。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村民小组大都由原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转变而来。这种村组体制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国家建构的特性,并服从于国家行政统辖的需要。特别是公社时期形成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继续沿袭,国家通过行政任务向农村汲取资源的宏观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村民委员会组织趋于行政化,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村民小组治理主要是围绕“上级”的行政任务开展工作,为本村村民服务的功能随着集体经济体制解体而进一步弱化。
篇10
过去由於合作社业务发展较快,而我们的组织工作和业务技术赶不上去,为了占领农村的商业隙地,稳定物价,和满足广大人民的供销要求,因此产生工作不正常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国家的各项工作已逐步走上轨道,而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就不应该仍然处於不正常的状态。因此,我们已在最近着重研究了这个问题,准备作如下规定,即:基层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凡有条件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单位,应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条件较差目前尚难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单位,工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小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所有基层供销合作社,每星期要建立半天或一天的休假制度;法定节日,按国家规定休假。
在基层供销合作社实行正规的工作制度,现在已具备了条件。这一方面是:农民的觉悟水平已不断提高,他们能够体谅合作社工作人员的这种正当要求;另一方面,由於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私营商业从业人员今年将有一部分转到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职工,这就更加有利於我们调整合作社的劳动组织,减轻过重的工作负担;何况我们广大工作人员现在工作积极性都很高,他们可能会想出许多新的工作方法,这更可以做到既能满足群众的供销要求,又保证了自己的学习和休息。
为了贯彻执行正规的工作制度,我们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重视和保证基层社工作人员的业余学习和休息时间。必须认识到,目前供销合作社的任务是繁重的,但如果不注意基层工作人员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就很难完成党所给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因此,基层社领导干部,应该妥善安排本单位的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规定一定制度,不应该随便加班加点,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上级领导机关,也应该大力支持和帮助基层社建立正常的作息制度。
在缩短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的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居民的供销规律,采取各种办法以满足和便利群众的要求。根据现有经验,有些地区可以设立“早晚另售店”(或叫业余小卖部)以便在主要门市部不营业时卖另星用品;有些地区可利用代购代销员在合作社门市部、分销店不营业时来满足群众的要求;有些地区则用“窗口售货法”,使少数人营业,多数人休息或学习;大的人数多的门市部,可以采取轮班作业或连带上班制办法。总之,缩短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后,应该注意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维持适当的营业时间以满足群众的要求。
为了贯彻执行正常的作息制度和星期休假制度,重要的是首先要很好地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说明道理,取得群众的同情和关注。此外还要做好调整劳动组织工作,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在私营商业中一部分从业人员已转为合作社的情况下,对过去人员过紧或定员编制上不适当的部门,可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改进劳动组织的同时,也应该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潮,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下一篇: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