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范文
时间:2023-04-10 12: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康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面小康成功经验对策建议
为借鉴小康达标县市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全市小
康建设步伐,最近我委会同市统计局对年初通过省验收达标3市进行小康专题调研,对推进小康工作有了较为全面了解和认识。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地主要做法和经验
根据《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25个指标达标率和小康认可度是评定小康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就指标达标看,2007年底,分别有23个、23个和24个指标达标,其中6个小康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就小康认可度看,3市受访百姓对当地全面小康达标认可度普遍较高,其中高达91.2%,、分别为85.6%、77.6%。就推进小康进程看,3市措施得当,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强化协调推进,为小康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各地将建设全面小康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大事来抓,无论是年初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还是年终政绩考核内容,都与小康建设紧密相连。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创新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责任部门为成员的全市全面建设小康领导小组,园区、乡镇成立相应机构,逐层逐级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市领导小组下设协调推进、进程监测、宣传发动和督查考核四个小组。建立了工作例会和联络员制度,及时研究部署推进小康各项工作。提供财力保障,市每年安排推进小康办公经费150万元,、分别安排100万元和200万元,特别是在进入申报验收阶段后,涉及到相关工作的经费都予以满足。
2、强化组织推进。没有将小康建设停留在会议强调、文件汇报上,而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通过组织领导,不断深化推进,在全
市上下形成全民建设小康良好氛围。市召开全市小康建设万人动员大会,并通过电视向全体市民直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小康专题会议,分析形势排找不足,及时解决小康建设过程中问题和困难。
3、明思路定方案。结合实际,明确小康推进工作思路,制定详细的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监测、宣传、考核工作方案,对全面小康建设从组织实施、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排定总体推进方案和阶段性方案,对各阶段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
(二)强化宣传发动,为百姓认可小康提供舆论保障
建设百姓普遍认可的小康社会,宣传工作至关重要。3市在创建过程中,坚持进村入户、广纳民意,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工作,营造出媒体宣传、环境宣传和社会宣传的浓烈氛围。
1、突出媒体宣传,媒体聚焦小康,使小康入耳。在运用电视、电台宣传外,还有力地借助省、市级媒体重点报道当地小康建设动态,集中报道当地全面小康建设的成就,更直观、更感性地展现在群众面前,增强群众对宣传内容的亲切感和认知感。市在电视台开设了“达小康、促和谐”、“百姓看小康”、“小康巡礼”等专栏;市在电台开设专栏,推出“百姓访谈活动”、“领导访谈活动”等系列报道。
2、突出环境宣传,社会感知小康,使小康入眼。以广告牌、灯箱、车身、电子屏幕为载体,刊登全面达小康宣传语和公益广告,借助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和政策举措;制作大量印有小康内容的生活用品和宣传画册,结合各类公益活动,免费发放到百姓手中,市制作《小康》宣传手册30万份发到千家万户,使小康社会宣传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形成强烈的小康宣传视觉冲击力。
3、突出社会宣传,百姓共话小康,使小康入心。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主题讲座、小康宣讲团进村入户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小康、用自己的言语评述小康,激发共建小康的热情。市开展《全面小康在眼前》百场专题报告会,到会群众达到11万人次;组织“万人看”参观活动,先后组织2万多的农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机关干部参观市城建工程、民心工程、重点企业等;开办“小康讲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部门主要领导上小康讲坛,畅谈建设小康社会。市举办全市小康征文活动、老干部小康书法比赛、小康摄影展等活动,开展小康知识竞赛和短信竞答活动。富民惠民,为建设殷实小康提供基础保障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落脚点,把全面小康建设当成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来做。通过创建,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小康、参与小康、认识小康、享受小康,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富民方面,各地通过树立了“创业就业促增收、机制体制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实施意见,在税收、用地、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畅通城镇职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等。同时以提高农业高效化、创业全民化、农民非农化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惠民方面,各地坚持把老百姓最关注、最急盼解决的各种问题放到工作的重点,每年出台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这些民生工程覆盖社会事业的各方面,主要包括村庄建设纳入城乡统一规划,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村庄垃圾袋装化处理,农村水利道路实施改善,提高医保、低保、残疾人补贴标准等。市对五保户人均每年拨款供养金2600元,市对当地60岁以上无保险人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30元,仅这一项每年财政需支付资金4000多万元。
二、我市建设小康社会现状及难点分析
2006年市委十一次党代会一次会议根据省、市党代会要求,结合仪征实际,提出“三年倍增、四年小康、五年再上新台阶”奋斗目标,其中“四年小康”是指到2009年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比省定时间2012年达标提前3年。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全市小康创建工作进展顺利,组建了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组、进程监测组、宣传报道组。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2007年底,全市已有19个指标达省定小康标准,比2006年新增4个指标;尚未达标的6个指标中有5个指标达序时要求。
根据《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创建全面小康社会认定程序要经过申请、检查、民意调查、公布四个阶段,对照2009年全市达小康时间节点,明年7月份市委市政府需联合向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省委研究室提交验收申请,随后上述3部门将组成检查组对全面小康指标达标情况开展检查,2010年元月份省统计局组织开展民意调查,若指标达标、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认可度超过60%,方可认定全面小康达标。
从小康指标达标看,难点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统计部门预测,至2008年底全市25个小康指标将有23个达标。未达标的2个指标分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根据小康达标县市验收结果,若绝大部分指标达标(6个核心指标必须达标),非核心指标可有1-2个指标不达标,即可认为该地区小康指标总体达标。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属核心指标必须完成;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属非核心指标,对小康指标达标影响不大,这次去调研的3市均没有完成此项指标,但是我们仍应继续努力力争达标。综合上述分析,在指标达标方面我市的难点集中在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该项指标值达6219元,与目标值相差1781元。若按明年达标测算,今明两年需年递增13.5%,完成目标压力较大。
从百姓认可度看,难点在宣传发动。目前我市建设小康工作仍侧重于数据统计监测方面,对深度研究、广泛宣传以及制定具体措施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深入,没有一整套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全市上下创建小康工作浓烈的工作氛围还没有形成。由于宣传工作刚刚起步,宣传力度不够深入、不够到位,广大干部群众对全面小康的知晓度认可度不高,部门、乡镇在建设小康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混淆。因此,要确保百姓认可度达到60%以上,必须要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让群众真正认识小康和感受小康。
三、做好下一阶段全市小康工作建议
为加快全市小康建设步伐,确保200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根据近期到部分达标县(市)调研情况,立足仪征实际,对下阶段全市推进小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上上下下组织网络,形成全员抓小康的强大合力
完善组织网络。根据人动,及时调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组长,配强领导班子力量,加强对小康工作的指导。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组设在市发改委,负责全面小康协调推进和全面小康考核工作;进程监测组设在市统计局,负责全面小康监测工作;宣传报道组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全面小康宣传工作。同时小康建设组织架构向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各责任部门、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1名分管领导负责,明确职能科室和1-2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要根据各自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机制,具体进行组织实施;街道、社区、村也要明确专人负责小康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网络和机制。
(二)明确扎扎实实推进措施,形成全体促小康的良好机制
当前我们应增强创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找准工作的重心,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用于指导全市小康创建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完善工作方案。根据市领导小组分工,市发改委要尽快制定出全市小康推进工作方案和小康考核方案,市统计局拟定出全市小康监测工作方案,市委宣传部制定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活动方案。方案中要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从组织实施、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对各阶段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工作思路,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后期冲刺阶段可每月召开例会,听取责任部门指标测算、小康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汇报,集中研究小康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标监测动态管理制度,当前要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对已达标的指标,要加强巩固提高,坚决防止刚性指标出现反复下滑;对未达标的指标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序时进度、提出攻坚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同时,各部门应梳理近年来全市、部门围绕小康建设已经出台的惠民政策和取得成效,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康建设台帐,以便于省验收检查。三是加强协调沟通。小康指标数据达标需要省级部门的确认和考核。因此,各责任部门不仅对内要加强沟通联系,同时要加强与省、市两级全面小康监测对应牵头部门的工作协调和沟通,及时汇报我市小康指标完成情况、小康建设进展情况,客观反映全面小康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请上级专家把脉会诊,必要时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工作,争取上级部门的了解和支持,为全市小康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实施实实在在惠民工程,形成全民奔小康的强劲动力
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小康建设带来的利益和实惠。一是加大财力投入,实施惠民工程。明年继续加大对基层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投入,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尤其要在通组道路、扩大区域集中供水和垃圾袋装化处理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养老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医疗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加强村级文体中心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建设等改善民生方面,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并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掀起新一轮全市农村扶贫帮困工作新攻势,制定下发全市全面开展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意见,实行市、镇(乡)、村、个人四级挂钩帮扶机制,明确帮扶内容和标准。
篇2
一、加快发展是当前电网企业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根本,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前程。未来的二十年要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发展是关键。同志说:“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电力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作为电力行业前沿窗口的电网企业,要为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充足、优质、可靠的电能,其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并适当超前发展尤其重要。
1、电网企业的发展,电网发展和建设规划制定要有前瞻性。
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这种新形势下,对供电的质和量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市县电网企业要针对这一新要求,首先应对未来市场电量需求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负荷预测,据此制定出10到20年的电网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既要考虑社会对电量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更要考虑对电质量、供电可靠性高要求;其次要根据电网发展规划,制定出投资需求规划;第三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制定战略融资规划;第四要按照市场需求,按轻重缓急进行投资建设。
2、电网企业的发展,管理、技术、人才开发要进行战略储备。
做好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只是电网企业加快发展的基础,高要求的电网运行管理则是发展的保证。有了好的电网,没有人才和科学的管理,同样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市县电网企业要做好先行官,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应制定科技兴企战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前培养管理、经营、技术、法律等各类人才,认真做好技术和人才的开发及战略储备,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全面提升供电企业员工素质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全社会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市县电网企业要当好先行官,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条阳光大道。
1、创建学习型企业,要提升员工思想道德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离不开人的素质提高,这首先是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加快发展的源泉,企业中员工敬业爱岗,立足岗位做贡献,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财富,所以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应该注重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员工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企业所有员工认真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人人都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良好氛围。
2、创建学习型企业,要建立员工的共同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需要保持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员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营造一种“同心同德干副业,团结一致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在企业铸造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
3、创建学习型企业,要提升员工科学文化知识素质。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创造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工具,科学文化素质修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市县电网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不但要求企业有懂技术的人才,也需要能管理的人才;员工既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要学法、知法、守法,健全法律意识。创建学习型企业,企业要着重培养员工各方面的专业素质,使员工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扫除沉积弊端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县电网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管理方法,也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些都应继承和发扬,但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电力系统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体制、机制上还存有诸多不活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投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企业应自负盈亏。
近年来,市县电网企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国家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基本保障了社会对电力的发展需要,但由于电网建设资金由省公司统贷统还,市县电网企业只管用钱,不管还钱,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盲目求大、求新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电力投资浪费现象,投资体制改革刻不容缓。电网建设应该划小核算单位,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讲成效,讲实际,企业自己融资,自己投资建设,自己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促使企业在考虑满足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同时,也要尽一切可能考虑投资效益问题。
2、分配制度改革应层层分解,员工收入要凭贡献。
电网企业是一个自然垄断性行业,长期以来广大员工都有一种端着“铁饭碗”的思想,吃大锅饭的现象相对来说还是较为严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其影响较为普遍。企业要深化制度改革,分配制度不能不改。一是员工收入要凭贡献、凭业绩、凭效益,在工作中要把工作指标层层分解,避免干多干少一个,干与不干一个样,打破平均主义。二是建立一岗多薪制度,同一岗位应根据工作能力和贡献的大小,收入拉开一定的档次,从而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三是要根据员工创造价值的多少,收入实行大范围的浮动,可高可低,打破只涨不降的怪圈。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服务文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市县电网企业要当好先行官,服务这篇文章不能不做好。
1、做好服务文章,企业员工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电网企业既是基础性行业,也是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行业,它的宗旨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所有员工都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在为广大客户服务中,企业员工应该懂得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生产力的基本理念。今天,服务的价值在社会的发展中日益重要,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产品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电力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它更是电网企业员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电网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2、做好服务文章,供电企业要不断摸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方法。
篇3
一、工作目标
2010年底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做到“不含水份,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确保4大类18项25个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其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以及新增设的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等核心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超过60%。
二、工作安排
1、健全工作机构(5月15日前)。镇成立由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组一办”,即工作推进组、进程监测组、宣传工作组和办公室,负责全镇全面小康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各职能单位、村(居委会)相应成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班子,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工作联络,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到班子健全、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2、制定工作方案(5月15日前)。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制订推进我镇今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并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落实工作措施(2010年5月16日-2011年3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和监测工作由镇长王晓秋牵头,相关职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宣传工作由镇党委副书记范建盈牵头,宣传口负责组织实施。
一是强势组织推进。对照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按照“已达标的指标抓巩固提高、可达到的指标抓到位、难度大的指标抓突破”的要求,根据全镇全面小康指标已经完成情况,确定我镇需重点推进的指标,预测全年完成目标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明确序时进度,强势组织推进。各村(居委会)、职能单位对照目标,制订具体工作措施。
(1)重点难点推进的指标:
①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统计站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②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统计站牵头,会同科协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③提高森林覆盖率。由林业站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④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由村建所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⑤扩大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由劳服所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2)需巩固提高的指标(动态指标):
①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作,由财政所、劳服所、民政办等组成责任小组,农经站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作,由财政局所、民政办、工会等组成责任小组,劳服所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城乡困难家庭脱贫攻坚由农经站牵头制定和落实工作措施。
②城市化水平。由统计站牵头,会同民政办、村建所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③提高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城镇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指标,由财政所、民政办、卫生院等组成责任小组,劳服所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④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由劳服所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⑤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指标,由统计站牵头,会同安丰电信分局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⑥提高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指标,由统计站牵头,会同安丰电信分局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⑦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指标,由文化站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⑧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指标,由综治办牵头,会同派出所、司法所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指标,由企管站牵头,会同统计站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3)特色工作的推进:
①新农村建设。此项工作由农经站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此项工作水务站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③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此项工作由市民政办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④开展主题大讨论。围绕“务实抓转型、全力达小康”的工作主线,开展“共建小康、造福百姓”主题教育活动。此项工作由宣传口牵头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二是加大监测力度。建立定期监测、例会分析、逐月公布、信息反馈等工作制度,严格量化考核,通报序时进度,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做好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和监测数据的汇总、上报工作。具体分工:
①统计站具体负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以及R&D经费占GDP比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等指标的监测工作。
②综治办具体负责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的监测工作。
③劳服所具体负责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监测工作。
④林业站具体负责森林覆盖率的监测工作。
⑤民政办具体负责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的监测工作。
⑥村建所具体负责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的监测工作。
⑦农路办具体负责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的监测工作
⑧企管站具体负责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监测工作。
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并定期向统计站报送监测数据,做好数据衔接,确保数据资料可靠、监测结果有效。
三是深入广泛宣传。围绕提高群众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将宣传工作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采取理论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深入解读全面小康指标和实现水平,做到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小康、感受小康、认可小康,确保通过省民意调查。
各村(居委会)、职能单位也要围绕“共建小康、造福百姓”的主题,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做好宣传工作,要切实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提高群众满意度、认可度的重点,及时解决好群众关心关切、反映强烈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切实把盖边沉底作为做好宣传工作的关键,努力把小康宣传工作延伸到村组、社区和居民家中,形成浓烈的小康建设氛围。
三、做好迎检工作
此项工作由范建盈同志牵头,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1、开展民意调查。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小康建设电话和问卷形式的模拟民意调查。
2、规范整理档案。认真做好资料搜集汇编工作,规范整理三年来涉及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类政策文件、工作方案、会议纪要、工作总结,以及完成25个指标的相关台账等档案资料。
3、做好自测评估。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自评报告,形成书面的评估报告。
4、认真总结迎检。全面总结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情况,做好上级小康验收组来镇检查验收的准备。
篇4
推进江苏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正视和着力解决当前客观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苏北整体发展水平与苏南、苏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仅为苏南地区的44.2%,苏中地区的6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3.9万余元,而最低的宿迁只有1.5万多元。按照省定全面小康标准,2014年,苏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为99.0分,已进入达标收官、提高质量阶段。苏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92.6分,首次高于达标基准分。但苏北地区得分仅为85.1分,比达标基准分低4.9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依然处于“攻坚决战”的关键阶段。当前江苏扶贫开发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入缓解相对贫困,未来的重点任务是确保低收入人群与全省人民一起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共享性问题,防止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避免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正如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所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的“全面”,是小康建设覆盖领域的全面、覆盖人口的全面、覆盖区域的全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历史性形成的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苏北地区能否达标,决定了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如何缩小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发展差距,是当前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任务。制度化、长效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只能建立在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要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科学布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进一步加强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结对帮扶,积极推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完善以“园区共建”模式为突出表征的区域结对帮扶机制,实现“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共赢”。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偏大是当前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难题,这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水平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差距等诸多方面。在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化进程尚需加快提升等现有省情下,发挥公共服务对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作用,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江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在当前阶段,应该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由城镇人口向城乡人口全覆盖;重点推进能源、交通、给排水、邮电通信、防灾等公共基础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缩小“三个差距”,必须着力推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贫富差距的缩小,需要中低收入人群更快地增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扩大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需要从生产和分配两个方面共同着手,综合施策。在生产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广大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创新,鼓励有能力、懂技术的居民通过创业创新增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权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在分配方面,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水平,通过特色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等措施,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激发完善内生动力扶贫机制。
篇5
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原则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将建立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与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等相结合,选择合适的统计指标,以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同时,要坚持“全面监测、相互衔接、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性”、“可比性”、“实用性”的设计原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统计保障。
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面向用户、基层、调查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统计部门是综合经济部门,承担着反映和监测小康社会进程推进和完成情况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统计部门要准确描述宏观调控中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情况,做好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监测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统计监测预警、导向作用。
“全面监测、相互衔接、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全面监测、注重实效”一是从监测的范围看,要按照全方位、立体化的要求进行全面的监测,既要包括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的监测,更要包括县级层面的监测。要建立科学的小康监测统计指标评价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一方面,让老百姓在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另一方面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二是从监测指标看,要按照“十”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全面进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有反映经济健康发展内容的指标,又要有反映民主法制内容的指标;既要有反映科教文卫体内容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居民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指标。“相互衔接”是指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县级层面的小康监测要在其指标体系和监测结果上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性和系统性。
“科学性”、“可比性”、“实用性”的小康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一个地区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和人文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小康监测指标体系设计中要客观认识社会经济运行的特点,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使选取的指标含义明确、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指标口径等要协调一致,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二是可比性原则。在指标体系中应尽量采用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性指标。选取的指标要代表性强、鉴别力高,以利于揭示不同区域的小康社会发展水平。在评价时,鉴别力的大小具体表现为区域间指标值的差异大小,主要通过指标值的离散系数得出。一个指标的离散系数越大,说明这个指标在县(市)间的鉴别力越高,反之越低。三是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选取的指标有较强的可计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要有一定的核算基础,可靠性要强,易测算,易确定。有些指标虽然理论上较重要,但不好准确取材和测算,可操作性差,也不宜选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实施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建立科学实用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依法统计,加强对小康统计监测数据的评估和规范使用,才能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为科学监测和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全国和31个省(区、市)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统计监测。整个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大方面23项指标组成,每项指标都设有目标值和权重,每年通过实现值与目标值的对比结果确定实现程度。从技术方法上来说,每年可对全国和各省进行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一致性检验,即主要统计监测指标要与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相一致,对与全国总体变动趋势差异较大的指标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查询。
从省级层面上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从逻辑上讲,各省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应该与国家监测体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省际之间具有可比性,同时它也是保证国家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由于资源禀赋、自然和历史及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东、中、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不可能一致,有些省可能会提前实现该进程,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区中的一部分现在已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进程。有些省可能不会如期实现该进程,如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因此,在统计监测指标、权数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在目标值上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每年可以对全省和各市进行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的一致性检验,即主要统计监测指标要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相一致,对与全省总体变动趋势差异较大的指标要进行严格审核和查询。
从市级层面上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对于一个省或地区来说,只有省级层面的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是不够的,所辖的各市级统计机构也需同步进行监测,以便形成省、市相互对应的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以市级的进展验证省级监测的结果,以省级的进程衡量各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看,原则上可采用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并对个别取数困难或代表性不强的指标进行调整。每年也可对全市和各县进行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一致性检验,方法同上。
从县级层面上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从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看,不宜采用省级或市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囿于一定的客观因素,适于省级和市级的监测指标到了县级,占相当比重的指标数据在取材上会存在问题。因此,要考虑设计县级层面上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与国家、省、市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实现程度相衔接。
篇6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已达76.1%
该报告显示,1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5%提高到2010年的76.1%。据介绍“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
社会和谐实现程度达82.5%
统计数字显示,10年来,中国社会的和谐程度逐步改善。“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2.5%。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 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3.45,实现程度为70.5%;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25%,比2000年的110.64%缩小了11.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接近100%。
生活质量实现程度达86.4%
统计数字还显示,10年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5.6%;“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
篇7
【关键词】小康社会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化城乡总体规划大厂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重点是要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以大厂回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为例来对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探讨。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的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通过加强五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大厂回族自治县的特点
2.1区位交通条件是最大优势
/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北端、河北省廊坊市北部,县境东、北与三河县交界,南与香河县接壤,西隔潮白河与北京市通州相望。地处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圈层。距北京市约48公里,与通州一河之隔(潮白河),距首都机场38公里,是全国距首都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见图2.1-1)
2.2“小”而“精”
2.2.1 “小”――面积小、人口少
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117654人,其中回族人口2442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5%。县域面积176平方公里。
2.2.2 “精”――城市精致
大厂回族自治县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2011年全县GDP61.8亿元,人均5.3万元,财政收入7.78亿元。综合实力2009年跻身全省20强。在环首都15个县市区当中人均指标位居榜眼(见表2.2-1)。
环首都前沿地带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一览表表2.2-1
(2)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人居环境奖”。2011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2012被评为国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
2.3工业化快速发展
经过数据分析(见表2.3-1),大厂处于工业化实现的中后期阶段,远高于河北的平均水平。未来发展将向技术和资本集约化阶段迈进。
大厂县工业化阶段数据分析表 表2.3-1
2.4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全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设施功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见表2.4-1)。
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一供水;垃圾处理真正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
大厂县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指标一览表 表2.4-1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探讨
众所周知,首都功能的疏解为其周边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大厂能否找准自身的定位,抓住历史机遇,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未来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3.1找准定位、完善城市功能
3.1.1 找准定位
规划将大厂回族自治县定位在:京东现代产业高地、民族特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宜居家园。
3.1.2 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作为大厂而言,应该重点转型经济功能、完善社会功能、提升文化功能、加强生态功能、改进交通功能建设。
3.1.2.1 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功能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强化城市的辐射功能,还会引起城市功能系统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巨大变化。规划大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到8:42: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并提出了“保护生态,拓展空间;提高门槛,转变模式;优化结构,三产联动;注重就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3.1.2.2 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大厂应完善新城区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大力推进医疗与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水平。建立减灾、防灾综合协调和灾害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明确的城市避难场所等。
3.1.2.3 加强区域协调,提升城市价值、服务区域的功能
开放协调是提升城市价值和功能的重要途径:一是区域内部协调,对于大厂而言应构建组团式城市,按照局部与整体协调、分工与整合相统一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突破原有的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功能在大空间上的重新整合。二是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大厂应重点加强与通州和燕郊的区域协调,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的综合功能。
3.1.2.4 增强开放性,改进交通功能
规划提出大厂县应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及道路交通体系的优势,突破行政区划和机制界限,构筑一个“安全、高效、协调、生态、多元化”的城乡交通系统。特别是要加强与通州及周边高等级道路的快速联系,构建一个快速的对外联系网络,使大厂区位优势最大化。
3.1.2.5 科学发展,加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
生态城市既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更能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可以说加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规划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建立了“中心绿核、蓝色轴带、生态网络、楔状绿地”的生态空间结构。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雨水利用等方面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生态指标体系。
3.1.2.6 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文化功能
城市文化功能具有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等作用。在目前城市规划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
大厂回族自治县作为回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应该拥有特有的文化功能。规划提出在城市建设中,不但要保护和利用好清真古寺、花丝镶嵌手工艺制作、评剧艺术等传统文化符号。更应该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
3.2统筹城乡、推进一体化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单单是要做好城市,更要以城促乡、以工带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规划把大厂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统筹城乡发展(见图3.2-1)。
3.2.1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规划提出“内开外合、图强求精;两轮驱动,城乡一体”总体发展战略。
即:强化与首都对接,增强服务首都的功能,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双驱动力加速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
3.2.2统筹城乡用地布局规划
(1)规划把未来大厂的居住用地安排在县城、夏垫、潮白新城三个城镇片区。
(2)调整村庄空间布局,将全县105个行政村合并为11个新农村居民社区和11个城镇新农民小区。并分别给予建设指引。
(3)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布置在县域北部夏垫省级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县域东南部陈府乡;文化产业集中布局于县城;现代服务业重点布置在县域西南部潮白新城。
3.2.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思路,设置市级―区级―社区级―组团级四级标准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并通过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配置,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建设布局,提升大厂的品质和吸引力。(见表3.2-1)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体系一览表表3.2-1
3.2.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规划构建城乡一体的设施网络。在全县域内统一安排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讯等场站位置及线路。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参考其他地区的建设标准,结合大厂发展实际,本规划制定了大厂回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见表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一览表表4-1
5.结语
首都经济圈规划提出了“面向全球、辐射全国、共赢发展、服务首都”的发展战略。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圈层,目前已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并且是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一独有特点,应按照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态势,顺势而为、顺势而动,找准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谋求在区域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大厂回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纲要)
2、《大厂回族自治县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年)》
3、《单霁翔:应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和城市面貌的趋同》
作者简介
牛琦男 1980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史凤香女 1985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篇8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扶贫工作规律,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从发展阶段来看,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到加快脱贫致富的阶段。贫穷是社会的伤疤,减贫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实施了一大批扶贫工程和扶贫项目,我国有6亿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
从发展时期来看,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通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剩余的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工作的攻坚期。
从发展区域来看,革命老区仍然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江西是革命老区,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截至2014年,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2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5%。贫困地区条件差、发展难度大。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环境差、发展水平低的深山区、库区、湖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影响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既有富民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有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问题。特别是因病、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大病人员和残疾人占31%。加快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二、精准扶贫理论开创新思路新境界,成为彻底消灭贫困的制胜法宝
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精准扶贫理论,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
推进精准扶贫,前提是思维认知精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找准工作定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把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
篇9
1.全民健身运动是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提高生活质量已被例入国家决策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不断的提高,在生活思维方式、生活形态方面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全民健身能够在工作和劳动之余,实现文化体育娱乐的目的,并且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焕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全民健身运动是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全民健身运动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不同的社会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受遗传素质、教育程度、职业、所处社会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就会有在内容、形式、空间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具体的说从过去以健身为主向娱乐、休闲、健康、交际并举的多元形式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主体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在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倡导和宣传全民健身运动的价值,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自身脑力和体力相适应的、深刻挖掘自已潜能的、符合自已心愿的理想境界需要的发展。3.全民健身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浓厚的兴趣,以及体育能力、习惯是他们日后参加健身活动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竞技项目为主,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说学习、掌握技术、技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且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能得到满足,难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就是让学校树立起“健康第一”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4.全民健身运动能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全民健身的开展,为人们开辟了崭新的精神生活领域,人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金,因此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国内外大众体育实践证明,每开发一个新兴体育项目就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启动和发展,促动项目所需的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和器材、辅助材料的生产加工,缓解了社会就业的矛盾,增添了体育产业的活力,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全民健身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人口数量的增多。体育人口的数量是一个国家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反映人对体育的基本态度和思想,也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态度。发展体育人口数量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马鞍型,中青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原因之一就是中青年生活负担较重且活动内容不合他们的口味。中青年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体质的好、差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职业以及收入状况,创造出适合他们的健身项目,积极引导他们和更多的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整体数量。
二、全民健身运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文化标志
全民健身之所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为人们所理解和追求,是因为在此活动中,文化因素很多。健身运动蕴含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文化“弥漫”于整个体育领域,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是体育发展中隐在的、深层的推动力。体育在其“推动力”的发展中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丰富、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创造着锲机和动力。体育健身是大多数人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体现着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追求,同时也培养了人浓厚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观赏高水平竞技比赛,融入到一种巨大的社会文化氛围,总能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体育中所展示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精神品质风采。“全民健身运动”落脚于个体,却触动社会文化深层次结构,完善人的社会道德,实现人格提升,构成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文化标志。
三、全民健身运动对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以人为本”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的主题,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体育社会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来提高人的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国民素质目前在很多方面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比较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全民健身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市民通过健身实践,证明了体育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是互为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不但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整合社会情感,还能够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于健身运动,可以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面对各种挫折,调整不良情绪,产生向上的思想、情感和增强自我效能,促进了人的整体素质个提升。随着人们体育价值观念的不断进步,为全社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主、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 宁:《全民健身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20__年12月19~21日,由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日报农村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三农’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区)的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140多名代表应邀参会,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农”问题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和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及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三农”问题的重新认识
对于中国现阶段产生“三农”问题的根源,与会代表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这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高增长率使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聚集,加剧了农业的弱质化程度;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制度,加剧了“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日趋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在制度背景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差距必将呈现“马太效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这一点来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包括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培训、农民向城市转移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鉴于此,党的历届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着眼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对于这方面的情况,有代表指出,尽管20__年中国农业出现普遍丰收的喜人局面,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仍不能掉以轻心,一些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自身基础薄弱。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二是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特别是有些地方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技推广体系濒临解体的边缘。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受耕地资源和市场环境的双重约束,加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结构调整无所适从。四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硬化。土地资源的逐年递减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粮食安全问题,代表们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粮食购销市场化与粮食宏观调控的关系,这也是新时期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粮食始终是个大问题,粮食产量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促进粮食生产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抓粮食安全,重点是要提高中央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和中央、地方两级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吞吐、平抑波动的功能。
此外,代表们还就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化与订单农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乡镇企业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三、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
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框架下,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理应有更大的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中国也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财政支农不仅有总量不足的问题,这与财政收入能力相关,而且还有改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问题。代表们认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财政支出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使农民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财政支农要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财政支农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的比重。实践证明,对农民直接补贴,直观明了,而且资金管理相对简单,易于落实,农民十分欢迎;而间接补贴,管理复杂,资金使用环节多,易于出现支农资金非农化、改变利益主体的问题。
由于近两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农民受益颇多,农民收入增速也一改多年来的下降趋势,特别是20__年,很多地方农民收入增长水平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也有代表认为,20__年农民收入的增长除惠农政策的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很难保证其持续性,况且现在农民收入的“大头”在非农收入上,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创造条件,多方拓展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
四、提高农民素质与转移农民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首先要解决“钱进人出”的问题,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代表们认为,目前,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城市“壁垒”太高、城乡就业不平等的政策规定之外,农民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换个角度来看,一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都只是外部因素,当外部条件得到改善之后,农民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还有赖于内部因素即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转移农民,要转移农民就必须教育和培训农民。20__年初,农业部等六部委已联合制定了《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做好相关规划,拟定专项支出 计划,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从20__年起实施的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实践中效果显著,如果能继续坚持并扩大范围,相信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针对当前农民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代表们认为,应尽快改革教育和培训投入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要努力探索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要整合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农校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适合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要在技能证书、劳动准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和法规。
五、制度创新与农村全面发展
- 上一篇:封建社会
-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